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李忱(唐宣宗,唐朝第十七位皇帝,也是当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治国号称小“太宗”)全文介绍

时间:2022-05-15 22:3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唐宣宗李忱:装傻36年,熬死4代皇帝,曾被丢进粪坑,登基后一雪前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15 15:44科技管理研究所唐朝是令中国人骄傲的朝代,四海臣服,万国来朝,大唐盛世是多么地令人向往...

唐宣宗李忱:装傻36年,熬死4代皇帝,曾被丢进粪坑,登基后一雪前耻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15 15:44科技管理研究所

唐朝是令中国人骄傲的朝代,四海臣服,万国来朝,大唐盛世是多么地令人向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皇帝的故事信手拈来,但是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衰微,浑浑噩噩地熬过了后来的一百多年,人们往往很少去了解和关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和帝王。

在安史之乱后有这样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被忽视,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装疯卖傻36年,隐忍了36年受尽屈辱,甚至曾被扔进粪坑差点溺死,终于熬死了4代皇帝,登基称帝,并且大有作为被称为“小太宗”,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收敛锋芒,内敛孤僻

唐宣宗李忱于元和五年出生在长安的大明宫,他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因为出生的晚,导致他比他的侄子们还要小上几岁。

李忱的亲生母亲原来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起兵谋反失败,李忱的母亲就被带进皇宫成为了郭贵妃的宫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了李忱。

在当时母凭子贵的年代其实更多的是子凭母贵,而李忱母亲的这般出身也注定了李忱不受重视和宠爱。在李忱十岁的时候父亲唐宪宗驾崩,唐宣宗的第三子李恒登基称帝,也就是唐穆宗,唐穆宗登基后册封自己的兄弟,李忱便顺势被封为了“光王”。

李忱年纪小,也没有什么势力,在宫中能够明哲保身已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李忱的母亲教导他要收敛锋芒,时时刻刻小心谨慎。

李忱常会梦到自己乘龙上天,他将自己的梦告诉母亲,但是母亲却十分紧张,叮嘱他不要将这样的梦告诉别人,渐渐地养成了李忱内敛、孤僻的性格,他不爱说话,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呆子。

不过唐穆宗对他这个孤僻的弟弟还算疼爱,在他十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的身边突然出现了一束金光照耀着他,随后李忱端正身体拱手作揖,不久后便重病痊愈,唐穆宗说李忱是家中的英明人物,还为李忱请了师傅。

李忱在一次谒见太后的途中被行刺,好在刺客没有得逞,但是这也让李忱意识到即使自己收敛锋芒也会遭人嫉妒,此后甚至有些疯疯癫癫,在很多人眼中只当是李忱别那次刺杀吓傻了。殊不知这也是李忱安身立命的手段。

装疯卖傻,受尽欺辱

在李忱16岁那年,哥哥唐穆宗去世以后,唐穆宗的儿子李昂登基,也就是唐文宗,唐文宗是李忱的侄子但是李忱还要比唐穆宗小一岁,相比起哥哥,这个侄子对待自己的态度极差,他讨厌木讷的李忱,不仅不尊重李忱这个长辈,甚至对其加以羞辱。

在一次宴席上,诸位亲王都在饮酒言欢,气氛十分融洽,但是唯独李忱坐在席上一言不发,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看着这样的李忱唐文宗十分生气,打算在李忱身上找点乐子,当即宣布谁能让李忱说话,他重重有赏。

一时间最不受重视的李忱成为了大家目光的焦点,在场的很多王孙贵族开始向李忱靠近,盘算着如何戏耍与他。

但是无论诸位亲王说什么,做什么李忱都不为所动,坐在龙椅上的唐文宗看着李忱被戏耍笑得前仰后合。

但是与此同时,当时也在宴席上的颖王李炎注意起了李忱,他是唐文宗的弟弟,也是李忱的侄子,他在想如果李忱是真傻还好,但是如果李忱是装的,被戏耍到如此程度还能忍耐下去,这个人就太可怕了。

太和九年,唐文宗发动了甘露之变,企图彻底消灭宦官的势力,但是没想到却失败了,宦官劫持了文宗,又遣兵前来在宫中大肆屠杀,满朝文武几乎被屠杀一空,而唐文宗也在此事后被囚禁,不久后便抑郁而终。

在唐文宗死后,他的弟弟李炎登基,史称唐武宗,正是在那场宴会上十分注意李忱的那个颖王,唐武宗即为,李忱的日子便更不好过了,因为在此之前他就一直笃定李忱的痴傻是装的,为了让这位叔叔现出真身,唐武宗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被丢粪坑,登基称帝

武宗登基以后,李忱就常遇到各种“意外”要么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摔下来,要么从台阶上摔下来,但是李忱依然不为所动。

气急败坏的武宗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让人将李忱捆了,丢进了茅坑中,当然武宗也有自己的打算,就算测试不出来李忱是真傻还是假傻,趁着这件事将李忱溺死在粪坑中一劳永逸,一了百了。

当时的宦官仇公武很快意识到,这样一个傻子太适合做他独揽大权的傀儡了,因此李忱被丢进粪坑以后,仇公武便将李忱从粪坑中救了上来,还将他送出了宫,九死一生的李忱在民间流亡,甚至一度逃到现在的浙江安国寺削发出家。

