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1:44 来源: 编辑:admin
东周历史为什么会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两个时期是怎么来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4-13 08:09科技管理研究所东周和西周,在当时来说其实是一个朝代,泛指周朝。周朝统治阶级以姬姓周人为首,...
东周历史为什么会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两个时期是怎么来的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4-13 08:09科技管理研究所
东周和西周,在当时来说其实是一个朝代,泛指周朝。
周朝统治阶级以姬姓周人为首,只不过在前1046~前771年定都镐京,镐京在当时的周朝西部,虽然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但政治中心依然是镐京,而镐京又是在成周西部,故后世称其西周。
而在公元前772年,不满外孙、太子宜臼被废的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废太子宜臼被诸侯拥立为王,史称周平王。因为宜臼是当时嫡长子继承制下周朝唯一合法继承人,故其登基为王后依然被称为周王,周朝并未出现断代情况。

因镐京被申侯、缯国和犬戎联军攻破大肆劫掠,城池早已残破不堪;西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犬戎又一直虎视眈眈,时刻想着再一次杀入镐京大肆劫掠一番;再加上为了奖赏那些拥立有功的诸侯又封赏出去不少属于王室的土地和财产,重建镐京是既没钱也不划算,索性找个有现成宫殿又远离犬戎威胁的地方重新开始。
于是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卫护下东迁,正式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56年。因洛邑在周朝疆域和镐京东方,为了方便进行朝代研究和区分,故称东周,就如后世出现的东汉西汉、南宋北宋一样。
而东周的历史,又被历史学家划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其实要从周王室的衰微开始说起。
西周末年,周朝统治腐败、民不聊生,王室实力不断衰弱,对地方的控制力也不断减弱,诸侯们借此时机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互相攻伐,出现了不少如郑、秦、申这样强大的诸侯。
后来周幽王身死镐京被破,周王室的颜面已经扫地,而周平王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此时的周平王虽然还是一国之主,却也是一根光杆司令,此时的周朝已不再是西周时期那般强盛,而且周朝老家西土也被秦国趁机占领,自己拥有的也仅有那一亩三分地。
而且宜臼的外祖父申侯引外族势力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幽王,宜臼被推举为平王,使平王有勾结外族、弑父篡位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继续下降。
那些诸侯们因为拥立周平王有功,又积极侍奉周王室,在诸侯之间的地位自然而然地就水涨船高,又得了王室封赏,实力与日俱增;而有的诸侯虽然没有出力拥立周平王,但趁着王室衰微,对诸侯控制力削弱之际吞并周边小国,实力也再上一层楼。
自古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斗争就从未停歇,如今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暴涨,诸侯们自然不甘心周王控制,开始动起了歪心思。
首先跳出来搞事情的是郑庄公。郑庄公拥立有功,解决内部矛盾之后实力更是急剧上涨,还与周王室属地接壤,经常打着王室旗号到处侵略,俨然以中原小霸王自居,经常不去朝见周平王,周平王心有不爽,逐渐动起了削弱郑庄公的念头,打算让虢公忌父分走郑庄公的权力。
郑庄公也不傻,自然知道周平王的小九九,对其心生怨恨。周平王心知此时不宜惹恼郑庄公,只能暂时忍着,还与郑国交换人质,即"周郑交质",天子权威顿时扫地,撕开了那层苦心经营的遮羞布。
后来周平王驾崩,新上位的小年轻周桓王不爽郑庄公,在这年秋季率领周军及陈、蔡、虢、卫四国军队讨伐郑国。结果在繻葛之战中周军大败,郑国大将祝聃发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让周天子的威信完全扫地,沦为吉祥物,诸侯开始僭越称王,礼崩乐坏正式开始。
此后诸侯之间不断爆发争霸战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找找看,这边不再赘述。)
有意思的是,此时诸侯虽然为了争霸大打出手,但目的并不是彻底消灭对手,而是让对手心甘情愿臣服于自己,尊自己为霸主,用现在的说法,叫霸权主义。
打仗的时候也都是正儿八经地下战书,然后双方在战场上排开架势堂堂正正展开对决,很少下死手灭国。
而且尽管此时周王室虽然已经衰微,但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诸侯们虽然不鸟他,但总归还是要给上三分薄面,也不敢轻易声称自己才是天子。
而这段时间,正好跟孔子修订的鲁国史籍《春秋》时间大体重合,所以历代史学家为了方便叙事方便,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春秋时期。
而随着春秋争霸加剧,不断有小诸侯被大诸侯兼并吞没,参与争霸的国家数量不断减少,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后只剩下二十余家,到后来仅剩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家。
另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得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国力日盛,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也急遽膨胀,政治形态发生转变,阶级构成开始变化,奴隶制开始崩溃,新兴地主、商人、新贵族等势力进入统治阶级,封建主义开始茁壮成长,以下犯上等违逆礼制的事件时有发生,诸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如果春秋时期诸侯们还会碍于周王的三分薄面、势均力敌的势力、战略缓冲带太多不会下死手灭国,那此时经过兼并,诸侯国之间开始直接接壤。为争夺有限的资源满足贪欲,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也开始不断尖锐,而资源的集中、国家实力的提升更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目的也不是称霸,而是灭国称雄。
周王的面子?不存在的!周王不过是称雄路上的绊脚石而已。
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一统中国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几乎年年都在打仗。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而战争方式也不再是堂堂正正摆开架势对决,各种奇谋诡计层出不穷。
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因此周朝的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综上所述,东周历史之所以被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实际上都是后世史学家便于进行历史研究冠以的称呼,也是对当时周朝中后期适逢社会大变革、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划分。
而两个时期所诞生的百家争鸣,也正是中国最早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建立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核和坚实基础。
郑庄公
姬寤生、周代郑国君主、春秋初期政治家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称“郑庄公”。
