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党政组织机构 > 正文

“国防七校”是指哪七所大学?每一所大学的优势又是什么?

时间:2021-10-02 12: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国防七校”是指哪七所大学?每一所大学的优势又是什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2021年10月1日发表于北京“国防七校”是指原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现在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七所重点大学,这七所...

“国防七校”是指哪七所大学?每一所大学的优势又是什么?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2021年10月1日发表于北京

“国防七校”是指原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现在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七所重点大学,这七所高校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防军工方面,其毕业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进入到著名的国防军工单位工作,比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想进军工央企的学生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国防七校”,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七所大学各有特色,同学们在选择时必须要了解清楚。

一、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防七校”当中实力最强的大学,同时也是首批入选“985工程”的九所大学之一,也就是著名的“C9高校”之一,所以,哈工大算得上是我国的顶尖高校,尽管学校近些年的排名有所下降。更值得称赞的是,哈工大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正如其校训所说“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从就业来看,很多用人单位仍然是非常认可哈工大毕业生的,并经常会给予哈工大毕业生以顶尖高校毕业生的待遇。

从学科来看,“国防七校”都是工科比较厉害,比如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从特色来看,哈工大的学科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航天来发展的,也就是各学科的研究方向偏航天领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航天是指地球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比如卫星、空间站的飞行活动,而航空是指大气层之内的飞行活动,比如飞机、无人机、歼击机、轰炸机的飞行活动。所以,未来想进航天类企业的同学,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哈工大。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国防七校”当中排名第二,这所大学也是一所非常厉害的985强校。与哈工大不同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航空、航天两个方向上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学校在航天方面的实力要比哈工大差一些。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疑是非常有优势的,这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经常会超过哈工大的原因。但在就业方面,哈工大的优势并不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差。

三、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在“国防七校”当中排名第三,学校也入选了“985工程”。在隶属于国防科工委之前,北京理工大学是兵器工业部直属高校,所以,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主要偏武器研制,比如坦克、装甲车、导弹的研制,学校的毕业生以后进兵器类央国企非常有优势。从地理位置来看,北京理工大学很有优势,这使得学校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也很高。

四、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在“国防七校”当中排名第四,学校也是985高校。西北工业大学的特色可以用“三航”来概括,即航空、航天、航海,这所大学虽然在三个领域都有涉猎,但优势主要集中在航空领域,比如战机、轰炸机、无人机的研制。据统计,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都是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著名的歼-20总设计师杨伟院士也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

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国防七校”当中排名第五,这所高校并没有入选“985工程”,但入选了“211工程”。如名字所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集中在航空、航天两个领域,但是,这所大学在航空方面更有优势,我国无人机方面的多个第一都是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造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很有优势,所以,这所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经常会超过一些985高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工信部直属高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简称南航(NUAA),位于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简称南航(NUAA),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1952年10月创建的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明故宫、将军路和天目湖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046亩,图书馆收藏295万余件印刷型文献、1260万余册各类电子型及数字型文献信息资源;设有18个学院,本科专业6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教职工3526人,院士及双聘院士12人;有学生35127人(其中本科生19044人,研究生15262人,学位留学生821人)。

中文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文名: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简称:  南航(NUAA)

创办时间:  1952年10月(壬辰年)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简称“北航”,位于首都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为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W3C组织成员。学校创建于1952年,时名北京航空学院,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1959年学校被国家指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8年4月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A类名单。截至2022年9月,学校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总占地共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学校下有35个二级学院;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8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4627人,其中专任教师2921人,两院院士31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1200余人。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中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卓越联盟高校、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是1940年成立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历经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华北大学工学院等办学时期,1949年定址北京并接收中法大学校本部和数理化三个系,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截至2022年6月,学校校园面积2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281万册,电子图书172.25万册,固定资产总额105亿元;设有21专业学院,9个书院,开设77个本科专业;拥有22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总数5634人,其中专任教师2536人;全日制在校学生33813人,本科生16194人,硕士生12712人,博士生4907人,学位留学生1195人,非学历留学生681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校本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创始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是首批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学校始建于1920年,创办名称是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后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时期,192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校园面积565.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5.08万平方米;下设22个学院,本科专业107个;专任教师4110人,在校学生55901人。

历史沿革

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

1951年11月,航空工业局命令在南京511厂成立南京学校建校委员会,开始建校筹备工作。

1952年6月,校名确定为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华东军区调1200名现役军人进校补课,准备开学。10月19日,校长邓永清主持开学典礼,首届学生973人。10月20日正式上课。

1955年5月,二机部建议南航专迁到西安并升格为航空学院,校领导表示有困难,后决定华东航空学院西迁,南航工专留宁发展。

南京航空学院

1956年4月28日,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南京航空学院,开始部分招收本科生。

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迁离南京后,原华航卫岗校园划归南京航空学院。

1956年11月至1957年2月,苏州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分批并入南京航空学院。

1958年,卫岗校园划归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

1959年,设立解算装置(计算装置)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

1970年底,西北工业大学直升机专业调入南航。

1978年2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3年,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7年12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行列。

199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成立。

200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1年,学校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2月,中国民用航空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签署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年5月,学校与常州市、溧阳市人民政府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2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研究院建设正式启动。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获评“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1月,学校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月,学校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7月2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成立并启用。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20年11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10月29日,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2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直升机研究院。

2021年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2月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入选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单,重点建设领域为嵌入式软件。12月1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主发起单位,与美国垂直飞行协会、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单位共同成立国际直升机教育联盟。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三个学科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4月2日,南航数学学院、物理学院正式揭牌成立。9月14日,南航“环境/生态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10月6日,南航获批建设“低碳航空动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1月,南航大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航大与与中国信通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办学规模→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3526人,其中专任教师2199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590人,博士生导师641人,院士、外籍院士及“钱伟长讲座教授”院士27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全国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人,入选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600余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7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3个。

专职院士:郭万林(中国科学院院士)、陶宝祺(中国科学院院士)、管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屠基达(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淳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宣益民(中国科学院院士)、贲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荻(中国科学院院士)、单忠德(中国工程院院士)

双聘院士:叶培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培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海岩(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光辉(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夕云(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级教学名师:胡寿松、昂海松、王岩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施大宁、王成华、朱如鹏、刘思峰。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聂宏、郭万林、廖文和、徐九华、沈建新、黄卫清。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高存法)、动力系统能量高效利用教师团队(毛军逵)

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飞行器设计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姚卫星)、工业与系统工程教学团队(周德群)、计算机类专业软件课程群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陈兵)

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负责人 省级教学团队 负责人

自动控制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吴庆宪 飞机设计专业方向教学团队 昂海松

机械工程设计基础教学团队 刘苏 机械工程设计基础教学团队 刘苏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王成华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王成华

飞机设计课程群教学团队 昂海松 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教学团队 刘思峰

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教学团队 刘思峰 大学物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施大宁

院系设置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有本科专业62个。

专业设置

学院  专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力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波毫米波系统与器件技术)、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机械工程、工业设计、飞行器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核工程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 交通运输(空中交通管制与签派)、交通运输(民航运输管理)、交通运输(民航电子电气工程)、交通运输(机场运行与管理)、土木工程、飞行器适航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 应用物理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含电子商务))、经济与贸易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含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方向)、会计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行政管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学、音乐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环境设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民航业务、国际贸易)、日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 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自动化(航空电子与控制)(中外合作办学)、交通运输(机场运行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院 航空航天类、长空创新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 飞行技术、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工信部重点专业8个,国防重点专业5个,紧缺专业(方向)3个。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交通运输。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教育实验区。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力学、电工电子。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批时间

物理与艺术 施大宁 2017年

航天、人文与艺术 闻新 2017年

材料力学漫谈 邓宗白 2018年

无人机设计导论 昂海松 2018年

电子线路 王成华 2018年

机床数控技术 游有鹏 2018年

运筹学 党耀国 2018年

灰色系统理论 刘思峰 2018年

系统工程导论 周德群 2018年

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 皮德常 2018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王岩 2018年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课程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材料力学漫谈 邓宗白 2012年

