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

时间:2022-08-06 13:26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纵观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灭亡,无外乎就...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纵观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灭亡,无外乎就是两种,灭于外族的和灭于自身的,灭于外族的代表是西晋和宋朝,灭于自身的代表是秦汉和唐朝。

        灭于自身的秦汉和唐朝,都是因为自身的内部原因而被自己人推翻,甚至可以说是盛极而衰,接下来建立的还是一个“汉承秦制”的汉族封建王朝,只不过是改朝换代,自身的内部循环。

        灭于外族的西晋和宋朝,就比较一言难尽了。被外族所灭,接下来建立的王朝不是大动乱分裂割据时期,就是少数民族政权时期,继而引发了民族之祸,差点导致亡国灭种,比如西晋之后的五胡十六国东晋南北朝,两宋之后的元朝。

        但是,有意思的是,西晋就是吸取了东汉和曹魏灭亡的原因,大封同姓诸侯王,引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宋朝则是吸取了唐朝灭亡的原因,重文抑武,割除藩镇实权,导致两宋时期军事力量太弱,无力打胜任何一个北方割据政权。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西晋和两宋都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可是他们却没有吸取前前朝灭亡的教训,光想着避免走被自己夺取政权的前朝老路,却因此自断长城,导致了国家虚弱,被外族所灭,从而引发民族之祸,尤其是西晋王朝。

        两宋王朝的虚弱就在于从一开始,开国的统治者就一门心思避免走前朝灭亡的老路,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重文抑武,大力发展经济和民生,这倒不是坏事。但严格来说,宋朝并不能算是一个大一统政权,北方先后有西夏、辽、金、蒙古几个政权。金灭北宋,蒙古灭南宋,同样的老路,两次都被外族所灭,南宋统治者们怎能没有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呢?很多人把秦朝的灭亡归结于秦始皇的暴政,可事实是,秦始皇又不是秦朝的亡国之君,亡国的是秦王子婴,光秦始皇什么事?如果非要把秦朝灭亡的罪过归在秦始皇身上,那还不如算在秦国的六代明君身上。

        “奋六世之余烈”建立的秦朝,是经过了商鞅变法,脱胎换骨后的秦国。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拥有先进的政治、军事制度,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制,中央实行集权制度,奖励军功政策,改进武器和兵种,国力和军力大增,就像一台百战百胜的战争机器,所以才可以战胜六国。

        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国这台战争机器依旧没有停下来。秦始皇南征百越,北伐匈奴,开疆拓土,征伐民力,修筑工事。据资料统计,当时全国人口约为一千多万,服兵役的人数超过两百万,占成年男子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很多人就说,这是秦朝灭亡的原因,苛政猛于虎,滥用民力。的确如此!

        可是,这就是秦国啊,秦国能统一六国,依靠的就是几代秦人的浴血奋战,山东六国皆知秦是虎狼之国,可秦人也是为战而苦。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就是这样前赴后继,秦人为国而战,秦君为统一而生。只不过,秦政在统一后实行的范围扩大了,从以前的秦国扩大到秦朝全国。

        如果秦国统一六国后,就将这台战争机器立刻停止运转,那会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秦朝的灭亡绝非是秦始皇或胡亥一人之过,就像秦国的成功也绝非是秦始皇一人之功一样。

        接下来推翻秦朝建立的西汉,依旧是“汉承秦制”,一切就像是再版的秦朝,唯一不同的是最高统治者从嬴姓变成了刘姓。汉朝的灭亡值得深究,很多人说汉朝灭于“强汉”。汉朝灭亡的原因没有像后世的西晋和宋朝那样被外族所灭,也没有像明清那样爆发众多的农民起义,和唐朝灭亡原因相似,汉朝也是因为后期宦官专权和地方割据势力。

        西汉灭亡在于后期皇帝昏庸,重用外戚,导致外戚夺权,王莽趁机建立了新朝,但很快就重新被刘姓皇族夺回了政权,建立了东汉。

        东汉灭亡在于后期的宦官专权和地方割据势力坐大,爆发了农民起义,这和唐朝后期衰落走向几乎一致。

        西汉和东汉统称汉朝,汉朝灭亡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时代和西晋的短暂统一。西晋统治者吸取了曹魏灭亡的教训,然而依旧避免不了被灭亡的教训,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统王朝被外族所灭,这才是真正的亡国,不仅国家被灭了,还差点导致整个汉民族的灾难。

        秦汉和唐朝是亡于自身的代表王朝。

        唐朝的灭亡原因有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

       宦官涉足政堂,从玄宗开始,在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朝达到顶峰,后期的武宗、宣宗到昭宗,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藩镇割据相互依附而存在。党争依附宦官,宦官之祸不除,唐朝终无宁日,所以,昭宗时一门心思对付宦官专权,放任藩镇割据或利用藩镇来打压宦官,最终,宦官倒是被清除了,但藩镇却坐大了,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藩镇割据,唐朝也的确是被军权太大的藩镇所灭。这也说明了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不仅对外灭东突厥,打败西突厥、吐谷浑、高句丽、吐蕃、契丹、南诏国等,就连内部也是地方军事力量太强,最终把唐朝自己灭了。

        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被赵匡胤统一起来,建立了北宋。相比起西晋和宋朝的结局,唐朝的灭亡算得上体面,被自己人所灭,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改朝换代,自我循环而已。

        西晋的永嘉之乱、宁平城之难,北宋的靖康之耻,两次衣冠南渡,南宋灭国,崖山海战,军民为国殉葬,悲壮。所以,宁愿选择一个强汉盛唐,也不愿意要一个弱晋弱宋,灭国太过狼狈,毫无尊严。西晋的建立本身就是得国不正,所以才如此短命,并且从头孬到尾。

       西晋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可西晋的建立无不充满着阴谋诡计。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未有寸功,却通过阴谋诡计篡夺了曹魏江山,曹操曹丕父子名声再不好,也是通过南征北战建立的曹魏江山,纵然司马懿有能力,可他的能力却用在了阴谋篡权上。或许是报应,所以西晋建立后,第二代就是个傻子皇帝,以至于西晋王朝内乱16年之久,由内乱引发外患,导致灭国。而八王之乱的原因在于司马炎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开历史倒车,大封同姓诸侯王,一口气封了27个同姓王。司马炎逝世的时候,晋朝共有57个同姓王,创下了自秦朝建立以来历代王朝的诸侯王之最,且每个诸侯王手中握有兵权,拥有封地和兵马,以及外族奴隶,这简直要回到周朝时代啊。

        西晋只知道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可怎么不吸取周朝灭亡的教训啊。

        因此,第二代皇帝司马衷上台之后,大封诸侯王的弊端立马就露出来了。为了争夺中央权力,同室操戈,最终酿成了史上最大的王室内乱,也因此导致了外族势力介入,西晋被匈奴人所灭,中国历史则陷入了持续四百年的南北大动荡时期。

