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党政组织机构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时间:2021-09-12 07:15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是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第十三...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学会、协会、研究会简称学会)和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组成。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

任 务

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 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贡献。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
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制定和国家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工作。
表彰奖励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举荐人才。
开展科学论证、咨询服务,提出政策建议,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成果鉴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认证等任务。
开展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
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兴办符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中国科协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科普中国创作指南》的通知
中国科协05-28 23:2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科协办函普字〔2021〕86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中国科学院院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落实“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指示精神,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工作导向,研究制定《2021年度科普中国创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执行,加强宣传,引导和调动各方力量坚持“四个面向”,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中国科协办公厅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2021年5月18日

2021年度科普中国创作指南

一、背景意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指南》以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价值导向,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激发青少年好奇心为目的,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工作导向,旨在通过提炼深化科普选题导向、重点科技事件和领域、创作建议等有关内容,为全社会科普创作和传播提供参考。

二、选题导向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动向,瞄准科学技术中的前瞻性基础研究,重视原创性科研成果及创新性研究进展,准确解读相关成果及进展,挖掘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引领公众拓展认知边界,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面向经济主战场

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关注科技创新产业链、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和已经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深入展现背后的科学内涵,挖掘科学家将自身科研实践和国家发展相结合的奉献精神与现实情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技创新的力量。

(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聚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战略性需求,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工程与计划、自主创新技术等方面开展创作,科学诠释相关成果及技术,挖掘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家精神,回应公众对国家科技发展及战略布局的关切。

(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深入解读健康中国战略,普及应对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科学知识与方法,融入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民的关怀,挖掘科学家济世安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与科学品质,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此外,针对公众关注的其他领域及热点事件,及时开展科学解读,诠释科技问题和科技现象,挖掘背后的科学人文价值,融入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三、年度重点关注事件和领域

(一)2021年度重点关注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序号 事 件
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3.“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和“机智号”无人机火星首飞
4.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研究
5.“奋斗者”号应用性试验
6.中国“天宫”空间站建设
7.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8.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研究
9.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
10.国家科学技术奖、诺贝尔奖等重大科技奖项
11.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大科技活动

(二)2021年度重点关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序号 类别 领 域
1 科技前沿领域 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超级计算、光子与微纳电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生物育种、基因组学研究应用、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先进诊疗技术、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
2 基础研究领域 系外行星及地外生命探测、动物传染病、植物生理、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相关基础研究、有机合成、生物降解材料、凝聚态物理、高性能光学、深度学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DNA纳米技术
3 经济社会发展领域 碳中和、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及产业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区块链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智慧农业及水利、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海洋经济发展
4 服务人民生命健康 新冠疫苗宣传普及和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体系构建、疾病预防控制、医药卫生健康、全民健身运动、膳食营养、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安全生产、安全教育
5 关注社会生活热点 全球气候变化、中华文明考古新发现、科普科幻类影视文学作品

四、创作建议

请各有关机构重点围绕《指南》,紧扣“见物见人见精神”的创作宗旨,积极创新作品内容与形式,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融入创作,生产传播紧跟时代潮流、回应公众关切兼具人文关怀的优秀科普作品。同时,密切关注最新科技成果与突发热点事件,及时开展科普创作与传播,加强科普与公众、社会之间的联系。具体创作建议如下。

(一)解读国家政策类

语言严谨准确,从科技科普和公众关切角度,通过科学视角来解读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引导公众科学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二)解读科技成果类

语言通俗易懂,表述严谨准确,不夸大、不自贬、不误导;融入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特别是创新思维;注重体现所解决问题的难度和重要性、对国家与学科发展的意义,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及时了解前沿科学的飞速发展。

(三)跟踪社会热点类

语言通俗准确、生动有趣,开篇直入主题;从公众的关切出发,从科学视角看热点事件,以热点为载体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公众形成科学思维能力。从公众的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大家熟悉但不了解的问题,进行科学地回答,注重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和科学的趣味。

(四)宣传科学人物类

语言富有感染力,内容科学准确;重点挖掘科学家与科学事件所蕴含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受科学和科学家的风采,让科技工作者成为被尊崇和向往的职业。

(五)普及应急知识类

语言直白生动,内容准确详实;结合具体案例,创新表现手法,注重实用性与易懂易记性,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救互救知识。


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是中国 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 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 公共服务水平。
中文名:科普中国
外文名:ChinaScience Communication

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着公众获取科普信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科普的主战场。为全面推进《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实施,充分发挥我国科普优秀网站(频道、应用)的领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打造科普中国品牌网络方阵,大力营造“众创、严谨、共享”科普生态圈,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实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跨越提升,依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科普中国品牌使用与维护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15]11号),中国科协拟开展科普中国品牌网站(频道、应用)认定工作。

中国科协于2014年开始会同社会各方面,大力推动“互联网+科普”行动计划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科普中国”品牌为引领,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中国”是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科普中国”品牌视觉形象由红、蓝色线条构成。形象上缘的S形状和整体构成的T形状,分别由科学和技术的英文第一个首字母S和T衍化而来。由线条构成电波形状,寓意运用信息化手段,传播科学。

2015年9月14日,科普中国导航页上线试运行。
科普中国导航页是“科普中国”品牌的集中展现,秉承“众创、严谨、共享”宗旨,携同社会各方,着力科普内容建设和表达形式创新,借助传播渠道,向全社会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内容和相关资讯,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
科普中国导航页作为科普中国系列频道的网络入口和集中呈现,目前主要包含科普头条·热点·要闻、科普大超市、网络互动空间,以及我国优秀科普网站、科普栏目、移动端科普应用等的汇聚。

2014年11月7日,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徐延豪, 新华网董事长、总裁 田舒斌代表双方签订“科普中国研发与传播基地”共建协议。尚勇、于绍良共同为“科普中国研发与传播基地”揭牌。尚勇启动 “科普中国”栏目。以“科普中国”标识、科普中国研发与传播基地以及新华网建设的“科技趋势大师谈”栏目的开通为标志,开启了我国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新航程。

2015年7月21日,中国科协与百度在京举行了“科普中国+ 百度”战略合作成果发布活动。双方共同发布了首个《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宣布启动了“智慧+科普”计划。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和百度副总裁 朱光共同为 科普中国百度科学院揭牌。自2014年9月中国科协与百度签订科普框架合作协议以来,各项合作深入展开, 百度百科、 百度指数、百度地图等产品积极参与科普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中国科协将与百度深入合作,依靠智能化技术手段创造性的改变科普方式,开启科普智能化发展的新篇章。

2015年4月30日,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尚勇与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签署“互联网+科普”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普中国”,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根据协议,双方将全面开展移动互联网新趋势下的科技传播,推动科普内容、活动、产品等在腾讯多平台、跨终端的全媒体推送,推动科技知识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圈中的流行,引领移动互联网科普浪潮。

中国最有权力的十大部门:
1、公安局:管社会人和事。
2、纪委(监委):管干部纪律。
3、组织部:管干部升迁提拨。
4、财政局:管钱。
5、国土局:管土地。
6、交通局:管车辆运营、建公路等。
7、教育局:管学校和教师。
8、检察院:管犯罪逮捕和公诉等。
9、法 院:管诉讼判决、执行等。
10、医院:管人的生和死。

【结语】自古以来,管人、管钱和管土地的部门都掌握着重权力。部门权力大不仅担当着重责任,也意味着容易滋生腐败。只有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约束权力,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ASS)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1977年5月7日,经党中央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党中央对该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截至2016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6大学部,近40个研究院所,10个职能部门,8个直属机构,2个直属公司,180余个非实体研究中心,主管全国性学术社团105个,并代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全院有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20个。全院在职总人数4200余人,科研业务人员32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名,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研究生院有在校生3100余人。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4全球智库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以第20名的成绩跻身“全球智库50强”,并蝉联“亚洲最高智库”。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的优势,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智库”。
201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成立。
2019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将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
中文名: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文名: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成立时间:1977年5月7日
机构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中央研究院社会所、史语所时期
1927年11月,筹设社会科学研究所,并于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组、民族组、经济组、社会组,前两组在南京,后两组在上海。
1928年6月9日,在上海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拉丁文译名Academia Sinica)在上海成立,是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院”(academy),直属于南京国民政府,首任院长蔡元培。创办中研院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社社员,因此,中研院成立后继承了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1934年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北平社会调查所并入该所,1945年改称社会研究所。
1928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成立。年初,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傅斯年向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建议设置历史语言研究所。3月,中研院于广州中山大学筹设历史语言研究所,聘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三人为常务筹备员。7月,正式成立,由傅斯年代行所长职务。10月22日,迁入广州柏园,始有独立所址,后经议定,以此日为所庆纪念日。初在广州,分设史料、汉语、文籍考订、民间文艺、汉字、考古、人类学及民物学、敦煌材料研究等八组。
1929年,院址迁往北平,将原设八组归并为三个学术组,一为历史学组,从事史学及文籍考订;二为语言学组,从事语言学及民间艺文;三为考古学组,从事考古学、人类学及民物学,并分别聘请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为一、二、三组主任。九一八事变(1931)后由北平迁上海。
1934年,中研院在南京之建筑陆续竣工,史语所亦由上海迁至南京。同年5月增设人类学组。中日战争期间,史语所先迁湖南长沙,继迁云南昆明,最后定居于四川南溪县李庄之板栗坳。
1946年,迁回南京,继续推动各项研究工作,并接收北平东方文化研究所及近代科学图书馆图书,成立“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
1948年3月,召开年会,选举确定了81名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其中人文组院士28人,占到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在中央研究院1948年评选出的第一届81位院士中,人文组院士达28位,占到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科学院与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出版总署等部门同受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指导。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文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开始办公。成立之初的中国科学院也是一个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1949年11月5日,中国科学院从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处接管了原北平研究院的史学研究所以及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设在北京的图书史料整理处,并在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考古组以及北平研究院史学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950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又于在南京接收了原中央研究院的社会研究所,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初设于南京。5月,由解放区迁北平的华北大学研究部历史研究室划入中国科学院,在此基础上扩建为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上述考古所、语言所、社会所、近代史所成为中国科学院最早设立的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1954年1月28日,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204次政务会议,决定建立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实行学部委员制度。中国科学院组织全国科技、教育、产业界的学者、专家,并会同有关部门推荐遴选了首批委员人选。
1956年,国家在制定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同时,也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1956~1967)》,推动了院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发展,很快建立了几个新的研究所。到“文革”之前,哲学社会科学部有14个研究机构,包括哲学所、经济所、世界经济所、文学所、外国文学所、语言所、历史所、近代史所、世界历史所、考古所、民族所、法学所、世界宗教所和情报所。
1957年6月,反右斗争开始,同年7月院党组提出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党组,以加强党的领导,并提出该部学术思想方面的问题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8月中宣部批复同意。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升级,以及全院科技力量投入“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哲学社会学部逐步从中国科学院分离出来。
1960年,哲学社会科学部划归中宣部直接领导。
1961年以后,院属机构中不再列入该学部所属研究所。但哲学社会科学部及其所属单位仍与中国科学院有着种种联系。
1966年,全国开始“文革”后,学部工作限于停顿状态。
1967年1月,各自然科学类学部被迫停止活动。哲学社会科学部亦遭严重破坏,是“文革”重灾区。学部内派性严重,冤案成堆,若干人被迫害致死。由于中宣部被砸乱,哲学社会科学部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
1969年以后,绝大部分人员下放农村参加劳动。
1972年,由于周总理的过问,院部才回到北京,逐步恢复工作,学部由国务院科教组代管。
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召开恢复教育部后,学部交由教育部代管。
1975年初,邓小平受命主持国务院工作,他不仅全面整顿科学事业,也着手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哲学社会科学。邓小平决定由新设立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代管学部业务工作,学部的政治和行政工作分别由国务院政工组、办公室负责。7月16日国务院发布学部领导机构名单,郭沫若仍任学部主任,并组成学部临时领导小组负责学部日常工作。7月下旬起派到学部的军宣队、工宣队陆续撤离,学部下放农村的研究人员被召回,研究所科研业务逐步恢复。
1975年9月,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若干事项的通知》(国发[1975]142号)。通知中规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直接受国务院指导,其地位同于科学院,相当于部委一级单位”。该《通知》正式提出了建立单独的社会科学院的计划。由此学部行政级别大为提高,但名称未变,相关研究所名义上仍留在中科院。10月4日,胡耀邦被邓小平任命为中科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后,在牵头制定中科院整顿规划时,也开始为建立单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规划。10月25日,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受到批判,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中,政研室一度险被撤销。
1976年1月17日,因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受到批判,宣布不再领导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工作,社会科学院的建设计划被迫中止。
1976年秋,“四人帮”被粉碎后,哲学和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在拨乱反正中逐步复苏。
1977年4月5日,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向中央递交《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改变名称的请示报告》。5月7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地位与中国科学院等同,相当于部委一级。学部时期的14个研究所全部划归过去。至此,哲学社会科学部正式从中国科学院独立出去。11月24日,国务院颁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印章正式启用。随后,中央任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社会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胡乔木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兼党组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期
1977年至1981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现为财经战略研究院)、新闻研究所(现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现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现为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现为民族文学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后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并成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欧研究所(现为欧洲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研究和出版单位。此外,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这个时期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2005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2006年8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作为院务会议领导下的学术指导、学术咨询和科研协调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部设立了文学史学哲学部(后又分立为文学哲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评选出首届学部委员47人、荣誉学部委员95人。
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二十周年。
201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是年11月30日,实施创新工程后成立的首批跨学科、综合性、创新型学术思想库和新型研究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分别在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亚洲与太平洋研究所和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2012年4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在北京市房山区的良乡高教园区正式落成。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的优势,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智库”。
2016年11月26日至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率院学部委员学术调研团前往山东青岛,青岛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
2017年1月7日,青岛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高等院校,合作共建青岛研究院,联合在青岛举办国际性高层论坛,为青岛市重大决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论证,在人才交流与培养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2019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

