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曹植(陈思王,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全文介绍

时间:2022-05-03 11:4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03科管理研究所王士祯曾云“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03科管理研究所

王士祯曾云“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这就是曹植的盛名,能与唐之李白,宋之苏轼媲美的大家。一篇可与屈原的《九歌》相提并论的《洛神赋》让他名满天下。

曹植可以说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他的文章更是被天下推尊为文章之典范,东晋诗人谢灵运赞其“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钟嵘也称赞曹植“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且他还在所著的《诗品》中将曹植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曹植的一生却并不如他在文学上来的那样的顺风顺水。他虽贵为魏王曹操之子,从小就享受着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荣华富贵,但同时也承受着那无尽的宫廷斗争。

少年才情,备受恩宠

曹植乃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他从小就表现出与其他兄弟不一样的聪明才智,才十岁就能背诵《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词赋,史载“善属文”。当年曹操看见他写的文章,就十分的惊讶的问他“这是你请人代写的吧?”,十余岁的曹植非但不惊慌,反而很镇定的说到“言出为沦,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意思就是我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要找人代写呢?

自此开始曹操对于曹植那是刮目相看。再加上曹植这个人据史载“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也就是性情坦率自然,从不装腔作势,出行也不讲排面。所以之后曹操就慢慢的开始有意无意的把曹植当做继承人来培养。每次在外作战的时候,有机会都会带着曹植前去,让他知晓一些行军打仗的谋略。

当然此时的曹操对于曹植更多的也只是疼爱,对于他到底能不能做继承人,曹操心中并不是很确定,处于模棱两可的局面。但是直到一件事的发生,让曹操开始对于他寄予厚望,甚至认为他是唯一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兴建铜雀台,并号召天下学子“登台为赋”,而曹植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这个汇集了天下最有才学的活动中,曹植是第一个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文章的创作的。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挥笔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篇名为《登台赋》的文章,这篇文章辞藻华美,引人入胜,可谓是汉赋中的经典作品。而这样经典的作品,曹植就用了数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可谓是大才。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看了这篇文章后,就开始越发的重视他。

性情放荡,错失王位

就这样曹植开始被曹操大力培养。214年,曹操东征孙权之时,曹植被委以留守邺城之职。而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承认曹植的“世子”之位,毕竟能替曹操暂时管理都城邺城的人,你说他的身份是什么?不就是“监国太子”吗?而且临走之前曹操还对曹植说到“你已经二十二岁了,该要奋发图强,学习治国之道了”,而这就已经向世人宣布他有意立曹植为世子。

但是曹操的这份良苦用心,曹植却并未领会到。其实曹操之所以会在临走之时说那句话,其意就是想让曹植不用再任性而为,该长大了。早年间曹操虽然的确喜欢曹植坦率自然的性格,但那是小时候,可是现在曹植长大了,却依然还是如此,这就有点不像话了。

其实也正是因为长大后的曹植太过于随心所欲,甚至是任性而为。才让曹操几度想立曹植为世子,但却又几次放弃,因此曹操不敢将这大魏天下交给一个性情如此放荡的曹植。但是这个时候曹操并未真正放弃曹植,他还是希望自己的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儿子能够“迷途知返”,能够长大,这样他才能百年之后将这大魏天下交给他。

可是最终曹操还是没等到那一刻。公元217年,曹植趁曹操外出之际,借着酒兴私自坐着只有曹操才有资格乘坐的车马,擅自打开王宫大门司马门,然后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时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

这件逾越礼制的事最终让曹操对曹植彻底的失去了信心,也就是如此在同年十月曹丕被正式册封为世子,自此曾经备受宠爱的曹植就此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迎接他的注定会是作为失败者该有的那个无尽的苦难。

曹丕为帝,曹植落难

在曹丕被立为世子的第三年,也就是在公元220年正月,一代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位为魏王,这一年曹植29岁。同年曹丕代汉建魏,而不知何故,明明是曹家夺下了江山,但是曹植却穿着丧服,为大汉哭泣。

这种行为显然招惹到了已为魏帝的曹丕,再加上当年曹植可是曹丕当世子最大的阻碍。就这样在新仇旧恨的“加持”下,曹丕对曹植严加防范。但是碍于曹丕母后卞夫人的阻扰,曹丕虽想对曹植不利,但却也不能有什么行动。当然曹植虽“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

曹丕虽然不能对曹植有什么过分的动作,但却可以以另类的做法来折腾曹植。他在曹植去封地的时候,就在曹植身边安插了耳目,这个人就是监国谒者灌均。事实上这个耳目的确很有用,在黄初二年灌均向曹丕上奏曰“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希望曹丕能治他的罪。而曹丕就借着这个借口,将曹植贬为了安乡侯,后不出数月又被改封鄄城侯。