        西周的灭亡可以说是外族犬戎入侵导致,但是自从秦朝建立后,西晋却是第一个被外族势力所灭的大一统王朝,而这个大一统王朝仅仅维持了51年,可谓是“昙花一现”。

        西晋的开国者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可谓是最大的权贵集团,从上至下,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成风,奢侈腐败。西晋时期,大量游牧民族内迁,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而五胡之中的碣族又是匈奴族的奴隶。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关中和凉州,外族已占当地人口的一半,八王之乱中,诸侯王又引外族势力介入,导致匈奴和碣族进入中原,成汉和前赵政权建立,五胡十六国雏形已经开始了。

        公元313年,匈奴人前赵刘聪攻破洛阳,杀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16年,刘曜攻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公元318年,刘聪杀司马邺。

        两代帝王,皆被外族所杀,两个都城,皆被外族所破,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世族和百姓南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

        西晋和北宋灭亡,东晋和南宋皆是南渡建立,后世诗人为此写诗,皆是感慨万千。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南渡江山气不雄,钱塘苏小可怜虫。”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朝

        宋朝和晋朝一样,分为北宋和南宋。

        两个王朝是如此的相似,西晋和北宋都是被外族所灭,皇族南渡到南方建立东晋、南宋,一个在建康,一个在临安;两个王朝都是承接强汉和盛唐,中间隔着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

        唐朝不是宋朝所灭,就像汉朝不是晋朝所灭一样,唐朝被藩镇割据所灭亡,历史进入了持续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赵匡胤建立北宋,统一了南方各个分裂割据政权。

         然而,宋朝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北方的辽国、西夏一直存在,且和北宋三国鼎立。

        赵匡胤为了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杯酒释兵权,割除地方武装收归中央,重文抑武,大力发展经济和民生。所以,很多人都说,宋朝是文人的时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好的时代,事实的确如此。

        然而,宋朝的重文抑武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导致宋朝军事力量太过虚弱,既不能像汉唐打匈奴、突厥那样灭掉北方的割据政权,又在和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次失败,以至于人们对宋朝的印象是“积贫积弱”。宋朝只是弱了,可它又不贫?既然不贫,为什么宋朝的农民起义如此之多?这就是一个难解之谜了。后来北宋和金朝结成联盟,灭掉了辽国,结果,辽国倒是灭了,北宋也被金朝灭了。

        衣冠南渡之后,建立了南宋,南宋偏安一隅,连北伐提都不敢提,国土越来越小。基因的传承是如此的神奇,南宋统治者再次选择和北宋一样的战略,和蒙古结盟灭掉了金朝,结果,金朝是被宋蒙联合灭了,可南宋最后也被蒙元灭了。宋朝比晋朝更弱的是军力。

        西晋和北宋都是被外族所灭,可东晋却屡次北伐,打败了北方前秦的侵略,再次北伐将黄河以南的领土重新划入了国界之内,东晋没有被外族所灭,而是内部禅代而亡。

        北宋被外族所灭,南宋不仅没有吸取教训,更没有胆量北伐,最后落得和北宋一样的结局,崖山海战,君臣跳海,十万军民为国殉葬,真是悲壮的一幕。

        宋朝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可他只吸取一朝灭亡的教训,不吸取每朝灭亡的教训。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后人知强汉,知盛唐,知明清版图之大,却不愿意过多提起晋朝和宋朝,唯有一些少数知识分子崇尚宋朝的富裕自由,向往魏晋南北朝的旷达不羁。

        可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支撑,怎么能保证普通百姓的安宁呢?灭国时还狼狈不堪,充满耻辱。所以,后人宁愿选择一个强汉盛唐,也不愿意选择一个弱晋弱宋。

附一:

兴唐传中,罗成“日锁五龙”,究竟锁的是哪五条龙?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23:38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秦琼、罗成、程咬金这三人在兴唐传中被称为是“智、勇、福”三将,其中,秦琼因心思缜密、颇具韬略而被称为智将,罗成因英勇善战、枪法绝伦而被称为勇将,程咬金则因为运气好、造化大而被称福将,此三人原是瓦岗西魏国主要成员,但却因西魏主李密用得来不易的玉玺换取萧妃,从而惹恼瓦岗众将,在这种情况下,便形成了“瓦岗散将”,众兄弟各奔东西的局面。

        瓦岗众将虽然散了,但“智、勇、福”三将却形影不离,他们在离开瓦岗后,便一起来到洛阳并在此与结义兄弟单雄信偶遇,不过此时的单雄信已经与洛阳王王世充的妹妹王玉花结婚,也就是说单雄信此时已经是洛阳城的驸马,因此,对于昔日好兄弟“智、勇、福”三将的到来,单雄信在热情招待的同时,还想将他们留在洛阳城为己所用。不过,“智、勇、福”三将早已看透王世充并非明主,但碍于单雄信的情面只能暂时留在洛阳城内,也就在这不久后,已经投唐的徐茂公假扮成算命先生来到洛阳城,只为将“智、勇、福”三将招入大唐,当然,对于势力渐大的李唐王朝,“智、勇、福”三将也是向往已久,在这种情况下,三将便先后投入了李唐王朝,而秦琼由于心思缜密且具有凝聚力,因此而成为了李唐的三军大元帅。之后,秦琼便挂帅替李唐开疆扩土,而他们所打的第一战便是定阳王刘武周,在这一战中,秦琼收服了“日闯三关,夜夺八寨”的猛将尉迟恭,在这之后,秦琼又领兵马不停蹄地奔赴洛阳城,当然,对于李唐军队的到来,洛阳王王世充在积极应对的同时,还邀请了四路反王前来洛阳城助阵,他们分别是:南阳王朱灿、夏明王窦建德、白御王高谈圣以及宋义王孟海公。

        这四位反王个个都是人精,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在接到王世充邀请后,便带着手下的精兵良将来到洛阳城跟王世充一起抵御李唐军队。在之后双方的对战中,秦琼派尉迟恭先是收了孟海公的黑白二夫人,不过在对战朱灿之子朱伍登时,尉迟恭却因不敌他手中暗器而大败亏输,好在逃跑的过程中,两人遇见了他们共同的恩师谢弘,如此一来,他们才知道彼此是师兄弟关系。后来,在对战窦建德时,秦琼亲自出阵对战窦建德手下猛将飞钹僧盖世雄,结果却被盖世雄用带毒的飞钹所伤,如此一来,秦琼就只能回家养伤去毒,而接替其元帅一职的便是罗成。

        当罗成挂帅之后,立即显露出他意狠心毒的本性,在两军疆场不仅毫不留情地活捉了其结义兄弟单雄信,在遇到其他五家反王时,罗成直接枪挑洛阳王王世充、南阳王朱灿、白御王高谈圣以及宋义王孟海公这四家反王,而唯一逃走的夏明王窦建德因为是李世民亲舅舅,便前去李世民营帐求救,结果罗成硬是闯帐并当着李世民面杀了窦建德。

