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王允(东汉末年名臣,貂蝉的义父,联合吕布共同执政)介绍

时间:2022-04-29 12:3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诸侯大会盟,董卓迁都;跨江击刘表,孙坚败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4-29 12:15科技管理研究所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渤海太守袁绍、河内郡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

诸侯大会盟,董卓迁都;跨江击刘表,孙坚败亡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4-29 12:15科技管理研究所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渤海太守袁绍、河内郡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广陵郡太守张超(张邈之弟)、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骁骑校尉曹操、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孙坚、上党太守张杨共十四路诸侯,公推袁绍为盟主,在河南酸枣县(今延津县)结成统一战线,集体高举打倒董卓大旗,决定与董卓进行斗争。

《三国演义》里把参与会盟的诸侯说成是十八路,与历史有出入。罗贯中把北海太守孔融、北平太守公孙瓒、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这四路也算在内,完全只是为了壮大诸侯声势而已。

董卓看到关东诸侯声势浩大,他也没有闲着,他又像从前一样,宣布天下大赦,以争取民心,唯独废帝刘辩不在此内,他派人送去一杯毒酒,叫他喝下去,刘辩死去。董卓还召开大会,主要商讨如何发大军讨伐山东诸侯。义郎郑泰认为,不要紧急征兵,坚守就好。那些诸侯乃乌合之众,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散去。董卓听了深以为然。

董卓又想到,洛阳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诸侯随时都可以打过来,还不好应付。自己从西部而来,洛阳这里的环境自己也不熟悉,还不如回到长安为好。于是他又召开大会,打算迁都长安。众臣听了默默无语,碍于董卓权势,谁敢反对?董卓以为大家都已同意,却不料五官中郎将杨彪(杨修之父,杨修事迹后面会讲到)和太尉黄琬站起来表示反对。董卓很不高兴,就撤掉了他们两人的职务。以前,吏部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劝董卓任用人才,董卓全部采纳。这次他们二人看到董卓竟要迁都,都齐声劝说不可,他们以为这次董卓也会听他们的,不料董卓大怒,下令处死二人。至此朝中无人再有反对之声。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定下迁都长安计划。他想到,以后可能再也回不了洛阳,就这么回长安,他很不甘心。于是他命人把洛阳城里有钱人全部抓了起来,全部砍杀后没收他们的财产。当时洛阳城里有几百万人,极尽繁华。董卓要把百姓也一起迁走。一路上唉声怨地,苦不堪言,兵士如狼似虎,看见掉队的就用鞭子抽打,有的还用大刀砍死。最后,董卓命人在洛阳城里放了一把火,霎时间火光冲天,洛阳地区“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曾经繁华的帝国首都变为废墟。

不仅如此,董卓还叫吕布派兵士挖掉皇家贵族的坟墓,将里面陪葬的金银器皿就是连铜钱也不放过,全部带走。为了显示他迁都长安并不是为了逃跑,董卓还派兵在集市上横冲直撞,看到男的砍下脑袋,说是把袁绍他们打得大败而逃;看到女的就赶上车带走,还将这些女人分给广大士兵。

董卓迁都长安,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之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诸侯并不买他的账,这让他烦恼不已。更重要的是,他的智囊团人才太少,于是他就提拔朝中大臣王允为司徒,让他负责处理事务。王允不负所望,将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董卓大为高兴,经常宴请王允。殊不知王允表面上一味听任,甚至顺从董卓,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戒备,实际上却在细心计划,周密布置。

董卓火烧洛阳

董卓痛恨袁绍,就迁怒于他的叔叔袁隗。尽管袁隗当初对废立皇帝上赞成董卓,但董卓知道他是不得已,于是他下令杀掉袁隗及一家老小五十多人。袁绍闻知,哭晕在地,他喊道:“老贼,我与你势不两立!”

然而,袁绍那些诸侯并非完全同心,他们各有各的算盘。因为他们看到,在这种乱世,正是他们发展和壮大自己队伍的好机会。

长沙太守孙坚就是靠这个机会一步步壮大起来的。他自称是孙武的后代,说孙家不同凡人,加上他英姿勃发,胆子很大,曾一个人在江东与海盗拼杀,这使得他名气暴涨。黄巾事件后,孙坚开始发迹。任朱儁的佐军司马。宛城之战,他第一个登上墙头,立下了大功。后又被派到西部与韩遂作战。那时他还是荡寇将军周慎的部下,他曾劝周慎断掉敌人的粮道,但周慎不听,结果周慎反被敌人断了粮道,差点儿全军覆没。后来他又建议车骑将军张温砍死董卓,但张温说没有朝廷授权不可为,以致后来导致董卓挟持汉帝,号令朝臣。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长沙人区星反叛,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剿灭。他谋划方略,仅一个月的工夫,就打败了区星,郡中震服。中平六年(189年)孙坚起兵,不久,便做了两件大事。兵到荆州,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兵到南阳,杀掉了南阳太守张咨。然后孙坚带着部队,与袁术的部队会师,袁术于是和孙坚联手,又表奏他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

董卓迁都长安后,就带兵返回洛阳驻扎,而那些诸侯声势浩大,口号喊得震天响,可就是不见行动,他们大都想保存实力,谁也不想同董卓死磕。曹操心里非常气愤,说,我们现在就是为了消灭董卓才集聚在一起,这正是对董卓一战的时候,奈何大家为何按兵不动呢?可谁也不听他的。