机构概览
据2016年12月社科院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6大学部,近40个研究院所,10个职能部门,8个直属机构,2个直属公司,180余个非实体研究中心,主管全国性学术社团104个,并代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六大学部
文学哲学部 社会政法学部 历史学部 经济学部 国际问题研究学部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
此外,设立在六大学部之上的学部委员大会是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其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

职能部门
据2016年12月社科院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职能部门设有:办公厅、科研局(学部工作局)、人事教育局、国际合作局、财务基建计划局、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监察局(直属机关纪委)、基建工作办公室、创新工程综合管理办公室(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等。

直属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服务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 郭沫若纪念馆
研究院所
所属学部
研究院所
文哲学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含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主管学术社团
序号 学会名称 挂靠单位 成立时间 1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 经济研究所 1984
2 中国经济史学会 经济研究所 1986.12
3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 经济研究所 1980
4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 经济研究所 1981
5 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 经济研究所 1986
6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 经济研究所 1983
7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 经济研究所 1984.12
8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 经济研究所 1986.5
9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 工业经济研究所 1979
10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工业经济研究所 1990.8
11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 工业经济研究所 1981.3
12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农村发展研究所 1984.2
13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 农村发展研究所 1979.5
14 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 农村发展研究所 1992.11
15 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 农村发展研究所 1978.5
16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 农村发展研究所 1986.1
17 中国西部开发促进会 农村发展研究所 2006.3
18 中国成本研究会 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1980.9
19 中国市场学会 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1991.6
20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1979.3
21 中国考古学会 考古研究所 1979
22 中国明史学会 历史研究所 1989.8
23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 历史研究所 1989.8
24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历史研究所 1981.5
25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 历史研究所 1984
26 中国先秦史研究会 历史研究所 1982
27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历史研究所 1983
28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 近代史研究所 1984.1
29 中国现代文化学会 近代史研究所 1989.4
30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近代史研究所 1991
31 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 近代史研究所 1979.7
32 中国史学会 近代史研究所 1949.11
33 中国国际文化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89.3
34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84.8
35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80
36 中国拉丁美洲史学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79
37 中国日本史学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80
38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79
39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80
40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80.6
41 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91
42 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91
43 中国朝鲜史研究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79
44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85
45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79
46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 1980
47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 文学研究所 1988.1
48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 文学研究所 1990.1
49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文学研究所 1994.5
50 中国鲁迅研究会 文学研究所 1979.7
51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所 1978.11
5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所 1979
5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民族文学研究所 1979
54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民族文学研究所 1996.3
55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民族文学研究所 1989.11
56 中国江格尔研究学会 民族文学研究所 1991.1
57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 外国文学研究所 1979
58 中国语言学会 语言研究所 1980.9
59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 语言研究所 1981.11
60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981.1
61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979.9
62 中国无神论学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978
63 中国逻辑学会 哲学研究所 1979.8
64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哲学研究所 1982.6
65 中国哲学史学会 哲学研究所 1979.1
66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 哲学研究所 1979.1
67 中华美学学会 哲学研究所 1980.6
68 中国伦理学会 哲学研究所 1980.6
69 国际易学联合会 哲学研究所 2004.5
70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 哲学研究所 1980
71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 哲学研究所 1979
72 中国宗教学会 世界宗教研究所 1989.3
73 中国法律史学会 法学研究所 1979.11
74 中国政治学会 政治学研究所 1980.12
75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政治学研究所 1994.5
76 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79
77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79
78 中国民族史学会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83.4
79 中国突厥语研究会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80.1
80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80.1
81 中国民族学学会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80.1
82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79
83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80.8
84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89
85 中国社会学会 社会学研究所 1979
86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社会学研究所 1982
87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1980.4
88 中国东欧中亚经济研究会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1978.12
89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1981.6
90 中国欧洲学会 欧洲研究所 1984.11
91 中国亚非学会 西亚非洲研究所 1962.4
92 中国中东学会 西亚非洲研究所 1982.7
93 中国拉丁美洲学会 拉丁美洲研究所 1984.5
94 中华美国学会 美国研究所 1988.12
95 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 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1994
96 中国南亚学会 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1978
97 中华日本学会 日本研究所 1990.2
98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 日本研究所 1978.8
99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1986.1
100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 郭沫若纪念馆 1983.5
101 中国地方志协会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1981.8
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当代中国研究所 1992.1
103 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 当代中国研究所 1985.9
104 全国台湾研究会 台湾研究所 1988.8

直属企事业单位:中国人文科学发展公司(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经营出版传媒集团
托管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人员编制
中国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5年 艾思奇 · 包尔汉 · 陈伯达 · 陈翰笙 · 陈望道 · 陈寅恪 · 陈垣 · 邓拓 · 狄超白 · 丁声树 · 杜国庠 · 范文澜 · 冯定 · 冯友兰 · 冯至 · 郭大力 · 郭沫若 · 何其芳 · 侯外庐 · 胡乔木 · 胡绳 · 黄松龄 · 马叙伦 · 马寅初 · 季羡林 · 翦伯赞 · 金岳霖 · 黎锦熙 · 李达 · 李亚农 · 李俨 · 刘大年 · 罗常培 · 骆耕漠 · 吕叔湘 · 吕振羽 · 茅盾 · 潘梓年 · 千家驹 · 钱俊瑞 · 沈志远 · 汤用彤 · 陶孟和 · 王力 · 王学文 · 王亚南 · 魏建功 · 吴晗 · 吴玉章 · 夏鼐 · 向达 · 许涤新 · 薛暮桥 · 杨树达 · 杨献珍 · 尹达 · 于光远 · 张稼夫 · 张如心 · 郑振铎 · 周扬。
1957年 嵇文甫 · 陆志韦 · 吕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专家学者,可被推荐并当选为学部委员;符合学部委员条件的离退休老专家,在职专家中年满80周岁、不担任行政职务符合学部委员条件者,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不是延续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称号。有学者认为,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制度的条件基本成熟,但如果马上设立院士制度还存在某些困难,因此可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恢复学部委员制度,为今后过渡到院士制度奠定基础。

颁发证书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47名学部委员、95名荣誉学部委员正式产生。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召开,增选10名学部委员,38名荣誉学部委员。2014年7月16日,又产生了第三批学部委员4名。
2018年9月25日,公布了12名2018年新增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名单,分别为:刘跃进、陈众议、赵汀阳、冯时、陈星灿、彭卫、谢伏瞻、潘家华、孙宪忠、陈甦、邢广程、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61人
陈佳贵、江蓝生、刘国光、江流、冷溶、汝信、王伟光、蔡昉、靳辉明、李崇富、程恩富、杨义、朝戈金、李景源、叶秀山、沈家煊、魏道儒、黄宝生、刘庆柱、王巍、耿云志、张海鹏、陈祖武、林甘泉、陈高华、宋镇豪、王震中、廖学盛、刘树成、张卓元、朱玲、吕政、周叔莲、金碚、李扬、王国刚、张晓山、李京文、汪同三、杨圣明、高培勇、田雪原、景天魁、李培林、郑成思、王家福、梁慧星、王叔文、李林、郝时远、史金波、何星亮、张蕴岭、苏振兴、余永定、李静杰、裘元伦、周弘、黄长著、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33人
第一批95人:丁伟志、丁守和、于光远、于祖尧、仇士华、孔繁、王仲殊、王庆成、王贵宸、王耕今、邓绍基、刘克明[54]、刘世德、刘海年、刘起吁、刘楠来、刘魁立、吕大吉、朱寨、朱大渭、朱绍文、何方、何乃维、何振一、何龄修、余绳武、余敦康、佟柱臣、吴元迈、吴宗济、吴承明、吴家竣、张炯、张长寿、张守一、张泽咸、张振鵾、张椿年、李琮、李奇(女)、李步云、李道揆、杜荣坤、杜继文、杨天石、杨季康(女)、杨曾文、汪海波、汪敬虞、谷源洋、邵荣芬、陆学艺、陈燊、陈之骅、陈乐民、陈启能、陈宝森、陈栋生、陈筠泉、陈毓罴、周定一、巫白慧、庞朴、金宜久、柳鸣九、胡庆钧、赵人伟、赵风歧、姚介厚、骆耕漠、徐葵、徐苹芳、徐崇温、浦寿昌、涂纪亮、贾芝、资中筠、郭松义、钱中文、高恒、高莽、高涤陈、梁存秀、黄心川、黄绍湘(女)、葛佶(女)、董衡巽、道布、照那思图、蔡美彪、樊亢(女)、樊骏、戴园晨、瞿同祖;
第二批38人:马西沙、仁钦道尔吉、吴云贵、李文俊、李惠国、陈铁民、罗希文、郎樱、侯精一、郭宏安、王宇信、王曾瑜、卢钟锋、任式楠、吕一燃、余太山、张显清、张海涛、李瑚、黄展岳、王松霈、刘文璞、孙世铮、宓汝成、经君健、郑友敬、聂宝璋、马骧聪、白钢、刘尧汉、孙宏开、杨一凡、王金存、冯昭奎、陆南泉、徐世澄、陶文钊、项启源。

国际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对外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外学术交流,促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在交流规模上,从1978年10多批数十人次发展到1995年1398批、 4100多人次。在地区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交流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交流协议。交流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总理、内阁长官及政界、学界著名人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访问、讲演,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交流,有互派学者考察访问、开展合作研究、互派长期留学进修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互邀学者讲学等多种形式。
2015年4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会见了来华访问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石毛博行。12月14日,波兰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青年学者凯莎·高力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2016年1月18日至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率领代表团访问伊朗。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在京会见了到访的巴基斯坦外交国务部长赛义德·塔里克·法塔米、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一行;同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团,访问了总部位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国际组织国际石油论坛;2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承办的2016年非洲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总统顾问研讨班在京开班;7月,T20贸易与投资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此次会议是WTO贸易对话系列的一部分;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会见了到访的泛美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总经理何塞·胡安·鲁伊兹·戈麦斯博士一行;9月,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代表团访问社科院。