        以上就是所谓的罗成“日锁五龙”,当然,这里的“龙”所指的并非是真龙,而是洛阳王王世充、南阳王朱灿、夏明王窦建德、白御王高谈圣以及宋义王孟海公这五家反王,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草龙”,因此才有罗成日锁五龙一说。

       唐朝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是谁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中华之强,惟有汉唐!万邦来朝,煌煌大唐!唐朝(618年6月18日-907年5月12日),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我国封建时期最鼎盛的时期,享国二百八十九年。众所周知,将近三百年的历史的唐朝,在历史上被划分为四唐——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相对于其他朝代某初(期)、某中(期)、某末(期)而言,唐朝的历史划分就显得非常有个性。那么,这么有个性的划分,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一个朝代的历史的发展,如同读一本书,要想更好地“求甚解”,就需要对归纳和总结。经查证发现,就有这么一位古人,他就跟小姐姐俺不谋而合,他是热爱历史,热爱文学的文艺青年。说起来,他跟更伟大的包青天还有关系呢!他的老师就是包拯包大人的后裔南宋刑部尚书包恢,可能大家对包恢不太熟悉,但包恢的老师也是很有名气的人物啊。您知道他们是谁吗?说出来你要惊呆了!一个是朱熹,一个是陆九渊。而包恢的学生就是严羽,据载严羽这个人生于韩侂胄北伐时期,卒于南宋灭亡前三十来年。学习文学的都知道这位跟小姐姐不谋而合的文艺青年。他曾写有一本书,书名叫《沧浪诗话》,专门研究诗歌的,而唐朝的诗歌最有名,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诌!在这本书中,他根据诗歌在唐朝各时期的不同的特征,首次将唐朝划分为四个时期!也就是标题所说的“四唐”!

        现在我们所谓的四唐的分类就是明朝号称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高棅(bing1350—1423)的“高见”,名副其实的高见啊!姓高的高见!需要说明的是高棅的“四唐”说,已经突破了诗词的高度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他主要是以大唐国家形势兴盛衰亡的节点来划分的。“四唐说”的分期法起源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经过元代方回的阐发,奠定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完成于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初唐时期(公元618~712年)

        唐朝初期,当时的大唐所占有的地盘实际上还是很小的,随后李世民南征北战,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党羽,并在626年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逼李渊下台。当时中原已经平定,一切步入正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李世民之后就是唐高宗李治,承接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开创了永徽之治,并将大唐的疆域扩大到最鼎盛。后期李治的身体长期生病,武则天开始干政,并在李治去世七年后称帝,这一时期大唐的疆域有所减少,对外战事也减少很多。而后就是中宗睿宗为帝时的混乱期。

盛唐时期(公元713~755年)

        盛唐时期,唐睿宗之子李隆基亲手结束了帝国的混乱局面,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天平公主等干政的女性全部被李隆基处死。713年,李隆基正式亲政,那时的他雄心勃勃,改革内政,变换兵制,重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一批有真才实干的宰相,实现了开元盛世,到天宝年间,大唐达到了最繁盛时期,万邦来朝。长安城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有百万人口,当时全国的总人口达到了几千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空前繁荣。但是盛唐并没有维持多久,唐玄宗在执政后期开始倦政,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募兵制的发展以及十大节度使的设立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755年冬天,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拥20万兵力造反,盛唐的荣光被打破。两京沦陷,唐玄宗丢下土地和子民狼狈的往四川逃跑。

中唐时期(公元756~824年)

        唐朝中期,唐玄宗继续入蜀,而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僭越称帝并寻求朔方军的支持以图收复失地。郭子仪和李光弼开始收复失地,两京很快收复,唐肃宗李亨回到长安,并迎太上皇李隆基回到长安。但此时并没有完全平定安史之乱,反而朝廷中宦官专政的局势已然形成。唐代宗继位之后压下了安史之乱,但其影响远没有结束,河朔三镇成为帝国新的威胁,并最终形成藩镇之祸,藩镇叛乱一直持续到帝国灭亡。虽然之后有唐宪宗的元和中心、唐武宗的会昌中兴和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也只是让帝国稍微强盛而已,和从前是没法比,而且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强盛。宦官专政、藩镇之乱、朋党之争始终与影随行,即便是再强悍的帝王也没有办法改变。

晚唐时期(公元825~907年)

        晚唐时期,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最终引发黄巢起义,起义如潮水般很快席卷了大半个帝国,大唐皇帝对此头疼万分,但是并没有得当的方法来镇压起义,况且武将都想保存实力以图自立。黄巢起义让帝国最后的尊严全部掉到了地上,从此再也没有复兴的可能,即便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是割据势力强大,他们开始瓜分帝国的土地,而当时的唐僖宗和唐昭宗又是那样的无能与懦弱。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大唐帝国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它退出的很彻底。即便后来出现了后唐和南唐,却与李唐毫无关系,不过是打着唐的旗帜为自己谋私利而已。

        “初盛中晚”唐朝在这四个时期里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每个时期里都有其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对比强烈特点鲜明,这个朝代它曾无比辉煌荣耀过,也曾衰败堕落。与其他朝代相比,唐朝在中国以及世界上的影响力都要大得多。也正因为唐朝其截然不同的行事作风,其整个历史阶段的分期才这样如此明显。

附:

扒一扒秦灭六国的经济战!从经济战的角度,看秦国如何横扫天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22:27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对于秦灭六国这段历史,很多人应该都有所了解。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大秦帝国的几部电视剧,先后被搬上荧幕,大家对这段历史了解的就更多了。

       不过,大多数人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主要关注点还是在秦国的正面战场上面。对于秦国如何正面击败其他六国,比如说长平之战、秦始皇灭六国这种经典战役,大家了解得都比较多。但是对于秦灭六国的经济战,大家可能就很容易忽视了。实际上,战争其实是政治的延续,更是经济的竞赛。在秦国正面击败六国之前,其实秦国已经先一步在经济战方面,击溃了六国。秦始皇最后横扫六国的战争,其实就是秦国在经济战争当中获胜的实际体现。而且,秦灭六国的过程当中,很多重大历史事件,背后其实都有很多经济原因。

       秦国和六国之间的经济战,这事其实还得从商鞅变法之前说起。话说当年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持续衰落,中原地区几个大国开始持续崛起。在这其中,秦晋齐楚这几个大国,首先脱颖而出,成了自身所在区域的霸主。等到几个大国彻底崛起,并且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后,接下来就是几大强国相互争霸的历史了。其他国家我们暂且不说,只说秦国。在春秋初期的时候,秦国开始在关中地区崛起。经过近百年的扩张之后,秦国逐渐占领了整个关中地区,成为了西方的第一大国。

