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胡惟庸(中国最后一位丞相,九族被灭,3万人被灭)到底冤不冤?

时间:2022-06-02 11:3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明朝时期,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没落的过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02 11:33科技管理研究所众所周知,洪武年间朱元璋废除了延续2000多年的丞相制度,中书省与丞相的权力被分给了六部,以协助皇...

明朝时期,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没落的过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02 11:33科技管理研究所

众所周知,洪武年间朱元璋废除了延续2000多年的丞相制度,中书省与丞相的权力被分给了六部,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不过,管理天下毕竟不能只靠着皇帝一个人,还需要有它人的协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内阁制”便出现了,它虽然成立于永乐年间,但在朱元璋执政时期就出现了萌芽,并于宣宗时期达到了巅峰,明末中后期内阁制开始走下坡路,名存实亡。

总的来说,内阁制度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皇帝集权,在明朝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过程。

一、相权、将权和君权的矛盾

自古以来,政权、军权都是皇帝内心无法割舍的两个权力,而它们分别是由丞相与将军把控,这也是相权与君权、军权与皇权的矛盾来源,不少皇帝也为加强自己的集权做出了种种的努力。

1.宋朝解决了将军与君权的矛盾

后周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窃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北宋。北宋建立初期 ,发生了李重进等将军造反的情况,虽然最后被平定了,但赵匡胤也意识到了“军权”的两面性。

一场杯酒释兵权,让赵匡胤卸掉了诸多武将的军权,但这并不是他重文轻武政策的全部。赵匡胤在朝廷设立了枢密院、三司使、中书制度,完美地限制了军权,加强了自己的皇权。

三司使有管理军队财政的权力,比如军队的后勤补给、人员军饷等,但他们却没有领兵打仗的权力。枢密院有着领兵打仗的权力,但他们却没有军队的直接管理权,管理权则在中书的手里。

总的来说,将军想要调动军队 ,最起码要经过两个部门的审核才可以,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掌控权,也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擅自造反的问题。

2.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除了军权与皇权外,相权和皇权的矛盾自古以来就存在,为了限制相权,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做出相应的改变。汉武帝时期,他在身边组建了“内朝”,等于是皇帝的“参谋团”,为皇帝提供参谋意见,相权间接被削弱。

东汉时期,内朝演变为了尚书台,三国时期又出现了尚书省,后又变为了中书省。隋唐时期,丞相的权力得到了更大的削弱,中书省被分割为了“三省六部”,丞相虽然还在,权力却一分为三(或者是一分为六)。

明朝初期,朱元璋依然延续元朝的制度,由中书省与左右丞相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不过,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也成为了过去。

从此之后,皇帝直接管理朝廷六部,等同于把丞相的权力收到了自己的手里,君主集权来到了一个巅峰。不过,皇帝毕竟是一个人,而国家大事又比较繁重,必须要有一群人协助。

此时,朱元璋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文华殿大学士,由这些人来协助自己管理政务,这便是最早的“内阁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秘书”。

明朝的初代内阁人员为邵质、吴伯宗、宋讷、吴沉、鲍恂等,他们主要的权力就是顾问,皇帝有什么问题便可以征询这些人的意见,有参政议政的资格,但却没有实际的权力。

内阁制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却没有被正式纳入明朝的体制之内,直到明成祖朱棣登基,内阁制度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了官制之一。

二、内阁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一件事情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背景与意义,内阁制也是如此。根据史料的记载,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他每天奏章、处理国事的工作量大大提高。

长期下来,繁重的工作压力也让朱元璋身心疲惫,所以才有了内阁协助政事。朱元璋是一位勤政的皇帝,洪武年间内阁算是一个摆设,直至朱棣时期才正式形成。

1.朱棣设立内阁与发展

朱允炆在位时,他任用方孝孺、黄子澄等人,其实这也算是内阁的一种体现。朱棣上台后,他直接将解缙、杨荣、杨士奇等人组织熬了一起,专门为皇帝提供政事意见,还有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名称为“参预机务”,也就是“内阁”。

