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那么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其实,几千年前就有这个词了!从秦朝到南北朝的世界格局演变:中国在西汉中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附:中国最具雄才伟略的四大帝王十大伟人!

时间:2022-08-20 20:20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这两个想必大家早已...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这两个想必大家早已烂熟于心,可如果要问中国为啥叫“中国”,恐怕知道答案的人就不多了。有的人可能会说,中国的全称呼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而已。

        然而,“中国”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含义,仅仅就是如此吗?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二字就没有出现过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的真正含义吧。

01.中国一词的由来

        其实,早在距今大约三千年前,“中国”一词便已经出现,此时的“中国”,指的只是一个地名罢了。

     《说文解字》对“中”字解释道,中字指代种子的内心,种子内心有各种“仁”,例如“花生仁”,因此种子的内心代表的便是仁德的“仁”。

        与此同时,《周礼卷十》说道,按照土圭占卜法(古代一种观测土地,辨别正位的方法),“仁”之所在地,便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因此,两相结合之下,代表“仁”的“中”字,便成为了百姓推崇的好字,“中国”便是适合居住的地方。

       口说无凭,一九七五年被送至国家文物局的青铜鼎“何尊”,便是对上述记载最好的证明。何尊上雕刻的铭文与《逸周书·度邑解》当中的一段非常吻合,经专家多方鉴定,此尊青铜鼎应该出自周朝。而何尊上的铭文当中,就出现过“余其宅兹中国”的话语,翻译成现代文来看,这句话中的中国二字,指的是洛邑。

       鼎上铭文所记载的历史,应该是周武王灭商之后,打算在洛邑建都,因为,他认为洛邑就是“中国”,就是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由此可见,在早期,“中国”二字指的就是适合居住,给人以舒服感的地方。简而言之,古代,“中国”就是好地名的形容词,如果你觉得这个地方不错,你就可以夸它是“中国”。

       任何一种词汇的出现,都伴随着内涵扩大化的过程,例如“牛”字,早期指代的仅仅是动物牛而已,到了现代,则变成了一个形容人很厉害的形容词。“中国”二字自然也逃脱不了词汇发展规律,渐渐地,它从早期简单指代地名,慢慢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02.华夏文化象征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有万邦来朝的盛况。中国由于面积庞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等优势,发展的速度要比周边国家快得多,因此,许多国家在过去都是中国的附属国,例如现在的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曾经也是对中国俯首称臣的小弟。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急需寻找一个词汇代表中国,当时人们发明了很多词,包括“华夏”、“九州”、“神州”、“天朝”等在内,毫无疑问的是,这些词都具有夸赞中国的含义。然而,这些词相比起“中国”二字而言,群众基础不深,老百姓特别是文学家,仍然喜欢在文章中使用“中国”二字,比如司马迁的《史记》、韩非子的《孤愤》、孟子的《公孙丑下》以及清朝时期包括林则徐的《拟谕英吉利国王檄》等等。

        久而久之,“中国”一词便从中脱颖而出,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烙印,被打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它不再是一种地名的代表,而是一种精神图腾,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传承,凡是在中华文化中长大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中国人。

        有的人可能会问,现在一提起中国二字,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地名,不是某种文化,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那么是否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二字只在少部分文人作品中出现,不被大家所公认呢?

03.作为国家名称

        现代中国的含义,已经逐渐从早期的地名与文化演变成了一个特定的国家名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实上,中国一词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实有关系,但却不是必然关系,仅仅是锦上添花的关系罢了。

       如果“中国”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被广泛使用的,那么中华民国时期,是否对推广“中国”二字作为国家名意义更大?答案显然不是。中国作为国名,远比中华民国的出现还要早得多。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时期,满人入关后便喜欢把“中国”当成与“大清”对等的国名,因此,至少在清朝,“中国”二字便成为了国名。

        同样口说无凭,从康熙时代开始,西方人便称“清朝”为“中国”,这点在一些国际条约当中可以见得,例如《尼布楚条约》。清朝中期过后,“中国”作为主权国名,直接与China挂钩,在各种国际文件中,清朝英文版的国名都是China。现代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清朝时期中国的英文名也是China,可见,“中国”二字的的确确,在清朝就成为了国名。

       特别是到了晚清,民国成立前,清朝新政那段时期,清政府颁布的各种新规定、新条例,上面所用的名称,都带有“中国”二字,甚至各种带有“中国历史”字样的教科书也如泉涌般出现。也就是说,至少在清朝时期开始,中国二字便成为了国家的代名词。

0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中国”,指代的是一个特定的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中国”一词出现之初,“中国”只是地名的象征,指代适合居住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慢慢演变成一种华夏文化的象征,直到清朝时期,“中国”二字才成为大家所熟知的国名。

       作为一个中国人,大家都要清楚“中国”的来历,如果连自己祖国的名字都不清楚,当外国人问起时,是不是会显得尴尬?看完了“中国”的来历,大家可以试着问问身边的朋友,如果对方不懂,就简单科普一下吧,也算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了一份贡献。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

       中国,这是我们现在国家的简称,并且在新中国建立以前,这片土地已有中国这样的称呼,几千年来,无论历史如何跌宕起伏,政权如何更迭,中国始终是一个没有改变的名词,可为何,我们的国家叫中国,中国这一名称又由何而来? 

