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管理委员会 > 正文

科技日报: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①②③④⑤⑥

时间:2022-04-26 16:16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从“论吨称”到“论克卖”!一头大蒜升值25倍的秘诀是……原创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2022-04-21 17:07编者按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

从“论吨称”到“论克卖”!一头大蒜升值25倍的秘诀是……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2022-04-21 17:07
编者按

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乡村振兴是重要主题之一。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自今日起,科技日报特开设“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专栏,寻找并报道各地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创新实践、典型案例,总结他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特色探索与独特经验。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①


◎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坐落于寿光市寨里村的新型温室与别处不同:占地120亩的温室大棚,2000多个探头实时收集着温度、湿度、水分等几十种数据;经AI分析后,精准供水、施肥;20多个机器人来回穿梭,相继完成授粉、运输、喷药、巡检、分拣等一系列操作……


在设施蔬菜领域,“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依靠持续创新坐稳了冠军宝座。如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领衔设计、包含了120多项专利的智能玻璃温室将继续加强冠军的竞争力。


如果说寿光是中国设施蔬菜领域的“老典型”,那么,依靠科技要素集聚打造的泗水地瓜则是甘薯界的“新秀”。


在这个偏居山东南部的山区小县,人们从种苗繁育开始梳理,串起绿色种植、保鲜储存、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最终到达文化休闲环节。最重要的是,他们将科技元素引入地瓜全产业链,最终酝酿出另一个“单项冠军”。


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中央赋予山东的重托厚望。而后者也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数字方式深耕老产业,塑造新产业,从而打造出一个个单项冠军。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山东产业振兴的典型案例又何止于寿光蔬菜、泗水地瓜?


       从“论吨称”到“论克卖”
         一头蒜价值跃升25倍


“实现产业振兴,第一个方面是抓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对于这句话,山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希信深信不疑。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搞了个‘13+N’的培育方案,就是狠抓特色产业培育,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该省特色产业培育“路线图”,他们将深掘寿光蔬菜、金乡大蒜、章丘大葱等13个优势产业的潜力,在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上持续发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在中国,如果这个果园排第二,没有哪个果园敢排第一!”三月底,在烟台市北城阳村,见多识广的中国苹果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阮树兴为眼前的“超级果园”所折服。


数字化带来的新变化让人惊叹。阮树兴说:以前,一家一户只能管理三两亩果园;但在这里,各种高科技武器“各显神通”,小两口就能管理上百亩果园,这是数字化带来的飞跃。


在“大蒜之乡”金乡县,他们利用高科技将大蒜“吃干榨净”,使一头大蒜变成40多款产品,畅销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在此过程中,大蒜从“论吨称”到“论克卖”,价值跃升了25倍。


依托大数据搭建的大蒜价格指数中心,金乡农民既是蒜农,也化身蒜商,从“种什么、卖什么”到“卖什么、做什么”,他们对全球大蒜市场了如指掌。而围绕一头大蒜,这里已形成农机制造、健康保健、大数据等近20个新产业。


无论是烟台苹果,还是金乡大蒜,梳理近几年山东特色产业的新变化,高科技、数字化、高端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科技为山东特色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去年,该省争取了近50个国家级重大项目,新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数量达到32个,项目数量居于全国之首。

      从“凭经验”到“看数据”

数字化改变乡村产业成长方式


“以前种茶,每天都得去田里查看病虫害;现在运用手机种田,足不出户,搞定一切。”种了20多年茶的日照茶农刘国栋在新建成的5G智慧茶园里,轻松得有些不习惯。


在日照,大数据平台可对茶园、市场、加工车间全过程监控,实时收集光照度、温湿度、土壤PH值等数据,实现对茶叶生长全程的质量追溯,达到控肥减药、防虫防害的目标。


从一个企业到一个产业,从一座城市到一个省份,“科技+数字”赋能正成为山东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定选择。


前不久,“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公布,淄博以“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的典型做法晋升榜单。他们推动数字技术深度介入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数字化改造近百家农企、园区、基地,由此,众多“淄博经验”走向全国。


上述种种实践,符合了官方的预期。按照主管部门的设计,山东将发挥本省产业种类齐全、产业链长的优势,从生产端着力,加快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农业场景


如今,烟台苹果、寿光蔬菜、沿黄肉牛、沿黄小麦等一批农业单项冠军已经崛起,而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将各类经营主体、各种生产要素嵌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酝酿并催生出更多单项冠军。


