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中国历史上哪个是最受欢迎的国号,当然是非“汉”莫属,曾经用了二十多次!玄汉(中国历史政权)。中国历朝历代20位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排第一,明太宗朱棣排第二

时间:2022-07-16 09:47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历史上哪个是最受欢迎的国号,非“汉”莫属,竟用了二十多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16 12:12科技管理研究所之所以我们的民族叫做汉族,我们的文字叫做汉字。是因为在秦朝以后,出现了一个中...

中国历史上哪个是最受欢迎的国号,非“汉”莫属,竟用了二十多次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16 12:12科技管理研究所

之所以我们的民族叫做汉族,我们的文字叫做汉字。是因为在秦朝以后,出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非常强大的大一统王朝,那就是汉朝。

当然了,汉这个国号后来也成了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国号,因为从刘邦的汉王开始,这个国号后来又被用了十五次。可谓国号使用之最啊!

那么,历史上都是那些政权用到了汉这个国号呢?

1、西汉,最初用到的汉这个国号的,自然是“大汉”王朝的初创者刘邦了。

刘邦在灭掉秦朝以后,在项羽主持的分封中,封为汉王,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来刘邦和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垓下之围把项羽的主力打垮,项羽自刎。

刘邦随后登基称帝,国号沿用了他分封时的国号,汉。

刘邦建立的汉朝,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12月,维持了210年,被王莽篡夺,建立了新朝。

这个汉,后世也称为西汉。

2、玄汉,第二个用到汉的政权在西汉灭亡后没几年。

王莽篡汉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结果导致民不聊生,民间到处起义。其中就包括赤眉军和绿林军。

后来的东汉创始人刘秀最初是在绿林军的。绿林军中的主要首领是汉室后裔,起义后,决定打出兴汉的旗号,于是推出了刘玄当皇帝,国号为汉。

这个政权,后来就被称为玄汉。玄汉最初发展的很快,后来还攻破了长安,灭掉了新朝,杀了王莽。可惜因为内部分裂,很快就被赤眉军打败。刘玄投降了。玄汉灭亡。

玄汉从公元23年~25年,只存在了两年。

3、赤眉汉,新朝后期,民间起义非常多,绿林军的玄汉是一支,还有一支是山东一带起来的赤眉军。赤眉军就是他们在打仗时,把眉毛涂成红的。

赤眉军也是主要由汉王室后裔组织起来的起义队伍,所以,他们也推举了刘姓人,即刘盆子做皇帝。

玄汉攻破长安后不久,赤眉军和玄汉便开始交战,最终赤眉军打几了绿林军的部队,刘玄投降了。随后被杀。

赤眉军刘盆子在长安重新称帝,继续使用汉这个国号。

这个政权,后来被称为赤眉汉。也是仅存在了两年,从公元25年~27年,后来被已经称帝的东汉皇帝刘秀打败。刘盆子投降。

4、赵汉,同样是新朝末年,同样是起义军的一支。王昌,又名王郎。河北邯郸人,在公元23年,王昌在邯郸起兵,随后被拥立为帝,因为王昌自称他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所以他也是以汉为国号。在新朝末年的各地起义中,汉室宗亲还是占了相当一大部分的,所以这些人建立的政权,都是以汉为国号,为的是利用延续汉正统的说法来号召天下人。

因为王昌的这个汉定都邯郸,邯郸是汉朝封国赵国的国都。所以王昌这个汉,后世也称为赵汉。

就在第二年,刘秀开始自己经营河北,四月,刘秀派兵攻打邯郸,五月攻破邯郸城。王昌乘夜逃出邯郸,途中被杀。至此,赵汉政权结束。仅维持了一年有余。

5、孺子婴汉,孺子婴本是西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死后,王莽把刘婴立为太子,他自称“假皇帝”,开始主宰汉朝。以刘婴年幼为借口,一直不让刘婴即位。几年后又假行禅让之举,王莽做了皇帝,建立了新朝。但是王莽却没有杀刘婴,只是把刘婴关了起来,不让人与他说话,十几年后,刘婴长大,思维还停留在婴儿时期。等到绿林军攻灭了王莽。方望来到长安,寻得了孺子婴,随后“聚党数千人”在临泾城(今甘肃镇原)举事。孺子婴再次被拥立为帝,方望做了总理庶务(辅佐君王的丞相)。但遭到了同姓刘玄的竭力反对。不久,更始政权遣丞相李松入安定,摧毁了这个复辟势力。孺子婴、方望、弓林等人都被诛杀。刘婴时年21,不知葬所。这个政权,存在也不到一年时间。

6、东汉,东汉是刘秀建立的,刘秀本是汉朝王室后裔,到了他这一辈,已经没有了领土,他也只是在家里种地的农民。但是新朝后期,各地起义。刘秀于是和哥哥刘縯也开始组织起义。

刘秀最初是在绿林军,即玄汉政权下。但后来刘縯战死,刘秀被排挤,于是刘秀自己独自到河北发展。在河北,刘秀得到了本地大族的支持。于公元25年,他在河北称帝。随后刘秀派兵四外征战,最终灭掉了赤眉,关东、陇右、西蜀等一系列起义队伍以及割据政权,重新统一天下。

刘秀因为是汉室后裔,他称帝时,自然也是取的汉为国号。

这个政权,当然也是一个统一王朝,后来被称为东汉。因为相较于西汉,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洛阳在长安之东,所以,后世称为东汉。

从公元25年刘秀登基,到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东汉共经历了195年。

7、蜀汉,提起蜀汉,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就是三国里的刘皇叔建立的割据政权。

东汉末期,群雄割据,刘备也是四处征战,最终拿下了璋州(蜀地)这一块地盘。后来,在得知汉献帝禅让曹丕的消息后,刘备在四川登基称帝,继续抗起延续大汉王朝的旗贴。

蜀汉政权只是个割据政权,因为当时存在魏蜀吴三国,以及一些其他小的割据政权。

264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兵攻入蜀地,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从刘备220年建立,到264年灭亡,蜀汉经历了44年。对于蜀汉,史书上还有一个称呼,称为季汉。

8、匈奴汉,匈奴汉是西晋时期,由匈奴人刘渊创立。刘渊本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当年汉高祖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刘渊趁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割据并州地区,在永兴元年(304年)以"兄亡弟绍"为名建立汉国,设置文武百官,追尊后主刘禅。 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称帝。

