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热点资讯 > 正文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新年献辞)新年贺词

时间:2023-12-31 16:16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新年献词丨2024:满怀信心,奋勇前行 一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3年新年献词...

                                              新年献词丨2024:大道同心,砥砺奋进!

                                      一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4年新年献词

                                                           王渊 于(北京)2023年12月31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3年即将过去,2024年的脚步将近,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我们再一次于回顾中展望未来。

       2023年,人类尚未从疫情的阴霾中完全走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涌向我们的地球。

       要和平还是战争,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共赢还是博弈?人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谁来担起解答  “时代之问”,承载世界人民拳拳期待的重任?   

        稳定力量。2023年的中国元首外交亮点纷呈,从“友谊、合作、和平”的访俄启航,到赓续  “同志加兄弟”情谊的访越收官;从共赏 《高山流水》,到共画 “旧金山愿景”…… 无不彰显 “确定之中国”为  “不确定之世界”, 带来时代所需、人民所盼的稳定力量。

       劝和促谈。3月,从北京发出一个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消息,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实现和解。“里程碑式的和解”让 “劝和促谈”的中国主张深得人心,亦为解决乌克兰危机和破解巴以冲突指明唯一可行路径。

       携手共进。“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大道众行远 携手启新程”…… 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示出霸权主义、脱钩断链、零和博弈的旧路行不通,而相互尊重、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希望之路方可行。

        共享机遇。从年初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到年中的2023服贸会、第134届广交会,再到年末的第六届进博会、首届链博会……伴随一个个备受瞩目的活动成功举办,中国释放出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共享新时代发展机遇的强烈信号。

        科技创新。C919国产大型客机完成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 “爱达·魔都号” 顺利出坞,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畅销全球…… 重点领域突破,产业结构优化,最大变量正悄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当新质生产力燃动的火焰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逢,必将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科学精神。中国量子技术、人工智能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上,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位居榜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635.4万人年,排名世界第一 …… 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水平的大幅跃升,背后是科技工作者的热爱和坚守。钱七虎、孙家栋、林占熺……这些胸怀天下、功勋功勋卓著的国之脊梁,他们以科技创新作为报国的方式,搏那一份民生富足安稳;他们以 “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换那一刻举国沸腾。还有众多寂寂无名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奉献——工程中的挥汗如雨,实验室的通宵达旦,田野里的风餐露宿……他们是635.4万中的一个数字,也是所有关于科技创新的故事里不可跳跃的桥段、不可或缺的成员。

       传承文明。我们致敬脊梁,我们也尊重平凡,因为每一次滚石上山都有不凡的意义,每一点积累都在汇成一个静水流深的中国。信心与创新,从来不是被动的,那是对时代最深入的洞察,是对世情最真诚的倾听,是对自身最积极的超越。

        五千年文明史、百年奋斗史早已昭示,即将迎来75年华诞的新中国亦将见证,接近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坚定信心、勠力创新,将谱写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将激发多么无坚不摧的力量。这信心与创新,足以让我们在艰险处百折不挠,在危机时勇毅前行,让我们深爱的脚下的土地,生生不息,弦歌不绝。

        砥砺前行。2023年,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加之此前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得到极大丰富,这彰显出中国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如磐,步履不停。

        时光荏苒,日新月异。回首2023,中国空间站将 “中国高度”标记在浩瀚太空,C919大飞机展翅翱翔、扶摇直上,贵州的 “村超”简朴又充满活力,始于秋分终于寒露的杭州亚运会出彩出圈。    回首2023,那些“高光”的时刻, “破防”的瞬间,“暖心”的善举,温暖而有力量,定格成这一年的独家记忆。让我们奔赴2024,满怀信心与期待!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4正迎面而来,前路虽有艰难险阻,但那些越过的激流险滩,也让我们更加自信从容。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亲爱的读者朋友,《中国管理科学》杂志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您面前——我们将深入更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场景,解析更多新质生产力成长的关键,关注更多管理科学、相交叉科学,教育、科技与人才的互动… … 我们将与您一起,为创新者歌,为攀登者呼,用文字、用镜头去记录、去发现那些永无止息的热爱,那些孜孜不倦的求索,那些跌宕起伏的过程,那些气壮山河的突破。为您,为这个国家增添更多相信的理由,增添更多前行的力量!

       行者无疆,岁月有痕。2024年的列车疾驰而至,时间的指针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更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国家战略、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正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更加过硬的工作作风,谱写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

  我们相信,只有狠抓落实,只有埋头苦干,才可以在百舸争流中奋楫争先、勇立潮头。我们相信,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每一份梦想的坚持,都在奔赴自己的山海,也将前往自己的未来。

  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意盎然。我们将与您并肩前行,满怀信心,奋进前行。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让我们共同探寻那些温馨的人间烟火,一起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故事和蓬勃生机。

       2024,世界将以更加期待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将满怀信心,砥砺奋进!

