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文天祥[wén tiān xiáng] 中国南宋末年文忠烈、文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时间:2022-05-26 20:11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文天祥[wén tiān xiáng]中国南宋末年文忠烈、文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

文天祥[wén tiān xiáng]

中国南宋末年文忠烈、文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本名:文天祥

别名:云孙,文忠烈,文丞相

字:宋瑞,一作履善

号:浮休道人、文山

所处时代:宋末元初

人物生平

忠鲠不屈

文云孙(后改名天祥),字天祥,[5]于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淳化乡富田村(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是父亲文仪与母亲曾氏的长子。富田文氏,本为四川成都人,后移居庐陵。

清人绘文天祥像,取自1905年2月《国粹学报》

据史料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皙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便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道:“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云孙参加科举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日久,倦怠政事,文云孙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没有草稿,一气呵成。理宗览后,亲自选拔他为进士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于是,成为状元的文云孙改名文天祥,改字为宋瑞(又字履善)。中举不久后,因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分兵三路,大举南侵,宦官董宋臣建议理宗迁都。朝臣无人敢非议,唯有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建议不被采纳,就自请免职回乡。后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此时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未被回复。在之后,文天祥出外知瑞州(今江西高安),改授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再升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而被罢职。后来,文天祥奉命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宰臣贾似道称自己患病,请求致仕,用以要挟理宗,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文辞中多有讽刺之语。当时起草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悦,指使台臣张志立弹劾文天祥,将其罢免。到此时,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于是援引北宋钱若水的例子致仕,当时他才三十七岁。

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被起用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因此见到了前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色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

率军勤王

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知赣州(今江西赣州)。期间“谏诤有风烈,治郡持节,廉明有威”。

德祐元年(1275年),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派陈继周率郡里的志士,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的士兵,各英雄豪杰群起响应,聚集兵众万人。宋廷得知此事,命文天祥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身份率军包围京师临安府。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畿,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我为此深感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到这时,痛心地贬损自己,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每当与宾客、僚属谈到国家时事,他就痛哭流涕,抚案说道:“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

苦战东南

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临安(今浙江杭州),担任平江府知府。当时因为丞相陈宜中没有返回朝廷,所以没有受到派遣。十月,陈宜中至,于是派遣去任职。朝议中刚刚擢升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封吕文德为和义郡王,想以此寻求和好。吕师孟更加傲慢骄横、放肆。

文天祥辞别宋恭帝,之后上书说:“朝廷之内,具有姑息、求和意向的大臣很多,具有奋发之志、果断处事的人却很少。我请求处斩吕师孟作为战事祭祀,用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又说:“我大宋吸取五代分裂割据的教训,削除藩镇,建立郡县城邑,虽然一时完全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但国家因此渐趋削弱。所以敌军到一州就破一州,到一县就破一县,中原沦陷,悔恨、痛心哪里还来得及。”随后,他建议将天下为四镇,设置都督作为统帅,具体部署有:

广南西路并入荆湖南路,建治于长沙;

广南东路并入江南西路,建治于隆兴(今江西南昌);

福建路并入江南东路,建治于番阳(今江西鄱阳县);

淮南西路并入淮南东路,建治于扬州。

同时,他建议责令长沙兼领鄂州等处,隆兴兼领蕲州、黄州,番阳兼领江东,扬州兼领两淮,使他们辖区范围更广、力量更强,足以抵抗元军。之后各地约定日期,一齐奋起,使元军四散,疲于奔命,再伺机而动,便能击退元军。但当时朝议认为文天祥的议论过于疏阔,难以实行,故而未予采纳。

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文天祥抵达平江,元军已从金陵出发进入常州。文天祥派遣他的将帅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助常州,行到虞桥,麻士龙战死,朱华率领广南军队,战于五牧,被打败,尹玉也被打败了,争相渡水,扒张全军中的渡船,张全的士兵斩断他们的手指,都淹死了,尹玉率领残兵五百人夜间发起战斗,到第二天早晨都战死了。张全不发一箭,逃跑退却了。元军攻入常州,占领了独松关。陈宜中、留梦炎召令文天祥,弃守平江,退守余杭。

