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21:57 来源: 编辑:admin
伏羲女娲人身蛇尾,兄妹交媾!《伏羲女娲交尾图》想表达什么?2022-07-22 12:17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唐代李冗在《独异志》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宇宙刚刚形成的时候,女娲和伏羲这...
伏羲女娲人身蛇尾,兄妹交媾!《伏羲女娲交尾图》想表达什么?
2022-07-22 12:17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唐代李冗在《独异志》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宇宙刚刚形成的时候,女娲和伏羲这两兄妹为创造人民而相互结合。
因为羞耻,女娲结草为扇以障其面。后代女性在嫁给男性的时候,便会将面部遮住,以象其事(象征女娲执扇)。
这一神话故事虽和女娲造人有所不同,但也的确是中国祖先由来的传说之一。
为此,人们还专门画出了《伏羲女娲交尾图》以作纪念。
可伏羲女娲不仅是兄妹关系,同时还人身蛇尾,这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呢?虽说是古代神话传说,难道就不能“正常”一些,更容易让后人理解一些。
事实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图画出现,也正是前人给后人留下的暗示,让后人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更能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单性到双性的演变与传承
首先是《伏羲女娲交尾图》,很自然地体现出男女两性的重要性。
就古代神话传说故事而言,相信绝大多数人一定更加熟悉女娲造人的故事。甚至现如今不少人在对不同人的颜值进行评判的时候,还会调侃长得好看的便是女娲亲手捏的,而长相普通的便是女娲随手洒出去的。
调侃虽不可信,但也反映出了这一神话故事对今人造成的影响。
现代社会尚且如此,古代社会更不用多说。
以往母系社会之中,女性因为生育的独特性,往往能够主导整个族群的发展和演变。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男性在生育中也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实际生活之中,男性的优势也变得越来越大,这就让母系社会逐渐朝着父系社会演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男性首领的伏羲,其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最终上升到和女娲一样的始祖之神,于是便有了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出现。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甚至可以看作是古代男性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文明发展进程影响的看重。在他们的眼中,男性应该和女性同样受到后人的尊重。
久而久之,这种双性合体的崇拜,逐渐在神话传说中站稳了脚跟。
至于为什么没能彻底推翻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故事,一方面是因为女娲造人已经深入人心,另外一方面则是女娲同样是值得所有人类尊重的神明。
因为个人的欲望而去抹杀神明的功绩,前人们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勇气去做这样的事情。
相比之下,男女结合,阴阳互补,以至于宇宙正常运行,人类社会稳定发展,这反而更值得人们关注。
等到父系社会逐步稳定,中华文明从部落文明逐渐发展成国家体制以后,对神话的“追究”和争辩,也就不在那么重要。
人们引经据典,不是要为了争出胜负、分出高下,更重要的是记住前人为后人做出的贡献。
无论女娲还是伏羲,都是值得后人尊敬的神明。当古人无法理解进化论的由来之时,自然会对神明满怀赤子之心。这样的思想看起来十分愚昧,但的确是支持以往中华文明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
就像哲学中十分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么知道自己将要往何处去?无论单性还是双性,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明本身。
图腾崇拜
其次,《伏羲女娲交尾图》也体现出早期人类对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
今人不理解图腾,因为我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更加相信科学。可如果到原始社会中同古人讲科学,那和他们给我们讲述神话,又有什么区别呢?
对牛弹琴,终究弹不出所以然,这也就导致图腾对他们的重要性,就如同科学对我们的重要性。
尤其是早期的氏族文化以及部落文化之中,图腾就是权力的象征。
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得了图腾的认可(这一过程大多是自欺欺人),都将会极大程度地鼓舞原始部落。
在图腾的鼓励下,他们也能够更好地面对自然灾害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危险。像古人敬重各种神明,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而蛇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神话代表中,其实就意指生命的起始和终结。有趣的是,东西方文明在完全没有任何沟通以及交流的情况下,对这一类生物的认知竟然高度相同。
像西方神话中的乌洛波洛斯,便是不死之蛇,其名字含义为“自我吞食者”,也象征了生命的不断轮回——结束即是开始。
除此以外,蛇在无性繁衍的女始祖神话之中,同时也是男性生殖力量的代表。简单来说就是女娲能够造人,原因就在于蛇身给她提供的能量,而这一部分能量,又意指男性在人类繁衍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因此,蛇图腾的形象,以及《伏羲女娲交尾图》想表达的另外一层含义,其实就是男性在两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性。
当然,这种认知的改变也同样是在上文中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成员认知发生变化以后完成。
我们可以将人类的男性和女性看作两个不同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国力更加强大的时候,她主导的神话体系,另一个国家必须要无条件的遵守。而另一个国家的国力逐渐追赶上来,他便会想着如何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图腾崇拜便是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之一,只不过无论是怎样的方法,又或者后人们是否更加偏向这种认知,重点都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因此得到了进步。
从真实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显然并没有对后世造成任何影响,但就前人的神话世界创造来说,图腾显然是领先于“神仙”的一种存在,是上古时代的特定代表。
心理结构
最后便是《伏羲女娲交尾图》想要表达的深层心理结构,唐代李冗在《独异志》中将伏羲和女娲设定为兄妹二人。
可这层关系放到现代社会中,无疑就是乱伦,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是李冗不知道这件事情?还是说他故意为之。根据中国古代历史不同时期的认知来说,后者的可能性显然更大一些。
旧石器时代前期,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以血缘结婚为主,即同一个家族中的异性相互结合,以此来诞生后代。不过那个时候可没有保证血脉纯粹的说法,只是单纯地想要生命得到延续。
等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族外婚姻制度逐渐形成,这才让大家在心理上抗拒近亲结婚。从这里就可以证明,唐朝时期,近亲结合早已不被社会接纳和认可。
那么分明知道自己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刻意设计出这种错误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接受真正的历史,即接受内心最真实的事实真相。
其二则是建立出一种“二元对立”的特殊心理结构,让人类在遭受精神困惑、焦虑以及烦扰以后,逐渐恢复心理平衡。这样的选择看起来十分矛盾,但也完美体现出人类的勇敢和无畏。
从真实历史来说,伏羲和女娲虽然是神话形象,但他们不正好代表了旧石器早期时代的人类?在那个年代,兄妹结合,甚至更近一步的结合,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
这既然是发生在人类身上的历史,我们又何必强行将其删除,自欺欺人所获得的结果,能够让人表面上得到满足,可辗转反侧以后,是否还能真的说服自己?
而“二元对立”的心理结构创建以后,人类如果能够打破以往错误行为带来的困惑,他的内心势必会更加强大。如果因为“二元对立”的存在,放弃对抗,被错误击垮,未免也太可悲。
《伏羲女娲交尾图》十分直接地将这一切呈现在后人目光所及的地方,能够看懂的人为之震撼、感慨,看不懂的人,也算是一种幸运。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人类生殖繁衍历史上犯下的过错之外,其他地方的错误又何曾缺少?但人类的进步,不正是在纠正一次又一次错误以后,才得以健康成长?
