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步 > 正文

我国古代十大军事家分别是谁?吴王(古代王爵)全文介绍

时间:2022-05-08 22:19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我国古代十大军事家分别是谁?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04-08 22:55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我国古代群雄纷争,长期征战中,各个阵营都需要强有力的军事家来帮助军队取得战役的胜利,其中有十位军事科学家是比...

我国古代十大军事家分别是谁?

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04-08 22:55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我国古代群雄纷争,长期征战中,各个阵营都需要强有力的军事家来帮助军队取得战役的胜利,其中有十位军事科学家是比较出名的,那么他们都是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位,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兵圣”孙武,他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他在吴国的时候经过伍子胥的推荐,吴王召见了他,他带着自己所著的兵书献给吴王。

吴王与他交谈之时,对答如流,吴王大喜,当即让孙武摆出他的阵法,孙武的阵法果然与众不同,得到了吴王的认可,封他为大将军,他在伯举之战中展现出了他的强大军事才能,灭了楚国军队,让楚国接近灭亡。

第二位,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也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曾把边疆扩展到欧亚大陆,这是中国最辽阔的时代,他用兵如神,知人善任,先把金和西夏给灭了,随后统一了各部落,最后完成了全中国的统一,在任期间与外国紧密沟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第三位,就是秦朝的白起,此人是秦朝的一员猛将,郿邑人,曾经屠杀了70余万人,把对方国家的人口的一大半尽皆屠之,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都郢城,又重挫赵国主力,为秦王朝的繁荣稳定埋下了坚实的基础,封为武安君。

第四位,就是西汉的韩信,曾经辅助项羽,因后来不得器重,反投刘邦,著有兵书三部,可惜都已失传,萧何月下追韩信,看出韩信在刘邦帐下的地位,正因为才能过于出色,所以最后遭到了吕后的陷害,招来了杀身之祸。

第五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项羽,他是一位成王败寇,但是他的勇猛没有人比的过,他破釜沉舟的强大气魄和他乌江自刎的悲壮之感让后辈们代代称颂,要是他能善对韩信,说不定可以改写历史。

第六位,就是西汉的霍去病,西汉名将,是一名军事家更是一位民族英雄,那一年和卫青一起深入漠北,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匈奴多年的危害被彻底解除,他用兵自然,不会刻意按兵书行事,最后被封为军侯。

第七位,是一名皇帝,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很小就开始习武,每日研读兵法,不像其他皇帝是依靠勇猛大将来平定叛乱,他在少年就已经习惯了上战场,也懂得用兵之道,在政治方面也被称为贞观之治,是一位具有军事才能的皇帝。

第八位,也是一名皇帝,他是清朝的努尔哈赤,清朝的江山就是靠他打下来的,后金的第一位大汗,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喜欢打猎,也十分好战,他创立了八旗制度,所以后来清朝一直都延续这个制度,灭亡了大明的统治。

第九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操,字孟德,三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时期以奸雄自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豪迈语气,表明了他的志存高远,凭借他的军事才能,于官渡之战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十位,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撒星阵是他最出色的阵法,大破金军,正因为南宋有岳飞,所以元军才不敢进攻南宋。可最后遭到秦桧的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决了他,最后没有了他南宋也彻底灭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靖康之耻,整个皇宫贵族全部被元军掳到北方当奴隶。

此十人都是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家,做出了非常大的军事贡献,他们巧妙的用兵之道,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军事文化。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军事文化中还有很多古人的思想。

附:

吴王(古代王爵)

吴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吴王本指周朝封国吴国的国君,后来成为王爵封号。中国历史上的吴王一共65人,其中佼佼者有阖闾、吴王僚、吴王夫差、刘濞、孙权、杜伏威、李恪、李煜、朱元璋等(注:吴国王、吴亲王、吴郡王皆作吴王处理)。

本名:吴王

出生日期:620年

类别:古代封爵

来源:周朝封国吴国的国君

代表人物:阖闾、吴王僚、吴王夫差

一、周朝

1.寿梦

寿梦(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1年),姬姓,名寿梦(一名乘),字熟姑,亦称攻卢王、吴兴王,吴侯仲雍十九世孙,吴侯去齐之子,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

