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19:48 来源: 编辑:admin
商鞅犯了什么错误,秦惠文王为什么要车裂商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4-14科技管理研究所商鞅为秦国的强盛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却为什么一定得死?难道秦惠王在决定对他实施“车裂”酷刑的时候果真就没...
商鞅犯了什么错误,秦惠文王为什么要车裂商鞅?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4-14科技管理研究所
商鞅为秦国的强盛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却为什么一定得死?难道秦惠王在决定对他实施“车裂”酷刑的时候果真就没有权衡过他的功罪得失吗?商鞅汲汲于秦强之功业,最终为什么却落得“受恶名于秦”的可悲下场呢?
商鞅究竟犯了何错,导致他的必死结局
商鞅相秦的第十年,同为异国入秦的游士赵良跟商鞅有过一次长篇对话,双方都非常坦诚。这个对话被司马迁记录在《商君列传》里了。赵良显然是商鞅的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尽管尚不能确定他是否站在儒家立场上批评法家的变革,但也未必就是商鞅的一个政敌,因为在委婉批评新法的最后环节,他还试图劝阻商鞅不要贪图“商、於之富”、不要“宠秦国之境”、不要“畜百姓之怨”,而提醒、告诫商鞅未来可能的悲剧结局,应当尽早谋划好自己的退路。
在这次对话中,赵良历数了商鞅在秦实施新法的“六大罪状”:不以百姓为事、大筑冀阙、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左建外易、南面而称寡人。
商鞅虽有功业于强秦,但严刑、急法,六亲不认,导致在朝野上下到处拉仇恨,“积怨畜祸”已非一日。也因为树敌太多,商鞅则整天生活在极度恐惧之中。赵良描述商鞅每次出入家门,都是:
“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如果“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不难想象,商鞅在当时是多么害怕别人报复。及至其逃亡关下,又反制于自己当初颁布的“舍人无验者坐之”之法,竟然没人胆敢收留他住宿,算是上苍给他的一个报应。
深究商鞅必死的原因,则应该在于变法的终极目标始终只维系在树立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上。君权至高无上而不可撼动,被驯服的臣下、百姓以至天下庶民则全是奴才而没有人身自由和个体价值,以国家的名义、以组织的方式限制和摧残人性,阻碍个体能力的发挥和扩展。国家意志碾压庶民的个体权利,每个人都被挤兑成政府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微不足道而又运转不停。
天下任何事都一任于法,更何况是严刑峻法,唯独君王言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然而,绝对的君权导致绝对的风险。君在政在,君亡政亡。这就决定了秦国的新法最终只能走向人治而不可能成就真正的法治,即所有人、所有组织、所有机构的行为都应该无一例外地置于法律之下,唯法至上,人在法下,而王则可以在法上。
作为悲剧性的结果,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力量随即土崩瓦解。诚如赵良所预料和警告的那样:
“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改革势力所拥有的威权体系,一朝之间完全坍塌,商鞅自己在任上也没有培植出可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接班梯队,无人可靠,唯独放心自己。一旦失宠于新王,朝廷的保守派人物,乃至敌对势力一旦集结反扑过来,商鞅的事功业绩及个人贡献则注定遭到全盘否定,没有哪怕一个人胆敢站出来予以肯定和捍卫。
《战国策·秦策一》称,即便商鞅妥协,向惠王交出了全部权力,也没有获得饶恕,“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起码是秦国的贵族上层连精神上的一点同情都舍不得给。故司马迁感叹他“不师赵良之言”,其实这也是商鞅“刻薄”“少恩”的一种表现。《秦策一》在肯定商鞅变法所取得的政绩的同时,也犀利地指出了他的致命缺陷: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古今中外,一切以强权统治的集团都不可能善终。
反思商鞅之死
商鞅死得非正常,并且死得十分惨烈。这种结局总会引来历代保守势力和仇家的拍手称快,总会落得始作俑者、罪魁祸首、活该报应、死有余辜之类的千古骂名。但这种结局的悲剧性也并不必然,甚至还充满了偶然。
衡量任何一个王权当政者的善恶、功过,如果按照杀人多少、所欠血债多少的标准来看,商鞅其实还算一个好人,由他主持的整个变法过程并没有死很多人,直接杀戮应该是没有的,因为改革而撼动的只不过是社会上层少数人的既得利益而已。相反,他还能够让很多秦人相对温饱乃至富足起来,还能够让秦国迅速强大而傲视东方六国,切切实实带来过许多好处,在这个方面他无疑是有大功劳、大贡献的;由他策划和发动的对魏战争,因为是智取,所以交战双方付出的生命代价也都并不算高,他手上基本也没有沾过很多血。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秦孝公活得长寿一些,假如惠王不听信谗言,假如惠王对商鞅变法成就能够持相对公平的评估态度,假如商鞅出逃到边境所遇到的旅店老板为了赚钱而并没有严格遵守法令规定……商鞅都有可能幸免于非正常死亡,甚至还会东山再起。
商鞅之过、商鞅之恶,就在于他亲自发明、创设了一套钳制万民、压抑自由、泯灭人性的体系,并首先在一国之内获得成功尝试。但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皇权专制之祸害,其责不该完全由商鞅来承担,他一个人显然是承受不起这份沉甸甸的重量的,后世帝王及无数拥趸乐意采纳、用心维护、不断加固,则一个个都难免其咎,罪孽更甚。把商鞅彻底污名化,是有失公允的。道德情感太盛,而历史理性不足,往往阻碍着人们对商鞅准确认识和公正评价。
