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管仲全方位的改革,不仅成就齐国霸业,还为后世变法提供了依据。战国七雄,各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谁?

时间:2022-08-03 13:26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管仲全方位的改革,不仅成就齐国霸业,还为后世变法提供了依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3 23: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

管仲全方位的改革,不仅成就齐国霸业,还为后世变法提供了依据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3 23: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司马迁。谈起历史上的变法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商鞅变法,这一场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羸弱不堪的局面,甚至还影响了中华大地的历史走向。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真正称得上“第一场变法”的是七国的管仲变法,亦或者是管仲改革,这一次改革图强使得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作为春秋时期的一次跨时代意义的改革,管仲实行的一些政策不仅提高了齐国的国力,甚至对后世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一个话题。

一、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

        商周时期世人的心中只有“天下”的概念而没有“国”的概念,直至西周灭亡东周出现礼乐崩坏,数百封疆裂土的诸侯国开始相互吞并,君主的称霸欲望急剧膨胀。

1.管仲与齐桓公

        根据历史的记载,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然而,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这背后也充满着无尽的辛酸与坎坷。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动乱,权臣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取而代之,他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仅仅一年后就被他人所杀。古人云“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齐国最有资格成为君王的便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管仲则是公子纠一派的人。

        他暗中帮助公子纠尽快回国继承王位,并且在半路埋伏截杀公子小白,所幸后者福大命大箭矢被铜制饰品挡住捡回一条命。后来,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公子小白率先到了齐国成为了齐桓公。登基后公子小白做了两件事情,其一便是赏赐鲍叔牙,其二就是要找管仲报仇,但此事却被鲍叔牙阻止了。原因就是管仲乃是天下奇才,齐国新君登基政治不稳,继续这样的人出来主持大局。

        齐桓公也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思考鲍叔牙的建议后便放下个人恩怨,将管仲接回了齐国并拜为丞相,管仲也感恩齐桓公的以德报怨倾其才助其成就霸业。

2.危机重重的齐国

        除了新君登基政权不稳外,齐国还面临两大严重的问题。

        其一,礼乐崩坏后八百诸侯征战不休,北方的狄人、西方的戎人、南方的蛮人伺机入侵中原,齐国作为东方大国深受其害。

        其二,因早期内部的军事政变,齐国早已不复往日的繁华,国库空虚民生凋敝,随时都有被列国入侵吞并的危机,可以说此时的齐国已经到了身死存亡的关头。

        古人云“不破不立”,危机之中既有危险也有机遇,战乱使得天下列国饱受苦难,同时也摧毁了旧的体系制度,为新制度的诞生撕开了一条口子,管仲改革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帷幕的。

二、管仲的改革

        管仲改革的范围非常之广,他也是第一个提出“四民”之说的人,若是将其改革进行归纳分类,亦可以归纳为对“士农工商”四民的一次改革,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1.政治上的改革

        最早期的官僚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这样一种官僚制度使得上流社会的人,可以通过世袭不断掌控国家的权力,不利于人才的崛起与国家的发展。管仲在政治上改革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人才选拔,他提出德不当其位、功不当其禄、能不当其官三个社会现象,随即又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慈孝”、“拳勇”、“聪慧”为标准,让各级官吏推举相应的人才,随后通过君王的考察突出的人便可以走向仕途,既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又刺激人才的积极性,也是“士”集团崛起的标志。无论何时何地人才都是发展的基础,因重视人才之风盛行,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有才华的人皆到齐国谋求一官半职,齐国的强大从春秋一直持续到了战国中期,可见管仲此次改革影响之深远。

2.经济上的变化

        有一句话叫做“仓食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很多人皆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却不知道这一句话是管仲提出了,也是他经济改革上的一个纲领。

       管仲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藏富于民”,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他针对农业、商业两大领域进行了相应改变。

        管仲改革之前,齐国的土地大多集中在王孙贵族的手里,管仲改革之后他将土地收归国君所有,而后又将土地以国君的名义分发给普通百姓,使得“忠君”的思想深入人心。与此同时,管仲还在齐国境内开辟荒地、兴修水利,使得齐国的农业蒸蒸日盛,农业兴旺发达则农业税便有了来源,齐国从此摆脱了贫困的局面。

        商鞅变法认为王朝应该“重农抑商”,但管仲却没有这样的思想,他认为发展农业的时候也必须要兼顾工商业,这便是“无市,则民乏矣。无末利,则本业何出?”商业税是古代王朝的一项重要来源,但真正商业税制度化的却是管仲,无形中还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他在齐国每三十里设置一处客舍以接待外国的商人,极大地促进了齐国鱼盐之利的提高,从此“商贾归齐若流水”。另外,春秋之前并没有“城市”这一个概念,管仲将天下人划分为士农工商之后,各行各业的人便有了各自生产发展的区域,以至于“城市”聚集区开始慢慢出现(当时称之为邑)。

        城市的存在促进工业的发展与商业的交换,工商业的发展又使得城市不断优化,传统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商业税为齐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城市的出现又促使县、乡、卒、邑等早期的城镇出现,有利于国家对人口的管理,从而改变了部落时代老百姓的野蛮思想,无形中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3.军事上的调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又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强军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管仲打破齐国原来的军事制度,建立了伍、小戎、卒、旅等体制,类似于现在的军师旅团营。

