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1 23:44 来源: 编辑:admin
“天下奇男子”王保保,朱元璋北伐中最硬的骨头,大明头号敌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31 23:35科技管理研究所公元1367年,刚刚在南京当上吴王的朱元璋,开始谋划北进中原。此时,元顺帝还在...
“天下奇男子”王保保,朱元璋北伐中最硬的骨头,大明头号敌人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31 23:35科技管理研究所
公元1367年,刚刚在南京当上吴王的朱元璋,开始谋划北进中原。
此时,元顺帝还在北京,占据北方半壁江山,江南还有方国珍等小的割据势力。但是,这些都没能阻挡朱元璋的统一野心,他兵分两路,在北方,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在南方,他任命汤和为平南将军。
按照朱元璋的构想,北伐中原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夺取山东,打掉元朝的屏藩;第二步,进兵河南,剪掉元朝的羽翼,同时,封锁潼关,把元朝骑兵挡在关外;第三步,北进大都,直捣黄龙,然后挥师向西,占据关陇。
为了获得北方人民群众的支持,朱元璋还不忘记打舆论战,他发表了一篇《谕中原檄》,就在这篇文章里,朱元璋首次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后来成了中山先生的革命口号。
就是在这次北进中原中,朱元璋碰到了一个“硬茬子”,这个人就是王保保,后来朱元璋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王保保不是汉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当时朱元璋这边的人不了解情况,误以为他是河南沈丘的汉人,后来投靠了元庭,因此在《谕中原檄》说他是“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
后来的史书就一直沿用了这个说法,直到1990年,洛阳出土了王保保父亲的墓志铭,才解开了他的真正身世。
王保保,原名“扩廓帖木儿”,蒙古伯也台部人,出生在河南固始县。父亲是元翰林学士承旨、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
王保保从小就过继给了舅舅察罕帖木儿,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察罕帖木儿奉命带兵镇压,王宝宝也一起从了军。1361年,察罕帖木儿被投诚又反叛的田丰、王士诚所杀。
20岁的王保保被推举为首领,他带兵杀了田丰和王士诚,并掏出他们的心脏,展现出了他残忍霸道的一面,此后,他带兵驻守洛阳。
当朱元璋谋划北进中原的时候,元朝内乱不断,身为皇帝的元顺帝,并不能掌控全局,王保保也正忙着和元朝其他势力抢地盘。
1367年10月21日,徐达和常遇春统兵25万,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山东和河南,基本上没有遇到多少元军的抵抗,甚至王保保的弟弟脱因帖木儿,外祖父阿鲁温都投降了朱元璋。
这期间,元顺帝多次派人去找王保保,让他出兵救援,但是,王保保和李思奇,张思道等人正打的不可开交,没有出兵救援,眼睁睁的看着山东和河南落入了朱元璋的手中,下一步,就是元朝大都。
当时大都附近的防守非常的空虚,元朝有几十万的军队,但是大部分不在元顺帝的掌握之中,而且分散在全国各地,因此,徐达很轻松的就围困了大都,元顺帝带着后宫妃们逃出大都,前往上都。
此后,逃往北方的元朝被称为“北元”,徐达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是自从五代时期石敬瑭把它送给契丹人之后的400年来,再次回到汉人手中。
上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前身是忽必烈在这里营造的“开平府”,1263年,忽必烈在这里自称蒙古大汗,与弟弟阿里不哥展开长达5年的汗位争夺战,开平府改为“上都”。
在攻占大都的时候,徐达的部队走的非常慢,足足走了七八天才走到,最终导致元顺帝出逃,对于主帅徐达的这种做法,副帅常遇春非常不满,在听说元顺帝跑了之后,他还特意到朱元璋那里告了一状。
没想到,朱元璋竟然微微一笑说:“没事,是我让他这么做的”,这让常遇春是一脸懵。
原来,在出征之前,徐达就曾经找到朱元璋,问他:“此次北伐,攻克大都是十拿九稳的事儿,但是未必能活捉元顺帝,一旦他出逃,我们是不要要穷追猛打,打死为止”。
朱元璋考虑了一会儿,说了四个字“穷寇莫追”。之所以要这么做,朱元璋应该有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元朝素来有内斗的基因,把元顺帝赶回草原,让他们自己内耗,慢慢的消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明朝兵力的损失,是一种更加经济实惠的选择。
第二,对于朱元璋来说,元顺帝毕竟是他曾经的君主,他是造反起家,如果直接杀了元顺帝,后世难免会落个“弑君”的名号。
但是,朱元璋没有想到,元顺帝的出逃,并没有加速蒙古人的内斗,反而让他们暂时的团结在了一起,王保保,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和朱元璋正面作战了。
暂时聚拢人心的元顺帝下令,驻扎在山西的王保保率领手下10万大军出居庸关,回防大都,驻扎在陕西和甘肃的李思奇,张思道出潼关进攻河南。
要说元顺帝这个安排,还是比较有章法的,可惜他的对手是朱元璋。
135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封赏开国六公以及其他功臣名将,同时,北伐大业仍在继续中。
在攻克大都后,朱元璋把它改名为“北平”,命令孙兴祖留守,让徐达和常遇春南下攻打冀中,作为进攻山西的跳板,同时,把正在征南的汤和紧急调了过来,作为徐达的先锋部队。
汤和接到命令后紧急北上,经过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到达泽州(今山西晋城),在韩店与王保保遭遇,结果汤和大败。
这是元顺帝逃出大都后打的第一个胜仗,他非常高兴,封王保保为“齐王”,并把收复大都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王保保一个人身上。