公元前586年,吴侯去齐去世,寿梦继位。寿梦在位期间,奠定吴国的强盛基础,始称吴王。公元前561年,寿梦去世,其子诸樊继位。

2.诸樊

诸樊(?―公元前548年),姬姓,吴氏,名遏(一作谒),又称吴顺王,吴王寿梦长子,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8年。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吴王诸樊代掌国政。公元前560年,吴王诸樊正式继位。同年击败楚军,俘虏楚国公子宜谷。

公元前548年,楚军攻打舒鸠,吴王诸樊派兵援救舒鸠,吴军兵败,舒鸠灭亡。公元前548年,吴王诸樊在攻打楚国附庸国巢国时,中箭身亡,时年48岁。

3.余祭

吴王余祭(公元前587年—公元前544年),姬姓,名余祭,又称吴安王,吴王寿梦之子,诸樊之弟,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44年在位。公元前548年,诸樊去世,余祭继承王位。

4.余眛

吴王余眛(夷末、夷昧),寿梦之子、余祭之弟。吴国国君,姬姓,前544年五月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17年。

5.吴王僚

吴王僚(?—前514年),姬姓吴氏,名僚,号州于。吴王夷昧之子。春秋时期吴国第23任君主,前526年─前515年在位。后被其堂兄弟吴公子光的刺客专诸刺杀。

6.阖闾

吴王阖闾(?—前496),春秋时期吴国第24任国王,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顺王诸樊之子,谥号吴道王,故又称“公子光”。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

赵晔《吴越春秋》:“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司马贞《史记索隐》:“太伯作吴,高让雄图。周章受国,别封於虞。寿梦初霸,始用兵车。三子递立,延陵不居。光既篡位,是称阖闾。王僚见杀,贼由专诸。夫差轻越,取败姑苏。甬东之耻,空惭伍胥。

7.夫差

吴王夫差(?—前473年),姬姓吴氏,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于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

二、汉代

刘濞

刘濞(bì)(前216年-前15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侄,西汉诸侯王。

刘濞性情极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公元前196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汉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公元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江苏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刘濞惧怕江南,故而不敢以荆国旧都——吴县(今苏州)为其国都。

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任侠奸人”,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夺帝位。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听从大夫贾谊的建议,就开始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汉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刘濞谋划了“清君侧”的策略,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便在公元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

三、三国

1.孙权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两军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军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2.曹彪

曹彪(195年—251年),字朱虎,三国时期曹魏皇族,魏武帝曹操之子。216年,曹彪被封为寿春侯。221年,曹彪进爵,升迁为汝阳公。222年,升为弋阳王,同年又升为吴王。224年,改封寿春县。226年,曹叡即位,升迁,徙封地在白马。232年,改封楚王。嘉平三年(251年),因与王凌密谋废帝事败,被赐死,享年五十七岁。

四、晋朝

1.司马晏

司马晏(281年-311年),字平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三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异母兄弟,晋愍帝司马邺的父亲。西晋宗室,晋怀帝时期重臣。

太康十年(289年),受封吴王。历任射声校尉、后军将军。永康元年(300年),因同母兄淮南王司马允讨伐赵王司马伦被杀事件牵连,贬为宾徒县王。后改封代王,不久复封吴王,升任上军大将军、侍中。

永嘉年间(307年―312年),担任大将军、太尉,后因视力不佳、风疾等病无法上朝。永嘉五年(311年),汉赵军队攻入洛阳,司马晏与众多宗室一同遇害,时年三十一岁。其子司马邺即位后,追谥敬王,追赠太保。

2.司马岳

司马岳(322年―344年),字世同,晋明帝司马绍次子,晋成帝司马衍同母弟,母明穆皇后庾文君,东晋第四位皇帝,342年―344年在位。

司马岳在其兄晋成帝继位后,受封吴王。后改封琅邪王,历任散骑常侍、骠骑将军、侍中、司徒。

咸康八年(342年),晋成帝病重,在掌权的庾冰等人建议下,舍弃二子,立弟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同年,晋成帝去世,司马岳继位。