此政权后世又称汉赵,赵汉,前赵等,因为几年之后,国家发生内乱,320年,刘曜登基,改国号为赵了。

但这个政权也没维持几年,后来石勒起兵反叛自称赵王,这即是后赵,到329年,后赵攻灭了前赵,这个匈奴汉国,也就正式的划上了句号。

匈奴汉从304年初建到329年灭亡,只经历了25年时间。如果只算汉这个国号的话,其实只有9年时间。

9、神凤汉政权,同样是西晋八王之乱时期,最初李流(成汉李雄的叔父)侵犯蜀地。张昌趁机说自己得朝廷征诏,要讨伐李流,于是荆楚一带,聚集了几千人的队伍。后来招得山都县小官吏丘沈,将他改名为刘尼,假托说是汉朝皇室的后代,尊奉为天子,张昌自封为相国,这个政权的国号也是汉,年号定为神凤。当然了,这个政权存在时间也很短,304年建立,随后西晋就派大军征讨,4个月后,张昌被擒斩,沈丘不知所终,神凤汉政权灭亡。

10、成汉,成汉的建立时间,和匈奴汉的时间差不多,也是在八王之乱时,在成都所建立。李雄继领部众,攻下成都,据有益州。最初自称成都王,304年李雄称帝,国号为成。后李雄堂弟李寿,废掉了李雄儿子李期即位,改国号为汉。

所以这个政权 ,后来也称为成汉。347年,东晋将领桓温率兵攻打成汉,成汉皇帝李势(李寿之子)投降,成汉的残余势力在349年被晋朝完全消灭。

成汉从建立到灭亡,共经历了43年,如果只算汉这个国号的话,只有9年的时间。

11、刘芒荡起义,公元309年,西晋八王之乱刚刚平定,刘芒荡自称汉室后裔,得到了羌戎的支持,在马兰山(今陕西随咸阳旬邑境内)称帝,建国号“汉”。同年九月,为晋朝南阳王司马模所败,被杀。这个汉仅建立了2个月。

12、邢汉,邢汉创立于公元528元。当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徭役频繁,统治阶级腐败奢侈,生活腐化,民众困苦不堪。于是发生了多起民变。邢杲呢就是农民起义的一支。邢杲于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在北海(今山东潍坊市)率众举行起义,兴兵反魏,自称汉王,年号天统,得到流民响应,旬日之间,人数超过十余万户,曾攻占光州(今山东莱州市)等地。次年即529年,在济南被魏上党王元天穆和尔朱兆的军队打败,他兵败投降,被杀于洛阳。

邢汉从创立到灭亡,只经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13、侯汉,侯汉其实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个叛乱政权。侯汉是由侯景创立,侯景本是北魏六镇兵士,参加过六镇起义。后来南下投降梁武帝。几年之后,他利用梁国的内部矛盾,发动侯景之乱,攻破建康,屠戮门阀世家,囚杀梁武帝父子。

大宝二年(551年),篡位自称皇帝,国号为汉。

但很快,第二年,梁国宗室萧绎组织兵力,开始攻打侯景。派江州刺史王僧辩和东扬州刺史陈霸先,率军收复建康,平定侯景之乱。侯景逃跑后,为部下羊鹍所杀。侯景叛乱产生的这个侯汉政权,也是只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就没有了。

14、刘武周汉,隋末唐初,各地农民起义,刘武周也是其中的一股力量,刘武周最初在山西朔州起兵。公元617年,刘武周称帝,因为他也姓刘,所以也把国号定为汉,改元天兴。

619年,趁李渊率兵攻占长安之机,他夺攻了晋阳(太原),曾多次打败李元吉。把大唐都搞得很无奈。李世民当年率兵征讨刘武周,打败了刘武周,刘武周逃往突厥。

第二年,刘武周因为想要从突厥逃回马朔州,被突厥人杀死。刘武周的这个汉存在三年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刘武周存续时间短,史书中对他的描述很简单,只他说称帝,并没有说他政权的名称,但近几年出土了郭静墓志,明确记载刘武周的国号为大汉,郭静曾是刘武周时期的大臣。

15、朱汉,朱汉也是一个叛乱政权。唐德宗时期,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朱泚被哗变的士兵拥立为帝,国号秦,年号应天。兴元元年(784年),改国号为汉,年号天皇。

起义军最强一度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叛军包围一月馀,史称奉天之难。

但很快,唐将李晟便组织兵力收复长安,朱泚逃往泾州,因泾原节度使田希鉴闭门不纳,只得继续西逃。在逃到彭原西城屯时,被部将杀死,时年四十三岁。朱汉这个政权,也是不到一年时间。

16、前蜀汉,这是五代十国时期,蜀地的一个政权,唐朝灭亡后,已经在蜀地割据的蜀王王建因不服后梁于907年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到了916年十二月,王建又改国号为“大汉”,改明年为天汉元年。但就在他改年号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天汉元年(917年)十一月,王建祭天发生“大风拔木”的凶兆,于是翌年正月初一日,他就又恢复了“大蜀”国号。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灭。前蜀政权共存续了18年,中间只有一年的时间使用了汉这个国号。

17、后汉,后汉是历史上比较出中的政权,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一个政权 。

后汉创立者是沙陀人刘知远。沙陀人在投靠汉人时,刘知远的先祖改为汉姓刘姓。五代晋时期,刘知远任太原留守。后来晋国被契丹攻灭。刘知远最初曾向契丹纳贡, 但当时人民坚决反抗契丹, 有的方镇也拒绝投降。于是刘知远积极酝酿,准备自立称帝。942年2月,刘知远亦在太原称帝。因为他姓刘,所以又沿用了刘姓政权的名称,国号称为大汉。这就是史书中五代梁唐晋汉周的汉。后汉只维持了9年,948年,刘知远死亡,次子刘承佑继位,3年后,951年,被郭威带兵攻入开封,杀了刘承佑,灭亡了后汉。郭威建立了周。

18、北汉,北汉也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割据政权。同样是由沙陀人建立。后汉灭亡后,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凭着自己占据的河东十二州,951年,就在郭威建立周的同时,刘崇在太原称帝。国号继续称为汉,史称北汉或东汉(五代之东汉)。北汉支撑的时间非常长,熬过了五代时期,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979年,才被灭。经历了四代,28年。是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割据政权。