        早期的军队一般是由贵族管辖,新的军事制度实施后,军队由国君直接掌管,进一步瓦解了旧氏族贵族的权力和威胁,加强了国君的权力和控制力。另外,部队每天的春天和秋天进行训练,农忙之时则以农业为主,既能够提高实战水平,又可以保障国家的经济来源,与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三、管仲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我国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次变革,每一次都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管仲改革也是如此,他虽然是在齐国进行的图强革新,但其意义却影响了整个中原大地。

1.以商止战、尊王攘夷

        在管仲的改革下,齐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几千年之后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远非其它诸侯国能够相比的,此事齐桓公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事业。

        相比于“强权”之下的霸业,齐桓公的称霸事业更偏向于外交化,即利用外交手段和军事压力让各大诸侯承认自己“诸侯长”的身份,可以代天子讨伐不敬之人。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各大诸侯国不得不听从齐桓公的号令,开始停止战争与兵戈,一致对外抵御戎狄,这也就是管仲所说的“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从某个角度来说,混乱的春秋时期华夏文明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不被戎狄、南蛮之人所迫害,离不开管仲的这一次变法,所以他又被称之为“华夏文明的保护者”。除了以上各种称号之外,管仲还法律条文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后世人提供了一个变革的依据,他也被誉为法家先驱。总的来说,管仲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很多个“第一”,后期历朝历代的变法基本都是以他为蓝本。

2.管仲的结局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变法都会触动旧贵族的利益,而每一个变法之人的下场都不会怎么好。然而,管仲却是一个例外,因为他的变法很多都具备一定的“怀柔性”。

        比如,商鞅对于土地的改革采取的办法是强行从地主手里收回土地,管仲采取的办法则是与贵族进行协商,双方达到了一种利益的平衡,使得齐国的变法既没有血腥,也没有政治动荡。这样怀柔的手段使得管仲能够得以善终,公元前645年病逝,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但他的荣耀与辉煌却名留青史,至今都被人所称颂。

        夏商周虽然承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痕迹,但文明真正迎来蜕变的一次则是在春秋之时,而管仲的变法为之提供了稳定积极的土壤,孔子、孟子和老子皆被称为圣人,而管仲则被后人称为“圣人之师”。

附:

战国七雄,各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谁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10-14 21:22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姬发大封天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是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进行的分封。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也才是齐侯,他的齐国是侯国,周公的鲁国也是侯国,这两个人也才是侯国,可想而知公国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有的。

        其实,周武王分封的8个公国都是有背景的,虞国是周文王的叔叔太伯和仲雍所建立的公国;虢国是周武王的叔叔虢仲、虢叔所建立的公国;宋国是商朝后裔所建立的公国;杞国是大禹治水那个大禹的后代所建立的公国;陈国是舜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祝国是尧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蓟国是黄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焦国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

        这八个国家的国君都是公爵,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后来的诸侯争雄中都被其他国家吞并了。而当初那些爵位不如他们的国家,逐渐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国。到战国后期当初周朝分封的800诸侯国仅剩下韩、赵、魏、楚、燕、齐、秦七个国家。

        这七个国家,韩、赵、魏、燕、齐五个都是侯爵国,秦国是伯爵国,楚国爵位更低,仅是个子爵国。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当时很多国君都称公,如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等,虽然称“公”,但这并不是爵称,而是诸侯国内对他们的尊称。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诸侯国最高的爵位也就是“公”了,但是到战国后期,七国的国君都称“王”了。当然称王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当时周室衰微,已经无力控制他们,只能任由他们自己发展了。那么您知道七国各自称王的第一人是谁吗?

1、楚国——楚武王熊通

        七国之中,楚国的爵位是最低的,但是楚国却是第一个称王的。楚国的祖先本是伺候周文王的仆人,后来又伺候了周武王和周成王,周成王觉得这祖孙几代人尽心竭力地服侍他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因此就他们的后代熊绎封到了南方的蛮荒之地,同时赐予了他拥有50里土地的子爵爵位。

        南方的蛮荒之地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楚国的先祖们在蛮荒的南方开始了自己的开拓之旅,到第六代国君熊渠时,他发现了周王室的衰微,大力北进,将疆域拓展到江汉平原一带,楚国也逐渐强盛起来,此时熊渠胆子也变大了,直接僭越将三个儿子封为王,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周厉王继位后,以暴虐著称,熊渠担心受到周朝讨伐,便取消他们的王号。

        此后多年楚国的国君便没有敢擅自僭越称王的人了,但是随着楚国的发展,仍然有胆大的人。第十七代楚君熊通即位后,楚国先后灭掉了周围的一些小国,疆域在各国之中已经是最大的。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熊通请求周王室提高楚君的名号,可是周天子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在公元前704年,熊通就自己称王,号楚武王,熊通的称王,开了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当时周王室衰微,对楚国无可奈何。

        从楚武王熊通开始,楚国以后的历任国君都有王号,他们也一直与中原国家保持着诸侯争霸的局面,直到前223年被秦国所灭。自前704年楚武王称王,楚国保持了481年的王号。

2、魏国——魏惠王魏

        魏国的先祖本来是晋国的士大夫,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三家同时成为侯国。因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国君励精图治,魏国已经成长为中原强国,到第三代魏国国君魏惠王时,他有称霸的野心,于是在即位的第26年(前344年)称王,成为继楚国之后第二个称王的国家。

        魏惠王三十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面,相互承认对方为王,这个标志着魏国霸主地位的丧失。也是从此时开始,魏国开始走下坡路。魏惠王在位一共有51年,公元前319年去世。自魏惠王于公元前344年称王到前225年被秦国所灭,魏国保持了119年的王号。