物理与艺术 施大宁 2012年

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在军事上的作用 昂海松 2012年

核科学技术应用漫谈 陈达 2014年

仿生技术漫谈 戴振东 2014年

航天、人文与艺术 闻新 2014年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课程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电子线路 王成华 2012年

灰色系统理论 刘思峰 2012年

物理与艺术 施大宁 2012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王岩 2012年

飞行器总体设计与系统工程 昂海松 2013年

材料力学 邓宗白 2013年

自动控制原理 吴庆宪 2013年

工程图学 刘苏 2013年

机床数控技术 游有鹏 2013年

大学英语 何江盛 2013年

工程训练 周燕飞 2013年

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

序号 类型 教研室名称 带头人 所属学院

1 课程(群)教学类 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施大宁 理学院

2 专业建设类 江苏省工业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 周德群 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1月,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5篇;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项目全部为第一完成单位,位列工信部高校第二,全国高校第十一。

部分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

项目名称 获奖类别

依托优势学科,构建与实践工程力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需求引领,学科协同,跨界融合-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确定问题域 提升亲和力 追求实效性,构建“川流不息”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土原创学说引领的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学成果获奖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1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

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点一览表

序号 博士后流动站名称 批准时间

1 机械工程 1988-04

2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989-02

3 力学 1991-06

4 控制科学与工程 1998-06

5 仪器科学与技术 2003-08

6 电气工程 2003-08

7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03-08

8 交通运输工程 2003-08

9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3-08

10 物理学 2007-08

11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007-08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2-08

13 软件工程 2012-08

14 光学工程 2012-08

15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4-08

16 数学 2014-08

17 网络安全 2019-07

重点学科

类别 学科名称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航空飞行器设计制造与飞行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9个) 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导航制导与控制。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 力学、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3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物理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8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8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工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理学  数学/物理学/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门类 代码 授权点名称

法学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术学位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汇总表

序号 门类 代码 学科名称 学位授权级别 获批时间

1 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2 法学 0301 法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3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4 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5 理学 0701 数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6 0702 物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7 0703 化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8 工学 0801 力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8

9 0802 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0

10 0803 光学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6

11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3

12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13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14 0808 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15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16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0

17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3

18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19 0814 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20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3

21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

22 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23 0827 核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24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3

25 0835 软件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26 0839 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6

27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

28 1202 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29 1204 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30 艺术学 1304 美术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31 1305 设计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32 教育学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

33 040106 高等教育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3

34 艺术学 130201 音乐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35 130301 戏剧戏曲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36 130303 广播电视艺术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专业学位授权类型汇总表

序号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学位授权级别 获批时间

1 0854 电子信息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9

2 0855 机械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9

3 0858 能源动力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9

4 0251 金融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0

5 0351 法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4

6 0352 社会工作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0

7 0451 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4

8 0551 翻译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0

9 0552 新闻与传播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8

10 0856 材料与化工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9

11 0859 土木水利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9

12 0861 交通运输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9

13 1251 工商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04

14 1253 会计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0

15 1256 工程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19

16 1255 图书情报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2021

学科评估

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力学、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入前10%,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进入前2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前30%。

世界排名

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35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301-400名。

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名第801-1000名。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6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建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7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传动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共建)

国家空管委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空管委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难加工材料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超声电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精密驱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航空发动机热环境与热结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多电飞机电气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中小型无人机先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飞行器导航控制与健康管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面向苛刻环境的材料制备与防护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高安全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验证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空间核技术应用与辐射防护实验室

航空飞行器热管理与能量利用实验室 空间光电探测与感知实验室

飞行器数学建模与高性能计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多功能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空天信息材料与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航空航天电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单位)

航空航天电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单位) 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单位)

人文社科类省部级研究中心、科研基地

江苏省后评价研究中心 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

江苏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巴尔干地区研究中心

江苏省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基地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工信智库 航空产业政策法规研究中心 低碳发展研究院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网络空间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研究院)

工业和信息化智库评价中心 航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 直升机技术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通用飞机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轻型通用航空飞行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高性能压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可持续制造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民航运输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面向航空航天的协同智能信息处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数字化医疗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物联网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核能装备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单位)

江苏省热处理及表面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单位) 江苏省光伏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单位)

江苏省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单位) 江苏省物流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单位)

江苏省精密复合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单位) 江苏省机床附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单位)

江苏省活塞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单位)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超声电机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超声电机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单位)

江苏省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单位)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轻型通用航空飞行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民航应急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其他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科研基地  江苏省轨道交通运行安全智能检测工程中心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江苏省后评价研究中心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民航总局航空维修工程科研基地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研究所 民航飞机机载系统适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内科研机构 精密驱动研究所 纳米科学研究所

仿生结构与材料防护研究所 磁悬浮应用技术研究所

灰色系统研究所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情况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学院 合作高校

1 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航空学院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2 中俄直升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航空学院 喀山国立技术大学

3 可持续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机电学院 德国达姆斯塔德工业大学

4 空中交通模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民航学院 荷兰埃因霍温大学

5 空中交通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民航学院 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校

6 先进粒子放射治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意大利帕维亚大学

科研成果(综述)

学校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近1718项,其中国家奖82项,为共和国贡献了若干个第一,包括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在基础研究领域,学校取得了“直升机广义涡流理论”、“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飞机制造协调准确度与容差分配理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成果。在国防科技领域,学校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有多项技术在“嫦娥三号”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项目承担

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9项,资助直接经费8395.74万元,包含面上项目72项,青年基金63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联合基金3项,专项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6项。

2020年,截至9月21日,学校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1项,总体资助率26.6%,资助直接经费9492万,均创历史新高。此次获批项目包含重点项目6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面上项目94项,青年基金63项,外国青年学者基金2项,联合基金1项;此外,学校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经通过评审,还有近10项重点标志性项目已进入会议评审阶段。

根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立项资助情况。学校本年度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6项,青年项目3项。重大项目立项数为历年之最,各类项目立项总数继续位居工信部高校第一。

2022年7月1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依托单位,江宁博物馆等共建的文物无损检测与安全溯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入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拟认定的第二批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公示名单。

科研获奖

2018年,学校获得国防科学技术1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9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理论成果奖6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2项。

2019年1月,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20年3月,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授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益民院士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

2021年度,省政府公布了关于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校共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2项,其中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科学技术奖项目21项(含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为我校历年之最。

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我校组织申报的《空天科技时代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特等奖,《高端制造业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5项成果荣获一等奖,《需求牵引、持续迭代——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6项成果荣获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参与项目荣获二等奖1项。我校获奖总数及一等奖以上获奖数量均在江苏高校中位列第三。

国家级科研获奖(部分)

项目名称 负责人 获奖类别

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 李迎光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钎料无害化与高效钎焊技术及应用 薛松柏 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飞/发一体化的进气道气动设计技术 谭慧俊 2017年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

机载雷达高分辨前视成像和高精度地面动目标检测技术 朱岱寅 2017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某型舰载战斗机 许希武 2017年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

高功率密度军用电子设备热控制方法与技术 宣益民 2017年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

动态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姜斌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新型发动机非常规排气系统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 徐惊雷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资源→学术期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荷兰Scopus数据库、《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国际航空宇航文摘》(IAA)《科学文摘》(SA)《数学文摘》(Zbl Math)、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CSTPCD)来源期刊。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 Ei Compendex (USA), Scopus (Holland), Mathematical Review (USA),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SA), SA (England), Zbl (Germany), EBSCO, CSCD, etc.