19、南汉,南汉同样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割据政权,地盘在现在的广州一代,曾称大越国。唐天佑二年(905),刘隐任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封刘隐为大彭郡王,已经开始了独立割据之路。到了后梁贞明三年(917)刘隐之子刘龑称帝于番禺,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五代十国时期,各家强的割据势力的主要争夺点是在中原,因此,南汉得以在广州不受侵扰的独立发展。所以这个政权一直存续了54年。宋朝建立后,南汉内部腐败,给了宋朝攻灭的机会。公元971年,宋朝派兵攻汉,刘鋹降,南汉亡。

20、郝汉,郝汉是由农民起义军首领郝定在金国起义时,创立的政权。南宋时期,金国境内发生了多起农民起义。公元1216年,起义军郝定建立大汉政权,自称皇帝。改元顺天。金遣山东宣抚使仆射安贞镇压,同一年,郝汉在泗水县柘沟村为金将完颜阿邻所俘,押至汴梁(今河南开封),不屈而死。这个政权从创立到被镇压,仅经过了个把月的时间。可惜啊!

21、陈汉,陈汉是元末明初时期,农民起义军陈友谅创立的政权。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烽烟四起,象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都是那个时期的起义军。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的部下,但他很快自己发起的比徐寿辉还强大,于是1359年,挟徐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又在采石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年号大义。

当时,陈汉与明夏、韩宋、朱元璋的西吴,分据南方,与北方的元朝分庭抗礼。

陈汉坚持抗元、又与朱元璋作战。势力一度是农民军中最强大的。可惜的是,大定三年(1363年),与朱元璋的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自恃武力强大,无所畏惧,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结果中流矢而死。陈友谅死后,队伍很快就陷入四散的境地。张定边等人在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称帝,改元德寿。1364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陈理降,陈汉灭亡。

22、刘通汉,明朝中期,河南人刘通到湖南挖矿,当时有很多灾民为了生活,到此偷挖矿。但是受到朝廷封禁,后来刘通索性组织农民起义。1464年,刘通举起义旗,一时之间应者甚众。第二年,刘通自称汉王,年号德胜,还攻取了襄阳,邓州等地。但很快,朝廷便派大军前来征讨,几个月后,刘通被俘,押到北京斩杀,起义失败。从自立汉王到失败,也就一年左右的时间。

除了以上的二十几个比较明确的汉政权外,其实历史中,还有一些农民起义政权,用到了汉这个称号,比如明初沔县田九成起义,起义时,称汉明皇帝,年号龙凤。田九成也曾攻破略阳(今属陕西)等地。据川陕险要,声势颇盛。后为明征西将军耿炳文镇压。

另外,类似于唐初刘武周这样,起义军并未记录政权名字的,在历史上还有几百起,这几百起里,刘姓之人发起的有几十起,这几十起里保不齐还有一些是以汉为政权国号的。只是没有记录而已。

可以看出,作为国号,汉在乱世当中无疑很受欢迎,与汉王朝当年的强大不无关系,因为有很多汉政权都是汉室宗亲所建。其他的则是想借着汉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号,来为自己发展增加一点推动作用。

在,这些政权当中西汉、东汉无疑最为正统,玄汉、赤眉汉、蜀汉、后汉等虽然是汉室宗亲建立,并且也都是尊汉室宗亲为帝,但本质上都只是割据一方。其他的什么邢汉,朱汉,郝汉等大多是农民起义而已。

玄汉

中国历史政权

更始政权(23年3月—25年10月)是中国历史上承新朝下启东汉的过渡政权。

新末天下揭竿而起,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刘玄在南阳淯水之滨被拥立为帝,复国号汉,定都宛城。名义上恢复了汉朝统治,光复了西汉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

更始二年(24年)二月,迁都长安后,朝政日益腐败,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更始三年(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逃出长安,十月被迫投降,被封长沙王,随后被杀,更始政权覆灭。

更始政权在即将形成的新的统一王朝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参与了对旧王朝的否定;一方面,又推动了新的统一王朝的建立。

中文名:玄汉

外文名:Han Dynasty

别名:更始政权

时间范围:23年2月 至 25年10月

都城:宛城、洛阳、长安

国号

刘玄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汉室后裔,沿用“汉”的国号,初定都宛城,后迁都长安。为区别西汉(前汉)、东汉(后汉)、蜀汉(季汉),一般称为更始政权。

历史

天下大乱: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到了天凤四年(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

地皇三年(22年)绿林兵遇到瘟疫,死伤近一半,于是分兵离开。王常、成丹向西进入南郡,号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及其党羽朱鲔、张印等人向北进入南阳,号称“新市兵”。皆自称将军。七月,新市兵王匡等人攻打随县;平林人陈牧、廖湛聚集了一千多人,号称“平林兵”。

刘玄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因弟弟被人杀害,于是就结交宾客,打算为弟弟报仇。后因宾客犯法,刘玄避开官府抓捕从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官府把刘玄的父亲刘子张抓走,刘玄于是诈死,派人将灵柩送回舂陵,官府便释放刘子张,刘玄因此自己在外逃匿。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地皇三年(22年)刘玄投奔陈牧等人,担任陈牧手下的安集掾。

淯水称帝

地皇四年(23年)正月,刘縯大败官军于淯阳城下,兵围宛城。同月,称刘玄为更始将军。

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刘玄在淯水称帝,建元更始,沿用“汉”为国号。

更始元年(23年)二月,刘玄令刘縯进攻南阳,派王凤、刘秀等北攻昆阳(今河南叶县)。三月,王凤和太常偏将军刘秀等人攻取了昆阳、定陵、郾等。棘阳太守岑彭和前队副将严说守宛城,汉军攻城几月,城中人吃人,于是举城投降。更始帝迁都宛城。封岑彭为归德侯。

昆阳大战

更始元年(23年)六月,新军围昆阳(今河南叶县)。城中汉军仅数千人,刘秀出城斩杀王寻,城中汉军里应外合,大败莽军。

新市、平林诸将见刘縯兄弟威名日盛,暗中劝说更始帝刘玄除掉的。刘玄任命刘稷为抗威将军,刘稷不肯就任。更始帝和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杀刘稷,后杀刘縯。以堂兄光禄勋刘赐为大司徒。刘秀从父城赶赴宛城谢罪。更始帝因此惭愧,任命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代新而立

