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18:59 来源: 编辑:admin
蔡伦:他因造纸术闻名于世,身处复杂的东汉后宫,最终结局如何?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4-19 18:13科技管理研究所公元121年,把持朝政多年的邓绥邓太后去世,27岁的汉安帝终于得以亲政。汉安...
蔡伦:他因造纸术闻名于世,身处复杂的东汉后宫,最终结局如何?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4-19 18:13科技管理研究所
公元121年,把持朝政多年的邓绥邓太后去世,27岁的汉安帝终于得以亲政。
汉安帝亲政后,做了一件十几年来他最想做的事:下旨让宦官蔡伦自己去廷尉处领罪,为他以前犯的错误受罚。可惜,汉安帝没能看到蔡伦受惩处的场面。收到圣旨之后,蔡伦耻于前往廷尉受辱,他沐浴整理好衣冠之后,饮药而死。
蔡伦就是以改进造纸术闻名后世的“纸神”,邓太后执政时曾经封他为“龙亭侯”,他做事小心谨慎,是当时后宫中很受赏识与重用的宦官之一,他又是怎么得罪了汉安帝,导致汉安帝刚亲政就下旨要处罚他呢?说起来蔡伦的结局和当时复杂的后宫争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入宫
蔡伦是桂阳(现在隶属于湖南省郴州市)人,他家世代以打铁为生。
蔡伦从小就很喜欢读书,饱读诗书之余,他还对当时的生产生活环境、各种技术有浓厚的兴趣,诸如冶炼、养殖、种麻、铸造等工作,他都喜欢实地考察研究。
蔡伦18岁的时候,有负责冶炼的官员推荐他进入皇宫做了一名宦官。此时正是汉明帝永平末年,在位的是汉明帝刘庄,把蔡伦牵扯到宫廷斗争中的窦皇后还没有入宫。刚入宫时,蔡伦被派到掖庭当差,他富有才学,做事尽心,为人敦厚谨慎,很快就被提升为“小黄门”,一个介于“中常侍”和“中黄门”间的官职,可以经常侍从在皇帝及后妃身边。
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随着汉章帝即位,窦融的两个曾孙女被选入宫中,其中的姐姐于78年被汉章帝立为皇后,这就是窦后。
随着窦后上位,后宫无声无息的明争暗斗开始了。
二、宫斗
窦后美貌异常,举止大方得体,汉章帝十分喜爱她。同窦后一起深得汉章帝宠爱的还有宋贵人和梁贵人。窦后虽然地位高人一等,可惜她长期受宠却一直没能生下皇子,于是先后生下皇子的宋贵人和梁贵人就成为她的眼中钉、肉中刺。
公元79年,宋贵人的儿子刘庆被立为太子。生性好妒的窦后怒不可遏,她和母亲,沘阳公主一起密谋陷害宋贵人,同时派自己的兄弟及侍从暗中搜集宋贵人及其家人的过错,找到机会后马上诬陷宋贵人行“巫蛊之术”。
汉章帝受窦后迷惑,果然就渐渐疏远了宋贵人和刘庆母子二人。在窦后的多方运作下,刘庄被废去太子之位,另封为清河王;皇子刘肇被立为太子。刘肇的母亲就是梁贵人,刘肇出生之后就被窦后收为养子,由窦后一手抚养长大,这才得到被立为太子的机会。
刘庆被废去太子之位,他的母亲宋贵人、还有宋贵人的妹妹都被遣送到条件极其简陋的丙舍。此次被派去监督宋贵人姐妹搬家的正是小黄门蔡伦,他负责传达旨意、察验两位贵人的执行情况,俨然就是恶人窦后的全权代表。这样的角色通常都会招人恨,蔡伦当然也不例外,他在认真执行职务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意识到,会有人狠狠地记下自己的这张脸,然后在多年以后找机会算旧账。
宋贵人姐妹二人受尽窦后的折磨,最终二人都饮药自尽。当时清河王刘庆的年纪还小,他得知母亲和姨母亡故的消息后,懂得避嫌和畏祸的道理,平时根本不敢提这两位亲人。汉章帝因此十分怜惜这个儿子,于是就嘱咐窦后,平时要给予刘庆和太子刘肇相同的待遇。
窦后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对刘庆这个懵懂的孩童,她很乐于显示自己的仁慈与厚道,刘庆在窦后的关爱和刘肇的陪伴下得以平安长大。
当刘庆被废,刘肇登上太子宝座时,这兄弟二人肯定想不到,这个本来属于刘庆的位置有一天还会回到刘庆一脉手中。
三、只想踏实工作
当后妃和皇子们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身家性命忙碌或者隐忍的时候,蔡伦每天要做的就是忠于职守:除了传达窦后的旨意、监督妃子的执行情况之外,他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他出自铁匠世家,从小见惯了不停地敲打在火热铁板上的巨锤,每一下都是生活的气息和实干的节奏。
在宦官和宫女日复一日的忙碌中,皇宫送走了旧主汉章帝,10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朝中大权掌握在窦太后和她的几个兄弟手中。
蔡伦升任中常侍,成为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与朝政的高级官员。值得一提的是,蔡伦虽然官居高位,但是他始终注重实务,倾心于器具制造等方面。
公元97年,蔡伦兼任尚方令,掌管宫中的“尚方”机构,专门负责宫中的制造事务。在此期间,他负责监督制作了尚方刀剑等器物,改良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每一把刀剑都制作精良,质地坚实,为后世提供了可参考的工艺与方法。
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上他用树皮、麻布等材料制作而成的纸张,汉和帝十分欣赏蔡伦的才能,下旨推广蔡伦改良过的造纸法,从此天下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四、看尽过眼烟云
公元106年,年仅27岁的汉和帝去世,他刚刚出生一百多天的儿子刘隆即位,是为汉殇帝;汉和帝的皇后邓绥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
此时,蔡伦已经进宫30余年,他经历了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三朝,亲眼见证了窦太后及窦氏兄弟专权,积极参与过汉和帝铲除窦氏外戚的谋划与行动,如今,他又迎来了邓太后的临朝称制。
皇宫巍峨壮丽,可是有谁亲身经历过其中的风云变幻?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深深懂得:那些高高在上的尊主,往往会像走马灯一般轮换,这些弯下身来任劳任怨的仆从,反倒成为宫中历久弥新的长期看客。
见惯了权力更迭的蔡伦继续为邓太后效力,他的才能学识、敦厚品格都被邓太后赏识,邓太后掌权的第二年,她封蔡伦为龙亭侯,封地三百户。
作为宦官,能够被封侯实不多见,与汉和帝谋划除掉窦家兄弟的郑众是东汉第一位封侯的宦官。现在,蔡伦成为第二位,他的荣耀几乎达到人生顶点。
然而,随着一个人的到来,蔡伦的荣耀很快就被忐忑不安所代替。
五、汉安帝复仇
公元106年,在位221天的汉殇帝刘隆去世,清河王刘庆的儿子,13岁的刘祜被迎立到京城即位,是为汉安帝。
蔡伦当然还记得当初窦后陷害宋贵人的往事,也记得自己在其中承担的角色,虽然像他这样的角色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工具人”,面对君王或者皇后的旨意,他们只能随声答应、沉默执行,根本没有拒绝或者说“不”的胆量和资格。对于这样的“工具人”,难道真有人会想着去追究责任?
