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16:16 来源: 编辑:admin
“中华民族”概念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三个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政务:2022-06-15 15:37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概念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三个事件值得特别关注:一...
“中华民族”概念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三个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
政务:2022-06-15 15:37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概念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三个事件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
二是1939年,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首次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引发学界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大讨论;
三是1988年,费孝通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提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
这三个事件在“中华民族”概念的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中华民族”概念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对“中华民族”概念的阐释,为我们在新时代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启示。
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对“中华民族”概念的阐释
1902年,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此前,他曾发表一系列纵论中国历史的论文,提出了“中国民族”等含有中国民族总体意义的词汇。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并在1905年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比较正式地使用了“中华民族”概念。
1922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再次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及内部各种复杂成分进行全面研究。此文中,梁启超把“对他而自觉为我”的“民族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这一阐释不但符合梁启超求同胞团结一体以“御他族”的初衷,也与他先前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进行整体观察所形成的“中国民族”等思路契合。
1939年,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危亡之际,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学理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华民族”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的称呼虽然近代才出现,但作为一个实体,它的存在却已有几千年。“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一语道出中华民族的本质与精髓,即中国各民族一体。这对认识“中华民族”概念,既是学理上的升华,也是内涵的丰富与拓展。
1988年,费孝通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阐述,无论是历史视角、框架内容还是基本论点,均与1939年顾颉刚的论述接近,尤其是关于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的描述,均与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基本论述相吻合。
费孝通并非历史学家,为何在提出和论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时,也同样完全立足于中国整体历史、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来进行论述与阐释?对此,费孝通在1993年有一段含义深刻的回答,“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抄袭西方现存的概念来讲中国历史的事实”“中国民族的实质取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如果硬套西方有关民族的概念,很多地方就不能自圆其说”。
这番话既是费孝通自己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体会,也是对为什么必须从中国历史脉络来认识和阐述“中华民族”概念的一个回答。
“中华民族”概念诞生以来,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三位学术前辈对“中华民族”概念的阐释,尽管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各有侧重和不同,但三人认识“中华民族”概念的学理路径却惊人相似——均从中国历史脉络来认识和阐释“中华民族”概念。原因在于,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根本上是由“中华民族”概念的属性所决定的。换言之,唯有从中国历史脉络出发,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概念。
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从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有关“中华民族”的论述与阐释,可以清楚看到两个突出的共识:
第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实体,并非是近代才出现的,而是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梁启超指出:“甲时代所谓夷狄者,乙时代已全部或一部编入诸夏之范围。……如是递续编入,递续接触,而今日硕大无朋之中华民族,遂得以成立。”
顾颉刚认为“中华民族”的称呼虽然近代才说出来,但其存在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费孝通用“自在”与“自觉”来区分中华民族发展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第二,中华民族具有混合、交融之特性。梁启超认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顾颉刚指出,“整部的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就是内外各族的融合问题”。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则作了这样的概括: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三人之所以能在以上两点产生高度共识,原因在于他们均从中国历史脉络来认识“中华民族”概念,这是他们基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洞悉得出的真知灼见。各民族交融汇聚是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的一个主流,中华民族正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融汇聚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这正是唯有从中国历史脉络出发才能真正认识“中华民族”概念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趋势异常明显:
第一,中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总体趋势,是朝着民族关系愈来愈密切,民族混合与交融程度愈来愈深,愈来愈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方向发展。这个日益紧密联系的整体,正是费孝通所言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
第二,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总体趋势是由松散到紧密、由多元趋向一体,因此,中华文明事实上是由中国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诚如历史学家翁独健指出:
“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不是由某一个民族创造的,而是由我国所有民族(包括历史上已消失的民族)共同创造的。”
这种由所有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即经济与文化),同样成为让中华民族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紧密联结的纽带。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并且日益紧密联结的中华民族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正是近代“中华民族”概念赖以产生并被广泛认同的历史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顾颉刚认为,民族是“营共同生活,有共同利害,具团结情绪的人们而言”“民族就是一个有着团结情绪的人民团体,只要能共安乐、同患难的便是,文化、语言、体质倘能混合无间,固然很好,即便不能,亦无碍其为一个民族”。这也正是顾颉刚所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中“民族”一词的含义。
顾颉刚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民族”一词意涵的。对于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地区及人群而言,“民族”的内涵均与其历史密不可分。正如费孝通所言:“中国民族的实质取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其中显然已饱含对顾颉刚当年“中华民族是一个”观点中“民族”一词内涵的深刻理解。
中国数千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既有民族间的和平交往,也伴随着战争、征服等高昂代价。正如梁启超概括中华民族特征时所言:“此复杂巩固之民族,乃出极大之代价所构成。”历史上各民族混合、交融与凝聚的过程,不但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的历史记忆,也铸就了共同的历史命运。近代以后,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开始“深深认识到他们的共同命运”,由此唤醒有“共同命运”的整体之自我意识。
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宗教等因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概念的产生、传播并为中国社会所接纳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固然是由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即外部刺激所催化的,但其内在的基础却是数千年各民族交融汇聚形成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由共同的疆域、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精神联结起来的民族实体。
梳理“中华民族”概念的几点启示
从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论述与阐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从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三人均从中国历史的视阈提出和阐释“中华民族”概念来看,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与中国历史密不可分。三人从中国历史脉络探讨和认识中华民族,形成了两个重要共识:一是尽管“中华民族”概念是20世纪初产生的,但中华民族作为实体却并非是近代出现的,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二是中华民族具有混合、交融的特性。
