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17:53 来源: 编辑:admin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大元王朝最有能力、最贤明、最仁德的皇帝。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30 17:52 科技管理研究所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朝的第二任皇帝成宗铁穆耳驾崩了。皇帝前脚驾...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大元王朝最有能力、最贤明、最仁德的皇帝。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30 17:52 科技管理研究所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朝的第二任皇帝成宗铁穆耳驾崩了。皇帝前脚驾崩,朝廷里的大臣们就开始商量上了。以左丞相阿忽台为首的大臣们拥戴成宗的弟弟阿难答当皇帝,而以右丞相哈剌哈孙为首的大臣们则瞩意皇帝的侄子海山。相比之下,海山远在漠北草原驻防,想要回来即位皇帝,需要赶上很长一段时间路,而阿难答本人就在京师之中,皇位对他来说是唾手可得。如果不出意外,海山从外地赶回京师,人家阿难答已经办完登基答谢酒会了。但好在海山有个亲弟弟,人在怀州(河南焦作),一听皇帝驾崩,坐上高铁就往北京城赶,到了京师,立刻发动政变,把拥戴阿难答的一干大臣们是开除的开除,处死的处死,辞退的辞退,直接来了个一网打尽。这个弟弟的名字很长,叫做: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为了方便书写,我们简称他为“小爱”。小爱收拾了这帮唱反调的大臣之后,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不仅仅是帮哥哥收拾敌对势力的打手,自己完全可以更上一层楼,顺坡下驴,自己当皇帝。元朝的大臣们更是一帮墙头草,一看阿难答倒台,纷纷倒戈投降小爱,表示既然你来了,那就别等你哥了,你直接当皇帝不就得了。众臣拥戴之下,小爱也有点飘,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谁当皇帝不是当,小爱当即决定,不等海山了,自己先登基再说。没想到小爱前脚刚要登基,后脚海山从漠北带着三万大军也到北京了。哥俩大眼瞪小眼儿,面面相觑,最后小爱决定,让出皇位,还是让大哥海山来当这个皇帝。此等让位之举,当然不是因为小爱宅心仁厚,从容大度,而是因为自己手里没有兵力,大哥手里可结结实实的攥着三万多人呢。大哥率兵来京师,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告诉自己,皇帝的位子我坐定了,你敢跟我抢,我就收拾你。小爱当然不想挨收拾,所以老老实实的让出了皇位。大德十一年五月,海山即位登基,史称元武宗。
虽然自己这个居心叵测的弟弟曾经意图和自己抢皇位,但武宗能登基,多半要归功于小爱抢先一步到皇宫发动政变,所以武宗皇帝不计前嫌,不仅没有反过头来收拾小爱,反而把小爱封了皇太子。他和小爱达成了一个特殊的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你助我登基,你有功劳,我死了我可以让你当皇帝,但你当完了,过完瘾了,必须得把皇位传给我儿子,也就是你侄子。约定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爱并没有拿皇帝的话当回事。因为皇帝的话向来就是一张空头支票,能不能兑现尚且不说,皇帝年轻力壮,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自己即位当皇帝这事儿岂不遥遥无期?何况人心隔肚皮,今天你答应我让我以后当皇帝,明天你心意一变,咔嚓一刀给我砍了,我怎么办?自古皇家最无情,杀兄弑父,屠戮亲朋的事情时有发生,小爱同学的想法其实无可厚非。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武宗皇帝登基年仅三年就一病不起,转眼就领了便当。小爱懵了,他倒知道自己这位皇帝哥哥自打登基之后就染上了嗜酒的毛病,早中晚顿顿都得喝点,但他没想到的是,皇帝居然凉的这么快。先皇龙驭上宾,小爱的机会来了。满朝文武都知道这哥俩生前有过约定,于是都拥立小爱荣登九五,加冕帝位。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打了三年酱油的武宗皇帝海山驾崩,小爱正式即位,史称元仁宗。