事实证明,哪怕是对身不由己的“工具人”,也还是会有人记着往日的仇恨伺机复仇,汉安帝刘祜就是这样的人。刘祜从别人的嘴里得知,自己的祖母宋贵人曾经有过怎样凄惨的遭遇,父亲刘庆被废去太子之位后过得如何凄惶。在刘祜看来,“有仇必报”才是人生必守准则。只是在刘祜和蔡伦之间,还隔着一个大权在握的邓太后。有邓太后的看重和信赖,蔡伦是手握朝政大权的权宦之一,汉安帝一时不敢动他。
他只有等,耐心地等。这一等就是十六年。
六、蔡伦的结局
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27岁的汉安帝这才得以亲政。
已经等待太久的汉安帝终于不用再等下去了,他马上下了一道圣旨,命令蔡伦自己去廷尉处领罪。
此时,蔡伦年近七十,在近50年的宫中岁月里,他经历了五朝帝王(后),他做了自己想做的实事,也享有了他这个阶层难得享有的权势。
同时,蔡伦也知道,廷尉的官吏们审问犯人时是如何残酷无情,他清楚地了解他们折磨人的手段。
以他如今的年龄、身份和地位,难道真要去承受那些酷吏的折磨吗?
在收到汉安帝圣旨的那一刻,蔡伦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于是他从容地沐浴、整理衣冠,然后饮药而死。
这是当初宋贵人姐妹曾经的选择,如今蔡伦也选择了这条路。
如果真的有所亏欠,就以这种方式来偿还吧。
本文参考:《后汉书·章帝八王传》、《后汉书·宦者列传》
《后汉书》是南朝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时期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本书吸取了其他各家书的长处,记事简明周详,叙事生动,很值得参考阅读。
蔡伦
东汉宦官,“蔡侯纸”发明者
蔡伦(61年/63年[1]—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7]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中文名:蔡伦
别名:蔡敬仲,纸神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61年(一说63年)
逝世日期:121年
人物生平
蔡伦出身于东汉初年大凑山下从事冶铸的一个铁匠世家,他的祖上是打铁的。卫飒上任桂阳郡太守后,在桂阳设置铁官,蔡家因此与朝廷官员有了紧密的联系。
小时候,他在大凑山麓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习《周礼》,读《论语》,尤其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很感兴趣,比如冶炼、铸造,种麻、养蚕。少年蔡伦,已经是满腹经纶,很有才学。
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为宦官。[21]从史料分析,蔡伦是中国华南地区甚至江南地区第一位走进朝廷,进入皇宫为官的人。
他被选入宫后,开始是在皇宫旁舍嫔妃所居的掖庭当差,几年后提升为出入皇宫、传递诏令的小黄门宦官。蔡伦的才华越来越显露出来。系奉窦皇后之命监管宋贵人之事,建初七年,窦后设计诬陷宋贵人,蔡伦“验实”。到汉和帝即位时(公元89年),升迁为出入朝廷、侍从天子的中常侍,豫参帷幄之中,成了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预朝政的高等宦官。
汉和帝刚登上皇帝宝座时,年龄尚幼,蔡伦曾服侍过的窦皇后成为皇太后,把持朝政,皇权旁落外戚窦氏家族。窦太后的同胞窦宪等四个兄弟都为显贵,擅威权,谋不轨,炎势倾朝野。心性秉直的蔡伦看不惯这些,便与大宦官钩盾令郑众首谋,扶助和帝,乘窦宪出征班师回朝之机,收窦宪大将军印,清除了窦氏专权的弊端,巩固了和帝的皇权统治。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此前,由中常侍“加位尚方令”。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向汉和帝献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邓太后因为蔡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侍卫,封他为龙亭侯,封地有三百户人口。后来担任长乐太仆(官职名)。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皇帝因为经史传记等文字大多都没有核实确定,于是选拔有名的读书人谒者(学官名)刘珍以及博士(学官名)良史(史官名)聚集在东观(宫殿名),校正各种典籍,派蔡伦监督这件事情。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下令让蔡伦自己到廷尉(法官名)那里认罪。蔡伦耻于受辱,于是沐浴后穿戴整齐衣服、帽子,喝毒药而死。他的封地被废除(收回)。
主要成就
主管皇宫制造
蔡伦兼任尚方令时,掌管尚方,这是一个主管皇宫制造业的机构,“尚方宝剑”就是尚方制作的宝剑,后来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因史书记载阙如,如今已无从考证这个任命是怎么发生的,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个时代制造业最高水准,为蔡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他的个性、爱好以及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天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得到井喷式的展现。
永元九年(公元97年)尚方制作的刀剑等器物,“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他大幅度改进了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准,并长期居于技术的顶峰。晚蔡伦三四十年的崔寔在《政论》中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蔡太仆”、“龙亭”,指的都是蔡伦,他已成为兵器“品牌”。
蔡侯纸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世考证
生年
蔡伦出生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中期,但具体年份失考,有关记载蔡伦的史料都是划了一个“?”号,成了谜团。这可能是与他死后被“国”除名而缺失了档案记载所致,也许是他本人早在为进皇宫当官宦便故意隐瞒年龄有关。
据南宋开国侯、洋州刺史杨从仪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所撰《汉龙亭侯蔡公墓碑》,称蔡伦生于辛酉十一。清光绪年间刘馨伯撰《洋县志备录》,也称蔡伦生于辛酉季秋。辛酉年是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
《蔡伦年谱简编》则将蔡伦生年记为公元63年。
出生地
一般的说法是蔡伦出生在今桂阳县。在宝山脚下,俗称蔡子坪这个地方。东汉官方史书《东观汉记》和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都是这样记载的:“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燕塘乡红溪村蔡家现存的清乾隆三十四年续修的《蔡氏宗谱》,记述沿革时引续康熙八年序称:“余始祖大汉受封龙亭侯讳伦字敬仲,住桂阳城南。”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载:“今州南门有蔡伦井,传云伦故居也”。
但长期以来仍有些问题,尤其原桂阳郡两个属地对蔡伦故里的具体地点争论不下。桂阳郡治郴县、耒阳县也有可能是蔡伦的出生地。
关于造纸术的争议
史书上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十分简略,只说他“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材料的选取、工艺的改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程必然艰难曲折,涉及的技术问题也很复杂,搁在现代,写几十篇论文、几部书都没有问题,但史官却十分吝啬,只用了不足20个字全部交代完了。不过,这个记载虽简略,却很确切,认定纸的发明人是蔡伦,长期以来,成为定论。但近些年来,颇有人提出异议。
人们认为纸是蔡伦发明的主要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后汉书》的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公元58年-公元75年),由大学士刘珍、班固等人执笔编写的国史。其中蔡伦传这一篇,又是后来崔寔、曹寿和延笃等三人奉东汉汉桓帝之命在公元151年补写的。这时距离蔡伦去世才30年。作者跟蔡伦是同时代人,因此有学者认为,《东观汉记》记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有人认为,要查《东观汉记·蔡伦传》的原文,必须撇开明清辗转相抄的辑录本,直接从隋唐的古籍中寻找线索。因为那时的《东观汉记》跟汉朝原本是比较接近的。如果拿隋朝《北堂书钞》、唐朝《艺文类聚》和《初学记》等书所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中的文字,跟《后汉书·蔡伦传》相对照,它们在内容上和提法上确有不同。隋唐时期学者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原文文字简洁,而范晔所写的文字详尽;前者无“造意”二字,后者却有“造意”二字。据此,有学者认为范晔写《后汉书·蔡伦传》可能有失真之处,甚至有部分虚构和杜撰的嫌疑。
