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09:37 来源: 编辑:admin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是由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等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发起,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1987年6...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是由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等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发起,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1987年6月2日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
中管院是我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是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
于1989年8月25日,国家人事部人中编函[1989]31号文批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为国家事业编制,国家财政部拨给开办经费。
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精神和中管院的实际情况,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审核决定,批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在2012年7月15日进行了重新设立登记为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行政领导班子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1000004000019774)。
根据管理和科研的需要,中管院总部机关设有若干职能部门,主要是开展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开发等,覆盖面广,涵盖各个行业领域。
一、科技管理研究所成立时间: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是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批准,于1989年2月13日成立,是促进我国科技管理创新研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的研究机构,是开放性和国际化的科技管理研究和交流智库机构。
二、科技管理研究所的宗旨:
构筑科技管理研究与培训、交流与合作以及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科技创新高地,整合科技管理学术资源,努力建设成为在科技管理研究领域独具特色与优势的研究机构,探索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地,为完善我国管理科学在科技管理工作过程中提供重要智力支撑,努力成为中国科技管理人才基地和科技管理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三、科技管理研究所的定位:
1、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开展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
2、运用和发展多学科的管理知识与理论,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研究;
3、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广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力争成为高层次管理科学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4、成为中国科技管理人才基地和科技管理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试验区;
5、做科技管理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新型高端智库;
6、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实现所企结合服务于中小微企业。
四、科技管理研究所的研究方向:
1、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研究;
2、科技创新体制与管理研究;
3、科技管理创新人才智库研究;
4、科技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研究;
5、科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6、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国际环境研究。
五、科技管理研究所直属单位:
1、学术委员会;
2、智库专家管理委员会;
3、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
4、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管理委员会;
5、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管理委员会;
6、稀土矿产技术开发(兴宁)研究中心。
六、科技管理研究所远景目标: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作为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旨在通过政、研、企与产、学、研高度交叉融合,推进企业在科技管理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科技智慧+管理文明”为核心,培养具备“政研企、产学研整合协同能力、跨界交叉复合型的商界人才”为特色。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将以自身的新型智库专业特色、高端商业资源为抓手,围绕科技创高质量发展及管理科学诚实守信的美好幸福生活项目,有针对性地性导入、引进智库资源和商业合作,为“十四五”科技管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要战胜困难,就要用好科技管理这个有力武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广大科技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管理的排头兵。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章 程
(2016年6月6日制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为 科技所)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下设直属机构。
第二条 宗旨:在本院院务委员会领导下,广泛团结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探索管理科学及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宣传推广科技管理经验,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事业努力工作。
第三条 指导思想:紧跟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经济社会发展部署,精心组织学术研讨;积极承担广大企业的科技管理和管理创新培训工作。
第四条 学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中国科技管理和管理科学水平,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工作。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管理
第五条 遵照本院院长办公会议精神,科技所由所长(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副所长及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六条 科技所实行集体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所长由具有较高学术和实践声望的专家学者担任。
第七条 常务副所长(秘书长)在所长领导下工作,协助所长召开科技所会议和主持日常事务。
其职责是:
1、做好科技所内外的协调工作;
2、组织制订本院所学术规划,报院办公会议审定;
3、组织课题研究及管理;
4、组织筹集科研经费及管理;
5、负责科技所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管理工作;
6、负责制订科技所内部各类人员的工资和奖惩制度。
第八条 科技所根据课题要求和学术活动,可对外聘任兼职副所长。必须严格按照管理条例规定聘任兼职副所长。
第三章 业务范围和发展目标
第九条 从事科技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着重党中央倡导的科技管理创新研究及其相关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促进中国管理科学和科技管理发展。
第十条 指导各分支机构和直属单位开展学术交流、研讨、管理、培训工作。本着政、研、企、产、学、用相结合原则,服务基层,服务各大中小微企业。
第十一条 面向社会组织开展管理培训、咨询和承办企业或有关国家机构的科技管理课题的研究或调查等业务。
第十二条 主要业务范围
1、整合社会智力资源,吸收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和大学院所内下属机构的优秀领导和专家学者担任科技所兼职副所长,逐步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科技管理研究团队;
2、积极开展院所内人才培训,培养新型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专业型与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本院所科技管理干部和科研人员的素质;
3、学习中央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研究、探讨当前理论与实践问题,设计前沿性课题和重大课题等,组织学术交流研讨;
4、组织学习研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和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中央领导人的管理思想和领导艺术;
5、不断提升科技所在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管理研究与学术交流方面的品牌价值。
第十三条 近中长期目标:
1、近期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
2、中期目标:成为政府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知识库、思想库、智囊库的重要智库信息平台。
3、长期目标: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政府、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知识库、思想库、智囊库的智库信息平台。
第四章 学术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条 开展论坛、培训、咨询等学术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按照制订的制度规范运作,不断提高诚信度和公信力。
第十五条 倡导严谨的学风和宽容的学术风格,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学术活动规则;在开展学术活动中,相互交流不同的见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能将学术讨论意识形态化。
第十六条 科技所成员的个人学术观点只代表本人,并不代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或科技管理研究所。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章程由科技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章程自科技所通过之日施行。
同志们:
刚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郑理宣布了关于王渊同志的任职决定。这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决定的,充分体现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对王渊同志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下面,我把王渊同志的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王渊同志(个人经历附后)。
王渊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敏锐,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多岗历练,事业心强,工作成绩突出;作风民主,能自觉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履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工作中能关心职工生活,与同志们融成一片。
今天宣布之后,希望大家讲政治,顾大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决定精神上来,积极主动配合王渊同志开展工作,不断提升我院(所)的工作水平。
借此机会,我再提几点希望。
一要统一思想。希望大家能够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坚决拥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会议的决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把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希望王渊同志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工作,适应科技管理研究所工作的新形势,抓住机遇,积极谋划,努力开创事业新局面。
二要维护团结。希望大家讲原则、讲正气,多沟通,多做补台和促进团结的工作,努力建设团结战斗、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王渊同志作为科技管理研究所的主要负责同志,近几年赢得了机关及社会的充分肯定,相信到了新岗位后,一定会以团结为重,以大局为重,维护好新班子的团结和稳定。
三要务实工作。当前,全所科技管理工作的形势很好,发展势头强劲。在座的各位,一定要珍惜目前这一大好局面,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在各项工作中创先争优,展示新气象、新风貌。要全面加快管理科学建设,提升科学管理发展水平,推动科技管理进一步向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四要树立形象。要把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坚持从严治党,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各项规定要求。坚持不懈把作风建设抓紧抓好,堂堂正正做人,公公正正用权,扎扎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坚决抵制歪风邪气,维护好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当前,管理科学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衷心希望大家在王渊同志的带领下,振奋精神,不负重托,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管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渊的简历
王渊(个人)简介
姓名:王渊,曾用名:王富贵,1969年3月出生,大学文化,优秀党员,现为中管院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
1992年9月~1994年7月在人民日报海外板实习编辑、编辑;
1994年8月~1997年7月在广东科技报社编辑、总编助理;
1997年8月~2002年9月在新华社广东分社新闻发展中心采编室副主任;
2002年10月~2007年8月在新华社《瞭望》杂志广东版主编;
2007年9月~2010年9月组建中央数字电视台《法律服务频道》广东新闻中心主任;
2010年10月~2012年9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咨询部智库专家;
2012年10月~2015年9月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2015年10月~2017年9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
2017年10月~2019年5月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新兴经济产业研究所副理事长;
2019年6月~至今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
2020年11月增选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关于“科技管理”的相关知识
科技管理(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MOT)
什么是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是指通过对管理科学的运用,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管理行为。科技管理存在信息化的趋向,而科技管理信息化是指科技管理信息化之速度与成本。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科技管理是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全人类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质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设计等,长期的科技管理内容则包含了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以创造出一长期且整体的竞争利基。
科技的种类:新科技、新兴科技、高科技、低科技、中等科技、适当的科技、有形的科技与无形的科技。
管理:是一种技巧,其利用知识、经验和对 人类与组织行为的了解,运用领导与控制的方式帮助组织完成目标。
研究:信息化的产出有很多,直接产岀包括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监管力度、全过程管理、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提高领导仁决策的数字化水平。间接产岀包括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从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终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而提高科技管理信息化的产岀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采用“第四代柔性科技管理系统”
应用:科技管理信息化的成本,除资金成本外,主要是时间成本。降低科技管理信息化的时间成本,关键采用快速信息化的模式,大大降低信息化系统的上线时间、新业务适应时间和系统维护升级时间。时间成本的有效降低,也可直接节约其它三种(资金、受影响的其他的工作、重复投入)科技管理信息化成本。
科技管理的内涵:
科技管理的内涵,可分三个不同层次:
1. 主题领域层次
1)科技管理领域:科技发展策略、科技预测与评估、研究发展与创新活动、技术移转。
2)高科技企业管理领域:拓展网络营销、界定产品目标市场
3)科技发展与人文社会及环保政策领域:兼顾科技与人文、环境的永续发展政策。
2. 内部结构层次
1)上游部份:对于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水平,进行有系统的预测。
2)中游部份:强调科技规划与其它业务之间的合作协调关系。
3)下游部分:研究科技规划所带来的冲击影响。
3. 企业活动层次
科技管理可以研究发展定义领域的不同,可切割成知识创立阶段、策略定位阶段与工程发展阶段。
科技管理的特性:
1.科技管理的跨领域特性
科技管理的基本概念是结合学术理论与实务的跨领域学科,主要是应用在技术导向型产业。因此,必须要连接科学、工程和管理等相关学问。例如:传统相机、化学、光学;数字相机-电子精密科技、光学。
2.科技管理的复杂性
科技管理基于几项主要理由形成其复杂性:互动、系统、动态。由于科技的产生必须透过部门与个体间的互动,此互动的过程造成复杂性的增加。例如:视讯会议。
科技管理的演进:
1987年美国国家研究咨询小组正在进行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的研究,研究小组在《科技管理:被隐藏的竞争优势》研究报告中,建议将科技管理(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正式编列为一项独立学门,并且在各个领域推广。因此,1987年正式成立了科技管理学派。
在1987年以前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向:
*国家层面的创新过程
*政府部门科技研发及政策
*企业组织中的创新过程
*新兴高科技事业
在1990年代中,软件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服务部门的兴起所产生的一些新课题,这些新问题逐渐被科技管理学者所重视并加入科技管理的研究:
*如何应用软件服务技术的进步
*如何整合服务及制造技术
*如何整合技术变革及组织变革
*如何善用技术工具来管理
科技管理的范畴:
科技管理的范畴可分为直接学门与间接学门两部份来说明,在直接学门方面主要连结管理、工程及商业三个学门;而间接较相关的科目,则为法律、社会及科学三个学门,其讨论的范围包括了与科技相关系统之间的互动。
科技管理的跨领域特性:
*自然科学
*产业实务
*企业理记
*社会科学
*工程学
科技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则可分为下列数点来说明:
*科技资源分配
*科技的取得与移转
*产品设计与研发
*项目管理
*创新研发管理
*智慧财产权
*科技资源分配
*建立研究支持环境
*研究与营销
*科技绩效评估
*科技管理的重心
科技管理是 一个整合了各种专业领域,诸如科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跨领域的学科,其影响组织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以及信息等各个不同功能部门的活动,包括组织每日的运作以及长程的策略规划。
科技管理是要将重心放置在组织的策略目标上,以解决先前管理系统中所隐藏的缺点,并改善组织的生产力、增加管理效果和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国家与政府的层级中,科技管理的重点在于公共政策必须适用于促进科技,并得以利用科技的变革来增进人民的福祉。科技管理探讨科技对整体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在达成持续经济成长方面。 其它如科技的变革对人类、教育训练、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都是属于科技管理所讨论的领域。
科技管理所需的核心知识:
*转变中的世界
*科技管理面
*面对的挑战
*技术变革的速度
*范围的变革
*竞争的变革
*贸易联盟
中小企业为什么需要“产学研”合作?
创新能力不足是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痛点和难点,技术攻关难、先进设备资源短缺、高端人才资源短缺等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甚至让一部分企业面临淘汰。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技术、人才、实验室,企业拥有生产能力、市场渠道,通过产学研合作,二者形成优势互补,能够将科技成果快速变现。
企业产学研问题
近些年,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开始着手产学研方面的布局,但在寻找资源和合作的过程中却有一些难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企业与创新资源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企业很难找对人
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里的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相对模块化,想创新的企业没有办法很快了解和触达到所需要的资源;另一方面,拥有创新资源的组织也很难辨别哪些企业是真创新,这就导致了双方都如盲人摸象,很难匹配成功。
2.创新成本高,回收期长
企业的发展需求是多阶段、多层次、多维度的,每个企业情况又都不一样,这就需要为企业进行中长期规划,不合适的项目要及时止损。而现实中专家多只为自己的部分负责,不会给企业更多建议,这就容易造成很多项目中途夭折,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
3.服务没保障
有些专家是企业主通过熟人介绍联系上的,本身欠着人情债,双方没有正式合约。合作过程中专家非常不可控,不能及时响应企业的紧急需求,让企业很难推进项目进度。另外,企业合作的专家容易出现技术不对口的情况,造成研发资源浪费。
企业搞研发缺乏足够科技力量,大学搞研发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产学研合作,只有找对了人,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产学研典型案例
科大讯飞和美的,以及大疆无人机、晶科电子、商汤科技等独角兽企业,都是通过走产学研深度融合道路成功的案例。
在智能语音领域,科大讯飞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坐拥专利超1900件、斩获多项国际专业大赛冠军、牵头制定数项行业标准,科大讯飞在语音技术上的成果,和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密不可分。1999年刚成立时,科大讯飞就与中科大建立联合实验室,即便是资金链面临断裂也未曾脱离产学研;走上正轨后,科大讯飞又与清华、社科院语言所、科学院声学所等建立联合实验室,专注研究智能语音技术。
创立于1968年的美的集团,也把产学研合作上升到了企业战略高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美的遭受巨挫,领导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创新升级提上日程。1999年,美的组建了顺德区第一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博士后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此后还与清华、西安交大、电子科大等多所大学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2019年美的全年营收近2800亿,比1997年翻了93倍,力压格力、海尔,稳坐中国“家电之王”宝座。
推进科研评价改革 赋能科技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正当其时,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先后发布涉及科技评价、人才评价、项目评价改革的多项举措,为赋能“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奠定了基础。科研评价体系改革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科技创新研究范式加速迭代,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催生更多颠覆性成果,对传统项目评价机制提出新要求;
二是国际科技竞争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全球科技资源争夺呈现白热化,智力资本和科技人才国际流动性明显下降,要求进行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以积极应对变局;
三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提升科技评价机制的引导能力,推动科研成果提质增效并发挥“乘数效应”。
第一,发挥项目评价机制支持颠覆性创新的防御作用。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的范式革命正在兴起,颠覆性技术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归零效应”。由于颠覆性技术所具有的前瞻性、基础性、范式变异性等特点,围绕颠覆性技术开展的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建立保护空间以抵御来自既有环境的压力。项目评价机制作为既有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项目评价机制支撑颠覆性创新的防御作用。
一是树立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思想理念,破除评价体系中有碍于颠覆性创新和原始创新的制度藩篱。正确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创新范式的动态影响,积极开展项目评价体制试点改革,建立更完善的项目评价机制。
二是支持以非共识评价为代表的非常规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应用。颠覆性创新的困境在于,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常规评价体系更容易受到现行知识创新活动、技术标准和制度化组织的特点影响,进而使增加项目评价规则对颠覆性创新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为此,有必要借鉴非共识项目、交叉学科项目、自由探索创新项目的评价经验,以弥补常规评价体系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误。
三是营造包容性的评价环境。颠覆性创新活动往往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特别是具有重大原创性的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大胆创新的研究意识,这就要求评价环境更加包容。
第二,突出人才评价机制扶持青年人才的培育作用。国际科技竞争格局的重塑正在显著影响创新资源流向,同时国际智力资本和科技人才跨国流动性的下降,对新兴经济体本地人才培育体系和青年人才就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人才评价是科研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地人才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青年人才评价激励措施,破除论资排辈、重显绩不重潜力等陈旧观念,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因此,突出人才评价机制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作用是赋能我国科技创新的重点内容之一。
具体而言,一是在青年人才评价中凸显原创性导向,破除数量崇拜和短平快倾向,使青年人才能够静下心来长期从事前沿性、突破性、颠覆性研究。
二是注重用育结合,采用代表作评审制度,弱化“五唯”评价倾向。同时,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中,强化对人才发展潜力的考察,进一步优化多元评价和分类评价方法,强调评价体系的培育作用。
三是完善青年人才评价的激励措施。一方面要正视学术性荣誉对青年人才发展具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人才评价在降低青年人才居住和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切实增强青年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三,增强科技评价机制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科研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应着力增强科技评价机制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