附:

                                      新年献词丨二〇二三,提振信心有㡳气,团结奋斗创奇迹

                                      一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3年新年献词

                                                           王渊 于(北京)2022年12月31日

        一元复始,旭日始旦。2022即将远去,2023就在眼前。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不舍昼夜、蓬勃发展,一个坚韧的民族秉持着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怀抱着强大的底气与信心,在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的复杂形势下,站稳脚跟,再一次展现了强健的适应力和行动力。

        这份强大的底气,来自中国人手中握着的“规模”与“深度”的金钥匙——中国经济总量达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到18%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升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列第11位,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这份坚实的信心,来自对内外环境的清醒认识、对“时”与“势”的科学判断,更来自每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山高人为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有了人民,就拥有了一切可能;保护了人民,就保住了处逆境而不馁的底气。

        这是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真正意义;这是疫情3年来,党和国家顶住种种困难压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千家灯火万户安”摆在首位的根本原因。

        2022年,中国科技创新一直扮演着突破引领的“火车头”:前沿领域“天眼”报捷、福建舰探海、“梦天”飞天;“墨子号”实现千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开通运营;世界最大的光纤网络构筑而成;清洁和可负担能源领域研究产出全球第一……我们的科技创新进步,改变了全球创新格局。

       2022年,我们努力奔跑,冲破疫情禁锢,在风浪中奋力泅渡,把坚韧和勇气藏在泪水里,向前的脚步从未止住。我们坚持、互助与奋斗,能让心与心贴得更近,也能让城市、国家和民族,在大风大浪中乘风破浪,在大战大考中迎难而上。

        2022年,我们的奥运健儿让沸腾的荣耀燃烧了冬天,我们的航天英雄将中国印记留在星辰大海,我们的国之重器硬核实力支撑起大国底气。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铆足劲头、担当实干,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辽阔的疆土上,我们双向奔赴、跨越山河,守家卫国的赤诚忠心情暖中华。

        中国,现在既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实践者,也是成果共享的倡导者。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正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最宝贵的借鉴经验。

        中国,现在站上了更高的历史起点。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从全局的高度谋定了中国今后的方向,赋予包括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内的全体国人,一颗宝贵的信心。新的一年,无论是布局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还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被列为政策组合拳“重头戏”的科技,都将为中国社会经济注入充足的活力,开拓新的提升路径。

        万物更新,旧疾当愈,有本之木,繁茂长青。这“本”是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决心、中国韧劲、中国意志、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信心、中国勇气、中国担当、中国力量。 

        提振信心有㡳气,团结奋斗就能创造人间奇迹。巨轮因此无惧风浪!今天,我们开启了又一段逐梦征程。以忠诚、使命、奉献和专业的精神,描绘时代画卷,奏响时代强音,我们必将赓续荣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的航程中,标注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的分量。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里,有每一个勤劳善良的我们,执着坚定,热爱奋斗,诠释着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最美姿态。扎根于这个伟大的国度,我们不畏一切考验和锤炼,哪怕荆棘仍在,依然扑向山顶。直面过去、直面改变,不惧未来、更不惧挑战。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不畏风霜雨雪,顽强生长,踔厉奋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段话引人共鸣:过去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们举国协同与新冠病毒作决然的斗争,与此同时,我们亦未弱化“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2023年的巨轮就要开启,力量源自团结,奋斗创造奇迹。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崭新的征途就要启程,愿这艘巨轮在这一刻,载着每一个正在奋斗的你、我、他,勇毅前行。祝福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愿我们大家皆得所愿,顺遂如意!

        新年快乐!

附一:

           国之大者|科技引领发展,创新赢得未来

                          一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3年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王渊 于(北京)2022年12月31日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在这新元肇始、万象更新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所改革、发展、创新的社会各界朋友,向我所全体员工及其家属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时光如流,岁月如棱。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一个及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新冠疫情不时地触动我们始终绷紧的神经,疫情的严峻形势为我们工作、生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还有方方面面的雄关险隘接踵而至……但是,即使是面对这样的狂风骤雨、惊涛骇浪,我们始终无畏无惧、不屈不挠,越急流、穿险滩;我们始终携手并肩、心手相连,用全情投入、挥洒汗水,交出自己的答案,确保我所顺利走过了2022年。当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也要科学防疫,做好防护安全,当好守护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时光荏苒,一年将尽。2022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我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年。全国空气质量指标在历史性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后,空气质量继续好转,蓝天白云不再是“稀缺品”;1—9月,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6.3%,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消除;生物多样性保护步入新时代,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恢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在中国大地生动展现,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站在2022的末尾回望,那些我们共同见证的一幕幕高燃画面仿佛发生在昨天。“双奥之城”的自信、“一墩难求”的热情、“山东饺子馆”的乡愁、“重庆雄起”的感动……我们共情共鸣;“三航母亮舰”的威武、狂奔看国旗升起的浪漫、再赴星辰大海的征程……我们同心同度。2022不易,但也有这些时刻令我们心潮澎湃。缓存那些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激动瞬间,为2023留下继续勇毅前行的铺垫。


