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九个王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国号都有何讲究?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十大思想?

时间:2022-06-17 17:17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历朝历代国号的由来,都有何讲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17 17:17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开国,其创立者都是极其重视国号命名的。每朝的开国皇帝都希望拟定一个好的国号,...

历朝历代国号的由来,都有何讲究?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17 17:17科技管理研究所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开国,其创立者都是极其重视国号命名的。每朝的开国皇帝都希望拟定一个好的国号,能使王朝国运昌隆 ,千秋万代。国号的确定基本上汇集众多能人异士,反复讨论后才会确定下来。那国号命名都有什么讲究呢?

盘点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国号的命名有以下几方面的讲究:

第一,国号命名要有乾坤之气,要带有昌盛向上的寓意;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都讲落叶归根,不能忘本,国号的命名也是同理,要体现出不能忘本的情怀;

第三,国号命名要强调传承,是中华正宗,不是凭空产生的;第四,国号的命名要能顺应民意,收买人心。

我们了解了国号命名的一些讲究之后,接下来对于各朝各代的国号的由来,就比较好理解了。

从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说起,秦朝的先祖给周朝王室养马有功,后来被分封到一个叫秦的地方,秦国以地名命名,直到700多年后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大秦帝国,都还在一直保留着秦的国号。

秦灭亡以后,刘邦建立了汉朝,之所以定国号为汉,主要是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把汉中和蜀地封给了刘邦,为体现汉是有传承和不忘本的,因此以汉来命名。

西、东两汉灭亡后,进入三国乱世。曹操被汉献帝封魏王,曹丕取东代汉之后,以爵位名定国号,称魏国。吴、蜀两国分别以占据的地名为国号,分别是东吴和蜀汉。

三国最后被晋朝所取代,司马氏代魏后,同样以爵位名命名国号,司马昭曾被曹氏封为晋王,因此定国号为晋。晋朝因八王之乱陷入南北朝乱世之中,南北朝最混乱的时候16国并立,国号命名大多以地名命名,国数太多就不一 一列举了。

经过近300年的南北朝大分裂,杨坚创立隋朝,一统天下。杨坚在做皇帝之前,继承随国公的爵位,因为“随”不吉利,因此建国后改为“隋”,以隋命名。

唐朝差不多一样,李渊在起兵之前做了隋朝的唐国公,建国后以唐为国号。

唐亡后陷入五代十国的混乱之中,赵匡胤因之前做过宋州节度使,陈桥兵变当皇帝后,以之前做过官的地名名称为国号。

蒙古国灭南宋,统一天下后,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元来源于《易经》:“大哉乾元”,“元”象征广大,万物的开始,寓意长久且欣欣向荣。同时改国号为“大元”也为强调他是中华正宗,有意讨好中原汉人。

朱元璋做过吴王,但建国后定国号为“明”,主要的原因,一方面他的传承来自小明王;另一方面“明”属火德,象征光明,顺应民心,因此以大明为国号。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清朝,清朝最初叫后金,他是由建州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后金之所以改名为“大清”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南方汉人非常反感金国,宋朝建康耻导致汉人仇视金人,所以改国号为清,是有意识地在讨好汉人;另一方面清属水徳,水能克火,明朝属火,清朝有意识地想压明朝一头,寓意清朝强于明朝。国号的命名虽然很有讲究,但王朝能否兴盛全取决于统治者能否励精图治,执政为民。

附:

魏蜀吴重臣的谥号你知道多少?其中有两人竟然背负恶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17 12:57科技管理研究所

你知道三国时代有多少大臣得到了朝廷赏赐的谥号吗?答案是如果不算外戚和宗王总数就是90个,其中曹魏73人、蜀汉12人,孙吴最少,只有5个。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他们分别得到了什么谥号?这些谥号是褒是贬,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呢?下面由我来跟大家掰扯掰扯。

首先声明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以我便于讲述为序。三国群臣当中逼格最高的谥号应该是诸葛亮的忠武侯。《逸周书·谥法解》说“危身奉上为忠,克定祸乱曰武。”忠,就是为了国家不顾自身安危,武,则指军事上有突出功勋。诸葛亮一生对蜀汉忠贞不二、鞠躬尽瘁、南征北战、威风赫赫,自然当得起“忠武”二字。而除诸葛亮之外,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大臣得到了忠武侯的谥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大魏忠臣司马师,司马师代父统领朝政五年。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在讨平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回师途中去世。

一开始朝廷准备赐其谥号为武公(一说武侯)当然司马昭不同意,说当年臣的先父不肯接受丞相和九锡的赏赐,臣的亡兄不肯接受相国的位置,那都是因为太祖(曹操)曾经长期担任丞相,享受九锡待遇。如果赐谥为武公,那就跟曹操(武皇帝)撞了车。所以应该依照前朝萧何、张良等人为例多加一个字以方便避讳。最后呢就把司马师的谥号改成了忠武侯同时还把司马懿的谥号从文侯改成了宣文侯。