《数据采集与处理》:中文核心期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荷兰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INSPEC数据库收录期刊。

《振动、测试与诊断》: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 数据库收录期刊。

《振动工程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中国力学文摘》,美国Ei Compendex、荷兰Scopus数据库、美国Applied Mechanics Review、美国The Shock and Vibration Digest、美国International Aerospace Abstracts、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收录。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收藏299万余件印刷型文献之外,还拥有丰富的各类电子型及数字型文献信息资源1270万余册,初步形成以航空、航天、民航为特色,以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自动控制、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等为重点,工、理、管、经、哲、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徽志为圆形,中间叠放三个形如飞行器的“A”构成南京市的市树即雪松图案,象征本校的航空、航天、民航特色,正下方为建校年份“1952”,周围光芒线衬托出南京市的市花即梅花图案,光芒线外环以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缩写。

徽章为印有中文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旗

校旗为蓝色长方形旗帜,中间印有白色的中文校名。

校训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办学精神

负重奋进、献身国防,唯实创新、志在超越

校庆纪念日

校庆纪念日为10月20日。

校歌

《志在长空牧群星》

明廓翠屏, 拥南航 ,博大精深。

风行远, 团结俭朴, 唯实创新,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

越重关, 秉琴心剑胆, 御风行。

梧桐茂, 凤凰鸣,人才聚, 事业兴。

创一流学府 ,心路鹏程。

智周万物惟创造,道济天下展经纶,铸辉煌, 夙志存高远, 勇攀登! 勇攀登!

所获荣誉

2022年5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青年创新团队被授予第17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位  姓名

党委书记 郑永安

校长、党委副书记 单忠德

党委副书记 陶勇、刘宇雷

党委常委、副校长 黄志球、宋迎东、姜斌、吴启晖

副校长 施大宁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杭育新

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统战部部长、党校副校长 李遥

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 王晖

历届领导

党委书记姓名   时间  院系

周南  1952.10--1956.10 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总支委员会书记

吴继周 1956.10--1966.08 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华诚  1972.07--1979.04 南京航空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吴继周 1980.12--1984.11 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吴 明 1984.11--1991.04 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刘明浚 1991.04--1996.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姜澄宇 1996.03--2001.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谭振亚 2001.05--2006.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崔锐捷 2006.04--2015.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校长  时间  院系

邓永清 1952.10--1956.09 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校长

吴继周 1956.09--1968.01 南京航空学院院长

朱启銮 1979.11--1980.11 南京航空学院院长

余承业 1982.12--1987.11 南京航空学院院长

朱剑英 1987.11--1998.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姜澄宇 1998.03--2001.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胡海岩 2001.05--2007.0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王福平 2007.09-- 2009.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朱荻  2009.11-- 2013.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聂宏  2013.6 -- 202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单忠德 202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知名校友

科教界

徐西鹏 华侨大学副校长

赵淳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屠基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

管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甘晓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培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冠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澄宇 原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孙泽洲 “嫦娥一号”副总设计师

吴希明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

徐朝梁 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总师

王刚  中航工业动力所首席技术专家

刘胜  美国总统奖获得者

向锦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陶宝祺 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海岩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贲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梅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大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至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达  中国科学院院士,少将

秦文波 神州飞船副总设计师

程肖彭 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

赵光恒 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聂海涛 中航工业成都所副所长、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

卢建川 中电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何湘宁 浙江大学教授、IEEE Fellow(2009)

政界

胡苏平 山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吕祖善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李忠海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主任

王荣炳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

吕新奎 信息产业部原副部长

曾卿  广安市市长

王珉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伟平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

黄因慧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杨国庆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原副局长

刘宏建 南充市市委书记

其他

吴光辉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大型客机总设计师

林左鸣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史坚忠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罗荣怀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庞为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陈都灵 演员、模特

王文鹤 OPPO首席采购官

六、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211高校,并没有入选“985工程”。从发展特色来看,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科发展主要围绕“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目前学校在船舶方面的实力更为突出,并且这所大学是“国防七校”当中唯一一所以船舶研制为特色的高校,我国航母、很多大型军舰的研制基本上都有哈工程的贡献。所以,对军舰研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境内公办高校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简称“哈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军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简称“哈工程”,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军共建高校,位列“双一流”、“211工程”、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北极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牵头单位,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

学校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140.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3.76万平方米,图书馆共有藏书733.77万册;设有17个学院(系、部),开设65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有教职工2924人,学生3万余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简称国防科技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直属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的军队综合性大学,也一直是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的院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确定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院校,是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院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院校,是军队唯一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院校,是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支持的院校。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学校在邓小平主席的直接关怀下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学校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校本部设在长沙,内设学院位于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地。据2020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八大学科门类46个本科专业;有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两院院士29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简称“哈工程”,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军共建高校,位列“双一流”、“211工程”、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北极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牵头单位,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学校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140.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3.76万平方米,图书馆共有藏书733.77万册;设有17个学院(系、部),开设65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有教职工2924人,学生3万余人。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南理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等,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B8协同创新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南京校区、江阴校区和盱眙校区(筹建),总占地4315亩,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设有20个专业学院;图书馆收藏280余万件印刷型文献;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2200余人。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时期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访苏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

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怀仁堂小会议室接见陈赓,授命陈赓创建哈军工,以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基础,在哈尔滨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根据周恩来关于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要求,陈赓院长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建校方针,于1953年9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毛泽东为学院成立颁发了训词。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

1959年,军事工程学院被确定为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到1962年,军事工程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往南京,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系;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1966年4月1日,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隶属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领导。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时期

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工程系,现发展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

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时期

1994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

200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学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原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学校实施重点共建。

2003年,学校研究生院正式挂牌。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原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年,学校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同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优秀”评价。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6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文化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黑龙江省高校首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哈军工纪念馆入选国家第三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2月,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学校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

2019年3月,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12月,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5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成立。9月,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获批黑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11月,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1年5月16日,学校成为“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首批会员单位之一。

2022年2月14日,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月,成为东北三省一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盟成员。10月28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和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共同成立“黑龙江智媒体实验室”正式启动。

办学条件→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系、部),开设本科专业65个。

学院(系、部)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研究院 -

本科专业

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 专业类

船舶与海洋工程 工学 海洋工程类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工学 水利类

海洋机器人 工学 海洋工程类

工程力学 工学 力学类

土木工程 工学 土木类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工学 航空航天类

飞行器动力工程 工学 航空航天类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工学 航空航天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学 土木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土木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学 能源动力类

轮机工程 工学 交通运输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仪器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电气类

自动化 工学 自动化类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工学 兵器类

机器人工程 工学 自动化类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类

人工智能 工学 电子信息类

水声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类

海洋信息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计算机类

物联网工程 工学 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 工学 计算机类

信息安全 工学 计算机类

保密管理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机械类

工业设计 工学 机械类

智能制造工程 工学 机械类

产品设计 艺术学 设计学类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类

通信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类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工学 电子信息类

信息对抗技术 工学 兵器类

金融学 经济学 金融学类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电子商务 管理学 电子商务类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材料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

应用化学 理学 化学类

材料物理 工学 材料类

材料化学 工学 材料类

环境工程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数学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数学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电子信息类

应用物理学 理学 物理学类

英语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法学 法学 法学类

社会学 法学 社会学类

应用心理学 理学 心理学类

汉语言文学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核工程与核技术 工学 核工程类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工学 核工程类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工学 核工程类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 法学 政治学类

智慧海洋技术 工学 海洋工程类

学科建设→学科设置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一级、二级重点学科各1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黑龙江省一级重点学科11个。

博士后站点

博士后站点类型 专业名称 建站时间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船舶与海洋工程 1989年

                                 力学 1998年

                控制科学与工程 1998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0年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00年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0年

                             机械工程 2003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3年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003年

                   仪器科学与技术 2007年

                       核科学与技术 2007年

                               光学工程 2014年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科研工作站 2002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2008年

博士、硕士点

学科类型 学科门类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 工学 力学 0801

工学 机械工程 0802

工学 光学工程 0803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工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工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