仁宗皇帝刚一登基,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改革。本朝从世祖忽必烈登基以来,贪腐横行,行贿成风,经济崩溃,社会发展缓慢,即位的成宗皇帝铁穆耳有想法没能力,武宗皇帝海山有能力没时间,虽然仁宗只是王朝的第四任领导,但他接手的帝国,却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可以这么说,每一任元朝皇帝在接手元帝国时,都莫名地觉得自己像个亡国之君。这个烂摊子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贪污腐败。关于贪污腐败,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已经说过很多次,在这里也不妨再和大家介绍一次。元朝十官九贪,上到丞相柱国,下到乡间小吏,每天睁开眼睛就开始贪污,国家税收他要贪,财政补贴他要贪,边关军饷他也要贪,基本上没有官员们贪污不到的地方。元朝之前,无论汉唐魏晋,还是被他们灭亡的宋朝,官员之间比较,都是比政绩,比业绩,比百姓口碑。到了元朝可好,官员们啥也不比,专门比谁贪污的多,您要是在元朝当官,每天不贪污个十万八万的,上朝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而之所以这帮官员们敢如此嚣张地搞贪污,和元朝的人事结构有直接关系。仁宗皇帝之前,元朝选拔官员的方式很单一,那就是从元朝皇室贵族里选人当官。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官员,都是朝廷里的关系户,要么父亲是个蒙古王爷,要么母亲是个皇室贵族。有倚靠,有背景,有关系,什么都有,就是没能力。上任之后那是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闲着没事儿,那就搞贪污呗。官员们搞贪污,也不是没有举报的,百姓也会去击鼓鸣冤,有些正直的官员们也会上道折子举报一波。刑部的官员们受理案件的时候一看,桩桩件件都是大案要案,犯罪嫌疑人都是富家子弟,搞不好跟皇帝还有亲戚,这怎么断案?仁宗年年有,但包公今年不是特别多。包庇纵容,官官相护,贪污腐败是彻底没人管了。仁宗皇帝一登基,立刻开始着手治理贪污腐败,他明白,治贪不是把贪官一抓,一法办就算完事了。贪官是抓不尽的,抓完这一波,还有下一波。皇帝要抓的不是贪污这种行为,而是贪污的人。贪污的人从哪里来?从一直以来落后的贵族选官制度中来。那么如何根除这种走后门拉关系式的不良选官制度?很简单,恢复科举。
一个没有科举的王朝,是灰暗的。而仁宗在位时期最重要的一个改革就是他恢复了自从宋末战乱而被取消的科举制度。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蒙古王爷,考试不及格,照样卷铺盖儿滚蛋。有了科举制度,那些苦于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们终于有机会在元朝的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元朝的官场风气顿时焕然一新。科举制度恢复了,皇帝又开始马不停蹄的改革法律。蒙古族起源于草原,草原雄浑,简单,没有那么多中原王朝的繁文缛节,更没有复杂严谨的法律制度。本朝开国之初,皇帝和官员们碍于文化水平实在有限,只能临时编了一本《至元新格》当作法律文献,而这本临时性的法律条文简陋至极,翻来一看查东西,可以说是一查三不知。国无法不立,没有人尽皆知的法律条文,就没有人愿意遵守法律,这导致元朝国内的臣僚和百姓都不太老实,寻衅滋事横行,打架斗殴成风。仁宗皇帝一看这不行啊, 没有法律这不乱套了吗?于是他大手一挥,一本完善的法律文书:《大元通制》问世了。这是一本非常成熟的元代法律文本,同时也是元代法制史里程碑式的书籍。
科举制度也有了,法律制度也完善了,元朝一路向下的颓势终于停了下来。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仁宗皇帝双管齐下的改革。如果让我对元仁宗做一个总结的话,我想这个皇帝并不完美。他曾经对皇位无比迷恋,在政治交锋中露出过丑恶的嘴脸,也曾经居心叵测的怀疑过自己的哥哥。但他登基之后的确要比他的哥哥,乃至他之前的任何一位皇帝做得都要好。元朝贵族之间血脉相连,皇帝也是贵族的一部分,但仁宗皇帝对自己的血脉亲族却毫不留情,他改革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限制蒙古贵族对这个帝国的损害,而他施行的绝大部分教条法令都是希望可以让普通人过上好日子。从这两点来看,仁宗未必算是个好人,但他一定是个好皇帝。他虽然并不是那种天赋型,或者生来就适合做皇帝的聪慧之主,但他执政的九年时间里,也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所有能力将元王朝这艘偏移了航道的巨轮摆正。