义使元营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文天祥担任临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陈宜中、张世杰撤退,文天祥升任枢密使。不久,再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议和,与元军主帅伯颜在皋亭山争论。伯颜发怒拘捕了他,同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枢密院事刘祒,向北至镇江。文天祥与他的侍客杜浒等十二人,于夜间逃入真州。苗再成出来迎接他,高兴得流着眼泪说:“两淮的士兵足可以兴复宋朝,只是二制置使有些矛盾,不能同心协力。”文天祥问道:“这个计谋是从哪里来的呢?”苗再成回答说:“现在先约淮西兵赶赴建康,他们必然全力以防御我们淮西的士兵。指挥东面各将帅,以通州、泰州兵攻打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兵攻打杨子桥,以扬州兵攻打瓜步,我率领水军直捣镇江,同一天大举出兵。湾头、杨子桥都是沿长江的脆弱之军,又日夜希望我们军队攻来,攻打他们,定会很快取胜。一齐从三个方向进攻瓜步,我自己率兵从长江水面中以较少的士兵佯攻,虽然有智慧的人也不能预料到这一点。瓜步攻下后,以东面的军队入攻京口,西面的士兵入攻金陵,威胁浙江的后退之路,那么元军的大帅就可以生擒了。”文天祥对此大加赞扬,随即写信送两个制置使,派遣使者四面联络。

文天祥版画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南陵无双谱》

文天祥没有到的时候,扬州有逃跑归来的士兵说:“朝廷秘密派遣一丞相进入真州劝说投降来了。”两淮安抚制置使李庭芝信以为真,认为文天祥劝降来了。派苗再成迅速杀掉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心杀他,欺哄文天祥到相城垒外,把制司的文书给他看,把他关在门外。好久以后,又派两批人分别去窥测证实天祥是否是来劝降的,如果是劝降的就杀了他。两批人分别与天祥谈话后,证实其忠义,都不忍心杀他,派士兵二十人沿路护送至扬州,四更鼓响时抵达城下,听等候开城门的人谈,制置司下令防备文天祥很严密,文天祥与随从听说后相互吐舌,于是向东入海道,遇元军,躲入四围土墙中得以免祸。然而,因为饥饿而走不动路,于是向樵夫们讨得了一些剩饭残羹。走至板桥,元军又来了,众人跑入竹林中隐伏,元军进入竹林搜索,擒获杜浒、金应;虞候张庆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身上两度被箭射中;文天祥两次都未被发现,得以脱身。杜浒、金应拿出身上的金银送给元军,才被放回,雇募二个樵夫,抬着坐在箩筐里的文天祥到高邮,泛海坐船至温州。

志专恢复

文天祥听说益王赵昰未立,于是上表劝赵昰即帝位。德祐二年(1276年),赵昰即位后,以观文殿学士、侍读的官职召文天祥至福州(今福建福州)。文天祥到达行朝后,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升为右丞相。他主张积极北上,开府永嘉(今浙江温州)。而张世杰则坚持开府广州,为小朝廷南逃作准备。不久因广州降元,张世杰这才让文天祥开府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见其一呼百应,唯恐影响在己之上,就借端宗之命,命他将督府远移到汀州(今福建长汀),还百般阻挠他入朝。

德祐二年(1276年)七月,以同都督职出掌江南西路的文天祥先召集士兵进入汀州,在十月又派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溁率领一支军队攻取宁都(今江西宁都),参赞吴浚率一支军队攻取雩都(今江西于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都从江西起兵来与他会合。招谕副使邹洬在宁都召聚兵众,被元军击败,与他一同举事的刘钦、鞠华叔、颜师立、颜起岩等都遇害了。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收复永丰县(今江西永丰),不久兵败被俘,死于狱中。文天祥听后,穿起丧服,痛哭不已。