一是在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下,评价导向应向有利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方向倾斜,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评价问题予以重点关注。一方面,要根据科技成果使用主体的价值诉求,综合判断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要在尊重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成果转化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采用综合指标而非单一指标对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客观评价。
二是科技评价标准应突出成果质量在体系中的权重,避免“五唯”倾向、“以刊代文”等问题,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加知识有效供给、增强社会公众获得感为核心目标。
首先,提高“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在评价标准中的重要地位,延长对前沿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周期,助力前瞻性、长周期、高风险科研项目获得更稳定的资助,为引领国际科学研究和研发合作奠定基础。
其次,以国家经济社会的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提高有助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成果在评价标准中的地位,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系统成为评价中的重要主体,通过紧密联结创新链的上中下游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最后,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科技成果在评价标准中的地位,将生态环境影响、法律制度影响、道德伦理影响、文化意涵影响纳入综合考量范围,推动科技创新赋能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兴技术发展冲击下的社会—技术体制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9-06-11 18:31科技管理研究所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全文如下。
为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科技工作全过程,筑牢科技界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价值引领,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弘扬家国情怀、担当作风、奉献精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大胆突破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藩篱,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久久为功,汇聚党政部门、群团组织、高校院所、企业和媒体等各方力量,推动作风和学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为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拼搏创新提供良好政策保障和舆论环境。
(三)主要目标。力争1年内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全面实施,3年内取得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学术道德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二、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四)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
(五)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
(六)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迷信学术权威。坚持立德为先、诚信为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
(七)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反对盲目追逐热点,不随意变换研究方向,坚决摒弃拜金主义。从事基础研究,要瞄准世界一流,敢于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对话;从事应用研究,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八)大力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坚持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理念,为推动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九)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打破各种利益纽带和裙带关系,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三、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十)崇尚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交流碰撞,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和评论,排除地位影响和利益干扰。开展学术批评要开诚布公,多提建设性意见,反对人身攻击。尊重他人学术话语权,反对门户偏见和“学阀”作风,不得利用行政职务或学术地位压制不同学术观点。鼓励年轻人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积极与学术权威交流对话。
(十一)坚守诚信底线。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要把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主动发现、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并视情节追回责任人所获利益,按程序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实行“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奖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科研项目承担者要树立“红线”意识,严格履行科研合同义务,严禁违规将科研任务转包、分包他人,严禁随意降低目标任务和约定要求,严禁以项目实施周期外或不相关成果充抵交差。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反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不得在成果署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对已发布的研究成果中确实存在错误和失误的,责任方要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不参加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咨询评审活动,不在情况不掌握、内容不了解的意见建议上署名签字。压紧压实监督管理责任,有关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审核、科研伦理审查等有关制度和信息公开、举报投诉、通报曝光等工作机制。对违反项目申报实施、经费使用、评审评价等规定,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要求的,要敢于揭短亮丑,不迁就、不包庇,严肃查处、公开曝光。
(十二)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深入科研一线,掌握一手资料,不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和观点,不得向公众传播。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个月内,要将所涉及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单位统一管理、留存备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的科研人员要保证有足够时间投入研究工作,承担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团队负责人要全时全职投入攻关任务。科研人员同期主持和主要参与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领导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同期主持的不得超过1项。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在聘期内或项目执行期内擅自变更工作单位,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要按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兼职要与本人研究专业相关,杜绝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各种兼职和挂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要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学术管理,对短期内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专利等成果的,要开展实证核验,加强核实核查。科研人员公布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研进展应当经所在单位同意,推广转化科技成果不得故意夸大技术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不得隐瞒技术风险,要经得起同行评、用户用、市场认。
(十三)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打破相互封锁、彼此封闭的门户倾向,防止和反对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抵制各种人情评审,在科技项目、奖励、人才计划和院士增选等各种评审活动中不得“打招呼”、“走关系”,不得投感情票、单位票、利益票,一经发现这类行为,立即取消参评、评审等资格。院士等高层次专家要带头打破壁垒,树立跨界融合思维,在科研实践中多做传帮带,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在引领社会风气上发挥表率作用。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走近大中小学生,传播爱国奉献的价值理念,开展科普活动,引领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科研生态