          我们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为全面推进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己之力。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必须增强我们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科学发展和数据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和拓展,基础前沿领域相继突破,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我国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抢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1872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和跋中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句话,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世界科技巅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要跨越自身的科技难关瓶颈,还要冲破国外的封锁打压,道路尤为陡峭,必须有奋勇攀登的决心、信心和耐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充分彰显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刻认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意义。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创新制胜的“法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让科技人才心怀科技自立自强“国之大者”的信念。通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学家群落,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深化科技人才主动适应新时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践行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使命,充分响应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主要科学中心的号召。中国科技需要高水平自立自强,同样也需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类社会正共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重大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全球协作,以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谋划部署,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专门部署,这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之战;要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为重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要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走好人才驱动创新的宽广道路;要以激发自主创新潜能为目标,培育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深厚土壤;要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二十大报告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2035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将逐步成为全球创新发展的领导者之一,以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深化科技创新要素由分散转向高效聚合,持续向企业集聚。通过建立院士之家、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形成源头创新突破、原始创新攻关、应用创新协同体系彰显科技创新贡献。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要主动积极拥抱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并在服务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科技文明与数字文明融合方面予以充分体现。深刻把握数字化变革方向,还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涵,将数字化改革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形成“政、研、企”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统一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蓦然回首看来路,斗志昂扬再出发。今年11月初,“天和”“问天”“梦天”三舱齐聚天宇,中国空间站完成“T”字基本构型;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交付、“中国天眼”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2022年我国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十一位,我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11月底,两个乘组的6名航天员首次完成“太空会师”。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建造之路就是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回望即将过去的2022年,世界之“变”与中国之“常”,或者说,世界的变乱交织与中国的稳中求进,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不仅为中国明确了方向感,也给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在加速演进的大变局中,这种方向感和稳定性体现在何处?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强调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是非常明确的系统部署。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我们又将如何在挑战中把握机遇?12月31日晚7时,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力量源于团结,奋斗创造奇迹”  “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只有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的正确道路,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提振信心,科学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科学提供健康创新发展的新天地!科技驱动发展,创新赢得未来。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2023年即将到来,中国有句古话,“一回春到一回新”,每一个春天都是崭新的。哲学家加缪也曾经说过,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在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在这个隆冬的时节,我们看到这个战疫三年的国家、这个历经考验的城市一一北京正在逐渐恢复,充满新气象的新年就要到来。期待有一个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把科技技创新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预告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来到”,就让我把这“斗天战地”的精神当作是给大家的一份新年礼物吧。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壮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砥砺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昂首阔步迈向新的一年。在此,我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齐心协力、戮力同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最后,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幸福安康、皆得所愿!


附二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在2022年冬至节喜迎2023年元旦的讲话

                                                         所长 : 王渊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今天是2022年的冬至日,俗话说得好,“冬至大如年”!今天北京的天气非常冷,现在室外是零下10度,但站在室外做单管核酸检测却倍感暖意,因为我每天一早,都在忐忑地等待着核酸结果,终于不用再忐忑不安了,暖阳了。听说最近的问候语,已经从“吃了没”变成“阳了没”。这一年,我们屯过菜、居过家,现在很多人进入了“发过烧”的阶段。尽管如此,我也借此机会,祝愿所有正在与阳抗争的朋友早日变成“阳康”。再过九天就是2023年元旦了,对此我在冬至日提前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元旦快乐!

        感谢大家!作为第二任所长的我三年五个月时间,在这一千二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就有整整三年时间与新冠肺炎遭遇。在我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对物资调配、远程办公、错峰返岗、分时用餐、登记测温、定时消毒各项防疫举措,是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共克时艰,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特别是今年春节,很多同志响应号召,主动放弃了和家乡亲人团聚的机会,就地过年。大家没有责怪,没有抱怨,更多的是理解、支持和包容,我们共同构筑起严密的抗疫防线,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党中央统一号召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指挥下,与疫情打响了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的“三大战役”,我所全体人员发挥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与世纪疫情作殊死博奕,这也正体现了我所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应有的责任和担当。2022年末,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正进入新阶段。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艰难,更彰初心。回首近三年抗疫历程,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

