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

时间:2022-08-08 15:16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一、传说,风姓出自上古三皇之首的燧人氏,此古老...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一、传说,风姓出自上古三皇之首的燧人氏,此古老姓氏属于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姓氏源头,属于心口相传的最古老姓氏。据传,风雷王--燧人氏自立为“风”,最终,才有了风姓。之后,风姓成为了华夏先民心口相传的,第一个姓氏。也就说风姓成为了,传说中的万姓之祖。至于风姓是万姓之祖,乃是燧人氏所首创,是何时开始流传的,则没人能说清楚。

(1)战国时庄子的《庄子·缮性》记载道:”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战国时尸佼的《尸子》记载道:“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2)东汉末年的郑康成注《易纬·通卦验》,写道:“遂皇始出,握机矩,法北斗七星,而立七政。”书中解释道:“遂皇谓遂人,在伏牺前,始王天下也。矩,法也。言遂皇持斗机运转之法,指天以施政教。”

(3)三国时期蜀汉学官谯周的《古史考》,记载道:“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说),号曰燧(遂)人。次有三姓,乃至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

(4)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道:“燧人氏没,包牺氏代之。”东晋王嘉《拾遗记》云:“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5)北宋时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写道:“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6)唐朝时期《通典》写道:“燧皇氏,始有夫妇之道”。唐代王希明《太一金镜式经》写道:“昔燧人氏仰观斗极,而定方,名东西南北是也。则四方之名,盖始自燧皇定之。”

二、依据钱钟书的弟子,曾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栾贵明主编的《中华史表》记载,燧人氏大概逝世于前4464年,即距今约6486年。

(1)而依据现代考古学观点,大约在4、5万年前,当人类古人进化为新人时,中国原始社会就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

(2)彼时,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到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时,进入考古学上的中石器时代,或是新石器时代初期。

(3)期间,母系氏族公社不断向前迈进,大致到了距今约6、7千年时,中华文明的母系氏族社会达到了繁荣时期。

三、不用多说,仅仅从记载燧人氏的典籍中,我们可知大多数典籍,并没有直接记载风姓是燧人氏所创。故而,风姓乃是燧人氏所创,乃姓是万姓之祖,大概率仅仅是华夏先民心口相传的结果。亦或是人们根据伏羲氏乃是风姓,反推出燧人氏也是风姓。

不过,虽然典籍里,没有明确记载燧人氏的风姓,但是燧人氏之后,伏羲氏倒是明确被一些典籍记载乃是风姓。例如,西晋皇甫谧创作的《帝王世纪》记载:“包羲太昊伏羲氏,风姓也。”春秋晋国、战国魏国史官所作的《竹书纪年》记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

大抵也就是因为,没有直接的典籍记载风姓是燧人氏所创。最终后世的中华姓氏树,没有将燧人氏的风姓定为树根部分,而是以伏羲的风姓为树根部分。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提到燧人氏,就不得不提弇(yǎn)兹氏。

毕竟,根据传说,正是燧人氏部落和弇兹氏部落联合,才建立大部落联盟。继而,创立出了灿烂辉煌的上古中华文明。显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燧人弇兹氏时期,燧人氏的地位大概率是比不上,真正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真正领袖--弇兹氏的。

(1)传说,弇兹氏是上古中国最早的女首领,其最早发明了用树皮搓绳技术、结绳记事,为上古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单股的绳称作“玄”,双股的称作“兹”,三股的称作“索”(又作素)。故而,后世为纪念弇兹氏,尊称她为女帝、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等。

(2)同样还是传说,燧人氏、弇兹氏率领各自部落,联合建立起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氏、燧人弇兹合雄氏。彼时,大氏族联盟重要的敬天法祖的地方有三处,其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其二为湟中拉脊山,其三为六盘山。传说,燧人弇兹氏大部落联盟,在燧人氏和弇兹氏的带领下,创立了上古中华文明,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重大发明。

a.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举有,发明“钻木取火”取代“燧石取火”;发明大山扶木纪历,于昆仑山顶观天象而明天道,创立远古中华文明,继而为万物命名;最早确立右枢天乙、太乙织女星为北极星;最早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

b.此外,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发明《河图》及《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并创造出人类最早的符号文字--图画、陶文;创造“十天干”;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并明确太极涡旋与宇宙运行模式同源,等等。