一、一件国宝与中原大地

      1963年6月,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内,一个叫做陈堆的人因为家里的老屋不能住下自己一家人,便寻了隔壁一个叫做陈乖善的男人租取他家的两间房子住,与当年的其他的房子并没有什么不同,房子只是堪堪能住人的样子,只是房子后面有一个大的院子,那基本上是附近的住户都会去的地方,陈堆夫妇也是如此。

        在这个地方住下两个月后,陈堆夫妇一如往常地进行着他们的生活,可就在某一天的一个雨后上午,陈堆在那个大家都回去的后院看到了一样闪闪发光的东西,他小心翼翼,慢慢靠近了那块刚刚因为下雨坍塌的土崖,虽说心里面也急,好奇那是不是一件什么值钱的物件,但如果说太急而跌下去因小失大那也太不值得了,所以陈堆便不敢急,只是缓步靠近。

       当陈堆靠近了那堆发光物,他靠近定睛一看,霍,原来并无什么大不了的地方,那雨后坍塌的土崖上,不过埋着一堆铜器。陈堆也看不出那铜器有个什么所以然,只是觉得既然埋在地下,应该是有什么用的,便也没扔,自己收着了,可当第二年陈堆夫妇要返回固原时,他觉得这东西带着还是不方便,便还是交给了陈湖。

       那时候,对于古代文物懂行的人也没多少,何况陈堆当时文化水平不高,他身边的人文化水平也不高,所以那陈湖拿了这东西以后,只觉得这东西大概是个破烂玩意,倒是不如卖给废品收购站多赚几个钱。这事情发生得挺流畅的,但陈湖不知道的是,他这随手一扔的废品,就会成为日后的顶级国宝。

        在陈湖卖出那铜器大概一年后,宝鸡市博物馆的干部最终在废品收购站发现了这件国宝,他最终怀着欣喜若狂的心情将这件国宝带回了宝鸡市博物馆,同时,这件国宝也成为宝鸡市博物馆成立以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

       1975年,这件青铜器被送到了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局的研究下,最终根据他上面的铭文将其命名为“何尊”。何尊铭文记述了周成王的一些活动,根据铭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故事。话说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举办祭祀时发表过这样的祷辞“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话什么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说,周武王自己说他已经占有了中国了,准备把这当作自己的家,并且好好统治那里的民众。

       这话说得话说得很明白了,周武王,称王称天子,作为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说他当时占有了哪个地方也没什么问题。当然,重点是中国二字在这里面出现了,是的,这就是中国这个词最早的来源,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字,这肯定就不会是最早的了。

        中和国都是象形字,在商朝的时候,有一种召集部队和召集民众的旗子,这种旗子的名字,就叫中,由于这种旗子在集合的时候,这面旗子总是处于队伍的中间,所以就叫做中,而后呢,中也衍生出了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登意义;国,最开始的意思就是有人口的、有人保护的土地,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乡村也能叫国,部落也能叫国。好了,这两个字单独意思解释了,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的意思其实也就很明显了,最中心,最重要的城邦或者国家,就是中国,对于周朝来说,就是天子所在的国家。

       注意这里的最中心的国家,并不单单指地位最中心,同时也指代着地理位置处于中央的国家,和中原有着大同小异之处,而此时的中国,大部分含义还是和中原捆绑到了一起。

       不管怎么样,这个时候的中国大多时候还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才刚刚被提出来的概念,既可以指代地理位置也可以指代国家的地位,大抵上人民还是更认可周的子民这样的称呼,或者说什么什么朝代的子民,而不是说自己是中国人。

二、国之强盛与民族自信

        自秦,自炎汉以来,我们的民族始终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状态,即使其中劫难不断,总有天灾人祸“眷顾”于我们的文明,可那“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话始终没有断过,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和骨气也从来没有折断过。

        在不断地面对外敌和不断的政权更迭中,古人对于中国逐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前面说过,即使是在周朝,有些时候中原也泛称中国,而这样的中国,大概是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意思。

       从秦朝之后,各个朝代皆有自称中国的习惯,但意思还是着重于中央之国这上面,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带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也开始以称自己是中国为荣,认为自己是正统,而后世大多以中国之称相争的国家,大概也是在争夺一个正统权,而从此以后中国不再只是地理和中央的称呼,而是变成了正统之称,并且是一个被统一认可的正统之称。

       南北朝争正统,都自称中国,宋辽金争正统,也有在称呼上做文章,而为什么如此做,是因为中国这个词,在时代的更迭中,它逐渐变成了正统和强大的象征。

三、正式成型的中国之称

       中国之称正式成型是在民国,民国的全称是中华民国,从而他也就有了中华和中国的简称,这一简称是继承中国过去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而成的,这种文化和对自己民族的自信是包含在一个国家的称呼里面的。

       自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用中国这一流传千年且早已经被我们自己认可的称呼,这也是一种文化和民族的自信。

我们的中国为什么被称之为“中国”?其实,几千年前就有这个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所以,我们也自称为“中国人”。那么,“中国”这两个字到底是来自于何时呢?