会昌六年,武宗因为长时间服用丹药导致重病不治身亡,当时他并没有立下太子,事实上他的几个儿子都过于年幼,并不适合继承大统,因此当时救出李忱的宦官仇公武又找到李忱,将他接回皇宫。仇公武等人想着将李忱作为傀儡操控,可明显是他们打错了如意算盘。

装疯卖傻了36年,熬死了四位皇帝,李忱终于登基称帝,成为了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李忱即位后的表现让仇公武等人意识到他们被李忱骗了,但是为时已晚,李忱励精图治,成为了著名晚唐明君,还被人称为“小太宗”。

不仅如此,李忱着手整顿吏治,困扰了几位皇帝的宦官干政也逐渐被他瓦解,短短几个月李忱就将政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里。

小结:

历史给予了李忱极高的评价,对李忱的政绩表示了高度的认可,李忱忍辱负重,从装疯卖傻最终成为一代明君的转变令人赞赏。但是晚年的李忱同样像侄子一样沉迷有服用金丹,最终也因此断送了性命,想来也是令人感慨万千。

第二篇:

侄儿唐武宗李炎给叔叔唐宣宗李忱传皇位,李忱是大唐当太子时间最长才得以帝位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15 22:21:15科技管理研究所

“唐武宗在位期间振兴大唐,对内遏制宦官,将仇士良赶出朝廷,重用李德裕整顿贪腐。对外平定藩镇叛乱,在杀胡山战胜回鹘军队,还积极谋划对西域的作战。唐武宗开创了中晚唐极其亮眼的会昌中兴。如果唐武宗没有驾崩,大唐真有可能重回“盛唐”。”

皇位传承,自古有之。按照宗法规定,皇位传承都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新皇帝登基,都会在嫡长子或贤能之子中册立太子,安定国本,安定民心。如果皇帝实在没有儿子,其皇位就传给自己的弟弟。比如明朝后期的天启皇帝词条没有子嗣,就把皇位传给了弟弟崇祯词条。一般来说,父死子继是皇位传承中的普遍现象,兄终弟及才是皇位传承中的偶然现象。

但是,在中晚唐时期,唐朝的皇位传承却出现了一个极其特殊的情况:皇位传承世袭混乱,以至于出现了叔叔继承侄子皇位的怪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混乱的中晚唐皇位继承

唐宪宗之前,唐朝皇位传承基本正常。除了唐中宗词条和唐睿宗词条兄弟二人两人因为武则天、神龙政变和唐隆政变等原因两次登基之外,唐朝皇位直至唐宪宗这里大都沿袭了父死子继的传统原则。

然而,到了唐宪宗之后,唐朝皇位的继承出现了巨大变化:

公元820年,开创元和中兴的唐宪宗突然暴死,其皇位传给太子李恒(唐穆宗词条)。

公元824年,李恒驾崩,皇位传给贪玩的太子李湛(唐敬宗词条)。

公元826年,李湛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唐敬宗的弟弟,唐穆宗次子李昂(唐文宗词条)登基。

公元840年,李昂驾崩,李昂的弟弟,李恒第五子李炎(唐武宗词条)登基。

唐武宗在位期间振兴大唐,对内遏制宦官,将仇士良赶出朝廷,重用李德裕词条整顿贪腐。对外平定藩镇叛乱,在杀胡山战胜回鹘军队,还积极谋划对西域的作战。唐武宗开创了中晚唐极其亮眼的会昌中兴。如果唐武宗没有驾崩,大唐真有可能重回“盛唐”。

但好景不长,公元846年,唐武宗突然驾崩。其皇位却非常意外的传给了唐武宗的亲叔叔,唐宪宗第十三子,唐穆宗的弟弟李忱词条(唐宣宗)。唐朝皇位在唐穆宗一脉转了一圈后,又非常意外的传到了唐宣宗李忱一脉。此后,直至唐朝灭亡,唐朝皇位都由唐宣宗李忱的子孙掌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看出,唐朝中晚期皇位传承出现了频繁的“兄终弟及”和侄子皇位叔叔继承的奇特现象。

兄终弟及:唐敬宗皇位由弟弟唐文宗继承,唐文宗的皇位由弟弟唐武宗继承。唐僖宗词条的皇位由弟弟唐昭宗词条继承。

侄子传给叔叔:唐武宗驾崩后,其叔叔李忱坐上龙椅。

而且,唐朝皇位的传承还世系混乱——

唐穆宗以后,其皇位虽然在李湛、李昂和李炎这兄弟三人手里传递,但这兄弟三人好歹是唐穆宗一脉。如果唐武宗去世后由其皇子继承皇位,皇位依然掌控在唐穆宗一脉手中。

可是,唐武宗去世后,随着唐穆宗的十三弟光王李忱坐上龙椅,唐穆宗一脉就此和龙椅“再见”,宣宗李忱一脉成为皇室“大宗”。换句话说,唐宪宗这里出现了两个儿子(唐穆宗、唐宣宗)的子孙先后掌管“大唐龙椅”的奇怪现象。唐宣宗登基后,为了体现其皇位登基的合法性,不仅取消了对哥哥唐穆宗的祭祀,还拼命纪念自己的父皇唐宪宗,仿佛自己就是唐宪宗事业的合法接班人。

那么,唐朝后期为何会出现如此混乱的皇位继承呢?以至于频繁出现兄终弟及,侄子皇位被叔叔继承的奇特现象?