不过曹植始终都是曹丕的亲弟弟,再加上自己母亲卞夫人的关系。在折腾了曹植数年后,曹丕的气似乎也消了很多,于是在黄初三年,31岁的曹植被晋封为鄄城王,赐食邑2500户。也就是在这一年,曹植写下了那篇最著名的《洛神赋》。次年,曹植又被徙封为雍丘王,并于黄初六年增食邑600户。

侄子登基,渴望从政

当然虽然曹丕晚年对于曹植已是很宽容,甚至后期颇有优待。但是曹丕自始至终都没有让曹植登上朝堂,为国办事,他一直都被闲置着的。而曹植也深知曹丕是不可能让他入朝为官的,所以在曹丕一朝,曹植索性就做起了一个闲散的王爷。

但是在曹丕死后,他的侄子曹叡登基后,曹植那颗渴望为国办事的心就又开始活跃了起来。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的渴望着自己的才能能够在朝堂上施展开来,而这个时候他又自认为曹丕死后,自己的侄子不会再去提防他。可是曹植还是想错了,在曹植接连几次慷慨激昂的上书曹叡,要求让他可以入朝为官的时候。

其曰:“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夫临博而企竦,闻乐而窃拚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

但是无论曹植说的如何的动人,曹叡始终对于这位亲叔叔的请求都无动于衷,虽然每次在请求的时候,曹叡都会对其大加赞赏。但是对于曹植想要入朝为官的请求,曹叡始终不给予任何的答复,可以说就是泥入大海,不见踪迹。

但是曹植却始终都不愿意放弃,他时常单独去见曹叡,且每每都与他谈论政事,都希望曹叡能够让他入朝为国。不过曹叡始终都是拒绝于他,显然曹叡对于曹植也是十分的不放心。

而他虽然不会对曹植有什么过分的举动,但也不会对他有任何的重用。且他与自己的父亲一样,也始终都不敢让曹植在一个地方待的太久。太和三年,曹植又被曹叡从雍丘迁往东阿,号东阿王。太和五年又将曹叡迁往陈地,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赐食邑3500户。

郁郁不得志,忧郁而死

曹植直到晚年都一直渴望着自己能够入朝辅政,但是无奈的对于曹丕的后人来说,这位叔叔始终都是“危险人物”。也就是如此,直到41岁的曹植都从未受到重用,他能做的就是一个闲散的王。但是连这个闲散的王,晚年的曹植也做不了,正如《三国志》载“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

是的,曹植由于少时与曹丕的斗争,直到晚年他都不得安宁,诸侯王该享受的待遇,他都是“复减半”,不到不数年的时间就接连被改封三次。而他之所以会得到如此的结局,无非就是早年与曹丕的世子之争,仅此而已。

最终在太和六年11月,曹植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逝世,享年41岁。

其实如果曹植不是曹操的儿子,亦或者他没有跟曹丕争世子之位,或许曹植会过得很潇洒,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会让他的才学更进一步,他的晚年生活也不会过得如此不得志。我想如果他是寻常百姓家的读书人,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代名臣。可是最终“曹操之子”这个名头害惨了曹植,他本不该生于帝王家,但是老天还是让他生在了帝王家,更甚者还给了他一个任性而为的性格,也就是如此他的一生似乎就早已注定是悲剧的。

曹植

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本名:曹植

别名:陈思王、陈王

字:子建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人物生平

少年才情

曹植生于初平三年(192年),是曹操与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立嗣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就让自己的孩子们登台作赋,曹植一气呵成,写下《登台赋》,曹操对曹植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奇。

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曹植获封平原侯。

建安十九年(214年),转封临菑侯。七月,曹操攻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临行前告诫曹植说:“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而曹丕一面运用计谋,一面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得到了许多支持,曹操便立曹丕为继承人。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获增邑五千户,共计有一万户封邑。

曹植曾经乘车疾驰,并擅自打开司马门,曹操对此十分生气,将负责管理司马门的公车令处死,曹植也因此失去了曹操的宠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同年,曹丕称帝。曹植、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丕愤怒说道:“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5]此后,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政治思想

三曹非常重视网罗民间隐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隐士人才都聚集起来。三曹一方面批评动摇隐士所信仰的荒诞无稽,让众人退出山林入世治国。另一方面又歌颂其情操,把隐士视为同道中人,意在招隐求贤、让众人入世治国辅君济世。曹丕的《大墙上蒿行》开头即以人生短暂发问:”今我隐约欲何为?”接着以入世的物质享受诱发隐士们出山,为其建功立业。此诗受到曹植《七启》劝隐士出山,建功立业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三曹欲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存在着大量的隐士不为朝廷所用。