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乱,消弭了国家内患。之后十余年间,郑国与宋国、卫国等国之间互有征伐。郑庄公三十七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领兵与之战于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时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史称“繻葛之战”。郑庄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五月七日,郑庄公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为“庄”,故史称“郑庄公”。
在执政期间,政治上,郑庄公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本名:姬寤生
别名:郑庄公、郑伯寤生
所处时代:春秋初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日期: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人物生平
年少即位
郑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郑武公夫人武姜生下嫡长子。生嫡长子时是难产(有争议),武姜受到了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并厌恶他。
郑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武姜生下嫡次子叔段,因生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没有同意。
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患病,武姜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仍没有同意。同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史称“郑庄公”。
克段于鄢
参见:共叔段之乱
郑庄公元年(公元前743年),武姜请求郑庄公把叔段封到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了那里,不宜封给段,其他城邑则唯母亲之命是从。”武姜于是要求郑庄公把京邑(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二十余里)封给叔段,让叔段住到京邑。叔段自称“太叔”,京邑的人称之为“京城大叔”。对此,大夫祭仲进谏道:“都城如果城墙超过百邑的规模,便对国家有害。按照制度,大的城邑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京邑比都城还要大,本不宜作为弟弟的封邑。如今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允许,恐怕会对您不利。”郑庄公说:“这是母亲武姜的要求,我不敢反对,怎么能避开祸害呢?”祭仲说:“武姜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太叔换一个封邑,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一旦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就难处理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无法根除,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将祸及自身,你姑且等着瞧吧。”
不久后,叔段让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邑在服从国都命令的同时听从自己的管辖。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如今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辅佐他;否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会自取灭亡的。”叔段又让两属的边邑归顺自己,一直到廪延(当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会崩溃的。”
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修理城廓,聚集民众,修造盔甲武器,准备好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城,而武姜则打算在城里为他打开城门。郑庄公得知了叔段起兵的日期后说:“可以动手了。”于是发兵讨伐叔段,叔段逃跑回京邑。郑庄公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邑,因为京邑的人反对叔段,叔段于是逃到鄢邑(在今河南许昌鄢陵县北),郑庄公又到鄢邑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鄢邑的士卒溃散,叔段于是逃到共国(今河南辉县)。在平定了叔段的叛乱后,郑庄公便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当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但过了一年多就后悔了,后在颍考叔的建议下“掘地见母”,得以母子和好如初。
郑卫互伐
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叛乱失败后,公孙滑逃到卫国。卫桓公为他攻打郑国,占领了廪延。于是,郑庄公便联合周天子和虢国,共同出兵攻打卫国南部边境,又请求邾国出兵相助,与未经国君鲁隐公同意即到来的公子豫、邾国国君在邾国的翼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九十里)会盟。次年(前721年),郑庄公即攻打卫国。
郑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宋穆公去世,公子与夷即位,史称“宋殇公”,宋国公子冯(píng)逃到郑国,郑庄公想要送公子冯回国为君。十二月,齐国与郑国在石门(在今山东长清区西南约七十里)结盟,是重续当年在卢邑(当在今山东长清区西南二十五里)结盟的友好关系。大概同月,郑庄公所乘的车子翻在济水中。
郑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19年)三月十六日,卫国公子州吁杀害了兄长卫桓公而自立为君。为报上代君主结下的仇,以及使君民关系和协,卫国国君州吁联合宋国国君宋殇公、陈国国君陈桓公和蔡国国君,共同出兵攻打郑国,围住了郑国都城的东门,围了五天才撤兵。秋季,几国军队再次攻打郑国,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郑国的谷子后才收兵。
东门恩怨
郑庄公二十六年(前718年)四月,郑庄公派兵入侵卫国的郊外来报复东门战役中与卫国的怨仇,卫国人于是带领南燕国军队攻打郑国。郑庄公派祭仲、原繁、泄驾带领三军驻扎在南燕军前,派公子曼伯与子元偷偷领兵驻扎在南燕军后面。六月,因为燕国军队没有提防绕后的军队,被郑国公子曼伯、子元带领的军队在北制(在今河南荥阳市)打败。九月,宋国军队掠取了邾国的土地,于是邾国国君邾克派遣使者出使郑国,对郑庄公说:“请郑国国君替邾国向宋国报复,邾国愿做向导。”郑庄公带领周天子的军队与邾国军队会合,攻打宋国,进入了宋国国都的外城,报复东门战役中与宋国的怨仇。十二月,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郑国的长葛(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以报复郑军攻入都城外城的战役。
郑庄公二十七年(前717年)春季,郑庄公派遣使者与鲁国弃怨修好。五月十一日,郑庄公入侵陈国,俘获很多。此前,郑庄公请求与陈国结好,但陈桓公不同意。秋季,宋国军队攻下了郑国的长葛。冬季,郑庄公开始到成周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因为郑庄公派军队收割了成周的稻谷,所以没有按照礼仪接待郑庄公。周桓公对周桓王说:“我们周朝东迁,依靠的是晋国与郑国。好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诸侯还怕来不及,何况不加礼遇呢?郑国不会再来了!”
