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热点资讯 > 正文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哲学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影响和作用!新型举国体制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新征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新内涵、重大意义与推进路径。

时间:2023-01-28 16:11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来源:光明日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3-01-11 11:19发表于北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3-01-11 11:19发表于北京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1.深入学习领会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强化理论武装淬炼政治品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首先要学深悟透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中,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以战略思维作决策,以历史思维鉴古今,以辩证思维观大势,以系统思维揽全局,以创新思维促发展,以法治思维保安全,以底线思维控风险。坚持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静止地、片面地、零乱地、彼此孤立地观察事物,处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把握和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阶级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中。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报告既深刻论述了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思想内涵,同时从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各个方面阐明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实践路径。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有机融合、相互贯通,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的党的政治建设基本原则和要求,始终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学深悟透,把握好党的政治建设基本原则,保持党的政治本色,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质高效,确保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政治高度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成功密码。“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坚定的历史自信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自觉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推动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把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要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坚定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到制定政策、推进工作中去。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设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党员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3.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丰富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世界宣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既需要筑牢思想根基,把稳政治方向,同时也需要掌握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强本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必须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一系列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深刻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切合中国实际,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深刻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在实践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人民民主作为应有之义,将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为战略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推进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4.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蕴,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去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刻阐述,充分体现了爱国精神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国气派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之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进行过重要论述。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凝聚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既超越了国家、民族、党派的主体差别,也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牢固的价值纽带。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附:

哲学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影响和作用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2023-01-12 19:19发表于北京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曾在诸多场合多次论述人才对于治国兴邦的重要意义。近日,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智库针对习总书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召开了专题会议。在座谈会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科学(创始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渊,结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发表了专题讲话。

王渊首先提到,习总书记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阐述了“发展靠创新来驱动,创新则靠人才来支撑,人才靠教育来培养”的理念。如何理解如何促进创新如果做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王渊认为要站在哲学高度去进一步理解和梳理其精神实质。

一、哲学是人类最原始的好奇心,也是打开各类学科第一道大门的钥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世界本源问题。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探索命题的真正意义,科学是验证命题的真理性。哲学是指导科学理论方法发展和验证的最根本的方法论。泰勒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名字留下来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是学界公认的“哲学史第一人”,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观近现代科学哲学史,爱因斯坦说:培根是强调外部的证实,笛卡尔强调的是内部逻辑的完备,两者有机结合才是完美的。古典时代的科学或学科启蒙和奠基性大家,基本都是哲学家和教育家。

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是产生知识,哲学是产生思想。哲学是提问的学问,科学是解答的学问。《哲学的秘密》中提到,哲学不是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它关注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罗素说:哲学目标是批判的意识和怀疑的精神。是对任何被视为绝对真理的东西永远高昂着不屈的头颅。追溯人类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动力源”,应溯源自古希腊哲学大繁荣时代的大哲学家们。古希腊时代奠定了形式逻辑与实验证明两大科学体系的基石。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欧几里得《几何原理》演绎归纳逻辑,及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理性主义推理学派,及弗朗西斯·培根经验主义推理学派,以及历史上的柏拉图、休谟、亚里士多德、卢梭、拜伦、尼采、康德、黑格尔等大师们世纪史诗般的辩论肯定和否定质疑,推动了世界认知的进步和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开启、成熟和分蘖。如果没有渴望追求真理哲学的信仰,没有了质疑精神,人类也就失去了科学和科技的创新动力之源。哲学科学界普遍认可弗朗西斯·培根是“现代科学之父”的哲学家,为人类现代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人类探索世界本源的奥秘永远在路上,哲学辩证思维和对真理渴望和真理的质疑精神引领全人类科学家纷纷步入自由的王国。真理,永远是相对的,允许被质疑的。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原配钥匙。地心说、日心说和无心说思辨和验证就是最好的案例。地心说,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又为托勒密进一步发展成为在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亚里士多德地心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托勒密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并使之发展到了极致,完美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视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令人安慰的假设,也符合基督教信仰。因此,地球不动的说法统治了1000多年,托勒密的8卷本《伟大论》被当时信奉成为绝对真理的经典。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日心体系,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而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才是宇宙中心,行星运动的一年周期是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反映。后来,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又更大胆地提出宇宙“无中心”的观点,结果被宗教法庭烧死在罗马繁花广场上。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为了证明“日心说”的正确性,亲自发明了望远镜,观测发现了木星的卫星(被命名为伽利略卫星)。据此学说,德国天文学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都有力地支持了日心说。1636年,伽利略《两种科学的对话》中,解读推翻影响人类2000年的亚里士多德“重的比轻的小球先落地”的权威认知。其理论,就是小球坡面滚下如在极端的形态下,坡面立起来,从而发明了匀加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无论是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还是伽利略为了证明“日心说”正确发明望远镜。17世纪后期牛顿力学体系诞生之后,日心说才真正战胜了地心说。日心说确立开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天文学完美的一次革命。它既是人类宇宙观不断提升经典案例,也是科学真理不断完善不断求真精神的胜利。早在1590年,札恰里亚斯·詹森虽是发明显微镜的第一人,但直到1674荷兰人列文虎克找到了显微镜的科学价值,开启细胞病毒的分子化学时代,一切都体现了哲学是科学理论必备的引擎。哥白尼和布鲁诺赴死坚持哲学精神,是一切科学精神的来源。