前车之鉴、后者之师。也幸好前人们及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否则像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众多皇室一样,坚持维护皇室血脉的纯洁,最终诞生无数生理缺陷的婴幼儿,那就悔之晚矣。
结语
《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出现,其实只是前人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纪念之一,中华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各种神话传说数不胜数,我们如果一一“挑选”过去,不知道要淘汰多少少儿不宜的神话。
只是这类神话全被淘汰以后,我们还能否看到一个完整且真实的古代?还能否站在前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精神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因此,了解伏羲和女娲的神话故事,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含义之后,后人更应该对神话保持尊重。
中国古代神话尚且含蓄,像一些西方古代神话,那“尺度”可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宽泛。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能够坦然接受神话故事,我们又何必以抵触的心理去看待历史。以史为鉴正衣冠,君子坦荡荡。
伏羲女娲↗↘^^神话人物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时也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风姓,燧人氏之子。 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后与太昊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文选 王延寿》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后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
中文名:女娲、伏羲
外文名:Nvwa、Nüwa、Fuxi
神话体系:上古神话
所属:龙
居所:混沌
伏羲女娲传说
民间传说
2001年6月在北京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中,收录了三篇流传在甘肃张家川县、天水市和徽县的有关伏羲、女娲兄妹洪水后婚配的神话。“这当然只是甘肃境内流传的该类神话的一小部分,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柯杨认为。
伏羲女娲
(一)伏羲的传说
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二)女娲的传说
女娲神话中女娲并无配偶,先人类而生。她的功业一是造人,二是补天。相传女娲依照自己的形状,捏黄土造人,造好后就会说话,成了活人,后来女娲造人累了,便用藤条抽打黄泥,甩了的泥点子也变成了人,会咿咿呀呀的说话。因为她是用黄土造人,所以中国人是黄皮肤。并且,黄土中最养人的地方就在天水。另一个是补天。天为什么破了原因很多,但是女娲真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母亲,不辞辛劳,烧炼了数万颗五彩石,补在天的破洞上,使她的子民有一个舒服的生存环境。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天水)范围内。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 ,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张家川篇:上古时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兄妹俩爬在一段朽木上漂浮于水面得以活命。兄妹俩到处找不到人烟。两人商议成婚传人种之事。两人上山头用滚石磨的方法占婚。石磨果然相合。两人结成夫妻,繁衍了人类。
天水市篇:古时世上只有一个老妇。一天,她看见一个大脚印便踩了上去。不料竟怀了孕。老妇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娃娃。老妇死后,兄妹二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并长大成人。兄妹二人商量当两口之事。用石磨相合占婚,从卦台山滚石磨果然相合。兄妹成婚后繁衍了人类。相传天水一带夫妻一方亡故后哭丧时互称兄妹之举即来源于此。
徽县篇:古时有老两口以种瓜为生。一个白胡子老头送给他们一粒倭瓜籽让他们去种。秋后,别的瓜都摘光了,唯有这个长得象磨盘大的倭瓜还在地里。大倭瓜裂成两半,跳出来一对男女,把老两口叫爹娘。兄妹长大成人后突发大雨,洪水泛滥,老两口将兄妹二人推入浮在水面的倭瓜皮里,任其漂流而去。洪水后世上只剩兄妹二人,为繁衍人类,便商量婚配之事。从两个山头分别扔下针和线来占婚,线果然从针孔穿过。又用石磨滚山坡占婚,仍相合。兄妹成婚后,妹妹生下一个肉疙瘩。肉疙瘩被剁成一百块,挂于各处树梢,变成了一百个男女。挂在杨树上的姓杨,挂在柳树上的姓柳等等,这就是后来百家姓的来历。
人祖石
在位居天地之中的少室山之阳,从少室山茶仙泉顺着茶仙谷向南走大约一百米的东侧绝壁上,有一对神似男女接吻的石头,被当地人称之为 人祖石 。民间传说这对石头是人祖伏羲女娲在此滚磨成亲(合婚)繁衍人类后留下的化身。
传说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的化身——人祖石
古籍简介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伏羲女娲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
远古时期,人神杂糅,神话传说充斥于世界。然而某些传说中虽然掺杂着神话,但是它与单纯的神话有着根本的区别;因其系口耳相传,失实之处在所难免,却包含了一定真实历史的痕迹。
伏羲女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受到崇祀,有关他们的传说,流传的地域极为广泛。毕竟这段历史太遥远,史书中对此的记载也极其匮乏;传说来源的途径亦很多,犹如雾里看花,让人扑朔迷离。在汉墓绘画中却出现了大量的伏羲女娲图像,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个传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人认为他们是人,有人说是神;有人推想该传说起源于北方,有人认为源自南方。然而传说的产生,不过是古人借助使用的一种工具,究其传说背后的实质,却蕴含着一段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至此,不能不提到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冯其庸先生。
一、伏羲女娲传说是人类社会原始宗教性质的产物
中国的创世神话很多,分别来自于远古初民对宇宙中万物的初步认识,并产生的对人、植物、动物等起源的解释;也即是万物有灵思想的体现。有些被崇拜的对象还成为氏族的图腾。人是万物之灵,人的起源当然会首先受到关注。传说伏羲女娲是创造人类的二位主神和始祖,初民就利用这个传说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与繁衍问题。
1、女娲的传说
传说女娲创造了人类,有关她的传说记载在许多典籍。人类最初经过了原始社会的母系制时期,妇女成为氏族中的主要成员,她们的社会地位高于男性。当母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女性氏族族长的地位就需要通过一定手段加强。这从出土文物和传说中可发现一些端倪,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的女神头像就是直接证据,这里是当时祭祀女神的遗址。
说起女性被祭祀的原因,就要先从女娲的传说谈起。有关女娲的记载最初见于屈原《楚辞·天问》,曰:“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女娲对人类的功绩有:许慎《说文解字》曰:“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化”,即孕育,说女娲创造了世间的万物。《山海经》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郭璞注:“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不暇供,乃引绳于泥土中,拳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伏羲的妻子,历史出现的女娲不只一个女娲,可能是为了纪念这位为华夏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女娲也成为古代部落的符号,那时出生的女娃也可以叫女娲。