等到司马昭建立晋国之后,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又追尊司马懿为宣王、司马师为景王。最后司马炎称帝二人的谥号又变成了宣皇帝、景皇帝终于脱离“臣谥”进入了“君谥”。接下来我们把忠武二字拆开看看单以“忠”字或“武”字为谥的都有谁,单以“忠”字为谥的曹魏有两人即夏侯惇和曹仁皆是忠侯,二人既是宗室,又是元勋,对曹魏没有人比他们更忠诚,以“忠”字为谥十分合适。东吴大臣里没有谥“忠”的,蜀汉只有一位那就是后主刘禅的宠臣陈祗,陈祗字奉宗,汝南人,在费祎主政时期被选为侍中,后来又担任了尚书令。《三国志》说他上承主指、下接阉竖,与黄皓互为表里,深受后主宠信,权力甚至超过大将军姜维。

因此他在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去世以后,后主特别降诏赐谥曰忠侯,单以“武”字为谥的只有一人即东吴名将陆抗,陆抗是陆逊之子,他二十岁代父统军为东吴镇守边境近三十年。《三国志》里虽然没有记载他的谥号,但其子陆云在《读考颂》中称其为“先考大司马武侯”可知陆抗死后,谥武侯。

与“武”字相对应单以“文”字为谥的大臣,除了差一步登上帝位的晋文王司马昭,严格来说也只有一位那就是东吴的张昭。《谥法解》说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任何朝代“文”都是一个逼格很高的谥号。张昭虽然是东吴的元勋老臣但他曾主张投降,晚年又跟孙权的关系十分糟糕,所以去世后孙权给他一个文侯的谥号应该不是褒奖他有“经纬天地”之功,而是就其博学多才而言。

《三国志》说张昭少好学、博览众书,并且著有《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等著作。与“忠”字相对应单以“孝”字为谥的整个三国只有一位,那就是曹魏大臣崔林。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在曹操拿下冀州以后出仕,最后一直当到三公。《谥法解》说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都是就其在家族内部的孝道而言。不过史籍并没有记载崔林有哪些具体的孝行的,只知道他为官堪称道德楷模,想来居家应该也是如此。而像崔林这样一个人独享一个谥字的整个三国时期还有九位。

他们是法正谥翼侯,《谥法解》说思虑深远曰翼、刚克为伐曰翼,伐就是成功。刚克为伐,就是以刚强取胜而成功的意思。反正先帮刘备取蜀,又助他拿下汉中,是让刘备翻然翱翔的大功臣。刘备赐他谥号翼侯除了取以上两个含义之外,应该也是在褒奖法正实乃自己的辅翼之臣,这个谥号十分恰当。

张飞谥桓侯,《谥法解》说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刘禅给自己的老丈人谥号桓侯,多半不是称赞他克敬勤民,而是取“辟土服远”这个意思,汉末的刘熙就在《释名》里注释说“以武力出征,四夷畏服而远遁,故曰桓。”张飞生平最大的战功就是随诸葛亮入蜀时攻克江州以及大破从汉中来寇的张郃,收复了整个巴西,史称“巴土获安”。说他能辟土服远没毛病。

张鲁谥原侯,今本《谥法解》中没有“原”字,但汉代有不少列侯谥原侯的先例。《文献通考》说思虑不爽曰原。曹操当时给张鲁一个“原”的谥号,当然不是说他想起张鲁就很不爽,而是暗示他当初投降自己的决定没有错,值得夸奖。

陆逊谥昭侯,陆伯言虽然对东吴功勋卓著,但因为晚年牵扯进了南鲁党争,被孙权多次责骂最后“愤恚致卒”。此后孙权也耿耿于怀,没给他赐谥,直到第三任皇帝孙休在位才追谥陆逊为昭侯,其孙陆云在《读考颂》中则写作“邵侯”这应该是后来避司马昭的名讳。

《谥法解》说昭德有劳曰昭、威仪恭明曰昭。曹魏群臣则在给皇后上谥号的奏议中说:“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刘备的谥号昭烈应该也是取昭这个光明长久不衰的意思,陆逊既是名臣又是名将,完全配得上“昭”。杜畿是戴侯,和洽谥简侯,钟毓也就是钟繇的儿子、钟会的哥哥谥惠侯。按《谥法解》的说法爱民好治曰戴,壹德不懈曰简,柔质慈民曰惠。这三位曹魏功臣都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突出表现,他们的谥号也恰如其分。但是并不是所有功臣都能够得到这个待遇,因为除了美谥还有恶谥。

据我统计三国群臣中只有两个人得到了恶谥,那就是于禁谥厉侯,吴质谥丑侯。《谥法解》说暴慢无亲曰厉,杀戮无辜曰厉。于禁生平最大的黑点自然是晚节不保投降了关羽。另外当年昌豨叛乱,曹操派于禁征讨,在昌豨投降的情况下,于禁不念旧情依然以曹操“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为辞,坚持将昌豨斩首,这一点后来受到了裴松之的讥讽,说于禁好杀活该背负恶谥、但是我个人感觉仅凭这两处黑点似乎还够不上“杀戮无辜、暴慢无亲”。于禁怎么说也是立有大功之人,曹丕先是用画像于曹操陵屋的方式来羞辱他,继而又赐给他一个厉侯的恶谥,其实很难称得上是公允。

