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热点资讯 > 正文

人民江山!(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时间:2023-03-05 18:00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人民江山新华网 2023-02-27 11:00 发表于北京 (一)2021年6月29日上午,建党百年之际,北京人民大会堂,“七一勋章”颁授仪式。迎宾大厅内,巨幅国画《...

人民江山

新华网 2023-02-27 11:00 发表于北京

                 (一)

2021年6月29日上午,建党百年之际,北京人民大会堂,“七一勋章”颁授仪式。

迎宾大厅内,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气象万千,群山逶迤、江河奔涌,千古江山、风光无限,见证属于人民的高光时刻。

这一刻,星火闪烁,汇聚成炬——“‘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习近平总书记真挚朴素的话语温暖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一刻,人民江山,宗旨昭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大会堂,“山”字形的建筑平面,人民江山的生动写照。当年为迎接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3万多名建设者参与施工,30余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整个工程10个多月就全部完成。翻身当家做主的人民,用满腔热情创造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奇迹。

江山,自古就是政权的形象表达,而今有了新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二千多年间,发生了多少朝代更替,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观念始终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始终没有改变。”

要跳出治乱盛衰的历史循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道出先辈的深思。

1943年8月8日,陕北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毛泽东提出,共产党要“换两回朝”,一个是“要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为民主主义社会”,“还要换一个朝,就是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

也是在延安,两年之后召开的党的七大首次将“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进党章。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第四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他说道:“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一程程回望来路,一次次宣示“人民的党”“自家的党”“老百姓的党”……循着掷地有声的话语穿越时光隧道,只有走过风雨百年的中国共产党真正带领人民成为江山的主人。

江山属于人民,江山冠以人民。

2014年9月5日,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

赢得了民心,就赢得了历史的主动,就能牢牢掌握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二)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2013年11月,湘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黑黢黢的木屋,握住苗族大姐石拔三的手,脱口而出的“自我介绍”让人心头一热。总书记同乡亲们在空地上围坐一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他把对人民最浓的情,化为最重的誓言、最硬的举措,打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困之战,创造近1亿人脱贫的伟大奇迹。

而今,十八洞村屋舍一新。石拔三家里添了大彩电,她最爱看有总书记的新闻。从没出过大山的她,坐飞机飞到北京,看了天安门。

“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牢牢守好人民江山,是习近平总书记不渝的初心。

“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是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人”。

1969年初,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梁家河插队,住窑洞、睡土炕、忍虫咬,同乡亲们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正是在这里,他立下从政初心——“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

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送行的乡亲。大伙儿看到七年来流血流汗、再苦再累也“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近平,第一次“下泪”……

临行前,他把母亲缝制的绣有“娘的心”字样的针线包留给村里伙伴,更把自己的心留在人民之中。

“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习近平在自述文章中写道,“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怀抱一颗赤诚初心,一路走来,一心为民——

在河北正定,骑着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跑遍全县25个公社、220多个大队,在大街上摆桌子,和老百姓挨身坐,侧耳倾听群众心声。当年的干部回忆,“县委机关大门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交谈”“大院的晚上,最后灭灯的总是他那扇窗户”……“平易近人”缘于热爱人民,“勤以为常”只为造福于民。

在福建宁德,提出“四下基层”制度,带头沉下身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去寿宁县下党乡调研,没有路就用柴刀劈开荆棘,渴了就捧溪水喝,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他说,冯梦龙在这里当过知县,“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员都能跋涉半年来到这里,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更要勇于担当,挑战困难”。

在浙江,面对超强台风,彻夜不眠指挥群众转移,坐上冲锋舟直奔被困地区……当地干部满心敬佩:“他这个人既沉稳又果断,关键时刻很有担当,既能当指挥员,又能当战斗员”。

在上海,冒着大雨到社区调研,在居委会活动室里,接过居民编织的小牛造型的工艺品,会心一笑:“哦!我知道了,你是要我做服务人民的孺子牛!”心之所想正是情之所牵、行之所向……

牢牢守好人民江山,更是如磐的恒心。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初心如一,江山印证。

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眼光,指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谋划长远时,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大疫突袭时,果断决策,坚决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个都不放弃”……泱泱大国领航者心中,“人民”二字分量最重。