第二,“中华民族”概念的本质是中国各民族一体。这“一体”并非出自近代的建构,而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融汇聚的产物。中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总体趋势是朝着各民族日益接近、相互吸取、相互依存、彼此密不可分的整体的方向演进。这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发展历程,使中华民族不但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也铸就了共同命运。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深深认识到共同命运,开始由“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转化。
第三,过分拘泥和纠缠于狭义的“民族”定义,有碍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费孝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抄袭西方现存的概念来讲中国历史的事实”“如果硬套西方有关民族的概念,很多地方就不能自圆其说”。从很大意义上说,由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正是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三位前辈大师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附:
我国的朝代更替你还记得吗?来吧,一起再重温一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1-12-31 19:50科技管理研究所
我国自黄帝开始到现在,中华文明延续了大约五千年,祖国的大地上曾经建立起过很多政权,历经了很多朝代。
01.夏: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约公元前1600年,延续近500年,由大禹建立,我们被称为华夏民族,中国人最早被称为夏人都和夏朝有很大的关系。
02.商:商朝是我国第二个朝代,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延续500多年,经历“先商”“早商”“晚商”三个时期,商汤(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
03.周:周朝大约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延续将近800年,分为西周和东周。周朝的奠基者是周文王姬昌,由周武王姬发建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于公元前771年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的500年为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04.秦: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由秦始皇嬴政建立,虽然只延续14年,传了两代,但是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年来群雄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05.汉:汉朝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延续400多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汉朝开辟“丝绸之路”,一度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国家,华夏民族自汉朝后成为汉族。
06.三国:三国是从220到280年,处于汉朝和晋朝之间的这段时间,主要是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07.晋:晋朝从266年到420年,由西晋和东晋组成。曹魏政权被司马懿的后代篡夺,之后相继灭掉蜀、吴,改国为晋。
08.五胡十六国:西晋灭亡后的100多年间,先后出现了十六个政权,分别是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两赵(前赵、后赵)、夏以及成汉。这个时期多民族混合,促使各民族接受汉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
09.南北朝:南北朝从420年到589年,南北分裂,南朝从刘裕建立南朝宋开始,经历南朝齐、南朝梁,到南朝陈灭亡。北朝从北魏开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替代,最后北周灭北齐。
10.隋:隋朝从581年到618年,北朝的北周皇帝禅让给杨坚,杨坚灭掉南朝的南朝陈,实现南北统一,隋文帝杨坚改国号“隋”。
11.唐:唐朝从618年到907年,延续将近300年,由唐高祖李渊建立,先后开创开元之治、永徽之治,到达玄宗开元盛世,大唐被推向鼎盛。唐朝是当时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国人被海外称为“唐人”。
12.五代十国:五代从907年到960年,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十国从902年到979年,存在过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
13.宋:宋朝从960年到1279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14.元:元朝从1271年到1368年,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权。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先后灭掉西夏和金,三次西征,使版图进一步扩大,曾一时称霸欧亚大陆,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15.明: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是我国最后一个汉族政权,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国力一度强盛,是继汉唐之后的又一盛世时期。
