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张居正(明朝改革家、政治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明朝的宰相生活奢侈,但张居正为何仍被称为一代名相?)解读

时间:2022-06-02 10:3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何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02 10:16科技管理研究所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这句话用在张居正身上很...

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何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02 10:16科技管理研究所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这句话用在张居正身上很合适,因为他就是个有缺点的战士。

01,少时神童,未来宰辅。

张居正是荆州府人士,1525年出生,小名白圭,少年聪颖过人,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十二岁的时候参加童试,得中童生,因为才学出众,而被荆州知府李士翱所喜欢,李士翱叮嘱他要从小立志,长大后报国,并为他改名为居正。

张居正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乡试,原本是可以中举的,但湖广巡抚顾璘认为他年纪轻轻就高中举人,未必是好事,于是暗中阻扰,让他最终落榜。

等到张居正十六岁的时候,心高气傲的他再次参加乡试,一举得中举人,顾璘这次没有阻扰他,反而对他大加夸赞,还说“此子将相才也”,并鼓励他更上一层楼,不要因为少年中举而沾沾自喜。

1547年,二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位列二甲第九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他也得以被授予庶吉士,到翰林院任职,而明朝的翰林院,正是宰相辈出的摇篮。

当时,在翰林院担任教习的是内阁重臣徐阶,张居正受他的影响非常大,后来张居正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些做法,就有意无意在向他学习。

不过,刚到翰林院任职的张居正,就目睹了一场惨烈的政治角逐,内阁成员严嵩和夏言为了争夺首辅之位而明争暗斗,夏言在夺得内阁首辅之后不久,却因为严嵩进谗言而被杀,严嵩得以成为内阁首辅。

可以说,严嵩虽然能力很强,却也是导致明朝快速衰落的大罪人,他在任期间与儿子严世蕃一起把持朝政,还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大肆排除异己,导致明朝政治腐败,边防松弛,让整个国家都腐朽透顶了。

尤其在钱财方面,严嵩和严世蕃父子有着执着的追求,为了大肆敛财,他们甚至卖官鬻爵,将官职明码标价,“政以贿成,官以赂授”,比如七品州判三百两,六品通判五百两,等等,而官员的升迁也由严氏父子的喜恶而定,只要钱给的足,哪怕大字不识一个,也可以当上知府级别的高官。

可以说,那时候的官场黑暗无比,有志之士想要为国家做点什么,不与官员们同流合污是不行的,而官员们想要立足朝堂,也必须依附于严氏父子才有可能,比如抗倭英雄胡宗宪就是个典型案例。

张居正作为一个旁观者,也觉察到了国家存在的种种问题,于是他在1549年的时候上了一道《论时政疏》,深刻地分析了朝政利弊,希望嘉靖帝采取措施,但嘉靖帝和严嵩却将这道奏疏给压了下来,直到被他们遗忘在角落里。

这件事之后,张居正意识到自己人微言轻,嘉庆帝和严嵩父子又麻木不仁,他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在1554年的时候辞去了翰林院的职务,回到老家江陵小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四处游山玩水,顺便考察一下民间疾苦,前后长达三年之久。

在这三年时间里,张居正看到了民间存在的更多问题,比如“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等等,种种问题让张居正意识到,百姓生活疾苦,自己作为一个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有志青年,怎么能选择逃避呢?

在这种使命感的促使下,张居正决定重返朝堂,他要干出一番作为来,他同时也知道自己将面对种种困难,但他毫不畏惧,他必须一头扎进官场这个大染缸中,哪怕最后把自己也给染黑了也在所不惜,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而张居正的目的就是,对国家进行全面改革,把国力下降的颓势给扭转过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国家变得富强,让敌人不敢冒犯大明!

