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陈桥兵变[chén qiáo bīng biàn] 历史事件

时间:2022-05-25 16:3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了一个人,结果被他夺去宋朝江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25 15:15科技管理研究所从古至今,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们一直让皇帝非常不放心,君臣之间就算再亲近,甚至是一...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了一个人,结果被他夺去宋朝江山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25 15:15科技管理研究所

从古至今,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们一直让皇帝非常不放心,君臣之间就算再亲近,甚至是一起打下江山的亲兄弟,也是得有距离,因为皇帝就是皇帝,臣子就是臣子,而在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时更为复杂。

大名鼎鼎的宋国开朝皇帝赵匡胤,当年他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时,就是手下的将领们强迫他这么做的。在这帮将领的拥戴之下,赵匡胤也是所向披靡最终打下了宋朝江山。

当赵匡胤坐稳江山之时,他心里不免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些人既然能让自己称帝,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他们不支持别人呢?

就这样赵匡胤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让那些手握军权的将领交出权力,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交出兵权的时候,他忘记了一个人,而且此人居然还夺取了宋朝的江山,那么这其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最早是后周将领,而且后周皇帝非常信任他,因为当时后周处于中国北方,经常会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就这样后周皇帝便让他去抵御后汉和契丹的进攻。

不过当他们大军到达陈桥的时候,赵匡胤的手下们突然建议他称帝,这些人认为现在赵匡胤手中掌握了后周的主力兵团,而且后周皇帝比较昏庸,完全可以趁此机会一举称帝。

其实这时赵匡胤并不想那么做,毕竟后周皇帝对待自己非常好,可以说是有知遇之恩。但在很多大臣们的建议下,以前那帝位的诱人,赵匡胤便黄袍加身突然起兵倒戈回到宫中,逼迫后周皇帝退位,不费吹灰之力地建立起了大宋王朝。

当然在之后的日子里,赵匡胤能灭掉其他势力,还得依靠着身边的将领,比如石守信等人的帮助,就这样他用了短短几年的光阴,便平定了整个乱世。

稳固皇权杯酒释兵

建立统一宋朝的赵匡胤并不是那么开心,他读过很多史书,那上面记载着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在建国之后仗着自己功勋卓著为害一方,甚至有些将领不满朝廷分配,再次起兵造反。

赵匡胤心想如果这些人反叛朝廷的话,必然会让他葬身火海,就这样他动起了削权的念头。可是要知道,宋朝的江山也不是赵匡胤一个人打下来的,而是很多大臣帮衬着才能做到的,倘若强行废掉他们的兵权的话,就会导致很多有兵权的大臣们人人自危。

可要不这么做的话,一旦等他死后,他的儿子登基,那些大臣们不服的话,必然会起兵造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个道理赵匡胤心里很明白,他非常需要一个两全之策。

这个时候赵光义啊,看到自己的哥哥非常忧愁,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赵匡胤便如实把这件事给赵光义说了。

而赵光义也觉得靠强行收回兵权肯定是不可能的事,那些手握兵权大臣们,自然是不会把兵权主动交上来的,还是开诚布公的跟他们说最好。

就这样赵匡胤便在一次宴请这些大臣们的宴席上,含蓄主动地把要他们交出兵权的事说了出来,当然他也向这些大臣们承诺,只要交出兵权就可以保住他们的位置,日后不管宋朝谁来当皇帝,都不会为难他们。

听到要削弱他们的兵权,这些大臣们自然是很不高兴,可看着赵匡胤如此真诚,他们也不好意思不交出兵权,就这样赵匡胤成功收回天下所有的兵权,不过他却漏掉了一个人,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太宗即位留下祸根

当年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就已经是将军了,手里头也有自己控制的大军,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便封赵光义为王,连丞相也不能把赵光义怎么样,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没多久赵匡胤身染重病,当晚便让赵光义入宫,这两个人晚上喝了不少酒,第二天赵匡胤便死去了,至于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到现在也是一个谜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赵光义顺利地继承了皇位。

有不少猜测说赵匡胤的死和弟弟赵光义有直接关系,但还是有人说,赵匡胤是主动把皇位传给弟弟,因为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在临死之前说过,千万不能让孤儿寡母掌管大权,因为那样会很惨,众多大臣们会非常不服,无奈赵匡胤只能把帝位传给赵匡胤。

不过这一说法其实并不那么靠谱,要知道赵匡胤并不是没有儿子,而且儿子在赵匡胤死之前已经二十五岁了,根本就不存在皇帝太小的缘故,赵光义很有可能是一个野心家。

不得不说忽视了赵光义的存在,是赵匡胤的失误。其实赵光义的军事才能和治国上都不能和赵匡胤去比,尤其是在军事才能上,赵光义也存在很多短板。

当年很多大臣建议他不要对辽国开战,但赵光义不听劝告,执意要率军攻打辽国,结果被辽国萧太后打得丢盔卸甲,最后狼狈逃窜,丢了大宋朝的脸面不说,还让辽国摸清楚了宋朝的军事能力,为日后辽国攻打宋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此之后的宋朝皇帝中也没有几个能打得过辽国,甚至只能委屈求和。

如果推测是正确的话,赵匡胤的失误就是听从了自己的母亲的话,让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当上了皇帝,他没有治国的本事,也没有打仗的本事,导致后来宋朝皇帝多半都是窝囊废,最终宋朝的命运就是屡次战败甚至亡国。

小结:

在正史上赵匡胤是在一夜之间突然暴病而亡,至于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甚至有专家还曾推测赵家有遗传病。

但不管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暴毙而亡,他确实犯下一个错误,那便是没有看清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当年赵匡胤为了自己的皇权,用了一招杯酒释兵权,将兵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可是在皇位的继承上面却出了岔子,最终还是导致宋朝以悲剧收尾。

陈桥兵变[chén qiáo bīng biàn]

历史事件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中文名:陈桥兵变(陈桥驿兵变)

时间:960年1月31日

地点:陈桥(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参与人物:赵匡胤、石守信、高怀德等

结果: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背景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时年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经过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赵匡胤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结果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影响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踞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评价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

争议

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及赵匡胤母亲之言:“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等史料来看,陈桥兵变应该是一起早有预谋的军事政变。建隆二年,赵匡胤罢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戏码重演。

艺术作品

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黄袍加身》。

1983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历史演义目录·<宋史·陈桥兵变>》。

1984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宋史通俗演义·陈桥兵变》。

1985年,朝花美术出版社,《飞龙传0-陈桥兵变替周立宋》。

1985年,河南美术出版社,《黄袍加身》。

2000年,新雅文化出版社,《中国历史连环画·陈桥兵变》。

影视作品

2012年,高希希执导历史剧《赵匡胤》第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