16.清:清朝从1636年到1912年,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他的第八子皇太极改国号“大清”。清朝统一多民族,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为我国主权完整做了很大贡献。
附:
历代亡国之君在位多久,元朝38年,清朝4年,金国只有1小时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14 10:49科技管理研究所
亡国之君,在古代很常见,毕竟古代有太多的政权和王朝。不过亡国之君和亡国之君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在在位时间上就不一样。有些亡国之君在位时间很长,一些很短。我们今天看一下历代王朝之君的在位时间。
秦朝:46天
秦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子婴。赵高杀了秦二世之后,立子婴为君。不过子婴是秦王,并不是皇帝。秦二世是秦朝最后一个皇帝。因此才说秦历二世而亡。子婴是在诛杀赵高后登基的。虽然他诛杀了赵高,不过却没有时间挽救秦朝了。当时秦朝主力消耗殆尽,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刘邦带领的起义军距咸阳越来越近。子婴在位46天后,派人向刘邦投降,秦朝正式灭亡。不过子婴的下场并不好,项羽进入咸阳后,子婴被项羽杀害。不管怎么说,当时杀主动投降的国君都不厚道。
西汉:4年
西汉的亡国之君是汉平帝刘衎。刘衎虽然是西汉的亡国之君,却不应该对西汉的灭亡负责,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是个傀儡,不掌握任何大权。刘衎是汉哀帝的儿子,不过汉哀帝去世后,他在王莽的拥立下即位。刘衎在位四年后就去世了,有人说是王莽杀死的。从王莽后面的作为上看,他极有可能是被王莽杀死的。
东汉:32年
东汉的亡国之君是汉献帝刘协。作为亡国之君,刘协在位时间确实久,不过他的一生非常憋屈,自始至终都是傀儡。他是在董卓的拥立下登基的,董卓被杀后,他被李傕和郭汜挟持。再之后,他被受制于曹操。曹操去世后,受制于曹丕。公元220年,被曹丕逼迫禅让。汉献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东汉的灭亡和他没任何关系。而且汉献帝还是个很聪明的皇帝,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汉献帝禅让后结局还不错,有自己的领地。在自己的封地内依然可以做自己的皇帝。可以说,是亡国之君中下场最好的。
西晋:3年
西晋的亡国之君是晋愍帝司马邺。晋愍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也不应该对西晋的灭亡负责。西晋灭亡的主要责任在于晋惠帝,西晋在他的统治下出现八王之乱,之后才有五胡乱华。永嘉之乱后,晋怀帝被抓,晋愍帝才成为皇帝的。316年,汉赵刘曜攻打长安。晋愍帝在食断粮绝的情况下,投降汉赵。不过投降后的晋愍帝过的并不好,受尽屈辱,最后被杀,死的是非常憋屈。
东晋:2年
东晋的亡国之君是晋恭帝司马德文。司马德文和西晋的晋愍帝、东汉的汉献帝、西汉的汉平帝一样,都是傀儡。司马德文是在刘裕的扶持下登基的,他登基之前刘裕都掌控东晋大权了。登基之后两年,就被刘裕逼迫禅让了。禅让后不久,就被刘裕派人杀死了。这个国家之君和上面的一样,都很憋屈,毕竟他们什么都没做。国家灭亡也不是他引起的,而自己却成了亡国之君,还付出生命代价。
隋朝:14年
隋朝的亡国之君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是著名的隋炀帝,很多评说演义都说这个皇帝。隋炀帝对隋朝的灭亡绝对要付主要责任,如果不是他,隋朝绝不会灭亡。当然,史书上对隋炀帝还是有很大争议的。毕竟他做了很多很重要的事,只不过是时机不对而已。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隋朝灭亡。后面在东突厥的支持下,杨政道建立了后隋,不过史书上并不承认这个政权。毕竟这个政权是在东突厥境内成立的,完全是傀儡。
唐朝:3年
唐朝的亡国之君是唐景宗李柷,不过他和很多亡国之君一样,也都是傀儡。李柷登基前,唐朝中央已经被朱温掌控了。至于地方,到处都是诸侯,军阀掌控了地方,他们早就不听从中央指挥。907年,朱温强迫李柷禅让。不过禅让后的李柷并不好过,没多久就被朱温派人杀害了。
北宋:1年
北宋的亡国之君是宋钦宗赵桓。宋钦宗和前面的亡国之君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因为北宋的灭亡不能说和他没关系,也不能说和他有关系。宋钦宗是在自己的父亲宋徽宗禅让下成皇帝的。当时金国进攻北宋,宋徽宗不想当亡国之君,才把皇位让给宋钦宗。不过宋钦宗刚即位的时候确实解决了金国的问题,但后来又处理失误,最终导致北宋灭亡。而宋徽宗、宋钦宗父子都被金国抓走,最终都死在的金国。
南宋:1年
南宋的亡国之君是赵昺,他成为亡国之君可以说是身不由己,不过他的结局却让人敬佩。1276年的时候,元朝已经攻占了南宋首都临安,南宋皇帝投降。之后南宋大臣在南方拥立其他人为帝,继续和元朝对抗。1278年,赵昺被拥立为帝。当时的赵昺只有6岁,只是个孩子。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彻底灭亡。南宋数十万百姓投海自尽,宰相陆秀夫背着赵昺一起投海自尽。就这样,只做了一年皇帝的赵昺为南宋殉国了。
金国:1小时
光看金国的亡国之君只在位一小时,就知道金国亡国和他没任何关系。金国在金宣宗时期都处于风雨飘摇中了,当时蒙古开始崛起,不断进攻金国。金宣宗去世后,金哀宗即位。蒙古不断进攻金国,金国首都都被占领。最后金国君臣守在蔡州,蒙古大军不断进攻这里。金哀宗为了不做亡国之君,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儿子完颜承麟。完颜承麟即位后一个多小时,蔡州就被攻破,完颜承麟本人在乱箭射死。完颜承麟没有庙号,也没有谥号,史书称为金末帝。可以说这个皇帝做得确实憋屈,什么都没做就殉国了。
元朝:38年
元朝的亡国之君是元顺帝,不过说元顺帝是亡国之君,多少有点不合适。1333年,元顺帝登基。他登基之初,元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中了。他当时励精图治,对元朝进行改革,不过最终以失败而告终。1368年,明朝北伐,占领了元大都。不过元顺帝并没有被抓,也没被杀,他带着文武大臣、后宫妃嫔跑到了草原上去,继续做自己的皇帝。他在草原又做了两年皇帝才去世。这样看来,说他是亡国之君多少有点不合适。
明朝:17年
明朝的亡国之君是崇祯帝朱由检。朱由检一共在位17年时间,他应该对明朝灭亡负很大的责任。虽然明朝在万历后期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但朱由检统治了17年,不可能说明朝灭亡和他没任何关系。朱由检虽然想改变明朝,但志大才疏、刚愎自用等,最终导致李自成在1644年攻占明朝。而朱由检煤山自缢殉国了。很多人觉得不管是谁在位,明朝的灭亡都无法避免。不过个人觉得,如果是个明君的话,明朝或许能多存在几年。
