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16:44 来源: 编辑:admin
李豫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九位皇帝(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
李豫
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九位皇帝(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李豫为人仁孝温恭,最初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安史之乱时随父前往灵武,肃宗称帝后,被拜为天下兵马元帅。作为名义上的唐军统帅,统领郭子仪等诸将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凭借收复两京之功相继进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75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肃宗病死,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同年命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统仆固怀恩等大败史朝义部叛军,收复洛阳及河北诸郡,至次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乘虚攻占长安,李豫出逃陕州,随后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永泰元年(765年),又用郭子仪等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此后藩镇势力壮大,开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李豫在位时期,定计诛杀权宦李辅国、鱼朝恩及宰相元载,流放宦官程元振;任用杨绾、刘晏、韩滉等人,整饬吏治、漕运、盐政等,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
本名:李豫
别名:李俶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东都(洛阳)上阳宫
唐朝:618年-907年
李豫:李亨之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俶(后改名李豫,见下文)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726年11月11日)[1]生于东都洛阳的上阳宫。他是玄宗的太子李亨(即唐肃宗)的长子;母为宫人吴氏,在生下李俶不久后,便于开元十八年(730年)逝世。后追尊为章敬皇后。
李俶从小好学,专攻《周礼》与《易经》,学习儒家经典。为人仁孝温恭,言谈举止皆符合礼仪,器宇度量弘深,宽厚而有决断,喜怒不形于色。玄宗虽有孙儿百余人,但只有李俶为嫡皇孙,相貌又与诸孙不同,所以玄宗格外喜爱他。李俶十五岁时,被封为广平郡王。
平乱元帅
主词条:唐收复两京之战
天宝十四载(755年),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宰相杨国忠的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李俶随玄宗一行逃往成都。马嵬驿兵变后,他与弟弟、建宁王李倓力劝其父李亨北上灵武。七月,李亨于灵武即位,即唐肃宗。肃宗即位后,组建朝廷,以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皆归他指挥调度。同时设元帅府于禁中,由与肃宗有旧谊的李泌任元帅行军长史。在此期间,李俶与李泌朝夕计议,以处理军机之事。当时朝廷草创,临时招募的兵员少,又没有战斗力。李俶“推心示信,招怀流散”,等他随肃宗到达彭原后,已有“兵众数万”。
与唐肃宗、代宗、德宗皆有深厚情谊的谋臣李泌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权宦李辅国附会肃宗宠幸的张良娣,阴谋动摇李俶储君的地位。建宁王李倓屡次向肃宗奏言此事,李辅国与张良娣反诬奏李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肃宗一怒之下,赐死李倓。李俶对李倓遇害颇感悲恸,但不敢言明。
宰相房琯进击叛军失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回军凤翔途中又遭叛军重创。叛军一时气焰嚣张,屡次袭扰凤翔,威胁肃宗朝廷。李俶“选求勇干,频挫其锋”,使举朝安宁,“士心大振”。
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肃宗犒赏三军,准备收复京师。九月,李俶与副元帅郭子仪为中军,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李嗣业为前军,关内行营节度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叶护太子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唐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的军队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广平王与回纥叶护结为兄弟,叶护大喜。唐与回纥联军进至长安西,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三十里,与叛军十万人决战。双方自午时激战至酉时,唐军取得大捷。夜幕降临,叛军溃逃,被斩杀六万人。叛将张通儒连夜丢弃长安逃跑。得到战报后,李俶立即下令入城。唐军得以一战收复长安。
