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赵侘(南越武王、南越称都广州开国皇帝,也是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全文

时间:2022-04-25 11: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赵佗是第一个在广州建立南越王国的人,他整整活了104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君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4-27 17:30:30科技管理研究所“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赵佗因老病去世...

赵佗是第一个在广州建立南越王国的人,他整整活了104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君主!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4-27 17:30:30科技管理研究所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赵佗因老病去世,终年104岁,堪称中国史上最长寿的帝王。由于赵佗的9个儿子在此前都已离世,因此皇位只能传给年过半百的孙子赵眜(又称赵胡),史称南越文王。”

作为世界一线城市和华南地区词条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教中心,广州市因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文化昌盛,早在秦朝时期便发展成为大都市。然而广州虽然地位很重要,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上,唯有赵佗建立的南越帝国、刘䶮开创的南汉帝国在此建都。那么作为第一个在广州定都的帝国,南越究竟有怎样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01  基业草创

南越的版图包括今中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的北部,由于位于五岭以南,因而此地自古以来便被称为“岭南”(注: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南越的开国皇帝是秦末汉初的将领赵佗,此君原是战国末期赵国的贵族,国亡后成为秦朝将领,曾与将军任嚣词条一起征讨百越,将岭南纳入秦帝国的版图。

秦朝征服岭南后,在当地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驻军数十万,并任命任嚣为南海郡词条都尉,赵佗为龙川县令。赵佗就职期间,在当地采取“和辑百越”的政策,并上书朝廷,请求迁移50余万中原百姓到岭南“实边”,由此加速了当地的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由于赵佗是率先提倡汉人南迁的官员,因此直到现在,客家人仍然把他视作先祖。

在秦朝末年的大战乱中,赵佗听从任嚣临终前的告诫,在接任南海郡都尉后,拒绝出兵北上、帮助秦朝平定内乱,并下令封锁岭南通往中原的各个关隘、断绝栈道,自南而北构建起三道防线,以防御来自北方军队的进攻和侵扰。秦朝灭亡后,赵佗利用中原混战的良机,派兵攻取桂林、象两郡,随后在番禺(今广州)自立为南越武王,时在汉元年(前206年)。

汉朝创建之初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因此刘邦并未派兵进攻南越,而是对赵佗采取羁縻政策,只要后者向他称藩即可。为此,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大夫陆贾词条奉命出使南越,以赵佗留在北方的宗族、先祖坟墓安全相要挟,要求他向汉朝称藩,并停止对长沙王国(汉朝的藩属国)的进攻。赵佗思虑再三,最终答应了陆贾的提议。

02 反汉称帝

赵佗称藩后,停止对长沙王国的进攻,而汉高帝也下令开放中原与岭南的贸易,双边关系由此迎来长达20余年的和平期。然而,高后吕氏上台后,却听从有关部门的请求,禁止南越在边境市场上购买铁器,并降低对赵佗的礼遇。吕太后的做法激怒赵佗,后者不仅再度出兵攻打长沙王国,并且在吕后八年(前180年)自立为皇帝(南越武帝)。由此,南越成为史上第一个在广州定都的帝国。

对于赵佗僣号称帝的举动,汉朝难以容忍,但由于吕太后很快便驾崩,而借助政变上台的汉文帝出于稳定国内局势的需要,并不愿意冒险出兵南征。为此,汉朝再次派遣陆贾出使南越,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成功地说服赵佗放弃帝号,恢复对汉朝称藩。不过,赵佗虽然对外放弃帝号,但在国内仍自称皇帝,汉文帝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赵佗统治南越长达70年时间,先后熬死高帝刘邦、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在内的6位汉朝皇帝,在位时间之长甚至超过康熙皇帝(注:两位少帝都是傀儡,实权掌握在吕太后手中)。在这段极为漫长的岁月里,赵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把岭南由一个偏远、蛮荒的地区带向文明社会,其功绩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作为征服者,赵佗深知获得土著民拥护的重要性,为此带头尊重、顺从岭南的风俗习惯,穿戴越人的服饰,并且自称为“蛮夷大氏老”。不仅如此,南越王室还从自身做起,率先与越人通婚。正是在赵佗的不懈努力下,中原汉人与越人之间加速融合,而越人的文明开化词条程度也由此加快。正因如此,越南史书将南越视为本国历史的起源,并尊奉赵佗为开国始祖。