至于吴质,他则是曹丕的宠臣,当初曹丕跟曹植争夺太子之位,吴质没少给他出主意。但是这个人后来仗着朝廷宠幸自己,对曹真、陈群等都不服不忿、瞧不上眼。在群臣中的人缘很不好,所以到明帝朝他死了以后,朝廷竟以其“怙威肆行”为辞,赐谥曰丑侯。吴质的儿子不服上书抗议,到曹髦在位时才给吴质改谥为威侯。

接下来说使用人数比较多的,三国之中大臣最常用的谥字是贞、景和壮。

谥贞侯者共有九人即郭嘉、桓阶、陈矫、徐宣、常林、裴潜、郭淮、胡质、孙资。

谥景侯者八人即蒋济、满宠、王肃、刘烨、黄权、孙礼、刘靖、王基。

谥壮侯者也是八人即曹修、张郃、徐晃、文聘、许褚、庞德、桓嘉、州泰。

其次则敬、肃、威。

谥敬侯者七人即费祎、荀彧、荀攸、华歆、刘放、卫觊、卫臻。

谥肃侯者六人即程昱、辛毗、张既、贾逵、王观、顾雍。

谥威侯者五人即马超、乐进、臧霸、曹纯、郭修。

使用者在四人以下的美谥还有刚、定、穆。靖、元、成。

谥刚侯者四人即黄忠、张辽、苏则、李通。

谥定侯者四人即张成、张绣、董昭、杜袭。

谥穆侯者四人即陈泰、赵俨、王昶、徐邈。

谥靖侯者三人即庞统、陈群、何夔。

是元侯者三人即曹真、高柔、傅嘏。

谥成侯者三人即王朗、钟繇、任峻。

从中不难看出文官多用贞、景、敬、肃而武将多用壮、威、刚,这自然是追求了上古以来“以行为谥”的传统。比如与于禁形成鲜明对比的庞德因为他是拒绝投降而被关羽所杀。后来曹丕继位就专门派人到他墓前祭拜,赐谥为壮侯。这是因为壮通庄,武而不遂曰壮、死于原野曰壮。关羽的谥号中用一壮字也是这个缘故,再比如猛以刚果曰威、强毅伸正曰威。马超刚猛强毅,所以赐谥威侯。曹魏的郭修虽然不是大将但因为刺杀了蜀汉大将军费祎也被赐谥为威侯。

此外还有一些人的谥号比较特殊例如夏侯渊、李典和乐进的儿子乐綝,这三人的谥号都是代表哀悼惋惜的愍。刘熙在《释名》中说“志义未究,遇难而死,可悯惜者也,故曰愍”夏侯渊不用说了,他是在定军山下遇难而死的。李典虽然不是战死,但他去世的时候只有36岁属于英年早逝。乐綝则是在扬州刺史任上被造反的诸葛诞所袭杀。对于曹魏来说三人的死都比较可惜,故而赐谥愍侯。

赵云的谥号顺平,也属于很少见的双字谥。在汉晋时期,一般来说臣谥会尽量用单字,除非单字不能准确地表达“以行定谥”的主旨才考虑用双字也就是复谥。整个三国时期用复式的大臣除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父子,就是只有赵云和关羽了。

著有《谥法研究》的汪受宽先生就认为尽管礼官觉得单谥和复谥在褒贬上没有区别,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二字谥可以“兼美”人们一般还是认为二字谥优于一字谥的。具体到赵云这个谥号而言虽说“顺平”二字未必就比张飞的“桓”字、马超的威字为优,但绝对不像某些人所说是功绩平平的意思。《三国志》裴注里其实说得很明白“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也就是说顺是说赵云为人有仁爱之心,“平”是说他处事遵奉法度并且有平定祸乱的功绩,用这两个字概括赵云一生行事还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关羽的谥号“壮缪”壮通庄,谬通穆,壮缪其实就是庄穆,并非贬义。当时有人反驳说刘备的吴皇后去世以后的谥号就是穆皇后。同时期其他谥穆的人也没有写成缪的,如果穆、缪相通为啥关羽这里非要写成缪呢?我想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避讳。比如东晋的王述死后朝廷拟定的谥号本来是穆,但是为了避讳之前去世的晋穆帝就改成了简。同样吴皇后去世于245年,而追谥关羽则在260年,为了避讳而将穆字写作缪完全是可能的。一个旁证是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郭淮的侄子郭奕去世,太常本来拟定的谥号是景侯,但是有大臣说这个谥号呢跟司马师(景皇帝)相同,建议改成了穆。当时侍中王济就说这种做法“避帝不避后”(因为张春华谥宣穆皇后)跟汉魏旧制也不同,有点不伦不类,这说明至少按汉末和曹魏时期的制度,臣下的谥号是应该“避帝也避后”的。

比如卞皇后谥武宣,甄皇后谥文昭,郭皇后谥文德。曹魏大臣里就没人用宣、昭、德为谥字(除了追谥司马懿为宣王)。魏明帝的两位皇后一谥明悼、一谥明元。曹魏大臣里虽然也有谥悼侯、元侯的(比如曹真、高柔、傅嘏)但都死在了两位皇后之前自然不用避讳,以此类推蜀汉很可能也遵循了“避帝也避后”的旧制,所以关羽才不得不改穆为缪。