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元军攻入汀州,文天祥于是迁移漳州,请求入卫朝廷。赵时赏、赵孟溁也率兵归来,唯独吴浚的士兵没有到。不久,吴浚降元,来游说文天祥。文天祥派人缚起吴浚,把他吊死了。四月,进入梅州,处死专横跋扈的都统王福、钱汉英。五月,文天祥迁出进入会昌。六月,进入兴国县。七月,遣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溁荣等率大军进逼赣城,邹洬率领赣州各县的军队攻取永丰,他的副官黎贵达率领吉州各县的士兵攻取泰和。吉州八县克复了一半,仅剩赣州没有攻下。临洪各郡,都送钱劳军。潭州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在邵州、永州等地起兵,克复数县,抚州人何时等起兵响应文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都派人到军中接受调遣参战。

元军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派遣士兵入援赣州,而自己率兵在兴国进攻文天祥的据点。文天祥没有预料到李恒的兵突然攻至兴国,于是率兵撤退,靠近永丰的邹洬。邹洬的军队已在他的前面溃败,李恒于是穷追文天祥至方石岭。部将巩信坚守拒战,身中数箭而死。到达空坑,士兵都被打败溃散,文天祥的妻妾子女都被抓住。赵时赏坐在轿子中,后面的元军讯问他是谁,赵时赏说“我姓文”,众兵以为是文天祥,活捉了他返回军营,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脱。

彭震龙、张汴等死于军中,缪朝宗上吊自杀,赵时赏及吴文炳、林栋、刘洙、萧敬夫、萧焘夫等均被杀害。

战败被俘

文天祥召集残兵奔赴循州,驻扎于南岭。黎贵达密谋向元军投降,被擒杀。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进驻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已死,卫王赵昺继位。文天祥上表自责,请求入朝,没有获准。八月,文天祥被加封为少保、信国公。军中瘟疫又流行,损失士卒数百人。文天祥的母亲和他唯一的儿子都病死了。

十一月,进驻潮阳县。潮州盗贼陈懿、刘兴多次叛附无常,为潮阳人一大祸害。文天祥赶走了陈懿,抓住刘兴,杀了他。十二月,赶赴南岭,邹洬、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而来,再次攻伐陈懿的党羽,陈懿于是暗中勾结元将张弘范,帮助、引导元军逼攻潮阳。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众士兵随从措手不及,都埋头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吞食龙脑,但侥幸未死。其僚属、部卒大多被抓获杀害。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不肯行跪拜之礼,张弘范以客礼接见,同文天祥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文天祥最后创作了《过零丁洋》,诗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后,笑着将其收藏(一说张弘范“但称好人好诗,竟不逼”)。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元军置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皇上,不失宰相之位。”文天祥含泪说:“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以身殉志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仍然没死,才又吃饭。到达燕京,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文天祥没有入睡,坐等天亮。于是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当时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降臣王积翁说:“南人中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忽必烈于是派王积翁去传达圣旨,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与宋官谢昌元等十人一起请释放文天祥为道士,降元的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号召起事,置我十人于何地?”此事于是作罢。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同宰相议论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结果没有被释放。

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至元十九年(1282年),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元左丞相阿合马为“盗”刺杀,元廷于是撤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并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之后,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有人建议答应文天祥的要求,忽必烈同意,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但文天祥已经遇害。

文天祥像,取自《闽台历史名人画传》

临刑时,文天祥尤为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成了。”在向南方跪拜后,他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几天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发现他的面色如同生者一般(欧阳氏是否来收殓遗体,记载不一)。这时,刑场上出现十位江南义士,他们冒死来为文天祥办理后事。在遗体的衣带间,他们发现了这样一篇附有序言的赞: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浩气长存

文天祥就义的消息传到南方后,他旧日在勤王军的部属和朋友非常悲痛,纷纷设酒祭奠,撰文赋诗,以表悼念之情。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文天祥归葬于故乡富田村东南二十里的鹜湖之原,乡人邓光荐为之作墓志铭。

元至治三年(1323年),吉安郡学奉文天祥像于先贤堂,和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杨万里并列。实现了文天祥少年时的志愿。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廷在北平教忠坊建文丞相祠,岁时遣官致祭。后庐陵也建文丞相忠烈祠。终明一代,宣城、温州、汀州、潮阳、五坡岭、崖山、大兴均兴建了文天祥的纪念祠堂。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年),经巡抚江西的右佥都御史韩雍、华盖殿大学士陈循等奏请,按照《谥法》中“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的含义,代宗赐文天祥谥号为“忠烈”。清道光年间,文天祥从祀于孔庙。