郑庄公二十八年(前716年)秋季,宋国与郑国修好。七月十七日,两国在宿邑(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约二十里)结盟。冬季,陈国与郑国修好。十二月二日,陈国的陈佗到郑国参加盟会,并与郑庄公盟誓。之后,郑国的良佐到陈国去参加盟会,于十一日与陈桓公盟誓。同年,陈桓公请求把女儿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庄公同意了,于是二人就举行订婚仪式。
郑庄公二十九年(前715年),郑庄公请求舍弃祭祀泰山而祭祀周公,拿泰山附近的祊田(当在今费县东约三十七里)与鲁国换许田(在今河南许昌市南)。三月,郑庄公派宛来鲁国划归祊田,表示不再祭祀泰山。夏季,齐僖公让宋国、卫国与郑国修好。秋季,宋国国君、卫国国君与郑庄公在温邑(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会见,在瓦屋(在今河南温县西北)结盟,摒弃当年东门战役的怨仇。八月,郑庄公引导齐僖公朝见周桓王。
讨伐不庭
郑庄公三十年(前714年)夏季,宋殇公对周桓王不恭敬。其时,郑庄公任周桓王的左卿士,便以天子的名义讨伐宋国。冬季,北戎入侵郑国,郑庄公抵御他们,但对抵敌戎军忧虑,说:“他们是步兵,我们是车兵,我怕他们会包抄突袭我们。”公子突说:“派遣勇敢而又不刚强的人去诱敌,一交战就赶快后退,并设下三处埋伏等着他们。戎兵轻率而不整肃,贪心而不相互亲爱,战胜时各不相让,战败时各不相救。在前面的人见到财物俘虏定然急于前进,前进而遇到伏兵必定快速逃跑,在后面的人不加救援败兵就没有救应。这样我们就能获胜了。”郑庄公听从了他的话。戎人的前军遇到伏兵败退逃跑,祝聃追赶他们,包围他们前后夹攻,把他们都杀死。戎人的后军拼命逃走。十一月,郑国军队大败戎军。
郑庄公三十一年(前713年)周历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中丘(当在今山东临沂东北)相会。二月二十五日,在邓邑(在今河南漯河市东南十余里)结盟,商定出兵的日期。夏五月,郑庄公会合齐僖公、鲁国羽父攻打宋国。六月,鲁隐公在老桃会合齐僖公、郑庄公。七日,鲁隐公在菅邑(当在今山东单县北)打败宋国军队。十五日,郑国军队攻入郜邑(在今山东城武县东南十八里)。次日,郑国把郜邑交给鲁国。二十五日,郑国军队攻入防邑(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六十里)。次日,郑庄公把防邑交给鲁国。七月五日,郑国军队回国,还在远郊时,宋国、卫国攻入郑国。蔡国军队跟在后面,进攻戴邑。八月八日,郑庄公派兵包围戴邑(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于次日攻下戴邑,俘获了宋国、卫国、蔡国三国的军队。九月,郑庄公攻入宋国。冬季,为讨伐郕国违抗周天子的命令,齐国、郑国联合攻入郕国。
郑庄公三十二年(前712年)夏季,郑庄公与鲁隐公相会于时郲(当在今河南郑州市北三十里),谋划攻打许国。七月初一日,鲁隐公、齐僖公、郑庄公联合攻打许国,一直攻到许城(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附近,并于初三日壬午攻入许城,许国国君许庄公逃到了卫国。齐僖公要把许国土地交给鲁隐公,鲁隐公不敢领受而交给了郑庄公。郑庄公于是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城东边,又派公孙获居许城西边,并对二人各进行了一番戒饬。之后,周桓王在郑国获取了刘邑(在今河南偃师市南)、邬邑(在刘邑西南)、蒍邑(当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邗邑(今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邗邰)而把原来属于苏忿生的温邑、原邑(在今河南济源市北)、絺邑(在今河南沁阳市西稍南三十里)、樊邑(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约二十里)、隰郕(当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欑茅(当在今河南修武县)、向邑(在今河南济源市南稍西二十余里)、盟邑(在今河南孟州市南)、州邑(当在今河南沁阳市东稍南五十里)、陉邑(当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三十里)、隤邑(当在今河南获嘉县北约二十里)、怀邑(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的田地给了郑国。后来,郑国与息国因口角而失和,息侯于是攻打郑国。郑庄公带兵与息国军队在境内交战,息国军队大败而回。十月,郑庄公率领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十四日,郑国军队大败宋国军队,以报复上一年宋国攻入郑国的仇怨。
盟鲁定宋
郑庄公三十三年(前711年)春季,鲁桓公即位,与郑国修好。郑庄公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与鲁国交换祊田的事,鲁桓公答应了。三月,郑庄公与鲁桓公在垂邑(在今山东曹县北的句阳店或今山东鄄城县东南十五里),增加璧玉作为交换许田的代价。四月二日,郑庄公与鲁桓公在越邑(当在今山东曹县附近)结盟,以巩固交换祊田的友好。冬季,郑庄公到鲁国拜谢结盟。
郑庄公三十四年(前710年)三月,为了平服宋国内乱,郑庄公与陈桓公、齐僖公、鲁桓公相会于稷邑(当在今河南商丘市)。七月,由于对楚国开始产生畏惧,郑庄公与蔡桓公相会于邓邑。
繻葛拒周
参见:繻葛之战、春秋小霸
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夏季,周桓王不让郑庄公参与周朝政,郑庄公便不再朝觐周桓王。秋季,周桓王率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当时,四国军队的部署为:以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及配属的蔡、卫军;周公黑肩指挥左军及配属的陈军;周桓王亲自指挥由周军主力组成的中军。
为了自救,郑国的子元建议用左方阵来抵御蔡国军队、卫国军队,用右方阵来抵御陈国军队,他说:“陈国正逢内乱,人民没有战斗的勇气,如果先进攻他们,他们一定会败逃。周天子的军队见到陈国军队败逃,一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卫国的军队支持不住,定然会争先逃奔。接下来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军队,就可以取得胜利了。”郑庄公接受了他的建议,让曼伯率领右方阵的军队,祭仲率领左方阵的军队,原繁、高渠弥率领中军跟随庄公,摆设鱼丽阵,即将战车布列在前面而将步卒疏散配置于战车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整体。
双方在繻葛(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展开战斗时,郑庄公命令左右二方阵说:“大旗挥动便击鼓进攻。”战斗开始一段时间后,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开始败逃,周天子的军队因此也混乱,郑国的军队便从两边会拢进攻周军,周军大败。祝聃发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但周军败而不乱。祝聃请求追击周军,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过分地占人上风,更何况敢侵侮天子呢!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国家免于灭亡,这就足够了。”于是没有追击。晚上,郑庄公派遣祭足慰问周桓王,同时问候天子的群臣。