最后再说两句谥号,这个东西诞生于西周中期,起初只是古人为了避讳死者的名字而在举行葬礼时给予死者的一个美称,后来才具有了褒贬善恶、评论功过的含义。进入汉代由于儒家知识分子鼓吹“生有爵、死有谥”无爵则无谥,普通的大臣只有封侯才具备赐谥的资格所以汉代对大臣赐谥一向比较严格,而且东汉比西汉更加严格。蜀汉和东吴两国有谥号的大臣之所以如此之少就是继承了这个传统,曹魏就不太一样因为曹操父子是在体系内篡夺了汉室天下,为了争取士人的支持就必须用高官厚禄进行收买。所以在谥号的赐予上标准就放得比较宽,这就是为什么曹魏赐谥的大臣多达73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附: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九个王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17科技管理研究所

从公元前221年词条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史,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但其中的大一统王朝词条只有九个,依次为: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那么,九大王朝的国号都是怎么来的呢?

秦朝:(秦始皇)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者为秦始皇嬴政。

秦朝之所以叫秦朝,是因为秦始皇在横扫六国前是秦王。

那么,秦国又为什么叫秦国呢?

秦国的国号来自地名。早在公元前905年,秦人首领秦非子(嬴姓,名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词条封在秦地,“秦”由此成为他们的族称,史称“赢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词条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正式晋封为诸侯,“秦”由此成为国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仍沿用“秦”作为国号。由此可见,“秦”这个国号,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这一点是其他八大王朝无法比拟的。

汉朝:(汉高祖刘邦词条)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建立者是刘邦。

汉朝之所以叫汉朝,是因为刘邦称帝前是汉王,发迹于汉水边的汉中,这个“汉”字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说文解字》词条有载,“汉”的本意是天上的银河,刘邦把国号定为“汉”,也是希望汉朝像天上的银河一样,永恒不灭,灿烂辉煌,直到千秋万代。

晋朝:(晋武帝司马炎词条剧照)

晋朝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建立者是司马炎。其中西晋属于大一统王朝,而东晋偏安建康,只能算六朝之一。

晋朝之所以叫晋朝,是因为司马炎在建立晋朝前是晋王。

曹魏时期,司马昭被魏帝曹奂词条封为晋公词条,后又加封为晋王。司马炎先袭封晋王,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登基后改国号为“晋”。

隋朝:(隋文帝杨坚)

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虽然短命,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者为杨坚。

隋朝之所以叫隋朝,是因为杨坚在建立隋朝以前是隋国公词条。

杨坚原本是北周外戚,长女杨丽华是北周宣帝词条的皇后。女儿受宠,父亲便受封为隋国公。后来,早已掌控实权的杨坚接受北周静帝词条禅让,改国号为“隋”。

唐朝:(唐高祖李渊)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大一统王朝,建立者是李渊。

唐朝之所以叫唐朝,是因为李渊在建立唐朝之前是唐国公。

唐朝皇室与隋朝皇室是亲戚关系,唐高祖李渊是隋炀帝杨广词条的亲表哥,二人的外祖父都是有着“史上最牛老丈人”之称的独孤信词条。

李家世代公卿,从李渊的祖父李虎开始就获封唐国公,李渊先承袭爵位,后推翻隋朝,改国号为“唐”。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剧照)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大一统王朝,唯一不尽如人意的就是军事太薄弱,建立者是赵匡胤。宋朝先后与辽、金、元并存,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宋朝(尤其是南宋)不能算是真正的大一统王朝,不过宋朝的正统性还是不容争议的。

宋朝之所以叫宋朝,是因为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前曾担任宋州节度使。

赵匡胤曾是后周重臣,在周世宗词条柴荣死后,他先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又回京逼迫后周恭帝词条禅位,改国号为“宋”。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词条)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建立者是忽必烈。

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入主中原后之所以定国号为“大元”,是听取了汉臣的意见,取《易经·乾篇》“大哉乾元”之义,以彰显其国土之盛大。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词条)

明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建立者是朱元璋。

明朝国号的来历说法很多,至今尚有争议,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比如,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词条认为,明朝国号源于明教,这种说法与《倚天屠龙记》中的设定一致。

另有观点认为,朱元璋之所以把国号定为“大明”,是为了应和“明王出世”的预言,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另外,明属火德,元属金德,火克金,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正统嬗替。笔者更倾向于这种说法。

清朝:(清太宗词条努尔哈赤)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定国号者为皇太极。

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皇太极称帝后,改国号为“大清”。(注:此时还没有入主中原,首都在关外的沈阳。)

清朝国号的来历说法也很多,但最主流的仍是五德始终说: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以示清朝取代明朝是正统嬗替。

水德的字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了“清”呢?这是因为,在满语中“清”的发音和“金”相近,又有“上国”之意,遂定“大清”为国号。

综上可知,秦、汉、晋、隋、唐、宋六个朝代,其国号的来历基本相同,都是源自开国皇帝即位前的封地或封号。但是从元朝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原因不难猜想:元朝和清朝都是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之前不可能有封地或爵位,而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原本只是一介布衣,也没有封地或爵位,所以这三个朝代只能另辟蹊径,从文化入手选择合适国号。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元明清三朝的完整国号分别是大元、大明、大清,都带一个“大”字,如今时常被我们省略了而已。

我国封建社会历经两千年。在这两千年文明推进,完全是在分分合合动荡中完成的。而在这动荡的过程中,不但涌现出一批登顶权力之巅的大人物,同时更是无数英雄为之竞折腰。而令这些大人物与无数英雄为之趋之若鹜,甚至不惜搭上身家性命的,就是这一片如此多娇的江山。

众所周知,我国封建王朝几经更迭,而每个王朝的领土大小,尤其是几个大一统王朝词条之间,领土面积变化巨大。那么话题来了,为什么会大一统王朝之间领土大小之差,而哪个王朝的领土面积最为广袤?