科学研究

创新单元
据2016年12月社科院科研局官网显示,社科院共有研究中心88个,其中经济所主管5个,工经所主管5个,农发所主管2个,财经院主管4个,金融所主管3个,数技经所主管7个,人口所主管3个,城发所主管1个,马研院主管1个,哲学所主管6个,宗教所主管4个,文献中心主管3个,考古所主管1个,历史所主管4个,近代史所主管1个,世界历史所主管2个,边疆所主管2个,民文所主管1个,法学所主管5个,民族所主管5个,社会学所主管4个,世经政所主管1个,俄欧亚所主管2个,欧洲所主管3个,西亚非所主管1个,拉美所主管1个,亚太所主管4个,美国所主管1个,直属机关党委主管1个,科研局主管3个,国际合作局主管1个,监察局主管1个,院妇工委主管1个。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一览表
序号 中心名称 负责人 主管单位 成立时间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刘迎秋 经济所 1994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 袁钢明 经济所 199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契约研究中心 成思危 王振中 经济所 200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 刘国光 董志凯 经济所 1997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 张卓元 经济所 1996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陈佳贵 黄速建 工经所 2000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 陈佳贵 金碚 工经所 2002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 李平 罗仲伟 工经所 1994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魏后凯 工经所 1995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 张永建 工经所 2004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李周 农发所 1994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 王洛林 农发所 1996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张广瑞 财经院 1999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 高培勇 财经院 2002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于立新 财经院 1992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倪鹏飞 财经院 2010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 李扬 董裕平 金融所 1994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王洛林 吴定富李扬 金融所 2004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陈元等 何海峰 金融所 2004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 张昕竹 数技经所 1999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汪同三 汪向东 数技经所 2002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社会综合集成与预测中心 汪同三 数技经所 1995
23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郑玉歆 数技经所 1995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 汪同三 金周英 数技经所 1996
2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汪同三 齐建国 数技经所 2005
26 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研究中心 李京文 钟学义 数技经所 1996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王洛林 蔡昉 人口所 2000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蔡昉 王延中 人口所 2003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中心 张世生 人口所 2000
30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腾藤 潘家华 城发所 1998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 习五一 马研院 2010
3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孙伟平 哲学所 1993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 殷登祥 哲学所 1993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孙春晨 哲学所 1995
3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 孙晶 哲学所 1997
3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 汝信 哲学所 1999
3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李景源 哲学所 2000
38 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心 卢国龙 宗教所 2000
39 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 卓新平 宗教所 1998
40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 魏道儒 宗教所 1997
41 中国社会科学院邪教问题研究中心 高全立 宗教所 2002
42 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 蒋颖 文献中心 2000
43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汝信 黄长著 文献中心 2003
4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杨沛超 文献中心 2007
45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李学勤 考古所 2000
46 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 宋镇豪 历史所 1992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 万明 历史所 1995
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 卜宪群 历史所 1995
49 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中心 黄正建 历史所 1998
50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 张海鹏 近代史所 2002
51 中国社会科学院加拿大研究中心 周荣耀 世界历史所 1993
52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 朱佳木 于沛 世界历史所 2005
5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发展研究中心 马大正 边疆所 2000
5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文化信息研究中心 马大正 边疆所 1998
55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中心 朝戈金 民文所 2011
56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 王家福 刘海年 法学所 1991
57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李明德 法学所 1994
5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法制研究中心 冯军 法学所 2003
5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 李铁映 法学所 1998
60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香港、澳门法律研究中心 邵波 法学所 1996
61 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 郝时远 乌兰 民族所 2002
62 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郝时远 民族所 2003
63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 史金波 民族所 1997
64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 郝时远 民族所 2002
65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黄行 民族所 1993
6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中心 张厚义 陈光金 社会学所 1999
67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朱锦昌 社会学所 2003
68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研究中心 陆学艺 社会学所 1995
69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 谈世中 世经政所 1989
70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 李静杰 俄欧亚所 1994
7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 邢广程 俄欧亚所 2002
7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 周弘 欧洲所 1994
73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周弘 欧洲所 1985
74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 周弘 欧洲所 2002
75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 杨光 西亚非所 1995
7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制度与理论研究中心 郑秉文 拉美所 2010
77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南太平洋研究中心 韩锋 亚太所 1994
78 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 孙世海 亚太所 1988
79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 张蕴岭 亚太所 2002
8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合组织与东亚合作研究中心 张蕴岭 亚太所 1995
81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研究中心 张蕴领 黄平 美国所 2001
82 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青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张冠梓 直属机关党委 2001
8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 王忍之 王正 科研局 1998
8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李慎明 科研局 2000
85 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 黄宝生 科研局 2010
86 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 汝信 国际合作局 1993
87 中国社会科学院廉政研究中心 李秋芳 孙壮志 监察局 2009
88 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 李秋芳 院妇工委 1995
注:不含各研究所所属的非实体研究中心

成果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截至2016年11月,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社科院出版书籍
1993年9月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以来(1977—1991年)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经济学科六个研究所共有21种专著、17篇学术论文、10篇研究报告、4种学术资料、1种工具书获奖。
截至2014年12月社科院实施创新工程三年来,在人文基础研究方面,学者共完成专著1000多部,论文一万多篇,研究报告5000多份,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普及读物、教材等千余种。

重大成果概览
重大课题“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研究”,从理论的角度对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有深度的分析,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2014年《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4》从六个方面,综述了2014年度党风廉政与反腐败工作的实践和效果。
2013年创新工程科研成果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东方哲学史》(人民出版社)等在内的大部头学术专著,也包括新疆温泉阿敦乔鲁早期青铜时代遗址与墓地考古发掘等研究项目。
2014年度创新工程重大人文基础研究成果发布的人文基础研究成果共10项,包括《新大众哲学》,《简明世界史读本》,《梵语佛经读本》,《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等。
2014年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成果共19项,主要研究和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应用对策类,包括专著、论文、专题报告等。
2015年度创新工程智库研究重大成果中,全院相关智库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战略构想、“十三五”规划、国家安全战略、全球治理等领域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完成了一批中央决策需要的、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现实针对性强的高质量成果。完成并发布了18项成果。
2015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中,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批能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反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的著作。
2015年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共12项,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

馆藏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是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情报机构。截至2016年12月,图书馆有馆藏图书180万册,中文期刊2218余种(含港台期刊89种),外文期刊953种,电子出版物600多种。
文献资料的积累和利用,是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综合性的图书馆,绝大部分研究所设有专业性的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并通过各种动态性、资料性刊物和文献题录、论文索引等信息载体,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学术信息。

学术期刊
截至2016年12月,院内有《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近90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一览表
《经济研究》(月刊) 《中国哲学年鉴》(年刊) 《外国文学动态》(双月刊) 《日本学刊》(双月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 《世界哲学》(双月刊)《中国语文》(双月刊) 《欧洲研究》(双月刊)《经济学动态》(月刊) 《中国哲学史》(季刊) 《当代语言学》(季刊) 《西亚非洲》(月刊)《财智生活》(月刊) 《马克思主义研究》(月刊) 《方言》(季刊) 《拉丁美洲研究》(双月刊)

办学模式
集中办院:即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中创办一所研究生院,作为统一的招生单位和学位授予单位,并建设一座统一的校园。
按所设系:即研究生院的教学系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院所设立,实行“所系合一”体制,系主任原则上由所长兼任,系导师从该所副高级以上研究人员中遴选、聘请,系和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系专业基础课教学。
分片教学:即依据学科门类由若干教学系组建一个教学研究部(简称“学部”,也叫“学科片”),负责按学科群开设的或同一专业研究生共同必修的学部专业基础课教学。
统一管理:即研究生院负责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等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教学,并统一管理招生、教务、后勤、外事等工作。公共必修课、学部专业基础课、博士生限制性跨学科必修课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在研究生院学习。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的系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在研究生院或各研究院所学习。专业硕士生的公共课、专业课一般均安排在研究生院院内学习。

学制学位
根据教育部政策安排,2017年研究生院将按照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分类招收硕士研究生。所有招生系继续招收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涉及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
研究生院招收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每年招收的研究生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属于学历教育,通过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后,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教学成果
截至2016年6月,研究生院在读研究生3100余人,其中港澳台地区留学研究生52人和外国留学研究生48人;共授予博士学位4771人,学历教育硕士学位10053人(其中专业硕士学位3891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6月,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7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03个(含13个自主设置的博士学位二级学科)、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09个(含13个自主设置的硕士学位二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统计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传播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自主设置)、发展经济学(自主设置)、城市经济学(自主设置)、传媒信息法学(自主设置)、知识产权法学(自主设置)、中国民间文学(自主设置)、媒体语言学(自主设置)、计算语言学(自主设置)、语言文字测试学(自主设置)、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自主设置)、夏商周考古(自主设置)、中国当代史(自主设置)、中国边疆史地(自主设置)。
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统计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自主设置)、发展经济学(自主设置)、城市经济学(自主设置)、传媒信息法学(自主设置)、知识产权法学(自主设置)、中国民间文学(自主设置)、媒体语言学(自主设置)、计算语言学(自主设置)、语言文字测试学(自主设置)、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自主设置)、夏商周考古(自主设置)、中国当代史(自主设置)、中国边疆史地(自主设置) 专业学位硕士点: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工作、法律、金融、税务、文物与博物馆。
北京市重点学科: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民商法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社科院徽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徽以斜体“A”为底,中间由斜体红绿蓝三色“S”穿过,右侧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白色字体,在中文字体下方有淡化的英文名。

文化精神
《社会科学颂》
国运昌,文运兴。天下承平,学术乃盛。夫社会科学者,洞窥人类社会诸现象也。察天人之际,究古今之变。学理精神,道之浩浩,追根溯源,上可迨自古希腊之理性精神。经千年演变,于近世方成显赫学科。我中国之社会科学也,迭遭千年变局,伴民族兴衰而起伏。方今中华崛起,百家争鸣。凡事社会科学诸贤,莫不秉马克思主义之圭臬,图民族复兴之大业,磨砺笔锋,弦歌不辍。学以致用。风雨岂足惧,敢传世代薪火;穷达不值计,诚思庙堂江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者,群贤云集,翘楚辈出。学科齐全,资源丰富。儒道相济,取今复古,激发後来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承担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重任,领学界人文造诣之风骚。政要闻人慕名而至,对外交流遍及全球。赞曰:古有翰林预闻机要,西有智库参议中枢。当此时代转型之际,吾辈殚精竭虑,为国家民生贡献方略,为真理治典论文。至若社科院研究生院,专事英才培养之机构。学风敦厚,于斯为盛。才德兼备,名播海外。盖闻三十馀载间,良师济济而桃李芬芳,育才有道而英华满园。嗟夫,盛世太平,再创辉煌,吾辈学人,何其幸哉!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 谢伏瞻
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高翔
副院长、党组成员 高培勇
驻院纪检监察组长、党组成员 杨笑山
副院长、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姜辉
副院长、党组成员 王灵桂
秘书长、党组成员 赵奇

历任院长
任届 任期 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 1949-1977 郭沫若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49-1954 郑振铎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949-1954 罗常培
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 1949-1954 ---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949-1952 范文澜
1952-1954 陶孟和
第一届 1977-1982 胡乔木
第二届 1982-1985 马洪
第三届 1985-1988 胡绳
第四届 1988-1993
第五届 1993-1998
第六届 1998-2003 李铁映
第七届 2003-2013 陈奎元
第八届 2013-2018 王伟光
第九届 2018-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 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先后实施 知识创新工程、“ 创新2020”、《“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等战略研究报告。

据2018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 科研院所、3所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上海市共建 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7.1万余人,在学研究生6.4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方向也具备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良好态势。在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批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和中坚作用,并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代表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 2019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将对中国科学院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
外文名: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成立时间:1949年11月
机构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组织体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创新文化领导集体杰出大师
中科院史

奠基创业
1949年3月下旬, 中共中央进驻 北平,开始酝酿中国科学院,由 郭沫若负责。
1949年10月,毛主席向郭沫若颁发中科院印信
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由 陆定一负责筹备建立科学院, 恽子强和 丁瓒协助, 钱三强和 黄宗甄参与。
1949年9月, 钱三强和丁瓒共同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确定中科院基本框架。
1949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成立,为 政务院下设单位,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
1949年10月19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命 郭沫若为第一任中科院院长, 陈伯达、李四光、 陶孟和、 竺可桢为第一任中科院副院长。
1949年11月1日,中科院在北京开始办公,并将11月1日定为中国科学院成立日。
1949年11月5日,中科院接收 国立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及所属的原子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和史学6个研究,以及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北京的图书史料整理处所。
1949年11月23日,中科院院址迁入北京王府大街9号;1950年6月23日,中科院院址迁至北京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原址;1966年,中科院院址迁往北京西郊 友谊宾馆北馆;1970年7月,中科院院址迁往北京三里河路52号原国家科委旧址。
1949年12月16日,中科院接收 静生生物调查所,成立静生生物调查所整理委员会。
1949年12月21日,中科院接收 西北科学考察团。
1950年3月,经政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在上海成立;1955年2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1958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1950年3月21日,中科院接收 中央研究院在 上海的化学、植物、动物和工学四个研究所,医学和药学两个研究所筹备处,接收北平研究院在上海的生理学、药物两个研究所和物理学研究所的结晶学研究室。
1950年4月6日,在中科院接收中央研究院办事处和社会、物理、气象、天文、地质5个研究所以及中国地理研究所。至此,中科院对原中研和北研的直属研究所接收完毕。
1950年5月,首批15个研究机构及3个研究机构筹备处成立。中科院接收 华北大学研究部历史研究室。
1950年11月,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被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收;1955年1月,中科院将此两研究所收回。
1950年9月-1951年2月,中科院先后接收云南农林植物调查所、北研植物学所云南工作站、庐山森林植物园、中国西北植物调查所、国民党政府 国史馆、 中国海洋研究所。与中央军委气象局共同接收 徐家汇观象台、佘山观象台。
1950年,研究机构改组,把原有研究机构,合并改组为17个研究所、台、馆,1个委员会,另设3个研究所筹备处。
1950年,中科院开始统一与审订自然科学名词;1955年11月15日,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划归中科院领导。
1951年2月3日,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成立。
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 教育部联合发布《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成为新中国开始研究生培养的标志。
1952年8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现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长春分院)成立。
1954年3月,中央确立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的国家科技体系。
1954年9月21日, 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不再把科学院列为政府部门。
1954年11月10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设立、调整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布中科院不再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但工作仍受国务院指导。
1955年5月12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成立。
1955年6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首批选聘233位学部委员。
1955年8月, 周恩来签发颁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
1955年9月26日,中科院石油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立,各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开始建立各自的学术委员会。

