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徐达(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全文

时间:2022-06-02 08: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朱元璋废相的缘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02 08:25科技管理研究所明太祖朱元璋,从最底层崛起,没有任何背景,当过乞丐,做过和尚,直到25岁那年被郭子兴看上,把自己养女嫁给了朱元璋,至此朱...

朱元璋废相的缘由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02 08:25科技管理研究所

明太祖朱元璋,从最底层崛起,没有任何背景,当过乞丐,做过和尚,直到25岁那年被郭子兴看上,把自己养女嫁给了朱元璋,至此朱元璋走上人生崛起之路!

接着从公元1352年到公元1368年,历经15年时间,率领起义军席卷当时的中国大地,从而覆灭元朝统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登基称帝之后,朱元璋致力于打造一个空前绝后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所以关于朱元璋的历史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古代帝王之一,而今天主要探索一下朱元璋废相的缘由!

一、明朝初期丞相们的欲望体现:

1,自古以来丞相权力的体现

从丞相制度诞生开始,丞相的权力是仅次于皇帝的存在,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商朝开始就已经存在类似丞相的官职,他们的工作职责是辅佐天子,管理国家大事,发展至秦朝正式确立丞相制度之后,让丞相一职的权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秦朝丞相李斯与赵高狼狈为奸可以操控朝政;例如西汉的丞相陈平和周勃两人联合众臣诛杀吕后一党,扶持刘恒上位,成为一代传奇帝王;

例如西汉前期丞相与皇帝差不多平起平坐,因为汉文帝的丞相申屠嘉在丞相府中自行杀死汉文帝宠信的大臣;

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借着丞相权位走上人生巅峰;例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汉献帝封他丞相之位,可以开府,所谓开府就是在丞相府自行设置官方机构和任命官员!

当然也有大臣居丞相之位,却忠心辅佐天子的存在,例如西汉萧何、三国诸葛亮、唐朝的杜如晦、房玄龄、狄仁杰等等!因此自古以来,丞相制度与中央君主集权只是存在权力的并行,如果丞相忠心就能很好地辅佐皇帝,一旦丞相生出反叛之心就是皇帝最大的敌人!

同理,到明朝建立之初,丞相之权依然很强势!

2,明朝初期丞相们的所作所为

第一,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设立两位丞相,分别是中书左丞李善长和中书右丞徐达,李善长是文官之首,徐达乃武将第一,李善长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是朱元璋运筹帷幄的首席幕僚,徐达是朱元璋称帝之前征战天下的第一武将;

不过徐达虽然先后率军与元军、陈友谅所部、张士诚所部、方国珍所部的战争中屡屡获胜,但是徐达有勇有谋,治军严明,自己从不居功自傲,因此一直深受朱元璋的信任,所以朱元璋才把中书右丞封给他!

第二,虽然徐达一直低调做人,但是左丞相李善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丞相权位越来越熟练,加上身边跟着一批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勋贵集团,李善长开始沉迷权势,让朱元璋感受到不安,于是在公元1371年致仕。

继李善长之后的第二位丞相杨宪,不过此人虽然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也的确有当丞相的才能,而且朱元璋准备任命他之前,咨询过刘基(刘伯温),刘基说杨宪有宰相之才却无宰相之量。

不过朱元璋依然任命杨宪为相,后来杨宪的确如刘基所言,杨宪掌权后多次诬陷大臣,导致多位大臣冤屈入罪,纸终究包不住火,杨宪的所作所为被朱元璋得知,最后被处死!

第三,则是汪广洋,身居丞相之位,却没有尽忠职守,成天只知享受,被朱元璋罢免,后因其他事情直接被赐死!由此可见,朱元璋在初期任命的几位丞相,除了徐达,其他人都不是省油的灯,这些人掌握相权对朱元璋来讲就是很大的危机,因而被朱元璋罢免,同时朱元璋心里对丞相制度产生抵触情绪。

二、压垮丞相制度的最后一根稻草:

1,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

公元1355年,胡惟庸作为朱元璋的安徽老乡投奔朱元璋,来到朱元璋身边,发现深受朱元璋信任的李善长与自己是濠州同乡,于是转向亲近李善长,对李善长极尽溜须拍马和阿谀奉承,加上胡惟庸本身的能力的确很强,所以逐渐在李善长的扶持下走上高位。

在公元1370年,朱元璋任命胡惟庸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的一个官职,而丞相位历经李善长、杨宪、汪广洋之后,高位空悬,直到1373年的7月,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能力担任丞相。

于是直接把胡惟庸提拔为中书右丞,虽然只是右丞,但是中书左丞是空着的,所以等于胡惟庸独揽相权!胡惟庸在上位之后,也是尽职尽责,一心一意做好丞相的本职工作,所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支持!

但是正所谓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胡惟庸在独揽相权几年之后,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开始对很多事情不经过朱元璋就私自做决定,对自己看不顺眼的或曾经得罪过他的大臣都是想尽办法打击对方,因而遭到很多官员的弹劾。

不过胡惟庸仗着自己大权在握,发现对自己不利的奏疏直接拦截,朱元璋无法知道真实情况,从而导致当时的明朝官场形成一片以“胡相”马首是瞻的格局。更有甚者是很多官员为了升职加薪特意跑去胡惟庸家里进行金银珠宝的贿赂,因而助长着胡惟庸的嚣张气焰!

事实上胡惟庸的所作所为,还是有御史中丞刘基找皇帝弹劾,但是朱元璋应该是有自己的考量,所以没有实际性的行动,这样的结果就是胡惟庸以为朱元璋对自己高度信任,所以变得越来越疯狂!

2,胡惟庸死前的疯狂表现

第一,在掌权多年后,胡惟庸可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权倾朝野,所以对不顺从自己的官员都想着弄死对方,就连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都敢下手;

第二,原因是胡惟庸在权力膨胀之后,就主动找徐达表示自己的结交之意,但是徐达早就看清胡惟庸的秉性,所以毫不犹豫地拒绝,因此胡惟庸恼羞成怒,亲自诱惑徐达的亲信下人福寿做毒杀行为,但是福寿主动向徐达告发,最后不了了之!

第三,在朝中拉帮结派,对朱元璋贬谪的吉安侯陆仲亨和平谅侯费聚,胡惟庸收为麾下,并且命令两人暗中招兵买马,心中的权力欲望达到一个顶峰!

在公元1379年,胡惟庸连外国使节来朝贡之事也瞒着朱元璋,被朱元璋知晓,然后朱元璋已经不再忍受,选择雷霆出击,把胡惟庸和他的一干朋党全部打入天牢!

在生死面前总有人选择生,所以胡惟庸的心腹之一涂节想着自己能活命,于是主动检举揭发胡惟庸,说胡惟庸早已预谋造反,最后胡惟庸和涂节等人都被诛杀!

三、丞相制度被废除的真正原因:

1,相权严重威胁皇权

通过前面的了解,可以看到丞相制度对皇权的威胁是非常大的!

第一,胡惟庸在遭到弹劾之后,所有的奏疏被胡惟庸私自拦截,试想一下在封建社会,在强势无比的开国皇帝面前,胡惟庸竟然把所有不好的奏疏给保留,等于直接堵住了皇帝的耳目,这样的权力制度,身为一言堂的帝王岂能容忍。

第二,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勋之臣的徐达,仅仅是不愿与他结交,胡惟庸直接收买人心要毒杀徐达,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

第三,一般的普通政务丞相可以直接裁决,同时丞相有权封驳皇帝的诏书,表示自己持保留态度,所以古代的圣旨需要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丞相的权力范围涉及官吏任用、人才举荐、百官考核、军事征讨、财政赋税、升赏黜制等,差不多是与皇帝一样管理天下所有事物!

面对这样的丞相权力,加上明朝初期的几位丞相都是腐败不堪,朱元璋感受到的只有相权威胁皇权!事实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思考许久的事情,只是胡惟庸自己正好撞在枪口上,若是换成其他人也注定的!

2,功勋集团的权力争夺影响皇权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徐达、李善长等六人被封为公爵,二十八人被封为侯爵,两人被封为伯爵,这些人当中,除徐达和汤和不拉帮结派之外,大部分都是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其中李善长和胡惟庸等人是淮西勋贵集团,刘基和杨宪是浙江士大夫集团,这些人都是影响朱元璋中央集权的阻碍,所以朱元璋利用废除丞相制度的案子,诛杀功臣集团多达十几人,李善长、宋濂等人都是被胡惟庸案株连,最后胡惟庸案所杀之人高达3万余人!

3,朱元璋不喜欢有人压在他的头上

第一,朱元璋从最底层走上权力最巅峰,心中对权力的渴望程度是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其实就是经历的苦难太多,安全感不够,所以必须要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威胁自己皇权的人或事都是要清除的!

第二,朱元璋虽说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皇帝,所谓独断专行,就是不希望有人左右他的决定,而丞相制度的存在就是把他的权力硬生生地剥夺一大半,在很多时候恐怕皇帝就只剩下名义,这样的局面是朱元璋绝不允许的!