孙坚(155-191)三国吴国的奠基者

曹操这人很有血性,索性带领本部人马向西而去,好在张邈抽了一队人马去帮他。但在荥阳就遇到了董卓手下将领徐荣,结果曹操大败,还被射中了一箭,幸亏他的堂弟曹洪死战得脱,才得以回到酸枣驻地。

曹操又向各路诸侯提出了一个作战计划,说只要按他的做,保管能拿下董卓的脑袋。但依旧没有谁愿意听他的。曹操只好带着助手夏侯惇去征兵,在河内驻扎。

董卓一直在与盟军相持,时间一长,也烦了起来,他决定主动出击,先选其中一个诸侯下手,可是他却选到了孙坚。孙坚正在鲁阳城东野外喝酒,突然看到董卓部队杀来,尘土漫天,但他并不慌乱,继续喝酒,喝了很久才站起来集结队伍。董卓将领怀疑其中有诈,不敢向前,眼睁睁看着孙坚走脱。但董卓也没有白跑,他又袭击河内郡太守王匡的部队,王匡也在喝酒,结果这次董卓偷袭得手,王匡大败而逃。

关东诸侯就这样与董卓耗着,想起来真丢脸,这让盟主袁绍坐不住了。他想,现在皇帝控制在董卓手里,掌握了天下最大的政治资源。如果我也重新立一个皇帝,那董卓手里的皇帝不就成了摆设?于是他召集大家开会,提出这个建议,说当今皇上还不知是死是活,不如另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这样董卓岂不毫无作为?可话刚提出来,曹操就表示反对。曹操说,天子还小,又没有错误,为何不向西与董卓决战,何必向北迎接刘虞?另外一个反对的是袁术。袁术野心极大,他心里早就有了自己做皇帝的打算,岂能同意袁绍又重新立一个皇帝?于是袁术表示对当今天子忠心耿耿,也决心与董卓血战到底。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于寿春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袁绍不听曹操和袁术之言,便派人去找刘虞。自己去当这个皇帝,肯定没好果子吃,刘虞怎能答应?袁绍只得作罢。

此时董卓提拔自己为太师,可是孙坚不信邪,总去找董卓打仗。董卓当太师没几天,孙坚移驻梁县以东,和徐荣遭遇,被徐荣打得大败,狼狈而逃。敌人不停追赶,孙坚头戴红巾,很是引人注意。关键时部将祖茂将红巾戴在自己头上,孙坚得脱。敌人于是追赶祖茂,祖茂待孙坚走远,才取下红巾挂在一根柱子上,自己钻进草丛中躲了起来。敌人不以为意,骂骂咧咧跑开了,祖茂也得脱。

《三国演义》写这一段时,说祖茂被华雄斩杀,但历史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董卓恼怒孙坚,便派王牌部队由大将胡轸率领继续追击孙坚,还派吕布作为胡轸的助手。可是吕布和胡轸矛盾很深。胡轸属于董卓凉州嫡系部队,而吕布是原先丁原的并州杂牌部队。吕布自归降董卓后,董卓对其很好,形同父子。而胡轸认为,如今凉州部队军纪差,就是因为吕布的并州军掺杂进来带坏了风纪。只有把那些杂牌军除掉,搞定吕布,以后军队就整肃严明了,吕布听后大怒,这为以后吕布造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轸带领队伍来到广城,离阳人不远,此时部队已经很是疲惫,胡轸决定明天再战,但吕布不同意,说阳人只是一座空城,只管去打。于是胡轸进攻阳人,不料孙坚就在阳人,打了个胡轸措手不及。胡轸决定停止进攻,先宿营再说。可是,孙坚晚上过来偷袭,一时间胡轸部队大乱,士兵四散奔逃,胡轸跑得飞快,趁机走脱。他手下的部将华雄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慌乱中跑错方向,正好撞到了孙坚的刀口上,被孙坚部下乱刀砍死。

孙坚屡次挑战董卓

《三国演义》说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其实是虚构的故事情节。华雄在与关羽交战前,袁术骁将俞涉、韩馥上将潘凤均被华雄杀掉,把华雄吹得本领很高,以至于袁绍叹息,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之后便有了关羽斩华雄的情节,罗贯中描写这个情节主要是衬托关羽的本领高强(真实历史中关羽本领确实极其出色,以后会逐步写出)。其实,华雄死得极其窝囊,他是稀里糊涂被孙坚部队杀掉的。

自从十四路诸侯结盟以来,一些诸侯与董卓交战并没有讨得便宜,只有孙坚这次能够大败董卓兵马,这使得孙坚身价倍增,信心倍增,可是却招来了某些其他诸侯的嫉妒,袁术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看到孙坚慢慢做大,袁术心里很不舒服,他的手下给他出主意说,不要再给孙坚提供粮草,看他怎么去攻洛阳。此时的孙坚意气风发,正准备一鼓作气拿下洛阳,手下来报,粮草不多了。孙坚听后立即命人去找袁术,要求提供粮草。袁术是各路诸侯的后勤保障官,所有粮草由他统一分拨。哪知手下人不久就回来了,报说袁术不肯提供粮草。孙坚大怒,就亲自去了袁术营帐。

孙坚道:“我跟董卓没有任何恩怨,董卓要抓要杀的是你们袁家,如今我带江东子弟去前线作战,一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二是为了给你们袁家报仇。现在你居然不肯发放粮草,想把我军饿死在前线。你是何居心?你这么与我为敌,那好,我走可以了吧,你去和董卓打吧!”袁术没法,只得发拨粮草与孙坚。