1557年,在徐阶的帮助下,张居正重回翰林院任职,由于当时政治风浪太大,他便向徐阶学习,采取“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的态度,不过分展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野心,而是维护好各方关系,等待上位的时机到来。

1562年,徐阶凭借过人的智慧,一举扳倒了严氏父子,结束了严氏父子专权擅国十五年的历史,他也由此成为内阁首辅。

1564年,张居正的机会来了,他在徐阶的推荐下,成为了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其实就是朱载垕的老师。

朱载垕可不是个简单的皇子,他作为嘉靖帝唯一活下来的儿子,也是皇位唯一的继承人,虽然他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就是未来的皇帝。

靠着朱载垕的关系,张居正又担任了国子监司业,他的人脉也由此打开,一些未来将要进入官场的人,逐渐成为他的门生故吏,这为他日后实施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66年,嘉靖帝去世了,朱载垕继位为帝,是为明穆宗,张居正作为他的老师,也受到重用,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由此成为内阁成员。

进入内阁对于张居正来说不是终点,因为他还只是个配角,想要真正掌权,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就必须成为内阁首辅。

02,培植势力,成为首辅。

进入内阁之后,张居正就跟徐阶一起纠正了不少嘉靖时期的弊政,比如为冤假错案中的忠臣平反,消除大兴土木的弊端,等等,这为他们赢得了广泛赞誉。

但是,当时朝廷纷争依然严重,内阁次辅高拱与徐阶不合,两人明争暗斗,张居正感到十分为难,也难以施展拳脚。

1568年,徐阶因为年老及疲于争斗而急流勇退,高拱继任为内阁首辅,张居正则以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之职成为次辅。

高拱这个人能力很强,但为人傲慢无礼,权力欲很强,张居正的日子因此不太好过,但好在他是朱载垕的老师,又是内阁次辅,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只不过当时采取的策略是避免与高拱正面冲突,而是暗地里培植个人势力。

恰在此时,当初受到张居正提携,得以担任都指挥佥事的戚继光来到了京城,此时戚继光已经是抗倭名将了,不久前被调往蓟门一带同蒙古作战,他虽然总理军务,但受到总兵官郭琥的掣肘,过得不怎么舒心。

戚继光来京城的目的,是寻求张居正帮助的,张居正为了拉拢戚继光,就将郭琥给调走了,并让戚继光担任总兵官,还将与戚继光关系不错的谭纶、刘应节、梁梦龙等人调到蓟门任职,自此之后戚继光无所掣肘,开始全心应对蒙古人,曾创造过在一次战斗中斩杀五万蒙古骑兵的傲人战绩。

为了回报张居正,戚继光就给张居正送去了大量金银、人参补品,甚至还将一些美女送给张居正,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异域美女,而张居正则照单全收,自此之后对戚继光的支持力度就更大了,给钱给粮还给人。

大家不要对此感到意外,因为严氏父子对官场的流毒还在,那时候上下级之间想要彼此信任,就得通过送礼收礼来完成,这样才能证把双方变成一根绳上的蚂蚱,彼此之间的关系才会牢固。

而在此之前,胡宗宪也是这么做的,他为了在抗击倭寇这件事上取得支持,就通过贿赂取得了严嵩的信任。

那时候戚继光就在胡宗宪手下任职,他为了让胡宗宪信任自己,就默许胡宗宪将一半浙江盐银私吞,另一半则用于招募兵勇,他也因此沾光,得到了创建戚家军的经费。

可见,一个官员如果不同流合污,想要做成一件事是多么困难,胡宗宪如此,戚继光也不能免俗,张居正身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能够独善其身吗?显然是不能的。

也就是说,张居正为了达到目的,已经逐渐将自己给染黑了,但他的初心是不变的,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有些瑕疵又有何妨?

当然了,戚继光只是个缩影,当时跟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而张居正则将许多像戚继光这样的人拉入到自己的阵营,为日后的改革招募到了精兵强将。

当时,明朝面临最大两个问题,即政治腐败和边防松弛,张居正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有意拉拢了一批文官和武将,但他当时还不能做什么,因为他不是内阁首辅,他还需要等待机会。

1572年,朱载垕因病去世,年仅十岁的万历帝朱翊钧继位为帝,是为明神宗,由于他年纪太小,所以李太后代为监国,高拱、张居正等人辅政。

在朱载垕的葬礼上,高拱口出狂言,竟然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他这么说其实并无恶意,只是一种隐隐的担忧罢了,但这让张居正看到了机会,他决定借此机会将其扳倒。