总而言之,朱元璋之所以废除延续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其实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朱元璋对权力的追求达到一个空前的心理状态,他不希望有人在他身边分享自己的权力,也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巅峰的一个趋势;同时也正如“盛极而衰”这个成语所言,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徐达

徐天德、徐魏公、徐武宁、徐中山,元末明初名将

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本名:徐达

别名:徐天德、徐魏公、徐武宁、徐中山

字:天德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族

人物生平

应召追随

徐达生于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是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他性情刚毅,面貌清癯,身材魁伟,遇事善用脑筋。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

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远(今属安徽)郭子兴聚众举义,攻取濠州,濠州人汤和率壮士十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二十二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初授镇抚,朱元璋发现徐达“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后来朱元璋在回忆时又说徐达“平昔言简虑精,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可见其修养,已是大将之才。

初显才华

郭子兴与一同举事的孙德崖等人不合。占据徐州(今属江苏)的赵均用、彭大兵败,投奔濠州而来。不久,赵、彭称王,郭子兴受制于下,并险遭杀害。朱元璋见在濠州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后来的“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攻下滁州。在此过程中,徐达冲锋陷阵,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粮草不继,徐达和朱元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攻打和州后,郭子兴抓走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抓走朱元璋。徐达提出用自己换朱元璋,化解了这场矛盾。六月,朱元璋率徐达等人渡江,拔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进一步图谋集庆(今江苏南京)。在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的战斗中,徐达与常遇春二人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擒元将陈也先,收服蕲人康茂才部。八月,徐达等分道攻取溧水、溧阳、句容、芜湖。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破蛮子海牙水师。三月,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东下京口(今江苏镇江)一日克城,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七月,朱元璋称吴国公,置江南行枢密院,以徐达为同佥枢密院事。次年二月,攻克毗陵,升佥枢密院事。又先后攻克宁国、宣城。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攻克宜兴。十一月,朱元璋亲征婺州(今浙江金华),徐达留守应天府。

助削群雄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他们虽然同树反元旗帜,但各有矛盾。朱元璋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其中,陈友谅、张士诚二人势力最强。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大战陈友谅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达会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师一起进攻池州,大破其栅江营,正在攻打太平的赵普胜由陆路逃走。徐达克池州,擒其守将洪钧等人,并缴获其全部战船。徐达因功拜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接着,徐达麾兵乘胜攻安庆。八月,进攻安庆受挫,转而进攻江北之地。下无为州,夜袭浮山寨,破赵普胜部将于青山,并乘胜追击,一鼓攻克潜山。之后,徐达回到镇池州,对安庆形成了水路夹攻的形势。赵普胜是陈友谅军中大将,智勇双全,据守安庆,诸将攻之不克。于是徐达用离间之计,使陈友谅杀赵普胜。赵普胜死后,枞阳水寨无人能守,徐达顺势将其攻下。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陈友谅率大军进犯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兵增援,并遣使告徐达:陈友谅旦夕将至。徐达即会常遇春一面诱敌进兵,一面选精兵万余埋伏在九华山下,断其后路。当陈友谅军至城下,只听城内鼓声骤响,一刹时城外伏兵四起,城内精兵冲出,内外夹击,陈友谅军大乱,斩首万余,生擒三千,徐达军大胜。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拜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八月,徐达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缴获战马两千匹,精食数十万石,并乘胜西进,直逼武昌。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驻军洪都(今江西南昌)的原陈友谅降将祝宗、康泰举兵叛乱,徐达带领汉阳的军队攻打他们。四月,由于徐达驰援安丰,陈友谅乘虚而入,攻陷吉安(今江西吉安)、无为等地,并集中兵力猛攻洪都。六月,洪都被围已两个多月,形势吃紧。朱元璋急召徐达自庐州来会师,并以舟师二十万屯湖江(今江西湖口)、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扼其归路,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将至,于是撤围从鄱阳湖东面撤退,双方遭遇于康郎山(今江西余干西北,鄱阳湖南部水域)。徐达身先士卒,率兵力战,大败陈友谅军前锋,斩杀一千五百多人,并缴获大战船一艘。搏斗中,徐达所乘之舟着火,但他临危不惧,一面扑火,一面指挥战斗。双方激战数月,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今江西星子南,鄱阳湖西岸)不敢再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达随朱元璋带兵渡江,北上安丰(今安徽寿县),驰援遭到张士诚进攻的韩林儿、刘福通,陈友谅乘机对朱元璋发动大规模进攻,进罔洪都(今江西南昌)。七月。朱元璋亲自带兵迎击,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开始,陈友谅在兵力和财力上占着明显的优势,他拥有兵力六十万,巨舰数十艘,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而且用的都是小船。第一天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歼敌一千五百人,缴获巨舰一艘,军威大振。陈友谅的军队拼死抵抗,徐达的战船着火焚烧起来,他奋不顾身地扑灭了熊熊大火,继续坚持战斗。后来,朱元璋派船救援,徐达顽强冲杀,终于击退敌军,从险境之中摆脱了出来。经过这一天的战斗,朱元璋看到自己的部队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完全有打败陈友谅的把握,但担心张士诚乘机偷袭他的后方,于是便命令徐达还守应天。徐达同到应天后,戒饬士卒,严加防守,使张士诚不敢妄动,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顾之忧,全力对付陈友谅,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全部歼灭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徐达升任左相国。二月,平定武昌。八月,他会合参政杨琼等人略取荆湘诸路,连克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潭州(今湖南长沙)、归州(今湖北秭归)、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等,肃清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

东征张士诚

张士诚自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高邮以来,与元政府时相依违,并不断骚扰朱元璋的势力范围。至正十六年(1356年)六月,张士诚占领常州(今江苏武进),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水师攻镇江。陈保二是常州奔牛镇人。他聚众乡里,以黄帕包头,被称为“黄包军”。徐达攻克镇江时,陈保二投降,但不久就被张士诚胁迫,率舟师助攻镇江。徐达在龙潭大败陈保二,并进围常州。九月,张士诚遣将来援,气势锋锐不可挡。徐达乃于距城18里的地方设伏兵、骑兵各一支,自己则亲率军队与张士诚军正面交锋。开战后不久,徐达部将王均用率骑兵从侧面冲入敌阵,张士诚军队大乱,掉头而逃,又被伏兵截杀,死伤无数。十一月,张士诚不甘失败,诱吴新附军七千人为内应,将徐达围于牛塘。徐达立即派人突围,命副帅常遇春与廖永安、胡大海等驰援牛塘,内外夹击,大破张士诚军。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常州守将吕珍趁夜逃走,常州被攻下。朱元璋设长春枢密院,以徐达佥枢密院事。徐达率军攻宜兴(今江苏宜兴),命前锋赵德胜攻常熟(今江苏常熟),设伏兵擒张士诚弟张士德。宜兴城池虽小,但易守难攻,并且西接太湖口,粮道畅通,无后顾之忧,所以徐达久攻不下。十月,派部将丁德兴分兵扼太湖口,宜兴粮道被断,城中军心动摇,不久即克。十一月,徐达回戍应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刘福通被元兵击败,拥韩林儿退至安丰。这时,张士诚接受元政府的招安,并派部将吕珍围攻安丰。三月,徐达奉命驰援,大败吕珍,救出韩林儿,并乘胜进攻庐州(今安徽合肥),元将左君弼守之,三个月没攻克,于是撤围而去。吕珍杀死刘福通后,张士诚以为有功于元政府,遂索求王爵,元政府没有答应,张士诚便自称吴王。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的军事攻势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东,翦除其羽翼,攻克淮河水域的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宿州、安丰诸县,逼迫张士诚的势力收缩到长江以南;二是扫荡浙西,切断其肘臂,形成合围平江(今江苏苏州)的态势,攻克湖州、嘉兴、杭州等城镇;三是最后合围平江,消灭张士诚。为了迅速稳妥地解决张士诚,朱元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大将徐达。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李善长、徐达等人奉朱元璋为吴王,拜徐达为中书省左相国。七月,再次攻打庐州,左君弼败走,获其妻子儿女送到建康。八月,张士诚逼死元浙江丞相达识帖木儿,势力大张。其势力范围南至绍兴(今属浙江),北有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今属江苏)、高邮、淮安、徐州、宿县(今安徽宿县)、濠州、泗州(今山东省泗水县)、济宁(今山东济宁市)等州,西面在宜兴、常州、江阴一线与朱元璋相接。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徐达被任命为总兵官,与常遇春一起率兵攻取淮东。徐达挥兵北上,很快攻取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并在徐州击退元军主力的进攻,俘斩元兵万余人。仅半年时间,淮东诸地悉被攻克,张士诚的势力已被压至江南浙两地区。朱元璋进攻张士诚的第一步基本实现。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市)为中心,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杭州(今浙江杭州市)为其羽翼,抗拒徐达、常遇春的进攻。徐达认为,湖、杭两州系张士诚的左右臂,左右臂被斩断,平江唾手可得,遂向朱元璋建议先攻湖、杭。湖州守军兵分三路来拒徐达,徐达亦分兵三路战,并派骁将王国定断敌归路。敌力战不支,退入城中固守。此时,张士诚派吕珍等率兵六万来援,兵屯旧馆(今浙江吴兴东),牵制徐达。徐达认为,敌羽翼未除又生羽翼,如不除掉援兵,湖、杭二州亦难攻克。于是,决定暂停攻城,先派兵夜袭敌援兵营地,切断吕珍军粮道。旧馆援兵因粮饷不继,降者甚众。旧馆被拔除,湖、杭二州不久亦相继攻克。张士诚的左右臂被砍断,平江已成为孤城。

徐达统率大军进逼平江。他屯兵于葑门外,其余常遇春、郭兴、华云龙诸将分段屯驻,修筑长围。又架设起三层的大木塔,居高临下监视城中动静,名为“敌楼”,其上设置有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

九月,平江城中粮尽,军民以枯草老鼠为食。张士诚身陷绝境但仍不投降。徐达下令全军强攻破城,城下战鼓擂动,火炮齐鸣,二十万大军杀声震天,将士人人奋勇争先。徐达督军首先攻破葑门,常遇春攻破闾门水寨,直逼城下。张士诚令枢密唐杰上城督战拒敌。唐杰抵挡不住,绞械投降。参政谢节、潘元绍是在城门扎营,此时看到大势已去,也相继投降。

将及黄昏时分,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徐达指挥全军从四面八方架起云梯,蚁附登城,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张士诚见败局已定,企图自缢,被降明之将李伯升解救,交给徐达。徐达将张士诚押送应天,听候朱元璋处理。最后,张士诚还是在看守之地自缢而亡。

