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2 11:11 来源: 编辑:admin
“六个必须坚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说新语 求是网 2023-01-28 17: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六个必须坚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有了方法论意义。世界观侧重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侧重说明“怎么办”;世界观决定怎么去“想”,方法论决定怎么去“做”,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十年,正是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其中,人民至上是根本的价值立场,自信自立是内在的精神特质,守正创新是鲜明的理论品格,问题导向是源头活水,系统观念是基本工作方法,胸怀天下是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
“六个必须坚持”虽然是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集中提出,但其主要内涵贯穿体现在“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全部内容之中。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阐述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都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体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都蕴含着对系统观念的运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坚持胸怀天下的体现。“六个必须坚持”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一脉相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其中就有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胸怀天下等。
“六个必须坚持”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为我们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进一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供了“金钥匙”。
“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
是说新语 求是网 2023-01-29 08: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六个必须坚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只有搞清楚这些“理”,才能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真正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坚持人民至上之“理”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坚持“一个都不能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又或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无论时代和条件如何变化,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2.坚持自信自立之“理”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的歌词生动彰显了共产党人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坚持自信自立,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3.坚持守正创新之“理”
守正才能不偏离正道,创新才能顺应时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只有创新才能使所守之“正”与时俱进,获得强大生命力。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
4.坚持问题导向之“理”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正是基于对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彰显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5.坚持系统观念之“理”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系统,小到个体生命,大到浩瀚宇宙,都是如此。因此,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6.坚持胸怀天下之“理”
马克思把人类幸福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哪怕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仍然矢志不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充分彰显了胸怀天下的深厚情怀。
“六个必须坚持”既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脉相承,又来源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经验总结,具有坚实的真理力量和强大的实践力量,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好、把握好、运用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六个必须坚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前进道路上,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需要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理论素养、道德修养和履职尽责的本领。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掌权用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制定目标任务,要落脚在“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创造政绩,要懂得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创造政绩;评价工作,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当官行事,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不要做官当老爷。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随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做到道不变、志不改。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征程上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增强问题意识,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等,都离不开系统观念的运用。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
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中國管理科學杂志社2023-01-29 07:56发表于北京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共产党人实现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的重要法宝。坚持守正,牢牢守住根本原则不动摇,才能确保前进方向不偏航;坚持创新,善于顺势而变、随势而动,才能实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深刻领会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有利于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内涵和本质,有利于增强守正创新的行动自觉,有利于推动现实工作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就。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守正创新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守正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出鲜明的守正创新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哲学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其思想观点有着直接的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理论,在守正创新中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从而创立了具有真理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他们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参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崇尚自我意识哲学。但很快他们便意识到了黑格尔哲学的问题与不足,从黑格尔哲学的信仰者开始转向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揭穿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揭穿这种投合耽于幻想、精神萎靡的德国民众口味的哲学斗争,使之信誉扫地。”②他们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深刻意识到了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的二元对立传统的不足,深刻意识到了近代以来哲学界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流派不过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深刻意识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和保守倾向。