只不过,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办成这件事的,张居正很快就想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冯保是万历帝的贴身太监,是陪伴万历帝长大的“大伴”,深受李太后和万历帝的宠信,权势极大。

事实上,张居正之所以想到冯保,不仅仅因为冯保权势大,还在于冯保跟高拱也有很深的矛盾,高拱曾不止一次说冯保权势太大,盖过了内阁,让冯保还政于内阁,这让冯保不能忍。

为了拉拢冯保,张居正可谓卑躬屈膝,不过效果也很好,冯保答应跟他一起对抗高拱。

一天,冯保找到李太后,将高拱所说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改成“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转述给李太后,李太后敏感的神经被触动,认为高拱不能容她孤儿寡母,于是以专政擅权之罪让高拱回乡养老。

而随着高拱的倒台,作为次辅的张居正得以升任首辅,这一年他四十七岁,属于他的时代也随之到来。

事实上,李太后对张居正也是有好感的,她虽然是万历帝的生母,却没当过皇后,只不过是个妃子,她之所以能跟朱载垕的皇后陈氏一起并称太后,并在地位上盖过陈太后,全是张居正的功劳。

因此,在张居正成为首辅之后,李太后对张居正很支持,让他担任万历帝的老师,并大胆放权给他,再加上冯保作为他的党羽,也很支持他,他因此大权在握,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03,实施改革,成为名相。

张居正成为首辅之后,很快就在“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这六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核心思想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居正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实施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等政策,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治理。

历史上不乏改革家,但大多都没有成功,比如王莽改革、王安石变法等等,都以失败而告终,即便是偶有改革成功之人,也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比如说商鞅,毕竟改革是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的,这些人都是潜在的威胁。

张居正通晓古今,他当然知道一旦实施改革,自己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而且下场不一定好,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大步向前,因为他知道大明朝已经危机重重了,如果不实施改革,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居正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战士,他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坐在内阁首辅位置上直至退休的,但他为了民族和国家,还是选择了战斗。

幸运的是,张居正前期的努力没有白费,有一大帮人支持他的改革,因此改革的进程相对顺利,经过数年努力,国库充盈,百姓富足,民族矛盾得到缓解,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升,边防问题也得到改善,可以说为大明朝续命了几十年。

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在用人原则上,重用循吏,慎用清流,不以名气和出身看待一个人,而是更看重能力,尤其喜欢听话之人。

于是,名气大的海瑞遭到弃用,因为他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要领;而戚继光、李成梁等有“污点”之人反而受到重用,张居正正靠着这样一大帮能力强还听话的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成果。

就拿边防问题来说吧,戚继光自不必多说,他靠着结交张居正而坐稳位置,在蓟门一带抗击蒙古人,成效很好;另一大将李成梁,在辽东对付女真人,效果也还不错。

事实上,李成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跟张居正的信任不无关系,张居正给了他很大的权限,也给了他很多支持;作为回报,他则给张居正送去了大量金银,双方因此形成了稳固的同盟关系。

从张居正的用人方式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不在乎小节,只要一个人能干事情,他可以与之同流合污。

也就是说,张居正其实是个实用主义者,而不是用道德来标榜自己的清流,他不在乎自己是否有污点,只要能干出一番作为来!

关于这一点,张居正自己也说过,“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在乎个人名誉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张居正也深知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一个人如果被道德洁癖给绑架了,不懂得灵活变通和因时制宜,是不足以成为改革家的。

而作为一个改革家,张居正的成果也是丰硕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当时国库存银多达一千多万两,粮食则有一千四百万石,足够支用十年,只比嘉靖时期长期只能支用不足一年的境况,可以说是大有改观的。

因此,从成果上来说,张居正堪称一代名相,他用自己的方式以非常人的魄力,为大明朝支撑起了一片天。

04,魔鬼天使,两幅面孔。

张居正位居相位的十年间,他挽大厦之将倾,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家之一,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但是,张居正明面上是天使,却暗藏着另一幅面孔,那就是魔鬼。