商鞅变法的出现,让秦国从曾经的弱小,变得强大,也让秦国在后来逐鹿中原,和各个势力强劲的国家进行比拼,奠定了很大的根基。所以说,如果没有当日的变法,就不会有后来强大的国家,而这个国家后来的君主也就不会完成一统江山的大业。
商鞅变法虽然让这个国家强大了,但是他却得罪了很多的人,在他得罪的这些人中,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头百姓,之所以会得罪这些人,那是因为他的变法损害了这些人的既得利益。所以在那个时候,在军队中的人,或是君王对于他都很是尊敬,但是百姓和一些贵族们,却对其很是厌恶。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便被主公的儿子进行了车裂,有人说这是因为现任的秦王翻脸不认人,但也有人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今天大家就跟随我,来一同去了解下,秦惠王为什么一定要处死他。
为了稳定住自己的人心
他所推崇的变法,说白了就是在国内实行法家的思想,为了提升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于是便对士兵们所建立的功勋进行封赏,可他为了能够管住和让城中的百姓做个守法的公民,他又对百姓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法律和条令。其实就对这个变法来说,在当时“大病”之下的秦国,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做法,毕竟常言道猛药去疴,但是一旦国家度过了当初的贫瘠,人民需要好好发展的时候,再用这一剂量的猛药,就无外乎是一种自杀的行为。这就好比前苏联领导人在战时所提出的“战时共产主义”一样,这个模式在当时战争的时候,对于国家是比较受用的,但是在后来的时候,就没必要再采取这样的模式,毕竟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方式一定要和大局相对,不能脱离现实去实践。
在秦惠王继位后的秦国,已经被变法治理的很好了,但惟独这对于百姓较重的法律,已经损害大地主的条令还是很刺眼,所以他为了给自己的继位树立威严,他便将这个人人抱怨的商鞅捉拿在牢,并在众人的面将他的尸体车裂。这种行为对于百姓和那些大地主和贵族来说,无疑是一种立威,和作为的表现。
在百姓们看到自己讨厌的人被处死后,心中自然便对这样一个“明白”的帝王有了好感,同时也让他手下的老牌贵族们有所害怕,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但这些被收拢和恐吓的百姓不知道的是,这位大王在收拾了办法的主导者后,在后来还是一如既往的沿用严厉的法律。
害怕他为别国所用
在当时的天下中,周王室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政权,各个诸侯国家们都开始了富强的道路,所以在这时候,哪个国家的人才最多,不论是从对于自己国家的发展来说,还是在今后和别国对抗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底气和实力。人才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那个时代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商鞅可让自己的秦国从弱小变成强大,那他也同样可以让其他国家一样从弱小变得强大,为了能够将这个人才留住,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国家富强的道路,秦惠王便将这个对国家有利,但也存在威胁的人物给杀掉。这其实从商业来考虑,是一种别样的资源垄断,为的就是不让其他公司,或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有所获益。
而他毫无例外的是,已经被秦国当成了一种价值宝贵,又爱又恨的资源,秦惠王绝不能容忍别人也能和自己一样富强起来,秦惠王同样也不能容忍未来商鞅可能性的背叛,所以才将他杀害。
商鞅其人:战国时期卫国贵族,原名公孙鞅,在秦国建立功业后,封于商地,故名商鞅。年轻时游学于战国早期第一强国魏国,为丞相公叔痤府中小吏。公叔痤病重时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不听。后应秦国《求贤令》入秦,与秦孝公君臣际会,主政秦国,20年变法强秦。因功封于商地,号商君。秦孝公死,秦惠文王即位,以谋反罪车裂商鞅。
商鞅之功:商鞅之功,商鞅入秦时,秦国是战国七雄最弱小的。民风彪悍,私斗成风。天下诸侯卑秦,天下士子不入秦。秦东,函谷尽失,时刻有亡国之危。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20年使秦国成为第一强国,天下侧目,周王赐胙。后秦国历代君主,用商鞅之法,秦国持续强大,至秦王扫六合而一统天下于秦。建立强大统一的大秦帝国。管仲强齐半代,而商鞅强秦七世。商鞅变法集权力与君主,是我国2000年封建集权的开端,秦始皇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开创了全新的封建帝王时代。后来汉承秦制,唐宋元明清,连绵不断,都是秦制的改良。当西方国家徘徊与千年黑暗中中世纪时,我中华民族正享受着封建文明的灿烂辉煌。
商鞅之失:贪恋权力,没能及时的功成身退。变法大成,收复函谷关,秦东等地,迁都完成即刻功成身退,是最好的结局。秦孝公死后,秦国朝堂之上再也没有商鞅的位置了。
至于说,商鞅严刑峻法,刻薄寡恩。这是商鞅法治思想原则的基本提现。没有这些原则何以推行变法,没有这些原则变法怎能成功。
商鞅之死:秦国新君,欲收商鞅之权,商鞅不死,新君无权,必除之。秦国老氏族受新法之苦,视商鞅为死敌,必除之。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为秦国,为秦法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中文名:商鞅变法
外文名:Reforms of Shang Yang
发生时间: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
发生地点:秦国
主要人员:商鞅、嬴渠梁
变法风潮: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