王保保集结主力部队,北上出雁门关,经居庸关赶赴大都。
面对王保保的来势汹汹,徐达冷静分析,他认为,大都有孙兴祖留守,而且有坚固的城墙,一时半会是打不下来的,反而是王保保倾巢出动,太原防守空虚,这是一个难得的战机。
因此,徐达果断命令太行山东南部真定,彰德的明军全力攻击太原。
当时王保保刚走到河北涿县,听说太原老巢被攻击了,赶紧回师救援,没想到,正好中了徐达的计,“围点打援”,才是徐达的真正目的。
王保保手下有个将领叫“豁鼻马”,他投降了明军,在他的带领下,徐达组织了一个“特别行动小组”,趁着黑夜,搞了一把“斩首行动”。
可惜,王保保并没有睡觉,而是在夜读兵书,他听到动静后赶紧逃了出去,因为走的急,脚上只穿了一只鞋,只带了18个人完成了突围,剩余的4万人马,全部都成了明军的俘虏。
听说斩首失败,王保保出逃,常遇春赶紧带人追赶,但是最终也没有追上,王宝宝逃到了甘肃。
放跑了王保保,常遇春很生气,于是就把火气撒到了元顺帝的头上,他带人进攻上都,元顺帝再次开启跑路模式,他又跑到了应昌府(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常遇春缴获了元军马匹三万,牛五万,车辆数万。
1369年,常遇春满载着缴获的物资南归,走到柳河川(今张家口宣化县)的时候,突然病逝,年仅40岁,朱元璋命令葬入钟山,封常遇春的长子常茂为郑国公。
因为常遇春的死,朱元璋的北伐也暂时告一段落。
大明第一次北伐
在大明的历史上,为了肃清北方的蒙古人,一共进行了13次北伐,其中,朱元璋搞了8次,朱棣搞了5次,甚至,朱棣就是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归来途中。
这13次,不包括我们刚才讲的那次北伐,因为那次北伐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称帝,大明还没有建立,所以,我们把那一次称为“北进中原”,和以后的大明北伐做一个区别。
不过,这仅仅是一种书面上的划分,实际上,那次北伐和后面的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同一个敌人,王保保。
逃到甘肃的王保保,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在甘肃招兵买马,很快就又发展到了十几万人的规模,他还劝元顺帝放弃应昌,回到“和林”。
和林,是蒙古帝国最早的都城,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当大汗的时候修建,位于现在的蒙古国杭爱山南,距离乌兰巴托365公里。
1369年12月,王保保带兵包围了防守兰州的明军将领张温,并杀害了前去援助的将领于光。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考虑,要再次进行北伐。
1370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北上出击北元。
当时,王保保虽然包围了兰州,但是久攻不下,于是他就移师甘肃定西,每日派出游兵,对当地百姓进行抢掠。
徐达带领大军在“沈儿峪”驻扎下来,他派人每天晚上制造噪音骚扰王保保的军营,让他们彻夜不能休息,一连很多天,突然有一天没有了噪音,王保保的手下们觉得,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就在这个夜晚,徐达的部队突袭了王保保的大营,王保保再次带着老婆孩子逃跑,他们靠着几块木头渡过了黄河,逃回了和林。徐达派郭英去追,还是没有追上。
“沈儿峪之战”,是大明第一次北伐中的一个大胜仗,徐达俘虏了元朝官吏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马15280匹及大量驼骡驴杂畜。
李文忠这边负责应昌的元顺帝,但是还没有到,就听说元顺帝死了,太子爱猷识里达腊继位,就是后来的元昭宗。
于是,李文忠快马加鞭的往应昌赶,等他到的时候,元昭宗已经带着人跑了,这次他跑的比较彻底,回到了他们的老家,漠北和林。
在和林,王保保和元昭宗终于见面了,在明军的持续打击之下,北元君臣之间终于放下了隔阂,联起手来对抗明军,以图恢复元朝的统治。元昭宗任命王保保为中书右丞相,全权负责“复兴大业”。
大明第二次北伐
首次北伐,大明三路大军全部胜利,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逐渐认识到,大明真正的敌人,是王保保。
这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也是元朝最后一个战士,无论失败多少次,他总是会东山再起。可以说,没有王保保,就不会有北元的存在。
朱元璋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称呼他为“天下第一奇男子”,并且,朱元璋晚年说他有三件遗憾的事情,第一,是没有得到元朝的传国玉玺,第二,是放走了元顺帝的太子,第三,就是终身没有擒住王保保。
于是,朱元璋决定对王保保实行“打拉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朱元璋把王保保的妹妹许配给秦王朱樉,这个女人,就是电影《倚天屠龙记》里面赵敏的原型。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在积极谋划进行第二次北伐,按照他的说法:“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刚刚开播的历史大剧《山河月明》一开场,讲的就是大明的第二次北伐。
电视剧中,蓝玉抓到了王保保的老婆,看这个女人又几分姿色,蓝玉忍不住冲动占有了她,但是,他的手下却几次强调:“皇上出征前有令,不得为难王保保的家属,因为齐王妹妹就要嫁给秦王了”。
这一点,到是符合历史,这就是朱元璋的矛盾点,他一方面想铲除王保保,另一方又爱惜人才,想把王保保收归己用。
1372年,朱元璋再次派出三路大军,中路军,由徐达任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直扑和林,企图一举捣毁北元的老巢,东路军,由李文忠任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到应昌,然后直扑图拉河,由西北方面进攻和林,西路军,由冯胜任右副将军,出金兰到甘肃,作为疑兵。
这次,王保保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一步步的把明军诱到了包围圈。