更始元年(23年)汉军兵分两路,直捣洛阳和长安。一路由定国上公王匡率领,迅速攻陷洛阳,生擒新莽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将他们全都斩首。一路由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率领,西入武关,矛头直指长安。

更始元年(23年)九月,汉军从宣平门攻入长安城。长安城百姓响应汉军,杀死王莽,结束了新朝的统治。

更始元年(23年)十月,奋威大将军刘信在汝南击杀刘望,并诛杀严尤、陈茂,所属郡县全都降服。

更始帝欲迁都洛阳,任命刘秀代理司隶校尉,命刘秀先入洛阳营建宫殿官府。后北上定都洛阳,分别派出使节到各郡各封国巡行。立故梁王刘立之子刘永为梁王,都睢阳。命刘秀代理大司马的职务,持节北渡黄河,镇守安抚各州郡。命大司徒刘赐为丞相,命刘赐先入关,修建宗庙、宫室。令人劝降赤眉,樊崇等人听说汉朝复兴,便留下部众,率将领二十余人,随同使节来到洛阳。更始帝把他们都封为列侯。

长安政乱

更始二年(24年),申屠建、李松自长安迎接刘玄迁都。二月,刘玄从洛阳出发。

刘玄娶赵萌女儿为夫人,把政事委托给赵萌,日夜在后宫饮宴。韩夫人特别喜欢喝酒,每次陪侍饮酒,见常侍奏事,总是生气地说:“皇帝正在和我喝酒,要在此时打扰吗!”赵萌专擅大权,随意杀人。有官吏上奏赵萌放纵,刘玄拔剑杀之,从此无人敢说。以至小人、厨师都滥授官爵,长安为此说:“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诸将在外开始自行赏罚,设置牧守;州郡交错,不知该怎么办。从此关中离心,全国叛乱。

更始二年(24年)三月,更始帝派尚书令谢躬率领六位将军讨伐王郎,不下。与刘秀合兵一处,东围巨鹿,一个多月也没有攻下。四月,刘秀留邓满包围巨鹿。进军邯郸,连续作战,打败他们。五月,攻克邯郸。更始帝派使者立刘秀为萧王,全部下令停止军队,与众有功将领到行在所。派苗曾担任幽州牧,韦顺任上谷太守,蔡充为渔阳太守。

更始二年(24年)六月,刘玄封刘秀为萧王。

更始二年(24年)秋,更始帝派遣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率领军队一万多人攻蜀。公孙述派王恢在绵竹攻打李宝、李忠,大败汉军。

更始三年(25年)正月,方望和安陵人弓林共同拥立前定安公刘婴为帝,聚集党徒数千人,占据临泾。更始帝派遣丞相李松讨伐方望等,将他们全部斩杀。赤眉军的两支队伍在弘农会师。更始帝派遣讨难将军苏茂抵挡,苏茂大败。赤眉军于是集结,一万人为一营,共计三十营。更始大将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初战,邓禹失利,樊崇战死。后大破王匡军。王匡军至等皆弃军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俘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将其斩杀,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

更始三年(25年)三月,刘玄派遣丞相李松同赤眉军在乡展开大战,李松等大败,死三万余人,于是赤眉军向北推进到湖城。

走向覆亡

参见:湖县之战、崤底之战、宜阳之战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进抵华阴(今陕西华阴东),立刘盆子为帝,建元建世。大封百官,徐宣为丞相,樊崇为御史大夫,逄安为左大司马,谢禄为右大司马,杨音以下将领都封为列卿。

更始三年(25年)六月,刘秀在鄗城称帝,建元建武,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隗嚣向更始帝建议把政权移交给光武帝叔父国三老刘良,更始帝不听。诸将想劫持更始帝东归,引发宫中混战,更始帝东出新丰投靠赵萌。

更始三年(25年)八月,廪丘王田立、白虎公陈侨陆续率众投降刘秀,至此,洛阳守将朱鲔四面楚歌,孤城危殆。

更始三年(25年)九月,谢禄等人随樊崇率军攻破长安,推翻更始政权。刘玄单人匹马逃到右扶风的高陵,被右辅都尉严本软禁,后被迫向赤眉军请降。刘秀下诏封刘玄为淮阳王。诏书说,无论官吏或百姓敢有杀害刘玄的,罪与大逆相同。

更始三年(25年)十月,刘玄随谢禄到长乐宫,肉袒伏地,将皇帝的印绶奉献给刘盆子。樊崇罪责刘玄,把他置于庭中,准备杀掉。刘恭、谢禄见状都为刘玄说情,但樊崇不答应,后经刘恭以自杀相迫,这才赦免了刘玄,封为畏威侯。刘恭又坚持替刘玄请求,刘玄又被封为长沙王。同月,朱鲔献城投降,刘秀迁都洛阳,幸南宫。

更始三年(25年)十一月,梁王刘永自称天子。

建武元年(25年)十二月,三辅百姓苦于赤眉军暴虐,对刘玄被幽禁的处境,深感同情。张卬等更始降将深以为虑,怕刘玄东山再起,就对谢禄说:“现各营统帅有很多是前更始旧将,很多人想派兵将刘玄夺回,一旦刘玄被劫走,更始旧将一定会联兵向你进攻,你就是自取灭亡了。”谢禄听了,觉得有理。于是谢禄派亲兵与更始一起到郊外去牧马,密令亲兵把更始绞杀了。

更始余烬

建武二年(26年)正月,更始政权复汉将军邓晔与辅汉将军于匡降光武帝。

建武二年(26年)三月,贾复领兵击败更始政权郾王尹遵,尹遵降光武。贾复又率兵攻打更始政权淮阳郡太守暴汜,暴汜降光武。

建武二年(26年)四月,光武帝封刘玄之子刘求为襄邑侯,奉更始之祀;刘歆为谷孰侯,刘鲤为寿光侯。

建武二年(26年)十二月,因长安粮绝,赤眉军中思乡之情,樊崇被迫率军退出长安。

建武三年(27年)正月,刘恭对于谢禄杀害刘玄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到了洛阳之后,伺机将谢禄杀死,为刘玄报了仇。事发之后,刘恭自己到监狱中投案自首,刘秀下诏将其赦免。