3、齐国——齐威王田因齐

        齐国的始封之祖是姜子牙,他的爵位也是齐侯,所以齐国是个侯爵国家。因齐国位于东方富庶的山东地区,所以齐国在各诸侯国中是实力比较强大的一个,到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传到齐康公时,齐国大夫田和将齐康公放逐到海岛上,自己当上齐国国君,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田齐传到齐侯田因齐时,在他即位的第23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威王也成为齐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

        齐威王还算是一个比较贤明的国君,他在位期间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自齐威王之后,齐国又传了四代,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自齐威王称王开始,齐国保持了113年的王号。

4、秦国——秦惠文王嬴驷

        秦国的崛起可以称得上是筚路蓝缕,秦国的始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到今甘肃天水一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这时秦国才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传到秦穆公时,秦穆公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此后秦国时而强大时而疲弱,但是一直没能东进,期间也经历了长达百年的衰落期。

        秦孝公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孝公去世后,其子嬴驷即位,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24年),他效仿山东诸国的做法,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秦惠文王嬴驷在位期间,重用张仪、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等人,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终年46岁。秦惠文王之后的几代国君继续励精图治,到秦始皇时终于灭掉山东六国统一天下。

5、韩国——韩宣惠王韩康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成为侯爵国。在战国诸雄中,韩国是个不起眼的存在,大家很少把关注度放在韩国身上,但是韩国又地处中原要地,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

        公元前324年秦君嬴驷公然称王,魏惠王为了制约秦的发展,便拉拢列国,五月在巫沙与韩康会见,承认韩康为王。

        公元前323年,韩国、魏国加上赵国、燕国及中山国在公孙衍的倡导下发起“五国相王”活动,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组成合纵抗秦联盟。韩康正式称王,是为韩宣惠王。此后韩国又历经了四代君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掉,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6、燕国——燕易王

        燕国是七国之中与周王室关系最近的一个国家,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燕召公也成为燕国的第一代国君。

        然而,燕国地处北部地区,在当时的那个条件下算是边陲蛮荒之地,所以中原各国打仗时一般不会带上他玩,因此燕国也比较安稳的度过了几百年。到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国家的兼并,燕国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的七雄之一。

        公元前323年,韩、魏、赵、燕、中山五国在公孙衍的倡导下发起“五国相王”活动,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燕易王也成为燕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然而他称王两年就去世了。燕国称王的时间有101年,前222年燕国被秦国灭掉。

7、赵国——赵武灵王赵雍

        赵国与韩国和魏国的建国是一样的,他们三家瓜分了晋国,又在公元前403年正式被周威烈王封为侯爵,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韩、赵、魏三家中最先崛起的是魏国,不过魏国自魏惠王徐州相王之后开始走下坡路,韩国一直是个打酱油的存在,而赵国在前期的发展中有很多事拖了后腿,直到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时,赵国才开始逐渐强大起来。

        赵武灵王即位后,通过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的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相抗衡。可以说战国后期基本上是秦赵这两个本家在争雄了。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正式称王,成为七国之中最后称王的一个国家。为了专注军国大事,赵武灵王在盛年之时将王位传给儿子赵何,可是他也没能想到,四年后遭遇了沙丘之乱,他被包围达三个月,在宫中得不到饮食,终于饿死在沙丘宫中,终年45岁。赵国是秦国在战国后期最强劲的一个对手,在灭掉韩国后,秦国兵锋直指赵国,在前228年灭掉赵国。

小结:

        战国七雄中,最先称王的是爵位最低的楚国,其他六国称王的时间基本上差不了几年。从他们称王的时间来看,中原的各诸侯国还是比较受到周礼的约束的,而楚国长期远离中原,自然也就不按照中原的那一套来了。

        不过,到战国中后期,周王室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了,诸侯们之所以敢公然称王也是因为他们看到周王室的衰微,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更多的是把周王室当做吉祥物供着。前256年秦昭襄王更是直接把周王室灭掉,延续800年的周朝正式灭亡。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管仲[guǎn zhòng]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管仲(?~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有人质疑为后人托名。

本名:管夷吾

别名:管子、管敬仲

字:仲

所处时代:春秋前期(齐国)

出生地:颍上(今属安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为了谋生,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游历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佐公子纠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齐僖公去世,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不久,齐襄公因与其妹文姜(鲁桓公的夫人)私通之事暴露,索性将鲁桓公灌醉并杀死。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7][8]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鲍叔举贤

齐桓公元年(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双方在乾时会战,管仲建议当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鲁庄公却说:“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不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这是鲍叔牙的计谋,于是让押运工人快马加鞭赶去齐国,最后平安到了齐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齐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斋戒三日,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

助齐称霸

齐桓公二年(前684年),桓公又对管仲说:“我想加强军备。”管仲又说:“不行。”桓公不听,果然修治军备。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齐桓公,桓公怒对管仲说:“我想伐宋。”管仲说:“不可以,我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桓公不听,果然起兵伐宋。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

齐桓公三年(前683年),管仲建议出兵问罪不遵礼法的谭国。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曹沫迫使齐国归还之前鲁国所有失地,齐桓公事后想反悔,但是管仲用大国不该失信让齐桓公归还了失地。

齐桓公六年(前680年),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鄄(今山东鄄城)会盟。

齐桓公七年(前679年),管仲又让齐桓公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从此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北战山戎

齐桓公二十四年(前662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认为南面楚国祸害更大,不愿出兵。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管仲随军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

齐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年),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 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 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 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

齐楚结盟

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

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千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

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我们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

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

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南北两军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经半年。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

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

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义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