03  走向灭亡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赵佗因老病去世,终年104岁,堪称中国史上最长寿的帝王。由于赵佗的9个儿子在此前都已离世,因此皇位只能传给年过半百的孙子赵眜(又称赵胡),史称南越文王。然而,无论是赵眜还是其子赵婴齐(南越明王)、其孙赵兴(南越哀王),在威望、治国能力等方面都远不及赵佗,加之国内党争激烈,使得南越的国势由此日渐衰弱。

元鼎四年(前113年),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在重创劲敌匈奴后,派遣大臣安国少季、终军等人出使南越,要求赵兴及其母亲樛太后进京朝拜天子,并将版图奉献给汉朝。为了实现目标,汉武帝又令卫尉路博德率兵驻守桂阳,在接应使者的同时,对南越形成军事威慑。樛太后恐惧汉朝的实力,因此劝说赵兴撤除边境的关塞,然后率群臣入朝。

然而,樛太后的做法引起权相吕嘉的憎恨,因为此公不仅是坚定的反汉派,并且担心一旦南越内附汉朝,其自身和宗族、亲戚的权势将再难延续。为此,在劝阻樛太后、赵兴失败后,忧惧交加的吕嘉果断发动政变,率军杀死太后、国君和汉朝使者,随后拥立赵兴的异母兄赵建德为新君,时在元鼎五年(前112年)秋。

吕嘉在拥立新君后,又采用奇袭战术击败已率军进入南越的汉将韩千秋、樛乐,由此导致南越与汉朝之间的战事爆发。吕嘉的冒险举动,给汉武帝提供了灭掉南越的最佳借口。同年,汉将路博德、杨仆等人奉命兵分四路南征,进过一系列的恶战后,终在次年(前111年)冬天攻占番禺,立国近百年的南越就此灭亡。南越灭亡后,国君赵建德被俘获,吕嘉被斩首,子孙、宗族则被流放到蜀地。

结语

汉武帝灭掉南越后,在岭南置南海、交趾等九郡,并迁移大量的军民到当地屯驻、垦殖,使得岭南跟中原的关系日加紧密。时至今日,除越南北部外,南越故地大部分仍属于中国的领土。不仅如此,经过两千余年的开发,昔日荒蛮落后的岭南,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南海郡的故地-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

参考书目

司马迁(西汉):《史记》词条,中华书局词条1982年版。

班固词条(东汉):《汉书》词条,中华书局1999年版。

司马光词条(宋):《资治通鉴》词条,中华书局2015年版。

黎嵩(越南):《越鉴通考总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词条2015年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的人之观点!

赵佗:南越武王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即南越武王,恒山郡真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南越国建立伊始,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进岭南,使岭南地区从落后的刀耕火种进入农耕文明时代。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前进岭南百越之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任嚣病亡,赵佗即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秦朝灭亡后,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藩属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高祖崩而吕后临朝,开始和赵佗交恶。吕后七年(前181年),吕后发布对南越禁令,后赵佗称帝。文帝元年(前179年)后,吕后已崩,赵佗去帝号。

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享年约一百馀岁,葬于番禺(今广州)。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4代南越王至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赵佗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作为秦始皇攻打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统治岭南81年。

本名:赵佗

别名:尉佗(《史记》《汉书》载)、南越武王、南越武帝

所处时代:秦汉之际(南越)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恒山郡真定县

人物生平

平定岭南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一军塞镡城之岭(今越城岭一带),一军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带),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军结馀干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五十万秦军分五路,平均一路十万,其中“一军结馀干之水”与岭南地区无涉,可见用于岭南越地的秦军只有四十万。

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另外三十万秦军西赴广西地区与当地的越人作战,虽然击毙西瓯部落首领“译吁宋”,然而持续三年的征战却失败,连主将屠睢也在战争中被杀。秦对百越战争史料记载比较少,只有《淮南子》有少量记载,因秦末乱后南越便封锁了对中原的联系。

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委赵佗任龙川县令。赵佗在龙川筑城辟地以为治所。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极力安抚当地民众。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与岭南人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

割据称帝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由于他的暴政激起了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长达的四年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的谋划;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嘱咐他“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倚山临海(古代珠江河面宽阔,称为海)是广州的山川地势。北控五岭,近扼三江;是广州的攻防要势。赵佗洞悉广州防御要领,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线,英德一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三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禺的。

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当地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5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南越国的疆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即今广州市。

臣服高祖

经过多年征战,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并平定了中原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军事势力。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初,汉高祖刘邦立吴芮为长沙王,以长沙、豫章二郡及将赵佗据有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给长沙王吴芮,不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是赵佗所有。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并向朝廷称臣奉贡。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刘邦成功的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得赵佗归顺,没有成为汉朝南边的敌对势力。