出雁门关外,徐达的先锋蓝玉就遭遇了元军,追到图拉河后,王保保佯装战败,向和林逃去,蓝玉心高气傲,一路追击,结果,王保保的手下贺宗哲以逸待劳,在漠北歼灭了蓝玉的主力部队,明军损失一万多人。
东路军李文忠在图拉河击败了元军,但是很快被元军包围,损失惨重。西路军冯胜原本是疑兵,但是没想到居然小有胜利。
第二次北伐,是以大明的失败为告终的,此后多年,朱元璋没有再进行北伐。
而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的王保保,也再也没有回到中原,一直在漠北生活,也没有对明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只是沿长城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抢掠活动。
1376年后,王保保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记载中,至于何时去世,已无从得知。
至于她的妹妹,在秦王府里过的也不怎么样,秦王并不喜欢这个蒙古女人,因此对她相当冷淡,只不过这是朱元璋赐的婚,而且是正妃,秦王不能赶他走,但是,后来也被秦王给囚禁了起来。
1381年,因为北元平章乃儿不花在明朝边境侵扰,朱元璋发动第三次北伐,主帅仍然是徐达,副将军是汤和,傅友德。
1387年,朱元璋第四次北伐,这次的主帅是冯胜,副将军是傅友德,蓝玉。
1388年,明朝侦察到元天帝在捕鱼儿海附近,朱元璋派蓝玉进行第五次北伐,这是蓝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在捕鱼儿海俘虏了元天帝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
就在这里,蓝玉再一次占有了元天帝的老婆,惹得朱元璋大怒,这也为后来蓝玉之死,埋下了隐患。
就在这一年,朱元璋又对辽东发起了进攻,他派冯胜和蓝玉去攻击驻守辽东的北元太尉纳哈出,此后,辽东纳入大明的版图,朱元璋在这里建立了“奴儿干都司”,辽东三大女真部落,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东海女真,都在奴儿干都司的管辖之下。
朱元璋怎么也不会想到,200多年后,就是这帮东北老爷们,灭了他一辈子都没有灭掉的蒙古人,也顺手灭了他的大明王朝。
在占领辽东之后,大明对北元就完成了合围之势。此后,朱元璋又先后发动了三次北伐,北元也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分。
朱棣继位后,又对鞑靼发动了五次北伐,但是,依然没有彻底消灭蒙古人,甚至在多年之后,还玩出了“土木堡之变”。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朱元璋是口碑最好的一个,“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朱元璋不仅仅是以草根出身,逆袭成为了开国皇帝,更是打败了中国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但是,他毕竟没有彻底消灭蒙古,这个遗留的小尾巴,给他的后人带来了无穷的麻烦,最终,满蒙联合,抢了老朱家的天下。
也许,这才是朱元璋最大的遗憾吧。
王保保
元朝河南王
扩廓帖木儿(Köke Temür,蒙古语意为“青铁”,?—1375年/1376年?)。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元朝末年将领。他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承旨、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末农民起义时,扩廓帖木儿跟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他独当一面,并卷入元廷党争及军阀混战,曾被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扩廓帖木儿自山西退至甘肃,在沈儿峪被明军击败后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北奔和林,辅佐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力图光复大元江山,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后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
本名:扩廓帖木儿
别名:王保保(汉名)、库库特穆尔、洪霍特穆尔(均为清译)
所处时代:元朝
民族族群:蒙古族
出生地:光州固始县
人物生平
统兵作战
扩廓帖木儿的家族与其母族察罕帖木儿家族一样,都是久居中原、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异族家庭(关于其身世族属的争议,参见“人物争议-身世族属”目录)。生父赛因赤答忽“喜读书,习吏事,有远略,能骑射,才力过人”,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在元末农民起义中,他组织“义兵”,与妻舅察罕帖木儿并肩作战,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去世,享年四十九岁。扩廓帖木儿是其长子,因幼时多病而寄养于察罕帖木儿家,并过继给察罕帖木儿为养子。察罕帖木儿组织“义兵”镇压红巾军时,扩廓帖木儿亦投身其中,“蚤从忠襄(察罕帖木儿),历戎马间,事必属之,所向皆如志”。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察罕帖木儿派扩廓帖木儿及诸将讨伐东平的田丰、王士诚所部红巾军,两战皆胜,斩首万余级,直抵其城下,田丰、王士诚投降。次年六月,田丰、王士诚复叛,暗杀了察罕帖木儿。随即扩廓帖木儿被军中推为领袖,此时他可能还不到20岁,被视为“孺子”,因此人称“小总兵”,元廷也授予他“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密院事、同知詹事院事,一应军马,并听节制”。扩廓帖木儿以哀兵进攻益都,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一月攻克益都,掏出了田丰、王士诚的心脏来祭奠养父。扩廓帖木儿因功被拜为“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皇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袭总其父兵”。随后中原平定,扩廓帖木儿驻兵于汴梁、洛阳一带,元廷倚赖他为安全屏障。
