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后三国时代:(北周、北齐、南陈,为何北周能吞并北齐统一天下?)分析:“后三国”时代:北齐、北周、陈朝,谁是最后赢家?

时间:2022-03-10 22: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简史一一后三国时代(北周、北齐、南陈),为何北周能吞并北齐统一天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3-10 16:55科技管理研究所但凡得天下者,都要具备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缺一不可。三国时期,曹操...

中国简史一一后三国时代(北周、北齐、南陈),为何北周能吞并北齐统一天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3-10 16:55科技管理研究所

但凡得天下者,都要具备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缺一不可。

三国时期,曹操得了天时,准确把握住机会反董卓、灭袁绍、败吕布、退马超,从而拥有了北方偌大的中原地区。他的儿子曹丕,才有建立曹魏的基础。

而孙权只得了地利,拥有江东八十一郡,以长江天堑为阻挡曹操集团的重要屏障。因此才能建立偏安一隅的东吴帝国。

刘备占据了人和,荆州、益州中产以上的贵族(那时候老百姓的拥护算不上什么人和),无不欢欣鼓舞,喜迎王师。刘备才拥有了巴蜀之地,建立蜀汉帝国。

与此同时,刘备的蜀汉,还拥有地利优势。四面环山,出口就那么几个,这才保证了蜀汉帝国延续了43年之久。

因为他们不能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他们任何一方都无法真正统一天下。到了后三国时代,也就是南北朝的北周、北齐、南陈时期,北周为何能吞并北齐,从而为隋朝统一天下打下基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拥有天时地利与人和。

一、北周武帝宇文邕,准确把握住了天时。

宇文泰和高欢,把北魏给瓜分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了北周。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了北齐。按比例来说,北魏大部分地盘都在北齐手里,而北周只占据了关中地区,实力和北齐无法比拟。

因此,当年那些风评专家们,一直都不太看好北周,他们对北齐这只股票非常看好,认为北齐有统一天下的潜质。

结果让这帮专家大跌眼镜的是,北周居然吞掉了北齐。而隋朝又在北周的基础上统一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宇文泰的另一个儿子宇文邕继位以后,首先除掉了权臣宇文护,夺取了北周的军政大权。这个时候他没有急着对北齐下手,而是在坐等天时。

此前北周对北齐的多次战争,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所以宇文邕也明白,在没有实力质变的情况下,还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好。

果不其然,没多久机会就来了。南陈新上台的皇帝陈宣帝陈顼,为了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发动了太建北伐。

这次北伐的目标就是北齐。北伐初期,南陈取得大胜,淮河以南地区,全部收归南陈所有。北齐为了抵挡南陈的北伐,花了不少心血。所以就没工夫管西边的北周了。

北周武帝宇文邕看到了这个机会,那还得了?立马出兵东征,没多久便灭掉了北齐。陈宣帝陈顼都傻眼了:什么情况?有这样摘桃子的吗?

因此南陈立马出兵淮北,暂时拿下了淮北的大片地盘,打算和北周中分天下。可惜北周先发制人,击溃了南陈的北伐军,夺取了淮河南北的所有地盘。

太建北伐对南陈来说,功亏一篑,基本就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但是对北周来说,那作用就太大了,这使得北齐两线作战,无法抵挡北周的猛攻。由此可见,宇文邕对天时的把握有多准确了。

二、宇文泰创业的地方,独具地理优势。

宇文泰刚创业那会儿,很多人都不看好。为啥呢?因为地盘太小了,只有关陇一带。这些地方和中原的繁华是没办法比较的。

中原地区,不仅人口众多,而且财富资源也很多。当年袁术占据了南阳就敢称帝,还不是因为这里人多钱多嘛!

但是关陇地区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地势偏高,易守难攻。当年周朝、秦朝、汉朝,都是在这里发家致富,由此可见,这地方还是个风水宝地。

所以说,当北周集团实力弱小的时候,完全可以凭借关陇地区的地理优势,保证自己存活下去。解决完活下去的问题以后,那就是求发展了。

当年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凭借关陇地区的基础,拿下了蜀地。再以蜀地为大粮仓,向前线输送源源不断的粮草。

当年南梁侯景之乱爆发以后,梁武帝那几个不争气的儿子内讧不断。等梁武帝咽气以后,这几个儿子抢着要做皇帝。其中以坐镇荆襄的湘东王萧绎,和坐镇巴蜀的武陵王萧纪为首。

这哥俩内斗的时候,萧绎为了占据优势,居然与西魏的宇文泰合作,把弟弟萧纪给卖了。萧纪兵败以后,宇文泰顺利夺取了巴蜀地区。

所以说北周建立以后,不仅拥有关陇之地,而且还有巴蜀地区,这不就是汉高帝刘邦创业时期的基础嘛!

