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时期(介绍)五胡十六国16位末代皇帝的人生结局和后世评价(全文)

时间:2022-07-01 12:25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朱温:比董卓更凶残,比曹操更奸诈,比孙权更圆滑,比刘备更虚伪,由他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01科技管理研究所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如果时间再具体一点,那就是公...

朱温:比董卓更凶残,比曹操更奸诈,比孙权更圆滑,比刘备更虚伪,由他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01科技管理研究所

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如果时间再具体一点,那就是公元852年十二月五日的夜里。一个叫做朱温的小朋友,出生在宋州砀山县,大概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

朱温的家庭背景很普通,祖上没有当官的,但祖父是当地的老学究,而父亲是本地的教师。所以就算老朱家无权无势,总归还算是有文化的。

文化,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物欲横流的当代,有钱,才是畅游世界的通行证。但在古代,社会等级泾渭分明,所谓“士农工商”,最有钱的商人等级最低,有文化的士子们反而很受尊重。朱家虽然在当地很受尊重,有贤德之名,但这玩意儿并不能当饭吃。朱温的父亲早亡,母亲王氏带着朱温过得十分辛苦,孤儿寡母,那日子就别提了。

百姓们日子过得凄苦,无非是因为皇帝不中用,统治阶级黑暗,贪污腐败,外加上流寇作乱,天灾人祸等等。大唐景象一去不返,所以盛唐,倒不如说是残唐。帝王眼中的太平,不是真正的太平,而是粉饰的太平。大概在僖宗乾符年间,山东河南两地爆发了极为严重的饥荒,百姓颗粒无收,吃不上饭,倒霉催的大唐朝廷又不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结果灾民们没有办法,只有加入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以求得一条活路。

农民造反,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时有发生。主流史学经常把农民朋友们形容的天生反叛,不服朝廷统治,所以二话不说就揭竿而起,铸就功名伟业。但事实上,造反,是百姓们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造反不是吃饭喝水,不是洗脸刷牙,造反是大罪,抓到了不仅要杀头,往往更会株连九族。

百姓们如果丰收富裕,吃饱穿暖,谁会闲着没事儿造反?更何况古往今来农民起义能成功的几率本来就不是很高。所以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造反是风雪夜上梁山,造反是实在不得已而为之。当活着已经成为一种奢求的时候,造反无疑是平头百姓们最后的尊严。

我们的朱温同志也是个有尊严的人,所以在食不果腹的境地下,他也很快投奔了起义军。而他投奔的这支起义军的将领,叫做黄巢。是的,就是那个参加了好几次科举考试却都被朝廷拒之门外的黄巢。使我有长安二顷田,安能起刀兵战事?还不都是你们逼的!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率领的起义军攻陷了唐朝都城长安,大唐天子脚底抹油,逃亡蜀中一带避难去了。大唐的帝王,别的不会,别的不行,但论逃跑,却是专业的。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逃跑过一回。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进犯大唐,唐代宗李豫逃跑跑过一回。

建中三年,公元783年,泾源兵变爆发,唐德宗李适逃跑过一回。

现在又轮到了昏庸无能的唐僖宗李儇弃城而逃。对于此时的大唐帝国,作者实在是连批评都懒得批评了。哪怕你是唐粉,恐怕唐玄宗之后的大唐历史,你也爱不起来。黄巢占据了长安城,并且建立了大齐政权,一时风光无两。当年黄巢在长安落榜之时,曾有诗云: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而如今,长安城已经在自己的手中,当年吹过的牛X,此时已经实现。区区草莽,此时已经在历史长河中,站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不过问题在于,长安城虽然被攻陷了,但却没能抓住大唐皇帝。各地的节度使和藩镇将领们仍然受皇帝敕封,并不服从黄巢的节制,所以本质上来说,黄巢除了孤城一座,寥寥几万兵马之外,再无其他。并且,这几万兵马的综合素质,实在令人堪忧。这些军士们多是流民出身,战斗能力极弱,而且毫无纪律性,这导致黄巢并不能很好地约束他们。

农民军在长安城里烧杀抢掠,丝毫不服从命令,更有甚者,抢了财物,直接一不做二不休,脱离队伍,落草为寇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朱温同志很快预见到,自己的领导黄巢,虽然一时得意,但成不了什么大气候,而大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自己决不能跟黄巢陪葬。于是,朱温率领了一支人马,果断倒戈了唐僖宗李儇。然而大唐的管理层,对朱温的态度也并不是很明朗。

皇帝虽然敕封了朱温为汴州刺史,兼任宣武军节度使,但却又告诉他,官位是给你了,可眼下京师长安已经陷落在了黄巢手里,你想要就职,得在长安城里赴任才行。朱温明白了,自己想要洗脱反贼的污名,想要获得皇帝的信任,必须先帮皇帝把长安城夺回来。

朱温攻伐盘踞在长安的黄巢,大概是在中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84年的春天。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此时的中原大地,却充斥着一股悲凉而又肃杀的气息。那时节的黄巢势力仍然强劲,而兵力不多的朱温实在是很难一举将其击败。一对一打不过,那就得找人来帮忙,于是,我们的朱温同志很快给当时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打了个电话,邀请他来一起群殴黄巢。人多力量大,朱温和李克用两面夹击,很快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在长安城外围歼灭了黄巢的绝大部分军队。为了表示感谢,朱温大摆酒席宴请李克用,并且表示等以后收拾了黄巢,一定替李克用向皇帝请赏。

自古以来,都是主人好客请客,宾朋客人落座。但在李克用的眼里,朱温不过是个临阵倒戈的投机主义者,自己才应该是大唐主攻部队的话事人。既然如此,这顿饭,轮得到你请么?于是,李克用在席间大发脾气,大声叫骂,把朱温给骂成了猪头三。没想到朱温也不是吃素的,当晚就派兵包围了李克用下榻的酒店,并且命令士兵用火箭齐射,想要点燃房屋,烧死李克用。老李啊老李,伸手不打笑脸人,我好心请你吃饭,你居然在饭桌上给我甩脸子,那就别怪我朱温手下无情了!但好在李克用同志也是福大命大,朱温在外边放火烧他,本来他已经无路可走,都准备见上帝了,结果天空雷鸣电闪,刹那间风雨大作,硬是扑灭烈火,让李克用趁乱逃脱了。这么一来,朱温和李克用的梁子,可就算是结下了。(李克用同志的传奇人生我们先按下不说,这里,我们主要关注朱温同志的未来发展)覆灭黄巢的成功,让朱温获得了唐僖宗李儇的信任,也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军队指挥权。从此,朱温踏踏实实的当上了唐王朝的打工人,开始积极的为皇帝收复失地。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朱温打响蔡州之战,平定秦宗权发动的叛乱。

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朱温平定郓州和兖州。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十年时间,朱温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但很可惜的是,光阴十年,没有把朱温改变成了一个爱国主义者,他身上仍旧弥漫着投机主义的气息。在这十年里,大唐王朝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一生颠沛流离的唐僖宗李儇驾崩于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临死之前,传位给了弟弟唐昭宗李晔。年轻的唐昭宗有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但历史却并没有给他太多机会。

皇帝初登大位没多长时间,就被发展壮大的朱温挟持到了长安,成为了朱温同志的傀儡。这事儿很好理解,作者一直强调,朱温是个投机主义者。黄巢得势的时候,他跟着黄巢混,大唐风光的时候,他跟着大唐走。

现在大唐已经支离破碎,连工资都发不起了,自己凭什么还要给它白打工?自己凭什么不单干?又或者说,此时的朱温,实在是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刘协,挟持天子号令诸侯,那么今天自己同样能挟持唐昭宗,而号令大唐的节度使们。所以,朱温先是学着曹操把唐昭宗挟持到了长安,之后又有样学样的把唐朝的都城从长安迁徙到了洛阳。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今天的洛阳,就是昔日的许昌。

朱温玩乾坤大挪移,底下这帮节度使们不干了。合着你是精明奸诈的曹操,我们是愚蠢不堪的袁绍呗?于是,凤翔李茂贞,襄阳赵匡凝,西川王建,以及朱温的老对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纷纷举起了复兴唐朝皇室讨伐叛贼朱温的大旗——这劲头儿倒有点像当年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架势。但很可惜,朱温不是董卓,朱温是翻版的曹操。并且,朱温比曹操更狠。

曹操能酌情汉献帝刘协的小命,位极人臣不过是做个魏王,而朱温则果断地杀死了唐昭宗,另立皇帝的儿子李柷,并且很快在不久之后逼迫李柷禅位于自己。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唐哀帝李柷禅位于朱温,朱温代唐建梁,史称后梁太祖。

朱温荣登帝位,即宣告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王朝覆灭。王朝总会覆灭,正如它当初总会建立一样。所有的王朝,一旦踏上了这条路,就再也不能回头,也无法回头。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残酷的封建帝制时代。现在,朱温重新打开了历史的大幕,一个崭新的,但却同样残酷的时代,来到了舞台的正中央。

它的名字,叫做: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基本释义:

朱梁以后,继起的朝代,分别是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除五代外,当时中国南方境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割据势力,即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北汉等十个王朝,统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907-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

五代是指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温,唐帝赐名全忠,受禅前夕改名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中文名称:五代十国

外文名称: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时间范围:907年 至 979年

主要城市:开封、宋州、徐州、扬州、太原、金陵、成都、福州、广州等

人口数量

3000万(五代末)

五代十国历史五代十国和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多少年五代十国吴国五代十国后是什么朝代五代十国之后是什么朝代南北朝五代十国版图五代

范围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历史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 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夺取后蜀四州、南唐十四州、辽两州,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被迫班师,后不幸病亡。柴宗训即位后不到半年,就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为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马楚、南唐、北汉,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十国中方面,江南地区有南吴、南唐、吴越国、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南楚、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两川地区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 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 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与李茂贞这三派藩镇影响了唐朝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更成为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主。朱全忠(朱温)与李克用因故不合, 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朱全忠(朱温)利用朝中的势力打压李克用,并且趁李克用与李茂贞等人抗衡之际威服河北各藩镇,并吞河中军、淄青军等节度使领地。地盘的扩充使得朱全忠的势力远大于李克用。 而关中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虽然威胁唐廷,但因李克用与朱全忠(朱温)的干涉而失败。

888年唐昭宗继位后,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召唤朱全忠(朱温)入援。而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朱温)于是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朱温)和解。朱全忠(朱温)趁机掌控朝中大权,还屠杀宦官数百人,派兵控制长安。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朱温)的威胁,暗中招募六军十二卫,被朱全忠(朱温)在长安的眼线所察觉。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弑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不久又杀之,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他改名朱晃(朱温),国号梁,史称后梁,他即后梁太祖,最后定都东都汴州(开封)。