怎么说呢?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仁宗当然也有愧对于心的地方,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没有按照约定把皇位还给哥哥海山的子嗣,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不过我们也没有必要指责仁宗皇帝没有契约精神,因为皇权沉重又难以割舍,并不是谁都能一笑置之,看得风轻云淡。他只是庙号叫做仁宗,却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贤人。都说皇帝是真龙天子,其实皇帝也是人。他食五谷杂粮,也有喜怒哀乐,更有离合悲欢。他一丝不苟地治国为民之下,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既无完人,也无完仁。延祐七年,正月,仁宗驾崩,时年三十五岁。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元朝第四位皇帝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元朝第四位皇帝(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汗号“普颜笃可 汗”。元裕宗真金之孙、元顺宗答剌麻八剌第三子(嫡次子)、元武宗海山同母弟。
元仁宗早年从李孟学习儒家典籍,通达儒术,倾心释典。大德九年(1305年),出居怀州,后助其兄海山登基。元武宗即位后封他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于武宗死时嗣位,年号皇庆和延祐。
元仁宗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改革,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复兴元朝。他死后并未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位其子元英宗硕德八剌。
元仁宗在位九年,终年三十五岁,庙号仁宗,谥号圣文钦孝皇帝,蒙古汗号“普颜笃可汗”。
本名: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别名:寿山、元仁宗、普颜笃汗
所处时代:元朝
民族族群:蒙古族
出生地:上都路缙山县香水园
人物生平
助兄登基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生于至元二十二年四月九日(1285年4月9日),元世祖曾孙,太子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第三子(嫡次子),元成宗侄,母兴圣太后弘吉剌·答己。仁宗自幼熟读儒籍,倾心释典,曾命王约等将《大学衍义》节而译之为蒙文,赐臣下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并将《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等书摘译为蒙文,令蒙古、色目人诵习。又出兵西北,击败察合台后王也先不花。
早年从太常少卿李孟学习儒家典籍。大德九年(1305年),出居怀州。十一年,成宗崩,与其母回京城大都奔丧,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合谋,诛谋自立的安西王阿难答与中书左丞相阿忽台,拥立统军北边的兄长怀宁王海山为帝,是为元武宗。武宗即位后他被立为皇太子(实为皇太弟),领中书省、枢密院,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后仁宗师从太子詹事王约辅导,王约屡劝勿露锋芒,终成仁政。
即位革新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武宗崩,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汗号普颜笃汗,是为元仁宗。之后他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诛武宗幸臣三宝奴、脱虎脱,乐实等人,取消尚书省;罢建元中都;停用至大银钞: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改变成武两宗的衰败之势。