到了唐朝以后,更是有不少人对蔡伦发明造纸术提出异议。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意思是,早在汉朝初年,就已经用纸逐渐代替竹简做书写材料了。到东汉和帝年间(公元105年),蔡伦领导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南宋史绳祖在《学斋拈毕》中认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但是,也有很多人坚持认为《后汉书》的记载是准确的,《后汉书》里的蔡伦传不可信的说法,缺乏深入考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后汉书》和《东观汉记》里蔡伦传的记载,经过查对《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原文,两相对照,文字大体相同。而记载中“造意”二字就意味着发明创造。而且,蔡伦一度被视为罪人,冤死30年之后才恢复名誉,谁敢贸然不如实地给他立传?更谈不上夸大其词地颂扬他了。因此,以记载蔡伦造纸最早的史书为依据,说他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并不过分。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的一个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秦汉卷》,根据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已创造出了麻质植物纤维纸。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古纸,从而引起了造纸起源问题的大讨论。”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则这样表述:“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人物评价
范晔:“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刘光裕:“中国东汉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由于他发明了纸,从而引起中国以及世界在传播的媒介技术方面,发生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变革。蔡伦以其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
麦克·哈特:“今天,纸张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怎样。”
人物纪念
墓葬
蔡伦墓在陕西省洋县龙亭铺南二百米处,墓区面积五亩,冢高七米;墓前现存石碑三通,正中真书“汉龙亭侯蔡伦之墓”。蔡伦墓和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祠占地30多亩,祠区有拜殿、献殿、蔡侯祠、东西配殿、乐楼等清代歇山式建筑及多株古柏和汉桂;墓区有石人、石羊、石马等翁仲,有明、清碑碣多通肪单檐歇山顶方型祭亭。高大的墓冢呈漏斗状。幕后有明月池。蔡伦墓祠是集墓冢古建园林文物石刻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蔡伦墓冢巍峨高耸,壮观异常。在古木掩映之中,墓前的石碑、石羊、翁仲一字排开,“蔡伦谱系碑”,记载着蔡伦家族的历史沿革。墓前还有赵朴初手书“蔡伦墓”的祭亭与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书“蔡伦墓”匾额垂花门。蔡伦墓后为“明月池”,池上昔日有榭,为蔡伦之寝殿。
整个蔡伦陵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其南为蔡侯祠,蔡侯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于公元114年封为龙亭侯的谢恩图壁画。在蔡伦祠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
2006年5月25日,蔡伦墓和祠作为清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蔡侯祠
蔡伦死后,后人就其宅基建祠,纪念蔡伦。蔡侯祠始建年代不祥,元至元四年(1338年)耒阳知州陈宗义重修。后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古朴典雅。占地面积408平方米,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分三进两院,前厅三间单坡小青瓦顶,两侧有走廓,中轴为甬道有屋盖与中厅相连;中、后厅三间悬山顶,亦有走道、甬道相连。大门石额“蔡侯祠”,石联:“芳池月映,故宅风存”。蔡伦纪念馆位于耒阳市蔡侯祠内。
蔡侯祠
2006年5月25日,耒阳蔡侯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蔡伦纪念园
为缅怀蔡伦的千古功德,耒阳人民已在其故宅建“蔡侯祠”,2001年又以祠为基础扩建成蔡伦纪念园。纪念园占地8万多平方米,园内主要由主大门、蔡子池、怀圣台、碑廊、手工造纸作坊、思侯亭、蔡侯祠、蔡伦墓等景点组成,整体上体现了“弘扬蔡伦文化、缅怀蔡伦功德”的主题思想,极具古典雅致的江南园林特色,是“寻访蔡伦故里,领略纸史文化”的绝好佳所,是弘扬科学、传承文明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006年12月,蔡伦纪念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点)。郭沫若、周谷城、胡绳、周光召等先后为蔡伦墓、蔡伦纪念馆、蔡伦纪念园题字。
蔡伦发明家广场
蔡伦发明家广场位于耒阳最繁华地带,五环新城相邻,为纪念蔡伦才得以此名。是耒阳最大的休闲广场。广场中央有巨型的蔡伦雕像。
邮票
1962年12月1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一套纪92《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全套共8枚,介绍古代科学家,其中包括蔡伦。他的生年难以考证,故在邮票上写为“蔡伦(公元?~一二一)汉”,而邮票设计家却在设计邮票图稿上写成了“蔡伦(公元前?~一二一)汉”,这个错误直到印刷打样时才被发现。印刷工人只好在印版上将“前”字一个一个改掉。因一时疏忽,有一个“前”字漏改,从而使每个邮局全张第16号票位形成错体。出售时才被一些集邮者发现。邮票发行部门将错体票收回,约有数千枚流出。
蔡伦奖
中国造纸蔡伦奖由“中国造纸蔡伦终身成就奖”、“中国造纸蔡伦科技奖”、“中国造纸蔡伦青年科技奖”组成,是中国制浆造纸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级别的社会奖项。
陨石坑
蔡伦撞击坑,中心点位置为月球东经113.5°,北纬80.3°,直轻为43千米,命名时间为2010年8月2日。
蔡伦
东汉宦官,“蔡侯纸”发明者
蔡伦(61年/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汉和帝继位,蔡伦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中文名:蔡伦
别名:蔡敬仲,纸神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61年(一说63年)
逝世日期:121年
人物生平
蔡伦出身于东汉初年大凑山下从事冶铸的一个铁匠世家,他的祖上是打铁的。卫飒上任桂阳郡太守后,在桂阳设置铁官,蔡家因此与朝廷官员有了紧密的联系。
小时候,他在大凑山麓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习《周礼》,读《论语》,尤其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很感兴趣,比如冶炼、铸造,种麻、养蚕。少年蔡伦,已经是满腹经纶,很有才学。
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为宦官。从史料分析,蔡伦是中国华南地区甚至江南地区第一位走进朝廷,进入皇宫为官的人。
他被选入宫后,开始是在皇宫旁舍嫔妃所居的掖庭当差,几年后提升为出入皇宫、传递诏令的小黄门宦官。蔡伦的才华越来越显露出来。系奉窦皇后之命监管宋贵人之事,建初七年,窦后设计诬陷宋贵人,蔡伦“验实”。到汉和帝即位时(公元89年),升迁为出入朝廷、侍从天子的中常侍,豫参帷幄之中,成了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预朝政的高等宦官。
汉和帝刚登上皇帝宝座时,年龄尚幼,蔡伦曾服侍过的窦皇后成为皇太后,把持朝政,皇权旁落外戚窦氏家族。窦太后的同胞窦宪等四个兄弟都为显贵,擅威权,谋不轨,炎势倾朝野。心性秉直的蔡伦看不惯这些,便与大宦官钩盾令郑众首谋,扶助和帝,乘窦宪出征班师回朝之机,收窦宪大将军印,清除了窦氏专权的弊端,巩固了和帝的皇权统治。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此前,由中常侍“加位尚方令”。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向汉和帝献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邓太后因为蔡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侍卫,封他为龙亭侯,封地有三百户人口。后来担任长乐太仆(官职名)。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皇帝因为经史传记等文字大多都没有核实确定,于是选拔有名的读书人谒者(学官名)刘珍以及博士(学官名)良史(史官名)聚集在东观(宫殿名),校正各种典籍,派蔡伦监督这件事情。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下令让蔡伦自己到廷尉(法官名)那里认罪。蔡伦耻于受辱,于是沐浴后穿戴整齐衣服、帽子,喝毒药而死。他的封地被废除(收回)。
主要成就
主管皇宫制造
