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5 12:22 来源: 编辑:admin
古代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鞑靼,这几个民族是什么关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3-05 12:17科技管理研究所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鞑靼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属于典型的游...
古代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鞑靼,这几个民族是什么关系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3-05 12:17科技管理研究所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鞑靼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属于典型的游牧文明、采猎文明,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与中原农耕文明不断发生冲突与融合。
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采摘、渔猎、游牧、农耕、工商业等几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就是采摘文明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就是渔猎文明时期,夏商就是游牧文明时期,从周朝开始中国步入了农耕文明阶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从低阶文明到高阶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发展的“非均衡性”,比如生活在大草原的民族,他们就停留在了游牧文明阶段。
文明的差异,最终必然导致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由此拉开了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两千多年的恩怨情仇。
我们按时间线,分别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这几个主要少数民族。
01.匈奴
匈奴对应的中原王朝是秦朝、西汉、东汉以及魏晋时期,历时600余年。
在春秋时期,黄河以北、关中地区,甚至黄河以南,都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比如鬼方、山戎、猃狁、犬戎、义渠、余无、楼烦等等。
那正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化的时期,经过长期的冲突与战争,最终部分民族北迁,脱离了向农耕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保留了游牧文明的生活特性。
他们就是最早的草原民族,匈奴则是这些草原民族中的佼佼者,他们形成了游牧文明对抗农耕文明的第一个强大政权。
由此可见,匈奴原本与中原民族同根同源,只是后来他们强大了,将触角伸向西域和高加索地区,逐渐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血液。
战国时期是匈奴民族高速发展期,单轮武力值还处于下风。当年蒙恬曾经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将他们赶出了河套地区。
秦朝时期匈奴出了一个伟大的单于——冒顿,他就是那位射杀父亲夺位的家伙。冒顿在位期间东灭东胡,西进河西走廊,不断侵入汉地,上演过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的戏码。
新生的西汉政权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以和亲的方式不断喂食匈奴,以换取并不可靠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汉匈实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汉武帝、汉宣帝的打击下,匈奴迅速衰弱,几近于亡国,只好以大汉藩属国的身份才得以苟延残喘。
两汉交替之际,匈奴虽然略有复苏,但在汉和帝时期,窦宪两次重创匈奴,直接灭了匈奴政权。
从那时候起,匈奴政权退出历史舞台,匈奴人部分西迁到欧洲打天下,部分进入汉地融于汉民族之中。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虽然再度复兴,建立了数个匈奴政权,但那时候他们已经高度汉化,连姓氏都已经用了汉姓,其政权维持的时间也很短。
随着鲜卑族的崛起,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今天的刘、慕容、金、呼延、于、万等姓氏,就有很多是匈奴人的后裔。
02.鲜卑
鲜卑对应的中原王朝是东汉、魏晋、南北朝,大约经历了500年时间。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他们建立了历时149年的北魏政权,与南朝的宋齐梁陈遥相呼应。
鲜卑族的主体是被匈奴人消灭的东胡人,后来又杂糅了东夷、山戎等民族,其发源地在今天的东北地区。
随着匈奴的衰弱,鲜卑人乘机填补了草原势力的真空,进而从东北迅速扩展到整个北方地区。
西晋时期,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政权,刘宋时期,拓跋焘正式称帝,成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
跟匈奴政权死守游牧文化不同,鲜卑政权意识到,要想统治汉地必须用汉文化改造自己的民族,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拉开帷幕。
应该说鲜卑人的汉化很彻底,从此他们出了一个“鲜卑”的空壳子,内里已经完全被汉民族同化了。
这个变化让北魏政权迅速强大,也让它迅速衰弱,因为它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汉政权中“门阀士族”集团的侵蚀,进而导致皇权的丧失。
在门阀势力的操纵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他们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鲜卑政权如绚烂的礼花,留下一个夺目的光彩后迅速湮灭。
作为个体,鲜卑人完全融入了汉民族,尤其是贵族阶级,他们与关中豪门形成了血脉相融的局面。比如隋杨、李唐皇族,都是汉民族与鲜卑贵族通婚的结果。
柔然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存在的时间只有一百多年。
当年鲜卑南迁进入汉地后,草原上又形成了势力真空,柔然人乘机打包了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等“散客”,形成了“部落邦联制”的柔然汗国。
柔然人曾经对北魏政权形成巨大威胁,为此北魏设立北方六镇以防柔然人南侵。
不过,柔然政权始终是个松散联盟,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北魏的发展高度,最终在北魏、北齐的打击下,这个短命汗国很快灭亡了,柔然人也融入汉民族之中。
03.突厥
突厥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南北朝、隋朝、唐朝初叶,历经200多年。
突厥人的起源很复杂,他应该是一个杂合了匈奴、鲜卑、西域高昌、高加索、中亚塞族,以及杂胡的民族大杂烩。
柔然汗国兴起时,突厥人充当了他们的“炼铁奴”,后迁徙至阿尔泰山一带,形成了突厥部落。北朝后期,突厥人打败柔然,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并在西魏、北周、隋的支持下迅速壮大。
于是历史再次重演,强大的突厥人开始跟汉政权掰手腕。当年李渊反隋时,为了获得突厥人的支持,曾经屈辱地向他们称臣。李世民登基的当年,突厥人一直打到渭河北岸,逼得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
随着大唐帝国的强盛,李世民、李治父子连续发动了对突厥人战争,贞观四年,李靖灭东突厥,显庆二年,苏定方灭西突厥,调露二年,裴行俭破后突厥……
天宝四载,后突厥白眉可汗被回鹘人杀害,其部众部分并入回鹘,部分归唐,突厥政权退出了历史舞台。
04.契丹
契丹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唐朝、宋朝,历经400多年。
契丹族是生活在东北的一个游牧民族,由八大部落构成,即所谓的“契丹八部”。跟其它草原民族一样,契丹的起源也很复杂,它杂糅了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
契丹的崛起得益于柔然的衰亡,他们一度与突厥东西对决,跟隋唐两朝大唱“三国演义”。
契丹的兴盛得益于大唐的衰弱,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东顾,契丹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领袖——耶律阿保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契丹国(辽国)。
契丹的称霸得益于中原的战乱,唐朝灭亡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辽国趁机坐大,并借由石敬瑭的引狼入室,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一举奠定契丹人对汉政权的二百年优势。
关于契丹人和北宋的恩怨大家耳熟能详,不赘述。
随着女真族的崛起,大辽进入岁月的余晖。北宋与女真人签订海上之盟后,两线夹击辽国,并于宋徽宗宣和七年被金国所灭。
辽国被灭后,契丹人部分并入女真人,部分并入蒙古人,还有一部分融合于汉民族之中。
05.女真
女真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历经800年。
女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二次崛起的民族,他们在北宋末年建立了金国,又在明朝末年二度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即清朝。
女真人也起源于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历史相当悠久,在西汉时期就有其先祖的记载。
契丹人统治东北时期,女真人深受契丹人的压迫,直到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完颜阿骨打。
收国元年(1115年),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并对契丹人展开反攻。“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果然,女真人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大辽,又“顺手”灭了北宋。
两宋与金国人的恩怨大家同样耳熟能详。
南宋朝廷故伎重施,他们联合新崛起的蒙古灭了大金。当然,蒙古人也如法炮制,顺手又灭了南宋。
金国虽然被灭了,但女真人还存在,他们一直蛰伏在元朝和明朝的统治之下。明朝中后期,女真人再次崛起,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
明朝为了方便统治,对女真人采取了羁縻政策,努尔哈赤父祖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强势崛起。
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建立后金政权,拉开了与大明对决的大幕。崇德元年,皇太极在沈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女真族改称“满族”。
06.鞑靼(蒙古别部)
鞑靼对应的中原王朝是明朝、后金,历史200多年。
鞑靼人只是蒙古的一个部落联盟的别称,它包括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阿速等部落,与蒙古“瓦剌部”对立,严格来讲它不应该算作独立的民族。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逃回草原,并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其中瓦剌在西部,鞑靼在东部。
鞑靼部几经统一和分裂,最后一位大汗林丹即位后,雄心勃勃的他企图再度统一蒙古。可惜林丹汗的命不好,他遇上了后金的崛起。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连续打击下,鞑靼人接连败北,林丹汗在落魄中病逝,他的妻妾们被皇太极,以及爱新觉罗家族打包收拢。
清朝初年,爱新觉罗家族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常年联姻,就来自于此。靠女人搭桥,从此鞑靼部臣服于满清。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政权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息过,其背后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呢?
有两个不当的观点,一种人认为汉民族主动对外扩张所致,另一种人认为是游牧民族狼性不改所致。
首先,汉民族的农耕文明特性,和中国封闭式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我们不具备扩张和侵略的基因。
中原文明的扩张室以文化为先导的自然扩散,是文明的自然融合,是在被侵略状态下的文化反击,而不是主动侵略和扩张。
比如匈奴人占领的河西、西域,汉民族历经千年的防守、反击,以及为了长治久安的雷霆一击,在灭了入侵者的同时,也带来民族的大融合,这些地域也随着民族的融合并入了汉政权。
其次,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民族的入侵是生存环境的必然,不能以道德论之。
我们知道,渔猎文明、游牧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低级阶段,这种生产模式相当落后,不具备族群繁衍的独立支撑条件。
那怎么办?他们只能靠农耕文明的物质条件给他们输血。但农耕文明是自给自足的模式,对游牧文明没有需求,贸易没法进行,这就导致游牧文明“剃头挑子一头热”。
于是,为生存而战的游牧民族只好靠武力去掠夺农耕文明。
这就是草原少数民族数千年不断入侵汉地的原因,否则他们生存不下去。那么,草原民族就不能改变一下落后的文化模式吗?
当然能,比如鲜卑。可当他们转型为农耕文明后,神奇的一幕就发生了:他们这个民族就很快消失了,并入了汉民族的大熔炉里!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奇妙之处,伟大之处。
鲜卑族
古代游牧民族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随匈奴侵扰边境,中原人始知其族。匈奴分裂后,鲜卑摆脱其控制,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91年,受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鲜卑人据其旧地。三世纪前叶,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交好曹魏,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386年拓跋部建北魏,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663年被吐蕃吞并。拓跋支裔建西夏国。鲜卑史上建11国。
南下的鲜卑人建国后,从游牧转向城镇生活和定居农业,大力汉化。小部分融入藏族。关外的鲜卑拓跋部有一支后来定名锡伯族。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一部分成为土族的主体。
中文名:鲜卑族
构成:拓跋、慕容、宇文、乞伏、秃发等部落
慕容部:建有慕容氏诸燕、吐谷浑等
拓跋部:建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历史发展
鲜卑民族起源
对于鲜卑的民族起源,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基本认为鲜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转化而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东胡说:鲜卑源于东胡是最广泛的说法。《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
东夷说:三国韦昭在《国语·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一条注解为:“鲜卑,东夷国。”很多学者据此论证,详细解读了鲜卑起源于东夷。比如李德山认为鲜卑是东夷支系邾娄族;黄烈认为鲜卑应是九夷之中的白夷等等。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今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2900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出土遗物300余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和陶器、铜器、骨器、 木器、贝壳等随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方式都说明了墓群主人与黄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联系,木器和贝壳等随葬品的出土更让人猜测他们与东夷文化的渊源。
山戎说:《史记集解》引东汉服虔云:“山戎、北狄,盖今鲜卑。”
逃亡汉人说:《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翰苑集》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汉朝时期
西汉初期,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鲜卑退保鲜卑山,世属匈奴奴役。汉武帝时期,汉朝击败匈奴,将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也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此前,鲜卑由于在乌桓北方,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直到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
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随着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
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势弱。
87年,鲜卑攻击北匈奴,大破之,斩杀匈奴的优留单于,取其匈奴皮而还,北匈奴陷入大乱。
91年,东汉政府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
93年,北匈奴於除鞬单于闻窦宪死,逐率其众北还。在任尚等追杀北匈奴单于之战后,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
94年,北匈奴归降汉朝的十五部二十几万人皆叛变,胁迫前南匈奴单于屯屠何之子奥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匈奴再次分裂。东汉派遗大军以及乌桓 、鲜卑兵共四万人大败逢侯,逢侯遂率众出塞,汉军追赶不及,他成为新任的北匈奴单于。
109年,南匈奴万氏尸逐鞮单于入朝,旋听汉人韩琮谋,起兵攻汉。
121年,鲜卑首领其至鞬叛汉。
123年,万氏尸逐鞮单于为鲜卑大人其至鞬将万余骑败于曼柏(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被杀千余人,奥鞬日逐王战死。
140年,南匈奴句龙吾斯与句龙王车纽举兵反汉,率3千骑攻西河(治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南),招诱右贤王,合兵七八千,围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杀朔方、代郡长吏。五月,为汉度辽将军马续及乌桓、鲜卑、羌胡兵所败。九月,拥车纽为单于,继东引乌桓,西收羌、戎诸胡数万人,破京兆虎牙营,杀上郡都尉及军司马,掠并、凉、幽、冀4州。
156年,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属檀石槐。游牧民族所依恃的重要战略物质即是“水草”和“刍禾”、“盐地”,檀石槐在成为鲜卑大人后,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乃立庭于弹汗山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之后,在他的统帅之下,“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P2022),“种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檀石槐乃自拘行,见乌侯秦水广从数百里,水停不留,其中有鱼,不能得之。闻楼人善网浦,于是东击俊人国,得千余家,徙置秦水上,令捕渔以肋粮食。”统一后,鲜卑连年侵扰东汉边境。
177年,东汉灵帝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今山西阳高)、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
181年,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
216年,曹操将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鲜卑人乘虚据其旧地,进一步进入漠南,取代了南匈奴的地位,靠近中原。
三国时期
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所以对刚建立的曹魏表示恭顺。
220年,轲比能向魏文帝曹丕献马;
221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
222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魏国“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同曹魏保持良好关系后,轲比能开始兼并其他部落。
228年,轲比能吞并东部鲜卑各部落。
233年,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统一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派遣使者联络轲比能,意图前后夹击曹魏。轲比能率兵至石城(今甘肃皋兰),屯兵边境。为防鲜卑南下。
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各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
