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事。

时间:2022-08-19 19:49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9科技管理研究所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是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三皇...

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08-22 11:5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从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再到大唐开元盛世万国来朝,还有大宋的繁华,元朝庞大的国土面积和大明的仁宣盛世。虽然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南北分裂的局面,但是我中华之文明在更多的时候,都处于世界之巅,直到大清朝的中期才被西方国家所超越。而创造这一切的离不开广大黎明百姓的辛勤劳动和贤明君主的领导。在这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一定出现过很多的巅峰盛世,本期小编就告诉你十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盛世。

我国古代的盛世

一、西汉王朝初期的“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出现的盛世,西汉初期由于秦朝未年的战乱导致百姓的生产力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西汉初期西汉的统冶者推崇黄老之学,采用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周边的敌对国家也从来不轻易出兵,以免消耗国力。汉文帝的生活十分也节俭,文景二帝还十分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文景之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开始富裕起来,到汉景帝统治后期,国库的粮仓丰满了起来,库府里大量的铜钱,多年不用一致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的都已经无法计算了。随着经济的日渐恢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足富裕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得中华文明族迈入帝国时代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西汉的巅峰盛世“武昭宣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西汉王朝的巅峰盛世“武昭宣盛世”

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48年西汉王朝在汉武大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询的统治之下,使西汉王朝的整体实力达到了巅峰“武昭宣盛世”。武昭宣盛世时期的西汉王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固、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疆域辽阔,百姓生活安居乐业。西汉综合国力居当时世界第一,汉宣帝在位后期全国人口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000万左右。西汉的整体国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武昭宣盛世继承了前者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但后者武宣盛世比前者文景之治,展示了强大的综合国力。从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到公元前48年汉宣帝询去世,这段盛世长达90多年。

三、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又称开皇盛世,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在结束南北朝时代,统一全国之后出现的盛世局面。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十分注视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对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隋朝在前朝选拔官员的制度上废除以往的九品中正制,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在官僚体系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为五省六部制,被后世的唐朝所效仿。隋文帝在位时期削弱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因此使社会安定,编户大增、仓储丰实,文化繁荣,南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四、唐初的“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所出现的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的大臣、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等使社会安定。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还厉行节约、与民休养生息、复兴文教,完善科举制度等使得社会出现盛世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唐太宗还十分注重民族风俗,少数民族首领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又稳固边疆,取得了天下大治的理想效果,也将中国的传统农业推向鼎盛时期,为后来的唐朝顶峰盛世“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唐朝的巅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 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励精图治、重用贤臣和修订律法。在经济上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等。在军事上,改革兵制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我国版图,并在东北地区设置都督府。唐玄宗还提倡文教和重道昂佛。使唐玄宗在位前期人才辈出。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等,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和广大百姓的辛勤劳动使唐朝综合国力达到了巅峰时期“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时期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到大唐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天元年间唐朝的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波斯大师等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六、北宋王朝的巅峰盛世“仁宗盛世”

“仁宗盛世”是指宋仁宗在亲政之后出现的盛世。北宋王朝在一代明君宋仁宗赵祯的治理上使北宋王朝迎来了巅峰盛世“仁宗盛世”。宋仁宗宽厚仁慈,不事奢华、还能约束住自己。宋仁宗对官员和百姓十分的仁慈。使得全国人口大幅度的增长,宋仁宗时期北宋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6000万左右,这个人口数量,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非常庞大的。整个仁宗盛世都是北宋经济的巅峰时期。宋仁宗对于人才的选拔上也是十分的重视,北宋的很多名臣都是宋仁宗提拔上来的,范仲淹,包拯、狄青、欧阳修、王安石,三苏等都是被宋仁宗提拔上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中除了韩、柳两人,其余的六个都活跃在宋仁宗时期。宋仁宗时期的科技方面,我国四大发明其中有三个都得到了有郊应用。

七、南宋南孝宗时期的盛世“乾淳之治”