       但是,随着秦国统一关中,接下来,秦国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他想继续向东发展的话,就势必要和晋国打交道。当时晋国的地盘,就在今天的山西地区,恰好位于秦国的东侧。只要秦国想往中原地区发展,根本就不可能绕过晋国。为了能够从晋国手里,得到东出的通道,当时秦国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能用的手段都用了。从和亲到正面开战,所有能试的办法,秦国都试了一遍。结果试了一圈之后,秦国终于悲哀的发现,除非秦国能把整个晋国都灭了,要不然根本就不可能东出。

       所以,从秦穆公在位后期开始,秦国就放弃了东出的念头,开始老老实实在西边发展了。因为当时晋国实在是太强,别说灭了晋国,以秦国的国力来说,就算是击败晋国,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秦穆公自然只能放弃东出的念头了。而晋国这边,当时则是很好地利用了这种优势。晋国很清楚,如果要是让秦国深入中原的话,那对于晋国来说,绝对是一个大麻烦。当时晋国虽然很强,但他需要面对的挑战者也很多。比如秦国、齐国和楚国,这些国家,或许单拿出一个,未必是晋国的对手。但他们如果联手的话,能把晋国灭好几个来回了。就算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晋国也必须得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把秦国死死堵在函谷关以西,绝对不能让秦国东出。所以,此后整个春秋中后期,晋国一直在利用这个优势,对秦国进行长达上百年的封锁。

         晋国当时的封锁,涵盖了文化、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在经济方面,只要秦国想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基本上大半都要通过晋国。那晋国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从中间插一杠子,赚取丰厚的利润。晋国多赚钱了,那秦国自然就被持续放血了。除此之外,晋国还在中原各国之间,大范围散布消息,说秦国人都是野蛮人,根本就不懂礼数。被晋国这么一抹黑,再加上晋国又用各种手段,阻碍各国的人才入秦。所以接下来的上百年里,一直到战国初期,秦国一直在被持续放血。而且,这种放血,秦国还无可奈何,因为秦国根本就绕不开晋国。大部分的贸易渠道,基本上必须要经过晋国的领土。

        就这样,持续走了上百年的下坡路之后,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秦国忽然发现,情况好像有所变化了。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原本强大的晋国,忽然解体了,分裂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这对于秦国来说,自然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原本晋国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堵在秦国的家门口,导致秦国无法东出。那如今,晋国分裂了,秦国是不是就有机会东出了呢?

        一个整体的晋国,我打不过;那三分之一的晋国,我总算能打得过了吧?接下来,秦国试着进攻了一下魏国。作为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魏国继承晋国的地盘,比较靠近秦国,正好堵在函谷关东边。所以当时秦国为了东出,很快就对上魏国了。但是双方交手之后,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整整五十万秦军,愣是让魏国用五万新兵,给打崩溃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阴晋之战,秦国之所以会惨败,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大体上来说,其实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当时魏国已经进行了变法,国内的社会制度开始领先于秦国。不光国家的整体生产力要高于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也要更强。

        二是因为之前近两百年的时间里,秦国一直被晋国堵在西边,持续放血。在这个过程当中,秦国失去了大量的财富,根本就发展不起来。再加上秦国当时还没进行变法,国家还是以奴隶制社会体制为主体,不管是社会制度,还是国家生产力,都远不如魏国。

        如此一来,秦国打不过魏国,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一战,不但把秦国给打懵了,同时也把其他国家给打懵了。原本在大家的印象当中,秦国虽然很野蛮,但至少还算强大。毕竟在春秋时期,秦国也算是四大强国之一。但是这一战之后,大家忽然发现,秦国好像也不过如此。

        这样一来,大家自然都想直接灭了秦国。毕竟,秦国的地盘还是很大的,对各国来说都很有诱惑。只不过,当时和秦国主要接壤的强国,也就只有魏国和楚国而已。而楚国当时也被魏国打得够呛,被迫和秦国联手。在秦楚联手之下,魏国虽然很强,但一时之间也吞不下整个秦国,最多只能让秦国割让大片土地而已。到了这个时候,秦国无疑是到了最危险的一个关键点。如果秦国再衰落下去,肯定就要亡国了。而当时的魏国,其实也想着要灭了秦国,彻底杜绝自己在西边的隐患。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秦国对其他国家经济战,正式开始了。

        在第一个阶段,崛起的过程当中,刚开始的时候,秦国被打得节节败退,已经濒临亡国了。这个时候,魏国有个关键人物站了出来,给魏国提了一个特别损的法子。这个人,就是商鞅。很多人都知道,商鞅后来主持了秦国的变法,并且帮助秦国彻底强大了起来。但实际上,最开始的时候,商鞅其实是在魏国做官的,他是魏国的丞相公叔痤的学生。当时商鞅虽然在魏国的地位不高,但是却给魏国高层提出了两条灭秦的建议:

        第一,要利用魏国的地理优势,延续当年晋国执行的经济封锁。魏国可以利用自己的霸主地位以及地理优势,威慑其他国家,确保秦国无法大规模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当一个国家无法开展对外贸易,自身的产业结构又不完善,国内很多东西无法自给自足的时候,肯定会爆发经济危机。这对现代人来说,几乎是一个常识。不过在战国时期,这个想法就很先进了。

       第二,商鞅又提出,让魏国每年春天的时候,对秦国发起袭扰战。如此一来,可以从根本上影响秦国的农业,让秦国百姓错过耕种的时间。多来几次之后,秦国国内的粮食耗尽,又无法通过贸易和其他国家换取粮食。这样一来,彻底断了粮食的秦国,自然就只剩下束手就擒的份了。

       简单来说,商鞅当时提出的灭秦之法的核心,就是贸易和粮食。只要在这上面取得了胜利,秦国必死无疑。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如果当时魏国真的采用了商鞅的建议,那后来的历史,可能就没秦国什么事了。但可惜的是,当时掌权的魏国高层,因为魏国需要打压其他国家,再加上轻视商鞅这个年轻人,所以最后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然后,商鞅觉得气不过,就跑秦国去了。到了秦国之后,商鞅就把自己之前给魏国出的这个主意,给当时在位的秦孝公说了一遍。秦孝公听了之后,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作为秦国的王,他自然知道,如果魏国真的采取了这个办法,那秦国就彻底没了。而此时的魏国,虽然没采取这个办法,但不代表着以后不会这么做。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尽量弥补这些短板,避免再出现这种危机。

       到底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商鞅就再次说话了。商鞅既然能帮魏国灭秦,自然也想好了如何帮秦国弥补这些短板。接下来,商鞅提出了一整套计划。而商鞅的这套计划,我们其实可以称之为‘秦国经济独立计划’。简单来说,商鞅的思路很直接。既然短时间内,秦国无法击败魏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都会存在被其他国家封锁经济的危机。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把秦国建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只要秦国能够自给自足,就算其他国家,联手对秦国进行经济封锁,秦国也不怕了。而如果秦国如果想要建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有三种资源,是必须要自给自足的。这三种资源,分别是粮食、盐、铜铁。