习近平总书记以改革家的魄力,谋划顶层设计,把群众意见视作“一把最好的尺子”。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文明建设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全面从严治党……“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让群众满意是价值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以实干家的精神,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驻足凝望的目光中,有山川大地,更有万家灯火。十年全国两会,5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400位代表委员发言……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他心中都是大事。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共产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

“您的工作累不累?”2019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中文班学生在写给习近平主席的信中好奇提问。

“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

朴素的话语,饱含真挚的情怀、执著的追求、无私的奉献,升华为那句最深情的告白——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三)

“您是全国人民的福星。”

2022年全国两会间隙,来自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聂永平接通了一个特别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老党员崔荣海激动的声音:“你是我们镇江的代表,我想托你给总书记带句话……”

嘱托背后,是一段特别的缘分。

2014年年末,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调研。在镇江市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有着50多年党龄的崔荣海紧紧握着总书记的手:“总书记,您好!您是全国人民的福星!”

总书记面带笑容、语气坚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8年后,在江苏参选的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习近平,以全票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场内,全体代表起立,雷鸣般的掌声表达出人民的共同意志:

人民领袖不负人民,亿万人民爱戴领袖!

2022年1月26日,山西霍州冯南垣村飘起了雪花。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师红兵家,看到一家人正在做年馍,他洗洗手也加入进来,三两下就捏出一个枣花。

“看了你们村,新建的房子质量很好,补贴也到位,老百姓家里年货备得足,很有年味,我心里有了底。”总书记关切的话语,让寒冬里的小院暖意融融。

“习爷爷您放一个。”师红兵的孙女请总书记在“登高馍”上点一颗红枣。发自内心的称呼,流露出打心眼里的亲爱。

老百姓把总书记当亲人。当年在阜平,村里的小路坑坑洼洼,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村民搀扶着送总书记走出门外,“我叫他慢着点,他也叫我慢着点,说路不好走”。

从2013年起,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同人民群众在一起。

梁家河的村民吕侯生忘不了,总书记带着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回来看望父老乡亲,一进到熟悉的窑洞,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很自然地坐在炕边。

北京草厂胡同居民朱茂锦忘不了,总书记边包饺子边唠家常:“我家里也爱包茴香馅的。多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没包过饺子了,你们看,越包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越过越好!”

“我腿脚不便,迎上去时,总书记还远远招呼我慢一点,我心里一下好温暖。”云南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忘不了,一起制作佤族新年传统食物大米粑粑时,看着粑粑上印有福、喜等字样,总书记笑着说:“摁了个福字,再来一个喜字,有福有喜。”

……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在老百姓心里,习近平总书记是自家人,共产党是自家的党。

“你呀,不错嘞!”

2016年2月,江西井冈山神山村。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这里看望乡亲们,老支书彭水生向他竖起大拇指。

在贫困户张成德家中,习近平总书记一间一间屋子察看,坐下来同夫妇俩算收入支出账,问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吃穿住行还有什么困难和需求。老乡端上热气腾腾的米果请总书记品尝。女主人说:“总书记给全国人民当家当得好,老百姓感到很幸福。”

枝叶关情。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食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谋划着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操心着百姓身边的小事。涓滴汇流,让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更暖。

这一幕,意味深长:

2021年春天,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王德利家做客。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人民江山,山河壮阔。人民幸福绘就新时代中国最温暖的底色。

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脱贫的大凉山彝族群众总把“瓦吉瓦(好得很)”挂在嘴边,经历抗疫斗争的社区工作者感慨“有总书记带领我们加油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奔向乡村振兴的乡亲们说“一心跟着总书记、跟着党中央走,有劲头、有盼头、有奔头!”……

质朴的语言,道出人民的心声。

“你们往后还有什么打算?”在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白高山攀谈。白高山回答:“就是希望日子越过越好。”

“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总书记的话引来满屋欢笑。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人民的笑容里,映出江山如画。

(四)

碧水北送,扬波千重;长河泱泱,利泽万民。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2021年初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南阳,专题调研南水北调。

今天,清澈的江汉之水,过巴山、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奔流上千公里,入华北、进北京……中华大地上,前所未有的“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正在勾勒。放眼上下5000年民族奋斗史,何等气魄!