四、科技一词,指科学和技术两部分组成。科学理论创新是源头,科技创新才有活水。理念思想更新开启一切科学技术理论重大创新的开始,人的思想根本源于哲学。世界观决定科学技术研究方向,人生观决定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态度。在自然科学世界观巧合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学派都趋同,认同世界是存在可发现的运行规律。世界上大科学家往往是唯心主义者,世界观即哲学这就是有力的证明。科学活动是以思维规律去发现和解释存在的规律,掌握运用矛盾论、实践论的哲学辩证思维是科研方向选题和实现路径设计的前提。科学研究是通过逻辑演绎和归纳从事物感性的现象到背后概括抽象的本质。想象力,来源哲学“无限性”表象最完美的诠释。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实在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重大的发现。

五、近现代人类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科学家和企业家作用是一样的。事实证明,科学家是不知道该课题有啥用途的基础理论创新主角,企业家是科技创新应用实践的主力军,企业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英国独霸人类第一次大航海时代,是因为英国人哈里森发明了第一代“GPS”,解决航海经度定位的哈里森航海钟。最后,航海钟对世界天文学和造福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的一位卡车司机麦克莱茵发明了现代集装箱,才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人类繁荣交流交往和东西文明交融的新世界。

近代中国哲学史,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都肯定追问、质疑、反思哲学精神对科学进步的意义。中国幸运赶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末班车,正在谋划开启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新时代。有人戏说,现代的科学渐渐从哲学里离家出走了,罪魁祸首就是“大学”。也有人总结,任何一门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科学等学说)都是从哲学孵化出去的,一个学科一旦成熟了都会从哲学母体分裂出去独立生活,剩下的不知道受没受精或能不能被孵化成功未知的蛋,仍然还要留在哲学这个窝里加温。教育是人才的摇篮,文理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商榷。

最后,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是科学之本;哲学,是科学之源;哲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之源。科学家学点哲学,企业家学点哲学,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应该学点哲学,领导干部提升领导力及科学素养尤需学好哲学,用好哲学。用哲学统领和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强国之基!


新型举国体制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3-01-13 09:08发表于北京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核心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高地、掌握话语权,归根结底要依赖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相较于一般的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往往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涉及要素的协调配置、研发团队的通力合作,离不开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引导,甚至需要举全国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实现核心技术创新领域的关键性突破,从而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已迫在眉睫,需从多个角度精准把握、积极推进。

  新型举国体制应新时代而生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及技术进步引领下的经济增长。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当时创新资源匮乏、科技基础薄弱的历史条件,我国积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资源,在国防、航天等重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随着研发资源的不断积累和人才队伍的迅速扩张,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已然发生变化。探索新时代下契合我国科技创新大环境的新型举国体制,是对传统举国体制的继承与创新,亦是我国协调资源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着力创新的必然选择。

  第一,明确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新型举国体制继承了传统举国体制所体现出的强大制度优势,牢牢握紧“统一指挥、高效动员、协同攻坚”的大旗,依然强调中央政府在国家重大技术突破中承担的引领和协调作用。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举国体制的主体结构面临优化升级,亟须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协作来实现技术突破,形成以有为政府为主导、有效市场相协同的创新局面。

  第二,把握因事制宜的运行手段。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型举国体制在传统举国体制的基础上,明确了举国体制的适用范围,以区分其在不同科技创新项目中的作用程度。概括而言,在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的关键科技领域,强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主导作用;对于适宜分散式研发的科技创新项目,新型举国体制则保留个体创新的自主性。

  第三,依托数字技术的全新力量。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的数字经济已取得长足发展,为工作协同、机制建设、政策执行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数字经济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有力推进组织动员与资源调配,无疑是保障新型举国体制运行效率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法宝”。

  以有效市场合理配置为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是新型举国体制下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体现在要素流动、产权保护、价格稳定和市场运作等方面,构建适宜新型举国体制的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有助于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着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是实现技术需求和创新供给有效对接,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新型举国体制下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重视核心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关系,重视市场机制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研发要素向产业链上具有更高生产率的企业与部门流动。同时,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市场在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强化关键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

  一直以来,政产学研金之间的协同创新,不仅在中微观层面推动了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更在宏观层面被视作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形成自主创新体系的着力点。推动建设新型举国体制,要围绕对国家发展和经济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领域进行统筹布局,推动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和提升政产学研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与协同效率。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市场机制赋予协同创新以全新的运作逻辑,必须利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加快发展政府特设机构主导的协同创新、大型央企和头部民营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以及国家级科研机构主导的协同创新等模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现里程碑式跨越。