建元二年(344年),司马岳去世,终年二十三岁,谥号康皇帝。

3.孙充

孙充,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之子。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吴兴人钱㻅自号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充并拥立其为吴王,后来又将孙充杀了。后为周玘所平定。

五、南北朝

1.拓跋余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北魏皇帝,在位仅八月。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获封为吴王,后于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待宗爱弑太武帝,矫皇太后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后厚待群下,但彻夜畅饮,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国库空虚,又多次出猎,即使边境有事,亦不加理会,百姓皆愤怒,而他不作改变。

另外,宗爱自拓跋余登位后掌权日久,朝野内外皆忌惮他,而拓跋余则怀疑宗爱另有所图,密谋削夺宗爱权力,宗爱于是杀拓跋余。

2.慕容垂

慕容垂,前燕太祖慕容皝之子,慕容俊在位时封其为吴王。慕容垂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前燕灭亡后曾投奔前秦,但最终他建立后燕,成为后燕开国皇帝。

3.元公

元公,西魏文帝元宝炬之子。《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十六年夏四月,封皇子儒为燕王,公为吴王。

4.陈藩

陈藩,字承广,陈朝陈叔宝第十子也。祯明二年,封吴王。三年入关。隋大业中为涪城令。(《南史》载:“冬十月己亥,立皇子藩为吴王。”不过也有说是吴郡王。)

5.刘逞

刘逞,匈奴汉国皇帝刘聪之子,嘉平二年(312年)封吴王。汉昌元年(318年),靳准当权,杀刘聪子,刘逞亡。

6.萧宝卷

萧宝卷,(公元483年―501年),字智藏,齐明帝萧鸾第二子,南齐末帝。由于萧宝卷昏庸,陈显达及崔慧景反,废萧宝卷为吴王。崔慧景兵败后复位。但最终被萧衍所篡。

7.萧正表

萧正表,字公仪,梁武帝萧衍的弟临川王萧宏之子。侯景之乱时投奔东魏,封吴郡王,后改封兰陵郡王。

8.长孙陈

长孙陈,又名长孙陵,长孙肥之子。北魏世祖拓跋焘时为羽林郎。征和龙,贼自西门出,将犯外围,陈击退之,追斩至长城下。以功赐爵五等男。又从征凉州,为都将领。入宫,迁殿中给事中,进爵为子,迁驾部尚书。复出为北镇都将。陈性宽厚,好学爱士,所历辄为人追思之。高宗拓跋濬即位,进爵吴郡公,加安东将军。兴光二年卒。赠散骑常侍、吴郡王,谥曰恭,陪葬金陵。

9.萧岑

萧岑,西梁中宗萧詧之子,封河间王,后改封吴郡王。

六、唐朝

1.杜伏威

杜伏威(?-624年),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齐州章丘人。

自幼家贫,惯于偷盗,与辅公祏是刎颈之交。辅公祏常从姑家里偷羊送给杜伏威吃。因盗案案发,官府追捕,两人落草为寇,时年十六。

大业九年(613年),与辅公祏率众起义。后转战到淮南,渐渐扩张势力,自称将军,陆续合并苗海潮部、赵破阵部等起义军,势力大增,屯并六合,威胁江都,连败隋将宋颢、公孙上哲、陈棱等,在淮南的历阳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又合并江淮各部,占有江淮间广大地区。

大业十四年(618年),杜伏威向越王杨侗称臣,被封为楚王,拜东道大总管。武德二年,投降唐朝,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封吴王,赐姓李。次年,击败李子通,将根据地迁至江南的丹阳。武德四年,唐军攻围洛阳,杜伏威遣兵助战。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召杜伏威入朝,临行前以辅公祏留守丹阳,将兵权交给右将军王雄诞,辅公祏心生不满。朝廷杜以伏威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以示宠遇。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辅公祏伪称接到杜的命令起兵反唐,兵败被杀。不久,辅公祏伪造的书信被发现,李渊辨真假便除去杜伏威之官,并籍没其家眷。