南宋千古明君宋孝宗赵昚在位的期间,整个南宋王朝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由于宋孝宗赵昚在位期间的励精图治,使宋朝进入到一个全新盛世时期。宋孝宗赵者统治时期,为岳飞等名将平反昭雪,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大地。宋孝宗在内政上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和加强中央集权。宋孝宗还十分重视农业,劝课农桑和兴修水利等。南宋王朝在眀君宋孝宗的治理下使当时的社会,百姓富裕,人民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呈现出太平盛世的局面。

八、明成祖朱棣的盛世“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明朝经济飞速发展。明成祖朱棣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和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赋税。在军事上五次亲自征伐漠北,南征安南。在政治上完善了文官亲度。明成祖对外宣扬大明国威,大力开展对海外的交流派,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开创了万国来嘲的局面。此外明成祖还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

九、明朝的巅峰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的“仁宣之治”。

仁宗之治又称仁宣盛世,是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期出现的盛世。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与民修生养息的政策,使国家出现了盛世。明初社会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和发展。到明仁宗和明宣宗统治的时期,明朝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明仁宗朱高炽在即位之后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的行为。这些做法使社会缓和,百姓得以修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的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仁宣盛世”。明宣宗朱瞻基在即位之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其父明仁宗朱高炽的治国理念,并实行重农政策,严惩贪官污吏;继续重用“三杨”,使整个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空前发展。

十、清朝的巅峰“康雍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又称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人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我国社会的封建制度达到巅峰时期。康雍乾盛世时期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人口爆炸式增长。康雍乾盛世时期疆域辽阔。康雍乾盛世是我国数千年古代封建王朝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雍盛世时期,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清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和台湾地区。奠定了我国如今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康雍乾盛世”时期的统治者通过摊丁入亩政策,当差纳粮和火耗归公等一系列改革和发明。并推广御稻、双季稻等作物,增加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中国人口也突破三亿大关,为人口大国打下基础。清政府废除“贱籍”的制度,解放了社会底层的摆线,改变了他们自身以及子孙后代不得翻身的命运。

附: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22科技管理研究所

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

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是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也称姬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1〉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2〉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3〉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4〉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5)有巢氏、燧人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1)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2)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3)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中文名:三皇五帝

外文名:Three Sovereigns and Five Emperors

拼音:sān huáng wǔ dì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人皇)

五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黑帝

历史渊源

三皇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号,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天地初开便有天皇,且与北极同道,其身份极崇高。《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后著作在原始意义上的远古三皇基础上增补了前后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为九皇。

前天皇、地皇、人皇

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语出《路史》),书传记载毕竟有限,前三皇年代何久,姓名何谓,治国何如皆不可考也。唯三皇之号曰天皇曰地皇曰人皇久而不失。《潜夫论·五德志》:“闻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为或及此谓,亦不敢明。”《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天皇地皇人皇开治各二万八千岁」。(语出《三皇经》,《路史》引。

中天皇:史书上说盘古开天辟地后第一代天下君主中天皇君天皇氏,兄弟十三人,号曰天灵,其中一人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为人推为皇。发明数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发明天干: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发明地支: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其余兄弟十二人带领部众各占一方,立国称皇,各传国一万八千年。天皇氏姓望,名获,字文生;别号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岁纪摄提,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其继盘古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共在位一千八百年,在位年代:前9684----前7884年。《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案: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天皇氏为龙祖、五龙之首,后世子孙以“龙”为图腾。关于天皇氏的名讳:“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帝王世纪》中也对此有描述。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三皇本纪》: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

中地皇:世代传世数万年之后是中地皇君。「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于雄耳龙门之岳。」(《路史》引《遁甲开山图》)

中人皇:世代传世数万年后是中人皇君。「地皇氏逸,于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路史》引《洛书》)。人皇之时,分治九州乃是上古大九州,亦即全球。

后天皇:唐代司马贞写了《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增补了伏羲、女娲、神农等诸位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中人皇氏之后,历经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禅通纪始于伏羲,疏仡纪始于黄帝。而在伏羲之前的因提纪,其中一位被后世尊为后天皇,即是燧人氏。