(3)传说,正是因为燧人弇兹氏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上古中华文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期间,燧人弇兹氏根据大部落联盟的氏族图腾-玄鸟,自立姓氏为“风”。最终,上古中华民族最早的姓氏--风姓诞生了。此后,随着风姓大部落联盟的不断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之后,风姓衍生出了十部,其一为天芎部,其二为天齐部,其三为天乙部,其四为合雄部,其五为天阳部,其六为天阴部,其七为候鸟部,其八为候虫部,其九为雷雨部,其十为天皇部。

(4)到了燧人弇兹氏晚期,大风姓氏族的分支几乎遍布上古中华大地。甚至,还拥有了向全球进行拓展和延伸的趋势。传说,彼时的风姓大部落联盟,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今敦煌、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今庆阳、华池、河水,直至今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今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今秦岭以南的华阳。而在风姓的周围衍生出的,最重要的族支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等。

四、题外话,需要特别注意是的,结合《中华史表》及现代考古学的观点,燧人弇兹氏大氏族时期,大概率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既然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不用多说弇兹氏的女性首领地位,明显是要高于作为男性的燧人氏的。

(1)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古的那些带女字旁的姓氏,诸如媕、兹、妶、妊、妍、妘、嬨、姬、姜、姒、嬴、妘、妫、姚、姞等,便可窥见一二。

(2)至于,后世的典籍为何多有记载或提及燧人氏,却很少提及弇兹氏。大概率是因为受到了男权社会思维的影响。毕竟,在后世的父系氏族社会、封建社会,男权是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

(3)彼时,均奉行男权至上的思想,而忽略女性氏族领袖曾经的巨大贡献。故而,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真正的,上古始祖母的巨大贡献和地位,在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封建社会时期,被淡化、淡忘,乃至被遗忘了。

五、按照华夏先民心口相传的传说,乃是燧人弇兹氏之大氏族联盟的风姓,衍生出了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等上古姓氏。最终,弇兹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一个中华始祖母。而那些弇兹氏衍生出的姓氏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华胥氏和雷泽氏了。

毕竟,相传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一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看到了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即所谓的华胥履雷泽脚印,而感应生孕。传说华胥氏怀孕12个月后,生下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便是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娲。

关于华胥氏生伏羲的事迹,在不少典籍里均有记载。最终,华胥氏成为了上古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弇兹氏之后的,第二位上古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显然,按照许多典籍的记载,乃是华胥氏生下伏羲氏。不过很少有典籍记载,华胥氏生下女娲氏。显然,华胥氏生女娲的事迹,多是见于上古传说。

(1)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的,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道:“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相传是战国列御寇所著的《列子·黄帝》中记载道:“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该书又记载道:“庖牺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2)成书于秦汉之际,记述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的《孝经·钩命诀》记载道:“华胥履迹,怪生皇牺。”东汉王符创作的的《潜夫论·五德志》记载道:“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道:“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东晋王嘉(字子年)《拾遗记》记载道:“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3)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道:“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卷78引《诗纬·含神雾》记载道:“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六、根据典籍的记载,以及上古传说,伏羲氏和女娲氏部落建立血亲相婚,建立了婚姻制度与规矩法度,为上古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根据上古传说,伏羲氏有神圣之德,其团结统一了上古中华民族。

最终,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神圣图腾--龙形象。自然地,伏羲成为了后世华夏人眼中的龙祖。自此,伏羲的后代,也就是中华民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龙的传人!

(1)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淮南子·览冥训》写道:“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道:“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

(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秦汉初期,在女娲和伏羲同时出现的典籍中,伏羲和女娲并未被描述为兄妹关系,而是为三皇而并列出现的。例如,据传是先秦时期成书的《世本·氏姓篇》记载道:“女氏,天皇封弟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明显没有记载女娲与伏羲为兄妹血亲关系;其中,天皇大概率是指伏羲。又例如,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道:“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3)不过,《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则记载道:“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兄妹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在春秋时期,有任、宿、须、句、颛臾,都是伏羲的后裔。”又将伏羲氏和女娲氏说为了兄妹关系。

(4)到了唐朝,司马贞的《三皇本记》记载道:“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庖牺立,号曰女希氏。”则又没有说明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关系。

(5)到了近现代殷函、尹红卿编译的《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没有强调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但却暗示他们是夫妻关系。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因黄帝以前文字记载不详,司马迁著《史记》时,对历史考证非常严谨,所以,从黄帝开篇。”

七、在笔者看来,伏羲氏和女娲氏的关系,大概率是类似于燧人氏和弇兹氏的关系,属于两个同祖、同源的,联姻联盟之氏族。而且,大概率的女娲氏继承了伏羲氏的遗志,且其中的某一任女娲氏成为了,伏羲女娲氏大氏族联盟的领袖,带领上古中华民族战胜了上古大洪水。