建武三年(27年)三月,冯异与东归途中的赤眉军会战于华阴,赤眉军大部被歼,刘盆子、樊崇等被迫投降。后邓禹遵刘秀之意将刘玄安葬在长安霸陵附近。

建武四年(28年),耿纯领兵击败更始政权东平郡太守范荆,范荆降光武。

建武二十八年(52年),刘鲤怨恨刘盆子杀了其父刘玄,派遣宾客将刘盆子之兄刘恭刺杀。

疆域

领土范围

更始元年至二年(23年-24年)之间所控地区相当于故西汉之冀、衮、青、徐、豫、幽、并、凉、荆、司隶、朔方、交趾等刺史部所辖之全部郡国及益州刺史部之武都、汉中,扬州刺史部之六安、九江、豫章、丹阳、会稽等郡,占据了西汉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其声势之浩大,已基本上具备了一个统一王朝的规模,远非偏居一隅的公孙述、李宪等割据政权之可比。

然而,更始政权对其势力范围的控制并不像真正一统王朝那样行之有效。其间接控制地区自不待言,即使是在其直接控制地区之内,其统治也较为松散。更始元年末冀州王朗起兵,自称天子,即为一例。这恰好说明了地域性政权之势力范围缺乏稳定性的特点,与封建统一王朝的疆域政区形成鲜明的对照。

更始二年(24年)以后,“长安政乱,四方皆叛”,大大小小的地域性政权相继出现,彼此纷争抗衡,其各自之势力范围亦随之不断盈缩。

行政区划

新朝灭亡后,天下复有承袭西汉末年一百零六郡国之局面,更始政权对此应当无所更动。更始政权则对王莽时期的州区划做了一些变动。王莽在平帝时曾“正十二州名分界”,将朔方撤去,据扬雄《十二州箴》十二州名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雍州、幽州、并州,并将过去的“郊止”改为“交州”,共十二州,而无“朔方之州 或“朔州”,也无“凉州”之名。但据《后汉书·郑兴传》记载,更始政权则有“朔方”和“凉州”之名。

更始政权已知可考的州牧刺史:司隶校尉刘秀、徐州牧力子都、幽州牧苗曾、交阯牧邓让、冀州牧庞萌、凉州剌史郑兴、益州刺史张忠。

更始政权直接控制的七十九郡国: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沛郡、淮阳国、鲁郡、东郡、济阴郡、山阳郡、陈留郡、东平郡、平原郡、千乘郡、临淮郡、东海郡、泗水郡、楚郡、广陵郡、魏郡、常山郡、巨鹿郡、信都郡、真定国、中山郡、河间郡、广平郡、清河郡、渤海郡、涿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定襄郡、云中郡、西河郡、上郡、五原郡、北地郡、朔方郡、汉中国、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国、苍梧郡、交阯郡、南海郡、郁林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豫章郡、丹阳郡、会稽郡、六安郡、九江郡、广德郡、广宗郡、广世郡。

更始政权间接控制的十九郡:泰山郡、城阳郡、济南郡、齐郡、北海郡、高密郡、胶东郡、淄川郡、东莱郡、琅琊郡,此十郡为张步所据。安定郡、泰山郡、陇西郡、武威郡、金城郡、张掖郡、酒泉郡、武都郡、敦煌郡,此九郡为隗嚣所据。

更始政权未控制的八郡:庐江郡,此郡为李宪所据。蜀郡、广汉郡、巴郡、越巂郡、犍为郡,此五郡为公孙述所据。牂牁郡、益州郡,此二郡为据郡自保之地。

政治

政权性质

更始政权初期,绿林军首领在政权中站优势,确立谁为政权首脑的争论,以及刘演后来被杀都反映了这一点。所以,从阶级构成看,尽管刘玄是皇族出身,地主分子,并不妨碍初期的更始政权是一个农民政权。更始政权之后涌进了大批地主豪强分子,后期,他们逐渐占有了优势。此后,政权迅速衰败,由初期的农民政权转化为封建性割据政权。

中央系统

更始政权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九卿为基本架构。中央核心权力,基本控制在以刘玄为代表的豪强地主手中,尤其是控制在右大司马赵萌和丞相李松手中。

更始帝即位之初任命堂叔刘良当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演任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余都拜为九卿或将军。

九卿是太常将军刘祉、太常偏将军刘秀、光禄勋刘赐、卫尉大将军张卬、太仆、廷尉大将军王常、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卫尉掌宫省禁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下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更始帝迁都长安后任命朱鲔为左大司马,宛王刘赐为大司马,让他们与李轶、李通、王常等人镇抚关东。又任命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共同主持内政。

法律制度

更始政权建立以后,废止了新朝的法律,恢复了西汉的旧律。

分封制度

王号 姓名 在位时间 王号 姓名 在位时间

梁王 刘永 23年-25年 定陶王 刘祉 24年-25年

宛王 刘赐 24年-26年 元氏王 刘歙 24年-25年

燕王 刘庆 24年-25年 汉中王 刘嘉 24年-26年

萧王 刘秀 24年-25年 汝阴王 刘信 24年-26年

泚阳王 王匡 24年-26年 宜城王 王凤 24年-25年

胶东王 朱鲔 不受 淮阳王 张卬 24年-25年

邓王 王常 24年-26年 穰王 廖湛 24年-26年

平氏王 申屠建 24年-25年 随王 胡殷 24年-25年

西平王 李通  24年-25年 舞阴王 李轶  24年-25年

襄邑王 成丹 24年-25年 阴平王 陈牧 24年-25年

颍阴王 宋佻 24年-25年 郾王 尹尊 24年-26年

廪丘王 田立  24年-25年

军事

军事编制

地皇三年(22年),绿林山中疾疫流行,绿林军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领,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于是绿林军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南阳的刘演、刘秀兄弟为西汉宗室,见天下大乱,他们亦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并且把宗族、宾客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军队,起兵反莽,称为舂陵兵。

对外战争

宛城之围 23年正月至六月 新朝

昆阳之战 23年三月至五月 新朝

新丰之战 23年八月 新朝

王匡攻洛阳之战 23年八月至九月 新朝

长安之战 23年八月至九月 新朝

洛阳之战(吴汉等攻洛阳之战) 24年秋至25年夏   刘秀

弘农之战(赤眉军弘农败苏茂) 24年正月 赤眉军

河东之战(邓禹平定河东之战) 24年秋 刘秀

汉中之战(延岑刘嘉汉中之战) 24年春至26年二月 延岑

蓩乡之战(赤眉军蓩乡败李松) 25年三月 赤眉军

士乡之战 25年四月 刘秀

温县之战 25年四月 刘秀

洛阳之围 25年七月 东汉(刘秀)

