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张道陵(张天师是道教的创始人,又叫祖天师)六天魔王

时间:2022-03-22 20: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六天魔王有什么来历?为何张天师和真武大帝都要出手降伏他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3-22科技管理研究所神话传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上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产生了畏惧之心...

六天魔王有什么来历?为何张天师和真武大帝都要出手降伏他们?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3-22科技管理研究所

神话传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上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产生了畏惧之心,进而将这些无法理解的未知领域通过神话故事表现出来。我国的神话传说大体上可分为上古神话、宗教神话、民间神话和文学神话等四大种类。

神魔小说《西游记》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神话启蒙,在这部经典名著里,出现了很多飞天遁地的神佛,比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如来佛祖等等,每一个角色都是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在众多神仙里,就有本期要说的张天师和真武大帝。张天师在《西游记》里负责在灵霄殿外传达玉皇大帝的旨意,他与许旌阳、葛仙翁、邱弘济合称为“四大天师”,不过道教神话里的四大天师为张道陵、葛玄、许逊和萨守坚。

真武大帝在《西游记》里比较低调,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一路打到了通明殿里,灵霄殿外。被王灵官拦住了,王灵官与孙悟空大战数百回合都不落下风,而王灵官的上司就是荡魔祖师真武大帝。

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有阴必有阳,有正义就会有邪恶,在神话世界里不仅仅有神仙的存在,也会有反派的妖魔出现。在前面几期文章里,小编也简单讲述过,神仙的修行也是要历经劫难的,一路上要面对很多的困难,降妖除魔只是基本操作。小编整理了关于张天师和真武大帝的神话传说,发现两位神仙都曾经降伏过六天魔王,那么六天魔王有什么来历呢?

张天师大战六天魔王

张道陵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人,为张良的八世孙,于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不凡之人出生必有异象,据记载张天师出生时“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出生时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张天师长大后决定入道修行,他游历名山大川,来到云锦山炼丹,神丹炼成后有龙虎出现,云锦山因此得名为龙虎山。

张天师离开龙虎山之后,就来到了蜀地鹤鸣山。张天师在鹤鸣山修道炼丹时,恰逢当地瘟疫肆虐,生灵涂炭。某天夜里,张天师正在睡梦中,忽然看到太上老君乘云车从天而降,群仙侍卫环绕在周围。老君对张天师说,蜀中有六天魔王荼毒百姓,敕命张天师降妖除魔。并且老君又授以张天师三大法宝,分别是“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和“阳平治都功印”。张天师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大战六天魔王,最终将六天魔王囚禁于北阴酆都城。

真武大帝大战六天魔王

真武大帝又称荡魔祖师,统御北方之地,他身披金锁甲胄,手持北方黑驰衮角断魔雄剑,身旁有龟蛇二将。在道教神仙体系里,真武大帝和天蓬元帅、天猷元帅、翊圣元帅组成了“北极四圣”神仙天团,共同辅佐紫微大帝。关于真武大帝的来历,流传着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是,真武大帝是由太上老君的第八十二次所化,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长大后去武当山学道,历时四十二年,功成果满,最终白日升天。

龙汉元年七月十五日,元始天尊在八景天宫上元之殿宣讲无上妙法。忽然天门大开,并有血光秽杂之气出现。元始天尊开示,这是幽冥界的六天魔王在凡间祸害众生。于是天尊命真武大帝,带领三十万神将、六丁六甲、五雷神兵等,下界到凡间,七日之内荡平了妖魔。另外一个版本是,真武大帝与六天魔王大战于洞阴之野,最后其中的四个魔王败走,剩下的两个魔王被变成真武大帝身边的龟蛇二将。其实在《西游记》里也隐晦地写出了真武大帝曾经剪伐北方,扫荡妖魔,实际上就是降伏了六天魔王。

六天魔王的来历

那么六天魔王有什么来历呢?前文说道,六天魔王被张天师降伏后,囚禁于北阴酆都城。这酆都城乃是神话里的幽冥之地,酆都大帝是这里的主宰。酆都城位于罗酆山,这罗酆山高二千六百里,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是为六天,也就是六位大魔王的居所。六天魔王不在冥界好好待着,常常趁着酆都大帝不注意,偷偷来到凡间祸害众生,幸好有张天师和真武大帝出手,这才让凡人躲过一遭。

张道陵

张天师 (道教的创始人)

张道陵(34—156),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顺帝时入鹄鸣山(一作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谓逢“天人”,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创立道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自号“天师”(一说系道徒对他的尊称),亦称“天师道”。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教人思过,从者户至数万。建二十四治,立祭酒分领其户。“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后裔继承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本名:张道陵

别名:祖天师、张天师

所处时代:东汉

出生地:沛国丰邑(今江苏省徐州丰县)

出生日期:34年

人物生平

张道陵,沛同丰(今江苏丰县)人,传为张良后裔。因是东汉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所以他被道教徒尊奉为“张天师”。