        感谢我们自己!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我们经风霜历风雨,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永远忘不了那一幕,一位医务人员陪着卧床的老年病人沐浴在夕阳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山河大江,穿过人海茫茫,再回首这三年,会发现日落下的两个身影,映照着疫情中所有闪光的人。那是刻在全体中国人心中的一份共同记忆,是我们相扶相携,战胜疫情的共同岁月。“遇事见人心,别忘了陪我们走过三年的每一个人。”一个“陪”字,对经历了三年抗疫的我们来说,是陪伴,但不是简简单单的陪伴。它记录了一千多个艰辛艰苦、勠力同心的日日夜夜,留下了一个个义无反顾、守望相助的身影。“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刻印在我们所有人的记忆中。通过大家上下一心,使“陪伴”我们三年的“通信行程卡”小程序正式下线。我们心情很复杂,有的晒出最后一天行程码截图作纪念,有的说“感谢三年来的保护”,有的则说“但愿今生,永不相见”。当前我们进入了新的防疫政策调整优化阶段,有些城市正在遭受疫情冲击。我们的心态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阳”了的朋友按照提示吃药休息,平稳度过病程之外还互相传授经验;“阴”着的朋友备好防护消毒用品和药品积极防御。这或许说明,奥密克戎毒性明显减弱,了解病程发展之后,人们不再那么紧张,有了泰然处之的平常心。

        感谢党中央!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我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科技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进一步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心、奋发前行,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科学和交叉科学管理作出科技管理的新贡献。我们要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向引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任何风险挑战都不会阻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步伐。

        感谢我们的国家!抗疫三年来,我们国家的防控方案调整了十版,每一次根据的都是病毒的变异特点以及我们日渐提高的防控能力,这是尊重科学、因时因势做出的调整、管理,也都切实有效。三年抗疫,我们国家赢得了德尔塔病毒转为奥密克戎、毒性持续下降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对症药物研发特别是中成药大量推出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宝贵窗口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6.45亿,死亡超过663万人。截至目前,中国内地报告确诊病例36万例,死亡5235例。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抗疫三年来,中国新冠死亡率是全世界死亡率平均值的两三百分之一,是美国的1/860。在有的国家人均预期寿命近两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2020年为77.93岁,2021年提高到78.2岁。三年前疫情刚起时“一罩难求”,如今我们的口罩不仅足够自用还能大量出口。近期针对N95口罩需求的上升,工信部重点对N95口罩加强了生产调度,物资充足。药品特别是中成药的研发和上市,与三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新冠病毒疫苗方面,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疫苗生产线,年产能超过70亿剂,已经提供55亿剂疫苗,完全能够满足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需要。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5亿剂次,接种总人数达13亿,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73%和90.37%。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疫情高峰哪怕只是晚来一两个月,整个社会的疫苗免疫屏障就会更加坚固,医疗资源的应对也会更加充足与从容。网上有人就当下病例的激增提出疑问,“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十四亿人晚感染、少得病的抗疫成果恰恰作出了回应:没有当初,何来今日?当然,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过程中总会有新困难新挑战。病例骤然增加,有的人遇到了买药难、去发热门诊排长队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逐个直面破解、采取果断措施,一直是我们国家打赢疫情防控战的法宝。“350万盒抗疫药品已投放北京数千家医院、药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方案公布”……应对举措接踵而至。三年来,我们党和国家用行动证明了我们政府始终在战“疫”中掌握了战略主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其实人类的历史,就是传染病的流行史;人类的生存史,就是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道阻且长。绝大多数传染病是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新冠病毒的毒性可能逐渐减弱,直到与人类长期共存。最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国家的防疫“成绩单”感到自豪。疫情还没结束,但疫情的威胁终将被驱散,人们要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要我们看清发展趋势,坚持科学防疫,保持团结一致,就能一如既往克服眼下的困难,对疫情实现“战略反攻”。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前面就是春暖花开。我们终将走岀疫情,迎接光明的未来!