参与党争
扩廓帖木儿在平定中原以后,没有利用朱元璋、陈友谅等人在江南大战的机会麾兵南指,彻底歼灭起义军,反而不遗余力地参与元朝内部党争。当时元朝所依靠的地主武装有两支,分别是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父子与答失八都鲁、孛罗帖木儿父子,但两军渐生龃龉,自至正二十、二十一年(1360、1361年)以来就互相攻伐于山西一带,抢夺地盘。扩廓帖木儿子承父业,也继承了与孛罗帖木儿的矛盾,他们“各拥强兵于外,以权势相轧,衅隙遂成”,元顺帝虽然屡次下旨劝他们和解,但反而“仇隙日深”。经过多次军阀混战,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时,扩廓帖木儿的势力已占孛罗帖木儿的上风。其后应朝廷调停,两军罢兵,各守其地。
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的斗争还牵涉到朝中元顺帝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争端。当时元顺帝比较偏向孛罗帖木儿,曾“有旨以冀宁(今山西太原)畀孛罗帖木儿”;而扩廓帖木儿则勾结皇太子,在察罕帖木儿遇刺的前一年四月,就利用赴京贡粮的机会与皇太子缔结密约。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皇太子一党诬陷顺帝母舅老的沙等人,老的沙逃入大同的孛罗帖木儿营中。元顺帝密令孛罗帖木儿保护老的沙,而皇太子屡屡向孛罗帖木儿索要老的沙,均遭拒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在皇太子一党的要求下,顺帝下诏削除孛罗帖木儿官爵,又令扩廓帖木儿讨伐他。还没等扩廓帖木儿出兵,孛罗帖木儿的大军就兵临大都城下,皇太子逃走,太子党的搠思监、朴不花二人被顺帝交出,孛罗帖木儿处死二人后就撤兵了。皇太子回到大都后越想越气,乃于同年五月再次命扩廓帖木儿讨伐孛罗帖木儿。当时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军已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至是扩廓帖木儿乃大发兵,诸道夹攻大同”,又命部将白锁住率军万人拱卫大都。扩廓帖木儿也亲赴冀宁,坐镇指挥。孛罗帖木儿没有迎战,而是带兵直趋大都,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白锁住所部接战,被打败后逃往冀宁的扩廓帖木儿营中,孛罗帖木儿遂入京,并被顺帝封为左丞相。
爱猷识理达腊逃到冀宁以后,欲效唐肃宗即位灵武故事而称帝,遭扩廓帖木儿反对而作罢,为他们二人后来的反目埋下种子。当时扩廓帖木儿兵分三路,“遥制孛罗,而不与之挑战”,一度形成对峙局面。而皇太子则在冀宁调集岭北、甘肃、辽阳、陕西等省的兵力,积蓄力量以反攻大都,并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三月命扩廓帖木儿讨伐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派兵抵御,结果也速反水,爱将姚伯颜不花阵亡,顺帝也逐渐厌恶孛罗帖木儿,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派人刺死他,把他脑袋装进匣子里送入冀宁,同时诛杀了老的沙等孛罗帖木儿同党。同年九月,扩廓帖木儿护送皇太子自冀宁还京,他也被顺帝封为中书左丞相。
军阀混战
尽管扩廓帖木儿做了左丞相,但他的地位并不巩固。元朝有以“根脚”(家世)用人的传统,扩廓帖木儿虽然是国族蒙古人,但并非大根脚,因此“居朝怏怏不乐,朝士往往轻之,谓其非根脚官人”。最关键的是他与太子党的反目,原来在扩廓帖木儿率军护送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回京的途中,奇皇后(皇太子之母)企图让扩廓帖木儿拥兵挟元顺帝让位于皇太子,扩廓帖木儿欲在顺帝与太子间保持中立,知道奇皇后的意思后,到大都城外三十里时就遣散军队回营,于是奇皇后、皇太子母子对他心怀怨恨。扩廓帖木儿在朝廷无法立足,便请求“南还视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闰十月,元顺帝下诏封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调度天下兵马“肃清江淮”。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二月,扩廓帖木儿到河南,由于朱元璋势力已强且命徐达防备,故他不但不南征,还以为其父守孝为由按兵不动,又北渡彰德(今河南安阳),调关中四军阀李思齐、张良弼(思道)、孔兴、脱列伯的军队,企图利用南征之机将这四路大军收入囊中。四人拒不受命,因而与扩廓帖木儿展开火并,“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
当时,扩廓帖木儿自立行省,甚至私自与高丽互通使节,除了在徐州与朱元璋军有一次失败的小规模战斗以外迟迟无南征之举,元顺帝开始怀疑他有异志,屡次督促他南下。扩廓帖木儿乃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月派胞弟脱因帖木儿及部将貊高、完哲等驻守山东,敷衍朝廷,继续与李思齐等交战。顺帝又遣使晓谕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等和解,扩廓帖木儿不但不从,还杀了敕使天下奴等人,“跋扈之迹成矣”。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月,关中四军阀在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结成反扩廓帖木儿联盟,推李思齐为盟主,扩廓帖木儿也“攻张、李愈急”。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顺帝下诏命皇太子总领天下兵马,扩廓帖木儿领本部兵马,肃清江淮,这实际上是剥夺了扩廓帖木儿调度天下兵马的权力。与此同时,扩廓帖木儿部将貊高、关保背叛了他,归顺朝廷,形势对他更加不利。随即元廷又为皇太子设大抚军院,“专备扩廓帖木儿”。同年十月,元顺帝下诏削扩廓帖木儿太傅、左丞相等官职,只保留河南王的爵位,扩廓帖木儿的兵权被白锁住、也速、沙蓝答儿、貊高等人瓜分。扩廓帖木儿接到诏书后,便退据泽州(今山西晋城),后又攻占冀宁,杀尽元廷命官。[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二月,元廷削除扩廓帖木儿的爵位,命诸军共击之,扩廓帖木儿退守晋宁(今山西平阳)。