起初,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时,叶护要按约定执行。李俶拜回纥叶护于马前,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叶护吃惊地跳下马答拜,并跪下来捧着李俶的脚,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于是与朔方大将仆固怀恩率领回纥、西域军从长安城南经过,扎营于水东岸。百姓、军士以及胡人纷纷向李俶下拜,哭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是华夷之主!”肃宗得知此事后也高兴地说:“朕不如广平王!”李俶整军入京,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夹道欢呼悲泣。李俶留在长安镇抚三日后,率大军东追叛军。
随后,李俶等进至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叛军首领安庆绪尽征洛阳守兵十五万人,于新店抗击唐军。唐军与回纥军夹击,叛军再次大败,死尸遍野。叛将严庄、张通儒等放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逃跑。李俶与郭子仪进入陕州,仆固怀恩率兵分头追击叛军。严庄先进入洛阳向安庆绪报告败状。安庆绪放弃洛阳败退。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财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李俶深以为患。洛阳父老献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这才停止劫掠。李俶也赠给叶护太子“锦罽宝贝”,使其心满意足。进入东都后,投降安禄山父子的陈希烈等三百余人,都身穿素服,哭泣着请罪。李俶遵照肃宗旨意,将其全部释放,交赴西京听候处理。
两京(长安、洛阳)的相继收复,大大提高了李俶的威望。肃宗返京后,大赦天下,于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进封李俶为楚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李俶被立为皇太子。此时肃宗联系李俶出生时“豫州献嘉禾”的祥瑞,于是将其改名为李豫(《唐会要》将改名一事定为十月五日)。
上元二年(761年)底,肃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李豫监国。当时两宫(太上皇玄宗、肃宗)均患病,李豫往来侍疾,亲尝药膳,衣不解带
登基除奸→惊变即位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重,张皇后(即张良娣)无子,害怕李豫功高难制,于是暗中召越王李系至宫中,准备废黜李豫。十六日,张皇后矫诏召见李豫。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图谋,于是派兵到凌霄门,待李豫抵达后,保护他到禁军中。当晚,二人领兵软禁李系、张皇后等,肃宗受惊而崩逝。随后,程元振等迎李豫于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之礼。二十日(5月18日),李豫即位。
李豫继位后,李辅国因有翊戴之功,极为骄横,竟然对李豫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李豫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李豫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使者慰问其家属。
荡平安史
主词条:唐灭史朝义之战
李豫即位时,叛军再度攻陷了洛阳,大难未平。因此,他在登基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任命长子、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表平叛决心。
在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他也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首先他在五月于丹凤楼颁布大赦制书,随后加封平叛功臣郭子仪、李光弼及李光进等诸道节度使及内外群臣。同月,他宣布恢复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人的封号,被玄宗幽禁而死的棣王李琰、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李璘等也被昭雪。李豫希望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
同年十月,李豫命李适为主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骑兵等共十余万兵力,对自称燕帝的史朝义部叛军发起强大攻势。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也率军参战。壬申日,唐军抵达洛阳北郊。甲戌日,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横水展开决战,叛军大败,被俘杀六万人,史朝义向北溃逃。唐军顺势收复东京、河阳及汴、郑、滑、魏等州。燕相州守将薛嵩举相州,恒州节度使张忠志(即李宝臣)举赵、定、深、恒、易五州归顺。
宝应二年(763年)初,史朝义走投无路,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图谋归唐的燕范阳尹李怀仙追及,被迫自杀。李怀仙斩得史朝义首级来降。自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定。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同意了仆固怀恩分授原安史旧将镇守河朔的提议,被认为开中晚唐藩镇割据现象之先河(详见“为政举措”中“姑息藩镇”目录)。
内忧外患→袁晁起义
主词条:袁晁起义
宝应元年(762年),唐廷为追征江淮地区八年赊欠租调,派豪吏为县令,搜括民间粟帛,农民纷起反抗。其中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袁晁在翁山(今舟山岛)率众起义,攻下台州,年号宝胜(一作升国),连克信、温、明等州,拥众近二十万。同年,江南人方清在歙州(治今安徽歙县)率饥民起义。
面对浙东接连不断的起义,李豫命镇守临淮(今江苏盱眙)的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分兵镇压。至广德元年(763年)夏,浙东起义军接连为李光弼部所败,袁晁本人被俘杀,不久后浙东乱平。
吐蕃入侵