237年,曹魏遣名将毋丘俭率幽州诸部联合鲜卑、乌恒伐之,卫臻柬之,魏帝不听,公孙渊逆与俭战,俭不利,引还。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派使者拿着符节,借助鲜卑单于的王印,给边疆北方民族加封晋爵,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魏国北方地区。
曹魏时期,魏灭燕之战中慕容鲜卑因与司马懿、乌恒、高句丽、流星联军灭公孙氏燕国之功得据辽西。东部鲜卑先后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来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秃发部也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晋建立以前,就已经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
西晋时期
西晋建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并授予某些部落首领官职称号,加强统治。虽然鲜卑时有反叛(比如慕容涉归、慕容廆父子俩侵扰边境,秃发树机能的反晋起义等),但总体来说,西晋和鲜卑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但在八王之乱开始后,西晋王朝内部混乱不堪,国力衰弱,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此时的鲜卑,特别是辽西鲜卑各部也趁机分一杯羹,段部、拓跋部两部投靠西晋边疆重臣,参与中原纷争。
段部鲜卑发源于辽西走廊一带,其始祖为段日陆眷,原位乌桓大人的家奴,因饥荒,在辽西郡附近乞食,招诱亡叛,逐步强盛。八王之乱爆发后,段部跟随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南下中原,攻克邺城,抢掠甚多。段部首领段务目尘因此被西晋封为辽西公,领有辽西郡。
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嘎仙洞,证实其发源于此。拓跋部多次南迁,并参与檀石槐组建的部落联盟。310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同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结盟,共同对抗石勒,被西晋封为大单于,代公。315年,又封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国至此建立。
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国家。
四燕:辽西鲜卑慕容部在东晋建立前,鲜卑部在慕容廆的带领下一直未参与中原混战,专注培育实力。慕容部先后击败扶余、高句丽和宇文部、段部等鲜卑部落,逐渐成为辽西最强存在。321年,慕容廆被东晋封为都督幽、平二州及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郡公,赐丹书铁券,允许他承制选置平州官员。慕容廆死后,其子慕容皝即位。慕容皝即位后,先是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后又打败段部和宇文部。337年,慕容皝被东晋封为燕王,史称前燕。352年,前燕攻灭冉魏。同年,慕容皝子慕容儁在中山(今河北定县)成帝,后迁都邺城。370年,前燕被前秦所灭。
前燕疆域
淝水之战后,慕容鲜卑先后建立了后燕、西燕、南燕。
394年,西燕被后燕吞并。
407年,后燕内乱,冯跋、张兴等推翻慕容宝统治,推宝养子高句丽裔慕容云(高云)登基,称天王。409年,后燕内乱,冯跋平定内乱,登基称天王,建立北燕国,统治归善王,后燕灭亡。《魏书》将出自鲜卑一系或东北诸族的北燕冯氏描述成汉人,系因继承了依据冯太后旨意编纂的《燕志》将冯氏汉人化的结果。
410年,刘裕攻破广固城(今山东青州),南燕灭亡。
西秦:乞伏鲜卑为陇西鲜卑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东汉中后期南迁至阴山,同高车部落融合。385年,乞伏国仁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史称西秦。388年乞伏国仁死,其弟乞伏乾归继位,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394年前秦主苻登败死,乾归尽有陇西之地,改称秦王。400年迁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同年败于姚兴,遂降附后秦,为其属国。407年乾归被姚兴留居长安,两年后回到苑川,复称秦王。412年乾归死,子乞伏炽磐继位,称河南王,迁都临夏(今甘肃临夏)。414年攻灭南凉,十月改称秦王。431年,被夏国灭亡,西秦灭亡。
北魏:前身为拓跋猗卢建立的代国。公元338年,首领拓跋什翼犍继代王位,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376年,前秦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后被拓跋寔君杀死(公元已在377年),前秦乘势进军,最终使代灭亡。386年,拓跋什翼键孙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
南凉:秃发鲜卑是拓跋鲜卑的一支,与北魏同源。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史称南凉。次年中历十二月(公元398年末、399年初)改称武威王,399年迁都于乐都(今青海海东),同年乌孤死,弟秃发利鹿孤继立。利鹿孤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1年改称河西王。402年,利鹿孤死,弟秃发傉檀继位,改称凉王,又迁回乐都。404年因后秦强盛,傉檀向姚兴称臣。姚兴灭后凉,因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不便控制,乃署傉檀为凉州刺史,入镇姑臧。408年,傉檀与姚兴决裂,复称凉王。从此为与邻国争夺河西走廊领导权而连年征战。先是夏出兵侵犯南凉北边,杀掠人畜,傉檀追击败归,南凉受到致命打击。后傉檀率五万骑兵攻打北凉,又大败而归,只得放弃姑臧,于410年迁还乐都。414年,傉檀降于西秦,南凉亡。
吐谷浑:吐谷浑部是四世纪初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迁到甘肃、青海一带,与慕容鲜卑同源。后来,吐谷浑的孙子叶延为首领时,模仿汉族,以父王字为姓氏,取国号吐谷浑,标志吐谷浑政权的建立。由于吐谷浑控地比较贫穷,基本上处在受强邻欺凌的境地。南北朝时,吐谷浑先后臣属刘宋、南齐、北魏等。431年,吐谷浑击败夏国余部,俘虏末主赫连定(后送交北魏处死)。原属西秦和夏国的部分领土、财物以及大量人口都归属吐谷浑统治之下。其疆域包括青海东部、陇南地区东部、武威地区东部、敦煌和安西一带,吐谷浑民族政权进入了黄金时代。唐朝建立后,同吐谷浑保持密切的关系。到了7世纪50年代,吐谷浑被吐蕃吞并。
北魏时期
在拓跋鲜卑族的历史中,神元皇帝力微率部迁驻盛乐地区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从这时开始,拓跋鲜卑在与曹魏政权、西晋政权以及北方其他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的接触中,显示了其旺盛的发展势头,最后终于建立了雄据北方的北魏皇朝。同时,拓跋鲜卑在向西南发展过程中,对中原曹魏、西晋政权采取和好政策,亦是使拓跋鲜卑得以强盛的因素之一。力微与曹魏"聘问交市,往来不绝"。曹魏赠给拓跋氏金币缯絮,岁以万计。
261年(魏景元二年),力微还遣其子沙漠汗(文帝)至魏都洛阳"且观风土",实为质子。接受汉人文化,穿着汉服,掌握弹丸等武艺。魏晋禅代,沙漠汗仍留质于晋,每次北归,晋均具礼护送。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大兴农业,开立屯田,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魏王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率军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后燕灭亡。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史称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422年,拓跋珪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同刘宋开战,夺取黄河以南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军事重镇。
423年,拓跋焘即位,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431年击破夏国,夏国余部又为吐谷浑所击,末主赫连定被俘,次年被送交北魏处死;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多数鲜卑上层家族定居于洛阳一带,都改了汉姓,此后就以河南洛阳为籍贯,死后也葬于洛阳。
后期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大多农民家破人亡。从而在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虽然起义被镇压,但北魏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528年,契胡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掌控朝政。530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荣弟尔朱兆又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532年,高欢灭尔朱氏,杀元恭,另立魏孝武帝元修。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宇文泰祖先来自辽西的宇文部鲜卑。至此北魏开始分裂: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周齐时期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来源于东部鲜卑时期的宇文部,分布于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宇文部祖先是北匈奴迁往中亚后,留在故地漠北的部众东迁与鲜卑人混居以后被同化的族群,为匈奴裔。宇文部在首领宇文莫那带领下,自阴山南迁至辽西,同辽西慕容部发生多次争斗,并且大多被击败。最终在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毁灭性的打击,宇文部部众散落各地。
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受西魏恭帝禅而登基,是为北周孝闵帝(生前称天王,此为谥号)。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557年,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即北周明帝(初亦称天王)。公元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公元5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亲掌朝政。亲政后,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而东邻北齐在高纬的统治下,朝政败坏,民众怨声载道。这也激发了北周武帝统一北方的决心。
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今山西太原),继续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都城邺城,北齐后主高纬和幼主高恒被周人所擒,北齐灭亡,尽管此后营州刺史高宝宇,但北方已基本统一。北齐灭亡后,以鲜卑文化作为主体建立的国家不复存在。后北周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583年,高宝宇统领的北齐残余势力也隋被平定。
隋唐外族
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六镇胡汉关陇集团或武川镇军阀。武川镇军阀之名来自清代考据学史家赵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记卷十五,其中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陈寅恪再提出新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镇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的汉人豪右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他们互相通婚加强纽带,其后代并有鲜卑姓名,故鲜卑族为隋唐皇帝外族(古代母族之意)。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曾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10多个少数民族一千多万人口融入汉族后 ,对中古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巨 ,因而隋唐以后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一到六世纪的鲜卑人是唐代汉人的祖先。隋唐政权继承了北朝多元文化的基础。隋文帝杨坚长期生活在鲜卑人之中,并娶匈奴鲜卑化之独孤氏为妻。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娶独孤氏为妻,其父李渊则娶鲜卑纥豆陵氏(窦氏)为妻,自己娶鲜卑长孙氏为妻。朱熹曾说“唐源流出于夷狄”,郑思肖也说,“李唐为《晋·载记》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实夷狄之裔”。唐初高祖、太宗倚重的关陇贵族集团中人,大多为西魏、北周以来之世胄或胡汉混血世族。
隋唐以后
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安史之乱导致晚唐两宋的中原鲜卑与漠北鲜卑地域远隔,一些漠北的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直到蒙古帝国时期他们虽然落魄不复隋唐盛况,但依然以做为李唐外族(即李唐母族)为荣。《元史》记载:“速哥,蒙古怯烈氏。世传李唐外族。父怀都,事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尝从饮班术尼河水。 ”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语言认同可能因为政治变迁,经历鲜卑语—汉语—蒙古—满化语的转换过程。
内部分类
鲜卑族分类有两种。
一种是按照其部落起源的地区和同其他部落融合的情况,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
另一种是按照分布地域不同,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族称族源
族名来历
《三国志》《后汉书》[50]《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鲜卑山,以山为号”,《魏书》记载为“大鲜卑山”。据考证,鲜卑山即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发现有嘎仙洞的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
族名释义
“鲜卑”一词,王国维、白鸟库吉均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索隐》引张晏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东胡人以鹿等瑞兽状铸镂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译言瑞兽带或神兽带。
另外,有的学者认为“鲜卑”是祥瑞之意,以鲜卑作为族名,符合古代游牧民族命名的习惯方式;还有的学者认为“鲜卑”包含有动物含义,是作为部落图腾的动物或是神兽。
血缘种族
鲜卑人中某些部具有典型的白种人特征。
晋明帝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晋书·后妃传》未载其出身,《晋书·明帝纪》称其为“燕代人”,据《晋书·地理志上》:“起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晋书·刘聪载记》称“鲜卑之众星布燕代”,足见燕代地区是鲜卑人的主要分布区,暗示荀氏是鲜卑人。
《世说新语·假谲》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其相貌特征是“黄须”。《永嘉行》载:“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注引《异苑》所载王敦语作:“黄头鲜卑奴”,并加以解释:“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可见晋明帝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晋书·明帝纪》亦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明确指出晋明帝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既然晋明帝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其生母荀氏应为鲜卑人。
东晋人认为,晋明帝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金发是白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具有白种人的特征。
民族文化
语言文字
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语、胡语或者胡言,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至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和冯太后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语,无疑使到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六镇之乱后,胡化比较深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掀起了鲜卑化热潮。直至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
但是,在北魏的改革过程中,为现代语言学家留下了解读鲜卑语的线索。北魏更改胡名为汉名,基本采用了语音相近而转写和语义相近而直译的两种方法。前者提供了一些鲜卑语的语音信息,后者相当于一套鲜卑语—汉语对义词汇表。例如更改拓跋为元、独孤为刘、贺赖为贺、步六孤为陆、吐奚为古,更改可汗为皇帝、可孙为皇后、莫贺为父、么敦为母及阿干为兄等等。白鸟库吉与方壮猷等现代学者首先正确地认识到这些词语原名与汉名为鲜卑语语音语义对应汉语语音语义的关系,并且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于鲜卑文,《隋书·经籍志》中有关于使用鲜卑语翻译中国传统汉文书籍的记载,共记有《集解论语》、《集注论语》等108部图书,447卷,此外在唐朝初期编纂《隋书》时还统计另有亡佚图书135部,569卷。但是以上这些鲜卑语图书无一本传世至今,故其文字无法考证。
物产食源
贝加尔湖地区、东北地区自古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于家屯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中 ,占较大比例的是不同质料的镞 、锥 、网坠 。 同时 ,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鹿 、狗 、牛 、熊 、野猪 、狍子 、兔 、鼠 、鱼 、河狸 、蚌 、鸟等动物遗骸 ,房址中出土有山核桃 、山杏 、橡子 、菱角 。 这表明 ,当时人们以渔猎和采集为主 。 而铁 和石磨棒 、石斧的出现 ,说明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 但由于其数量较少 ,我们推测 ,农业在当时的经济领域应当处于辅助地位 。
风俗习惯
早期鲜卑保持有游牧民族的习俗特性。因为鲜卑同乌桓同源,又受到匈奴奴役,所以习俗与乌桓、匈奴类似。《后汉书》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燕毕,然后配合。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为名裘。”其社会组织为邑落组织,分为部、邑、落,由小到大组成。后期鲜卑由于同汉族接触加深,渐渐汉化,其生活习性逐渐向汉族靠拢。隋唐帝国的人与汉帝国的人,并不相同,应该称之为“隋唐人”。在汉代以后,即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胡汉通婚等现象,最终导致两者合为一体,是一股大的历史潮流。如果说胡族已经汉化,那么也可以说汉族已经被胡化,汉帝国式的胡汉分类,不再符合新时代的区分标准。
宗教信仰
早期鲜卑族由于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长期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在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萨满崇拜气息比较浓厚。萨满教是中国北方蒙古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建立在万物有灵性的基础上的原始多神信仰。在这种崇拜下,对于自然、图腾、祖先各鬼神的信奉都能够涵纳在它的宗教活动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各种知识的极度匮乏,人们击鼓完全处于自然力量的支配之下,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都能够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和神秘感。
龙门石窟
后来,随着鲜卑族的不断南迁,并且日益深入中原腹地之后,同汉族的杂居和交流加深,加之高僧大德不遗余力的弘传,以及统治者的推动,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和道教日益成为鲜卑宗教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萨满教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史书记载,慕容部是最早接触佛教的鲜卑部落。342年,慕容皝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后,出现两龙相飞的祥瑞景象,“皝大悦…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这是已知最早建立在东北地区的佛寺,也是慕容部倾心向佛的明证。自此以后,佛教开始在慕容燕内广泛传播,佛教信仰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对于慕容鲜卑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相对于佛教而言,拓跋鲜卑对于道教的接触更早,早在代国的拓跋沙漠汗时期就有了奉道的迹象。北魏建立者拓跋珪对于道教也颇为热衷,天兴年间,拓跋珪设立道教仙牌,煮炼白药。太武帝时,因为出身于奉道世家的司徒崔浩大力推举,道教更是受到了统治者的青 睐。实际上,早在道武帝平定后燕之时,便下令大兴佛法。到明元帝时,佛法开始在拓跋贵族和民间广泛传播,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先后开始修建。但与此同时,萨满影响依然没有完全根除。在当时的重大政治、军事决策中,仍有神巫参与其中;在拓跋鲜卑的祭祀当中,仍有大量的原始色彩;在民间,萨满巫师仍然很受欢迎。