工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工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0824

工学 核科学与技术 0827

工学 软件工程 0835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工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4

理学 数学 0701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30505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 - 机械 0855

- 能源动力 0858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0202

法学 法学 0301

理学 数学 0701

理学 物理学 0702

理学 系统科学 0711

工学 力学 0801

工学 机械工程 0802

工学 光学工程 0803

工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4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工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工学 电气工程 0808

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

工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

工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工学 土木工程 0814

工学 水利工程 0815

工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

工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0824

工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0825

工学 核科学与技术 0827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 0831

工学 软件工程 0835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管理学 工商管理 1202

管理学 公共管理 1204

艺术学 设计学 1305

社会学 法学 0303

外国语言文学 文学 0502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 教育学 应用心理学 40203

教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40303

工学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82302

工学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82601

工学 环境工程 83002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

类别代码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领域代码 领域名称

0551 翻译硕士 055101 英语笔译0352 社会工作 0352 社会工作

1251 工商管理硕士 125101 工商管理硕士(MBA)

125102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1252 公共管理硕士

1252 公共管理硕士(MPA)0854 电子信息 - -

0855 机械 - -

0856 材料与化工 - -

0858 能源动力 - -

0859 土木水利 - -

重点学科

学科类型 学科名称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 船舶与海洋工程

学科评估

学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A-等级学科各1个,获B+等级学科5个,B级学科6个,1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行列;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位次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A+ 前2%或前2名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A- 5%~10%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B+ 10%~20%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B+ 10%~20%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 10%~20%

0827 核科学与技术 B+ 10%~20%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B+ 10%~20%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B 20%~30%

0801 力学 B 20%~30%

0802 机械工程 B 20%~30%

0803 光学工程 B 20%~30%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B 20%~30%

0835 软件工程 B 20%~30%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B- 30%~40%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B- 30%~40%

1202 工商管理 C+ 40%~50%

0814 土木工程 C 50%~60%

1204 公共管理 C 50%~60%

0303 社会学 C- 60%~70%

0808 电气工程 C- 60%~70%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C- 60%~70%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C- 60%~70%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2924人,其中专任教师189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190人。教师队伍中现有院士8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4人,各类国家级人才85人次,各类省部级人才94人次;“龙江学者”支持计划入选者2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8个。

类别 名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 杨士莪、杨德森、廖振鹏

双聘院士 王仲奇、孙玉发、闻雪友、于俊崇、邢球痕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姚熊亮、林再文、苑立波、张志俭、段文洋、李玩幽等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李玩幽、范壮军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赵春晖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张阿漫、张涛、李晔、王伟等

国家级教学名师 赵春晖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段文洋、彭敏俊、李玩幽、杨武、李柏洲、张涛、张阿漫、严浙平、王颖、孙冰、范壮军、陈玉金、宋恩哲、曹霞、王伟、张志强、杨飘萍、杨军、李晔、衣凤岐、樊亚仙

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杨玉洁、刘胜、赵春晖、苑立波、郭黎利、姜相志、赵琳、任正义、李金、赵旦峰、孙伟民、付永庆、沈继红

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 动力机械及工程,光学工程,水声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导航、制导与控制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 哈工程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赵春晖,2009)

内燃机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张文平,2009)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团队(任正义,2008)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团队(郭黎利,2010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29个,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有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项目名称 入选项目 获批年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自评估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2009

构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2009

突破传统观念创新运行机制实验教学从后台走向前台 2014

以质量为核心,人性化培养、双自主激励、常态化评价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4

校企协同培养船舶动力国防特色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4

自动化领域人才的工程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4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船舶导航定位系统 2007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0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2006

工程训练中心 2006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08

船舶动力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2012

船舶导航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2012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09

水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15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3

船舶动力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4

船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5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共15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30项,创业训练项目20项 2012

共81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73项,创业训练项目8项 2013

共9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84项,创业训练项目6项 2014

共92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80项,创业训练项目12项 2015

共95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88项,创业训练项目7项 2016

共172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57项,创业训练项目15项 2017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船舶工程学院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建 2011

自动化学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368厂共建 2011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 2011

船舶工程学院与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共建 20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2012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2012

软件学院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2012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 内燃机结构 2013

卫星导航系统 2013

水声学 2013

微波技术 2013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线课程 船舶导航—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灯 2013

船海流体中的奥秘 2013

舞动的水下精灵—水下运载器 2013

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 2014

探海利器——声呐 2014

数学零距离 2015

“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 2012

微波技术 2012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2012

计算机绘图教程 2014

网络安全实验教程 2014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第2版) 2014

核电专业英语 2014

国防特色重点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国防特色紧缺专业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

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 -

核反应堆工程 -

核技术 -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

水声工程 -

国家级教学基地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工程训练中心 -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2010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1

测控技术与仪器 2011

电子信息工程 2011

通信工程 2011

自动化 2013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2

测控技术与仪器 2012

电子信息工程 2012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2012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

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学生成绩

截至2021年11月,近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重要奖项逾千项,“E唯”代表队连续两年获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E唯”机器人创新团队、“创翼”创新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5名学生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大学生创业联盟连续五年获“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

学校荣誉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被授予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的决定》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社会评价

2020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401-500名。

学术研究→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3个,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平台一览表

平台类型 平台名称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导航与海洋智能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CMA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级力学测试中心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国家级技术中心 沈鼓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国家级产业基地、研发中心 国家级燃气轮机产业基地/国家级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国际合作研发中心/国家级铝镁新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深海工程技术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纤维集成光学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船舶动力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国家级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探测装备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船海装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船舶动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船舶导航与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船舶与力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船舶特辅与水下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极地装备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核安全与先进核能技术实验室/船舶智能系统与技术实验室/海洋科学与工程数学技术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核动力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实验室/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实验室/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船舶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船舶与海洋控制工程实验室/导航仪器工程实验室/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工程实验室/船舶结构冲击动力学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技术实验室/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信息保障实验室/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实验室/黑龙江省国家保密局保密技术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企业创新研究所/大学德育与青年心理研究中心/灾难与危机管理研究所

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船舶动力技术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实验室/船舶控制系统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结构振动与声学技术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 舰船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先进海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实验室(研究中心)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实验室/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实验室/海洋综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 核安全与先进核能研究院/中国制造和国家安全产业研究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船用发动机自主化创新中心/极地大科学工程研究中心/舰船减振降噪研究中心/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研究中心/前沿基础交叉创新研究中心/数字船海研究中心/海洋运载器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海空天一体化信息获取与应用研究中心/船用燃气轮机自动化创新中心/海洋新能源研究中心/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冲击动力学研究中心

校媒合作实验室 黑龙江智媒体实验室/联合实验室

联合单位  平台名称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德州仪器(TI)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Xilinx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Xilinx可编程系统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ALTERA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ALTERA可编程逻辑器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模拟器件公司(ADI) 哈尔滨工程大学-模拟器件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RTEC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RTEC摩擦学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光传感器件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光传感器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海洋光学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海洋光学联合创新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德国西门子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德国菲尼克斯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菲尼克斯工业4.0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日本欧姆龙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欧姆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比利时海洋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英国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英国深海工程水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程大学-意大利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意大利海洋潮流能技术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巴西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巴西深海工程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为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为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兴通讯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兴联合网络创新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保密科技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综合信息系统控制与集成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含能材料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装备技术研究所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涂料分析检测中心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航东安发动机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动机联合开发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汉光重工集团 哈尔滨工程大学“新型动力技术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系统安全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侦察与对抗技术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上讯信息技术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保密技术与信息系统安全联合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铁路局瑞兴科技股份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先进轨道交通信号装备技术联合实验室”

(注:科研平台资料不全)

科研成就

截至2018年8月,“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科研型号等一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0余项,获得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和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中国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