(十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政府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树立宏观思维,倡导专业精神,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制定政策、创造环境、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坚持刀刃向内,深化科研领域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建立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优化项目形成和资源配置方式,根据不同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建立稳定支持、竞争申报、定向委托等资源配置方式,合理控制项目数量和规模,避免“打包”、“拼盘”、任务发散等问题。建立健全重大科研项目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确定重大创新方向要围绕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广泛征求科技界、产业界等意见。对涉及国家安全、重大公共利益或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应充分开展前期论证评估。建立完善分层分级责任担当机制,政府部门要敢于为科研人员的探索失败担当责任。
(十五)正确发挥评价引导作用。改革科技项目申请制度,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让最合适的单位和人员承担科研任务。实行科研机构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加大对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稳定支持力度,反对盲目追求机构和学科排名。大幅减少评比、评审、评奖,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得简单以头衔高低、项目多少、奖励层次等作为前置条件和评价依据,不得以单位名义包装申报项目、奖励、人才“帽子”等。优化整合人才计划,避免相同层次的人才计划对同一人员的重复支持,防止“帽子”满天飞。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十六)大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加快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在线申报、信息共享。大力解决表格多、报销繁、牌子乱、“帽子”重复、检查频繁等突出问题。原则上1个年度内对1个项目的现场检查不超过1次。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要强化合同管理,按照材料只报1次的要求,严格控制报送材料数量、种类、频次,对照合同从实从严开展项目成果考核验收。专业机构和项目专员严禁向评审专家施加倾向性影响,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围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要切实履行法人主体责任,改进内部科研管理,减少繁文缛节,不层层加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领导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在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利益前提下,免除追究其技术创新决策失误责任,对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但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等导致难以完成预定目标的项目单位和科研人员予以减责或免责。
五、加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
(十七)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高度重视“人民科学家”等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的精神宣传,大力表彰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和国家脊梁。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系统采集、妥善保存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深入挖掘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建设科学家博物馆,探索在国家和地方博物馆中增加反映科技进步的相关展项,依托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等设施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十八)创新宣传方式。建立科技界与文艺界定期座谈交流、调研采风机制,引导支持文艺工作者运用影视剧、微视频、小说、诗歌、戏剧、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讲好科技工作者科学报国故事。以“时代楷模”、“最美科技工作者”、“大国工匠”等宣传项目为抓手,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典型。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中学编排创作演出反映科学家精神的文艺作品,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十九)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主流媒体要在黄金时段和版面设立专栏专题,打造科技精品栏目。加强科技宣传队伍建设,开展系统培训,切实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网络和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增强宣传效果、扩大传播范围。
六、保障措施
(二十)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对科技工作者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把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细化政策措施,推动落实落地,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为基层减负的部署。科技类社会团体要制定完善本领域科研活动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经常性开展职业道德和学风教育,发挥自律自净作用。各类新闻媒体要提高科学素养,宣传报道科研进展和科技成就要向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核实,听取专家意见,杜绝盲目夸大或者恶意贬低,反对“标题党”。对宣传报道不实、造成恶劣影响的,相关媒体、涉事单位及责任人员应及时澄清,有关部门应依规依法处理。
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要会同有关方面分解工作任务,对落实情况加强跟踪督办和总结评估,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军队可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
深刻把握我国智库的本质属性
陈波 经济要参 (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为此鲜明提出“九个必须”的要求。把这些要求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个现实结合起来,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跟随党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回答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了谁”这个终极问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就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即我国智库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智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智库的本质属性。
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国家治理本质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结构性互动的产物。国家治理因国家需要而生,国家制度决定了国家治理。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仅包含了我国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合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产物。
我国的国家治理是一个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例如,大同理想、民本思想、德治主张、改革精神、道德操守等,这些思想都是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思想精华,并传承至今。
什么样的治理就有什么样的智库。智库是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辅助这个制度和体系更好地发挥效能。智库首要定位是服务于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辅助性机构。智库在众多服务机构中要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根据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实际需要作出相应调整。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智库随着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变化而产生、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带有中国特色的智库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国家的各项制度、治理方式在变化,更多更专业的智库相应成立,并随之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应运而生的。