为形势所迫,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

葵丘之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受赐典礼上,宰孔请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赐。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说罢,只见齐桓公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众诸侯见此,皆叹服齐君之有礼。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

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十分危机。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最后他接受了下卿礼仪的待遇。

晚年荐才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谁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荐了公孙隰朋,并要求齐桓公远离开方、竖刁、易牙三人,管仲死后,继任的公孙隰朋、鲍叔牙两位相国继续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管仲的后代被任命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荫。

政治制度

行政改革

管仲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划分为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3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属,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用人人事

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

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称职的委任为吏,任用称职的又可以晋升,直至升为上卿助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政治主张

管仲注重经济和农业,反对空谈主义,开创职业技能教育。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外交主张

管仲的外交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为了使齐桓公成为诸侯之长,管仲在外交上协助齐桓公做了许多努力。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国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国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管仲让齐桓公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献计让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前654年,管仲,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此次盟会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使齐桓公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事制度

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 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 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经济制度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参见词条轻重理论),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的材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管子·海王》)。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管子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 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马克思级差地租与之相同。

●管仲面对当时“竭泽而渔”的经济开发,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即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即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

●管仲修齐太公“九府圜法”,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轻重九府呻”。齐国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名为“齐法化”或“节墨法化”,俗称“齐刀”。

●管仲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

人物评价

孔子:①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淮南子·泰族训》:“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司马迁:①”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②“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蜀汉名相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房玄龄:“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

李靖:“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

刘勰:“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孝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之贫薄哉?然子夏无亏于名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黄香之淳孝,徐干之沉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

司马贞:“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个人作品

主词条:管子

《管子》一书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托名春秋管仲著。其实《管子》同先秦许多典籍一样,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是一部稷下学派的文集汇编。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在“道家”类中著录有管仲所著《管子》85篇,班固注曰:“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儒、名、法、兵、阴阳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货币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6篇,其余各家杂之。

轶事典故

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齐桓公执政期间,在管仲的辅佐下,对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由管仲提出,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智过鬼泣谷

管仲攻打山戎,一次虎儿斑对齐桓公和管仲说,前面是鬼泣谷。如果山戎布下埋伏,我们就是插翅也休想过去。他对虎儿斑说,将军既然有所顾虑,那你就跟在大军的最后吧,又命令王子成父、赵川二将按令牌所指行事。

第二天天刚亮,齐军用木桩骑在马上假装中了埋伏。山戎中计,主将密卢中箭,他手下一员大将冲进重围,把负伤的密卢抢了回去,往山戎的另一部落孤竹国逃去。

管鲍之交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楚国购鹿

齐桓公问管仲:“楚国是一个强国,其人民精通格斗的技巧。我们要举兵讨伐楚国,恐怕力不从心。一个楚国就很麻烦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管仲说:“大王您出高价购买楚国特产的鹿吧。这一招准管用。”齐桓公于是在与楚国交接的边境上设立了一座小城,并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楚国活鹿的价格为八万钱一头,管仲让齐桓公派中大夫王邑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搜购。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情,对其宰相说:“金钱,是人都喜欢的,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而鹿,不过是禽兽而已,楚国多的是,即使都不要也无所谓。现在齐国出那么多钱来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这是我们楚国的福气啊!老天让齐国这个傻冒来便宜我们,太好了!赶快发布命令,让老百姓赶紧捕捉活鹿,尽快把齐国手上的钱换过来!”

为炒作这一事件,管仲还煞有介事地对来自楚国的官方采购商人说:“你能给我弄来二十头活鹿,我就赏赐你黄金百斤;弄来二百头,你就可以拿到千斤黄金了。楚国就算不向老百姓征税,财用也够了。”于是楚国上下都轰动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男女老少,全都来劲了,颇有点“全民炒股(或炒房)”的意味。老百姓都放下手头的农活,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这个时候,管仲让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五倍;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也比往常多了五倍。

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好了,这下我们可以安心去攻打楚国了!”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回答:“楚国拿了比往常多五倍的钱,却误了农时,粮食又不可能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收割的,楚国到时候一定会去收购粮食的。到时候我们封锁边境就行了。”齐桓公恍然,于是下令封闭与楚国的边境。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楚王派人四处买米,都被齐国截断,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楚国元气大伤,三年后向齐国屈服。

临终忠告

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视,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有什么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您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桓公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难道不爱自己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煮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竖刁阉割了自己以便能侍奉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都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种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那有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啊。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说:“我听你的。”不过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是没听从管仲的忠告,重用、信任这三人,最终死于这三个奸人之手。

愚公之谷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老人家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他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老人家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您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像这位老人一样被欺凌,也必定不给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金龟换粮

桓公一次问管仲,什么叫御神用宝?”管仲回答说:“北郭有人掘地而得龟,用这龟就可得到相当于百里土地的利益。”桓公说:“为什么得龟相当于百里之地?”管仲回答说:“让得龟者把龟放在大盘里。君上立即派出使臣,配备十乘马车,携带黄金百斤,到得龟人的家下令说:‘国君赏赐给您中大夫的官服。’还说:‘这是东海海神的后代,样子象龟,寄居在你的家里,赐给您中大夫的官服,终身享用,并给你百斤黄金的报酬。’于是把这龟奉为无价的贵物而收藏在大台之上,每天要血祭四条牛,立名为无价之宝。过四年后,征孤竹国,了解富户丁家所藏的粮食,足够三军五个月吃用,便把丁家主人召来向他说:‘我有一件无价之宝在这里,现在我有出征的大事,想把这个宝物抵押给你,借用你的粮食。’丁氏向北再拜领命,送到粮食,但不敢接受这个作为抵押的神宝。桓公便对丁氏说:‘我老了,儿子又不了解这里的前前后后。你一定要收下这个抵押品。’丁氏回家后,便改建房屋,辅设垫席,把龟收藏起来了。过四年,在兵伐孤竹的时候,于是就可以获得丁家的粮食。”

