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黄石公与千古奇书《素书》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诗仙、诗圣、诗佛、诗豪、诗鬼、诗狂、诗囚、诗奴,分别是谁?

时间:2022-07-21 21: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千古奇书《素书》的智慧有多牛,让我们一起解读书中奥秘2022-07-21 16:32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素书》被称为千古奇书,据说读懂素书可以掌控天下。这本旷世奇书是由一位叫黄石公的人所...

千古奇书《素书》的智慧有多牛,让我们一起解读书中奥秘

2022-07-21 16:32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素书》被称为千古奇书,据说读懂素书可以掌控天下。这本旷世奇书是由一位叫黄石公的人所著,那么黄石公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何能够写就这千古奇书呢?

黄石公又名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出生年月不详,死亡时间不详,被道士拉入道教神谱,这神一般的人物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力。专家猜测黄石公和鬼谷子应该是同一时期的人物,甚至更早。鬼谷子是已为大家所熟知,初秋战国时期不出山而掌控天下大势的神秘人物,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甘茂、乐毅、毛遂、赵奢等都是他的弟子。正是这些在俗世中的弟子掌控着天下棋局,其著作《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被历代皇室列为禁书,书中智慧后面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黄石公和鬼谷子齐名,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智慧,他的著作《素书》和《三略》一样被历代皇室收藏,传说张良得到《素书》后,只用到书中百分之十的智慧,就帮助刘邦完成了大汉江山的开国大业,可见其深奥和厉害之处。

张良得到此书源于这样一个故事,黄石公心系天下,但又不便亲自参与其中,于是想在乱世中寻找一人传授毕生所学,用以挽救天下黎明百姓。

一天黄老正在沂水圯桥上散步,张良迎面走来,黄老一眼便看出张良天生聪颖,资质不凡,是绝佳的传承之人。黄老衣衫褴褛,张良也没太在意,黄老有心试探,便走到张良面前,二话没说,脱下自己的鞋子扔进了河里,颐指气使地告诉张良:“小子,去把老夫的鞋子捡回来”。

张良一阵愕然,但是看见面前的老者满头华发,于心不忍,便纵身一跃跳入河中把鞋子捡了回来,当全身湿透的张良把鞋子递到老人面前时,黄老再次刁难道:“给老夫穿上”。

张良很是生气,两人素昧平生,为何要受这番刁难,想要转身离去,但心想鞋子都从河水中捡了回来,又何必计较这举手之劳呢,心下释然,单膝跪地,恭恭敬敬地为老者穿上了鞋子。

黄老知张良心地善良,已经暗下心思传授张良不世智慧。穿好鞋子后,黄老没再理会张良,扬长而去。张良在桥上继续散步,不一会儿黄老返回桥上,看见张良还在桥上,黄老告诉张良,5日后凌晨还在此地见面,张良云里雾里地点头答应了。

5日后,张良鸡鸣时就到桥头去见黄老,可黄老早已等候多时,于是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

张良悻悻离去,五日后张良提前了一个时辰去见老者,可老人还是提前到了,没办法,第三次张良前一天晚上就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老者赶到看见等候多时的张良,欣慰地点了点头。

后送给张良一本书,就是我们熟知的《素书》,黄老告诉张良十年后天下大乱,你潜心研读此书,将来可为帝师,三年便可建功立业,十三年后再相见。

而这部书的开篇有这么一句话“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将受其殃祸;如果有合适人而不传者,也必定要受其殃祸。”可见此书的非比寻常。

张良并没有找到合适传书的人,所以就将其带入了墓穴之中,张良死后五百年,此书背盗墓者带到民间,自此广为流传。

关注我,后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素书》,解读这1300多个字中的奥秘。

素书[sù shū]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以守信约。

书名:素书

作者:黄石公

类别:国学/哲学

译者:王骏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汉语词汇

基本信息

词目:素书

拼音:sù shū

《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

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素书》节选: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已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详细解释

(1).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怎不仗青鸾传素书,打叠下屠龙计,想莺俦自可期。”

清 吴伟业 《鲞鹤》诗:“ 丁令 师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书名。旧题汉黄石公撰,

宋 张商英 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 老子 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 张商英 所伪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世多指兵书《三略》为 黄石公 所传之书。 宋 张商英 曰:‘非也。 晋 乱,有盗发 子房 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