  以有为政府统筹领导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强调,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党中央的统一领导是核心生命力,有为政府的统筹领导与有效决策是根本保障。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仍需有为政府的科学统筹与顶层设计,以形成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助力。

  一是统筹资源配置。通过对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全局配置,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平衡利益分配,不断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有力发挥在科技创新领域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着力提升组织动员能力与宏观调控效率。在整体规划部署下,将科技创新战略与研发资源的市场化需求、企业的核心技术攻关方向有机结合,从而更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科学简政放权。全局规划、统一调配不是行政制度的弃“简”从“繁”。新型举国体制下,深化政府部门改革,合理压缩相关行政审批,及时为市场及企业减负。务实有效的简政放权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与动力,形成各部门各领域协同的良好局面,凝聚起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

  三是重视要点规划。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要科学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在具体政策制定时,应当综合考虑科技创新项目的整体发展方向与近期亟须攻克的重点任务,优先聚焦国家当前重要战略需求,精准实施,重点突破。这就要求以新型举国体制为抓手,筛选若干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对象,对重点项目进行持续跟进,切实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新时代新征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新内涵、重大意义与推进路径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2023-01-28 16:44发表于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继续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集中表达、专章部署,并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这一部署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重视,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和更加精准的把握,赋予了科教兴国战略新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与重大意义,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科教兴国战略新内涵

        准确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内涵,有必要回溯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过程及决策脉络。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多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丰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义。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科教兴国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详细论述了科教兴国战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一)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要明确其基本内涵

        “科教兴国”,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科技和教育对促进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基于此,我们可以明确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义至少包括以下三层意思:其一,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推动经济与科技的融合,经济建设以科学技术为前提,科学技术要在经济建设方针引导下发展。其二,要巩固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基石作用,教育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事业,唯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其三,要明确科技与教育二者的统一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抓手推动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夯实我国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根基,从而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要明晰其新之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并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加以系统论述、全面部署。这既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延续,又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新发展,彰显了科教事业是影响国家未来的战略性事业,赋予了科教兴国战略新内涵。

        其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明确贯穿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依靠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在科技、教育、人才三者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而教育是根本。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教育强国是基础,没有教育强国,就不会有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其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协同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视三大战略之间的有机联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均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三大战略相辅相成、同频共振,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任何一方存在短板,势必影响到其他两个维度的推进。正是三大战略的协同配合与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其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还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以科教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三)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要认识到其时代性

        回顾科教兴国战略的决策过程及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方面,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涵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另一方面,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要求会不断丰富发展,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科教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建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在科技领域,若干学科方向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研究机构、大学、领军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全球地位明显上升,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二、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我们党在当下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重大。

(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在这一系列强国目标中,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是重要支撑。我们对科技、教育、人才的需求,从未如此紧迫。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激发“第一生产力”,激活“第一资源”,点燃“第一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最终汇聚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推力。

(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教事业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着重大意义。其一,科教事业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基础。其二,科教事业对提升国民整体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其三,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汇集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保障。

(三)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更大进步,需要人才和教育来支撑。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也愈发凸显。教育是人才涌现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提升我国在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上的攻关能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三、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准确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具体而言,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下好科教发展的“先手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出创新驱动,确保科教发展的动力引领。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夯实科教发展的人才支撑。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下好科教发展的“先手棋”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确保全面执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法律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继续保持在4%以上。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民间教育投入,使之达到GDP的2.5%左右。国家还应明确规定教育财政支出维持在地方财政支出的15%—20%,并将其明确写入教育法。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抓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造就新时代的“大国良师”。努力把数字资源的静态优势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以此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声音。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要探索构建梯度重点攻关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三是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探索构建多层次、立体联动式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四是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五是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树立追求科学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志向,形成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国家科研机构应发起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联合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形成集群优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应积极发挥其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积极探索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学科交叉协同攻关科研模式。科技领军企业应依托自身规模和技术优势,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联合体。

(三)突出创新驱动,确保科教发展的动力引领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继续突出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在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加速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建立创新主体有活力、创新活动有效率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聚集。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贯通产学研用。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作用。可对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提出申请的科技创新项目予以优先支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生态,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四)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夯实科教发展的人才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不断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一是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转变人才开发观念,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完善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全面用好各类人才,用好高层次战略人才,精准引进用好国家急需紧缺人才。三是完善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以广阔的平台吸引人才,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以活跃的创新实践助力人才发展。四是完善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用好全球人才资源,加快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五是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的发展环境。针对承担不同层次、类型科研任务的平台机构,推动建立差异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优化结构层次,培育大批高素质人才。一是要适当调整高等教育专、本、研的招生层次结构,进一步提高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二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深度合作,推进目标导向研究与自由探索研究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产研互补、协同育人的“科教产融合创新模式”。三是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培养人才需要立足全方位的开放,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来培养高层次人才可能会越来越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强国的内涵、指标和实现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周洪宇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宇阳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