史书记载:“阁臣之御务自此始......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百姓。”简单来说,此时的内阁依然不是权力机构,没有下属机构,只是单纯的顾问。

永乐中后期、明仁宗时期,内阁的权力虽然开始增大,有的内阁臣子甚至兼职六部尚书。比如,明仁宗朱高炽执政时期,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均为尚书,但他们也是内阁臣子,所以便有了“仁宗时期,政在三杨”一说。

不过,这一时期的内阁名义上还是没有实权,任何政务无需经过内阁,便可以直接达到皇帝的手里。内阁制下一次发展,则是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人员多了一项“票拟权”。

那时,内阁的权力开始上升,他们虽然没有最终决策的权力,但却有着投票权。简单来说,他们可以参与朝政的管理,审阅一些奏折、提一些建议等,而后由皇帝最终“披红”,六科校对下发。

总的来说,明仁宗、明宣宗的事情,内阁制度的权力不断增大,虽然依旧没有名义上的实权,但却有着“丞相之实”,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宰相化奠定了基础。

2.内阁制度的坎坷

明英宗与明代宗时期,内阁制度出现了一定的波折。明英宗继位后,他重用以王振为首的宦官,以打击内阁中的大臣,开启了宦官专权的先河。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宦官都是明英宗的最佳助手,这一时期的内阁成为了摆设,甚至是宦官的下属。明英宗被抓、朱祁钰上位,内阁制度才得以恢复,并且有了一定的提高。

《职官志》记载:“六部承旨意,靡所不领,阁臣日重”。朱祁钰有着明确的表示,内阁的官员在六部之上,甚至可以统领六部,这一时期内阁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当年的宰相。

后期,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再度上位,内阁制度的发展已经不可阻挡。此时,朱祁镇便将内阁又进行了细分,设立了内阁首辅、内阁次辅、群辅等,地位有了明显的等级。

三、内阁的巅峰与败落

内阁制度在明英宗时期出现了反复,但总是情况还是上行的,成化、弘治年间内阁制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及至嘉庆皇帝、万历皇帝时期内阁迎来了巅峰。

1.内阁制度的巅峰

成化、弘治皇帝执政时期,内阁已经有了足以抗衡皇权的力量,属于文臣的巅峰机构。比如,在后期的朱厚照执政年间,虽然皇帝荒诞不经,但有内阁中的杨廷等人把持朝政,明朝依然有序地运行,可见其权力之大。

内阁下的一个快速发展期,则是在明朝的嘉靖皇帝年间。嘉靖皇帝执政时期,将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内阁中的群臣在朝堂上也站在六部之前。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名权臣,他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严嵩。严嵩专政近20年,虽然名义上是内阁辅臣,但他实际的权力已经不输当年的宰相地位。

嘉靖皇帝时期,大明朝所有的政务、军务都要有严嵩来处理,嘉庆皇帝仅仅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严嵩的地位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隆庆皇帝时期,内阁的权力缓慢上升,直至万历皇帝时期,内阁制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上文咱们提到,内阁有“票拟”的权力,皇帝则负责“批红”,而在明朝中后期,“批红”便被交到了宦官手里。

万历皇帝时期,负责为万历皇帝“批红”的是司礼监冯保,而冯保此人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同一时期,张居正是内阁的首辅大臣,也就是说他有着绝对的“票拟”权。

此时,原本属于阁臣的“票拟”权和皇帝的 “批红”权,全部都到了张居正的手里,明朝朝廷也由他一手把控。幸运的是,张居正是一名干吏,将明朝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还有中兴的迹象。

自明朝建国以来,通过几代皇帝的不断努力,一套完整的内阁制度慢慢形成,并且万历皇帝年间,政务体系、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很多的新政也得以顺利实施,六部则成为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2.内阁制度的没落

正所谓“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万历皇帝之后,内阁制度开始走下坡路。张居正去世后,内阁与六部开始权力争夺,后者慢慢脱离了前者的控制。

天启皇帝的事情,宦官又再度被重用,内阁实际上成为了宦官手里的工具,用于和六部争夺权力。崇祯皇帝时期,内阁制度不断衰落,从此走向消亡。后来的清朝虽然也有内阁,但却是虚职,没有任何的力量。

总的来说,内阁制度有优有劣,内阁人员只要人才济济,即使皇帝无所作为,朝廷也能够顺利运行下去,它靠的是一套“政务流程”,而非皇帝本人,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减弱了皇帝的作用。

九族被灭,3万人被灭,中国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到底冤不冤?