第一,唐朝皇位传承混乱的根本原因:宦官掌握朝政大权,拥有军权,宦官可以杀皇帝,也可以废立皇帝。

宦官政治是中晚唐政治的毒瘤,从唐肃宗李亨开始,皇位传承中就有宦官的鬼影。

李亨能在安史之乱中坐上龙椅,离不开宦官李辅国词条的帮助,李亨登基后重用李辅国、程元振词条等宦官,开启了大唐宦官乱政的先河。李亨驾崩后,其长子李豫词条于公元762年被宦官李辅国拥戴登基。然而,志在振兴唐朝的李豫采取措施,将宦官李辅国、鱼朝恩词条和程元振相继赶出朝廷,重用权臣元载词条。唐代宗李豫在位的17年里,唐朝不仅平定安史之乱,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因为李豫对唐朝的漕运、盐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公元779年,李豫驾崩,由于李豫生前铲除了宦官势力,太子李适词条是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登基的。由于李适在位期间重新扩大神策军词条权利,让宦官担任左右神策军中尉,唐朝宦官又恢复对朝廷的控制权。李适给唐朝政治埋下了一颗恶性肿瘤。

掌握了军队的宦官就能公开干政!唐顺宗李诵想搞“永贞革新”,但由于宦官俱文珍词条的坚决反对,永贞革新以失败而告终,李诵词条被迫退位。唐宪宗李纯登基后志在中兴大唐,加强中央集权,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压宦官势力。但到了820年,唐宪宗突然驾崩。唐宪宗的很可能被宦官杀害。

唐宪宗之后,唐朝皇帝要么由宦官拥戴,要么被宦官杀害。唐穆宗由梁守谦词条、王守澄词条拥戴登基称帝。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唐文宗由宦官王守澄、梁守谦拥戴登基称帝,其后期还被宦官仇士良架空,自称为“不如汉献帝”。唐武宗被宦官仇士良拥戴登基称帝,唐宣宗被宦官马元贽词条拥戴登基称帝,唐懿宗词条被宦官王宗实拥戴登基称帝,唐僖宗被宦官田孜令拥戴登基称帝,唐昭宗被宦官杨复恭词条拥戴登基称帝。

第二,由于中晚唐时期,皇帝在位时间普遍不长,皇子年幼。为了避免朝臣认为宦官拥戴年幼皇子“挟天子而令诸侯”,宦官会选择年龄较大的老皇帝弟弟或叔叔登基。

宦官选择皇帝,一般来说就不遵循父死子继的固定原则了。这在唐朝后期的皇位继承中极其明显。对于宦官而言,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在位时间不长,其皇子年龄都很小,虽然宦官掌握禁军把持大权,但如果宦官拥戴年龄小的“娃娃皇帝”登基,自己执掌大权,这就给外界和大臣造成宦官掌握军队“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假象,进而遭到朝臣的坚决反对。而宦官本人没有生育能力,自然也不可能将大唐改朝换代。

因此,为了减小控制朝政的阻力,赢得部分大臣的支持,一旦老皇帝去世,皇子年龄又小,宦官就选择年龄较大的皇帝弟弟,或皇帝的叔叔登基。

第三,李忱能以“皇太叔词条”的身份坐上龙椅,表面上看是宦官拥戴李忱登基,实际很可能是李忱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

根据《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一书介绍,唐宣宗表面上被宦官马元贽拥戴登基,和中晚唐其他皇帝的登基很像,但实际上,唐宣宗李忱登基的背后真相可不是这么简单。

先来看看资治通鉴中关于公元846年三月的记载:

初,宪宗纳李锜词条妾郑氏,生光王怡。怡幼时,宫中皆以为不慧,太和以后,益自韬匿,群居游处,未尝发言。文宗幸十六宅宴集,好诱其言以为戏笑,号曰光叔。上性豪迈,尤所不礼。及上疾笃,日不能言。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辛酉,下诏称:“皇子冲幼,须选贤德,光王怡可立为皇太叔,更名忱,应军国政事令权句当。”太叔见百官,哀戚满容;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

《旧唐书》词条和《新唐书》词条对这段唐宣宗登基过程的记载是大体相同的。这段史料告诉后人两点线索:

1,唐宣宗很聪明,其自保装傻,实则为经天纬地之才。

2,唐宣宗登基为宦官一手操办,和唐宣宗本人没有关系。

其实,李忱能韬光养晦数十年,最后登基,可见其为极其聪慧,政治上极其老练之人。登基过程如此可笑,全都由宦官操办,这段史料的可信度也就降低很多。这段史料很可能是李忱登基后宣扬其才能,又把登基这件事的责任全部撇给宦官而编造的一段假史料。

那么,唐宣宗到底是如何登基的呢?根据《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所收的《唐故振武麟胜等州监军使孟秀荣墓志》记载,我们就能找到这样的事情:

公元846年,刚登基的李忱把贬官到洛阳的孟秀荣叫回来,赐给其绿色的衣服。说明孟秀荣给李忱立了功。孟秀荣在公元845年九月被唐武宗贬官到洛阳,李忱刚登基就把孟秀荣叫回去,孟秀荣给李忱立功很可能在公元845年九月之前。而孟秀荣是仇士良集团的人,这就说明,李忱和仇士良集团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