封建王朝的领土版图的基础来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领土的总和。而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疆域的基本版图就此形成。也就是北至长城,西至陇西,东、南至沿海,这一大片广袤的地域。这片区域也成为后世华夏王朝的核心统治所在。是否拥有这片地域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统治权,成为判定王朝“大一统”的主要标准。

也就是说,大一统王朝之间的版图差异,主要是看核心统治区域之外,对其他地区的统治权。而这些“其他”区域,其实就是周边少数(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域,而且主要在北方。因此可以简单认为是,中原王朝词条与周边民族的融合程度,决定了王朝之间,疆域之差异。

搞清楚大一统王朝之间统治疆域大小差异的来源之后,我们再来捋这几个大一统王朝统治疆域差异就相对容易了。

从未间断的民族大融合词条,王朝版图亦随之变化

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从未间断的民族融合中完成的,但这种融合往往伴随着武力征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还是诸侯国之时,就完成了北征义渠,南吞巴蜀。而楚国同样是平定了南方大部地区,将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编入本国国籍。其他诸侯国,尤其是地处边境的诸侯国,几乎也没有停下领土扩张的步伐。大秦王朝统一六国也顺便将六国努力成果归为己有,中原大一统王朝就此诞生。

在秦王朝短暂的统治之后,大汉王朝取而代之。

在汉武帝刘彻词条执政时期,大汉王朝的疆域达到极盛。向南,平定闽越词条与夜郎(夜郎自大成语故事源于此),将秦王朝遗留之地尽收王朝之内。向北,狂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词条。向东,则征服卫满朝鲜词条,首次将朝鲜半岛词条北部划入版图。向西,版图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不但打通了河西走廊,更是将王朝版图延伸至中亚腹地。

两汉交替之后,东边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逐渐脱离王朝,而西域都护府的领土也有所缩水,但总体还是保留了大汉全盛时期的版图。

在三国归晋短暂的大一统之后,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到来。这一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动荡的同时,各路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在中原地区词条粉墨登场。这些民族与中原的融合,不但给中原文化词条注入了一定新鲜血液,更是给后来中原王朝扩大版图的契机。

南北朝之后,隋王朝完成了大一统,但随即被大唐王朝取而代之。而大唐王朝也真正缔造了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大唐王朝历经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将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全面推向高峰。全盛时期的大唐王朝,以“棒子加鸡腿”的方式,让周边民族纷纷归附。大唐王朝中央朝廷更是以九大都护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王朝所统辖区域东至朝鲜半岛全境,西至中亚波斯地区,北至蒙古全境,南至今越南,王朝版图疆域之大达到新的高峰。

然而这些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尽管有都护府词条代表中央加以管理,但实际上还是以民族自治为主,中央控制力度十分有限。这也导致了唐朝中、后叶时期,“没了棒子,少了鸡腿”之后,这些少数民族轻而易举地脱离了唐王朝控制,甚至是倒戈攻击都护府乃至中央朝廷。所以,唐王朝中期之后,都护府管理区域一再缩水,甚至到了归于节度使管理的境地,整个唐王朝的版图也缩小至近乎基本版图状态。

大唐王朝覆灭之后,又是一个大动荡时期。五代十国词条的政权频繁更迭,以及更多民族政权的融入。最终在中原大地上,形成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分而治之的状态。经历了三百多年分而治之的状态之后,以蒙古人建立的蒙元王朝,再一次完成了大一统。

蒙元王朝发迹于蒙古国,因此北方边境线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超越了唐王朝的安北都护府统辖区域。同时更是第一次将吐蕃(今西藏)地区划入国家版图,以中央机构宣政院直辖,吐蕃地区正式成为了国家的一个地方行政特区。但是,随着蒙元王朝的腐败衰落,那些名义上是宣政院词条提名,由蒙元皇帝任命的吐蕃地方贵族官员们,已经与中央朝廷关系貌合神离。

然而,今新疆大部地区却游离于蒙元王朝版图之外,归属于蒙元兄弟政权察合台汗国词条。

蒙元之后,明太祖朱元璋词条建立大明王朝成为了华夏大地的新主人。在明成祖朱棣成功逆袭称帝之后,在他南征北战的带领下,版图达到大明王朝极盛。但在吐蕃地区以及辽东以北的少数民族集聚区域,采用“羁縻都司卫所”管理制度,其中远在黑龙江流域词条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词条”的建立,标志着大明王朝对广袤的黑土地的统治权。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以夷制夷”成本较低,坏处也是十分明显,就是中央朝廷对偏远地方民族,实际管控能力十分有限,因此这些地区人民经常性与王朝离心离德,甚至是作乱犯上。