从此,中原地区的铁器等生产资源及技术源源不断引入南越国,启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他又对任嚣所建的番禺城作扩建,城周达十里,被称为“佗城”,成为后代广州的中心地区。他努力协调当地民众之间的关系,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从而促使广东地区文化经济在秦末汉初年间稳步发展。

汉越交恶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高祖死后,吕后临朝,开始和赵佗交恶。吕后七年(前181年),吕后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赵佗与吕后当政的汉朝中央政权关系一度紧张,汉朝与南越国的矛盾激化。吕后随即派遣大将隆虑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赵佗,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赵佗觉得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汉朝的另一个藩属国,位于南越国北部,现湖南省境内)来吞并他,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打败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

吕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崩,汉朝命周灶罢兵归。而赵佗凭借着抗击汉朝的成功而扬威于岭南一带,乘机对东边的闽越国用经济手段施加影响,而对西边的西瓯、雒越等部落(即瓯雒国故地)加强控制。南越武王赵佗因此而自称“南越武帝”。赵佗也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对立起来。

重新臣汉

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

接着汉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陆贾到了南越后,向赵佗晓以利害关系,赵佗再次被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又修好始昔,维护了岭南的社会稳定。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象诸侯王一样接受汉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

晚年去世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赵佗去世,享年一百余岁,葬于番禺(今广州)。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

赵佗是历史上最长寿的君王,雄踞地方八十一年活到了一百多岁。

政治

在政治上,赵佗在岭南实行郡国并行制,仿效汉朝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并实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确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

赵佗建立南越政权时,起初是以“中国人相辅”,“以其党为假守”,是用中原人来对岭南进行统治。但长此下去,会与当地的越人首领发生利害冲突,这对南越政权无疑地是一种威胁。 赵佗看到这种局势,注意到吸收当地有威望的越人首领到南越国的中央来参加政权管理。南越王室还吸收了许多其他越人在军队和政权中担任官职。如归义侯郑严和田甲,驰义侯何遣,赵郎都稽,湘长侯桂林监居翁,瓯骆佐将黄同,嘹侯毕取,揭阳县令史定等,这些人都是见于《史记》或《汉书》中的身任南越国官职的越人。 除此之外,在越人部落强盛的地方,赵佗还采取分封越人首领为王的做法,让“诸雒将主民如故”,例如在交趾地区分封的西于王,就是如此。

军事

在军事上,赵佗设立将军、左将军和校尉制度,又分为步兵、舟步和骑兵,对号称“带甲百万有余”的军队实行有效指挥和控制。

经济

赵佗是中原先进耕作技术、打井灌溉技术和冶金、纺织技术的传播者、推广者。他和首批南迁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和使用铁制农具的技术传播到岭南,极大的促进了岭南农耕业的发展。

在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改变以前的“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发展水稻、水果和畜牧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并发展交通运输和商业外贸,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他还出动官兵助民凿井,修渠灌田,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据考古发现,广东英德发现了1.4万年的稻作物,证实农耕文明起源于岭南。

文化

赵佗在开发边疆、传播文明方面,是引导岭南百越部落从原始社会迅速走向文明时代的文化先驱和伟大政治家。南越国建立伊始,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使岭南地区从落后的刀耕火种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航海技术等带进岭南,开启了岭南文明。

在文化上,首先是中原汉文字的使用,《粤记》说:“广东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发现不少汉字。百越是一个能歌善舞的部落,有越舞和汉式舞。还有编钟、铜乐器和各式饰画、壁画等。

赵佗治理南越,非常重视“以诗书而化国俗”,利用中原先进的文化和伦理道德教化、诱导越人,教育他们赡养老弱、废除群婚。还利用行政手段推广中原汉字,教育越人“习汉字,学礼仪”,从而使“蛮夷渐见礼化“。迅速推动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

赵佗实行“和辑百越” 的政策,提倡中原人与岭南人通婚,尊重岭南人的风俗,促进融合和社会和睦发展。

通婚是和睦中原人与岭南人关系、增进中原人与岭南人间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赵氏政权对此颇为重视。南越王室从自身做起,带头与岭南越人通婚。例如南越明王赵婴齐就娶越女为妻,生子建德,封为高昌侯。因此,中原人与岭南人的民间通婚就更加普遍了。这个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外来的中原人与当地的岭南人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