从“凭经验”到“看数据”,从“看天吃饭”到“科技掌控”,数字农业正为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也为山东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石斛( hú),你可太给云南龙陵长脸了!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2022-04-22 21:22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②

◎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石斛是应用范围较广的中药材,同时也是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兰科花卉。


云南省保山市的龙陵县,地处怒江流域,山多、树多、雨多。这里73.62%的森林覆盖率,为40多种兰科石斛属植物提供了天然“居所”。


在龙陵县龙新乡荆竹坪村,蒋佳凤是最早种植石斛的人家之一。“以前,我们夫妻俩都在外面打工。几年前返乡后,就一心一意种石斛。”蒋佳凤说,在科技专家带领下,她逐渐积累起了种植经验,掌握了市场渠道,还给左邻右舍分享石斛种植技术,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她家的石斛年收入从最初的2万多元,增长到2021年的30多万元。


如今,蒋佳凤一家和许多村民都住进了漂亮宽敞的新房,开上了新车。产业路上,大家一手抓石斛种植,一手抓枫斗加工,生活有了大变样。


“推动石斛产业发展,村党总支采取‘总支引领、党员带头、群众互助’的模式。”龙新乡荆竹坪村党总支书记卢山介绍,截至目前,已有190户农户参与石斛种植经营,占全村户数的近一半。石斛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今年石斛产量可达360吨,产值有望达到2000万元。


这边石斛在“活筋壮骨”,那边龙陵县石斛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赵菊润也格外忙碌。


这几天,赵菊润来到龙山镇尹兆场社区,围绕石斛等中药材数字化发展动态,她从规范种植、选种提质等着手,开展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培训,引导龙头“大户”跟进前沿,优选优育良种,规范种植作业,提升产品质量。


近年来,龙陵县石斛研究所共收集保存药用植物种质2451份,完成616种现花种质鉴定,还开展人工授粉试验和种子收集保存,建立了规范的石斛种质基因库,建成紫皮石斛、梳唇石斛、兜唇石斛、金钗石斛4个专项种质资源圃,开展专项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已专项收集紫皮石斛、兜唇石斛、梳唇石斛、金钗石斛等共71份,为云南石斛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赵菊润说,截至目前,由他们牵头实施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4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认证专利43项。2021年“高原山区重要中药材高品质种质创新及应用”获云南省2020年度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龙陵人牢牢守住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按照“一县一业”“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抓好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和品牌培育,做大做强石斛绿色生态品牌。


截至2021年,龙陵全县的紫皮石斛种植总面积达3.6万亩,实现石斛鲜条产量7500吨,占全国市场70%以上,龙陵县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紫皮石斛生产第一县”。


同时,龙陵县还着力建设集石斛种植、加工、研发、科普、商贸、文化旅游、康养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区,全县注册石斛企业137家,培育规模以上石斛企业8家,36个专业合作社的6.5万余人从事石斛产业,有力带动了农村家庭持续稳定增收。


“除了石斛种植稳步推进,近年来龙陵县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新型业态。”龙陵县林业局副局长雷有学介绍,目前,当地已经形成集种苗培育、盆景花卉、石斛种植、枫斗制作、精深加工和全方位销售为一体的石斛全产业链格局,开发原液、冻干粉、枫斗、精片等30个系列100多种产品。


雷有学介绍,下一步,龙陵县将研学结合,聚力打造全国石斛产量中心、加工中心、交易中心、质量中心和研学中心,计划到2025年种植总面积达到5万亩,鲜条产量达1.5万吨,出圃石斛花卉1000万盆、种苗2亿株,实现总产值100亿元的目标。



今年天津宝坻大蒜播种,用上了“北斗”!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2022-04-23 22:22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


◎ 科技日报记 陈曦 通讯员 常玉帅


气温回暖,桃红柳绿,正是天津宝坻大蒜播种的大好时机。


一年中适合种蒜的日子只有短短几天,往年这个时候,蒜地里上百人在忙乎,当地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大蒜挣钱不好拿,不是跪着就是爬”。


今年宝坻区林亭口镇的蒜农清闲很多,大蒜播种的任务交给了北斗导航系统控制的播种机


高科技让农民越来越“慧”种地


据介绍,今年大蒜播种机新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上接卫星、下对田垄,播行端直、接行准确,“无人驾驶”可以自己在地里跑。播种机后斗里装入蒜种,能够主动分拣、输送,将蒜种精准“放进”翻开的土壤里,然后“爪子”合拢土壤,一颗蒜种就这样在田野里开启新生。