2、伏羲的传说
伏羲被尊为人类的男性始祖,传说中的他的一些功绩也记录于很多文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绎史》卷三引《古史考》:“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潜夫论五德志》:“(伏羲)结绳为网以渔。”《楚辞·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驾辨’之曲。”《淮南子·天文训》曰:“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宓妃”,即“洛神”,《文选》卷十九《洛神赋》注引《汉书音义》引如淳云:“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吕氏春秋·孟春纪》曰:“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汉书·丙吉传》曰:“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执绳司下土。”
3、伏羲女娲传说的变异与融合
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事情必然会不断随之变化。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面,一号女希。”《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曰:“女娲,伏希(羲)之妹。”唐代李冗的《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於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伏羲女娲为夫妻的传说,还见于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帛书。长沙子弹库帛书乙篇记载:“曰故囗熊雹戏(伏羲),出自囗,居于囗。田渔渔,囗囗囗女,梦梦墨墨(茫茫昧昧),亡章弼弼,囗囗水囗,风雨是於,乃娶囗子,曰女皇(娲),是生子四,囗囗是襄,天路是格,参化法兆,为禹为万(契),以司堵(土),襄晷天步,囗乃上下联断,山陵不,乃名山川四海,囗熏气魄气,以为其,以渉山陵;泷汨渊漫,未有日月,四神相代,乃步以为岁,是为四时。”大意是:创世之处,天地混沌,暗昧无日,风大雨多;伏羲娶女娲生了四个孩子,协助禹和契治理洪水;四个孩子到四海一边支撑蓝天,一边为山川命名;黑暗中用步履计算时间,确定四季。……最终完成了创世的工作。这里没有说伏羲女娲是兄妹。到汉代以后伏羲女娲的传说,还融入了佛教因素。
二、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及其形象的文化意蕴。
伏羲女娲传说出现的地域遍及全国各地,所表现的形式多样:有说唱的形式,如《淮南子》等;有出土的文物中,如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在出土的画像中,伏羲女娲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是单体出现,有的是二人交缠的形式,还有的是他们的形体或手中所持物件的区别等。不同形式的伏羲女娲画像,代表了每个时代、文化中相异的信息。
1、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
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很复杂,形象亦不尽相同,其意义也就有所区别。一是形体的差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最上部中间是人首龙身盘曲的神人,有人认为他是烛龙,笔者认为是伏羲或女娲。因为画中的女墓主死后去始祖神那里才合乎情理,假如她到烛龙那里去,与理不通。河南洛阳西郊浅井头汉壁画墓,洛阳墓顶由南向北绘有伏羲和女娲。伏羲人首龙身无足,尾部呈鱼鳍状(图117)。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图像最多,主要分布在祠堂的侧壁和墓室的门柱、横梁等部位。1986年四川简阳鬼头山出土的3号石棺画像(图118),其后挡右上部,刻一人首龙身的人物,其旁刻写“伏希(羲)”。左边亦刻人首龙身像(伏羲女娲为龙身的问题详见下文),其旁刻写“女蛙(娲)”。二是头衣和手持道具的区别: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图119),戴冠的伏羲执矩,头挽发髻的女娲执规,二人均人首龙身且尾部交缠,他们中间有一小人。左边题刻“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铭文。河南唐河汉画像石上,刻有伏羲手执排箫的图像。微山两城镇出土的一画像上,中间是“西王母”,其两侧是手执便面、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二人作交尾状(也有的伏羲女娲中间为东王公)。三是对伏羲或女娲个体始祖的崇拜形式:费县潘家疃出土的伏羲图和女娲图分别刻在两个门柱上,伏羲为人首龙身(图120),身上有日轮而手执规,下身长两只足;女娲人首龙身(121),身上有月轮而手执矩,下身有两只足。四是创造型或情景的再现:江苏睢宁出土的“伏羲女娲”汉画像石(122),画面中伏羲女娲皆人首龙身交尾状,二人躯体中间有羊、马等,下方的二人两侧各一小人首龙身之人。河南唐河针织厂出土的伏羲女娲图(123),伏羲女娲各手执一草扇,在一神人身上相向而立;南阳七孔桥出土的“女娲捧璧”图,原文说“女娲人首龙身,手执灵芝”。他们手执的应当是草扇。当然,上面列举的形式并不完全;还存在相互混合的情况,这里只是作简单的分类区分。
2、出土文物中不同伏羲女娲形象的文化意蕴
不同的形象就是不同文化的表达。在谈到伏羲女娲的形象时,《鲁灵光殿赋》中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画中伏羲女娲的图像很繁杂,其文化意蕴也就各异:其一,伏羲女娲手中不同的工具代表了各异的传说和伦理观念。伏羲女娲手执草扇,是文献中所谓其因兄妹结婚而“结草为扇,以障其面”遮羞的情景;也是在描绘始祖神初始创世的状态。神话传说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吸收新的思想、观念;并会出现一个母题的孪生神话,如由伏羲女娲而衍生的盘古传说,却符合社会的需要。从女娲创造人类开始,到伏羲神话的出现和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的说法,以及《风俗通》所说女娲成为“女媒,因置婚姻”等,已经脱离了原始氏族的状态,显然渗入了封建伦理观念和思想。《周髀算经》上卷记载:“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伏羲)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作为妻子的女娲从属于伏羲,伏羲执矩、女娲执规的图像意义,大概是“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体现,即尊卑关系。其二,是伏羲女娲祖神崇拜和创造、主管万物的表现。伏羲的形象是通过其头衣如进贤冠、山字型王冠、通天冠、手中所持的日等方法;女娲是通过其头挽的发髻、持月等方法,区别二人的身份、性别。伏羲头戴王冠,则是表示其“初造王业,以理海内”的象征;伏羲女娲手捧日月,是其创造和主管阴阳与天地的体现。伏羲或女娲以个体的形式出现,是祖神崇拜的表现。有的伏羲女娲身体交缠或交尾,描绘了他们正在繁衍人类;而二人中间的小人,则是描绘他们已经繁衍出的人类。传说伏羲作箫,《礼记·明堂位》说:“女娲之笙璜”,注引《世本》曰“女娲作笙璜”。把乐器的发明归功于圣王的事在古代很常见,但至少说明这些民族乐器都很古老。其三,伏羲女娲的奇异形体是具有“圣德”的象征。汉画中的伏羲女娲,人首龙身,他们的神奇躯体是其超凡神性的证明。如《列子》曰:“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生而有大圣之德。”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人以为,李冗《独异志》记载的伏羲女娲以兄妹结为夫妻,而“以叶障面”的事件是唐代人记载的,所以这是晚出的故事。但这些情况在汉画中都反映了出来,战国的帛书也说他们是夫妻,说明不能因为是晚出的文献就断然否认它的真实性。因为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有些晚出文献中记载的却是古代发生的故事或传说,所以要慎重考虑晚出文献的记载。