道教、佛教在鲜卑族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是佛教先后经历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二武灭佛;二是在大力举荐者崔浩被杀后,道教便也开始衰弱。
汉末三国
汉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曾派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匈奴远逃。在任尚等追杀北匈奴单于之战后,东汉未有效地控制匈奴故地的情况下,鲜卑很快就占据了这一地区。此时,“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鲜卑不仅取代了匈奴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民族,也开始与东汉的北方边郡为邻,开始了与汉朝更为密切的关系。这时,鲜卑和汉朝的关系,有时诚服,有时战争。
在建光元年(121年)鲜卑首领其至键叛汉,至阳嘉二年(133年),他死的时期内。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战争最为频繁,几乎无年不战,并且又都是鲜卑侵扰东汉边郡。而对鲜卑向东汉政府归顺的记载也就只有三次。这些也都能说明在这一阶段,鲜卑的强大已经成为仅次于羌的东汉重大边患之一。
桓帝时,鲜卑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领袖――檀石槐。据记载他“年十四五,勇健有智略。….乃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遂推以为大人。”檀石槐在成为鲜卑大人后,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乃立庭于弹汗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之后,在他的统帅之下,“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种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檀石槐乃自拘行,见乌侯秦水广从数百里,水停不留,其中有鱼,不能得之。闻楼人善网浦,于是东击俊人国,得千余家,徙置秦水上,令捕渔以肋粮食。”成为汉北边的严重威胁。东汉政府担心患檀石槐寇边,曾派遣使者要封其为王,并与他和亲。但檀石槐不接受,反而寇抄更加厉害。
同时亚欧大陆由于帕米尔山结的存在极大阻碍东西方的交流。中原想要到达欧洲,只能通过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但北方情景就截然不同,随着纬度半径不断减小地貌也越平整,是北大西洋暖流以北受到北冰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区域,骑兵可以一路从岭北杭爱山快速机动到喀山汗国境内,仅仅只有3000多公里,远不如东汉首都洛阳到西域喀什的距离。
从岭北出土的遗迹以及突厥碑文证实汉唐曾在这里设置过统治机构,但汉唐都以为这地方不适合耕种,忽必烈却建五卫,每卫万人,其中屯田者2000 人,屯田军与其他军人为二与八之比。京师六卫,每军抽兵士二人屯田,以供兵士八人之食。这就说明,十分之二屯田, 即满足其余十分之八的粮食需要。之后,其他各卫抽调的屯田军有多有少,都与2000 户相去不远,虽然中原有的地方屯田军人数要高出,但还是少数。历史上中原军民不断打走一波总会有另一波不知名的游牧民族从蒙古高原渊源不断的涌下,为此元朝从岭北扼守北方成为重中之重。
在褒华贬夷的思想下,很少有人去愿意了解当地的语言与习俗思想,通常施行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北匈奴西迁后,漠北之地空矣,此时按照范晔说法,应“因其时势,及其虚矿,还南虎于阴山,归西河于内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光武帝的权宜之略,而且还能防止戎羯乱华之变的发生。然而在共同出击北匈奴的同时,鲜卑尽据北匈奴故地,并获得北匈奴残余部众,侵扰边郡,成为东汉王朝新的边患,根本不可能使南匈奴归回故地。从这一结果来看,东汉推行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利用少数民族捍御少数民族,通过武力解决边患,治理边疆,只能在一定时期内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古代人口就是先进生产力,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中做过统计:拓跋氏亲缘部落(即代北鲜卑)十个;匈奴部落六个;丁零部落六个;出于鲜卑后成柔然的部落三个;乌丸和东部鲜卑部落九个;其他杂部七个。上述四十一个部落,是进入中原前的北魏能有效控制的。还有通过盟誓入贡的传统游牧汗国政治手段,羁縻控制的其他杂部:三十五个。根据《魏书》的记载,北魏当时能控制的,为七十五姓,由于羁縻控制的部落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这个数字应该是个概数。在与国力强盛的刘宋大战时,魏太武帝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前秦时《十六国春秋》载:“时东夷、西域凡六十二国,入朝于秦,北尽大碛,置司隶于长安,秦州于上わ,南秦州于仇池,雍州于安定后并入司隶。”隋文帝就曾说:“突厥人猖狂,动不动就侵犯边塞,像犬羊那样多,弥漫了整个山岭原野。” 《朝鲜实录》、《明史》、《英宗实录》和《宣府镇志》载:在明朝先遣部队被消灭后,明英宗领兵八万亲征瓦剌,而瓦剌的兵力并不亚于明军。也先的本部兵马约二万人,其他蒙古各部动员则上十万,双方打到最后蒙古部落甚至还不断有增援赶到。因三国大战、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减,陆权时代最重要的就是人口,所以身为游牧民族的鲜卑族有这么多人不是玩笑话。鲜卑和前秦都很好的通过人管理了漠北,而到了蒙古时更把历史上的各游牧民族统一了起来,其无外乎:共同祖先(阿兰豁阿夫人圣洁的腰身传说)、共同宗教(萨满巫师)、共同语言(创造蒙古文)、共同敌人(连年战争创造共同敌人)、和亲联盟(铁木真(鞑靼部)与斡亦刺(瓦剌部)家族世代联姻),这些都是中原王朝没有想到的。
汉藏遗存
秦汉以来,鲜卑民族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族政权为数最多,持续最久。分别为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浑氏的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国、北魏、东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鲜卑化的高氏北齐,先后持续近三个世纪。宇文鲜卑“别种”契丹族辽国持续近二个世纪,亡于女真族金国后进而西迁建立西辽国,直至被蒙古汗国所灭,又持续近一个世纪。北宋至清,有拓跋鲜卑支裔党项羌拓跋部的西夏国,持续近二个世纪。自十六国以来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约千年之久。
南下的鲜卑人主要活跃于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政治舞台。而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大转型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历史。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社会大转轨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主旋律。胡汉民族的共同性日渐增多,差别性日渐减少,一步步水乳交融般地融为一体了。在当时社会现实的驱动下,北方各民族相继步入了汉民族的封建化道路。北魏全盛期国家掌握的人口总数据推测不到两千万,而北魏初期的非汉民族总数就已达数百万之众,因此当时的北方民族绝不是“少数”。此外还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非汉族出身者、跨种族混血儿活跃于北朝、隋唐的政治中,因此胡三省称:“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
在这方面,鲜卑人最具典型意义,尤其是鲜卑拓跋氏。特别是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汉化改制”,其不朽功业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定型化、常规化和普及化。现在汉族的祖先有很多是鲜卑人,但在他们的记忆认同中自己就是汉族,并且记入户籍,这种认同的基础是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663年为吐蕃所并,后来一部分融合于藏族,因此,鲜卑先民是后来的青海-甘肃藏族的重要先祖之一。另外,鲜卑人古代在广大的区域活动,其一部分可能融入其他民族。
南下的鲜卑人在古代的广泛区域活动,多数融入到汉族群体,少数的融入藏族等。但有的支系或小部落在家乡(关外)长期独立地生活和发展,其中的拓跋部的一支成为后来的锡伯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文章《锡伯族》介绍:“锡伯族发源于东胡系拓跋鲜卑部,原活动于大兴安岭地区。自汉代前后由大兴安岭地区往南迁徙,到明末清初,已分布于嫩江中游各支流适宜农耕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清初被编入八旗……锡伯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在历史上,汉文史籍对锡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法,如须卜、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都是xiwe的同音异写,到明末清初定为锡伯。其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说是鲜卑带钩的名称,即所谓“黄金犀毗”;一说是瑞兽之名;一说则由地名演变而来;另一说系鲜卑的音转。据多年来学界研究认为,锡伯族发源于汉代以前的东胡系,由东胡——鲜卑(拓跋部)——室韦(失韦)——锡伯演变而来。鲜卑是一个庞杂的部族群体,主要由拓跋、慕容、宇文等不同部分组成。其中的拓跋鲜卑是比较强盛的部分之一,锡伯族就发源于该部。”。
土族遗存
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藏族称其为霍尔人),其一支成土族的主体,其另一支则与来此的蒙古人通婚而后裔划属于土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文章《土族》介绍:“663年,吐谷浑为吐蕃所并,一部分人仍留居青海故地。从地域上看,现今土族主要聚居区在湟水沿岸,而这里曾是吐谷浑人的活动地区。现今互助县和大通县的土族地区有十几个村庄,土语称为“吐浑”,当地汉民则讹称为“土观”或“托红”,均为“吐浑”的音转。
综上所述,吐谷浑亡国后,东迁的一部分逐渐融合于汉族,降服于吐蕃的后来融合于藏族,留居于凉州、祁连山一带、浩门河流域、河湟地区的一部吐谷浑人,则成为今日土族的先民主体部分。”“在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索卜滩(今互助县境内,意为蒙古滩),不久病死,其部属留驻下来,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
存疑
东胡(是一个方向多民族的泛称)——鲜卑——室韦(失韦),三者的大小不同,鲜卑是东胡的一部分,而室韦是东北的古国,室韦人包括其他东胡人和关外的鲜卑人。辽东汉人、东胡、濊貊、肃慎都在广大的东北区域活动,与鲜卑人有多少关系?有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古代让人头疼的匈奴,是今天的哪个民族?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当中,中原的汉民族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对立时期,例如在历史上有名的匈奴,就是困扰中原王朝近千年的心腹大患,哪怕是经过汉武帝的征伐过后,匈奴依旧保持这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那个强大无比的匈奴帝国最终土崩瓦解,最终分裂成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大部分,在中原王朝的持续征伐下,北匈奴以单于为核心的部分开始西迁到中亚地区,剩下的融入到其他游牧民族当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南匈奴一起融入到黄河流域的汉族当中,成为北方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有一部分演变成为当今的蒙古族。而古代让人头疼的匈奴,是今天的哪个民族呢?你可能想不到。
一:鸣镝射父,匈奴帝国
匈奴建国以前,在北方的草原大地上存在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游牧民族部落,其中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平原以南地区的是匈奴部落联盟,也就是匈奴国的前生。
自从西周开始,戎族就开始威胁中原王朝,特别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国统治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袤地区,后来赵国的名将李牧率十余万大军大破匈奴,才遏制了匈奴的扩张步伐。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派遣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后来蒙恬又从榆中沿着黄河到阴山一带构筑长城,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并且打通秦直道,构筑起漫长的北方防御线,蒙恬防守的十余年间,匈奴丝毫不敢侵犯。
正当匈奴有走向分崩离析的趋势之时,冒顿单于的横空出世把匈奴推向了一个巅峰。当时冒顿单于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不受冒顿单于的待见,被派往月氏国为人质。
随后老单于就发兵攻打月氏国,月氏国大怒,准备杀了冒顿单于,幸运的是提前得知的消息,偷偷盗取了一匹好马,逃回了匈奴驻扎的地方,老单于见冒顿有勇有谋,便让他统帅一支万人骑兵。
冒顿对自己的父亲十分的不满,于是借着统率部队的机会,谋划政变。于是冒顿单于开始对手下的部队进行忠诚训练。
他特意地制造了一种鸣镝箭,规定鸣镝所射之处不射者斩,出猎的时候,他用弓箭射击自己的宝马,手下的人不敢射击,于是冒顿单于毫不犹豫的将这些人杀死,后来他又用鸣镝射击自己的爱妻,左右依旧有人不射,又被斩杀。
后来他又射击老单于的宝马,手下的人纷纷跟进,毫不犹豫,冒顿产业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在跟随自己的父亲出猎的时候,将弓箭对准自己的父亲,左右随从也随着放箭,射杀老单于之后,经过一番清洗,冒顿单于正式成为匈奴的最高统治者。
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之下,开始大肆地对外扩张,先是击败的东胡王,吞并了楼烦、白羊河南王等部落,后来又趁着秦朝分崩离析,中原占乱四起的机会,重新夺回了河套平原,大肆在燕代之地掠夺,随后向西进攻月氏国。
后来刘邦在平定韩王信的叛乱之时,准备出征匈奴,结果刘邦轻敌冒进,被匈奴四十万大家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直到后来陈平用计谋才得有逃脱,此后汉朝在面对匈奴之时就处于被动防守的态势,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之下,匈奴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之一。
二:汉匈大战,走向衰弱
自从白登山之后,西汉对匈奴就采取和亲的绥靖政策,但是并没有一味的求和,而是在暗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西汉经过汉景帝汉文帝两个皇帝的治理后,汉朝逐步走向强盛,,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的增强,进而改变对匈奴的战略,转向战略进攻。
首先汉武帝发起河南战役,一方面派遣韩安国率领部队移驻北平,同时派遣卫青统兵极速出击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之地,卫青也不负众望,从云中向西大迂回包抄,一举击溃河南的匈奴,歼灭敌军数千,俘获了百万头牛羊,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
河南之战是汉匈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成为汉朝进攻匈奴的前哨,直接解除了匈奴对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
随后汉武帝又发起了河西战役,进一步压缩匈奴的生存空间,元狩四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近二十万骑兵,兵分两路深入漠北之地,其目的就是为寻找匈奴的主力部队并且与之决战。
漠北之战同时也是汉武帝一朝对匈奴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战,算得上是倾国之战,而战争的结果也是以汉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这一场战争当中匈奴损失了9万余人,匈奴的主力部队几乎被全歼,大批的物资丧失。
以至于匈奴不敢在大漠北缘地区立足,而是远遁西北方,出现了大漠以南无王庭的局面,这一招过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已经跌倒了历史的谷底,危害汉朝百年的匈奴边患基本上得以解决。
但是在汉武帝晚年之时,由于赵破奴和李广利两次对匈奴作战均以失败告终,让匈奴有了喘息的机会,甚至还重新掌控了漠北之地。
到了汉昭帝时期,匈奴和汉朝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其中被扣留了长达十九年之久的苏武就是在这个时期才得有被放回,元气有所恢复的匈奴野心再一次膨胀,转向攻击汉朝的盟友乌孙国,后来汉朝组织了十余万大军兵分五路大破匈奴,从此之后匈奴再无力与汉朝争夺西域之地,汉朝完全掌控了西域,而匈奴则实力大减。
三:走向消亡,分裂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在天灾人祸当中步步走向分裂,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国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死伤大半,同时匈奴内部再一次发生分裂,以逐日王为首的匈奴人南下归附汉朝,称臣为南匈奴,汉朝将其安置在河套地区,而留在北方大漠的则是北匈奴。
留在北方的北匈奴不仅仅要承受天灾,还有遭受来着东汉王朝、南匈奴以及西域各国的攻击,处境十分的艰难,后来东汉的窦宪率领三路大军夹击北匈奴,双方在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交战,在东汉王朝的强大攻势之下北匈奴一败涂地。
窦宪一直追击到乌布苏诺湖附近,前后一共招降了近二十万匈奴,窦宪等人还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北匈奴只好西迁到中亚地区,渐渐地退出了中原王朝的视野当中。
另一边由于依附的匈奴越来越多,接受了大量原先北匈奴的人,南匈奴势力倍增,但是由于内部鱼龙混杂,难以驾驭控制,南匈奴甚至还出现过个单于被杀害的现象,为此汉朝对于南匈奴的管理越来越严格。
到了三国时期,匈奴有死灰复燃的现象,但是随着曹操统一北方大地,开始对南匈奴进行征伐,最终迫使其再一次臣服曹魏,曹魏将匈奴单于拘留,将其分裂成为五个部分,安置在平阳郡,至此之后,匈奴单于王朝彻底的终结。
东汉末年以来,周边的游牧民族纷纷地涌入中原地区,其中以匈奴人数量最多,历史上记载当时的现象为"关中人口百万余,戎狄居半,汉匈杂居"。由此可见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在当时慢慢地融入到游牧民族当中,在农耕过程当下逐渐退化,最后成为农耕民族的一部分。
西晋统一三国之后,各地的游牧民族进一步深入到中原腹地,随着西晋统治阶级爆发八王之乱,最终引发五胡乱华,其中匈奴人刘渊就趁机崛起,起兵建国,称为汉帝,一度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说是匈奴人历史上最后的荣光。
匈奴在北方衰弱之后,鲜卑族迅速进入蒙古高原,匈奴人与鲜卑人不断地进行通婚融合,其后代称之为铁弗人,因此有一部分蒙古族人可以说是匈奴人的后裔。
同时在西域地区的匈奴人则与月氏人进行融合通婚,可以说在五胡乱华的时代匈奴人也加速退出历史的长河。
除此之外匈奴人也积极融入到其他民族当中,因此产生了各种匈奴别部和杂胡,但是这些匈奴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的后代在魏晋以后都消失不见了。
值得一提的是匈奴人当中大部分都融入到汉民族当中,例如刘氏、曹氏、金氏等等姓氏都存在汉族和匈奴人融合通婚的情况,因此匈奴虽然不在五十六个民族当中,但是其血统却融合在许多民族的后代身上,并且随着当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发的,科学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已经证实匈奴完全融合华夏的观点。
附:匈奴[xiōng nú]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在汉武帝前期,匈奴被汉军击败,退出漠南。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在汉武帝晚年,匈奴击败汉军,重新掌控漠北。在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五单于争立。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公元前36年,西汉灭北匈奴郅支单于。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而北匈奴还是叛服不定。公元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漠北又发生蝗灾,北匈奴开始“大乱”。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了胡夏政权。
匈奴干扰了当时的中国,《史记》《汉书》均有记载。近代西方历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游牧民族。
中文名:匈奴
外文名:Xiongnu
简称:匈奴汗国
所属洲:亚洲
首都:单于庭
历史起源
综述
“匈奴”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史乘,据《史记》记载是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七年)。自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起至匈奴西迁(公元九十一年,永元三年)止,匈奴奴隶制政权在大漠南北存在、持续了整整三百年,此后离散的匈奴又在我国历史上活跃了近二百年。至南北朝末期,匈奴才在我国史籍上渐趋消失。