蔡伦兼任尚方令时,掌管尚方,这是一个主管皇宫制造业的机构,“尚方宝剑”就是尚方制作的宝剑,后来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因史书记载阙如,如今已无从考证这个任命是怎么发生的,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个时代制造业最高水准,为蔡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他的个性、爱好以及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天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得到井喷式的展现。
永元九年(公元97年)尚方制作的刀剑等器物,“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他大幅度改进了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准,并长期居于技术的顶峰。晚蔡伦三四十年的崔寔在《政论》中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蔡太仆”、“龙亭”,指的都是蔡伦,他已成为兵器“品牌”。
蔡侯纸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7]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世考证
生年
蔡伦出生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中期,但具体年份失考,有关记载蔡伦的史料都是划了一个“?”号,成了谜团。这可能是与他死后被“国”除名而缺失了档案记载所致,也许是他本人早在为进皇宫当官宦便故意隐瞒年龄有关。
据南宋开国侯、洋州刺史杨从仪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所撰《汉龙亭侯蔡公墓碑》,称蔡伦生于辛酉十一。清光绪年间刘馨伯撰《洋县志备录》,也称蔡伦生于辛酉季秋。辛酉年是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
《蔡伦年谱简编》则将蔡伦生年记为公元63年。
出生地
一般的说法是蔡伦出生在今桂阳县。在宝山脚下,俗称蔡子坪这个地方。东汉官方史书《东观汉记》和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都是这样记载的:“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燕塘乡红溪村蔡家现存的清乾隆三十四年续修的《蔡氏宗谱》,记述沿革时引续康熙八年序称:“余始祖大汉受封龙亭侯讳伦字敬仲,住桂阳城南。”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载:“今州南门有蔡伦井,传云伦故居也”。
但长期以来仍有些问题,尤其原桂阳郡两个属地对蔡伦故里的具体地点争论不下。桂阳郡治郴县、耒阳县也有可能是蔡伦的出生地。
关于造纸术的争议
史书上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十分简略,只说他“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材料的选取、工艺的改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程必然艰难曲折,涉及的技术问题也很复杂,搁在现代,写几十篇论文、几部书都没有问题,但史官却十分吝啬,只用了不足20个字全部交代完了。不过,这个记载虽简略,却很确切,认定纸的发明人是蔡伦,长期以来,成为定论。但近些年来,颇有人提出异议。
人们认为纸是蔡伦发明的主要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后汉书》的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公元58年-公元75年),由大学士刘珍、班固等人执笔编写的国史。其中蔡伦传这一篇,又是后来崔寔、曹寿和延笃等三人奉东汉汉桓帝之命在公元151年补写的。这时距离蔡伦去世才30年。作者跟蔡伦是同时代人,因此有学者认为,《东观汉记》记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有人认为,要查《东观汉记·蔡伦传》的原文,必须撇开明清辗转相抄的辑录本,直接从隋唐的古籍中寻找线索。因为那时的《东观汉记》跟汉朝原本是比较接近的。如果拿隋朝《北堂书钞》、唐朝《艺文类聚》和《初学记》等书所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中的文字,跟《后汉书·蔡伦传》相对照,它们在内容上和提法上确有不同。隋唐时期学者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原文文字简洁,而范晔所写的文字详尽;前者无“造意”二字,后者却有“造意”二字。据此,有学者认为范晔写《后汉书·蔡伦传》可能有失真之处,甚至有部分虚构和杜撰的嫌疑。
到了唐朝以后,更是有不少人对蔡伦发明造纸术提出异议。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意思是,早在汉朝初年,就已经用纸逐渐代替竹简做书写材料了。到东汉和帝年间(公元105年),蔡伦领导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南宋史绳祖在《学斋拈毕》中认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但是,也有很多人坚持认为《后汉书》的记载是准确的,《后汉书》里的蔡伦传不可信的说法,缺乏深入考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后汉书》和《东观汉记》里蔡伦传的记载,经过查对《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原文,两相对照,文字大体相同。而记载中“造意”二字就意味着发明创造。而且,蔡伦一度被视为罪人,冤死30年之后才恢复名誉,谁敢贸然不如实地给他立传?更谈不上夸大其词地颂扬他了。因此,以记载蔡伦造纸最早的史书为依据,说他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并不过分。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的一个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秦汉卷》,根据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已创造出了麻质植物纤维纸。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古纸,从而引起了造纸起源问题的大讨论。”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则这样表述:“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人物评价
范晔:“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刘光裕:“中国东汉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由于他发明了纸,从而引起中国以及世界在传播的媒介技术方面,发生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变革。蔡伦以其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
麦克·哈特:“今天,纸张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怎样。”
人物纪念
墓葬
蔡伦墓在陕西省洋县龙亭铺南二百米处,墓区面积五亩,冢高七米;墓前现存石碑三通,正中真书“汉龙亭侯蔡伦之墓”。蔡伦墓和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祠占地30多亩,祠区有拜殿、献殿、蔡侯祠、东西配殿、乐楼等清代歇山式建筑及多株古柏和汉桂;墓区有石人、石羊、石马等翁仲,有明、清碑碣多通肪单檐歇山顶方型祭亭。高大的墓冢呈漏斗状。幕后有明月池。蔡伦墓祠是集墓冢古建园林文物石刻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蔡伦墓冢巍峨高耸,壮观异常。在古木掩映之中,墓前的石碑、石羊、翁仲一字排开,“蔡伦谱系碑”,记载着蔡伦家族的历史沿革。墓前还有赵朴初手书“蔡伦墓”的祭亭与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书“蔡伦墓”匾额垂花门。蔡伦墓后为“明月池”,池上昔日有榭,为蔡伦之寝殿。
整个蔡伦陵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其南为蔡侯祠,蔡侯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于公元114年封为龙亭侯的谢恩图壁画。在蔡伦祠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
2006年5月25日,蔡伦墓和祠作为清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蔡侯祠
蔡伦死后,后人就其宅基建祠,纪念蔡伦。蔡侯祠始建年代不祥,元至元四年(1338年)耒阳知州陈宗义重修。后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古朴典雅。占地面积408平方米,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分三进两院,前厅三间单坡小青瓦顶,两侧有走廓,中轴为甬道有屋盖与中厅相连;中、后厅三间悬山顶,亦有走道、甬道相连。大门石额“蔡侯祠”,石联:“芳池月映,故宅风存”。蔡伦纪念馆位于耒阳市蔡侯祠内。
