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热点资讯 > 正文

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看党的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大主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为什么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会为世界经济注入新能量?

时间:2023-01-11 14: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全面认识党的二十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2023-01-10 07:55发表于北京 党的二十大是在这样的伟大时刻召开的: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全面认识党的二十大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2023-01-10 07:55发表于北京


        党的二十大是在这样的伟大时刻召开的: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十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也清醒地指出了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存在的不足和面临困难与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力量,确保了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在百年变局中把握新的机遇挑战,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是一次高举旗帜、团结奋斗、凝聚力量的大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是赶上时代,赶上世界,完成现代化的使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鸦片战争以来我们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来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都未能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应有之义,同时从世界文明发展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全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要求、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牢牢把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认识党的二十大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党的历史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我们要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坚持”,正确认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全面认识党的二十大的政治意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必将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党的二十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充实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定位,增写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党的奋斗目标的表述、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内容作了调整完善和充实,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方面作了充实,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战线、外交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作了修改,对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作了调整充实,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方面作了充实,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组作出了新规定,对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两章作了调整和完善。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


        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我们要全面认识党的二十大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党和人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百年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法宝及世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2023-01-11 14:17发表于北京

一个政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尤其是长期执政后,如何保持执政初期的清醒和坚定、防止和避免治乱兴衰历史现象重演?这是政党政治时代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话题,是所有执政党都无法回避、必须作出清醒解答的一个时代性课题。经历百年奋斗依然朝气蓬勃的中国共产党,直面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成功找到了这个世界性难题的答案,这就是:一靠人民监督、二靠自我革命。这不啻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永葆青春活力的两个重要法宝。这两大法宝,不仅为我们党长期执政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且为世界各种类型的执政党提供了有益启迪。


  1945年夏天,在中国革命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应邀走进毛泽东的窑洞。面对刚刚成功召开了党的“七大”、正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气风发不断取得更大胜利的党的领袖,黄炎培坦率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执政地位,怎样才能避免重蹈“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历史覆辙,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面对这一尖锐问题,毛泽东明确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窑洞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到突出位置,在进一步加强人民监督的基础上,又成功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正确道路。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尖锐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他特别强调:“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对党的历史上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不能健忘失忆,对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深刻教训不能健忘失忆;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反应迟钝,处理动作慢腾腾、软绵绵,最终人亡政息!”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依靠人民监督和勇于自我革命这两大法宝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永葆百年大党青春活力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强调我们党防止和避免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无论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还是党面临的独有难题,都深刻表明,加强人民监督、勇于自我革命,这两大法宝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我们这个百年大党和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永远得到人民拥护、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具有缺一不可的根本保证作用”。

  人民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基础,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依据。全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掌握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归根到底就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赢得民心、守住人心。这一执政本质决定,一切掌握公共权力的党和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置于人民的有效监督之下,不断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只有让人民监督权力,构建完善的权力监督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监察全覆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确保人民的权力不脱离人民,确保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人员运用手中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史与现实深刻表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监督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党自我革命的根本依据和强大动力;充分发扬民主,依靠人民民主的力量监督党和政府,是党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而要充分发扬民主,实现让人民来监督党和政府,党必须具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标志,我们党之所以伟大,关键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在人民监督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人民民主监督和党的自我革命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


  中国共产党依靠不断强化人民监督和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回答了百年大党面临的独有难题,成功应对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保持了特有的清醒和坚定,从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14亿多人口的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坚强核心和根本保证。这一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不仅具有国内意义,找到了我们党如何永葆青春活力、永远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有效路径;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为世界上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执政党提供了如何避免政党争斗、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有益启示。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政党政治和政党文明作出的特有贡献。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政党政治乱象丛生。有的国家的执政党执政谋私,把政党竞争变成少数政客相互攻击的工具,从而导致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给国家带来动荡、给人民带来灾难;有的国家的执政党自我封闭,脱离人民,把政党执政变成少数政客谋求私利的工具,从而导致权力腐败、政治倒退,与世界文明背道而驰;有的国家的执政党依附别国,缺乏独立自主的清醒和坚定,从而导致执政不力、地位不稳,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此种种乱局和乱象,严重影响了世界政党文明格局和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无非还是两大原因,一是缺乏自我革命,二是失去人民监督。执政党大权在握,如果缺乏正视问题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精神,则很难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终将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身居高位、缺乏人民监督的执政党,则很容易陷入自我封闭或自我膨胀,很难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终将被人民所抛弃。世界百年变局和政党政治乱象,愈益反衬出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监督和勇于自我革命两大法宝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无比珍贵;愈益昭示走过百年历程、经历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赢得人民更加有力的支持,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创造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从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看党的自我革命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3-01-03 18:25发表于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自我革命早已刻入入党誓词中。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入党誓词几经变化,而“永不叛党”成为唯一不变的根本原则和要求,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昭示了对党忠诚是推进自我革命的核心要义。