智库服务于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是智库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因其辅助性地位决定了智库的价值观、立场、站位,要与这个制度和体系高度一致。智库的这个性质决定了中国智库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本质属性上是完全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什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坚持什么,并将这种坚持体现在研究和服务工作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什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要将研究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发展什么上,所有的研究都要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把握智库本质属性的意义和作用。智库因国家治理需要而产生,主要是通过服务决策体现自身现实价值。国家治理,其所有治理行为都要落在一个个大大小小具体而实际的决策行为上,并且还是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决策行为。典型的系列决策场景就是一个决策后的反馈、评估和调整程序。智库更多是服务于决策,对于单个决策,或者是一系列决策,都可以让智库直接参与提供服务。但智库更根本的服务对象是政治,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服务决策是具体的,而服务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抽象的。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正是因为其中国特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服务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咨询工作,都统一在中国特色这个本质属性上,都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服务于实现我们党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把握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本质属性,认识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职责宗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统一性这一特性,对于我国智库建设以及构建智库体系都有指导作用。
首先,这是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本质属性的理论认识,有利于正确看待我国智库与其他国家智库间的本质区别,坚持我国智库建设中好的做法,坚定智库建设的信心。
其次,把握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智库研究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统一智库的战略研究和应急研究、研究中的整体性和局部性,以及研究中的政治眼光和学术观点。
再者,把握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本质属性,有利于认识到中国各类各级智库的共同目标,才能更加明晰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理论基础。
基于此,智库体系内部才能够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整体力量,更好地提供服务。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简 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一、院所概况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是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由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等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发起,经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批准,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号为:210000005343)。中管院是我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
科技管理研究所(简称“科技所”,英文全称:Modern Education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Management Sciences)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直属的国家科研事业单位,其前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延涪先生于1989年2月13日申请成立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为更好地承接和完成“钱学森之问”研究的历史命题,2019年6月19日正式由王渊同志为“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
三十三年来,科技管理研究所传承和发扬陈云同志的“科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秉承现代“大科学”创新理念,围绕“承载使命,科技强国”的核心价值观,以“共建、共享、共赢,有效、有为、有位”的经营理念,致力于科学技术传播与进步及应用研究与管理创新,助力科技管理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进程。依托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智库专家资源优势,汇聚众多博士、博士后、院士高端人才,凝聚国内外领域专家和行业专家,努力打造有特色的中国现代科技管理智库,用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服务于各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努力成为新时代引领中国管理科学应用与科技发展的新型国家智库。
二、组织机构
研究所实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设所长和副所长。研究所内设学术委员会和智库专家委员会;设市场科研部、项目运营部、事业发展部、咨询培训部、综合管理部、行政办公室8个职能部门;内设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个研究中心和8个专家智库等直属机构。
三、智库建设
中国现代管理智库,包括八大分库“中国现代科学智库、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智库、中国博士后现代管理智库、中国现代农业管理智库、大健康文旅管理智库、智慧城市管理智库、数字经济管理智库、战略咨询专家智库”。汇聚了领域专家和业务专家及科研人员(包括院士、博士后、博士、教授、研究员、学者型企业家和官员)4800余人。强大的专家团队是科技所的思想库和智慧库,为高质量地服务于各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与技术保障。
四、业务范围
业务范围包括:课题研究、课题立项、咨询培训、培训认证、机构设立、产业项目合作、证书资格认定、各类会议、国外留学与联合科研服务等。
(一)科研类项目
1.课题研究,包括钱学森之问研究、大教育视域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构建研究、家庭教育研究、学校教育研究、社会教育研究、国际教育研究、自我教育研究、国学教育研究等;
2.课题立项,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委托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项目。
(二)培训认证类项目
1.国家人社部职业技能培训认证项目:如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数据标注师、网络营销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等认证项目。
2.国家工信部职业技能培训认证项目:如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大数据分析师认证培训项目等。
3.研究所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认证项目:智能大数据分析师、数据标注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商业规划师、生涯规划指导师、心理照护师、国学教育培训师、应急救援管理师、应急救援演练师、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能力评价认证培训等。
4.证书认定项目:根据研究所的课题研究及相关项目,吸纳高端人才,包括特约研究员、智库专家、博士后导师等资格认定等。
(三)证书开发及认证项目
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国家事业单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训、认证等。
(四)机构设立类项目
协助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或院士服务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青少年科学技术基地、科技自立自强基地、科技进步传播基地等。
(五)咨询培训类项目
结合中国现代管理智库专家资源,为企业导入高端人才,提供战略咨询、管理培训及瓶颈问题解决方案(包括不限于企业投融资、法律合规、税务规划、财务审计、知识产权保护、市场销售策划、企业品牌建设)等赋能服务。
(六)产业类服务项目
1.发挥研究所高端专家智库的优势,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城市专家智库,提供产业规划等咨询服务。
2.博士后创新创业小镇、博士后创新产业园、博士后创新企业总部基地等项目策划及模式推广。
3.产教融合科研成果转化服务项目推广与落地。
(七)会议类项目
组织学术研讨会、论坛、科技管理创新大会等各种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八)国际科技类项目
涵盖面向全球的高中、本科、硕士、博士留学、博士后引进服务,国内外联合办学、访问学者与交流及移民等服务项目。
五、组织文化
(一)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
科技管理研究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全体成员必须秉承“承载使命,科技强国”的核心价值观,以现代大科学的发展理念,创造我们独特的社会价值,助力中国科技创新,推动科技管理的社会化和国际化。