匈奴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帝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被驱逐出黄河河套地区。至东汉时期北匈奴被迫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自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王庭早已完全退出漠南,就连漠北都难以掌控。
自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到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朝军队(以赵破奴、李广利为代表)远征匈奴,但多次遭到战败,于是,匈奴重新掌控漠北。
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内乱,出现五单于并立。后郅支单于击败呼韩邪单于。
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向汉称臣归附,汉宣帝将南匈奴安置于漠南。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出击北匈奴,诛杀北匈奴郅支单于。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乌桓人的攻击北迁前的80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天灾后鲜卑大破北匈奴,诛杀北匈奴优留单于,北匈奴开始“大乱”。
汉和帝永元四年(91年),汉军在稽落山、伊吾、河云北、金微山(今阿尔泰山)相继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被迫远走中亚。任尚等追杀北匈奴单于之战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
来源
《史记》一书不仅称华夏人为炎黄子孙,也将秦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和西南夷、匈奴、古朝鲜说成是炎黄子孙。司马迁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至汉代,“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即匈奴统一塞北部族。
匈奴故地
塞种,是源自中亚的东伊朗语族高加索人种,即白种人,与匈奴、康居、乌孙、大宛习俗相同,“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自月氏王被匈奴所杀,大月氏西迁,在印度建立贵霜王朝。考古发现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处,内蒙古境内较重要的有杭锦旗阿鲁柴登、准格尔旗西沟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沟;陕西境内有神木县纳林高兔;新疆境内有托克逊县阿拉沟等处。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都是装饰品,重要的是首饰、剑鞘饰、马饰或带饰,如项圈、耳坠、串珠、冠饰以及各种动物形饰片或饰牌,没有任何器皿。这些饰片饰牌均以草原上常见动物为题材,如牛、羊、马、鹰、狼、虎等。反映在装饰图案上,就是奇异的动物文饰,多为动物斯咬的景象。还有鹰首狮身的格里芬神浮雕,不管是西亚的格里芬兽还是塞种人的再或是匈奴人的,都呈现出类似的造型和修饰风格。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此外还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筑赵长城。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公元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出动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步兵5万、弓箭手10万,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从此匈奴十余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秦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冒顿继位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之子。当其为太子时,头曼单于欲立所宠阏氏(匈奴皇后)之子为太子,将冒顿派往月氏(西域游牧部落)为质,随即发兵攻打月氏。月氏恼怒,欲杀冒顿,冒顿闻讯,盗得好马,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见其勇壮,乃令其统领万骑。但冒顿已对头曼单于不满,他将所部训练成绝对服从、忠于自己的部队,为政变谋位作准备。他制造了一种名鸣镝的响箭,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出猎时,他射出鸣镝,随从有不随鸣镝射往同一目标的皆斩。而后,他用鸣镝射自己的宝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斩。进而,他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斩杀。后来,他以鸣镝射头曼单于的宝马,左右无一人不射。冒顿知部下绝对忠于自己了。在一次随父头曼单于出猎时,冒顿用鸣镝射头曼,左右皆随之放箭,射杀头曼。随后,冒顿又诛杀后母及异母弟,尽杀异己之大臣,自立为匈奴单于。
崛起时期
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河套地区。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汉匈大战
主词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
西汉初期的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共48年)。在伊稚斜单于时期,国力被汉军打击由盛转衰。
到汉武帝时,经济、国力大大增强,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发动了三次大战:河南之战(也称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此时正为伊稚斜单于在位时期。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收复河南地区;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万人,设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卫青击溃单于,霍去病追歼左贤王7万余人,封狼居胥。两军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
汉用兵西域、追匈奴
主词条:塞外列城、屯田校尉
伊稚斜死后,子乌维立,乌维死,子詹师庐立,詹师庐死,季父呴犁湖立。在这十几年间,匈奴避居漠北休养生息。“匈奴牧于无穷之泽(似是贝加尔湖),(大泽)东西南北,不可穷极”。而汉朝因人力、马匹损失很大,“汉方复收士马,会票(骠)骑将军去病死,于是汉久不北击胡。”汉朝逐筑塞外列城,开始在赵秦二国修建的阴山长城以北修建汉长城,自敦煌往西至罗布泊,沿线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以保护去外国的使者,并供应给养,商路畅通。
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等国压缩匈奴的空间。并派汉兵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
公元前103年,赵破奴率领汉军攻打匈奴,被匈奴所围,全军覆没。匈奴“遂没其军”,入双边。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攻击右贤王于天山,歼匈奴万余人。[8]返军时为匈奴主力所围,差点就没有逃脱,将士损失六七。
公元前97年,李广利率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攻击匈奴单于,公孙敖率领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出雁门攻击匈奴左贤王,战不利,皆引还。
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军深入漠北战败投降,损失士卒数万人。汉武帝不再对匈奴的攻击。匈奴得以重新掌控漠北。
中衰时期
主词条:西祁王之战、瓯脱王之战、犁污王之战、西汉三路击匈奴之战、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
汉昭帝时期,匈奴为缓和与汉的敌对关系,把扣留了19年的汉使苏武释放,以示善意。
公元前73年匈奴转攻西域的乌孙以索要公主(即西汉嫁给乌孙王的解忧公主),乌孙向汉求救,汉朝组织五路大军十几万骑与乌孙联兵进攻匈奴。
公元前71年汉朝再次联兵二十几万合击匈奴,大获全胜,直捣右谷蠡王庭。同年冬,匈奴出动数万骑兵击乌孙以报怨,适逢天降大雨雪,生还者不足十分之一。是时丁零从北面来攻,乌桓从东面来攻,乌孙从西面来攻,匈奴元气大伤,被迫向西迁徙以依靠西域,西域再次成为双方以争夺重点。双方反复激烈争夺车师之际,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因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屠耆堂争夺权位发生冲突。日逐王降汉,匈奴被迫放弃了西域。汉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实力大减。
内乱之始
匈奴因战争、天灾、领土及人口的减小,处境日益困窘,内部纷争开始激化。自伊稚斜单于后,匈奴单于更迭频繁。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其妻颛渠阏氏与其弟都隆奇合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单于。他上任后,排除异己,杀尽前单于所用旧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发生内讧,兵败自杀。他死后,匈奴开始争夺单于王位的内战。
公元前58年,匈奴东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虚闾权渠单于子稽侯栅为呼韩邪单于,击败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自杀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击败呼韩邪。此时呼揭王自立为呼揭单于,右奥鞮王自立为车犁单于,乌籍都尉亦自立为乌籍单于,是为五单于争立时期。屠耆单于先后攻击乌籍、车犁,乌籍、车犁皆败走西北与呼揭合兵,呼揭、乌籍皆去单于称号,拥车犁为单于,为屠耆所败。呼韩邪乘机进攻,屠耆大败自杀,车犁也率部投降。不久,呼韩邪兄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居东边。屠耆从弟休旬王也自立为闰振单于。
公元前54年,闰振率军东击郅支,兵败被杀。郅支乘胜击破呼韩邪,据漠北王庭。呼韩邪单于南下向汉称臣归附,是为南匈奴。后来北匈奴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
公元前36年,为了清除北匈奴在西域的影响,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远征康居的北匈奴,击杀郅支单于。
平稳时期
四境相安
公元前33年,属国南呼韩邪单于入长安朝贡,并自请为婿,汉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之。呼韩邪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
呼韩邪死后,其后裔遵从他的遗嘱,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达30多年。直到王莽篡汉为止。
两汉之际
王莽建新朝后,王莽企图用武力树立威信,分匈奴居地为15部,强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俱为单于,以削弱匈奴的势力;把汉宣帝颁给属国的金质“匈奴单于玺”索回,另发给乌珠留单于“新匈奴单于章”,蓄意压低单于的政治地位;将“匈奴单于”称号改为“恭奴善于”,后改为“降奴服于”,激起了匈奴的不满,战火再起。
分裂时期
大约在46年左右,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再次发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再次分裂为两部。后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安置在汉朝的河套地区。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主词条:天山之战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连年遭受严重天灾,又受到汉朝、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其一怕东汉北伐,其二想挑拨破坏东汉与南匈奴的关系;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声望,其四想通过和亲与东汉互市交换所需物资。东汉政府没有答应和亲,仅同意双方人民互市。北匈奴从65年至72年不断袭扰劫掠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地区。
随着东汉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开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战争。
73年二月东汉派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国。
75年至76年汉匈之间对西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窦固、耿恭击败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车师、争夺金蒲城,因汉明帝驾崩,中原大旱,人民负担太重,暂时罢兵。
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后有七十三批南下降汉,加上南匈奴攻击,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87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杀死优留单于。
东汉破北匈奴
主词条:稽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金微山之战
优留单于死后,北匈奴大乱[2]。漠北又发生蝗灾,人民饥馑,内部冲突不断,北匈奴内部危机连连。东汉乘此时机,于89年到91年与属国南匈奴联合夹击北匈奴。
89年(东汉永元元年)夏六月开始,窦宪、耿秉率军与南匈奴军队在涿邪山会合(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勒功)。90年再出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91年东汉军又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北单于被迫西迁,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
东汉都护北匈奴
主词条:窦宪、耿夔、於除鞬单于、任尚等追杀北匈奴单于之战、逢侯
金微山之战后,北单于震慑,屏气蒙氈,遁走于乌孙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单于不知所踪,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为北匈奴单于,在蒲类海“款塞乞降”。蒲类海,毗邻东汉的伊吾。窦宪利用这一时机“遂复更立北虏,反其故庭,并恩两护”,以耿夔为中郎将,赐授印玺,持节卫护之,如南单于故事。并命中郎将任尚持符节护卫,屯驻伊吾。方欲辅归北庭,既闻窦宪死,逐率其众北还。和帝派将兵任尚、王辅等人追杀北匈奴於除鞬单于。
94年,南匈奴亭独尸逐侯鞮单于立。新降的北匈奴部众对亭独尸逐侯鞮单于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几万人皆叛变,胁迫前单于屯屠何之子奥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匈奴再次分裂,东汉派遗大军以及属国乌桓、鲜卑兵共四万人大败逢侯单于,逢侯遂率众出塞,汉军追赶不及。
107年,逢侯趁东汉放弃西域之际,控制西域,胁迫诸国共同搔扰东汉边疆十几年。
109年,南匈奴万氏尸逐鞮单于入朝,旋听韩琮谋,起兵攻汉,为梁慬、耿夔所破,复乞降。
118年,逢侯被鲜卑击败,率领百余人投靠东汉。
东汉末期,东汉忙于平定东汉与羌的战争及南匈奴句龙吾斯的叛乱,檀石槐及轲比能“尽据匈奴故地”。
北匈奴西迁康居
在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
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班勇于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
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裴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140年六月十五日东汉在西域沙海再次击败北匈奴。
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北匈奴都全部向西迁徙,迁徙的部分主要是以北匈奴单于为核心的部分,诸多北匈奴民众仍然留在北方草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渐渐与南匈奴一起融入黄河流域的汉族,成为北方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
藩属时期
南匈奴依附东汉
依附汉朝的南匈奴人,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借着汉朝的军力多次大败北匈奴,接纳大量降众,势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复杂,难以驾驭控制,造成内部不隐,时有叛乱,多位南单于被杀。而后汉朝对南匈奴的管理越加严厉。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国人杀死单于羌渠,子左贤王於夫罗即位。而参与者恐被报复不认可新单于,另立一位单于,於夫罗只得前往汉朝申诉求助。正值汉末大乱,只好留在河东。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216年,曹操拘留呼厨泉单于,而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并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阳郡,匈奴单于王朝终结。
汉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各部贵者为帅,后改称都尉;以汉人为司马以监督。於夫罗子刘豹为左部帅。
东汉末年以来,周边各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数最多,史称“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汉匈杂居”。而西晋因贾后乱政,引起了八王之乱,混战延续长达16年之久。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游牧民族总是融入农耕民族,尽管游牧民族有作战的机动性,常在军事上显示出优势,但当他们一旦进入农耕民族分布区,便在自身的农耕化过程中消失,最终成为农耕民族的一部分,南匈奴的消亡便是如此。
徙居中原
公元4世纪,匈奴人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在并州离石起兵立汉国,称汉王,后称帝,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
318年,匈奴贵族靳准杀死刘粲,自立为汉天王。刘聪族弟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之后刘曜消灭了靳氏。
328年,羯人石勒擒杀刘曜,次年在上邽杀其太子刘熙及其将相公卿等三千余人,汉赵亡。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在中国北方衰落后,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匈奴与鲜卑不断混血通婚,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之后击败东晋军队,夺下了关中地区,以长安为都。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政权,史称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433年蒙逊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
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之后汉人杨坚篡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匈奴也在这期间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
魏晋南北朝时及以后的杂胡,包括屠各卢水胡、羯胡、乌丸、乞伏、稽胡,莫不是已经或不断分解的匈奴族与其他各族融合的结果。但这些所谓匈奴别部或匈奴别种的杂胡,魏晋以后,却都逐渐于史籍上消失了,除少数融合到北方塞外各族如蠕蠕、高车、突厥中外,大多数都融合到中原汉族之中,如呼延氏、刘氏、乔氏、卜氏、金氏,曹氏等等,他们和汉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至于不知姓名,早已入塞,与中原汉族发生密切政治经济联系的匈奴人更是不可胜数。
文化
宗教
匈奴人信奉萨满教,五月于龙城祭天地、祖先、鬼神。匈奴每年有规定的日子举行集体的祭祀。每年三次集会的日期,《史记》说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后汉书》为正月、五月及九月,两者皆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会是个小集会,参加的人是匈奴诸长。五月的大会最富宗教色彩,参加的人数很多,主要是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集会则是为秋天收成而感谢天神的集会。
关于集体祭祀的地点,大致上是在单于所在的地方举行,虽然都是祭天,同时也有商讨国家大计、秋后感谢天神等任务。匈奴人对其祖宗的坟墓很为重视,不只相信祖宗死后有神灵,其他人死后也有神灵,也可以降吉凶。也相信人死后,需要享用金银衣裘以及女人。
在战争时,匈奴人还相信各种巫术。其内容如下:“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丏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釜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釜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侯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