       其实,“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之后,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在我们的古籍之中,“国”这一字,代表的是“城邦”的意思。而所谓的“中国”则指的是“中间的城邦”,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但是,在历朝历代的文献之中,这“中国”二字也是有着几种不同的意思在其中的:第一个是指“国君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就如我们现在的“北京”;第二个是说“帝王统治的国土”;第三个则是上面所说的指“中原”这一个地区;第四个则是指的“国内”;最后一个便是说“汉族居住的地方”以及“建立起的国家”。

        其实,早在汉朝,“中国”这一词,就逐步演变为“朝代”的一个标志了。严格说起来,“中国”是一种地域,而不是像现在所指的一个专有的名词。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才逐步成为了具有国家概念的一名称。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在清王朝时期,“中国”这两个字的出现。

       清世祖在位的时候,在清王朝的文书中就出现了“中国”一词,这里,是将清王朝所统治的地域统称为“中国”。而到了清圣祖的时候,这样的用法更是十分常见了。也成为了上面所说的几种含义之中,最为主要的一个用法:“建立起的国家”的地方。

       可以说,在满族的王公贵族之中,也是认同了这样说法的,他们普遍称呼自己为“中国人”,在当时,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一个现象。而在与外国人的交涉当中,他们更是用“中国”和“西洋”来进行区分,并且,称呼双方为“中国人”和“西洋人”。

        这种叫法,上至帝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甚至于,居住在清王朝的西方传教士,也是这样认为的。并且,在《尼布楚条约》中,清王朝就被称为“中国”,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正式的条约将中国称之为“中国”。而到了清高宗的时候,清王朝被称为“中国”已经成为了制度化,这尤其表现在与外人自称的时候。而在《清高宗实录》里,也明确的记录了:高宗要求,凡我大清人,对外时一定要自称“中国人”,这更是表明此事“乃一定之理”。

         在最为权威的一些著作“大清历朝实录”里,其中,记录有“中国”二字,更是达到了千次之多。在这里,“中国”二字,代表的则是“清王朝所统治的区域以及民族”,这一用法更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而其中,仅仅指代“中原”这一区域的使用则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到了清高宗的时期,这种称呼就变得越来越少了。并且,这些情况大部分是用来细分“满族”与“汉族”的情况之下才会出现的。例如:在清世宗时期,辩论“华”、“夷”这时候才出现,清王朝的帝王喜欢说“满汉一家,中外一家”,其实,这里的“中外”,并不是说,“中国”与“外国”,而说的是:“中原”与“中原之外”的地方。而对于“中国”和“外国”,他们则是用“中国”和“西洋”来进行称呼的。到了晚清的末期,在与外来者签署的条约中,“中国”这两个字与“大清国”则交替使用,这种互相替代的形式也是十分普遍。在条约里面“中国”二字频繁出现,这不仅说明了清王朝对于这一名词的认同,也表明了当时的国际社会,对于这一名词的一个认同。甚至于,在西方与清王朝签署的条约之中,直接将大清朝直译成了“中国”二字。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国际社会看来:“大清朝”与“中国”实际上就是一回事。这就好比在中国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在我们现存的文本之中,用汉文所书写的“中国”二字,更是十分频繁的与“大清朝”交替使用。并且,这种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了中国与法国所签订的《黄埔条约》之中。而在清王朝与美国所签订的《望厦条约》之中,更是直白的写出了“中华大清国”这几个字;而在条约的背后,结尾的签名也是写了“驻中华顾圣”几个字。到了后来的《天津条约》中,也是将大清王朝写作“中华大清国”,称呼清朝的帝王为“中华大皇帝”。

        在这里,就十分直白的写明了“中华”、“中国”二字。可以说,此时这几个字广泛的被指代为“大清王朝”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一直到后来的辛亥革命,“中国”二字才正式作为了中国的国名。也就是我们所称呼为“中华民国”,简称为“中国”二字。之后,“中国”二字,才具有了近代国家的一个概念。

        到了后来,新中国成立,我们就正式的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了“中国”。

附:

从秦朝到南北朝的世界格局演变:中国在西汉中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

2022-09-26 23:24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研究所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从秦朝到南北朝,中国的古典帝国最终在走向了灭亡,随之而来的是隋唐为代表的中世纪帝国。那么,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有几次站在世界的巅峰呢?

一,群雄并起的时代

        前221年,秦朝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帝国时代。不过,中国并非最早进入帝国时代的国家。早在公元前550年,波斯就建立了第一个帝国,并统一了两河、埃及等文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在波斯帝国的版图上又建立了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分为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朝等几部分。其中塞琉古王朝的面积最大。

1.亚历山大帝国

        塞琉古王朝于前305年建立,其疆域包括整个东到印度河,西到地中海,其疆域面积达到了35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了1000万.不过,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和孔雀王朝可以并称双雄。可是该王朝从未实现对希腊化世界的统一,反而因为和托勒密王朝的战争消耗了国力。

        前188年,塞琉古在马格尼西亚战役中被罗马击败,从此失去了小亚细亚。安条克四世(前175~前163在位)期间,塞琉古攻下了埃及,然而后方犹太人发动起义,塞琉古开始陷入内乱之中。此后,塞琉古的疆域不断减少,最终在前64年被罗马吞并。

        和塞琉古王朝几乎并列存在的是印度孔雀王朝。前317年,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印度也进入了帝国时代。不过,孔雀帝国衰落得比较快。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孔雀帝国开始衰落。前206年,大夏国侵入印度,孔雀帝国的威望一落千丈,随后各地纷纷独立,帝国瓦解。前187年,孔雀王朝最终灭亡,印度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之中。

        秦朝建立之时,孔雀帝国和塞琉古王朝尚未崩溃,但是已经走向了衰落。不过,秦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秦朝崩溃之后,孔雀帝国和塞琉古王朝都还未灭亡。前202年,西汉王朝在一片废墟之中建立起来。西汉初期经济凋敝,其国力还未达到了世界顶端。