“我太爷爷、爷爷都是种蒜的,我也种了三十多年蒜,从没有像现在这么轻松过。”宝坻区种蒜大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尹义感慨地说,“我今年种了100亩‘六瓣红’大蒜,在往年得雇二十多人忙乎六七天,现在有了全自动播种机再加上北斗导航这个‘神器’,只要两三天就能种完。”


宝坻大蒜是宝坻区“三辣之乡”特产之一,历史可追溯到明、清两朝,曾是御膳廷馔的贡品。宝坻区林亭口镇后圈村尹义种植的“六瓣红”大蒜,蒜瓣洁白、均匀,鲜嫩多汁,畅销海内外。


“传统的人工种植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我们引进的新型播种机,用科学方法从根本上降低劳动强度。此外,播种机采用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合理密植,每亩播种的蒜苗数量由2.2万株可提升至2.7万株。”宝坻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机推广部农技员倪海晶表示,通过不断升级推广新技术、新农机,宝坻正在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变,高科技让农民越来越“慧”种地。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撑现代化农业


在天津市宝坻区庆义家庭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蒜播种机的“好兄弟”蒜种分瓣分种机还在“紧张”地工作。去年三月,天津市农机团队积极推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尹义在农机团队的帮助下,顺利申请了蒜种分瓣分种机和大蒜播种机。


由于蒜种分瓣分种机功率达到了25千瓦,按照农业用电要求,尹义向国网天津宝坻公司办理报装增容手续。


宝坻供电公司林亭口供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过实地考察,为分种机增设专用电源,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用电。“给供电所打完电话后,第二天设备就通上电了,没想到这么快。”使用上电气化设备,让尹义十分兴奋,他说,“太方便了,只需要按个开关,分种机就能自动分拣、去皮、分瓣。经过筛选程序后,机器可以按照蒜瓣的大小好坏,将蒜种智能分出五个等级,工作效率至少提高50倍,现在分种机和播种机这两台机器就能节省人工成本4万多元。”


在林亭口供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尹义还将柴油机灌溉水泵升级为电水泵,全部实现了绿色机械化种植。


现代农业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2021年,宝坻区农业生产用电量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7%。“通过用电量的增长可以明确感受到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宝坻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刘铁说,“电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近年来,国网天津电力加快农村地区绿色智慧用能水平,目前,宝坻地区以电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已基本实现。”


尹义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一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政府、农委和电力部门对大蒜种植机械化给了蒜农很多帮助和指导,明年我将实现大蒜种植面积突破120亩,让更多的人吃上宝坻大蒜。”



一人就业,全家不饿!这里助力农民工转型产业工人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2022-04-24 21:44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④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五一前夕,中建新疆建工三建机场独立管廊项目少数民族务工班班长阿迪力·艾尔肯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妻子高兴地告诉他,他们的小儿子就要上小学了,让他好好工作,然后去县城里买房子。


谁能想到,就在5年前,阿迪力·艾尔肯还是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英也尔乡的一名贫困户。家中全部收入来自不足两亩的棉花地,生活十分困难。


去年,阿迪力荣获喀什籍务工人员“五好员工”荣誉称号,还参加了乌鲁木齐市建设局组织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宣讲活动。现在,他不仅考取了电焊操作证,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自学了成人大专函授。


阿迪力·艾尔肯的生活转变,是中建新疆建工履行央企责任、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缩影。


中建新疆建工积极承担央企精准扶贫责任,已接收南疆少数民族新员工达519人次。


和阿迪力·艾尔肯一样,目前,519名少数民族新员工思想上稳定, 技能上快速提升,并顺利上岗, 达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在中建新疆建工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中建新疆建工各单位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新员工就业工作,从各个环节周密部署,稳步推进。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迅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能力和工作技能,各项目落实双导师(思想+技能)制度。汉族员工作为结亲对象的思想导师,主要负责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和思想教育;技能导师帮助务工人员加强在钢筋加工、模板制作、架体支撑、管线铺设、混凝土浇筑等方面的学习提升。


对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就业培训,安排辅导员“一对一”帮扶,充分收集、综合研判务工人员培训意愿,建立务工技能需求“数据库”,促进务工人员从体能型务工向技能型务工转变,带动他们比、学、赶、超的积极性。


自2017年以来,中建新疆建工四建先后接收三批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四建成立了“第一工作班组”和“女子扣件班”,四建党委为这两个作业班组命名、授旗,帮助务工人员稳定就业,提升技能,增强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30名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掌握了维修、加工制作、电焊、切割、刷漆、装卸等技能,其中18人经过1年的学习,考取了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特种作业操作证。所有贫困户均实现脱贫,如今成长为持证上岗的产业工人。