后人皇:燧人氏之后,又历经几世,有伏羲、女娲氏,有圣德,为后人皇。

《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后,人们多公认“三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皇”之名不见于经,组成亦有不同说法,但《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风俗通义》、《白虎通义》、《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说。[7]“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是:伏羲(天皇)、神农(地皇)、少典(人皇)。

根据典籍记载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天皇燧人氏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鹖冠子·泰鸿》:“ 泰皇 问 泰一 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最贵。” 司马贞索隐:“按, 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 ,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 太帝 使 素女 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 泰皇 。一云 泰皇 , 太昊 也。”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说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贵。泰皇,较后的书称为人皇,演变为传说中的太昊伏羲。

《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神农、黄帝)

《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运斗枢》、《元命苞》等书载:三皇为伏羲、神农外,还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娲。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奉为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帝”原指五方上帝,战国后(有说是两汉)才附以人间历史人物之名替入。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后世增补的“五帝”分别有如下不同说法:

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礼记·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

《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为五帝。

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羲(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个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三皇五帝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五方上帝)

三皇五帝说法众说纷纭,增补的三皇,版本参考《司马贞·三皇本纪》、《帝王世纪》和《尚书大传》的说法。五帝参考《史记·五帝本纪》、《礼记》和《春秋》、《国语》说法;《白虎通义》和《尚书序》说法;《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说法。

古史系统

《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三皇本纪》:“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盘古王表》:“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引文中天皇兄弟"夹日月以行",天皇与其结盟兄弟和日月五星一起从牵牛星出发,开始了中国文明历史。《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生活在天地开辟之前,而且他们与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春秋左助期》:“紫宫,天皇耀魄宝之所理也。”《帝王世纪》:“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史记·补三皇本纪》:天皇、地皇、人皇。

在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之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广为流传,到秦汉时期各地文化融合后把三皇五帝之说载入史册。“皇”的原义还有“大”和“美”一说,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帝”原指天帝,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后增补轩辕、神农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上古部落首领“五帝”之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庄子·胠箧》列举了古帝十二名及全书中屡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

秦汉后所增补的“三皇”有五说:

1、《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

2、《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

3、《礼·号谥记》为伏羲、神农、祝融。《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4、《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

5、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实上述诸说皆为西汉末以后纬书所编造的神话。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属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农,属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属神蓐收;北方天帝颛顼高阳,属神玄冥;中央天帝黄帝轩辕,属神后土。

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组。自战国后期或汉代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居西边的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即喾)、契、冥、上甲微等,地区未明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东)等,由东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东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如季连芈姓为楚祖)等等。

后世增补的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上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指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也可以简称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领民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

其它相关五帝说法

1、《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2、《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3、《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4、《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5、《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至于神话中的天神,《山海经》中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有五色帝之说,奏设祭祀白、青、黄、亦四上帝祠,汉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春秋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包羲(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鼎盛时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君王或军事首长人物。

部落世系

良渚文化时期(前9684----前4564年):

天皇氏,别号天灵、防五、天雾。姓望,名获,字文生;“五龙”之首;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其继盘古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前9684------前7884年在位,天皇氏为创世大神盘古氏之子,地皇氏之父,开天辟地之后的首位中国部落首领。(一说天皇氏即伏羲氏,与地皇神农氏、人皇女娲氏并称为“三皇”)

地皇氏,天皇氏之子、矩灵氏之夫、人皇氏之父,“五龙”之一。前7884----前608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时设陪都于龙门、熊耳之山岳(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熊耳山一带)。一说地皇氏即神农氏,与天皇伏羲氏、人皇女娲氏并称为“三皇”。

人皇氏,简称“人皇”,又称“泰皇”;亦曰居方氏。人皇氏为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前6084----前472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时设陪都于今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遗址。一说人皇氏即女娲氏,与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并称为“三皇”。

提挺氏,又号黄神氏。前4724----前469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时设陪都于今淮河流域,具体地点不详。提挺氏为人皇氏之子,通姓氏之父。另外据传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复姓钟离,名权。东汉时人,故称汉钟离)即为提挺氏转世。