2015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102757.6万元,科研项目总数2298项(其中:国家任务52项、国防科工局项目61项、国家部委及其它省部级项目883项、基金项目601项、其它项目70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1项,鉴定成果19项,获国家专利授权796项;出版科学专著37部,在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1529篇,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2488篇,三大检索组织收录3629篇,其中:EI收录2232篇、SCI收录960篇、ISTP收录437篇。

学校取得了中国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中国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

学校在船海核领域的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评估、三体船设计、水面无人艇等技术居中国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

学校是中国首座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的联合牵头研制单位,是中国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智能船舶核心设计研发单位,是“蛟龙号”7000米载人、深海勇士潜水器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国产化的装备提供方,为中国首条三体搜救艇、万吨集装箱船、钻井平台等新船型开发及深海工程装备研发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技术支撑。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底,图书馆图书总量746.38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273.65万册。订购SCI、EI、Elsevier、Springer、Wiley、IEL、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125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8.67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472.73万册,中外文电子版学位论文1299.6万余篇。

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以“三海一核” (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为特色,同时刊登动力与能源、控制、通信、机电、计算机、材料与化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学报曾获工业与信息化部“优秀科技期刊奖”、黑龙江省政府“优秀期刊奖”,以及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等多项荣誉;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荷兰Scopus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报(英文版)》〕被Pж(AJ)文摘杂志(俄)、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收录。

《智能系统学报》主要刊登神经网络与神经计算、智能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智能系统工程、机器翻译、复杂系统、机器学习、知识工程与分布式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粗糙集与软计算、免疫系统、机器感知与虚拟现实、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可拓工程、人工智能基础等内容,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数据库收录,曾获得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期刊等多项荣誉。

《应用科技》主要刊发各学科领域在应用研究方面高水平、实用性强的科技论文,主要辟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自动化技术、机电工程、材料与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等栏目。该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已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等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8月,学校牵头成立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简称ICNAME),与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密西根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22个国家100余个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2017年成为首批唯一“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单位,获高教学会“全国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获2016年度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学校每年资助400多名教师到中国以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500多名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文化传统

校徽

学校校徽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体现学校为中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

校徽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学校负着中国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

校徽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关怀,下方镶嵌学校英文名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中国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

校徽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学校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校徽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校旗

学校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简单、明了,容易识别。

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学校“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

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

精神文化

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价值追求: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

校风:忠诚、坚韧、团结、创新

教风: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

学风:严谨、求实、勤奋、创新

大学文化: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

校歌:学校校歌由王持久作词、刘可欣作曲。歌词为:“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流云间青檐碧瓦,回首处栋梁参天;脚踏白山黑土,胸怀万里海天,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丹心铸剑,何惧大洋深和远,热血熔金,固我海疆坚如磐,大学至真,大工至善,扬帆远航,向前向前。”

校庆50周年前夕,2003年7月11日,校园路名确定,校园8条主要道路分别以东海、南海、北海、西海和陈赓、世昌、奥列霍夫、郑和命名,大操场定名为“军工操场”。

“军工操场”周边4条道路的命名,即反映了学校为海运、海防、海洋服务的特色,又寓含工程大学走向世界的理想,也象征工程大学之生机和永恒。其它4条道路以与学校历史及特色有关的重要人物命名,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陈赓路”贯穿校园南北,以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命名,有怀念继承前辈遗志、创造工程大学美好明天之意。“世昌路”以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命名,取“世昌”两字,有警示后人自强图远、永远不忘为海防服务的历史使命之意,同时寓意工程大学世代昌盛。“奥列霍夫路”以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命名,既有怀念苏联顾问团对军工创建所做的特殊贡献和友谊之意,也表达哈军工创建之初与世界水平接轨、今天的工程大学继续加快国际化进程之意。“郑和路”以中国海军力量达到顶峰时期七下西洋领军人物郑和命名,以激励师生为建设强大的海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受命群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根据苏联政府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心举全国之力建设一所为国防现代化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怀仁堂小会议室接见陈赓,授命陈赓创建哈军工。《受命》铜像群雕再现了当年陈赓大将受命创建哈军工的历史场景。

陈赓受命是哈军工建设的起点。为铭记这一光辉时刻,校庆55周年前夕,2008年3月,校党委决定建设群雕《受命》,再现这一重要历史瞬间,让全校师生永远铭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这一有远见的重大决策,永远铭记以陈赓为代表的哈军工创建者们做出的永远值得赞颂的历史性贡献,把哈军工精神和哈军工文化传扬下去,把哈军工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受命》铜像由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教授李象群创作。铜像群雕位于世昌路与哈军工纪念馆前广场之间的绿化带。群雕基座东西宽3.5米,南北长10米,高0.5米,铜像坐高1.5米。群雕摆放成扇面形状、坐东向西。铜像群雕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赓5座铜像。

文化景观

学校对文化资源和设施进行整合,建设了“哈军工文化园”,形成了历史景观区、文化景观区、船海特色区和哈军工纪念馆的“三区一馆”格局,打造了一张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文化名片。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高岩

校长、党委副书记 姚郁

党委副书记 夏桂华、杨冶、高晚欣

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志俭、韩端锋、吴林志、殷敬伟、於志文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彭远奎

历任领导

学校时期 姓名 职务 任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陈赓 院长、政委 1953.9-1958.1

                                                        陈赓 院长 1958.1-1961.3

谢有法 政委 1958.1-1966.4

刘居英 院长 1961.7-1966.4

哈尔滨工程学院 刘居英 党委书记、院长 1966.4-1970.8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林毅 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 1971.11-1974.12

        筹建领导小组组长 1971.9-1974.12

卓明 党委书记、学校领导小组(行政)组长

1975.5-1983.6

冯捷  院长  1980.2-1983.6

          党委书记 1983.6-1984.12

邓三瑞 院长 1983.6-1987.6

黄绍 党委书记 1987.6-1991.5

陈大炎 党委书记 1991.5-1995.3

吴德铭 院长 1988.10-1994.5

钱秋珊 党委书记 1984.12-1987.6

                   院长 1987.6-1988.10

哈尔滨工程大学 吴德铭 校长 1994.5-1997.12

邱长华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95.3-1996.6

                     党委书记 1996.6-1999.8

                           校长 1997.12-2004.6

王树权 党委书记 2004.06-2008.2

刘志刚 党委书记 1999.08-2004.06

                  校长 2004.04-2015.04

杰出校友

截至2018年8月,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2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

院士风范

姓名  成就

庄逢甘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玉如 水下智能机器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士莪 船舶水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镜芙 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 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炳炎 舰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闻孙 船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有生 水弹性力学与船舶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仲奇 热力叶轮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振鹏 地震工程与工程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景全 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远良 水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瑞松 导弹总体与自动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宋文骢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怡昕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金才 岩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颖人 岩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哲荣 车辆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宫先仪 水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先觉 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泽山 含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钊 地雷爆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锡城 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网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山 制导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伊君 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伯龙 激光陀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桂蓉 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明 飞机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滨士 装备维修工程及表面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兴治 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懋祥 船舶性能研究和设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七虎 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鸿志 兵器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埮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邢球痕 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玉臣 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起鹤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圣常 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兴铭 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慈云桂 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守槃 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新民 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德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宣益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建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政界