衡山之谋

衡山国盛产兵器,衡山利剑,天下无双。管仲早就在谋划征服衡山国,不过,要想以武力攻打衡山国,肯定要费一番功夫。替代性做法是,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十个月后,燕、代、秦等国都跟着到衡山国收购兵器,可谓天下争购。看到赚钱的情况,衡山国君告诉宰相:‘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百姓于是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

一年后,齐国派人到赵国购运粮食,赵国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包括衡山国在内的诸国都运粮卖给齐国,就在各国为发财欢呼的时候,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

在夏收前,对衡山国出兵。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的精光,只得举国降齐。

石壁谋

话说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对管仲说,咱们举办这么大一场盛会,花了不少钱,风头也出尽了,可怎样才能把这些虚名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呢?不然的话,寡人想去朝拜天子,会感觉费用不足,仲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管仲说:“主公,某处有一片乱石岗,请下令招聘一批玉匠,把这些乱石头,按标准雕制成一块块的石壁,一尺长的定价一万钱,八寸的定价八千,七寸的定价七千,石珪定四千,石瑗定五百。”齐桓公听了,将信将疑,但还是都照他所说的做了。

石壁完成之日,管仲就来到洛阳,朝见天子。天子亲切地会见了这位霸主的仲父。当时,天子的弟弟姬带还在为分家的事和天子扯皮。管仲作为大诸侯国的宰相来到朝廷,是来为天子兄弟俩说和劝架的。

管仲说:“为了大王的尊严,我国君主打算率领诸侯们前来朝拜先王的宗庙,一者可以观摩学习周礼,二者也能为大王助威!乱臣贼子们见到这架势,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天子说:“好,那就叫诸侯们都来朝拜先王宗庙,这没问题。”管仲又说:“请大王发令,凡是来朝拜先王宗庙的诸侯,都必须带上‘石破天惊’壁,作为献给大王的贡礼,否则,不准入朝。”

所谓‘石破天惊’壁,就是从那一堆乱石头里凿出来的,找到一个好项目,立马就值钱了。

天子说:“可以,这没问题。”便向天下各地发出了号令。诸侯们一般很少有机会参观朝拜天子先王的宗庙,机会难得,一票难求呀。于是,天下的诸侯们都载着黄金、珠玉、粮食、彩绢和布帛,纷纷赶到齐国,争着抢着来购买门票“石破天惊”壁。就这样,齐国的石壁流通于天下,天下的财物流归于齐国。

菁茅谋

管仲很乐意为天子出主意,他看天子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只有楚国进贡来的不值钱的茅草,谓之‘青茅’,这是长江流域特产的一种三条脊梗直贯到根部的茅草。先不让走漏风声。发令说,天子准备去泰山祭天,只有这一次机会特许诸侯们陪同他一起去祭天,想去的人,快来报名呀。

因为诸侯是没有资格祭天的,所以这次机会就格外的珍贵,大家都愿意去。然后再发令说:‘凡随天子去祭天的,都必须携带一捆菁茅,作为祭祀之用的垫席。没有菁茅的,不得入内。’

于是,天下的诸侯们便纷纷掏出黄金来,争先恐后地抢购。能够陪同天子出席这么大的盛会,黄金算什么,再贵也值!菁茅的价格顿时出现井喷,上涨了几十倍,一捆可以卖到百金。

所以,天下的黄金就象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周天子仅仅在这三天时间卖茅草的钱,就已经相当于他七年的收入了。”

鲍叔出山

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令其辅佐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为他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国君知道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又以为他没有才能,才让他辅佐小白。而管仲却不以为然,当他了解内情后,劝导鲍叔牙说:“国内诸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远虑。不是我管仲,无人理解公子小白。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将一事无成。到时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这样,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出来接受任命,竭力尽心侍奉小白。

生报齐国

鲁国在乾时之战大败于齐国,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召忽为了表达对公子纠的忠诚而自杀。死之前对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

老马识途

齐军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三归之台

管仲生活奢侈。据《战国策》记载,吕仓的说客曾引用管仲的故事,劝周文君不要罢免吕仓。其中提到:“在齐恒公的宫中,一共拥有7个市场和700个妓院,齐国人都斥责他,于是齐国相国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筑台,并命名为“三归台”,目的就是为桓公掩饰过错,自己并非有意伤害民心。”

人物争议

管仲的出生年有公元前723年、公元前735年、公元前716年三种说法。

管仲祖先也有三种说法:一为管叔鲜,另一是周穆王,三为“管氏非姬姓”。

史籍记载

《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管子》

故里

管仲故里位于今安徽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村。建有管鲍祠,是为纪念齐相管仲与齐大夫鲍叔牙的合祠,约500年前的明万历六年(1578年)时任县令屠隆重建,增祀鲍叔牙易名至今。管鲍祠几经兴废,明末毁于兵乱,道光六年(1836年)邑人万如陵重修,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民国二十二年,时任县长重修。

纪念馆

管仲去世后,葬于山东省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北山西村)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该馆于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

整个纪念馆展厅总面积539平方,由五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一祠(管仲祠)、一馆(中国宰相馆)组成。整个展厅内装形式采用写真景观与汉风格展示构件相结合的手法,运用浮雕壁画等多种展示手段。

馆区青瓦、黄墙、红门、青石台阶。正门采用阙门式,16立柱,门柱上方采用覆斗型结构,覆斗上伸出5个棱翅,左右对称,极像振翅欲飞的鲲鹏。门阔6米,门楣书有“管仲纪念馆”的匾额。

        “天才改革家”管仲的为人处世之道:该怂就要怂,保命最重要!