胡惟庸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最后一位中书省丞相,一将功臣万骨枯,最后却被朱元璋怀疑谋反而处死,九族被灭,3万人做了垫背,他到底冤不冤?今天我们就分三步看,从胡惟庸上位到有谋逆想法再到最后被处置,来分析一下他冤不冤。

第一阶段:刚上任还比较踏实

胡惟庸这个人一直跟同乡李善长的关系比较好,所以多次受到李善长的推荐与帮助,公元1367年,朱元璋称帝,李善长又为胡惟庸引荐了一个官职,之后他辞官回家,不久后胡惟庸就做了左丞相。

当时中书省分为左右丞相,左丞相的地位一般来说要比右丞相地位高,所以胡惟庸那个时候就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不过即便如此,右丞相还是对他的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所以,胡惟庸就把右丞相汪广洋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对头。

比较神奇的是,汪广洋虽然憨厚老实,但是却没什么能力,很多时候遇到事情都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所以皇帝对他也就一般般,再看一旁的胡惟庸,因为早年的做官经历让他拥有很多治国理政的经验,为了能彻底把那个右丞相比下去,就拼命的开始在朱元璋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

这么一对比,朱元璋自然明白谁才更加适合这个丞相之位,而汪广洋则被朱元璋极度嫌弃,就等着找机会把他给赶下去呢!谁知没过多久,这个汪广洋就不小心犯了错,这下支院长可算是有机会了,直接把他贬到一个小地方,做了地方官,就这样,胡惟庸的第一个对手就这样被他除去了。

这个时候还看不出胡惟庸有什么犯大错的迹象,把对手挤下去这件事,他只是做了一个推手,只能说汪广洋挺倒霉的,犯个错就被降职到乡下,不过主要还是这汪广洋不行,德不配位,被贬也很正常。

在汪广洋被贬之后,这个胡惟庸暂时还没什么对手,而且之前不也在朱元璋面前故意表现过自己嘛,所以这个时候他还是比较认真搞业务的,再加上他非常善于逢迎,当时他在朝中可是炙手可热的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帮助朱元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让朱元璋越来越欣赏他的才干。

这个时候胡惟庸的地位十分稳固,然而他没想到会出现“灯下黑”这种情况,因为他身处高位,自己的权力和势力也在不断加强,因此他的欲望也就加强了不少,那些诱惑越多,对他来说就越难把持住。

第二阶段:位高权重蒙蔽双眼

胡惟庸做了大明朝的左丞相后,用自己的实力将右丞相挤下去,在他的位子上就这么兢兢业业地干了几年,不过,随着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让他觉得做清官太难了,逐渐开始把持不住,开始做一些让朱元璋不大喜欢的事。

当时胡惟庸只是个丞相,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也有很多不能触碰的东西,比如,有些人命官大的大事,就需要让皇帝做定夺,但是这胡惟庸不知道咋想的,每次遇到这种大案件,不仅不上报,还总是揣测圣意私自做定夺。这就算了,有时候文武百官送过来的奏折,他还会先看一遍,遇到自己的同党被弹劾的时候,他就会出手先把奏折销毁了,根本到不了朱元璋那里。

这个时候开始,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也开始纷纷跑过来巴结胡惟庸,希望能给自己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已经被贬的小官,竟然开始给胡惟庸送些金银财宝,想要重新回到高位,胡惟庸一时间被这些赞赏和礼物蒙蔽了双眼,送来的礼物也都来者不拒,还有一些人比较担心胡惟庸会在皇帝面前说自己坏话,也会跑来各种逢迎,一时间胡惟庸的府上门庭若市,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要做皇帝了呢!