董卓知道后觉得机会来到,他派人去孙坚营帐,说想和他做儿女亲家。孙坚当场把来人大骂一通,赶出营帐。董卓怒不可遏,立即点兵攻打孙坚,但被孙坚打得大败。董卓见孙坚锋芒太甚,决定退出洛阳,孙坚立即率军进驻洛阳。

孙坚北上路线击董卓进入洛阳

此时的京城洛阳已是一片废墟,空空荡荡,到处是断壁残垣,只有几只哀鸟在啼叫。但是孙坚依然还是有收获。原来他找到了皇帝逃走时没有带走的传国玉玺! 他立即命心腹收好,不要对外声张。

董卓已经返回长安。而此时的众诸侯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来。

袁绍虽然是渤海太守,但手下部队不是很多,也没有坚强的根据地,这让他很是郁闷。公孙瓒知道韩馥是个好欺负的人,他对冀州垂涎已久,早就想把冀州并入自己的地盘。他派出部队去攻打韩馥,韩馥不敌,向袁绍求救。袁绍按照谋士逢纪的策划前去韩馥驻地,对他进行威逼,说袁绍家事四世三公,还是盟主,打仗能打得过袁绍么?如果他和公孙瓒联合夹击冀州,你怎么抵挡?

韩馥是个胆小的人,听了很害怕。他决定投降袁绍,他说他本来就是袁家的部下,理应奉还。袁绍高高兴兴地接管了冀州,立即任命韩馥为奋威将军,实际上是空头将军。韩馥手下的田丰、沮授、审配等都得到了袁绍的重用。韩馥后来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曹操见盟主袁绍正扩大地盘,也带领部队进入东郡。东郡太守桥瑁与兖州刺史刘岱交恶,打得不可开交,后来刘岱杀掉桥瑁,改任王肱为东郡太守。不久,一群乱匪进攻东郡,曹操趁机在濮阳大败乱匪,曹操于是占领东郡,袁绍就封曹操为东郡太守,此时曹操才有了自己的地盘。

公孙瓒与袁绍争斗

袁绍、曹操开了这个头,其他诸侯也开始纷纷扩大地盘的征战,他们早已把消灭董卓的任务忘得一干二净,最后连袁绍与袁术也闹僵了。

和其他诸侯不一样,孙坚还在坚持与董卓战斗。袁术巴不得孙坚天天在战场上打仗,这样可以消耗他的兵力。孙坚还不知道,袁绍让自己的部下周昂做了豫州刺史的位置,而豫州刺史之位本来是孙坚的,更为可气的是,他还让周昂夺取了孙坚的阳人城。袁术听说后也不高兴,尽管他和孙坚因为粮草发生过小矛盾,但孙坚好歹是他的人,当年是他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的,没想到袁绍一点也不给他这个兄弟面子。于是他请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来联合夹击周昂,可是公孙越一仗没打完,就被一支流矢射死。

公孙瓒可不像袁绍袁术那样毫无兄弟之情,他非常疼爱这个弟弟。他叫了起来:“余弟死,祸起于绍。”说完立即发兵攻打袁绍。袁绍刚占领冀州,脚跟都还没站稳,他还不想结仇太多。于是他亲自将渤海太守印绶交给公孙瓒的另一个弟弟公孙范。可公孙范当上渤海太守后,立即支持哥哥调转枪口对付袁绍。

公孙瓒也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他私自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并叫他的同窗及好友刘备一起前往青州。

我们暂时岔开话题,顺便简单讲讲刘备的情况。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曾“贩履织席为业”,“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这和《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刘备经常感动流泪的情况有点区别。他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遭失败,此时依附公孙瓒。他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鼓励民间组织武装与张角等作斗争。刘备组织民团的时候,关羽、张飞和刘备早已认识,故关、张二人也参加了进来。《三国演义》里面说张飞原是一个屠户,他花了家里的积蓄来招兵,和史上所讲述的有点出入。至此,刘关张三人就组成了一个小型集团。关羽和张飞也很尊敬刘备,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意思是他们像亲兄弟一般非常要好,故《三国演义》还专门安排场景,说他们桃园三结义,结成异性兄弟,只是为了衬托他们三人的关系要好而已。

刘备曾因为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和张纯叛乱有功被授予安喜县尉,期间发生过鞭打督邮的事件,但和罗贯中所说的大相径庭。一天,督邮来安喜检查工作,刘备想巴结他,哪知这个督邮就是不见他。刘备担心督邮回去说他坏话,心里很生气,就带领手下冲进督邮住所。此时那督邮正在睡觉呢,刘备冲进去救把他捆了起来,然后拿起鞭子狠狠地抽打他。最后他将安喜尉大印挂在督邮脖子上,然后就跑掉了。

后来刘备又跟着何进手下毌丘毅到丹阳招兵,他们在下邳遭遇土匪袭击,刘备拼命战斗立下功劳,再接着他担任高唐令,被当地土匪收拾了一番,只得逃跑,实在无法,他投奔了他的同窗公孙瓒。

刘备在公孙瓒处任别部司马时,有个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来投,此人便是赵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刘备一看就喜欢上了,从此刘备也把他当做兄弟一般对待,赵云深受感动。

话接前文。

刘备当田楷副手去青州时,经公孙瓒同意,赵云也随同前往。由于刘备工作努力,就当了平原县令。这样刘备总算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然而,直到此时,袁绍、曹操并不是像后来那样强大,当时真正强大的是袁术,他占据的地盘南阳当时很大,“户口数百万”,但是他不善经营,搞得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来袁绍被过继给了他父亲的哥哥,这样袁术和袁绍就成了堂兄弟。由于袁术属于正统,所以他很看不上袁绍。