        乾时大战后,齐桓公坐稳了君位,但是,老对手“纠”和他的两个老师,管仲,召忽还在鲁国,是一个心头大患。于是,他派鲍叔牙和隰朋带领大军进攻鲁国,要取三人性命。

        鲍叔牙,管仲,召忽,三人早就订立了“攻守同盟”,约定无论是哪个公子继位,他们都要相互帮助,况且,管仲和鲍叔牙还是多年的老朋友。

        因此,到达鲁国边境后,鲍叔牙派隰朋去鲁国交涉,处死公子“纠”的事情,临走特意交代了一句:“管夷吾是天下奇才,君侯将有重用,务必要留他一命”。

        隰朋进入鲁国,向鲁庄公递上了鲍叔牙写好的书信,上面写到:“齐国君位已定,公子纠意图谋反,念在兄弟情谊,君侯不忍心亲自处死,就请鲁侯代为处死,至于管夷吾和召忽,是齐国的罪臣,务必要带回齐国问斩”。

        鲁庄公接到书信后,犹豫了起来。原本,齐国大乱,他想以公子“纠”为筹码,逆风翻盘,压齐国一头,继承父亲的遗志,谋求“霸主”之位。

        但是,没想到,齐桓公刚刚继位,就指挥了一场胜仗,在乾时大败鲁国,让鲁庄公丢盔弃甲的逃了回去。种种迹象表明,齐桓公身边,聚集了不少的人才,而且非常有凝聚力,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经过一番分析之后,鲁庄公认为,公子纠已经不可能撼动齐桓公的君位了,成为一张“废牌”,留着也没什么用,只能加深齐鲁之间的矛盾,因此,他下令,把公子纠就地处死。召忽是个性格刚烈的人,他早就发过誓,如果有人杀害公子纠,他一定不会独活。这种事儿,在春秋时期非常常见,所谓“为子死孝,为臣死忠”。因此,他一头撞到柱子上,追随公子纠而去了。

        管仲擦了擦额头的汗,尴尬的说:“召忽大哥好样的,既然你死了,我就先不死了,我留条性命,回齐国给公子报仇”。说完,管仲主动登上囚车,对隰朋说:“走吧,把我带回齐国吧,我甘愿到齐国受罚”。

        表面上,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其实,管仲知道,带他回齐国,是鲍叔牙的主意,只要回到齐国,他就性命无忧了,所以,管仲的内心其实是这样的:“隰朋大哥, 快走吧,我都主动上车了,你还等什么”。

        车马走了两天两夜,终于走出了鲁国国境,管仲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这条小命算是保下了,看来,该认怂的时候,就要认怂,面子没有命重要。

        走到堂阜的时候,鲍叔牙亲自过来迎接,他看见管仲还在囚车里站着,立马让人打开囚车,握着管仲的手说:“兄弟,你受苦了”。

        管仲摆摆手说:“我受这点苦算什么,只是可怜了公子纠和召忽,我没有本事啊,不能辅助公子纠继位,还连累了召”。

        鲍叔牙说:“别这样说,兄弟,忘了我们之间的盟约了吗?我的就是你的,你先安心在这里住着,我会找机会向主公推荐你,以你的才华,一定会在齐国大放异彩的”。这一日,齐桓公召集群臣,论功行赏,鲍叔牙居功至伟,被拜为“上卿”,统管齐国国政。没想到,鲍叔牙却坚决不干。

        鲍叔牙说:“感谢主公的信任,但是,臣有自知之明,为人老师,臣勉强可以胜任,但是,治理一个国家,就超过臣的能力范围之内了,不过,臣可以保举一人,可以担当此任”。

       齐桓公问:“老师谦虚了,不知道,老师保举的人是谁?”。

        鲍叔牙说:“臣保举的人,是公子纠的老师管夷吾”。一听到“管夷吾”这个名字,齐桓公的火气就上来了:“你不说我差点忘了,就是他,在即墨射了我一箭,要不是射偏了,射中我的衣带,我就一命呜呼了,我还没找他算账呢”。

        鲍叔牙说:“主公别激动,所谓各为其主,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他这么做,也是他的分内之事,但是,主公有没有想过,以管夷吾的箭术,他怎么可能射偏,难道,还要让我说的再明白一点吗?主公也是聪明人”。

        齐桓公默不作声,似乎在思考什么,鲍叔牙趁机再加把火:“宽厚待人,臣不如管夷吾;治理国家,臣不如管夷吾;忠诚守信,臣不如管夷吾,制定法令,臣不如管夷吾,军事策略,臣不如管夷吾,这样一个人才,主公可千万不能错过呀”。

        齐桓公心动了,他决定见一见管夷吾。不得不佩服姜小白的心胸和气量,能够和自己的仇人一笑泯恩仇,甚至还重用为丞相,古往今来,没有几个帝王能够做到,难怪能够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在鲍叔牙的引荐下,齐桓公见到了管仲。