皇庆元年(1312年),仁宗将王约特命为集贤大学士并将他的“兴科举”建议“著为令甲”。皇庆二年(1313年)十月,仁宗要求中书省议行科举。皇庆二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全国举行乡试,一共录取三百人。延祐二年(1315年)农历二月三百名乡试合格者在京城大都举行会试取中选者一百人,农历三月七日,一百名会试中选者在京城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此次科举仿唐宋旧制,尊崇朱熹之学,史称“延祐复科”。蒙元灭金、宋后,科举废弃。“延祐复科”距离宋亡36年,距离金亡更达81年,汉族士人至此方重获正常的晋身途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
延祐元年(1314年)曾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进行田产登记,清查田亩,以增加国家税收,但是当延祐元年(1314年)十月经理正式实行时,由于官吏的上下其手导致的执行不力,很多富民通过贿赂官吏隐瞒田产,很多贫苦农民和有田富民则被官吏乱加亩数,广大农民深受其害,最终导致延祐二年 (1315年)江西赣州蔡五九起义,虽然两个月中就被平定,但是元仁宗迫于形势,不得不停止经理,并减免所查出的漏隐田亩租税。以失败告终。史称“延祐经理”。
继承问题
当初武宗即位时,以仁宗有定策功,乃以母弟为储,相约兄弟相袭,叔侄相继。但仁宗即位后,却在子侄间难以决断,太后答己、权臣铁木迭儿等亦劝仁宗传位己子。终于,延祐二年(1315)十一月,武宗长子和世瓎被封为周王,次年三月被徙居云南,途中武宗旧臣谋奉之以叛,事不成,周王走避金山。
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仁宗立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打破了叔侄相传的誓约。但这个做法导致后来元朝长达二十年的政治混乱及宫廷斗争。
病重去世
延祐七年(1320)正月,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崩于大都光天宫,年三十五,还葬起辇谷。同年三月,继位的元英宗硕德八剌为其父上谥号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
为政举措
1.恢复科举
爱育黎拔力八达儒化官僚队伍,是他改革元朝制度的重要措施。儒士以前在元朝政府中之所以没有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以前各朝都没有把他们的学问视为补选官员的基本标准。大多数高官是以出身为评选标准而产生(通过承袭和荫的特权,荫即降等承袭其父辈的官职),而多数中下级官员则是由吏入官。结果是大多数官员并没有受过儒学教育,也不具备儒家的政治倾向。
为改善通过承荫得官者的教育水平,至大四年(1311年)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蒙古和色目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可能是为了减少儒官的竞争,由地方机构胥吏出身的官员可以出任的最高职务自四品官降为五品。爱育黎拔力八达还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是中原王朝甄选统治精英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忽必烈朝不断围绕恢复考试问题展开争论,但是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在恢复科举考试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元廷主要依靠承袭制补充官员队伍,采用考试制度将会损害蒙古、色目甚至汉人贵族家族的承袭和荫的特权。第二,在汉人士大夫中对考试是否是补充精英的有效制度和采用何种科目亦存在完全对立的看法。一派赞成采用宋朝和金朝的考试科目,注重文学和经学的考试。受朱熹对考试制度的观点影响颇深的理学家反对这种观点,主张在科目中去掉文学,注重重要经典和策问考试。科举考试一直没有恢复。
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为了改善官员水平及顺应皇帝本人意愿,请求恢复科举考试的人逐增多。此时因为理学在元廷官员圈中已经占了优势,以前理学家提出的方案几乎未遭任何反对就被采纳了。
皇庆二年(1313年)颁诏并在其后的两年中首次实行的新考试制度,考试科目重经学而轻文学。它还指定朱熹集注的《四书》为所有参试者的标准用书,并以朱熹和其他宋儒注释的《五经》为汉人参试者增试科目的标准用书。这一变化有助于确定理学的国家正统学说地位,具有超出元代本身的历史意义,并被后来的明、清两代基本沿袭下来。