就在扩廓帖木儿与各路军阀混战之际,吴王朱元璋审时度势,派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元朝,并于至正二十四年(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明。明军北伐过程中,扩廓帖木儿之弟脱因帖木儿被明军击败于洛水,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梁王阿鲁温(察罕帖木儿之父,扩廓帖木儿外祖父)降明。李思齐、张良弼等见明军压境,便遣使于扩廓帖木儿,“告以出师非本心”,随即解兵西还。同年三月,元翰林学士承旨王时、太常院使陈祖仁上疏,请求抚谕扩廓帖木儿,让他带兵勤王,不为元廷所采纳。闰七月,扩廓帖木儿击败貊高、关保,上报元廷,顺帝悔悟,命扩廓帖木儿依军法处死貊高、关保,又罢大抚军院,恢复扩廓帖木儿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的官爵。此时明军已渡黄河,顺帝急命扩廓帖木儿勤王,扩廓帖木儿的幕府争论不休,有人在商讨勤王方略,有人则提醒扩廓帖木儿说:“朝廷开抚军院,步步要杀丞相,乃要勤王?我驻军云中,观其成败为计耳!”[6]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六日,扩廓帖木儿自晋宁移驻冀宁。两天后,元顺帝及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等人弃大都而北走。八月二日,明军入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此后扩廓帖木儿开始担当起复兴元朝的重任。
抵抗明军
明军占领大都以后,改名北平,以孙兴祖留守,徐达、常遇春等人攻打冀中一带,作为进攻山西的跳板。明军还先派元朝尚书九住前去冀宁招抚扩廓帖木儿,但没有成功。当时,常遇春的主力即南下保定、中山、真定,作为攻山西的北路军。徐达的部队则驻扎彰德一带,作为南路军。徐达派前锋汤和部自怀庆取泽州,形成孤军冒进的态势。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十月初,扩廓帖木儿派军南击汤和,在韩店大战,明军惨败。
捷报传来后,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元顺帝大喜,晋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赐金印[24],又令其收复大都。因此扩廓帖木儿集合主力,北出雁门,经保安州、居庸关,向大都(北平)进发。明将徐达等人认为北平有孙兴祖据守,且有坚城,不足为虑,扩廓帖木儿倾巢而出,冀宁(太原)空虚,明军主力均在太行东南部真定、彰德一带,离冀宁很近,于是采用“批亢捣虚”的战术直取冀宁。扩廓帖木儿已行至保安州,听说明军动向后果然慌忙回救冀宁,明军决定夜袭扩廓帖木儿,再加上有其部将豁鼻马投降为内应,奇袭行动十分顺利。扩廓帖木儿当晚正在读兵书,发觉明军袭来以后仓促奔出营门,穿了一只靴子就跨马逃走,只有十八骑跟从,其余4万人马都做了明军的俘虏。这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十二月的事。
扩廓帖木儿先逃到大同,常遇春带兵追至忻州,不及而还,而后扩廓帖木儿直奔甘肃。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元顺帝拜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并屡次召他入援,但扩廓帖木儿滞留西北,并未奔赴上都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还劝元顺帝尽早弃应昌北逃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洪武二年)六月,扩廓帖木儿在宁夏声援守护庆阳的元将张良臣,但其所派的几个探子被明军抓住处死,所派将领韩扎儿在攻占原州后又被明军赶走,八月,扩廓帖木儿移向永昌支援庆阳,但庆阳在不久后被明军攻克。同年十二月,扩廓帖木儿带兵包围了明将张温据守的兰州。明军派出的援军被扩廓帖木儿全歼,援军将领于光也被杀害。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立即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洪武三年)正月开始策划北伐。在制定进攻方略时,包括徐达在内的所有将领都异口同声地建议大军直扑应昌,逼扩廓帖木儿从兰州撤兵,可见徐达等人都不太情愿直接与扩廓帖木儿交锋。但明太祖朱元璋力排众议,命令明军兵分两路。西路由大将军徐达自潼关经西安救兰州,伺机歼灭扩廓帖木儿;东路由左副将军李文忠直捣应昌。这是使元朝“彼此自救,不暇应援”的方略。
当时扩廓帖木儿虽击溃明朝援军,但无法攻陷兰州,遂移驻安定(今甘肃定西),“纵游兵四出虏掠,民颇被其扰”。徐达出师以后,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洪武三年)四月到达安定,在沈儿峪安营扎寨,“与王保保隔深沟而垒,日数交战”,徐达命令诸将每夜不断制造噪音骚扰扩廓帖木儿的军营,使扩廓帖木儿的部队每夜不得休息。数日后的一夜却偃旗息鼓,扩廓帖木儿的部队连日不得休息,于是纷纷昏睡,这时徐达整众出战,大败扩廓帖木儿,生擒其部将严奉先、韩扎儿、李察罕不花等,扩廓帖木儿仅与其妻子数人逃窜,至黄河时得流木以渡,遂出宁夏,直奔和林。徐达遣都督郭英追至宁夏,不及而还。明军沈儿峪之战中俘获元朝官吏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马15280匹及大量驼骡驴杂畜。与此同时,元顺帝驾崩,明将李文忠趁机奇袭应昌,元朝新帝爱猷识理达腊仅以数十骑北逃。
辅佐昭宗