院部历史变迁

进军科学
1956年1月1日中科院院部机构调整:(1)原“办公厅学术行政工作”与原秘书处合并成学术秘书处,原办公厅撤销。(2)成立管理局。(3)成立联络局。(4)成立科学干部培养部。(5)原人事局改称干部局。(6)撤销原编译局,将其部分工作并入科学出版社。(7)成立综合考察委员会。(8)原四个学部名称及职责均不变。
1956年7月,成立计算技术所等三个研究所筹委会,并建立半导体物理研究小组。
1957年1月1日,中科院机关调整:(1)撤消学术秘书处。(2)恢复办公厅、计划局,设立宣传局和器材局。(3)干部培养部改为干部培养局。

周恩来在政协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1957年,中科院党组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党组”。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 长春理工大学),1971年该校划归 第五机械工业部领导。
1958年7月,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成立。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中科院对中国科大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1958年9月13日,中科院党组成立中国科学院党组新技术办公室。
1960年1月,中科院获准建设四个配备全套设备的工厂。
1960年7月2日,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成立。
1960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开办的甘肃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开学,1961年8月合并到 兰州大学。
1961年6月至1962年底,进行大规模精简,撤销除新疆分院外的各省级分院和大批研究所,成立5个大区分院和华北办事处。
1961年7月,“ 科学十四条”经中央批准正式以中央文件下发执行。
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66年“文革”开始后,研究生院停办。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科学院为此做了大量关键性的工作。
1964年12月, 赵九章致函 周恩来。不久,人造卫星研制工作重新上马。
1965年9月,上海生物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与 北京大学化学系合作,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 牛胰岛素结晶。

文革浩劫
1967年6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氢弹,中国科学院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革命造反派联合夺权大会现场
1967年7月30日,中国科学院 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7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地震办公室成立。
1968年至1972年,中科院大批院属机构被划归国防部门,或下放地方,或撤销。
1970年4月,以中科院为主研制的中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70年7月1日,国家科委与中科院合并,成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
1973年,国务院科教组的科技组并入中国科学院。

胡耀邦整顿科学院
1975年6月20日,中科院将1968年交给国防部门三十个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六个从国防部门划回。
1975年7月-11月, 胡耀邦等整顿中科院。
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部改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受 邓小平委托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
1977年9月18日起,中科院不再承担原国家科委的职能。
1978年3月,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承担了大会筹备的大量工作。
1978年3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成立;1982年5月,中科院党组批准同时使用校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2000年12月正式更名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6月27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1978年4月,开始大规模收回和新建研究所,重建分院。同年,中国科学院在原有1所中国科技大学基础上,接收黑龙江工学院(更名为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 浙江大学、成都工学院(更名为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3所大学。从1981年起,浙江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不再属科学院领导。
1979年1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次年10月,增补283位学部委员。

改革探索
1981年3月6日,中央首次明确中科院办院方针。

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
1981年5月11-20日,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推选 卢嘉锡任院长。
1982年3月,设立面向全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
1984年1月,中央宣布中国科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中科院试行博士后制度。8月8日,建立研究所开放日制度,每年在建院周年日(11月1日)前后开放一次,每次开放3天左右。
1985年4月1日,全面实行所长负责制。
1985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 开放实验室,首批开放2个研究所和17个实验室。
1986年3月3日, 王大珩等4位学部委员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随即启动。
1987年2月, 周光召院长提出新的办院方针,其后又提出实行“一院两种运行机制”。

863倡议人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
1991年,中国科学院增选210名学部委员,确定了规范化的增选制度。
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准“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1月22日,推出吸引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 百人计划”。
1995年8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在此前后,科学院在本年内还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云南省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书。
1996年6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于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图。8月,由近代物理所和高能所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并鉴别出新核素镅-235。
1998年2月4日, 江泽民总书记批示支持中国科学院先行进行国家创新体系试点。7月9日, 知识创新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建设中国高速互联网络示范工程(CNCnet)骨干网。
1999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全国20所高校设立" 中国科学院奖学金"。
1999年,中科院与甘肃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01年,自1992年起,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35个单位参与了“神舟”飞船应用系统的研究工作。
2002年1月, 路甬祥院长提出新时期办院方针。

创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讨会
2004年3月12日,中科院与黑龙江省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2004年4月14日,中科院与云南省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2005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成立。
2005年7月6日,中科院和天津市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2006年3月,颁布《 中国科学院章程》。
2007年3月16日,中科院与新疆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书,
2000年7月,中科院与山西省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2008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订《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协议书》,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同时揭牌。
200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网建成开通。
2009年1月22日,中科院与广东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3月3日,中科院与青岛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3月10日,中科院与甘肃省在京签署《全面战略科技合作协议》。

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
2009年3月13日,中科院与西藏自治区、浙江省在京分别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书》、《院市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2009年6月10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研究报告发布。
2010年3月12日,中科院与贵州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实施“创新2020”,创新2020随即启动。
2011年3月, 白春礼院长提出“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
2011年3月10日,中科院与辽宁省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2011年10月31日,中科院与河北省签署全面战略科技合作协议。
2012年3月,中科院分别与江西省、甘肃省在北京签署《江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江西省科学院协议》、《共同支持甘肃省科学院发展协议》。
2012年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和共同支持广西科学院建设和发展协议。
2013年1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3年7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科院,提出“四个率先”。
2013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学正式建立。
2015年7月28日,中科院与上海市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
2016年8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在京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2016年9月21日,中科院与四川省签署第四轮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2016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将依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
2016年12月8日,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十三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1月,中国科学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11月10日,中科院与 国家海洋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7年11月22日,中科院与吉林省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协议。
2017年12月3日,中科院与深圳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2017年12月20日,中科院与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在福州签署共建 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协议。
2018年2月6日,中科院与陕西省签署共建西安科学园协议。
2018年3月22日,中科院与 军事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8年4月4日,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签署共建新型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

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合作办学协议签署协议
2018年11月4日,中科院倡议并联合40多个国家、地区的科教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发起成立了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
2018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与香港特区政府在港签署《关于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的备忘录》,推动中科院在港的研发工作。
2018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书,合作共建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2018年11月18日,中科院与广东省签署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
2018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中国铁路总公司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5月13日,作为第一批倡议方,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起“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
2020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正式揭牌。
2020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赣州市举行。

机构概览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设有院机关13个,分院12个,研究单位114个,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7个,其他单位4个,共建单位12个,院直接投资的全资及控股企业22个,四类机构34个,院非法人单元113个,相关组织5个。

中科院分院: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文献情报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研究单位: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学部组织机构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全体院士大会是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学部主席团是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

学部成立初期,组织学部委员参与制定了《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1986年,89位学部委员建议在中国科学院实行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中国基础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年3月,王大珩、 王淦昌、 陈芳允、 杨嘉墀4位学部委员上书党中央,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863”计划,对促进中国高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3年,在 王大珩、 师昌绪、 张光斗、 张维、 罗沛霖、 侯祥麟等学部委员的倡议下,成立了 中国工程院,推动和提升了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
199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数据概览
据2017年1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4人,化学部128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0人,地学部132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5人,技术科学部141人;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拥有外籍院士82人。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北京市386人,上海市96人,江苏省41人,湖北省24人,陕西省20人,辽宁省19人,广东省17人,以上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院士603人,占全体院士的81%;院士性别比例男性占94%,女性占6%;院士平均年龄为74岁。

各学部院士分布(2017年11月数据统计)
院士队伍年龄分布(2017年11月数据统计)
外籍院士按年龄分布(2015年3月统计)
外籍院士按国别分布(2017年8月数据统计)
备注:院士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院士大会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
自1955年中科院学部成立暨第一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以来,1957年、1960年、1981年、1984年、1992年中科院学部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到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199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召开,此后院士大会形成了每两年召开一次、公历逢双年份举行的制度,已举办了十八次。

院士增选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学部成立时选聘172名学部委员,1957年增聘18名学部委员,1980、1991年分别选举283、210名学部委员。1992年4月,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制定并通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经国务院同意后由中国科学院发布,明确学部委员和外籍学部委员的标准和选举程序,院士增选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每两年一次。至2017年12月底,共有1367名来自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专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外籍院士选举以来,共选举外籍院士116名。

科技队伍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300余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0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900余人在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学术期刊担任重要职务。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交流
中科院加入的国际组织有36个(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亚洲科学院及学会协会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
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
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盟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
国际原子能机构
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设施13个,在建设施9个,将建设施1个。按照主要用途,设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于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或前沿研究方向的专用研究设施(8个);第二类是为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的大型公共实验设施(5个);第三类是用于公益性科学研究的公益科技设施(7个)。

运行设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合肥同步辐射装置、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EAST、遥感飞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神光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上海光源、“实验1”科学考察船、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

在建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部分运行)、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武汉郑店实验室、航空遥感系统、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散裂中子源、EAST辅助加热系统

将建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

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国家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11个。截至2015年6月,中科院共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国家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资源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真空技术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并行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真空仪器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中心 、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野外台站网络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0个,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10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8个,日地空间环境观测台链7个,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4个。

中国科学院总部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FACE研究基地、CERN生物分中心、CERN水体分中心、CERN土壤分中心、CERN大气分中心、CERN水分分中心、CERN综合中心、北京城市生态站、神农架站、阿克苏站 [75] 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塔中站、珠峰站、纳木错站、藏东南站、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站、北京遥感试验场、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平凉雷电和雹暴试验站、格尔木青藏高原综合站、天山冰川与观测试验站

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敦煌站、通榆站、铁塔、阜康站、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贡嘎山高山生态站、兴隆大气本底观测站、大气本底数据中心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台链:香河综合观测站、武汉电离层观测站、三亚地磁台、漠河地磁台、地磁台链网络数据中心、羊八井站、动力大地测量中心实验站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南沙站、西沙站、东海站、黄海站

科研成就

开创性科技成果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以及载人深潜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攻克,为国家安全和战略科技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成功研制第一台计算机、曙光超级计算机、龙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单精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在中国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从发出中国第一个电子邮件,到建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网通与无线传感试验网,成为网络科技和网络产业的开拓者。
——从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到煤制乙二醇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合成油技术及工业化应用,不断开辟中国化学工业的新方向和生长点。
——从陆相成油理论,到海相成油的探索,为中国摘掉贫油帽子、大规模开发油气田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
——从自主研制的氯霉素、青霉素,到原创的青蒿素合成、丹参多酚酸盐、盐酸安妥沙星,在中国药物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从开创中国海洋养殖业,到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到生物育种,引领了中国高新农业科技的发展。
——从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人类基因测序,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成果。
——从开创数学机械化证明、有限元方法,到多元复变函数论、辛几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登上世界数学的高峰,奠定了数学研究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建成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打造了多学科创新的重要平台。
——从铁基超导纪录刷新,到中微子振荡模式、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在物理学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重大科技任务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A类先导科技专项10个,B类先导科技专项11个,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14个。

A类先导科技专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未来先进核裂变能、空间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变革性纳米技术聚焦、江门中微子实验、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B类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脑功能联结图谱、青藏高原多层圈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超导电子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拓扑与超导新物态调控、生物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调控、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页岩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

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大型飞机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科技奖励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90项,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202项,三等奖133项,四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8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1项,三等奖95项,四等奖3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265项,三等奖234项。

文献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截至2009年8月,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馆藏图书1145余万册(件),该中心启动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已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模式转变,开始走上知识情报研究与知识服务中心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是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的成员。

科学数据库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科学数据库23个,其中生物与生命科学类8个,材料科学类2个,地球科学类8个,物理与化学类3个,能源与环境类1个,其他类1个。

生物与生命科学:淡水藻种库、中国动物数据库、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中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学基础数据库、中国西南资源植物数据库、中国西南地区动物资源数据库、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病毒资源数据库

材料科学:纳米科技基础数据库、光学系统数据库 地球科学: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要素数据库、中国寒区旱区数据资源中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库、中国东北黑土农业生态数据库、中国土壤数据库、中国沼泽湿地数据库网站、南海海洋科学数据库、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

物理与化学:理化性能及分析数据库、工程化学数据库、化学专业数据库

能源与环境:新能源及环保专业数据库

其他类:中国科学院数据应用环境

学术期刊&电子杂志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出版有126种期刊,出版有6种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中科院之声电子杂志、科学网电子杂志、科普博览电子杂志、《芯天地》电子杂志、《基因世界》电子杂志、《雨林故事》电子杂志

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岩土力学
金属学报
燃料化学学报
中国科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新型碳材料
科学通报
地球化学
材料研究学报
遥感学报
植物学报(英)
山地学报
海洋科学集报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教育创新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以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拥有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培养模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国科大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学位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是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员高校、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交流分会副会长单位及中澳一流大学合作机制首批加盟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2012年6月,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国科大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理念,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以下简称“培养单位”)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共有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组成。近年来,国科大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建设,与各培养单位“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共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58个,其中,京内40个、京外18个;另有附属医院19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经国务院批准创建了全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建设国家 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