三、北周特殊的人才架构,为其赢得了“人和”的优势。

宇文泰所处的西魏,各方面实力都比不上东魏,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西魏和东魏打了几次以后,即使西魏赢得多,可同等损失的情况下,西魏受伤的程度更大。

比如说西魏有10万大军,而东魏则有30万大军。同样损失了8万人马以后,西魏只剩下了2万大军,而东魏则还有22万大军。

所以说,西魏面临的麻烦非常严峻,必须要通过军事改革,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府兵制就这么出台了。

府兵制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闲暇的时候种地,打起仗来就上战场。而且士兵们的装备,全都自己准备,西方的十字军东征时,也是这么个情况。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府兵制确立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军事架构,也就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

八柱国中,宇文泰是核心领导,元欣是西魏宗室,相当于摆设。此外的6位柱国,每一位手下管着2名大将军,这就有了12位大将军。每一位大将军手下,又分别管着2名开府,这就有了24位开府。

在这种森严的军事架构之下,西魏包括后来的北周,在军事上充满了积极性。想要高官厚禄?没问题,打仗的时候卖力点就行。

府兵制吸纳了大量地方豪强的部曲进入官军行列之中,这也使得北周朝廷拥有了大量地方豪强的支持。

老百姓始终没什么话语权,但是手握一定兵权的地方豪强,那绝对是重要的拉拢对象。很显然,北周做到了这一点,得到了“人和”的优势。

总结:北齐至少在“地利”和“人和”上吃亏。

北齐的地盘够大,但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腹背受敌。除了老冤家北周以外,北齐的南边还有南陈,北边还有突厥,都是相当强大的对手。北齐需要同时应付3方面的敌人,你说压力大不大?

最关键的是,他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天堑可以作为屏障,完全需要依靠兵力部署来解决边境问题,这日子就难熬了啊!

再加上北齐的皇帝,一个个都出了奇的“变态”。开国之君高洋,滥杀无辜,大兴土木,34岁就把自己给喝死了。高洋的弟弟高演,疑神疑鬼,27岁就把自己给吓死了。高演的弟弟高湛,滥杀宗室和大臣,32岁也把自己玩死了。

最后一位亡国之君高纬,那可真是一朵奇葩啊!为了逗红颜一笑,高纬在即将攻下城池的时候,按下了暂停键,等着爱妃冯小怜来观赏。结果冯小怜化妆化了2个小时,等她来的时候,北齐已经败下阵来了。

这一堆奇葩君主聚集在一起,得亏北齐的家底厚实啊,要不然早就被他们败光了。所以说北齐也没有“人和”这个条件。失去地利与人和,能偏安一隅就不错了。

附:

“后三国”时代:北齐、北周、陈朝,谁是最后赢家?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3-10 21:17科技管理研究所

北周、北齐、南陈是南北朝时期最后的分裂国家,常被称为“后三国”,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最长的也仅30余年,就湮灭在南北统一的历史潮流中。

在三国短暂的和平共处一段时间后,陈朝首先按耐不住,主动向外展开军事行动。在现实和历史的双重因素下,陈朝将北伐对象确定为北齐,陈朝北伐纪律严明,势如破竹,仅半年就重占淮南。

北齐则因内部政治腐朽,君臣昏庸无能,导致军事上的节节败退。而北齐军事上的失利又给北周伐齐可乘之机,在经过几次小规模试探后,北周确定了一条合理的“攻齐”路线,一鼓作气,直下晋阳。

然而,陈朝过度打击北齐,反而破坏了周、齐、陈三国之间微妙的平衡状态。北齐灭亡后,北周实力大涨,给陈朝带来了极大的军事压力。

吴明彻在徐州与北周交战失败后,陈朝不得不退出淮南,重新龟缩在长江以南。北周将陈朝牢牢困锁在江南一隅之地,陈朝的灭亡己只是时间问题。

北齐对外失策之处分析

北齐在与北周对抗中,逐渐由占尽优势,演变为全面败落,最终身死国灭,历经了一个短暂却深刻的过程。高洋亲政后,志向高远,且热衷政事,裁并州郡,整顿吏治,矢志不忘其父高欢灭西魏,天下一统的愿望,高洋的亲力亲为,励精图治。当然,这是前期的高洋,后期的高洋,逐渐忘却国家政务,沉湎享乐,不复人君之志。