(3).泛指一般道书。

宋 苏轼 《次韵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 黄公 觅《素书》。”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底事披《素书》,无暇祀 黄石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素书》是用朱墨写在白绢上的道书。”

(4).书籍。

《周书·张轨传》:“ 轨 性清素,临终之日,家无馀财,唯有素书数百卷。”

唐 许浑 《姑熟官舍》诗:“草生官舍似闲居,雪照南窗满素书。”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缠手焚了素书,懒钻头拽倒茅庐。”

黄石公《素书》

黄石公简介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圯桥授书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素书》原序引宋代 张商英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受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绝嗜禁欲,所以除累。”自封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糟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汉以来,章句文辞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素书原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怨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毙。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书评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

有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

书中讲述的五大问题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

一 、阐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二、 阐明了用人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著指导性意义。

三、为别人做事时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

四、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茍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五、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六、奖赏刑罚,合情合理;法律制度,简单易行,礼之根本!以待己之心待人,以化人之心化己,当如是也

内容简介

《素书:感悟让平凡人成就伟业的传世奇书》据北宋学者、曾任过宰相的张商英考证,张良从黄石公所受之《太公兵法》实为《素书》。张商英在《素书》序中写道:“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张良字)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huáng shí gōng]

秦汉时隐士

黄石公(?-前195年),下邳(今江苏邳县)人。秦汉时期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士列入道教神谱。

早年为躲避战乱,隐居于下邳。三次试探张良,授予《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

汉高帝八年,去世,后世流传《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本名:黄石公

别名:圯上老人、下邳神人

所处时代:秦汉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下邳(江苏邳县)

人物简介

黄石公,曲阳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与鬼谷子齐名。婴儿时被弃于黄山,谓之黄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太公兵法》(兵书)、《黄石公略》和《雕刻天书》。他把《太公兵法》《黄石公略》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二位弟子,才使曲阳人学会了雕刻,后来曲阳县成为“雕刻之乡”,闻名于天下。

人物经历

黄石公,下邳(今江苏邳县)人。世人称黄石公“圯上老人”、“下邳神人”。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皇甫谧《高士传》:黄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乱,自隐姓名,时人莫知者。

黄石公,是下邳人。遇上秦时候的战乱,自己隐姓埋名,当时的人没有知道他的。起初张良改名换姓,藏在下邳,在沂水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时,遇到一位老人,还没有互相拜见,黄石公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预先不知道是诈,有些愕然想揍他;因为见他年岁大了,才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跪着给他穿上。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感到很惊诧。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更觉得奇怪,又跪下说:“是。”五天后的早晨,张良去了约定的地方,黄石公生气的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后来?”再五天后的早晨约定,张良天不亮就去了,黄石公又早在那里了,又生气的说:“为什么晚来?”又五天的早晨的约定,张良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黄石公也来了,高兴的说:“孺子可教也!”于是拿出一本兵书给张良,说:“你回去读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三年之后,你见到的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于是离去,看不见了。张良天亮翻开书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张良认为这事很神异,于是把自己的学说四处游说,他们都不采纳。后来与沛公在陈留相遇,沛公采纳他的话,最终有了功业。

十三年后,跟随高祖退到济北谷城山(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黄山)下,得到一块黄石,张良于是像对宝贝似的建祠供奉起来。一直到张良死,将他与石头一起埋葬了。

主要作品

案黄石公事见《史记》,《三略》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云下邳神人撰,成氏注。唐宋《艺文志》所载并同。

黄石公作品

嘉锡案:《困学纪闻》卷十云:“魏李萧远《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言三略者,始见于此。”自注云:“汉光武诏引《黄石公记》,未有《三略》之名。”是则《三略》名之源起,《困学纪闻》已明言之,其名初不始于《隋经籍志》;《纪闻》非僻书,《提要》乃略不一考,何也?