不过,胡惟庸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朝廷上始终有那些比他职位要高、影响力也高的人,他们就是徐达和刘伯温。两人本身就一直看他不顺眼,再知道这些时候,就将其一五一十地讲给了朱元璋听。胡惟庸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想着什么时候能除掉这两个人,让自己以后能顺风顺水。

接着在1375年,刘伯温患病,朱元璋让胡惟庸前去探望,当时胡惟庸带着很多宫中太医前去,还送了一些药草给刘伯温,刘伯温并没有怀疑,于是就把药都喝下去了,结果不久后他就直接去世了。

此时胡惟庸的对手也就徐达一个人了,左等右等盼不来比较适合的时机,胡惟庸就决定干脆把他给暗杀了吧!说干就干,胡惟庸很快就找到了徐达身边的一个吓人,并将刺杀这件事提上了日程,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中途这名吓人发生了叛变,胡惟庸的刺杀计划不仅没有实施成功,还全被徐达知道了。

这个时候的胡惟庸已经完全忘记自己臣子的身份,凭借高位笼络了一大批官员,拉帮结派,培养自己的势力,想要趁机谋反,一边招兵买马,一边私下买兵器。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不小心从马车上掉下来,摔死了,胡惟庸十分生气,就下令当场处死马车夫。

这个行为激起了群众的不满,大家开始聚众游行,向胡惟庸讨要说法。毕竟他这儿子也不是啥好人,平时仗着自己的父亲是丞相,经常欺压百姓,他摔死关人家马夫什么事!

第三阶段:得意忘形使他走向死亡

胡惟庸从灭掉第二个对手刘伯温之后就非常得意忘形,再加上那帮趋炎附势的小人不停地讨好他,让他觉得自己可以了,于是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叛变,却没想到中途遇到了一件事。

本来他儿子仗着父亲是丞相就到处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结果他儿子不小心摔下马死掉了,胡惟庸还一气之下命令将马夫斩首,群众们非常不满他的做法就开始游街讨要说法,这个事越来越大,不久之后传到了皇帝那里。

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胡惟庸还没见过这么生气的朱元璋,于是战战兢兢地说要给马夫一家多点赔偿,哪知朱元璋直接说了一句话:“一命抵一命”。这让胡惟庸更加害怕,不过因为自己之前就已经在磨刀霍霍向猪羊准备造反了,何不趁着这个机会直接把皇帝老儿给解决掉呢?于是他就通知自己的人马准备动手。

这时候正好有外来使者进贡,胡惟庸不仅没有告诉朱元璋,还自己私自接待了外来使者,没想到这件事正好被朱元璋手下看到,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为了保命,只能说这件事是礼部的问题,礼部则开始向朱元璋解释这件事,一番拉扯让朱元璋头大,准备先进行调查,再说怎么处理。

在调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调查到了胡惟庸的手下,那些软骨头都没经住刑罚,竟然直接将胡惟庸准备谋反的事和盘托出,朝廷上下大为震惊,这次,朱元璋想不杀胡惟庸都没理由了!因此,朱元璋不仅下令杀害胡惟庸,还直接诛其九族,除此之外那些曾经给胡惟庸送礼的人也没逃过去,支援血洗朝廷,将跟胡惟庸有关联的三万人全部诛杀。这件事之后,朱元璋就废除掉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自从之后,皇帝本人直接管理六部。

一个人造反,不仅牵连九族,还拉上了3万人做垫背,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可以说是创造了世界纪录。要说胡惟庸冤不冤,小编觉得是一点都不冤,尽管朱元璋确实 在那个时期比较残暴,但是胡惟庸确实因为当了丞相之后就得意忘形,还妄想推翻朱元璋的统治,最后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即便是再聪明的人,你没有将聪明用在正道上,那就没用。

附:胡惟庸

明朝历史人物

胡惟庸(?—1380年),男,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本名:胡惟庸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濠州定远县

逝世日期:1380年

人物生平

官拜左相

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

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骄纵跋扈

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

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御史中丞也曾说过他的短处。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相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心怀异志