爱猷识理达腊和扩廓帖木儿在和林会合,君臣为了匡复元朝的大业,捐弃前嫌,重归于好。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继续以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商讨恢复之计。明朝将扩廓帖木儿视为心腹大患,认为“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所以便有了明洪武五年(1372年,宣光二年)的明军三路北伐行动。15万明军分为三路,中路大将军徐达由雁门直趋和林,摧毁元朝的指挥部;东路左副将军李文忠由居庸关至应昌,然后直扑土拉河,从西北面袭击和林;西路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作为疑兵,令元朝摸不清明军的真实目的。面对明朝一口吃掉北元的企图,扩廓帖木儿沉着应战,他用诱敌之计将明军逐渐引入其纵深。徐达的先锋蓝玉出雁门后,在野马川遇到元军,追至乱山,取得了小胜。接着到了土剌河(今图拉河),遭遇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佯败后逃走。他亲自率领小部队且战且退,把明军引向和林,而他手下的大将贺宗哲率领主力在和林以逸待劳。最后扩廓帖木儿与贺宗哲会合,在漠北成功伏击明军,明军损失万余人(一说数万人)。东路军李文忠一直打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接着在土剌河击溃哈剌章等,进至拉鲁浑河(今鄂尔浑河)畔的称海,被元军包围,李文忠勉强撤退,损失惨重。只有西路明军冯胜取得胜利。这次战役挫败了明军的锐气,保住了北元的命脉,是扩廓帖木儿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战绩。
此役对明朝造成很大的阴影,“自是明兵希出塞矣”;而元昭宗也高度评价扩廓帖木儿使元朝“几于中兴”,更加倚重他。但是扩廓帖木儿回天乏术,难以对明朝发动全面攻击,只在宣光三年(1373年,洪武六年)在长城沿线发动一些小规模的骚扰。此后他的事迹无考,史书只记载他在宣光五年(1375年,洪武八年)八月死于“哈剌那海之衙庭”(关于其结局的不同观点,参见“人物争议”目录)。
轶事典故
明人谚语
扩廓帖木儿多次击败明军,名震中原,当时民间如果有人做了点小事就自夸的话,人们就会讥笑这人说:“尝拿西边王保保来耶!”这话成为明人的一句谚语。
明太祖朱元璋对扩廓帖木儿十分重视,他曾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拒绝招降
朱元璋一直想招降扩廓帖木儿,早在扩廓帖木儿接掌察罕帖木儿的军队时,朱元璋就遣使通好,但扩廓帖木儿扣押了朱元璋的使者汪河等人,朱元璋对此无可奈何,说:“元臣依违者十八九,假恢复为名,惟扩廓帖木儿耳。又为诸将所沮,势不能展久,不进兵,必生疑间。况其下皆四集之民,师老于外,人心离合之间,稍有不利,众必瓦解,将不过一匹夫耳。而彼尚拘吾信使,挠我边境,岂识时务者哉!”十余年间,朱元璋至少有七次通信于扩廓帖木儿,劝其归附,这七封信都收录于《明实录》中。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先后派扩廓帖木儿旧部李老保与元朝降将李思齐出塞招降扩廓帖木儿,结果前者被扩廓帖木儿毒死,后者礼送出境,临行时被扩廓帖木儿迫其自断手臂。后来清乾隆帝评论说:“若李思齐,初惟倔强自专,与诸将日寻攻杀,罔恤国难。迨宗社已移,拥兵重镇,犹不知戮力效忠,与张思道辈相犄角,以全西北一隅。乃闻待以窦融之礼,辄不战而降,其肺肠殆不如狗彘,且腼颜招降库库特穆尔,岂复知人间羞耻事乎?断臂而冥诛随及,固快人心,然犹下若数其罪而寸磔之,更足伸大义于千古也!”
多次招降未成,朱元璋反而对扩廓帖木儿愈发尊重。据记载,朱元璋有三件憾事,一是没得到传国玺,二是王保保没被活捉,三是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无消息。可见扩廓帖木儿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除了直接的招降以外,朱元璋巡河南时,还曾谕祭察罕帖木儿墓,宣光元年(1371年,洪武四年)又把扩廓帖木儿之妹王氏许配给秦王朱樉,都是为了怀柔扩廓帖木儿。
人际关系
父亲:赛因赤答忽
母亲:佛儿乃蛮氏
养父(舅舅):察罕帖木儿
弟弟:脱因帖木儿(在1388年捕鱼儿海战役中被明军所俘,不久后谋反伏诛)、耐驴(金刚奴,1370年被明军所俘)
妹妹:观音奴(王氏,1371年被明太祖许配给次子秦王朱樉,婚姻关系糟糕,秦王偏爱偏妃邓氏而将王氏幽于别所,1395年朱樉薨时殉葬)
妻子:毛氏(扩廓帖木儿死时自缢)
后裔:传说王保保兵败甘肃后,其儿子统帅一支残部携随从、亲眷,在逃跑中经河口进入今兰州市红古区,筑起“红古城”,从此便在此处定居繁衍。据称这是出自当地王氏家谱手抄本的记载。另外,据说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明廷念王保保忠义,追授王保保第六代孙王西保为指挥佥事、红古城土司,世代承袭,王氏遂成为红古大族。
历史评价
史籍评价
《明史》:“扩廓百战不屈,欲继先志,而赍恨以死……要皆元之忠臣也。”
《新元史》:“扩廓帖木儿才不及其父(察罕帖木儿),然崎岖塞上,卒全忠孝,明太祖谓之奇男子,谅矣哉!”
名人评价
朱元璋:近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据有齐、鲁,根培洛阳,招贤纳士,练将养兵,实处中国,其志非小。设使其奸雄如操,谋有荀彧,将有张辽之辈,足下(明玉珍)与予岂得高枕无忧乎?
王保保本一孺子,承李察罕余烈,骤得重权,恢复山东、河南北诸郡,遽袭王爵,遂萌骄纵之心,岂有豪杰之见?使其能知礼义,欲为一代中兴名将,则必尽忠于元,凡阃外生杀之权,专之可也。……今王保保不此之务,自除官职,其麾下称左右丞、参政、院官,不可胜数,而各处钱粮皆收入军中,不供国用,此与叛乱何异?名虽尊元,实则跋扈,若一旦为敌国所败,天下后世,将谓何如?是遗臭也!古之贤哲,宁如是乎?
察罕之甥王保保帅兵,一切作为,蹈舅之谋,不能服众,以致部下声言效忠朝廷、请命加诛王保保,自是元内外衅生,首将擅兵于外,大臣弄权于内,朕观是机,发兵讨之……不三年而天下一统。
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权衡:嗟夫!平定江淮,大事也,而帝付之扩廓,扩廓受之于庚申帝,何其易哉!……观庚申帝漫尔而命扩廓,扩廓亦漫尔而受之,其根本已非矣。而又庚申帝宣淫于上,扩廓肆愚于下,上淫而下愚,上虐而下暗,处则昧经国之大计,出则失兵家之神机,及大兵一动,君臣俱及其祸,岂不宜哉!