个人生活方面,张居正可以说是很奢侈的了,他去世之后,万历帝对他进行清算,就在他家搜出了十万两白银及大量金银、宝物,可见他是多么富庶,这些钱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不仅如此,张居正身为首辅,位列三公,得以大权独揽,家人也鸡犬升天,母亲以上四代封为诰命,两个儿子直接被万历帝赐为状元和榜眼,族人入朝为官者多达几十人,家中珍藏的御赐之物更是数不胜数。

可以说,作为臣子,张居正已经是最顶尖的了,可谓名利双收,但他却从法律层面禁止官员敛财,还有各种考核来奖惩官员,因此很多人都对他不满。

其实,对张居正最不满的人,应该是万历帝了,他作为万历帝的老师,对万历帝的教育非常严格,但凡万历帝在学业上有所懈怠,张居正就会禀告李太后,李太后则会对万历帝进行严厉惩罚,比如她曾让万历帝罚跪,直到万历帝认错为止。

在很长时间里,万历帝都是很压抑的,但更让他难受的是,等他稍稍长大,他竟然发现自己连生活都不自由。

比如说,万历帝向户部要点银子改善伙食,张居正却说户部入不敷出,不但不给万历帝银子,还将宫中的灯火、花灯费给免除了。

再比如说,万历帝想要将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修缮一下,改善自己及两位太后的居住环境,张居正不但不允许,还减少户部向万历帝的私人钱库输送银子的数量,并大幅缩减万历帝的服装费用,美其名曰防止万历帝奢侈浪费。

又比如说,有一次万历帝喝醉了酒,一个太监顶撞了他,他就拿起剑杀掉那个太监,张居正得知此事后,竟然上书李太后,斥责他的过失,硬是逼他写了个罪己诏,面子算是丢尽了。

可见,万历帝的日子确实过得苦,但张居正却四处收受钱财,过着无比奢靡的生活,这种疏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做法,显然会让人觉得他是个表里不一的人。

不仅如此,张居正还大肆抓权,不过他的权力越大,万历帝的权力就越小,万历帝在位的头十年,几乎不能在大事上做主,而内阁又是张居正的一言堂,因此张居正的实际权势是大过万历帝的,万历帝当然很恨张居正了。

但是,万历帝也离不开张居正,比如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后,他回乡守孝,朝廷的运转立马出了问题,万历帝不得不在一天之内连下三道圣旨让张居正夺情起复,甚至用近乎奉承的方式对张居正说,国事繁杂,都由你处分,你赶快回来!

可见,张居正的作用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他在万历十年病逝之后,他的改革竟然没有人可惜继续,以至于被废除。

张居正病逝后,万历帝对他进行大清算,他的家被两次查抄,家人受辱,一子自杀,亲信党羽也都被一网打尽,比如戚继光就惨遭罢黜,回乡后不久就病死了,运气比较好的是李成梁,因为战事比较多,得以继续担任辽东总兵。

而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其改革措施也遭到严重破坏,有用的人才也损失殆尽,明朝也再无像张居正这样的优秀掌舵者了,因此走上一条快速衰败的道路,仅仅过了六十二年就灭亡了。

如果张居正的改革能够继续,那明朝将是另一番光景了,但历史没有如果,张居正也只有一个,他虽然生活奢侈,显得不那么完美,但他所做的一切,足以证明他是明朝最伟大的宰相。

附:张居正

明朝政治家、改革家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概述内图片来源:民国初年张氏宗祠临摹明人绘《张文忠公遗像》。原藏于沙市市博物馆、现藏于荆州博物馆)

本名:张居正

别名:张白圭、张江陵、张太岳

字:叔大

号:太岳

所处时代:明朝

人物关系

张敬修(儿子)张嗣修儿子)张懋修(儿子)朱翊钧(学生)

人物生平

少年聪颖

嘉靖四年五月初五日(1525年5月26日,此据《登科录》《万历起居注》以及《明实录》等;另有《行实》称其生于五月初三日,即1525年5月24日,并得到当代著述采用,该日期或是因文字刊刻致误),张居正在荆州府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一位秀才的家里出生。据说张居正出生之前其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张居正少年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童试,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同年,张居正做了补府学生。