        感谢中国人民!2022年底,86岁的钟南山院士在高校做科普讲座,针对最新疫情形势给出建议。“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无新冠后遗症”“越晚‘变阳’ 症状或越轻”……一番话让人倍感安心。我们不禁回想起,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那张在网上热传的照片。照片中,钟南山院士靠着餐车座椅,面容疲倦。后来,全国人民都知道,那时的他,正星夜兼程赶往武汉。“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三年来,从最初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后来迎战德尔塔等变异病毒……我们亲身经历过,或者亲眼看到过太多这样的故事。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医护人员脸上的口罩勒痕、因闷热过敏红肿双手时内心的感动;记得看到“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让我去!”“不计报酬、奋不顾身、随叫随到!”等请战场景时的震撼……面对世纪疫情,无数英雄挺身而出,给了生命以最强劲的守护。因为有他们的守护,我们才安心。“全村的龙把最硬的鳞给你”,三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会师武汉时,一位网友借用国产电影《哪吒》中的一个情节,形容这一举全国之力驰援湖北武汉的动人场景。电影中,全体龙族用最硬的鳞片,给敖丙制成了一件坚不可摧的万鳞甲。而在这场武汉保卫战中,各地人民拿出最好的“鳞”,为武汉筑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谁又能忘得了呢?这是中国人面对灾难时的一份底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起面对过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百余起聚集性疫情。当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告急时,来自各地的兄弟姐妹携手而来,投入到抗疫中,一次次让所有人看到中国人的团结。正是这份团结,让我们在新冠病毒夺去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时刻,始终将中国的发病、重症、死亡比例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让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疫情三年,很多平凡英雄为我们筑起一道道无形的抗疫防线。他们是忙碌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是酷暑极寒中始终坚守在一线社区工作者、片区民警,是穿街走巷、送来急需物资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满身汗水换来城市洁净的环卫工人……他们曾在疫情最危险的时候,勇敢站在抗疫的第一线,为我们遮风挡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日子里,身处各行各业的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防控疫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在三年疫情中,不能忘记的还有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邻居等。无论是相处时的关心和照顾,还是分开时的思念和牵挂,都让我们在与病毒斗争的日子里,感受到温暖和关怀,看到光明和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说: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我们国家深入了解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说的“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同时,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政策解读和宣传阐释,及时回应大家关切,不断解疑释惑、凝聚共识,更好地争取人们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党和政府,面对无论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始终把科学精准当道必答题。面向未来,我国继续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让各项防控工作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温度、更富成效,切实保障好人民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过去三年,我们国家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有效保护了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的疫情防控政策得到了全国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进一步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扎实推进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勠力同心巩固抗疫成果,因时因势做好精准防控,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抗击世纪疫情的全面胜利!因此,坚信我们终将彻底走出疫情的阴霾。只有同心才能同力,只要同心必定胜利。面对世纪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同心同德、为人类文明福址和人民生命健康造福,只要大家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克服艰难险阻,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这当然都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当然也包括我们大家,所以道一声:  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其中包括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作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本质上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人才主要经由教育培育而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助力教育改革、发展、创新;人才是教育和科技进一步革新的关键智力资源,没有人才,教育和科技就很难发展。所以,教育、科技、人才实质上是互相分不开的一个统一体。我们只有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实现。教育事关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兴旺发达。没有良好的教育,我国就不会有发达的科技和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党和国家坚持把教育视为各项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由此可见,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石,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科技就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在当今世界,还是在未来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都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实力。科技不仅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俄乌战争等地区冲突中凸显威力,而且在航空航天、国家安全、金融、民生等领域凸显伟力。我们党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非常强大的科技作为发展的支撑和实力的体现。那么人才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之计。社会建设、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都要靠人才。若无党和国家事业所需的各方面高素质人才,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人才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可再生与可持续资源——一代代人才接续奋斗,民族复兴的伟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培养和汇聚各方面的大量优秀人才,还要创造条件让人才更好发挥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必须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深刻理解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持续开拓创新、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这样才能更好把教育、科技、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可持续性的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科学与科技管理提供智库支撑。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自立自强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的。要充分发挥科学普及工作在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根基。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百年变局的必然要求。自人类诞生以来,科技的发展一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力量,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会为人类社会开启一道大门。目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技术支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世界各国都在争夺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制高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打破发达国家全面垄断的重要机遇。把握机遇的关键在科技,核心在科技自立自强,而科学普及工作,则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一方面,科学普及工作是科技人才建设之“基”,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科学普及工作面向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开展,通过科学意识启蒙、科学思维训练、科学知识普及,为科学人才的选拔储备更大的人口基数,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涌现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科学普及工作是科技发展之“源”,科技发展深深根植于社会发展、根植于人民大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造福人类,科学普及工作通过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爱科学、重科学、敬科学”的社会环境,鼓励全民投入到科技活动中来,让人民群众成为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让人民群众的科学实践成为科学创新的重要土壤。科技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科技工作者,自主发明和改良了大量武器,为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突破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研制成功了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有力地回应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也奠定了我们建设航天强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不仅弥补了大量科技领域的空白,而且在诸多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成果的“井喷”令世界瞩目,提振了国人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终究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要把科技的发展寄希望于广大科技工作者,也要寄希望于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只有这样,我们的科技事业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才能生生不息。而推进科学普及工作,正是播撒科技创新种子、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奠基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16日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支撑。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部分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之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以更加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底气。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提振信心,开拓创新,只有继续坚持推动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我们科技管理、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的新力量。                                                                                王渊2022年12月22日于北京

附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年新年献辞
                     王渊 于(北京)2021年12月31日

       岁序易,华章新。

       不舍昼夜的时间伴随东方的第一抹鲜红奔流到崭新的2022年,2022,自信心和自信力是我们所来与所往的定海神针。

       2021即将走过,人类依然于疫情的动荡中踯躅。这场与自然争夺命运掌控权的又一次争斗,注定要在历史的卷宗上留下悲情,却也写满恢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华诞,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创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历史节点。