相传其源出于太公,圯上老人以一编书授张良者,即此。盖自汉以来言兵法者,往往以黄石公为名。史志所载,有《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黄石公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又《兵法》一卷、《三鉴图》一卷、《兵书统要》一卷。今虽多亡佚,然大抵出于附会。是书文义不古,当亦后人所依托。郑瑗《井观琐言》称其剽窃老氏遗意,迂缓支离,不适于用,其知足戒贪等语。盖因子房之明哲而为之辞,非子房反有得于此。其非圯桥授受之书,明甚。然后汉光武帝诏书引黄石公“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语,实出书中所载军谶之文,其为汉诏援据此书,或为此书剽窃汉诏,虽均无可考,疑以传疑,亦姑过而存之焉。

案史志所载之书以黄石公为名者,《隋书·经籍志·兵家》有《黄石公内记敌法》一卷、《黄石公三略》三卷、〔原注云下邳神人撰,成氏注。梁又有《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黄石公三奇法》一卷、〔原注云梁有《兵书》一卷。《张良经》与《三略》,往往同,亡。〕《黄石公五垒图》一卷、《黄石公阴谋行军秘法》一卷、〔原注云梁有《黄石公秘经》二卷。〕《黄石公兵书》三卷。《五行家》有《黄石公北斗三奇法》一卷。《旧》《新·唐志·兵家》除《黄石公三略》、《成氏三略训》〔《旧志》无成氏二字〕各三卷外,有《黄石公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疑即《隋志》之《阴谋行军秘法》,而名不同。〕《宋史·艺文志·兵家》除《成氏注三略》三卷外,有《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又《兵法》一卷、《三鉴图》一卷、《兵书统要》三卷、《三略秘要》三卷。《五行家》有《黄石公备气三元经》一卷、《黄石公地镜诀》一卷、《黄石公公宅》一卷。《提要》随手拾掇,不完不备,观其去取,漫无义例,不知其何说也。至于其书之真伪,则《史记·留侯世家》明云:“父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观其书,乃《太公兵法》也。”使张良果有受书之事,则其书当即在《太公兵法》八十五篇之中。盖良既亲受之于老父,知其为太公书,则其后与韩信序次兵法,定著为三十五家,〔事见《汉志·兵书略》〕自当次入太公一家之内,不应别有所谓《黄石公记》与《三略》也。使良并无其事也,则即因《太公兵法》而附会,盖流俗人震于留侯之筹策如神,因转相传言,以为是尝受太公之书于下邳神人云尔,尤不当别有此书也。此其出于伪作,可据《史记》一言而决,何必更较量其文义耶?

人物轶事

黄石公与天书

张良得“天书”,“天书”是黄石公所赠。这段故事在邳县流传最广,大人、小孩都会讲,可是要问起黄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一日,黄石公在圯上(圯,即桥)与张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书上说的纳履)方式试张良,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书》相赠。此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书中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悟大彻,心领神会,没多少天,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

《史记·留侯世家》即《圯上老人》

良(张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1圯2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3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4,谷城山5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6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评价:黄石公虽然隐居,但内心一直忧国忧民,就把一生的知识与理想倾注在笔墨上。按现代人的说法,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神学和天文地理知识也相当丰富。

黄公三略

简介: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军谶》语,主要通过对“设礼常,别奸雄,著成败”的分析,论述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中略》多引《军势》语,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特点:《黄石公三略》是《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注重收揽民心,重视民事,“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重视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提出“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它提倡将帅要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蓄恩不倦,以一取万。”要求将帅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广博的知识。做到“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柬、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主张“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宣闻。”在将帅的选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为贤,因人而致用,“贤者所适,其前无敌。”“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贪,使愚。知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它在哲学方面,初步揭示了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初步认识到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认识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转化,“造作过制,虽成必败。”它从《老子》的反战观点中引出了积极支持正义战争的主张,认为战争是不好的,但是战争不会自行消灭,要用正义的战争消灭非正义的战争,“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在论述士与民、将与众、德与威、仁与法、柔与刚、强与弱等关系时,注意到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提出贤士是国家的骨干,民众是根本,将卒并重,德威相济,仁法兼施,刚柔强弱相宜等观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政治上还提出了“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思想。梁兴扬道长参考《黄石公三略》《武经七书》

全文

原始章第一

黄石公画像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人物名言

1、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2、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三略》

3、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谋疑,则敌国奋。

4、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三略》

5、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素书》

6、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三略》

7、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8、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9、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素书·安礼》

10、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所适如支体相随,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巧无间。《三略》

11、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震。《三略》

12、用兵的要义,在于注重礼节,厚给俸禄。注重礼节,智谋之士便会前来投奔,厚给俸禄,忠义之士便会视死如归。《三略》

13、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三略》

14、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15、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

16、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三略》

17、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三略》

18、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

19、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

20、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三略》

21、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三略》

22、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三略》

23、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故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三略》

24、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25、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素书·安礼》

26、世能祖祖,鲜能下下;祖祖为亲,下下为君。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娭,然后选士以司牧之。