为讨伐安史叛军,唐廷相继召回安西、北庭等地的军队,使吐蕃逐渐向北蚕食,并乘虚深入内地,攻占了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军大举入寇,边将再三告急,宦官程元振都压下不报。十月,投降吐蕃的泾州刺史高晖引导吐蕃军过邻州,寇掠奉天、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逼近京师。
李豫获悉此事后,急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同时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但为时已晚,李豫匆促逃离京城,到陕州避难。官民逃亡荆襄或藏匿在山谷中。吐蕃占领长安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劫掠府库市里,纵兵焚闾舍,萧然一空。幸亏郭子仪巧妙与敌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长安,李豫才于十二月返回长安,重赏郭子仪。百官论奏程元振“专权自恣”,贻误军机,李豫遂罢免了程元振官爵,放归乡里,后又流配于江陵。
仆固怀恩叛乱
主词条:奉天、灵台之战
朔方节度使、大宁郡王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四十六人”,立有大功,却在平乱之后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宦官骆奉先逼迫,无法向朝廷申辩。于是在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派其子仆固玚攻打辛云京。李豫招抚不成,采纳刑部尚书颜真卿的建议,派长期任职朔方的郭子仪前往招抚朔方军将。仆固玚攻击败辛云京后受阻于榆次,最终被部下杀死。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声称李豫已经去世,再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三十万人来犯,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李豫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此时仆固怀恩得暴病死于军中,郭子仪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上万人,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内不绝。
优宠宦官
李豫优宠宦官。凡宦官奉命出使四方,从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使奉命恩赐妃族,回来后也问宦官所得多少。如果给宦官的财物少,李豫则认为是轻慢天子的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宰相常贮钱于阁中,每逢中使来赐一物,宣一旨,从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县,传送文书取货,“与赋税同,皆重载而归”。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倍受尊宠,权势甚至超过宰臣。
但是,李豫也能惩治飞扬跋扈的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先后遭诛贬。大历五年(770年)三月,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左监门卫大将军兼神策军使、内侍监鱼朝恩宠幸无比,势倾朝野,凌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没有他参预,他则愤怒地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李豫知群臣皆怨恨他,便与宰相元载密谋,一次禁中宴会,会后将他留下,侍卫把他缢死,对外则声称“朝恩受诏乃自缢”。
因病去世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李豫病重,不到十天,已无法上朝。五月二十一日(6月10日),李豫命太子李适监国。同日夜间,李豫在长安大明宫紫宸内殿驾崩,享年五十四岁。八月,群臣上谥号为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实为“世宗”之意,改“世”为“代”以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十月,葬于元陵。十二月,祔于太庙。
为政举措→政治→诛除权臣
李豫即位后,利用宦官程元振等削夺了被尊为“尚父”的权宦李辅国的权力,进封其为博陆王,李辅国被迫致仕,不久被“盗”刺杀(据说为李豫倚信的宰相元载所指使。随后,程元振统领禁军,谗害朝臣,大失人心。后来,李豫根据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言,将程元振削官、放归田间,后流放溱州。
大历五年(770年),李豫又与元载密谋,诛除权倾朝野的观军容使鱼朝恩。元载得势后,专权跋扈,专营私产,引起李豫不满。大历十二年(777年),李豫定计,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逮捕元载,将其诛杀。
宋人苏辙称赞李豫“去三大奸如杀犬羊”,能使“中外不惊,上下厌服”。[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李豫深受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思想的影响,擅用帝王权术:“李辅国恶已极而杀矣,程元振恶已极而流矣,鱼朝恩恶已极而诛之俄顷矣;假手元载以杀朝恩,复纵元载以极其恶,而载又族矣。”
改革选制
宝应二年(763年),李豫命尚书左丞杨绾知东京选,礼部侍郎贾至知东都举。史称“两都分举选,自此始也”。
革除旧弊
元载死后,李豫任命素有清名的杨绾拜相,企图借其革除旧弊。而杨绾为相,也使得朝中权贵铺张浪费的行收敛,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杨绾在相位不到数月,便为人心所归,但他因身患重病,不久便逝世。李豫深受打击,痛惜地说:“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我杨绾之速也!”
