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热点资讯 > 正文

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时代要求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时间:2022-12-10 15:55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时代要求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深刻领悟“三个务必”的深刻意蕴和意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12-10 13:33发表于北京...

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时代要求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深刻领悟“三个务必”的深刻意蕴和意义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12-10 13:33发表于北京

                                     所长 : 王渊

       “三个务必”的深刻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开宗明义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三个务必”,不仅是在“两个务必”基础上的一种历史性升华, 也同样揭示了党在过去十年间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奋斗密码,具有深刻的意蕴与重大意义。

一、“三个务必”是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宝贵经验,具有高度的政治清醒和忧患意识

        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之所以这样提出对全党的警醒,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预见到革命即将胜利,但是“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而实际上,对于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革命以后的道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选集》第4卷)。这充分预见到中国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后所面临的新挑战。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参观时说,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这里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执政新中国70多年来,“两个务必”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重要政治保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在迈上新时代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务必”,是对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出的新要求,其思想内涵更为丰富深刻,意义更为重大深远。

二、“三个务必”既有对党的优良传统的坚定继承,又有基于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其内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如今,建党百年,在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再次发出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务必”告诫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表明,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以钉钉子的精神,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性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既强调了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又明确了奋斗过程中的心态与作风。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现状,在复杂的形势中始终保持清醒,胜不骄、败不馁,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破除一切阻碍。“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则蕴含着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当下内外部形势环境变化之快、对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必须清醒看到,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只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使全党在胜利和挫折之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为继续奋斗积蓄力量。这“三个务必”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遵循的宗旨、坚守的作风和发扬的精神,鲜明体现出百年大党与时俱进的特征。

三、“三个务必”是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历史的事实证明,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三个务必”,体现出强烈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到执政过程中的实践自觉,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面临执政考验时深邃的理论承继和理论自觉。

        从革命到执政,从建设到改革,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面临“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 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个务必”的重要意蕴在于: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本色;它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自警自励的政治智慧;它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哲学理念。“三个务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新的丰富和发展创新。这“三个务必”,不仅是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鼓舞与动员,也是为行走在“赶考”路上的每一位奋进者,提供了精神引力与行动指南。

         深刻领悟“三个务必”的真义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的重大要求,彰显了百年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的清醒和坚定,体现了党持久不变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胜利后党的建设和国家前途的冷静思考,是对“进京赶考”的前瞻性认识。正是在“两个务必”思想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成绩已经成为历史,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我们党要担负起更加重大的责任和更加光荣的使命,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因此,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同志发出“三个务必”的伟大号召。

        “三个务必”在“两个务必”基础上,增加了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元素,是新征程上对党更高标准的政治要求。“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传承的是党坚持自我革命的自觉和清醒,发展的是党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对未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的自信与主动。

          “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指引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作自己的初心使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思想保证,指引铸就了百年大党的灿烂辉煌。“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告诫全党,在新征程上,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格。党从人民中走来,始终把自己当成“学生”、把人民当成“先生”,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党诞生于艰苦年代,走过苦难岁月,一直保持着吃苦耐劳精神,把艰苦奋斗当成接续奋斗的传家宝。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保持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敢于斗争”是融在每一名中国共产党人血液中的宝贵品质,“坚持敢于斗争”是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求增强共产党员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勇气,增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

        牢牢把握“三个务必”走好新的赶考路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新的赶考之路。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我们要走好新的赶考路,必须坚持做到“三个务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新征程上,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不负人民、不负国家,最大限度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最大限度把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向群众学习,听取人民意见,接受人民监督,反对特权思想和现象,反对形式主义,和人民打成一片,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激发昂扬斗志,摒弃骄娇二气,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依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在与错误思想、自然界以及其他敌对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党坚持与贫穷作斗争,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更好地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与各种社会矛盾作斗争,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坚持与破坏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迈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步伐;坚持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斗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同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作斗争,坚持自我革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上,我们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高斗争本领,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三个务必”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路的理论指南。我们必须牢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人民至上,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既是前行的号令,也是谆谆的告诫,为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守正创新的生动例证

  回望百年党史,每当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或关键时刻,党和党的领袖都会发出“务必”的伟大号召,提出战略性的警示。1949年3月,在党即将赢得革命胜利、夺取全国政权的重大转折关头,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战略清醒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坚守战略底线,不断赢得胜利。

  在迈步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务必”的号召恰逢其时。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具有十分清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既是理论的创新和升华,也是时代的要求。首先,“三个务必”的理论源头在“两个务必”,又凝结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实践经验。其次,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着新的使命任务,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面性,需要进行很多前人没有经历过的伟大斗争,对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环境,夺取新的胜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个务必”具有丰富的内涵。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要始终把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敢于知难而上、迎难而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因此,“三个务必”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又是时刻警示我们不偏向、不懈怠的黄钟大吕。