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舌战群儒: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立木为信: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随即便出示布告:“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
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
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颁布垦草令: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一)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第一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
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即公元前349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关庄和御宝屯一带)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影响: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人物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得以贯彻执行。
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在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秦律》也把镇压“盗贼”放在首要地位,并对轻罪用重刑。例如盗取一钱到二百二十钱的要“迁之”,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上和六百六十钱以上要分别罚作刑徒,盗牛者要罚作刑徒,盗羊或猪的也有相当的惩处,甚至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赀徭三旬”(即罚处徭役三十天)。对五人以上的“群盗”则追捕处罚更严。同时,《秦律》还有许多对各种逃亡者追捕处罚的规定。
评价: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进步之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局限之处:但是,在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9科技管理研究所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sān huáng......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21 18:18:19科技管理研究所“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
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6 16:16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华文明五千年:兴于炎黄,成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
万里长城十三关,甘肃占三关!终于收集齐了?快看看!政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08-09 10:10科技管理研究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一、传......
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族,那么汉朝之前叫什么?名字有点霸气!2022-10-19 18:5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秦时明月汉时......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5 00:3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古代书......
中国史学开山鼻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文学大家——司马迁与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李陵(西汉历史人物)
05-06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04-10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朝代、皇帝)盘点中国历史上五个令人无比痛心的朝代!(全文)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都是什么下场?
08-17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权机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全文介绍
03-17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事。
08-19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全文介绍
02-25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04-25卫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周朝诸候之卫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全文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