溘然而逝
郑庄公三十八年(前706年)夏季,北戎攻打齐国,齐僖公派人到郑国求救兵,郑庄公让公子忽领兵援救,于六月大败戎军,擒获戎军两个主帅大良、少良,斩了戎军三百人的头颅,献给齐国。次年(前705年)秋季,郑庄公联合齐僖公、卫宣公攻打盟邑、向邑。
当初,北戎攻打齐国,诸侯援救齐国时,郑国的公子忽有功劳,齐僖公赠送诸侯食物,让鲁国确定赠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根据周室封爵的次序而把郑国排在后面。郑庄公四十二年(前702年)冬季,郑国人因为齐僖公赠送诸侯食物时鲁国把郑国排在后面而发怒,于是请求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齐僖公率领卫国军队帮助郑国,与鲁国于郎邑(当在山东曲阜市附近)交战。
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卫宣公、宋庄公在恶曹(似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南)结盟。五月七日,郑庄公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之后,祭仲立太子忽为国君,史称“郑昭公”。七月,安葬郑庄公。
攘外安内
春秋时期,正是中国奴隶制度行将崩溃、封建制度蓬勃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当时,许多诸侯国都纷纷要求摆脱周王朝的强权控制极力维护本国的独立与统一、自由与发展,并努力争取在新的社会制度即封建社会制度下实现新的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对外,郑庄公敢于反抗周王朝的强权控制;对内,郑庄公勇于平定母亲武姜和胞弟叔段的内部叛乱,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这是郑庄公在执政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政绩之一。
反抗控制
随着周王朝的日益衰败而郑国的日益强盛,周郑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这场斗争大致可以分为由“周郑交质”到“周郑交恶”再到“周郑交战”的三个阶段,最终以繻葛之战中周王朝惨遭失败而郑国大获全胜告终。
平定叛乱
在母亲武姜的暗中唆使和大力支持下,郑庄公的胞弟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但把都城建得超过“百雉”,公然违背国家制度,而且还让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邑在服从国都命令的同时听从自己的管辖。又让两属的边邑归顺自己,一直到廪延。当叔段完成了偷袭的一切准备之后,就计划和武姜里应外合袭击郑国国都,但郑庄公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邑,步步紧逼,直至叔段出奔共国,消除了郑国内部的隐患。
重农兴商
郑国地处南北东西的交往中心,北有周、卫国、晋国,南有陈国、蔡国、楚国,东有宋国、曹国、鲁国、齐国,西有秦国等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郑国的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其发展速度远远走在其他国家之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重农兴商”的国家。而郑庄公在执政期间重农兴商,在优越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为商人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这是郑庄公在执政期间所取得的第二项主要政绩。
宽松的政策环境
郑桓公在立国之初即同商人订立下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庄公在执政期间延续了这项由誓约形式固定下来的十分宽松的兴商国策,激发起商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关心,对商人从事经商活动进行大力支持与保护,使得郑国呈现出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盛况。
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先决条件,而郑庄公在执政期间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为郑国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善假外力
在奴隶制正在崩溃、封建制正在形成的大变革时期,郑庄公根据各诸侯国之间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结上制下、借强制弱等外交政策,借助外力克服重重阻力与道道障碍,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在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小霸”于诸侯。这是郑庄公在执政期间所取得的第三项主要政绩。
结上制下,假借王命
在春秋初期的几十年中,宋国和卫国是郑国发展的直接障碍,故直接或间接反击、讨伐宋国和卫国便成为郑庄公首要的战略目标。其时,周天子的实力与诸侯不相上下,但在诸侯中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基于此,郑庄公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借周天子的名义去讨伐那些对郑国发展构成威胁或障碍的国家,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远交近攻,借强制弱
春秋初期,在中原众多的诸侯国中,实力较强的主要有郑国、齐国、鲁国、宋国和卫国等。由于重农兴商,春秋初期郑国发展很快。对此,与郑国紧邻的宋国和卫国倍感压迫,因此,宋国和卫国与依附于他们的陈国和蔡国常常联合起来与郑国为敌,妨碍着郑国发展的同时威胁着郑国的安全。而齐国和鲁国实力虽强,但离郑国较远,对郑国的发展构不成威胁。在这种形势下,郑庄公敏锐地感觉到,要使郑国继续发展,必须制服宋国、卫国、陈国和蔡国组成的集团,这样才能为郑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单凭郑国一国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故郑庄公定下结强制弱的外交政策——远交齐国、鲁国,近攻宋国、卫国、陈国、蔡国。