科普场馆
中科院拥有的科普场馆有34所(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现代科技馆
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桂林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标本馆
中国古动物馆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科普博览
中国科普博览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最早启动的大型综合性科普网站之一,是国内最早以虚拟博物馆传播科学知识的网站。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科普博览累计访问量超过1亿人次,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The World Summit Award)、全国优秀科普网站奖项,并且出版了《中国科普博览系列丛书》。

中国科普博览通过数百个科学家视频讲座、视频短片、科学游戏、科学动画,以及虚拟科学体验和虚拟科学实践等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通过科学家专栏系统和科学SNS社区,为公众、科学家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
路甬祥、师昌绪和王绶琯为中国科普博览题词

院徽

一、图案
外环为"中国科学院"字样,上为第一任院长郭沫若的手书,下为英文。

院徽
环内是由六个晶体组成的一个物质结构图案,象征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六大学科融汇和结合的基础作用;中间自然形成一齿轮,象征基础科学凝聚、派生的技术科学的推进作用。

二、颜色
外环、环内的六个晶体和中间的圆点为孔雀蓝色;中国科学院的中外文字和环内晶体之外的部分为白色。

三、含义
整个图案庄重、大方。象征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院旗

一、图案
中国科学院院旗的左上角为缀白色院徽和第一任院长郭沫若手书和英文的"中国科学院"字样的横式组合标志。

二、颜色
中国科学院院旗的旗面为蓝色,院徽和中英文字样为白色。

三、含义
象征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文化精神

院风
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优良传统
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办院方针
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先后提出过5个办院方针:
第一个: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50年)
第二个: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78年) 
第三个: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1984年)
第四个: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87年)(注: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
第五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2年)
第六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2015年)

领导集体(现任领导)
党组书记、院长: 侯建国
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阴和俊
副院长、党组成员: 张亚平
副院长、党组成员: 张 涛
驻院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 孙也刚
副院长、党组成员: 李树深
副院长:高鸿钧
副院长、党组成员:周 琪
党组成员、秘书长: 汪克强
党组成员: 于英杰
副秘书长: 李和风、 严 庆

历任领导(历任院长)
任数 任期 姓名
第一任 1949年10月-1978年6月 郭沫若
第二任 1979年7月-1981年5月 方毅
第三任 1981年5月-1987年1月 卢嘉锡
第四任 1987年1月-1997年7月 周光召
第五任 1997年7月-2011年3月 路甬祥
第六任 2011年3月-2020年11月 白春礼
第六任 2020年11月- 今 侯建国

杰出大师
中国科学院汇聚和造就出一大批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代表人物有“ 两弹一星元勋” 于敏、 王大珩、 王希季、 王淦昌、 邓稼先、 朱光亚、 孙家栋、 任新民、 吴自良、 陈芳允、 陈能宽、 杨嘉墀、 周光召、 赵九章、 钱骥、 钱三强、 钱学森、 郭永怀、 屠守锷、 黄纬禄、 程开甲、 彭桓武。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 王选、 黄昆、 刘东生、 叶笃正、 吴孟超、 李振声、 闵恩泽、 吴征镒、 徐光宪、 谷超豪、 孙家栋、 师昌绪、 谢家麟、 吴良镛、 郑哲敏、 张存浩、 程开甲、 于敏。

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 苏步青、 吴有训、 周培源、 严济慈、 庄长恭、 曾昭伦、 张钰哲、 竺可桢、 贝时璋、 童第周、 冯德培、 钱伟长、 李薰、 周仁等,还有 冯康、 王应睐、 陈景润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杰出科学家。

放弃外国国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姚期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全体院士)
据2020年3月 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26人。

数学物理学部(155人)
艾国祥、 白以龙、 蔡荣根、常进、常凯、陈彪、 陈和生、 陈佳洱、陈建生、 陈木法、 陈难先、 陈十一、 陈式刚、 陈恕行、陈仙辉、陈永川、陈志明、 崔向群、戴元本、 邓小刚、杜江峰、鄂维南、范海福、方成、方复全、方忠、冯端、甘子钊、高鸿钧、高原宁、葛墨林、龚昌德、龚新高、郭柏灵、郭尚平、韩占文、何国威、何祚庥、贺贤土、洪家兴、胡和生、胡仁宇、霍裕平、江松、姜伯驹、解思深、景益鹏、邝宇平、李安民、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家春、李家明、李儒新、李惕碚、励建书、林海青、林群、龙以明、陆夕云、罗俊、罗民兴、吕敏、马余刚、马志明、莫毅明、欧阳颀、欧阳钟灿、潘建伟、彭实戈、曲钦岳、沈文庆、沈学础、石钟慈、苏定强、苏肇冰、孙昌璞、孙斌勇、孙鑫、孙义燧、汤涛、汤超、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万哲先、汪承灏、汪景琇、王鼎盛、王恩哥、王广厚、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王小云、王迅、王贻芳、王元、王梓坤、魏宝文、文兰、吴岳良、武向平、席南华、夏道行、向涛、谢心澄、邢定钰、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严加安、杨福家、杨国桢、杨乐、杨应昌、杨振宁、叶朝辉、叶叔华、叶向东、于渌、袁亚湘、詹文龙、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张焕乔、张杰、张继平、张平文、张仁和、张淑仪、张维岩、张伟平、张裕恒、张肇西、张宗烨、赵光达、赵红卫、赵政国、赵忠贤、郑厚植、郑晓静、周光召、周恒、周向宇、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诗尧、邹广田

化学部(132人)
安立佳、白春礼、包信和、曹镛、柴之芳、陈洪渊、陈军、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小明、陈新滋、陈学思、陈懿、程津培、程镕时、戴立信、丁奎岭、段雪、樊春海、方维海、费维扬、冯守华、冯小明、高松、郭景坤、郭子建、韩布兴、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胡英、黄本立、黄春辉、黄乃正、计亮年、江桂斌、江雷、江龙、江明、黎乐民、李灿、李洪钟、李静海、李景虹、李亚栋、李永舫、李玉良、林国强、刘若庄、刘元方、刘云圻、刘忠范、陆熙炎、马大为、麻生明、麦松威、倪嘉缵、彭孝军、钱逸泰、任咏华、沙国河、沈家骢、沈之荃、施剑林、宋礼成、孙世刚、谭蔚泓、唐本忠、唐勇、唐有祺、田禾、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涂永强、万惠霖、万立骏、汪尔康、王方定、王佛松、王夔、吴骊珠、吴奇、吴新涛、吴养洁、吴云东、席振峰、谢毅、谢毓元、谢在库、谢作伟、徐春明、徐如人、严纯华、颜德岳、杨金龙、杨万泰、杨秀荣、杨学明、杨玉良、姚建年、姚守拙、于吉红、余国琮、俞汝勤、俞书宏、袁权、岳建民、张存浩、张东辉、张洪杰、张锦、张礼和、张俐娜、张乾二、张锁江、张涛、张希、张玉奎、赵东元、赵进才、赵宇亮、赵玉芬、郑兰荪、支志明、周其凤、周其林、朱道本、朱起鹤、朱清时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2人)
卞修武、曹文宣、曹晓风、常文瑞、陈国强、陈化兰、陈可冀、陈霖、陈润生、陈文新、陈晓亚、陈孝平、陈晔光、陈宜瑜、陈宜张、陈义汉、陈竺、陈子江、陈子元、程和平、董晨、邓子新、段树民、樊嘉、方精云、方荣祥、高福、葛均波、顾东风、桂建芳、郭爱克、韩斌、韩济生、韩家淮、韩启德、郝小江、贺福初、贺林、赫捷、洪德元、洪国藩、侯凡凡、黄荷凤、黄路生、季维智、蒋华良、蒋有绪、金力、鞠躬、康乐、匡廷云、李季伦、李家洋、李林、李蓬、李振声、梁栋材、梁智仁、林鸿宣、林其谁、刘新垣、刘耀光、刘以训、刘允怡、陆林、骆清铭、马兰、毛江森、孟安明、裴钢、蒲慕明、钱前、戚正武、强伯勤、饶子和、尚永丰、邵峰、沈善炯、沈岩、沈允钢、施一公、施蕴渝、石元春、舒红兵、宋尔卫、宋微波、苏国辉、隋森芳、孙大业、孙汉董、孙曼霁、唐崇惕、唐守正、童坦君、仝小林、汪忠镐、王大成、王恩多、王福生、王松灵、王文采、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魏辅文、魏江春、魏于全、吴常信、吴孟超、吴祖泽、武维华、谢道昕、谢华安、谢联辉、徐国良、徐涛、许智宏、阎锡蕴、杨福愉、杨焕明、杨雄里、姚开泰、叶玉如、尹文英、印象初、曾益新、曾毅、翟中和、张春霆、张明杰、张启发、张新时、张旭、张学敏、张亚平、张永莲、张友尚、赵国屏、赵继宗、赵进东、赵玉沛、郑光美、郑儒永、郑守仪、种康、周俊、周琪、朱玉贤、朱兆良、朱作言、庄巧生、庄文颖

地学部(138人)
安芷生、常印佛、巢纪平、陈大可、陈发虎、陈俊勇、陈骏、陈晓非、陈旭、陈颙、陈运泰、程国栋、成秋明、丑纪范、崔鹏、戴金星、戴民汉、戴永久、丁国瑜、丁林、丁仲礼、窦贤康、冯士筰、符淙斌、傅伯杰、高俊、高锐、龚健雅、郭华东、郭正堂、郝芳、侯增谦、胡敦欣、黄荣辉、贾承造、焦念志、金振民、金之钧、李崇银、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李曙光、李献华、李廷栋、林学钰、刘宝珺、刘昌明、刘丛强、刘嘉麒、陆大道、吕达仁、马宗晋、莫宣学、穆穆、欧阳自远、彭建兵、潘永信、彭平安、秦大河、邱占祥、任纪舜、戎嘉余、邵明安、沈其韩、沈树忠、石广玉、石耀霖、舒德干、苏纪兰、孙和平、孙鸿烈、陶澍、滕吉文、童庆禧、涂传诒、万卫星、汪集旸、汪品先、王赤、王成善、王德滋、王会军、王水、王铁冠、王焰新、王颖、魏奉思、文圣常、吴福元、吴国雄、吴立新、吴新智、伍荣生、夏军、肖文交、肖序常、徐冠华、徐义刚、许厚泽、许志琴、薛禹群、杨经绥、杨树锋、杨文采、杨元喜、姚檀栋、姚振兴、叶大年、叶嘉安、殷鸿福、於崇文、于贵瑞、袁道先、曾庆存、翟明国、翟裕生、张国伟、张宏福、张经、张弥曼、张培震、张人禾、赵柏林、赵国春、赵鹏大、赵其国、郑度、郑永飞、钟大赉、周成虎、周卫健、周秀骥、周志炎、周忠和、朱日祥、朱永官、邹才能

信息技术科学部(99人)
包为民、保铮、陈定昌、陈桂林、陈国良、陈翰馥、陈俊亮、陈星旦、褚君浩、崔铁军、戴汝为、段广仁、董韫美、房建成、冯登国、干福熹、龚旗煌、顾瑛、管晓宏、郭光灿、郭雷、郝跃、何积丰、侯朝焕、侯洵、怀进鹏、黄宏嘉、黄琳、黄民强、黄如、黄维、简水生、江风益、姜杰、金亚秋、匡定波、雷啸霖、李启虎、李树深、李未、李衍达、林惠民、刘国治、刘明、刘盛纲、刘颂豪、刘永坦、陆建华、陆汝钤、陆元九、吕建、毛军发、梅宏、彭堃墀、秦国刚、沈绪榜、宋健、谭铁牛、王怀民、王家骐、王金龙、王建宇、王立军、王启明、王巍、王圩、王阳元、王永良、王育竹、王越、王占国、王之江、吴朝晖、吴德馨、吴宏鑫、吴培亨、吴一戎、夏建白、相里斌、徐宗本、许宁生、薛永祺、杨德仁、杨芙清、杨学军、姚建铨、姚期智、尹浩、张钹、张景中、郑建华、郑耀宗、郑有炓、郑志明、周炳琨、周巢尘、周兴铭、周志鑫、朱中梁