李穑:丞相河南是玉人,当时廷议去非秦。团团长白山头月,独照中原一将臣。
胡粹中:扩廓玩寇养乱,厚自封植,挟天子以令诸将,其所以异于群雄无几,然其名犹曰元臣也。及分兵诏下,而不受命,则不臣之迹见矣。况屡诏和解,不从,又杀天子之使,其无君孰甚焉?律以春秋之法,扩廓为亡元罪人之首欤!”
扩廓苟有忠义之心,奖率三军,以收复为事,鞠躬尽力,毙而后已可也。夫何志得气满,徇身忘国,分立省部以自随,既不能谋谟于内,又不能敌忾于外,盘桓犹豫,径归河南,及京畿危急,遣兵徐驻济南,则是其心窃窥鹬蚌之胜负而欲收渔人之功者也。卒之大势已去,寰宇尽失,窜伏沙烟漠草之间,而欲以兴复为名。吾谁欺?欺天乎?人谓扩廓为元忠臣,吾不信也。
高岱:山西、陕西之虏,李思齐、张思道、扩廓帖木儿三人耳,如贺宗哲、孔兴等不足言也。李、张二虏虽拥众,然非我诸将敌,惟扩廓最强犷。扩廓一名王保保,察罕帖木儿养子也,勇略善用兵,故以逋播垂尽之势,犹能转斗千里,屡挫不衰。徐达自入中原,未尝少衂,独陇右之克甚艰,至多斩杀其部曲,则扩廓之故也。暨其祚终运讫,卒遁沙漠,而不为亡国之俘,此亦难能哉!我圣祖(指明太祖)激励诸将尝曰:‘王保保,天下奇男子也’,岂非深羡之耶?使扩廓得从圣祖,功名不当在李(文忠)、傅(友德)、汤(和)、邓(愈)之下,而甘心从夷,没为胡鬼,良可惜也!虽然其失在委身之初耳,既巳受元命、食元禄,则元亡不死,即北从为当,是又可深非哉?”
爱新觉罗·弘历:库库特穆尔(扩廓帖木儿),元之世臣,当与国家同休戚。况博啰特穆尔(孛罗帖木儿)方以跋扈伏诛,尤宜谨小慎微,惕于覆车之鉴,乃膺代总六师之重寄,不闻其誓志励军,迅扫群盗,力扶宗社于阽危,而惟盛其官卫,进退自由,岂大臣忠荩之义?其后且与李思齐等经年仇杀,不复以讨贼为心,致谗构者得据为口实,深蒙恶名。始计不审,遂致陷溺日甚,又谁尤耶?
肃宗灵武之事,久为公论所不韪。然是时明皇避蜀,海内皇皇,且有面授之旨、禅位之敕,其咎犹可稍宽。若顺帝,则太子与奇后顿萌异志,初既思为内禅之谋,继复图为胁要之举,悖逆极矣!使库库特穆尔从其拥兵之说,其不至流为蒯聩、胡亥之乱几希。然库库特穆尔固未有定见者,其能克全大义,益深有赖于张祯之言。而其不南向击贼,转西引入关,则由习见其父尝私启兵争,遂至效尤益甚,殆荀卿所云“父报仇而子且行劫者”欤!
库库特穆尔前与李思齐等兵连祸结,尚属私怨相寻。至是则竟入据太原,尽杀朝廷所置官吏,显然相抗,直是叛矣。论者或谓库库特穆尔后此孤军塞外,犹然力战不屈,使得角逐中原,国事尚未可知,而归其咎于太子狭嫌,轻加削夺,驱而为博啰特穆尔之续,坐致宗社沦亡。其所以责太子者,诚当。然彼时明兵已尽有山东,渐将由汴入陕,即使库库特穆尔奋志勤王,亦未必即能恢复疆宇、中兴社稷,乃罔恤国家之患,不御夕外侮,而转成内讧。累世忠勤至此而隳,何其盭也!
库库特穆尔前此虽不免跋扈,及元亡以后,则独力支拄,思为恢复之举,始终与明兵相持。虽亦互有胜负,其志不少挠屈。明祖七致书而不答,因益敬惮,至以奇男子目之。则疾风劲草,实可见其乃心王室矣。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英布、王霸、张辽、刘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周德威、扩廓帖木儿等,战将也。
蔡东藩:王保保为将门子,乃前败于太原,后败于沈儿峪,屡蹶不振,孑身远遁,明祖称为奇男子,得毋为不虞之誉耶?”