  “三个务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必将在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历史上刻下深深的思想印记。它揭示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政治密码,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宝贵经验,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思想引领,是党迈上新征程、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行动指南,是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法宝。可以说,“三个务必”是我们应对百年变局和变幻风云的智慧锦囊,也是我们面对各种复杂险境、战胜遏制挑战的高手韬略。

  学习“三个务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清醒和深邃,更加深刻地领略到“两个确立”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坚持知行合一,努力践行“三个务必”新要求

  “三个务必”既是思想作风,更是实践操守,作为一名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只有把“三个务必”从思想认识、作风要求转化为自身的素养情操、行为习惯,才能使其唤发成强大的力量。

  一是要不断强化理论学习、提升人生境界,为践行“三个务必”夯实理想信念基础。要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要加强个人情操的养成,厚植人民情怀,胸怀宽广坦荡,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确保理想信念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离、精神状态不懈怠。作为有近30年党龄的国家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领导干部,就是要坚持遵守党章党规,做到举旗定向不动摇,自觉践行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党员干部工作识大局顾大局的使命担当,确保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科技、人才、创新“三位一体”,使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创新上的人才培养工作不掉队、不懈怠、不疲劳、不厌战。

  二要不断提升能力本领,为践行“三个务必”拓展工作实效途径。新征程上,我们前行的道路绝不会一马平川、一帆风顺,会面临不少曲折坎坷、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加强能力养成,提高执行任务和履行职责使命的能力本领。要让“三个务必”的新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把学习创新理论的成果转化为化解各类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本领,从中找到破解各类矛盾的“金钥匙”。作为陈云国志亲自批示成立的、以管理科学及相关交叉科学为研究的国家科研单位,科技管理研究所要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深入融合的文章,努力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科研故事,为谱写建设现代化科技创新的时代篇章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是要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为践行“三个务必” 健全党性监督机制。“三个务必”是思想作风,也是党性要求。一个组织、一个单位要有战斗力,一定要形成科学正气、守正创新、团结一心。因此,践行“三个务必”,还需要有健全的党性监督机制作保障。要树立选人用人的标杆,让队伍有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要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对各种妨碍我们实现奋斗目标的行为提出警示并勇于斗争。作为中共科技管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就是要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让党和国家放心、党和人民信赖的有战斗力的科研队伍,在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上不断展现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我国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发展的“大考”,我们唯有牢记“三个务必”,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攻坚克难、团结奋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方能交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优异答卷。

附: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12-10 18:22发表于北京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百年沧桑,风雨兼程,民族复兴的追梦路上,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每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里都有跋涉的足迹、拼搏的身影、奋斗的汗水。

        新时代新征程,在追梦路上播种未来的广大科技工作者,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科研院所……一次次令人难忘的会面,一段段深入交流的对话,一个个亲切温暖的瞬间,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深情勉励,汇聚成众志成城的信心决心——“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习近平总书记和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就从脚下这片土地讲起。

        2021年3月的武夷山市,草木苍翠、鸟语花香,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廖红,在这里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她向总书记介绍,通过在茶树间套种大豆和油菜,不仅可以给土壤补充肥力,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茶叶品质。总书记对此表示肯定,嘱咐“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科技特派员制度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支持和指导下,1999年从福建南平市起步,随后逐步走向全国。20多年来,数十万科技特派员奔波在山野之间,领办创办了1.5万家企业或合作社,用科技之光照亮乡亲们的致富之路。

         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有位名叫凌一农的教授,从福建来到宁夏教农民种蘑菇脱贫致富,他的原型就是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前不久刚走上了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派林占熺赴西海固传播菌草技术,作为闽宁对口帮扶的重要项目之一,小小一株草不仅把“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还在全国500多个县广泛应用,并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变成了造福世界的“友谊草”。

        国家的需要在哪里,科技工作者的阵地就在哪里。一辈子躬耕稻田的袁隆平、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这些名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起。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相信,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今年9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并参观项目成果展览,充分肯定C919大型客机研制任务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指出“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继续合力攻关”。

        时间回到8年前,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商飞公司考察时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综合试验大厅里,科研人员、试飞员闻讯赶来。总书记对大家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从2007年立项到2017年首飞,再到今年9月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15年攻坚克难,三代人追梦云天,大飞机制造也和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等一起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印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必奋斗其时。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从“跟跑者”向“并行者”再向“领跑者”转变,中国自主创新,风景独好,风光无限!

“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准备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合影时,看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站在代表们中间,便握住耄耋老人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老科学家执意不肯,他一再邀请,“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对于老一辈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继承和发扬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并率先垂范礼待“白发脊梁”。

        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悉心关怀、寄予厚望。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鼓励他们“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信中,总书记回忆起9年前在他们那里同青年科研人员交流的情景。9年来,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与时偕行,青春壮哉!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写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充满梦想的远征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必将创造更多的奇迹,赢得更大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