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热点资讯 > 正文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管理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

时间:2023-12-01 11: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管理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 ●文/ 王渊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12-01 10:12发表于北京 还有一个月,我们就要向2023说再见了;还有一个月,我们就...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管理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 

  ●文/ 王渊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12-01 10:12发表于北京

    还有一个月,我们就要向2023说再见了;还有一个月,我们就要迎来2024年的伟大日子了。 还有1个月就2024了,转眼又到年末。你今年的目标都实现了吗?是否留有遗憾?别轻言放弃,敢于尝试就离成功更近一步。请相信,努力让自己变强,什么时候都不晚!期待新的开始,愿越来越好!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间战略博弈的主战场,颠覆性创新、源头创新纷纷涌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 “新”,关键在 “质”,落脚点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    所谓 “新”,是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业态、新动能。

    所谓 “质”,是强调在坚持创新驱动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创新驱动力,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

    所谓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更强调内在的发展质量,在激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对青年科研人员期望非常高,他说:“对我们来讲,不仅自己从事科研,而且要教学,培养出青年人,一代一代的传承。拼尽年轻人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让我们的科技产品走到世界前列。”并说“我们要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锐意科技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一系列实招硬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搭台子、解束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创造潜力、创业动力被极大激发。他们坚持 “四个面向”,奋力投身铸大国重器、挺民族脊梁、立时代新功的生动实践,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露头冒尖,奋战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啃“硬骨头”,破“卡脖子”难题,攻克了一大批核心和关键技术,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青春力量,展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能力显著提升。激励鼓舞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还需要摸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加快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为此,我们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心系 “国之大者”,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引导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将个人追求与科研报国相结合,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坚定创新自信、锐意创新创造,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百姓美好生活添砖加瓦。当前,应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着眼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发挥作用,聚焦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第二,营造良好科研生态,让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向下扎根、向阳生长。优良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同样需要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当前,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统筹谋划,健全服务人才成长的基础制度,加快营造更加包容、更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以科学健全的培养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托举包括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内的科研人员持之以恒深化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底层原理,为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创新策源。

    第三,聚焦急难愁盼,当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路上的知心人、热心人。当前,应进一步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所需所急,提出科学合理且可行性强的倾斜政策,推出更多符合青年科技工作者特点的专项政策,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降压。例如,支持引导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创业咨询、政策解读、产业链对接、上市辅导等一站式全周期服务。加强心理疏导和健康服务,积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养老育幼等高质量服务,切实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探索设立家庭教育、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社区服务等服务平台和热线,以“菜单式”的优质服务为他们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展示风采搭建舞台、创造条件、做好服务,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第四,当好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让更多产品从书架飞向货架。立足科研实践,通过 “干中学” “学中用”,打造产学研用紧密协同的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断点和产业化堵点。当前,要继续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到企业、专业合作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开展需求对接、联合攻关、科技咨询、科普培训等,通过地方汇资源、企业提需求、协会搭平台、人才送服务的方式,完成科技成果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此外,推动科普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助力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第一生产力和最有力武器。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与生存的生命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然而,当前我国科技企业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足,很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因此,只有大力推动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新思想照亮新征程。 以新理念引领新征程,以新格局应对大变局,眺望前路,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仍然不少,一个个难关大考亟待解决和攻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时与势始终在科技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一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管理科学与实践交叉科学的研究探索,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2022年3月3日注册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目的是为了实现管理科学研究与实践相互交叉研究及相关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为了通过正面宣传管理科学与相关交叉科学研究与实践,我们于2023年2月2日注册成立《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国际统一刊号: ISSN 2959-2534),旨在通过该杂志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管理科学研究与实践相交学科的研究,更好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至此,我们编辑出版了总48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指数排名展现了我们“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国家意志。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已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正朝着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迈进。

    展望未来,我国正以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将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新优势。

    未来已来,我们一起向未来,就一定会是个未来可期的希望。我们只有继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就一定会拥抱一个光辉灿烂的龙年,迎接伟大的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