清朝:4年
清朝的亡国之君大家都很熟悉,宣统帝溥仪。溥仪1908年登基,登基的 时候只有2岁。此时的清朝距离灭亡不远了。而且溥仪登基后并不掌权,大权是他的父亲载沣以及光绪的皇后隆裕掌控。可以说,清朝灭亡和他没任何关系。1917年的时候,溥仪复辟过,不过没做几天皇帝就被迫退位了。日本占领东北后,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不过一直都是日本人的傀儡。新中国成立后,溥仪成了第一批被特设的人员。1967年,溥仪因病去世。作为皇帝,溥仪的经历可以说是最丰富的。
这就是历代亡国之君的在位时间。其实看到这个我们能发现,绝大多数亡国之君都很无辜,国家灭亡和他们关系不大。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有亡国之君这个身份,可以说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附一:
夏商周时期的五大战役,以下犯上、抵御外敌、兼并之战均由此开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16 17:16科技管理研究所
夏商周时期是华夏文明由萌生到渐趋成熟的一个过程,他们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起各自的政治霸权,形成中国文化早期凝聚与融合的核心,与之相伴随的是创造出了灿烂的军事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军事理论、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夏朝的军队以“众”(即平民)为基础,以奴隶主贵族为核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即人们平时是普通民众,遇到战争的时候,就转变为士兵。商朝的军队由王室贵族担任将领,族邑之长则为各级地方武装的首领,族邑之长平时管理具有平民身份的众人及奴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受商王调遣,率领由众人组成的军队出征作战。西周建立之初,周武王实行了分封制度。对诸侯国的土地和军队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军事上,周王拥有“六军”而大国只能拥有“三军”不能超过“六军”。而这些各有特色的军事制度,为此时期带来了绚丽的军事历史。
1.鸣条之战
简介:夏朝自孔甲继位为夏王以后,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夏桀在位时,国力衰微,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而商经过多代首领努力,已经发展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并积极为灭夏做准备。鸣条之战是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商汤打败夏桀的军队,取而代之成为天下共主。
性质:以下犯上的暴力夺权
影响:成为王朝更迭的标配,史称“汤武革命”。
2.妇好抵抗雅利安人之战
简介:商王武丁的皇后打败雅利安人入侵的战争(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皇后,商朝的兵马大元帅)。
性质:是一场华夏文明抵抗雅利安人入侵的战争(反抗外来入侵)。
影响:妇好打败雅利安人入侵,保护了华夏文明,避免了华夏文明像古印度文明那样出现断层,因为同期有另一支南下的雅利安人经开泊尔山口进入印度半岛,灭亡了古印度文明,并且给印度套上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的紧箍咒至今(据说这支雅利安人逃回欧洲,将玄鸟和龙比作邪恶的物种)。
3.牧野之战
简介: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再加上商纣王的酒池肉林、残害大臣等暴行,引起了各诸侯国纷纷反叛。周武王趁着商朝还未从战争中恢复,率联军一路攻伐,最终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与帝辛军队进行的一场决战。
性质:乘虚而入的以下犯上
影响: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打败帝辛,周得以代商,但是牧野之战最大的影响还是由此而来的分封制。牧野之战后,周武王大规模分封王室和功臣,以达到以藩屏周得目的,至此分封制取代部落制(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地方上分封制取代部落制;甘之战是家天下代替公天下,主要是中央的共主的继承制上由世袭代替由大家选出,但是地方还主要是部落制。牧野之战后地方已经由诸侯国完全代替部落制了)。
4.西周衰落三大战(昭王南征荆楚,穆王东征徐国,和宣王千亩之战)
简介:周昭王时期三征江汉流域的荆楚,第三次征伐的时候,史书记录的比较隐晦,结果是周昭王淹死在汉水,宗周(西安)六师(一师大概3000人)全军覆没。穆王时期,为了减少昭王南征不利的影响,东征西讨,西部一直打到昆仑山,东部征伐苏北的徐国叛乱,但是在征伐徐国的时候,借助了楚国的帮助才赢得了战争,穆王的东征西讨极大的消耗了成周(洛阳)八师的力量。宣王时期,征伐姜戎,在千亩这个地方大败,南方之师(也就是江汉流域各个诸侯国的军队征调到国都受宣王直接领导)覆没。
性质:开拓之战
影响:西周的灭亡的导火索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被申候引犬戎劫掠宗周所灭,但是本质原因还是没有一直、只直属于周王的强大军队,而西周本来有两支强大的军队,分别是宗周六师和成周(洛阳)八师,但是宗周六师在周昭王南征的时候全军覆没了,成周八师在周穆王东征西讨的时候也打光了,到了宣王时期,连南方诸侯的军队也让宣王在千亩之战中被姜戎覆灭了,所以就没有军队可用了,最终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5.长平之战
简介:秦国白起和赵国赵括在长平进行的战略决战,以秦国胜,赵国被坑杀40万降卒告终。
性质:秦统一东方六国的兼并战争
影响:经过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中唯一能够抗衡秦国的赵国被彻底打垮,为秦始皇时期扫六合奠定基础(当时先是魏国被齐国在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打垮,后魏韩联军又被秦国在伊阙之战中打垮,魏国彻底被打废。后来齐国又被五国联军打垮,齐国被打废。楚国被秦国打到被迫迁都,基本也没什么战力了)
附二:
秦汉时期六大战役,为千余年中国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16 11:33科技管理研究所