                  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

        建党初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党誓词的形成与党对纪律要求有关。1926年,王首道在农讲所的入党誓词为:“服从纪律,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严守机密,永不叛党。”1927年10月,毛泽东撰写了“牺牲个人,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词。这些入党誓词的内容深刻反映了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斗争环境考验。我们党为了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探索出救亡图存的新出路,就必须要在这一时期强调阶级斗争与对党忠诚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入党誓词的形成与党坚决抗争的决心有关。在此背景下,先前“阶级斗争”的提法不再适宜,入党誓词的首条也随之新增为“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强调“要做群众的模范,对党有信心”。这些新的内容是我们党对抗战做出正确分析而得来的经验,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同时也彰显出我们党政治上的自信和思想上的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外部侵略势力虽已被赶出中国,但内战却不可避免,阶级矛盾重新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这一期间入党誓词在坚持“誓为共产主义,坚决奋斗到底”的同时,也强调了密切联系群众和执行党的决议的重要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确立起来。这不仅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彰显,也是我们党以少胜多打赢解放战争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二大,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员修养成为其执政的重要环节,入党誓词在强调遵守党纲党章的同时,也增添了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加强理论的学习与创新,不仅是我们党身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

        党的十二大以来,入党誓词经过简练概括后明确写入党章中,规定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内容强调党员的义务,告诫广大党员要牢记入党时的庄严承诺,坚定理想信念。这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新的奇迹,就必须牢记初心使命,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自此,我们党的入党誓词一直没变。

        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对党的自我革命的时代启示

        百年来,入党誓词的内容几经变化,但其核心始终围绕人民利益与党的自身建设展开,彰显了我们党对思想建设的重视。而思想建设又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对百年建党实践、建党原则的科学总结。可见,从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看党的自我革命要跨越时空壁垒,挖掘蕴含其中的时代启示,以思想建设引领自我革命。

        坚定理想信念,用理想信念淬炼自我革命的思想武器。入党誓词的几经变化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仍然奋勇向前的明灯。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化为巨大精神动力,成为我们党刀刃向内、刮骨疗伤的力量之源。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应变局、谋大局、开新局,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坚持守正创新,在守正创新中推进自我革命。入党誓词的内容虽然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这是入党誓词适应时代发展、应对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变化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内容对党忠诚是永远不变的,体现了共产党人守正创新、自我革命的品格。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推进自我革命是打赢反腐败这一最彻底的自我革命的现实需要。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共产党人要创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向着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奋勇前行。

        坚守底线思维,用底线固守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这坚守的不仅是对入党誓词短短80字的牢记,更重要的是要牢牢担负蕴含其中的政治责任;坚守的不仅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要求,更重要的是严守秘密、永不叛党的底线要求。对党忠诚就是要恪守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理论基础等边界和原则,这一底线更加坚定了推进自我革命的步伐。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把握好自我革命的底线与原则,始终牢记入党誓词要求,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担当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执行力。

        大力弘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

        伟大的精神开创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并以此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能和保障。这四种精神品质与伟大建党精神及内具于“三个务必”中的精神,吹响了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冲锋号和进军号,有着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独特功能和价值效用。

  自信自强是主体(含个人和群体)干事创业的精神基石和信念源头,内涵主体对理想目标和自己能力品质的高度认可及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达致理想目标的精神元素。如果说自信是人或群体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奋斗目标的高度认同与自我肯定,使人或群体乐于并善于去从事神圣的事业和追求理想的目的,那么自强则凸显了自信基础上的发愤图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要义,含有决意自我努力和自我敦勉的志向性因素。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能够使主体生发起一种向着理想、向着目标奋勇前行的力量,也能够使主体在遇到危机和挑战时不丧失应有的信心,产生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和“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力量。自信自强既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精神价值动能,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价值确证。只有既自信又自强才能创造历史的伟业,才能汇聚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守正创新是主体创造价值和辉煌业绩必备的精神之核,内涵主体坚守正道、弘扬正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创新局面、创造新成果的精神元素,本质上是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局面、新境界、新空间所需要、所呼唤的特别重要的精神品质。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之所以能够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同时“为万世开太平”,发展起一种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且充满无限活力和发展生机的文明体系,是与其守正创新的文明品格和精神禀赋密不可分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就百年伟业并呈现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胜景,也是与其守正(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坚持走正确的道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永远是共产党人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保障。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使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取得新的发展成就。