袁术和袁绍互相攻击对方,彻底撕破了脸。由于公孙瓒弟弟公孙越被袁绍部将周昂射死,而孙坚本就是袁术这边的人,因此孙坚和公孙瓒都支持袁术,但刘表等大多数人都站在袁绍这边,搞得袁术成了少数派。袁术发狠说,“绍非袁氏子。”这使得袁绍非常恼火。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四月,于是袁术怂恿孙坚去打刘表。

刘表部下黄祖迎战孙坚,但他哪里是孙坚的对手?黄祖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往岘山(今湖北襄阳县南)逃跑,孙坚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月亮升起来。渐渐地,孙坚的队伍落在了后面,只有孙坚少数人跑在前面。黄祖回头看时,发现只有孙坚和几个随从在后面,心想,我今天定叫你死在此处。他叫手下在山路边埋伏了起来,只待孙坚前来,就没头没脑地放箭。

孙坚哪里会料到黄祖这一手?只顾向前驰奔,突然月光下箭如雨下,可怜孙坚一世英雄,正是他建功立业之时,就这样死去,年仅三十七岁。陈寿评价他说,“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

孙坚之死,导致历史重新发生转向。如果孙坚搞定刘表,则荆州则为孙坚所有。荆州处于东西、南北之要冲,以孙坚父子的才能,曹操就难以经略中原,刘备也不可能在益州站住脚跟。当然,有孙坚的存在,曹操后来的官渡之战也就难以取得对袁绍胜利。

孙坚最终被黄祖所杀

孙坚死后,孙坚长子孙策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然而,孙坚的败亡,对公孙瓒刺激很大。因为他们两个仅仅是支持袁术和袁绍对抗的人。公孙瓒实力强悍,当时比袁绍要强大得多。但公孙瓒总是针对他下手,搞得袁绍心里很烦,于是决定与公孙瓒一决高下。

公孙瓒派严纲带领三万人迎战袁绍的先锋鞠义。鞠义只带八百人精兵,其他人员埋伏在两翼,只等严纲前来,就拿箭射他。果不其然,公孙瓒见其兵少,挥动大军追赶,鞠义见敌人进入埋伏圈,立即喝令放箭。霎时间,箭雨飞蝗,向公孙瓒部队直面扑来。公孙瓒部队大为慌乱,死者不计其数,严纲本人也被鞠义杀死。关键时刻,公孙瓒的另外一只生力军出现了,见状赶紧杀过去。鞠义只得死战,袁绍也亲领大军指挥冲杀,总算止住了公孙瓒的进攻。但公孙瓒经此一战,逐渐走向衰弱。

就在关东诸侯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董卓没有抓住机会趁他们内讧时发展自己,而是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总算没有诸侯找他的麻烦了。董卓权倾朝野,他把自己的人全部提拔为官,甚至把刚生下来的小儿子也封了侯。他现在几乎和皇帝一模一样了。他给自己修了一座巨大的建筑物堡坞,里面的东西应有尽有,竟然存放了三十年的物资!同时,董卓每天想的是如何把皇帝拉下马,如何安享晚年,所以他非常怕死,只要与他不保持一致,他动不动就把人杀死。

我们以前说过,王允表面上对董卓言听计从,从而成为董卓的心腹和忠诚卫士。实际上,王允隐忍不发,是在找寻适当的时机除掉董卓。王允认为,董卓冒天下之大不韪,挟持献帝,蔑视皇权,把持朝政,这样的人注定没有好结果的。

吕布原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主簿,吕布杀死丁原投靠董卓后,吕布也顺势收编了并州军马,但吕布和他的部队一直被称为凉州嫡系胡轸看不起,认为他们是杂牌部队,搞得吕布心里非常窝火。

董卓,东汉末权臣,曾废少帝立献帝

而且,董卓吕布看似父子,但两人也有矛盾,而且矛盾很大,只是吕布需要借助董卓力量壮大自己而已。董卓脾气发作的时候,经常忘记吕布是他的心腹和保镖。有一次,不知为何事,董卓又发脾气,还发狠说,不打死吕布他不姓董,他顺手抄起一把短戟投向吕布,幸亏吕布反应很快,躲过了这一劫,否则吕布就董卓被杀死了。吕布躲过后,请求董卓原谅他,董卓这才慢慢降下火来。

董卓和吕布还有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好色。董卓安排吕布做好他家的保卫工作,可吕布不久却和董卓的一个小妾搞在了一起。尽管吕布舍不得这个爱妾,但这样让董卓知道,可怎么得了?吕布心里总是感到害怕,也感到十分郁闷。

这些情况都被王允看在了眼里。

王允和吕布关系很好,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这次王允又邀请吕布来他家喝酒。喝着喝着,吕布就叹起气来。王允连忙问,何故作此长叹?吕布正愁没法排遣,就把所有和董卓矛盾的事说了。

王允迟疑了一下,说,只有砍掉董卓的头,将军才可心安。吕布心里一惊,连忙说:“他可跟我有父子之情啊。”王允冷笑了一声,说,“天下有这样的父子么?当初他投戟要杀死你,可曾想到父子之情?况且他姓董,你姓吕,本非骨肉,父子之情何来?”吕布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复无常,当初他背叛丁原,现在他马上觉得自己是在认贼作父,于是决定又背叛董卓,因此他答应了王允,加入倒董阵营。王允早先已经联络好了士孙瑞等人,只缺个内应,吕布加入进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董卓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