岭南百越部落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与中原华夏部落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中原人歧视越人的不同习俗,就容易挫伤岭南人民的感情。于是赵佗带头尊重和顺从岭南风俗习惯,例如他公开宣称自己是“蛮夷大氏老”,还脱掉中原的官服,采用越人的服饰。

人物评价(总评):赵佗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参与治理岭南81年。其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当地社会和谐,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其他评价:〈1)汉高祖刘邦评价:“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中原迁徙到岭南的移民)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2)太史公司马迁有如下评价:“尉佗之王,本由任嚣。遭汉初定,列为诸侯。隆虑离湿疫,佗得以益骄。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其後亡国,徵自樛女;吕嘉小忠,令佗无後。楼船从欲,怠傲失惑;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成败之转,譬若纠墨。”

〈3〉明末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评价:“佗之自王,不以礼乐自治以治其民,仍然椎结箕踞,为蛮中大长,与西瓯、骆、越之王为伍,使南越人九十余年不得被大汉教化,则尉佗之大罪也。”又说:“佗非其种族,故宜其弃冠带,反天性,甘与羸国之王争雄长也。夫使南越之不得早为宗邦,渐被圣化,至汉兴七十有余载始入版图,佗诚越之罪人也。”

〈4〉越南陈朝史学家黎文休评价:“辽东微箕子不能成衣冠之俗,吴会非泰伯不能跻王霸之强。大舜,东夷人也,为五帝之英主;文王,西夷人也,为三代之贤君。则知善为国者,不限地之广狭,人之华夷,惟德是视也。赵武帝能开拓我越,而自帝其国,与汉抗衡,书称老夫,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业,其功可谓大矣。后之帝越者能法赵武,固安封圻,设立军国,交邻有道,守位以仁,则长保境土,北人不得复恣睢也。”

〈5〉越南后黎朝史学家黎嵩在《越鉴通考总论》卷首云:“赵武帝乘秦之乱,奄有岭表,都于番禺,与汉高祖各帝一方,有爱民之仁,有保邦之智,武功慑乎蚕丛(安阳王蜀泮),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教民耕种,国富兵强……真英雄才略之主也。”

(6)越南现代史学家陶维英评价:“赵佗建立南越国是属于汉族官吏割据的性质,他用自己的汉族亲信来统治越族人所在地的人民,对于南越人民而言,赵佗只能是外族侵略者。此后赵佗降服了瓯雒国,消灭了安阳王,分瓯雒地为两郡,强迫使之隶属于南越。就瓯雒人民来说,赵佗也确是外族侵略者无疑。”

(7)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汉朝统一的版图,同时也成为九州的一部分。

亲属成员

族弟:苍梧秦王赵光

儿子:太子赵始(一作赵仲始)

儿媳:太子妃 媚珠(安阳王之女)

女儿:公主赵诞

孙子:赵胡

重孙:赵婴齐

重孙媳:樛氏(邯郸人)

后世纪念:赵佗先人墓地:汉文帝派人修建,在今石家庄市新华区赵陵铺镇,2006年重修为赵佗公园。位于石家庄市赵陵铺镇的赵佗先人墓原有72座墓冢,蔚为壮观,“获鹿八景”中“烟树苍茫锁赵陵”就形象地反映了昔日赵佗先人墓的景色。由于年代久远,赵佗先人墓遭到严重毁坏,现仅存主墓一座。墓呈南北走向,长50米,宽7米,墓顶南北隆起,呈马鞍状,有清代墓碑一方,上书“西汉南粤王赵佗先人之墓”。1956年9月被列为石家庄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佗死后,是由第二代南越王赵胡安排殡葬,到如今赵佗陵墓依旧能长期保存不留痕迹,第二代南越王赵胡确实费了不少心机。根据考古学家分析,虽然赵佗墓地是由他生前选定,但在实际的下葬中出现了不少假象和迷雾,令后人不知赵佗墓所在。

广州也曾发掘过一些汉代大墓,下葬物品中包括一些精美的玉佩饰,由此可见墓主的身份地位显赫,一度的怀疑为某位南越王的墓。从墓中出土的玉剑饰推断,墓主应为男性。但之后考古人员推断,此墓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南越国第三主赵婴齐的陵墓,并非赵佗墓。