        没有粮食,秦国人会直接饿死;没有盐,秦国人就吃不下饭,勉强吃饭也容易会营养不良;没有铜铁,秦国就无法锻造武器。想要让秦国彻底崛起,就必须彻底解决这三种资源的‘卡脖子’问题,必须确保其他国家,无法在这三个问题上,制约秦国。但问题是,想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时秦国国内基本没有大的盐矿,而且还不靠海。盐这种东西,基本上都只能从国外买。铜铁亦是如此,当时秦国境内,并没有大量的铜矿和铁矿。想要获得铜铁,依然还是只能通过贸易。

        如此一来,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自然就只有粮食问题了。至于铜铁和盐,既然要通过贸易的话,那选择贸易的对象就很容易了。魏国或者韩赵等国家,可以作为贸易对象,但不能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因为怕被卡脖子。最合适的贸易对象,只有楚国。因为楚国不但和秦国接壤,而且当时为了对抗魏国和三晋联盟,秦国和楚国又是背靠背的盟友关系。最关键的是,楚国国内不但有铜矿和铁矿,而且还有盐矿,完全可以满足贸易需求。

        为了保证贸易安全,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必须保持和楚国的友好关系。这就是为什么秦孝公之后,接下来即位的秦惠文王,会直接娶一个楚国女子芈月做妻子的原因。除了秦王本人和楚国联姻之外,当时秦国高层贵族,其实也开始大规模和楚国联姻,这才导致后来秦始皇登基的时候,秦国内部,楚系力量特别强大的结果。说到底,其实都是为了利益。盐铁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但是粮食的问题,显然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接下来商鞅开始变法之后,直接重新塑造了秦国的经济体系,给秦国设计了一套耕战体系。在这套体系下,平民可以靠着军功,或者种地给国家多缴纳粮食,赚取功勋,获得爵位。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体系,秦国百姓开始热衷于种地和打仗。因为这两件事,可以直接让他们提升社会地位,并且获得财富。如此一来,秦国的粮食产量,自然就越来越高,粮食危机自然也就解决了。到了这个时候,魏国如果再想通过之前商鞅的办法,来制裁秦国的话,已经行不通了。而秦国这边,内部保证了粮食安全,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则是保证了盐铁安全。所以此时的秦国,已经处于一个半独立经济体的状态,不怕魏国卡脖子了。

        如此一来,只要秦国有了强大的军队,自然就可以再次对魏国发起挑战,夺回昔日的失地。不久之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时魏国和东方的齐国开战,先后打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大战。两场大战之后,因为魏国决策失误,导致魏国的主力精锐,几乎被齐国消灭殆尽。此时的秦国,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当时秦国刚刚完成了变法,粮食危机解决了,新式军队也训练出来了。所以接下来,商鞅就带领着秦国的大军,再次向魏国发起挑战,准备夺回当年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

        经过一番大战之后,刚刚战败的魏国,自然打不过养精蓄锐多年的秦国。所以最终,一场河西之战,魏国再次惨败,商鞅终于夺回了河西之地。而这场河西之战的胜利,对于秦国来说,也标志着秦国再度崛起了。至此,秦国的崛起阶段,算是顺利完成了。而秦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也算是成功了。在崛起的这个阶段当中,秦国从一个任人宰割、很容易被人在关键资源上面卡脖子的经济体,变成了一个半独立的经济体。而接下来,秦国的任务,就是从半独立经济体,变成一个彻底独立的经济体。这个过程,恰好是秦国争霸的阶段。河西之战打完之后,没过几年,随着秦孝公去世,秦国的旧贵族开始报复商鞅,最终导致商鞅含冤而死。此后,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登基。秦惠文王登基之后,虽然以叛乱的罪名,处死了商鞅,但是他却继承了商鞅设计的这套耕战体系。

        因为秦惠文王知道,只有这套体系,才能让秦国彻底强大起来。秦惠文王登基的时候,秦国已经完成了变法,再次崛起,并且成了一个半独立的经济体。至少在粮食问题方面,秦国是不用再担心了。但问题是,盐铁两种资源,自然还需要通过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来获取。 虽说当下秦国和楚国的关系不错,可以保证盐铁安全。但秦国只要想继续扩张,就必须要保证自己境内,可以出产这两种资源。要不然,未来一旦和楚国翻脸,其他国家再落井下石,秦国瞬间又会失去这两种资源的来源。

        那么,到底要去哪里,寻找这两种资源的产地呢?当时比较有名的盐矿铁矿铜矿,基本上都掌握在几个大国手里。秦国如果想去夺取这些资源点,就势必要和几个大国开战,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不管打哪个国家,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最后其他国家组建联盟一起围殴秦国。那除了去其他国家夺取资源点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法子呢?或者说,除了韩赵魏楚这几个和秦国接壤的国家之外,其他方向,能不能再找到盐矿和铜矿铁矿呢?找了一圈之后,秦国忽然发现了一个好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四川地区。

        当时在中原各国眼里,四川地区几乎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人口又少,也不适合耕种,而且水患频发,地理位置又很偏,所以大家之前都没注意这块地方。但是秦国当时却意识到,这地方是有盐矿和铁矿的。只要拿下了这块地方,秦国被卡脖子的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了,而且还能得到超大的战略纵深!所以,接下来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以及接下来的秦武王、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就开始朝巴蜀地区发力。最终,经过三位秦王的开拓之后,秦国彻底控制了整个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有好几个著名的大盐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才有了盐巴这个词。至于铁矿和铜矿,巴蜀地区同样也有!如此一来,占领了巴蜀地区之后,秦国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彻底独立的经济体了。此时的秦国,已经完全不怕其他国家的经济封锁。就算是楚国翻脸,秦国也无惧了。

        当然,在秦国攻略巴蜀期间,楚国其实也意识到巴蜀地区的重要性,也开始把势力范围扩张到四川地区。所以,秦惠文王在位的时候,秦国和楚国都是刚刚涉足巴蜀之地,利益冲突还不太大,还能保持大体上的和平。但是等到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为了争夺巴蜀之地,秦国和楚国就彻底撕破脸了。既然撕破脸了,那能怎么办?反正当时秦国已经控制了巴蜀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已经不怕楚国翻脸了。所以,秦昭襄王即位数年之后,先是以和谈为名,把楚国的楚怀王骗到了秦国,将其软禁起来。然后借着这个机会,彻底控制住了整个巴蜀。除此之外,在秦国攻略巴蜀期间,秦国还对自己西边的义渠国发力。秦惠文王时代,秦国通过战争,打服了义渠国。而到了秦昭襄王时代,秦昭襄王他母亲芈月,直接和义渠王结婚了,然后吞下了整个义渠。