兄不屑臣明,妹甘为明妇,究竟须眉气胜于巾帼。小子有诗赞扩廓道:“抗命称兵似逆伦,谁知板荡识忠臣;疾风劲草由来说,毕竟奇男自有真。”
和田清:扩廓帖木儿在元末混乱时期挺身而起,对衰残的元室竭尽孤忠,曾一度讨平山东、河南的寇贼,两次打败山西韩店的明军,这里无需赘述。后来不幸随同元室北窜,退居漠北地方,但始终怀复兴之志,屡次威胁明边。尤其是洪武五年,在岭北歼灭明朝的征虏大将军徐达等的大军,使明人慑服,一时不敢进窥塞北。……当然,指挥败兵残卒的扩廓帖木儿,往往为新兴的明军所乘,几次尝到惨败的苦楚,但明人还害怕这个人,不敢轻举妄动。北元朝廷就靠他抱一线中兴希望。真可以说是孤掌支撑了将倾的天下。
牟复礼:在为元王朝效命的地区性领袖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和在明王朝崛起的历史中肯定是这些领袖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扩廓帖木儿。……和他的养父一样,扩廓身材魁伟,有英雄气质,虽然他承受了双重文化遗产,但他对草原上武士理想的兴趣多于对汉族政治家的理想的兴趣。……他的整个一生都受到巨大的压力,要他力求符合大草原的理想而不去与招致他敌人嘲笑的汉族身份认同。这就大大增加了人们对于了解他的个性和事业的兴趣。
相关遗迹
兰州有王保保城。王保保城西南起自靖远路,东北至王家沟与朝阳村交接处,长1207米。王保保城原非街名,而是城名。据《皋兰县志》等志书记载,王保保城遗址有两处,一处在东岗坡上,今已不存;一处在今中山桥北端以东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带半坡上,为至正三十年(1370年,洪武三年)元末名将扩廓帖木儿所筑,故名王保保城,黄河北岸之旧址,今犹有残存。
人物争议
身世族属
元末以来一直流传王保保是河南沈丘的王姓汉人、元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的说法,就连明朝颁布的《谕中原檄》中也以“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来讽刺王保保。但据1990年洛阳出土的赛因赤答忽墓志铭显示,扩廓帖木儿是王保保的原名而非赐名,他也并非汉人,而是蒙古人,该墓志明确记载:“公讳赛因赤答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从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县,遂定居焉。……配佛儿乃蛮氏……子三人,长扩廓铁穆迩,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即察罕帖木儿)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由此王保保的身世得以澄清,他的父亲是元朝翰林学士承旨、太尉赛因赤答忽,蒙古伯也台人,世居于河南光州固始县,母亲是出身乃蛮部的察罕帖木儿的姐姐。而他的汉名则是“王保保”(一说“保保”是蒙古或色目人的名字)。
死亡争议
《明实录》记载扩廓帖木儿“后从徙金山之北,至是(1375年)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然而,高丽在宣光六年(1376年,洪武九年)十月收到了“都总兵、河南王、中书右丞相”扩廓帖木儿的信,从信中提到“令先君(恭愍王)去世,今已二年”及宣光六年(1376年,洪武九年)五月北元派到高丽的使者抄儿志来看也应是写于当年。此外,高丽禑王在宣光七年(1377年,洪武十年)三月派李子松出使北元、向元廷谢恩时,送礼清单中排在元廷百官之首的人是“中书省太师阔阔帖木儿”。似乎扩廓帖木儿到这时还活着。对于明朝和高丽史书的分歧,学者有如下观点: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明实录》中的“金山”是今中蒙边界的阿尔泰山,“哈剌那海”是今蒙古国科布多一带的要地,扩廓帖木儿应该如明朝方面记载的那样于宣光五年(1375年,洪武八年)死在那里。至于后来高丽收到他的信,则是北元故意隐瞒其死讯,并试图借助扩廓帖木儿的威名来震慑高丽。高丽后来送礼的“中书省太师阔阔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是同名不同人。
中国学者达力扎布认为,《明实录》中的“金山”不是阿尔泰山,而是纳哈出所盘踞的位于东北吉林怀德一带的金山。高丽派往北元朝廷的使臣往返仅需三个月甚至更短,也可证明所谓“金山”不在西北,而在东北(此外,高丽大臣李穑在写道北元时也有“混同江上龙飞出”“混同江上黄沙堆”“长白山前多水草,混同江上足雷风”等出现东北地名的诗句)。“哈剌那海”是蒙语“黑狗”的意思,是当时蒙古人常见人名,“哈剌那海之衙庭”可能是哈剌那海主管的一个驿站(元朝北方驿站习惯用主管者的名字来称呼),但其位置难以考证。《明实录》记载的扩廓帖木儿之死可能是根据传闻补加的,时间上存在问题。《高丽史》所记载的“阔阔帖木儿”应该与扩廓帖木儿是同一人,但与兵败捕鱼儿海后的北元余部想要依附的阔阔帖木儿不是同一人。宣光八年(1378年,洪武十一年)十二月朱元璋诏谕北元遗臣时,排名第一的元廷大臣是丞相哈剌章,不再出现扩廓帖木儿,由此可知扩廓帖木儿大约死于宣光七年(1377年,洪武十年)或宣光八年(1378年,洪武十一年)。
影视形象
类型 名称 出品地区 上映时间 饰演者
电影 倚天屠龙记 中国香港 1978年 于荣
武士 韩国、中国大陆 2001年 张玉海
电视剧 倚天屠龙记 中国香港 1978年 焦雄
倚天屠龙记 中国台湾 1984年 孙小明、彭金万
倚天屠龙记 中国香港 1986年 冯国
倚天屠龙记 中国台湾 1994年 苏文赐
乞丐皇帝传奇 中国台湾 1998年 金少龙
倚天屠龙记 中国香港 2001年 海俊杰
倚天屠龙记 中国大陆 2003年 洋光
倚天屠龙记 中国大陆 2009年 孙祖杨
诸侯时代 蒙古 2014年 巴特包勒德
乞丐皇帝与大脚皇后传奇 中国大陆 2016年 陈烨
倚天屠龙记 中国大陆 2019年 孙亦凡
山河月明 中国大陆 2022年 张光北
电视歌仔戏 朱洪武 中国台湾 1988年 纪丽如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9科技管理研究所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sān huáng......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21 18:18:19科技管理研究所“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
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6 16:16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华文明五千年:兴于炎黄,成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
万里长城十三关,甘肃占三关!终于收集齐了?快看看!政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08-09 10:10科技管理研究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一、传......
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族,那么汉朝之前叫什么?名字有点霸气!2022-10-19 18:5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秦时明月汉时......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5 00:3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古代书......
中国史学开山鼻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文学大家——司马迁与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李陵(西汉历史人物)
05-06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04-10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朝代、皇帝)盘点中国历史上五个令人无比痛心的朝代!(全文)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都是什么下场?
08-17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权机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全文介绍
03-17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事。
08-19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全文介绍
02-25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04-25卫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周朝诸候之卫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全文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