年轻时喜爱阅读河图、洛书、谶纬、天文、地理一类图书。他曾经入太学学习,通达《五经》,义好“黄老之学”。永元十年(98),乘舟游江西鄱阳湖,然后登上云锦山。相传黄帝在云锦山上授予他“九鼎丹法”。从此,他开始修炼外丹黄白术,三年之后炼成了“龙虎大丹”,云锦山也因此显现出龙虎之形,依此改名为龙虎山。

汉明帝时,张道陵曾经担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来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撰写《道书》21篇,创立了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并尊称太上老君,还以鹤鸣山为中心设立了二十四治,各治内部设立有名为“祭酒”的道官用来统治道教信徒。后来为了与二十八宿相配,便增加为二十八治,渐渐形成了正一道的基层组织结构。在道教治理方面,高举“廉耻”大旗,依此教导信徒。

南朝的道士都尊称他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他曾经被唐玄宗加封为“太师”,唐中和四年( 8811)僖宗加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年间(1068-1077)神宗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加封为“真君”,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创立天师道教

关于张道陵入蜀的原因,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想用符、丹为人治病。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炼志。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著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

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命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于是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从这时起,道教开始有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

张道陵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取盐之法,后人称“陵井”(用咸井水熬盐)。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流出米绢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罚,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罪,以生死为约。

张道陵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编《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道”是“一”,“一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相关传说

传说东汉顺帝年间某夜,太上老君降临在张道陵住的地方,授给他雌雄剑和许多符箓,要他诛灭横行蜀地(今四川)的六大魔王、八大鬼帅。张道陵精修千日,练成了种种降魔的法术。不久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共亿万数危害人间,他们带来各种瘟疫疾病、残害众生。张道陵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磬,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他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鬼众又放火来烧,张道陵用手一指,火焰又烧了回去。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不料张道陵用丹笔一画,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纷纷叩头求饶。但是他们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请来六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张道陵神闲气定,不为所动,只用丹笔轻轻一画,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只好叩头求饶。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一座山被分成两半把六个魔王困在里面,动弹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应永世不再为害人间。

天师传承

张道陵为天师派第一代天师,所以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张衡化去后,又由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张盛时,回归迁居江西鹰潭龙虎山,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

第六天魔王

佛教名词

第六天魔王,又称波旬、摩罗、六梵天主,梵文名叫“婆罗维摩婆奢跋提”。佛教欲界天魔之首,喜欢阻挠佛教中人修道,总是以诱惑、胁迫等方法企图阻碍行者修道。在佛经故事中,释迦牟尼佛在修行时曾多次拒绝摩罗的诱惑。

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欲界包含六欲天。所谓欲是指物质五欲——色声香味触。

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空界天)。“欲界”是六道所居,欲界众生有淫欲心。欲界越高,淫欲心越淡,分别是交、抱、握、笑、视。欲界天有六层,亦称“六欲天”,其特征主要是有乐、欲。

欲界六欲天,从最下层起: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天魔王,即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此神就是不须自己行乐,而爱下天化作,以他人之乐事而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天”。

中文名:第六天魔王外文名:

Pa^pi^yas(梵语)

别名:波旬、摩罗、六梵天主

身份:佛教欲界天魔之首

梵文名:婆罗维摩婆奢跋提

名称来源

梵名:Pa^pi^yas或Pa^pman,巴利名:Pa^piya或Pa^pimant,又译作波俾掾、波椽、波鞞、陂旬、波俾、播裨。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梵文:Ma^ra -pa^pman)。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的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又或谓波旬乃梵语”pa^pi^ya^n“之讹译,其音译为波卑夜、波卑面、波旬逾、波□(□内字不明)。窥基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大四五·三四八中):”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中略)又云波卑夜,此云恶者,天魔别名,波旬,讹也,成就恶法、怀恶意故。“另据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大五四·三六九上):”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谓波旬一词乃历代传写之讹误。[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阿含经卷三十降魔经、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方广大庄严经卷七、卷九]

佛经上说,魔王波旬害怕悉达多太子真正觉悟,想阻挠他圆成佛果,就派了三名魔女来诱惑太子: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凌波微步来到悉达多太子前殷勤献媚。但太子深心寂定,对魔女淫荡的挑逗视而不见,毫不动心,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魔女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媟之状,太子训诫她们道:“你们形态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盛粪秽,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魔女意念一转,匍匐而遁。

魔王见魔女引诱没有成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带领众魔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来到悉达多太子座前。魔王威胁说:如果太子不立即回到皇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就让太子粉身碎骨死在树下。悉达多太子专心修行思考,对魔王的威胁如同没有听见。魔王命众魔刀箭齐发,太子身发净光,众魔尽皆跌扑,刀箭都不能挨近太子的身体。这时天空一声巨响,护法天神来帮助太子,将魔鬼全部驱散。

佛教涅槃部经典《大悲经·商主品第二》指出,魔王波旬是要经过地狱才得度的。(魔王波旬因为过去供养过辟支佛一钵饭的功德而成为六欲天主,但他经常谤法、并欢喜佛法被消灭。他的儿子商主却是真诚的佛弟子)。佛陀在这里授记:商主将来会修成辟支佛,而魔王波旬将来天命终了,会直接堕入地狱,然后他沉痛忏悔才出地狱,后上升到忉利天,在天上修佛法而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