三、伏羲女娲的传说反映了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变化
在女娲传说的创世故事中,主旨为了强调是伟大而神圣的女性(或指始祖、母亲),拯救了世界、创造万物,其原始性显而易见;伏羲传说中的其作八卦、制嫁娶之礼等,流露出人类处在进步、发展中的阶段和痕迹,到伏羲女娲以兄妹婚配,并因羞耻而以叶扇障面,越来越表达出人类进入高度文明下的社会伦理道德范畴中的思想、感情。伏羲女娲传说经初民口耳传唱、到文字记录,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难免会在原始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一些新时代的文。
1、图腾的产生
有些图腾是人类最初的精神寄托。初民在起初认识自己及周围的事物时,首先会提出“是什么”的问题,之后才逐渐明确“从何而来”。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的思维主要还处在“是什么”的阶段。万物有灵思想,是初民中最常见的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发的幻想,二是出于宗教的需要。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期,图腾就成为氏族的精神支柱。古代社会的图腾很多,初民会把人、动、植物和自然物作为自己的始祖或神灵崇拜(即图腾)。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语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有些图腾在以后也就成为某些氏族的姓氏,有些成为始祖神,显示出图腾强盛的影响力。
2、伏羲女娲传说产生的时代
一般意见认为,人类是从母系制社会过渡到父系制社会。有人说,女性氏族崇拜,其流行时期大约相当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吕氏春秋·恃君》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退进揖让之礼。”证明母系社会确为最先存在。陶阳等先生说:“作为女性创世大神,女娲神话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代。”陆思贤先生在《神话考古》中认为:牛河梁出土的红山文化中的女神庙是“最古老的女娲庙”。这一结论尚早。因为直到秦汉女娲还是人首龙身,此处的女神却不具备这些特征而是人首人身,但可以证明当时对女性的崇拜已经进入到了很高的层面;并与女娲的崇拜相吻合。出土文物、文献与民间传说,也佐证了伏羲女娲的神话是个很古老的传说。女娲神话所反映的主要其造人,反映出神话的原始性,产生在母系制时期的可能性很大。伏羲则有其“初造王业,画卦结绳”,制嫁娶之礼等功绩。强调的是男性的功绩,显然伏羲传说比女娲传说所处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时代也进步了。就是说,伏羲传说大约产生在父系制时期。
3、图腾与伏羲女娲的传说包含了初民对人类产生的朴素的认识
伏羲女娲被初民奉为人类始祖,其根源在哪里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对此分析得很精辟:“从一开始,宗教就必须履行理论的功能同时又履行实践的功能。它包含着一个宇宙学和一个人类学,它回答世界的起源问题和人类的起源问题,而且从这种起源中引申出了人类的责任和义务。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有别的。”这是说,回答世界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是一切宗教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只有这样,才有说服人的权威。对伏羲女娲的阐释来自于宗教贵族,他们根据自己熟悉的事物加以综合、幻想,利用超凡的人来维护氏族中的各种活动,并让大众产生敬畏、膜拜,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这个情况直到春秋战国、秦汉仍然存在。这种状况反映在文献记载中。《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事情,而祭祀被排在首位,说明它高于一切。这是伏羲女娲被作为祖神并进行祭祀的原因之一。反映在墓葬中。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死者旁边随葬一些生前用过的生产工具、食物或装饰品等,都是灵魂不灭和对祖先崇拜的表现;以及辽宁牛河梁出土的“女神庙”,说明初民对生与死都有相当的想象力和安排,宗教意识极为鲜明。
从女娲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种种事迹看,从客观上分析,这些传说自然是无稽之谈,由此她与伏羲的婚姻并创造人类也就纯属虚构。其目的是为了强调女娲的伟大母亲(或指代氏族女族长)的形象,伏羲则代表了整个氏族的父亲(或指代氏族男族长),借此起到了团结、统治氏族的宗旨。与女娲传说相关的遗迹很多。例如女娲补天的所在地之一河南西部的王屋山、传说是女娲遗民建立的河南西华县的思都岗、陕西骊山的女娲遗址、甘肃秦安素有“娲皇故里”的陇城乡,等等,这些都不足为据,因为类似的传说与遗迹在中国屡见不鲜。传说的存在,只能证明远古曾经流传过女娲伏羲的故事。从伏羲的传说看,把这一些发明创造都归功于他一人,依然不足为信史;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存在的资料。在中国,不仅伏羲女娲是神奇的身体,其他神奇的动物也是如此,乃至外国也大量出现,外国许多大神均为兽身人面,比如埃及的斯芬克斯。神人奇异的形象成为他们的神性、超凡的象征。
综上所述,伏羲女娲只是人类初民编造的具有神奇的功绩卓越的“人性化了的神”,实际上伏羲女娲仅是被人利用的一种“媒介”或“工具”。 李发林先生同样认为,伏羲女娲是“两位象征人类始祖而实际并不存在的礼俗人物”。
4、伏羲女娲传说的起源地
陕西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仰韶文化的遗址,各发现一个铜片,有人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了青铜时代;甘肃马家窑和马厂遗址各出土一件铜刀,距今3000左右,是我国发现的最早青铜制品。渭水流域存在陶窑、房屋等众多古代文化遗址,这些遗迹与文明说明,文化较为发达并进行宗教活动是必然发生的现象。
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一件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瓶,上面绘有所谓的“人面鲵(实为龙)纹”图像生(图124):人首龙身,体生两足,尾部弯曲上翘。此神物的身体还有蜥蜴说、蛇说。但此神物有两条腿,鲵和蜥蜴都是四条腿的生物,蛇则无足,然而此物又生人面,所以说他为神物;从形象看,却无法辨别其是男是女。因为文化具有承续性,结合汉画中的伏羲女娲图像看,认定其为伏羲或女娲似乎更合理。
张自修先生根据1972-1979年考古界在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发掘的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姜寨遗址,出土了彩陶盆,其壁上有蛙纹图像,认为这证明中国原始时候母系氏族中有一个女娲氏时代确曾存在。此说可商。西坪遗址出土的彩陶瓶上绘的人首龙身神人,则比姜寨遗址的蛙纹更符合传说中的女娲。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还出土过彩塑女神头像。陆思贤先生认为:辽宁牛河梁出土的红山文化女神庙是“最古老的女娲庙”;其中出土的泥塑猪嘴龙,“就是雷泽中的雷神,华胥因踩在他的脚迹上而生伏羲的”。伏羲女娲的形象流传到战国和汉代都是人首龙躯(包括过去被认为无足的即是蛇身),而此时两位祖神却是另外一副模样,所以,此说不妥。甘肃武山县付家门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件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年代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彩陶瓶,器表绘一只硕大的六足鲵状神物。据考古学家研究,鲵状纹及变体纹是“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早期彩陶特有的花纹”(《中国彩陶图谱》166页)。显然,说六足神物为鲵的说法也不妥当。此外,在秦安、礼县、永登县等地也发现此类纹样的彩陶。甘肃临洮冯家坪齐家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年),出土一件双连杯,器表上刻画两个对称的“人首蛇身像”,则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更加吻合了。