关于赵佗墓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佗死,营墓数处,及葬丧车从四门出,故不知墓之所在。惟葛蒲漳侧,古马知上有云:‘山掩何年墓,川流几代人’。远同金骡裹,近似石麒麟。时莫解之,但疑其墓不远。蔡如松云:‘旧说即悟性寺也'。今蒲涧之南,枯家数千,人犹谓越王疑家。”(出自《蕃禺杂志》)葛蒲涧在广州白云山,此记载把赵佗陵墓说成在白云山上:“南越王赵佗,相传葬广州禺山,自鸡笼岗北至天井,连山接岭,皆称佗墓。”(出自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

按古史记载,赵佗下葬时丧车四出,以使人无法确定他墓葬的确切位置。多年来,对于他的墓葬大致有古番禺城的城西南、城西、城西北、城北、城东北等说法。所谓古番禺城,为三国时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所建,大致在今广州越华路以南、文明路以北、仓边路以西、吉祥路以东的地区。

《传奇》记载,崔炜在这个墓中,见到了数间“垂金泥紫,饰以珠翠”的“锦绣帏帐”,极其奢华。随后他遇见了四位身着古装的侍女,告诉他这是“皇帝玄宫”,并给了他一颗宝珠,让他离去。崔炜出洞穴后到波斯商人处悄悄卖这颗宝珠。有一位“老胡人”,问他:“郎君得入南越王赵佗墓中来?不然者,不合得斯宝。”老胡人告诉崔炜,这是波斯国宝阳燧珠,西汉南越国年间流入岭南,后被赵佗殉葬。他给了崔炜一笔巨款买下宝珠,泛舟离去。

人物争议

南下时间:赵佗何时到达南越,由于秦始皇“略定杨越”的起始年学界说法不一,也就难以定论。秦王朝开始攻略杨越时间,据韩兆琦先生引证:“《秦代初平南越考》的作者法国人鄂卢梭以为应在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其统帅为尉屠睢。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秦王朝二次派兵伐西瓯,其统帅为赵佗。至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胜利结束,设其地为三个郡。《南越国史》的作者以为在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第一次攻越的秦朝将领是屠睢与赵佗,以作战失败,屠睢被杀而告终。后经周密准备,四年后由任嚣、赵佗为将再攻,始略定之论哪种说法,赵佗为秦平定杨越的参战将领当确信无疑。杨越平定后,他又被任命为地方官龙川县令,转为经营地方。

建国时间:赵佗建立南越国的年代并没有史籍直接记载,现代的研究文献均以《史记》的有关记载推算而得。所以现今对南越国建国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参见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网站),一说汉高祖三年(前204年)。

查《汉书》南越国亡于元鼎六年冬十月,据《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元鼎六年(前111年)冬十月等同格里高利历元鼎五年(前112年)11月11日至12月9日,整个元鼎六年(前111年)冬十月都不出元鼎五年(前112年)。由元鼎五年(前112年)上溯九十三年即汉高祖三年(前204年)。

卒年争议:关于赵佗的卒年,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中说是“至建元四年卒”,即前137年。此说学界一直存疑,缘于《汉书·南粤传》载:文帝元年,欲以“盛德”镇抚天下,“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同时,赐其堂兄弟官赏,并派陆贾带书信前去安抚。赵佗甚为感动,在给文帝的复信中,自称“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云云。其“处粤四十九年”之说,招致后人众说纷纭,难成一词。王鸣盛从时间上质疑:“赵佗于文帝元年已自称‘老夫处粤四十九年’,历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至武帝建元四年,凡四十三年。即以二十余岁为龙川令,亦一百十余岁矣。”梁玉绳据《汉书》所载辩驳:“《汉传》无‘卒’字,以建元四年为佗孙嗣位之岁,似佗非卒于建元四年,而《史记》、《汉书》皆不书佗子,可知其子在之前已死,赵胡以孙继祖也。但考《两粤传》,佗当文帝元年已称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则自始皇帝二十年佗已居粤因为龙川令,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行南海尉事,高帝四年称王,至汉武帝建元四年凡九十一年,徐广引皇甫谧谓佗盖百岁,何若是之寿耶?”就当时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水平而言,活到一百多岁恐怕很难,尤其是北方人到南方,面临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诸多不适,赵佗居然一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种质疑不无道理。韩兆琦先生认为:“若依梁说,则‘至建元四年’五字应移至下段开头,如此比较合乎情理。”可能正是基于合乎情理的需要,《汉书》作了如此调整。卒年本不详,生年再由卒年去推,只能是以或然性前提推出或然性结论了。

史书记载:《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艺术形象:2008年电视剧《南越王》:吕良伟 饰 赵佗;2010年电视剧《大风歌》:臧金生 饰 赵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