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它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它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度。
中文名:社会主义制度
外文名:socialist system
相对定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
性质:政治经济制度
目的: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基本要素
中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后确立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在历代领导人任期内被不断地塑造着。有别于西方国家建立在社会契约上的理论为先制度为后的制度发展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一边实践一边发展理论。
它有几大特点: 一是政府能够统筹的资源多,倾向于”家政府“,因此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是市场制度仍然不够成熟,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发展不太平衡;
三是意识形态高度统一;
四是公民社会发展不够成熟,民众自治意识仍较为薄弱。
在21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能靠统筹安排的优势较快的实现经济增长,基本目标是让人民生活能普遍富裕。但是,政治制度发展与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社会矛盾不能妥善解决,尚未在经济,政治,公民素养等方面齐头并进地发展现代国家。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有三个基本要素:公有制;计划经济;民主。(但实际上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制度内容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关书籍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新中国60年,是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的60年。中国不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既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注重加强宏观调控,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经过60年奋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中国的果断决策和政策效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新中国70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70年。中国从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面对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国展现出的紧急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和巨大威力。许多国外学者由衷地赞叹:“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激发了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6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致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60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展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必然要求。6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岁,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免除,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成就激励斗志,历史昭示真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再一次深刻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繁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充分地利用好这一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就一定能创造更大的辉煌,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
实质意义 1.人民大众在政治上是国家主人,而在国家行政事务上是被管理者;
2.国家政府官员在国家行政事务管理上是领导者;
3.不遵守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分权原则,社会公仆的政府官员就会异化为社会主人而形成恣意妄为的权贵阶层,工农大众就会变成弱势的奴仆阶层。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分权原则,是区分清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地位,以“直选、监督和罢免的社会民主”来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亚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蒙古和内蒙古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性质却是千差万别的,蒙古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的全称叫做蒙古国,而内蒙古却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这两个地方却有着很多的联系,毕竟从名称上面就能感觉到它们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
可是相较而言内蒙古的知名度更高一些,这也使的蒙古国的存在感很低,不过蒙古国却是亚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很多人应该很惊讶于亚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居然不是中国吧,按照时间来看1924年的时候蒙古国就通过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社会主义,而中国则是在1949年的时候新中国成立时才正式开始社会主义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蒙古国的地理位置,蒙古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四周都是陆地,而且蒙古国的内陆位置还比较的特殊,那就是被中国和俄罗斯包围着,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国土版图是一只昂首挺胸的公鸡模样。
蒙古国正好就是卡在了公鸡的脖子和脊背处,而且亚欧大陆版图也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蒙古国就被包围在了中国和俄罗斯中间。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蒙古国既然被中俄包围着,那么蒙古国应该也是一个袖珍国家吧。
可是恰恰与之相反蒙古国的国土面积并不小,而且还名列世界第17位,如果展开一份世界地图来看的话可能真的会觉得蒙古国不大,那是因为在他旁边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可是数一数二的领土面积大国,所以蒙古国才会让人觉得是小国。
蒙古国一直在中国和俄罗斯中间求生存那么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肯定也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先来看一看蒙古国和中国的关系,在我国人民的印象中蒙古国应该和内蒙古没有太大的差别,就是游牧民族的特点,而蒙古最有名的人物也就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忽必烈了。
在古代蒙古一直是割据分裂的状态,匈奴、鲜卑、契丹等等民族都先后统治过蒙古,直到1206年的时候蒙古随着成吉思汗的出现才实现了统一,并且成立了蒙古国,这也就是现在蒙古国的前身雏形。
再后来成吉思汗的儿子忽必烈觉得只统一了蒙古各民族不足以满足他的理想,于是就带领着蒙古人向南不断地征战扩张,最后建立了元朝。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朝代,因为毕竟那个时期的蒙古国也是属于中国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元朝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只不过元朝后期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民不聊生,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引发了农民起义,这场农民起义就是后来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战败以后得蒙古人又退回了蒙古不过却时常在明朝边境制造争端冲突。
再后来中国大陆又迎来了第二个少数民族的统治,那就是大清王朝时代,统治者是满族人,随着大清朝的建立蒙古再一次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成为了中国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清朝之后的中国就结束了封建统治,原因自然不必多说。
1911年的时候蒙古国得以再次独立,只不过天下大乱的时代,蒙古国的独立并没有得到国际的认可,直到十年后的1921年蒙古国在苏联的协助或者说是控制下独立。
三年后又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这就是亚洲国家中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只不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还是没能得到国际的认可,还一直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下。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放弃
蒙古人民共和国一直没有得到国际的认可这可能也是后来蒙古国在国际上的认知度这么低的一个原因吧。自从1921年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后大概用了40年的时候蒙古人民共和国才被国际认可,原因就是这一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有幸加入了联合国。
这其中是离不开苏联的帮助的,毕竟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也是苏联一手操办的,而且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一时间做的事情就是和中国断绝了关系,或许是考虑到历史上纠缠不休的原因,所以蒙古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与中国断绝关系之后蒙古就彻底地完全依赖上了苏联,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完全依赖另一个国家的带动,这是一种寄生关系,十分的不可靠,一旦被寄生的国家出现意外那么这个寄生国家又怎么可能幸免于难呢?