(二)愿景(Vision)
成为有特色的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智库,成为现代大科学创新发展的领航者,成为面向全球的科学技术研发与服务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
(三)使命(Mission)
承载“科技自立自强”的社会责任,探究“钱学森之问”和“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中国科技管理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观点新思想,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体系提供方法论和行动指南,助力推进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进程,为中国科学技术改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
1.围绕“钱学森之问”这个历史命题,致力于管理科学及应用研究。
2.依托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智库专家资源优势,以科研带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各省市所设立的城市事业部为渠道面向全国推广。
3.以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凝聚国内外领域专家和业务专家,努力打造高端专家智库和利益共同体,服务于各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推动科学技术管理与产业升级,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14-10-30 19:25:26
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这既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各类智库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库”概念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库”概念。
2014年7月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就是落实“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指出,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意见并使之制度化,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习近平多次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这些重要论述既表明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指明了根本方向、提出了总体要求。
国家智库:为深化改革提供动力支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为其拓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新阶段的中国,为中国智库的发展同样提供了肥沃土壤,智库已经融入国家决策的开放性平台之中,成为中国政策决策体制的一部分。
很多专家指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国内经济社会结构进一步发生深刻而复杂的整体性变迁,智库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智库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时代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以及决策正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变革的新时代已经发出了呼唤智库彰显能量的最强音,历史赋予智库的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过去,我国智库应改革开放之运而生;当今,正是我国智库顺改革开放之势而为的大好时期。
“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逐渐显现其影响力。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关键点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服务决策”是根本,“适度超前”是关键,表现为内部提升公共政策质量,外部增强国际影响力;发展前提是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落脚点是建设高质量智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国强认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顶层设计。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良性运行机制,在智库制度机制设计上,要处理好官办与民办、公开性与保密性、封闭性与开放性、国际性,以及智库发展的单一性与多元性、政治性与所谓独立性的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关键点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认为,要逐步培育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思想市场,同时制定有效规制,形成智库思想市场“培育”与“规制”相辅相成的两翼,共同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思想创新与有效管理的机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放和培育智库思想市场;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其做出有效规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智库思想市场。
对此,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我们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广泛参与全球智库竞争,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做出更具独创性和重要性的、更高质量的知识贡献、思想贡献”。
新闻链接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智库发展大事记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它表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德国时,强调在中德两国成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加大政府、政党、议会、智库交往。把智库建设提上了国家外交层面,“智库外交”将会成为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第二轨道”。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在讲话中他说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是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个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希望广大专家学者不断拿出有真知灼见的成果,为中央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提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
二、我国智库的四种类型
●党政军智库
通过立法或行政组织条例组建,在党、政、军内部,为各级领导层提供决策服务的智库机构,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地的党校。
●社会科学院
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智库。社科院是对政策制定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非政府机构,经费来自财政全额拨款或资助,主要通过项目委托等形式开展政策咨询。
●高校智库
隶属于大学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组织,这类智库是由大学单独或在其他机构、团体协助下创建的,具有高层次人才聚集、学科领先且综合性强等优势。
●民间智库
主要是由民间出资组织并体现社会公众呼声或对政策需求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大多由企业、私人或民间团体创设,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三、国外“智库模式”
●智库的“美国模式”
独立性、非营利性、特色化、现实性和简洁性是美国智库主要特点。其中,独立性是本质特征。它包括思想的独立、资金的独立和政治的独立。为保证智库专家研究的独立性,美国智库在机构设置上以政策研究为核心。资金的独立是指智库的研究不受到资金来源的影响,每家智库在接受资金捐赠时都力图保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不受资金来源的影响并努力使资金来源多元化。政治的独立是指美国智库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研究过程遵循客观、独立。虽然某些智库的研究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但大多数美国智库都力求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受任何党派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智库的“苏联模式”
苏联的智库出现于苏共二十大之后即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反思国内经济和政治现实,同时弥补当时的苏共领导层对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认知严重不足,以苏联科学院为首建立了一系列智库机构。除了科学院体系内的智库,苏联共产党内也设立了一些分析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提升官方意识形态,使之适应新的世界水平和新时代的要求。苏联领导层利用这些党内智库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受当时历史的局限,苏共党内智库专家学者的主要职能是为苏共各种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管理就是六个字:反复抓、抓反复!