继而使得上古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得以在上古的那场,旷世大洪水之中幸存下来。所以,在一些已经失传的,但却被其他典籍引用的典籍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女娲氏和伏羲氏一样,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有巨大功绩的。诸如《归藏·启筮》记载道:“昔女娲……昭昭九州……平均土地……和合万国。”

(1)根据之前提到的典籍,以及传说,我们大致可知,伏羲氏对于中华民族的巨大功绩,主要有创八卦,讲究“天人谐和”,开启文化之源;教民作网而渔猎,教民驯养野兽,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变革婚姻习俗,倡导婚俗礼节并改血缘婚为族外婚,结束了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蒙昧状态;始造文字而取代以往的结绳记事;发明陶埙、琴瑟等上古乐器等,使得音乐走入人们的生活;在燧人弇兹氏的基础上,进一步命名万物;始创统治地域分而治之且任命官员,为后世封建社会的出现,提供了借鉴模板。

(2)同样,根据典籍,以及传说,我们大致可知,女娲氏对于中华民族的巨大功绩,主要有造人和补天,实则就是带领中华民族,与上古大洪水抗争,并使得中华民族乃至人类,于上古大洪水之中幸存下来,并使得大洪水之后的中华民族,继续繁衍生息;继续完善伏羲氏的婚姻制度,建立媒婆制度等;继续完善伏羲的音乐创举,而创造出瑟、笙簧、埙等中华上古传统乐器,等等。

八、按照近现代殷函、尹红卿编译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有“华胥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学者认为太昊其实就是伏羲的称号,可能是一人。

对于太昊和伏羲是不是一个人,因为没有定论,也不好有定论,所以,我们今天不做讨论。而且,关于是否就是女娲生的少典,我们也不好讨论。毕竟,此事也属于是没有定论的事情,而且也无法考证。

(1)应该说,历史上的典籍,基本都没直接记载是女娲生的少典。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道:“黄帝者,少典之子。”三国时期谯周的《史记集解》记载道:“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据传是先秦时期的《世本》记载道:“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祖母华胥氏。”《三皇庙碑》则记载:“伏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地以守伏羲之祀。”

(2)此外,根据根据出土的文物“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大体可知伏羲时期已有天地概念,但此时的天地仍是一片荒芜,于是伏羲娶妻,生子嗣,命名万物。不过,这里虽提及伏羲娶妻,却没有说伏羲娶的是女娲,也没有提及伏羲氏是少典的父系。

(3)很显然,典籍基本都没有正式记载过伏羲氏娶女娲氏,并生下少典氏。不过,虽然典籍多没记载是女娲生的少典,但却有不少典籍记载了,少典的祖母是华胥氏,少典是伏羲之子。想来,大抵后世之人应该便是根据这些典籍,认为是女娲生的少典吧。毕竟,很多上古民间传说,都说是伏羲氏和女娲氏联合,成立了婚姻联盟,建立了伏羲女娲氏大氏族,继而繁衍生息了上古中华民族。

九、至此,根据典籍及历史传说,我们大致可以确定,燧人弇兹氏之后,有华胥氏及雷泽等,华胥氏等之后,有伏羲女娲氏等,而伏羲女娲氏之后,则有少典氏等。话说,虽说少典氏的功绩及记载属实很少,可却被记载有两个非同凡响的儿子--炎帝及黄帝。

即乃是少典氏繁衍出了,两个伟大的部落--炎帝及黄帝部落。而炎黄部落,正是中华民族的,最核心的主体民族。当然了,除了炎黄部落之外,还存在蚩尤的九黎部落,而据传说,蚩尤也属于伏羲女娲氏大部落的直系后裔。当然,也有传说蚩尤一脉出自炎帝部落,属于炎帝部落分出去的一支。

(1)不管大家如何讨论,从燧人弇兹氏-华胥氏等-伏羲女娲氏-少典氏等-炎黄部落及蚩尤部落等,是属于一脉相承的。这一系列的血脉传承,是被中华民族的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而且,以前受到封建社会之成王败寇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在讨论炎黄子孙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继而忽略蚩尤的影响,忽略掉蚩尤一系,九黎族的姓氏业已融入华夏族的事实。