藩镇问题
主词条:藩镇割据
李豫平定安史后,采纳仆固怀恩的建议,任重新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薛嵩分别为魏博、成德、幽州(卢龙)、相卫节度使,率所部驻于河北。前三将及其继承者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不输赋税,唐廷无如之何,尤以卢龙镇为最,史称河朔三镇。传统史学观点认为仆固怀恩“恐贼平宠衰”,故奏请田承嗣等分帅河北,“自为党援”的心态导致了割据局面的不可避免。而李豫“厌苦兵革,苟冀无事”,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同意仆固怀恩的请求。这一决策,开唐代藩镇割据称雄的先河,对中晚唐的历史有重大影响。在李豫一朝,正如郭子仪所说:“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此无他,乃疑之也。”
后世也有学者提出异议。樊文礼认为,李豫对藩镇并非一味姑息放任。其在位初年,受制于吐蕃的边境压力,无力解决藩镇问题,被迫迁就之;至中期以后,随着外部形势改善,则对哥舒晃、田承嗣、李灵曜等势力采取军事行动,并采取限制藩镇兵力、罢诸州团练守捉使、敕令藩帅不得署摄属州刺史等制度手段,打压藩镇。还有学者以河朔藩镇为例认为,大历后期,唐廷与幽州维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度还取得昭义军的归顺,但因地缘政治结构而未竟全功,藩镇割据自治的局面在经历了田承嗣之乱后逐渐稳定下来 。
经济
李豫在位时期,改革税收,实行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漕运
广德二年(764年),李豫任命刘晏接办漕运。唐代的漕运是通过水路将江淮的粮食运至长安,当时漕运废弛阻塞,造成关中粮食困难。刘晏据此提出疏浚河道,南粮北调的计划。他上任后,首先组织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师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船工由经调为雇募。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他沿用过去裴耀卿的办法,改直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
漕运改革后,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降低了运费,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项旷目持久的而又十分艰辛的劳役。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每年运量达四十万石至一十万石,解决了粮荒还有所储备。
平准
刘晏以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荒年、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以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在商业中建立驿站信息,使“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至。”
刘晏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士人作知院官,管理诸巡院,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刘晏所在处又召募善走的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由于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他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水旱民散。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出售,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处,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
盐政
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府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憎恶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刘晏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缴增。政府收取的盐利,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被用以支付漕运费用和政府各项开支。
赋税
李豫还任命韩滉分掌财赋。韩滉清廉勤奋,严格管理,使府库逐渐充实,但也招来一些怨言。
军事