长达400余年的秦汉两朝,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仅因为出现过秦皇汉武这样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也因为这期间全面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在士兵成分、军队构成及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军事历史经验,为其后1000余年中国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北击匈奴南击百越
简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将匈奴从河南地(河套平原)赶走,并设九原郡,后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了起来,建立从临洮(甘肃岷县)到辽东半岛的万里长城。南方派屠睢、赵佗平定岭南百越之地,开拓了新的疆域。
性质:扩张之战
影响:秦、赵、燕长城的相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桥头堡,延续了两千年之久。南征百越,将岭南之地永久的纳入了中华版图。
2.巨鹿之战
简介: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畏缩不前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各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章邯兵团主要是秦朝骊山墓的囚徒,王离兵团是蒙恬率领的北击匈奴的军队),确立了项羽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加上刘邦西路大军攻破武关、蓝田,秦朝主力尽丧,加速覆亡。
性质:秦楚战略决战
影响:巨鹿之战后,秦朝的主力兵团几乎全军覆没,致使秦朝名存实亡,同时奠定了项羽霸主的地位。
3.垓下之战
简介:是楚汉之争的战略性决战,刘邦和所分封的各路诸侯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对决垓下。汉军由韩信统领,共计三十万,分为五个部分,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楚军由项羽统领,共计约有十万。韩信先率前中军与项羽交锋,交战不利,中军向后退去。随后孔将军、费将军率军从左右两边包夹上去,致使楚军不利,韩信乘势率中军再次攻上去,楚军大败。最终项羽逃到乌江,自刎而死。
性质:统一之战
影响:汉承秦制,创立一个全新的帝国建立。
4.汉武帝时期三大对外战役
简介:汉武帝时期通过卫青的河南之战(河套平原),霍去病的河西之战(河西走廊),霍去病卫青漠北之战(外蒙古)摧毁了匈奴的主力。
性质:主动出击
影响:短期来看是沉重打击了匈奴的主力,首次占领河西走廊。长期来看是打出了不让胡马度阴山,打出了犯强悍者虽远必诛的民族气概,对汉族的精神面貌影响很大(因为汉初对待匈奴都是很憋屈的,刘邦白登之围被围困,吕后被侮辱,被迫和亲等)。
5.昆阳之战
简介: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王莽军队和刘秀军队在昆阳(河南省叶县)进行的一场战略性决战。以两万对四十二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据说是天降陨石袭击了王莽的军队,所以很多读者也说此战穿越之子打不过位面之子。
性质:玄汉的战略决战
影响:新莽政权名存实亡,刘秀也一战成名为以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6.窦宪北击匈奴
简介:汉章帝时期外戚窦宪两次北击匈奴,一直打到外蒙古的杭爱山,并且在山上刻字,史称燕然勒石,是后代将军最高的荣誉之一(和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齐名),窦宪两次北击匈奴基本消灭了匈奴主力,匈奴被迫西迁。
性质:战略性战役
影响:汉武帝时期沉重打击了匈奴的主力,但是最终歼灭匈奴主力的是东汉时期的窦宪,窦宪最终让匈奴退出了华夏历史舞台,但匈奴的西迁却成为欧洲大陆的噩梦,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附三:
隋唐时期的六大战役,见证了帝国的潮起潮落,决定了华夏文明进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6-16 17:17科技管理研究所
府兵是一种职业兵,不列于州县户籍。隋唐沿用旧制,但又有所改革。所有兵员落籍州县,编为民户,从事农业生产,保留军籍,接受训练,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充当府兵的人,20岁起服役,60岁后免役,平日务农,战时征发。出征打仗一旦立功便可授以勋官,并按勋官的高低加授田地,还可以荫子入仕,免除杂役。但到了高宗时,这种勋官太多太滥,官府不再兑现,加上府兵往往被官宦役使,耽误农忙,因此渐渐失去吸引力,军队战力急剧下降,已无力承担防御外部侵扰的任务,唐朝不得已出资招募士兵戍边。随着屯防军队的增加,中央又不断调整结构,逐渐形成完整、严密的防御体系,设置了十大节度使互相配合协调。但后来节度使发展到藩镇,遂形成失控局面。
1.隋灭陈之战
简介:北周宣帝去世后,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在安定万内部,解决了北方突厥并吞西梁后,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完成了大一统。
性质:统一之战
影响:结束了从东汉末年开始近400年动乱局面。
2.三征高句丽
简介:隋炀帝两年时间三征高句丽。第一次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军惨败,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第二次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第三次征伐时,高句丽国王遣使将叛隋投奔高句丽的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也不放回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
性质:扩张之战
影响:三征高句丽均以失败告终,耗尽了隋朝的国力,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3.唐灭高句丽之战
简介: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的战争,分为唐太宗时期击败高句丽,并在辽东建立了进攻据点,以及唐高宗时期攻灭高句丽、百济。
性质:重新夺回辽东半岛