语言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皆言“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桓宽《盐铁论·论功》却说“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记”。此盖指汉文帝时嫁予单于的宗女,随从宗女身边的官员中行说,教导匈奴单于左右疏记及计算畜物数目。
《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也可能主语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族,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蒲立本(Pulleyblank)《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的附篇《匈奴语》里面提到,匈奴语的很多汉语对音都是以汉语l-打头的,这可以对译*l-或者*r-(*表示早期拟音),但阿尔泰语普遍不允许l-或者r-在词首。蒲立本认为匈奴语可能和叶尼塞语有关。有些则认为是东胡、蒙古语的混合。
语系分歧
关于匈奴语的语言系属问题,学术界仍有很大分歧,主要观点如下:
1、认为匈奴语是许多语言的混合
2、认为匈奴语属于一种西伯利亚地区的叶尼塞语言
3、突厥语说
4、蒙古语说
5、龟兹—鄯善吐火罗语
疆域
匈奴在强盛的时侯,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以大戈壁为中心分为南、北。与现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带的山区,如阴山,当时尚有数量众多的树木,而平地有面积广大的草原。
人种相貌
分子人类学对匈奴墓葬的分析显示,南匈奴基本处于古华北人种和古北亚人种的过渡区间内,北匈奴则包括欧亚混血的南西伯利亚类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种的塞种遗存。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额金河匈奴时期墓葬遗址的基因分析推测,匈奴人群父系成分有C3*、N1、R1a、O3、R1b、O2*、Q1,相当多元的群体。
匈奴_c组:这个组全部是C3*应当问题不大,未测DYS389I。
匈奴_25A:SNP测出来是N-TAT,从匹配关系来看很可能是N1c1-M178。
匈奴_26:O3a3c-M134*和O3a-M324*都有可能。
匈奴_28:389II=30在R1a1a-M17中相当常见,推测为R1a1a-M17。
匈奴_36:匹配的是印度的H和日本的D,都在北亚少见,必要等等今后的样本。
匈奴_57、58:匹配C3*-M217和G2-P15,整体而言还是C3*-M217的可能性较大。
匈奴_65:R1a1-M198或R1a1a-M17。
匈奴_69:R1b1b2-M269,测到的位点相对较多。
匈奴_70、72、73:70、72、73的STR是一致的,70号考察的位点更多,可以判断是R1a1-M198。
匈奴_81:确定为Q,但无完全匹配的Q。
匈奴_92:虽然现在M120的样本也非常有限,但还是见到一例匹配山西M120样本,389II分别是30和29,地域也在邻近地区。加上81号确定为Q的匈奴样本与西北裕固族的P*(未测Q)匹配,以及蒙古族测到的Q也主要为M120,这样,较为肯定匈奴的Q应当为Q1a1-M120。
匈奴_84:目前分别放开1个位点后,可以O3-M117、N1c1-M178、Q1a-MEH2匹配。
匈奴_84bis:虽然只有3个位点测到,但组合很独特,只找到2例O2*-M95的样本。
匈奴_88、94:可以匹配O3-M122以及K-M9,其中K-M9因为出自西南样本,且较少见,相对而言还是O3-M122的可能性更高的一些。
匈奴_95:也未见完全匹配,分别放开一个位点,应当还是以M117或者M324*匹配的多。
一部分匈奴人也呈现出一定的高加索人种特征。这些匈奴人母系主体是D,和现代内蒙东部的蒙古人比较类似而和外蒙人khalkh人有差异,同时还有比较高的A和Z,和外蒙西部的图瓦等部族可能有亲缘关系,而古代匈奴人有5%个体为U等白人母系。
内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魏晋时期16例拓跋鲜卑遗存与内蒙古商都东大井目的东汉时期拓跋鲜卑mtDNA遗传学分析显示,拓跋鲜卑和匈奴具有最近的遗传距离,皆表现为典型的亚洲单倍型组类型,但在46个匈奴个体中有3个属于单倍群为U的欧洲类型。拓跋鲜卑首先具有与鄂伦春人最近的亲缘关系,其次才与匈奴表现出比较近的分布关系。总之,匈奴人群在人种学上血缘关系是很复杂的。
任尚等追杀北匈奴单于之战后,东方的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余下的匈奴约四十万人被鲜卑吞并融合。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鲜卑人政权北魏所灭。根据《虞弘墓志》新考,虞弘是隋代的铁弗匈奴赫连氏大夏国后裔。虞弘是西欧亚单倍体群U5,在欧洲有着11%的发生频度,在欧洲中石器时代人骨中已测到多例U5,但最高频度发生在极北的萨米、芬兰等人群。而虞弘夫人的单倍型类群G,常见于东亚、中亚等地,最高频度发生在西伯利亚东北部族群。
人口
根据对冒顿纵精兵30余万围困刘邦于白登山推算,以五口出一介卒,则匈奴人口应当在150万至200万之间。附汉的南匈奴部众为四、五万人,在单于屯屠何在位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增加到户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
曹魏时,分匈奴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帅刘豹统辖万余户,居太原郡故兹氏(今山西汾阳);右部6千户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州);南部3千余户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中部6千户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共3万余户,人口近20万。
而刘渊在并州起兵时,并州匈奴总人口约35万左右。
社会形态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对匈奴社会性质的探讨,一些历史学家习惯于简单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结果就是坚信匈奴属于奴隶制社会,但是这种观点不符合史实。在奴隶社会里,奴隶没有任何支配自己经济的权利,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归奴隶主所有,连奴隶本身也是奴隶主的财产。而封建社会农奴有自己的经济,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另外,也不是所谓的氏族奴隶制。匈奴对于被征服的各国实行殖民政策,是以整个部族为单位,向他们征收赋税,这近似于实行赋税制的封建农奴制的剥削方式。但是,役使于匈奴政权的各部落人民,有自己的士族、部落甚至国家政权,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生产工具,只需拿出部分来缴纳匈奴统治者征收的定额税贡。这显然不是奴隶制的特征,而是兼具原始部落制和封建农奴制特征的社会形态。
政治
匈奴国家政治制度中,单于(相当于中原的天子或皇帝)为最高首领,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单于之下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万骑之下亦各置千长、百长、什长(注:《史记·匈奴列传》及《汉书·匈奴传》。)。匈奴这种左右翼和什、百、千、万十进制的军事行政组织形式,一直为后起的北方民族所承袭。如乌桓就有千夫长、百夫长的军事组织形式(注:《三国志·魏志·乌桓传》注引王粲《英雄记》。)。柔然有“千人为军”、“百人为幢”的十进制组织。蒙古族不仅有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的设置,同时有左翼、右翼的划分。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仍采用左、中、右旗的行政划分法。究其渊源,则沿于匈奴。
匈奴的官制:“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为大国,左右骨都侯辅政。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史记·匈奴列传》
“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渐将王,是为六角:皆单于子弟,次第当为单于者也。异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尸逐骨都侯,其余日逐、且渠、当户诸官号,各以权力优劣、部众多少为高下次第焉。单于姓虚连题。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呼衍氏为左,兰氏、须卜氏为右,主断狱听讼,当决轻重,口白单于,无文书簿领焉。”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
除了这些王号和官号,尚有其他:如昆邪王、休屠王、卢屠王、奥鞬王、犁汗王、休旬王、瓯脱王、西祁王、右皋林王、古股奴王、古伊秩訾王等等。此外,还有立汉降人为王者,如赵信为自次王,李陵为右校王,史降为天王,卢绾为东胡卢王。侯的名称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置支侯等等。
左贤王即左屠耆王,地位高于其他诸王,仅次于单于,是单于的继承者,常以单于太子当之,但也有例外:如复株累若鞮单于后连续5任单于皆由其弟担任左贤王。
阏氏,音烟肢或焉支,含有美丽的意义。单于至一般诸王皆可称其妻为阏氏,也有许多称呼:如宁胡阏氏、颛渠阏氏、大阏氏、第二阏氏、第五阏氏等等。在众多阏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沈钦韩以为“匈奴正妻则称大阏氏”,胡三省则以为“颛渠阏氏,单于之元妃也,其次为大阏氏”。
阏氏虽不见得是皇后,但单于的阏氏在匈奴的地位却很重要。不仅在内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战争中也起作用。如冒顿攻围刘邦时,阏氏随军在旁。
军事
匈奴民族有完善的军事装备。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从出土实物看,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发掘资料与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
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
经济
匈奴人主要以狩猎、游牧及畜牧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马、牛、羊三种,其中又以马最为重要。在饮食当中,肉、乳品尤为普遍,有时会食用鱼类。其生活地点常随着季节转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们很早就制作裤子、长靴、长袍、尖帽或风帽,无论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适应当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庐,是毡帐所制的帐幕,需以木条作柱梁。并使用各种陶器及金属器。
匈奴人不仅有耕田产谷,还建有谷仓来藏谷。除在本部耕种外,在西域还有骑田。匈奴人也十分重视商业交换,以牲畜去换取奢侈品。常与汉人互市交易,并将汉人物品转买运到西域各国并包括罗马帝国,在汉对西域通道中断之时尤为如此。
古代史料
有关匈奴人的史料,在史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班固《汉书》、《匈奴传》、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唐修《晋书》、《北狄匈奴传》及《载记》部份为记载匈奴历史的史料,其他各列传或多或少有记载关于匈奴的事迹。其他的史书如《战国策》、《东观汉记》、《汉纪》、《后汉纪》、《三国志》、《十六国春秋》、《魏书》、《资治通鉴》及胡三省注等等史书也有关于匈奴人的史料。
诸子书方面,《塩铁论》、《备胡篇》、《论功篇》、《水经注》、《通典》、《文献通考》、《古今图书集成》也有关于匈奴人的史料。
现代研究著作
近人的研究著作,有沈维贤的前后汉《匈奴表》、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施之勉《后汉书集解补》、林干《匈奴史》、陈序经《匈奴史稿》、马长寿《北狄与匈奴》、田广金《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等等。
大事纪年
西域三十六国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发兵三十万,使蒙恬北攻匈奴。
公元前214年,蒙恬败匈奴,略河南地,设县四十四。增修长城,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御匈奴。
公元前201年9月,韩王信降匈奴。冒顿进兵太原,至晋阳。
公元前200年10月,刘邦击韩王信,信败走匈奴。曼丘臣等扶赵利为赵王。合韩王信及匈奴兵反击汉军。汉军被围于平城七日。
公元前197年9月,代相陈豨结匈奴自立为代王,刘邦自攻之。
公元前195年3月,燕王卢绾亡入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
公园雕像“蒙恬北击匈奴”
公元前192年,汉以宗室女饰为公主,嫁匈奴。
公元前174年春,冒顿致书汉文帝,约和。冒顿死,老上(稽粥)即“单于”位。汉文帝遣宗室女为公主至匈奴和。
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入汉朝那、彭阳,侯骑至甘泉宫,月余乃退。中行说降匈奴,劝稽粥勿爱汉物。
公元前162年,匈奴连年扰汉边,云中、辽东最甚。
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入上郡、云中、月余始退。稽粥死,军臣即位。
公元前154年正月,汉七王与匈奴结兵造反,未遂。
公元前152年,汉公主嫁匈奴。匈奴与汉通市。
公元前133年6月,汉武帝使四将军,兵三十余万,诱击匈奴,无功。
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上谷,汉使卫青等四将军各率万骑分道出击。青至龙城斩获。
公元前128年秋,匈奴入辽西、渔阳、雁门。卫青等击退之。
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上谷、渔阳。卫青击退之于河南,逐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取河南地,设朔方郡,筑朔方城。修秦时所筑塞。
公元前126年冬,军臣死,伊秩邪立,内战,太子于禅出降汉。匈奴入汉代郡。又入雁门。
公元前124年春,匈奴右贤王兵临汉朔方,汉以卫青等十余将往征。秋,匈奴入汉代郡。
公元前123年2月,汉将卫青统六将军击匈奴。斩获万余人。
公元前121年3月,汉将霍去病击匈奴。歼匈奴近九千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夏,去病再击匈奴。歼匈奴3万余人。匈奴入代、雁门。秋,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并率4万余众降汉。汉分徙匈奴前后降者子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郡外为五属国。
公元前119年春,汉大攻漠北。卫青部俘获和斩杀匈奴一万九千余人。霍去病部歼敌70443人[21],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
公元前115年,汉于原浑邪王地设酒泉郡,休屠王地设武威郡。
公元前114年,匈奴伊秩邪死,乌维立。
公元前112年,西羌结匈奴攻汉安故,围抱罕。匈奴入五原。
公元前111年,汉二将军率骑深入匈奴二千里。
公元前110年10月,汉武帝北巡、登单于台,匈奴单于杀主张接见汉使者,拘汉使。
公元前105年,乌维死;詹师庐即单于位。匈奴王庭益西北。匈奴境大雨雪。国中不安。
公元前104年,汉筑受降城于塞外。
公元前103年,汉将赵破奴率二万骑侵匈奴,全军覆没,赵破奴被擒。[7]匈奴入双边。
公元前102年,詹师庐死,句犁湖即单于位。汉于五原塞外数百里至千里,筑城障。
公元前100年3月,汉使苏武送匈奴使之留在汉者。武以密谋匈奴事发,被拘。句犁湖死,且鞮侯立为单于。
公元前99年5月,贰师将军攻击右贤王于天山,歼匈奴万余人。军还,为匈奴所围。李陵败降匈奴。
公元前97年,汉将李广利、公孙敖等人率领二十万人分兵攻击匈奴,汉军不利,皆引还。
公元前96年,且鞮侯死,狐鹿姑即单于位。
公元前90年3月,汉将李广利击匈奴,败降,损失士卒数万人。此后,汉武帝不再出兵匈奴。
公元前89年,匈奴介和王率六国兵攻车师。狐鹿姑致书汉武帝、约边界。
公元前85年,狐鹿姑死,壶衍鞮即单于位。匈奴争乱。
公元前81年,匈奴与汉议和,释苏武归。
公元前80年,匈奴入汉边,大败。
公元前79年,匈奴备汉进攻,筑余吾水桥。
公元前77年,乌桓发匈奴先单于墓棘。匈奴与乌桓战。
公元前72年,匈奴伐乌孙,汉救之。
公元前71年5月,汉攻匈奴军罢。冬,匈奴击乌孙。匈境大雨雪。西、北、东邻国进攻。属国瓦解。
公元前68年,壶衍鞮死,虚闾权渠立为单于。匈奴发屯兵备汉。秋,匈奴投属之辱居种居左地者起兵,与瓯脱战,败而降汉。
公元前67年,汉郑吉破车师,其王奔匈奴。
公元前64年,匈奴攻车师,郑吉被围,汉以车师地归匈奴。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众降汉。匈奴罢西域僮仆都尉。
公元前59年,匈奴击车师。匈奴使人奉献于汉,贺汉明年(六十年)正旦。
公元前58年,丁零掠匈奴。单于使弟朝于汉。匈奴庭内争,呼韩邪立。
公元前57年7月,匈奴五单于争立。郅支立为单于。
公元前56年8月,匈奴屠营单于子右谷蠡王以相争兵败,降汉。十一月,匈奴左大将乌厉屈等降汉。
公元前55年6月,汉设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
公元前54年正月,匈奴单于称臣于汉,使弟右谷蠡王入侍汉。
公元前53年正月,匈奴庭内就降汉与否政策争论。呼韩、郅支各遣子入侍汉。冬,匈奴单于贺汉正旦。
公元前52年冬,呼韩邪请明 年(五三年)朝汉。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入汉朝,汉授玺绶。二月,汉使骑送之归国,允其居汉光禄塞下。
公元前50年冬,呼韩、郅支各献于汉。
公元前49年正月,呼韩朝汉。二月归国。
公元前48年,汉使云中、五原输谷,救呼韩邪困贫。
公元前44年,郅支杀汉使谷吉,徙帐康居。
公元前43年,呼韩邪北归庭。与汉盟誓。
公元前36年秋,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发西域兵攻入康居,杀郅支。匈奴随郅支西迁者几尽。
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朝汉。汉以王嫱赐之。呼韩邪为汉保塞。
公元前31年,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
公元前27年,匈奴单于使朝汉。
公元前25年正月,雕陶莫皋朝汉。
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死,且麇胥立为搜谐若鞮单于,搜谐使子入侍。
公元前12年,搜谐入汉,病死汉塞下。
公元前11年,且莫车立为车牙若鞮单于。
公元前8年,车牙死,囊知牙斯立为乌株留若鞮单于。汉使单子献地。
公元前3年,匈奴单于请朝汉。
公元前1年正月,乌珠留入朝。
公元2年,汉要王嫱须卜居次入侍。车师后王忤汉戊己校尉,亡入匈奴。婼羌去胡来王率妻子人民入匈奴。王莽迫匈奴允四条件;要匈奴改一字名。乌桓杀匈奴使者,拒绝纳税。
公元9年,王莽换单于玺,授新章。
公元10年,汉改匈奴单于为匈奴服于。备甲率三十万攻匈奴,预分其地为十五国。
公元11年,王莽使人诱赂呼韩邪诸子。乌株留分告诸部入汉塞、大赂。车师降匈奴。
公元13年,乌株留死,成立为乌累若鞮单于。匈奴单于改左贤王为护于。
公元14年,匈奴请和。
公元15年春,汉改匈奴单于为恭奴善于。
公元16年,汉击匈奴、兵屯于边。
公元18年,咸死,舆立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单于遣使向汉奉献。汉迫匈奴大臣须卜当至长安,拜为须卜单于。匈奴入汉边。
公元19年,汉“猪突豨勇”击匈奴。
公元21年,汉转谷、帛到边郡,备击匈奴。
公元23年冬,更始帝使人至匈奴。单于不再称臣。
公元25年,卢芳称西平王,结匈奴,匈奴立为汉皇帝。
公元27年2月,汉渔阳太守彭宠自立为燕王。结匈奴。
公元28年5月,匈奴助彭宠战,败。
公元29年11月,汉五原李典等结匈奴,迎卢芳都九原,据五原等郡。
公元30年12月,汉冯异破卢芳、匈奴兵。匈奴遣使向汉奉献。汉报命、通旧好。
公元31年3月,公孙述立瑰器为朔宁王。冬,卢芳所设云中、朔方太守降汉。
公元32年11月,陇西等郡附瑰嚣。
公元33年,汉迁雁门吏民于太原。
公元34年正月,汉吴汉破匈奴兵。汉省定襄郡,迁民于西河。
公元35年,汉省朔方牧并于并州。
公元38年,西域诸国苦匈奴重敛,请汉置都护,不许。
公元39年2月,吴汉攻匈奴。汉迁雁门、代、上谷吏民于居庸、常山关以东,避匈奴。匈奴左部转居塞内。十二月,匈奴护卢芳居高柳。
公元40年12月,卢芳降汉,被封代王。
公元41年,匈奴、乌桓、鲜卑连兵入汉塞。
公元42年5月,卢芳又入匈奴。十年后死于此。
公元44年5月,匈奴掠上党等地。十二月,匈奴略天水等地。汉迁五原民于河东。
公元45年4月,安定属国胡据青山。冬,匈奴入上谷。
公元46年,匈奴求和亲。匈奴为乌桓所破,北迁。都善、车师均附匈奴。呼都而尸死,蒲奴立。匈奴连年蝗旱。
公元47年,薁鞬日逐王比使人奉匈奴地图至西河,向汉求内附。
公元48年正月,日逐王比与八部大人叩汉五原塞,请为汉扦边.汉许之。十月,比立为单于,是为“南”单于。从此,匈奴被分称为南、北匈奴。
公元49年正月,汉祭彤赂鲜卑攻匈奴。南单于向汉称藩。三月,使子入侍汉。
公元50年正月,汉授南单于玺绶。听入居云中,设使匈奴中郎将。夏,南单于部下内讧,左贤王自立为单于,月余死。冬,北匈奴始攻南单于,汉使南单于,居西河美稷,使西河长吏以兵卫之。南单于以兵屯八郡,为汉侦侯。
公元51年,北匈奴至汉武威,请和亲。
公元52年,北匈奴使人向汉贡马裘,请和亲。
公元55年,北匈奴遣使向汉奉献。
公元56年,比死,莫立为臣浮尤鞮劳单于。一年后,汗立为何伐于虑鞮单于。
公元59年正月,汉明堂大礼,南匈奴侍子助祭。汗死,适立为醯僮尸逐侯鞮单于。
公元62年11月,北匈奴扰五原。十二月,扰云中,南单于击却之。单于适死,苏立为丘徐车林鞮单于,数月死。
公元63年,长立为胡邪尸逐侯鞮单于。
公元64年,北匈奴向汉求市,许之。
公元65年3月,汉郑众使北匈奴还。悉南、北匈奴交通状,屯营五原曼柏以防之。10月,北匈奴扰西河诸郡。
公元66年2月,南匈奴使子入汉学。
公元72年12月,汉耿秉、窦固等屯凉州,备击匈奴。
公元73年2月,汉四路击北匈奴。窦固取伊吾庐、余无功。汉斑超使西域,杀北匈奴使者。九月,北匈奴大入云中。
公元74年8月,汉令诸属国囚任兵,赴军营
公元75年3月,北匈奴破车师后王,围金满城。七月,北匈奴围攻汉耿恭。十一月,北匈奴围柳中城。又攻耿恭于疏勒城。
公元76年,汉边郡兵与南单于,共攻北匈奴。
公元83年6月,北匈奴三木楼普大入请降汉。
公元84年,北匈奴向汉请市,许之。大且渠驱牛、羊至关市,为南单于抄掠而去。
公元85年,北匈奴大人降汉者七三人。西域、丁零、鲜卑共攻匈奴,单于远走。冬,北匈奴声言回击南单于,汉使南单于还所掠。单于长死,宣立为伊屠于闾鞮单于。
公元87年7月,鲜卑大破北匈奴,杀尤留单于。十月,北匈奴大乱,五十八部二八万口降汉。
公元88年7月,北匈奴饥乱,降南单于者岁数千人。南单于请汉兵击北匈奴。宣死,屯屠河立为休兰尸,逐侯疑单于。