《三国演义》这一章里,讲王允为了除掉董卓,导演一出王允先将侍女貂蝉敬献董卓,后又约吕布和貂蝉相见,使他们情愫缠绵,董卓和吕布因为美女貂蝉争风吃醋导致两人变脸,最后除掉董卓的故事,显然是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增加故事趣味性的成分,实际上史书没有说貂蝉此人。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汉献帝大病初愈,心情极好,大家纷纷赶到未央宫前去祝贺,恭贺天子龙体康健。董卓虽然没把汉献帝放在眼里,但也要出场做个样子,于是董卓也赶到了未央宫。

王允就利用这个机会决定刺杀董卓。他事先安排吕布和已经被策反过来的董卓手下武将李肃带着十多名杀手潜伏在宫殿两边,专等董卓到来。

董卓来了,他依旧趾高气扬地慢慢登台阶而上宫殿,由于他身体非常肥胖,所以过了一会就到了宫殿。此时,李肃带领几名杀手跳了出来。董卓大吃一惊,连忙喊道:“奉先何在?”吕布立即跳出,手捧圣旨,大声对董卓喊道:“奉旨杀贼!”董卓知道上当了,脸上露出绝望的神态。众杀手立即围上来,将董卓乱刀砍死。随后夷董卓三族。

随后,王允立刻让信使往各政府部门送达赦免诏书。董卓的死讯传出,士兵们都高呼万岁,百姓在路上载歌载舞,很多人把珠宝去换成酒肉来庆祝。

从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到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杀。短短几年间,董卓由一个地方势力成为专断朝政,威震天下的枭雄。他暴虐无恩,肆意杀戮,他的死也就成了必然。后世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他说,“至如赵高之殒二世,董卓之鸩弘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

王允

东汉末年名臣

王允(137年-192年7月4日),字子师,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汉末年时期大臣。

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举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出任豫州刺史,勤政爱民。斗争中常侍张让失败后,去官隐居。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掌权之后,辟王允为从事中郎,迁河南尹。董卓拥立汉献帝即位后,王允代替杨彪,拜太仆、尚书令、司徒,密谋刺死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日益骄傲自满。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攻破长安。王允兵败而被处死,时年五十六岁。

本名:王允

字:子师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太原祁县

人物生平

望族世家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

秉公为官

王允被推举为郡吏,任职不久,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山西晋阳地区有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百姓慑于赵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愤地对手下衙吏们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随即下令逮捕赵津,并立即将他解押东市,斩首示众,以慰民心。晋阳百姓见他们深恶痛绝的祸害已除,个个拍手叫好,他们还纷纷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谢慰问王允,称赞他是为民作主,不畏强暴的好父母官。王允首次经受世事的考验,并赢得众人的称赞和拥护,由衷地感到高兴,更坚定了秉公为官的信心。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腐败,导致中央和地方买官鬻爵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地方官僚权钱交易极为普遍。与王允同郡的同乡中有一个名叫路佛的游混无赖,从小娇生惯养,既无学识,也无德行,他仗着家里有钱,向太守王球行贿,要王球给他个官当。财迷心窍的王球是个见钱眼开的昏官,收下路佛的赂贿后,便给了他一个补吏的职位。王允对这种肮脏交易十分忿恨,当众揭露路佛的丑行,并与王球变颜争辩,指责他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王球恼羞成怒,利用手中权力,立即将王允捉拿起来,投入牢中,准备随时杀掉。刺史邓盛很早就听说过王允的事迹,很是钦佩他的才识和性格。当他得知王球要杀掉王允的消息后,立即亲自骑上快马,前往太守衙门,保释王允,并且请他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王允很感激邓盛的救命之恩,同时也为邓盛的正义行为所感动,于是一心一意为邓盛效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邓盛深感满意。在邓盛的提拔和宣扬下,王允的名声越来越大,为他日后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础。

王允为官初露锋芒,不仅赢得了州郡官吏和当地百姓的赞赏和钦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鉴于他的才能和表现,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以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从地方州郡迁到中央朝廷,这是王允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也为他实现忠心为国的政治抱负提供了广泛的政治舞台。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即王允征为侍御史不久,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为了迅速镇压起义,东汉政府特别选拜王允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担任王允的从事,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预先,王允广泛征求从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见,设计了周密的作战方案;战斗过程中,王允亲自披挂上阵,大显身手,彻底击溃豫州一带的黄巾军。之后,王允和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共同受降数十万黄巾起义军。在受降过程中,细心的王允从农民军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张让的宾客所写的书信,信中涉及一些与黄巾军有关的内容。张让是当朝掌权的大宦官,权势很大,极受皇帝宠爱。王允也不计较利害关系,他怀疑张让与黄巾军私通,便进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体细节全部揭发出来,并且写成奏折上奏皇帝。汉灵帝大惊,立即召张让进宫,怒气冲冲地指责张让,并要他交待实际情况。张让一向在朝中自以为是,指手画脚,也没想到有谁敢在皇上面前揭露他,因此见到王允的奏章后吓得半死,急忙叩头谢罪。可张让是何等狡诈圆滑的人物,他在回答皇帝时,不仅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反而说王允忌妒陷害他,说自己对陛下,对朝廷是如何如何忠心耿耿,没有丝毫与黄巾军私通和背叛朝廷之意。灵帝本就有意偏袒张让,加上被张让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自认为他无罪,也便不再追究。