宝应元年(762年),李豫命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统仆固怀恩等大败史朝义部叛军,收复洛阳及河北诸郡,至次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乘虚攻占长安,李豫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永泰元年(765年),又用郭子仪等平定仆固怀恩之乱。
文化
李豫在宰臣元载、王缙、杜鸿渐等人的影响下,崇信佛教,每到边患时,他就令僧人念《仁王经》以禳灾。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吐蕃军进至奉天,京师戒严,李豫命从宫内取出两部《仁王经》,分别送于资圣、西明二寺,在每寺内设百尺高座,由僧人高声诵读,直至吐蕃军逼近京师,才停止这一活动。十月,吐蕃军至邠州,代宗再次命僧人于资圣寺讲《仁王经》。
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宦官鱼朝恩奏请以自己获赐的宅第为章敬寺,为章敬太后吴氏祈冥福。该寺修造得极其宏伟壮丽,浪费大量木材,以至于要拆毁曲江及华清馆。进士高郢上书劝谏这一劳民伤财的行为,李豫仍置之不理。
李豫曾在宫内供养一百多个僧人,其中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僧人不空官至卿监,还被封为国公,出入禁中,势如权贵,“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李豫还下令,不许箠曳僧尼。他在五台山造金阁寺,“铸铜涂金为瓦,所费巨亿”。在他的影响下,朝廷和地方许多官吏都虔心事佛,“由是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奉佛,政刑日紊矣”。
民族、对外关系
吐蕃
主词条:唐与吐蕃之战
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抽调大量西北军队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的大片地区。甚至于广德元年(763年)十月攻入长安,十五日后为郭子仪所逐,唐军收复京师。与此同期,在西南,继姚州都督府及所辖三十二夷州被吐蕃吞并之后,广德元年(763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唐朝丧失了西川西部高地的控制权,其财赋“外府”蜀地和军事重镇成都处在吐蕃的虎视眈眈之下。
此后终李豫一朝,吐蕃每年秋季都要骚扰攻击唐朝,京城每次都要戒严,称之为“防秋”。经过郭子仪、马璘等将领的惨淡经营,京西北地区的局势开始逐步好转,初步遏制住吐蕃大举入侵的凶猛势头。大历八年(773年)的灵、宜、盐、百之战中,唐军击败吐蕃。在西南战线,李豫撤免对吐蕃作战不力的西川节度使高适,于广德二年(764年)把剑南东、西川合为一道,任命黄门侍郎严武担任节度使。同年,严武“破吐蕃七万余众,拔当狗城。十月,取盐川城”,西南战局出现转机。此后,西川节度使崔旰率部在大历十年(775年)至十二年(777年)间数次击败吐蕃军队,挫伤吐蕃锐气。大历末年,吐蕃内部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对唐的侵略有所减轻,并出现了遣使请和的情况,但往往是“玉帛才至于上国,烽燧已及于近郊”,唐、蕃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李豫时常扣留吐蕃请和使者,并将吐蕃战俘全部发配到江、岭地区充作刑徒奴隶。不过,广德、永泰年间的危险局面毕竟得以改变,唐朝边境安全所受的压力大为缓解。
回纥
宝应元年(763年)李豫即位之初,回纥汗国的登里可汗便率众前来助战,李豫令御史大夫尚衡前往宣慰。在此年十月的击灭史朝义之役中,回纥骑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在战后,回纥在关键时刻拒绝与吐蕃联盟,唐朝的北方得以相安无事。
南诏
李豫在位时,立国不久的南诏在侵占唐朝的部分疆土后,转而经营其大西南,对唐朝没有继续构成威胁。
大食
李豫在位前后,唐王朝与大食仍有往来,《唐会要》称李豫任元帅平定安史之乱时曾利用大食的兵力,也留有李豫在位期间大食遣使至唐的记录。
历史评价
刘昫等《旧唐书》:①呜呼,治道之失也,若河决金堤,火炎昆岗,虽神禹之乘四载,玄冥之洒八瀛,亦不能堙洪涛而扑烈焰者,何也?良以势既坏而不能遽救也。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是知有天下者,治道其可忽乎!明皇之失驭也,则思明再陷于河洛;大历之失驭也,则怀恩乡导于犬戎。自三盗合从,九州羹沸,军士膏于原野,民力殚于转输,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而子仪号泣于用兵,元载殷忧于避狄。然而代宗皇帝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内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遂得凶渠传首,叛党革心,关辅载宁,獯戎渐弭。至如稔辅国之恶,议元振之罪,去朝恩之权,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罪己以伤仆固,彻乐而悼神功,惩缙、载之奸回,重衮、绾之儒雅,修己以禳星变,侧身以谢咎征,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而犹有李灵耀作梗,田承嗣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欤!②群盗方梗,诸戎竞侵。猛士尝胆,忠臣痛心。扫除沴气,敷衍德音。延洪纳祉,帝虑何深。