5、伏羲女娲传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许多专家、学者都作过深入的研究。盘古的传说见于《太平御览》七八所引三国时吴国徐整的《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南朝任昉《述异志》曰:“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所以盘古神话的产生晩于秦汉。
何新先生以为:伏羲传说来自初民对的日神信仰,伏羲与羲和、帝俊、帝喾、黄帝是同一人;女娲与女蛾、常仪、嫦娥、嫘祖、西王母是同一个人或神。何先生是根据上古音、同音,或依据个人推测等方法考证的;不仅把伏羲女娲与太阳联系起来,还认为许多人或神都是太阳神:比如,说伏羲是太阳神,是《易经》中“帝出于震”,就是日出于晨,表明伏羲生于东方并具有太阳的光明;还说,黄帝的“黄”字,按《风俗通》说:“黄,光也。”黄帝即是光帝,因此黄帝是太阳神,等等,皆为诸如此类的臆测。这些观点难以让人苟合。例如其中黄帝的帝号,是《古微书》一五引《易坤灵图》中说:“中央土,色黄。”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史记·五帝本纪》)
袁珂先生在《神话选译百题》中说,女娲补天传说的核心是治水。“女娲补天神话,过去一般都从‘补天’这个角度去理解,但仔细研究、分析它的实际,中心内容却是治水。”其实,女娲传说中的灾害很多,诸如天破损、地裂、大火、洪水等;何况女娲用“芦灰”也难以止住洪水,这是说整个世界正在面临灭顶灾难,是女娲为世界消除了这个灾难。女娲就是救世主,是她为人类创造的生存的环境,人们当然会膜拜女娲——这个女性。女娲也许是某个母系氏族族长的影射,或是女性崇拜的产物。女娲造人之说,颇与巴比伦古传说相似。希腊也有宙斯愤怒人类而降洪水之传说,南美亚洛加尼亚之印第安人、南洋费济岛土人之中也存在此说。正如唐兰先生指出:我国历史悠久,语言文字是逐渐统一,但决不能认为从古至今我国只有一种文字。说明类同的思想在世界初民中存在得很广泛,洪水或造人传说不是我国的专利,人类对其自身来源等探究的意愿是一致的,方式也是多种的。
还有人认为,“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即所谓“天倾西北,地倾东南”,乃是共工触不周山的结果;还说洪水是共工所致。但是认真探究这两个事件的本质,前者主旨是根据我国南低北高、大水东流的地理地貌,属于解释地理地貌起源的神话;后者则为了表述创造人类的女娲,具有盖世的功绩,她是救世主,而洪水只是众多灾害中的一种,并借助种种灾害衬托女娲的伟大。类似的神话很多,陶阳等先生说:“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是日月起源的神话;简狄吞卵生契、姜原履帝足迹而生后稷,是族源神话;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教民耕作、仓颉造字等神话,则属文化事物起源的神话。”
袁珂先生在《古神话选释》中说,伏羲女娲的蛇身是源自对蛇的崇拜。“伏羲、女娲传说都是人首蛇身,他们原是以蛇为图腾的原始民族所奉祀的始祖神。”但他根据《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和《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犠”,认为:“雷泽是‘龙身人头’的雷神所主管,大迹当然是雷神之迹,‘蛇身人首’的伏羲自是雷神的儿子。”那么,依据袁先生的推论,作为“龙身”雷神的儿子伏羲,不应当“原是以蛇为图腾”的始祖。笔者认为,华胥履大迹,目的是在强调伏羲非凡的身世。从原文再结合初民中较为普遍龙的崇拜看,“大迹”当为“龙”的足迹;况且,“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因此根据常理,“龙种”生下的伏羲自然也应是“龙身”。《说文》十一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把龙幻想为无所不能的、具备世间一切美好的品质、美德的神物。许多自诩受“天命”者亦说自己受到了龙的感应。徐杰舜先生在研究先秦风俗时说:龙神是初民图腾崇拜中最大的神灵。在夏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普遍出现,这些陶器上的龙纹大多取象于蛇。并且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有七十余种,“长身而曲”,“有足”或“无足”。在远古,龙是宇宙中超凡的神物,代表了天,伏羲女娲为龙身,则象征他们秉承了天的意志,为天的化身,是天命观的表现。从原始社会至商周、秦汉、明清,源远流长的龙的崇拜,都是历史的承续,这才符合我们是“龙的子孙”这一千古流传下来的传统理念。所以,有人说伏羲女娲是蛇身,应该是误解。不管他们有足或无足(汉画中无足的伏羲女娲是被画工省略了)都应是龙身;甲骨文中的龙字与陶器龙纹也恰巧佐证此说。龙,其形体取自于蛇(或蜥蜴、鲵等;有时却是兽身)身体的一部分,主旨是强化龙的神奇,这从其他神人的身体上可以体现出来,甚至有些外国的主神也是如此,而与对蛇崇拜的理念有本质的区别。假如是对蛇的崇拜,伏羲女娲身体之足岂不成为画蛇添足了吗?以蛇为图腾的民族很少;也不具备强大的影响力,即使汉代文献有“蛇躯”的记载,也不能作为定论,由于历史久远等种种因素,古人也难免会出现误解;因之,作为初民最受尊崇、地位最高的神——龙;先秦大量文献和出土文物也显示龙的崇高地位;超凡的人亦被比附为龙。所以伏羲女娲本来的面貌应是龙身,只是历史遥远,秦汉间的人已经把他们身体的概念混淆了;这从汉画和文献记载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6、同一母题大量延伸到不同领域是中华龙神话显著的特征
仿效与延伸是很多文化的显著特点。龙文化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烈的社会效应而被广泛的崇拜呢?因为龙被神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它的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更被嫁接到人类始祖或人皇等的身上,产生一种连锁反映。于是,人们不厌其烦的把他(它)们附会成为琳琅满目的龙家族的成员。伏羲女娲就是其中之一;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随着龙的影响力越传越广,无论是强大的氏族或弱小氏族、民族,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纷纷扯起了伏羲女娲的龙的后裔大旗。比如炎帝,其母“有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黄帝不仅“龙颜,有圣德”(《易·系辞下》正义引《世纪》),平时还“乘龙扆云”(《大戴礼·五帝德》)。帝喾,“春夏乘龙”(《大戴礼记·五帝德》),帝尧之母庆都“出以观河,遇赤龙”,一阵“唵然阴风,而感庆都”(《易·系辞》下引《帝王世纪》)而受孕生尧。尧“梦御龙以登天,而有天下。”(《路史·后记》中引《帝王世纪》)帝舜“龙颜大口黑毛”(《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归藏·开筮》)。夏禹之父鲧死后,“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归藏·开筮》),鲧所化之黄龙即是禹。《易·乾卦》九二爻辞的《文言》中说:“龙德而隐者,不易乎世。”《疏》阐释说,“世俗虽逢险难,不易本志也”,有圣德者要不畏艰难险阻,去追求并要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易·乾卦》九四《文言》还说:“龙德而正中者,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疏》阐释说,“庸”是中庸,“庸,常也”。有圣德者要自始至终常言之信,做事要谨慎,保持诚信,做了好事而不自夸,以自己高尚广博的德行感化世风并移风易俗,从而达到社会和谐。总之,“龙德”可以归结为:一是矢志不移的追求精神,二是以诚信厚德,移风易俗,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共谋发展。其实“龙德”只是龙文化中反映出的一个方面。