为此,郑庄公二十四年(前720年),在和齐国已有盟交的基础上,郑庄公又进一步与齐国密切往来,加深与齐国的友谊,使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新发展。郑庄公二十七年(前717年),乘鲁国和宋国交恶之机,郑庄公开始与鲁国结交;郑庄公二十九年(前715年),郑国向鲁国请求舍弃祭祀泰山而祭祀周公,拿泰山附近的祊田与鲁国换许田;郑庄公三十三年(前711年),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与鲁国交换祊田的事,并增加璧玉作为交换许田的代价。通过这些友好往来,郑国和鲁国最终以“如果违背盟约,就不能保全国家”为盟辞在越邑结盟。由此,郑国与远方的齐国、鲁国两个强国都建立了牢固的好关系,为郑国抗击邻国入侵和向四周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为郑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历史评价
春秋时期左丘明:①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左传·隐公元年》)②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左传·隐公十年》)③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战国时期公羊高: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公羊传》)
东汉杨震:郑严公(郑庄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吐谷浑钟恶地:昔郑庄公、秦昭王以一弟之宠,宗祀几倾。(《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六十七》)
南宋吕祖谦:钓者负鱼,鱼何负于钓?猎者负兽,兽何负于猎?庄公负叔段,叔段何负于庄公?且为钩饵以诱鱼者,钓也;为陷阱以诱兽者,猎也。不责钓者,而责鱼之吞饵;不责猎者,而责兽之投穿;天下宁有是耶?(《东莱博议·郑庄公共叔段(隐公元年)》)
南宋洪迈:《左传》载诸国事,于第一卷首书郑庄公,自后纪其所行尤详,仍每事必有君子一说,唯诅射颍考叔,以为失政刑,此外率称其善。札氏注文,又从而奖与之。案,庄公为周卿士,以平王贰于虢,而取王子为质,以桓王畀虢公政,而取温之麦,取成周之禾。以王夺不使知政,忿而不朝,拒天子之师,射王中肩。谓天子不能复巡守,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不胜其母,以害其弟,至有城颍及泉之誓。是其事君、事亲可谓乱臣贼子者矣!而曾无一语以贬之。书姜氏为母子如初,杜注云:“公虽失之于初,而孝心不忘,故考叔感而通之。”书郑伯以齐人朝王曰:“礼也。”杜云:“庄公不以虢公得政而背王,故礼之。”书息侯伐郑曰:“不度德。”杜云:“郑庄贤。”书取郜与防归于鲁曰:“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书使许叔居许东偏曰:“于是乎有礼,度德而处,量力而行,相时而动,可谓知礼。”书周、郑交恶曰:“信不南中,质无益也。”是乃以天子诸侯混为一区,无复有上下等威之辨。射王之夜,使祭足劳王,杜云:“郑志在苟免,王讨之非也。”此段尤为悖理。唯公羊子于克段于鄢之下,书曰“大郑伯之恶”,为得之。(《容斋随笔·卷六·郑庄公》)
南宋黄榦:郑庄公无孝友之诚心,又不明于予夺之大义,故勉强以徇其母,而处心积虑以杀其弟也。使其有孝友之诚心,而又明于予夺之大义,则必能委曲顺承而区处得宜,如舜之于象也。(《读〈左氏〉传杂说三条》)
南宋黄震:郑庄公伐周,射王中肩,春秋初第一罪人,而左氏反第一以为贤,可怪也。(《黄氏日抄·卷三十一》)
明代刘基:假王命以逞其私忿,抗王威以肆其不,臣甚矣郑庄公之不道也!(《春秋明经·齐人郑人入郕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明末清初马骕:城颍以寘母,黄泉而誓之,郑伯之人道绝矣。(《绎史》)
清代汤鹏:周之天下,犬戎桡之,始皇亡之;而繻葛一战,则君臣之义,郑伯先废之矣。(《浮邱子·卷九·原宗》)
清代高士奇: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其阴谋忮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邻与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自是雄心弗戢,修廪延之郄,则伐卫;报东门之役,则侵卫;为邾人释取田之憾,则伐宋;忿请成之弗许,则侵陈;假王命以兴师,则伐宋;兼三国之师,则取戴;托违命以虐小,则入郕;饰鬼神之不逞,则入许;怒周班之见后,则战郎。其他连衡植党,相从牲歃,难一二数,郑庄公亦一世之雄哉!然而不能崇固国本。内多宠嬖,三公子皆疑于君,致忽、突、子亹、子仪之际,争弑祸兴,国内大乱,则皆阴谋忮忍之所积有以取之,而后知天道之不诬也。(《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一》)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郑庄志欲杀弟,祭仲、子封诸臣,皆不能而知。“姜氏欲之,焉辟害”、“必自毙,子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等语,分明是逆料其必至于此,故虽婉言直谏,一切不听。迨后乘时迅发,并及于母。是以兵机施于骨肉,真残忍之尤。幸良心忽现,又被考叔一番救正,得母子如初。(《古文观止》)
清代蔡奡:忍哉寤生!幽母杀弟,狡狯性成,流秽青史。(《东周列国全志》)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他对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都很懂得策略。(《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选载(六)》)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代生:千百年来学者批判庄公,无非是因他贵为国君,理应是这场政治内斗中的“强者”,与其步步退让的“弱者”形象明显不符,故而认为这是庄公的政治阴谋;今从《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来看,强势的武姜、分化的朝臣、武姜身后的申国以及难以预测立场的周王室等,是我们未曾估量到的,郑庄公自年幼时就面临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局势。以此而言,无奈的庄公确是一个“弱者”。(《新出文献中郑庄公的“弱者”形象》)
中商联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于淑华:郑庄公即不阴险狡诈,也不虚伪,他是一个颇具才干但思想守旧的政治家。(《郑庄公新论》)
轶事典故
成语 出处 释义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作恶多端,必将祸及自身。
其乐融融 《左传·隐公元年》 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
处心积虑 《谷梁传·隐公元年》 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