西南,世界屋脊。

从成都平原出发,跨越“七江八山”,经历“八起八伏”,急剧攀升最高至海拔4000多米……川藏铁路建设穿山跨江,为沿线人民带去新的机遇。

“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2021年7月,研究着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未来、语重心长。

着眼人民永续发展,如椽之笔,描绘新时代的壮丽江山——

沿江河,总书记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华母亲河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

看城市,总书记谋划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发挥集聚效应、构建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谋区域,总书记推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赋予时代新内涵、发展新方向……

关键处落笔,彼此相连成势。

以千年大计的气魄谋划建设雄安新区;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赋予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历史新使命;伶仃洋上大桥飞架、三地通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万里山河起宏图,东方风起满目新。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

“平视这个世界”的人民,享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新篇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平视这个世界”的人民,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将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神州万里处处新,正是“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盛世景象。

(五)

岁月奔涌。日新月异的人民江山,底色始终不变。

上海兴业路,新天地街区流光溢彩、人流如织。几步之遥,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小楼静立闹市,朱红窗棂一如百余年前。

这是永不褪色的“一大红”。

2019年3月,全国两会。

“放映后,学生们自发起立默哀、鞠躬;战士们激动地跑到台上去,‘如果祖国有需要,马上就去上战场’……一幕幕感人至深。”有政协委员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影片《血战湘江》的幕后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凝神聆听,目光深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江山因何不变色?

红船上的点点星火,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人民江山,是在战火硝烟、百年奋斗中铸就的厚重底色。所有的牺牲、奋斗与奉献,背后都是一颗赤色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寻根溯源——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鲜红的巨幅党旗前,他举起右拳、庄严宣誓,眼里闪动着泪光。

行程万里,初心如磐。

嘉兴红船的深情瞻仰,油画《陈树湘》前的长久凝视,于都河畔的抚今追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遍布各个革命纪念地的“红色足迹”,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民族血脉。

这是一份特殊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余件,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

有人感叹,这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到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为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清醒而坚定,无私而无畏。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宁“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党,始终与人民唇齿相依、血脉相连的党,铸就了永不变色的江山。

(六)

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一渠清水穿山而来,流淌出一段“团结就是力量”的佳话。

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困扰千年的干旱问题,河南安阳林县数万人民,用近10年时间,在太行山腰生生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引水渠,定名“红旗渠”。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凝望润泽一方的人间奇迹,他赞叹道:“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对于英雄的人民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有着透彻的体认:

遥观乌江的悬崖峭壁,深思“我们党依靠人民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创造了多少奇迹,取得了多少丰功伟绩”;

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瞻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感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

回望来路、纵览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总结振聋发聩:“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今朝再看江山胜景。从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尽锐出战里,从4.26万名白衣战士驰援湖北的无悔逆行里,从塞罕坝荒山变青山的绿色奇迹里,从八步沙“六老汉”的英雄事迹里……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唯有依靠人民、万众一心,才能拥有不断闯关夺隘、一路高歌猛进的力量。

如何更好凝聚人民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一庄严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强调在新征程上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连续第九年,网民建言征集活动在全国两会前如约而至。上年度活动中,1100多条有代表性的建言被转给《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人民智慧由此融入治国理政的鸿篇巨制。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从征集网民建言,到基层立法联系点直接收集基层意见,到城乡社区协商制度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再到来自农民、工人、社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共商国是,我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江山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祖国东南,春江水暖,春山可望。1000多年前,衢州须江县改名为江山县。千年来,行政区域不断更迭,“江山”之名却沿用至今,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的一部分。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千秋伟业,人民江山。

三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即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使命,共谋江山基业长青。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浩荡春风中,人民江山谱写新的史诗。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03-05 17:59发表于北京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