主要影响

举兵抗元

文天祥于开庆元年(1259年)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时元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文天祥上书宋廷,建策建方镇分地防守,从民兵中选精兵,破格选用将帅。并请除杀动摇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纳,辞官回乡。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宋守将多降。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今杭州)。他上书建议分全国为四镇,集中财力、军力抗元。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今属江苏),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今杭州西)。德祐二年(1276年)力请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张世杰率京师军民20余万,与元军背城一战,宋廷不许。后一度被元廷扣押,北上途中逃至温州(今属浙江)。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进军江西失败。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义军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击败元军,收复兴国(今属江西)及赣州、吉州的属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于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文学成就

诗歌内容

文天祥诗歌的内容和风格前后迥异,成就也大为不同。学术界一般以德祐元年(1275年)他奉诏起兵勤王为界限,将其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酬唱赠答、抒怀言志诗

文天祥前期诗歌约有三百余首,因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大部分都是酬唱赠答与抒怀言志之作,这时候的诗歌在艺术及思想深度上虽不及他后期的创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生日和谢爱山长句》中说“夜阑拂剑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这些诗写得豪迈奔放,雄健壮阔,将文天祥早期的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火热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前期的作品中还出现有“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题黄冈寺次吴履斋韵》)这一类描写南宋末年外族入侵,表达对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结束战乱的信心和愿望的思想性较深的作品。

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杜甫诗歌中所展现出的符合儒家传统伦理观的性情,正与文天祥提出的“性情”相契合,文天祥在杜诗中找到强烈的认同感,与杜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天祥边塞诗中的浑浑正气波及甚广,不仅在当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二)后期:爱国诗、纪行诗

文天祥后期的作品大多收录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中,一共有五百七十余首,这一时期文天祥被元兵囚禁,但他忠贞之心并未减少,创作量也很大,这一时期他的诗风主要是效法杜甫,以诗纪时事,以诗纪所遭。《指南录》中大部分篇章是叙述文天祥被俘北行,虽身处艰难困境,却依然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纪事诗。《指南后录》是文天祥诗歌思想深度,表达感情最为强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爱国精神与民族正气最强烈的表现,是文天祥自励与忠贞的表现。此外,在《过零丁洋》《正气歌》中,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他的《集杜诗》二百余首分别记述了南宋末年抗元斗争、起兵勤王被俘入狱与追忆前人旧事、感叹世事的个人生平遭遇,将国家兴亡、民族命运与自己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出他爱国,不愿屈服于外族,誓死与国家命运共存亡的爱国之情。

艺术特色

从语言与表现手法等方面,文天祥的诗歌风格被归纳为如下数点:

(一)语言风格

文天祥的诗歌大多直抒胸臆,能够以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感情,是诗歌极富表现力。如《纪事》这几首诗,用特别常见的口语化语言将面临敌人的威逼利诱与压迫依然能够慷慨从容,严词相待,终不辱使命的爱国主义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以这种外表平易晓畅,意蕴却深刻绵延的语言,不但显示出他对于平时生活的认真观察,同时还显示出他语言运用能力的精通。在他其他一些诗中还显示出他独具特色的一面是虽有些诗句对语言千锤百炼,却丝毫显示不出生硬晦涩的地方,还有“风摇春浪软,礁激暮潮雄”(《乱礁洋》)、“橹声人语小,岸影客心长”(《幕客载酒舟中即席序别》)这些诗句,也足以见出他语言极具特色的一面。

(二)连用用典

用典是历代文人学者所关注的一种写作技巧和方法,文天祥能够十分贴切的巧用这些典故。在他前期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是文学典故,如在《闲居和云屋道士》中,反用王羲之兰亭集会时感叹时事、感叹人生的典故,认为有些事不应该背后议论,既已事成定局,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豪放旷达一点呢?于豪放旷达之中又透露出丝丝的忧愤之情。在他的后期诗歌中,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作为一名爱国志士,诗歌中运用历史典故较多,他从年幼时候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左传》《史记》《汉书》,在他的《正气歌》中运用一系列苏武、董狐、张良等名臣烈士的典故来表明他的决心。文天祥的这种连用典故的现象,不但不显得刻意衔接,诗中的慷慨义气让人读后,反而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鼓舞。