        在秦末到汉初这段时间,世界最强的国家当属匈奴。秦汉之际,匈奴统一了大漠,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游牧帝国。匈奴虽然人口稀少,但是能征善战,军事实力强。该国的疆域最大的时候东到大兴安岭,西到葱岭,南到长城,北到贝加尔湖,可以随时调动几十万的军队。

        到了汉武帝时代,西汉已经解决了内部的王国问题,于是对匈奴展开了反击战争,最终夺取了西北大片土地,加速了匈奴走向衰落和分裂。汉武帝还将朝鲜、南越、西南夷等地区统一,将西汉的面积扩大一倍。从此,西汉成为了世界最强的国家。

2.西汉的全盛时期

        需要注意的是,西汉崛起之时,有两个世界性的大国也在崛起,一是罗马,二是波斯。在前264年之前,罗马一直是局限于意大利的一个小国,在地中海世界没有多少存在感。从前264年开始,罗马不断对迦太基发动战争,最终将之吞并,占领了地中海的西部地区。从前215年开始,罗马又对希腊化各国发动战争,最终在前191年将地中海变成了“内湖”。

        在波斯方面,从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希腊人已经统治波斯长达百年了。终于在前247年,伊朗西部的帕提亚王国建立,中国称之为“安息”。在米特里达梯一世(前170年~前145年在位)期间,帕提亚帝国实现了对伊朗高原的统治,并占领了两河流域。至此,波斯基本实现了复兴,成为了世界强国之一。

二,四大帝国并列

        毫无疑问,汉武帝到昭宣之治时期,汉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过,从前48年汉元帝即位开始,西汉就走向了衰落,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出现了王莽改制、赤眉绿林起义等事件,一直到公元36年才实现了统一,新建立的王朝被称为“东汉”。东汉初期,成为了和罗马并列的世界超级大国。

        自从罗马统一地中海沿岸之后,其国内矛盾就爆发了。此后的100多年,罗马一边对外扩张,一边内乱不断,出现了极大军阀的内战。直到前31年,屋大维横扫群雄,才实现了再次统一。统一后的罗马疆域达到了50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万,加上经济和文化繁荣,罗马也就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

        不过,罗马帝国的统一并没有保持多久。在尼禄时代(54—68年),罗马就开始有了中衰迹象。公元69年,罗马四帝并列,开始陷入十年内战。79年,维斯帕先再次统一罗马,逐渐让罗马走向巅峰。图密善时期,东汉联合鲜卑灭北匈奴,东汉国力达到巅峰,而罗马也扩张到了苏格兰。此后,东汉开始由盛转衰,罗马则继续繁荣。图拉真时代(98年~117年),罗马将两河流域纳入版图,这是罗马疆域的巅峰时期。罗马的强盛一直持续到192年安东尼王朝的灭亡。

        除了罗马帝国和东汉,当时还有两大帝国值得注意,一是波斯安息王朝,二是贵霜帝国。安息王朝自从恢复波斯领土以来,就长期保持着强盛,虽然综合国力不如汉朝和罗马,但是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却非常惊人。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安西王朝多次击败了罗马军队,并制造了罗马史上最惨重的失败。安息王朝商业繁荣,它沟通了丝绸之路,成为汉朝和罗马贸易的中转站。到罗马图拉真时代,安西才走向衰落,其最繁荣的两河流域被罗马攻陷,从此一蹶不振。

        贵霜帝国,是月氏人南迁到阿富汗建立的帝国。该帝国于25年建立,到65年已经此在西亚占据了大片土地。公元2世纪初期,贵霜帝国大举向印度进攻,占领了整个印度河流域,至此成为了世界四大强国之一。贵霜帝国的强盛也保持了大约100年。胡毗色伽二世(183年—199年)期间,帝国各部纷纷脱离控制,贵霜帝国走向了衰亡。

三,帝国崩溃的时代

        大约在2世纪末期,世界主要的帝国都开始走向了崩溃。东汉方面,于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随后就名存实亡,诸侯展开了混战,到220年最终形成了三国。三国对峙几十年,最终被西晋王朝短暂统一,可仅仅10年后就再次大乱。

1.三国时代

        与此同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他们也参与到了这些内乱之中。316年,匈奴灭西晋,晋朝只剩下了南方的半壁江山,史称“东晋”,而北方则出现了“十六国”的大混乱。东晋于420年被南朝取代,而十六国最终到439年被北魏统一,中国进入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对峙的历史一致持续到589年。从184年到589年,中国一共内乱400多年,这段时间,中国退出了一流强国之列。

2.南北朝

        罗马的日子也不好过。192年安东尼王朝结束了,从此罗马进入了三十几危机时期 (193 年~ 284 年 ) ,在这个时期,战乱频繁,皇帝更迭不断,奴隶不断起义,财政危机严重,罗马的统治摇摇欲坠。284年,戴克里先上台,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了四帝共治制,迁都拜占庭,使得罗马一度恢复了强盛。

        戴克里先去世后,罗马再次战乱,不久由狄奥多西一世短暂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罗马帝国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经济危机严重,又遭到了蛮族的不断入侵,最终在476年就灭亡了。不过,东罗马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依然长期保持强盛,是在查士丁尼时代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波斯则实现了改朝换代。224年,波斯少萨珊王朝灭安息王朝,波斯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史称“波斯第二帝国”。当时,东边的贵霜帝国,西边的罗马帝国都在走向崩溃,于是萨珊王朝四处扩张,几乎统一了整个西亚,甚至一度占领了埃及,最大面积达到了500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成为了当时最强的国家。