  踔厉奋发是主体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内涵主体在精神禀赋方面的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和意气风发的精神元素,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永不懈怠、永不停歇、永不满足的状态,“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是这种精神状态的集中写照。中国历史上有用“踔厉风发”和“踔厉奋发”来形容人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的精神气象。韩愈在为柳宗元所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形容柳宗元的文章议论“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清代张廷玉在为明代李文忠作传时称颂李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清代邵大业在《童二树画梅歌》中用的是“踔厉奋发”,其中有诗句“踔厉奋发初挂敌,卒收险怪归中庸”。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革命之运动》一文中讲到“冲锋破敌,则在军队与会党,踔厉奋发,各尽所能,有此成功”。不管是“踔厉风发”还是“踔厉奋发”都强调的是精神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状态,这是干事创业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气可鼓而不可泄,精神须振奋才能提供人生的正能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惟有踔厉奋发、不断进取才能达到理想目的。

  勇毅前行是主体实践品格和行为品质的价值呈现,内涵主体勇敢坚毅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风雨无阻,阔步前行,坚持道不改,志不变,行动不停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讲道,“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深刻表达了勇毅前行的思想精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事业是神圣的,任务是艰巨的,必须大力弘扬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并以此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依靠顽强精神和意志品质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创造不负历史、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新辉煌。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四种精神品质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彼此连接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精神价值体系,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多精神理念和伦理美德的全面继承和发展,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所需要培树并大力弘扬的精神品质和信念操守。大力弘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均具有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党的二十大主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会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全世界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是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遵循。

                    旗帜、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曾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党的二十大主题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明确回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引人注目。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对新时期“举旗走路”问题的首次回答。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开始直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这八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随着时代发展侧重点有所变化,但在大会主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一以贯之。

        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道路更加宽广。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四个自信”的充分表现,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问题的新时代回答。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

                      精神状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精神懈怠将会无所作为,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这次大会主题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讲的就是精神状态。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起点上,成就和荣耀属于过去,责任和使命重大而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有开天辟地的气概,继续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自信而开放的胸怀,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创造出来的。我们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照抄照搬。我们坚信: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只有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才能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必定还会遇到许多可以确定的和不确定的风险与挑战,必须居安思危,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人到半山坡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成就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奋斗出来的,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蓝图转化为现实,我们还必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首先,要了解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把握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要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特点决定了完成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和过程的复杂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途径、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特点,要避免“大起大落”,决不“折腾”、决不“翻覆”,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推进。

        其次,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在现代化的性质上,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等;体现在内容上,就是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整体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在国际影响上,就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抓住了本质要求,才能深刻理解和大胆推进现代化实践。

          再次,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出发,党的二十大提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项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原则既是保证现代化正确方向的基本遵循,也是推动现代化胜利前进的根本保障。

        明确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为了把宏伟目标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我们就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用系统观念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01-05 08:46发表于北京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论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增强全局意识;要深刻洞察报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增强协同意识;要准确把握报告的方位坐标,在史、势、局、律中寻找前行方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总体结构到15个部分,处处闪现出系统观念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方法。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战略思维等五种思维,是作为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领导本领提出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时,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六个必须坚持”中具有基础性支撑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观念里,又提出了包括战略思维居首的七种思维。

        比较可见,系统观念涵盖了战略思维,而且将思维形式提高到观念意识,成为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上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系统观念就是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是这样阐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这段阐述有四层意思,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是问题导向,三是五种关系和七种思维方式,四是科学思想方法。这一理论进路,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增强全局意识,特别是增强对“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九大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逻辑主线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统一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党的二十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报告15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是与主题、与中心任务的关系。反复通读会发现,报告总体结构还有一个内在逻辑,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系统观念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研究系统的各个部分时,应始终把部分放在整体中研究,把着眼点放在全局上,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系统的整体要求。

       理解了报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们就能够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就会自觉将教育事业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大局、格局中去思考。

深刻洞察党的二十大报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即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增强协同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各部分之间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系统观念贯穿其间,并将各部分联结为有机统一体。