孝昭帝高演即位后,继承其父兄早期志向,积极进取,然而孝昭寿命不长,突然去世,其弟高湛(武成帝)匆忙即位,高湛临时登基,并未获得北镇勋贵集团的认可,于是高湛决定利用宗室亲王平衡勋贵势力。此举果然见效,政局一度稳定,然而高湛忙于稳固统治地位,逐渐放松乃至放弃了对外进取扩张的野心。

武成朝“朝政渐紊”,其诱因在于平秦王高归彦叛乱。大宁元年,高湛大封宗室,此举明显带有利用宗亲子弟牵制勋贵的目的。

高归彦的谋反,破碎了高湛对宗室的信任,此后,高湛愈发依赖宫室中人,北齐恩悻集团开始崭露头角,执掌朝政,皇帝依靠恩悻制约宗室和勋贵势力的做法成为常态,北齐朝政也因恩悻集团的参与,表现的更加复杂且残酷,恩俸为一己之私也失去进取心,北齐逐渐走向衰落,对外扩张也成一纸空谈,不复存在。

陈朝对外失策之处分析

北周武帝时,鲍宏“与杜子晖聘于陈,谋伐齐也。陈遂出兵江北以侵齐”。陈朝之所以同意联盟攻齐,与陈与北周的两次摩擦冲突是分不开的,在这两次军事交锋中,陈朝都未能占到多少便宜,因此对于北周主动抛出的橄榄枝,陈朝君臣问达成了战略共识。

既然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在西边和北边均无法打开突破口,故而在外交上实现周陈的联盟,并使之稳固不失一个可行办法。正是在这一符合客观实际的外交战略指导下,才有了与周联好,连周攻齐等一系列决策的提出与实施。

陈朝能够为达到长远的战略目标而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改变外交策略。在这次与周联盟的前期,陈朝统治者以其长远的政治眼光,不在眼前局部利益做过多纠缠,放眼长远目标,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周陈联盟是周、陈两国试图联合取齐土的外交产物,并随着北齐势力对双方威胁的大小而不断地强化或弱化。换句话说,周陈联盟是极不稳固的,随时会因为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双方亲疏关系。

在联盟内部,北周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联盟首先由北周提议而成,更主要的是北周寄希望从中攥取更大利益的愿望更加强烈,陈朝在联盟中更多扮演的北周灭齐路上的先锋军。

一旦北齐实力被削弱,早已对北齐虎视眈眈的北周必然与陈朝争夺北齐领土,向外拓展本国政治与军事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破坏周陈联盟也是在所不惜,这也是其国家利益使然。

太建二年,周陈联盟达成后,陈朝北伐进展一路顺利,仅用半年就将失去的淮南之地重新收归。在北伐前期,北周两次遣使报聘陈朝,会见内容史籍虽无具文详述,但从周陈边境未见军事摩擦可以看出,周陈此时还处于联盟的蜜月期。陈朝攻取淮南后,实力迅速膨胀,引起了北周明显的注意与警惕。

一方面,北周从陈齐之战中觉察到了北齐政治上的腐朽和军事上的虚弱,新一轮的灭齐战争提案就摆在了北周君臣面前。

另一方面,北周警惕的不仅是陈朝力量的增强,更深刻的矛盾在于:陈朝在重据淮南之后,有虎视中原,进一步向淮北拓展的意图,而黄河以北是北周一直觊觎,未来势必要抢夺的战略要地。这是因为,虽然此时北周僻处西陲,但东出崤函,灭齐向东发展,继而独霸中原是北周既定的战略目标。

从地缘因素来说,北周绝不会容忍一个新的强敌染指中原领土,构成日后北周在北方又一个争斗对象。因此,北周面对形势的变化迅速做出两手应对方案。

其一,加快灭齐步伐,避免北齐领土被陈朝占领太多。

其二,无视陈朝继续联合灭齐的提议,撇开陈朝,单独行动。

况且周陈间此次联盟只是双方的一个口头协议,也没有具体详备的权益分配。陈宣帝希望北周割让荆襄一隅以表诚意,杜杲却认为以齐土作为两国的瓜分战利品,因此双方在此中的利益分配可谓空白一片。