北伐逐元

主词条:徐达北伐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一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十一月初,徐达军至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命张兴祖率一部军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和东平(今属山东)。这时,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复叛,并往莒州(今山东莒县)募兵,企图阻止张兴祖北上。徐达立即进兵沂州,王宣被杀,王信逃往山西。附近峄州(今山东峄县)、曹州、海州(今江苏东海)、沭阳(今江苏沭阳)、日照(今山东日照)、赣榆(今江苏赣榆)、沂水(今山东沂水)等地元军闻风而降。徐达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韩政扼守黄河,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今山东青州)。十一月底,元益都守将普颜不花力战不敌,遂克益都。徐达乘胜攻取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地。元乐安(今山东惠民)、长山(今山东淄博)、新城(今山东桓台)等地皆相继归附。

十二月初,张兴祖至东平,逼走元将冯德,追至东阿,安山(今山东东平西),迫使元将陈璧、杜天佑、蒋兴等各率所部归降,进而围攻济宁,元守将陈秉直接逃走。十二月上旬,徐达带领士兵至济南,元将多尔济投降,密州(今山东费县北)、蒲台(今山东滨州)、邹平(今山东邹平)的元将,亦先后请降。徐达决定继续向东略地,命傅友德进攻莱阳,自己带兵返回益都,东攻登(今山东牟平)、莱(今山东掖县)二州。元惠宗见山东形势危急,命中书右丞相伊苏、太尉知院托和齐、中书平章政事呼琳岱、陕西行省左丞相图噜等进军山东,然而诸将都不听从命令。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三月,徐达在基本上占领山东之后,从济宁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同时派一部分军队经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趋许昌,并命邓愈率襄阳、安陆、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三月底,徐达进抵陈桥(开封市东北),元汴梁守将李克彝夜驱军民西遁,元将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徐达进入汴梁后,立即率步骑经中湾(今河南封丘西南)西攻洛阳。

四月上旬,徐达军自虎牢关进至洛阳塔儿湾,元将托音率5万元军在洛水以北列阵,被常遇春强行突破,退至陕州(今河南陕县)。驻守洛阳的元梁王阿哩衮见大势已去,率官民出降。徐达继续挥兵略取嵩(今河南省嵩县)、陕、陈(今河南太康)、汝(今河南临汝)诸州,并命冯国胜率所部进攻潼关。由汴梁退守潼关的元将李思齐和张思道,听说明军又逼近潼关,急忙率领部队西逃。明军向西连续攻克陇(今陕西陇县)、秦(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兰州等地,进逼临洮,李思齐末路穷途,只好投降。徐达命薛显进攻西宁(今青海西宁),亲率主力进攻庆阳。

五月初,连续攻下安定(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今甘肃靖宁)、隆德(今宁夏隆德),经萧关前往平凉(今甘肃平凉),一方面分兵进驻战略要地延安及泾州(今甘肃泾州),另一方面派张涣率骑兵侦察庆阳的动静。张思道早在明军攻克临洮时,便留下弟弟张良臣与部将姚军守庆阳,自己则逃往宁夏,结果被库库擒获。张涣派人招降张良臣,张良臣得知其兄被库库治罪,决定降明,但迅即又叛。徐达下令四面包围庆阳城,张良臣恃险顽抗,并向塞外的库库求救。库库为救庆阳,兵分三路牵制明军,一路攻大同欲下太原,一路攻风翔,一路攻泾州。七月中旬,库库部将哈南下攻原州(今甘肃镇原),致使战局为之大变。徐达见库库兵势甚猛,暂取守势,命徐礼守驿马关(今甘肃庆阳西南)、叶石真守彭原(今甘肃庆阳南)、韦正守郐州(今陕西邻县)、傅友德、薛显守灵州(今宁夏灵武),控扼各处要害。不久,哈布攻下泾州,致使徐达大军腹背受敌,幸得冯国胜自驿马关引兵来救,才将哈札儿击退。八月上旬,张良臣在庆阳粮饷已尽,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投降。数日后,库库派往大同和凤翔方面的军队,亦被明军击溃。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368年),徐达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包围大都,然而大都无人守卫。元朝亡。徐达进入大都后,收缴元朝典藏的图籍,将其运往应天。[34]他严禁士兵杀戮抢掠,同时,允许贸易往来有序进行。随后,朱元璋将大都改名北平,徐达受命重建北平北城墙,并将其向南移动五里。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朱元璋下诏在应天城西七里的鸡鸣山下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徐达位列第一。

数击北元

元朝灭亡后,蒙古残军仍然在不断进攻,而元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坐守山西太原,是明朝的最大劲敌。徐达率军进入山西,很快先取了泽州、潞州,先行站稳脚跟。王保保却急于与徐达一决雌雄。由太原北去,向大都的方向,欲与徐达决战。

徐达

徐达接报,并不回师救大都,反而决定径取太原。王保保听说太原告急,慌忙回师救援,率数万骑兵驰回,在太原城下扎营,邀徐达决战。

徐达按兵不动,先消磨元兵锐气,在晚上突出奇兵,夜袭王保保军营。徐达身先士卒,骑着降服的乌骓马,黑夜中犹如天降神兵,所向披糜,王保保未及披甲出战,便被败兵护著逃跑了。 ·

王保保逃到大同,由大同移军定西,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冬,率军围攻明军于兰州。徐达率主力赶到,在定西以北对垒。这次徐达决定与王保保决战,双方交锋之下,徐达全歼王保保军八万多人,王保保仅带了妻儿亲兵数人逃往上都。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达挥师西渡黄河。大军进抵鹿台,元将张思道闻风而逃。徐达连克奉元、秦州、伏羌、宁远、巩昌,派大将冯胜进逼临洮,元将李思齐不战而降。又分兵攻克兰州、平凉,张思道逃奔宁夏。不久,庆阳断粮,张良臣的部将打开城迎降,徐达率车冲入城中,擒斩张良臣父子。庆阳之战,标志着徐达彻底平定陕西。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达受命为征虏大将军,兵分两路。李文忠率东路军出居庸关,北追元惠宗;徐达与冯国胜、邓愈、汤和率西路军出潼关,往安定西击库库。在出征前,朱元璋又命华云龙、金朝兴、汪兴祖等先期进攻云州,以吸引敌人注意力,并策应徐达、李文忠作战。二月,华云龙攻破云州,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汪兴祖攻克武州、朔州。

徐达率西路军出征。四月,进抵安定。元将库库正围攻兰州,知道徐达军队已至,遂撤围转赴安定迎战,库库屯军于安定以北的车道砚,徐达命冯国胜率军趋沈儿峪(车道砚南)列阵,双方激战一日,未分胜负。库库于是派千余人由间道潜劫明军大营,使明军陷于混乱。徐达亲自迎战,将来敌击溃。次日,徐达整军出战,大败元军,库库仅率数名随从北奔和林(今蒙古国库伦)。库库兵败后,徐达命汤和进军宁夏,邓愈西攻河州(今甘肃临夏),自己则向南攻取沔州(今陕西勉县)、兴元(今陕西南郑)等地。

李文忠的东路军于二月出居庸关后,经野狐岭至兴和(今河北张北),迫降当地元军守将,继而经骆驼山(今河北沽源境内),进攻察罕诺尔(多伦附近),擒获元将珠孟和沙达哈等。五月,元惠宗死,李文忠兼程赶到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擒获元惠宗嫡子买的里八剌及诸王将相数百人。元惠宗的另一个儿子爱猷识礼达腊,率数十骑逃走。李文忠在回师途中,又攻破兴州(即大兴,今河北滦平),擒获元将江文青,俘降元军三万七千人。大军奏凯而还,朱元璋亲迎于龙江,犒赏三军,并下诏大封功臣,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爱猷识礼达腊与库库聚集在和林,借塞外地域辽阔之势,休养生息,准备卷土重来。鉴于此,徐达受命赴北平训练士卒,迁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以加强防御。同时在永平至山海一带筑起三十余里的长城,修葺喜峰口等关隘,使“贼至不能进入,百姓赖以安居”。七月,徐达奉命转赴山西练兵。此时,元丞相伊苏,元将高家奴、哈剌章、纳哈出等分别占据辽东之开元(今辽宁开原)、辽阳、沈阳、金山(今辽宁康平)等地,伺机南下。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重新发兵征扩廓。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进取中路,左副将军李文忠从东路进攻,征西将军冯胜从西路进攻,各率领五万骑奇兵出塞。徐达中路轻敌冒进,初战不利,伤亡数万人。朱元璋因为徐达功劳大,并不过问。文忠军亦不利,不久撤军。只有冯胜统军获全胜。洪武六年(1373年),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胡惟庸伏诛。朱元璋下令罢黜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徐达奉旨回应天议政。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元将朵儿不花等犯永平。徐达奉命与汤和、傅友德率军讨之。四月,徐达夜袭灰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东南),兵临黄河,朵儿不花逃遁。年末,徐达回到北平。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太祖以其功大,下令命有司于南京徐达府前治甲第,赐其坊日“大功坊”。十月,徐达回到南京。翌年(1383年)正月再度出镇北平。同年十月再度奉诏回京,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仍出镇北平。

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朱元璋听说后,特意派徐达长子徐辉祖携敕书前去慰劳,并于闰十月将徐达接回南京。然而到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1385年4月7日),徐达病情加重,随后病逝于南京,享年五十四岁。

徐达死后,朱元璋宣布为他辍朝,对群臣表示了自己的悲痛之情,哀叹道:“天何夺吾良将之速!”之后,朱元璋亲至其家参加葬礼,以示悲痛;下诏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在钟山之阴。朱元璋还亲自为徐达撰写神道碑文(后来被称为《御制中山徐武宁王神道碑》)。后又允许徐达配享太庙。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朱元璋追思徐达等功臣开国之勋,于是赠其家三世皆为中山王(女为中山王夫人)。

清朝入关后,徐达与刘基成为首批入祀北京太庙的明代功臣,位于东庑殿中。

主要影响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其主要军事活动有:

征战江南:自元末起,徐达参加郭子兴红巾军,隶朱元璋部,被倚为骨干心腹。随朱元璋南略定远,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从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被任为大将,率军拔镇江。次年(1357年),连克常州、常熟、江阴(今均属江苏)等地。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与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大败陈友谅军。次年(1361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追陈友谅至汉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从朱元璋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不久助朱元璋取得鄱阳湖之战胜利,击杀陈友谅。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与常遇春等肃清陈友谅余部,尽占湖湘之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诸将彻底讨平张士诚。

北伐灭元: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达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军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挥师由山东向河南进军,攻占汴梁。四月,自虎牢关(河南荥阳西北)西进,在塔儿湾(河南偃帅县境)一举击溃托音特穆尔所率元军五万,迫使元梁王阿鲁温于洛阳投降。随后,徐达、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县)、许(河南许昌)、陈(河南淮阳)、汝(河南临汝)诸州。潼关(陕西潼关东北)守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而逃。徐达等派兵进驻潼关,并西进占领华州(陕西华县)。五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战,采纳徐达基于元廷外援已绝,乘势直取元都的建议。七月,徐达率军自中滦(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攻占卫辉(河南汲县)、彰德(河南安阳)、磁州(河北磁县),转向临清,会合山东各路明军,沿运河继续北进,在河西务(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县)击败元军万余人,进逼大都。八月,督师克大都(今北京),覆灭元朝。

数度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底,徐达以批亢捣虚之策大破元将扩廓帖木儿,乘胜平定山西。洪武二年(1369年),又平陕西。洪武三年(1370年)春,任大将军再败扩廓帖木儿于定西(今属甘肃)。次年(1371年)赴北平(今北京)练兵屯田。洪武五年(1372年),以征虏大将军率李文忠、冯胜等征北元。因轻敌冒进遇伏,损兵甚众。但到洪武六年(1373年),复率诸将出征,再度获胜,击败北元军。

历史评价

朱元璋多次称赞徐达: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方今九夷八蛮,大者畏力,小者怀德,非将军忠诚耿耿,以劳为逸,何由臻兹。将军功昭上下,泽及兵农,而于人欲之私秋毫无犯,此其明智者乎。

朕起自徒步,大将军为朕股肱心膂,戮力行阵,东征西讨,削平群丑,克济大勋。今边胡未殄,朕方倚任为万里长城之寄,而太阴屡犯上将,朕不意遽殒其命,一旦至此大故。天何夺吾良将之速。

董伦等:其在军中,日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及将帅行事,亲折其是非成败,莫不心服。至料敌制胜,与汉唐名将等,而忠义仁厚过之。故能辅成帝业,为开国功臣第一。(《明太祖实录》)

唐枢:①太祖起义兵,首谒麾下。其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乃命为帅长,从渡江,定金陵,枢运四征,幄麾百战,自西自东,自南自北,谋无所不成,攻无所不克。王言简虑精,命出不二,诸将敬诺。神明所至,攻城不屠,受降不杀,成功不矜,至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宫之美人,财宝不以取,忠志无疵,非人所能同日语也。②六王元祀,开国奏肤表,表无以尚之。以锋镝莫若行伍,以行伍莫若帏幄,以帏幄莫若神武而不杀,是故有取焉。(均引自《国琛集》)

严嵩:国初以徐达之大勋劳,止为左柱国而已。(《名山藏》引)

王世贞:①高帝之取天下,计初下建康,再为陈友谅用在行,而其他皆大将军力也。②问大将,曰:“中山(徐达)其全矣,常开平(常遇春)、李岐阳(李文忠)传颜公之勇,沐西平(沐英)之靖,张定兴(张辅)之重,其庶几哉!”(均引自《弇州四部稿》)

何乔远:大将军谋勇兼资,虽劳不伐,夙夜匪懈,以功名终,所以处草昧君臣间微巳。天下甫平,副将军不及论功,与共享之迹,其当时皆一心归诚,皦然而无间,非徒用勇力冠军。人以太祖之兴比汉高帝,然曹平阳未必尽平天下,韩淮阴善战而不善居之,未有如两将军者也。(《名山藏》)

谷应泰:①徐达、汤和起于同里,朱文正、李文忠兴自戚属,李善长、冯国用近出定远,邓愈、胡大海即在虹县,常遇春怀远之雄,廖永安巢湖之杰,一时功臣,人如棋布,地皆错壤,岂高祖从龙,多由丰、沛,萧王佐命,半属南阳,天生真人,固若类聚而扶掖之者耶!(《明史纪事本末》)②至若徐中山之忠志无疵,李岐阳之好学饬行,汤信公之听命唯谨,沐西平之居贵不骄,并皆攀龙鳞而有功,履虎尾而不咥。呜呼!与毕、散之徒争烈矣。(《明史纪事本末》)

张廷玉等:明太祖奋自滁阳,戡定四方,虽曰天授,盖二王之力多焉。中山(徐达)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明史》)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储将才论》)

蔡东藩:①若明祖朱元璋之南略定滁,外得徐汤诸人以为之佐,犹之周召也,而内则全资马氏,马氏亦一邑姜欤?(《明史演义》)②……集庆下则踞江而守,可进可退,常州下则屏蔽有资,可东可西,此朱氏王业之所由创,抑徐达首功之所由建也。(《明史演义》)

王毓铨等:“明太祖朱元璋在削平割据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皇朝的战争中,徐达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为朱元璋开创明皇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中国通史》)

轶事典故

行事谨慎

朱元璋曾丛恿徐达说:“徐兄功勋卓绝,却没有宅第,我把旧府第(指朱元璋为吴王时所住的宫殿)送给你住吧!”徐达坚决不答应。一天,朱元璋和徐达来到此地,二人对饮起来。朱元璋趁机把徐达灌醉,蒙上被子,让人把他抬到殿内就寝。半夜徐达酒醒,问奴仆此为何处?奴仆答道:“旧内。”徐达立即起身,跪在台阶上朝北拜,三叩首后才离去。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于是命有司在殿前为徐达建起一座豪华的宅第,把这条街命名为“大功”。《智囊全集》评价此事:“中山(徐达)三叩头,而主信益坚。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与君对弈

朱元璋常邀徐达下棋。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当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奕,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一盘下完,徐达获胜,并将棋子走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悦,遂将莫愁湖赐给徐达,后人把这座楼称之为“胜棋楼”。

放走元顺帝

徐达在开平(今河北唐山)围困元顺帝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顺帝逃走。常遇春认为失去立大功的机会,觉得很生气。徐达说:“他虽是夷狄,然而曾经久居帝位,号令天下。如果真抓到了,主上拿他怎么办才好?割块地来封他,还是杀了他以求甘心。我认为两者都不行,放了他最合适。”常遇春一时还不能同意他的看法。等到回京禀报后,朱元璋果然没有加罪。

人际关系

亲属成员

先辈姓名 身份 简介

徐五四 曾祖父 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载,徐达“世业农”。而1980年代南京板仓出土的《徐膺绪墓志》确定了徐达父母、先祖的姓名,以元朝常见的数字为名。

徐膺绪墓志称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宁王(徐达)贵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谢氏则“皆封中山王夫人”。

何氏 :曾祖母

徐四七 祖父

周氏: 祖母

徐六四 父亲

蔡氏  母亲

妻妾:各类史料提及徐达妻妾四人。其中张氏身份存疑。

姓氏 身份 简介张氏

原配 明代史料称张氏为徐达原配妻子,因史料不全,故出身和死因皆不详实。后由朱元璋做主继娶谢氏。提及张氏的明代史料,亦多提及谢氏生四子四女,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错误。

谢氏 妻子 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虽然历史上,谢夫人的生平不详,但自明代以来关于她的传说、野史、伪史颇多。一说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一说,谢夫人嫉妒马皇后,被朱元璋所杀。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十月,追封谢氏为中山武宁王夫人。

孙氏 妾室 仅见于其子徐膺绪和曾孙徐显隆墓志。徐膺绪墓志称“妣谢氏”(嫡母谢氏)、“生母孙氏”,据此推断孙氏当为徐达妾室。曾孙徐显隆墓志称孙氏封中山王夫人,无其它史料可证。

贾氏 妻/妾 仅见于《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三》,称贾氏为徐显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断为徐辉祖生母。贾氏若为徐达生前妻子(或假定为谢氏死亡后,徐达继娶的继室),则与庶子徐膺绪墓志冲突。贾氏若为徐达妾室追赠中山王夫人,又与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冲突。而徐妙锦墓志记载,贾氏为妙锦生母。对于“《明实录》中贾氏为谢氏的笔误”一说,又无实证。据此推断应有此人,或为妾室。

儿子:在朱元璋为徐达所撰神道碑称其四子四女。徐达四子,皆由朱元璋赐名,三女皆嫁皇子。明代史料多称四子四女均由谢氏所生,《徐膺绪墓志》出土后证实史料错误。

姓名 排序 生母 简介

徐辉祖 长子 张氏/谢氏/贾氏 袭魏国公,靖难之变后,因反对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锢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年四十余。

徐膺绪 次子 孙氏 明代史料多称第二子,墓志称“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孙氏,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

徐添福 三子 谢氏 早卒

徐增寿 四子 谢氏 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

女儿徐皇后 长女 谢氏 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

徐氏 次女 谢氏 一说名徐妙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册封为代王朱桂的王妃。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生子朱逊煓。宣德二年(1427年)去世[20]。

徐妙锦 三女 贾氏 (1380-1440)。生平仅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天姿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慈,成祖朱棣颇为倾慕。后出家为尼。

徐氏 四女 谢氏 据徐家子女后来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断,应为安王朱楹妃。

爵位世系

徐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生前受封魏国公,子孙世代传袭,也是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以后仅存的五公爵之一,共历十世十一代,至明亡而绝。