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马克思深刻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③由此,马克思基于实践基础,将实践视作从事实向价值飞跃的过程,真正打通了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念之间的二元对立,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难题,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追求自由的价值理想,摒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倾向,高扬人的主体性,突出实践这一人的存在方式,明确了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价值理想,努力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紧紧抓住人类解放这一价值主题,从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构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基石,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列宁在守正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作为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长期的革命和工作中坚持守正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创立了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胜利,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列宁生活和革命的环境已经同马克思、恩格斯有着很大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主要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而列宁所在的沙皇俄国则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存在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在这样的条件下,列宁坚持守正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创立了科学的政党理论,有效回答了先锋队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列宁哲学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定义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可以说,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时代化的成果,有力指导了前苏联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列宁主义守住了马克思主义之“正”,守住了“人的解放”和“追求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确保了社会主义原则方向立场没有偏差。列宁主义也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之“新”,在革命方式路径、哲学观点、政党学说等方面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在守正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④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创造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所以能够书写气壮山河的人间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总之,当代中国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正是坚持守正创新的结果。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鲜明体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守正创新是实践观点的内在要求,是唯物辩证法的革命逻辑,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规律。
守正创新是实践观点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征。守正创新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实践是从事实向价值飞跃的过程。人类把握世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实判断,属于实然的维度,回答过去和现在已经存在和发生的事情是怎么样的问题;另一种是价值判断,属于应然的维度,回答未来应该怎么样的问题。价值世界的意义只有在现实的存在中才具有现实性。人们正是借助实践活动,沟通了有限的事实和无限的价值,不断追求和呈现价值意义。可以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就是不断从实然的事实世界向应然的价值世界飞跃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呈现真理的方式。真理从来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过程。真理是鲜活的、具体的,因而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条件,真理就有可能转化为谬误。实践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真理开显的路径。守正创新之“正”,不是具体的结论,而是已有经验和结论蕴含的真理。“正”之所以为“正”,就是相关内容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是通过实践呈现出的真理。对待真理,我们要坚持“守正”的态度。
超越性和创造性是实践活动的鲜明特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具有自我意识,而作为本能存在的动物没有自我意识。主体性就决定了人要以实践的方式而存在,并借助实践将自我意识对象化而呈现。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实践性的存在,因而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因此,在实践活动特别是创新实践中,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超越旧的现存,并创造新的世界。守正创新之“新”,就是实践活动超越性和创造性的结果,是对“旧”的超越、完善和改造。可以说,人要想实现发展和进步,就要在实践过程之中推陈出新。要具有创新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守正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革命逻辑。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任何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现实世界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万事万物都处在生生灭灭的过程之中。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来,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之所以是新事物,是因为其代表了发展的趋势,是对既有旧事物的超越,这是新事物肯定性的一面。但是事物合理性展开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合理性不断生成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事物的现实性渐渐丧失,从而因为失去合理性最终走向自己的终点,会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这是事物否定性一面的必然结果。
唯物论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看待问题,辩证法揭示出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把握事物,就是要在过程之中把握事物,既要看到事物肯定性的一面,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基础以及趋势和方向;也要看到事物否定性的一面,看到事物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做好迎接事物衰亡而产生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但是,旧事物一旦成为了发展的禁锢和阻碍,往往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这就需要进行革命,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因此,唯物辩证法体现出鲜明的批判性与革命性特征,强调开展革命性的范式转换,将现存世界革命化,不断地批判并改变现存事物。
守正创新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性逻辑。一方面,革命不是乱革一切、乱改一切,不是变乱一切事物和一切秩序。开展革命要坚持一个价值内核,并从其出发决定什么应该革、什么不能革。这个价值内核就是守正创新之“正”,是我们依据辩证法的基本逻辑开展革命时要坚守不变的内容。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揭示出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对待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要用创新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推出新成果,才能实现新发展、满足新需求。
守正创新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规律。马克思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⑦正因为历史是一个发展前进的过程,因而在时间上和性质上存在新旧之别。守正创新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也是一个过程,有过程才会有新旧、有历史。因此,守正创新要求遵循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规律。
历史维度的守正创新,首先要守正,始终遵循历史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术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⑧历史已经证明,符合历史规律才能具有历史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因此,坚持守正创新,就要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牢牢把握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绝不开历史的倒车,绝不逆历史趋势而行。
历史维度的守正创新,其次要创新,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性质是不变的,具体表现则是变化的。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只要把握了历史规律,就可以掌握历史主动,对未来发展作出战略性、前瞻性谋划;另一方面,我们要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战略策略,顺应历史趋势而为,不断使生产关系满足生产力的要求、使上层建筑满足经济基础的要求。只有坚持创新,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才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紧跟和引领历史潮流,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和新的境界。