梁晋对峙

五代各朝虽然掌控中原与关中地区(除后梁未控制关中),但是没有像唐朝一样成为所有藩镇认可的共主,主要势力范围也不出华北地区,只能说是一个藩镇型的朝廷。

各地藩镇在唐朝灭亡后,初期有些政权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奉五代为正朔,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不管他们的外交策略是什么,这些藩镇都已经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同时或相继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家称为十国。

中原地区归附后梁的半独立政权有义武节度使、北平王王处直、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卢龙节度使刘仁恭(911年其子刘守光称帝独立)等,独立的是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建立的岐国,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建立的晋国。蜀地方面,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广一带,占据江陵周围的荆南军高季兴在后唐时独立,湖南武安军马殷建楚国,两广(岭南)清海军刘隐建南汉;江南地区,占据两淮吴地的淮南军杨行密建吴国,浙江钱镠建吴越国,福建王审知建闽国。 另外,交趾静海军曲承裕自立,在越南历史上被称为曲家,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开端。 党项族组成的定难军也在陕北夏州一带割据自立。位于河西瓜州的归义军一度建立金山国。此时晋、岐与吴依旧奉唐室年号,而前蜀称帝,均不承认后梁,其余政权都臣服后梁。因此也难怪欧阳修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

后梁太祖朱全忠(朱温)针对唐朝后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强烈改革。他极度厌恶宦官,曾拒绝在南方避难的宦官返回京城; 讨厌唐廷高级官员,启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并且听从李振建议,屠杀宰相裴枢、崔远等三十名高官,史称白马之祸。 这些失意士人重实际而轻名义,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 经济方面重视农业发展,致力减轻赋税;对军队十分严厉,如大将战死,所部士卒一律斩首,称"跋队斩"。然而后梁太祖晚年荒淫无度,甚至不顾伦理,经常召诸子之妻入宫陪侍。外交方面,后梁立国之初,几乎所有国家与藩镇都表示臣服,只有晋、岐、前蜀与吴敌视后梁,依旧奉唐室年号。其中晋国的李克用更是后梁太祖的死敌,自开国起后梁太祖就北伐晋国,在潞州(山西长治)与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称潞州之战。 李克用因忧劳去世后,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宁、张承业的辅佐下而获得胜利。910年后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军于柏乡(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成功救援成德军,而梁军元气大伤,史称柏乡之战。北方之雄刘守光为人残暴,且是晋的强敌。他于909年被后梁封为燕王,建立燕国,911年称帝,史称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周德威讨伐刘守光,朱温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

朱温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圭不满朱温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 趁机刺杀朱温而继位。然而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后梁末帝。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918年李存勖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惨败,但晋将周德威战死,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921年张文礼杀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国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勖率军于镇州击溃梁赵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后。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即后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将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山东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今山东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廷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言,使王彦章被撤换,后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汴州。城破之日,后梁末帝无奈命皇甫麟杀死他,后梁亡。

后唐盛衰

后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后唐国力强盛。岐国李茂贞对后唐称臣,后唐庄宗封他为秦王。公元924年李茂贞去世,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担任凤翔节度使,正式吞并了岐国。前蜀王建在建国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经济与军事都十分强盛。但918年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魏王李继岌率军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后唐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后唐庄宗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任用李袭吉等保守派,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败坏。 后唐庄宗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进等人。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刘皇后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后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公元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 不久,魏博军在赵在礼率领下于魏州(河北大名)叛乱,唐将李昭荣平定失败,后唐庄宗只好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于魏州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率军南征后唐庄宗。各地唐军不愿为后唐庄宗作战,汴州与洛阳陆续被陷,后唐庄宗于内乱中流箭而死。 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杀尽叛臣而称帝,即后唐明宗,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自杀于长安。

后唐明宗执政期间革除后唐庄宗时的弊政,朝政逐渐安定。他诛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销不少冗余机关,建立三司等财政机关;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加强中央军力,建立侍卫亲军以压制藩镇。这是五代少见的稳定时期之一,史家称后唐明宗是五代时期仅次于后周世宗的明君,他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被宋朝所继承。 然而到晚年后唐再度走入内乱。

933年后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被杀,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后唐闵帝。此时后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公元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后唐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后唐末帝。 内乱期间发生后蜀独立之事。原来在前蜀灭亡后,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不久后唐明宗叛变夺位,孟知祥练兵意图独立。

932年孟知祥在并吞东川军后被后唐明宗封为蜀王,并于后唐末帝发动内乱时称帝建国,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继位。孟昶,嬖幸宠妃,信任庸才,已有速亡之咎,乃反欲勾通北汉,自启战衅,虽欲不亡,其可得乎让后蜀侥存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面。

后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后唐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继位后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惧而怀有叛变之心。 936年后唐末帝把石敬瑭调任天平军,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石敬瑭听从桑维翰与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辽太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国后晋,即后晋高祖。

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后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后晋高祖定都汴州,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契丹国对五代的影响力达到最大。

江南动荡

五代进入后晋时期,国力大不如前,时常被契丹威胁。江淮地区的吴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吴国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属毕师铎率军攻打扬州,杨行密在抗敌过程中发展割据势力,最后建立吴国。 902年杨行密被朝廷封为吴王,建都广陵,称江都府。执政期间鼓励农桑,稳定经济,使江淮地区逐渐复苏。对外则拥护唐室,与宣武军朱全忠(后梁建立者)敌对。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隔年江西钟传去世,诸子内乱,杨渥趁机派秦裴攻占江西,统一江淮。然而杨渥喜好玩乐,又猜忌功臣,大臣张灏、徐温发动兵变,杀死杨渥。908年徐温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帝,除掉想自立为帝的张颢,彻底掌握吴国大权。

徐温掌握大权后屡次攻伐吴越国未果,至后梁末期才和谈。唐朝灭亡后,吴国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直到919年吴国改元,才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对内则逐步剪除杨氏旧将以稳固其势力,然而专政的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曾因欺负吴王杨隆演而引来兵变,最后被部下朱瑾杀死。徐温养子徐知诰平定乱事,而徐知诰事徐温甚孝谨,最后成为徐温政权的继承者。 杨隆演郁郁而终,其子杨溥继位,并于927年称帝,即吴睿帝。927年徐温去世,追封齐王,养子徐知诰继位,成为吴国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吴帝和将领而颇得民心。

937年徐知诰夺吴睿帝之位,吴亡,建国齐,都金陵,称江宁府(江苏南京)。同年,后唐灭亡。两年后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改姓名李昪,改国号唐,史称南唐,他即南唐烈祖。 李昪建国后采取与民休息、与邻国友好的政策,使国力持续强盛。943年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国力仍然强盛,对外联和辽朝压制后周,对四周国家也采取见机入侵的方式,陆续灭闽国与楚国。

在南唐东南方有吴越国与闽国。吴越国的建立者为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都杭州,其疆域约同浙江省。907年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即吴越太祖。在位期间促进经济发展,保境安民;对外奉五代为宗主国,与吴和南唐为死对头,这个策略一直维持到亡国为止。另外曾经派使册封新罗、渤海国等国王,海中诸国皆奉他为君长。 闽国是由福建观察使王潮所建立,其与其弟王审知控制福州一带,后为武威军节度使,其疆域约同今福建省。王审知执政后于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即闽太祖。在位期间也是提倡节俭,与民休息,并向五代称臣,使闽国迅速发展。925年闽太祖去世后,其继位者与宗室、大臣互相猜忌、斗争而使闽国逐渐衰弱。

943年闽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于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隔年闽景宗被大臣所杀,国内大乱。945年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同年南唐元宗趁机伐闽国,攻下建州,闽亡。然而吴越趁机介入,闽将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泉州、漳州又为清源军留从效所据,南唐最后只获得建州与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与吴越国的关系持续恶化。 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内乱之际于951年派边镐攻灭,但隔年因楚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

南唐连年用兵使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丧失。再加上南唐元宗为人柔和、好谀恶直,以是群小竞进,政事日非。后周趁机于957年发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战败,割让江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南唐元气大伤。而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图夺位的叔父李景遂后也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六子李煜为太子,但是李煜的书生气质较重。南唐元宗为了避周军与吴越军联合入侵金陵而迁都洪州,即南昌府。961年唐元宗去世后,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后主,还都金陵府。至此南唐无力威胁五代,只能自保。

湖广内乱

而湖广一带有荆南、南楚、南汉和静海。荆南又称南平国、北楚,其疆域约为今湖北省西部。 建立者高季兴为后梁太祖的将领,907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治所为江陵。荆南地小势弱,因而向四周各国称臣。其君主高季兴贪图各国贡品而拦截抢夺,遭各国发兵威胁才愿归还,被称为"高赖子"。后梁灭亡后,高季兴改向后唐称臣,在公元924年被后唐唐庄宗封为南平王,正式立国,建都江陵,他即武信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表示愿意协助伐蜀,但并未实际行动,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这些使后唐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南平国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文献王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

楚国则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建立,又称南楚、马楚。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署孙儒攻打两淮杨行密,孙儒部将马殷带部分人马经江西至湖南割据。 907年后梁建立后,马殷向后梁称臣而被封为楚王,即武穆王。其势力涵盖今湖南与广西北部,对外臣服五代各朝,对内平定乱军、强藩,并且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定都潭州,即长沙府。楚文昭王马希范时期扩地至今广西东北部,国势颇盛。然而马希范在947年去世后国势大乱,楚将拥护次子马希广继立,使长子马希萼不满而叛变。950年马希萼成功攻下长沙,即楚恭孝王。然而他纵酒荒淫,使得楚将王逵、周行逢举兵叛变。他们拥护宗室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以刘言为武平军留后,率军占据朗州(湖南常德)。 不久徐威也拥护马希崇为武安军留后,放逐马希萼。而马希萼则于衡山再度被拥立。

南汉疆域

楚国分裂成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三派后,南唐元宗趁机于951年派边镐攻占长沙,马希崇与马希萼先后投降,楚国亡。同时间南汉北取桂州(广西桂林)一带,占据整个岭南地区。隔年武平军留后刘言不愿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至此南唐全面退出湖南地区。刘言被后周封为武平节度使,由于与王逵对立而被王逵与周行逢所废而死。而王逵贪得无厌,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杀,武平军之位最后由周行逢继承。周行逢革除楚国劣政,爱护百姓,提倡廉洁。对将领用法严厉,果断诛杀。湖南地区又恢复平稳,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为止。