第一代:徐达,吴元年(1367年)封信国公。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封魏国公,食禄五千石,子孙世袭[26] 。洪武十八年(1385年)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徐达长子、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

第二代:徐辉祖,徐达长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袭爵。明成祖即位后削爵禁锢。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赠太师,谥号“忠贞”。

第三代:徐钦,徐辉祖之子,永乐五年(1407年)袭爵。永乐十九年(1421年)削爵。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复爵,同年去世。

第四代:徐显宗,徐钦之子,洪熙元年(1425年)袭爵。正统十二年(1447年)去世。

第五代:徐承宗,徐显宗之弟,正统十三年(1448年)袭爵。天顺七年(1463年)十二月去世。

第六代:徐俌,徐承宗之子,天顺八年(1464年)袭爵。正德十二年(1517年)去世,追赠太傅,谥号“庄靖”。

第七代:徐鹏举,徐俌之孙,正德十三年(1518年)袭爵。隆庆四年(1570年)去世。

第八代:徐邦瑞,徐鹏举之子,隆庆六年(1572年)袭爵。万历十七年(1589年)去世。

第九代:徐维志,徐邦瑞之子,万历十七年(1589年)袭爵。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

第十代:徐弘基,徐维志之子,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袭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去世,谥号“庄武”。

第十一代:徐文爵(一作徐允爵),徐弘基之子,弘光元年(1645年)袭爵,旋即投降清朝。

主要作品

徐氏家谱中记载有徐达诗两首,分别为《澜渡秋声》《金陵重九》,又有作对联《题金陵明宫联》一副。另还有《茉莉花》词一篇。

人物争议

《明史》记载徐达死于背疽病。而明人徐祯卿在《翦胜野闻》认为,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明人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患背疽无法吃鹅,朱元璋却仍赐给他蒸鹅,徐达流泪吃完后便死去。不过以上说法已经无法得到证实,故在生平中以主流的病死说为准。

后世纪念

墓葬

徐达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2号。徐达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赐葬钟山(即紫金山)之阴。墓前有巨碑,碑高5.5米,下承龟趺,高1.8米,通高7.3米,宽2.2米,厚0.7米,碑文两干余言,明太祖亲撰,碑文有罕见的标点符号。神道两侧有石马、驮、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墓前石刻用整块大青石雕成。

徐达墓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与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与其他明初功臣墓一并与明孝陵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

徐达庙殿名为“延安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徐达七世孙徐鹏举的西花园。清初,此地变革为江宁布政使司署,专门辟出一处厅堂,名为延安殿,作为历代江宁布政使祭祀徐达的地点。置有“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殿宇明间正堂,正面墙壁上布置徐达画像,案几之上参照了明代官员家庙典制复原呈现了祭祀场景,摆放有各类祭器。徐达四周则配以八幅巨型工笔重彩磨漆壁画,展示徐达“仗剑从军”、“从取集庆”、“大战鄱阳”、“平定姑苏”、“克复大都”、“决胜漠北”、“岁镇于燕”、“御赐甲第”的人生履历。

府邸

瞻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瞻园路128号,夫子庙西。建于明初,曾是徐达的府邸花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瞻园

徐太傅园:即当今的南京白鹭洲公园。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洪武初年,朱元璋将自己为吴王时的旧邸赐予徐达,徐达惶恐不受。于是在旧邸对面为之另建新第,并在居第左右各建一牌坊,名为“大功坊”。现在瞻园就是徐达王府的一部分。永乐初年,身为徐达长女的仁孝皇后就把位于中山王府东面靠城墙的一片土地“赐其家,为蔬圃”。因而后来就被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文学形象

在明人所著《英烈传》中,徐达是主要角色之一。朱元璋起兵后,礼请徐达出山,他分析当时形势,针对性地指出一统天下须以仁德、不嗜杀为本,治国者当有“合天理,顺人心,爱众恤物,敬老尊贤”之德,显示了过人的识见。受任为元帅后,追随朱元璋戎马一生。小说以不小的篇幅充分描写了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在当代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徐达亦有出场,被主角张无忌尊称为“徐大哥”,隶属明教下的五行旗中的洪水旗。

影视形象

年份 剧名 饰演者

1993 《朱元璋》 叶庆林

1998 《乞丐皇帝传奇》 宋达民

2004 《朱元璋》 鄂布斯

2006 《传奇皇帝朱元璋》 鲁玉杰

2004 《武当》 王建国

2015 《英雄诀》 安立民

2016 《真命天子》 张鑫

2018 《山河月明》 张丰毅

史料索引

《明太祖实录》卷1~卷171相关部分

《明史》卷125《徐达传》

徐达

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本名:徐达

别名:徐天德、徐魏公、徐武宁、徐中山

字:天德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族

明灭元之战

明灭元之战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派军北伐,结束元朝统治的一系列战争。朱元璋大致扫平南方群雄后,为了彻底推翻元朝,乘红巾军

明朝统一战争

明朝统一战争是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遣军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

明太祖北征

明太祖北征或称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北元的十三次军事行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吴王朱元璋命

人物生平

应召追随

徐达生于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是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他性情刚毅,面貌清癯,身材魁伟,遇事善用脑筋。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

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远(今属安徽)郭子兴聚众举义,攻取濠州,濠州人汤和率壮士十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二十二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初授镇抚,朱元璋发现徐达“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后来朱元璋在回忆时又说徐达“平昔言简虑精,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可见其修养,已是大将之才。

初显才华

郭子兴与一同举事的孙德崖等人不合。占据徐州(今属江苏)的赵均用、彭大兵败,投奔濠州而来。不久,赵、彭称王,郭子兴受制于下,并险遭杀害。朱元璋见在濠州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后来的“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攻下滁州。在此过程中,徐达冲锋陷阵,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粮草不继,徐达和朱元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攻打和州后,郭子兴抓走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抓走朱元璋。徐达提出用自己换朱元璋,化解了这场矛盾。六月,朱元璋率徐达等人渡江,拔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进一步图谋集庆(今江苏南京)。在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的战斗中,徐达与常遇春二人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擒元将陈也先,收服蕲人康茂才部。八月,徐达等分道攻取溧水、溧阳、句容、芜湖。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破蛮子海牙水师。三月,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东下京口(今江苏镇江)一日克城,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七月,朱元璋称吴国公,置江南行枢密院,以徐达为同佥枢密院事。次年二月,攻克毗陵,升佥枢密院事。又先后攻克宁国、宣城。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攻克宜兴。十一月,朱元璋亲征婺州(今浙江金华),徐达留守应天府。

助削群雄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他们虽然同树反元旗帜,但各有矛盾。朱元璋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其中,陈友谅、张士诚二人势力最强。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大战陈友谅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达会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师一起进攻池州,大破其栅江营,正在攻打太平的赵普胜由陆路逃走。徐达克池州,擒其守将洪钧等人,并缴获其全部战船。徐达因功拜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接着,徐达麾兵乘胜攻安庆。八月,进攻安庆受挫,转而进攻江北之地。下无为州,夜袭浮山寨,破赵普胜部将于青山,并乘胜追击,一鼓攻克潜山。之后,徐达回到镇池州,对安庆形成了水路夹攻的形势。赵普胜是陈友谅军中大将,智勇双全,据守安庆,诸将攻之不克。于是徐达用离间之计,使陈友谅杀赵普胜。赵普胜死后,枞阳水寨无人能守,徐达顺势将其攻下。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陈友谅率大军进犯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兵增援,并遣使告徐达:陈友谅旦夕将至。徐达即会常遇春一面诱敌进兵,一面选精兵万余埋伏在九华山下,断其后路。当陈友谅军至城下,只听城内鼓声骤响,一刹时城外伏兵四起,城内精兵冲出,内外夹击,陈友谅军大乱,斩首万余,生擒三千,徐达军大胜。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拜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八月,徐达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缴获战马两千匹,精食数十万石,并乘胜西进,直逼武昌。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驻军洪都(今江西南昌)的原陈友谅降将祝宗、康泰举兵叛乱,徐达带领汉阳的军队攻打他们。四月,由于徐达驰援安丰,陈友谅乘虚而入,攻陷吉安(今江西吉安)、无为等地,并集中兵力猛攻洪都。六月,洪都被围已两个多月,形势吃紧。朱元璋急召徐达自庐州来会师,并以舟师二十万屯湖江(今江西湖口)、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扼其归路,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将至,于是撤围从鄱阳湖东面撤退,双方遭遇于康郎山(今江西余干西北,鄱阳湖南部水域)。徐达身先士卒,率兵力战,大败陈友谅军前锋,斩杀一千五百多人,并缴获大战船一艘。搏斗中,徐达所乘之舟着火,但他临危不惧,一面扑火,一面指挥战斗。双方激战数月,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今江西星子南,鄱阳湖西岸)不敢再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达随朱元璋带兵渡江,北上安丰(今安徽寿县),驰援遭到张士诚进攻的韩林儿、刘福通,陈友谅乘机对朱元璋发动大规模进攻,进罔洪都(今江西南昌)。七月。朱元璋亲自带兵迎击,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开始,陈友谅在兵力和财力上占着明显的优势,他拥有兵力六十万,巨舰数十艘,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而且用的都是小船。第一天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歼敌一千五百人,缴获巨舰一艘,军威大振。陈友谅的军队拼死抵抗,徐达的战船着火焚烧起来,他奋不顾身地扑灭了熊熊大火,继续坚持战斗。后来,朱元璋派船救援,徐达顽强冲杀,终于击退敌军,从险境之中摆脱了出来。经过这一天的战斗,朱元璋看到自己的部队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完全有打败陈友谅的把握,但担心张士诚乘机偷袭他的后方,于是便命令徐达还守应天。徐达同到应天后,戒饬士卒,严加防守,使张士诚不敢妄动,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顾之忧,全力对付陈友谅,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全部歼灭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徐达升任左相国。二月,平定武昌。八月,他会合参政杨琼等人略取荆湘诸路,连克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潭州(今湖南长沙)、归州(今湖北秭归)、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等,肃清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