        齐桓公问:“管夷吾,听鲍叔牙说,你有经天纬地之才,本侯问你,如何才能使齐国强大起来,成为威震四方的一方霸主?”。这么多天以来,管仲没干别的事儿,就在研究如何治理齐国,因为他知道,凭借鲍叔牙和姜小白的关系,他的小命算是保下来了,不但能保命,他将来出仕齐国,当个一方重臣,也是很有可能的。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管仲是胸有成竹,他向齐桓公提出了“一揽子军政方案”,这个方案,包含了内政,经济,军事,外交四大板块。

内政方面,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立规矩,讲仁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族要有公族的规矩,百姓要有百姓的规矩,这个思想为后世的法家所借鉴,是“以法治国”的最初蓝本。

        第二,大赦天下,修养生息。对于农民,要轻刑罚,减赋税,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才能充实齐国的粮仓,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第三,重教育,开民智。政令的通行,有赖于民智的开化,教育加强了,国民素材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执行政令。

        第四,划定身份,各守其业务。士、农、工、商,四种身份,每个人都固定一个身份,子承父业,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发展。

经济方面,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销山为钱,煮海为盐。矿产和食盐,自古以来就是两大暴利,垄断食盐和矿产,为政府专营,估计就是从管仲开始的。

        第二,低买高卖,囤积居奇。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国有企业”了,以国家财政来做生意,低价买,高价卖,赚取中间差价。

        第三,发展娱乐产业。商业繁荣,必然会增加人流量,有人的地方,就有娱乐的需求,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娱乐项目,连最古老的吸取都没有。那怎么办呢,只能发展“原始娱乐”了,用女人来娱乐男人。当然,不是白让你娱乐的,得交税。

        第四,开征“商业税”。发展商业,不是为了增加百姓收入,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国家收入,因此,必须对商人征收重税,来充实国库。

军事方面,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大张旗鼓的扩军,否则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猜忌。要采用隐兵于民,军民一体,军政一体的模式。

        第二,划定全国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工商之乡六个,士之乡十五个。

        第三,每五户划定为一“轨”,每十轨为一“里”,每四里为一“连”,每十连为一“乡”,每户人家出一个人参军,因此,每轨5个士兵,为一“伍”,每一里有50名士兵,每一连有200名士兵,每一乡有2000名士兵,每五个乡可以出10000名士兵,十五个“士之乡”就可以出30000人,成立“三军”。这3万人,平时务农,闲时训练,以5人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这5个人,世代居住在一起,生同福,死同葬,战场上相互依靠,结成一个牢固的战斗小组。

外交方面,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重新勘定齐国的疆界,把以前侵占的其他诸侯领土,还给对方,和四方邻国建立友好的双边关系,同时派出大量的“猎头”,到各国寻访人才,加以重用。

        第二,打出“尊王”旗号,以振兴王室为己任。周王室,毕竟还是天下共主,这是一块金字招牌,有了这个招牌,才能号令天下。

        第三,及时“平乱”,派出侦察人员,到各诸侯国进行侦察,发现有哪个国家出现内乱,齐国要及时平乱,显示出“带头大哥”的风范。

        管仲的这一套“一揽子军政方案”,着实惊艳了齐桓公,他连忙收起了高傲的态度,下台阶亲自拜管仲为齐国丞相,全权委托他处理齐国国政。为了显示出对管仲的尊重,齐桓公还尊称管夷吾为“仲父”,并下令全国,不能直呼管大人的名字,都要尊称为“仲”,因此,“管仲”就变成了“管夷吾”的名字。

        干事业,单靠领导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团队”,分工合作,各管一摊,才能高效运行。在管仲的提名之下,齐国最终形成了一个“七人创业团队”。分别是:

齐桓公,为大老板,主管“全面工作”;

管仲,为首席执行官,分管“具体工作”;

隰朋,为大司行,分管“文化工作”;

宁越,为大司田,分管“农业工作”;

王子成父,为大司马,分管“军事工作”;

宾须无,为大司理,分管“司法工作”;

东郭牙,为大谏官,分管“监察工作”。

一时间,齐国焕然一新,全国上下,大干快干,呈现出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鲁庄公听说管仲被任命为丞相之后,后悔的大腿根都拍肿了:“哎,都怪我,还是心软了,当初就应该杀了他,现在他为姜小白效力,又压了鲁国一头,难道我堂堂鲁国,要当千年老二吗?”。鲁庄公有心要攻打齐国,但是,乾时大战的阴影依然还在,他不敢轻易发兵,此时,施伯对他说:“主公,我给你推荐个人,此人是个乡野之人,但是很有一些本领,他的名字叫曹刿”。曹刿见到鲁庄公,问他:“主公,你觉得你凭什么可以打败齐国”。

        鲁庄公说:“有好吃的,好穿的,我从来不独享,一定会分给手下”。曹刿笑了笑:“小恩小惠罢了”,鲁庄公又说:“祭祀神灵,我一定用最好的东西,而且非常诚心”,曹刿说:“这不是应该的吗”,鲁庄公说:“各种民间案件,我都明察秋毫,秉公执法”,曹刿说:“这说明您是一个好君主,但未必能打胜仗”。

        鲁庄公问:“那要如何才能打败齐国”,曹刿说:“战场上的事儿,瞬息万变,要临时观察,随机应变,主公只管发兵,我来应付”。公元前684年,鲁国发兵长勺。长勺,在今天山东莱芜东北。面对鲁国的进攻,齐国内部发生了不同意见,以管仲为首的,主张和鲁国讲和,因为他认为,齐国目前正在建设期,不适宜和邻国开战,但是,齐桓公刚刚当上国君,血气方刚,再加上有乾时大战的胜利,跃跃欲试,要与鲁国开战。