在去年迎接建党100周年,大干60天劳动竞赛中,四建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各班组参与到活动中,竞赛期间有6人收入达1万多元。2021年,30名员工人均月收入超过6000元,其中16人次月收入过万。


自2020年以来,中建新疆建工国际总承包公司发挥项目南疆驻地优势,与多方合作,打造南疆属地化劳务用工模式,通过“三步走”策略,逐步夯实“学习+实践”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央企力量。


2020年6月9日,喀什万达广场建设项目接收了喀什伽师中职技工学校100名顶岗实习学生。培训期间,100名学生创造产值340多万元,实现月收入8000余元。他们表示:“在工作中感到价值得到了体现,无论在哪儿,都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工作。”


来自喀什地区的莫敏·夏克尔从2020年到一建华光街隧道项目工作以来,积极参加分公司组织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技能培训、体育比赛等活动。通过导师带徒“结对子”,学技能,由“劳动型”向“技能型”转变。莫敏·夏克尔在中建新疆建工举办的“钢筋翻样”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优秀奖。


中建新疆建工党委表示,通过不懈努力将“劳动型”人才转变为“技能型”人才深耕定点帮扶“责任田”,用实际行动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央企智慧和力量。



万亩桃花美景登上“云”端!

科技日报 2022-04-25 23:1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⑤


◎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桃花灼灼、春意徐徐。4月的北京平谷亦是漫山遍野的桃花粉红如霞,香气袭人。恰逢其时,北京平谷第二十四届国际桃花节拉开帷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亩桃花美景登上“云”端,400多万人“云”赏京城最大桃花之海。


融合农文旅资源 搭建官方认证数字平台

   

“今年桃花节我们开展了一场持续168小时的云直播,让平谷桃花绽放在全国网友眼前,呈现更多平谷的民俗风情,飞猪以及淘宝平台还开设‘平谷桃花节’专属会场上线旅游线路及农特产品。”4月25日,北京平谷文旅局局长孙立妹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在官方认证的数字发布平台“平谷一键智慧游”,有“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服务。目前,金海湖、丫髻山等重点景区的测试版已上线,涵盖京东大峡谷、井台山、轩辕黄帝陵等旅游资源。


“金海湖环湖景点非常分散,之前有关景点的信息往往通过分发手册或媒体宣传来展现部分内容,不是很直观。而现在我们把景点串起来在线上呈现,游客只需通过手机地图app搜索‘平谷一键智慧游’即可在专区看到还原景区全貌的特色手绘地图,覆盖景区内的游玩环境、必游项目、线路规划、消耗时间等实用信息,包括景点、美食、停车场、酒店甚至洗手间、售票处都一目了然。随着季节更替还能为游客提供不同线路参考。”北京平谷区金海湖镇副镇长杨婷婷说。


孙立妹介绍,目前打造的“平谷必游榜”,收录部分景区的金牌、银牌、精品民宿,数字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数字化方式可大大提升游客服务体验,发挥文旅产业拉动消费的能力,进一步实现平谷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尚在一期阶段,未来希望把推荐线路以及农产品销售推荐信息也能同步,将一二三产业做强绑定。


打通数字乡村通道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去年10月,北京市与农业农村部共同签署《共同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合作框架协议》,确立合力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发展战略。半年来平谷区在推动数字乡村治理、实现农文旅融合等方面不断开展实践,打造数字乡村示范样本。


为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去年11月平谷区还启动线上“百姓通数字乡村治理”试点工作,为当地村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据了解,百姓通平台为峪口镇西樊各庄村的村民管家刘佳省了不少时间。她介绍说,“之前通知村民打疫苗、领补贴主要靠大喇叭,一天喊多次附近村民意见大,住在远处的村民却埋怨听不清,还要骑着三轮来村委会问。现在在群里一键下通知,有问题还能实时解答。起初有不少老人不愿装,看到邻居啥消息都比自己灵通,好多老人专门跑到村委会要求安装。另外,妇联发调查问卷,以前一周最多收回几十份,现在半天在群里就能填写百余份。而且,现在群里一键下通知,有问题还能实时解答。”