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以及大江南北出土的许多与龙相关的器物、图像,不一而足,充分说明龙文化极大的影响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一母题延伸的现象还反映在其他方面。如楚人所谓的“东皇太一”、“东君”,汉画中的东方之神东王公和《汉书·丙吉传》中司春的“东方之神太昊”、《后汉书·祭祀中》说,东汉时“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都是东方之神的延伸,但从神性、事迹看,却非指一人。这是不同地域文化、时代背景的产物。也同袁珂先生所说:“盘古的传说,不但颇有和槃瓠相通之处,就是和古神话里的烛龙、伏羲,也息息相通。”
出土文物中的龙、传说中的龙,是民间信仰的综合体现;伏羲女娲是龙文化所体现出的精华与影像;应龙、黄龙、青龙、烛龙,甚至帝王身上所出现的龙的感应等,都是龙效应的扩展、延伸;龙内涵的精神,即“龙德”,等等,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中华“龙”的精神的升华,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龙的精神和内涵。总之,古代贵人(如帝王等)为神龙的崇拜源自于伏羲女娲,而伏羲女娲为龙的图腾原型,来自于初民对变化莫测龙的信仰,其最终宗旨是为了实现团结、友爱与和谐。
四、发掘龙文化的精髓使之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
古老的伏羲女娲传说,把华夏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伏羲女娲的龙身,到历代帝王自称为龙、黄龙、龙德等,“沙里澄金”,龙文化的核心是,通过龙这一媒介,激发中华民族的亲情和追求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海内外不断传唱的龙的传说,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世界任何民族、宗教都需要有它的精神,如道家或道教利用清心寡欲或长生不老作为它的精神。否则,它们无凝聚力与活力,是一盘散沙。现在虽然社会文化、物质都很丰富,但是金钱观念浓厚,缺乏一种正确引导民众的精神。所以,我们要以精神兴邦,树立“龙”的精神和旗帜,旗帜飘扬之处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家!众志成城,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攻克,有什么人会去闹分裂,有谁不知道友爱、诚信、团结!假如总结龙的精神的话,它包括:矢志不移的追求、容纳百川的胸怀、团结仁爱、诚信厚德、和而不同。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吗?如今,龙已经不在那么神秘,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龙舟、龙灯、舞龙、龙的吉祥物,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世界各地的华人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只要看到龙的吉祥物都会倍感亲切,大家会自豪地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猜想
龙的传人中国人应是伏羲女娲这样的龙族所造,具体种类特征请参照佛经所开示,佛教大辞典也是参考而已。伏羲鳞身龙颜演八卦,女娲人头蛇身泥土造人,一日七十化(变)。女娲伏羲这种半人蛇形态和可变化的能力又与龙王(龙族)的描述惊人相似。龙族神通广大不同条件下可变龙变人变蛇等七十化是也。
伏羲女娲之座次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第285窟东披,当知道上面所绘的便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时,一种只有在祭祖时才有的敬畏、惶恐、自豪、骄傲、寻觅、追思等复杂的心情油然而生。
然而,当你看到伏羲、女娲之间,所绘的是佛教理念中的莲花和摩尼宝珠,再看看四壁所绘的佛像、佛画,则会马上想到这是在佛教洞窟之中,于是一种更为复杂、莫名的心情随之出现。
画面中,摩尼宝珠两侧的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头束鬟髻,着交领大袖襦,披长巾;胸前圆轮中分别画金乌、蟾蜍,象征日月。伏羲一手持矩,一手持墨斗;女娲两手擎规,双袖飘举。他们在此已由人类始祖,逐步演化为日月神。画面下部力士北侧有飞廉、开明,南侧有乌获、飞天等神灵,再下部的绘巍峨的山峦与丛林,有野兽在林间出没,两侧还各画四身禅僧在山岩间习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汉代石刻中已有伏羲、女娲,但无日月形象,且多为交尾相对;但在敦煌壁画中则是胸佩日月,两两相对。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是由伏羲、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制作和食用熟食,创制八卦等。又传说女娲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治理洪水等。
然而在佛经中,伏羲、女娲却成了阿弥陀佛的从属菩萨,也是创造日月星辰的菩萨。说是在天地初开之时,没有日月星辰,人类生活在黑暗之中,于是阿弥陀佛便派遣他的两位菩萨,一名宝应声,一名宝吉祥,即伏羲、女娲前往第七梵天处取来七宝,创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并定春、夏、秋、冬四季。显然,这是佛教对中国神话中伏羲、女娲兄妹相婚创造人类故事的抄袭与篡改。
将中国神话人物改造为佛教人物,是适应佛教发展的需要。而将相关人物绘入佛教石窟之中,再加上还在全窟描绘了风、雨、雷、电、飞廉、开明、乌获等众多的中国传统神话的神灵,显然是为佛陀营造一个既能传授佛教思想,又适应中国本土风俗和审美心理的道场。所以这类壁画出现在西魏时期也绝不是偶然的巧合。长期以来,外来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为在皇帝面前争宠,以便利用皇权的支持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而相互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佛教努力吸收儒、道思想以及中国的神话传说,但却又要把儒、道祖师以及中国传统的神话人物都置于佛教的从属地位。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中,要将伏羲、女娲分别绘在摩尼宝珠两侧,并在其胸部佩上日月标志,将其由人类始祖改造成日月之神的缘因。
从人类始祖到日月之神,似乎提升了一个级别。然而,这却是明升暗降,因为日月之神,不仅是阿弥陀佛的部属,还被帝释天,甚至四天王管辖。而人类始祖之“始”字,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他的一切,都位列其后。
附:
中国历史上十大女将军:个个都是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07-22 22:19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你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哪位女将军的实力最强吗?我敢肯定很多人会说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还有智勇双全的穆桂英挂帅,但其实她们都不是最强的,甚至穆桂英也只能排队倒数,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盘点出了古代十大女将军。
第十,梁红玉
梁红玉是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虽然史书中不见其名,但确有其人成为梁氏,并且还是名将韩世忠的夫人,而她出生于将门之后,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武将出身,因而从小便跟随父兄练就一身好本领,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怀里高寒时中入味评分,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并被赐爵禄,由此开创了后世功臣妻及俸制度,而在著名的黄天荡之战中,梁氏亲执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华夏,真是个武力高超的奇女子!