通姓氏,又号皇覃氏、离光氏。前4694----前466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时设陪都于中国南方(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一带)。通姓氏乃提挺氏之子,有巢氏之父。

有巢氏,号“大巢氏”。位列五氏之首,华夏族人。祖籍在今巢湖流域;建立古巢国,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居住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带,后迁徙至山西省兴县石楼山一带。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地在苍梧,立都河南舞阳。也有史学家认为有巢氏生籍在山东、四川、内蒙古、云南、湖南等地。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巢居文明。有巢氏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和“文明的领航者”。

有巢氏

有巢氏曾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时设陪都于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古城。后迁都于凌家滩古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

有巢氏后期(前4564----前4464年)将都城迁往今安徽省巢湖市凌家滩古城,良渚古城遂废,良渚时代结束,古代中国进入前仰韶-大地湾文化时期。

前仰韶-大地湾文化时期(前4564----前4354年):

燧人氏,又号燧皇,定都于燧明(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河北省保定市(今河北保定南庄头遗址)。燧人氏为燧明国国君,为有巢氏之子、华胥氏之夫、伏羲氏与女娲氏之父。前4464----前4354年在位,燧人氏是中国迄今为止有史可考的第一位个体部落首领(非部落联盟首领)。燧皇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为久远的帝王陵墓。

燧人氏

华胥氏,定都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华胥氏为燧人氏之妻,伏羲氏与女娲氏之母。在位年限不详,可能与燧皇共治。燧人氏之后由伏羲氏继位。华胥陵位于山东省新泰市石莱镇华胥山,一说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

华胥氏之后,太昊伏羲氏继立,前仰韶-大地湾文化时期结束,仰韶文化时期开始。

仰韶文化时期(前4354----前3579年):

伏羲氏,又号羲皇、太昊、青帝。定都于汶上(今山东省汶上县),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前4354----前4239年在位。伏羲氏为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子、女娲氏的兄长兼夫君。炎帝神农氏的外祖父。在燧人氏之后继位。一说伏羲即为天皇氏。传说太昊伏羲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伏羲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

女娲氏,又号娲皇氏,前4239—前4109年在位。女娲氏是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女、伏羲氏的妹妹兼妻子。炎帝神农氏的外祖母。在伏羲氏之后自立为帝,与炎帝朱襄氏共治天下。一说女娲即为人皇氏。女娲城与女娲陵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朱襄氏,有3代朱襄氏担任过炎帝,又号称飞龙氏,在伏羲氏之后即位。与女娲氏共治天下,公元前4239—公元前4169年在位,定都于朱邑(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赢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炎帝朱襄氏最后为炎帝神农氏所灭。炎帝朱襄氏陵位于商丘市柘城县东大仵乡。

神农氏,有9代神农氏担任过炎帝,又号农皇、赤帝、烈山氏。定都于伏羲氏旧墟(同伏羲都城)。后先后迁都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与今河南省洛阳市。前4109----前3579年在位,炎帝神农氏是伏羲氏与女娲氏的外孙,女娲氏死后传位于他。后又打败并占领了炎帝朱襄氏的领地,首次统一中华。后被黄帝轩辕氏打败并迁都于今湖南省株洲市。炎帝神农氏陵墓有多座,其中陕西宝鸡炎帝陵为炎帝神农一世之墓,湖南株洲炎帝陵为炎帝神农八世之墓。一说神农即为地皇氏。传说炎帝神农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

炎帝神农氏末期,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氏叛变,天下大乱。华夏部落世系因此中断。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此结束。轩辕黄帝之后,古代中国进入龙山文化时期。

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697----公元前2015年):

有熊氏,即黄帝,又号轩辕。定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前2697----前2395年在位。在涿鹿之战中与异母弟炎帝联手打败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之后迁都涿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后又在阪泉之战中打败并夺取了炎帝的皇位,迫使其臣服并退居南方。传说黄帝轩辕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首,号称“中央黄帝有熊轩辕氏”(另外四位天帝为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西方白帝少昊金天氏、南方赤帝炎帝神农氏、北方黑帝颛顼高阳氏),陵墓位于河北涿鹿,其曾孙帝颛顼打败共工收复中原后迁葬于河南荆山。