技术科学部(150人)
蔡其巩、曹楚南、曹春晓、常青、陈维江、陈云敏、陈祖煜、成会明、程耿东、程时杰、丁汉、都有为、段进、段文晖、范守善、方岱宁、高德利、高镇同、葛昌纯、顾秉林、顾诵芬、顾逸东、郭烈锦、郭万林、过增元、韩杰才、韩祯祥、何满潮、何雅玲、胡海岩、胡文瑞、胡聿贤、黄克智、贾振元、姜中宏、金红光、金展鹏、赖远明、李东旭、李述汤、李依依、李应红、林皋、刘宝镛、刘昌胜、刘广均、刘维民、刘竹生、柳百新、卢柯、卢强、路甬祥、雒建斌、闵桂荣、毛明、蒙大桥、南策文、倪晋仁、欧阳明高、欧阳予、潘际銮、彭练矛、彭一刚、齐康、邱大洪、邱勇、任露泉、芮筱亭、申长雨、沈保根、沈志云、宋家树、宋振骐、孙家栋、孙钧、唐叔贤、陶文铨、滕锦光、田永君、汪耕、汪卫华、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王光谦、王立鼎、王秋良、王希季、王锡凡、王曦、王自强、魏炳波、魏悦广、温诗铸、闻邦椿、吴承康、吴良镛、吴硕贤、伍小平、吴宜灿、邢球痕、熊有伦、徐建中、徐性初、宣益民、薛其坤、闫楚良、严陆光、杨孟飞、杨叔子、杨伟、杨卫、杨槱、姚熹、叶恒强、叶培建、叶志镇、于起峰、余梦伦、俞大鹏、俞鸿儒、翟婉明、张楚汉、张清杰、张统一、张兴钤、张佑启、张跃、张泽、赵淳生、赵天寿、赵阳升、郑平、郑泉水、郑时龄、郑哲敏、钟万勰、周国治、周孝信、周远、朱荻、朱静、朱美芳、朱森元、朱位秋、祝世宁、祝学军、庄逢辰、邹世昌、邹志刚 

外籍院士(88人)
克里斯汀·阿芒托(Christian Amatore)、 弗莱明·贝森巴赫(Flemming Besenbacher)、 瓦列里·邦杜(Valery Bondur)、 伯奇费尔(Burrell Clark Burchfiel)、 陈德亮(Deliang Chen)、 钱煦(Shu Chien)、 卓以和(Alfred Y. Cho)、 朱棣文(Steven Chu)、 朱经武(Ching-Wu Chu)、 蔡南海(Nam-Hai Chua)、 菲立普·希阿雷(Philippe G. Ciarlet)、 阿龙·切哈诺沃(Aaron J. Ciechanover)、 万森·库尔提欧(Vincent Courtillot)、 戴宏杰(Hongjie Dai)、 默罕默德·贾马·迪恩(Mohamed Jamal Deen)、 罗伯特·迪金森(Robert E.Dickinson)、 耶日·杜辛斯基(Jerzy Duszynski)、 艾思本(Richard Lawrence Edwards)、 樊文飞(Wenfei Fan)、 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 傅睿思(Else Marie Friis)、福田敏男(Toshio Fukuda)、 高华健(Huajian Gao)、 安德烈·盖姆(Andre K. Geim)、 马丁·格勒切尔(Martin Groetschel)、 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罗伯特·格拉布斯(Robert Howard Grubbs)、 艾伦·黑格(Alan J.Heeger)、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何毓琦(Yu-Chi Ho)、莱诺·伊·胡德(Leroy E. Hood)、霍克弗尔特(Tomas Hokfelt)、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Edward Hopcroft)、霍西金斯(Brian John Hoskins)、 胡正明(Chenming Calvin Hu)、 黄煦涛(Thomas S.Huang)、 黄永刚(Yonggang Huang)、饭岛澄男(Sumio Iijima) 阿尼尔·库马尔·贾恩(Anil Kumar Jain)、 简悦威(Yuet Wai Kan)、阿瑟夫·汉(Muhammad Asif Khan)、库什(Gurdev S.Khush)、克劳斯·冯·克利钦(Klaus Von Klitzing)、马库·库马拉(Markku Tapio Kulmala)、 李政道(Tsung-Dao Lee)、勒让德·路易(Louis Legendre)、杰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 黎念之(Norman N.Li)、查尔斯·李波(Charles M. Lieber)、安德森·林奎斯特(Anders Lindquist)、 廖国男(Kuo-Nan Liou)、 刘必治(Bede Liu)、 逯高清(Gaoqing (Max) Lu)、 马佐平(Tso - Ping Ma)、 毛河光(Ho-kwang David Mao)、马库斯(Rudolph A. Marcus)、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玛西娅·麦克纳特(Marcia Kemper McNutt)、米歇尔(Hartmut Michel)、查德·米尔金(Chad A. Mirkin)、莫里茨(Helmut Moritz)、杰哈·莫罗(Gérard Albert Mourou)、弗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野依良治(Ryoji Noyori)、保罗·纳斯(Paul Nurse)、罗格·欧文(D. Roger J. Owen)、雅各布·帕里斯(Jacob Palis)、文森特·珀尔(H. Vincent Poor)、 阿塔·拉曼 (Atta-ur Rahman)、 拉奥(C. N. R. Rao)、雷文(Peter H.Raven)、罗伯塔·鲁德尼克(Roberta L. Rudnick)、 萨支唐(Chihtang Sah)、肖开提·萨利霍夫(Shavkat Salikhov)、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Alexander Mikhailovich Sergeev)、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arl Barry Sharpless)、 沈元壤(Yuen-Ron Shen)、 沈志勋(Zhixun Shen)、约瑟夫·希发基思(Joseph Sifakis)、 肖荫堂(Yum-Tong Siu)、保罗·斯潘诺斯(Pol D. Spanos)、约翰·罗杰·斯彼克曼(John Roger Speakman)、彼得·史唐(Peter J.Stang)、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孙立成(Licheng Sun)、苏布拉·苏雷什(Subra Suresh)、郎尼·汤姆森(Lonnie Thompson)、 丁肇中(Samuel C.C.Ting)、托萨蒂·埃瑞奥(Erio Tosatti)、 徐立之(Lap-Chee Tsui)、崔琦(Daniel Chee Tsui)、 王晓东(Xiaodong Wang)、 王中林(Zhong Lin Wang)、 王小凡(Xiao-Fan Wang)、迈克·沃特曼(Michael S. Waterman)、西蒙·怀特(Simon D.M. White)、托斯登.威塞尔(Torsten N. Wiesel)、 吴耀祖(Theodore Yao-Tsu WU)、彼得.威力(Peter John Wyllie)、 谢晓亮(Xiaoliang Xie)、 丘成桐(Shing-Tung Yau)、 叶军(Jun Ye)、理查德.N.杰尔(Richard Neil Zare)、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张翔(Xiang Zhang)、 庄小威(Xiaowei Zhuang)、穆拉特·茹林诺夫(Murat Zhurinovich Zhurinov) 

已故院士(608人)
据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共有608人。 
鲍文奎、贝时璋、毕德显、秉志、蔡邦华、蔡昌年、蔡方荫、蔡金涛、蔡镏生、蔡启瑞、蔡翘、蔡睿贤、蔡诗东、蔡旭、曹本熹、曹建猷、曹天钦、常迵、陈创天、陈达、陈芳允、陈凤桐、陈冠荣、陈国达、陈华癸、陈焕镛、陈家镛、陈建功、陈鉴远、陈景润、陈梦熊、陈能宽、陈庆宣、陈荣悌、陈茹玉、陈世骧、陈述彭、陈慰峰、陈文贵、陈希孺、陈新民、陈星弼、陈学俊、陈耀祖、陈永龄、陈桢、陈中伟、陈宗基、承淡安、程纯枢、程开甲、程民德、程庆国、程孝刚、程裕淇、池际尚、褚应璜、慈云桂、崔尔杰、戴安邦、戴传曾、戴芳澜、戴念慈、戴松恩、党鸿辛、邓从豪、邓稼先、邓景发、邓起东、邓叔群、邓锡铭、丁大钊、丁舜年、丁伟岳、丁夏畦、丁颖、董申保、窦国仁、段学复、方俊、方守贤、方心芳、方肇伦、冯纯伯、冯德培、冯景兰、冯康、冯兰洲、冯新德、冯泽芳、傅承义、傅家谟、傅鹰、高鸿、高济宇、高景德、高庆狮、高山、高尚荫、高世扬、高为炳、高小霞、高怡生、高由禧、高玉臣、高振衡、高振西、葛庭燧、龚岳亭、龚祖同、谷超豪、谷德振、顾功叙、顾翼东、顾知微、关士聪、关肇直、管惟炎、郭承基、郭可信、郭令智、郭慕孙、郭文魁、郭燮贤、郭永怀、郭仲衡、郝柏林、郝水、郝诒纯、何炳林、何泽慧、何作霖、洪朝生、洪孟民、侯德榜、侯德封、侯光炯、侯仁之、侯祥麟、侯学煜、侯虞钧、胡海昌、胡宏纹、胡济民、胡经甫、胡宁、胡世华、华罗庚、黄葆同、黄秉维、黄汲清、黄家驷、黄昆、黄量、黄鸣龙、黄润乾、黄劭显、黄胜年、黄维垣、黄纬禄、黄文熙、黄宪、黄耀曾、黄祯祥、黄志镗、黄子卿、黄祖洽、嵇汝运、纪育沣、贾福海、贾兰坡、江元生、江泽涵、姜圣阶、蒋丽金、蒋民华、蒋明谦、蒋锡夔、金国章、金建中、金善宝、金玉玕、靳树梁、经福谦、柯俊、柯召、孔祥复、乐森璕、雷天觉、黎尚豪、李博、李朝义、李春昱、李方华、李方训、李国豪、李国平、李济生、李继侗、李竞雄、李钧、李连捷、李林、李敏华、李强、李庆逵、李四光、李天、李文采、李小文、李星学、李薰、李荫远、李正武、李志坚、梁伯强、梁敬魁、梁守槃、梁树权、梁思成、梁思礼、梁希、梁晓天、梁植权、廖山涛、林秉南、林兰英、林励吾、林巧稚、林镕、林尚安、林同骥、林为干、林尊琪、刘承钊、刘崇乐、刘东生、刘敦桢、刘高联、刘光鼎、刘恢先、刘建康、刘瑞玉、刘思职、刘仙洲、刘应明、刘有成、刘振兴、柳大纲、娄成后、楼南泉、卢鹤绂、卢嘉锡、卢佩章、卢衍豪、卢永根、卢肇钧、陆宝麟、陆启铿、陆士新、陆埮、陆婉珍、陆学善、罗沛霖、罗宗洛、吕保维、马大猷、马瑾、马世骏、马文昭、马杏垣、马在田、马祖光、毛汉礼、毛鹤年、茅以升、孟少农、孟宪民、孟昭英、苗永瑞、闵恩泽、闵乃本、母国光、穆恩之、钮经义、潘承洞、潘家铮、潘菽、庞雄飞、裴文中、彭桓武、彭少逸、蒲富恪、蒲蛰龙、钱保功、钱崇澍、钱临照、钱令希、钱宁、钱人元、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钱志道、钱钟韩、钦俊德、秦仁昌、秦馨菱、秦蕴珊、邱式邦、裘法祖、裘维蕃、阙端麟、饶毓泰、任美锷、任新民、邵象华、申泮文、沈鸿、沈其震、沈天慧、沈元、沈韫芬、沈珠江、沈自尹、盛金章、盛彤笙、师昌绪、施立明、施履吉、施教耐、施汝为、施雅风、石青云、石志仁、时钧、史绍熙、斯行健、宋大祥、宋叔和、宋玉泉、苏步青、苏锵、苏元复、孙大中、孙德和、孙殿卿、孙家钟、孙儒泳、孙枢、孙云铸、孙钟秀、谈镐生、谈家桢、谭其骧、汤定元、汤飞凡、汤佩松、唐敖庆、唐九华、唐稚松、唐仲璋、陶宝祺、陶亨咸、陶诗言、田波、田奇隽、田在艺、童第周、童宪章、涂长望、涂光炽、涂治、屠守锷、汪德熙、汪德昭、汪胡桢、汪家鼎、汪菊潜、汪堃仁、汪闻韶、汪猷、王葆仁、王补宣、王承书、王大珩、王德宝、王伏雄、王淦昌、王恒升、王鸿祯、王家楫、王景唐、王克明、王仁、王善源、王世真、王守觉、王守武、王湘浩、王序、王选、王业宁、王应睐、王钰、王曰伦、王之玺、王之卓、王志均、王竹泉、王竹溪、魏荣爵、魏寿昆、魏曦、翁文波、吴传钧、吴杭生、吴浩青、吴建屏、吴阶平、吴旻、吴全德、吴汝康、吴式枢、吴文俊、吴学蔺、吴学周、吴英恺、吴有训、吴征铠、吴征镒、吴中伦、吴仲华、吴自良、伍献文、武迟、武衡、席承藩、席泽宗、夏坚白、夏培肃、冼鼎昌、萧龙友、肖纪美、肖健、肖伦、谢光选、谢家麟、谢家荣、谢少文、谢希德、谢学锦、谢义炳、邢其毅、熊毅、徐采栋、徐冠仁、徐光宪、徐国钧、徐克勤、徐仁、徐士高、徐世浙、徐僖、徐晓白、徐芝纶、徐祖耀、许宝騄、许根俊、许杰、许学彦、薛社普、严东生、严济慈、严恺、严志达、阎隆飞、阎逊初、颜鸣皋、阳含熙、杨澄中、杨弘远、杨嘉墀、杨简、杨立铭、杨起、杨石先、杨廷宝、杨惟义、杨钟健、杨遵仪、姚錱、业治铮、叶笃正、叶桔泉、叶连俊、叶培大、叶企孙、叶渚沛、殷宏章、殷之文、尹赞勋、应崇福、游效曾、于敏、于天仁、余瑞璜、俞昌旋、俞大绂、俞德浚、俞建章、虞宏正、袁承业、袁翰青、袁见齐、岳希新、恽子强、曾呈奎、曾融生、曾昭抡、查全性、张本仁、张炳熹、张伯声、张大煜、张德庆、张恩虬、张光斗、张广学、张家铝、张景钺、张滂、张沛霖、张彭熹、张青莲、张树政、张嗣瀛、张维、张文佑、张文裕、张锡钧、张香桐、张孝骞、张效祥、张煦、张钰哲、张肇骞、张致一、张钟俊、张宗祜、张宗燧、张作梅、章名涛、章申、章梓雄、章综、赵承嘏、赵尔宓、赵飞克、赵洪璋、赵金科、赵九章、赵仁恺、赵善欢、赵忠尧、赵宗燠、郑国锠、郑万钧、郑作新、支秉彝、钟惠澜、钟香崇、周本濂、周干峙、周惠久、周立三、周明镇、周培源、周仁、周廷冲、周廷儒、周同惠、周同庆、周维善、周锡元、周尧和、周泽昭、周志宏、朱光亚、朱洪元、朱既明、朱壬葆、朱物华、朱洗、朱夏、朱显谟、朱亚杰、朱祖祥、诸福棠、竺可桢、庄长恭、庄逢甘、庄孝僡、庄育智、卓仁禧、邹承鲁、邹冈、邹元爔 