一、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48亿元,为预算的96.9%,比2021年增长0.6%。其中,税收收入166613.96亿元,下降3.5%;非税收入37089.52亿元,增长24.4%,主要是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增加较多。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4541亿元,收入总量为228244.48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17亿元,完成预算的97.6%,增长6.1%。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261944.4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337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4.98亿元,为预算的100%,增长3.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65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9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549.98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714.67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13.3%,主要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134049.9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4.98亿元、支出结余1180.33亿元,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预备费预算500亿元,实际支出11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抗旱减灾等工作,剩余390亿元(已包含在上述结余1180.33亿元中)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结余资金补充5.1亿元后,2022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2351.63亿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963.25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08818.5亿元,下降2.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97144.75亿元。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876亿元,收入总量为217839.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039.25亿元,增长6.4%。收支总量相抵,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二)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34亿元,为预算的79%,下降20.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583.28亿元,完成预算的79.6%,下降2.5%。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23.99亿元,为预算的97.8%,增长3%。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330.48亿元,完成预算的78.4%,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低于预期。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35亿元,下降21.6%,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5039.49亿元,下降4.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支出相应减少。

(三)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8.6亿元,为预算的110.9%,增长10%。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395.32亿元,完成预算的96.5%,增长29.5%。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43.31亿元,为预算的103.3%,增长17.2%,主要是2021年中央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10亿元,完成预算的99.2%,增长60.6%,主要是加大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支持力度。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3345.29亿元,增长5.5%。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34.3亿元,增长2.2%。

(四)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1522.98亿元,为预算的101.2%,增长4.8%。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1453.11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5.5%。当年收支结余10069.8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14789.46亿元。

(五)2022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住经济大盘。
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支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监督。
回顾过去五年,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有力服务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是财政实力日益壮大。二是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三是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四是财税改革纵深推进。五是财政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六是保持财政可持续。

二、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从财政收入看,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继续出台一些必要的税费支持政策也将减少财政收入规模。从财政支出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总体来看,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既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也保持清醒认识,树牢底线思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二)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一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二是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三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
提效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是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要保障财政更可持续。

(三)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
1.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支持重点城市加强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提升重要生活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再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畅通物流网络。继续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800亿元、增加400亿元。
支持加力稳定外贸。深入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完善关税、进口环节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式,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等产品进口。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2.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研究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加强任务和经费统筹。研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支持中央级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安排65亿元、增加20亿元,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延续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3.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方式,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阶段性降至1%,继续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适当延长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到期政策实施期限。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等领域,结合实际新增出台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根据企业困难程度,依法对及时纳税存在困难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缓税时间。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4.加强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占比力争提高到60%以上,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落实好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运用转移支付、税收等政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
5.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相关产品采购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继续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生保障。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
支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700亿元、使用2022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300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稳妥有序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举措。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支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7.统筹发展和安全,支持国防、外交、政法等工作。

(四)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65亿元,比2022年执行数增长5.6%。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575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41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015亿元,增长4.7%。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弥补,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1)中央本级支出37890亿元,增长6.5%。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国防武警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增长0.8%,重点保障教育、科技等领域支出。
(2)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
(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22年持平。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135亿元,增长7.6%。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0625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780亿元,收入总量为22954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740亿元,增长5.2%。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与2022年持平。
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300亿元,增长6.7%。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9030亿元,收入总量为23633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30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5.6%。赤字38800亿元,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五)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48.9亿元,增长0.6%。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收入总量为11541.99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941.99亿元,其中,本级支出5045.3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896.6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4021亿元,增长0.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96.6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2917.6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2917.6亿元,增长7.5%。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169.9亿元,增长0.4%。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23562.99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7962.99亿元,增长6.7%。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六)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10.4亿元,增长2.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8.92亿元,收入总量为2499.32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49.32亿元,增长2.3%。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2948亿元,下降11.9%,主要是2022年地方国有企业净利润下降。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44.55亿元、上年结转收入186.49亿元,收入总量为3179.04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64.04亿元,增长1.7%。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1415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358.4亿元,下降5.8%。加上上年结转收入275.41亿元,收入总量为5633.81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468.81亿元,增长2.2%。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165亿元。
(七)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9356.63亿元,增长7.7%,其中,保险费收入79974.28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4949.82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8008.44亿元,增长7.2%。本年收支结余11348.1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6137.65亿元。
2023年,中央财政国债限额2986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三、扎实做好2023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一)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三)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四)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六)加强财会监督。
(七)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八)主动接受人大预算审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