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暴卒于长安。李世民即位后,知杜伏威冤,将其赦免。

2.汪华

汪华(公元587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归唐后避李世民名讳,改名汪华。隋末天下大乱,他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吴国,自称吴王。后归唐,封越国公。

3.李元轨

李元轨,本名李元璹,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也。少多才艺,高祖甚奇之。武德六年,封蜀王。八年,徙封吴王。十年,改封霍王。

4.李恪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为吴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师。永徽四年(654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神龙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5.李琨

李琨,李恪之子,因李恪而被流放,武则天在位是得赦回朝,死后,被追赠司卫卿。唐中宗时期,追赠为张掖郡王。由于儿子李祎有功,被唐玄宗追赠吴王。

6.李祗

李祗,吴王李琨之子,信安郡王李祎弟。嗣吴王,出为东平太守。安禄山反,河南、陈留、荥阳、灵昌相继陷,祗募兵拒贼,玄宗壮之。累迁陈留太守,持节河南道节度采访使。历太仆、宗正卿。

7.李巘

李巘,吴王李祗之子,祗薨,兄李岵得罪,乃以李巘嗣王。累至宗正卿,检校刑部尚书。薨,赠太子少保。

8.杨行密

杨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1],唐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

唐乾宁二年(895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郡王。天复二年(902年),进中书令、封吴王,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唐朝谥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其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禅代的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9.钱镠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

904年(唐昭宗李晔 天佑元年),钱镠请求朝廷册封其为吴越王,朝廷没有同意。后来,在朱温的斡旋下,钱镠被改封为吴王。

923年(后梁末帝朱友贞龙德三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设立百官,一切礼制皆按照皇帝的规格。不久,晋王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后唐,改元同光。钱镠又遣使进贡,并求取玉册。郭崇韬等人都极力反对,认为只有皇帝才可以用玉册。最终,李存勖还是赐予钱镠玉册、金印。

七、五代

1.李煜

李煜,南唐的末代君主,即李后主,著名词作家。李璟之子,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公元959年封吴王。建隆二年(961年)六月,登基为帝。后来南唐被北宋所灭,投降。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死于北宋京师,年四十二。北宋赠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李煜是一位两次封吴王的人。

2.李璟

李璟,南唐第二任皇帝,字伯玉,初名李景通,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长子。937年,李昪废黜杨溥,自立为帝,建立南唐,封李璟为吴王。940年立为皇太子,943年登基。

3.符楚

符楚,史书未载是否封王,不过按出土的符昭愿的墓志铭所载:“公讳昭愿字致恭,守太师尚书令魏王讳彦卿之世子也;后唐宣武军节度使中书令秦王讳存审之孙也;封吴王讳楚之曾孙也。”不过有记载他的孙子符彦卿被周世宗封为魏王,按封爵习惯“封王需要追封三代”,估计是那时被周世宗追封的。

4.钱元瓘

钱元瓘(887年―941年),字明宝,原名传瓘。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二任君主,武肃王钱镠第七子。933年,后唐赐封钱元瓘为吴王。934年,进封吴越王。937年,又被后晋封为吴越国王。

5.杨渥

杨渥,字奉天,吴王杨行密长子也。行密卒,渥遂袭伪位,自称吴王。

6.杨隆演

杨隆演(897年—920年6月17日),字鸿源,初名杨瀛,又名杨渭,南吴太祖杨行密次子,南吴烈祖杨渥同母弟,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君主。908年,徐温、张颢弑杀杨渥,拥立杨隆演继位。919年,杨隆演即吴王位,改元武义。

7.柴宗诚

柴宗诚(或者柴诚),周世宗柴荣之子。柴荣跟郭威谋反,柴荣留在京城的亲属被后汉隐帝刘承祐下旨处斩,柴宗诚当时还没有名字,估计是婴儿就被杀了。郭威登基赐名诚。到柴荣登基追封柴宗诚为太傅、吴王。