已故外籍院士(26人)
据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共有26人。 
冯元桢(Yuan-Cheng Fung)、若列斯.阿尔费罗夫(Zhores I. Alferov)、巴顿(Derek H. Barton)、罗伯特.康(Robert Wolfgang Cahn)、张永山(Y. Austin Chang)、张立纲(Leroy L. Chang)、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克里斯琴森(Wilbur Norman Christiansen)、科顿(Frank A.Cotton)、高锟(Charles K.Kao)、张首晟(Shoucheng Zhang)、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 Zewail)、葛守仁(Ernest Shiu-Jen Kuh)、萨姆韦尔.格里戈良(Samvel S. Grigorian)、法捷耶夫(Ludwig D.Faddeev)、吴健雄(Chien-Shiung Wu)、辛克维奇(Olgierd Cecil Zienkiewicz)、司马贺(Herbert A. Simon)、田长霖(Chang-Lin Tien)、李约瑟(Joseph Needham)、潘诺夫斯基(Wolfgang K.H.Panofsky)、林家翘(Chia-Chiao Lin)、利翁斯(Jacques-Louis Lions)、林同炎(T.Y.Lin)、井口洋夫(Hiroo Inokuchi)、盖伊·德泰(Guy Blaudin de The)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简称工程院)于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国 工程技术界最高 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工程院先后 开展联合 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实施了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中国制造2025》,举办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冶金与材料工程学术会议等论坛会议。
截至2019年8月,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53人、外籍院士64人,已故院士217人、已故外籍院士18人,建有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2019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将对中国工程院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

 2019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

中文名:中国工程院
外文名: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简称:工程院(CAE)
创办时间:1994年6月3日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习近平讲话单行本出版发行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组织体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创新文化领导信息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早期舆论准备
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启动,1955年6月正式成立。
1981年夏,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长春召开学部大会,提出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问题,当即责成学部常委中的 张光斗、 吴仲华、 罗沛霖和 师昌绪对其成立的必要性和初步方案进行讨论。随即在 友谊宾馆开了几天的会,大家一致认为成立这一组织是必要的,并写了一个报告上报中央。
1982年9月17日,以 张光斗、 吴仲华、 罗沛霖和 师昌绪四个人的名义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文中主题是为何必须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和在中国如何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之后人民来函、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们时有动议转送 中国科学院,不是要求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就是建议扩大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的名额。
1983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一分为二,第一技术科学部由 李薰兼主任,第二技术科学部 王大珩做主任。不久,两个学部又合二为一,但学部委员增选配额仍按两个学部看待。
20世纪80年代中,在第一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刘翔声的支持下,由金属所组织力量先后编辑出版了两本有关国外工程院及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情况介绍。
1991年6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向 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提出申请,最后以技术科学部不是一个独立组织,又具有官方色彩而没有被接纳。
1992年春,来自大学、科学院及产业部门的6位学部委员 张光斗、 王大珩、 师昌绪、 张维、 侯祥麟、 罗沛霖再一次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这个建议由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报送 中共中央办公厅,刊登于《综合与摘报》第54期(1992年5月8日)。 江泽民总书记于5月11日批给 温家宝同志“此事已提过不少次,看来要与各方面交换意见研究决策”。温家宝同志于次日批示“可否请中科院牵头商讨有关方面提出意见”。

从研究小组到筹备领导小组
1992年6月19日,召开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二次常委(扩大)会议。学部联合办公室主任 张玉台同志通报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筹备情况,并宣布以 王大珩、 张光斗为组长,以6位倡议人及学部正副主任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名为“中国工程院研究小组”。同时, 林华、 李苏、 罗西北、陆俊武等同志写信给李鹏总理,建议组建中国工程科学院,总理批示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考虑。
1992年7月18日,在与研究小组成员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由 周光召向中央及国务院领导提出了组建“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五条原则性意见,得到 江泽民总书记、 李鹏总理、 温家宝、 宋健及 罗干同志的同意。8月形成第四稿“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的报告”,9月22日写出一个征求意见稿,分发技术科学部各位学部委员及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和地学部常委,最后返回的200余份意见中,一致同意组建中国工程院。11月10日形成了一个“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有关问题的汇报提纲”,在汇报提纲出台以后,第一个就是向国家科委领导进行了汇报。11月13日宋健主任、朱丽兰、惠永正副主任、国务院徐志坚副秘书长、尹志良局长及罗迎难处长听取了汇报,对内容没有实质性改动。
1992年12月初,研究小组相继走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冶金部、化工部、石化总公司、航空航天部、核总、机电部、农业部、中国科协、国家教委等十几个单位征求了意见。12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组建中国工程科学院的初步方案。
1993年上半年,国务院领导指示,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改由国家科委为主,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葛能全副主任及国家科委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司冯思健副司长为正副主任的办公室,于8月3日由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
1994年2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请示的通知》,并批准由宋健国务委员为“中国工程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的 45个人筹备小组名单,中国工程院的组建工作正式开始。

成立以后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成立,同时设立院士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
1995年,《 中国工程院章程》正式通过。
1996年,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决定,今后两院院士大会同时同地联合举行,时间定在每逢双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
1997年,在英国召开的 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顺利加入。
1998年11月10日,中国工程院主席团研究决定设立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
1999年2月25日,中国工程院决定成立《 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并创办《中国工程科学》杂志;4月8日,中国工程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11月8日《中国工程科学》创刊。
2000年9月25日,工程管理学部举行成立大会,首批院士32人;10月11日,2000年 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2001年,在中国工程院的主持下,召开了CAETS年会;7月,中国工程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委员会在上海成立;12月20日,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成立。
2002年3月3日,中国工程院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交流与开发协会成立大会召开。
2003年10月, 沈国舫代表 中国工程院向浙江省“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家”授牌。
2004年8月23日,中国工程院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交流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2005年1月13日,由工程院、中科院共同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的“振邦杯2004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在京揭晓。2月27日,由中国工程院出版委员会与人民交通出版社发起成立的中国土木、建筑与交通科技出版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4月29日,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在京成立。6月23日,中国工程院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
2006年9月22日,中国工程院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表面活性剂研究开发促进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11月5日, 徐匡迪院长和法国工程院院长Francois Guinot共同出席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揭牌仪式。
2007年3月,办公厅原综合处更名为行政后勤处,计划财务处更名为财务处;学部工作局原9个学部办公室调整合并为学部工作一处和学部工作二处,并成立咨询工作处;国际合作局原双边合作处、多边合作处调整为一处、二处,撤销咨询调研处;政策研究室原出版处更名为综合处,信息宣传处更名为宣传处(新闻办公室),新成立信息中心。
2008年6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成立。
2009年4月,院机关召开工会成立大会,选举产生院机关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5日,工程院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
2014年3月8日,中国工程院与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能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工程院举行。3月14日,被评为“全国节能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6年8月18日,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京联合召开“ 首都院士之家”揭牌仪式暨“院士怀柔行”见面会。

组织体系

机构概况
据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由院士大会、主席团、院领导、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与内设机构等组成。

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院士参加,每逢公历双年份6月第一周举行。

主席团: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主席团由院长、副院长、当然成员、各学部主任和若干名经院士大会直接选举的成员组成。院长为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主席团会议。

专门委员会: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咨询工作委员会、科技合作委员会、学术与出版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 [29] 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内设机构:办公厅(下设院长办公室、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办公室、行政后勤处(综合处)、政策研究处、宣传处、人事处、财务处、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办公室)、一局(下设教育处(综合处),咨询处,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办公室,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办公室,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办公室)、二局(下设增选处(综合处),科学道德处,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办公室,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办公室,农业学部办公室)、三局(下设科技合作处(综合处)、学术与出版办公室、主编室、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办公室、医药卫生学部办公室、工程管理学部办公室)、国际合作局(下设综合处、一处、二处)

公共支撑单位: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中心、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战略研究联盟、各地院士工作服务中心。

工程院士院士数据概览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2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26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11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1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1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5人,农业学部77人,医药卫生学部123人,工程管理学部58人(其中跨学部院士25人);此外还有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
院士所在地区分布表 (不含外籍院士)

院士大会
截至201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已举办十二次。院士大会的职能为:审议并批准工程院的工作报告;制定和修订《中国工程院章程》;决定学部的设置与调整;选举院长、副院长及若干名主席团成员;开展学术活动,讨论重大工程科学技术问题;讨论、审议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提出的其它议题和议案。

院士增选
根据《 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 资深院士称号。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后进行,并由主席团决定。外籍院士增选与中国国内院士增选同期进行,必须获得不少于五位院士的提名,外籍院士如取得了中国国籍,可转为本院院士。

截至2015年,院士增选共有1010人,外籍院士增选共有53人。其中,1994年院士增选96人,1995年院士增选222人,1996年院士增选20人、外籍院士增选7人,1997年院士增选116人,1999年院士增选112人,2001年院士增选81人、外籍院士7人,2003年院士增选58人、外籍院士增选4人,2005年院士增选50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07年院士增选32人、外籍院士增选3人,2009年院士增选48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11年院士增选54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13年院士增选51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15年院士增选70人、外籍院士增选8人。
放弃、撤销院士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其公民具有 双重国籍的规定,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
《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工程院声誉时,应劝其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院士本人提出辞去院士称号的辞呈,经主席团审查认可后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国际交流
2014年4月, 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默哈迈德先生访问中国工程院。 [37] 2016年1月25日,中哈制造业交流会在中国工程院218会议室召开。 [38]3月21日,中国工程院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39]10月12日,瑞典新任驻华大使林戴安女士访问中国工程院。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
据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每年从咨询研究经费中列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咨询研究专项,每年经费支持额度约300万元,用于资助院士及相关专家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咨询研究;教育部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列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基金,每年经费支持额度约300万元,用于资助高校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研究。双方在每年年初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进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联合资助”项目的顶层设计,并研究确定年度资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专项项目的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在1年中由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进行中期检查。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项目共有22项课题通过评审。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题研究

据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教育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十余项咨询课题研究,提出了50余项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开发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中日韩工程教育比较研究”、“关于推进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研究”、“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等咨询课题。

2006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前期研究。在此基础上,2007年正式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专项。该项目涉及院士、专家众多,分为12个分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还由香港理工大学承担其中一个分课题研究。项目进行过程中组织了各类规模的研讨会、交流会、论坛十余次。

2011年3月,启动中国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2012年底结题。该课题分五个分课题组,分别是:(1)院校工程教育工程性与创新性问题研究;(2) 工程研究院所与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问题研究;(3)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问题研究;(4)国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及政策措施研究;(5)《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2013年,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共同组织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2015年4月,《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一期)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成果共分四卷出版,包括一个综合卷、两个领域卷(含十三个领域)和一个专题卷(智能制造)。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6年5月,《〈中国制造2025〉系列丛书》结集出版,共分七个分册,包括《〈 中国制造2025〉解读——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报告集》、《 智能制造》、《 优质制造》《 绿色制造》、《 服务型制造》、《工业强基》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同时,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会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单位,基于“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2012-2014年制造强国进程作了进一步评价分析,形成了《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学术论坛