最终,大清王朝就是如此钻了明王朝的空子,硬是在大明王朝的眼皮子底下,成功地建立了地方统治政权。

大清王朝在问鼎中原之后,一直致力于经营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尽管大清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在与维护周边民族团结方面,有着天然的信任基础,但是最终主要的还是依靠粗暴的武力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在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努力之下,最终完成了收复台湾、平定西北、驱逐西藏外部势力,实现了对这些地方的武力征服,将这些地区归入王朝版图。

在对其他民族集聚地区管理上,清政府更是在尊重地方民族习惯于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中央委任流官为封疆大吏词条的方式,直接管理这些地区的地方行政,与人事安排。例如西藏的班禅额尔德尼词条与达赖喇嘛词条的转世,必须在清王朝驻藏官员的监管下完成,最终以皇帝认可为准。此外,清王朝还推行分而治之与相互羁縻等方式,分散其力量,降低其地区集力量对抗中央朝廷的可能性,如此以求做到地方事务全方位掌控。例如蒙古地区词条的盟、旗地区划分制度等就是典型个例。

在取得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效管理之后,清王朝后续帝王始终坚持与延续先祖之政策,牢牢掌控疆域的统治权。即使在晚清时期,国家动荡之际,在外国势力入侵干预清王朝内政的恶劣背景下,清政府依旧没让这些地区,通过民族自治的方式脱离王朝版图,这对于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意义重大。

结语:单从版图面积的数字来看,清王朝不及蒙元王朝(与唐王朝相当),但对领土的实际统治权力与稳定性,清王朝绝对超出了历史上的其他大一统王朝。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清王朝能够取得版图上的极盛,这绝对不仅是清王朝一个朝代的功绩,而是先前历朝历代共同努力的结果。

没有前赴后继的奋斗奠定的基础,哪有后来的成就与辉煌。

大一统王朝

中国历史上统一九州的封建王朝

大一统王朝,自秦始皇扫六合,以统一华夏故地为衡量标准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中文名:大一统王朝

别名:统一王朝

基本定义:中国古代统一华夏的政权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

大一统王朝

朝代介绍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有秦朝、汉朝、新朝、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北宋、元朝、明朝、清朝。

北宋时期中原的北方屏障燕云地区在契丹辽国的统治下,宋徽宗在位时通过海上之盟收复了燕山地区的一府六州和山后的朔、武二州,另有山后的应、蔚二州和平卢地区的张觉以平、营、滦三州附宋,宋朝未能得到云中地区的大同(原云州)、弘(辽于大同府以东置,为大同府领州)、儒、奉圣(原新州)、归化(原武州)、可汗(原妫州)等州,北宋并未完全恢复燕云失地,且通过海上之盟所得的燕云诸州统治时间较为短暂,仅据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就被金军攻陷,还有中原统一王朝传统的势力范围辽东,北宋未能触及,且北宋与辽互相承认为南北朝;于五代时脱离南汉自立的交趾,原本属于中原王朝统辖的交州,北宋未能攻下交趾,只是将交趾视为藩属国之一,册封交趾王领静海军节度和安南都护;其后出现的西夏政权占据了五代宋初中原王朝领辖的平夏、定难、朔方、河西等地,西夏虽名义上向宋称臣,但同时也向辽称臣,西夏国主“帝其国中自若也”,实则称帝一方;地处云南的大理国,其前身为唐朝中期叛唐自立的南诏,滇南之地历来为中原大一统王朝羁縻,即使是南北对峙时的南朝宋齐梁和北朝北周,也在滇南设有羁縻州郡,而宋朝皇帝对大理没有将其纳入版图的想法,宋太祖赵匡胤并未将大理视为其统一计划的一部分,宋朝对大理不仅不征伐,也不羁縻笼络,更拒绝册封大理(仅宋徽宗时册封过大理);北宋在疆域方面并未完全恢复中原大一统王朝的“故疆”,在政治方面北宋的皇帝和朝廷也不是当时“天下”(中原王朝及其周边)的唯一(北面有辽朝称帝称北朝,辽称宋为南朝,得到宋方承认,西北有西夏内部称帝自称“西朝”,西南有大理、交趾内部称帝),所以一般不认为北宋是大一统王朝;但是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解决了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多年的藩镇割据问题,北宋统一战争后其疆域涵盖了河南、河北、河东、山东、两淮、江浙、闽南、岭南、荆湖、川蜀、关中、陇右等大部分地区,在中原王朝传统疆域内实现了大部统一,传统观点依然认为北宋是统一的中原王朝。

关于夏商周是否是大一统,学者、政治人物谢玉堂认为夏商周属于大一统,理由是在舜帝时期实现了华夏、东夷和三苗的统一。秦的统一不是“大一统”的最早开端。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也认为夏商周是十四个统一王朝之一。对于夏商周是否大一统,相关争论如下:

关于夏商西周三代的国家形态和结构问题,传统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夏商周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另一种则把三代的各个王朝看作是由许多“平等的”邦国组成的联盟。第一种观点虽然可以解释战国时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渊源,但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说”本身却脱离了历史的真实。第二种观点,即“邦国联盟”说,也无法解释战国时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渊源,更主要的是它不能合理地解释三代王朝国家的结构,忽视了夏王、商王和周王对地方诸侯邦国的支配作用。

针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局限,有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夏商西周三代是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所谓“复合制国家结构”,处于“外服”的各个诸侯邦国是王朝内的“国中之国”;处于“内服”的王邦即王国,属于王朝内的“国上之国”,是王权的依靠和基础。具体来说,复合制国家结构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区别在于:作为复合制国家结构内处于属邦地位的侯伯等国,与后世郡县制下的行政机构或行政级别不同;有一些商王朝的属邦是夏朝时即已存在的邦国,在商时这些属邦与商王有隶属或从属关系,可受商王的调遣和支配,但并没有转换为商王朝的地方一级权力机构,它们臣服或附属于商王朝,主权虽不完全独立,但作为邦国的其他性能都是存在的,所以,形成了王朝内的“国中之国”。从属于王朝的诸侯邦国,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但它们无论是与商王还是周王之间绝非联盟关系;这些诸侯国君都以王为“天下共主”,受王的调遣和支配,是王朝的组成部分,只是这种结构关系呈动态发展而已。

朝代列表(大一统王朝列表)

王朝  简介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前221年统一华夏,至前209年爆发秦末农民起义,维持统一12年,历两帝。

西汉(前202年~8年) 前202年灭亡西楚,至8年王莽篡汉,维持统一210年,历十四帝。

新朝(8年~23年) 6年王莽称摄皇帝,不久改称假皇帝,8年接受劝进称皇帝。13年左右,绿林军、赤眉军相继成立,天下大乱。

东汉(25年~220年) 22年刘秀随刘縯起义,36年平定成家政权统一全国,至184年爆发黄巾起义,维持统一148年,历十四帝。

西晋(265年~316年) 280年攻灭东吴统一全国,至304年刘渊起兵,维持统一24年,历四帝。

隋朝(581年~618年) 589年攻灭南陈统一全国,至611年爆发隋末农民起义,维持统一22年,历三帝。

唐朝(618年~690年)(705年~907年)628年灭梁师都。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至859年爆发裘甫起义。历二十一帝。

武周(690年~705年) 690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政变,李显复辟,复唐国号。

北宋(960年~1127年) 979年赵光义平定北汉,至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开封,维持统一148年,历九帝。

元朝(1271年~1368年) 1279年攻灭南宋统一全国,至1351年爆发红巾军起义,维持统一72年,历十一帝。

明朝(1368年~1644年) 1368年灭元统一中国,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覆亡,维持统一276年,历十六帝。

清朝(1636年~1912年)1683年平定台湾,1757年灭准噶尔汗国,1776年平大小金川,至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维持统一228年,历十一帝。

促成原因

1、中原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这里东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亚高寒区,南有南海和热带高温区,因此中原地区自然成为亚洲东部的地理中心。与此同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在数千年间始终能够创造出领先的文明与文化,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层出不穷,从而进一步形成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2.从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到秦始皇书同文,中国人始终使用象形文字符号体系(准确说是拼形文字),汉字有着非常稳定的信息传输性能(几千年前的字都很容易认得),而且能够超越语音进行信息交流,并极大地促成不同地区之间的认同。

3.中国人很早就拥有大一统的哲学理念和政治抱负,例如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以及历代有识之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

4.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采取怀柔远方异国、同化异族的政策,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和大中华文化圈。

附:

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十大思想?

中国,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的国度,因为有着深厚的思想而显得格外夺目。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影响着现代中国,也一直引领着中国人走向更光明的未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华夏文明的继承者,了解这些悠久的思想,是我们的责任,也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

古往今来,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太多值得传颂的卓越思想,那么,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十大思想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都被称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是因为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更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荡。身为中华儿女,每个中国人都有不可推脱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

而影响现代中国的众多哲学思想,就如苍天大树上的累累硕果,是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的精华所在,也是为中华文明增光添彩的华美宝藏。这些圣贤的思想,在历史的尘埃中并没有被蒙尘,反而在历史的检验中更光彩夺目,甚至为外国文明所艳羡。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与骄傲。

附: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个思想家

1、 周公,作周礼,提出敬天保民理念,为儒家先躯。

2、 老子,道家创始人,作道德经,具有辩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

3、 庄子,发展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提出天人合一理念。

4、 孔子,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仁者爱人理念,倡导仁义礼智信,施仁政。

5、 孟子,发展儒家思想,提出民本理念。

6、 墨子,代表作墨子,尚贤,尚同,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思想超前。

7、 商秧,法家先躯,主张耕战,重农抑商,严刑酷法统治,愚民。

8、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采取法术势举措,维护统治者地位。

9、 王阳明,心学代表人,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10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为近代启蒙思想先躯。

附:

影响中国最大的十大思想理论体系和思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17科技管理研究所

影响中国最大的十大思想理论体系和思潮 下面把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当代社会影响最大或体系化和理论化程度最高的“十大思想理论体系和思潮”进行一下考量。  