南汉是由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建立,907年被后梁封为彭郡王,后又先后封为南平王、南海王。刘隐稳固岭南后重用当地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基础。 911年刘隐去世后,由其弟刘龑继位。刘龑再统一岭南后于917年称帝,即南汉高祖。国号大越,都番禺,号兴王府(今广东广州)。隔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高祖与邻国和好,推广科举制度。然而本身残酷奢侈,每视杀人则喜,宠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宁。

942年南汉高祖去世,其子刘玢继位,即南汉殇帝。南汉殇帝贪图享乐,当时有张遇贤叛乱,隔年被其兄刘晟所杀。刘晟自立为帝,即南汉中宗。在位期间,虽然夺取楚国容州(广西北流)、邕州(今广西南宁),但是提倡严刑立威,为人残暴,大肆屠杀皇族和大臣将领,先后有15个兄被他杀害,南汉只剩宦官、宫女执政。958年去世后,由其子刘鋹继位,即南汉后主。 其间静海(今越南北部)开始脱离中国统治。西汉第一次统治交趾,而南汉是最后一次统治这里。

后晋后汉

当十国陆续衰弱或自保时,北方的后晋也因为契丹国的威胁而屡屡不安。当时后晋新立,财政匮乏,契丹贪求无厌,藩镇多不愿服从。为解决财政危机,后晋高祖采纳桑维翰的建议,采取安抚藩镇、恭谨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视农业、商业以提升经济。虽然契丹国得以安抚,但原燕云十六州官员如吴峦、郭崇威耻臣于契丹,不愿投降。各地藩镇几乎不服晋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拢契丹国以夺位,此时有赖杜重威、李守贞等人平定。 937年天雄军(即魏博军)范廷光反于魏州,前去平乱的张从宾也向他投降,并且杀后晋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最后在范张联军逼近开封时,有赖侯益与杜重威率军击溃而平定。杨光远自恃重兵而干预朝政,后晋高祖常屈从之,后来勾结契丹国叛变而被李守贞打败而死。942年成德军安重荣指斥后晋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并讨伐契丹。但实际上却是暗通契丹,意图夺位。后晋高祖派杜重威率军击斩安重荣,史称宗城之战,并将其头送与契丹。同年位于代北的吐谷浑部,因为不愿意投降契丹国,首领白承福率部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契丹派使问罪。后晋高祖最后在这些忧愤之中去世, 其大臣冯道、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就以侄子石重贵继位于邺都(河北大名),即后晋出帝。

后晋、后汉疆域

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后晋出帝听从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景延广对契丹人的敌意十分强烈,他杀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气,屡次对契丹挑衅。 此举引来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愤怒,他于公元944年率军南征。当时河北大旱,蝗虫侵袭,契丹军攻掠贝州(河北清河)等地而还。隔年后晋出帝派杜重威率军北伐,耶律德光闻之率大军南下,先是刘知远在太原痛击契丹,最后杜重威也成功的在白沟(河北定兴、新城间)击溃契丹军。然而,后晋出帝于白沟之战后日益骄奢,又以冯玉执政,贿赂公行,朝政败坏。946年后晋出帝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最后后晋出帝开城投降,后晋亡,史称辽灭晋之战。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即辽太宗,正式建立辽朝。 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原地区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东军刘知远听从张彦威的建议,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即后汉高祖。辽太宗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 他命萧翰留守开封,杜重威留守邺都。最后于杀胡林(河北栾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继位,即辽世宗。

后汉高祖在辽军北返后开始收复中原。萧翰得知消息后,劫持后唐宗室李从益称帝于开封,而后北返。后汉高祖闻之派使杀李从益以定都开封,并派高行周与慕容彦超在魏州之战战役降服杜重威,诸镇相继归附。948年后汉高祖去世,其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并以杨邠、郭威、史弘肇与王章为辅国大臣。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有赖郭威平定。 后汉隐帝年长后猜忌辅国大臣,与郭允明协议后于950年以辽军寇河北为由派郭威镇守邺都,随后大杀杨、史与王等大臣,又杀郭威一家,并召泰宁军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郭威听从魏仁浦建议起兵南下,并派养子柴荣镇守邺都。隔年击溃慕容彦超,攻入开封,后汉隐帝最后为郭允明等所杀。郭威本有意立刘崇子徐州军刘赟为帝,先以李太后临朝。当时恰巧辽军入侵,郭威出师御敌,但大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大军返回开封。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即后周太祖,后汉亡。

后周北宋

后周太祖登基后剪除若干苛政,厉行节俭,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倾向。 然而刘赟被杀,使后汉旧将不服周廷。河东军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得知郭威称帝后,自立为帝,建国北汉。他依辽人为援,自称侄皇帝,并且伺机伐周。后汉旧将徐州巩廷美与泰宁军慕容彦超意图叛变,有赖后周太祖陆续平定。

954年后周太祖去世,由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一名君, 于继位之初遭遇定都晋阳的北汉帝刘崇与辽将杨衮联合南下潞州、泽州(今山西晋城)二州。当时周廷惊恐,大多主张稳重行事,然而后周世宗亲征上党在泽州高平县南(今山西晋城市高平南)击溃汉辽联军,并斩临阵后退的无能将领,史称高平之战。 此后改革军事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内政方面,他招抚流亡,减少赋税,稳定国内经济。整顿吏治,延聘文人,打压武人政治,使后周政治清明。955年又废天下佛寺,获取大量铜器以整顿经济。 军事与经济的提升都为日后统一中国本土而建立重要的基础。

后周世宗在稳定国内后即意图统一天下,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955年率军击溃后蜀,占秦州汉中一带。956年率兵击溃南唐,获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称臣。959年后周世宗率军北伐辽朝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周军陆续攻陷瀛洲、莫州等地。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生病,被迫班师。 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960年禁军领袖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而后在开封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废黜后周恭帝,后周灭亡,五代结束。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

宋太祖继位之时,十国仍有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与湖南武平军周行逢、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这些国家或藩镇大多奉宋朝为宗主或臣服之。宋太祖面对辽朝的威胁,采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

962年荆南主高保勖去世,同年湖南周行逢去世,两国新主年幼无能。宋太祖趁机于隔年以平湖南之乱为由派兵南下并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荆南。

后蜀后主孟昶闻知荆南与湖南被并吞后,联合北汉以拒宋师。然而其晚年奢侈逸乐,朝政不修,军队皆无战斗力。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彦进出凤州(陕西凤县)、刘光义、曹彬出归州(湖北秭归),北东两路同时入蜀。结果不出六十多日,后蜀帝孟昶投降,后蜀亡。其宠妃花蕊夫人在亡国后写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南汉后主刘鋹将政事交给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由于只信宦官,官员都需阉割才能进用。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汉,由于南汉将领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领军,隔年南汉帝刘鋹投降,南汉亡。

南唐后主李煜是词坛高手,虽然终日以外患为忧,但不擅政事。当时有赖其弟李从善、大臣潘佑与将领林仁肇等人,尚且与后周得以对峙。宋朝建立后,李煜亲近小人,滥杀大臣,终日与臣酣宴、愁思悲歌,南唐国势混乱。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称病不入朝为由,派曹彬南征,并以吴越军为辅夹攻。最后李煜投降,南唐亡。

吴越国方面,虽然忠献王钱弘佐时趁闽国内乱获得福州,但是本身课税繁重,民不堪苦。到忠懿王钱俶时,因为对宋朝十分恭顺,宋太祖没有夺取地。而闽南清源军留从效割据一方,去世后多人争位,最后由陈洪进夺得。978年钱俶与陈洪进纳土归顺宋朝,吴越国与闽南清源军亡。

而十国最后一个国家北汉的末主是英武帝刘继元。979年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中国基本统一,正式进入宋朝时期。然而,尚有燕云十六州还未收复。宋太宗灭亡北汉后不久,他不顾大臣反对,从太原北伐辽朝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起初宋军攻下易州和涿州,但在燕京的高梁河之战惨败而退,至此进入宋辽对峙的时代。

疆域

唐亡于907年,861年张议潮又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称雄漠北。840年左右,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荆南、马楚、南汉所分据,吐蕃势力退出陇右。其后吐蕃国势日衰,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五代十国地图以及周边各民族分布来看发现:五代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而十国的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民族

8世纪中叶开始称雄于漠北的回纥汗国,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和收复两京(长安、洛阳)、河北东至敦煌,出力很大。五代后唐时占有了营、平2州(今大凌河流域和滦河下游)。公元788年,回纥改称回鹘。 9世纪初回鹘在鄂尔浑河流域受到黠戛斯的攻击被迫分3支西迁西域。一支南迁至以甘州(张掖)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恢复了北庭,统一了除青藏高原外,850年沙州人张义潮将瓜、沙等十一州归唐,11世纪初为西夏所并;一支西迁到新疆东部,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史称西川回鹘;一支迁至新疆西部和中亚,从10世纪中~12世纪建立了黑汗王朝。

东北方面形势也有新的变化。契丹和奚脱离了唐朝控制后,日益强大。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帝国。后晋时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大体上即今北京市、河北和晋北。五代末年中原王朝与契丹以河北白沟河和山西内长城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鲁藏布江一带。6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同为青藏高原上三大势力。至7世纪下半叶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称雄漠北。840年左右,后多次与唐朝争夺安西4镇。8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极盛时期。

西南有南诏的建国。隋唐时代在云南洱海周围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和白蛮等族长期融合形成了6个部落时在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南诏叛唐附吐蕃,史称"六诏",诏即王的意思。蒙舍地处六诏最南大破吐蕃泫锐性收理毕壕揩,又称"南诏"。唐高宗时置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7世纪80年代吐蕃势力伸入洱海地区。唐朝为牵制吐蕃势力,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902年为郑氏所篡,建长和国。南诏亡。后经赵氏天兴国(928~929)、杨氏义宁国(929~937)建立了大理国。至937年政权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国。

自汉至五代千余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的越南北方地区于10世纪中叶脱离了中原王朝而独立。直至明初曾一度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前后仅20年。

政治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笼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繁多的源头。

五代十国时期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变化很多,官职废置不常,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十国虽然臣服于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构大致上与五代等同。

枢密使

唐中叶以后,宦官专权,神策军两护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号称"四贵",往往侵夺相权,威逼皇帝。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后梁初,曾改为崇政院使,后唐恢复旧名。以后,除后晋曾短期废置外,历朝相沿设置。枢密使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又大多为武将,皇帝经常与其商议军国大事,有时由枢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镇。其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居宰相之位,但枢密使的权势凌驾于宰相之上(宰相有时也兼任枢密使)。由于战事频繁,因此,军事机要成为枢密院的主要职司。宋代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开端。当时,其他政权大抵也都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