影响:灭了存在了七百年的尚武的高句丽,断了朝鲜半岛做大的可能,此后朝鲜半岛一直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不能染指辽东。
4.唐灭东、西突厥之战
简介:在隋末大起义时,突厥就经常骚扰内地,而中原各势力基本都是委曲求全,暂时称臣的状态,类似汉朝初期,很是憋屈。在唐太宗时期灭东突厥,在高宗时期灭西突厥,解决了边患。
性质:边疆保卫战
影响: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和汉武帝的三大战役跟类似,短期看我们解决了边患,并且夺得了漠北和西域,但是长期来看将汉人从五胡乱华以来萎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打出了天可汗和万邦来朝。
5.怛罗斯之战
简介: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战场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北。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唐玄宗,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但是最终失败的战争,不过战争结束后对双方实控区影响不大。
性质:两大帝国的碰撞
影响:怛罗斯之战和此后的安史之乱导致中亚倒向阿拉伯帝国,中亚和西域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其次是造纸术的西传,因为唐朝很多造纸工匠被俘虏,导致造纸术开始在中亚,西方传播开来。
6.安史之乱和睢阳之战
简介:唐朝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的对抗中央的战争,是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军队成为私军的结果;睢阳之战也叫睢阳保卫战,张巡领导七千的士兵坚守睢阳,抵挡了安庆绪(安禄山儿子)派出的十七万大军,守了十个月,前后四百战,杀敌12万,为唐朝反攻争取了时间(争取了时间来从江南收取大量的赋税支撑战争和郭子仪夺回二京再造大唐奠定基础)
性质:内乱
影响:安史之乱使得大唐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大唐由盛转衰,而睢阳之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中国为啥叫中国?若是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20 10:10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9科技管理研究所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必须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sān huáng......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21 18:18:19科技管理研究所“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
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8-16 16:16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华文明五千年:兴于炎黄,成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
万里长城十三关,甘肃占三关!终于收集齐了?快看看!政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08-09 10:10科技管理研究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一段风姓是万姓之祖之传说,最终演变出上古八大姓和中华姓氏之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7 15: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一、传......
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族,那么汉朝之前叫什么?名字有点霸气!2022-10-19 18:5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秦时明月汉时......
中国历史上灭于外族和灭于自身的代表王朝:西晋宋和秦汉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6 14:45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05 00:3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古代书......
中国史学开山鼻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文学大家——司马迁与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李陵(西汉历史人物)
05-06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04-10中国古代君王世系大全-完整版(朝代、皇帝)盘点中国历史上五个令人无比痛心的朝代!(全文)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都是什么下场?
08-17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权机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全文介绍
03-17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分别是哪十个盛世?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记事。
08-19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全文介绍
02-25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04-25卫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周朝诸候之卫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全文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