第九,杨妙真
杨妙真是金末武术家,红袄军首领杨安儿之妹号称四娘子,善于骑射,所创梨花枪,号称天下无敌手,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包括明朝著名军事家戚继光都是推崇备至,杨妙真曾经领导了一支红袄军,专门攻打金兵,他们齐心协力,奋不顾死,是一只让敌人非常头疼的队伍,后与另一股抗金义军李全部合并,对于李全结为伉俪,因与金交战不利于是他们向南宋称臣,然而却遭大宋的官员处处提防,一气之下,杨妙真率领部投降蒙古国并反攻南宋,并且辅佐其子继任蒙元益都行省,成为蒙元最大的汉军世候。
第八,苏三娘
苏三娘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一位巾帼英雄,她率领的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女军,从广西起义到进军江南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苏三娘本姓杨,名字叫杨玉娘,早年间练就一身武艺,特别是飞镖更是百发百中,她就靠着这身武艺行走江湖四处卖艺,后来她与一个叫苏三的人结为夫妇,并加入了天义会广义堂,而三娘则变成了一位能干的压寨夫人,后来苏三娘参加太平军,率领数百名来自广西的大脚女兵,头缠红巾,脚穿草鞋,随杨秀清自武昌东下江南,破安庆,克金陵,陷扬州,所向披靡,威震敌胆,成为太平天国第一流的女军事家,但自1854年后,关于苏三娘的记载几乎不见了,苏三娘神秘的出现又悄然隐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第七,穆桂英
穆桂英是明代小说《北宋志传》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后来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保家卫国,屡建战功,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国英雄的典型形象。
第六,樊梨花
樊梨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之人,是唐朝著名的女将,其父樊洪为西突厥寒江关关主,并且她的丈夫是薛丁山,不仅此樊梨花在我国地方史记掌故稗史中都有记载,都说她是一个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曾协助薛丁山登坛挂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被封兵马大元帅,特别是在贞观年间平定西北叛乱中立有大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巾帼英雄,排在第六也算不低了。
第五,毛秋晴
毛秋晴是前秦高帝符登之妻,她出身将门,其父亲为前秦镇守上邦的毛兴,因而她自幼便习得一身好武艺,并且她是一勇将尤其擅长骑射,符姚之战时她统军1万,驻守符登辎重粮草集中的大界营,后与符登合力围歼前来偷袭的姚军,俘斩敌军两万余人,然而姚军并没有就此放弃对大界营的觊觎,加之符登有勇少谋得胜后率大军不断进击,并且还放松了警惕,于是姚长亲率3万铁骑轻松突破了大界营,毛秋晴虽然顽强抵抗,但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被俘后的毛皇后坚贞不屈,最终被判裸刑斩首示众,年仅21岁。
第四,冼英
冼英又称冼夫人,她家族世代为南越首领,而冼夫人则是岭南俚人中最大的头目,被封为岭南圣母,冼英从小跟随父亲兄长学习练舞,她以行军用师,筹略超群,信义卓著闻名征服了南越的各个部落,二十多岁的她在领兵进驻海南后,力请梁朝在海南设置了崖州,使自汉元帝起脱离大陆近600年的海南岛回归中央统治,她还亲自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改变了海南部落落后的原始形态,使海南和岭南一起步入了新时代,冼夫人一生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对朝廷的忠并非墨忠,可以说她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三,荀灌
荀灌是晋朝平南将军荀崧的女儿,曹操重要谋士荀彧的五世孙女,她从小就跟在父亲荀崧身边行军作战,因而她不爱红装爱武装,甚至比男人还彪悍,十岁便能骑马张弓论箭已能百步穿杨,而刀枪剑戟也是样样精通,尤其是一杆小银枪耍的那是游龙飞虎出神入化,让许多男子都自叹不如,而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与父亲被数万胡骑围困在宛城时,她主动请缨出城救援以13岁稚龄率领十余死士突破重围,请来援军解了宛城之围,成功拯救了自己的父亲与水火之中,身为女子这个年纪有这样的胆识,又创下了如此壮举,无愧为女中豪杰。
第二,花木兰
说到花木兰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课本和影视剧中早已深入人心了,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是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她忠孝节义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其为孝烈将军,真正让花木兰成为家喻户晓的女将军,还得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切记载,即使如此,花木兰的事迹仍然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这足以证明她的影响力有多大了,要知道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排名第二,实至名归。
第一步,妇好
妇好是商天子武丁的王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善于打仗的女将军,商王武丁在位期间就有多达三百多条文献记载妇好传奇的一生,从这些数据中也明确表明妇好曾征战土方,夷方等诸多敌对方国,她亲上战场与敌交战,保卫王朝安宁作为武丁时期的女将军,妇好经常率领着商朝的军队征伐周边方国,屡任军将征战沙场,曾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一次征战率兵最多将领,此外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开拓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而司母辛大方鼎就是她的用器。
附
除了武则天以外,历史上还有哪些女性统治者?吕后、贾南风少不了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的确只有武则天这么一个女皇帝,但是女性统治者,其实并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统治方式,就有垂帘听政、临朝称制等。那么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哪些政治女强人呢?其实这类人,几乎是每个朝代都有。
一、两汉时期,至少有3位女强人。
两汉以孝道治天下,皇帝对自己的老母亲非常孝顺,这就使得两汉时期的太后,权力非常大,往往能够左右朝政,而且还常常带动自己家的人从政,这帮人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外戚力量。
第一,吕雉。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是谁?居然是汉太祖刘邦的正妻吕后,你上哪儿说理去?吕后作为刘邦的结发妻,在刘邦死后,果断架空了他们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成为了大汉王朝的一把手。说实话,吕后治国还是很有一套的,她治理下的西汉王朝,休养生息,老百姓逐渐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没有给汉惠帝写本纪,反倒是写了一篇《吕后本纪》,显然是对吕后政绩的肯定。
第二,王政君。
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刘奭去世以后,他们的儿子汉成帝刘骜继位,王政君也就成了权倾天下的皇太后了。这个时候王政君开始扶植自家力量,老王家的兄弟们,几乎都封了侯。就连王政君的侄子王莽,也被封为新都侯。汉成帝刘骜和赵合德、赵飞燕姐妹玩得太嗨,结果把自己玩死了,还没留个儿子。因此在赵飞燕的支持下,汉哀帝刘欣继承了大统。这对王政君集团是一大打击。汉哀帝努力扶持自家母亲和祖母这边的外戚,不断打压王氏外戚,使得王政君过了2年很艰难的日子。直到汉哀帝早逝,没留下儿子,王政君得知消息,立马带领侄子王莽发动政变,夺取了兵权。此后王政君开始剪除异己,将汉哀帝母亲家和祖母家的外戚,全部诛杀。就连曾经支持汉哀帝继位的赵飞燕,也被王政君逼杀。正是有王政君做靠山,才使得王莽后来有了篡汉的根基。
第三,邓绥。
邓绥是东汉时期汉和帝刘肇的皇后,同时她也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孙女。简直就是个天生的贵人。汉和帝去世时,孩子太小,因此汉殇帝、汉安帝时期,一直都是邓绥临朝称制。她在东汉掌权16年之久,期间平定羌族起义,在10年水旱灾害期间,稳住了东汉江山。
二、两晋时期,也有3位女强人。
两汉过后是三国,三国统一于晋朝。两晋时期的女强人其实也不少。
第一,贾南风。