        系统观念贯穿于报告的各个部分。凡是战略、布局、体制、体系等,都属于系统的范畴。比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的集中体现。

        系统观念将多个子系统连为一体。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连为一体,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的集中体现。如报告关于职业教育有三句话:“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三句话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教育内外系统关联中来讲的。

        系统观念有个非加和原则,大意是说,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简单相加的新效能。我们必须增强协同意识,在协同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各个独立模块形散神聚,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不同部分表述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七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必须坚持”等,具有内在关联,需要融会贯通理解。

        除了上述关系,坚持系统观念还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等关系。比如,大会中心任务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关系、大会主题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关系等,就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方位坐标,在史、势、局、律中寻找前行方位

        战略思维的要义有三句话,看事情、想问题站得高(全局性),看得远(鉴往知来、预见性),悟得深(规律性)。

        战略思维方位坐标体现在,高的背后是局,大局、全局、格局、棋局;远的背后是未来趋势和历史经验;深的背后是律,即规律。这个理论模型即在史(历史)、势(趋势)、局(全局)、律(规律)中寻找前行的方位。

        依此模型,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方位坐标由横轴和纵轴交织而成。横轴方位系统有历史方位、未来方位,表明由何而来、现在何处、走向何方。纵轴由高度和深度组成,高度体现全局,深度反映规律。

横轴,有历史方位和未来方位。

        历史方位主要体现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

        未来方位主要体现在两步走战略和对局势的分析以及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

势的分析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第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纵轴,反映高度的局和深度的律。

        反映高度的局主要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民族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大会主题、使命任务等。

        反映深度的律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依托党的二十大方位坐标图,我们就可以在史、势、局、律的方位坐标中,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寻找前行的“位”。

为什么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会为世界经济注入新能量?

吕洪业 中国网 2023-01-06 15:18 发表于北京
站在2023年的开端,在多重挑战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仍不乐观。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
美国当地时间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2023年世界将面临比过去12个月“更艰难”的一年。主要原因是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在同时放缓。不过,中国经济将在新的一年稳步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积极因素。

中国经济如何才能稳步增长?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更好融入全球化发展大势


事实上,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作出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谋划。

但自提出以来,国际舆论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国内大循环是全方位的自给自足”等声音就不绝于耳。其实,类似说法是对“双循环”提法的误解和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误判,有的更是对国际资本故意为之的“恐吓”。


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用国内可控的发展来应对外部不可控冲击”方面的考虑,但更为主要的是主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更好融入全球化发展大势的战略调整。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循环来夯实参与国际循环的基础,从而在更高水平、更大规模上参与国际大循环。

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片面强调闭门造车、排斥开放,不是封闭的、区域范围的小循环,而是国内与国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大循环,中国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将支撑中国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外循环。


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形成“新循环”


从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看,中国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将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形成“新循环”。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实质上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循环体系。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背景下,这一循环体系并不稳固,多数新兴国家并无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办法。
中国有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口规模超过了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等收入群体有可能达到9亿人,市场规模和潜力极其巨大。

中国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从中长期趋势看,如果中国成功将国内需求转向消费,同时在未来保持5%左右的增长率,中国不仅会长期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而且将在世界经济结构中形成以中国等新兴大国为中心的“新循环”,这必将为全球化开辟新的途径、提供新的动力。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的“外循环”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赢基础上的“外循环”,将有力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从世界范围看,由“单循环”到“双循环”是大国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和普遍规律。
美国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了由“外循环”为主向“双循环”过渡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以“内循环为主,受益却不受制于外循环”的新格局。日本在二战后发展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外循环”经济,经历40年工业化大发展后也转型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与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模式不同,中国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工业化阶段开始构建的,这就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简单的产业转移的方式,而必须与外部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深度链接。


中国有全世界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畅通的基础设施体系,中国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转移的过程中,必将推动与世界各国的深度链接和协调合作,这将为世界各国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对接、资源流动、市场交融提供巨大机遇,为合作共赢提供广阔空间,也必将有力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带来新机遇、增加确定性、注入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坚定。中国政府反复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压缩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增加、改革增速,积极签署并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在全球疫情反复延宕、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跨国投资疲软的整体背景之下,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1至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560.9亿元,同比增长9.9%。
回顾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引资规模就已超上一年全年水平。这表明,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可以说,对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世界环境而言,中国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敞开开放的大门,必将为全球经济带来新机遇、增加确定性、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