除此之外,新考试制度还有一些反映元朝统治下特有的多民旅社会的特征。在新制度下,蒙古和色目人的考试不仅比汉人、南人简单,他们还在种族制度下享有“同等席位”,通过各省考试参加会试的名额,按照四等人的划分,每等人75个名额。另外,为了不损害旧贵族家族的承袭特权和扰乱现存的官僚体制,登第殿试的名额控制在较低水平上,每次考试不超过100人。此后元廷举行了16次考试。
爱育黎拔力八达恢复科举考试制度,既有文化意义,也有社会和政治意义。把儒家学说作为甄选精英的标准,给汉族士人入仕提供了一条正常的道路。这对江南的士人有利,因为那时候他们多被排除在官场之外。此外,考试制度也鼓励蒙古人和色目人学习汉学,特别是那些不属于贵族家族的人,并由此加速了征服者的汉化。
2.编撰法典
编撰法典是爱育黎拔力八达改革元代制度而产生预期结果的另一个领域。可能是因为在多元文化社会确定统一的法典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也可能是因为蒙古统治精英认为统一法典会限制他们的权力所以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元廷从未制定一个通行全国的标准法典。缺乏法典引起了汉人官员的极大焦虑,他们进行了多次努力编撰法典和律例,以作为判案的依据。最早的补救措施是1291年颁布的《至元新格》,这大体上是个法令汇编。此后铁穆耳朝和海山朝编修法典的努力几乎毫无成效。
爱育黎拔力八达采取措施对这样的形势加以补救。在至大四年(1311年)即位的当月,他命令中书省臣汇集从忽必烈朝初年以来的律令条规。这一汇编工作于延祐三年(1316年)完成。但是对汇编的复审过程比预期的时间长得多。直到硕德八剌即位后两年的延祐十年(1323年),这一法典才以《大元通制》的名目正式颁行。这个新法典收录了建国以来的法律条文2400余条,分为断例、条格、诏制、别类四大类。
《大元通制》虽不是一个全面性的法典,按照现代法制史学者的观点,此书“是元代法律成熟的标志,因为它有充实的内容并采用了以《泰和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典的结构”。《泰和律》是金朝的法典,它的编撰遵循的是唐代法典模式。但是,作为征服王朝的法典,《大元通制》没有完全照搬以前的中国法典。它在许多方面反映了蒙古人的习俗和元代特有的制度特征。《大元通制》和也是在爱育黎拔力八达朝由江西地方政府或私人编辑的《元典章》,是元代法制史的两个里程碑,也是征服王朝的元朝日趋成熟的反映。
3.汉语书籍
爱育黎拔力八达对汉文化的喜爱,他和他的臣僚(特别是蒙古和色目臣僚)对儒家政治学说和汉人历史经验的渴求,可以从爱育黎拔力八达下令翻译或出版的著作的数量和性质上反映出来。翻译成蒙古文的汉文著作包括:儒家经典《尚书》;宋人真德秀(1178—1235年)撰写的《大学衍义》;与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有关的两部著作,吴兢(670—749年)撰写的《贞观政要》和太宗本人为他的继承者撰写的《帝范》;司马光(1019—1086年)撰写的伟大史书《资治通鉴》。
在爱育黎拔力八达赞助下出版的汉文著作包括:儒家经典《孝经》;刘向撰写的《烈女传》;唐代学者陆淳研究《春秋》的论著以及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虽然以上所列在爱育黎拔力八达同意下出版的汉文著作,反映的是他作为天子有倡导大众道德和增加物质福利的责任,翻译著作的选择,则显示了他的实用主义目标。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并希望蒙古人和色目人能够诵习该书的译本。蒙古君主显然希望蒙古和色目精英,包括他自己,能够学习儒家的政治学说和汉人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唐太宗的教诫,能把国家管理得更好。
4.限制贵族
爱育黎拔力八达按照中原传统方式对元朝政府的改革无法走得太远,他不能削弱蒙古诸王的行政权、司法权和经济特权来加强中央集权。尽管忽必烈推行了中央集权的政策,蒙古诸王仍然拥有对他们领地相当多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权。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权力是政治冒险,因为这将面临蒙古和元帝国一条最基本原则的正面挑战。爱育黎拔力八达尝试削弱诸王权力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这一原因。