张让脱罪后,对王允心怀忿恨,一心想伺机打击报复王允。第二年,张让终于找到一个借口,将王允逮捕下狱。不久,正好赶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释放,还复刺史原职。可是,睚眦必报的张让并没就此罢休,没出十天,他又以另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允治罪,王允再度入狱。

坚强不屈

司徒杨赐素知王允的为人和品性,知道张让是有意想置王允于死地,为了替王允开罪,让他免受痛苦和屈辱,杨赐派手下人劝告王允说:“你因事得罪宦官张让,一月之内,两次下狱,很明显他是有意和你过不去。如今你是凶多吉少,性命都难保。为了成就自己的志向,你又何必不先退让一下,忍一忍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只一味好强,恐怕他不会放过你,请你仔细思量思量吧!”王允手下的从事也对王允的再次入狱深感忧虑,他们想方设法营救王允。有一名好斗气的下属去狱中探望王允时,痛哭流涕,劝王允向张让认错赔罪,求他网开一面,被王允怒斥拒绝。下属找来一杯酒,气愤地对王允说:“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这杯毒酒算了,又何必还在狱中受别人的折磨呢?”可是,出乎下属的意料,王允一把夺过酒杯,厉声说道:“我是堂堂天子的臣民,君王赐罪于我,我应当接受惩罚,按照王法在街头斩首示众,而且天下人都应以我为戒,不再违反法律,维护社会的安定,哪有私自吞喝毒药,以死逃避法律制裁的道理?你们不用再劝我了,我意已决!”说完,便把酒泼倒在地上,自己走近囚车,又重新被关进监狱。由于王允一直又没有向张让赔罪认错,张让又进一步渲染他的所谓的罪行情节。

不久,王允的案件被提审,王允的手下官员和朋友以及朝中许多官员都十分着急,想制止张让对王允的陷害。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向皇帝上书,替王允求情,希望汉灵帝能够赦免王允。他们在奏章中写道:“王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尽忠尽诚,宽宏贤能,具有君子的风范和气节。过去晋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的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吗?如此王允受命于朝廷,诛讨逆贼,安抚良民,本应论功行赏,加官进爵;难道就因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定他死罪吗?陛下如此不公平地给予他处罚,恐怕有负众望,百官有所不服吧。”灵帝刘宏看完奏章后,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狱重新定罪。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由于张让始终从中作梗,王允仍不在赦免之列。何进、袁隗、杨赐等三公要员继续上书皇上,要求赦免王允。等到第二年,王允才被免罪释放。当时,朝中宦官当权,张让阉党凭借权势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刚刚出狱的王允虽对张让等人的行径深恶痛绝,但因力量有限,只得改名换姓,离开都城洛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

不久灵帝驾崩,王允急忙赶赴洛阳吊丧。此时,朝廷局势极度混乱,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大增,阉党张让失去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权,面临覆灭的危险。大将军何进利用各地方官吏奔丧的机会,大肆结交和拉拢亲己势力,以谋张让。王允一到洛阳,就被何进紧急召见,并说明意图。王允很感激何进对他的救命之恩,便满口答应,并担任从事中郎一职。后来情况发生急变,张让集结党羽,用何太后召见何进的名义把何进骗入宫中,趁机伏杀。王允不得不迁任河南尹,暂时逃避张让的嚣张气焰。张让伏杀何进后,曾奉密召的董卓、袁术等人立即领兵进京,讨杀张让。张让、段挂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当时,朝中公卿大夫被急变的局势吓得不知所措,他们都不敢护卫少帝。王允立即派遣一部分士兵跟随尚书卢植一起保护少帝,事后,又奉迎少帝回宫。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董卓废掉少帝,献帝刘协继位,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王允替代杨彪担任司徒职务,同时兼任尚书令。

王允担任司徒,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秋。献帝登极后,外戚、宦官斗争仍在继续,黄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各地割据豪强也趁机发难,借讨宦官为名,纷纷问鼎中央政权,整个东汉政权危机四伏,动荡不安。面对如此国将不国的尴尬局势,王允毅然承担起恢复和革新东汉政权和社会的重任,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为了稳定政局,消除混乱,王允和朝中其他忠臣良将一道出谋划策,重新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隐忍不发

董卓在进驻洛阳过程中,迎立少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进驻洛阳后,董卓又多次赤裸裸地表现出对权力的贪婪欲望。他废旧立新,毒杀太后,广植党羽,培养亲信,统收兵权,控制朝廷。从董卓的种种倒行逆施中,王允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他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董卓。可是,董卓手中掌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党羽众多,而且董卓本人凶残毒辣,如果主动出击,只能是以卵击石。于是,王允表面上一味听任,甚至顺从董卓,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戒备,实际上却在细心计划,周密布置。董卓进入洛阳后,为了站稳脚跟和扩大势力,曾极力拉拢朝中有影响的官员。王允不动声色,顺势归顺,尽量迎合。有时,王允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来换取董卓的信任。董卓见王允不但具有才识,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于是便把王允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对王允不生丝毫疑心,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王允处理。王允借此时机,亲自主持一些恢复王室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具体事务。王允虽然表面上多有曲迎董卓之意,但在有些涉及原则、正义问题上,他仍坚持自己的意见。杨勋是当时朝廷的正义之土,自从董卓乱政以来,杨勋不畏强暴,一直与他进行尖锐的斗争。他曾与左将军皇甫嵩一起密谋诛杀董卓,后因皇甫嵩升迁,杨勋势力弱小,只得作罢。一次,董卓问王允:“不知谁最适合担任司隶校尉?”王允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只有杨勋最合条件。”虽然明知董卓与杨勋之间矛盾很深,但是,出于正义,王允毅然推举了杨勋。