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朱元璋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朱元璋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胡惟庸又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说:“我会用得着你。”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了。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发出。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事败见诛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朱元璋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朱元璋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死后余波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存义被人自首告发,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显了出来。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征讨沙漠,抓获封绩,李善长不奏告皇上。

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事情败露,将封绩逮捕,审出当时情况,胡惟庸的逆谋进一步大显。正好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自首告发李善长和惟庸往来情况,而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也自首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胡惟庸共谋不轨。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于是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历史评价

刘基:“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张廷玉:“然小人世所恒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者,始加以恶名而不敢辞。有明一代,巨奸大恶,多出于寺人内竖,求之外廷诸臣,盖亦鲜矣。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

蔡东藩:“忮刻者必喜阿谀,故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诸人,陆续登庸,虽依次黜戮,而误国已不少矣。刘基有先见之明,犹遭毒毙,俭人之不可与共事,固如此哉!然亦未始非太祖好谀之过也。”

史书记载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案件之谜

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血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史家潘柽章更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谋反,他在家里埋伏刀兵,能让人在城墙上轻易看见吗?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了现代,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

胡惟庸案,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

影视形象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1993 《朱元璋》 米铁增

2002 《大脚马皇后》 马仑

2004 《朱元璋》 尹国华

2004 《皇后驾到》 马仑

2006 《传奇皇帝朱元璋》 侯天来

2006 《神机妙算刘伯温》 杨怀民

2007 《帝师刘伯温》 卢勇

2014 《神机妙算刘伯温》 由力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因一场车祸被处决,3万多人受其牵连被杀害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02 11:35科技管理研究所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是元末濠州定远人,跟明朝开国元勋李善长是同乡,并在他的推荐下,得以进入朱元璋的幕府。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胡惟庸正式加入朱元璋的阵营,从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这类小官做起,由于精明干练、善于迎谐主意,仅用了12年时间便晋升为西吴的太常卿(明朝建立前,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

胡惟庸从卑微小官起家,最终竟当上丞相

明朝建立后,胡惟庸的权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仅用了6年时间,便取代徐达担任右丞相,4年后又晋升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胡惟庸很晚才加入朱元璋的阵营,在创建明朝的过程中似乎也没有立下耀眼的功绩,而他之所以能一再被超拔,最终当上丞相,缘于朱元璋认为他资历浅、易控制,远比那些功臣宿将让他放心。

胡惟庸拜相之初,朱元璋对他很是宠信,除军国重事外,其他政务均交由他全权处理。而胡惟庸感激于朱元璋的器重,也自觉勤奋进取,由此深得后者欢心。但随着权势和地位的攀升,胡惟庸开始膨胀起来,不仅侵夺了右丞相汪广洋的职权,而且擅自处置生杀赏罚大事,再不肯对皇帝事事汇报、请示意见。

朱元璋对胡惟庸起初很是器重

不仅如此,胡惟庸还利用职务之便,将弹劾自己的奏章全部扣押,以防止朱元璋看到不利于自己的言论。由于胡惟庸位极人臣、一手遮天,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职位的功臣武将,便竞相巴结、讨好他,以求得到高官厚禄。正因如此,胡惟庸得到大量的金帛、名马、玩好等物,价值难以估量,一时间富拟王侯。

对于胡惟庸专权跋扈、培植党羽的行为,忠直的大臣们看在眼里、忧上心头,为此,魏国公徐达、诚意伯刘基等人纷纷向朱元璋揭发胡惟庸,希望皇帝能约束他,以免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然而对于徐达、刘基的谏言,朱元璋却沉默以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受此鼓舞,胡惟庸便大肆诬陷揭发他的大臣,甚至还命人暗中毒死了刘基。

刘基劝谏朱元璋约束胡惟庸,却被胡害死

然而胡惟庸跟朱元璋相处多年,深知此君是个雄猜阴刻的主儿,他之所以迟迟不肯收拾自己,必然是在布设一张“大网”,准备将他及党羽一网打尽。考虑至此,胡惟庸便勾结屡受朱元璋斥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他们在外面召集兵马,准备共图大事。与此同时,胡惟庸命人出海招引倭寇,并派密使联络北元,请求两方出兵做外应。