据峪口镇副镇长杜昂介绍,“目前已经结合三务公开、邻友圈、疫情防控等基层治理场景,进行初步的数字化应用建设。村民有啥事儿可以直接发到‘邻友圈’,比如拼车进城、反馈环境整治等。”通过“百姓通”这个平台,进一步拉近了乡村干群关系,激发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未来会继续把基层治理工作数字化、数据化,实现积分治理、你钉我办、网格治理、疫情防控、镇基层干部减负应用包等各项功能,在实践中找到平谷数字乡村建设的独特模式。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项煌妹表示,云上桃花节、百姓通只是平谷与阿里在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开端。希望在平谷有更多的创新探索,将这一项目打造成具备示范引领和首都特色的数字乡村示范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马九杰指出,数字乡村治理、农业全链路数字化等带来的趋势和机遇已经得到证实,但是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政府、企业、机构共同参与大胆实践,“平谷数字乡村示范点”将企业的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是数字化浪潮下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创新之举,希望这些探索能输出更多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打卡博物馆、参观饲养过程……熊猫猪猪两头乌的“豪华房”不一般!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2022-04-26 22:33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⑥


 洪恒飞 月映红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这儿的豪华猪舍,冬有地暖夏有空调”“猪崽们吃着原料听着歌,吃喝拉撒被精细照料,几乎不生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管理人员通过监管大屏或手机APP即可查看牧场生产情况、控制设备运行,维持猪群舒适的生长环境。


4月中旬,记者从婺城区农业农村局获悉,该牧场自去年8月开园以来,通过开发金华两头乌熊猫猪猪品牌IP系列文创、食品及大健康产品,推进“互联网+”“旅游+”“生态+”与都市农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带动了周边三镇九村结成共创共富联盟,携手创富增收。


智能化升级,小猪牧场带来红利


金华火腿是享誉全球的“世界三大顶级火腿之一”,其品质保障,来自当地特有的土猪——金华两头乌。


盛名之下,金华两头乌的生存现状却并不十分乐观。相比如今常见的杂交猪,两头乌虽然肉质鲜嫩,但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存栏量有限,在秋冬季节容易得哮喘病且难以根治,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作为和猪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从业者,浙江美保龙种猪育种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军有意为金华两头乌的产业振兴添砖加瓦——经过5年多的规划筹建,一期投资1.8亿元,围绕两头乌搭建5G智能数字化养殖中心,猪博物馆、文创中心等,建成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


“传统的两头乌养殖依赖农户和散户,缺乏统一的饲养标准,导致养殖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该牧场运营总经理黄迎军介绍,牧场承载着两头乌保种育种、养殖标准示范的功能。


比如,牧场5G智能数字化养殖中心的饲喂系统可根据母猪妊娠、育肥猪不同生长阶段,提供相应的营养配方,并精准调整投喂量,保证出栏猪风味肉质一致性,还能减少因剩料霉变导致的猪只健康问题,以及降低栋舍内氨气和粉尘浓度。


能打卡猪博物馆、参观两头乌饲养过程、体验多项游乐 ……该牧场吸引了大量的亲子家庭旅游,从开园至2021年底,共吸引35万多名游客,产生经营性收入3000余万元。


据了解,婺城区政府以该牧场项目为龙头,已将周边三镇九村的6个A级景区村、30余处旅游景点进行系统整合,发展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产业。截至去年年底,该牧场为婺城区长山乡、琅琊镇和白龙桥镇9个村约引流15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超过300人,助村民增收1000余万元,其中工资收入540万元。


创富联盟探索产业蝶变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


通过“国资+村集体+村民入股”的形式,婺城区白龙桥镇新昌桥村成立了昌桥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主导村内文旅经济运营。


目前,该牧场周边的三镇九村,已建成民宿7家,拥有房间79间,床位134张,预计整体将实现每年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带来旅游收入1亿元,周边乡村的农旅产业优势正在不断放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通过农旅产业,以初次分配的形式实现就业增收,共创共富联盟还运用农业标准地模式实现资产性增收——牧场项目用地共流转国有土地400亩,集体土地800亩,给周边村带来集体年收入1300余万元。


“牧场二期项目还将投资1.8亿元。”黄迎军介绍,虽然眼下疫情反复,牧场观光项目暂时关闭,但两头乌照常养殖,目前年养殖规模为6000头。


近几年,金华婺城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婺城拾珍”品牌,已由专家团评出两头乌、佛手、铁皮石斛等农产品入驻企业销售平台。婺城区财政给予企业平台农产品销售额10%的管理费补贴,实现当地农业大产业提质增效。


“‘婺城拾珍’也是共创共富联盟增收的重要内容。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的打造,不仅发展了养殖产业,更以此为圆心,擘画出了小IP+大产业的‘同心圆’。” 婺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引入农产品、民宿等特色产业内容,周边村庄产业正在蝶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