在与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时,王允暗中积极组织和筹备反董卓的斗争。王允首先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共同商议诛杀董卓的计策。为了控制一定武装力量,王允等人极力向皇上推荐、保举羌校尉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同时还举荐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掌握一定的地方势力,并且命令他借讨伐袁术为名,带领兵马出道武关,实则为多路夹击董卓作准备。士孙瑞的行动引起了董卓的怀疑,他决定把士孙瑞留在都城。王允听说后,便顺从董卓的意思,擢升士孙瑞为仆射。另外又擢升杨瓒为尚书,为最后反击董卓作准备。

铲除董卓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董卓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王允想拒绝,士孙瑞对他说:“在大事没成功之前,不能有丝毫破绽,您与董卓加官进爵,朝廷百官都瞻仰您的崇高品节,何乐而不为呢?不要因意气而误了大事啁!”王允一听有道理,便受命听封。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春天,天下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连续下了两个多月的雨。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等人借登台祭祀乞神降雨之机,紧急商议谋杀董卓的行动方案。士孙瑞严肃地对他们说:“自从去年岁末以来,太阳阴晦不照,淫雨连绵不断,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应该有个尽头。现在我们时机已基本成熟,如果不把握天机,先发制人,恐怕以后后患无穷啊!请你们认真考虑考虑。”王允很赞同士孙瑞的意见,决定伺机尽早行动,以图董卓。可是,董卓爪牙密布,戒备森严,而且他本人力大无比,凶残毒辣,如果不采取万全之策,一旦失手,恐怕后果难以设想。王允提议,可以安插内应,里应外合,杀他个措手不及。王允获悉董卓与他的心腹吕布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便秘密召见吕布。正好吕布也有反董卓之意。于是,王允便把诛杀董卓的计划全部告诉吕布,并委他作内应。起初,吕布碍于自己是董卓的义子,不便在内部亲自下手。王允对吕布说:“你姓吕,奸贼姓董,父子只是名义上的,并非骨肉亲情,况且董卓现在已是众叛亲离,你难道还认贼作父吗?你当他为父亲,平时他待你是儿子吗?”吕布与董卓婢女私通,怕董卓发现报复,于是便答应下来。

这年四月,正当王允等人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正逢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天子龙体安康。事前,吕布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当董卓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侧门外时,立即遭到潜伏在门后的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董卓急呼吕布,吕布手捧圣旨,大呼:“奉旨杀贼!”董卓在绝望中被吕布所杀,并且株连三族。

董卓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欢腾。董卓祸国殃民的行径,激起了天下人们的极度痛恨,铲除董卓,不仅顺应时代潮流,而且合乎天下民心。它的意义不仅仅只在于谋杀董卓一名国奸臣,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司徒王允,用自己对朝廷的赤诚和一身正气赢得了铲除董卓斗争的胜利和世人的称赞。

董卓被杀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张种抚慰山东”。

居功自傲

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赏和广大人民的称赞。于是,王允态度开始发生改变,似乎有些飘飘然起来:“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他便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每当群臣集会,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权宜之计,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

当朝文学家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当时,蔡邕感到很突然,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王允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董卓是国家的罪人,祸国殃民的罪行不可饶恕,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说完,便不容分辩,立即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蔡邕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写成汉史,便陈辞谢罪,自己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士大夫们都十分同情怜悯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蔡邕,可毫无结果,太尉马日磾专程前往王允住处,替蔡邕说情:“伯喈(蔡邕字)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故事了解颇多,应当给他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况且伯喈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吧!”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马日磾说:“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败,社会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让蔡邕像司马迁那样,毁谤和诬蔑幼小的天子,因为这既对神圣的道德教化毫无益处,而且还使我们这些人遭到批评和指责!”马日磾无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对别人说:“王允这种作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这是一个国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命脉,而让国家经典得以流传,则是重视国家制度和创作的保障。如今,像王允这样不重视贤才,切断国家的命脉,阻碍国家经典的流传,难道能维持久远吗?”可怜蔡邕最后冤死狱中。之后,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对蔡邕的死议论纷纷,王允这才真正明白蔡邕的确罪不及死,后悔莫及。

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他的旧部时,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而这正是王允最后走向灭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相劝,可继而王允又对群臣解释说:“本来,他们是没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随董卓,所以不得已听从董卓差遣,犯了错误。现在如果给他们突然加上恶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上上之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吕布又想把董卓的财物赏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准。王允平日却看不起吕布,以剑客对待他。吕布也认为自己有功劳,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渐渐与王允不和了。

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强,而且对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关系王允本人和东汉政权的大事。王允企图削夺凉州兵将领的兵权,取缔全部凉州兵,并且计划利用关东兵去控制他们。可是后来有人对王允说:“凉州兵素来害怕袁绍,畏惧关东兵,而今,如果派关东兵去解散他们,凉州兵人人都会担心性命不保,这样,很容易引起兵变和混乱。还不如任命皇甫嵩(字义真)为将军,去担任凉州兵的统帅,并让他长期留在那儿,以便安抚军心。”王允坚决反对:“这样绝对不行,关东兵是反董卓的义兵,与我们是同一条路线,现在董卓已死,如果继续把他们屯驻在险恶之地,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兵将领会疑心我们不重视他们。”