这种结盟形式,一方面是古代尚未发展出完善成熟理论支持外交盟约的成立,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北周在这次结盟中并没有表现出足够诚意,以一个还未实现的目标(攻占北齐)作为双方的利益分配点,更没有具体到双方能够分领到的疆域范围,明显带有敷衍陈朝的意昧,也为联盟最终走向破产埋下了伏笔。

毕竟任何外交手段或措施都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才提出或制定的,北周不可能坐视陈朝势力的不断壮大甚至威胁到自身的安全。

陈朝在灭齐战争中力量迅速增长引起北周上下一致的警觉,并针对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修改对外政策,甚至不惜撕毁周陈联盟,以遏制陈朝的膨胀发展。然而,陈宣帝此时尚未觉察到陈军攻取淮南后国际形势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并且一再犯错。

首先,在陈、周、齐三足鼎立时期,维持己国生存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各方面势力的军事平衡。陈朝占领淮南,对齐已造成重创,北齐本身又陷入多方包围局面,国家实力大为下降。陈朝本应该停止对齐军事行动,努力恢复新占领区的治安秩序和经济发展环境,同时也减轻北齐边境压力,增强其对抗北周军队进攻的力量。

然而,陈军却依然徘徊于淮北河南等地。河南是北齐政治之根本,不得不防,陈朝此举间接地削弱了北齐防御北周进攻的能力,以后北齐迅速溃败于北周军队进攻,陈朝实际出了几分力。

其次,在没有明确完备和成文的条款制约下,只有口头约定的盟约是不可靠的,陈朝北伐后,北周两次遣使陈朝,陈也相与唱和,表现了盟友之间的亲密无间。

然而陈占淮南后,陈朝再次出使北周,却不见北周积极回应,可见周陈联盟间已出现明显裂痕,这是因为北周己觉察到了陈朝下一步军事动向,提前采取防备措施。

北周占领齐土后,迅速接管北齐各军事要塞,与陈朝将领吴明彻在吕梁展开激战,最终大败陈军,活捉吴明彻,重新将陈军赶回长江以南。陈朝北伐最终功亏一篑,功败垂成,令人惋惜。

而北周能在三国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则在于,在北周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多次遭遇到即将被困死绞杀的危险境地,但由于北周创建者及统治者的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困境中冷静分析敌我态势,笼络一切可以笼络的力量,并成功分化瓦解敌对联盟,从而保障了自身的安全。

纵观这三国局势兴衰来看,北齐之亡在于内耗,北齐从齐宣帝高洋统治后期开始,政治上渐趋腐朽,高洋也失却开拓进取的雄心,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孝昭帝即位后,希望继承父兄大志,命大臣上书对外攻战策略,然而孝昭帝寿命短蹙,一番蓝图化为泡影。

武成帝即位后,忙于巩固自己的帝位,引用近侍制衡外朝大臣,北齐恩悻势力渐渐抬头,并与贵戚勋贵、汉人文士争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权利。北齐就在这种各势力的相互倾轧中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陈朝之亡在于不懂平衡与轻信,陈朝为保障本国国防安全,因而进行对外战争,联合他国讨伐最强大的国家本无可厚非。但陈朝在这过程中犯下两大错误:一、过度打击北齐,导致三国实力失衡,威胁自身;二、过于相信与北周达成的同盟关系,放松了对北周的警惕心,也对北周实力估计不足。

北周之强在于永远选择对自己最好的方案,北周在由弱变强的过程中,擅长因势利导,认为任何对手又可以充当暂时的盟友。北周曾先后借助与之有利益矛盾的柔然、突厥和陈朝力量为本国服务,在发生利益冲突时,又果断地与之决裂。北周这种笼络一切可以笼络的力量,又不局限其中的对外方针政策,是其最终成功统一北方的完美蓝图方案。

不过最后完成一统天下宏图霸业的却不是北周,而是隋朝。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后,在对外方面延续北周策略。主动放低姿态,与陈朝保持友好关系,集中力量解决了北方突厥对新生的隋王朝的军事进犯。在成功消除突厥的致命威胁后,隋朝集合全国军力,不费吹灰之力消灭偏安一隅的陈朝,完成了南北统一,为三百年来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划上了完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