(2)不过,随着现代姓氏历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们愈发认识到了蚩尤同炎黄一样,对中华民族以及姓氏的发展,是有大贡献和大功劳的。最终,蚩尤的贡献,逐渐获得了认可。之后,蚩尤和炎帝、黄帝一样,也被列为了中华三祖之一。所以,在后世的中华姓氏树中,除了炎黄支脉外,也出现了蚩尤一脉。

十、而炎帝、黄帝、蚩尤这中华三祖争斗之后,随着三皇五帝时代的远去。中华民族走向了考古学上的,真正的信史时代。在经历夏商周时代、秦汉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隋唐五代十国时代后,在北宋时期,一部关于中华姓氏的集大成作品,《百家姓》正式形成了。

(1)该书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很显然,百家姓的形成,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的。在北宋之前,历史上的中华各民族的姓氏,肯定有成千上万个。

(2)只不过,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演变,最终《百家姓》之中的那504个姓氏,成为了历史主流。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除了这504个,肯定还有其他的一些姓氏没被记载。而且历史上肯定有许多其他姓氏,随着一些族群的消亡,而消失了,或者说是隐没了。

十一、应该说北宋时期形成的《百家姓》,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北宋之后,宋元时代、明清时代,乃至现代,“百家姓”成为了中华民族姓氏的主流发展方向!特别是到了近现代,随着腐朽不堪的清政府,被孙中山等创立的中华民国所取代后,随着炎黄子孙的概念的快速兴起。

随着中华民族越来越多的,祭祀炎帝和黄帝,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树,最终正式形成。至于此期间,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树的概念,具体是何时产生的,又是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已经不好考证了。不过,何时产生的,又是谁先谁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都自称是伏羲的后代,都自称是龙的传人,都自称是炎帝、黄帝、蚩尤的后代或子孙!

(1)网传的上古八大姓,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先秦时代的姓氏、大姓氏,远远不只有八个。比较古老且著名的姓氏,还有商代王室的子姓,楚国公室内的芈姓等等。例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道:“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胥臣则解释道:“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依殷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2)八大姓之中,姬姓起源于黄帝。话说,黄帝之后,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秦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伯益等,均被当做是黄帝的后代。特别是其中的后稷,其为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王朝,并分封了大量的诸侯或方国,其中光是姬姓国就有53个。正是这些姬姓国,日后大多以国为氏,形成了今天的百家姓中的大多数姓氏。

a.所以,当我们翻阅《中国姓氏大辞典》,很容易便可发现,许多汉族的姓氏,都是由姬姓演化而来的。也就是说,第一个万姓之祖风姓之后,黄帝的姬姓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个“万姓之祖”。

b.故而,很多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第一个万姓之祖--伏羲氏的风姓,和上古八大姓之一的,第二个万姓之祖--姬姓,分别代表了汉族姓氏的远古和近古之起源。”

c.正因为此,我们便看到了,后世的中华姓氏树,是以伏羲氏的风姓为树根部分,以黄帝的姬姓为主干部分。

(3)八大姓之中,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而得姓,神农氏、共工氏、有邰氏、吕氏皆为姜姓。据考证,从周王朝的诸侯国--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以及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显然,除了许多百家姓中的大姓外,很多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之姓氏,和姜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4)八大姓之中,姒姓起源于大禹,相传大禹父亲--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姒姓影响力很大,黄帝之母族有蟜氏、有崇氏(鲧之封国)、夏后氏(大禹之国)、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等等,均为姒姓。

(5)八大姓之中,嬴姓,起源于少昊,因其母亲在瀛水生育了他,故以嬴为姓。此外,少昊后裔伯益,被舜赐姓为嬴。姚、妫姓同源,都是起源于舜,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另外,妘姓,起源于祝融氏,祝融之后,妘姓衍生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十二、综述:“从燧人弇兹氏始创风姓之传说,到是风姓是万姓之祖、中华最古老的第一姓;到风姓衍生出华胥氏、雷泽氏等;到华胥氏等衍生出伏羲氏等;到伏羲女娲氏等衍生出少典氏、炎黄部落、蚩尤部落等;到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衍生出成千上万的上古中华姓氏。再到成千上万的中华姓氏,先演变出百家姓,后再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树。”

(1)显然,种种典籍及传说证据,都表明了历史上的中华姓氏,乃是血脉相连、一脉相承,绵延而不绝。

(2)也就是说,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各姓氏,所组成的百家姓(百是泛指,实则是成千上万),均是源自或均可追溯至万姓之祖--风姓。而上古八大姓,乃至中华姓氏树,当然也不例外,也均是源自风姓!

(3)正所谓:“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