关中之战(邓禹西征关中之战) 25年七月 东汉(刘秀)

衙县之战 25年七月 东汉(刘秀)

长安之战 25年八月至九月 建世政权(赤眉军)

经济

货币

更始政权建立初始,王莽乱政后的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地方豪强和割据势力各自为政,民间交易以谷帛兼前代旧钱,造成市场混乱不堪。更始二年(25年)估,更始政权于长安开炉鼓铸五铢钱,史称“更始五铢”。

人口

更始政权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更始二年(25年)估计中国有2800万人。由于王莽改制失败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和14年黄河下游改道,致使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之后烽火遍地,军阀割据和混战,造成黄河流域大量人口死亡,其余为躲避战火大量向长江流域迁徙。东汉初年,江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州、荆州、扬州与益州等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

赋税

更始政权除按私有土地的数量征收田租之外,还有田亩附加税—刍、稿税的征收之制。更始元年(23年)光武帝曾为其季父舂陵侯刘敞“讼逋租”,为此他“诣大司马府,讼地皇元年(20年)十二月前租二万六千斛,刍、稿钱若干万”。农民拖欠的舂陵侯家的“逋租”中,除粮食外,还有“刍、稿钱若干万”,可见农民缴纳的地租中,也包括有刍、稿税,而且二者都系以钱折纳。然则缴纳给官府的刍、稿税,也必然是如此。

农业

水利灌溉

汝南地区的鸿隙陂,西汉时堙废。汝南太守邓晨对其加以修复,可以灌溉几千顷良田。后来又不断加以扩建。邓晨曾任更始政权偏将军、常山太守。

牛耕技术

做九真太守任延在当地推广牛耕,田亩年年增辟。在西汉后期发明的精耕细作的区种法,得到了迅速推广。任延曾任更始政权会稽都尉。

文化

经学:由于更始政权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大。两汉之交时著名的儒学大师郑兴,擅长历算,喜好古学,尤其对《左氏》、《周官》有研究,东汉研究《左氏》的人多半出自郑兴的流派,与当时另一个经学家贾逵合称郑贾,他们的学术流派被称为郑贾之学。郑兴曾任更始政权丞相府长史、谏议大夫、凉州刺史。

文学

臣节是指士人对君主效忠的政治立场,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新旧政权交替时,臣节就为帝王和士人所关注。两汉之际的士人到光武中兴,就必须经受后人对臣节的考问。臣节对崔篆、冯衍的政治前途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影响,因而他们的赋作分别呈现为愧悔和反抗两种情感模式,为后世的“失节”文学提供了参照。

科技

由于更始政权时间较短,对中国科技的影响不大。南阳太守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引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最初的鼓风设备叫人排,用人力鼓动。继而用畜力鼓动,因多用马,所以也叫马排。直到杜诗时改用水力鼓动,称水排。杜诗曾被更始政权征召为大司马府官吏。

民族

匈奴:更始二年(24年)冬,更始帝派遣中郎将归德侯刘飒、大司马护军陈遵出使匈奴,授单于汉旧制玺印,因为送说、当其他亲属、贵人、随从送回匈奴。匈奴单于栾提舆骄傲,对遵、刘飒说:“匈奴与汉朝本来是兄弟,匈奴中乱,孝宣皇帝辅立呼韩邪单于,所以说我认为尊汉。如今汉朝也大混乱,被王莽所篡夺,匈奴也出兵攻打王莽,扰乱边境,令天下骚动思念汉朝;王莽最终失败,汉朝复兴,我也出了力,应当尊重我!”故与使节抗拒,单于始终坚持这样的话。

西羌

新朝败亡之后,羌人占据西海。更始年间,羌人侵犯金城、陇西。隗嚣虽拥有军队而不能讨伐的,于是派人宣慰。

外交

东汉:更始三年(25年)七月,光武帝下诏封更始帝为淮阳王;官吏百姓有胆敢伤害的人,以大逆之罪论处;如果有人将更始帝送到建武政权的,封列侯。

赤眉

更始帝定都洛阳,派遣使者招降樊崇。樊崇等听说汉室复兴,就留下军队,亲率领将帅二十余人,随使者到洛阳投降更始政权,均被封为列侯,但都没有封邑。

赤眉军下诏劝降更始帝,二十天内投降,封长沙王,二十天外,不接受投降。

交趾

西汉时,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王莽篡位,锡光据郡不降。地皇三年(23年),更始帝刘玄即位,正其本官,仍为交趾太守。

西蜀

更始二年(24年)秋,更始帝派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率领兵众万余人侵掠蜀、汉。公孙述依靠蜀地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在绵竹大败李宝、张忠。

河西

更始帝征召隗嚣和他的叔父隗崔、隗义等人,方望认为刘玄成败还不知,坚决阻止了隗嚣。隗嚣不听,希望以书信告辞而去。隗嚣等人到达长安,刘玄任命隗嚣为右将军,隗崔、隗义都是旧号。

社会

阶级:在两汉之际的社会动乱中,小农、豪族、士人及刘氏宗室等成为参与社会动乱的主要群体。小农是动乱的形成者,因势而动的豪族、士人等则成为了社会动乱的促进因素。由于小农、豪族、刘氏宗室等在政治意识、社会身份和社会动员能力上的巨大差距,新朝末年小农的起事虽然频繁和广泛,但从根本上而言都是一种暂时的、盲目的和零散的活动,难以形成统一有序的军事力量,而以刘氏宗室为首,包括豪族阶层在内的两个群体,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社会力量,而且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政治策略。在各自势力的发展中,由于他们大多重视吸纳地方豪族和士人来加强自身实力,同时还注意吸收农民军的力量,因而在社会动乱的发展过程当中,成为推翻新朝、建立东汉的主导力量。

心理

王莽改制,试图在托古形式下解决西汉中后期以来的积弊,但事与愿违,却使得众庶各不安生,招致了普遍的不满和反对,王莽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的改革利益,因而获得最广泛的支持。正是由于他们对改革的期望值过高,自然也无法接受失败的结果。转而怀念曾经被他们诅咒的汉王朝,于是思刘兴汉一时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心里追求。