掘地见母
参见:黄泉见母
据《左传》记载,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在平定了叔段之乱后,郑庄公便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过了一年多,郑庄公就后悔了,很想念母亲。
城颍的地方官颍考叔听说了这件事后,向郑庄公献礼,郑庄公便设宴款待他,宴席上颍考叔将肉留下。郑庄公问他,他说:“臣的母亲尝遍了臣提供的饭食,但没有尝过国君的肉羹,请国君允许我留下给她。”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留食物给她,可是我却没有!”颍考叔问:“请问国君为什么这么说呢?”郑庄公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并还说:“我很想念母亲,但又不愿违背誓言,该怎么办?”颍考叔说:“您担心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见,还会有谁说不对吗?”郑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郑庄公进入隧道赋歌道:“隧道之中,其乐融融。”武姜从隧道出来,唱道:“隧道之外,其乐无穷。”自此,母子和好如初。
周郑交恶
参见:周郑交质、周郑交恶
据《左传》记载,郑武公、郑庄公先后任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又偏信虢公,想把政权分一部分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这样的事。”为表示相互信任,周王室和郑国交换人质,周王室的王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到周王室作为人质。
郑庄公二十四年(前720年)周历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去世。之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庄公让祭仲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王室和郑国由此互相仇恨,郑庄公开始不朝见周王。
二将争旗
参见:郑伯伐许
据《左传》记载,郑庄公三十二年(前712年)五月二十四日,为攻打许国,郑庄公在太庙分发兵器。公孙阏与颍考叔争抢一辆兵车,颍考叔拿起车辕夹在胳膊下便跑,公孙阏拔了支戟追了上去,追到大路上,没能赶上,公孙阏很生气。七月初一,鲁隐公、齐僖公、郑庄公联合攻打许国,一直攻到许城附近。颍考叔拿过郑庄公的大旗蝥弧抢先登城时,公孙阏从城下用箭射颍考叔,颍考叔摔下来死了。瑕叔盈又拿起蝥弧旗登上城,向四面挥动,大叫说:“君王登上城了!”郑国的军队于是全都登上了城。战后,郑庄公令每卒奉献一头公猪,每行奉献一只狗或一只鸡,用以祭神诅咒射死颍考叔的人。对此,君子说:“郑庄公丧失了政治、刑法的原则了。政治用以治理人民,刑法用来匡正邪恶,既然没有合符道德的政治,又没有足以令人震慑的刑法,所以才发生邪恶的事。发生了邪恶的事而去诅咒它,又有什么好处呢!”
戒饬守臣
参见:郑庄公戒饬守臣
据《左传》记载,郑庄公三十二年(前712年)七月初三,鲁国、齐国、郑国的联合军队攻入许城,许国国君许庄公逃到了卫国。齐僖公要把许国土地交给鲁隐公,鲁隐公不敢领受而交给了郑庄公。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都东边,对他说:“上天降祸许国,鬼神确实对许君不满,因而借我之手惩罚他。我只有一两个父老兄弟尚且不能相安无事,怎么敢把讨伐许国当作自己的功劳?我有个弟弟,不能和睦相处,使他在外邦奔走谋生,怎么可能长久地占有许国?你要侍奉许叔安抚此地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或者会依礼撤除降予许国的祸害,愿意让许公重新主持他的国家。只是那时候如果我们郑国对他有所请求,希望会像对待老亲家一样,能屈尊降贵答应我们。千万不要别的国家逼近、居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挽救郑国自己的危亡都将无暇,又怎能替你们许国主持祭祀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防啊。”
郑庄公又派公孙获居许城的西边,对他说:“凡是你的用具财物,都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你就赶快离开许国。我的先君是新近在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一天天衰微,周王朝的子孙也一天天地失掉所继承的祖先功业。许国国君是太岳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了,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对此,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人际关系
辈分 称谓 简介
先辈
祖父 :郑桓公,名友。
父亲 :郑武公,名掘突。
母亲 :武姜,姜姓。
平辈 :同母弟 共叔段。
妻子:邓曼,邓国人,生郑昭公。
小妄:雍姞,宋国人,雍氏女,生郑厉公。
儿子 :郑昭公,名忽。
郑厉公,名突。
公子语,名语(《谷梁传》作“御”),字子人,郑厉公之弟,其后裔为子人氏。
郑子亹,名亹。
郑子婴,名婴,一说名子仪。
主要作品
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据《左传·隐公元年》辑有郑庄公《城颍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一句。
人物争议
名字含义
《左传·隐公元年》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即郑庄公是因为“寤生”而得名的。对于“寤生”的含义,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难产说。最早解释“寤生”的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在《史记·郑世家》中说:“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用“生之难”解释“寤生”。“生之难”,从字面看,即出生时非常艰难,但没有具体说明是怎么个艰难。宋元明时期,一部分学者接续司马迁之说,从语言学角度解释“寤生”,如明代吴元满说:“据文理,寤当作逜,音同而字讹。逜者,逆也。凡妇人产子,首先出者为顺,足先出者为逆。庄公盖逆生,所以惊姜氏。”(见焦竑《焦氏笔乘》)。如此则“寤生”就是逆生。明代张自烈同意这一说法,他的《正字通》认为“寤生”是:“遌生也。遌,逆也。犹今俗云倒生。”清代及近现代时期,绝大多数学者循着吴元满、张自烈的思路持“逆生说”,主要证据是“寤”字非本字,是个通假字。但“寤”字通哪个字,存在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寤”通“牾”,如清代的黄生、全祖望,现代的杨伯峻、钱钟书等;一种意见认为“寤”通“啎”,如清代的朱骏声在、郝懿行,近现代的王力等。此说的难通之处在于:不管“寤”字是哪个字的借字,都是在为司马迁《史记》中“生之难”一语找证据,都有先入为主的嫌疑,且没有证据表明“寤”字不是本字。