2006年5月25日,耒阳蔡侯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为缅怀蔡伦的千古功德,耒阳人民已在其故宅建“蔡侯祠”,2001年又以祠为基础扩建成蔡伦纪念园。纪念园占地8万多平方米,园内主要由主大门、蔡子池、怀圣台、碑廊、手工造纸作坊、思侯亭、蔡侯祠、蔡伦墓等景点组成,整体上体现了“弘扬蔡伦文化、缅怀蔡伦功德”的主题思想,极具古典雅致的江南园林特色,是“寻访蔡伦故里,领略纸史文化”的绝好佳所,是弘扬科学、传承文明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006年12月,蔡伦纪念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点)。郭沫若、周谷城、胡绳、周光召等先后为蔡伦墓、蔡伦纪念馆、蔡伦纪念园题字。
蔡伦发明家广场位于耒阳最繁华地带,五环新城相邻,为纪念蔡伦才得以此名。是耒阳最大的休闲广场。广场中央有巨型的蔡伦雕像。
邮票
1962年12月1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一套纪92《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全套共8枚,介绍古代科学家,其中包括蔡伦。他的生年难以考证,故在邮票上写为“蔡伦(公元?~一二一)汉”,而邮票设计家却在设计邮票图稿上写成了“蔡伦(公元前?~一二一)汉”,这个错误直到印刷打样时才被发现。印刷工人只好在印版上将“前”字一个一个改掉。因一时疏忽,有一个“前”字漏改,从而使每个邮局全张第16号票位形成错体。出售时才被一些集邮者发现。邮票发行部门将错体票收回,约有数千枚流出。
蔡伦奖
中国造纸蔡伦奖由“中国造纸蔡伦终身成就奖”、“中国造纸蔡伦科技奖”、“中国造纸蔡伦青年科技奖”组成,是中国制浆造纸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级别的社会奖项。
陨石坑
蔡伦撞击坑,中心点位置为月球东经113.5°,北纬80.3°,直轻为43千米,命名时间为2010年8月2日。
造纸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于西汉时期、改进于东汉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中文名:造纸术
外文名:papermaking technology
改进人:蔡伦
古代原料: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
古代工艺:挫、捣、炒、烘
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于西汉时期、改进于东汉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
指南针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
火药
火药,顾名思义,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据《范子计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范子计然说
发展与历史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中国已经有了造纸术,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远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术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改进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
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纸、楮皮、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2],因此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造纸术流传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纸浆主要由大麻、藤条、竹子、麦杆中的纤维提取。大约公元四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高丽、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宋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
造纸术流传
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从此通过贸易传播到达了印度。
造纸术被误传为经过怛罗斯之战西传。实际根据杜佑《经行记》的记载,被俘的工匠里没有造纸工匠。近几年有乌兹别克斯坦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在怛罗斯之战之前,造纸术就以和平的方式通过拔汉那首府浩罕传往撒马尔罕。[3]10世纪造纸技术传到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的开罗和摩洛哥。在造纸术的流传中,阿拉伯人的传播功劳不可忽视。
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的,最早接触纸和造纸技术的欧洲国家是一度为阿拉伯人,摩尔人统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场。公元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纸场在蒙地法罗建成,生产麻纸。法国于公元1348年,在巴黎东南的特鲁瓦附近建立造纸场。此后又建立几家造纸场,这样法国不仅国内纸张供应充分,而且还向德国出口。德国是14世纪才有自己的造纸场。英国因为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造纸技术传入比较晚,15世纪才有了自己的造纸厂。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纸厂,丹麦于1635年开始造纸,1690年建于奥斯陆的造纸厂是挪威最早的纸厂。到了17世纪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最先在美洲大陆建立了造纸厂,墨西哥造纸始于 1575年。美国在独立之前,于1690年在费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到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五洲各国。
为了解决欧洲纸张质量低劣的问题,法国财政大臣杜尔阁曾希望利用驻北京的耶稣会教士刺探中国的造纸技术。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了巴黎,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才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1797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成功地发明了用机器造纸的方法,从蔡伦时代起中国人持续领先近2000年的造纸术才被欧洲人超越。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企图否定蔡伦是造纸术发明人,否定中国是造纸的发明国的歪风,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据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石建厚同志考证。位于洛阳汉魏故城近郊的缑氏(今本魏书注:“纸氏”作“缑氏”,马涧河流经缑氏那一段河流古时为“造纸河”,沿岸原有“造纸河碑刻”,现已失损。)
总之,造纸术就是沿着唐朝—阿拉伯—欧洲这个路线传播的。
考古发现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意义与价值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造纸影响
中国丝也传进了印度。最早的记录是在印度的古书中找到的。在印度政治家、哲学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论》(又译《治国安邦术》)一书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国的成捆的丝”。考底利耶据说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是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建于公元前321年,约公元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月扩大王的侍臣。这说明,最晚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丝便已输入印度。另外,从梵文的许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对蚕丝的认识要比希腊人和罗马人准确得多,因为他们知道丝是虫子吐的,丝是茧(旧n)抽成的。
在丝传入印度之前,古代印度人民的衣料只有棉衣、羊毛、鹿皮等。印度古代可能有野蚕丝,但一直到唐代,丝还很少被采用。中国丝的传入给古代印度人民增添了新的衣服材料。到了宋代,靠近两国通商口岸一带的印度人,已经可以穿丝制衣服了。当然,古代中国输入印度的不只是丝织品,而且也有生丝,印度人再把生丝染色加工织成绫、罗。锦、绢。印度绸薄如蝉翼,精美异常。