帝王世系

庙号 王号 名讳 生卒及在位年月 年号 陵号

- 淮阳王 刘玄 ?-23年3月11日-25年10月-11月 更始 霸陵附近

附:

历朝历代20位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排第一,明太宗朱棣排第二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16 21:57科技管理研究所

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号。正所谓“祖有功宗有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都是祖字庙号,后面的守成之君则都是宗字庙号。

在古代,太乃最大的意思,所以太宗乃是最大的宗,一般多为王朝二代皇帝的庙号。

当然这里注意一下,有时候二代皇帝,不一定是第二位皇帝。像汉太宗刘恒乃是汉太祖刘邦的第四子,身为开国皇帝的儿子,按理说他是二代皇帝,肯定也是第二位皇帝。

但并非如此,他之前有着汉惠帝刘盈,还有前少帝和后少帝,他只是西汉第5位皇帝,但颇有一番作为,所以庙号为太宗。

至于他的哥哥汉惠帝刘盈,身为汉太祖刘邦的嫡长子,还是西汉第二位皇帝,但并没有什么作为,所以连庙号都没有,只是谥号孝惠皇帝,被后世称之为汉惠帝。

可以说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太宗,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割据王朝,甚至是那种割据一方,连半壁江山都没有打下的小割据势力,都有自己王朝的太宗。

那么今天宋安之就来大致说说古代王朝的那些太宗们,看看那些名副其实,那些又名不副实。

关于太宗这个庙号,甚至有人这样评论到:“本来太宗这个庙号被李世民打成了9999k纯金了,结果被赵光义给掺了一堆黄铜”。这个有趣说法,也来分析分析。

一、汉太宗刘恒。

提起太宗的话,不得不提汉太宗刘恒。因为刘恒是庙号制度被废除以后,汉朝开始重新起用庙号制度之后的第一位太宗。

说他汉太宗这个称呼,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说起他的另一个称呼汉文帝,想必很多人都是熟悉得很。

去年12月,根据考古发现表明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刘恒之霸陵。使得刘恒这位皇帝也是在死后千百年,登上了一次热搜。

刘恒的功劳很大,他实行养生息的政策,与其子汉景帝共同开启了“文景之治”,是为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使得西汉国力蒸蒸日上,才使得后来的汉武帝有雄厚的家底,可以南征北战,是大规模开疆拓土,使得西汉走向巅峰。

刘恒是一位厚黑学玩得很明白的皇帝,能从偏远之地的藩王,毫无根基地入京成为皇帝,面对强大的军功集团而没有架空,没成为傀儡皇帝,反而创下一个治世,这样的作为,庙号太宗,也是名副其实了。

二、晋太宗司马昱。

司马昱是东晋第八位皇帝,在位仅仅8个月而已,因为多受权臣桓温牵制,仅能“拱默守道而已”,并没有什么作为,便因忧愤而崩,死后谥号简文皇帝,庙号太宗。

这位东晋太宗,并非二代皇帝,更没有什么作为,上庙号太宗已经不是名不副实与否的事情,而是不合适的,是不能称太宗的。

可能当时东晋大臣想着本朝还没有太宗,而且还不知道多会就亡国了。于是给其上了一个太宗庙号,如同一个打酱油的历史人物一般。

之所以提及这位打酱油的太宗皇帝,主要因为他所处时代为晋朝。

其实晋朝也挺尴尬的,分为两晋,却远不如分为两汉的汉朝那般。

先是西晋只有51年国祚,只有36年的大一统时间,便是亡国。

到了东晋虽然延续了晋室统治,但只是偏安一隅,而且还受制于门阀士族,皇帝多是没有实权,勉强维持了103年便是土崩瓦解。

三、唐太宗李世民。

历朝历代的太宗之中,若说名气最大的自然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第一功臣,光这份功劳,就比之其他太宗皇帝强大了太多。

因为功高震主,唐高祖李渊甚至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来打压李世民,最终是翻车,被李世民绝地反击,出其不意来了一个玄武门之变,进而锁定胜局。

唐朝的开国可谓是大一统王朝之中最快的,李渊于公元617年起兵,到618年便建立唐朝,虽然很快,但同时留有很多问题。唐朝当时并没有真正实现大一统,其他割据势力不少,同时还有突厥在北方虎视眈眈。

因此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就是屡屡带兵东征西讨。等到继位以后,更是创下贞观之治,同时对外屡屡用兵,是胜多败少,打得突厥是一蹶不起。

可以说太宗皇帝之中,李世民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四、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在历史上的太宗皇帝中也是有一号,他的独特在于,身为开国皇帝的弟弟,尤其是开国皇帝还有两个儿子的情况下,竟然可以登基为帝。

虽然留下了烛影斧声谜团,虽然落得欺负孤儿寡母而登上皇位的骂名,但赵光义的确坐稳了皇位,并且使得之后北宋的皇帝,都是他这一脉,而非开国皇帝赵匡胤一脉。

当然更独特的是,一般来说,王朝初期,正是军队战斗力巅峰时期,无论是对内讨伐割据势力,对外面对北方强敌,都有一战之力,取胜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但是宋太宗赵光义就不一样了,他哥哥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虽然开国以后,有鉴于五代十国乱世的重武轻文,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是毕竟知道武将需要一定自主权,所以还会给予武将一定的自主权,使得武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没想到赵光义登基后,是继续加大重文轻武力度,使得武将连自主权都没有,只能一味僵硬地听从朝廷的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虽然以哥哥赵匡胤留下的家底,是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附。并且又亲征太原,消灭了北汉,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使得北宋实现了局部统一。

但是他之后的两次北伐,遇到强大对手以后,马上暴露出不知兵还乱指挥的缺点,并且过度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下滑严重,是两次北伐两次失败。

宋太宗的两次北伐失败,意味着哥哥赵匡胤留下的家底被他耗光,更是意味着王朝初期军队战斗力高的时候都收不回燕云十六州,以后更是收不回。

从此宋朝的巅峰止步于此,燕云十六州成为挥之不去的痛,北宋没有完成大一统,只是局部统一。到了南宋更不用说了,是偏安一隅。

所以说赵光义这个太宗庙号是真的名不副实,他的权谋之术虽然很高,但是外战外行,两次北伐失败,错失大一统的良机。更是过度重文轻武,使得两宋积弱300多年。

不过毕竟之后北宋皇帝都是他这一脉,他的功劳对于自己后人来说是不亚于开国皇帝的功劳,所以自然是上了太宗这个极品庙号。

正因为如此,所以本来太宗庙号含金量极高,尤其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将太宗这个庙号更是推向巅峰,含金量也进一步提高。