        在这个时期,印度终于有了一点复兴的迹象。孔雀帝国崩溃后,印度就战乱了几百年,直到海护王笈多时期(330—380年),印度才实现了恒河流域的统一,建立了笈多王朝。此后的超日王笈多二世基本统一了印度次大陆,重新定都于华氏城。当然,笈多王朝对德干高原的控制是不及孔雀王朝的。

        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正在改变世界格局,这一点我们不可忽视。开始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在中原建立了十六国,其中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并实现了北中国的统一。接着是欧洲北部的蛮族人不断侵入罗马帝国,导致西罗马帝国的奔溃。此后在西罗马的境内出现了一系列的蛮族王朝。

        后来,柔然、高车、嚈哒、突厥先后崛起于亚欧大陆。最初是柔然和高车在大漠争霸,最终是柔然击败了高车。随后,嚈哒崛起于阿富汗,取代了贵霜帝国,不断向波斯和印度进攻,并一度击败高车,占领了塔里木盆地。嚈哒汗国的崛起,是波斯和印度笈多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最后,突厥崛起于阿尔泰山。突厥兼并了高车的部落,取代了柔然的统治,并联合波斯帝国瓜分了嚈哒汗国。此后,突厥又联合东罗马对波斯发动战争,导致波斯继续陷入衰落。在巅峰时期,突厥汗国的疆域东到松花江一带,西到黑海沿海,北到贝加尔湖,南到印度河流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最强大的国家。不过,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分裂倾向严重,最终经过20年内战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的1000年间,世界早期的几大古典帝国从崛起到崩溃,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帝国崩溃后,大量的游牧民族侵入这些帝国,形成了新一波的民族大融合。游牧民族将新鲜的血液带到了农耕地区,开始对帝国进行了重组。此后,世界将进入中世纪,重新整合的唐朝、阿拉伯帝国、东罗马帝国将在世界大放异彩。而整合失败的印度、波斯则长期陷入异族统治的怪圈之中。

附:

中国最具雄才伟略的四大帝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08-20 18:1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在中国历史上的数百位帝王中,有不少建立过丰功伟业、甚至是不世功勋,除了历史的选择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其自身的能力,其中最具雄才伟略者,笔者认为非下面四位莫属。

        第一位: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秦国历代先祖打下的雄厚基础,但能在十年之内横扫六合,则充分体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在正式开启统一进程之前,秦始皇就审时度势,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制定了“先灭韩,再恐他国”的统一顺序。战国时期,秦国固然已经成为强国之一,但楚国和齐国的实力也非常强大,楚国一度以广袤的疆域、强大的军队,而雄冠各国。但是,却因为没有统一的野心,更没有统一的规划,而与统一天下的伟业失之交臂。如果没有雄才伟略的秦始皇,或者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的雄心和规划,那么中国的统一可能要延后很多年。

        第二位:汉武帝。奠定中国统一基础的当然是秦始皇,但真正巩固中国统一根基、奠定后世中国疆域版图的却是汉武帝。汉武帝击溃匈奴,巩固北方疆土;出征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征服南越,夯实岭南领土;出兵辽东,统治朝鲜半岛;经营西南,扩疆云贵缅北。汉武帝不但巩固了秦始皇拓展的疆土,还扩大了中国的版图范围;除了西藏,汉武帝的疆域涵盖了今日中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在国家刚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不久,就能东征西战扩疆拓土,而不是安逸于现状,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对中华民族功莫大焉。

        第三位:铁木真。有人认为铁木真不是中国人,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蒙古人其实也是正统的炎黄子孙。铁木真以一己之力统一了蒙古各部,然后东征西讨,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铁木真和他的继承者,先后灭了西夏、金朝、西辽、花拉子模、南宋、大理等上百个国家,不但统一了东亚,还征服了青藏高原和中亚、西亚,往西一直打到东欧、多瑙河,建立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的庞大帝国。虽然东欧、中亚、西亚、西伯利亚等地区今日已经他属,但铁木真的雄才伟略给我们留下了曾经的荣耀。

        第四位:康熙。虽然明朝也曾经辉煌一时,但我们今日的疆域主要还是继承了清朝,其中康熙大帝功不可没。康熙平定三番,避免了国家陷入分裂;驱赶荷兰,收回了孤悬海外的台湾;打败沙俄,巩固了东北领土;平定噶尔丹,让新疆重回祖国怀抱;册封活佛,巩固了对西藏的统治。康熙亲政之初,国家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康熙还是不惜以武力维护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统一,不但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国家避免了分裂和领土的流失。

       不是每一位帝王都能以雄才伟略泽被后世,上面四位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光耀千古,值得我们永世铭记。

附:

中国历史上,哪些军事家能排到前5名?吴起、韩信进前5没问题  

2022-08-20 20:37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研究所

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军事家实在是太多了。说老实话,把谁排进前五名,剩下的人都会不服气。军事家,一般分为战略性和战术性两种,那么谁能排进前五名呢?我认为这5位当仁不让。

一、战国初期的名将吴起。

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的实力其实并不是很强,要想在诸侯中立足,没那么容易。多亏了魏文侯礼贤下士,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其中吴起绝对是导致魏国强盛一时的核心人物。吴起早年跟着曾申学习儒学,后来由于他的老母病逝,他没回家守孝,导致吴起被逐出师门。

此后吴起开始改学兵法,学有所成后,他急切地想要在鲁国大展身手。当时鲁国和齐国要打仗,吴起积极申请带兵的资格。可那时候鲁国人觉得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担心吴起不会真心帮助鲁国。