       秦国吞下义渠之后,不但就此保证自此之后,秦国西方再无威胁之外。在经济方面,秦国也获得了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马匹!秦国本来就是靠养马起家,最擅长养马,国境内部又有很多地方适合养马。等到秦国灭了义渠之后,西方所有的养马地点,几乎都是秦国的地盘了。此时列国之中,几乎只有赵国和秦国,可以大规模养马。

        如此一来,马这种东西,就成了秦国的优势资源。如果秦国和赵国联手的话,甚至可以对其他国家,形成马匹资源垄断。到了这个时候,自身可以生产粮食盐铁,独立自给。然后又可以通过战马这种优质资源,和其他国家打贸易战。此时的秦国,不但彻底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而且还成了一个超强的经济体。

        另外,到了这个时候之后,秦国忽然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对其他国家,已经有经济优势了。相对来说,燕、韩、赵、魏这四个国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经济短板。燕国地处北方,粮食生产始终是个大问题;赵国盛产马匹,但是因为耕地有限,粮食优势不明显。韩魏两国,同样也是如此。唯有楚国和齐国,此时在资源产出方面,可以和秦国比肩。

        所以,秦国如果想制霸六国,首先需要在经济上称霸六国;而想要在经济上制霸六国,那就必须要先在经济上,击败楚国和齐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秦国开始通过外交手段,准备打击齐国。后来,因为齐国在外交战场上失误,导致秦国和韩赵魏燕四国,组成了一个五国同盟,一起围殴齐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五国伐齐结束后,齐国经济瞬间被打垮了。虽然后来因为齐国人比较有骨气,最后艰难复国了。但是经济这种东西,向来都是破坏容易重建难。所以,此战之后,齐国在经济上,也很难再保持和秦国争霸的优势,只能龟缩在东方,趁着秦国和其他国家打仗,找机会喝点汤了。

        齐国被打趴下之后,接下来楚国就成了秦国唯一的经济对手了。而对于楚国,秦国想出来的办法更狠,那就是直接打他的资源点。只要占领了楚国的盐矿和铁矿铜矿,看你楚国以后还怎么办?如此,五国伐齐结束之后,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秦国开始不断打其他国家的资源点。当然,在这之前,秦国其实已经开始这个行动了。所以,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击败了韩国,从韩国手里夺下了宜阳。宜阳是韩国最重要的铁矿产地,此战之后,秦国得到了一座超大的铁矿,反倒是韩国开始缺铁了。魏国这边,秦国又夺下了安邑。安邑有一座解池,这是魏国最重要的产盐地。而且据说当年炎帝和黄帝打仗,就是在这个地方,目的就是为了争夺这座盐矿。此战之后,秦国多了一座大盐矿,反倒是魏国开始缺盐了。

        然后,秦国又开始大规模进攻楚国。一场鄢陵之战打完,白起一战消灭了楚国数十万人,而且夺取了楚国好几个大的资源点。此战之后,楚国不但人口损失很多,还丢掉了自己的首都。资源点的丢失,亦是非常惨重。自此之后,楚国在资源产出方面,对于秦国也没有优势了。在对外争夺资源点的同时,秦国也没忘了对内提升资源优势。拿下了四川地区之后,秦国又派李冰父子,修造了都江堰。都江堰虽然耗费了秦国巨大的国力,但是都江堰建成之后,原本水灾频繁的四川地区,瞬间就成了天府之国,可以为秦国多产出海量的粮食。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在粮食、马匹、盐、铜铁等多个方面,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此时的秦国,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不断对其他六国打贸易战了。有了资源上的优势,接下来我就可以通过打价格战,再控制你的市场。就这样,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在秦国的大军统一天下之前,秦国其实已经先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制度优势,打垮了其他国家的经济,控制住了其他国家的市场。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在经济战方面,已经彻底称霸了。除非其他所有国家联合,否则的话,单凭一两个国家,已经无法动摇秦国在经济方面的优势了。而称霸阶段结束的标志,就是历史上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发生,虽然是一连串的意外所导致的,但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必然。因为当时其他几个国家,在经济上都已经被秦国击败了。唯有赵国,还能通过马匹这个优势资源,和秦国稍微抗衡一下。所以,秦赵两国的决战,其实是一个必然。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一场长平之战,秦国消灭了四十万赵国主力精锐,直接把赵国打得瞬间由盛转衰。虽然此战之后,秦国因为粮草补给不足,再加上各国开始援助赵国,秦国不得不撤兵。但这场大战结束之后,秦国在列国之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了。这种优势,不光是在政治和军事上,更是在经济上。所以,长平之战结束后,接下来秦国的历史,就是想着如何统一天下了。在这个阶段,想要统一天下,首先得打垮并且控制六国的市场。而想要控制市场,这就涉及到一个更加核心的资源。

这个资源,就是人口。

         相比粮食、盐铁之类的资源,人口其实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没有人,单纯的铁矿盐矿,或者金山银山,其实都没有任何意义。人口,才是一个国家和文明的根本。所以,秦国如果想要获得绝对的市场统治地位,最核心的地方,就在于如何争夺更多的人口。对此,秦国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利用秦国的经济优势,去打垮其他国家的经济。其他国家的经济崩溃之后,秦国再放出比较好的经济条件,来吸引六国百姓移民关中。到了这个时候,此消彼长之下,秦国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多了之后,其他资源的产出更多,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几个收割潮汐之后,六国的百姓,都会心向秦国。他们会觉得,秦国的制度更先进,让秦国统治他们,他们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到了这个时候,六国就必亡无疑了。对于这场秦国和六国的经济决战,大秦系列里面的《大秦赋》,表现的其实是很到位的。大体上来说,首先,当时秦国因为高层动荡,三年换了四个国君,有些内部不稳。这个时候,各国开始抓紧时间,修复国内经济,同时准备结成联盟,一起对抗秦国。