至大四年(1311年)冬季,爱育黎拔力八达下令撤销诸王的札鲁忽赤(汉译断事官),蒙古人犯盗诈者,命所隶千户鞫问。由于札鲁忽赤代表诸王处理他们领地中的蒙古人的法律事务,撤销札鲁忽赤显然意味着取消了诸王直接审理他们属下的蒙古人案件的权力。皇帝的这一命令似乎只实行了很短的时间,因为已知晋王也孙铁木儿(后来的泰定帝,1323—1328年在位)和周王和世㻋(海山之子,后来的明宗,1329年在位)两人在1316年被允许在他们位下设立了几个札鲁忽赤。
历史评价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仁宗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释典,尝曰:‘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又曰:‘儒者可尚,以能维持三纲五常之道也。’平居服御质素,澹然无欲,不事游畋,不喜征伐,不崇货利。事皇太后,终身不违颜色;待宗戚勋旧,始终以礼。大臣亲老,时加恩赉;太官进膳,必分赐贵近。有司奏大辟,每惨恻移时。其孜孜为治,一遵世祖之成宪云。”
清朝史学家邵远平《元史类编》:“册曰:立极电扫,稗政悉除;设科辍猎,屏言利徒;澹然无欲,十年罔渝;是惟令主,信史用书。”
清朝史学家毕沅《续资治通鉴》:“帝天性恭俭,通达儒术,兼晓释典,每曰:‘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大。’在位十年,不事游畋,不喜征伐,尊贤重士,待宗戚勋旧,始终有礼。有司奏大辟,每惨恻移时。其孜孜为治,一遵世祖成宪云。”
“君子观王约告仁宗之言,可谓不负厥职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屡见于史册者,谓非王约辅导于其始可乎。若王约者贻仁宗之哲命者也。”
清朝史学家魏源《元史新编》:“武仁授受之际,无可议者,仁宗初政,首革尚书省敝政,在位九年,仁心仁闻,恭俭慈厚,有汉文帝之风。惟武宗初约,由帝传位己子和世而后及于英宗。及武宗崩,仁宗立,乃出封和世踾酎坎,而立子硕德八剌为太子。虽迫于皇太后之命,而已不守初约矣。和世不之云南而举兵赴漠北,又不予以总兵和林之任,于是英宗被弑而泰定以晋王入绍大统,武宗旧臣燕帖木儿不服,遂于泰定殂后迎立周王于漠北,迎立怀王于江陵。怀王先立,周王后至,岂肯让于兄,于是弑之于中途,而国乱者数世。使当初即立周王,何至于此。至铁木迭儿奸贪不法,已经言官列款弹劾,而犹碍于皇太后,不敢质问,遂贻英宗以奸党谋逆之祸,不得谓非仁宗贻谋不臧有以致之也。”
清朝史学家曾廉《元书》:“论曰:元代科举之议久矣,至延祐而后行之,何其难乎?夫元代文学之盛,亦不须科举也。然儒风以振矣。天下啧啧以盛事归之。仁宗不亦宜乎?”
清末民初史学家屠寄《蒙兀儿史记》:“汗事兴圣太后。终身不违颜色,手勘内难,迎奉海山汗,退处东宫,不矜不伐,及海山汗升遐,哀恸不已。居丧再逾月,而后践阼。其孝友盖天性也。通达儒术,妙悟释典,尝曰:‘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又曰:‘儒者可尚,以能维持三纲五常之道也。’居东宫日,即有志兴学,以铁穆耳汗朝建国子监未成,趋台臣奏毕其功。既即位,一再增广国子生额,行科举取士之法。又尝遣使四方,旁求经籍。得秘笈,辄识以小玉印,命近侍掌之。承旨忽都鲁都儿迷失、刘赓进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汗觉而善之,谓侍臣曰:‘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命翰林学士阿邻铁木儿并《贞观政要》皆译以国语,与图象《孝经》、《列女传》同刊印,以赐蒙兀、色目诸臣。平居服御,质素澹然,无欲不事游畋,不喜征伐,不崇货利,不受虚誉。待宗戚勋旧始终以礼,太官进膳,必分赐贵近;有司奏大辟,每惨恻移时。尝谓札鲁忽赤买闾曰:‘札鲁忽赤,人命所系,其详阅狱辞,事无大小,必谋诸同寮,疑不能决,与省台臣集议以闻。’又顾谓侍臣曰:‘卿等以朕居帝位为安耶?朕惟太祖创业艰难,世祖混一不易,兢业守成,恒惧不能当天心,绳祖武,使万方百姓各得其所,朕念虑在兹,卿等固不知也。’其孜孜为治,一遵忽必烈汗成宪。 惟饮酒无度,或其短祚之由欤。”
民国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仁宗孝慈恭俭,不迩声色,不殖货利。侍宗戚勋旧,始终以礼,大臣亲老,时加恩赍。有司奏大辟,辄恻怛移时,晋宁侯甲兄弟五人,俱坐法死,帝悯之,宥一人以养其父母。崇尚儒学,兴科举之法,得士为多,可谓元之令主矣。然受制母后,嬖幸之臣见权用事,虽稔知其恶,犹曲贷之。常问右丞相阿散曰:‘卿日行何事。’对曰:‘臣等奉行诏旨而已。’帝曰:‘祖宗遣训,朝廷大法,卿辈犹不遵守,况朕之诏旨乎。’其切责宰相如此。有君而无臣,惜哉!”