曹植的《七启》中假托一个“镜机子”对另一个“玄微子”论述饮食、容饰、羽猎、宫馆、声色、友朋、王道等七个方面的妙处。此赋以招隐求贤、辅君济世为 主旨,大约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发布《求贤令》后。令文有“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作者即据此兴感抒论。规摹汉代枚乘《七发》大赋体制,假设镜机子与隐者玄微子问答联级成文,批评“耽虚好静”“飞遁离俗”“隐居大荒”的行为, 借镜机子分类铺叙肴馔、容饰、羽猎、宫馆、声色之妙及游侠、俊 公子之奇节异行,最后以赞颂“圣宰”(即曹操)之“翼帝霸世”“举不遗才”“国富民康”、建“霸道之至隆”的功绩,说服玄微子“从子而归”,表达了”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的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态度和理想抱负。篇制宏大,铺陈夸饰,辞采瑰丽,气势慷慨,变《七发》散体笔势为骈俪整饬的精描细绘,而流畅生动过之。

文艺成就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赋:代表作品:洛神赋 幽思赋 迷迭香赋  释愁文

髑髅说 归思赋 九愁赋 闲居赋

登台赋 神龟赋(并序) 酒赋  芙蓉赋

诗:代表作品:七哀诗 杂诗(六首) 公宴诗 侍太子坐

送应氏(二首) 闺情(二首) 赠徐干 应诏

赠白马王彪 情诗

乐府:代表作品:箜篌引 升天行(二首) 仙人篇 妾薄命(二首)白马篇 薤露行 丹霞蔽日行 种葛篇

名都篇 美女篇 飞龙篇 惟汉行

书法:据《书断》记载,“曹植亦工书。”《宣和书谱》上亦记载曹植少年聪慧,记忆力惊人,万言不忘,其胸中磊落之气发于笔墨闲。曹植以章草书写的《鹞雀赋》乃书法中一极品。

画论:曹植著有《画赞序》,是中国画论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篇专题论画的文章。它可以同汉代的《毛诗序》相提并论。《毛诗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谈诗歌的文章,阐述诗歌的伦理教化作用;《画赞序》则主张绘画在"教化"方面应具有的功用。这当然是儒家思想。但曹植在这里明确了绘画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肯定了绘画艺术的地位,则是很重要的。

曹植明确提出画能“存乎鉴戒”。而且这种“鉴戒”还不是图解式的进行,而是通过绘画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产生的。他谈到绘画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反应,有“仰载”“悲惋”“切齿”“忘食”“抗首”“叹息”“侧目”“嘉贵”等等。这是不同的人物画像所引起的不同的如此丰富多样的感情反应,这就接触到了绘画艺术的特征。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接触这一问题。它与曹丕《典论·论文》第一次讲文章要有作者的性情是一致的。两者在理论上可说都是开启以后那个文艺自觉时代的先声。

历史评价→魏晋南北朝

陈琳:君侯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此乃天然异禀,非钻仰者所庶几也。音义既远,清辞妙句,焱绝焕炳,譬犹飞免流星,超山越海,龙骥所不敢追,况于驽马可得齐足!

陈寿: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

刘勰: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钟嵘: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颜延之:至于五言流靡,则刘祯、张华;四言侧密,则张衡、王粲。若夫陈思王,可谓兼之矣。

沈约: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魏收:曹植信魏世之英,陆机则晋朝之秀,虽同时并列,分途争远。

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隋唐

王通: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

房玄龄:逮乎当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叶其高韵,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

骆宾王:①河朔词人,王、刘为称首;洛阳才子,潘、左为先觉。若乃子建之牢笼群彦,士衡之籍甚当时,并文苑之羽仪,诗人之龟镜。②文昌隐隐皇城里, 由来奕奕多才子。潘陆词锋骆驿飞,张曹翰苑纵横起。

李白: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杜甫:①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②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③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崔佑甫:曹、刘之气奋以举,潘、陆之词缛而丽。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两宋

欧阳修: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张戒: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古今诗人推陈王及古诗第一,此乃不易之论。

叶适:自魏至隋唐,曹植、陆机为文士之冠。植波澜阔而工不逮机。植犹有汉余体,机则格卑气弱,虽杼轴自成,遂与古人隔绝,至使笔墨道度数百年,可叹也。

刘克庄:曹植以盖代之才,它人犹爱之,况于父乎。使其少加智巧,夺嫡犹反手尔。植素无此念,深自敛退,虽丁仪等坐诛,辞不连植。黄初之世,数有贬削,方且作诗责躬,上表求自试。兄不见察,而不敢废恭顺之义,卒以此自全,可谓仁且智矣。文中子曰:至哉思王,以天下让。真笃论也。

方回:万人为翰墨,无一曹思王。万人握干殳,无一关云长。

明清

李梦阳:嗟乎植!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愤切而有余悲,殆处危疑之际者乎!