青阳(氏)一世,即少昊,又号白帝、金天氏。为黄帝长子(另一说认为少昊是启明星与仙女皇娥的儿子),黄帝之后继位,定都于穷桑(今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桑墟镇),后迁都于今山东省曲阜市。前2395----前2322年在位,陵墓位于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北。白帝少昊金天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据司马迁所著《史记》误传,白帝少昊金天氏未登帝位。少昊逝后,皇位由其侄孙高阳氏继承,于是高阳氏在穷桑登基,后迁都商丘并与炎帝后裔共工氏展开激战,共工因战败而恼羞成怒,拼尽全力撞断了“擎天柱”----不周山(今辽宁锦州笔架山)。“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即来源于此。

高阳氏,即颛顼,又号黑帝、玄帝。公元前2322—公元前2245年在位。定都于穷桑、后迁都于商丘,打败共工氏之后定都于帝丘(今濮阳),并将黄帝陵墓由河北涿鹿迁至河南荆山。颛顼是黄帝的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高阳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陵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高辛氏,即帝喾,前2245—前2176年在位。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帝喾乃玄嚣之孙,颛顼高阳氏的堂兄。帝喾陵墓所在地位于商丘睢阳区高辛镇。

青阳(氏)二世,即帝挚,前2176----前2168年在位。定都于沁阳(今河南焦作沁阳市),帝挚为帝喾长子,即位之后为政不善,让位于四弟陶唐侯伊祁放勋(即帝尧陶唐氏)。陵墓位于阳谷(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北)。

陶唐氏,即尧,前2168----前2095年在位。定都于北唐(今山西省太原市),后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帝尧为帝喾第四子,帝挚的四弟。帝挚为政不善,禅位于他。另外,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传说就发生在陶唐氏时期。陵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富春乡谷林。

丹朱,定都于丹水(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旧称丹水县,古时为陶唐氏长子丹朱的封地),前2067----前2064年在位。丹朱为帝尧长子,帝尧临终前,因丹朱不肖,尧指定有虞氏部落首领姚重华为继承人。帝尧死后,姚重华为其守孝三年,并将皇位让给了丹朱。丹朱为政不善,三年后还位于姚重华。陵墓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辛庄乡丹朱村(丹徐庄)。

有虞氏,即舜,分别于前2095----前2067年、前2064----前2025年在位。定都于蒲阪(今永济),帝舜为黄帝裔孙。以孝闻名,是著名的24孝之首---“孝感动天”的主人公。继承陶唐氏之皇位。陵墓有两处:山西运城舜帝陵和湖南宁远舜帝陵。

夏后氏,夏后禹,即大禹,先为有崇氏,后为夏后氏。前2025----前2015年在位,定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后迁都于阳翟(河南禹州)。禹为黄帝嫡系裔孙,是治水英雄夏后鲧的儿子。夏朝奠基人。陵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城东南会稽山麓大禹陵。

大禹崩逝后,子夏后启继位,迁都于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夏朝建立。古代中国部落联盟制时代结束。龙山文化时期告终,中国进入中央集权化奴隶制国家时期。

注:所谓“三皇五帝”是历史学界专家们对中国上古时期所有部落联盟首领的概括性简称,并非确指。

本表所注在位年限依据【中华史表】及【三皇五帝年表】推定。

年表意义:本年表是自民国时期以来第一份完整的关于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系年表。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叙事体年表。本表将纪年与记事相结合;以原【三皇五帝年表】及【中华史表】为蓝本,将上古时期列位部落首领的氏族号、尊号、在位年限、亲属关系、都城及葬地都一一予以完整记录,方便读者参考及查证。本年表对未来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研究中国上古历史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皇帝含义

皇,“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人皇最为尊贵。羲皇,娲皇皆出自人皇。人皇称皇不称帝。壬有水德,其人龙身,丁有火德,其人凤凰。故皇乃龙凤合体,尊贵无比。