嘉靖十六年(1537年),张居正参加乡试,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原因是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嘉靖十九年(1540年),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官场升迁

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夏言夺得首辅之后被严嵩进谗而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对于内阁斗争,张居正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张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因病请假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开始游山玩水。在这三年中,张居正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使他发现了新的问题,他在《荆州府题名记》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张居正回翰林院供职。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张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徐阶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在裕邸期间,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从而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这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去世后,徐阶起草遗诏,引张居正与之共谋。不久张居正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月余,与裕王潜邸故讲官陈以勤一起入阁,而张居正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位列次辅

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入阁以后的张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之际,并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此外,内阁内部的政治斗争日益白热化。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诏,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官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

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致仕。次年(1569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

隆庆四年(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攻大同,计划称帝。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崇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小女子心中结怨,演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

张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王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然后,张居正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时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汉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表示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

隆庆五年(1571年),明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于是,张居正在这一年六月担任了首辅;八月,又加左柱国,进中极殿大学士,[4]张居正四次推辞都不被允许。同月,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首辅万历

主词条:万历新政

万历元年(1573年)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

万历四年(1576年),张居正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同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级处分的,山东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职处分的,山东二名,河南九名。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1581年)四月张居正自己所说的:“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可见,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万历七年(1579年),明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居正上疏据理力争,言明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朱翊钧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甚至因为害怕浪费灯烛,将万历安排在晚上的课程改到了白天。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他说:“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他还请求将为明神宗日讲的时间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灯火费用。

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应当以身作则。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他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

初改财政

主词条:一条鞭法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

万历八年(1580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

赋税改革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一条鞭法最早于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实行,取得了成绩。当时御史姚仁中曾上疏说:“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此后姚宗沐在江西,潘季驯在广东,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王圻在山东曹县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张居正的理财政策除了为朝廷公室谋利,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甚至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

万历十年(1582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年)至万历七年(1579年)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他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劳瘁而死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公历7月9日),太师(死前九日晋)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言官也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万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天启二年(1622年),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复官复荫。

政治

政治上,实行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 之风。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

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如: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但朝廷舆论认为此事很难办,张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儿子袭爵,派飞马前去捆绑沐朝弼,沐朝弼没有反抗,被解到京师,张居正免他一死,将他幽禁在南京。再如,张居正因御史在外常常欺凌巡抚,决定压一压他们的气焰。只要他们有一件事稍不妥,马上加以责骂,又饬令他们的上司加以考查。又如,当时天下不太平已经很久了,盗贼群起,甚至抢劫官府库房,地方政府常常隐瞒这类事情不上报,张居正下令如有隐匿不报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职,地方官再不敢掩饰真情,抓到强盗,当即斩首处决,并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因此衰败。

军事

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需的种马,就叫老百姓折价交银,使太仆寺积蓄金四百余万。

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经济

清查土地

他认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在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万历八年(1580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所以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鱼鳞图册

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过去田赋有夏粮、秋粮之分,征收上又有种种名目,非常繁烦,如今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

关于徭役征派,过去有里甲、均徭、杂泛之分。里甲按户计征,不役者纳“门银”(户银);均徭、杂泛按丁分派,应役方式又有力差(以身应服)、银差(纳银代役)之分。如今取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门银,同丁银合并一起。“丁银”的计算办法,是将力差的“工”(劳动)和“食”(服役期间全部生活费用)折算为银;如“银差”则按纳银数再加收少量“银耗”(碎银化铸银锭时的损耗),然后全部役银以“丁”和“地”或(田粮)两大类因素统一考虑编派征收,即所谓“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自此,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丁的负担也部分转到“地”或“粮”中。

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余“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雇人从役。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税、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厨役等一概免除。这一改革措施赋役折银征收,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人物评价

总评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还表现在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弼成万历初年之治,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体现在对近代前夜国家统一与社会转型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 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史书评价