贾南风是西晋名臣贾充的女儿,长相虽丑,可聪明绝顶。因此晋武帝司马炎,便将贾南风许配给了自己的太子司马衷。由于晋惠帝司马衷智力低下,因此他登基以后,朝中军政大权,都落在了贾南风手里。虽然贾南风被后世黑惨了,但是她执政的那9年里,却是西晋王朝少有的安宁时期。此后西晋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最终灭亡,可都是男人当家的时代。
第二,庾文君。
庾文君是东晋第二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司马绍也是东晋11个皇帝里,唯一一个不是傀儡的皇帝。不过很可惜,司马绍早逝,大儿子司马衍继位时,才5岁大。因此29岁的太后庾文君,果断临朝称制,成为了东晋王朝的一把手。老规矩,庾文君要想掌权,肯定还是得任用自家人。因此她的哥哥庾亮、庾冰都成了东晋数一数二的大佬。
第三,褚蒜子。
褚蒜子是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司马岳早逝以后,21岁的褚蒜子开始临朝称制。她在位期间,先后扶持过6位皇帝,临朝称制的时间,长达40年之久。
三、南北朝时期,有2位女强人。
东晋和十六国并立,此后东晋被南朝宋国取代,而十六国则被北魏所取代,历史进入到了南北朝时代。南北朝时代,有过2位女强人,都出现在了北魏。
第一,冯太后。
冯太后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皇族后裔,后来成了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由于北魏讲究子贵母死,所以说,献文帝拓跋弘的生母被赐死,冯太后就成了他的嫡母。冯太后当政期间,与嫡子拓跋弘爆发了很深的矛盾,因此很多人认为她毒杀了拓跋弘。此后冯太后开始抚养拓跋弘的儿子元宏,两度临朝。在此期间,孝文帝元宏深受冯太后的汉化思想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孝文帝汉化改革运动。
第二,胡太后。
胡太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妃子。大量妃嫔担心子贵母死,不敢给元恪生儿子,差点导致元恪差点绝后。这时候胡太后勇敢地站了出来,强烈要求给元恪生个儿子。因此当胡太后生下儿子元诩后,元恪大为感动,特别赦免了胡太后。孝明帝元诩继位以后,胡太后便开始执掌大权。胡太后也是个狠人,他儿子元诩不满老妈专权,因此联络岳父尔朱荣来救驾。胡太后得知以后,索性把19岁的儿子元诩给毒杀了,随后立元诩刚出生的女儿元姑娘为新皇帝,这可真是旷古未有的事情。最终胡太后自食其果,被尔朱荣扔进了黄河淹死了。
四、隋唐时期,至少有3位女强人。
第一,独孤伽罗。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杨坚,把皇后独孤伽罗的地位捧得老高了。夫妻俩是患难夫妻,又是创业合作伙伴,因此感情特别深。隋文帝的10个子女,全都是独孤伽罗所生。独孤伽罗也常常和隋文帝一同出席朝会,治理国家,因此常常被大家称之为二圣。独孤伽罗也就成了武则天的偶像。
第二,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继位以后,废掉了王皇后,改立唐太宗的武才人为皇后,武才人就是后来的武则天。从此以后武则天开始掌握实权,分担唐高宗李治的任务,也造就了二圣临朝的局面。李治去世以后,武则天开始独揽大权,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都是她手里的傀儡。她甚至改朝换代,将唐朝改成了武周王朝。
第三,韦皇后。
唐中宗李显的妻子韦氏,也把婆婆武则天当成了偶像。因此等到李显复位以后,韦氏也打算如法炮制,她开始干预朝政,同时与武三思勾搭,培养自己的心腹。这使得李显很不爽,结果夫妻闹掰了,韦氏居然毒杀了李显。
五、宋朝至少有2位女强人。
宋朝的皇帝,其实都比较儒雅,这就反衬出宋朝的太后们,有着雷厉风行的作风。
第一,刘娥。
刘娥早年嫁给了一个银匠叫龚美,后来银匠活不下去了,就把刘娥给卖了。因此刘娥二婚嫁给了还是太子的宋真宗赵恒,自此两人你侬我侬了起来,别提多相爱了。宋真宗继位以后,刘娥被立为皇后,宠冠后宫。因此即使她没有生儿子,宋真宗也没打算废掉她,甚至将后来的宋仁宗赵祯,过继给了刘娥。宋仁宗在位前期,一直都是刘娥独揽朝政。直到去世,刘娥一共执掌朝政长达10年之久。她很喜欢穿龙袍,一度打算学习武则天。
第二,高滔滔。
高滔滔是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赵顼的生母。宋神宗在位期间,高滔滔觉得儿子很能干,所以没有插手过政事。等到宋神宗去世以后,年幼的宋哲宗继位,高滔滔这才出来临朝称制。她执政期间,废除王安石变法,逐渐恢复了北宋的经济发展,使得混乱的北宋逐渐稳定了下来。因此她也被称之为女中尧舜。
六,清朝有2位女强人。
说实话,元朝和明朝,还真没什么女强人。或许是由于明朝的皇帝,所娶的女子,大多数都来自普通人家,她们没有强大的家族做支撑,所以比较低调。而元朝时间又太短了。清朝就不同了,长期稳定,后宫妃嫔多数来自贵族。因此女强人不在少数。
第一,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是科尔沁贝勒之女,嫁给了皇太极为妃,后来生下了顺治皇帝。她和顺治的关系非常不好,放弃儿子以后,她开始辅佐孙子康熙皇帝,是康熙最早的老师。康熙所开创的康乾盛世,也少不了孝庄太后的功劳。
第二,慈禧太后。
和孝庄太后的美名形成强烈反差的,肯定是慈禧太后的恶名了。慈禧是咸丰的妃子,生下了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早逝后,慈禧将自己妹妹和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册立为帝,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光绪在位34年,一直都是慈禧手里的傀儡。慈禧当政期间,也使得清王朝逐渐走向了败亡。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9科技管理研究所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sān huáng......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21 18:18:19科技管理研究所“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
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6 16:16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华文明五千年:兴于炎黄,成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
万里长城十三关,甘肃占三关!终于收集齐了?快看看!政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08-09 10:10科技管理研究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一、传......
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族,那么汉朝之前叫什么?名字有点霸气!2022-10-19 18:5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秦时明月汉时......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5 00:3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古代书......
中国史学开山鼻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文学大家——司马迁与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李陵(西汉历史人物)
05-06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04-10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朝代、皇帝)盘点中国历史上五个令人无比痛心的朝代!(全文)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都是什么下场?
08-17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权机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全文介绍
03-17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事。
08-19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全文介绍
02-25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04-25卫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周朝诸候之卫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全文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