帝,人皇之妻丁生有一子,曰戊,戊娶癸,癸+戊=帝,合文曰帝。丁生戊,曰“成”,故名成汤,成汤也自称武王,成汤生于任城,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其人土德。

真正的中国历史,从这里开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07-18  12:22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正确解读《史记》,才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因为它不仅仅是讲述者,还是重要的参与者。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司马迁所作,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后世均认为史记有残缺,但说法不一)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通史,所使用的叙事体裁开了先河,后世史书均采用此种形式。而且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也是公认的正史。所以说史记的史学地位和文学地位都无法撼动。

司马迁简介: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父亲司马谈,任西汉政权的太史令,主要负责管理皇家书籍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迁在父亲死后承袭了太史令的官职,在李陵败降一事中受到牵连,被处以宫刑,释放后更加专心编写《史记》。司马迁死后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司马迁的成就离不开他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生前就想编写一部前无古人的通史,但还未写完就死了。司马迁算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解读《史记》开始:

《五帝本纪》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第一篇,详细介绍了父系社会末期相继为帝的五位部落联盟首领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王位更替,人类社会逐步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华夏文明从这里开始、发展、延续。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的故事。

黄帝,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在黄帝时期,神农氏的声望日渐衰落,各诸侯间相互征战,荼毒百姓,神农氏无力征讨,黄帝借此机会,打着神农氏的旗号,征讨、收拢了这些不听神农氏号令的诸侯。

炎帝要欺凌各诸侯,黄帝就率领各诸侯在阪泉与炎帝对战三次,终于降服了炎帝。

蚩尤作乱,黄帝征调各诸侯,与其在涿鹿开战,最后打败并杀死了蚩尤。从此,诸侯尊黄帝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

之后,黄帝很忙碌,遇到不顺从他的诸侯便去征讨,东西南北走了个遍,也算大体上丈量了四方土地,圈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后祭祀鬼神,封禅山川,教化万民,让大家懂得生死的礼仪和道理,晓得播种百谷草木和驯养鸟兽鱼虫的方法,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有节度的使用各种资源。因为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解读:第一, 当时是部落氏族制,不存在完整统一的国家,各诸侯也就是各部落,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第二, 神农氏是个早于黄帝很久就出现的天下共主,它是一个家族,也可能是对世代继承人的统称。至于是不是神话故事中尝百草的神农氏就不得而知了。只能确认黄帝之前是属于神农氏的时代。

第三, 同时期的炎帝、蚩尤和黄帝都是有着争夺天下的野心的,最后黄帝胜利了,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第四, 华夏族的形成是通过武力斗争形成的,其中包括着兼并、融合和共存。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只是华夏族的主导和主体,还包含着其他附属部落势力。

第五, 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未知的事物(比如鬼神、星辰变化)始终处于敬畏和探索的过程中。这些习惯和性格深深的烙刻在了华夏民族的骨血里。

颛顼的故事

颛顼名叫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黄帝死后继位。聪明而胸怀宽广,在他治理期间,教化百姓,制定尊卑礼仪,势力范围又有了很大的增加。

解读:介绍极短,颛顼帝期间百姓生活安定,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所需基本框架已经制定下来。

 帝喾的故事

帝喾名叫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颛顼帝的侄子。帝喾很聪明又有灵气,明察秋毫,可以洞察很细微的事情。做事情很公正,以身作则,生活节俭,施恩而不望报,抚爱教化万民,按照日月运行来制定节气,慎重的侍奉鬼神。

解读:帝喾和颛顼的事迹很相似,都是开明的领袖,社会生产力在稳步提升。

尧的故事

尧名叫放勋,仁德而又智慧。帝喾死后,兄长挚先继位,由于没有政绩,后由放勋继位。尧在位期间设置官职,官员们各司其职,所有事情都井然有序。还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置,确定了四季的具体时间,制定历法和时令,教授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更可贵的是那个时期已经确定了一年有366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四季。