27、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三略》

28、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敌国削。

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三略》

29、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众恶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

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三略》

30、上行虐,则下急刻;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三略》

31、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故乱将不可使保军,乖众不可使伐人。《三略》

32、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三略》

33、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以,令主失忠。

34、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素书·安礼》

35、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36、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

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37、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三略》

38、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素书·安礼》

39、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三略》

40、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41、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三略》

42、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素书·安礼》

43、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三略》

44、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三略》

45、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离,权威一与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驳也。《三略》

46、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素书·安礼》

47、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则士卒淫。

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三略》

48、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素书·安礼》

49、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素书》

50、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51、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三略》

52、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三略》

53、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

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三略》

54、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三略》

55、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灵,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三略》

56、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三略》

57、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三略》

58、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素书·安礼》

59、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素书·安礼》

60、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61、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因。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

62、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63、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

64、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65、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附:

诗仙、诗圣、诗佛、诗豪、诗鬼、诗狂、诗囚、诗奴,分别是谁?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7-21 21:2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诗仙当然是指大诗人李白,李白天赋奇才,从小就被誉为神童,他的诗纵横捭阖、气象万千、雄奇瑰丽、纵横恣肆,惊天地泣鬼神是真正的出手不凡,而且他写诗全凭才气和感觉,可能一杯酒下肚洋洋洒洒就能写就一篇佳作,能把一条不起眼的水流写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真是浪漫到极致了。难怪贺知章称赞李白:“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圣是那位忧国忧民的杜甫杜子美,杜甫跟李白也算是同时代的人,毕竟李白仅仅比杜甫大了十几岁而已,但是两个人的生活状态却犹如天壤之别。李白率性而为一生活得洒脱自在,想那杜甫并不是布衣百姓也曾在朝中当过官,为啥他活的竟然如此落魄而又痛苦呢?最后竟然穷困潦倒死在一条破船上。杜甫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所以他更多地关注民生疾苦,为民发声所以才有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佳作流传于世。

        诗佛是王维,他既是田园诗人又是山水画家,王维被称为诗佛首先是因为他信佛而且活得很佛系,这从他的名字摩诘就能看出来。当了一辈子大官最高的职位是右丞相,虽然中间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比普通老百姓强太多了,一生寄情山水活得滋润。其次王维的诗带有很浓的禅意,比如那首著名的《红豆》就是禅意之诗。

        诗豪是刘禹锡,刘禹锡跟王维齐名但是诗风却截然不同,王维的诗充满诗情画意和禅意空灵,而刘禹锡的诗则非常豪迈大气。当然也只有豪爽性格的人才能写出豪迈的诗来,你就是打死李贺、贾岛之流也写不出刘禹锡那种豪气干云的诗来。我们列举几句刘禹锡的诗来看看其中的豪气: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鬼是指李贺,李贺由于仕途不顺导致心情抑郁,结果年仅二十七岁就死了,可惜了满腹的才华。李贺常年心情不好自然会把这种情绪带到诗里去,所以他有一些诗充满了幽幽怨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气质。李贺通过这类诗歌来抒发内心生不逢时、内心苦闷的情绪。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这样的诗只能浅吟不可深读,往深里读会有一种冷森森的感觉。

        诗狂是指贺知章,狂有两种人,一种是胸无点墨却非常狂,这种狂可以称为嚣张;还有一种狂是恃才傲物,这种狂属于有底气的狂能够得到人们的尊敬,贺知章就是有资格狂的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他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贺知章在朝廷是当过大官儿见过大世面的人物,当年李白就曾得到过贺知章诸多帮助和提携。提起贺知章的诗来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回乡偶书》了,就是那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囚是指孟郊,跟李白这种天才诗人不同,孟郊跟贾岛同属于苦吟诗人,并称为郊寒岛瘦。孟郊写诗太苦了,真的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谓诗囚就是“为诗所困”,太过于讲求炼字铸句了把自己当成了诗的囚徒一般。孟郊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诗就是《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奴是指贾岛,他跟孟郊都是一个类型的苦吟诗人,把写诗当成了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结果俩人一个活成了诗的囚徒,一个活成了诗的奴隶。关于贾岛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推敲典故的由来了,只因为他写的一首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贾岛对于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犹豫不决,反复做出推门敲门的动作,最后还是听从了韩愈的意见用了敲字。这首《题李凝幽居》也成了贾岛最著名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