        管仲说服不了齐桓公,最终,齐国出兵,与鲁国大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在长勺,齐鲁两军摆开阵形,双方都是大周的老牌诸侯了,即便是打仗,也是规规矩矩的,两军同时鸣鼓之后,才能动手。齐国在乾时大战中刚刚打败鲁国,有点看不起鲁国,因此,当两军摆定之后,就急不可耐的鸣鼓催战,鲁庄公急着一雪前耻,也要让人鸣鼓,曹刿说:“不要鸣鼓,再等等”。鲁庄公瞪着眼睛,很不理解:“对方鸣鼓,你不鸣鼓,那还打个屁”。但是,鲁庄公不好发作,只好听曹刿安排。

        齐国鸣了半天,也不见鲁国鸣鼓,都纳闷了:“这鲁国是咋了,不按规矩出牌啊”。于是,齐国再次鸣鼓,发出战斗的号角。鲁国还是没有动静,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样,仿佛他们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看戏的。此时,齐国军心已经开始浮躁,都有点不耐烦了,为了能尽快开战,他们第三次鸣鼓。听到第三次鸣鼓,曹刿果断的对鲁庄公说:“可以开战了”。

        鲁庄公等的就是这句话,他马上让人鸣鼓,同时开动大军,一起向齐国阵地冲去。齐国两次鸣鼓,鲁国都不出战,他们以为鲁国当了缩头乌龟,因此,第三次鸣鼓,他们根本就没有做任何战斗准备。没想到,鲁国这次来真的了。鲁国这边,两次鸣鼓都不出战,这可急坏了鲁国的好男儿们,他们憋足了劲儿,要好好的出一口气,听到鲁庄公的命令,他们嗷嗷的就往前冲,打了齐国一个出其不意。齐国阵型大乱,被鲁国杀的七荤八素的,丢盔弃甲的逃跑。鲁庄公急着追,被曹刿给拦下了:“主公别着急,容我观察一下”。

        曹刿站到战车上,远远的观察了一下,然后说:“主公,可以追击”。鲁庄公拔出宝剑,高喊一声:“将士们,给我全军追击,杀啊!”长勺一战,鲁国大获全胜,一雪前耻!回到鲁国,鲁庄公好奇的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国三鼓之后才出战”,曹刿回答:“打仗,靠的是一种气势,鸣鼓,给士兵传递的也是一种气势,但是,这只适用于第一鼓,等到第二鼓,他们的气势就弱了,等到第三鼓,他们的气势就每了,而我军鸣第一股,气势正盛,因此可以得胜”。

        鲁庄公又问:“我要追击,你为什么不让我追”。曹刿回答:“齐国是大国,人才济济,我担心他们是佯装溃败,实则有埋伏,因此蹬车观察,发现他们的棋子都倒了,车辙也是乱的,说明他们是真的溃败,因此才让您追击”。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我们来复习一下《左传》原文:“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鲁庄公听完,不由的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其实,也不是曹刿有多高明,他只是打破固定思维,不按常理出牌而已。春秋时期打仗,基本上还是比较讲规矩的,可以在半路上伏击,但是一般很少搞偷袭,这是一种不齿的行为。

曹刿这一招,其实就是出其不意。

        齐国大败而归,齐桓公气的当场摔了手中的酒杯:“连鲁国都搞不定,还怎么称霸诸侯”。鲍叔牙说:“主公不要着急,鲁国和齐国,都是千乘大国,互有胜负是难免的,我们不如去宋国借兵,与鲁国再战一场”。

        此时,宋国的当家人是宋闵公,他一直想抱齐国的大腿,恰好,齐国主动递过来橄榄枝,宋闵公非常配合,派出本国大将南宫长万,领兵出征。长勺之战后,鲁国上下都受到曹刿影响,突破了常规思维,公子偃说:“宋国就是来打酱油的,不是对手,我们趁他们没有驻扎好,突然袭击,宋国一败,齐国没有援军,必然退兵”。鲁庄公毕竟是周公之后,还是比较看重“规矩”的,他不同意。但是,公子偃管不了那么多了,自己带着手下就跑出去了,鲁庄公只好出兵。

        当时天刚蒙蒙亮,宋国军士们还没睡醒,公子偃带人直接冲入大营内,大杀四方,南宫长万本是宋国小勇之将,力能举鼎,无奈,大军已乱,他只好且战且退,到了“乘邱”这个地方,鲁庄公拿出“金仆姑”,这是鲁国非常有名的一种“劲矢”,张弓搭箭,瞄准南宫长万就是一箭,正中肩膀,南宫长万被鲁国俘虏。失去宋国的支援,齐国不战而退,齐鲁双方暂时罢兵。年底,齐桓公向周王室求婚,要娶王室之女,周天子指定鲁国为主婚人,借此契机,齐鲁双方正式握手言和。第二年秋天,宋国发了大水,鲁国不计前嫌,主动给宋国送去粮食进行慰问,把宋闵公感动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鲁宋双方也把酒言欢,正式和好。

        春秋时期就是这样,兄弟之间打着玩,该开饭了,还在一个锅里吃饭,你叫声“哥”,我叫声“弟”,大家还是兄弟。既然又成兄弟了,那就被再扣押宋国的俘虏了,鲁国主动把宋国大将南宫长万给送了回去。按说,南宫长万为宋国出力,当了俘虏,回国后理应受到嘉奖,但是,偏偏迎来宋闵公的一句奚落。就是这一句奚落,不但要了宋闵公的命,还引发宋国大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请看下一章节《宋国果然是春秋的笑话,因为一句玩笑,君臣反目,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