②闭目说。第一个给“寤生”作明确解释的是东汉的应劭,他在《风俗通》里说:“不举寤生子。俗说儿堕地,未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举寤生子妨父母。”从民俗的视角入手,指出“寤生”就是小儿出生时双目紧闭,不能睁眼看人。宋元明时期,一部分学者沿袭了应劭的说法,如宋代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说:“庄公寤生,《风俗通》云:“俗说儿堕地,未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此说的难通之处在于:“寤”为醒着,一般是睁眼的状态,没有“寤”能与“未能开目视者”联系起来的证据,从语言学角度看缺乏依据。
③醒觉说。西晋时期的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中对“寤生”作了另一种解释,他说:“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认为武姜在熟睡中生下了庄公,“故惊而恶之”。杜预的说法得到唐代孔颖达的有力支持,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即说:“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清代及近现代时期,一部分学者坚持杜预的观点,如清代桂馥即在《札朴》引述北魏崔鸿《南燕录》,“晋咸康二年,公孙夫人昼寝生慕容德,左右以告,方寝而起。慕容皝曰:此儿易生,似郑庄公,长必有大德。遂以德为名”。后说:“余初疑寤当作啎,谓倒产。及得二事,不敢复执前说矣。”就事理来说,熟睡中生下小孩,确实会令人大吃一惊的,也会被视为不祥之兆,最起码是一件怪事。由此引发母亲的厌恶也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一说法的问题是尚缺将寤生”解释为“寐生”的依据。
④闷脐生。金元时期的朱震享从医学角度对“寤生”作出了新的解释,在《幼科全书·胎疾》中说:“凡小儿初生下,气绝不能啼者,……俗名闷脐生。即寤生。乡俗有连呼其父乳名即醒者。”认为“寤生”指小儿出生时窒息不能啼哭。这一说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如清代阎纯玺在《胎产心法·闷脐生须知》中说:“凡儿产下即啼,此正理也;如儿下地,气闷不啼,相传寤生。呼父乳名,手拍儿股即啼。”就医理而言,此说是没有问题的。“小儿初生下,气绝不能啼者”就在当代有很常见。但“寤”与窒息不能啼哭在词义、语义上没有任何联系,故此说也缺乏语言学角度的理据。
总而言之,对“寤生”尚无令所有人信服的解释,各种说法都有难通之处而以“难产说”影响最大。
郑庄公墓
郑庄公墓位于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村王岗自然村东的台地上,东距溱水2公里,南距洧水2公里,周围地势平坦。原存有夯土筑起的高大墓冢,呈椭圆形,高约11米,周围126米,东西直径为31米,南北直径为25米。夯土中含有春秋时期碎瓦遗物,墓冢保存较好。《〔嘉庆〕密县志》载:“郑庄公冢,在岐固保东,南至洧,东至溱各三里许,柳溪经其左,周围132米,高10余米。”
郑庄公墓
1987年3月,郑庄公墓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9月至2005年10月,新密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对郑庄公墓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郑庄公墓墓冢呈覆斗型,高10.6米,东西长31米,南北宽25米,寓意郑庄公活了56周岁。墓冢用土560立方米。用本特四号草坪绿化覆盖整个墓顶;墓冢四周有四块大型浮雕。南面浮雕长10米,宽1.4米,浮雕中间书“郑庄公陵墓”五个大字,两端分别刻着中英文对照的“庄公生平”,东面浮雕长8.06米,宽1.4米,刻的是“郑庄公辅平王东迁”图;西面浮雕长8.06米,宽1.4米,图案为“郑庄公胸有成竹智退五国围兵”;北面浮雕长10米,宽1.4米,图案为“庄公掘地见母”。东、西、北浮雕的文字解说都是中英文对照。墓冢四周建有排水管道八处,青石龙头出水口八个。墓周围有青石围墙,高2.3米,寓意郑国23位国君。青石平台为椭圆形,周长431米,寓意郑国经历431年;宽8.06米,寓意郑国于前806年建国。浮雕石栏杆高1.4米,106根,栏板106块,图案为汉代风格的“龙凤和鸣”。石平台高1.4米,四面八方有四个“八”字形台阶。每个14层,寓意郑国共历十四代。墓冢蘑菇青石墙高2.3米,寓意郑国历23位国君。覆斗型墓冢绿化草坪高10.6米,寓意郑氏三公(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共计在位106年。
郑庄公陵园
2001年5月,新密市人民政府于郑庄公墓前立石碑一通,拟建设郑庄公陵园。2004年9月4日,海内外500余位郑氏后裔汇聚于河南省新密市溱洧交汇处郑庄公墓前,纪念郑氏先祖郑庄公诞辰2760周年,并举行了郑庄公陵园建设奠基仪式。
据新密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郑庄公陵园坐北向南,南北长431米,东西宽123米,占地80余亩,总投资1379万元,明清风格,主要建筑有山门、阁楼、牌坊、祭坛、大殿、祭殿、陵墓区、始祖塔等。
祠庙
河北新郑城原有郑庄公庙,已废。《魏书·卷一百六中·志第六·地形二中》于“北豫州·广武郡·苑陵”下记载:“二汉属河南,晋属汝阳,天平初属。有新郑城、郑庄公庙、子产祠、苑陵城。”《太平寰宇记·卷二·河南道二·开封府·扶沟县》载:“祈耶山,在天宝乡刁陵村郑庄公庙侧,去县二十里。 ”《舆地纪胜辑补·卷二十六·京西北路·郑州·景物》载:“郑庄公庙祠,在荥阳县东。”《〔雍正〕河南通志·卷七·山川上·开封府·雕陵冈》载:在扶沟县北二十里,有郑庄公祠。明弘治间曾得志石,云‘前有雕陵嵠屿,后背大川烟霞’是也。《〔乾隆〕新郑县志·卷一·沿革考(附封建)》载:“后魏天平初,分荥阳置广武郡,隶北豫州。曲梁、原武、阳武、中牟、苑陵属焉。此为苑陵。(《魏书・地形志》:广武郡治中左城。苑陵注:二汉属河南。晋属汝阳。天平初,属有新郑城、郑庄公庙、子产祠、苑陵城。)”《〔乾隆〕新郑县志·卷十一·祠祀志(附陵墓)》载:“《魏书·地形志》:新郑城郑庄公庙。已见《沿革考》。今废。”
遗迹
仓垣城
仓垣城,一名仓垣亭,一名石仓城,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传为春秋郑庄公时所筑,以盛仓粟。[86]《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河南二·开封府·陈留县·仓垣城》载:“在县西。城临汴水,一名石仓城,相传郑庄公所筑,以盛仓粟。”
启封城
启封城,在今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春秋初郑庄公于其国东北部筑,取“启拓封疆”之义而名,后因避汉景帝刘启讳而改“启”为“开”,称“开封”。城周长约4公里,今存西城墙北段,残高6米。《太平寰宇记·卷一·河南道一·开封府·开封县》载:“开封故城,在县西十五里。郑庄公所筑。”
颍阳故城址
