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胡昭(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隐士,司马懿的师父,世称之为“钟胡”)

时间:2022-05-03 19:3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司马懿的师父是谁?连起他两个儿子的名字,你就知道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03 19:11科技管理研究所司马懿也算是三国里的传奇人物之一,他也是后起之秀,曹魏后期都是依靠着司马懿撑着才逐渐从...

司马懿的师父是谁?连起他两个儿子的名字,你就知道了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03 19:11科技管理研究所

司马懿也算是三国里的传奇人物之一,他也是后起之秀,曹魏后期都是依靠着司马懿撑着才逐渐从三国中脱颖而出,后来他的孙子司马炎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后终将“化三合一”。

当时曹魏攻灭了蜀汉之后,其领土范围已经比东吴要广阔得多。司马炎篡位成功后又一举灭掉了东吴,实现了全国三分天下之后的再度统一。

而司马炎的势力能达到这样的地步,跟司马懿有着很大的关系。历史上评说司马懿奇谋善策,很多人都好奇他到底师从何人,就在众人猜来猜去的时候,有人从他儿子的名字里发现了端倪。

辅佐曹魏

历史上很多奇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但又惊世骇俗的师傅,如韩信当年就是得到某位高人的指点,从一个只会吃白饭的小子蜕变成了“常胜将军”,司马懿也是如此。

司马懿出生于东汉末期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喜欢儒学也博览群书。生于乱世的他对天下苍生有着悲悯的心,时常感叹天下大乱为民众带来的困苦。

为此他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侍奉明主来实现自己救济苍生的心愿,在他的心里唯一应该效忠的明主便是汉献帝,其他的诸侯势力即使再强大,对于他来说都是“阴险狡诈之徒”。

所以当年曹操想要召他来辅佐自己的时候,司马懿心里是一百个不情愿的,因此才用装病的办法想要躲过一劫。然而这种方式实在太过于拙劣,最后还是被曹操给看穿。

曹操威胁他如果不来辅佐就把他给杀了,司马懿很害怕只能屈从。起初在曹营的时候,司马懿其实并未得到重视,曹操觉得他有“狼顾之相”,所以让自己儿子也不要重用他。

这让司马懿非常郁闷,把自己弄来又这样说,换谁心里都不痛快。但司马懿惧怕曹操,自然不敢多言,还是得踏踏实实地干下去。直到他遇到了曹丕,才算守得云开见月明。

曹丕时期,司马懿终于开始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从一个随军的参谋逐渐成为一名有实权的将领,这些都是他运用精打细算的谋略为自己挣来的。

司马懿对曹魏所作的贡献除了战场上以外,还制定了屯田和水利方面的政策,使得曹魏在农业经济上得以迅速发展。

这个政策在战乱中于国而言是很重要的,即有了民生的根本,也保证了前线粮草的充足供给。可见司马懿不仅善于战场谋略,同时对管理国家也有一套,想必他的背后也有高人指点。

师从何人

司马懿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里透露过自己师从何人,不过他一身的谋略总得有人指点才有此成就。所以我们要想知道他师父是谁,可以从一些诛杀马迹中去寻找。

在司马懿的履历当中曾提到过,他少年的时候与一位隐士关系非常好,此人便是胡昭。

有一次司马懿跟同郡县的周生结怨,周生扬言要杀掉他。胡昭知道这件事后立即跋山涉水地去找到周生请求他放过司马懿。

刚开始周生不同意,于是胡昭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感动周生,从而救了司马懿一命,这件事在《高士传》中曾有过记载。由此可见,胡昭对司马懿所做的已经超出了一般朋友的关系。

因此很多人便认为其实胡昭就是司马懿的师父,因为师徒情谊真挚,所以胡昭才肯以身犯险。那么这个怀疑有什么根据呢?

有人从司马懿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名字中找到了依据,他两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读就是“师昭”,不就是师从胡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胡昭到底是什么来头,可以成为司马懿的师傅呢?