除了丝之外,古代中国传入印度且对印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还有纸和造纸术。在古代印度,书写材料有时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烨树皮和贝叶。在梵文古典著作里常会见到“白桦树皮”这个字,最初是书写材料的意思,中国纸输入后,人们便用这个字来称呼纸,可见桦树皮应用之广;贝叶是一种棕榈树叶,大而且长,古代印度人在树叶上面写字、抄经。
造纸方法
古代
参照图1,明朝造纸术有五个主要的步骤。从图中可知当时中国的造纸业已经相当成熟,每道工序的专家各司其职,并且已开发出一些造纸专用的工具。图中所示的造纸方法为中国古代广泛流传采用的抄纸法,抄纸法制造速度较快。
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现代
现今科技一日千里,现代制纸工序已经机械化了。
磨木纸浆(Groundwood Pulp) 利用机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纤维,又称为机械纸浆(mechanical pulp),主要可再分为一般机械浆、精制机械浆、热磨机械浆等。
化学纸浆(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学法将纤维与木质素分开以取得木材纤维,主要可再分为苏打浆、亚硫酸盐浆、硫酸盐浆等。
半化学纸浆(Semichemical Pulp) 结合机械法与化学法之制浆方式,可再分为中性半化学浆、冷苏打浆、化学机械浆等。
方法的进步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话是说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一般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西汉麻纸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赵歧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纸成为竹简、木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古代造纸
以竹纸为例,《天工开物》中指出:在芒种前后登山砍竹,截断五七尺长,在塘水中浸沤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后,脱去粗壳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昼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浆过,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这样十多天,自然臭烂。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状,再制浆造 纸。这些记载,和后来的民间土法造竹纸过程大体相同。
现代造纸
现代机械造纸
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XX等主要步骤:
1.制浆
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2.调制
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重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
一般常见的调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步骤: a. 散浆 b.打浆 c.加胶与充填
3.抄造
抄纸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将稀的纸料,使其均匀的交织和脱水,再经干燥、压光、卷纸、裁切、选别、包装,故一般常见之流程如下:
a.纸料的筛选
将调制过的纸料再稀释成较低的浓度,并借着筛选设备,再次的筛除杂物及未解离纤维束,以保持品质及保护设备。
b.网部
使纸料从头箱流出在循环的铜丝网或塑料网上并均匀的分布和交织。
c.压榨部
将网面移开的湿纸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个滚辘间,藉滚辘的压挤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将湿纸作进一步的脱水,并使纸质较紧密,以改善纸面,增加强度。
d.干燥部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e.压光
f .卷纸
g.裁切、选别、包装
取前面已卷成筒状的纸卷多支,用裁纸机裁成一张张的纸,再经人工或机械的选别,剔除有破损或污点的纸张,最后将每五百张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造纸的木材锯成合适的呎吋后即进行去皮的工序,将原木放入大型滚筒内,滚筒转动时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树皮,脱落的树皮会用作锅炉的燃料,去皮后的原木会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软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开处理。
现代工厂
木材由细小的细胞膜质纤维(cellulose fibers)以称为木质素(lignin)的胶状物质黏合组成,制造纸浆时利用化学物蒸煮木片分解木质素从而而将纤维分离。将木片放入称为蒸煮器(digesters)的巨大容器内,其功能类似厨房用的压力锅(pressure cooker),木片及化学物在加压下蒸煮1.5到4小时直至成为湿软如燕麦片的混合物,分离后的纤维可悬浮于水上。混合物经清洗以去除剩余的化学物和分解的木质素及漂白至合适的白度(whiteness)。从这里纸浆要通过一系列精炼机(refiners),将纸浆内的纤维壁上线状元素松閞令表层粗糙,纤维互相缠着成为张状。接着加上染料(dyes)及其他添加剂使成品的纸张拥有所需的特性。
纸浆以二十份水对一份纤维的比例加水,通过造纸机的成形布或网(forming fabric or wire),纸浆的纤维互相交织而形成纸张及除去大部分水份。以每分钟3,000呎的高速前进,纸张再通过一系列的吸水布及蒸汽加热称为烘干机(dryers)的滚轴,清除纸张内留存的水份。纸张再经一个涂布工序在纸张两面添加淀粉溶液,淀粉使纸张表面平滑及将来用于印刷时油墨不会化开,由于涂布过程带来水份,纸张需重复先前的烘干程序。烘干后的纸张再通过沉重而光滑的滚轴进行磨光令表面更加光滑,纸张在后方收集卷成大纸卷,再分割成合适阔度的小纸卷,部分原卷包装出货,而部分再加工切成合适呎吋的平张才包装出货。
造纸的基本流程 流程介绍:
水力碎浆机:浆板在水力碎浆机内受到撕裂和相互摩擦作用,从而实现纸浆碎解的目的。
打浆: 打浆使纤维产生变形、润胀、压溃切断和细纤维化等作用。通过打浆,可以改变纤维的形态,使纸浆获得某些特性(如机械强度、物理性能),以保证抄成的纸和纸板能取得预期的质量要求。 净化: 净化的目的在于去除纸料中相对大的杂质,如金属屑、煤渣等。净化设备的原理是利用密度差来选分杂质。常用设备:锥形除渣机。
筛选: 目的在于去除纸料中相对密度小而体积大的杂质,如浆团、纤维束、草屑等。
常用设备:压力筛。
流浆箱: 流浆箱是现代纸机的关键部位。其结构和性能对纸页的形成和纸张的质量具有决定形作用。
其主要任务:
能有效的分散纤维。高湍动流浆箱能产生高强度微湍动,可有效的分散纤维,防止纤维沉淀和在絮聚,可有效的提高纸页的强度。
沿纸机横向均匀的分布纸料。(决定纸幅的横向定量分布)
喷浆稳定,确保浆速与网速相协调。(决定纸幅的纵向定量分布)
网部:纸浆在网部脱水成形。上网纸浆浓度 为0.1~1.2%,出伏辊时纸页干度度为15~25%,成形纸干度为90~95%。由此可见,网部脱水量占总脱水量的90%以上。
压榨部: 利用机械压榨作用进一步脱水提高纸幅干度。同时增加纸的紧度及纸的强度,改善纸的表面性质(如平滑度)。机械压榨脱水在经济上是比较合算的。纸机压榨部多提高1%干度。烘缸部蒸汽消耗量减少5%。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压榨部应尽可能低脱掉水分。采用新式复合压榨,湿纸页出压榨部的干度可达48~50%。
烘干部的作用:
1. 继压榨部后脱出湿纸的水分,使成纸干度提高到92~95%。
2. 提高纸的强度。
3. 增加纸的平滑度。
4. 完成纸的施胶。
压光: 压光机用以提高纸的平滑度、光泽度和厚度均匀性。
取卷: 将出压光机的纸在线卷成卷筒。
复卷: 卷纸机上卷成的卷筒两边不齐,而且纸幅太宽,必须纵切复卷成卷筒纸或横切成平板纸。
包装: 用定量不小于120g/平方米的包装纸卷到卷筒纸上,形成外包装。
发明者争议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因此,后来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蔡伦
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太子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壏帝。汉武帝大怒。此事发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汉书·赵皇后传》记载: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据东汉人应劭解释,“赫蹄”即“薄小纸也”(后来称为丝棉纸)。再如《后汉书·贾逵传》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以上有关纸的文献记载,都早于公元105年,即蔡伦向汉和帝献纸那一年。
西汉发明