公元89年6月,汉窦宪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勒石燕然。北单于向汉奉献。
公元90年2月,汉复设西河、上郡属国都尉。五月,窦宪攻北匈奴伊吾庐地。九月,北单于向汉称臣。十月,南单于与汉兵袭北匈奴。
公元91年2月,窦宪破北匈奴于金微山。单于远走。北匈奴于除鞬立为单于,至蒲类海、款汉塞请降。
公元92年正月,汉授于除鞬单于玺缓,屯伊吾,以兵监护之。
公元93年正月,于除鞬闻窦宪死率众北归,汉派兵击破,北匈奴残破,鲜卑据其地,匈奴余种十余万落自称鲜卑。屯屠河死,安国立为单于。
公元94年正月,安国与师子不和。安国被属下杀。师子立为亭独尸逐侯鞮单于。十一月,北匈奴新降者十五部二十余万人拥逢侯为单子而起事。汉、鲜卑攻逢侯。
公元96年五月,南匈奴右温禺犊王乌居战出塞。七月,汉追击。迁其余众于安定,北地。冬,逢侯左部万余人降汉。
公元98年师子死,檀立为万氏尸逐鞮单于。
公元104年十一月,北匈奴称臣,愿和亲,汉不许。
公元105年,北匈奴至敦煌贡献,请汉修故约,汉不许。
公元109年九月,南匈奴骨都侯与鲜卑大人、雁门乌桓连兵犯五原,败汉兵,围美稷。十一月,汉兵破南匈奴薁鞬日逐王。
公元110年正月,耿夔、梁堇兵破南单于。二月,南匈奴攻常山。三月,南单于降汉,还所掠汉男女及羌所卖入匈奴者。
公元116年汉与南单于破先零羌于灵州。
公元118年春,逢侯降汉。
公元119年北匈奴复役属西域诸国。
公元120年三月,北匈奴结车师后王,杀汉使,逐车师前王。
公元123年四月,北匈奴数扰河西,汉班勇屯柳中以遏之。十一月,鲜卑攻南单子於曼柏。
公元124年正月,班勇发西域兵攻北匈奴伊蠡王于车师前庭。五月,南匈奴大人阿族以单子征调烦累,北走,汉追之,斩获殆尽。檀死,拔被立为南单于。
公元125年七月,班勇斩匈奴在车师后庭之使者。
公元126年班勇发诸国兵击北匈奴呼衍王。呼衍王迁居枯梧河上。北单于来援,勇逐之。鲜卑数寇南匈奴,求汉复障塞。
公元127年正月,汉与南匈奴破鲜卑其至鞬。
公元128年拔死,休利立为去特若尸逐就单子。
公元132年三月,汉与南匈奴击鲜卑。
公元134年四月,车师后部击北匈奴于阊吾隆谷。
公元135年春,北匈奴呼衍王攻车师后部。
公元137年八月,汉兵攻呼衍王。
公元140年四月,南匈奴句龙大人吾斯、车纽等攻西河、围美稷、扰朔方。五月,汉破之。汉中郎将陈龟杀南单于。九月,吾斯立车纽为单于,结乌桓,羌胡,略并州、凉、幽、冀等地。汉迁西河、上郡、朔方于内地。十二月,破车纽于马邑,车纽降。
公元143年六月,汉立守义王兜楼储为单于。十一月,汉中郎将暗杀吾斯。
公元144年四月,汉破南匈奴左部。
公元147年,兜楼储死,车居儿立为伊陵尸逐就单于。
公元151年四月,呼衍王扰伊吾。
公元153年, 车师后王进入匈奴。
公元155年七月,南匈奴左薁鞬台耆,且渠伯德等攻美程,东羌应之。汉招诱东羌破台营,伯德等。
公元156年七月,鲜卑檀石槐尽有匈奴故地。
公元158年十二月,南匈奴诸部结乌桓、鲜卑扰沿边九郡。汉诱乌桓杀匈奴屠各部帅,引兵击南单于、破降之。
公元166年七月,鲜卑结南匈奴扰九边。十二月,南匈奴、乌桓二十万口降汉。
公元174年十二月,鲜卑扰北地,汉郡兵与屠各兵破之。
公元177年八月,汉与南匈奴兵击鲜卑,大败。车居儿死。
公元178年, 呼徵立为南单于。
公元179年 ,汉中郎将杀呼徵,立羌渠。
公元187年十二月,屠各胡起事。
公元188年三月,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匈奴内讧,一部与屠各胡合攻杀羌渠,其子于扶罗立为持至尸逐侯单子。起义者另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九月,南单于于扶罗与白波、黄巾合攻河东。
公元189年, 须卜骨都侯死。南单于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
公元191年七月,於夫罗附董卓。
公元192年, 睦固结于於夫罗略。曹操破之于内黄。
公元193年 正月,黑山别部与於夫罗附袁述,屯封丘。六月,曹操击屠各兵于常山,无功。
公元195年11月,南匈奴右贤王去卑护卫汉献帝,击退李傕、郭汜兵。於夫罗死,呼厨泉立为单于。
公元202年9月,曹操击降南单于。
公元216年7月,呼厨泉朝见魏,曹操留之,使去卑监其国。分部为五,各立贵人为帅,以汉司马监之。
公元220年,魏授呼厨泉魏玺绶。
单于世系
匈奴帝国时代的匈奴单于
序号 单于号 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1 头曼 头曼 ? - 前209年
2 冒顿单于 冒顿 前209年 - 前174年 36年 头曼子
3 老上单于 稽粥 前174年 - 前161年 14年 冒顿子
4 军臣单于 前161年 - 前126年 36年 老上子
5 伊稚斜单于 伊稚斜 前126年 - 前114年 13年 军臣弟,左谷蠡王
6 乌维单于 乌维 前114年 - 前105年 10年 伊稚斜子
7 儿单于 乌师庐 前104年 - 前102年 3年 乌维子
8 呴犁湖单于 呴犁湖 前102年 - 前101年 2年 儿单于季父,乌维之弟,右贤王
9 且鞮侯单于 且鞮侯 前101年 - 前96年 6年 呴犁湖之弟,左大都尉
10 狐鹿姑单于 狐鹿姑 前96年 - 前85年 12年 且鞮侯之子,左贤王
11 壶衍鞮单于 壶衍鞮 前85年 - 前68年 18年 狐鹿姑子,左谷蠡王
12 虚闾权渠单于 虚闾权渠 前68年 - 前60年 9年 壶衍鞮之弟,左贤王
13 握衍朐提单于 屠耆堂 前60年 - 前58年
北匈奴 [běi xiōng nú]
游牧民族
西汉时期,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郅支单于曾击败大宛、乌孙等国,强迫四方各族进贡,威震西域,一度领导了匈奴的短暂复兴。前36年,被西汉远征军甘延寿、陈汤等人诛灭。
东汉时期,公元46年左右,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到公元48年时分裂为南北两部。
章和元年(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北匈奴从此“大乱”。永元初年(89年),东汉窦宪率军击败北匈奴,燕然勒功。永元三年(91年),东汉耿夔再次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此后,北匈奴大部分西迁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与东汉仍然发生多次战役,便再迁于西边的康居国。后来,余部西迁至中亚地区和东欧地区。其小部分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后被鲜卑所并。
中文名:北匈奴
时代:西汉至东汉
类型:游牧民族
转折点事件:自然暴雪,属部离散,东汉北伐,单于被杀,北庭大单于
重要人物:郅支单于、呼衍王
发展历史
西汉时期:五单于争立
主词条:西祁王之战、田广明等六路击匈奴之战、西汉三路击匈奴之战、瓯脱王之战、犁污王之战、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
前58年,匈奴东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虚闾权渠单于子稽侯栅,是为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击败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自杀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是为屠耆单于,击败呼韩邪;此时呼揭王自立,是为呼揭单于;右奥鞮王自立,是为车犁单于;乌籍都尉亦自立,是为乌籍单于,从而形成了“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屠耆单于先后攻击乌籍、车犁,乌籍、车犁皆败走西北,与呼揭合兵,呼揭、乌籍皆去单于称号,拥车犁为单于,为屠耆所败。呼韩邪乘机进攻,屠耆大败自杀,车犁也率部投降。
不久,呼韩邪兄呼屠吾斯自立,是为郅支单于,居东边;屠耆从弟休旬王也自立,是为闰振单于。前54年,闰振率军东击郅支,兵败被杀。郅支乘胜击败呼韩邪,据漠北王庭。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南下归降附汉,匈奴遂首次分裂。前36年,西汉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西域都护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郅支单于并击杀之。
东汉时期:东汉都护南匈奴
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再次发生分裂。48年,匈奴南边八部族人共议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是为醢落尸逐鞮单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醢落尸逐鞮单于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汉庭将南匈奴安置在河套。次年,迁庭于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即“南庭”,汉朝置使匈奴中郎将率兵保护其安全。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东汉伐北匈奴及争夺西域
主词条:天山之战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连年遭受严重天灾,又受到汉朝、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其一怕东汉北伐,其二想挑拨破坏东汉与南匈奴的关系;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声望,其四想通过和亲与东汉互市交换所需物资。东汉政府没有答应和亲,仅同意双方人民互市。北匈奴从65年至72年不断入侵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随着东汉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开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战争。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十一月,北匈奴侵袭河西,明帝决定发兵进攻北匈奴。次年二月,东汉政府大发边军,并联合属国南匈奴、卢水羌胡、乌桓、鲜卑共数万人,分4路出击:谒者仆射祭彤与度辽将军吴棠出高阙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进袭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的北匈奴皋林温禺犊王;奉车都尉窦固及骑都尉耿忠出酒泉塞(今甘肃酒泉),进击白山(今新疆天山);驸马都尉耿秉与骑都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向三木楼山方向进攻;骑都尉来苗与护乌桓校尉文穆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向匈奴水(今内蒙古翕金河)方向进击。四路军中,窦固(?~公元88年)、耿忠一路战绩最佳。二人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1.2万骑兵出塞后,长驱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部,斩杀千余人,随后又追击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在这里设置宜禾都尉,留驻吏卒屯田,然后返回。其余三路均因北匈奴远遁无功而还。
73年二月东汉派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窦固二次兵伐天山,在蒲类海击破白山部匈奴,进而前至车师,复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恢复了汉与西域的交通。这次东汉四路大军出击,虽未消灭北匈奴的主力,但是重新打通了西域,实现了斩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国,75年汉匈之间对西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耿恭在北匈奴杀死车师后王安得后,从金满城退却到疏勒城,一直坚守到76年。新即位的汉章帝刘炟派酒泉太守秦彭、谒者王蒙、皇甫援征集张掖、酒泉、敦煌三郡的士兵以及鄯善国士兵共7000余人增援西域,在交河城大败车师前部军队,然后范羌说服王蒙,抽了两千人马,翻越天山,救援孤守山北疏勒城的耿恭部。因为那时候汉明帝崩,汉章帝刚即位,中原大旱,人民负担太重,暂时把军队都退出戊己校尉部。
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后有七十三批南下降汉,加上南匈奴攻击,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87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大破之,杀死优留单于
东汉破北匈奴
主词条:稽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金微山之战
优留单于死后,北匈奴大乱[1] 。漠北又发生蝗灾,人民饥馑,内部冲突不断,北匈奴内部危机连连。东汉乘此时机,于89年到91年与南匈奴联合夹击北匈奴。
89年(东汉永元元年)夏六月开始,窦宪、耿秉率军与属国南匈奴军队在涿邪山会合(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班固和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班固燕然勒功)。再出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91年耿夔率领东汉大军又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北单于被迫其西迁,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
东汉都护北匈奴
主词条:窦宪、任尚等追杀北匈奴单于之战、逢侯
金微山之战后,北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单于不知所踪,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为北匈奴单于,在蒲类海“款塞乞降”。蒲类海,毗邻东汉的伊吾。窦宪利用这一时机“遂复更立北虏,反其故庭,并恩两护”,以耿夔为中郎将,赐授印玺,持节卫护之,如南单于故事。并命中郎将任尚持符节护卫,屯驻伊吾。方欲辅归北庭,既闻窦宪死,逐率其众北还。和帝派将兵任尚、王辅等人追杀北匈奴於除鞬单于。
西域争夺战
94年,南匈奴亭独尸逐侯鞮单于立。新降的北匈奴部众对亭独尸逐侯鞮单于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几万人皆叛变,胁迫前单于屯屠何之子奥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匈奴再次分裂,东汉派遣大军以及属国乌桓、鲜卑兵共四万人大败逢侯单于,逢侯遂率众出塞,汉军追赶不及。
107年,逢侯趁东汉放弃西域之际,控制西域,胁迫诸国共同搔扰东汉边塞。
118年,逢侯被鲜卑击败,率领百余人投靠东汉。
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于124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班勇随后发步骑万余人,击走北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126年,班勇击败北匈奴呼衍王,呼衍王逃走,其部下2万余人皆降。呼衍王于是迁居到枯梧河上。
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
151年,呼衍王率三千余骑寇伊吾,伊吾司马毛恺遣吏兵五百人于蒲类海东与呼衍王战,悉为所没,呼衍王遂攻伊吾屯城。夏,遣敦煌太守司马达将敦煌、酒泉,张掖属国吏士四千余人救之,出塞至蒲类海,呼衍王闻而引去,汉军无功而还。
留居者去向
后来,北匈奴余部10余万人与拓跋鲜卑融合(10万余落自号“鲜卑”)。亦有学者认为,拓跋本身可能就是自号“鲜卑”的北匈奴”。
2018年7月至8月底,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古队,通过对蒙古国艾尔根敖包墓地的考古发掘,首次确定了蒙古国境内的鲜卑文化遗存。在对艾尔根敖包墓地进行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考古学者对鲜卑人群中的拓跋鲜卑的迁徙路线也有了新的认知。
魏坚教授介绍,这批墓葬大多带有浓厚的鲜卑文化因素,有可能受到鲜卑文化影响,同时又带有匈奴文化和汉文化的因素。墓地中所发现的地表有“凸”字形封堆,带墓道的洞室墓以及竖穴偏洞室墓和竖穴竖洞室墓的做法,与匈奴时期墓葬遗存的结构不同,有别于早期鲜卑墓葬文化遗存。从出土物质文化内涵上分析,这些墓葬偏匈奴文化的因素比较多。奥德巴特尔分析,此处墓葬结构与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的七郎山鲜卑墓颇有相似之处。从出土遗物及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看,该墓地中有些个体的体貌特征与中国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的七郎山鲜卑人群的体貌特征相符。
同时奥德巴特尔还表示,从目前研究来看,艾尔根敖包墓地的鲜卑人群在此处生活过200年左右。目前,在这片墓地中共发现了112座墓葬,共发掘14座,从墓葬规模看大约有30%-40%属于贵族墓葬。为了证实“原游牧于蒙古国艾尔根敖包的鲜卑人群可能向南迁徙至了中国内蒙古七郎山地区”的猜测及复原鲜卑人群西迁路线还需要更多的田野调查去证实。
通过这次对艾尔根敖包墓地的发掘,魏坚教授认为,拓跋鲜卑之一部很可能一路向西,穿越蒙古国西部的肯特山地区,进入鄂尔浑河流域且该区域地貌特征与历史记载比较相符;亦或是匈奴逐渐西迁,鲜卑“尽占匈奴故地”后,留在当地的“十余万落,自号鲜卑”的匈奴余部,所以兼有鲜卑和匈奴,以及汉文化的因素;而艾尔根敖包墓地正是拓跋鲜卑“尽占匈奴故地”途中留下的遗存,其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明显的承上启下的特征。
根据最新的分子人类学检验,拓跋氏可能就是北匈奴部众的自号“鲜卑”者。北魏宗室元威遗骨的遗传类型为 C3b1a1a1-F1756。基于当代人的遗传调查显示 C3b-F1756 主要分布于北方草原地区,如在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占 11.11%,内蒙古海拉尔的蒙古人中占 9.26%,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的阿勒泰人中占 12.50%,铁列乌特人中占 9.09%。考虑到拓跋鲜卑文化中的外贝加尔匈奴文化的因素,结合体质人类学界对完工、扎赉诺尔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完工居民具有蒙古人种北极类型特征,扎赉诺尔居民更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特征)以及北魏帝室十姓中的高车姓氏,郑君雷认为拓跋起源地靠近高车分布的贝加尔湖地区,之后南迁到达呼伦贝尔一带。因此,复旦大学学者韩昇和蒙海亮认为“嘎仙洞”不大可能是拓跋部发源地,拓跋部的兴起与北亚人群从外贝加尔地区南下呼伦湖的迁徙有关。 也就是说,拓跋氏不是东胡或鲜卑。
西迁者去向
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关于北匈奴西迁方向的各种观点,参见“北匈奴西迁”词条)。
重要人物
蒲奴单于。优留单于。北单于。於除鞬单于。逢侯单于。呼衍王。
附: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鞑靼、女真,如何区分?现在全搞懂了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3-05 12:22科技管理研究所
少数民族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非常多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例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等,这些国家都有着较强的实力。
但是也有很多人经常分不清历史上的这些少数民族,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政权更迭频繁,很容易让人混淆。那么这些少数民族的称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看看吧。
一、先秦时期的少数民族演变
少数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被初步定义,由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将自己视为文明正统,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就被称之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而因为当时民族观念尚未完善,只能采用东南西北的方式来区分这些少数民族。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最高,南部由于地形险峻,多山多水,使得当时在南部生活的都是当地未开化的蛮族,于是得名“南蛮”。
东夷则是生活在山东半岛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随着中原势力的扩张,这些少数民族被迫北上,演化成为了后世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
西戎和北狄随着周天子分封制带来的文化与礼制,逐渐开化融合,要么与当地的诸侯国融为一体,要么北上成为了新的少数民族。
二、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演变
到了秦汉时期,少数民族这才有了正式的名称。匈奴在秦朝以北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且不断的骚扰秦朝边境,大将蒙恬奉始皇帝之命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之不敢南下而牧马。
不过,虽然秦朝将匈奴赶出边境线七百多里,但是由于秦二世而亡,没能彻底击溃匈奴,导致汉朝时期,匈奴又在不断骚扰汉朝边境。
经历了建国战争的汉朝没有实力再与匈奴开战,只能选择和亲,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王昭君等先后嫁入匈奴,缓和了匈奴和西汉的关系。
等到汉朝休养生息结束后,开始与匈奴开战,霍去病打的匈奴无处可逃,实力锐减,只能退守北方,等待机会。
到了东汉时期,北方草原上有了一股新兴势力,那就是鲜卑族。他们实力强大,征服了匈奴,匈奴在此时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开始融入鲜卑族之中。
但也有一部分匈奴族继续北上,直到隋朝时期才彻底灭亡。
五胡乱华发生在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越了位于中原的汉族政权。他们趁着西晋八王之乱尚未平息,中原汉族没有精力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时,于是陆续建立了非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骚扰边境。
到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已经在北方分裂为数个政权。例如鲜卑大族成立北魏,柔然作为鲜卑族分裂出的一支,也效仿北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同时还有一些由汉人和鲜卑族建立的小型政权,瓜分了东汉时期鲜卑族的土地。