三司使

唐初,财务主要由户部下辖的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分管。中唐以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常由非户部的官员分别以判、知或使的名义分管。

唐昭宗在位时,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才开始出现三司使的官名。后唐曾设置租庸使,管辖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的专职,掌管中央财务。地方财政也听从三司指挥。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北宋前期三司理财的体制也是沿袭五代的。

法律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显德四年(957年),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军事

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以后,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为侍卫司。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

五代各朝时常扩充禁军,军事官制也繁多易变。后梁太祖最亲近的军队是"厅子都",此军装备精良,凶悍异常,太原晋军十分畏惧。立国后扩编宣武军为禁军,取禁军的精锐以成立侍卫亲军。在首都设左右龙虎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左右龙骧军,均以亲王为军使,后来名称时有变动。后唐禁军的前身是河东军,李克用以众多养子为骨干建立"义儿军",是其最精锐的军队。 征战的主力部队是公元915年收编的魏博银枪效节军,在灭梁时发挥重大作用。建国后在首都设立严卫左右军、捧圣左右军等。在后唐明宗时成立侍卫亲军为禁军,以其邺都起事的兵士为骨干,又称随驾军。其中石敬瑭还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都卫副使。后晋又在首都设护圣左右军,其本部军源自石敬瑭在河东起事的军队,其部属刘知远还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汉军制沿袭后晋,没有很大的改变。后周在首都设龙捷左右军、虎捷左右军。后周世宗时改革军事制度,实施练选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设有殿前都指挥使、水陆都部署、殿前都点检等高级军官,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其中殿前都点检掌握军事实权,后来担任此职的赵匡胤在后周世宗去世后发动陈桥兵变,篡位建国宋朝。其次是严明军纪,命兵部尚书张昭远制定新的军法。最后是限制藩镇权力,例如禁止造军器、干预民政等等。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后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征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刘仁恭在幽燕征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北汉规定十七岁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为兵。南唐曾强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从军。吴越钱俶"尽括国中丁民"为兵。湖南马希萼调发朗州全部丁壮为乡兵。闽国后期发民为兵,力役无节。除了兵役,还有各种名目的土木修建劳役。后唐庄宗盛暑修建营楼,"日役万人"。荆南修理江陵外郭,驱兵民万余人从役。闽主建筑寺观宫殿,"百役繁兴"。赋役严重,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

由于地方节度使不受管制,时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纷纷加强禁军军力以压制地方实力派。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强干弱枝政策。

外交

唐朝时胡汉融合,外族陆续入住中国四周。唐朝崩溃进入五代十国后,出现了一些外族国家,例如沙陀建立五代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等。而契丹先建立辽朝。其他还有党项。这些都对宋朝的国际局势造成很深远的影响。

经济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到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南方十国国家林立,摆脱北方经济负担,而且君王重视生产发展,发展出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蜀地是农业、工商业发达地区,仓库饱满。江南两淮重农桑、茶叶、水利与商业贸易,其中吴越、闽国与南汉的贸易最为兴盛。湖广要靠卖茶和通商,运茶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料和战马以获利。这些区域彼此互通有无,并与华北、外国通商贸易,商业十分兴盛。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为全中国地区的经济中心。

由于北方内乱、外族入侵与天灾不断,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北方五代。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 十国为了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石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的沦陷影响了宋朝的军事与经济。

农业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天灾而残破不堪,河北、河南、山东与关中一带都是战乱区。例如943年后晋出帝时,春夏里有早灾,秋冬有水灾,蝗虫大起,境内竹木叶都被蝗虫吃光;再加上军事上人为的决黄河水,水浸汴、鄂各州,使北方的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相对的,自汉魏六朝以来,比较平稳的江南、湖广与巴蜀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而十分兴盛,成为中原人民投奔的地方。在加上华南地区被细划分数国,各国为了提升经济力莫不细心经营,这使得十国的经济力远胜于重武力的五代。

虽然五代战乱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经济。后梁太祖称帝后重视农业,他任张全义为河南尹,以恢复河南地区的生产。公元908年又令诸州灭蝗以利农桑。 后唐明宗执政期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到后周时,后周太祖郭威为了减轻农民压力,于952年直接将兵屯的营田赐给佃户,以提升税收;并且废除后梁太祖朱温实行的"牛租",使农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负担。 到后周世祖时,建立均田制,按实际占有田亩征税。这不同于隋唐前期的旧制,而是同两税法之后普遍实行税产是一致的。

南方十国提倡经济发展,并且重视兴修水利,防水治害。例如吴越、南唐奖励农桑;闽及南汉促进海外贸易;前蜀和后蜀亦能发展农耕丝织,此均能令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巴蜀地区在唐朝就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国之誉称。经历战乱后,在前蜀王建与后蜀孟知祥、孟昶父子的经营下,政治相对稳定。他们又注重兴修水利,广泛耕垦,在褒中一带还兴办了屯田,使得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后蜀时期,"百姓富庶"、"斗米三钱",米便宜到一斗三文钱。而两广地区也让不少人迁居,五十年来,南岭以南无事,使得南汉府库逐渐充实。

吴与南唐、吴越所在的两淮、江南与太湖地区在隋唐时期十分繁荣,是唐朝的粮食重镇。 历经庞勋之变与黄巢之乱后也逐渐回复,当地朝廷支持大规模开垦荒地,并且修筑水道。吴和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在句容疏浚绛岩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寿州筑安丰塘,少者溉田数千顷,多者溉田万顷以上。吴越王钱镠在钱塘江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 并且疏浚西湖、太湖和鉴湖等, 又募民开垦荒田,免征田税,使杭州一带成为江南富裕之城。而福建地区在唐朝后期经济力不强,王潮、王审知兄弟领有闽国后,他们劝民农桑,在连江县车湖周围筑堤,可溉田四万余顷。南唐和吴越的农民还修建了一种圩田,即围田。旱则开闸引水灌田,涝则关闸拒水,把低洼的涝地变成良好的耕田。 而湖广之地,在东晋南朝以来也十分兴盛。马殷据湖南建国楚国后,不断提升湘中、湘西的粮食产量。在周行逢据有湖南时,人民"率务稼穑,四五年间,仓廪充实"。这些都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成为"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余粮区,到宋朝更有"苏常(或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南方除了粮食作物兴盛之外,在茶叶、丝绸与棉花等经济作物也十分兴盛,且进入专业化的地步。当时茶叶除了种于山区之外,也有建立于平地丘陵制之上。根据《四时纂要》记载当时江南茶园时分发达。五代时,楚国马殷对于茶叶、植桑养蚕与棉花十分兴盛,带动楚国的商业与贸易发展。闽国发展经济产物茶叶,又奖励海上贸易,大举提升当地的经济。

手工业

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断。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建国初和后唐明宗在位时,都曾分别采取某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后周时,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也有所发展。

雕版印刷最初是在民间流行,在五代十国时期尤为突出,其中以江南和巴蜀两地比较发达,不仅有民间书肆出售的佛经和日用各书,而且士大夫阶级所读的儒家经典也用雕版印刷发行。雕版印刷较发达的前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书、字书等。到后蜀时专门印制,导致"蜀中文学复盛"。公元932年后唐宰相冯道提议官方采行雕版印制《诗经》、《书经》、《礼记》等等九经,出现官方大规模印刷。这个计划由国子监实现,没有因为战乱而中止,直到953年后周时期才刻印完毕,共二十二年。从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此后朝廷刊印经书的数量增加,这个任务也交给国子监负责,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内,被称为"监本"。

五代亦为陶艺的重要蜕变期,也是由民间走向官方制窑。民窑与官窑分道扬镳,争奇斗艳,成为一色釉瓷器盛行的时期。官方创设官窑,专门供应皇室和官员所用。在北方有后唐、后周的御窑,在南方有吴越国的秘色窑,西南方有前蜀、后蜀的官窑。而民间也保持优良的传统,例如位于河北的定窑即十分兴盛。而吴越国的越器,其烧制技术优良,十分有名。 五代的陶瓷匠师更是创造出"雨过天青"的传世之宝,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制窑技术也远传国外,918年后梁时期时,高丽便学会中国的造瓷技术,并在康津设立了窑厂,此后又陆续传到了日本及西方各国。

澄心堂纸是五代时期的名纸之一。五代南唐后主擅写诗词,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还特地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蜀纸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澄心堂纸"。因为澄心堂纸的质量非常好,以至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佼佼者。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

对外贸易

由于诸国林立,兵祸连年,商贸往来受到了严重影响。如蜀国法令规定:"不许奇货东出"后周规定贩运食盐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贸易、互通有无是大势所趋。华北需要的茶叶经常通过商人南来贩运,南方茶商的行踪也远至河南、河北,他们贩卖茶叶,买回缯纩、战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盐也依赖华北供应。北方诸国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蜀向西边各少数族买马。南方的吴越、南唐、楚、南汉等国以进贡方式和北方进行贸易。吴越、闽国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

对外贸易也很兴旺,东自高丽、新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齐,都有商业往来。明州、福州、泉州、广州都是外贸重要港口。吴越、南吴和南唐从海外输入"猛火油"使用,还从海道再输往契丹。

科技

由于战乱与天灾,五代十国的科技发展不如唐朝,而南方十国的科技发展较北方五代兴盛。然而整体而言,在制瓷雕版、农业水利与火器方面仍有发展的地方。

天文

朝廷的历书因为藩镇割据不能遍及全国,人民为了能有历书使用,纷纷采用民间历书。其中唐朝曹士所编的《符天历》流行于唐朝后期、五代与北宋民间,有好几百年之久。《符天历》是以显庆五年为历元,以雨水为气首,以一万为基本天文数据的分母,从而大大减轻了计算工作。由于不是官方颁布的历书,被贬称为小历。

医学

在医学方面,五代出现了官方医官,后唐于清泰年间增设翰林医官之职。北宋后改太医署为太医局,并设翰林医官院。后蜀的韩保升是本草学家,他详察药品,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在后蜀帝孟昶的支持下,他以唐朝《新修本草》为蓝本,重新编著成《蜀重广英公本草》,史称《蜀本草》,后散失。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唐朝末年,雕版印刷比较发达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书、字书等。后唐时,开始刻印"九经"。长兴三年(932年),明宗命国子监以西京的石经为根据,校正"九经",抄写做注,雇雕字匠人刻版印卖。这项工程用了二十年时间,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六月才刻印完毕。从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后蜀也专门印制,导致"蜀中文学复盛"。后汉时,又将《周礼》等未刊的"四经"刻版印行。刻印"九经"促成儒学经典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农业水利