(三)赋笔、比兴手法的运用

在宋代,由于当时的理学派倡导质直诗风,又由于他从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此时代的文天祥赋笔与比兴的手法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运用的较多。在他的《指南录》中,主要是叙述他出使元营,被拘后设法逃脱归国的艰苦经历,他在这里采用了杜甫用组诗记事的方法创作,这类以记述自己遭遇,刻画生活环境恶劣的诗篇基本都以赋笔的方式完成。在《指南后录》与《吟啸集》中,诗人将赋笔与比兴二者结合运用,将自己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国恢复自由并对于元人无论怎样的恐吓与诱惑都不活动摇他的忠贞之心。诗人将这两种手法结合运用,即表明自己遭遇,又表现出自己决心的用法,在宋诗中给后人影响非常深刻。

后世影响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如明代的名臣于谦、孙燧受到文天祥事迹的影响,在危难之际都能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文天祥作为抗元典型人物被从历史记忆中挑选出来鼓舞社会民众,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被大力发掘、塑造和宣传。

主要作品

文天祥生平著作甚丰。除对策、封事等外,文天祥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氏通谱·信国公遗翰》记载:“信公遗稿,在元时类集五十卷。公(文天祥)之孙(文)富刻板传世,经兵燹不全。”文富编辑的50卷本也非全集。《纲鉴易知录》说:文天祥“居狱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至是兵马司籍所存上之,观者无不流涕悲恸”。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文天祥生平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后丢失。元朝时,其乡人搜访其作品,编为前集32卷,后集7卷,世称“道体堂刻本”。今所见的文天祥文集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刻本。

文天祥在从政与戎马外,亦深爱书法、绘画。他对历代书法名碑帖皆有浏览并临摹。其字如其人,书作清疏挺竦,俊秀开张,笔笔有法,十分精妙,所见者皆起敬起爱。对纸墨之微,十分讲究,亦皆不苟。清人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说,其书法“纸墨所健,是为白鹿纸也。书法清癯,使人心目爽然”,但凡见者,“怀其忠义而更爱之”。传世书迹有《小青青诗卷》、《篆玉带砚铭》、《瑞阳帖》、《诸割》、《木鸡集序卷》、《谢昌元座右辞卷》(一作《谢昌元座右自警辞》)、《虎头山诗》与《上宏斋帖》等。

文天祥行书《上宏斋帖》,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文天祥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天祥书札

文天祥草书《木鸡集序卷》,辽宁省博物馆藏

历史评价

赵昀: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王积翁:南人无如天祥者。

孛儿只斤·忽必烈:是好人也。

邓光荐《宋丞相文天祥墓志铭》:虽功业不能以尺寸,而志节昭灼乎终古。南北之人无问识与不识,莫不流涕惊叹,乐道其平生。自古节义之大臣,盖不若是之烈云。

王炎午在文天祥生前被囚时作《生祭文丞相文》说: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丧父,受公卿俎奠之荣;奉母,极东南迎养之乐: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授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华元踉跄,子胥脱走,丞相自叙几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矣;倡义勇出,则颜平原、申包胥矣。虽举事卒无所成,而大节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 

文天祥死后,他又撰《望祭文丞相文》,说“名相烈士,令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文天祥之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

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①我公就义何从容,名垂竹帛生英雄。②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间留好样。

元代佚名所著《昭忠录》认为,文天祥“芳名壮概,与宇宙同不朽”。

郑思肖《文丞相叙》:丞相文公天祥,才略奇伟,临大事无惧色,不敢易节。

忠臣、孝子、大魁、宰相,古今惟公一人。

苏天爵《文丞相画像赞》:早游学宫,即思尽忠。入对大廷,直言匪躬。行都之召,天命已改。倡议兴师,奋起岭海。如人初疾,委之庸医;及厄于危,卢、扁何施?慷慨伏节,从容就死。表著臣则,张皇人纪。彼士肤敏,富寿安荣。肃瞻公像,凛然犹生。