三、隋唐到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演变
隋朝,兴起于阿尔泰山脉地区的突厥开始掌握北方土地,但是突厥内部并不稳定,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东突厥率先进攻,吞并柔然,奴役回纥,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漠北政权。
结果到了唐朝时期,东突厥发生了内乱,回纥开始集结部队,向东突厥进攻。然后唐朝出兵,将东突厥一举击溃。
西突厥看到唐朝实力如此强大,立马也向唐朝投降。唐朝将突厥灭掉后,一部分突厥人融入了中原,也有一部分回归了漠北草原,继续自己的游牧生涯。
随着突厥的灭亡,漠北一些规模较小的游牧民族也得到了发展,宋朝将其称为鞑靼,后来鞑靼又演变为宋朝以后的中原政权对北方所有少数民族的称呼。
随着唐朝的覆灭,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也出现了更迭。在唐朝时期还十分弱小的契丹,已经占领了漠北草原,皇帝耶律阿保机凭借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名为契丹辽国。
由于契丹为游牧民族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作为辽国的邻居,后晋有着非常大的压力。为了能够讨好契丹,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契丹,使契丹辽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
契丹盘踞在宋朝北方,对中原的肥沃土地虎视眈眈,军事力量弱小的宋朝,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与辽国签订了盟约。
此时女真已经在东北地区壮大起来,面对女真的威胁,辽国开始给宋朝施加压力,没想到宋朝不堪重负,转投到了女真的怀抱,与女真一起,消灭了契丹辽国。
随后,女真族建立金朝政权,直接对宋朝发起进攻,将北宋灭亡,皇帝南迁临安府,建立南宋政权。随着蒙古族的异军突起,金朝覆灭,南宋都城也被元朝攻破,中原再度易主,蒙古族当政。
由于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对于农耕之事一窍不通,导致元朝百姓生活极其痛苦,在元朝末年各地都在爆发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古族被大明军队驱赶到漠北草原之中,中原再次回到了汉人的手上。
然而东北部的女真族仍然惦记着中原的美好生活,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入主中原,一统四海。由于明朝魏忠贤等阉党祸乱朝政,导致明朝政治一片黑暗,民不聊生。
1644年,满洲女真族从山海关一路进攻到北京城下,明朝崇祯皇帝自缢而死。中原大地被女真族占领,并建立起了满清政权。
四、总结:
这些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片草原上甚至有着数个不同的游牧民族政权,他们之间相互征战,互相融合。同时他们也不像农耕文明一样,有固定的栖息地,而是四处游荡,抢夺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少数民族也跟随国家统一的步伐,逐渐与中原民族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五、女真族:女真族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女真族,别称朱里真、女贞、女直,今称满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古语有“女真兵若满万则不可敌。”
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府(哈尔滨阿城)建立金朝。金朝灭辽、灭北宋,占领中原地区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燕京,实行“南迁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迁徙到燕山一带。以后定居在华北地区,而汉人逐渐向北迁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汉族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与汉族融合。
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沈阳)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族。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
中文名:女真族
外文名:Jurchen
别名:女直、女贞
起源: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
今称:满族
族名:《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名。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写作女质。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7世纪。元朝文献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别称。蒙古语中称女真为阿勒坛,谓金帝阿勒坛汗,它本是全体女真人的族称。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语称之为“珠申”、“诸申”。明朝中后期中原人称之为鞑靼、鞑虏、北虏等,其军队被称为虏兵。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女真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的名称正式出现。
历史→女真始祖
主词条:肃慎、挹娄、勿吉、靺鞨
莺歌岭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生活居地的一处遗址。东北古民族选择了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在莺歌岭遗址发现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石器有石斧、石锄、石镞等,均通过打制、磨制和压制而成;同时还出土有牙刀、牙锥、蚌刀、网坠、桦树皮器等。
从出土的历史文物上看,网坠是肃慎人捕鱼生活的用具,石镞是肃慎人出行狩猎的工具,小陶猪是肃慎人驯养家畜的佐证,鹿角锄是肃慎人原始农业发端的标志。说明,肃慎人当年是以渔猎为主正逐步向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过渡的特定的历史时期。
汉四郡地区在明朝中叶之前有大量粟末靺鞨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传说女真族的始祖完颜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
在唐朝贞观年间,因粟末靺鞨氏族离散,年逾六十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实为刚刚为王氏高丽征服的新罗旧地)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六十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由于王氏高丽政权创立后,积极北上扩张侵占半岛北部中国领土,长白山东麓的女真故土乙离骨岭(今朝鲜咸镜北道咸镜山)一带,成为兵家交战的多难之乡,居民纷纷迁走避难。居住在半岛北部的女真部落的三兄弟老大阿古乃迁徙辽东半岛,老三保活里迁徙濒海地区的耶懒,老二函普来到了牡丹江之滨的生女真完颜部卜干水旁居住。
按隋唐时期靺鞨族的南支粟末靺鞨被高句丽征服,高句丽全盛时期统治半岛北部的汉四郡地区,而粟末靺鞨人多为高句丽王国的雇佣军,因此后世多将粟末靺鞨与高句丽、高丽(高句丽简称,与后世王氏高丽不同)混淆。
辽朝时期
主词条:生女真、熟女真
辽朝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松花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 (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契丹人对女真族的政策,是实行“分而治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女真族是由这一带的朱里真人组成的,与采集珍珠的居民有关。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完颜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从长白山移居黑龙江中游,而完颜部就定居在完达山。完达山,相传是完颜部人女真王到过的地方,主峰在黑龙江中游北岸的俄国境内。
辽朝还特别设了一些王府,目的在于以女真治女真。北女真分布在辽河中游一带,辽设北女真国大王府、北女真兵马司管辖;南女真:分布在辽东半岛上,辽设南女真国大王府、南女真汤河司管辖;鸭绿江女真:分布在鸭绿江一带,辽设鸭绿江女真大王府管辖;长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长白山一带,辽设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蒲卢毛朵部;分布在海兰江流域,辽设蒲卢毛朵部大王府管辖。
金朝建国
主词条:金朝
在11世纪,在东北亚的土地上生活着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并在11世纪向契丹(辽朝)称臣。狩猎在女真人的社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些部落中,甚至还是主要的生产方法。他们在每年春三月至五月,秋七月至十月,在山林里猎取各种野兽,并制作皮张。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狩猎所必需。富家养马,千百成群。一般人户,也有马十余匹。
生女真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完颜部较大。完颜函普时女真已进入父权制的氏族社会末期,11世纪初,完颜绥可时又迁居到海古水,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革,开始冶铁、耕垦树艺、修筑房屋、造舟,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之侧。[12]其子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石鲁之子完颜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女真庞大的军事部落联盟就形成于完颜乌古乃时期,但是联盟内部不是团结和十分巩固的。此后主要是围绕联盟首长和国相而发生斗争。
女真人从事狩猎和对外作战,都需要弓箭作为工具和武器。本族的冶铁业,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铠甲,甚至输入的农器和铁锅,也加以溶炼改铸。冶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极大地增强了对外作战的能力。
辽天庆三年(1113年),乌古乃之孙完颜阿骨打继立,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领导当时东北的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韦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辽。他生前还和北宋达成协议,南北夹攻辽军,计划协助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宋、金间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频繁。
收国元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 国号来源有人说是来自发源地金水(阿什河),也有说是为取金不腐不坏之意。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现代中国的东北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兼有渔猎、农耕和畜牧。[14]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被准许和其他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金建国后,就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金灭辽之战,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朝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与汉人宋朝建立海上之盟共同对抗辽朝。
天会三年(1125年),灭辽成功后获得辽朝的大部分土地,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张觉事件,金朝与宋国的联盟破裂。金大举攻宋,并在宋朝北部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北方这些土地都纳入金的路州制度中。
天会四年(1126年),金人占领了宋朝的首都开封,并且一度把宋朝军队赶到了长江以南。两国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
阿骨打在繁忙的战争年代,仍很注意农业生产,对黑龙江流域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做了不少努力。他还创制了女真文字。金朝采用了宋,辽官制。在地方上,州县制与猛安谋克制并行。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之后,金朝面对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在贞祐三年(1215年)不得不把首都金中都(现代北京)迁移到了开封。
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金朝灭亡后,女真人仍是散居于关东,分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
元朝时期
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的政策下把这些约占金朝女真总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
金亡后,女真成了蒙古汗国的被统治民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女真人为元王朝管辖下的居民。蒙古汗国和元王朝对女真的管理,集中反映了女真与蒙古两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关系。首先是蒙古贵族在女真地区设置了路、府、所一套行政机构,“设官牧民,随俗而治”。
1235年(即乙未岁,金亡后的第二年),在图门江北一带设开元(治所在今东宁县东)、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东)两万户府后,接着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区设立许多路、府、所,管理诸支女真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改辽东路总管府为开元路,女真人皆被纳入开元路。在辽阳、沈阳等路相继成立后,开元路只管辖沈阳路以北(今辽宁省铁岭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沈阳、辽阳等路分别统领。为了对分散的、处于后进阶段上的水达达等“随俗而治”。
皇庆元年(1312年)前将开元路东北部地区划设水达达路,与开元路同属辽阳行省管辖。水达达路是元朝女真的主要分布地区,元王朝在其境内先后设立了许多府所。见于史籍的除前述桃温等5个军民万户府和水达达、肇州2个屯田万户府外,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方设有征东元帅府,府治在阿姆贡河对岸的特林地方;在黑龙江下游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治所在阿纽依河与黑龙江汇合处的哈儿分地方;在今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古儿(乌苏里江古名)千户所;在今俄罗斯境内滨海地区置有鲸海(今日本海)、木答哈、牙兰千户所。
元朝统治者通过上述机构和职官,在女真地区征收赋税、签军应役、发布禁令等,实施全面政治统治。元朝向女真征收的赋税是实物,有粮食、布匹、各种野兽皮张和海东青等。不过由于诸支女真人所从事的主要生产不一,故缴纳的实物也各有侧重。蒙古贵族在女真人中签军应役,主要在元朝建立前后。首见于中统四年(1263年)。是年,元王朝命亦里不花在“女直、水达达及乞列宾地合签镇守军”3000人,调归塔匣来领之。
元朝在女真地区发布过的禁令,有屠杀之禁、酒禁、弓矢(捕猎)之禁、出产金银禁。这些禁令极大多数是为防止女真反抗而发布的。这不仅反映在这些禁令都发布在元初,随着元王朝统治在全国的巩固先后解除,尤能说明这一实质的是后两项禁令。因为狩猎和生产金银本是正常的社会生产,狩猎还是女真人解决衣食之需的传统社会生产部门,所以诏令禁止,显然是因这两种生产与“强兵”和制造兵器有密切联系。
明朝时期
主词条:奴儿干都司、建州三卫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以冯胜为大将军出征海西。作为故元在非蒙古地区最后的抵抗势力,纳哈出自觉难以维持,于是选择投降,明朝打开了通往辽东之路。纳哈出降明后,明军进据松花江南北两岸,处于原元统治下的女真等各部,相继“悉境归附”。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收回高丽所据之辽东领土,并与其划界于鸭绿江,还阻止高丽对女真进行管制。高丽禑王上表抗辩,遭明太祖驳回。
永乐初年,胡里改万户阿哈出、斡朵里万户猛哥帖木儿相继入明朝见。此事,已经取代高丽的朝鲜王朝上表明廷,希望能够召回猛哥帖木儿,但明朝没有同意。明成祖设置建州卫和建州左卫军民指挥使司,分别以二人为指挥使。后来,猛哥帖木儿等还随明成祖亲征阿鲁台。随着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等人的入明朝见,女真诸首领归附之人也越来越多。明朝遂以“众建之而分其力”的办法,陆续设置384卫、24所、7地面、7站、1寨。朝廷还在此之上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诸卫所,前期由海西女真人、内官亦失哈担任镇守太监经略该地区,后因长期弃置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裁撤。永乐以后,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各部被迫南迁。建州女真几经迁徙,到英宗正统时,逐渐稳定下来,定居于浑河上游。
正统七年(1442年),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在明朝统治下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了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帜下,不止是女真各部,还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先民们,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号。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对明朝进攻,在土木堡击败明军,俘获亲征的明英宗。一些建州和海西的卫所趁机向辽东进攻以配合也先的军事行动。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女真卫所遭到了也先的攻击,许多女真世袭首领因遭到也先所部劫掠,失去了世袭的凭证,他们后来只能以中书舍人的名义进行朝贡,可获得的赏赐比之前少了很多。自此,明朝对于女真的威信开始衰落,女真诸部逐渐失去控制。一些首领甚至敢于公然向明朝挑战,劫掠辽东地区。也大约是在这一时期,女真文彻底失传,女真人主要改用蒙古文为书面语言,一少部分则使用汉语。当时女真人已大致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分。其中建州同海西从牡丹江流域逐渐南迁至辽东一带,并定居于此。
明朝面对女真势力的发展,感到极大的威胁,为了加强对女真的控制,巩固其统治,采取“分其枝,离其势,互合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以致女真各部“各自雄长,不相归一”,彼此互相牵制,陷于分裂、混战不休的状态。这给女真各部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统一已成为人心所向。
后金崛起
主词条:建州女真、后金
自元以降,三百多年里,女真人由于涣散分裂,先后隶于元、明君主之下,受尽了压迫剥削。明朝皇帝及文武官将,贱视女真,称其为“东夷”,任意欺凌,百般盘剥。万历十一年(1583年),出身建州左卫指挥使世家的努尔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误杀,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他之后建国称汗的道路。
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 后加授龙虎将军。与之前一味臣服或选择同明朝直接对抗的诸多女真领袖不同,努尔哈赤起初仍然依靠明廷所授予的官职来发展自己的实力,表面称臣,暗中称雄,很好地利用时局,逐渐在大体上统一女真、降服临近蒙古诸部。期间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以凝聚部众,八旗制的确立,标志着统一女真各部的宏伟事业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还令手下学者额尔德尼和大臣噶盖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新的文字来拼读满文,逐渐解决了当时女真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正式誓师伐明,其后接连攻克开原、铁岭、辽阳、沈阳等地,并迁都沈阳。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之后,一方面下令收养归降汉人,另一方面却推行剃发、大量迁民、清查粮食、征发差役等弊政,激起了辽东汉人的反抗,他们有的逃亡,有的则针对女真人采取投毒、袭杀、暴乱等反抗方式,给后金在辽沈地区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对此,努尔哈赤采取了强力镇压的手段,许多汉人被杀,剩余则降为奴仆,编入庄田。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失利后不久去世,继任者皇太极恢复了部分汉人的原有待遇,同时开科取儒,使得汉人地位获得显著提高,缓和了后金内部女真同汉人之间的矛盾。皇太极还将后金所属汉人和蒙古人等也一同编入八旗制度,创建了汉军和蒙古八旗。他们同满洲一样,也被称作旗人。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诸申为满洲。