守正创新丰富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而守正创新鲜明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继承和超越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
守正创新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理是客观的,而价值是主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主观或绝对客观的事物,任何一种现存的事物实质上都是主客观的统一。要想准确把握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具有客观性。真理同时是一个过程,总是在实践运动中逐步生成和展开。如果我们只限于对真理进行寻章摘句式的理解,那么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坚持和发展真理,要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在实践中做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价值是属人的,是人的意识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价值不一定完全符合真理,脱离实际的价值就会违背真理。只有通过实事求是,通过实践活动发现真理和运用真理,用真理来规范价值,使主观性的价值逐渐符合客观性的真理,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守正创新体现了继承和超越的统一。党的思想路线既蕴含了继承的要求,也蕴含了超越的要求。所谓继承,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即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谓超越,就是不局限于已有的结论和固定的做法,敢于开拓创新。只有充分地掌握实际、了解实际,才能知道我们过去和现在有什么,才能为继承创造前提。实现超越要遵循规律,只有探索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掌握事物运动的趋势,才能明确超越的目标和方向。从实际出发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探索规律也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继承和超越的统一。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继承和超越统一的过程。人类的一切进步发展都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之上,任何发展成果都不会凭空而来。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相对稳定的传统,通过继承这些传统,才不会迷失方向。但是,人类又不能完全停留在既有的基础之上静止不动,要不断超越旧的局限和创造新的成果。只有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在继承和超越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实现真理。
守正创新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党的思想路线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要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坚持守正创新,同样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实现守正创新,要坚持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认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经过实践反复认识和比较具有正确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蕴含规律性的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真理性。对于这样的认识成果,我们一方面要“守正”,避免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另一方面也不能迷信,避免封闭僵化的教条主义。只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在实践中得出正确认识,进而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进步。
实践是一个过程,认识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客观实际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依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认识,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换言之,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在实践运动过程之中把握新趋势、探索新规律,才能得出新认识、解决新问题。
在坚持知行合一中做到守正创新
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鲜明特征,也是实现守正创新的重要路径。我们要坚持在知行合一中做到守正创新,推动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时代任务、时代要求,积极取长补短、互学互鉴,不断开辟各项工作新境界。
守正创新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之“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奋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学说,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地在变革现实的实践运动中创造着人们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做到守正创新,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一方面,要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任何一种理论,能够被继承和发展,都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变的是理论的具体内容,其随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创新;不变的是理论的价值内核,价值内核变了,就会失去内在规定性,从而背离自身。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内核,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在坚守这一价值内核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不变质、不变色、不走样。
另一方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坚信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因而,要想实现守正创新,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守正创新要牢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政治观、人生观、天下观等内容,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民族既在实践中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实践中塑造着中华民族,二者相辅相成。
文化的传承具有相对稳定性,有些文化内容会“刻入”人的基因、“流入”人的血液,作为一种价值规范理念,世代流传不绝,不会轻易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时间检验,能够流传下来并且符合当代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文化内容,具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要在不忘本来中开辟未来,如果不能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就失去了“本”,就没有了未来。因此,要善于在继承中实现创新,革除旧的、不合时宜的内容,继承有价值的内容,实现旧基础上的新创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守正创新要着眼回答当今实践的时代之“问”。实践是运动发展的,时代也是前进变化的,我们要想发展进步,就要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变化而创新。要想实现守正创新,就要牢牢立足实践,着眼时代之问,不断回应新关切、解答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创造新成果。
一方面,要牢牢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⑨守正创新的结果能否符合时代要求、解决时代之问,评判标准正是实践。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到实践中去认识时代、了解时代、分析时代,才能找到解决时代之问的“金钥匙”。任何脱离实践而形成的答案,都是不切实际和没有效用的。要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防止脱离实际,真正扎根实践、扎根实际。
另一方面,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封闭僵化。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有些理论放在将来可能正确,但放在现在并不适用;有些理论放在过去是真理,但放在现在就无效。着眼时代之问实现守正创新,目的就在于解决这一问题,真正在实践中创造出适合当前的科学理论。既要防止在条件还不成熟时做超出时代阶段的事情,杜绝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也要防止在条件已经成熟时还无动于衷,杜绝固步自封与封闭僵化。
守正创新要兼容并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之“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⑩一种文明的发展终有其局限,只有做到兼容并蓄,开放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更好实现自身的发展。要想实现守正创新,就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⑪守正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回答实践之问、时代之问,以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永葆创新的精神姿态,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董振华)
准确把握“六个坚持”的辩证逻辑