八、宋朝

1.吴近

吴近,宋高宗皇后之父。宋史载:“宪圣慈烈皇后吴氏,开封人。父近,以后贵,累官武翼郎,赠太师,追封吴王,谥宣靖。”

2.曹玘

曹玘,开国名将曹彬之子。因为女儿是宋仁宗的皇后(慈圣光献皇后),被追封吴王。

3.向经

向经,宰相向敏中的孙子,向传亮之子。因为女儿是宋神宗的皇后(钦圣宪肃皇后),被追封吴王。

4.赵颢

赵颢,字仲明,初名仲糺,宋英宗赵曙次子,宋神宗赵顼同母弟,母宣仁圣烈皇后高氏。谥曰荣。初封安乐郡公,进祁国公,再进东阳郡王。神宗即位后,进封昌王。后相继改封雍王、扬王、冀王、楚王、燕王。

5.赵佖

赵佖(?―1106年),宋神宗赵顼第九子。宋徽宗即位后,拜太傅,加殊礼,旋拜太师,历任京兆、真定尹,荆、扬、太原、兴元牧,徙国陈。崇宁五年(1106年)去世,辍视朝七日。赠尚书令兼中书令、徐州牧、燕王,谥号荣穆。又加赠侍中,改封吴王。

6.赵元杰

赵元杰(972—1003),字明哲,初名赵德和,北宋藏书家、宋太宗赵光义第五子。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名赵元杰。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益王。端拱初年,加侍中、成都尹、迁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淳化年间,徙封吴王,领扬润大都督府长史、淮南镇江军节度使。至道二年(996年),改扬州大都督、淮南忠正军节度。宋真宗即位后,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徐州大都督,武宁泰宁等军节度使,并改封为兖王。咸平年间,加守太保。咸平六年(1003年)七月去世,时年三十二岁。死后,赠太尉、尚书令,追封安王,谥号文惠,后改邢王,又改陈王。性好学,多贮图籍,建书楼藏书至2万卷。善属词,工草、隶、飞白书。

7.赵元俨

赵元俨(985~1044)宋太宗第八子,太宗时期封周王。后经多次改封。宋仁宗庆历四年去世,年60。宋徽宗时期追改吴王。

8.赵德昭

赵德昭(948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因受宋太宗训斥,自杀而死。死后追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号懿。后改封吴王,又改封越王。

九、辽国

1.耶律稍

耶律稍,耶律倍之子。《辽史》:“稍为吴王。”

2.萧孝穆

萧孝穆(981年―1043年),小字胡独堇,淳钦皇后述律平弟阿古只五世孙,国舅、详稳(官名)萧陶瑰之子。萧孝穆洁身谨慎,谨守礼法。历任建雄军节度使、北府宰相、南京留守、北院枢密使等,先后被封为燕王、秦王、吴王、楚王、齐王。

3.萧革

萧革,小字滑哥,字胡突堇,国舅房林牙和尚之子。警悟多智数。太平十五年,封吴王。

4.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1013年-1072年),字糺邻,乳名查剌,孟父房后裔,燕王、南府宰相耶律瑰引之子,辽国名臣,官至于越。初任北院林牙,重熙十一年(1042年),任北院副枢密使,与刘六符出使宋朝,知南京事。重熙十三年(1044年),辽兴宗入侵西夏,耶律仁先劝谏,辽兴宗不听,改任东京留守。在辽兴宗兵败后,进封吴王。

5.耶律涂孛特

《辽史》:“陈王涂孛特为南府宰相,进封吴王。”

6.耶律涅鲁古

耶律涅鲁古,小字耶鲁绾,秦王耶律重元子。重熙十一年,封安定郡王。十七年,进王楚。二十四年徙封吴王。由于涅鲁古的父亲耶律重元被辽兴宗尊为皇太弟,结果皇太子即位,又被封为皇太叔,所以涅鲁古愤愤不平怂恿父亲造反,最终兵败身亡。