唐武宗李炎的确驱赶了仇士良,还将孟秀荣赶到洛阳。这说明,唐武宗无法容忍宦官集团在皇宫中的活动。而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还让朝中亲信把还是光王的李忱捆起来送到厕所杀害,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李炎很有可能怀疑李忱在暗中勾结孟秀荣等对李炎不满的仇士良余党,准备在合适的时机谋反将李炎赶下龙椅,而李忱装疯卖傻的背后就蕴藏着一场对武宗李炎的政治阴谋。

而且,唐宣宗登基之后还给唐武宗打压的宦官仇士良写神道碑铭文,还提拔仇士良的儿子,这就进一步表明,李忱在登基前利用装疯卖傻作掩护,和仇士良的党羽勾结在一起准备谋反。虽然这个结论只是一个推测,但从上述线索的连串就能得知,李忱勾结仇士良余党推翻李炎的行为很可能是存在的。

唐武宗李炎和李德裕曾联手打压仇士良集团,掌控原来由宦官掌控的北衙,将皇权紧紧地抓在皇帝手中。虽然仇士良离开了皇宫,但仇士良的余党对李炎和李德裕恨之入骨,李炎去世后,仇士良余党需要找一位合适的政客坐镇北衙,对李德裕展开政治反扑。恰好,李忱刚登基就把李德裕贬官,仇士良余党的目的就此达到。李忱所做的,就是仇士良余党希望看到的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李德裕执政期间曾严厉打击在唐穆宗到唐文宗时期活跃在政坛上的翰林学士,这些人在政治倾向上倒向了仇士良余党,对唐武宗和李德裕恨之入骨。唐武宗驾崩后,这些文官和宦官仇士良余党一起,向李德裕展开疯狂反扑,李忱在位期间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和李炎李德裕君臣背道而驰。

这就进一步充分地证明,李忱登基很可能是李忱和宦官仇士良余党集团,以及翰林学士在一起共同做的政治阴谋。李忱是不正常的篡位登基。至于宣宗词条李忱的装傻,那是他迷惑李炎的骗术而已。

唐宣宗李忱为何要篡位登基?其原因在于:他对哥哥唐穆宗及其子孙非常不满,唐宪宗的驾崩和李恒、以及郭太后脱不开干系,这让李忱对唐穆宗及其后代恨之入骨。此后26年,李忱一直在装傻,希望有朝一日能继承皇位,对唐穆宗及其后代展开政治报复。

经过26年的装傻和装傻背后精心的准备,李忱终于依靠其政治阴谋,在宦官和翰林学士的帮助下坐上龙椅。随即对唐穆宗和郭太后的政治影响力展开疯狂反扑。唐宣宗甚至下令,朝臣不准给唐穆宗祭祀。这等于将唐穆宗及其后代执政的历史打成“政治另类”,和朱棣词条登基后不承认朱允炆的建文年间异曲同工。

而唐宣宗登基后的“反会昌之政”,让唐武宗时期改革刚取得的成果又再次丧失,为唐朝灭亡埋下了最后的伏笔。虽然唐宣宗表面上努力的学习唐太宗治理国家,被后世称为“小太宗”,但“大中之治词条”的实际成果有些言过其实。

作者:贞观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词条

〔2〕《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 黄楼 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李忱

唐宣宗,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859年9月7日/10日),初名李怡,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李忱于长庆元年(821年)获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河湟,设置归义军。他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且能恭谨节俭,使局势稍安。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李忱工诗善书,《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

因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他为“小太宗”。史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大中之治”。但亦有观点指出李忱“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最终招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

本名:李忱

别名:李怡、琼俊、光叔、唐宣宗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安大明宫

唐朝:618年-907年

李忱:李纯之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即7月27日,此据《旧唐书·宣宗纪》载;《唐会要》作六月二十三日,即7月28日),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8],为唐宪宗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郑氏(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为光王。论辈分,李怡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敬宗和文宗还小一岁。

李怡为人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慧(不聪明)”。他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当时病势愈发沉重,忽然有光辉照耀其身,他便马上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像对待臣下一样,他的乳母认为这是心病。但穆宗看过后,却抚摸着李怡的背说:“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并赐给李怡玉如意、御马、金带,安排母亲郭太后的堂弟郭鏶担任李怡的师傅。李怡常常梦见乘龙上天,他将此事告诉郑氏,郑氏对他说:“这个梦不应该让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说。”

李怡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愈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在一起时,不曾多言。文宗、武宗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称其为“光叔”。武宗为人豪气,尤为瞧不起李怡,对他不甚礼遇。

登基为帝

主词条:大中之治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李忱监国后,满脸悲伤地接待臣下,决断事务,众人这才见到他的隐德。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驾崩,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

大中始末

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他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李忱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在对外问题上,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尽管李忱本人在即位后“忧勤无怠”,但天下常发生水旱灾害。而自大中十二年(858年)后,因所任将帅管理不当,各藩镇也相继发生叛乱:宣州都将康全泰驱逐其观察使郑薰、湖南都将石再顺驱逐其观察使韩琮、广州都将王令寰驱逐其节度使杨发、江西都将毛鹤驱逐其观察使郑宪。李忱分命崔铉兼领宣、池、歙三州观察使、温璋任宣州刺史、蔡袭任湖南观察使、李承勋任广州节度使、韦宙任江西观察使,平定了各州叛乱。

中毒而崩

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长年药)中毒,“病渴且中燥”,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八月七日(即859年9月7日,此为《旧唐书·宣宗纪》载;《新唐书》则记为八月十日,即9月10日),病入膏肓的李忱驾崩,享年五十岁。群臣上其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