在农业与水利方面,五代也有很高的发展。韩鄂一般被认为是唐末五代人,他参考唐朝以前的农书如《齐民要术》等,撰写出《四时纂要》,是继《齐民要术》之后,又一本重要的农书。书中采用了"月令"的形式,按月编排农民每月应作的事宜,其中以农业为主体。此外也记录许多当代的农业技术,其中还首次记载茶树、棉花、香菇和薯蓣等作物的栽培技术以及人工养蜂。唐朝的茶叶研究到五代时仍然盛行,其中前蜀毛文锡著有《茶谱》等。 由于五代时期的河患增多,治河规模和次数都较前代为多。再加上南方十国极力发展经济,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积极建设。五代时已有遥堤出现。924年后唐时修筑酸枣河堤,于隔年由符习成功修复。五代还使用"帚工"来护岸、堵口、护堤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是将薪柴、竹木、软草等夹以土石捆扎成帚捆,然后连接起来,具有很好的抗水冲击作用。最后在宋朝成熟并被普遍推广使用。五代时,江南吴国、吴越国与南唐重修江河,引湖水济运,持续发展唐朝的塘浦圩田系统,并且吴越国还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

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本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了许多儒学经典。绘画方面,不论南方北方都有独到之处。

史学

史学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旧唐书》是这一时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学著作。唐代原有吴兢、韦述编撰的前朝国史,历朝实录也比较完备。但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战争,历朝实录多有亡佚,特别是武宗以后六十年的实录未能流传下来。这使唐史的修撰遇到困难。五代时,首先重视了搜集唐史料的工作。后梁末帝下诏征集唐代的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后唐明宗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唐人碑碣,这就为《旧唐书》的编撰做了重要而及时的准备。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至开运二年(945年),刘昫、张昭远等人撰成《唐书》二百二十卷(今本均为二百卷),后世称为《旧唐书》。尽管历来认为《旧唐书》有不少缺点,主要是对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宪宗以前多照抄国史、实录,而唐穆宗以后系编纂杂说、传记,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资料,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此外,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详述唐代贡举制度,尉迟偓撰《中朝故事》记载唐末四朝的旧闻,刘崇远撰《金华子》记叙唐末朝野故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记载唐及五代土人逸事,等等。这些五代十国时期的撰著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价值。

诗词

诗词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后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有韦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等收入《花间集》;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李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国亡被俘以后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绘画

绘画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 。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形容两人作品的不同风格。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社会

五代十国时期,关中是自耕农政治经济形态,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

帝王世系<参见:五代十国君主>

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唐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温,唐帝赐名全忠,受禅前夕改名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中文名:五代十国

外文名: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时间范围:907年 至 979年

主要城市:开封、宋州、徐州、扬州、太原、金陵、成都、福州、广州等

人口数量:3000万(五代末)

称呼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北宋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北宋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强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原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历史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建立后梁,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同年灭后梁。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称帝后更名暠)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夺取后蜀四州、南唐十四州、辽两州,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被迫班师,后不幸病亡。柴宗训即位后不到半年,就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而后吴帝杨溥将皇位禅让给徐知诰(李昪),建立徐齐,后改国号为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武平与南汉等占据。

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楚、南唐、北汉,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有南吴、南唐、吴越国、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武平、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两川地区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暠的弟弟刘崇所建。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而黄巢起义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朱温)、李克用与李茂贞这三派藩镇影响了唐朝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更成为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主。朱全忠与李克用因故不合,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朱全忠利用朝中的势力打压李克用,并且趁李克用与李茂贞等人抗衡之际威服河北各藩镇,并吞河中军、淄青军等节度使领地。地盘的扩充使得朱全忠的势力远大于李克用。而关中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虽然威胁唐廷,但因李克用与朱全忠的干涉而失败。

光启四年(888年)唐昭宗继位后,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召唤朱全忠入援。而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于是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机掌控朝中大权,还屠杀宦官数百人,派兵控制长安。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的威胁,暗中招募六军十二卫,被朱全忠在长安的眼线所察觉。

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弑唐昭宗,另立唐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天祐四年(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不久又杀之,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他受禅称帝前夕改名朱晃,国号梁,史称后梁,他即梁太祖,最后定都东都东京(今开封)。

梁晋对峙

各地藩镇在唐朝灭亡后,初期有些政权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奉五代为正朔,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不管他们的外交策略是什么,这些藩镇都已经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同时或相继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家称为十国。

中原地区归附后梁的半独立政权有义武节度使、北平王王处直、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卢龙节度使刘仁恭(911年其子刘守光称帝独立)等,独立的是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建立的岐国,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建立的晋国。蜀地方面,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广一带,占据江陵周围的荆南军高季兴在后唐时独立,湖南武安军马殷建楚国,两广(岭南)清海军刘隐建南汉,江南地区,占据两淮吴地的淮南军杨行密建吴国,浙江钱镠建吴越国,福建王审知建闽国。另外,交趾静海军曲承裕自立,在越南历史上被称为曲家,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开端。党项族组成的定难军也在陕北夏州一带割据自立。位于河西瓜州的归义军一度建立金山国。此时晋、岐与吴依旧奉唐室年号,而前蜀称帝,均不承认后梁,其余政权都臣服后梁。因此也难怪欧阳修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

梁太祖朱晃针对唐朝后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强烈改革。他极度厌恶宦官,曾拒绝在南方避难的宦官返回京城;讨厌唐廷高级官员,启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并且听从李振建议,屠杀宰相裴枢、崔远等三十名高官,史称白马之祸。这些失意士人重实际而轻名义,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

经济方面重视农业发展,致力减轻赋税;对军队十分严厉,如大将战死,所部士卒一律斩首,称“跋队斩”。然而后梁太祖晚年荒淫无度,甚至不顾伦理,经常召诸子之妻入宫陪侍。外交方面,后梁立国之初,几乎所有国家与藩镇都表示臣服,只有晋、岐、前蜀与吴敌视后梁,依旧奉唐室年号。其中晋国的李克用更是梁太祖的死敌,自开国起梁太祖就北伐晋国,在潞州(山西长治)与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称潞州之战。李克用因忧劳去世后,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宁、张承业的辅佐下而获得胜利。

910年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军于柏乡(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成功救援成德军,而梁军元气大伤,史称柏乡之战。北方之雄刘守光为人残暴,且是晋的强敌。他于909年被后梁封为燕王,建立燕国,911年称帝,史称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周德威讨伐刘守光,梁太祖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

梁太祖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满梁太祖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梁太祖而继位。然而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梁末帝。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

公元918年李存勖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惨败,但晋将周德威战死,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

921年张文礼杀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国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勖率军于镇州击溃梁赵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后。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即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将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山东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今山东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廷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言,使王彦章被撤换,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汴州。城破之日,梁末帝无奈命皇甫麟杀死他,后梁覆灭。

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后唐国力强盛。岐国李茂贞对后唐称臣,唐庄宗封他为秦王。公元924年李茂贞去世,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担任凤翔节度使,正式吞并了岐国。前蜀王建在建国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经济与军事都十分强盛。但918年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925年唐庄宗派郭崇韬、魏王李继岌率军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后唐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唐庄宗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任用李袭吉等保守派,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败坏。唐庄宗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进等人。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刘皇后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公元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不久,魏博军在赵在礼率领下于魏州(河北大名)叛乱,唐将李昭荣平定失败,唐庄宗只好派李嗣源(称帝后更名亶)前往平定。李嗣源于魏州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率军南征唐庄宗。各地唐军不愿为唐庄宗作战,汴州与洛阳陆续被陷,唐庄宗于内乱中流箭而死。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杀尽叛臣而称帝,即唐明宗,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自杀于长安。

唐明宗执政期间革除后唐庄宗时的弊政,朝政逐渐安定。他诛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销不少冗余机关,建立三司等财政机关;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加强中央军力,建立侍卫亲军以压制藩镇。这是五代少见的稳定时期之一,史家称唐明宗是五代时期仅次于周世宗的明君,他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被宋朝所继承。然而到晚年后唐再度走入内乱。

933年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被杀,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唐闵帝。此时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公元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唐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唐末帝。[28]内乱期间发生后蜀独立之事。原来在前蜀灭亡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不久唐明宗叛变夺位,孟知祥练兵意图独立。

932年孟知祥在并吞东川军后被唐明宗封为蜀王,并于唐末帝发动内乱时称帝建国,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继位。孟昶,嬖幸宠妃,信任庸才,已有速亡之咎,乃反欲勾通北汉,自启战衅,虽欲不亡,其可得乎让后蜀侥存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面。

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唐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继位后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惧而怀有叛变之心。936年唐末帝把石敬瑭调任天平军,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石敬瑭听从桑维翰与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辽太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国后晋,即晋高祖。

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晋高祖定都汴州,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契丹国对五代的影响力达到最大。

江南的扩张

五代进入后晋时期,国力大不如前,时常被契丹威胁。江淮地区的吴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吴国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属毕师铎率军攻打扬州,杨行密在抗敌过程中发展割据势力,最后建立吴国。902年杨行密被朝廷封为吴王,建都广陵,称江都府。执政期间鼓励农桑,稳定经济,使江淮地区逐渐复苏。对外则拥护唐室,与宣武军朱全忠敌对。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隔年江西钟传去世,诸子内乱,杨渥趁机派秦裴攻占江西,统一江淮。然而杨渥喜好玩乐,又猜忌功臣,大臣张灏、徐温发动兵变,杀死杨渥。908年徐温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帝,除掉想自立为帝的张颢,彻底掌握吴国大权。

徐温掌握大权后屡次攻伐吴越国未果,至后梁末期才和谈。唐朝灭亡后,吴国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祐”年号,直到919年吴国改元,才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对内则逐步剪除杨氏旧将以稳固其势力,然而专政的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曾因欺负吴王杨隆演而引来兵变,最后被部下朱瑾杀死。徐温养子徐知诰平定乱事,而徐知诰事徐温甚孝谨,最后成为徐温政权的继承者。杨隆演郁郁而终,其弟杨溥继位,并于927年称帝,即吴睿帝。927年徐温去世,追封齐王,养子徐知诰继位,成为吴国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吴帝和将领而颇得民心。

937年徐知诰接受吴睿帝禅让,吴亡,建国齐,都金陵,称江宁府(江苏南京)。同年,后唐灭亡。两年后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改姓名李昪,改国号唐,史称南唐,他即南唐烈祖。李昪建国后采取与民休息、与邻国友好的政策,使国力持续强盛。943年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国力仍然强盛,对外联和辽朝压制后周,对四周国家也采取见机入侵的方式,陆续灭闽国与楚国。