姓名  成就

粟戎生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

杨俊生 武警首位女将军,少将

谢名苞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少将

唐正其 西北某空军基地司令员,少将

张建启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司令员,少将

马国惠 某核试验基地原司令员 总装后勤部部长,少将

臧克茂 坦克炮控系统专家、一等功臣

陈海平 防化专家、教育家

钱七虎 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

迟万春 总装备部政委,中将

李安东 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将

霍玲 哈军工培养的三位女将军之一,少将

常显奇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院长,少将

张良起 自动化专家、教育家,少将

任萱 飞行器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少将

甘楚雄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少将

皇甫堪 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雷达系统学组副组长,少将

沙基昌 专业技术少将,少将

陈福接 博导,少将

金士尧 计算机专家,少将

唐天标 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上将

张必训 总参三部研究员,少将

谭国玉 工程兵指挥学院原院长,少将

喻名德 核环境科学专家

陈赓 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大将

谢有法 军事工程学院原政委,中将

刘居英 军事工程学院第二任院长,少将

刘有光 军事工程学院原副政委,少将

唐铎 哈军工五大系主任之空军工程系主任,少将

唐凯 哈军工五大系主任之工兵工程系主任,少将

李开湘 哈军工干部部部长、学院副政委,少将

贺振新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政委,少将

李懋之 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

张衍 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少将

徐立行 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教育长,少将

张子明 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副政委,少将

徐介藩 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主任,少将

薛克忠 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主任,少将

吴振挺 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政委,少将

孙三 哈军工高级班学员,少将

臧穗 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将

陈阿溪 海军青岛某基地副司令,少将

金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李安东 中央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将

霍玲 哈军工培养的三位女将军之一,少将

董金荣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专家

彭小枫 二炮政委,上将

黄献中 沈阳军区政委,中将

邓先群 少将

杨桓 东方红1号发射总指挥、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中将

黄献中 沈阳军区政委,上将

崔文信 沈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祝榆生 “陆战之王”的总设计师

罗东进 中将

栗戎生 中将

余鲁生 少将

虞云耀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董浩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俞正声 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

张云川 湖南省长 国防科工委主任

廖晖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黄丽满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占福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

徐志坚 国务院参事室原主任

蒋祝平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

吴振华 石家庄市委书记

曾浩荣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有为 原大连市委副书记

王少杰 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吴立人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

肖策能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

王景川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联盟副主席

胡小明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白润璋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谢励中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常州兰翔机械总厂厂长

贺德隆 《中国机电日报》原社长

杨柏龄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白克明 河北省委书记

贾根整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

商界

姓名 成就

夏国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

黄平涛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

贺争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

王之 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军 中信集团董事长

胡小明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赵永海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王丙炎 原航空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三十五所副所长

温刚 中国恩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吴怀祥 上海衡山集团总裁

宋金刚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副经理

姜云 世纪智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万成 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裴少峰 天津环球爱赛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长

纪竹盛 辽宁431厂厂长

李晨旭 沈阳长白电子应用设备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周寰 大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科技能手

姓名  成就

韩云梯 摁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人

恽良 中国气垫船发明人

李洪毅 飞豹飞机研制现场副总指挥

七、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也是211高校,没有入选“985工程”。同北京理工大学一样,南京理工大学也是以武器研制为特色的,学校在火炮、自动武器方面的实力非常强。长期以来,南京理工大学的兵器科学与技术都是仅次于北京理工大学。在高考录取中,南京理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也非常高,一般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差不多,毕竟这所大学的地理位置也不错。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公办高校

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南理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等,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B8协同创新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南京校区、江阴校区和盱眙校区(筹建),总占地4315亩,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设有20个专业学院;图书馆收藏280余万件印刷型文献;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2200余人。

中文名:  南京理工大学

外文名: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  南理工(NJUST)

创办时间:  1953年

创办人:  陈赓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简称国防科技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直属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的军队综合性大学,也一直是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的院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确定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院校,是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院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院校,是军队唯一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院校,是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支持的院校。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学校在邓小平主席的直接关怀下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学校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校本部设在长沙,内设学院位于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地。据2020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八大学科门类46个本科专业;有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两院院士29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简称“哈工程”,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军共建高校,位列“双一流”、“211工程”、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北极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牵头单位,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学校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140.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3.76万平方米,图书馆共有藏书733.77万册;设有17个学院(系、部),开设65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有教职工2924人,学生3万余人。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南理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等,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B8协同创新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南京校区、江阴校区和盱眙校区(筹建),总占地4315亩,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设有20个专业学院;图书馆收藏280余万件印刷型文献;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2200余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简称“北航”,位于首都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为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W3C组织成员。学校创建于1952年,时名北京航空学院,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1959年学校被国家指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8年4月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A类名单。截至2022年9月,学校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总占地共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学校下有35个二级学院;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8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4627人,其中专任教师2921人,两院院士31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1200余人。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中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卓越联盟高校、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是1940年成立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历经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华北大学工学院等办学时期,1949年定址北京并接收中法大学校本部和数理化三个系,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截至2022年6月,学校校园面积2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281万册,电子图书172.25万册,固定资产总额105亿元;设有21专业学院,9个书院,开设77个本科专业;拥有22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总数5634人,其中专任教师2536人;全日制在校学生33813人,本科生16194人,硕士生12712人,博士生4907人,学位留学生1195人,非学历留学生681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校本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创始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是首批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学校始建于1920年,创办名称是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后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时期,192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校园面积565.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5.08万平方米;下设22个学院,本科专业107个;专任教师4110人,在校学生55901人。

历史沿革

时期 办学地点 简介 主管部门

1953年9月-1960年6月 哈尔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炮兵工程系 中央军委

1953年11月-1960年6月 武汉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 中央军委总军械部

1960年6月-1962年9月 两部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军委炮兵

1962年1月5日 步兵兵器专业49名师生调往后勤工程学院军械勤务系407名师生调往后勤学院

1962年9月-1965年6月 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简称南炮工) 军委炮兵

1965年7月-1966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国防科委

1966年4月-1969年12月 华东工程学院,退出部队编制 国防科委

1970年1月-1984年9月 华东工程学院 兵器工业部

1971年8月 太原机械学院轻武器专业调入

1978年8月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炮专业调入

1981年11月26日 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高校

1984年11月-1987年10月 华东工学院

199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1993年2月26日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兵器工业部

1987年11月-1988年6月 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1988年7月-1990年12月 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1年1月-1993年3月 兵器工业总公司

1993年4月-1999年3月 南京理工大学

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 兵器工业总公司

1999年4月-2008年6月 国防科工委

2008年6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年 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 获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12年5月 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7月 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年1月 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9月 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3月 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2月 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0年9月 江阴校区正式启用

2020年10月

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

2022年1月 南京理工大学“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前沿科学中心”获批立项建设

2022年2月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教育部

2022年9月 南京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成立

办学条件→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3月,南京理工大学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新能源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20个专业学院,以及钱学森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个独立学院。2020-2021学年,学校共有招生专业65个。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武器系统与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机器人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化学/安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武器发射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中外合作办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 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

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语言学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纳米材料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 机械类/电子信息类/材料类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法学/电子信息工程(知识产权创新实践班)/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创新实践班)/知识产权(第二学位)

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 机械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 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4月,南京理工大学有教职工3200余人,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20人,外国院士4人,“万人计划”专家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其中召集人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双创计划”“江苏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400余人。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9个、江苏省创新团队26个。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和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批权。学校先后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南京理工大学教学实习中心

两院院士(全职)李鸿志 王泽山 苏哲子

             杨绍卿 刘怡昕 崔向群

             芮筱亭 付梦印 -

名称  负责人 名称  负责人

化学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钟 秦 大学数学基础课群教学团队 杨孝平

工业设计教学团队 李亚军 自动控制课群教学团队 吴晓蓓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课群教学团队 钱林方 - -

学科建设→重点学科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2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第一档(A+)。

学位授予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个;具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28]有博士后流动站16个。

重点学科

级别 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光学工程 材料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应用化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高端装备设计制造与质量管理/社会公共安全信息工程

江苏省重点学科 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纳米材料及相关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热物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车辆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兵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兵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兵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安全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电气工程、土木工程、设计学、交通运输工程、物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兵器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数学。

学科评估

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南京理工大学共有14个学科参评,3个学科排在前10位,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排在第1位。

代码 学科名称 排名 代码 学科名称 排名

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 1 0802 机械工程 29

0803 光学工程 8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33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10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8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11 0835 软件工程 42