大中十四年(860年)二月,葬于贞陵(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咸通十三年(872年),唐懿宗李漼追谥李忱为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为政举措

政治

李忱即位后,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仍受到人们的称颂,时称为“小太宗”。

加强皇权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唐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李忱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李忱本人极其重视科举),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

武宗在位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李忱在位时,纠正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适当的恢复。他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对加强皇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实的政治基础,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

李忱任用宰相,皆由自己亲自选定。一次,李忱命萧邺为相,遣枢密使询问是否留其史职,李忱惧有朋党,遽换崔慎由为相。

重视人才

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于是,李忱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对比之下,李忱对缺乏才能的皇亲国戚却不徇私情。其舅郑光为节度使,李忱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李忱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

兵部侍郎蒋伸曾向李忱上言,认为官位易得,其中多有心存侥幸的人,可能致乱。李忱对其言论倍加称叹,并再三留住他,说:“别的时间就不再能单独与你谈论政事了。”不久后,李忱就拜蒋伸为相。

整肃吏治

李忱即位后,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的弊端,他对高官的人数予以严格控制。官员各以品级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年间以后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绿,九品服深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黄。时以紫、绯为高官,所谓的赐紫赐绯即为升高官。李忱极为珍惜紫、绯,侍从官常备紫、绯二色服相随,但有时半年未赏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则是,不到规定时间的不授,没有政绩的不授,换言之,也就是不以个人好感相授,不以亲近相授。

李忱最重视的是地方最高长官刺史,他认为整个帝国由各个地方所拼而成,这些父母官的政绩,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他规定刺史人选被确定后,不准直接去上任,必须到京师来接受他的当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对此的解释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见,询问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优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

严明法度

李忱虽然宽仁爱人,但用法极严格。尤其对于身边的人,李忱更是严禁他们干预朝政。他曾说:“违犯朕的法律,即使是我的子弟,一样不宽赦。”

《资治通鉴》及《唐语林》记载了李忱用法严格的两件故事:优人祝汉贞,以滑稽著称,反应敏捷,能当场应景出语,且诙谐无比。李忱认为他能为自己解闷,很是宠信。有一日,祝汉贞说着说着,触及了政事。李忱立即板了脸,说:“朕养着你是为了娱乐,你怎么能干预朝政呢?”从此便疏远了他,并在其子贪赃事发后,杖死其子,将他处以流放。

还有一个乐工罗程,弹得一手好琵琶,也极得李忱宠爱。罗程倚恃宠,竟然因小事杀人,被关进大牢。乐工们为他求情,说他有绝艺,可为李忱游宴助兴,要求赦免他。可李忱却说:“你们怜惜的是他的才艺,而我怜惜的是祖宗的法度啊。”下令杖杀罗程。

从善如流

善于纳谏,是李忱有别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华清宫去放松一下,谏官纷纷上谏,谏得极为激烈,他便取消了行程。

李忱纳谏的程度,仅次于唐太宗,不论是谏官论事,还是门下省的封驳(将君主不合适的诏令退回),他大多能够顺从。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议,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议,必洗手焚香再阅读。

唐太宗纳谏,得了魏徵;李忱纳谏,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魏谟是唐文宗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魏谟入仕后,再现了魏徵直言极谏之风。李忱登位后,遂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李忱常叹:“魏谟有他祖辈(魏徵)的风范,朕心极重他。”

智术治国

李忱临朝,对待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经一刻时辰,复严肃地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起身回宫。大中年间最得圣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李忱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李忱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李忱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李忱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李忱不但记性好,且心极细。度支部门上报污损的布帛,奏表中将“渍”误写成了“清”,主管官以为李忱不会注意,胡乱报了上去。岂知李忱一眼看破,处罚了与此事相关者。

经常外出游猎的李忱,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且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为此他特意想了个办法,秘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编为一册,专门供他阅览。李忱将其命名为《处分语》,此事除了韦澳之外无人知晓。不久,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对韦澳说:“皇上对本州事务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叹啊!”韦澳询问后,得知李忱掌握的资料正是出自《处分语》。

为解决宦官问题,他以论诗为名,召韦澳入内,屏退左右侍从,问:“近日外面舆论,对宦官的权势有何说法?” 韦澳答道:“陛下威断,宦官已大有收敛。”尽管大动作无法实施,但李忱还是尽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遇到宰相郑朗不下马,李忱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他又规定,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

按旧例:每次罢免左护军时,继任者从右军挑选;罢免右护军时,则从左军挑选;以此来防微杜渐。李忱在位时,以法驭下,每次罢免左、右护军,常从本军中挑选继任者,众人都无法窥测他的想法。

李忱在位时,宦官问题虽未能全盘解决,但也有一定的成效,且他对吏治的整顿,亦赢得了民众的颂扬。

在位大臣(宰相、使相)

宰相:李让夷 李绅 郑肃 李回 白敏中 韦琮 崔元式 李德裕

卢商 马植 周墀 崔龟从 任铭 魏扶 令狐绹 裴休

魏壡 崔慎由 郑朗 萧邺 刘瑑 夏侯孜 蒋伸

使相:魏壡 杜悰 崔郸 王元逵 何弘敬 王起 张仲武 崔慎由

卢耽 白敏中 郑涯

军事

大破北狄,稳定北方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诸山奚,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贮五百乘,献捷京师。这是继会昌时期大破回鹘汗国以后又一次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的军事胜利,至此以后,北方再无大的军事威胁,得到了彻底的平定。