东征张士诚

张士诚自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高邮以来,与元政府时相依违,并不断骚扰朱元璋的势力范围。至正十六年(1356年)六月,张士诚占领常州(今江苏武进),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水师攻镇江。陈保二是常州奔牛镇人。他聚众乡里,以黄帕包头,被称为“黄包军”。徐达攻克镇江时,陈保二投降,但不久就被张士诚胁迫,率舟师助攻镇江。徐达在龙潭大败陈保二,并进围常州。九月,张士诚遣将来援,气势锋锐不可挡。徐达乃于距城18里的地方设伏兵、骑兵各一支,自己则亲率军队与张士诚军正面交锋。开战后不久,徐达部将王均用率骑兵从侧面冲入敌阵,张士诚军队大乱,掉头而逃,又被伏兵截杀,死伤无数。十一月,张士诚不甘失败,诱吴新附军七千人为内应,将徐达围于牛塘。徐达立即派人突围,命副帅常遇春与廖永安、胡大海等驰援牛塘,内外夹击,大破张士诚军。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常州守将吕珍趁夜逃走,常州被攻下。朱元璋设长春枢密院,以徐达佥枢密院事。徐达率军攻宜兴(今江苏宜兴),命前锋赵德胜攻常熟(今江苏常熟),设伏兵擒张士诚弟张士德。宜兴城池虽小,但易守难攻,并且西接太湖口,粮道畅通,无后顾之忧,所以徐达久攻不下。十月,派部将丁德兴分兵扼太湖口,宜兴粮道被断,城中军心动摇,不久即克。十一月,徐达回戍应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刘福通被元兵击败,拥韩林儿退至安丰。这时,张士诚接受元政府的招安,并派部将吕珍围攻安丰。三月,徐达奉命驰援,大败吕珍,救出韩林儿,并乘胜进攻庐州(今安徽合肥),元将左君弼守之,三个月没攻克,于是撤围而去。吕珍杀死刘福通后,张士诚以为有功于元政府,遂索求王爵,元政府没有答应,张士诚便自称吴王。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的军事攻势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东,翦除其羽翼,攻克淮河水域的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宿州、安丰诸县,逼迫张士诚的势力收缩到长江以南;二是扫荡浙西,切断其肘臂,形成合围平江(今江苏苏州)的态势,攻克湖州、嘉兴、杭州等城镇;三是最后合围平江,消灭张士诚。为了迅速稳妥地解决张士诚,朱元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大将徐达。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李善长、徐达等人奉朱元璋为吴王,拜徐达为中书省左相国。七月,再次攻打庐州,左君弼败走,获其妻子儿女送到建康。八月,张士诚逼死元浙江丞相达识帖木儿,势力大张。其势力范围南至绍兴(今属浙江),北有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今属江苏)、高邮、淮安、徐州、宿县(今安徽宿县)、濠州、泗州(今山东省泗水县)、济宁(今山东济宁市)等州,西面在宜兴、常州、江阴一线与朱元璋相接。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徐达被任命为总兵官,与常遇春一起率兵攻取淮东。徐达挥兵北上,很快攻取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并在徐州击退元军主力的进攻,俘斩元兵万余人。仅半年时间,淮东诸地悉被攻克,张士诚的势力已被压至江南浙两地区。朱元璋进攻张士诚的第一步基本实现。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市)为中心,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杭州(今浙江杭州市)为其羽翼,抗拒徐达、常遇春的进攻。徐达认为,湖、杭两州系张士诚的左右臂,左右臂被斩断,平江唾手可得,遂向朱元璋建议先攻湖、杭。湖州守军兵分三路来拒徐达,徐达亦分兵三路战,并派骁将王国定断敌归路。敌力战不支,退入城中固守。此时,张士诚派吕珍等率兵六万来援,兵屯旧馆(今浙江吴兴东),牵制徐达。徐达认为,敌羽翼未除又生羽翼,如不除掉援兵,湖、杭二州亦难攻克。于是,决定暂停攻城,先派兵夜袭敌援兵营地,切断吕珍军粮道。旧馆援兵因粮饷不继,降者甚众。旧馆被拔除,湖、杭二州不久亦相继攻克。张士诚的左右臂被砍断,平江已成为孤城。

徐达统率大军进逼平江。他屯兵于葑门外,其余常遇春、郭兴、华云龙诸将分段屯驻,修筑长围。又架设起三层的大木塔,居高临下监视城中动静,名为“敌楼”,其上设置有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

九月,平江城中粮尽,军民以枯草老鼠为食。张士诚身陷绝境但仍不投降。徐达下令全军强攻破城,城下战鼓擂动,火炮齐鸣,二十万大军杀声震天,将士人人奋勇争先。徐达督军首先攻破葑门,常遇春攻破闾门水寨,直逼城下。张士诚令枢密唐杰上城督战拒敌。唐杰抵挡不住,绞械投降。参政谢节、潘元绍是在城门扎营,此时看到大势已去,也相继投降。

将及黄昏时分,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徐达指挥全军从四面八方架起云梯,蚁附登城,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张士诚见败局已定,企图自缢,被降明之将李伯升解救,交给徐达。徐达将张士诚押送应天,听候朱元璋处理。最后,张士诚还是在看守之地自缢而亡。

北伐逐元

主词条:徐达北伐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一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十一月初,徐达军至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命张兴祖率一部军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和东平(今属山东)。这时,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复叛,并往莒州(今山东莒县)募兵,企图阻止张兴祖北上。徐达立即进兵沂州,王宣被杀,王信逃往山西。附近峄州(今山东峄县)、曹州、海州(今江苏东海)、沭阳(今江苏沭阳)、日照(今山东日照)、赣榆(今江苏赣榆)、沂水(今山东沂水)等地元军闻风而降。徐达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韩政扼守黄河,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今山东青州)。十一月底,元益都守将普颜不花力战不敌,遂克益都。徐达乘胜攻取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地。元乐安(今山东惠民)、长山(今山东淄博)、新城(今山东桓台)等地皆相继归附。

十二月初,张兴祖至东平,逼走元将冯德,追至东阿,安山(今山东东平西),迫使元将陈璧、杜天佑、蒋兴等各率所部归降,进而围攻济宁,元守将陈秉直接逃走。十二月上旬,徐达带领士兵至济南,元将多尔济投降,密州(今山东费县北)、蒲台(今山东滨州)、邹平(今山东邹平)的元将,亦先后请降。徐达决定继续向东略地,命傅友德进攻莱阳,自己带兵返回益都,东攻登(今山东牟平)、莱(今山东掖县)二州。元惠宗见山东形势危急,命中书右丞相伊苏、太尉知院托和齐、中书平章政事呼琳岱、陕西行省左丞相图噜等进军山东,然而诸将都不听从命令。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三月,徐达在基本上占领山东之后,从济宁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同时派一部分军队经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趋许昌,并命邓愈率襄阳、安陆、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三月底,徐达进抵陈桥(开封市东北),元汴梁守将李克彝夜驱军民西遁,元将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徐达进入汴梁后,立即率步骑经中湾(今河南封丘西南)西攻洛阳。

四月上旬,徐达军自虎牢关进至洛阳塔儿湾,元将托音率5万元军在洛水以北列阵,被常遇春强行突破,退至陕州(今河南陕县)。驻守洛阳的元梁王阿哩衮见大势已去,率官民出降。徐达继续挥兵略取嵩(今河南省嵩县)、陕、陈(今河南太康)、汝(今河南临汝)诸州,并命冯国胜率所部进攻潼关。由汴梁退守潼关的元将李思齐和张思道,听说明军又逼近潼关,急忙率领部队西逃。明军向西连续攻克陇(今陕西陇县)、秦(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兰州等地,进逼临洮,李思齐末路穷途,只好投降。徐达命薛显进攻西宁(今青海西宁),亲率主力进攻庆阳。

五月初,连续攻下安定(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今甘肃靖宁)、隆德(今宁夏隆德),经萧关前往平凉(今甘肃平凉),一方面分兵进驻战略要地延安及泾州(今甘肃泾州),另一方面派张涣率骑兵侦察庆阳的动静。张思道早在明军攻克临洮时,便留下弟弟张良臣与部将姚军守庆阳,自己则逃往宁夏,结果被库库擒获。张涣派人招降张良臣,张良臣得知其兄被库库治罪,决定降明,但迅即又叛。徐达下令四面包围庆阳城,张良臣恃险顽抗,并向塞外的库库求救。库库为救庆阳,兵分三路牵制明军,一路攻大同欲下太原,一路攻风翔,一路攻泾州。七月中旬,库库部将哈南下攻原州(今甘肃镇原),致使战局为之大变。徐达见库库兵势甚猛,暂取守势,命徐礼守驿马关(今甘肃庆阳西南)、叶石真守彭原(今甘肃庆阳南)、韦正守郐州(今陕西邻县)、傅友德、薛显守灵州(今宁夏灵武),控扼各处要害。不久,哈布攻下泾州,致使徐达大军腹背受敌,幸得冯国胜自驿马关引兵来救,才将哈札儿击退。八月上旬,张良臣在庆阳粮饷已尽,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投降。数日后,库库派往大同和凤翔方面的军队,亦被明军击溃。

唐寅绘明开国十二功臣小像中的徐达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368年),徐达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包围大都,然而大都无人守卫。元朝亡。徐达进入大都后,收缴元朝典藏的图籍,将其运往应天。他严禁士兵杀戮抢掠,同时,允许贸易往来有序进行。随后,朱元璋将大都改名北平,徐达受命重建北平北城墙,并将其向南移动五里。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朱元璋下诏在应天城西七里的鸡鸣山下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徐达位列第一。