持否定造纸术是蔡伦发明者认为,”发明造纸术的是西汉劳动人民。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后,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至和帝时,尚方令(职掌管理皇室工场、负责监造各种器械)蔡伦组织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监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纸,于元兴元年奏上,经推广后,‘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这是争论中的一种意见。
蔡伦发明
另一种意见则坚持认为,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理由是“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关纸的解释,在蔡伦之前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纸,都是丝质纤维所造的,实际上不是纸,只是漂丝的副产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张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而灞桥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理由是”从外观看,其纸腩松弛,纸面粗糙,厚薄相差悬殊。经过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纤维和纤维束都较长,说明它的切断程度较差,是由纤维自然堆积而成,没有经过剪切、打浆等造纸的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真正的纸。或许只是沤过的纺织品下脚料,如乱麻。线头等 纤维的堆积物,由于长年垫衬在古墓的铜镜之下,受镜身重量的压力而形成的片状。此外,其余几种所谓西汉古纸,也都是十分粗糙,充其量不过是约纸的雏形。蔡伦及其工匠们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抽调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用于书写。诚然,“蔡伦纸”不会是蔡伦一手制作,但没有他的“造意”,单凭尚方工匠也制造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来。因此,即使在雏形纸出土的今天,把蔡伦评作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确的,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
造纸术
另外,《后汉书》中有关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刘珍和蔡伦是同时代的人,应为可信。从记载中可知,蔡侯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缣帛用作书写,纸质必定达到一定水平。
有些学者还认为,灞桥纸是不是西汉的产品,也值得进一步考证。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在墓葬人的生活时代未能确切查明以前,很难对古纸的生产年代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判断。何况该墓葬有扰土层,曾受外来干扰,不能排除后代人夹带进来的可能性;同是汉墓的长马王堆,若无其事那样完好,墓主有姓名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如此丰富,但除了千百根简策和丝织古纸帛画,并无一片麻纸。有的研究者还从出土的灞桥纸上辨认出上面留有与正楷体相仿的字迹,酷似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上的字体,据此认为灞桥纸可能是晋代的产物。
传承与流失
天降大雨,河水暴涨,山上一些含有大量纤维的树木和麻类被带入河中,在自然原始碱和水的作用下变成稀薄的原始纸浆,漂到岸边废弃的树枝上聚集。古代的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些破竹帘和树枝上聚集的东西经过太阳晒干后揭下来,竟然成为可以使用的纸。这种自然现象启发了古人的智慧,他们经过反复的钻研、琢磨,运用自然的原理生产出人工纸。
一千多年来,长安北张村的纸匠们一直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按照东汉蔡伦发明的复杂、完整的流程,制造着纯天然的楮皮纸。这套工艺被专家们称作研究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然而,楮皮纸市场不断萎缩,作坊收入减少,传承后继乏人。
从西安出发南行20多公里,西面是水流汤汤的沣河,自南向北流入渭河,东面是当地人称沣惠渠的人工河。长安北张村就处于两条流水之间。南面的秦岭灌木丛生,楮树、桑树随处可见,成为造纸用之不尽的优质原料,滔滔沣河水又为楮树皮的浸泡、发酵、漂洗、打浆提供了便利条件。北张村自古以来人多地少,手工造纸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当地村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流传下来的北张村民谣,不但描述了最早纸的诞生,而且成为沣河一带造纸历史悠久的有力佐证。[7]
传人
走进楮皮纸抄制技艺传承人张逢学家,首先看到的是他的儿媳贴着墙根,从一沓30公分厚的湿纸砖上,撕下一张张薄纸,贴在墙面上晾晒。这个场景让人立刻联想到那句古老的民谣:“有女甭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据说这是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晒纸。
69岁的老人张逢学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拿出几把树皮介绍说:“这就是枸树皮,学名叫楮树皮。这边两把都是枸树做的穰。夏天的枸树皮叫牙皮,从树上很容易剥落,作成的穰是黑色的;十冬腊月的树皮和树干粘在一起,剥下的时候带着树干上的东西,这样做出的穰是白色的。因为穰分黑白两种,所以做出的纸也分黑白两种。”
据张逢学介绍,生产纸浆要经过备料—切穰—踏碓—捣浆—淘浆的几道工序,具体流程是:先筛选出用清水泡过的新鲜枸树皮,放到石灰水里泡2-3天,然后在大锅里蒸一天一夜。待纤维彻底软化,拿到河里将石灰和其他杂质彻底洗干净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铡刀切碎然后用工具压成松散状,之后还要放到石缸里用石具捣,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
张家后院有一个5米长、3米宽浸泡纸浆的水槽,据说,这个水槽一定要用石头垒砌,才能保证水不变臭。张逢学的儿子张建昌站进一个水池边1米见方的洞里,手持飞杆在水中来回搅动,让纤维均匀分布在水中,随后巧妙地使浆中的纤维覆盖在纸帘上,形成湿纸,一张张叠放于纸床上。待达到一定厚度后,用杠杆的方法把成沓的湿纸放在支点上,逐渐除去湿纸中大量水分,形成纸砖。最后就是我们刚刚进门时看到的一幕,把纸一张张撕下,贴在墙上晒干。
老人揭开一个大布袋,厚厚一沓楮皮纸展现在眼前。这种纯天然的纸亮白洁净,柔韧性非常好,用手使劲揉搓再展开,基本平展如初。据说这纸还耐保存,其书画作品百十年后拿出来仍然跟刚画的一样。遗憾的是如今书画大都改用现代宣纸,白麻纸基本上没什么人用了,偶尔有西安美院的老师、学生或者长安画派的一些老画家作书画用,还有一些来旅游的外国游客、华侨买回去当纸艺术品。北张村造的白麻纸虽然在西安每张仅为0.25元人民币,在国外的展览会上每张却能卖到6-7美元。
渊源
相传东汉时,蔡伦因他人之错受牵连,朝廷要抓他去京都接受审判,蔡伦不愿忍受屈辱,在他的造纸发明地和封地龙亭县服毒自尽。蔡伦家族中人也受到连累四处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安康,经子午道越秦岭,向北走出秦岭山口时将当时最先进的植物纤维造纸技术传授给北张村一带。
这仅仅是联系北张村与蔡伦传说的一种,无论是否可考,事实上北张村人至今仍在沿用的就是蔡伦发明的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的造纸法,这个结论已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如《后汉书》中记载:“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造纸不成张,观音老母说药方。张郎就把石灰烧,李郎抄纸成了张。”流传在北张村一带的民谣讲述了蔡伦实验造纸、攻克一道技术难关的故事。
张逢学老人回忆说,文革以前村里几乎每家造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蔡伦的神像,村外还有一座蔡伦庙,供奉着“纸圣蔡伦祖师”,接受纸工和村民的顶礼膜拜。当时村里每年农历大年三十还举行盛大的蔡伦庙会,吼秦腔、逛集市,村里男女老少闹庙会。庙会的一个重头戏是每隔3年主持摇签确定穰行的“摇秤人”(即总经理),每个纸工都来纳银报名抽签。穰行在手工造纸行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摇秤人”从秦岭的“穰商”中收购楮树皮,用楮树皮制成半成品纸的穰,由穰行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收购或统一代贮。
兴盛
据考证,到了唐朝,因为京畿地区大量需求纸,北张村的造纸技艺得到鼎盛发展,尤其是被视为精品的白麻纸甚至远销到朝鲜、日本等国。清代时北张村所造楮皮纸被选作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
解放前,北张村手工造的白麻纸曾风行延安,解放区和西安地区的报纸大量使用这里出产的纸。
“人民公社”时期,沣河边的北张村几乎家家造纸,公社将工匠集中起来统一生产,由供销社统一销售用作包装纸。收入可观,颇为兴盛。北张村造纸技艺以传统家族式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张逢学和马松胜等人仍在用它造这种历史名纸——白麻纸。