7.耶律贴不

耶律贴不,为契丹(辽朝)皇族,辽圣宗的弟弟耶律隆祐的儿子。辽圣宗以他为豫章王,太平九年(1029年)六月,任长宁军节度使。次年为河南道行军副都统。十九年(1050年),为中京留守,封为魏国王。五年(1059年),为西京留守,历封吴王、卫王。九年(1063年)七月,参加耶律重元之乱,在滦河围困辽道宗,失败后,被削爵为民,流放镇州。

8.萧韩家奴

萧韩家奴,字体坚。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兼通契丹文和汉文,有「为时大儒」之称。大康元年,徙吴王。

9.耶律隆祐

耶律隆祐,《辽史》:“进封皇弟恒王隆庆为梁国王、南京留守,郑王隆祐为吴国王。”

十、金国

1.完颜阇母

完颜阇母,金世祖劾里钵第十一子,太祖完颜阿骨打异母弟。《金史》:吴王阇母戏之曰:“汝为官久矣,而贫不加富何也?”王政对曰:“政以杨震四知自守,安得不贫。”吴王笑曰:“前言戏之耳。”以黄金百两、银五百两及所乘马遗之。

2.完颜永成

完颜永成,金世宗完颜雍子,本名鹤野,又曰娄室。风姿奇伟,博学,善属文。大定七年,始封沈王,十一年,进封豳王。金章宗完颜璟即位,封吴王。

十一、西夏

1.李仁忠

李仁忠,西夏宗室。《西夏书事》:”濮王仁忠长身美髯须,立朝侃侃,动中礼法。弟舒王仁礼监军韦州,私受吏民钱,遗书责之,勉以官箴,仁礼辄还所受。已卒,家无担石储。仁忠悉以廪俸给之,己与家人日食粗粝而已。任得敬谋内召,潜令任太后授意朝臣,太后惮仁忠严,数年不敢泄于外。至是卒,赠吴王,谥恭显。“

2.西吴国

1227年7月蒙古攻陷西夏都城,西夏灭亡。西夏贵族贡乔及其部下迁往西藏地区,建立了西吴(又名拉堆绛)政权。西吴由此而来。其国王即西吴王。

十二、元朝

1.孛儿只斤·朵列纳

朵列纳(秃烈纳),铁木真同母弟合赤温之孙,按赤台幼子。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封济王朵列纳为吴王。

2.孛儿只斤·泼皮

泼皮,朵列纳之子。泰定三年(1326年)赐钞万锭。至顺元年徙封济阳王。

3.孛儿只斤·木南子

木南子(木楠子),合赤温兀鲁思汗按赤台之孙、忽剌出之子。忽剌出之子至顺元年(1330年)三月,丁巳,徙封济阳王木楠子为吴王。

4.孛儿只斤·搠思坚

搠思坚(搠失江、搠思监),木南子之子。【元史 顺帝二】至元二年(1336年)六月辛丑,以钞五千锭赐吴王搠失江。【元史 顺帝六】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赐吴王搠思监金二锭、银五锭、钞二千锭、币帛各九匹。

5.孛儿只斤·朵尔赤

朵尔赤(朵耳只、朵儿只),搠思坚之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将蓝玉率军出塞,在捕鱼儿海(贝尔湖)摧毁了北元汗廷,俘获军民七万余人,俘虏当中有吴王朵儿只。

6.张士诚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元朝至正二十三年九月,自称吴王。后被另一个吴王朱元璋所灭。

十三、明朝

1.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本是义军首领郭子兴部将,郭子兴死后自立,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诸将奉为吴国公。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1368年开国,国号:明。

2.朱橚

朱橚,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吴王。七年,有司请置护卫于杭州。十一年春正月甲戌,改封吴王橚为周王。

3.朱允熥

朱允熥,朱标之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封郡王。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己卯,册兵马指挥赵思礼女为朱允熥之妃。

建文元年(1399年),封吴王,建藩杭州,未就藩,靖难之役起。

燕王入京师后,降封广泽王,居漳州。

1402年九月,召还,废为庶人,锢凤阳。

永乐十五年(1417年)谷王朱橞诈称蜀府崇阳王朱悦燇为“建文君”,意在谋反,朱允熥遂于是年暴卒。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