《明神宗实录》: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明史》: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明史纪事本末》:以居正之为相也,进《四书经解》而圣学修明,进《皇陵碑》《帝鉴图》而治具克举,请词林入直而清燕无荒,请宫费裁省而国用以裕,任曾省吾、刘显而都蛮悉平,用李成梁、戚继光而边陲坐拓,厥罪虽彰,功亦不泯焉然。予以居正救时似姚崇,偏激则似赵普,专政似霍光,刚鸷则类王安石。假令天假之年,长辔获骋,则吏道杂而多端,治术疵而不醇。斯岂贞观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马乎?更可异者,自居正以钱谷为考成,而神宗中叶大启矿税。居正以名法为科条,而神宗末造丛脞万几。呜呼!手实之祸,萌自催科,申、商之后,流为清静,则犹居正之贻患也。

《江陵救时之相论》:江陵官翰苑日,即已志在公辅,户口阨塞,山川形势,人民强弱,一一条列,一旦 柄国,辅十龄天子,措意边防,绸谬牖户。故能奠安中夏,垂及十年,至江陵殁,盖犹享其馀威,以固吾幸 者,又十年也。

历代评价

王世贞: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

郭正域:嘉隆之际,相臣任天下之重,行谊刚方,事业光显者,无如新郑高公。而先后处两才相之间,先为云间,后为江陵。云间善藏其用,笼天下豪杰为之羽翼,故唯唯于履尾之时,而扬扬于攀髯之际,善因时耳。彼方墨墨,此则蹇蹇,宜不合也。江陵负豪杰之才,其整齐操纵,大略用高公之学,而莫利居先。

马之骏:隆万间所称最名相二:曰高新郑公文襄,张江陵公文忠。两公钟异姿,膺殊宠,履鼎贵之位,竖震世之勋,皆大略相埒。第不幸而以相倾之材,处相轧之势。以故袒文襄,则绌文忠;袒文忠,则绌文襄。然有识者恒致叹两贤之厄,何渠不涣枘凿,而埙篪之要,皆豪杰之致也。

李腾芳:新郑、江陵两公皆负不世出之才,绝人之识。本以忠诚不二之心,遭时遇主,欲尽破世人悠悠之习,而措天下于至治。其所就虽皆不克终,然其所设施,亦已不可泯矣。

潘博:汉唐以来,以功业炳史册者夥矣。至若意量广远,气充识定,志以天下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则惟明张江陵一人而已。方明隆万之际,明之政已驰矣。自世宗西内静摄,君荒于上,臣纵於下,将嬉于边,士嚣于庠。纪纲万事,群堕于冥昧之中之中。而瓦解土崩之祸,将隐中于晏安无事之日。自非有雷霆之力不足以集上下涣散之孰,非有整齐严厉之法不足以其积久疲顽之习。江陵知其然也,慨然出其身以任之。奋乾刚,行独断,宫府内外,一听于己。赏罚予夺,悉决于心。不以逼上为嫌,不以死权为讳,推其意岂不以为大丈夫。亦即乘时遇主,得行其志矣。则天下之责当于我任之,任之而当,虽挟无上之威权而不疑,任之而不当,虽蒙莫大之戮辱而不悔。夫岂特无保爵位顾妻子之心即邀名誉之心而亦无之。所患者,吾志不行,事功不立,而至于众谤于生前,奇祸发于身后,则已于任事之初,逆睹而熟计之矣。呜呼,世之君子,欲立非常之功,则莫务为一切之计,莫徇众人之论,当机而立断,独立而不惧。

崇祯帝朱由检: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瞿式耜:江陵相业故非常,身后凄凉行路伤。谁料有孙绳祖武,还能为国死封疆?当年朝局何须问?四代君恩不可忘。报答此时惟有命,精灵常在毅宗旁。

袁中道:张居正少时,留心禅学,见《华严经》不惜头目脑髓,以为世界众生,乃是大菩萨行。故其立朝,于称几毁誉俱所不计,一切福国利民之事,挺然为之。

王思任:昔江陵为翰编时,逢盐吏、关使、屯马使,各按差使还朝,即携一壶一榼,强投夜教,密询利害厄塞,因革损益,贪廉通阻之故。归寓,篝灯细记。留心如此,容易造到江陵。