衰落
在张逢学家更多看到的是用木浆制的废纸制作的回收纸,而楮皮纸只在有大量订货的情况下才做。据村民们介绍,北张村的手工造纸作坊为了减少成本,一般都生产回收纸。从印刷厂收购来的边角料,经机器打浆一天就能抄一个月的纸,简易方便,成本很小。而生产楮皮纸工序非常复杂,准备半个月的浆只能够抄5天。“回收纸”大多用作陕南农村廉价的“烧纸”,因为吸水性好也可作为医院产房的吸水纸,价值高的白麻纸少有人问津。
当现代的先进造纸机器以每分钟900米长、8米多宽的速度在生产线上出纸时,北张村的纸匠依然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些延续了1000多年的古老的造纸工序,每天大约能造出十二、三刀纸(100张/刀)。张建昌说,他们一家三口起早贪黑一天干10多个小时,按回收纸一张6分钱计算,一天不出任何问题收入一般就是70块钱,实际收入基本在40-50块钱。一个月1000多元要养活5口人,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因为利润太小,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年轻人放弃了传统手工业生产,纷纷从事商业服务、运输等行业,从事传统手工造纸的仅有10户12人。
张逢学12岁开始跟着父亲张元新学习传统抄纸技术,在父亲的口传心授下,熟练掌握了世代祖传的传统皮纸的制作工艺。2002年,他应邀前往美国华盛顿参加第36届史密梭民俗文化艺术节,此后还参加了国内的各种文化活动,向世人展示了这种传统技艺。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全村掌握制浆这一关键技术的传承人仅存张逢学一人,会打编造纸专用细竹帘的艺人高手早已谢世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一些民间老艺人去世后,传承的后人越来越少,原来非常令人羡慕的“纸匠”这一职业,已逐渐衰落。张逢学说,他的儿子张建昌也没有掌握制浆这个手艺,因为这不是2、3年能学会的,要付出很多时间,耗费很大的心力。张建昌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主要应付生产回收纸的劳动来养家糊口,根本没有精力去学习制浆的技艺。
手工造纸的用途和经济收入大大减少导致这一古老的工艺濒临灭绝的境地。在北张村随处可见一些被丢弃的石碾、石臼,他们都已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或许若干年后,北张村也会只剩下一个介绍“纸村”历史的牌坊……
纸张的出现
纸是何时问世的,已很难确知了。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献,我们可以知道纸发明于西汉时期。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故址中出土了一片麻纸,同时出土的木简有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年号;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古纸,纸呈泛黄色,已裂成碎片,最大的长宽约10厘米,最小的也有3厘米。经鉴定,它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的,其制作技术比较原始,质地粗糙,还不便于书写。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西汉烽塞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了麻纸二块。其中之一,出土时团成一团,经修复展开,长宽为12×u65297X9厘米,色泽白净,薄而匀,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质地细密坚韧,含微量细麻线头,显微观察和化学鉴定都表明,它只含大麻纤维,同一处出土的竹简最晚年代是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这些情况表明至迟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在遥远的边塞已有了质量较高的纸,这种纸在内地的出现应更早一些,即它是在灞桥纸后约数十年内出现的。从这些事实说明造纸术自发明以后,其技术的进步是很快的。1978年,在陕西扶风又发掘得西汉宣帝时期的纸。1901年,先后发现两张东汉纸;1942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旁的东汉烽燧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又掘得东汉时期约公元二世纪初年的纸张,即所谓额济纳纸,上有六、七行残字,这可说是现存最早的字纸实物;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也发现了一张东汉纸;1974年,在甘肃武威县一座东汉墓中,更发掘了一批东汉纸,这些纸比起西汉纸有着明显的进步,十数张纸的上面都有书写的字迹,有的是书信、诗抄,也有的是日常文书,可见这时的纸已经比较普遍地被人们用作书写的材料了。东汉时期,不仅中原地区使用纸,而且传播到了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另外,也不仅限于上层统治者使用,而是连民间也比较广泛地使用起来了。可以说,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时期了。
从出土的实物中我们可以知道,早期的纸都是以大麻为原料制成的。其制造工艺大致为: 沤麻 ,即把麻浸泡水中,使它脱胶;接着把麻加工成麻缕;然后把麻缕捣烂,又称 打浆 ,使麻纤维分散开;最后进行 捞纸 ,也就是使麻纤维均匀地散布在浸入水中的篾席上,再捞出干燥,就成纸张。
这个工艺过程与漂絮法极其相似,表明造纸工艺正是脱胎于漂絮法。当然,早期的纸还是很粗糙的,麻纤维捣得不够烂,纤维在成纸时也分布得很不均匀,因此还不便于书写,大都只是用来包装物品。但这毕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张,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引起了书写材料的革命。在这场书写材料的革命中,蔡伦以其重大的贡献而留名青史。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9科技管理研究所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sān huáng......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21 18:18:19科技管理研究所“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
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6 16:16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华文明五千年:兴于炎黄,成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
万里长城十三关,甘肃占三关!终于收集齐了?快看看!政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08-09 10:10科技管理研究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一、传......
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族,那么汉朝之前叫什么?名字有点霸气!2022-10-19 18:5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秦时明月汉时......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5 00:3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古代书......
中国史学开山鼻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文学大家——司马迁与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李陵(西汉历史人物)
05-06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04-10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朝代、皇帝)盘点中国历史上五个令人无比痛心的朝代!(全文)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都是什么下场?
08-17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权机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全文介绍
03-17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事。
08-19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全文介绍
02-25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04-25卫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周朝诸候之卫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全文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