吴起为了得到带兵的机会,二话不说就回家把妻子给杀了。吴起如愿以偿得到了带兵的机会,并且打败了齐国。可也因为这件事,他遭到了鲁国君臣的唾弃,只能投奔魏国了。

到了魏国以后,吴起开始帮助魏文侯进行军事改革。他将5万毫无战斗力的老弱残兵,训练成了一批战斗力强悍的魏武卒。在阴晋之战中,吴起带领这5万魏武卒,击败了秦国50万虎狼之师,自此闻名天下。

吴起的军事成就,不光在于带兵打仗,而是他对军事上的改革。魏武卒对魏国的作用,足足影响了三代君王。魏文侯、魏武侯、魏惠文王这3代君主,都是依靠魏武卒,才在战国站稳了脚跟,并且称雄一时。

魏文侯死后,吴起又遭人构陷,只能逃离魏国,前往楚国。可贵的是,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将落后的楚国,变得异常强大,足以和后来的秦国分庭抗礼。

可以说吴起这个人出将入相,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能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这是一般将领难以企及的。吴起是一个战略战术高手。

二、西汉开国元勋韩信。

韩信那就太出名了,西汉的开国功臣,汉太祖刘邦口中的汉初三杰之一。司马迁曾经坦言,西汉大半个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没有韩信,刘邦根本得不到江山。

早年韩信四处混饭吃,是个谁也不待见的街溜子。后来把亲戚朋友都吃怕了,只好背井离乡,到项羽军中打工,担任执戟郎的工作。

韩信觉得自己有才,却没地方施展,因此转而投奔刘邦。在老司机夏侯婴和萧何的举荐下,刘邦将韩信任命为大将军,统领三军。此后韩信的人生就开挂了。

首先,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助刘邦走出汉中,击败镇守三秦的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人,拿下了关中之地。

其次,刘邦带着56万大军攻下彭城后,被项羽的3万楚军击溃。韩信赶忙跑来收拾残局,聚拢了不少汉军,同时在京邑和索邑击败了楚军,这才挡住了楚军西进灭汉的道路。

再者,刘邦兵败后,大家再次反叛,又不肯跟着刘邦干了。尤其是魏王豹,索性封锁了河关,切断了汉军的退路。这时候韩信假装要带兵过河关,实际上却从背后偷袭魏国都城安邑,最终生擒魏王豹,灭了魏国。

再者,背水一战,灭赵降代。当时赵王歇和代王陈馀陈兵20万阻拦汉军,韩信采用背水一战的方式,只用了1万人就击溃了赵代联军,斩杀代王陈馀,活捉赵王歇,同时灭掉了赵国和代国。燕王臧荼听说韩信来了,赶忙选择投降。

此外,垓下之战中,刘邦根本打不过项羽,还是韩信统领30万大军,兵分三路围困楚军,此后又以四面楚歌的心理战,彻底摧毁了楚军的心理防线,最终灭掉了项羽。

由此可见,汉朝的江山,绝大多数,的确都是韩信打下来的。这样的人,犯再多的错其实也应该得到原谅。只可惜他功高盖主,威胁到了刘邦的地位,最终被吕后诛杀。很明显,韩信更加偏重于战术。

三、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由于老父亲整天忽悠他,只要他打赢某场战争,就让他做太子,因此李世民是玩了命地打仗啊!

可以说,唐朝北部的大好河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南方的则是李靖打下来的。两个人合伙建立了大唐王朝。

武德三年,李世民带兵击败了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保住了李唐在山西地区的家业。

武德四年,李世民带兵将王世充围困在了洛阳。王世充不得不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在赶来的路上,就被李世民给俘虏了。王世充无奈,也只能选择投降。

武德五年,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带领2万人马起兵反唐。李世民再次出马,斩杀1万多敌军,刘黑闼只带了几百人投奔突厥去了。李世民在班师之前,顺手解决了一直碍事的军阀徐元朗。

所以说,隋唐之间赫赫有名的军阀,基本都是李世民给解决的。唐朝北方的大片江山,也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可李渊偏偏不想废长立幼,因此李世民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斩杀太子李建成,夺取了皇位,成为了贞观之治的建立者唐太宗。相对来说,李世民也偏重于战术。

四、大蒙古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铁木真是乞颜部首领也速该的儿子,不过他还没长大,老父亲就被塔塔尔人毒杀了。年幼的成吉思汗,只好投奔了克烈部。

长大以后,成吉思汗集结了本部人马,夺取了乞颜部可汗的大位。成吉思汗便以此为基础,先后击败了草原上赫赫有名的札答阑部、泰赤乌部、塔塔尔部、克烈部、乃蛮部、蔑儿乞部等部落,完成了蒙古的统一。

蒙古族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成吉思汗拧成了一股绳,成为了一个团结的民族。此后成吉思汗把眼光看向了中原地区和西部。

他一边向西征讨西辽、花剌子模,一边南下征讨西夏和大金,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结果。正是在成吉思汗的运作之下,东西方各大王朝,都臣服在了蒙古人铁蹄之下。

巅峰时期的大蒙古国,坐拥亚洲、欧洲的大片疆土。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面积最大的王朝,少说也有1372万平方公里的地盘。成吉思汗很明显是一位战略、战术水平都很突出的军事高手。

五、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其战略战术水平,那就更了不起了。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游击战略16字方针,就是毛主席提出来的: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