0801 力学 17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56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17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66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23 - - -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共10门课程获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创新综合实验中心 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

大学物理实验 数字逻辑电路 化工原理 工程制图 控制工程基础

概率与统计 火炮设计理论 弹药学 固体火箭发动机气体动力学 电路

江苏省品牌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年度

1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2003

2 化学工程与工艺 2003

3 电子信息工程 2003

4 自动化 2003

5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3

6 测控技术与仪器 2006

7 工商管理 2006

教学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等级 获奖时间

1 火药装药系列教材建设 ( 教材 ) 王泽山、徐复铭、张丽华、贺晓军 二等奖 2001

2 健康为本 重在健身 ——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前探性改革与实践 王宗平、沈家聪、朱继华、林越楠、潘志军 二等奖 2001

3 立足国防,面向社会,创建自动化品牌专业 吴晓蓓、陈庆伟、郭毓、徐志良、王海梅 二等奖 2005

4 工业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李亚军、张锡、姜斌、段齐骏、曾山 二等奖 2005

5 深化分层次教学全面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 杨孝平、俞军、陈萍、许春根、王为群 二等奖 2005

6 构建多层次、多模式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为军工企业和部队输送急需高素质人才 汪信、袁军堂、梅锦春、李晓梅、陈仁平 二等奖 2005

7 我国高等教育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及实践 吴澄、申功璋、田作华、萧德云、王雄、吴晓蓓、卓晴、戴先中、刘小河、谢克明、赵光宙、刘建昌 一等奖 2009

8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袁军堂、张永春、梅锦春、裴艳敏、崔骥 二等奖 2009

“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9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是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时也是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落户高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中,学校以总分全国第一的成绩,成为第七个捧得“挑战杯”的高校。

合作交流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南京理工大学先后与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100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各类交流合作。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机器人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人才协议,每年选派300多名学生到海外短期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

南京理工大学注重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先后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建立了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俄罗斯乌法航空技术大学、白俄罗斯戈梅立国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每年来校开展合作研究、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境外专家学者达400人次之多。

截至2019年4月,学校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13个,获批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法国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共建中法工程师学院,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合作建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聚焦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成立江苏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设立了8个校外研究院,发挥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民用爆破、特种超细粉体制备、智能熔敷焊、机器人智能焊接、印鉴真伪自动鉴别系统等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京理工大学于1994年成立了由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学校与董事单位形成深层次、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互利互惠、相互支持,实现了校企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为拓宽筹措办学资金渠道,凝聚各方兴学力量,学校于2006年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不断追求卓越;社会各界通过基金会设立了60余项奖教金和奖助学金,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不断追求卓越。

2017年6月,加入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组成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同月,南京理工大学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签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医工结合创新研究院。

2021年5月16日,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成立大会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

所获荣誉

2020年11月,入选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名单。

2021年9月2日,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4月,南京理工大学机械装备创新设计教学团队荣获“2022年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2年5月,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入选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

社会评价

2019年中关村兰德科教评价研究院公布的国内大学科学与技术贡献排行榜中,南京理工大学位列全国高校24位。

2019年1月,首个“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排名发布,南京理工大学位列全国第21位,在江苏省内仅次于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

2020年CNUR中国大学排名,位列37名。

QS世界大学排名

年份 世界排名

2022 601-650

2021 701-750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防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8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3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研究机构

重点实验室

级别 名称

国家级 瞬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原国防科工委   近程高速目标探测技术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智能弹药技术重点实验室

工信部 微纳含能器件实验室/特种装备可靠性设计与控制实验室/交通信息融合与系统控制实验室/先进固体激光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电子设备热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社会安全信息感知与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新型膜材料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受控电弧智能增材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微纳含能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特种装备可靠性设计与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交通信息融合与系统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半导体微纳结构与量子信息感知重点实验室/语言信息智能处理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技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功能纳米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软化学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能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 江苏省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公安厅社会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社会安全图像与视频理解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级别 名称

国家级 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兵器工业弹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民用爆破器材质量检测中心/国家微多蛋白素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

原国防科工委 国防科技工业民爆制备工艺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国防科技工业大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国防科技工业弹药自动装药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教育部 材料评价与优选设计教育部工程中心/化工污染与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特种作业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 江苏省片式元件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轨道交通电气牵引仿真设计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药物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表面活性剂及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电厂废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改性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分子聚合发泡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代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现代饲料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锻压机械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性能棉纺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混凝土砌块成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稀贵金属爆炸复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驱动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际/地区合作

中日合作SMC气动研究中心

科技开发与技术转移支援中心(香港)

中德轨道交通研究院

合作共建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 联合单位

中国-白俄罗斯“真空等离子体技术”国际科学实验室 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

中-法“自动化与信号”国际科学实验室 里尔第一大学

金属纳米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天文光学超分辨探测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微纳含能器件联合实验室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嵌入式智能信息系统联合实验室 加拿大QNX软件系统公司、美国TI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

力学联合实验室 瑞士W+B公司

先进制造自动化联合实验室 研华科技

企业创新服务联合实验室 万方数据

体感创新实验室 华硕电脑

智能电网技术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城市大学

中德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 德国CONCEPT Laser有限公司、上海福斐科技发展有限公/创新引智基地/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创新引智基地/微纳米材料与装备引智基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江苏省 江苏省产业集群研究基地/江苏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基地/江苏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科技思想库/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

作为学校巨资打造的人才特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于2012年12月揭牌成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将以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为目标,在追寻创新性成果的科研实践中,打造世界顶级纳米技术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

该所由国际纳米晶材料权威、德国科学院副院长,身兼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印度科学院院士的赫伯特 ·格莱特教授领衔担任所长。格莱特教授于1980年首次提出纳米晶固体的构想,开创了全球纳米材料研究新方向,引发并推进了纳米科技的发展。

德国伊尔默瑙工业大学教授雷勇担任常务副所长,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霍斯特·哈恩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工程学院院士哈拉尔德·福克斯教授,世界上第一个单原子晶体管发明者托马斯·希梅尔教授为高级研究人员,默罕默德·加法里博士等为骨干研究人员。

学术组织

学会名称 学校联系单位 参加学会情况 联系人 任职情况

中国兵工学会 机械学院 副理事长单位 付梦印芮筱亭 副理事长副理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弹道专业委员会 动力学院 挂靠 张小兵 总干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弹药专业委员会 机械学院 挂靠 何勇黄正祥 主任委员总干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自动控制与工程专业委员会 自动化学院 挂靠 薄煜明戚国庆 主任委员总干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民用爆破器材专业委员会 化工学院 挂靠 吕春绪陆明 主任委员总干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应用数学专业委员会 理学院 挂靠 杨孝平肖伟 主任委员总干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 机械学院 挂靠 钱林方汪惠芬 主任委员总干事长

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 电光学院 挂靠 高志山 秘书长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体育数学专业委员会 理学院 挂靠 朱顺荣 秘书长

中国宇航学会 机械学院 常务理事单位 廖文和 理事

全国高校科协工作研究会(筹) 校科协 副理事长单位 廖文和沈家聪 副理事长副秘书长

江苏省军工学会 校科协 副理事长单位 徐复铭 理事长

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 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挂靠 杨敢新陈同纲 理事长秘书长

江苏省现场统计学会 经管学院 挂靠 韩子俊程龙生 理事长秘书长

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 自动化学院 挂靠 王晓锋戴跃伟 副理事长秘书长

江苏省颗粒学会 环生学院 挂靠 王连军杨毅 理事长秘书长

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 机械学院 挂靠 黄文良 主任

江苏省激光与光学工程学会 理学院 理事长单位 贺安之 理事长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 化工学院 副理事长单位 吕春绪 副理事长

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会 校科协 副理事长单位 廖文和沈家聪 副理事长副秘书长

南京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协会 学术中心 副理事长单位 廖文和王小绪 副理事长副秘书长