亲属成员
曾祖父:元世祖忽必烈
曾祖母:察必皇后
祖父:元裕宗真金
祖母:阔阔真太后
父亲:答剌麻八剌,真金次子。1286年真金太子去世后元世祖本打算立其为皇太孙,但他因病于1292年去世,1307年元武宗追尊为皇帝,为答剌麻八剌上庙号顺宗,汉文谥号昭圣衍孝皇帝。
母亲:答己王妃,1307年元武宗登基后尊为皇太后,1311年元仁宗登基后继续尊为皇太后,1320年元英宗登基后尊为太皇太后,1322年病逝,1323年元英宗上谥号昭献元圣皇后。
大哥:魏王阿木哥,郭妃所生,1307年元武宗即位,封为魏王,赐兽纽金印。1311年元仁宗赐钞二万锭,1312年,赐庆元路定海县六万五千户为食邑。不久因为获罪贬谪到高丽耽罗岛,后来贬谪到高丽大青岛,后来因涉嫌谋反被贬谪到山西大同。1324年,元泰定帝将阿木哥召回京师,1324年六月去世。长子阿鲁,1330年被元文宗封为西靖王,出镇陕西;次子孛罗帖木儿,1324年袭封魏王,1353年在河南因为疏于防范被红巾军所杀。
二哥:元武宗海山,生母答己王妃,1307年即位称帝,1311年去世。
姐妹:鲁国公主祥哥剌吉(约1283-1331年),生母答己王妃,下嫁碉阿不拉,1307年元武宗即位,封鲁国大长公主,1311年元仁宗即位,进号皇姐大长公主。热衷书画收藏,有“皇姊图书”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收藏家。
妻妾:阿纳失失里皇后,弘吉剌氏,1322年元英宗上谥号庄懿慈圣皇后,1327年元泰定帝改谥宣慈惠圣皇后
答里麻失里皇后
伯颜忽笃皇后,高丽王室女,母为顺妃
达麻实里,偏妃,高丽人金深之女
儿子:长子:元英宗硕德八剌,生母是阿纳失失里皇后
次子:兀都思不花
女儿:鲁国公主阔阔伦下嫁脱罗本
史料记载:《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元英宗在位后期(1322年—1323年)官修政书,收录1234年—1322年元朝各地地方官吏会抄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分为前集和新集,史实多为《元史》所不载。
《大元通制》,1323年元英宗颁布的元朝第二部法律,现存残本收录1234年—1316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实多为《元史》所不载。
《至正条格》,1346年元惠宗颁布的元朝第三部法律,现存残本收录1260年—1344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实多为《元史》所不载。
《元史·仁宗本纪》,明朝官修正史。
《续资治通鉴》,清朝史学家毕沅撰写。
《元史类编》,清朝史学家邵远平撰写。
《元史新编》,清朝史学家魏源撰写。
《元书》,清朝史学家曾廉撰写。
《四库全书》,清纪晓岚主编。
《蒙兀儿史记》,清末民初史学家屠寄撰写。
《新元史·仁宗本纪》,民国官修正史。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9科技管理研究所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sān huáng......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21 18:18:19科技管理研究所“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
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6 16:16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华文明五千年:兴于炎黄,成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
万里长城十三关,甘肃占三关!终于收集齐了?快看看!政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08-09 10:10科技管理研究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一、传......
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族,那么汉朝之前叫什么?名字有点霸气!2022-10-19 18:5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秦时明月汉时......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5 00:3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古代书......
中国史学开山鼻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文学大家——司马迁与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李陵(西汉历史人物)
05-06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04-10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朝代、皇帝)盘点中国历史上五个令人无比痛心的朝代!(全文)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都是什么下场?
08-17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权机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全文介绍
03-17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事。
08-19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全文介绍
02-25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04-25卫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周朝诸候之卫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全文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