隐士高人

其实历史中有很多高人都是没有姓名,甚至都没有记载在史册上,都是因为他们恬淡的心性,不喜欢争斗,所以毫无存在感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胡昭就是这一类人。

其实胡昭在三国时期是非常有名的谋士,很多人提到谋士都会想到诸葛亮,但他的谋略比起诸葛亮也毫不逊色。而且特别巧合的是,胡昭的字也叫“孔明”,跟诸葛亮是一样的。

三国历史中有两位“孔明”都因谋略而著称,也算是一种缘分。高人都喜欢隐士而居,刚开始诸葛亮也是如此,要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恐怕世人也不会知道诸葛亮的存在。

但胡昭跟诸葛亮不同的是,他是将隐士道路走到底的人。比起那些尔虞我诈的朝堂,他更喜欢闲情野居。这也是因为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胡昭所求就是田园的美好生活。

当年天下大乱时,胡昭迁居到冀州避祸,当时袁绍的势力非常庞大,他听说了胡昭的才能便想将他招入自己的麾下。但是胡昭对去朝廷当官没有多大的兴趣,于是便谢绝了。

不久后胡昭便回到了故乡河南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也在这个时候,司马懿也闻讯而来拜会,后来还进入了胡昭开办的学堂中念书。

司马懿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胡昭的赏识,于是他便将自己毕生所学都教给了司马懿,由此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袁绍之后,曹操也曾想让胡昭来辅佐自己,但是胡昭依旧婉言谢绝。可是曹操就是不死心频繁地找人去拜会,最后弄得胡昭也很不耐烦,只能答应前去赴任。

可是胡昭刚到就找到曹操陈述自己,他说:“我本就是一介乡野书生,对国家军队都毫无用处,我归家心切,请求离去”。

曹操听了他诚恳的言辞后也叹息到:“人各有志,你喜欢隐居生活无可厚非,我不会勉强你的,你且去完成你高雅的心愿吧”。就这样胡昭迁居到陆浑山里每日耕种、修身养性。

胡昭因为贤德之名而受到乡亲们的优待,当年陆浑县令奉朝廷的命令征调壮丁遭到乡民们的反抗,最后以孙狼为首的暴民把县令给杀了,然后到了胡昭的家中召集留下的百姓,逐渐恢复政权。

后来孙狼归附关羽,也警告各位说:“胡昭是个贤者,大家一律不得侵犯他的部落”,那个地方的百姓因为胡昭而得以在战乱中幸存下来,后来战事稳定后,胡昭迁居到宜阳县,一直活到89岁。

曹操没有得到胡昭深感遗憾,所以将希望寄托在了司马懿的身上。胡昭与诸葛亮从未有过较量,但是通过司马懿,两位“孔明”有了一次精彩的对决。

可以说司马懿是胡昭出仕的影子,同时也是代言人。胡昭隐居了一辈子,却不曾想培养出一位有名的谋士,也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名望。

胡昭

三国时期书法家

胡昭(162年-250年),字孔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世人并称“钟胡”。

本名:胡昭

字:孔明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颍川

人物生平

却官不仕

胡昭,颍川人,开始时到冀州避乱,辞谢袁绍的任命,归回隐居故乡。曹操任司空丞相后,频频以礼征召。胡昭前往应答任命。到达以后,他自己陈述本是一个在野书生,对军对国都没有用处,归心诚恳,请求离去。曹操说:“人各有志,出仕隐居,各异其趣,勉力完成你高雅的喜好吧,按道理我是不会勉强你的。”胡昭于是移居陆浑山里,亲自耕种,以求道为乐事,以研读经籍自娱。邻里人尊敬并且喜爱他。

贤而有名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陆浑县长张固被命令调集壮丁,派往汉中服役。百姓厌恶且害怕远道服役,都怀着不安的心情。平民孙狼等人趁这个机会起兵杀了县主簿,形成叛乱,县镇因此而被摧残破坏。张固率领十几个吏役士兵,在胡昭住所周围,招呼聚集留下的百姓,恢复了政权。

孙狼等人于是向南归附了关羽。关羽授给他们官印,拨给士兵,回去成了草寇贼兵。到了陆浑以南的长乐亭,他们自动互相发誓约定,说:“胡居士是个贤者,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整个地方依靠胡昭的关系,都用不着担心害怕了。国内安定后,胡昭迁居到了宜阳县。

公车特召

正始年间(240年-249年),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觊、钟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人相继荐举胡昭说:“胡昭心地天真,行为高洁,越老越是坚定。玄远虚心,静穆朴素,有伯夷、四皓的节操。应得到征召任命,以勉励世风世俗。”

到了嘉平二年(250年),公车特别征召,适逢胡昭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书法造诣

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他的书信墨迹,往往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卫恒评价:“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并称“钟胡”。张华评价:“胡昭善隶书。”

人物评价

傅玄:胡徵君怡怡无不爱也,虽仆隶,必加礼焉。外同乎俗,内秉纯絜,心非其好,王公不能屈,年八十而不倦於书籍者,吾於胡徵君见之矣。

赵俨等:天真高絜,老而弥笃。玄虚静素,有夷、皓之节。

陈寿:胡昭阖门守静,不营当世。

家族成员

儿子:胡纂在曹魏任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