李俭在《清河张公神道碑铭》对这次战争记载:“破獯鬻之众,帐盈七千;拓鲜卑之疆,地开千里。万狄稽颡,百蛮投诚”,描述了大中年间对北狄战争所取得的胜利。

驱逐吐蕃,收复河西

主词条:河陇归地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渐趋衰落,边防力量虚弱,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诸州。从乾元元年(758年)至大历十一年(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沙州军民同吐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大中(847年-859年)初年,唐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极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不久,吐蕃尚恐热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图之”。

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张议潮等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当时,凉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东道受阻,张议潮的使者,不得不迂道东北的天德城,至大中四年正月,才因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以闻”。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849年)八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李忱特下诏,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因命使者赍诏收慰,擢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拜李明达为河西节度衙推兼监察御史,李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吴安正等亦授官武卫有差。十一月,唐朝令于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任命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

河西归唐后,李忱兴奋地说:“宪宗常有志收复河、迫地区,然忙于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遗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灵!”

平定安南,都护南疆

大中年间,安南(今越南河内)屡有军乱,遭南诏侵扰。李忱以康王傅王式授安南都护、经略使。王式到任后,选练士卒,修筑城池,加强防守。都校罗行恭久专府政,多不法,王式借故杖责,黜于边远之地。不久,南诏大举入犯,王式沉着遣翻译喻责,迫其退兵。七月,安南恶民作乱,欲逐王式,王式披甲率兵登城,责乱者;次日,发兵将其擒斩。洞蛮杜氏家族自齐、梁以来骄蹇难制,王式设计离间其众,其酋长杜守诚败死。安南饥乱数年,军中无犒赏,六年无上供,王式自此赏士、上供,一方安定。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泰国等地)皆通使修好。

抚平党项,安定西陲

自武宗李炎发兵讨伐党项,连年无功,反而损耗馈饷,党项仍为边患。李忱得悉党项骚扰都是因为边将侵掠其羊马,随意诛杀,使党项不胜愤怒,所以起兵反抗。大中五年(851年)春,李忱以右谏议大夫李福为夏绥(今内蒙古白城子)节度使。自此之后,朝廷都选用儒臣替代贪暴的边将,安抚党项百姓。由此党项遂安。

当时,南山、平夏党项久未平定,李纯颇为厌倦用兵。大中五年(851年)三月,李忱接受宰相崔铉的建议,命白敏中充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等使,及南北两路供军使兼邠宁(今陕西彬县)节度使。四月,白敏中率军赴宁州(今甘肃宁县)。十日,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使史元击破平夏党项于三交谷(夏州境内,今内蒙与陕西靖边交界地区)。白敏中奏称平夏党项平定。八月,白敏中奏称南山党项请降。当时用兵年久,李忱因国用不足,便下诏赦免南山党项,使其安于本业。

经济

大中五年(851年)二月,李忱任命户部侍郎裴休为盐铁转运使。自太和(827年-835年)以来,每年运江淮米不过四十万斛,沿途吏卒侵盗,以及沉没,运达渭仓(今陕西潼关北)的还不到二十万斛。裴休得知其弊端,就任后,立漕法十条,派官员整治漕运,每年运米至渭仓一百二十万斛。

文化

李忱曾令崔龟从、韦澳、李荀、张彦远撰《续唐历》二十二卷,至大中五年(851年)七月修成。《续唐历》止于唐宪宗朝,以补柳芳《唐历》之阙。

李忱又曾命宰相崔铉、学士崔瑑、薛逢编撰《续会要》四十卷,续编德宗到宣宗年间的史事。至大中七年(853年)十月修成。

法律

大中七年(853年)五月,左卫率府仓曹张戣集中法令条文相类似的条目一千二百五十条,分为一百二十一门,取名《刑法统类》(亦称《大中刑法统类》、《大中刑律统类》),献上朝廷。

《大中刑法统类》开创了《刑统》这种刑事法律汇编的编纂体例;其特点是,将与刑律有关的敕、令、格、式等均附在律文之后,从而便于查找使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五代和宋朝立法技术有重大影响。

对外关系

大中元年(847年)六月,李忱以鸿胪卿李业为册黠戛斯可汗使,持节赴黠戛斯册封其王子为英武诚明可汗。

大中二年(848年)三月,日本国王子入唐朝贡,献方物,李忱设百戏及盛宴接待,赠宝器音乐。

大中七年(853年),日僧圆珍等乘唐商良晖船入唐求法,历温台至福州。

大中十年(856年)十月,安西回纥庞勒可汗遣使入贡。十一月十二日,以卫尉少卿王端章为册回纥可汗使,拟册封庞勒为怀建可汗,但因黑车子拦截而未成。

大中十二年(858年)二月,渤海王大彝震逝世,其弟大虔晃权知国务。李忱封虔晃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册立为渤海国王。

历史评价

李恒:此吾家英物,非心惫也。

刘昫:①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②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自宝历巳来,中人擅权,事多假借,京师豪右,大扰穷民。洎大中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上宫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过数器,非母后侑膳,辄不举乐,岁或小饥,忧形于色。虽左右近习,未尝见怠惰之容。与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待宾僚,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旧时人主所行,黄门先以龙脑、郁金藉地,上悉命去之。宫人有疾,医视之,既瘳,即袖金赐之,诫曰:“勿令敕使知,谓予私于侍者。”其恭俭好善如此……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惜乎简藉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慊然。③李之英主,实惟献文。粃粺尽去,淑慝斯分。河、陇归地,朔漠消氛。到今遗老,歌咏明君。④当大中时,四海承平,百职修举,中外无粃政,府库有余赀,年谷屡登,封疆无扰。