崇德元年(1636年),又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去汗号而称帝,并改元“崇德”,追尊其父努尔哈赤为清太祖。在皇太极统治时期,他曾几次率军绕道蒙古攻打北京等地,但终因明朝关宁锦防线的阻隔,始终无法对关内地区进行有效控制。
清朝时期
主词条:清朝、满族
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农民军激战于山海关。吴三桂以“材帛”、“割地”为条件向后金求援,多尔衮率满洲清军入关参战,并正式迁都北京,征服全国,开始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统治。
康熙元年(1662年),世祖福临崩。圣祖玄烨继位,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史称“康乾盛世”。在维护祖国统一,抗击外国侵略方面,清朝前期的功绩不可否定。从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以前,通过平定“三藩”与准噶尔部贵族分裂集团,以及统一台湾等国内战争,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特别是通过历次制止外国侵略的自卫战争,巩固了中国的边疆;又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中经雍正一朝对西南各省进行的大规模“改土归流”和乾隆一朝设制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确定了对全国各地区由中央直接派员进行管辖而又适合各地特点的地方行政制度。因而,在鸦片战争以前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疆域范围,而且有完整的稳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巩固和确立中国统一和领土主权,起了关键的作用。这是中国各民族共同树立的伟大历史功绩,同时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处于组织和统帅的历史地位,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道光二十二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开始被列强侵害,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不满情绪增加,国家每况愈下,各民族起义四起,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极大的动摇了满族的统治基础。虽然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部分满族统治阶级和汉族大臣企图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庚子后新政(俗称清末新政)等手段先后图强,可惜均以失败告终。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此后满洲族改称“满族”,解放后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满族到了今天仍主要聚居于中国东北、华北一带,散居全国。
文化(文学)
进入中原后,抢劫到大批汉族图书,一批汉族文人前来归附,使女真文化发展起来。女真贵族自幼学习汉族语 文和各种文化知识,朝廷还采用骈体文写诏谕和奏章。唐、宋诗词,也是金朝宫廷文学的主要形式。女真贵族完颜踌,能诗善画,他在《思归诗》中有“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这样颇为风趣的诗句。
文字
主词条:女真文
女真人起初并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也懂契丹语。在破辽后,完颜阿骨打才掌握契丹文及汉文,并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几乎全用契丹文,但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于是,阿骨打便命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以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天辅三年(1119年)诏令颁行,这就是后来的女真大字。20年后的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了另一种女真文字,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时颁字诏称:“百姓诰命,女直、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汉人。”
这时,女真大字开始用于官方文件,而小字还待修订,直到皇统五年(1145年)才开始使用。到此时,女真大小字与契丹文、汉文一道并行金国;海陵朝开始有女真、契丹字书写测试。世宗朝颁行女真字经书并多层级选拔贵族子弟汇集中都(今北京)集中教习,且于大定十三年(1173年)建立女真进士策、诗会试制度,兼设女真国子学及诸路府学。
哀宗时女真小字入传朝鲜半岛,金亡后仅留居东北故地的女真诸部中尚有上层人士精通女真文。在与明朝政府交通往来时,女真人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设四夷馆及后来的会同馆,设专人学习女真字以应付交往需要,现存由两馆所编的《女真译语》便是明证。15世纪中叶,蒙古文化对女真人影响加剧,女真人渐习蒙古语文,并借以书写自己的语言,女真文终于弛废不传。
金朝创制女真字的主要目的是宣示民族国家的形象,故而在女真字制成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的书写,直到金朝中后期的12世纪,才用这两套文字将汉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亡之后,此文字仍然继续使用于今中国东北女真各部,金国文字是东北通古斯诸部的沟通媒介,由此亦可推断女真文字的实际使用时间应该为400多年。一直到15世纪中叶女真崛起,努尔哈赤创造无圈点满文才逐渐停止使用。传世至今的女真文字总量不多,且以大字为多(对此亦有不同看法)。女真文文献形式有图书、碑铭、铜镜、印鉴、题记等。
宗教→萨满教
女真族人和世界其它民族相同,经历了其原始宗教的信仰阶段,这就是女真人初期再现出来的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是为多神教的表达形式萨满教。活动于东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多信天道,主张万物有灵,在诸种神灵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后皆“斋戒”。还有于月望祭七星的习俗。此为萨满教产生的由来。金政权建立以后,萨满教并没有消失,仍然继续在上京一带流传。由女真风俗而流传下来拜天之礼俗,发展为帝王之礼,更趋完备。
佛教
金政权建立之后,女真人在流人和契丹人的影响之下,很快地接受了佛教思想,信之甚笃,奉之虔诚,佛教遂发展起来。
在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十月,就已经有了金上京最早的寺庙庆元寺,在不久之后,金太宗即皈依佛门。到了金熙宗时,佛教逐渐受到女真统治者的重视,金上京城内外广修佛寺,讲经活动日益增多,女真上层贵族以及平民百姓,都信仰佛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金之佛教与汉人同,男方出家谓僧,女子则谓尼。僧尼的等级森严,从称号、服饰、人从上都有区别,且权力很大。在京僧,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郡曰都纲,县曰维那。披剃威仪与南宋一样。在京之国师,威仪如五者,穿红袈裟,升堂问话和讲经,与南朝等;僧录、僧正必择其道行高者,限三年为一任,任满则另选高人;在郡县官府的僧人,则给他们配备从人,和尚或尼姑有犯戒、犯罪等,由他们处理,也是三年一换。熙宗时期,佛教的势力继续发展。皇室与寺院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海陵王的嫡母徒单皇太后,积极支持佛教活动。
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在建州卫置僧纲司,以女真僧人塔儿马班为都纲。永乐年间,明还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建永宁寺,说明东海女真中也有信佛者。
道教
金朝时期的道教也很发达,其活动和信徒与佛教基本相等。许多北方的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因其失意,遁迹玄门,由之谋求出身,终于演成道教于北方的繁盛,创立了许多新的道教宗派。金统治者迷信,对道教也如佛教的管理,道观遂于各地陆续兴修。在金上京地区兴起的教派主要有太一教、大道教。
乐舞
金朝女真族的歌舞音乐也受中原影响,常用乐器有的箫、琵琶、笙、鼓之类。宫廷乐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类的乐曲。
辽中期公元十一世纪生女真族完颜部徙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繁衍生息,青年男女行歌于途中对歌求偶,产生《女真恋歌》、《鹧鸪曲》;金建国后(1115年),《臻蓬蓬歌》入主中原,成为汉族官民效仿的流行歌舞,元代称之为倒啦,明清称蹦蹦,碰碰歌,建国后改为“二人转”。
经济→农业
女真族在夺取了辽朝政权以后,强令中原人口搬迁到黑龙江流域。人来多了以后,农业生产技术有所发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一带,不仅种植五谷和蔬菜,还从外地移植回鹘豆、西瓜、红芍药、桃树、李树。
女真在建国之初就确定了发展农业的方针,提倡不忘稼穑的艰难,所到之处屯种,轻徭薄赋以劝农,特别是金太宗在对宋战争已取得胜利之后,把奖励农桑作为恢复生产的主要政策。从太宗起经熙宗、海陵王到世宗大定、章宗明昌,北方各族人民在较为安定的生产环境中,从事正常的生产劳动,使北方农业逐渐走向恢复、发展和繁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天下治平,四民安居”,号称“小康”。
金朝在东北农业开发史中是承前启后的,占有重要的一页。金朝女真兴起,以其地为“内地”,称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以此为中心空前地开发和发展了东北边疆地区的农业,成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农业经济开发区,南与咸平(今辽宁开原北)、东京(今辽阳)、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连。
牧业
牧业在女真部族的社会生产中长期占着重要地位。随着铁器的出现和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农业不断发展并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但牧业仍占有重要地位,并由迁徙不常的游牧向较高的定居的牧业发展。生女真在建国前有着相当繁荣的牧业,《金史·世纪》记载:腊醅、麻产时常掠取拉林河及穆宗的牧马,交结诸部,因此两部时常发生战争。
辽圣宗统和四年(986年)讨伐女真所获生口 10余万,马20余万及诸物。太平六年(1025年),黄翩入女真界徇地,俘获人、马、牛、豕,不可胜数。金占领辽契丹人活动的草原地区,增大了牧业在社会中的成分,对牧业的发展是相当重视的。
手工业
金兵从中原大肆掳掠木匠、造船匠,来自中原的工匠广泛运用中原建筑的工艺流程和风格。开矿、冶炼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矿洞、冶铁炉、金银制品、陶瓷烧制、铁制农具的生产技术都超过辽朝,但与中原的质量还有不及。如铸铜以铜镜居多,工艺一般虽较粗糙,不过也有像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双龙纹铜镜这样的精品。
社会·组织
主词条:猛安谋克、八旗制度
女真部落联盟发展的层次,最初是把亲近的分散的氏族部落联合起来,出现众多的地方的小联盟,其次是把分散的不持久的小联盟结集成为大的联盟,最后以完颜部为核心,统一为一个巩固持久的庞大的联盟,这样国家就即将产生了。在女真军事部落联盟时,存在着由氏族贵族组成的贵族议事会和人民大会。在女真氏族社会的氏族部落中,出现了私人家族的家兵和部落兵——猛安、谋克。开始是非常设的,后来发展为常设的军队。在女真社会中,当时还没有出现私人土地所有制,但家族的占有制已经出现,土地所有制的最高权限向国家的代表者君主集中,这也是土地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勃堇与勃极烈成为国家的一般官吏与高级官吏,史称为官人和大官人。
到了明朝末期,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渊源于女真人长期流行的牛录制。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对牛录制度进行了改革,他将陆续编立的牛录,定为三百丁为一牛录,旗分黄、白、红、蓝四色。万历四十三年,“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婚姻
一夫一妻制是明朝女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已出现一夫多妻制,也残存群婚制。过多妻生活的,多为部落首领和富有户。像建州卫酋长李满住有三妻,原分别为斡朵里、兀良哈、火刺温人。残存群婚制的,主要是处于边远地区的一些东海女真部落。乞列迷人“若娶其姊,则姊以下皆随为妾”;与苦兀相邻的部落里,流行朋友至家,“馈之艳妻,去则归之”。当然,在建州、海西女真社会也有群婚制残余,如建州女真人嫁娶“不择族类”,有父死子妻其后母,兄死弟妻其嫂之俗;海西女真哈达部酋长王台死后,其子康古陆即以其后母温姐为妻。此外,女真社会普遍流行早婚,“年及十岁即娶”。后来,海西女真改为至十七八岁成婚,建州女真直到皇太极时代才规定,女子未及12岁而嫁者“罪之”。成婚前先有“约婚”(定婚)。约婚后,男家需向女家纳甲胄、牛马、奴婢等彩礼,已出现有的贫困户至10年未纳足彩礼而不能成婚者。
丧葬
丧葬人死,建州女真是停丧于家,杀牛以祭,3日后择向阳处葬之。葬时,有将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及乘马随葬之风,随葬马是杀后去其肉而葬其皮。海西女真流行树葬(风葬),择大树置尸于上,随葬之马皮、尾和脚及生前所用弓箭等物挂于树。东海女真诸部落葬俗比较原始,除有树葬外,苦兀人父母死后,去其肠胃,将尸体曝晒干,出入背之于身,饮食必祭,3年后才“弃之”。乞列迷男女老死,“刳其腹焚之,以灰骨夹于木植之”;溺水死者,以鱼叉叉其尸,用海豹皮包而埋之。示意可变海豹;被熊虎咬死者,“裸踯其尸作熊虎势”,令人用箭射尸,带箭埋之,示意可变熊虎。
民族关系→
与蒙古
女真与蒙古族间的经济关系,主要反映在蒙古贵族对女真统属关系的来往中。首先,元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女真人的管理,在其居住区内恢复了辽金时期的旧驿道,使处于黑龙江口的女真人西通蒙古地区,南达元大都(今北京市)。其次,蒙古贵族在女真地区提倡屯田耕种,扶助农耕,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农业发展。屯田处所,除前已述及的肇州及水达达屯田万户府外,还有不少女真人被迁到滨州、辽河、庆云等处专事耕耘,元朝发给农具、耕牛。如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诏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三万人牛畜、田器”。总之,上述种种,从蒙古贵族方面说,虽是为了巩固对女真人的统治,但也客观上促进了女真与蒙古等族的交往和女真社会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女真人的生活安定。
女真输出的物品,是每年向元朝缴纳的粮食、布匹、青鼠皮等皮货、海东青、珍珠。女真人输出的土特产品,不仅满足了蒙古贵族的奢侈享乐,也丰富了蒙古军士及一般牧民的生活需要。
女真与蒙古的关系还有另一面,即对女真人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迫使多次起兵反抗。元世祖时,“女直”与水达达趁乃颜叛乱之机,与乃颜“连结”,反抗蒙古贵族的统治。元末,有居于辽东的女真人锁火奴兴兵起义,宣称为“大金子孙”,虽都被蒙古贵族镇压下去,但冲击了元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与高丽
不少女真人和高丽人长期交错居住,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交往关系。女真人从高丽人方面学得先进生产技术和易得耕牛、铁等生产、生活资料,高丽人则从女真方面换得生活所需的皮货等物品。杂居的地区主要有两处:一是合兰府境内(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地区),直到明初,这里还是“女直、鞑靼(即水达达)、高丽人”共同生息的主要场所。二是今辽河以东地区,像沈州(今沈阳市)、辽河、庆云等地,或共居一地,或同于一处屯田。女真人与高丽国境内的居民亦有交往,主要是居于合兰府境内的女真人。在蒙古与高丽争战之时,常入高丽国北境“剽掠”,有时多达3000人(朝鲜史籍称为东真兵)。当蒙古贵族征服高丽国后,高丽国成了蒙古汗国的臣属国,蒙古贵族下令禁止女真人“侵轶高丽国民”,不准“入高丽界剽掠”,使女真与高丽国民的交往,恢复正常。后来,女真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元王朝或向高丽国借粮,或令高丽国王运粟赈之。
后裔→中国大陆
除女真族的直系后裔满族外,尚有:甘肃省泾川县泾河北岸尚存一女真族后裔群聚村落,全村约有3000余人,绝大部分姓完颜。村民都自称自己是女真人完颜部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女真习俗,例如每逢年节都要集体到完颜宗祠祭祖、跳萨满舞等。
据甘肃省政协主席张怀群和泾川县完颜满族联谊会会长完颜斌表示:据考证800多年前的金熙宗时期,泾川一带就是宗弼的领地。完颜宗弼死后,海陵王就杀了完颜宗弼之子完颜亨。亨的家人迁居在九顶梅花山下。金朝末代皇帝完颜承麟的墓也在那里。
河南共有5000多名姓完颜的女真后裔,分布在马铺、老庄、太清、贾滩、杨湖口等五乡九村,共750余户,近3000人。汝州市完颜庄、许昌县完门村尚有2000余人,是从鹿邑迁入的。
鹿邑女真后裔本为完颜氏,后改姓完氏。据《完氏宗谱》记载,他们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而来的。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颜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东,现有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10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
台湾
台湾有女真族的后裔,在彰化县福兴乡的“粘厝庄”,是台湾唯一的“生女真族”,彰化县福兴乡“粘厝”居民,经台湾省文献委员会证实,是由东北吉林附近,金朝时代开始向南迁,最后至台湾垦荒。在福兴乡粘厝村的四、五百户人家,其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粘姓,因此外人称为“粘厝村”,或“粘厝庄”。“粘厝”就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后代子孙。而粘姓始祖为粘罕,台湾大学教授王德毅博士说:女真部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汉化,纷纷改姓,“完颜粘”这一支系,却以名为姓,此为粘姓的由来。这支粘姓女真族原先住在东北吉林附近,金朝时代迁到河南宜阳,山东莱阳一带到了第八代,其中一支为了逃避元末战乱‧始迁到福建泉州府晋江县衙口镇一带,与清初名将施琅的先世宗族,比邻而居,粘、施两族因而通婚,一直到18世纪,清廷鼓励移垦台湾,粘姓二十二代子孙粘萼,率领部分族人东迁台湾鹿港西南海边,当时一片荒凉,后来子孙繁衍,粘姓多了,就以村中居民姓氏,命名为粘厝,而今分为“顶粘”和“厦粘”两村。
依据嘉义大学教授王永一博士长期对女真族研究而分析说:当然,台湾境内也有许多非粘姓的女真族后裔,也自认非满族的女真族后裔,以及非满族的锡伯族后裔。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9科技管理研究所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sān huáng......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21 18:18:19科技管理研究所“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
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6 16:16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华文明五千年:兴于炎黄,成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
万里长城十三关,甘肃占三关!终于收集齐了?快看看!政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08-09 10:10科技管理研究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一、传......
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族,那么汉朝之前叫什么?名字有点霸气!2022-10-19 18:5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秦时明月汉时......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5 00:3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古代书......
中国史学开山鼻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文学大家——司马迁与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李陵(西汉历史人物)
05-06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04-10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朝代、皇帝)盘点中国历史上五个令人无比痛心的朝代!(全文)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都是什么下场?
08-17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权机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全文介绍
03-17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事。
08-19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全文介绍
02-25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04-25卫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周朝诸候之卫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全文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