孙之翰:①代宗虽非英睿之君,亦非昏主。……代宗行事素尚宽厚,且容宰相擅权而逐贤臣,则尚宽之为害也。②肃宗、代宗宠内臣过厚,待将帅不至,致怀恩怀贰,自为身谋,狡计一生,河北非天子所有。③盖代宗优柔之主,虽能察(元)载为恶之迹,而断之不早,遂使奸臣大害于国贤者,忧愤而终,惜哉。
石介:①代宗即位为人主,(李辅国)而敢凌蔑,其怙权恃势,骄恣如此,代宗岂无英武?能忍受侮辱者,盖权在于彼而不在于已也。……今权在辅国,虽代宗英武,其能制之乎?故但忍之而已。犹赖代宗渊深有谋,始外示优容,而内思有以去其权。乃虚加尚父,以尊宠之而渐罢之,兵柄既失,盗入其室,而首臂俱去,无权,胡能为也。②代宗为李辅国凌蔑,几至不臣,盖以其方握兵柄,权在其手,不能制也。幸而夺其权,辅国不敢骄悖,乃复以兵柄授于元振,则宜乎?……元振一怒,致万乘仓皇,京师陷覆,可嗟矣。夫可为深戒。③(元载为相)纲纪隳坏,政令颓弛。贪猥盈满,贿赂公行。海内怨嗟,朝廷危殆。犹赖代宗聪明,早察其奸,克行诛戮。不然,几何不丧国也。
欧阳修等《新唐书》: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苏辙《代宗论》:予尝论代宗,唐之庸主也,而承安史坏乱之后,肃宗草创事出,一切人情震摇,易以生变,此非常才所能定,而代宗承之。又尝一为吐蕃所惊,跳奔于陕,然国遂以定,不及其身者,何也?今考代宗行事,有类英主者二焉。诚率是道而充之,其身安而国定,盖无足怪。何也?能容大功之臣,背之而不疑,犯之而不怒,而外无姑息之迹,一也。仆固怀恩、李光弼二人之功着矣,怀恩之恃功犯上,自敌以下,谁能忍之?而代宗不与之较,故优容包纳,卒待其自毙,岂不曰与之较力,则彼骁虏也;与之较理,则彼戎狄也。其乘气而凶悖,盖将亡也,是其料怀恩于目中矣。李光弼身兼将相,功无与比,而幸陕之役,坚坐不应,此其意非持两端,则髙卧以观变也。代宗恩礼终始不衰,岂不曰光弼之功,而伤之天下,其谓我何。彼之不赴吾急,吾不问,则己问之,则必讨彼,非束手受死者,而吾使谁敌之哉!代宗之待二臣如是,天下不谓之姑息者,理当然也。……人有当其意则用之,众不与则必杀之,其用其杀莫或能间之者焉。始用元载,委己听之,载恶己甚,诛之。而不疑宠鱼朝恩,几危郭子仪。然其横也,则杀之。程元振之宠固矣,柳伉一言而逐之,易如反掌,卒弃不用。元载之狱,问目皆从中出。则是平日载擅权于外,而代宗居中,无不知也。去三大奸如杀犬羊,中外不惊,上下厌服,观此则昏且孱者不能为也。是二者,英主之所难,代宗有焉,所以能保国而安身者哉。
范祖禹:①代宗责县令职在字人,无恤隐之心而阿党权势,黜之当矣。②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若代宗者,其何责焉。
王夫之《读通鉴论》:①代宗推心以任怀恩,至于已叛,犹眷眷不忘,养其母,鞠其女,且曰:“朕负怀恩。”②代宗委权以骄藩镇,而天下瓦解……代宗之机,得之于老氏……固为宽弱以极悍戾者之骄纵,骄纵已极,人神共愤,而因加之杀戮也不难,将自以为善制奸慝而必死于其手。乃天下习知其术,而受其与、不听其取;乘弱制之以不复刚,终处于无何而权以倒持。安足以驰骋哉?自敝而已矣……帝王之诛赏,奉天无私,犹寒暑之不相贷也,邪说兴,诐行逞,此以为术,而天下之乱日生,可勿戒兴?③夫代宗非果无能为者,一受制于李辅国,而二竖因之,元载乘之,怀情以待,得绾以相而志将伸,绾遽卒,常衮不足以胜任,而代宗又崩矣,唐之不振,良可悼已!
爱新觉罗·颙琰《唐代宗论》:代宗虽为太子,亦如燕巢于幕,其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帝即位,若苟正辅国之罪,肆诛市朝,一武夫力耳!乃舍此不为,以天子之尊,行盗贼之计,可愧甚矣!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①代宗则颇阴鸷,观其倚李辅国以得位,旋即能除去辅国可知。②代宗初藉元载之权谲,及其败,复能用(杨)绾与(常)衮以矫之,可谓知所务矣。故代宗实非昏愚之主也。③然代宗迷信佛教殊深,因此诒误政事,且耗财蠹国者亦极大,此则殊不可解。④帝性阴鸷,殊非迷信之徒。
陈光崇主编《中国通史》:唐代宗早年曾指挥了平叛战争,收复了两都,即位后平定了安、史之乱。由于决策失误,任用安、史旧将分帅河北,加上国力不足以平定跋扈的藩帅,遂姑息养奸,终于促成了河北三镇独立割据的局面。他优宠宦官,但又能惩治作恶多端的大宦官,没有出现宦官之祸。代宗在位十八年.内忧外患连绵不断,但他信用刘晏与郭子仪,才艰难地维持其统治地位。
主要作品:唐末苏鹗《杜阳杂编》载:吐蕃被驱逐出长安,李豫回到潼关时,自称“夜梦黄衣童子歌”,遂有七言残句一句:“中五之德方峨峨,胡呼胡呼(一称“胡胡呼呼”)何奈何(一称“可奈何”)。”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扬州诗局本)卷868将其题名《梦黄衣童子歌》,并加以收录,作为李豫的诗作。
《全唐文》卷46至卷49录有其文,但多为词臣代拟奏疏,仅有如《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密严经序》等出自其手。