孙之翰:宣宗久居藩邸,颇知时事。故在位十三年,尚俭德以恤人隐,谨法令以肃臣下,恩厚宗室,礼重宰辅,至微行以察取士得失,焚香以读大臣章疏,诚好德之君也。然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懿安太后,嫡母也,不能尽礼事之。及致暴崩,为世所骇。白敏中乏济时之才,功德无闻。令狐绹复容子纳贿,有紊时政。故懿宗朝,谏臣疏绹之罪曰:大中威福,又欲行于今日。当时事可知也。其河湟归顺、夷夏粗安,盖承武宗用德裕经营天下事,威令已盛而然也。不然,宣宗用敏中辈,于时事有何经画哉!至宠爱次子,不定长子储位,裴休奏请,则曰:若立太子,便是闲人。此尤见昧人君之大节也,卒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是宣宗区区为善,止于小节尔。

欧阳修: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

司马光:①宣宗少历艰难,长年践祚,人之情伪,靡不周知。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赏简而当,罚严而必,故方内乐业,殊俗顺轨,求诸汉世,其孝宣之流亚欤。②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范祖禹:①宣宗之治,以察为明,虽听纳规谏,而性实猜刻。虽吝惜爵赏,而人多侥幸。外则藩方数逐其帅守而不能治,内则宦者握兵柄、制国命自如也。然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继以懿僖不君,唐室坏乱,是以人思大中之政为不可及。……若宣宗,岂不足为贤君哉!②宣宗抉擿细微,以惊服其群臣,小过必罚,而大纲不举。欲以一人之智,周天下之务,而不能与贤人共天职也。譬如廉刻之吏,谨治簿书期会,而不知为政。特一县令之才耳,岂人君之徳哉!③宣宗视辅相之臣,礼貌虽恭,而实防之如遇胥吏,惟恐其欺也。拘之以利禄,惮之以威严,故所用多流俗之人,而贤者不能有所设施。白敏中、令狐绹之徒,崇极将相,持宠保位或十余年,其相如此,则其君之功烈亦可知也。

陶宗仪:精于听断,复以行书称。

孙承恩:法无偏颇,志尚勤俭。惜赏慎官,好贤纳谏。我思大中,亦汔小康。忌刻害治,卒以弗昌。

李贽:英甚!

李廷机:宣宗威命重,中外两安康。

王夫之:①德、宣二宗,皆怀疑以御下者也,而有异,故其致祸亦有殊焉。……宣宗则恃机警之耳目,闻一言而即挟为成心,见一动而即生其转念,贤与奸俱岌岌不能自保,唯蔽以所不见不闻,而上蠹国、下殃民,徼幸免于讥诛,则无所复忌。虽有若陆贽之忠者在其左右,一节稍疏,群疑交起,莫敢自献其悃忱。其以召乱也缓,而一败则不可复救矣。②小说载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象也,温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余美焉。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宣宗役耳目,怀戈矛,入黠吏之囮,驱民以冻馁,其已久矣。③夫宣宗之于吏治,亦勤用其心矣,徒厚疑其臣,而教贪自己。

彭定求等《全唐诗》:恭俭好善,虚襟听纳。大中之政,有贞观风。每曲宴,与学士倡和;公卿出镇,多赋诗饯行。重科第,留心贡举。常微行,采舆论,察知选士之得失。其对朝臣,必问及第与所试诗赋题。主司姓氏,苟有科名对者,必大喜。或佳人物偶不中第,必叹息移时。常于内自题乡贡进士李道龙云。

蔡东藩:观宣宗之复河陇,未始非一时机会,遣将四出,不血刃而得地千里,天子御延喜楼,亲受河陇人民朝谒,反夷为夏,易左衽而为冠裳,岂不足雪累朝之耻,副万民之望?时人号为小太宗,良有以也。然版籍徒隶强藩,田税未归司计,有克复之名,无克复之实,终非尽善尽美之举。即如大中政治,亦不过粉饰承平,瑜不掩瑕,功难补过,甚至以立储之大经,不先决定,及驾崩以后,竟为宦竖握权,视神器为垄断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

崔瑞德:宣宗之治不以采取有革新精神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而见称于世,虽然有许多问题要着手解决。

主要作品

1.文学作品名称:《百丈山》《吊白居易》《幸华严寺》《重阳锡宴群臣》《题泾县水西寺》《瀑布联句》《句》(残句)

2.书法:李忱善行书,《宣和书谱》称“当时法书之盛,如裴休辈尚能追步颜柳。故诸宗承袭太宗之学,皆以翰墨流传,至宣宗复以行书称,盖其典刑犹在也。”北宋时御府仍藏有其行书作品《赐李丛勑》、《赐李丛手勑》、《赐李丛手诏》。

轶事典故

1.老儒生

李忱酷爱读书,曾经建造一坐宫殿,每次在退朝后,他一定独坐在殿中读书,有时直至夜中烛将尽才结束,被宫中称为“老儒生”。

2.酷爱科举

李忱以不能参加科举为憾,他曾在皇宫中的柱子上题写“乡贡进士李道龙”,又在殿柱上自题:“乡贡进士李某”。他对那些科举中第者非常羡慕,《唐语林》卷四云:“宣宗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