颍阳故城址位于襄城县城北颍阳乡颍河东岸的古城村和大河村,相传是郑庄公为防御楚国进攻所筑,故又称郑庄公城。城址东西长1950米,南北宽1200米,周长约4.5公里。现大河村东北角残存一段长35米、宽4米、高4.5米、夯土层次分明的土城墙,系故城的东城墙。另在颍河东岸故城南、北、东三面城墙遗迹处,发现各有一座二道砖石结构的城门。城址内曾出土有西周、春秋、西汉时期的遗物,还发现了郑庄公墓。1981年1 0月公布该城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十二·许州·古迹·郑庄公城》载:“在襄城县北四十五里,相传为庄公见母处。”
望母台
郑庄公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誓称“不到黄泉不相见”后曾成台来望母,以寄托思母之情,《水经注》称该台“望母台”。河北新郑城南有台,俗称“凤凰台”,北临洧水,可能即望母台。《〔乾隆〕新郑县志·卷五·山川志》载:“《水经注》:‘洧水经郑城南,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应该是“武姜”之误)恶公寤生,与段居京。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洩洩之慈自嘉,融融之孝得尝矣。”
牛脾山
牛脾山,一名大隧山,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山之中断处为大隧涧,两崖壁立,中有坦途,据说是郑庄公阙隧见母之处。《北征记》以为春秋时郑庄公迎母所开。[93]《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河南二·开封府·洧川县·阴坂》载:“又县西南十里有小阜,俗谓之牛脾山,旧传即郑庄公阙隧见母处。”《〔雍正〕河南通志·卷七·山川上·开封府·牛脾山》载:“在洧川县西南一十里,即郑庄公筑隧见母处。”
莲花寨和阴司沟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颍阳镇小河村西的小河战国遗址附近有郑庄公囚母的“莲花寨”的寨基及郑庄公掘地见母的“阴司沟”遗迹。
史料索引
记载郑庄公生平的史料主要有《左传》(隐公元年至桓公十一年)、《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的《郑武夫人规孺子》等。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郑庄公在第四回至第十回中登场,形象与《左传》和《史记》记载大不相同。如第四回《郑庄公掘地见母》据《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而作,对郑庄公形象进行塑造时,增加了适当的语言、心理等描写,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又如在对“礼”的认知上,诸侯征伐混战的年代,礼乐崩坏,郑庄公的行为尚属仁慈,未将许国灭国,所以《左传》以君子曰的形式赞其“知礼”;而明朝沿袭了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君臣之间界限分明,等级森严,《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在这种环境下审视郑庄公的行为,认为郑庄公的行为确是虚伪违礼的,其狡诈之心昭然。
总而言之,《东周列国志》在《左传》和《史记》的基础上依据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对郑庄公形象做了全新演绎,塑造了一位更为个性化、典型化、更具立体感的郑庄公。
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唐国强饰演郑庄公。
戏剧形象
2014年3月5日晚,由张艺谋执导、国家大剧院制作的京剧《天下归心》于国家大剧院院戏剧场演出。剧中,裘派花脸艺术家孟广禄领衔饰演郑庄公。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9科技管理研究所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sān huáng......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21 18:18:19科技管理研究所“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
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6 16:16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华文明五千年:兴于炎黄,成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
万里长城十三关,甘肃占三关!终于收集齐了?快看看!政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08-09 10:10科技管理研究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一、传......
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族,那么汉朝之前叫什么?名字有点霸气!2022-10-19 18:5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秦时明月汉时......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5 00:3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古代书......
中国史学开山鼻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文学大家——司马迁与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李陵(西汉历史人物)
05-06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04-10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朝代、皇帝)盘点中国历史上五个令人无比痛心的朝代!(全文)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都是什么下场?
08-17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权机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全文介绍
03-17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事。
08-19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全文介绍
02-25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04-25卫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周朝诸候之卫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全文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