       中国人从不曾逃避现实世界的挑战,始终主动应对,不以一时成败而悲喜,不以一己之私而偏狭。我们沿着党的十八大迈出的新时代步伐赓续前行,激励自主创新、突出价值导向、寻找着中国发展的创新动力。


       在这个2021,“天和”升空,“天问”奔火,“羲和”探日,我们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下勇攀科技高峰;在这个2021,我们擎举科学权杖,以科技医治瘟毒,以真理驱逐谬论。
       我们,不仅自身实现奇迹般的复苏,也为这恐慌无措的世界,带来更多的确定性。

       回首,是为了从过往中,找寻应对前方挑战的启示。扛下惊心动魄的2020,走过愈加纷繁复杂的2021,面对近在咫尺的2022,我们已然找到了关键词——自信心与自信力所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冲击之猛烈,影响之深刻,寰宇为之震颤。而每一份从容、每一次主动、每一步进取,每一个你我的背后,中国社会的背后,无不是一份强大的自信在支撑——对这个走过百年而未改初心的政党,对这片物华天美的土地,对这个生生不息的民族。

       信心,根植于全面、丰厚的真实成就。

       持续推进的改革和开放,延展了中国人探索的广度与深度。一张白纸好作画。后发国家的潜能优势,借助技术工具的革新换代,在之后的时光中淋漓尽致地勃发。

       信心,展现在严寒骤降时的沉稳迅捷。

       社会经济成就的底气,让我们在疫情突袭时迅速调整。用新知指导斗争,于斗争中继续学习,最终稳住阵脚,在2021年延续复苏向好的势头。

       信心,决定着家国命运与前途的方向。

       疫情影响乃至改变了人类社会前行的姿态。熟稔融洽的环境、关系,陡然变得陌生;行之有效的模式、工具,开始难奈新涌现的问题。人类在生产关系的整体层面,遭遇困境。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们,毫不犹豫地走出舒适圈,思索时代黑板上的新课题。
       是的,全新课题。新的文明阶段、新的国际地位、新的社会心理,都需要匹配新的目标方向、新的实践工具、新的结果预期。更勿言现实的挑战,已然站到眼前:新旧动能转换是否顺畅,乡村振兴有效路径何在,疲怠的消费需求如何再造,国际交往怎样变换新视角与博弈手段,群体、代际间的利益纠葛怎么协调……

       新的一年当前,政府、企业、家庭、你我……每个人希望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但对信心的呼唤,高度一致。
需求盈满。满足的途径中,科学无出其右。

       新的一年,对于走到转型升级当口的中国经济而言,科技创新,尤其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意义,已经上升到大国博弈胜负手的高度。超大规模市场的再造挖潜,供应链、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内外两个大循环的拓展、畅通,乃至国家安全的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提升……它关乎着中国人未来命运的所有重点命题。

       屡变星霜,历史的进程从不是一条直线,事物的进步沿循着螺旋上升的轨迹。动荡带来的挑战如惊涛骇浪,但将此样本放入历史长河中观之,相似者、有甚者,比比皆是,而中华文明之传承发展,数千年延绵不息。

       与大洋彼岸的积弊相沿截然相反,任何纷扰都不曾动摇一个百年华诞的政党执政为民的初衷与决心,稳步发展积累的优势,潜力巨大的西部、农村市场,抗疫斗争赢得的民心所向……

       2022的曙光已焕然升腾,巍巍华夏正以一往无前的姿态踏上新的征程。追梦的路途没有平坦可言,只有冲顶越难,乘风破浪,才能收获美好未来。

       每一处,都是信心之所来;每一处,都是信心之所往。
       中国人的自信心与自信力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科技管理研究所也一如既往地充满信心迎接2022年。
       历史刻录下辉煌,未来开启无限希望。

       新年好,朋友们!前进吧,同事们!
       让我们一起加油,一起向未来!


附: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1年新年贺词
                  王渊于 (北京) 2020年12月31日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时值年末岁首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全体同事, 向关心支持我所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同仁朋友、合作伙伴和各界社会贤达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并向你们及你们的亲人致以最真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愿!2020年实“鼠”不易,2021年必将“牛”转乾坤!

       岁月的年轮又多了痕迹,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就这样一天天地过,走着走着,2020已接近尾声了。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但也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铭记的一年。感谢每一个你,在这一年里的坚守和付出。感谢每一个你,在这一年里咬紧牙不曾轻言放弃。山河湖泊、四海潮生,海面上的每一寸生动,都是海面下无人看到的波涛汹涌。要多努力才可以看起来毫不费力,相信我们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2021年,我们都有更好的生活和前程。未来我们将继续并肩携手,度过无数个岁月,战胜无数的坎坷。

       2021年,新年伊始,我们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新时代中国朝气蓬勃,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满自信、意气风发地奔向未来。

       回首过去的岁月,我们深怀感恩之心。2020 年,是个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我们以国家的崛起与日益强盛深感自豪,以民族复兴威立于世界之林而骄傲!