于是到了1991年的时候这种寄生关系遭到了巨大的考验,苏联解体了,这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宣布解体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尤其是蒙古,他们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方向,也彻底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毕竟当时蒙古很多的物资和制度都是依赖苏联的提供,就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是苏联给的,所以苏联的解体对蒙古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也是导致蒙古放弃社会主义的一个直接原因。
与此同时的另一个国家也就是中国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国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国虽然也以苏联为榜样。
但是绝对不会将自己的发展完全的复制或者是依靠苏联的制度,这就是中国人最厉害的地方,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并且善于思考总结。蒙古就是输在了一点上。当然蒙古放弃社会主义也不仅仅是因为苏联解体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国家的影响。
当初蒙古独立的时候因为想要抱苏联大腿所以就断绝了与中国的关系,可是苏联解体了大腿就没有了,所以蒙古就需要再寻找另一条大腿。
当时世界上比较有能力成为大腿的就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有一个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两个对象蒙古其实都是有考虑的,只不过蒙古没有选择中国原因也很明显,第一就是当初自己毅然决然的单方面与我国断了关系,现在要是再回头就有些丢面子,再有蒙古也觉得我国会对他们不利所以没选中国也是意料之中的。
所以没有选择中国的蒙古自然就看中了西方国家这条大腿,其实早在蒙古还依附苏联的时候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已经想办法渗透蒙古了,还向蒙古输送他们的“和平演变”思想,所以慢慢的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就印入了蒙古的脑海中。
再加上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期出现了很多的政党尤其是民主党,它的性质就是与人民革命党相反的政党,也就是资本主义党派,两个党派此消彼长慢慢的民主党就占据了上风,苏联解体之后民主党更是抓住了机会加速蒙古的转型。
那个时候蒙古也明白了自己能选择的就只有西方国家了,同时他们也知道自己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以这种身份去投靠西方国家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于是放弃社会主义就是他们首要的事情。
于是从1924年正式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到1992年彻底结束社会主义制度,蒙古用了58年的时间,也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放弃社会主义的国家。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为人民服务:贯穿百年党史的一根红线
政务: 2021-05-15 18:3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012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雪前往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在这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上,总书记深情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贯穿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
这让人不由想起了《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我们不妨把目光拉回到70多年前,重温它的思想光芒。
《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演。9月21日,讲演内容以新闻稿的形式在《解放日报》发表,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是毛泽东著作的经典名篇。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就参加了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艰苦卓绝的长征,数次爬雪山、过草地,屡立战功,多次负伤。他工作勤勤恳恳,不计个人名利。
1942年,因部队整编,他由班长改到中央警备团当战士,在延安枣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
1944年夏,为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张思德主动报名到离延安20多里路的安塞执行烧炭任务,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9月5日,炭窑在雨中突然坍塌,危急时刻,张思德奋力把战友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牺牲时年仅29岁。
得知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心情十分悲痛,提出要为张思德开追悼会,他要参加并讲话。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事情经常发生,张思德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也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迹,毛泽东之所以为这样一个普通战士举行追悼会并发表讲话,有着特殊的深远考虑。
1944年,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到安塞烧木炭。9月5日,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张思德将另一名战士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光荣殉职。图为和战友一起烧炭的张思德(左),这是他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当年亲历张思德追悼会的同志回忆说:“张思德同志牺牲后,警备团的战士有些议论:老红军,经过长征,负过伤,最艰苦的环境都过来了,因到山中烧炭被崩塌的炭窑砸死了,太不值得! 这个情况被毛主席知道了,引发毛主席参加追悼会,并发表了那样一篇关系人生价值的极其重要的讲话。”
追悼会于1944年9月8日下午举行。当年的《解放日报》报道,“到会者千余人”,追悼会开始后,“毛主席缓步登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示敬意”。
在随后的讲话中,毛泽东从践行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张思德同志,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毛泽东接着引用了古代文学家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阐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这篇文章的中心表达,处处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后来,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又对“为人民服务”作了全面系统的阐发,深刻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党的七大党章首次增加了总纲部分,并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进其中。
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1944年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奋斗。图为中南海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金色大字。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70多年来,《为人民服务》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褪色,反而穿越时空,照亮我们党的步步征程。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表达着对人民的无限挚爱,彰显出人民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时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深刻揭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真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经常问问自己,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始终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记在心间、扛在肩头,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