但是没想到遇到赵光义这个独特的二代皇帝,太宗庙号的含金量虽然依旧高,但是称太宗真有些名不副实,更是使得太宗这个响亮的庙号,含金量又回到之前。

可以说赵光义称太宗,的确是有些委屈太宗这个庙号了。

五、元太宗窝阔台。

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三子,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他在位时期的武功如同其父一般,先后南下灭金国,派拔都远征欧洲,疆域版图一度扩充到中亚、华北和东欧一带。

文治上也有其亮点,任用契丹人耶律楚材为中书令,采用了汉法,并且开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

窝阔台在位13年,后被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追封其庙号为太宗。

平心而论,窝阔台的成就的确不俗,也为元朝建立打下基础,但是他在位期间前有成吉思汗,后有贵由和蒙哥两位大汗,直到第五任大汗忽必烈时期才建立大一统政权元朝,追封太宗虽说也算合理,但就这个庙号来说,并没有太过突出的地方。

六、明太宗(成祖)朱棣。

说起明朝太宗,很多人认为明朝没有太宗,只有太祖和成祖两祖。

其实明朝是有太宗的,明成祖朱棣的最初庙号就是太宗,一直持续了114年,直到出现了嘉靖帝这个奇人,在嘉靖十七年,将其庙号改为成祖。

嘉靖帝之所以改朱棣庙号,并不是太庙没有位置,又不敢将朱棣迁出去,只能改庙号。只是因为嘉靖帝和朱棣一般都是小支入大支,所以提升朱棣地位就等于提升他的地位。

而且嘉靖帝还有自己的小心思,改朱棣庙号为祖和改谥号的同时,也为父亲兴献帝上庙号和谥号,要求“同日异时行礼”。这就是捆绑销售了,使得父亲顺利入太庙。这点之前具体分析过,这里大概说说,就不再重复了。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初为燕王,以靖难之役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自己登基为帝。

在位22年期间,朱棣五征蒙古、收复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内实现了软削藩,加强了中央集权,修了《永乐大典》,迁都北京,有着一番大作为。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可以说是太过保守,显而易见的是使得交通贸易受到严重的限制。

朱棣之所以热衷于开疆拓土,就是不想当中规中矩的继承者,而是想要将疆域一直扩大,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交通贸易的限制。

可惜的是朱棣后继无人,之后的明朝皇帝也都是保守者。明朝16帝之中,也就是朱棣一人富有开拓精神罢了。

身为二代皇帝,朱棣庙号太宗可谓是名副其实。在太宗之中,如果是李世民是第一,那么朱棣就是第二。

本来明太宗这个称呼,对于朱棣来说就是最合适的。毕竟他是篡位得的皇位,这始终对他来说就是心中的一根刺,死后得能一个太宗庙号,意味着是一种认可,比称什么祖都好。

但是没想到嘉靖帝这个不肖子孙给他改庙号为成祖,这就有点变相骂他是篡夺了江山成的祖,朱棣如果能知道的话,肯定会气得跳脚。

七、清太宗皇太极。

皇太极可以说是最冤的开国皇帝之一,他父亲努尔哈赤时代,建立的后金,对外没有统一关外,对内还是“八家分权”模式,并非是中央集权制度,其实就是一个强大一些的汗国。

等到皇太极继位以后,多年苦心经营,加强了中央集权,打压了各旗旗主对皇权的威胁,又先后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统一了关外。

可以说皇太极时代改国号正式称帝,并非换国号那么简单,在他的经营下,清朝在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才有实力趁机入关,不然即使有着明朝灭亡的大好机会,也没有实力,不会取得多大的战果。

不过皇太极的倒霉在于,他为清朝打下入关的牢牢基础,却在入关前夕,于1643年8月猝死。

不然追封清朝奠基人努尔哈赤为太祖,皇太极称高祖也可以。可惜的是,清朝在他手中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却并没有将之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反而在他儿子顺治帝在位时期完成过渡,因此皇太极只能有些憋屈的称宗,而他的儿子顺治却称祖,是为清世祖。

不过还好的是,皇太极是太宗庙号,乃是宗中极品,以他的功绩来说,也是名副其实。

自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王朝之中,共有20位太宗。

除却割据政权中的13位太宗,以上7位太宗所处的王朝具有代表性,自然含金量最高。

但王朝影响力之外,要论个人能力,晋太宗司马昱是个打酱油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也就是对内窝里横是一把好手,对外却是两次北伐两次大败,还过度重文轻武,在根源上抑制了宋朝发展。这2位皇帝,称之为太宗其实是名不副实的。

真正具有含金量,当得起太宗庙号的,也就是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元太宗窝阔台、明太宗(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极5位皇帝而已。

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含金量最高,明太宗(成祖)朱棣次之。

太宗[tài zōng]帝王庙号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庙号为“太宗”的帝王包括汉太宗、唐太宗、明太宗等。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中文名:太宗

性质: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

使用者:汉太宗、唐太宗、明太宗

起源:商朝

释义: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第二代帝王的庙号

中国太宗:商太宗太甲/汉太宗刘恒/吴太宗孙休/晋太宗司马昱/成汉太宗李雄/后赵太宗石寇觅/前凉太宗张茂/前秦太宗苻登/北魏太宗拓跋嗣/刘宋太宗刘彧/南梁太宗萧纲(庙号原为高宗,后梁元帝追谥庙号太宗)/唐太宗李世民/闽太宗王延钧(后改为惠宗)/辽太宗耶律德光/大理太宗段思良(一作段思胄)/宋太宗赵光义/夏太宗李德明/金太宗完颜晟/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明太宗朱棣(嘉靖年间改为成祖)/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越南太宗:后黎朝黎太宗黎元龙/李朝李太宗李佛玛/陈朝陈太宗陈煚/莫朝莫太宗莫登瀛/阮朝阮太宗阮福濒。

朝鲜太宗:新罗太宗金春秋(谥号武烈大王)/李朝太宗李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