       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2021 年,我们将继续立足于科技管理研究所肩负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秉承现代管理“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理念,深入探索和研究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技体系、现代生活方式的管理科学观念、形态、特征以及现代需要提倡和应用的管理思想、制度和管理体系、内容、方式、方法等,聚焦于行政管理、企业管理、院校管理、社会管理和各行各业的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努力打造高端专家智库和利益共同体,服务于各级政府、企业、事业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推动科技管理改革和管理产业升级,助力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要向广度深度推进的重要论述,围绕科技所“科技强国”战略定位,深入开展新时代科技管理研究及应用开发创新研究,结合(院)所众多专家资源优势,构建服务于地方政府、企业、事业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运营模式和创新服务体系。用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研、企”和“产、学、管”深度融合和科研成果转化,助力科技管理社会化和国际化进程,为科技创新和管理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保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历程承载新的梦想。因为梦想,我们披星戴月、只争朝夕;因为承诺,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因为责任,我们初心不改,使命担当! 2021 年将是我们创造梦想、扬帆启航、谱写华章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把科技所高端新型智库特色,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管理内涵发展,并肩携手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为实现“中国梦”、“科技梦”、“强院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恭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喜事多多、好运连连!祝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复兴展辉煌!愿科技管理研究所明天更美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新发展阶段继续扩大新发展格局和增强新发展理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机遇与挑战同在,荣耀与梦想共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着新的一年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我们戮力同心团结一致,向着美好的明天创造新的辉煌!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审视,凝结着对过往历程的无比珍视,充满着对未来事业的壮志豪情。

       走过极不平凡的2020,拥抱万物可期的2021。新年已至,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从“0”到“1”,全新的一年开启!这一刻,为自己,为爱的人,为脚下这片土地,祝福2021,愿好运相伴,健康顺遂!

       来吧!带着我们与时间的约定。新的一年,让我们彼此如一撇一捺,相互支撑;让大国与小家如海与浪花,紧紧相系;让温暖与力量似大江大河,奔流不息。来吧!带着我们与时间的约定。2021,春天与你共赴,梦想与你共追,历史与你共书!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2021年,一起加油吧!


附一:
只有把科技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管理才能自立自强
——在2021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年会上的致辞
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 王渊(2021年1月19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在这里共同展望中国科技管理发展趋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年会”今后应该是成为科技管理研究所的品牌活动。今年是第一次。今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我们第一次举办,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题,进行交流研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在科学家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首先,我谨代表科技管理研究所,向出席年会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开“顶风船”、啃“硬骨头”、谋“大棋局”、扩“朋友圈”,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壮丽答卷。一年来的严峻考验和伟大实践,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信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做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使科技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国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创新发展好科技管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在去年的视频中,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科学家座谈会议期间,我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多次重要讲话,感受很多,收获很大。这里,结合做好2021年科技管理工作,我谈三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必须把握和用好规律性认识。
知其所来,方知所向。研究科技管理问题、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万变不离其宗,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是核心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思想,为推动科技管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规律、更加自觉地用好规律。历史和实践雄辩证明: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五个根本”,蕴含着科技创新发展的大逻辑,是中国战略智慧的充分彰显。当前以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我们做好科技管理工作,都必须牢牢把握和用好这五个重要规律和原则。

第二,必须牢牢掌握科技管理自动创新主动权。
我们正在踏上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发展之路并非坦途。放眼国际,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灾,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各种变量、困局层出不穷,当下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艰难时刻。环顾国内,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站在历史重要关口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应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战略指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思维,应时应势调整战略决策,牢牢把握科技自主创新的主动权。要看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主动应对形势的现实之举;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依据发展阶段和环境条件变化部署的重要任务;坚持系统谋划,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体现出深刻的辩证思维,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动科技管理创新发展中添加安全考量,体现了科学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这些都是我们要抓紧办好的自己的事。惟其如此,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第三,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前后相继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进中书写。今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复杂局面,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来自外部的遏制打压,改革创新不可能轻轻松松、顺风顺水,必然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和斗争。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不惧“回头浪”、勇开“顶风船”,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风雨无阻的闯劲干劲,谱写出中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雄浑乐章,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诞生于改革开放大潮的1989年2月13日,至今已有32个年头了。我们秉持“科学、管理、交叉学科”的研究理念,坚持发挥科学技术传播和科技管理创新在思想舆论领域的引领导向作用。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高端智库,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题,努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伟大事业凝心聚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擘画了灿烂辉煌的蓝图。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这是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高光时刻。我们将与社会各界一道,齐心协力,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祝年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附二:
中国科技管理诚信企业高峰论坛暨2020年度中国好产品颁奖盛典致辞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渊
二0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于万寿宾馆A座会议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年以来我们经历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举国上下集结我们所有力量,共同抗争疫情,事实证明我们的努力是很有成效的,并且我们也将继续推进疫情的抗争和伟大的抗疫精神,并全力开展复工复产。