李忱经常会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如果是肯定回答,就替人家高兴;相反,就连连叹息,以示惋惜和同情。李忱还经常出宫微服私访,与举子交际,遇到文采出众的考生,就将其姓名告诉给考官,交代主考官让其进士及第。唐代孙棨的《北里志序》就说,李忱“往往微服长安中,逢举子则狎而与之语。时以所闻,质于内庭”。五代时期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卷八记载:李忱有一天遇到时任陕州廉使、颇有诗名的卢沆,向他索取诗卷,“袖之乘驴而去”,第二天,对大臣说起卢沆,“令主司擢第”。

有时候,其微服私访的目的是想了解民间舆论对科举结果的评价。《旧唐书·宣宗纪·大中元年春正月》就说:“帝雅好儒士,留心贡举。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以观选士之得失。”又据《云溪友议》卷下记载:李忱临死前下诏裁放大批宫女,准许放出的宫女嫁给文武百官,但就是不许嫁给没有考中进士的举子。

3.友爱至孝

李忱天性友爱,和睦兄弟。曾在十六宅(唐末诸王共居的第宅)造雍和殿,多次前往雍和殿,诸王不分年纪,都得以入座。乐工表演百戏,直至日暮才结束。诸王中有人患病时,李忱斥退戏乐,亲自到其房间内看望,忧形于色。

李忱性情极孝,即位后,即在大明宫奉养母亲郑太后(孝明皇后),而不另作别宫。他在拜谒太庙时,进入父亲宪宗李纯的房间,禁不住泪如雨下,感动了左右侍从。李忱因李纯生前常去青龙寺,命复道开便门,到青龙寺登高远眺,回忆往事而感触许久。

4.严教子女

李忱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他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李忱的长女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李忱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李忱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李忱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李忱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李忱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李忱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琮为驸马,不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李忱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李忱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琮。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

5.毛发洒淅

李忱素来厌恶宰相李德裕专权,他即位之时,李德裕主持册封典礼。大典完成后,李忱对左右内侍道:“刚才靠近朕的是不是李太尉?他每看朕一眼,都让朕紧张的毛发直竖。”

6.赐死歌姬

据《唐语林》记载,曾经有地方献给李忱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李忱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李忱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把这名女子召到跟前,对她说:“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将她放出宫。”李忱却说:“放她回去,我就会想念她,不如赐她毒酒一杯。”一名天香国色的女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恐怖。

7.为僧之说

关于李忱为僧之事,主要源自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文中称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李忱。武宗派中常侍四人将李忱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李忱,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才将李忱请出来当皇帝。

不过不少史家,如北宋的司马光,认为李忱曾被唐武宗迫害及出家为僧是没有根据,因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而且当时李忱只是众多的庶出皇叔其中之一,对武宗的帝位根本没有威胁,更有史家认为李忱被武宗迫害而出家为僧的讲法,是后世佛教徒杜撰出来的故事,为的是丑化曾推行会昌灭佛的武宗,同时圣化在登基后支持佛教的李忱。

经过佛教徒的渲染,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南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李忱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李忱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李忱即位时,齐安已死,李忱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李忱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李忱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关于李忱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李忱少时,爬到兄长唐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李忱,李忱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李忱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李忱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李忱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李忱到来之事。

人际关系

父亲:唐宪宗李纯

母亲:孝明皇后郑氏

皇后:元昭皇后晁氏,生唐懿宗、万寿公主、广德公主。初封美人,逝世后被追封昭容、皇太后,追谥元昭皇后。

儿子:唐懿宗李漼,母元昭皇后晁氏。

靖怀太子李渼,会昌六年始封雍王,卒后追册太子。

雅王李泾。夔王李滋,母吴昭仪。

庆王李沂,母史氏,疑为史才人。

濮王李泽/鄂王李润/怀王李洽/昭王李汭,母柳氏。康王李汶,母仇才人。广王李澭,母陈氏。卫王李灌。

女儿:万寿公主,母晁皇后。万寿公主嫁郑颢,受李忱宠爱。永福公主,曾许嫁于琮。齐国恭怀公主,始封西华公主,嫁刑部侍郎严祁,卒后追赠及谥。广德公主,母晃皇后,嫁于琮。广德公主治家有礼法,“黄巢之乱”时,于琮遇害,她自缢而死。义和公主。饶安公主。盛唐公主。平原公主(追封)。唐阳公主。许昌庄肃公主,嫁柳陟。丰阳公主。

后世纪念

主词条:贞陵

贞陵为唐宣宗李忱的陵墓,位于咸阳城北50公里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的仲山之上,海拔1003米。其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贞陵依山为陵,东、西二神门外两对阙址分别位于仲山东西两座山的峰颠之上,形势壮观。

贞陵封域周长60公里,面积与太宗昭陵相近,是唐十八陵中最大者之一,也是晚唐帝陵的代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形象

年份  电视剧/电影名称 演员

1986 大漠紫禁令 刘法鲁

2009 宫心计 陈豪

2012 薛平贵与王宝钏 陈浩民

2013 不肯去观音 聂远

2021 与君歌 韩栋

2021 御赐小仵作 郭军

史料索引

《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

《新唐书·卷八·本纪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