唐甄:张居正之为相也,拜命之日,百官凛凛,各率其职,纪纲就理,朝廷肃然,其效固旦夕立见者也。为政十年,海内安宁,国富兵强。尤长于用人,筹边料敌,如在目前。用曾省吾刘显平都蛮之乱,用凌云翼平罗旁(罗定)之乱,并拓地数百里;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辽左屡捷,攘地千里;用潘季驯治水而河淮无患。居正之功如是,虽有威权震主之嫌,较之严嵩,判若黑白矣。主虽至愚,未有以乱政为良相,以安社稷为奸相者也。然则任相之道,岂难能哉?显帝之任居正也,畏之如严师,信之如筮龟,无言不从,无规不改,虽太甲成王有所不及。是以居正得以尽忠竭才,为所欲为,无不如意,可谓盛矣。

顺治帝福临:彼时主少国疑,使君不朝纲独握,则道旁筑室,谁秉其成?亦未可以揽权罪居正。

纪昀:神宗初年,居正独持国柄,后毁誉不一,迄无定评。要其振作有为之功,与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

魏源:高拱、张居正、王崇古,张驰驾驭,因势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

梁启超: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蒋介石:王安石以后最大的政治家,就是明朝的张居正。

黄仁宇:世间已无张居正。

熊十力: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黎东方: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纶于全中国。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综核僚佐与地方官的名实。

当年明月: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陈泽敏:张居正有着天使与恶魔这两面。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懂他。

家庭成员

称谓(男) 姓名

称谓  姓名

祖父 :张镇(辽王府护卫)

祖母 :名字不详

父亲 :张文明(秀才)

母亲 :赵氏

本人 :张居正(进士)

妻子 :顾氏,王氏

长子 :张敬修  二子 :张嗣修

三子: 张懋修 四子: 张简修

五子 :张允修  六子 :张静修

人物争议

出生时间

明清史著名教授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和朱东润《张居正大传》认为,张居正出生于五月初三日。[44]但根据《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记载,张居正为五月初五日生人。

夺情事件

张居正为国事夜以继日地操劳,万历五年(1577年),多年未见的老父文明去世,按照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过世,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起复为官。张居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此时离开必使改革功亏一篑,他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夺情。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的记载

明朝的士大夫忠君尽孝的观念根深蒂固,未能尽孝何来忠君。武宗朝的大学士杨廷和也是一代名辅,收到父亲的讣告即回家守制。如此一来,人情汹汹,无论是御史还是六部官员都上疏要居正守制,给居正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此时神宗还不能亲政,国家大政均需居正裁决,不想让居正回家守孝。最终由神宗诏谕群臣,再及张居正夺情者,诛无赦,非议才消止。

后世纪念

故居

张居正故居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古城东大门内。荆州古城一条以张居正命名的街巷由来已久,顾名思义张居正故居就在这条街道上。由于历史原因,其故居毁于战乱。为了给后人提供缅怀、纪念张居正的场所,荆州市决定重建张居正故居。因“江陵碑苑”地理位置处于张居正故居附近,因此利用其闲置资源重建故居,并以其原有建筑景观布局。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建设是古城旅游开发建设的子项目,由荆州市旅游局、荆州区政府组织实施。位于荆州碑苑景区内,紧靠东门宾阳楼景区,重建的张居正故居将以他生前居住的老屋为原型,属于明清时期四合院、小花园风格,突出反映故居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环境,还原历史建筑景观,展示张居正生平史迹文化。

张居正墓地

张居正墓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西北张家台,占地15亩。

墓地原有的石人、石马、石龟、石狮等大多在“文革”期间损毁。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后,墓葬已被修葺一新。现存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所立石碑一通,高3.6米,宽1.24米,上刻“明相太师太傅张文忠公之墓”。碑前还有石制香炉、烛台,再前有半月池,墓四周有土筑莹墙,高3米。

影视形象

1980电视剧《湖海争霸录》:张瑛饰演张居正;

2010年动画片《中华德育故事第二部之李后严明》

2006年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唐国强饰演张居正;

2007年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郭东文饰演张居正;

2014年电影《少年张居正》

2015年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李东翰饰演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