此外,三次反围剿战争,四渡赤水出奇兵,两万五千里长征,论持久战,三大战役的胜利,都是毛主席赫赫有名的战略指导成果。

毛主席这一生,基本没拿过枪。可他却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真正是一个战略指导思想达到登峰造极的军事天才。

总结:除此以外,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军事家。中国历史上,将星如云,除了以上5位以外,还有大家熟悉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杀神白起,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蜀汉丞相诸葛亮,西晋灭吴功臣王濬,唐朝开国元勋李靖,明朝大元帅徐达等等。

奠定中华文明根基的十大伟人

        作为人类历史上从未中断、至今仍焕发青春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将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十位伟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基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第一位:史皇氏仓颉。距今九千多年前,处于燧人氏时代的帝王史皇氏仓颉,根据鸟兽之迹创造了文字,开创了文明之基,被尊为“文祖”。

        第二位:太昊伏羲氏。距今七千年前,太昊伏羲氏观天象画八卦,著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造书契定制度,统一华夏定都宛丘,分封官吏划地而治,创造龙图腾,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将中华民族带入文明时代,被誉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第三位:神农氏炎帝。距今5300多年前,神农氏炎帝将中华民族带进农耕文明时代,他亲尝百草,成为“中医药鼻祖”;发明农耕工具,被尊为“神农大帝”;创办日中为市,开启贸易时代;重视人民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始祖”。神农氏炎帝与轩辕氏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第四位:轩辕氏黄帝。距今4700多年前,黄帝与炎帝榆冈结盟,涿鹿之战十战擒杀蚩尤,五十二战征服天下诸侯,合符釜山开启黄帝王朝。黄帝与炎帝一起,被誉为“中华人文初祖”,奠定了汉民族的基础。

        第五位:金天氏少昊。少昊是“凤图腾”的创造者,与伏羲创造的“龙图腾”一起,成为中华“龙凤文化”创立者。少昊被认为是东夷文化的创始者,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最早的少昊氏与伏羲同时代,居住于西方,有可能是大地湾文化的创造者;黄帝时期的少昊氏居住于东方,继黄帝之后成为“五帝之首”。

        第六位:夏后氏大禹。距今四千一百多年前,中华大地洪水滔天,大禹带领人民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定了水患。大禹划定九州,编著《山海经》,涂山会盟,铸造九鼎,奠定了夏王朝的基础。

        第七位:周朝周公旦。距今三千多年前,正处于西周王朝刚建立的动荡年代,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不但奠定了八百年周王朝的基础,也丰富完善了中国礼乐典章制度,被后人誉为“元圣”。

        第八位:老子李耳。古籍中记录的老子事迹并不多,但老子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却非常之大,其所著《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对中国哲学和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始祖”,被尊为“太上老君”。

        第九位:孔子孔丘。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降世。孔子开创私学,修订六经,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孔子的学说成为其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的执政基础,对中国及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十位:秦始皇嬴政。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秦王朝。秦始皇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完成了国家统一、结束了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还在于他统一了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完成了民族一体化进程,避免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分裂,巩固了自伏羲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统一。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古老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惠泽五洲光耀千古!

中华

汉语词语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中华,指的是我国全境,该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中华”一词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天文经星·中宫》)。

中华古称华夏,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比较著名的中华人文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其中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中文名:中华

外文名:Ciumhoa、China、Cina

释义:原为天文含义,后指地理层面

领域:文化/地域

出处:《天文经星·中宫》

指中国

东晋 桓温《请还都洛阳疏》:“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元末 宋濂 《奉天北伐讨元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明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二章》:“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Ciumquo)或中华(Ciumhoa)......”

明 毕懋康《军器图说》:“夷狄所畏中华者,火器也。”

李氏朝鲜 春秋馆《成宗实录》:“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

指中原

宋张淏《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枞阳张监镇,其先中华人,自其祖寓武义,邦宪与之邻居有年矣。”

明何景明《彭生行》:“王严杨马各挺出,异才岂必生中华。”

指汉族

唐 李延寿《北史·高敖曹传》:“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怿昂(高昂)。神武(高欢)每申令三军,常为鲜卑言;昂若在列时,则为华言。”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四》:“上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明 黄溥《闲中今古录摘抄》:“且如胡元只任胡族为正官,中华人官佐二。”

明太祖朱元璋《谕中原檄》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孙中山同盟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渊源

古代汉族最初多建都于中原地区,以其位居四方之中,文化美盛,故称其 地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辖地,皆称为「中华」。

台湾历史学家姚荣龄先生认为“中华”缘于永济,“中”指太行山脉的中条山,“华”指秦岭山脉的华山的论断。

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说: “大略说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又说‘夏’从夏水得名,“华’从华山得名。”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三苗三大集团。华夏集团,主要由炎帝和黄帝所代表的部落组成 。他在该书中还论证了秦岭在古代通称华山而汉水古名曾称夏水 。

“古史辨”派认为,“华”与“夏”古字相同,“华”即是“夏”,“夏”即是“华”。故华夏之“夏”,一为中国人说,华朝为三皇五帝时代,夏朝为夏禹家天下时代,夏字象舞蹈者; 二为大禹治水说,夏字象农夫治畦;三为图腾族徽说,夏字象蝉或爬虫; 四为夏水说,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于雍梁之际,古夏水自然发源于秦岭腹地;五为夏国说,先有夏国,后有夏人之称。这些认识都已接近“华夏”所指的本原。

典籍将黄帝、炎帝作为中国文明之肇始。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与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明灿若星斗。

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据研究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古国,进入“古国时代”。

