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管理委员会 > 正文
时间:2020-06-28 11:28 来源: 编辑:admin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2020-06-04 17:17主编:王海珠 浏览量:27002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山西吕梁6月4日电(记者王海珠 王启明 通讯员刘一荪)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力打好辖区卫生整治攻...
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网
11-24 10:32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作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从某种角度上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过程,也恰恰是不断探索与破解“三农”难题的历程。

立足中国农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实践正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农情、历史实际及客观条件“走自己的路”而形成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深入农村亲身做了大量的农村实地调查,找到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一核心密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足中国国情,完成了“三农”探索的历史性转折;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发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在“三农”的探索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秉承“务实作风”,奔赴多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基层,对中国农村情况有深切感知,对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对“三农”问题有深刻思考,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并制定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
立足中国国情农情、实事求是是推动中国“三农”事业蓬勃发展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至今已出台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些文件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布局蓝图,更有因地因时制宜、实事求是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指引。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中国国情农情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尊重农民诉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立场。成立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而解决农民问题是关键。“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了农民”。“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从尊重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诉求愿望出发制定“三农”政策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表达。
从尊重农民诉求出发制定“三农”政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探索的全过程。在面对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好”的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广大农民群众受尽了欺凌、剥削和压迫,而矢志不渝为穷苦农民求翻身得解放的中国共产党是他们最可信赖的力量。因此,广大农民也成为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最坚定、最积极的主力军。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施土地改革、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大生产运动等举措,都是为了回应农民“吃饱饭”的诉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囿于当时国内外的种种不利环境和现实条件,我们党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平衡现代化发展战略,但并没有忘记解放农民的初心和使命,领导农民完成土地改革、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取得了许多成就。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更是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使改革率先在农村启幕、在农村破题,并继而开启了点线面逐步推进拓展的全面改革开放大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共同富裕的愿望与目标,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推动乡村振兴。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扶贫脱贫到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逐渐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现实。
历史和实践证明,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是乡镇企业的兴起,还是突破城乡藩篱的劳动力流动,以及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是党领导下农民亲自推动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创造。
遵循客观规律
认清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魅力的秘诀所在。要解决好中国的“三农”问题,首先要遵循中国“三农”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的国情和农情造就了其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发展道路。探索理论创新,破解“三农”难题,谋划发展路径,夯实制度安排,这一切都应以遵从中国“三农”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基础和前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是基于对“大国小农”的独特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三农”规律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如下重要的战略思想。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持将“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发展第一要义;坚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坚持以我为主、确保自足方针,紧紧守住耕地红线、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七个之路”(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中国特色减贫);等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把握和充分尊重,才使我们能够不断克服阻碍“三农”发展的瓶颈,开启“三农”发展新格局。
协调城乡关系
如何处理城乡关系是“三农”发展的关键性议题,也是始终贯穿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注重城乡关系变化的研究,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认为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要从本质上剖析城乡关系演进规律,必须要回归生产力本源视角。城乡的分离和对立是造成乡村衰落的根源,而“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归宿,即“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回眸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兼容并蓄,在持续的“三农”探索中形成了协调城乡关系谋划“三农”发展全局的宝贵历史经验。“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观为指导,依据不同历史时期赋予的差别化任务和目标,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的重点和差异,沿着“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的演进路径,聚焦“乡村现代化”这一“大历史”和“大叙事”,构建了一个“革命—建设—发展—转型”的宏大理论逻辑和理论谱系,探索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出一条城市和乡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路。
鉴古知今,彰往察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破解着“三农”这个充满着中国特色的世纪难题。“三农”问题的焦点会因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与任务而因时因势而异,但始终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关政策体系也是伴随着时代要求与任务变化及认知水平提升而不断深化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不懈奋斗,再创新辉煌!
如何绘就“美丽乡村”图景?请锁定这个极具分量的协商活动
(原创 刘彤 人民政协报) 9月19日 科技管理研究所官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在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后,将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未来,如何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蓝图中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图景,是眼下亟待破解的一道“必答题”。
这,也是全国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
9月18日,全国政协召开“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专题协商会。作为全国政协一年当中极具分量的协商议政活动,此次专题协商会从前期准备、制定方案、召开协商工作部署会,到组织调研、拟制调研报告、安排大会发言,每个环节都瞄准主题精准发力,为打造一场高质量的协商议政做足准备。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相信此次会议成果必将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注解。