脱脱等主编《宋史》: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虞集《哭文丞相诗》: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杨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记》: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已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

朱瞻基:此人心如铁石,元君百方诱之降,终不屈,可谓万世不磨。

李昌祺:若宋丞相文天祥,授任于倾危之际,脱身于俘执之中,倡义勤王,艰难万状,功虽未究,忠则有馀,竟能取义成仁,从容就死,为千万世臣子之式。

韩雍:①宋丞相、少保、信国公文天祥,弱冠状元,临危拜相,跋涉于艰难险阻之中,经营于颠覆流离之际,志专恢复,屡折挫而不移心,切报君滨,颠危而不变,国亡被执,系狱累年,诱之以大用而不从,挟之以刀锯而不屈,卒之杀身成仁,而收三百年养士之功,立千载为臣之极,精忠大节,与日月争光,与天地悠久。②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扶天常,以植人纪,以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气。其于世教,重有补焉。

陈循:天祥孤忠大节为宋臣,首按谥法;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请谥曰“忠烈”。

于谦《文山先生像赞》: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廖庄《拜文丞相祠》:丞相祠堂在富田,我来拜谒正残年。旧时节操存松柏,终古丘坟锁雾烟。宋主可怜奔入海,文山犹自耸擎天。大明为雪腥膻耻,留得孤忠百世传。

黄仲昭《谒文丞相祠》:故宫芳草泣铜人,沧海楼船是紫宸。赤手欲擎西坠日,丹心誓扫北来尘、山河万里归元主,庙宇千年祀宋臣!翘首燕山知几仞?至今高节其嶙峋。

孙燧《文丞相像赞》:伟哉文公,千古之士。方国脉尚存也,流离颠沛,惟恐不得其生;及国脉既绝也,慷慨从容,惟恐不得其死。求生匪死,求死匪生。生死惟求,成就一是。丈夫事业,固每如此。百世闻风,孰不兴起?

敖英《东谷赘言》:人莫不有死也,恶之欲其死者,众人之情也。爱之欲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爱之矣,又欲其死何哉!盖所爱有重于死者,先民有言,纲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霁云被执而未死,张睢阳大呼男儿以速其死,文丞相被执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

孙承恩《古像赞·文丞相》:烈烈文山,忠节孤劲。身荷纲常,还报列圣。正气不亡,百世犹昨。山川峙流,风霆磅礴。

林大钦为方饭亭撰题的对联:热血腔中祗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

宋仪望《宁国府文丞相祠记》: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闻其名犹知敬慕,况过化之区乎!孺子懦夫一及当时事怒发竖指,涕洟沾襟,况冠裳之儒乎!

谢肇淛《五杂俎》: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凤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与贲育中黄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王夫之《宋论》:夫忠臣于君国之危亡,致命以与天争兴废,亦如是焉而已。当德祐时,蒙古兵压临安,亡在旦夕,求所以存宋者终无术矣。诚不忍国亡而无能为救,则婴城死守,君臣毕命以殉社稷,可也。奉君出走,收余烬以借一,不胜,则委骨于原隰,可也。死不我值,求先君之遗裔,联草泽之英雄,有一日之生,尽一日之瘁,则信国他日者亦屡用之矣。乃仓卒之下,听女主乞活之谋,衔称臣纳贡之命,徼封豕长蛇之恩,以为属国于江介。爱君而非所以爱,存国而固不可存,信国之忠,洵忠而过矣。……信国自处以君子,而以细人之道爱其君乎?……已入虎吻,而犹祝其勿吞,词愈哀,志愈辱,其亡愈可伤矣!信国之为此也,摇惑于妇人之柔靡,震动于通国之狂迷,欲以曲遂其成仁取义之心,而择之不精,执之不固,故曰忠而过也。