在南唐东南方有吴越国与闽国。吴越国的建立者为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都杭州,其疆域约同浙江省。907年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即吴越太祖。在位期间促进经济发展,保境安民;对外奉五代为宗主国,与吴和南唐为死对头,这个策略一直维持到亡国为止。另外曾经派使册封新罗、渤海国等国王,海中诸国皆奉他为君长。闽国是由福建观察使王潮所建立,其与其弟王审知控制福州一带,后为武威军节度使,其疆域约同今福建省。王审知执政后于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即闽太祖。在位期间也是提倡节俭,与民休息,并向五代称臣,使闽国迅速发展。公元925年闽太祖去世后,其继位者与宗室、大臣互相猜忌、斗争而使闽国逐渐衰弱。

943年闽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于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隔年闽景宗被大臣所杀,国内大乱。945年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同年南唐元宗趁机伐闽国,攻下建州,闽亡。然而吴越趁机介入,闽将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泉州、漳州又为清源军留从效所据,南唐最后只获得建州与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与吴越国的关系持续恶化。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内乱之际于951年派边镐攻灭,但隔年因楚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

南唐连年用兵使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丧失。再加上南唐元宗为人柔和、好谀恶直,以是群小竞进,政事日非。后周趁机于957年发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战败,割让江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南唐元气大伤。而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在毒害叔父李景遂后畏罪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六子李煜为太子,但是李煜的书生气质较重。南唐元宗为了避后周军与吴越军联合入侵金陵而迁都洪州,即南昌府。961年南唐元宗去世后,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后主,还都金陵府。

湖广的内乱

而湖广一带有荆南、楚、武平、南汉和静海。荆南又称南平国,其疆域约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兴为梁太祖的将领,907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治所为江陵。荆南地小势弱,因而向四周各国称臣。其君主高季兴贪图各国贡品而拦截抢夺,遭各国发兵威胁才愿归还,被称为“高赖子”。后梁灭亡后,高季兴改向后唐称臣,在公元924年被唐庄宗封为南平王,正式立国,建都江陵,他即武信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表示愿意协助伐蜀,但并未实际行动,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这些使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南平国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文献王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

楚国则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建。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署孙儒攻打两淮杨行密,孙儒部将马殷带部分人马经江西至湖南割据。907年后梁建立后,马殷向后梁称臣而被封为楚王,即武穆王。其势力涵盖今湖南与广西北部,对外臣服五代各朝,对内平定乱军、强藩,并且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定都潭州,即长沙府。楚文昭王马希范时期扩地至今广西东北部,国势颇盛。然而马希范在947年去世后国势大乱,楚将拥护次子马希广继立,使长子马希萼不满而叛变。950年马希萼成功攻下长沙,即楚恭孝王。然而他纵酒荒淫,使得楚将王逵、周行逢举兵叛变。他们拥护宗室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以刘言为武平军留后,率军占据朗州(湖南常德)。不久徐威也拥护马希崇为武安军留后,放逐马希萼。而马希萼则于衡山再度被拥立。

南汉疆域

楚国分裂成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三派后,南唐元宗趁机于951年派边镐攻占长沙,马希崇与马希萼先后投降,楚国亡。同时间南汉北取桂州(广西桂林)一带,占据整个岭南地区。隔年武平军留后刘言不愿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至此南唐全面退出湖南地区。刘言被后周封为武平节度使,由于与王逵对立而被王逵与周行逢所废而死。而王逵贪得无厌,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杀,武平军之位最后由周行逢继承。周行逢革除楚国劣政,爱护百姓,提倡廉洁。对将领用法严厉,果断诛杀。湖南地区又恢复平稳,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为止。

南汉是由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建立,907年被后梁封为彭郡王,后又先后封为南平王、南海王。刘隐稳固岭南后重用当地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基础。911年刘隐去世后,由其弟刘龑继位。刘龑再统一岭南后于917年称帝,即南汉高祖。国号大越,都番禺,号兴王府(今广东广州)。隔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高祖与邻国和好,推广科举制度。然而本身残酷奢侈,每视杀人则喜,宠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宁。

942年南汉高祖去世,其子刘玢继位,即南汉殇帝。南汉殇帝贪图享乐,当时有张遇贤叛乱,隔年被其弟刘晟所杀。刘晟自立为帝,即南汉中宗。在位期间,虽然夺取楚国容州(广西北流)、邕州(今广西南宁),但是提倡严刑立威,为人残暴,大肆屠杀皇族和大臣将领,先后有15个兄被他杀害,南汉只剩宦官、宫女执政。958年去世后,由其子刘鋹继位,即南汉后主。其间静海(今越南北部)开始脱离中国统治。西汉第一次统治交趾,而南汉是最后一次统治这里。

后晋与后汉

当十国陆续衰弱或自保时,北方的后晋也因为契丹国的威胁而屡屡不安。当时后晋新立,财政匮乏,契丹贪求无厌,藩镇多不愿服从。为解决财政危机,晋高祖采纳桑维翰的建议,采取安抚藩镇、恭谨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视农业、商业以提升经济。虽然契丹国得以安抚,但原燕云十六州官员如吴峦、郭崇威耻臣于契丹,不愿投降。各地藩镇几乎不服晋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拢契丹国以夺位,此时有赖杜重威、李守贞等人平定。937年天雄军(即魏博军)范廷光反于魏州,前去平乱的张从宾也向他投降,并且杀晋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最后在范张联军逼近开封时,有赖侯益与杜重威率军击溃而平定。杨光远自恃重兵而干预朝政,晋高祖常屈从之,后来勾结契丹国叛变而被李守贞打败而死。942年成德军安重荣指斥晋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并讨伐契丹。但实际上却是暗通契丹,意图夺位。晋高祖派杜重威率军击斩安重荣,史称宗城之战,并将其头送与契丹。同年位于代北的吐谷浑部,因为不愿意投降契丹国,首领白承福率部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契丹派使问罪。晋高祖最后在这些忧愤之中去世,其大臣冯道、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就以侄子石重贵继位于邺都(河北大名),即晋出帝。

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晋出帝听从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景延广对契丹人的敌意十分强烈,他杀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气,屡次对契丹挑衅。此举引来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愤怒,他于公元944年率军南征。当时河北大旱,蝗虫侵袭,契丹军攻掠贝州(河北清河)等地而还。隔年晋出帝派杜重威率军北伐,耶律德光闻之率大军南下,先是刘知远在太原痛击契丹,最后杜重威也成功的在白沟(河北定兴、新城间)击溃契丹军。然而,晋出帝于白沟之战后日益骄奢,又以冯玉执政,贿赂公行,朝政败坏。946年晋出帝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最后晋出帝开城投降,后晋亡,史称辽灭晋之战。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即辽太宗,正式建立辽朝。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原地区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东军刘知远听从张彦威的建议,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即汉高祖。辽太宗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他命萧翰留守开封,杜重威留守邺都。最后于杀胡林(河北栾城)去世,其兄子耶律阮继位,即辽世宗。

汉高祖在辽军北返后开始收复中原。萧翰得知消息后,劫持后唐宗室李从益称帝于开封,而后北返。汉高祖闻之派使杀李从益以定都开封,并派高行周与慕容彦超在魏州之战战役降服杜重威,诸镇相继归附。948年汉高祖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汉隐帝,并以杨邠、郭威、史弘肇与王章为辅国大臣。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有赖郭威平定。汉隐帝年长后猜忌辅国大臣,与郭允明协议后于950年以辽军寇河北为由派郭威镇守邺都,随后大杀杨、史与王等大臣,又杀郭威一家,并召泰宁军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郭威听从魏仁浦建议起兵南下,并派养子柴荣镇守邺都。隔年击溃慕容彦超,攻入开封,汉隐帝最后为郭允明等所杀。郭威本有意立刘崇子徐州军刘赟为帝,先以李太后临朝。当时恰巧辽军入侵,郭威出师御敌,但大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大军返回开封。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即周太祖,后汉亡。

后周与北宋

周太祖登基后剪除若干苛政,厉行节俭,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倾向。[48]然而刘赟被杀,使后汉旧将不服周廷。河东军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得知郭威称帝后,自立为帝,建国北汉。他依辽人为援,自称侄皇帝,并且伺机伐周。后汉旧将徐州巩廷美与泰宁军慕容彦超意图叛变,有赖周太祖陆续平定。954年周太祖去世,由养子柴荣继位,即周世宗。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一明君,于继位之初遭遇定都晋阳的北汉帝刘崇与辽将杨衮联合南下潞州、泽州(今山西晋城)二州。当时周廷惊恐,大多主张稳重行事,然而周世宗亲征上党在泽州高平县南(今山西晋城市高平南)击溃汉辽联军,并斩临阵后退的无能将领,史称高平之战。此后改革军事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内政方面,他招抚流亡,减少赋税,稳定国内经济。整顿吏治,延聘文人,打压武人政治,使后周政治清明。955年又废天下佛寺,获取大量铜器以整顿经济。军事与经济的提升都为日后统一中国本土而建立重要的基础。

周世宗柴荣在稳定国内后即意图统一天下,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955年率军击溃后蜀,占秦州汉中一带。956年率兵击溃南唐,获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称臣。959年周世宗率军北伐辽朝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周军陆续攻陷瀛洲、莫州等地。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生病,被迫班师。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周恭帝。960年禁军领袖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而后在开封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接受周恭帝禅让,后周灭亡,五代结束。他建立北宋,即宋太祖。

宋太祖继位之时,十国仍有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与湖南武平军周行逢、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这些国家或藩镇大多奉宋朝为宗主或臣服之。宋太祖面对辽朝的威胁,采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

962年荆南主高保勖去世,同年湖南周行逢去世,两国新主年幼无能。宋太祖趁机于隔年以平湖南之乱为由派兵南下并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荆南。

后蜀后主孟昶闻知荆南与湖南被并吞后,联合北汉以拒宋师。然而其晚年奢侈逸乐,朝政不修,军队皆无战斗力。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彦进出凤州(陕西凤县)、刘光义、曹彬出归州(湖北秭归),北东两路同时入蜀。结果不出六十多日,后蜀帝孟昶投降,后蜀亡。其宠妃花蕊夫人在亡国后写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南汉后主刘鋹将政事交给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由于只信宦官,官员都需阉割才能进用。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汉,由于南汉将领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领军,隔年南汉帝刘鋹投降,南汉亡。