南京市现场统计学会 理学院 挂靠 米少君 -

南京市创造学会 人文学院 挂靠 邱凤昌 理事长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3月,“十三五”以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1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实现五大奖种全覆盖。

学术资源→学术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社数据库》(INSPEC),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上海图书馆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弹道学报》: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兵工学会主办、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9年,为中国弹道学领域唯一的学术期刊,是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one)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军工高教研究》《高教文摘》

馆藏资源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3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资料室。图书馆馆舍历经变迁,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图书馆新楼,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余席,设有信息共享空间、研讨室、电子阅览室、高雅艺术欣赏室、创客空间、学术报告厅等现代化服务设施。截止2016年底,图书馆纸本馆藏总量243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19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000多种、17万余册,古籍1.5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59个,其中,中外文电子图书(包括电子图书、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标准、会议录等)600多万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3.5万种;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以国防科技文献为特色,兼有人文、社会及管理科学文献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兵器博物馆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作为国内高校唯一的种类齐全、专业性强的兵器博物馆,经过数十年的广泛收集,珍藏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武器装备,囊括了火炮类、轻武器类、弹药类、引言类、军事通讯和光学器材类等诸多门类计6000余件珍贵的藏品。

这个集文物收藏、教学科研、陈列展览于一身的兵器博物馆,旨在以珍贵的展品和丰富内容帮助世人了解兵器发展的历史轨迹,普及军事知识,增强国防意识,促进我国兵器研究和国防人才培养,使之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张骏

党委副书记、校长 付梦印

党委副书记 廖文和、席占稳

副校长 陈钱、何勇、路贵斌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许百涛

历任领导

姓名 职务 军衔或职称 任职时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陈赓 院长兼政委 大将 1953.7-1961.3

谢有法 政委 中将 1958.5-1966.4炮兵工程系

赵唯刚 系主任 大校 1953.1-1960.7

贺振新 系政委 少将 1955春-1960.7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 贾克 校长 大校 1954-1959

廖成美 政委 少将 1953.8-1960.7

黄延卿 校长 大校 1960.1-1960.7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孔从洲 院长 中将 1960.6-1964.7

廖成美 政委 少将 1961.5-1966.4

李仲麟 院长 少将 1964.7-1966.4

华东工程学院 李仲麟 院长 少将 1966.4-1968.10

齐陶 革委会主任 - 1968.10-1975.9

周伯藩 革委会主任 - 1975.9-1977.7

霍宗岳 革委会主任 - 1977.7-1979.7

明朗 院长 - 1979.7-1981.1

李仲麟 院长 - 1981.1-1983.4

冯缵刚 院长 教授 1983.4-1984.10

华东工学院 冯缵刚 院长 教授 1984.10-1988.1

李鸿志 院长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8.1-1993.2

南京理工大学 李鸿志 校长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3.2-2000.3

徐复铭 校长 教授 2000.3-2006.12

王晓锋 校长 教授 2006.12-2015.7

校风文化

校徽

南京理工大学校徽底色为紫色,校徽边框为同心圆,图案中心由盾牌、橄榄叶、校门缩影构成;盾牌是学校常用的代表图形,寓意守护正义、捍卫知识、勇于战斗,也与南京理工大学的兵工国防特色相吻合,而盾形之中的校门更是学校的直接象征,将校门纳入盾牌之中,也提醒着学子们时刻需要捍卫母校、捍卫母校的尊严与荣光;盾形之外采用交织的橄榄枝,橄榄枝体现了学校乐于与各国各校合作的办校心境,也体现了学校对于和平的期许。

精神文化

校训:  进德修业,志道鼎新

“进德修业”出处《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

“志道”语出《论语·里仁》,谓“有志于道”者,守志不渝;“鼎新”语出《易·杂卦传》,“鼎,去新也”,“鼎新”既是取新之意,同前半句“革,去故也”一同表达了创新的推动进步的源动力,也是学校孜孜以求的治学目标。

校歌《使命》

作曲:吴小平

作词:马千里等

荟萃北国/军工学府声名远/挥师江南/龙腾钟山薪火传/参天杉林傲立风霜雨雪/二月兰花唱响青春礼赞/徜徉知识海洋/探索天地寰宇/我们肩负神圣使命/创造美好的明天/进德修业/赤子英才气浩然/志道鼎新/春华秋实宏图展/团结献身铸造国之利器/求是创新高扬复兴风帆/徜徉知识海洋/探索天地寰宇/我们肩负神圣使命/创造美好的明天

知名校友

姓名  备注

任新民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52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曾任炮兵工程系(南京理工大学前身)副主任

李鸿志 著名瞬态力学专家,中间弹道学创始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前身)。1988年-2000年3月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王泽山 含能材料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2018年1月8日,王泽山院士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潘德炉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遥感专家,1968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

刘怡昕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全军初级指挥院校第一位将军教官,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向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75年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今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

卢柯 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20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卢柯摘得三项大奖之一的“物质科学奖”。1985年毕业于华东工学院(今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工艺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王兴治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邢球痕 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南京理工大学前身)固体火箭武器专业

陈志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少将、南京理工大学博士

田禾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兼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炸药专业

李应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少将,空军“飞机推进技术”高新技术中心主任。1989年获华东工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芮筱亭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博士。现任南京理工大学发射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军委科技委委员(兼职)。1986年获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刘红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命保障技术中心主任,环境生物学与生命保障技术所 所长1987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保护专业

祝榆生 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陈肇雄 1978级学生,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范晓光 中将,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火箭弹专业毕业

阮文同 越南留学生,1965级,越南政府驻昆明领事馆总领事

段孟交 越南留学生,越南政府办公厅主任,越中友好协会主席

沃尔夫冈·赫尔曼 Wolfgang A. Herrmann,慕尼黑工业大学校长。2003年获南京理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温刚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刘烈宏 1986级系统工程,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党组副书记

李同玉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现为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宇航部部长,化工学院86级物理化学专业

刘树海 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教授,炮兵指挥自动化工程专家

沈善普 1982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加拿大籍华人科学家,科技部海外专家

韩延林 2008年1月任总装备部副部长,2007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韩珺礼 火箭专家, 2011年立一等功,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卢展工 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历任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78级自动武器设计专业(1978-1979年)

蒋定之 十八届中央委员,原江苏省政协主席,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南京理工大学98级环境工程专业硕士

刘国中 中央政治局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78级炮弹系触发引信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

张国清 中央政治局委员,辽宁省委书记,曾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85级管理工程系对外经济贸易专业[

阎立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原常州市委书记、苏州市长。南京理工大学02级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罗一民 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南通市委书记,南京理工大学98级工程管理专业硕士

吴冬华 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扬州市委书记,南京炮兵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63级工程化学系火药专业

邵占维 原浙江省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温州市委书记。南京理工大学92级兵器系统工程专业硕士

彭宏松 原江西省委副书记,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九江市委书记

徐郭平 江苏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原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罗群 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南京理工大学02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博士

李光辉 新疆吐鲁番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市委政法委书记,网信党工委书记

张春福 江苏省常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市监察委员会主任

龚艳德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何泽华 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在职攻读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

郭广银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刘丽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曾任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潘成胜 大连大学校长。1987年获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俞安平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任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姜建中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引信专业毕业

张元 河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

戴跃伟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原华东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兵器系统工程专业硕士毕业

宋纪蓉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徐直军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华为无线产品线总裁、战略与Marketing 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轮值CEO、战略与发展委员会主任等,现任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等职务

谢大雄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曾任中兴通讯公司副总裁,中兴通讯CDMA事业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兴通讯监事会主席

郑永刚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杉杉集团董事长

孙为民 曾在南京理工大学执教,现任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赖振学 中国电视剧文学家,福州亿森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总工.南京理工大学工学硕士

野依良治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2007年获南京理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邹文超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李春建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校园环境

南京理工大学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校园占地3118亩(约208万平方米)。校园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