轶事典故
1.宽待怀恩
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两次勾引外敌入侵,成为唐廷大患,但李豫前后所发的制敕,未曾说他反叛。在他叛乱期间,还迎回仆固怀恩的母亲,厚加抚恤,使其得以颐养天年。等听到仆固怀恩暴死的消息,李豫还哀怜不已,对侍从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后来,李豫册仆固怀恩的幼女为崇徽公主,嫁于回纥的牟羽可汗。
2.不听闺房言
为笼络重臣郭子仪,李豫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从而君臣成了儿女亲家。一次,小两口闹别扭,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叶,羞辱郭暧。郭暧气不择言,脱口说:“你倚仗你的父亲是天子吗?我父还不愿为天子!”升平公主闻言,入宫向李豫告状,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你不知道了。确实如此,假使他要做皇帝,天下难道还是你家所有吗?”郭子仪闻讯,把郭暧关起来,自己急忙入宫请罪。李豫反安慰他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闺房之间的事情,哪里值得听呢!”郭子仪回府后,将郭暧责杖了一顿。后来的戏剧著名剧目《醉打金枝》便是根据此事改编的。
3.不徇私情
一年大早,京兆尹黎干根据百姓的要求,奏请代宗下令拆除泾河的水磨,以利农田灌溉。升平公主和郭暧家在泾河也建有水磨,升平公主请求父皇下令予以保留。李豫说:“我下此诏是为了苍生,你应当做众贵戚的表率!”于是升平公主即日便派人拆除了泾河的八十处水磨,时人传为佳话。
人际关系
父亲:唐肃宗李亨
母亲:章敬皇后吴氏
后妃姓名及生卒年 简介
沈氏 大理正沈易直之女。李豫还是广平王时所纳妾。安史之乱时失踪。唐德宗时遥尊皇太后,唐宪宗时追谥为睿真皇后。
独孤氏(?-775) 封贵妃,深受李豫宠爱。死后破例追谥为贞懿皇后。
崔氏(崔妃) 李豫为广平王时的王妃。唐玄宗杨贵妃的外甥女,性颇悍妒。安史之乱后因母家失势,恩顾渐薄,不久便逝世。
皇子:李豫有子二十一人(一人过继于肃宗),仅知睿真皇后沈氏生唐德宗李适,崔妃生李邈、李偲,贞懿皇后独孤氏生李迥,其他十七王的生母资料已失。
序 姓名 生母 王号、谥号
长子 李适(742-805) 睿真皇后 初封雍王,即唐德宗
次子 李邈(746-773) 崔妃 昭靖太子(过继于肃宗) 李偲(747-806) 崔妃 召王
三子 李遐 —— 均王
四子 李述 —— 睦王
五子 李逾 —— 丹王
六子 李连 —— 恩王
七子 李迥(761-796) 贞懿皇后 韩王
八子 李遘 —— 简王
九子 李乃 —— 益王
十子 李迅 —— 隋王
十一子 李选 —— 荆王
十二子 李溯(?-784) —— 蜀王
十三子 李造(?-811) —— 忻王
十四子 李暹 —— 韶王
十五子 李运(?-801) —— 嘉王
十六子 李遇 —— 端王
十七子 李遹 —— 循王
十八子 李通 —— 恭王
十九子 李逵 —— 原王
二十子 李逸 —— 雅王
女儿:《新唐书》记载李豫共有十八位女儿,另有二女永乐公主、乐安公主漏记,大部分排序不明。
序 姓名 生母 封号(谥号) 驸马
—— 李氏 —— 灵仙公主 ——
—— 李氏 —— 真定公主 ——
—— 李氏 —— 永清公主 裴仿
—— 李氏(753-810) 崔贵妃 齐国昭懿公主 郭暧
五女 李氏(?-774) 贞懿皇后 华阳公主,后出家,号琼华真人 ——
六女李氏 —— 玉虚公主 ——
—— 李氏 —— 玉清公主 ——
—— 李氏 —— 嘉丰公主 高怡
—— 李氏 —— 长林公主 沈明
—— 李氏 —— 太和公主 ——
—— 李氏 —— 赵国庄懿公主 田绪
—— 李氏 —— 普宁公主 吴士广
—— 李氏 —— 晋阳公主 裴液
—— 李氏 —— 义清公主 柳杲
—— 李氏 —— 寿昌公主 窦克良
—— 李氏 —— 新都公主 田华
—— 李氏 —— 西平公主 ——
—— 李氏 —— 章宁公主 ——
—— 李氏 —— 永乐公主 田华
—— 李氏 —— 乐安公主 张怙
人物争议
对李豫的出生月日,史料有不同记载。《旧唐书·代宗本纪》及《唐会要》卷一[98][99]称他生于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而令狐峘《代宗实录》(见《资治通鉴考异》)、《册府元龟》称他生于开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726年11月11日);《册府元龟》还留有若干条关于唐廷在十月庆祝李豫降诞日的记载,《资治通鉴》则有永泰二年(改元后即大历元年)十月乙未日(十三日,766年11月19日)为李豫生日、诸道节度使为此献宝祝寿的记载,此外,《唐会要》卷二九还收录了独孤及奏请将十月十二日设为天兴节的奏疏。学者武秀成对比相关记载,指出《旧唐书·代宗本纪》等所载“十二月”有误,其中“二”为衍字,并认为《唐会要》所受独孤及奏疏的“十月十二日”也当改为“十月十三日”,故李豫生于开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
李豫即位日也有异说,《旧唐书·代宗本纪》《新唐书·肃宗代宗本纪》《资治通鉴》均作四月己巳(二十日),《唐会要》则作四月二十一日。卒日同样存在一日之差。