南唐后主李煜是词坛高手,虽然终日以外患为忧,但不擅政事。当时有赖其弟李从善、大臣潘佑与将领林仁肇等人,尚且与后周得以对峙。宋朝建立后,李煜亲近小人,滥杀大臣,终日与臣酣宴、愁思悲歌,南唐国势混乱。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称病不入朝为由,派曹彬南征,并以吴越军为辅夹攻。最后李煜投降,南唐亡。

吴越国方面,虽然忠献王钱弘佐时趁闽国内乱获得福州,但是本身课税繁重,民不堪苦。到忠懿王钱俶时,因为对宋朝十分恭顺,宋太祖没有夺取地。而闽南清源军留从效割据一方,去世后多人争位,最后由陈洪进夺得。978年钱俶与陈洪进纳土归顺宋朝,吴越国与闽南清源军亡。

而十国最后一个国家北汉的末主是英武帝刘继元。979年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宋将郭进击败辽国援兵,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中国基本统一,正式进入宋朝时期。然而,尚有燕云诸州还未收复。宋太宗灭亡北汉后不久,他不顾大臣反对,从太原北伐辽国以图收复燕云失地。起初宋军攻下东易州(岐沟关)和涿州,但在燕京的高梁河之战惨败而退,至此进入宋辽对峙的时代。

疆域

唐亡于907年,861年张议潮又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称雄漠北。840年左右,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清源、武平所分据,吐蕃势力退出陇右。其后吐蕃国势日衰,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五代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而十国的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政治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用,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笼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繁多的源头。

五代十国时期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变化很多,官职废置不常,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十国虽然臣服于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构大致上与五代等同。

枢密使

唐中叶以后,宦官专权,神策军两护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号称“四贵”,往往侵夺相权,威逼皇帝。唐亡前夕,朱全忠诛戮宦官,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后梁初,曾改为崇政院使,后唐恢复旧名。以后,除后晋曾短期废置外,历朝相沿设置。枢密使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又大多为武将,皇帝经常与其商议军国大事,有时由枢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镇。其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居宰相之位,但枢密使的权势凌驾于宰相之上(宰相有时也兼任枢密使)。由于战事频繁,因此,军事机要成为枢密院的主要职司。宋代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开端。当时,其他政权大抵也都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

三司使

唐初,财务主要由户部下辖的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分管。中唐以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常由非户部的官员分别以判、知或使的名义分管。

唐昭宗在位时,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才开始出现三司使的官名。后唐曾设置租庸使,管辖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的专职,掌管中央财务。地方财政也听从三司指挥。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北宋前期三司理财的体制也是沿袭五代的。

法律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显德四年(957年),周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军事

唐亡前夕,朱全忠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以后,朱全忠以宣武军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为侍卫司。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

五代各朝时常扩充禁军,军事官制也繁多易变。梁太祖最亲近的军队是“厅子都”,此军装备精良,凶悍异常,太原晋军十分畏惧。立国后扩编宣武军为禁军,取禁军的精锐以成立侍卫亲军。在首都设左右龙虎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左右龙骧军,均以亲王为军使,后来名称时有变动。后唐禁军的前身是河东军,李克用以众多养子为骨干建立“义儿军”,是其最精锐的军队。征战的主力部队是公元915年收编的魏博银枪效节军,在灭梁时发挥重大作用。建国后在首都设立严卫左右军、捧圣左右军等。在唐明宗时成立侍卫亲军为禁军,以其邺都起事的兵士为骨干,又称随驾军。其中石敬瑭还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都卫副使。后晋又在首都设护圣左右军,其本部军源自石敬瑭在河东起事的军队,其部属刘知远还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汉军制沿袭后晋,没有很大的改变。后周在首都设龙捷左右军、虎捷左右军。周世宗时改革军事制度,实施练选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设有殿前都指挥使、水陆都部署、殿前都点检等高级军官,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其中殿前都点检掌握军事实权,后来担任此职的赵匡胤在周世宗去世后发动陈桥兵变,受禅建国北宋。其次是严明军纪,命兵部尚书张昭远制定新的军法。最后是限制藩镇权力,例如禁止造军器、干预民政等等。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征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刘仁恭在幽燕征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北汉规定十七岁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为兵。南唐曾强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从军。吴越钱俶“尽括国中丁民”为兵。湖南马希萼调发朗州全部丁壮为乡兵。闽国后期发民为兵,力役无节。除了兵役,还有各种名目的土木修建劳役。唐庄宗盛暑修建营楼,“日役万人”。荆南修理江陵外郭,驱兵民万余人从役。闽主建筑寺观宫殿,“百役繁兴”。赋役严重,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

由于地方节度使不受管制,时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纷纷加强禁军军力以压制地方实力派。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强干弱枝政策。

经济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到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南方十国国家林立,摆脱北方经济负担,而且君王重视生产发展,发展出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蜀地是农业、工商业发达地区,仓库饱满。江南两淮重农桑、茶叶、水利与商业贸易,其中吴越、闽国与南汉的贸易最为兴盛。湖广要靠卖茶和通商,运茶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料和战马以获利。这些区域彼此互通有无,并与华北、外国通商贸易,商业十分兴盛。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为全中国地区的经济中心。

由于北方内乱、外族入侵与天灾不断,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北方五代。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十国为了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石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的沦陷影响了宋朝的军事与经济。

农业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天灾而残破不堪,河北、河南、山东与关中一带都是战乱区。例如943年晋出帝时,春夏裏有早灾,秋冬有水灾,蝗虫大起,境内竹木叶都被蝗虫吃光;再加上军事上人为的决黄河水,水浸汴、鄂各州,使北方的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相对的,自汉魏六朝以来,比较平稳的江南、湖广与巴蜀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而十分兴盛,成为中原人民投奔的地方。在加上华南地区被细划分数国,各国为了提升经济力莫不细心经营,这使得十国的经济力远胜于重武力的五代。

周元通宝

虽然五代战乱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经济。梁太祖称帝后重视农业,他任张全义为河南尹,以恢复河南地区的生产。公元908年又令诸州灭蝗以利农桑。唐明宗执政期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到后周时,周太祖郭威为了减轻农民压力,于952年直接将兵屯的营田赐给佃户,以提升税收;并且废除梁太祖朱晃实行的“牛租”,使农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负担。到周世宗时,建立均田制,按实际占有田亩征税。这不同于隋唐前期的旧制,而是同两税法之后普遍实行税产是一致的。

南方十国提倡经济发展,并且重视兴修水利,防水治害。例如吴越、南唐奖励农桑;闽及南汉促进海外贸易;前蜀和后蜀亦能发展农耕丝织,此均能令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巴蜀地区在唐朝就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国之誉称。经历战乱后,在前蜀王建与后蜀孟知祥、孟昶父子的经营下,政治相对稳定。他们又注重兴修水利,广泛耕垦,在褒中一带还兴办了屯田,使得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后蜀时期,“百姓富庶”、“斗米三钱”,米便宜到一斗三文钱。而两广地区也让不少人迁居,五十年来,南岭以南无事,使得南汉府库逐渐充实。

吴与南唐、吴越所在的两淮、江南与太湖地区在隋唐时期十分繁荣,是唐朝的粮食重镇。历经庞勋之变与黄巢之乱后也逐渐回复,当地朝廷支持大规模开垦荒地,并且修筑水道。吴和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在句容疏浚绛岩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寿州筑安丰塘,少者溉田数千顷,多者溉田万顷以上。吴越王钱镠在钱塘江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并且疏浚西湖、太湖和鉴湖等,又募民开垦荒田,免征田税,使杭州一带成为江南富裕之城。而福建地区在唐朝后期经济力不强,王潮、王审知兄弟领有闽国后,他们劝民农桑,在连江县车湖周围筑堤,可溉田四万余顷。南唐和吴越的农民还修建了一种圩田,即围田。旱则开闸引水灌田,涝则关闸拒水,把低洼的涝地变成良好的耕田。而湖广之地,在东晋南朝以来也十分兴盛。马殷据湖南建国楚国后,不断提升湘中、湘西的粮食产量。在周行逢据有湖南时,人民“率务稼穑,四五年间,仓廪充实”。这些都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成为“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余粮区,到宋朝更有“苏常(或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南方除了粮食作物兴盛之外,在茶叶、丝绸与棉花等经济作物也十分兴盛,且进入专业化的地步。当时茶叶除了种于山区之外,也有建立于平地丘陵制之上。根据《四时纂要》记载当时江南茶园时分发达。五代时,楚国马殷对于茶叶、植桑养蚕与棉花十分兴盛,带动楚国的商业与贸易发展。闽国发展经济产物茶叶,又奖励海上贸易,大举提升当地的经济。

手工业

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断。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建国初和唐明宗在位时,都曾分别采取某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后周时,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也有所发展。

雕版印刷最初是在民间流行,在五代十国时期尤为突出,其中以江南和巴蜀两地比较发达,不仅有民间书肆出售的佛经和日用各书,而且士大夫阶级所读的儒家经典也用雕版印刷发行。雕版印刷较发达的前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书、字书等。到后蜀时专门印制,导致“蜀中文学复盛”。公元932年后唐宰相冯道提议官方采行雕版印制《诗经》、《书经》、《礼记》等等九经,出现官方大规模印刷。这个计划由国子监实现,没有因为战乱而中止,直到953年后周时期才刻印完毕,共二十二年。从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此后朝廷刊印经书的数量增加,这个任务也交给国子监负责,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内,被称为“监本”。

五代亦为陶艺的重要蜕变期,也是由民间走向官方制窑。民窑与官窑分道扬镳,争奇斗艳,成为一色釉瓷器盛行的时期。官方创设官窑,专门供应皇室和官员所用。在北方有后唐、后周的御窑,在南方有吴越国的秘色窑,西南方有前蜀、后蜀的官窑。而民间也保持优良的传统,例如位于河北的定窑即十分兴盛。而吴越国的越器,其烧制技术优良,十分有名。五代的陶瓷匠师更是创造出“雨过天青”的传世之宝,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制窑技术也远传国外,918年后梁时期时,高丽便学会中国的造瓷技术,并在康津设立了窑厂,此后又陆续传到了日本及西方各国。

澄心堂纸是五代时期的名纸之一。五代南唐后主擅写诗词,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还特地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蜀纸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澄心堂纸”。因为澄心堂纸的质量非常好,以至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佼佼者。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

对外贸易

由于诸国林立,兵祸连年,商贸往来受到了严重影响。如蜀国法令规定:“不许奇货东出”后周规定贩运食盐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贸易、互通有无是大势所趋。华北需要的茶叶经常通过商人南来贩运,南方茶商的行踪也远至河南、河北,他们贩卖茶叶,买回缯纩、战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盐也依赖华北供应。北方诸国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蜀向西边各少数族买马。南方的吴越、南唐、楚、南汉等国以进贡方式和北方进行贸易。吴越、闽国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