        关键时刻,韩国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送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人才,进入秦国,帮秦国修造一条数百里长的人工河。这条河如果能建成,对秦国的农业生产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同时,也会对秦国的资源,形成巨大的消耗。当时韩国就希望通过这种阳谋,拖住秦国的步伐,然后趁机恢复韩国的国力,重新夺回对市场的控制权。但没想到的是,秦国那边的决心,比韩国这边更大。最后,秦国反倒是利用了这个机会,不但完成了郑国渠的修造,而且也没有让其他国家,趁机动摇秦国的地位。等到这条人工河完成之后,秦国在关中地区,就有了很多新的可供种植的土地,可以容纳更多的百姓生活了。此后,已经成年的秦始皇,先是对赵国开战,然后利用秦国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和齐国联手,抬高铜铁的价格。而齐国这边,为了赚钱,自然不能拒绝秦国的建议。所以,在两个最大的铜铁输出国的哄抬之下,当时铜铁的价格开始疯涨。铜铁价格疯涨之后,韩赵魏三国的百姓,为了多赚钱,就开始大规模炼铁炼铜,反倒是荒废了土地,粮食产出减少。而当时的韩赵魏三国,虽然也看到了这个危机,但是因为前线正在打仗,急需这种战争资源,所以也没有办法,只能先饮鸩止渴。等到三国都错过了种地的时间之后,秦国再主导市场,让铜铁价格暴跌,让那些之前炼铜炼铁的百姓,亏得血本无归。与此同时,因为错过了种地的时间,他们手里又没了粮食。经过这一番经济战之后,韩赵魏三国的百姓,亏光了血本,而且没了粮食。此后,秦始皇又让人大肆散布消息,说这些百姓只要来秦国,就可以得到土地和各种生产资料,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当时三晋的百姓,已经快到饿死的地步了,自然无法拒绝这个诱惑。所以最终,三晋的百姓,就开始大规模迁入秦国。而韩赵魏三国的国力,也瞬间暴跌了下去。没有了人,就算他们赚到了钱,得到了再多的盐铁,也是没用了。

        总之,当时秦国用贸易战的手段,直接掏空了韩赵魏三国,让这三国的国力大跌。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彻底完成了对各国市场的控制和统一。再加上当时秦始皇极力输出秦国的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导致大家开始逐渐觉得,让秦国统一天下,或许反倒是一件好事。就这样,随着各国市场被秦国控制,百姓们在心里也开始接受秦国。到了这个时候,秦始皇再想统一六国,自然就轻而易举了。等到这场经济战结束之后,接下来,秦始皇首先派军队进攻韩国。几乎没费任何力气,就拿下了韩国。然后再去打赵魏两国,同样也是没费什么力气,就吞下了这两个国家。唯一有点费劲的,就是南边的楚国。楚国之前虽然被重创了,但是自身的底子还是很厚。所以,在这期间,秦国一边倾尽全力,对楚国打贸易战,掏空楚国的家底。然后又利用经济优势,迫使齐国不敢增援楚国。最关键的是,秦国在正面战场上不惜血本,倾尽国力,调动了六十万人给王翦,而且允许王翦在前线长时间对峙。六十万大军的对峙,虽然消耗了秦国大量的资源,同时楚国那边的四十万大军,也耗光了楚国的家底。

        所以,等到楚国的家底被耗得差不多了之后,秦国自然就能迅速出击,全歼楚国的精锐,继而占领整个楚国了。而楚国被打垮之后,仅剩下的燕国和齐国,以及赵国的残余势力,自然再也无法阻止秦国的步伐。仅仅不到一年之后,秦国就迫使齐国直接投降,彻底统一了天下。

        这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经济战争的整个过程。纵观秦国对六国的这场经济战,我们不难发现: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其实就是先让秦国成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可以自给自足,无惧他国的制裁。然后再利用自身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战争,逐渐打垮其他国家的经济,继而配合正面战场。所以说,很多经济战的东西,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其实就已经玩过了。

附:

盘点战国七雄之燕国的三大名将,不输秦国和赵国,看你知道几个

2022-10-15 23:22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在战国时期,当时的诸侯国中最强的七国,被称为战国七雄。燕国虽不是七国中最强的,也占据一定的位置。燕国也曾向冀北、辽西逐渐扩张,并吞并了蓟国。当时,秦国有白起等名将,赵国有廉颇、李牧等名将,燕国能够抗衡这么久,说明也有许多名将。下面我们就来盘点燕国的三大名将:

一、乐毅(yuè yì)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中山灵寿人,战国杰出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当时燕国很弱小,地处偏远,于是燕国国君燕昭王礼贤下士,招揽天下贤士。恰好此时,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乐毅便留下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当时,齐国很强大,击败了很多诸侯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可是齐湣王自大骄横,齐国百姓不能忍受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乐毅献策联合其他诸侯国伐齐,于是燕昭王派人去联合诸国。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

        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今山东济南)。乐毅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放弃了临淄,逃跑到了莒邑据城固守。燕昭王听闻战报大喜,封乐毅为昌国君。乐毅留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本来就不喜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乐毅晚年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最后死于赵国。

二、秦开

        秦开,出身鲁国秦氏,战国时期燕国将领。秦开是战国时期燕国将领,很有德行和才能。早年在游牧势力东胡做人质。东胡人非常信任秦开 ,秦开借机掌握东胡的军事地理情况。之后,秦开逃回燕国后,燕昭王任命他为大将。当时燕昭王励精图治,下定决心彻底平定边患。

        秦开回国后率军迎战东胡,燕军由燕地向辽西一路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燕军士气更加旺盛,一鼓作气向东北追歼东胡。东胡一直退到了今天的内蒙地区。

        此时的秦开站在燕北边地,谋划安定策略。秦开效法赵国,修建了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后来,燕国在广袤的新领土上陆续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东胡的侵略。燕国在领土上一跃超过赵、齐、韩三国,仅次于秦、楚两国,在列国中位居第三。后来,秦开率军向东渡过辽水进攻朝鲜半岛的箕氏朝鲜政权,夺取两千多里土地,直达满番汗(今朝鲜博陵古城)为界。于是燕国占据了辽宁全境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

三、剧辛

        剧辛(?―公元前243年),上谷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战国时期燕国将领。剧辛,战国时燕将。原居于赵国。之后后,剧辛听说燕昭王思贤若渴,便前往辅佐,一时间,剧辛在燕国和郭隗、乐毅、邹衍齐名。在燕国,剧辛实行一定的变法图强,所以后来燕国国力才会变强。之后剧辛跟随乐毅征伐七国,乐毅与剧辛率领联军大败齐军于济西。后来,剧辛收到燕武成王的排挤,没有继续得到重用。

        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剧辛已经七十余岁,见赵国屡困于秦国,又逼走廉颇,以庞煖代将。燕王喜以为有机可乘,问剧辛能不能攻打赵国。剧辛自愿挂帅出征。于是,燕国即以老将剧辛为帅,伺机进袭赵国。结果剧辛轻敌,率军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击败,剧辛被杀。

        战国七雄名臣辈出,那么这7国的第一名臣分别是谁?秦国当属商鞅。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战国七雄中的名臣,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1.秦国的名臣应该最多,比如有商鞅、张仪、白起、范雎、司马错、魏冉、吕不韦、李斯、王翦、蒙恬等等。

2.赵国的名臣大概有这些: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胜(平原君)等。

3.魏国的名臣有:李悝、翟璜、西门豹、吴起、魏无忌(信陵君)、公孙衍、庞涓等。

4.韩国的名臣有:暴鸢、申不害。

5.齐国的名臣有:邹忌、孙膑、田忌、田文(孟尝君)、田单等。

6.燕国的名臣有:乐毅、郭隗、秦开。

7.楚国的名臣有:屈原、黄歇(春申君)、项燕。

        从名臣的多寡,其实我们就能看得出,这7个国家,将来谁能成就大业。秦国的人才是最多的,其次就是赵国、魏国和齐国,这4个国家在战国时期,常常互相征伐。

        除此以外,楚国地盘大,实力雄厚,也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相对而言,韩国和燕国,不仅名臣少,而且实力弱,自然无法向秦国叫板了。那么问题来了,从这么多名臣中,只挑选一个,你觉得战国七雄各家的第一名臣,应该花落谁家呢?