身死人手

凉州百姓听到王允想解散凉州兵的风声后,便到处传言,说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一时之间,整个凉州人心惶惶,一片惊慌。凉州兵将领本来就成了惊弓之鸟,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当他们得知王允要削夺他们的军权,解散凉州兵的消息后,更是惊慌。绝望的凉州兵寻思:反正是一死,不如死个痛快。于是他们迅速召集军队,严阵以待,准备见机起事,并且互相传告:蔡邕只不过受了董卓的一点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杀了。对于我们,不仅没有丝毫赦免的意思,反而想剥夺我们的兵权,置我们于死地。我们除了联合起来,别无选择。

当时,凉州军中最有影响和实力的将领是李傕和郭汜。他们将所有凉州兵集合起来,誓师进发都城长安。东汉官兵不堪一击,不久,李傕、郭汜的部队便攻陷长安。吕布慌忙领兵出逃,在青锁门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王允断然拒绝,对吕布说:“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灵,能赐福社稷,保佑我们的国家平安无事,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皇上年纪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们来辅助他。国家遭受如此灾难,如果弃下皇上,只顾自己逃命,我实在是不忍心。况且,我身为宰相,不仅不能使国家平安无事,反而导致逆贼的反叛,我的责任重大啊!请你出城以后,多多鼓励关东豪杰,要常常念及皇上!”说完,便扶着汉献帝逃到宣平城楼。

王允问李傕等人:“臣子不能作威作福,你们却纵兵胡为,是想要干什么?”李傕等没有回答。

起先,王允提拔过同郡人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当时三辅地区兵多粮广,李傕等想杀掉王允,害怕二郡为患。于是先征召宋翼、王宏。等二人都到长安后,李傕于是逮捕王允及宋翼、王宏,把他们都处以极刑。王允时年五十六岁,他的长子侍中王盖、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余人都被杀害,只有兄子王晨、王陵得以逃归乡里。

王允死后,“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迁都许昌后,汉献帝思念王允的忠贞气节,便改用隆重的殡礼重新安葬王允,还特意派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赐以本官受绶,送还本郡”。后来,又封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王允的坎坷一生中,另有一件事情也值得提及:即他对汉代图书、档案等文化典籍的收集和保护。董卓迁都长安时,王允特意把兰台、石室两个藏书馆所藏的图书和档案全部收集整理,用箱子运往长安。“诸藏典策文章,宽共部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惟盖,小乃制为滕囊。”后来,王允收集了汉朝其他书籍,一律上奏珍藏,“经籍具存,王允有力焉”。

人物评价

郭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何进、袁隗、杨赐:夫内视反听,则忠臣谒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是以孝文纳冯唐之说,晋悼宥魏绛之罪。允以特选受命,诛逆抚顺,曾未期月,州境澄清。方欲列其庸勋,请加爵赏,而以奉事不当,当肆大戮。责轻罚重,有亏众望。臣等备位宰相,不敢寝默。诚以允宜蒙三槐之听,以昭忠贞之心。

马日磾: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范晔:①士虽以正立,亦以谋济。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权,伺其间而敝其罪,当此之时,天下悬解矣。而终不以猜忤为衅者,知其本于忠义之诚也。故推卓不为失正,分权不为苟冒,伺间不为狙诈。及其谋济意从,则归成于正也。②子师图难,晦心倾节。功全元丑,身残余孽。时有隆夷,事亦工拙。

吕祖谦: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为也。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是也。

陈普:事成一让一矜功,一吉分明对一凶。青琐门前招不去,相期犹不负林宗。

罗贯中: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宋贤:屈膝家妓为汉君,宣平楼下毁奸臣。可怜定国安邦志,血污锋芒哭万民。

王夫之:王允非定乱之人也,马日磾、赵岐,则手授天下于羣雄者也,汉之终亡,终于此也。

钟敬伯:王司徒身为社稷计,生除国贼,死纤国难,忠义激烈,可谓生为汉臣,死为汉鬼者矣。

李光地:自古守节秉义,而才不足以济者,岂少乎,汉李固、王允,晋周顗、王导之徒是也。

钱大昭:自王允有一岁不可再赦之议,且欲尽诛凉州人,于是李傕等遂蚁聚蜂屯,至于败坏不可收拾。卒之允既诛死,汉遂以亡。故吾谓汉室之亡,不亡于贾诩,而亡于王允之一言也。允虽有诛卓之功,实为汉室之一大罪人矣。

家族成员

兄长:王长文

儿子:王盖,王允长子,侍中,与王允同被诛杀。

王景,王允次子,与王允同被诛杀。

王定,王允子,与王允同被诛杀。

侄儿:王晨,王允兄长之子,王允被诛时逃回家乡。

王凌,王晨弟,与王晨一同逃回家乡。后被曹操赏识,最终在曹魏官至太尉,但是在后来图谋推翻司马懿失败,最终自杀。被诛灭三族。

孙子:王黑,安乐亭侯。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貂蝉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

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类型 剧名 饰演者

1956年 电影 《貂蝉》 杨志卿

2021年 《真·三国无双》 秦沛

1976年 电视剧 《三国春秋》 钟景辉

1987年 《貂蝉》 鲍汉琳

1988年 《貂蝉》 葛香亭

1994年 《三国演义》 谭宗尧

1996年 《三国英雄传之关公》 曹健

1999年 《曹操》 彭乙

2001年 《吕布与貂蝉》 傅彪

2003年 《貂蝉》 樊志起

2003年 《曹操与蔡文姬》 郑坤范

2004年 《武圣关公》 鄢复成

2010年 《三国》 郑天庸

2013年 《曹操》 李晓文

2015年 《武神赵子龙》 苗海忠

2018年 《小戏骨放开那三国》 罗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