就在胡惟庸及其党羽秘密筹划这些事情时,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他谋反的节奏。原来就在此时,胡惟庸之子乘车经过闹市时,因为马匹受惊而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哀痛暴怒之余,竟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闻讯后,一改昔日对胡惟庸的纵容态度,坚持要求他以命抵命。看着态度决绝的朱元璋,胡惟庸知道“摊牌”的时刻已经到了。

朱元璋容忍胡惟庸多年,最终将其处死

为了保住性命,胡惟庸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并密告依附于他的武将和各地长官,要求他们及时响应。然而胡惟庸的阴谋尚未得以实施,因害怕事败后被灭族的涂节,便上书告变,由此导致政变计划破产。朱元璋闻讯后暴怒,下令捕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等人,时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

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帝大怒,下廷臣更讯,词连宁、节...乃诛惟庸、宁并及节。见《明史·卷三百十八》。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下诏废除中书省,并且规定此后不得再设立丞相职务,臣下敢有奏请复设此职者,当处以灭族的重刑。就此,从秦朝开始持续千余年的丞相制度,就此被彻底废除,皇帝一身兼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角色,权力得到空前提高。

胡惟庸被杀时,所牵连的党羽并不多,直到十年后,朱元璋才借题发挥,将包括李善长、费聚、陆仲亨等人在内的功臣宿将,以“逆党”的名义处死、灭族,人数多达3万余人。此后数年间,“胡惟庸案”株连蔓引,又导致大批文武官员被杀(“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引文同上)。

3万多人因受“胡惟庸案”牵连被杀

纵观“胡惟庸案”的前因后果,其中的疑点与不合常理之处非常多,以至于后世很多史学家认为,胡惟庸其实并没有谋反的心思与举动(明史专家吴晗在《胡惟庸党案考》,便坚持认为“胡惟庸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他之所以被杀,究其原因在于君权与相权之争,是朱元璋通过捏造谋反案诛杀胡惟庸,来结束长达两千余年的丞相制度。从胡惟庸被杀后的政局来看,此说未尝没有道理。

史料来源:《明史》、《明太祖实录》、《胡惟庸党案考》。

胡惟庸

明朝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胡惟庸(?—1380年),男,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本名:胡惟庸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濠州定远县

逝世日期:1380年

人物生平

官拜左相

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

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骄纵跋扈

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

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御史中丞也曾说过他的短处。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相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心怀异志

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朱元璋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朱元璋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胡惟庸又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说:“我会用得着你。”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了。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发出。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事败见诛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朱元璋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朱元璋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死后余波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存义被人自首告发,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显了出来。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征讨沙漠,抓获封绩,李善长不奏告皇上。

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事情败露,将封绩逮捕,审出当时情况,胡惟庸的逆谋进一步大显。正好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自首告发李善长和惟庸往来情况,而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也自首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胡惟庸共谋不轨。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于是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历史评价

刘基:“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张廷玉:“然小人世所恒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者,始加以恶名而不敢辞。有明一代,巨奸大恶,多出于寺人内竖,求之外廷诸臣,盖亦鲜矣。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

蔡东藩:“忮刻者必喜阿谀,故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诸人,陆续登庸,虽依次黜戮,而误国已不少矣。刘基有先见之明,犹遭毒毙,俭人之不可与共事,固如此哉!然亦未始非太祖好谀之过也。”

史书记载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案件之谜

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血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史家潘柽章更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谋反,他在家里埋伏刀兵,能让人在城墙上轻易看见吗?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了现代,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

胡惟庸案,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

影视形象

年份电视剧/电影饰演者

1993《朱元璋》米铁增

2002《大脚马皇后》马仑

2004《朱元璋》尹国华

2004《皇后驾到》马仑

2006《传奇皇帝朱元璋》侯天来

2006《神机妙算刘伯温》杨怀民

2007《帝师刘伯温》卢勇

2014《神机妙算刘伯温》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