此外,史料对李豫享年也有不同说法。《唐会要》卷一记载李豫去世时,注明“年五十四”;《新唐书·肃宗代宗本纪》则称“年五十三”,但后者所载李豫卒年与他书无异,也并未就李豫的生年提出其他说法。
后世纪念
李豫死后葬于元陵。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海拔851米。
元陵碑
元陵依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其石刻与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较粗疏。陵园石刻与建陵相同,现仅有陵园东、西、北神门外石狮和北神门外石马残块。石狮形制、大小与泰陵相同。北神门外有石马5,均残。东西列仗马间距30米,西列南数第1个在阙址北27米,第2个在第1个北23.5米,第3个在第2个北24.5米;东列南数第1个在阙埴北65米,第2个在第1个北12米。
史料索引
《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
《新唐书》卷6《肃宗代宗本纪》
《资治通鉴》卷223~卷226《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该书安史之乱部分亦有载其早年事迹)
影视形象
年份 类型 剧名 饰演者
1964 越剧电影 金枝玉叶 冯琳
1987 电视剧 珍珠传奇 姜厚任
1990 电视剧 唐明皇 车悦
1993 电视剧 武林奇缘 周绍栋
1997 电视剧 醉打金枝 关菁
2004 电影 大唐代宗 赵阳
2006 电视剧 新醉打金枝 洪剑涛
2013 电视剧 紫钗奇缘 苏茂
2016 电视剧 大唐荣耀
任嘉伦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9科技管理研究所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sān huáng......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21 18:18:19科技管理研究所“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
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6 16:16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华文明五千年:兴于炎黄,成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
万里长城十三关,甘肃占三关!终于收集齐了?快看看!政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08-09 10:10科技管理研究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一、传......
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族,那么汉朝之前叫什么?名字有点霸气!2022-10-19 18:5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秦时明月汉时......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5 00:3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古代书......
中国史学开山鼻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文学大家——司马迁与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李陵(西汉历史人物)
05-06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04-10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朝代、皇帝)盘点中国历史上五个令人无比痛心的朝代!(全文)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都是什么下场?
08-17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权机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全文介绍
03-17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事。
08-19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全文介绍
02-25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04-25卫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周朝诸候之卫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全文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