       时光不居,日月如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在这一年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天,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在北京隆重举办中国科技管理诚信企业高峰论坛暨2020年度‘中国好产品’颁奖盛典。这是一次诚实守信、财富聚焦的盛会,也是一次科技管理创新的盛典,更是一次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扬企业家精神、表扬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的大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需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科技是国之利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创新可以改变资源的组合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放大生产要素的效用;可以建立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新优势,提高产业、产品的竞争力;可以实现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实践证明,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无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还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利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有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一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部分产业走在世界前列,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一方面,规模巨大的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科技创新更加活跃,应用空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产业等,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如,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是很强,良好科研生态还没有完全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能力依然不足,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基础研究仍然薄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为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需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上下更大功夫。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们必须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对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极不平凡之年,我国经济交出耀眼答卷,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雄辩的事实证明,面对风险挑战,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去应对,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去战胜。而贯穿其中的根本方法,就是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这是我们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一条规律性认识。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今年以来,无论是经济下行的“压力测试”、疫情汛情的“突发加试”,还是外部环境的“逆风逆水”,都说明发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以此为基点,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程,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变逻辑;准确把握“危”与“机”的辩证关系,是永恒的发展课题。


        面对困难与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研判形势与任务,分析评估危局困境的根源、形式、态势和可预见的后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及时捕捉和发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要害,果断制定有效应对的大政方针与有力举措。这种对“时”与“势”的正确认知和从容把握能力,蕴含着坚持系统谋划的治理智慧、兼顾当前长远的辩证思维、坚守包容发展的政策理念,体现了见叶知秋的敏锐、宽广独到的视野、未雨绸缪的远见。


        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既体现在开局起步,也体现在所面临的当前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又体现在国内经济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的集中呈现。化危为机,应对变局,还是需要我们凭借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乘势而上、勇开新局。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作出科学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每一项部署,都是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变革突破。


        每一项部署,都有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定力与勇气,更需要胆魄与智慧。“略裕于学,胆经于阵。”在这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站位全局、立足实际,在实践的风口浪尖中磨砺和锤炼,增强发现问题、见微知著的敏锐性,保持一往无前、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创造性,注重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争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进一步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要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创新潜能,进一步催生新   发展动能,就要在找准主攻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自主创新、建设人才队伍、坚持开放创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新时代,科技创新要靠企业家精神引领,但主要是企业成本和利润型驱动创新模式,科技创新也只有企业才可以走“决策自主、风险自担、收益自享”科技创新之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采取“政、学、研,企、管、产”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就是为了让企业在竞争中活着、活好、活出彩。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科技创新,只有为企业家插上财富的翅膀,企业才能飞得更高,民族品牌才能飞得更远。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闯关夺隘拓新局,正是扬帆搏浪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把“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我们就一定能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注入不竭动力。


        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系统性工作摆在我们面前。从系统观念出发,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多矛盾问题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如此,方能抓住“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环节,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难开的船是顶风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越是逆风逆水,越是风急浪高,越要坚持系统观念。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而言,坚持系统观念,善于运用系统方法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既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工作本领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坚持系统观念”贯穿工作实践各方面全过程,锚定远景目标、系统谋划推动,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攻坚克难,谱写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国家级事业单位的国家管理研究智库,我们要为各级领导干部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邦助。同时,也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坚持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强健国民经济体魄,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体现,全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发展阶段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科技探索是一条荆棘之路,将技术赋能于各行业则如同寻求一条能广而用之的道。山至高处人为峰,困顿面前永远少不了探索者。科技管理研究所希望能在科技行业中继续做敢于探路的“急先锋”,瞄准管理科学和科技管理勇往直前,在探索有所得的同时及时分享,与同行和合作伙伴们共同前进。今天,我们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要铭记这些伟大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谢谢大家!

附三:

科技自立自强 教育改革创新
       人民网2021-12-30 06:30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这一年,科技创新步履铿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


       遥望星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火星上第一次留下中国印记;筑梦天宫,天和、神舟接续飞天,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5G领跑,我国5G全场景应用与整机研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历史性跨越;核电发力,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电站实现并网发电,标志我国成为世界核电技术的领跑者;深海蓄能,“海牛Ⅱ号”钻机钻出231米的新纪录;最快时速,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最新纪录,“人造太阳”持续“燃烧”,将原世界纪录延长了5倍;科技抗疫,5条技术路线25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7个获批使用……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砥砺前行、勇攀高峰!

       这一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系列改革举措先后落地,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印发,旨在适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落地实施,旨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旨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施行,旨在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旨在促进民办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聚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福祉、回应百姓教育关切的生动体现。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教育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相信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将不负重托,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科技与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