数击北元

元朝灭亡后,蒙古残军仍然在不断进攻,而元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坐守山西太原,是明朝的最大劲敌。徐达率军进入山西,很快先取了泽州、潞州,先行站稳脚跟。王保保却急于与徐达一决雌雄。由太原北去,向大都的方向,欲与徐达决战。

徐达接报,并不回师救大都,反而决定径取太原。王保保听说太原告急,慌忙回师救援,率数万骑兵驰回,在太原城下扎营,邀徐达决战。

徐达按兵不动,先消磨元兵锐气,在晚上突出奇兵,夜袭王保保军营。徐达身先士卒,骑着降服的乌骓马,黑夜中犹如天降神兵,所向披糜,王保保未及披甲出战,便被败兵护著逃跑了。 ·

王保保逃到大同,由大同移军定西,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冬,率军围攻明军于兰州。徐达率主力赶到,在定西以北对垒。这次徐达决定与王保保决战,双方交锋之下,徐达全歼王保保军八万多人,王保保仅带了妻儿亲兵数人逃往上都。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达挥师西渡黄河。大军进抵鹿台,元将张思道闻风而逃。徐达连克奉元、秦州、伏羌、宁远、巩昌,派大将冯胜进逼临洮,元将李思齐不战而降。又分兵攻克兰州、平凉,张思道逃奔宁夏。不久,庆阳断粮,张良臣的部将打开城迎降,徐达率车冲入城中,擒斩张良臣父子。庆阳之战,标志着徐达彻底平定陕西。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达受命为征虏大将军,兵分两路。李文忠率东路军出居庸关,北追元惠宗;徐达与冯国胜、邓愈、汤和率西路军出潼关,往安定西击库库。在出征前,朱元璋又命华云龙、金朝兴、汪兴祖等先期进攻云州,以吸引敌人注意力,并策应徐达、李文忠作战。二月,华云龙攻破云州,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汪兴祖攻克武州、朔州。

徐达率西路军出征。四月,进抵安定。元将库库正围攻兰州,知道徐达军队已至,遂撤围转赴安定迎战,库库屯军于安定以北的车道砚,徐达命冯国胜率军趋沈儿峪(车道砚南)列阵,双方激战一日,未分胜负。库库于是派千余人由间道潜劫明军大营,使明军陷于混乱。徐达亲自迎战,将来敌击溃。次日,徐达整军出战,大败元军,库库仅率数名随从北奔和林(今蒙古国库伦)。库库兵败后,徐达命汤和进军宁夏,邓愈西攻河州(今甘肃临夏),自己则向南攻取沔州(今陕西勉县)、兴元(今陕西南郑)等地。

李文忠的东路军于二月出居庸关后,经野狐岭至兴和(今河北张北),迫降当地元军守将,继而经骆驼山(今河北沽源境内),进攻察罕诺尔(多伦附近),擒获元将珠孟和沙达哈等。五月,元惠宗死,李文忠兼程赶到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擒获元惠宗嫡子买的里八剌及诸王将相数百人。元惠宗的另一个儿子爱猷识礼达腊,率数十骑逃走。李文忠在回师途中,又攻破兴州(即大兴,今河北滦平),擒获元将江文青,俘降元军三万七千人。大军奏凯而还,朱元璋亲迎于龙江,犒赏三军,并下诏大封功臣,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爱猷识礼达腊与库库聚集在和林,借塞外地域辽阔之势,休养生息,准备卷土重来。鉴于此,徐达受命赴北平训练士卒,迁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以加强防御。同时在永平至山海一带筑起三十余里的长城,修葺喜峰口等关隘,使“贼至不能进入,百姓赖以安居”。七月,徐达奉命转赴山西练兵。此时,元丞相伊苏,元将高家奴、哈剌章、纳哈出等分别占据辽东之开元(今辽宁开原)、辽阳、沈阳、金山(今辽宁康平)等地,伺机南下。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重新发兵征扩廓。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进取中路,左副将军李文忠从东路进攻,征西将军冯胜从西路进攻,各率领五万骑奇兵出塞。徐达中路轻敌冒进,初战不利,伤亡数万人。朱元璋因为徐达功劳大,并不过问。文忠军亦不利,不久撤军。只有冯胜统军获全胜。洪武六年(1373年),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胡惟庸伏诛。朱元璋下令罢黜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徐达奉旨回应天议政。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元将朵儿不花等犯永平。徐达奉命与汤和、傅友德率军讨之。四月,徐达夜袭灰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东南),兵临黄河,朵儿不花逃遁。年末,徐达回到北平。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太祖以其功大,下令命有司于南京徐达府前治甲第,赐其坊日“大功坊”。十月,徐达回到南京。翌年(1383年)正月再度出镇北平。同年十月再度奉诏回京,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仍出镇北平。

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朱元璋听说后,特意派徐达长子徐辉祖携敕书前去慰劳,并于闰十月将徐达接回南京。然而到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1385年4月7日),徐达病情加重,随后病逝于南京,享年五十四岁。

徐达死后,朱元璋宣布为他辍朝,对群臣表示了自己的悲痛之情,哀叹道:“天何夺吾良将之速!”之后,朱元璋亲至其家参加葬礼,以示悲痛;下诏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在钟山之阴。朱元璋还亲自为徐达撰写神道碑文(后来被称为《御制中山徐武宁王神道碑》)。后又允许徐达配享太庙。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朱元璋追思徐达等功臣开国之勋,于是赠其家三世皆为中山王(女为中山王夫人)。

清朝入关后,徐达与刘基成为首批入祀北京太庙的明代功臣,位于东庑殿中。

主要影响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其主要军事活动有:

征战江南:自元末起,徐达参加郭子兴红巾军,隶朱元璋部,被倚为骨干心腹。随朱元璋南略定远,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从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被任为大将,率军拔镇江。次年(1357年),连克常州、常熟、江阴(今均属江苏)等地。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与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大败陈友谅军。次年(1361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追陈友谅至汉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从朱元璋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不久助朱元璋取得鄱阳湖之战胜利,击杀陈友谅。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与常遇春等肃清陈友谅余部,尽占湖湘之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诸将彻底讨平张士诚。

北伐灭元: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达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军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挥师由山东向河南进军,攻占汴梁。四月,自虎牢关(河南荥阳西北)西进,在塔儿湾(河南偃帅县境)一举击溃托音特穆尔所率元军五万,迫使元梁王阿鲁温于洛阳投降。随后,徐达、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县)、许(河南许昌)、陈(河南淮阳)、汝(河南临汝)诸州。潼关(陕西潼关东北)守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而逃。徐达等派兵进驻潼关,并西进占领华州(陕西华县)。五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战,采纳徐达基于元廷外援已绝,乘势直取元都的建议。七月,徐达率军自中滦(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攻占卫辉(河南汲县)、彰德(河南安阳)、磁州(河北磁县),转向临清,会合山东各路明军,沿运河继续北进,在河西务(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县)击败元军万余人,进逼大都。八月,督师克大都(今北京),覆灭元朝。

数度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底,徐达以批亢捣虚之策大破元将扩廓帖木儿,乘胜平定山西。洪武二年(1369年),又平陕西。洪武三年(1370年)春,任大将军再败扩廓帖木儿于定西(今属甘肃)。次年(1371年)赴北平(今北京)练兵屯田。洪武五年(1372年),以征虏大将军率李文忠、冯胜等征北元。因轻敌冒进遇伏,损兵甚众。但到洪武六年(1373年),复率诸将出征,再度获胜,击败北元军。

历史评价

朱元璋多次称赞徐达: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方今九夷八蛮,大者畏力,小者怀德,非将军忠诚耿耿,以劳为逸,何由臻兹。将军功昭上下,泽及兵农,而于人欲之私秋毫无犯,此其明智者乎。

朕起自徒步,大将军为朕股肱心膂,戮力行阵,东征西讨,削平群丑,克济大勋。今边胡未殄,朕方倚任为万里长城之寄,而太阴屡犯上将,朕不意遽殒其命,一旦至此大故。天何夺吾良将之速。

董伦等:其在军中,日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及将帅行事,亲折其是非成败,莫不心服。至料敌制胜,与汉唐名将等,而忠义仁厚过之。故能辅成帝业,为开国功臣第一。(《明太祖实录》)

唐枢:①太祖起义兵,首谒麾下。其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乃命为帅长,从渡江,定金陵,枢运四征,幄麾百战,自西自东,自南自北,谋无所不成,攻无所不克。王言简虑精,命出不二,诸将敬诺。神明所至,攻城不屠,受降不杀,成功不矜,至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宫之美人,财宝不以取,忠志无疵,非人所能同日语也。②六王元祀,开国奏肤表,表无以尚之。以锋镝莫若行伍,以行伍莫若帏幄,以帏幄莫若神武而不杀,是故有取焉。(均引自《国琛集》)

严嵩:国初以徐达之大勋劳,止为左柱国而已。(《名山藏》引)

王世贞:①高帝之取天下,计初下建康,再为陈友谅用在行,而其他皆大将军力也。②问大将,曰:“中山(徐达)其全矣,常开平(常遇春)、李岐阳(李文忠)传颜公之勇,沐西平(沐英)之靖,张定兴(张辅)之重,其庶几哉!”(均引自《弇州四部稿》)

何乔远:大将军谋勇兼资,虽劳不伐,夙夜匪懈,以功名终,所以处草昧君臣间微巳。天下甫平,副将军不及论功,与共享之迹,其当时皆一心归诚,皦然而无间,非徒用勇力冠军。人以太祖之兴比汉高帝,然曹平阳未必尽平天下,韩淮阴善战而不善居之,未有如两将军者也。(《名山藏》)

谷应泰:①徐达、汤和起于同里,朱文正、李文忠兴自戚属,李善长、冯国用近出定远,邓愈、胡大海即在虹县,常遇春怀远之雄,廖永安巢湖之杰,一时功臣,人如棋布,地皆错壤,岂高祖从龙,多由丰、沛,萧王佐命,半属南阳,天生真人,固若类聚而扶掖之者耶!(《明史纪事本末》)②至若徐中山之忠志无疵,李岐阳之好学饬行,汤信公之听命唯谨,沐西平之居贵不骄,并皆攀龙鳞而有功,履虎尾而不咥。呜呼!与毕、散之徒争烈矣。(《明史纪事本末》)