对外贸易也很兴旺,东自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齐,都有商业往来。明州、福州、泉州、广州都是外贸重要港口。吴越、南吴和南唐从海外输入“猛火油”使用,还从海道再输往别国。

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本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了许多儒学经典。绘画方面,不论南方北方都有独到之处。

史学

史学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旧唐书》是这一时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学著作。唐代原有吴兢、韦述编撰的前朝国史,历朝实录也比较完备。但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战争,历朝实录多有亡佚,特别是唐武宗以后六十年的实录未能流传下来。这使唐史的修撰遇到困难。五代时,首先重视了搜集唐史料的工作。梁末帝下诏征集唐代的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唐明宗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唐人碑碣,这就为《旧唐书》的编撰做了重要而及时的准备。后晋天福六年(941年)至开运二年(945年),刘昫、张昭远等人撰成《唐书》二百二十卷(今本均为二百卷),后世称为《旧唐书》。尽管历来认为《旧唐书》有不少缺点,主要是对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宪宗以前多照抄国史、实录,而唐穆宗以后系编纂杂说、传记,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资料,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此外,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详述唐代贡举制度,尉迟偓撰《中朝故事》记载唐末四朝的旧闻,刘崇远撰《金华子》记叙唐末朝野故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记载唐及五代土人逸事,等等。这些五代十国时期的撰著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价值。

诗词

诗词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后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有韦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等收入《花间集》;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李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国亡被俘以后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绘画

绘画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形容两人作品的不同风格。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科技

由于战乱与天灾,五代十国的科技发展不如唐朝,而南方十国的科技发展较北方五代兴盛。然而整体而言,在制瓷雕版、农业水利与火器方面仍有发展的地方。

天文

朝廷的历书因为藩镇割据不能遍及全国,人民为了能有历书使用,纷纷采用民间历书。其中唐朝曹士所编的《符天历》流行于唐朝后期、五代与北宋民间,有好几百年之久。《符天历》是以显庆五年为历元,以雨水为气首,以一万为基本天文数据的分母,从而大大减轻了计算工作。由于不是官方颁布的历书,被贬称为小历。

医学

在医学方面,五代出现了官方医官,后唐于清泰年间增设翰林医官之职。北宋后改太医署为太医局,并设翰林医官院。后蜀的韩保升是本草学家,他详察药品,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在后蜀帝孟昶的支持下,他以唐朝《新修本草》为蓝本,重新编著成《蜀重广英公本草》,史称《蜀本草》,后散失。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唐朝末年,雕版印刷比较发达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书、字书等。后唐时,开始刻印“九经”。长兴三年(932年),唐明宗命国子监以西京的石经为根据,校正“九经”,抄写做注,雇雕字匠人刻版印卖。这项工程用了二十年时间,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六月才刻印完毕。从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后蜀也专门印制,导致“蜀中文学复盛”。后汉时,又将《周礼》等未刊的“四经”刻版印行。刻印“九经”促成儒学经典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农业水利

在农业与水利方面,五代也有很高的发展。韩鄂一般被认为是唐末五代人,他参考唐朝以前的农书如《齐民要术》等,撰写出《四时纂要》,是继《齐民要术》之后,又一本重要的农书。书中采用了“月令”的形式,按月编排农民每月应作的事宜,其中以农业为主体。此外也记录许多当代的农业技术,其中还首次记载茶树、棉花、香菇和薯蓣等作物的栽培技术以及人工养蜂。唐朝的茶叶研究到五代时仍然盛行,其中前蜀毛文锡著有《茶谱》等。[62]由于五代时期的河患增多,治河规模和次数都较前代为多。再加上南方十国极力发展经济,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积极建设。五代时已有遥堤出现。924年后唐时修筑酸枣河堤,于隔年由符习成功修复。五代还使用“帚工”来护岸、堵口、护堤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是将薪柴、竹木、软草等夹以土石捆扎成帚捆,然后连接起来,具有很好的抗水冲击作用。最后在宋朝成熟并被普遍推广使用。五代时,江南吴国、吴越国与南唐重修江河,引湖水济运,持续发展唐朝的塘浦圩田系统,并且吴越国还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

民族

8世纪中叶开始称雄于漠北的回纥汗国,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和收复两京(长安、洛阳)、河北东至敦煌,出力很大。五代后唐时占有了营、平2州(今大凌河流域和滦河下游)。788年,回纥改称回鹘。9世纪初回鹘在鄂尔浑河流域受到黠戛斯的攻击被迫分3支西迁西域。一支南迁至以甘州(张掖)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恢复了北庭,统一了除青藏高原外,850年沙州人张义潮将瓜、沙等十一州归唐,11世纪初为西夏所并;一支西迁到新疆东部,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史称西川回鹘;一支迁至新疆西部和中亚,从10世纪中~12世纪建立了黑汗王朝。

东北方面形势也有新的变化。契丹和奚脱离了唐朝控制后,日益强大。10世纪初契丹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帝国。后晋时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大体上即今北京市、河北和晋北。五代末年中原王朝与契丹以河北白沟河和山西内长城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鲁藏布江一带。6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同为青藏高原上三大势力。至7世纪下半叶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称雄漠北。840年左右,后多次与唐朝争夺安西4镇。8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极盛时期。

西南有南诏的建国。隋唐时代在云南洱海周围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和白蛮等族长期融合形成了6个部落时在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南诏叛唐附吐蕃,史称“六诏”,诏即王的意思。蒙舍地处六诏最南大破吐蕃泫锐性收理毕壕揩,又称“南诏”。唐高宗时置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7世纪80年代吐蕃势力伸入洱海地区。唐朝为牵制吐蕃势力,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902年为郑氏所篡,建长和国。南诏亡。后经赵氏天兴国(928~929)、杨氏义宁国(929~937)建立了大理国。至937年政权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国。

自汉至五代千余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的越南北方地区于10世纪中叶脱离了中原王朝而独立。直至明初曾一度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前后仅20年。

外交

唐朝时胡汉融合,外族陆续入住中国四周。唐朝崩溃进入五代十国后,出现了一些外族国家,例如沙陀建立的前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还有契丹建立的辽朝,党项割据的定难军,吐蕃六谷部占据的凉州,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的回鹘归义军,西南的大理国,交趾国。这些都对宋朝的国际局势造成很深远的影响。

社会

五代十国时期,关中是自耕农政治经济形态,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

帝王世系

参见:五代十国君主

五胡十六国16位末代皇帝的人生结局和后世评价

1、前赵(匈奴):刘熙(?-329年),前赵摄政太子,其父被俘后,弃长安而逃到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后赵石虎攻破后被擒获并杀害。

2、后赵(羯族):石祗(?~351年),今山西榆社人,讨伐冉闵战败后被部将刘显杀害,首级送到邺城后,冉闵下令在大路口焚烧了了之。

评价:“史评其来自一个强盗之家,是个强盗;后赵的历任统治者由背叛获利,最后也亡于背叛”,冉闵的“杀胡令”就是从此君开始的,拯救了大汉民族。

3、成汉(巴氐):李势(?~361年),今四川成都市人,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军伐汉,兵败后投降,将其东迁建康(今南京市),辞世。

评价:“骄狂吝啬,贪财好色,杀人夺妻,不理国事,残害大臣,滥用刑法,但是个狠人”。

4、前凉(汉):张天锡(346年~406年),小名独活,今甘肃平凉市人,归降前秦后,在建康的大宅里病逝。

评价:“少有文才,荒淫声色,不理政事”,号称史上最擅长脱口秀、靠耍嘴皮子讨生活的皇帝。

5、前燕:慕容暐(wěi)(350年~384年),今辽宁义县人,图谋诱杀苻坚,阴谋败露,遭到处死。

评价:“平庸暗弱,不自量力”。

6、前秦(氐族):苻崇(?~394年),今甘肃秦安县人,其父被杀后,逃奔到湟中(今青海西宁),兵败后被杀。

7、后燕(鲜卑族):慕容熙(385年~407年),谥号昭文皇帝,其养子慕容云发动政变,攻城不下躲在树林里被抓住后,萎瘪得像条死狗一样,最后被弑杀。

评价:“荒淫无度,滥杀无辜”,被情人扶上皇位,视百姓如畜牲,视妃嫔如命根,如此痴情的皇帝堪称第一。

8、后秦(羌族):姚泓(388年~417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出城投降刘裕后,被押解到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在建康闹市中斩首。

评价:“为人孝敬友爱,开明远见宽宏大度,但无治国才能,并是个病秧子”。

9、西秦(鲜卑族):乞伏暮末(?~431年),今甘肃陇西县人,欲归附北魏不成后,投降胡夏,后被胡夏皇帝赫连定所杀。

评价:“滥杀于人 终被人斩杀”。

10、后凉(氐族):吕隆(?~416年),今甘肃天水人,在南凉和北凉夹攻之下投降后秦,后因与其子吕弼谋反而被诛杀。

评价:“容貌很美,善于骑射,诛杀豪族,坑杀百姓,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刽子手”。

11、南凉(鲜卑族):秃发傉(nù)檀(365年—415年),投降西秦乞伏炽磐,次年被乞伏炽磐毒死。

评价:“年少机警,有才干胆略,但忌用汉臣”。

12、南燕(鲜卑族):慕容超(385年~410年),今辽宁义县人,拒降城破被俘押送到建康(今南京),在街市被斩首。

评价:“游冶无数,奢侈靡费,  凌虐宗室大臣,还算有骨气的帝王”,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人生如戏的帝王,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里的姑苏慕容说的就是此人。

13、西凉(汉):李恂(?~421年),今甘肃临洮县人,北凉军引水灌敦煌乞降不成后,自杀。

评价:“施政名声卓著”。

14、北凉(匈奴):沮渠牧犍(?~447年),今甘肃张掖市人,都城被攻破后归降北魏,受封河西王,聪颖好学,和雅有度8年后宣称密谋谋反,坐罪赐死于家。

评价:“聪颖好学,和雅有度”。

15、胡夏(匈奴铁弗):赫连定(?~432年),今陕西靖边县人,攻打西秦和北凉途中为吐谷浑军队所俘,解送北魏后,被魏太武帝拓跋焘斩杀。

评价:“凶暴无赖,阴险狡诈”。

16、北燕(高句丽):冯弘(?~438年),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人,北魏兵临城下逃往高句丽。两年后,被高句丽国王杀死。

评价: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狠的皇帝,杀死大哥的100多个孩子,比唐太宗李世民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