康五瓒《赣州文信国公祠记》:公忠义炳若列星,由宋迄今,赐爵锡谥,尊显备极……庙食遍天下,然公之不朽者,不在祠之有不有也。

爱新觉罗·弘历《文天祥论》: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贵,而不论其才焉。……未有忠诚有德,而败人之事者,即势至于不可为,亦必竭忠尽瘁、死而后已,不肯忍耻偷生,以辱其国也。……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兵败被执,视死如归。而元人弗杀,冀其忠义之心久而懈也。……而公方以百折不回之气,万变不逾之志,妻子在前而不顾,高官大禄而不慕,心惟宋室是向,自书其志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可谓行践其言矣。

洪亮吉《读史》:七尺终当死报君,黄冠南下属传闻。一编琬琰名臣录,都让王家生祭文。

石韫玉《三忠祠·文天祥》:柴市悲风起夕暾,西湖花月总消魂。两朝养士留人杰。一旅勤王答主恩。岂愿黄冠归故里,直思赤手定中原。成仁取义平生志,临死方知不食言。

阮元《温州江中孤屿谒文丞相祠》:独向江心挽倒流,忠臣投死入东瓯。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朱鸟西台人尽哭,红羊南海劫初收。可怜此屿无多土,曾抵杭州与汴州。

陆以湉《冷庐杂识》:此四人者(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

蔡东藩《宋史演义》: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

毛泽东读《新唐书·徐有功传》时有批语:评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蒋介石1934年在《立志为学与服务》一文中说:“如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陆象山其道德文章事业无不出类拔萃,彪炳千古。尤其是文天祥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崇高伟大的人格,更不祗江西一省之光荣,实堪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之精神与人格,而为整个民族万古不磨的光荣。”1957年在《说士气》中,他又评道:“他所手撰的正气歌,不但发扬了我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精神,而且为我千秋万世的后代子孙,立下了忠奸顺逆决然划清的标准。”

范文澜在《大丈夫》将文天祥视为“堪作模范的伟人”,阐述其“发扬汉族声威,抗拒夷狄侵陵的事迹”。

人际关系

关系 姓名及生卒年 简介

父亲 :文仪(1215-1256) 字士表,号革斋。祥兴年间赠太师、惠国公。

母亲 :曾氏(?-1278) 泰和梅溪人曾珏之女。封齐魏两国夫人。

二弟 :文璧(1238-1298) 与文天祥同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南宋时官至惠州知府。入元后官至通议大夫等。死后追封雁门郡侯,谥号“文惠”。

三弟 :文霆孙 早逝。

四弟 :文璋(1249-1317) 字宋仁,号文室,又名天麟。

妻妾 :欧阳氏 生文道生、定娘、寿娘。

颜氏 生文环生、奉娘、环娘。

黄氏 生文佛生、柳娘、监娘。

儿子 :文道生(1260-1278) 欧阳氏所生。随父转战广东,后病卒惠州。

文佛生 黄氏所生。

文环生 颜氏所生。

嗣子 文升(1268-1313)

文璧次子,后过继于文天祥。字逊志,号学山。在元朝官至奉训大夫、集贤院直学士。死后赠大中大夫、蜀郡侯,谥号“文庄”。

女儿 :柳娘 ——环娘 ——定娘 ——寿娘 ——监娘 ——奉娘 ——

墓地

主词条: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骛湖大坑之原。由墓本体、望柱、牌坊、神道以及神道两侧的石俑、石马、石羊、石人组成,面积约4000平方米,为元代古墓葬。2013年,国务院公布文天祥墓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

主词条:文天祥祠

北京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占地600平方米,是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万历年间自府学右侧迁建到府学左侧,后屡有重修。1984年重修,1985年对外开放。现存大门、前殿、后殿。文天祥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温州文天祥祠: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江心屿。祠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文天祥就义200周年,占地面积821平方米。

文天祥祠

深圳文天祥祠:信国公文天祥祠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城现中山东路15号,是清嘉庆年间为纪念文天祥修建的一座祠堂,也是南头城中保存最为完整并规模最大的古建筑。

南通文天祥祠: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华塔陵园东侧。2008年,崇川区政府恢复重建了文天祥祠。

公园

主词条:天祥公园

井冈山天祥公园:天祥公园以文天祥纪念馆为主体,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城东北角,紧靠井冈山大道吉安县段,占地面积550亩。