2020-11-15 17:45:46
导读: 从大量案例中可以了解到,管理并没有那么神秘,很多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用六个字就可以概括: 反复抓,抓反复。
作为企业的一名管理者,我们都清楚,当今很多的管理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无时不在游荡在我们周围,它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进入我们视野,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兴奋,而是诚惶诚恐。
是的,诚惶诚恐!为什么?
因为我们在担心,我们自己是不是要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管理并没有那么神秘,很多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用六个字就可以概括: 反复抓,抓反复。
是的,管理就是这么简单。
一、为什么要“反复抓”
在一个具备一定规模、业务相对稳定、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里,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一些重要的工作,必须反复的强调, 不仅要讲清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还要交代做好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在执行中不走样。
反复抓,还有一个逐步细化、不断递进的意思,通过反复抓,使有些工作逐步从低级向高级迈进,从小范围向大范围扩展,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
实践也证明:
• 只有反复抓,企业的各项制度才能得到执行,各项工作事项才能落实;
• 只有反复抓,才能改变员工的不良习惯,提高大家的职业素养,进而提升员工队伍的职业化能力;
• 只有反复抓,才能让规定的流程得以固化,并逐步得到优化;
• 只有反复抓,才能让好的风气逐渐形成,才能打造公司良好的企业文化。
“反复抓”是实现管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经之路,这是我们管理者应该有的认识。
二、为什么要“抓反复”
反复抓和抓反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反复抓是对工作不断地、持续地强调和强化,抓反复是为了解决反复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反复的强调,问题得到了解决,工作得到了推进,但是,时间不久,同样的问题又会发生,就需要我们抓反复。
抓反复,是实现管理螺旋式上升的必要手段,这也是我们管理者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
抓反复的过程,也是我们管理者反思的过程。
需要进行思考的是:
这个问题为什么再次出现?
是人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
是管理上有漏洞,还是监管不到位?
是培训教育有差距,还是经济处罚力度不够?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以后继续发生?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管理者认真的思考,在抓反复的过程中,改善我们的管理,同时也提高我们管理者的自身能力。
三、如何进行“反复抓、抓反复”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重体力岗位,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职业能力普遍较差,职业化素养亟需提升,这是我们管理者需要面对的现实。
带好队伍、管好人,是我们管理者的重要责任。
如何运用“反复抓、抓反复”这个工作方法呢?
首先,执行制度要严格。
企业的制度大多都是经过多年修订和完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凡是制度有明确规定的,各级管理者就必须严格按制度执行;凡是制度没有明确规定的,且超出个人权限的,必须履行审批手续。
无论是部门,还是分公司,还是车间、科室的管理者,都不能随意变通制度。
其次,要从企业大局出发。
大局是方向,方向不能错误。
有些问题,放在一个车间、一个科室,或者一个单位,处理的方法也许是合适的,但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去看,就是错误的。
有些问题是原则性的,原则性问题是不能灵活的,譬如说盗窃的问题,不管盗窃物的价值高低,这样的行为在企业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各级管理者绝不能心慈手软。
其三,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反复抓和抓反复,是一种工作方法。
反复抓,强调的是我们管理者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意识;抓反复,强调的是我们管理者的工作魄力和担当精神。
反复抓要有冲劲,抓反复要有韧性。
所以,我们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能力,不仅主动而为,积极进取;还要大胆管理,解决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全文发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17-10-16 17:27发表于北京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是由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等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发起,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
二十届二中全会公报(全文)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02-28 17:37 发表于北京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2023年2月28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2023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
这个新成立的中央机构,组织机构公布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10-31 08:18发表于北京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官网更新信息显示,该办......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23-01-15 10:48发布于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三年一月十五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
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2021年咨询报告11月19日中国管理科学研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军队功勋荣誉表......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英文名: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简写CPC),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简历暨习近平论新型智库建设(全文)
10-31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共中央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
10-23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全文
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