中國管理科學杂志社2023-02-01 08:29发表于北京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重要论述,突出的理论特质在于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智慧,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人民立场与人类情怀的相互连接。既坚持人民至上,又坚持胸怀天下,把人民幸福与人类进步紧密连接起来,使我们党既站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制高点,又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为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解决中国问题中致力解决世界问题、在解决世界问题中推动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人类情怀,既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致力于人类解放崇高事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继承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基础上,着眼破解新时代党群关系面临的新问题,鲜明提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些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群众史观,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充满了时代气息和中国气派。同时,习主席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博大胸襟,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把推动中国人民的发展进步与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连接起来,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中国主张,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美好世界,充分体现了党的最高理想对于关注人类命运的使命要求和对实现人类共同价值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优秀文化品格。
自信与自立的相互支撑。马克思主义主张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尊严,要保持其独立性,捍卫其尊严和主权,各国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能否保持自信自立,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同时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塑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丧失自信、无法自立的屈辱悲惨命运,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精神风貌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气可鼓不可泄。进入新时代,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较量中,能否坚定“四个自信”,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始终保持和提振来之不易的自信自立精神,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把自信自立精神上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创造性运用,是对我们党独立自主治国理政方略的创新性发展,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坚持现代化建设的自信自立,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底气,实现了自信与自立的有机统一。
原理与原创的相互辉映。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习主席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重大的原创性贡献,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具体结论,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当作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闪耀着时代和实践的光辉,实现了原理与原创的相互辉映以及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主题与问题的相互贯通。历史是以不同的时代为节点连接起来的曲折发展的轴线,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主题。主题是时代的标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主题是具体问题的集中表达,问题是时代主题的具体展开。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主题,破解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责任。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握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特征,把握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主题,科学认识不同时代主题下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具体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着力破解前进道路上一个个难题关隘,实现了以时代主题引领破解矛盾问题、以破解矛盾问题回应时代主题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把坚持问题导向从一般性工作要求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统一,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着力攻克新长征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扫除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绊脚石,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充分彰显了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伟力,使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焕发出时代的生机活力。
统筹与运筹的相互转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如何运筹帷幄之中,能否决胜千里之外,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特别是战略运筹能力的严峻考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有的居主导地位、起主要作用,有的居次要地位、起次要作用,必须善于统筹全局、抓主要矛盾,学会“弹钢琴”。这些基本观点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战略全局上统筹强国强党强军伟业,紧密结合实践中面临的复杂矛盾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围绕强化系统思维,创造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阔体系设计,并在实践中运筹推动各项工作,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一般与特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辩证关系,处理好战略与政略、经济与政治、富国与强军、改革与稳定、发展与安全、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推进各项建设全面发展,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系统思维的理论拓展和实践运用,贯通了顶层设计中的宏观统筹与推动落实中的运筹协调的逻辑链路,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观,为把系统观念上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3-12-31 19:22 发表于北京丨来源:新华社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
新年献词丨2024:满怀信心,奋勇前行 一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管理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 ●文/ 王渊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12-01 10:12发表于北京 还有一个月,我们就......
我所召开专门会议,明确要求规范开展工作,严厉打击冒用、 盗用我所名义招摇撞骗的行为 2020年5月30日,在我所所长王渊同志的主持下,我所召......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庆典致辞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渊 (2......
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一一写在学习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渊(2020年11月6日22:11时)2020年是......
(受权发布)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09-11 21:25:23 来源: 新华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在科......
科技创新美好的未来,管理迈向伟大的时代——2020年新年贺词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渊 2019年......
热烈祝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成立30周年 12月28日,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70周年,第十二届国家老干部......
我所召开专门会议,明确要求规范开展工作,严厉打击冒用盗用我所名义招摇撞骗的行为
11-29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一一写在学习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11-29我所召开专门会议,明确要求规范开展工作,严厉打击冒用盗用我所名义招摇撞骗的行为
11-29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一一写在学习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11-29共庆祖国73周年华诞!致敬每一位不平凡的中国人。喜迎二十大——立足平凡、坚守自我、创造伟大。
10-10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时代要求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