张廷玉等:明太祖奋自滁阳,戡定四方,虽曰天授,盖二王之力多焉。中山(徐达)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明史》)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储将才论》)

蔡东藩:①若明祖朱元璋之南略定滁,外得徐汤诸人以为之佐,犹之周召也,而内则全资马氏,马氏亦一邑姜欤?(《明史演义》)②……集庆下则踞江而守,可进可退,常州下则屏蔽有资,可东可西,此朱氏王业之所由创,抑徐达首功之所由建也。(《明史演义》)

王毓铨等:“明太祖朱元璋在削平割据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皇朝的战争中,徐达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为朱元璋开创明皇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中国通史》)

轶事典故

行事谨慎

朱元璋曾丛恿徐达说:“徐兄功勋卓绝,却没有宅第,我把旧府第(指朱元璋为吴王时所住的宫殿)送给你住吧!”徐达坚决不答应。一天,朱元璋和徐达来到此地,二人对饮起来。朱元璋趁机把徐达灌醉,蒙上被子,让人把他抬到殿内就寝。半夜徐达酒醒,问奴仆此为何处?奴仆答道:“旧内。”徐达立即起身,跪在台阶上朝北拜,三叩首后才离去。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于是命有司在殿前为徐达建起一座豪华的宅第,把这条街命名为“大功”。《智囊全集》评价此事:“中山(徐达)三叩头,而主信益坚。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与君对弈

朱元璋常邀徐达下棋。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当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奕,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一盘下完,徐达获胜,并将棋子走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悦,遂将莫愁湖赐给徐达,后人把这座楼称之为“胜棋楼”。

放走元顺帝

徐达在开平(今河北唐山)围困元顺帝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顺帝逃走。常遇春认为失去立大功的机会,觉得很生气。徐达说:“他虽是夷狄,然而曾经久居帝位,号令天下。如果真抓到了,主上拿他怎么办才好?割块地来封他,还是杀了他以求甘心。我认为两者都不行,放了他最合适。”常遇春一时还不能同意他的看法。等到回京禀报后,朱元璋果然没有加罪。

人际关系

先辈姓名 身份 简介

徐五四 曾祖父 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载,徐达“世业农”。而1980年代南京板仓出土的《徐膺绪墓志》确定了徐达父母、先祖的姓名,以元朝常见的数字为名。徐膺绪墓志称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宁王(徐达)贵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谢氏则“皆封中山王夫人”。

何氏 :曾祖母徐四七

祖父:周氏

祖母:徐六四

父亲:蔡氏

母亲:妻妾各类史料提及徐达妻妾四人。其中张氏身份存疑。

姓氏 身份 简介

张氏 原配 明代史料称张氏为徐达原配妻子,因史料不全,故出身和死因皆不详实。后由朱元璋做主继娶谢氏。提及张氏的明代史料,亦多提及谢氏生四子四女,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错误。

谢氏 妻子 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虽然历史上,谢夫人的生平不详,但自明代以来关于她的传说、野史、伪史颇多。一说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一说,谢夫人嫉妒马皇后,被朱元璋所杀。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十月,追封谢氏为中山武宁王夫人。

孙氏 妾室 仅见于其子徐膺绪和曾孙徐显隆墓志。徐膺绪墓志称“妣谢氏”(嫡母谢氏)、“生母孙氏”,据此推断孙氏当为徐达妾室。曾孙徐显隆墓志称孙氏封中山王夫人,无其它史料可证。

贾氏 妻/妾 仅见于《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三》,称贾氏为徐显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断为徐辉祖生母。贾氏若为徐达生前妻子(或假定为谢氏死亡后,徐达继娶的继室),则与庶子徐膺绪墓志冲突。贾氏若为徐达妾室追赠中山王夫人,又与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冲突。而徐妙锦墓志记载,贾氏为妙锦生母。对于“《明实录》中贾氏为谢氏的笔误”一说,又无实证。据此推断应有此人,或为妾室。

儿子:在朱元璋为徐达所撰神道碑称其四子四女。徐达四子,皆由朱元璋赐名,三女皆嫁皇子。明代史料多称四子四女均由谢氏所生,《徐膺绪墓志》出土后证实史料错误。

姓名 排序 生母 简介

徐辉祖 长子 张氏/谢氏/贾氏 袭魏国公,靖难之变后,因反对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锢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年四十余。

徐膺绪 次子 孙氏 明代史料多称第二子,墓志称“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孙氏,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

徐添福 三子 谢氏 早卒

徐增寿 四子 谢氏 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

徐皇后 长女 谢氏 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

徐氏 次女 谢氏 一说名徐妙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册封为代王朱桂的王妃。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生子朱逊煓。宣德二年(1427年)去世[20]。

徐妙锦 三女 贾氏 (1380-1440)。生平仅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天姿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慈,成祖朱棣颇为倾慕。后出家为尼。

徐氏 四女 谢氏 据徐家子女后来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断,应为安王朱楹妃。

爵位世系

徐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生前受封魏国公,子孙世代传袭,也是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以后仅存的五公爵之一,共历十世十一代,至明亡而绝。

第一代:徐达,吴元年(1367年)封信国公。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封魏国公,食禄五千石,子孙世袭。洪武十八年(1385年)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徐达长子、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

第二代:徐辉祖,徐达长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袭爵。明成祖即位后削爵禁锢。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赠太师,谥号“忠贞”。

第三代:徐钦,徐辉祖之子,永乐五年(1407年)袭爵。永乐十九年(1421年)削爵。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复爵,同年去世。

第四代:徐显宗,徐钦之子,洪熙元年(1425年)袭爵。正统十二年(1447年)去世。

第五代:徐承宗,徐显宗之弟,正统十三年(1448年)袭爵。天顺七年(1463年)十二月去世。

第六代:徐俌,徐承宗之子,天顺八年(1464年)袭爵。正德十二年(1517年)去世,追赠太傅,谥号“庄靖”。

第七代:徐鹏举,徐俌之孙,正德十三年(1518年)袭爵。隆庆四年(1570年)去世。

第八代:徐邦瑞,徐鹏举之子,隆庆六年(1572年)袭爵。万历十七年(1589年)去世。

第九代:徐维志,徐邦瑞之子,万历十七年(1589年)袭爵。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

第十代:徐弘基,徐维志之子,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袭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去世,谥号“庄武”。

第十一代:徐文爵(一作徐允爵),徐弘基之子,弘光元年(1645年)袭爵,旋即投降清朝。

主要作品

徐氏家谱中记载有徐达诗两首,分别为《澜渡秋声》《金陵重九》,又有作对联《题金陵明宫联》一副。另还有《茉莉花》词一篇。

人物争议

《明史》记载徐达死于背疽病。而明人徐祯卿在《翦胜野闻》认为,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明人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患背疽无法吃鹅,朱元璋却仍赐给他蒸鹅,徐达流泪吃完后便死去。不过以上说法已经无法得到证实,故在生平中以主流的病死说为准。

墓葬

徐达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2号。徐达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赐葬钟山(即紫金山)之阴。墓前有巨碑,碑高5.5米,下承龟趺,高1.8米,通高7.3米,宽2.2米,厚0.7米,碑文两干余言,明太祖亲撰,碑文有罕见的标点符号。神道两侧有石马、驮、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墓前石刻用整块大青石雕成。

徐达墓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与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与其他明初功臣墓一并与明孝陵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

徐达庙殿名为“延安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徐达七世孙徐鹏举的西花园。清初,此地变革为江宁布政使司署,专门辟出一处厅堂,名为延安殿,作为历代江宁布政使祭祀徐达的地点。置有“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殿宇明间正堂,正面墙壁上布置徐达画像,案几之上参照了明代官员家庙典制复原呈现了祭祀场景,摆放有各类祭器。徐达四周则配以八幅巨型工笔重彩磨漆壁画,展示徐达“仗剑从军”、“从取集庆”、“大战鄱阳”、“平定姑苏”、“克复大都”、“决胜漠北”、“岁镇于燕”、“御赐甲第”的人生履历。

府邸

瞻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瞻园路128号,夫子庙西。建于明初,曾是徐达的府邸花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瞻园

徐太傅园:即当今的南京白鹭洲公园。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洪武初年,朱元璋将自己为吴王时的旧邸赐予徐达,徐达惶恐不受。于是在旧邸对面为之另建新第,并在居第左右各建一牌坊,名为“大功坊”。现在瞻园就是徐达王府的一部分。永乐初年,身为徐达长女的仁孝皇后就把位于中山王府东面靠城墙的一片土地“赐其家,为蔬圃”。因而后来就被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文学形象

在明人所著《英烈传》中,徐达是主要角色之一。朱元璋起兵后,礼请徐达出山,他分析当时形势,针对性地指出一统天下须以仁德、不嗜杀为本,治国者当有“合天理,顺人心,爱众恤物,敬老尊贤”之德,显示了过人的识见。受任为元帅后,追随朱元璋戎马一生。小说以不小的篇幅充分描写了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在当代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徐达亦有出场,被主角张无忌尊称为“徐大哥”,隶属明教下的五行旗中的洪水旗。

影视形象

年份  剧名  饰演者

1993 《朱元璋》 叶庆林

1998 《乞丐皇帝传奇》 宋达民

2004 《朱元璋》 鄂布斯

2006 《传奇皇帝朱元璋》 鲁玉杰

2004 《武当》 王建国

2015 《英雄诀》 安立民

2016 《真命天子》 张鑫

2018 《山河月明》 张丰毅

史料索引

《明太祖实录》卷1~卷171相关部分

《明史》卷125《徐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