尧因为儿子丹朱能力和品行不好,把帝位传给了舜。

解读:第一, 原文“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说明帝喾死后并没有直接传位给尧,而是由尧的兄长挚代为帝王,因为挚不善(不善良或者没有政绩)才由尧继位。这里没有说是挚禅让给尧,而是因为某种原因,尧才登临了帝位。

第二, 尧在位时开始设置百官职位,创建了国家的雏形。这是之前没有记载的,所以有多人认为尧才是第一任皇帝。

第三, 尧在位时,便标榜了自己中原的正统身份,与四周的一些部落势力区分开来,称呼他们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也是我们华夏文明最初的意识形态。

第四, 尧活了100多岁,有儿子丹朱,肯定还有其他的后代,但是在活着的时候就把帝位继承人指定给了舜。因此尧被视为禅让制的开创者。也被后世视为德行最好的帝王。

舜的故事

舜名叫重华,父亲叫瞽叟,是个盲人,有一个继母,继母生个弟弟叫象。舜因孝顺被尧赏识,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为妻。

舜的父亲、继母和弟弟多次想杀害他,都被他逃脱了,事后舜反而更加恭敬的孝顺父母,疼爱弟弟。通过了尧的多次考验,最终继承了尧的帝位。

尧死后,舜把帝位还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躲到深山中,但大家有事都找舜而不找丹朱,舜便顺应天意做了天子。

舜把天下分为十二州,把所有事情分门别类,指定合适的人选各司其职,舜还制定了具体的刑罚。政治愈发清明了。

舜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而是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解读:第一, 舜是第一位不接受帝位的帝王,为此还躲到深山中,可见其德行之高尚。

第二, 舜虽然不是禅让制的开创者,却完美的继承了禅让的美德,如果后世君主的继承人都采用这样的方式,可能人类文明的进程将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 舜虽然家庭条件不好,往上六代都是平民,但却是黄帝的后代,和尧是同族,可见尧指定舜为继承人,也是有些原因的。

五帝的关系

原文“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道出了五帝的关系,原来他们都是一家人,一脉相承。只是在位时的国号有区别,黄帝号有熊,颛顼号高阳,帝喾号高辛,尧号陶唐,舜号有虞,禹号夏后。

五帝的事迹及美德,一直以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作为贤君圣主的楷模,也被后世永远传颂。

炎黄子孙,历经5000年的繁衍变迁,追本溯源,永不忘历史。

夏,帝之子曰甲,娶妻己,己+甲=夏。

殷,夏之子曰庚,娶妻乙,乙+庚=殷。殷朝与早期商朝不同,是盘庚迁都后建立的,盘庚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迁都后自称“殷”。

商,殷之子曰丙,娶妻辛,辛+丙=商。商朝建立的较早,燧人氏在商丘建立的,属于早商。

丁+壬=皇 生子=戊 生女=己

癸+戊=帝 生子=甲 生女=乙

己+甲=夏 生子=庚 生女=辛

乙+庚=殷 生子=丙 生女=丁

辛+丙=商 生子=壬 生女=癸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实行统一度量衡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

3.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18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6年8月~前202年12月,项羽、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4.文景之治: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文景时期朝廷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净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到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地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

6.“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7.汉武帝反击匈奴: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役,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其中又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并以第一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漠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

8.三国鼎力: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三国时期,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

9.开皇之治:开皇之治是隋朝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量。隋文帝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

10.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兵埋伏在玄武门附近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1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12.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市局面。唐玄宗在位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13.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4.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对王仙芝起义的延续,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旧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15.陈桥兵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

16.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

17.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经过长年累次的战争,最后在澶州城下两国签订的一份休战协议。因地而名,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余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18.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 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疫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

19.靖康之变: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20.岳飞抗金:岳飞抗金是在女真贵族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地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是正义的,功不可没的。

21.郑和下西洋: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好和平交流。郑和下西洋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22.戚继光抗倭:  十四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至明嘉靖年间,“倭寇”活动更加猖獗,以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他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寇斗争中屡建战功,终于取得了抗倭寇斗争的胜利。