汕尾海丰文天祥公园:海丰文天祥公园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五坡岭方饭亭,据说是文天祥落难之地。2011年8月21日,文天祥公园正式开园。

香港新界:香港文天祥纪念公园位于香港新界新田之青山公路新田段及新田公路之间,占地2万公顷,为纪念文天祥而建,又名“文天祥公园”。公园内最高处有文天祥铜像一座,铜像后有一幅石碑,描述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当中包括耳熟能详的《正气歌》。

方饭亭

主词条:方饭亭

方饭亭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北面的五坡岭上,该亭为纪念文天祥方饭五坡岭时不幸被捕而建。亭坐西北向东南,占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层34级台阶,台阶上面是一幅长20米、宽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攒尖顶,通高9米。亭内后侧再置一庑殿顶小石亭,高3.9米,内竖一碑,高2.7米,宽0.9米,刻文天祥画像。1957年,方饭亭被海丰县革命委员会列为海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汕尾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饭亭→纪念馆→江西吉安

主词条:文天祥纪念馆

文天祥纪念馆

文天祥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1984年动工,1991年底竣工开馆。总建筑面积1398平方米。正气堂坐北朝南,临门99级台阶,周围松柏四季常青。正气堂为序厅,有文天祥塑像。四壁嵌八幅大型壁画,描绘文天祥生平。序厅设有一全馆整体模型盘,指导游人参观瞻仰。四个展厅,分东西厅,西厢房为书画珍藏厅及文天祥生平事迹展览厅,四周亭廓环抱,馆内有中心花园。

文山城墙

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期间留下不少事迹,影响最深的是“文山城墙”。“文山城墙”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城北茫荡山的莲花山,城垣旧址长5000余米、宽4.5米,高3米许,外侧利用天然山脊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头垒砌而成,更多为夯土所筑,十分壮观。遗址后经造林、开路,严重受毁,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墙基尚存。文天祥于德祐二年(1276年)七月上旬到达南剑州后即着手筹建这一带城墙。因为元军南侵陆路必经城北的官道,因此筑城墙成为当务之急。按理说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个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仅用了几天几夜就把这10里长墙筑成了。修筑工事,夜以继日,远近百姓闻风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足见当时民众抗元热情之高涨。后来人们传说文天祥抗元气节惊天地泣鬼神,筑墙如有神鬼相助,遂把这段城墙称为“鬼城墙”。

诗文传说

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明清时期也有大量诗文纪念文天祥。在文天祥到过的一些地方,对文天祥的纪念还衍化为民间传说及遗迹。如《潮阳县志》卷5《古迹》记载了三处这样的遗迹:

其一,马冢。在东山灵威庙前。相传文天祥在此进酒与神对饮,祝道:“有灵,当以乘马献。”已而,杯忽自倾而半,马立毙,因瘗焉。后人题曰“文马碣”。

其二,莲花峰。在海门所之南,矗立海岸间。石高约数丈,状如莲办,当地百姓以为宋文丞相登临处。峭壁磨崖,有“莲花峰”三个大字,为元张鲁庵书。四周题刻,几乎全是文丞相遗事。中有隙缝,岩石上方书有“通仙石”三字。

其三,千秋镇。在旧惠来都。相传文天祥部将邹讽在此驻兵,刻铭于石,云:“崇冈壁立,曲水长流。天险莫升,人谋曷筹,山川万古垒千秋。”

《潮阳县志》卷13《杂录·和平旧为蚝墩》载,文天祥在军中时,夜不能寐。及讨刘兴至蚝墩,安寝信宿。询居人以何地,或知之。文丞相曰:“地气和平甚,何不名和平?”遂改称。此后,蚝乃不生。

另据《惠州府志》记载:文天祥“移驻南岭,军中无烛,命采生竹燃之,火光照人。即今江南竹,生斫可熟,犹昔也。蚤蛙多,军士不得寐,天祥祝而遂绝。至今南岭无蚊,有蛙亦不鸣”。

史料索引

文天祥《纪年录》《指南录·自序》(二文均有自传性质)

邓光荐《文丞相传》(今残存片段)

脱脱、阿鲁图主编《宋史》卷418《文天祥传》

刘岳申《文丞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