1.是“马列毛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的独立而健全的思想理论内容。由马克思恩格斯奠定理论框架,由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完善并付诸实践,影响了整个世界。欧美等西方国家因学习了社会主义中的“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等因素,而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过渡到了相对文明进步的“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但就目前而言,现在“这个体系”的影响力正处于低潮和争议阶段。其“系统化、体系化和理论化”水平极高。 

2.是“特别是”思想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吸收并综合了“马列毛的社会主义、西方资本主义、中国封建主义”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的思想理论要素,形成了思想理论内容多元化并互相妥协牵就的混合型思想理论体系,并是指导当下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和“按公权力分配、按劳分配”等是马列毛社会主义的;“按资分配”和“股份合作制”等的分配方式和经济载体形式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和“家企合一的私有制”等是封建主义的。 “这个体系”虽然力求迎合利益集团或是阶级的需要,但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实践上的负效应。同时,其“系统化、体系化和理论化”工作尚需加强。  

3.是科技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这是一个从新中国建立之日起到今天,始终被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并全力发扬光大的思想理论,特别是通过对外开放的吸收外国先进科技主义思想理论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推动商品或财富的生产手段、分配手段、交换手段、消费手段和工具日新月异进步,有效地提高了商品或财富生产和交换等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争议最少的思想理论内容和体系。由于其学科领域太过庞大,其“系统化、体系化和理论化”工作很难做。  

4.是管理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一种管理“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自身”的活动,因这种“管理活动”而总结概括出来的思想理论,就是“管理主义思想理论”。中国全面的私有化、市场化、外资化等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使“大政府”对“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自身”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和改变,特别是中国主流精英推荐和倡导的“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也即中国人常说的“无政府主义”对中国“管理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渗透加入并成为管理思想理论的主导,而使中国迅速完成了“私有化、市场化、外资化”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造变迁过程。尤其是引入西方“按资分配”的“股份合作制”和中国封建社会“家企合一”的“私有制”两种经济载体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而使“管理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本质意义上的大换血,但无论是政府组织体,还是企业、家庭等组织体,其对各组织体的管理却始终没有摆脱听婵释禅先生总结概括出来的“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调控、监督约束”等管理主义的“十六字”精髓。但其尚需“系统化、体系化和理论化”。 

5.是国际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随着飞机铁路轮船卫星互联网手机电视等交换、交易、贸易手段和工具突飞猛进发展和进步,有效地推动了各国之间向着互通有无贸易往来的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的迅速发展,并推动了政治和文化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进程。 “社会制度”向一个“颜色”的方向发展不仅势不可挡,而且也已基本变成现实。在基本结束各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争议之后,接下来的就是各国各民族争夺“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的实质性问题。不管人们承不承认存在这样一个“国际主义思想理论”,但整个世界却确实按着这种“思想理论法则”在运行着,其影响不仅深远,而且将引领世界发展方向。但其尚缺乏“系统化、体系化和理论化”。  

6.是国家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当然,国家主义也包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内。这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条件下,弱国寻求自保、自信、自尊的基本信仰。何新先生“车载斗量的战略思想和理论”为“国家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中国的外交方略和保家卫国实践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这体系”对中国内政,特别是对经济制度变革的影响却非常小。由于其“国家主义思想理论”没有进行“系统化、体系化和理论化”地总结概述,所以显得很凌乱,使学习和应用的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其要领和精华。  

7.是环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这也是当今中国比任何时代都尤为重视并影响越来越大的思想理论。包括反转基因、反环境污染反资源浪费等在内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有机低碳,并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其思想理论即依托科技主义的思想理论,也进入到反“伪科学”的层面,并以“人本位”的立足点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独立思想理论体系,并也是争议最小的思想理论体系。但由于其处于初创阶段,其“系统化、体系化和理论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8.是“社会主义回归和复兴”思潮和儒教主义文化思潮。由左翼发起并形成的“社会主义回归和复兴”思潮,在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催生了“重庆模式”。 同时,以儒教主义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思潮,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两种思潮引起的争议还比较大。这里之所以叫其是“思潮”,是因为其更多的是在推荐和倡导别人、别体系的思想理论,其本身并没有形成完整独立思想理论体系。  

9.是西方“普世价值”思潮和卖国买办主义思潮。由右翼发起并推荐倡导的西方“普世价值”思潮,对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以买办主义为主体的卖国买办主义思潮也占有一定市场。但这两种思潮引起的争议同样非常大。这里之所以也叫其是“思潮”,也是因为其只是在推荐和倡导别人、别体系的思想理论,其本身并未形成完整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当然,中国思想理论界的“思潮”,风起云涌,数不胜数,但就其社会影响和体系化、理论化而言,大多影响小而水平低,且没有属于自己并可以自圆其说的思想理论体系。所以只能在这里列举这四个比较有影响的思潮了。  

10.是“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和世界文化架构理论体系”。 是由听婵释禅先生创立创新并完善的当今世界上最能“准确合理地解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种实践现象的完整独立并“体系化”的宏观思想理论体系。主要研究范畴是从“封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到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中级阶段,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共产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目前已总结概述出1387个思想理论观点。虽然“系统化、体系化和理论化”程度较高且基本没有争议,但社会影响力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