23.郑成功收复台湾: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康熙元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军受理收复了沦陷38年的台湾。

24.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近,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第二次侵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25.三元里抗英斗争: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5月29日,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一带抢掠烧杀,奸淫妇女,激起当地人民有组织的反抗,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敢于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伟大英雄气概。

26.太平天国运动: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宣布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1853年,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作为革命纲领,主要内容为平均分配土地和劳动产品,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空想性和落后性。

27.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北洋水师、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汉阳铁厂、同文馆等正式这一时期陆续建立开办的。

28.戊戌变法: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溪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9月慈溪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29.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反帝运动。同时也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

30.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古称甲午战争。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再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31.辛亥革命:1911年至1912年初,爆发了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33.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4.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也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5.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武力攻击东北。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东北全境沦为日本殖民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36.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卢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中国全面性抗战开始。

37.抗战胜利: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胞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

38.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39.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战略决策,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40.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u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七届二中全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古代史部分

(前170万年——公元1840年)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朝以前的历史称为——先秦)

1、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曹丕废汉献帝,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蜀国建立 

222年 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夷洲)台湾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65年司马炎篡魏,史称西晋。 

280年 东晋灭吴 ,统一中国。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司马睿被拥立为晋王,东晋开始。

383年 淝水之战,东晋打败前秦军。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刘裕篡东晋建宋,南朝开始。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推行改革。

3、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隋(581年到618) 

581年 杨坚称帝,隋朝建立 

589年 隋灭陈,统一全国。 

605年 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

617年 李渊起兵,攻占长安。

618年 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李渊称帝,唐朝建立。

626年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907年 后梁建立,唐亡。

4、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907年到960年)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5年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抵达元朝大都。

1276年 元灭南宋 

1279年 南宋残余政权亡,元朝统一全国。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有盛转衰——明、清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结束 。

1380年 明太祖罢中书省,取消丞相。

1402年 明成祖朱棣即位。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下令正式迁都北京。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 皇太极即位,改后金为“清”。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清朝建立。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

1661年 康熙帝即位。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 三藩叛乱开始 

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0——1697年 康熙3次亲征葛尔丹。

1729年 雍正七年,清朝开始设立军机处。

1759年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地区。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792年 清朝规定达赖、班禅即位,使用金瓶掣签制。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近代史部分

(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1840年 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8月29日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1842年 魏源《海国图志》刊行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建号 太平天国。

1856年-1860年 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8年 中、俄《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

1860年 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法新约》、《马关条约》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订立。

1865年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 发昌机器厂在上海创办。

1872年 《申报》创刊。

1881年 中俄签订《伊犁条约》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丑条约》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 开始。

1899年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清政府下诏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度。

1911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结束。

近代史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

京师大学堂更名北京大学。

1913年 二次革命 

一、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始、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护国运动开始 。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0年 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 中国共产党“二大”在上海召开。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 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25年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6: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1927年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5年 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

1936年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1936年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中日民族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38年 台儿庄战役

1940年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5年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四、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美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和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1946年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1947年 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

1948年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 人民解放军解放解放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现代史部分

(公元1949年——公元2001年)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 :巩固政权、“一化三改”

1949.9  第一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

1949.10.1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0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1950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2  土地改革完成

1953.7  抗美援朝胜利

1953年底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1955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6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9  西藏民主改革

1953~1957 “一五计划”时期

1954.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956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 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958年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1年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左”的错误。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 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 “文革”的影响和教训

1967年 上海刮起“一月风暴”夺权之风席卷全国。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1.9.13 “ 9.13”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1年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

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976年 周恩来逝世、“四五运动”毛泽东逝世。四人帮被粉碎。

1977年 高等学校恢复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至今 “改革开放”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成为新时期历史的转折点。

1979年 中美建交。

1980年 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实行。

1982年 中共十二大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986年 “863”计划开始制定并实施。

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0 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

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 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3 “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7年 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祖国。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针。

1999年 人大把邓小平理论和“依法治国”载入宪法。澳门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2001年 中国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