01.注重凝聚共识:临时党支部会,摸清实情,凝聚合力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打破了预期的工作节奏,但无法阻止人们按下“快进键”的决心。
全国两会刚结束,6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就率领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围绕“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专题,奔赴安徽、湖南深入调研。
从调研第一天开始,调研组就成立临时党支部并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组织调研组成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统一思想认识,领会核心要义,摸清实情,凝聚合力。
刘奇葆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广大委员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特殊,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围绕这个主题开展调研协商意义重大。今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实施“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时间节点也很重要。
9天的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一行一方面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冒着高温酷暑,马不停蹄地先后深入皖、湘两省六市十几个县市区,到基层文化单位、特色文化企业、农民家庭与干部、群众、专家学者座谈交流,详细了解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情况。
一路的所见所闻让调研组一致感到,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了解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为接下来更好地建言资政打下坚实基础。
02.创新调研方式:线上+线下,集体+个人,一竿子插到底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调研不扎实,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前期调研阶段,负责筹备会议具体工作的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积极探索创新调研方式,从调研选题、破题、解题方面精准入手、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一方面,委托安徽、湖南两地政协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湖南政协云”平台开展网络调研,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贵州省政协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国政协调研基地)政协开展协同调研。另一方面,通过书面调研,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文明办、辽宁省政协、湖北省政协分别了解有关情况。
同时,全国政协委员丁元竹等还开展了个人自主调研,所作的调研报告也将收入此次会议成果中。
8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通“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主题议政群,邀请委员们线上交流,发言内容由工作人员及时整理并汇总。
“一竿子插到底”的调研方式,不仅让调研组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难题,也为此次专题协商会在设置发言选题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充分扎实的调研,是为了更好地知情明政,这也是委员协商议政活动的基础。记者了解到,此次专题协商会虽然只有一天,但会议突出协商互动效果,在上午、下午的大会发言后都将安排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与互动交流,力争营造浓厚的协商氛围。
03.突出基层特点:乡村振兴,听听老乡怎么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光听城里人怎么说农村,还需要听一听农村人怎么说。
比如,在安徽省黄山市西溪南古村落,调研组通过和当地干部、村民交流得知,以前这里村民的老房子年久破败,大多拆了重建,造成“建设性破坏”,后来,当地政府通过精心打造,这些老房子成了“香饽饽”,许多人通过产权转让购买古民居,改建成特有的徽派民宿,有的客房单价甚至高过五星级酒店。如今,品徽州文化已经成为黄山游的拳头产品。村民变身旅游接待户后,不仅富了口袋,还富了脑袋,素质得到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再比如,在湖南詹家岗村,调研组了解到,当地秉承城头山“中华城祖,世界稻源”的天然禀赋,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资源整合,旅游带动,成为澧县乡村振兴一张亮丽的名片。以前,全村3257人,半数以上外出务工,留下的多为老人、小孩及残疾人。如今,吃上“旅游饭”后,返乡就业创业者越来越多,乡村也焕发勃勃生机。
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调研组更加肯定了乡村厚植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的观点。“文化渗透性强,关联度高,要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资源要素对接,重点扶持文化旅游特色村镇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让乡愁有守望之地、文脉有寻根之处,发展有传神之笔,实现‘1+1〉2’的效果。”调研组表示。
除了在调研中注重贴近基层,本次专题协商会在会议形式、大会发言等环节依然突出“接地气”的特色——
首先,在会场设置方面,除了北京主会场,还有安徽、湖南、贵州3个分会场,通过“现场会议+视频连线”的方式同步进行。
其次,在发言内容上侧重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自身建设,这包括委员们普遍关注的如何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等,特别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本次专题协商会上,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福连将代表调研组作《着眼需求改进方法持续发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的发言。
二是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乡村全面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所扮演的角色,既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起到不可替代的助推、支撑作用。本次专题协商会上,来自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党委书记余留芬,将讲述岩博村如何从一年种粮半年饱,发展到今天集体资产近亿元,从昔日贫困落后的偏远山村发展为今日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还辐射带动苏座、鱼纳两个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经验。
当然,还不止这些。
记者了解到,会前,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面向全体在基层工作的政协委员征集发言选题,共收到委员、专家、基层代表提交的近70份大会发言,会上将有21位同志作口头发言,围绕“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二为’方向,紧扣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加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支持”五个方面建言资政。
他们当中,有长期关注乡村文化建设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也有挂职在基层的“第一书记”,他们是最熟悉农村、最亲近农民的人。
他们的声音源自中国广袤的农村天地,就在今天——9月18日,他们的声音即将通过全国政协搭建的协商平台传遍四面八方,成为迈向乡村振兴之路上嘹亮的音符。
关于同意设立“稀土矿产技术开发研究(兴宁)中心”专项智库课题组的批复 国鑫融通(北京)稀土矿产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锦田稀土矿产开发有限公司: 经你们单位申请......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中國管理科學2023-02-12 19:36:39发表于北京来源: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
向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毅前行《求是》杂志编辑部踔厉奋发新征程,凝心聚力创伟业。2022年10月22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熠熠生辉的党徽下,举世瞩目的中......
区域科技创新哪里强?最新报告出炉→科技日报 2022-12-07 10:08 发表于北京◎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12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京发布《......
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吃饭?毛泽东曾有六个论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11-10 10:51科技管理研究所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原题:“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
关于同意设立“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专项智库课题组的批复 中管科发[2022]026号......
中国稀土集团,再有大动作2022-09-21 11:55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据中国稀土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9月21日,中国稀土集团......
从“论吨称”到“论克卖”!一头大蒜升值25倍的秘诀是……原创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2022-04-21 17:07编者按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
关于同意设立“稀土矿产技术开发研究(从化)中心”专项智库课题组的批复 中管科发[202......
国企和央企待遇有什么区别?96家央企名录!论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
06-29我所成立稀土矿产技术开发研究(兴宁)中心专项课题组成立的批复
06-13关于同意设立“汕头濠江石材矿产研究中心”专项智库课题组的批复
11-28中华文明的五大源头:从查海到龙山,从“三皇”到“五帝”。一口气让你看完夏朝470年历史以及秦朝14年历史。半月谈评论员:羞辱文化为何在网络大行其道
01-17中华文化的总源头——阴阳文化。我国古代14位被赐九锡且篡位的权臣。何为九锡[jiǔ cì] 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
12-22向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毅前行!新征程,再出发......
12-08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如何绘就“美丽乡村”图景?请锁定这个极具分量的协商活动!
06-28区域科技创新哪里强?最新报告出炉→附: 香港问题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