一、秦国第一名臣,当属商鞅。

        秦国名臣实在是太多了,真可谓是神仙打架,所以说,这个“第一名臣”的名头,不管给谁,其他人都会提出不同意见。那我们只能从秦国发家致富的开端说起了,秦孝公之前,秦国一直被魏国摁在地上摩擦,实在是抬不起头来。吴起用5万魏武卒,就击垮了秦国50万大军,秦军可谓是颜面扫地。河西500里土地,眨眼睛也就都落入了魏国之手。

        在这种危急关头,秦孝公决心变法,而商鞅便是秦孝公最为得力的助手。商鞅变法大家太熟悉了,如今的风评不是很好,但在当年,的确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不仅在经济水平上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军队战斗力上,也有显著提升。这使得秦国拥有了吞并六国的基础,后来的秦国,也因此被山东六国称之为虎狼之师。此后的各大名臣,无疑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如果当初没有商鞅变法,或许秦国早就被魏国给兼并了。所以秦国第一名臣为商鞅,当之无愧。

二、赵国第一名臣,廉颇。

        这个提名肯定很多人不服啊,毕竟李牧、赵奢这些人,完全不比廉颇差啊!可实在是没办法,廉颇留给后人的历史故事,非常多。相对来说,他的名气更大。

故事一,廉颇负荆请罪。

        蔺相如从客卿瞬间被提拔为相国,这使得廉颇很不爽。廉颇认为蔺相如一介文人,毫无根基,和他们这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领完全没法比,因此廉颇一直瞧不上蔺相如,而且总是和蔺相如过不去。蔺相如得知以后,不仅没有和廉颇针锋相对,反而故意避让廉颇。原来蔺相如是担心将相不和,导致赵国受损。廉颇得知这事儿后,自惭形秽,果断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从此廉颇和蔺相如惺惺相惜。

故事二,长平之战。

        秦国夺取宜阳以后,韩国的上党成了一块飞地,与其送给秦国,还不如给赵国。当上党人投靠赵国的时候,赵孝成王欣然接受了这一切,结果导致秦军大兵压境,长平之战就此开打。

        最初3年,廉颇带领赵军长期和秦军对峙,虽然败了几场小仗,但完全不影响大局。可赵孝成王觉得这么干效率太低,因此就把廉颇换成了赵括,结果导致赵国40万降卒被秦国名将白起给坑杀了。

故事三,尚能饭否?

        廉颇遭到谗言,不得不逃离赵国,前往魏国避难。可惜魏国并不能信任廉颇,当赵国被秦国围攻的时候,赵王又打算重新起用廉颇,便派使者前去魏国。可当时赵国奸臣郭开担心廉颇被重用,便贿赂了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廉颇见到使者以后,故意在使者跟前吃了一斗米饭,10斤肉,还亲自披挂上阵,表示自己还很年轻,还可以重用。

        结果使者到了赵王那儿,直接告诉赵王,廉颇饭量不错,只不过吃一顿饭就拉了3次。赵王终于觉得廉颇老了,便不再提重用廉颇的事情了。除了这些故事,后世的文人们,对廉颇的描写也非常多。比如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可怜一点狐丘志,到死犹能用赵臣”、“长年霜骨白皑皑,廉蔺羞颜似湿灰。”等。

三、魏国第一名臣,魏无忌。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绝对是四公子中,最有英雄气概的一个。别的不说,单就是窃符救赵这一件事,便足以让魏无忌名震天下。

        魏无忌手下有3000门客,窃符救赵后,担心被魏王清算,因此魏无忌就留在了赵国。等到魏国被秦国欺负时,他又回来担任了上将军,联合五国联军,击败秦国大将蒙骜,将秦军赶入了函谷关。可以说,那时候的魏无忌,绝对是无数少年少女们心目中的偶像。包括后来的汉太祖刘邦,都是魏无忌的小迷弟。

四、齐国第一名臣,田单。

        很多人不服气,认为齐国第一名臣应该是孙膑。这么说当然也可以,不过我觉得田单需要被更多人所了解。

        大家只知道乐毅带领五国联军,击败齐国,一口气拿下齐国72座城池。但是为啥乐毅没能消灭齐国呢?为啥后来齐国又收复了这些土地呢?这就要问问田单这个人了。当时乐毅打下了齐国,只剩下了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还在齐国人手里。

        田单被大家推举为即墨的守城统帅,在他的带领下,乐毅花了3年功夫都没能把即墨给啃下来。田单用反间计,迫使燕惠王逼走了乐毅,此后他又用火牛阵,大败齐军。一眨眼功夫,便收复了齐国72座城池。齐国这才得以复国。

五、楚国第一名臣,屈原。

        本身屈原在楚国的官职并不算太高,也就是个三闾大夫,主管宗室祭祀等方面的事情,这和春申君黄歇可完全没法比,毕竟春申君是令尹,相当于丞相。奈何屈原的文采斐然啊!屈原光靠一篇《离骚》,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了,没想到屈原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

        《楚辞》的主体作品就是屈原的作品,你想想他的文化水平有多高。尤其是那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震古烁今的名句。此外,每年过端午节,大家都能想到屈原。传说屈原跳了汨罗江以后,大家为了防止鱼儿吃他的肉身,就包粽子丢给鱼儿吃,久而久之就有了粽子。

六、韩国第一名臣,申不害。

        说实话,韩国是真心没啥名臣,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或许就是申不害了。申不害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也想像李悝、商鞅那样,通过变法,帮助一个诸侯国变得强大。申不害担任韩国丞相长达15年之久,正是由于他的变法,使得弱小的韩国能够在夹缝中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七、燕国第一名臣,乐毅。

        这基本都是公认的了,诸葛亮一开口,就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名相,而乐毅则是帮助燕昭王报仇雪恨的名将。

        乐毅曾经在3个月内,连下齐国72座城池,把齐湣王都给打懵了,差点就灭掉了齐国。毕竟齐国是东方大国,曾经和秦国一样,在邹忌、孙膑等人的改革下,称霸一时。可彼时齐国却差点亡国,这的确令人诧异。而且燕昭王金台招贤,乐毅不辱使命,创造出了一对君明臣忠的千古君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