钟敬伯: ”子建七步成章,聪明贾祸,非生才之意,乃小才之过,不可以以此致憾造物。“

胡应麟:三曹,魏武太质,子桓乐府诗十余篇佳,余皆非陈思比。

王世贞:①曹公莽莽,古直悲凉。子桓小藻,自是乐府本色。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古今,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②子建谒帝承明庐、明月照高楼,非邺中诸子可及,仲宣、公干远在下风。

王世懋:古人云:“秀色若可餐也。”余谓此言惟毛嫱、西施、昭君、太真、曹植、谢朓、李白、王维可以当之。

徐世溥:子建诗虽独步七子,东坡文虽雄视百代,然终不以孟德明允、苍茫、浑健,自有开创之象。

王夫之: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 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 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冯班:千古诗人,唯子美可配陈思王。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李光地:魏之人物,惟曹子建耳,仲达辈不足道也。江东人物,惟周公瑾,次鲁子敬,余不足道也。

陈祚明: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极变,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

丁晏:①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②其所见甚大,不仅以诗人目之。即以诗论,根乎学问,本乎性情,为建安七子之冠。后人不易学,抑亦不能学也。

成书倬: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

近代

王闿运:看船山诗话,甚诋子建,可云有胆,然知其诗境不能高也,不离乎空灵妙寂而已。

黄节:陈王该国风之变,发乐府之奇,驱屈宋之辞,析杨马之赋而为诗,六代以前,莫大乎陈王矣。

顾实:曹植乃魏文学之巨擘,上接汉代,下通晋、宋、齐、梁、陈、隋而独步之高才也。唐代李白、杜甫诸贤,莫不师其风骨。

内容简介曹植在我国中古建安时代是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继承先秦《诗》《骚》的优秀传统,又从两汉词赋民歌中吸取营养,兼收并蓄,从而丰富了诗赋的内容与形式,这就为六朝隋唐文学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影响所及,无疑是较为深远的。《曹植集》旧本的编次,是据文体异同汇为十卷的。《曹植集校注》,依据作品创作时...

轶事典故→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洛神悲歌

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鄄者,实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两者说法皆有不妥之处,故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梵呗泰斗

中国本土梵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 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法苑珠林·呗赞篇》卷三十六:魏时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 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由于曹植创制梵呗,意义深远,贡献巨大,所以近人释永悟有词(《东阿王赞》)赞其功德: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

亲属成员

父亲:曹操,魏武帝。

母亲:卞皇后,武宣皇后。

妻妾:崔妃,崔琰兄长之女。《魏晋世语》记载,崔氏的衣装过于华美,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

某氏,东阿王妃、陈王妃。曹植曾上《谢妻改封表》。

儿子:曹苗,高阳乡公。其生平事迹,史书缺载,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现在曹植的作品《封二子为公谢恩章》。

曹志,穆乡公、济北王。西晋鄄城公、散骑常侍、国子祭酒。

女儿:曹金瓠。曹植长女,不过出生约190天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现在曹植的作品《金瓠哀辞》。

曹行女。曹植幼女,比金瓠晚两年出生,约7、8个月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现在曹植的作品《行女哀辞》。

后裔:曹永洛。植十一世孙,奏请齐孝昭帝在鱼山“兴复灵庙”,“雕镂真容”。

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类型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1955 京剧电影 《洛神》 姜妙香

1957 粤剧电影 《洛神》 任剑辉

1966 潮剧电影 《洛神》 陈楚蕙

1975 电视剧 《洛神》 郑少秋

1983 歌仔戏 《洛神》 杨丽花

1987 歌仔戏 《金缕歌》 杨怀民

1994 电视剧 《三国演义》 王良波

1994 歌仔戏 《新洛神》 杨丽花

1996 电视剧 《三国英雄传之关公》 游耀光

1966 越剧 《曹植与甄洛》 赵志刚

1999 电视剧 《曹操》 黄志忠

2002 电视剧 《洛神》 马浚伟

2010 电视剧 《三国》 李雨轩

2011 电影 《钟繇》 吴迪

2013 歌舞剧 《水月洛神》 汪子涵

2013 电视剧 《新洛神》 杨洋

2017 电视剧 《军师联盟》 王仁君

2018 电视剧 《三国机密》 刘昱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