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传说的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中央黄龙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蓝田人是旧石器早期直立人,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传说,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传说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奴隶社会

从传说的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传说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与华合称华夏是中国最早的两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家天下—启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繁荣局面。(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王朝的灭亡。

秦并天下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加强了思想统治;通过对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西汉终于走向了灭亡。

东汉初期的光武帝调整了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学文化得到迅速发展。(战国、秦、汉)

封建社会的分裂

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孙权、刘备的地位得到巩固。220年,曹丕称帝建魏;221年,刘备称帝建蜀;222年,孙权称王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时期,各国经济都得到了发展。

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263年,魏灭了蜀。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的统一是短期的,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内迁的少数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断起义、反抗,终于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称十六国。383年,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和东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胜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方,东晋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了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的繁荣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在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隋朝实现了统一。全国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封建经济开始呈现了繁荣局面。官制的改革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当隋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时,李渊起兵攻占长安,并在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得到新的发展。

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空前频繁。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导致了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迅速瓦解。

隋唐时期,中国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此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隋、唐)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五代十国后期,后周逐渐强大,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封建经济得到继续发展。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困难等危机,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王安石实行了变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备空虚,金兵南下,结束了北宋的统治。1127年,南宋的统治开始。南宋与金对峙,南北经济都有新的发展。

北宋时,同其并立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有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还有党项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权间不断进行战争,同时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后被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了全国。

宋元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较前繁荣,中国同亚、欧、非各国联系加强,文化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五代、辽、宋、夏、金、元)

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

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满清)鸦片战争爆发前止,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时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明政府营建并迁都北京。为巩固北部边防,明政府修筑了北边的长城。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非常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朝的统治被推翻。最后明末官兵放满人进入中华大地。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权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于1636年夺帝,并改金为清。清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除设立内阁、六部外,还增设了军机处;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兴起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明清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明清时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出现了反专制主义的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文学方面也出现了几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2-1949中华民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前256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秦…………………………………………公元前221——前207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

——东汉………………………………… 公元25——220

三国……………………………………………公元220——280

——魏……………………………………公元220——265

——蜀……………………………………公元221——263

——吴……………………………………公元222——280

晋………………………………………………公元265——420

——西晋…………………………………公元265——316

——东晋…………………………………公元317——420

十六国…………………………………………公元304——439

南北朝…………………………………………公元386——589

——北朝…………………………………公元386——581

——南朝…………………………………公元420——589

隋………………………………………………公元581——618

唐………………………………………………公元618——907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

宋…………………………………………… 公元960——1276

——北宋……………………………… 公元960——1127

——南宋………………………………公元1127——1276

辽…………………………………………… 公元916——1125

西夏…………………………………………公元1038——1227

金……………………………………………公元1115——1234

元……………………………………………公元1271——1368

明……………………………………………公元1368——1644

清……………………………………………公元1644——1911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成立

民族

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我国历史的开始。在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综观中国历史,虽然政权有分有合,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族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各民族人民积极组织抗战,英勇抗击侵略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使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结和统一。

“五四”运动时期,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分别参加领导天津爱国运动和京津地区学生联合会的运动以及上海各界联合会的联合行动,后来,马骏、郭隆真等都加入了共产党;水族的邓恩铭参加领导了济南的爱国运动,后来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蒙古族的多松年、乌兰夫等加入共产党,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白族的张伯简、徐克家等于20年代加入共产党,并分别参加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和广州起义;壮族的韦拔群建立农民协会,在广西开展革命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张云逸等到广西开展革命工作,并与韦拔群于1929年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在新疆,党领导各族人民组织“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进行反帝斗争;红军长征期间,沿途各族人民群众为红军带路、传递情报、买粮运粮,还积极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人民先后有十几万人参加了抗日战斗,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共同建立了伊克昭盟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冀中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曾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于1947年创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至1950年8月间,内蒙古骑兵歼灭国民党军队2万多人;1944年,新疆各族人民发动了著名的“三区革命”,各地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者,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各族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

56个民族的认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甚至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中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为了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已确定的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止。本阶段的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体的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民族工作中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为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为8.41%。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同),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等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民族压迫制度的废除,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医疗保健事业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上的要求也比汉族宽松,因而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少数民族人口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人口兴旺、民族繁荣的景象。1990-2000年间,土家、高山、羌、毛南、保安、东乡等13个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都在2.00%以上,其中高山族和羌族分别高达4.31%和4.26%。蒙古、藏、维吾尔等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也在1.40%—2.00%之间,高于全国总人口年均增长率0.91%的水平。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在1964-1982年、1982-1990年和1990-2000年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5.8%分别提高到6.7%、8.01%和8.41%。

伟大的中华民族

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的人口密度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8人。总的来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第一,小聚居大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l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如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的汉族人口都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新疆的汉族人口也占40%强。同样,在各汉族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多。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其中29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云南、贵州、新疆4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辽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肃、重庆和宁夏,以上16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91.32%。另外,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都在少数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的未来

跨入新世纪,我们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将会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各民族将取得更快的发展。伴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援也将不断增加,必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二,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日益增多,民族间的杂居现象将更为普遍。随着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各民族之间人口流动数量也将日益增多,从而引起民族分布特点的变化:一是人口的双向流动,即内地人口因工作、经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区,同时,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将更多地流向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二是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不断向全国各个城市扩散,但他们仍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的学习、交流中,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将不断增多,但并不会因此失去民族的特点。各民族在扩大交往的同时,将继续保持着本民族特征,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各民族带着自身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共性进入了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