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
于2016年8月,中国工程院与 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举办第二届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论坛主题定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
2016年10月25至26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的主题是“信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承办。论坛第一天是大会交流,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更深层次的切磋机会,大会第二天,设“基础使能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与先进计算”等3个分论坛。

中国工程管理论坛
2007年-2016年,中国工程院先后10次举办中国工程管理论坛,“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16”的主题是“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中国专家学者与国际知名工程管理专家一起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基础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

资源条件

数据资源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拥有环境科学叙词、环境科学叙词表英汉对照索引、环境科学叙词表附化合物名称、环境科学叙词表附国家地区、环境科学叙词表范畴索引、环境科学叙词表词族索引、污染治理技术(水类、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类、固体废弃物类、大气类)、危险物爆炸性环境污染事件、土壤污染典型案例、水体污染事件、各地雾霾暴发事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数据库、中文文摘、馆藏目录数据、海洋知识数据、地勘单位名录、Frontiers学术期刊数据库、能源科技成果、中草药文献作者库、制造业外文专利、化工专利、国际农业科研项目、医药卫生文献资源、中文文献库、外文文献库、商业构成库中的产品数据、信息技术专业百科库、海洋工程专业知识库、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数据库、图件数据库、术语百科2016、新材料技术等数据资源。

学术期刊

《Engineering》为季刊,是中国工程院院刊,是致力于展示工程领域最新成就的国际性期刊。主要设置News & Focus、Views & Comments、Research等栏目。发表各种原创论文,其领域包括:航空与航天科技、农业工程、建筑和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和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电气和电子工程、工程教育、工程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林业工程、岩土和地质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和通信工程、仪器科技、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程力学、冶金工程、采矿工程、造船工程与海洋工程、核能科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光学工程、电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测绘、系统与控制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业技术与工程等。

《 中国工程科学》是由中国工程院主管、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战略咨询性学术期刊,聚焦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以刊登战略咨询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旨在促进战略咨询研究的学术交流,及时发布咨询研究的重要成果。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亦为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全文收录。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为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会刊,1982年由教育部党组局安定创办,1983年创刊,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 中文核心期刊”。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校长论坛、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并根据需要定期开设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专栏。

学术交流

2014年12月11-23日,中国工程院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二十次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谢克昌院士分别参加了“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中国企业低碳发展论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研讨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纵向一体化战略”、“中国碳市场展望”、“城市的绿色低碳未来”、“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协同效应”和“低碳创新在中国”等主题边会活动。在“低碳创新在中国”主题活动专场,谢克昌院士作了“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思考与研究”的主题发言。

2015年10月11日至16日,中国工程院代表团赴印度出席CAETS 2015年会, 周济院长作为CAETS上届主席,现任执委会委员先后出席了CAETS执委会会议、CAETS董事会会议、CAETS成员代表会议和CAETS理事会会议。10月6-10日,中国工程院钟志华秘书长率团参加了在 印度理工学院(甘地纳格尔分校)举办的“首届中印青年工程领袖研讨会”。 [54]12月1日,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代表团来中国工程院就中国制造2025和美国制造业情况及趋势等相关议题进行讨论。

2016年7月27日,中国工程院 周济院长会见德国工程院院长莱因哈德·许特教授一行,并与德国工程院签署了两院工程技术科学合作谅解备忘录。8月2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 康金城局长接待了由学会会长Geert Letens博士率领的美国工程管理学会代表团。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工程院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016国际高端研讨会在中国工程院学术报告厅召开;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2016年全体成员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和 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共同在北京主办,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刘德培院士当选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双主席。

人才培养

教育创新
截至2012年2月,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和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多年来围绕国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先后组织开展多项咨询研究,并在加强同教育界、产业界和科技界的联系、加强工程教育国际交流,推动工程教育领域的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

自2010年开始,中国工程院与 教育部联合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联合推动了“高等学校与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等。

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
2010年与8家高校和8家研究院所参加了试点,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88名;2011年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东北大学、 同济大学、 河海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共18家高校和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钢铁研究总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煤炭科学研究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昆明物理研究所共18家研究院所参加试点,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210名。2012年与29家高校和34家研究院所参加试点,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410人。

光华工程科技奖
根据《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规定,由中国工程院作为承办机构,由境内外个人及机构捐助,设立 光华工程科技奖,奖励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并组成理事会。对在工程科学技术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的华人工程师、科学家给予奖励,激励其从事工程科技研究、发展、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奖项包括“工程奖”、“青年奖”、“成就奖”等。截至2015年8月,共有有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和100万港币。 与法国工程院合作成立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

创新文化

工程院徽
中国工程院院徽以渐变蓝色、渐变红色、黄色为主色调,构成斜对称条纹状的正方形,中间是蓝、红、黄渐变的斜对称条纹构成的立体环形,环形内有“中国工程院”黑色字体和其白色字体的英文简称“CAE”。

文化精神
中国工程院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为主攻方向,统筹协调科技服务、学术引领、人才培养,坚持高起点推进、高水平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中国工程院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优秀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

领导信息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组书记、院长 李晓红
副院长、党组成员 陈左宁、钟志华、何华武、王辰
副院长 邓秀新
党组成员、秘书长 陈建峰

历任院长
任次 任期 姓名
第一任 1994.06-1998.05 朱光亚
第二任 1998.06-2002.05 宋健
第三任 2002.05-2010.06 徐匡迪
第四任 2010.06-2018.05 周济
第五任 2018.05-今 李晓红



全体院士名单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22人)
陈学东、 邓宗全、 丁荣军、 董春鹏、 樊会涛、 冯培德、 冯煜芳、 甘晓华、 高金吉、 关杰、 郭东明、 何琳、 侯晓、 黄庆学、 黄先祥、 蒋庄德、 金东寒、 李椿萱、 李德群、 李骏、 李魁武、 李培根、 李钊、 林忠钦、 刘人怀、 刘怡昕、 刘永才、 卢秉恒、 路甬祥、 马伟明、 邱志明、 孙聪、 孙逢春、 谭建荣、 唐长红、田红旗(女)、 王华明、 王玉明、 王振国、 吴光辉、 吴有生、 夏长亮、 杨德森、 杨凤田、 杨华勇、 杨绍卿、 尹泽勇、 尤政、张军、 张彦仲、钟志华、 周济、 周志成、 朱能鸿、 朱英富
资深院士:
陈懋章、 陈一坚、 陈予恕、 丁衡高、 杜善义、 段正澄、 朵英贤、 范本尧、 顾国彪、 顾诵芬、 关桥、 郭重庆、 郭孔辉、 胡正寰、 黄崇祺、 黄瑞松、 黄文虎、 黄旭华、 乐嘉陵、 李鹤林、 李鸿志、 李明、 梁晋才、 林尚扬、 林宗虎、 柳百成、 刘大响、 刘友梅、 龙乐豪、 陆元九、 孟执中、 闵桂荣、 潘健生、 潘镜芙、 戚发轫、 钱清泉、 饶芳权、 沈闻孙、 沈志云、 苏哲子、 孙敬良、 唐任远、 王浚、 汪顺亭、 王兴治、 王永志、 汪槱生、 王哲荣、 温俊峰、 谢友柏、 徐滨士、 徐德民、 徐芑南、 徐志磊、 杨士莪、 于本水、 臧克茂、 曾广商、 张福泽、 张贵田、 张金麟、 张立同(女)、 赵煦、 钟掘(女)、 钟群鹏、 周勤之、 朱英浩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24人)
柴天佑、 陈纯、 陈杰、 陈鲸、 陈良惠、 陈志杰、 陈左宁(女)、 戴浩、 戴琼海、 邓中翰、 丁文华、 段宝岩、 樊邦奎、 范滇元、 方滨兴、 方家熊、 费爱国、 封锡盛、 高文、 龚惠兴、 桂卫华、 何新贵、 何友、 姜会林、 李伯虎、 李德仁、 李德毅、 李国杰、 李天初、 李同保、 廖湘科、 刘玠、 刘永坚、 刘韵洁、 刘泽金、 陆军、 卢锡城、 吕跃广、 倪光南、 宁滨、 潘云鹤、 沈昌祥、 孙家广、 孙优贤、 谭久彬、 王恩东、 王沙飞、 王天然、 王小谟、 韦钰(女)、 吴澄、 邬贺铨、 邬江兴、 吴建平、 吴曼青、 吴伟仁、 吾守尔·斯拉木、 徐扬生、 许祖彦、 杨小牛、 叶尚福、 于全、 余少华、张广军、 张尧学、 张钟华、 赵沁平、 郑南宁、 庄松林
资深院士:
贲德、 蔡鹤皋、 蔡吉人、 陈敬熊、 陈俊亮、 高洁、 宫先仪、 龚知本、 郭桂蓉、 何德全、 胡光镇、 胡启恒(女)、 黄培康、 姜景山、 姜文汉、 金国藩、 金怡濂、 李乐民、 李三立、 李幼平、 梁骏吾、 林永年、 凌永顺、 刘尚合、 刘永坦、 陆建勋、 马远良、 毛二可、 潘君骅、 宋健、 苏君红、 孙玉、 孙忠良、 汪成为、 王任享、 王越、 王子才、 魏正耀、 魏子卿、 许居衍、 杨士中、 姚骏恩、 叶铭汉、 叶声华、 张光义、 张履谦、 张明高、 张锡祥、 赵伊君、 赵梓森、钟山、 周立伟、 周寿桓、 周仲义、 朱高峰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7人)
才鸿年、 曹湘洪、 陈芬儿、 陈建峰、 陈立泉、 陈祥宝、 戴厚良、 丁文江、 付贤智、 干勇、 高从堦、 何季麟、 胡永康、 黄伯云、 黄小卫(女)、 蹇锡高、 姜德生、 李冠兴、 李卫、 李言荣、李元元、 李仲平、 刘炯天、 刘中民、 毛新平、 聂祚仁、 欧阳平凯、潘复生、 彭金辉、钱锋、 钱旭红、 邱定蕃、 邱冠周、 桑凤亭、 舒兴田、 孙传尧、 谭天伟、 屠海令、 王国栋、 王海舟、 汪旭光、 王迎军(女)、 王玉忠、 王震西、 翁宇庆、 吴锋、 吴以成、 谢建新、 徐惠彬、 徐南平、 薛群基、 张联盟、 张生勇、 张耀明、 郑裕国、 周济、 周克崧、 周廉、周玉
资深院士:
陈丙珍(女)、 陈景、 陈清如、 陈蕴博、 崔崑、 戴永年、 丁传贤、 傅恒志、 顾真安、 关兴亚、 江东亮、 金涌、 柯伟、 李大东、 李东英、 李恒德、 李俊贤、 李龙土、 李正名、 刘业翔、 毛炳权、 沈寅初、 唐明述、 王淀佐、 王静康(女)、 汪燮卿、 王一德、 王泽山、武胜、 吴慰祖、 徐承恩、 徐匡迪、 杨启业、 殷国茂、 殷瑞钰、 余永富、 袁晴棠(女)、 袁渭康、 张国成、 张寿荣、 张文海、 张兴栋、 赵连城、 赵振业、 周光耀、 朱永濬、 邹竞(女)、 左铁镛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17人)
蔡美峰、 陈念念、 陈森玉、陈勇、 邓建军、 邓运华、 多吉、 樊明武、 范维澄、 顾大钊、 郭剑波、 黄其励、 蒋洪德、 康红普、 李根生、 李建刚、 李立浧、 李晓红、 李阳、 李焯芬、 刘吉臻、 罗安、 罗平亚、 马永生、 毛景文、 欧阳晓平、 彭苏萍、 彭先觉、 邱爱慈(女)、 沈国荣、 苏万华、 苏义脑、 孙承纬、 孙金声、 孙龙德、 汤广福、 唐立、 万元熙、 王国法、 王双明、 闻雪友、 武强、 夏佳文、 谢和平、 谢克昌、 薛禹胜、 于俊崇、 袁亮、 袁士义、 岳光溪、 曾恒一、 张铁岗、 张玉卓、 赵文智、 赵宪庚、 郑健超、 周守为
资深院士:
安继刚、 陈清泉、 岑可法、 常印佛、 陈毓川、 杜祥琬、 范维唐、 傅依备、 古德生、 顾金才、 顾心怿、 韩大匡、 韩英铎、 何多慧、 何继善、 洪伯潜、 胡见义、 胡思得、 金庆焕、 康玉柱、 雷清泉、 李庆忠、 毛用泽、 倪维斗、 潘垣、 潘自强、 裴荣富、 彭士禄、 钱皋韵、 钱鸣高、 钱绍钧、 秦裕琨、 邱中建、 沈忠厚、 孙玉发、 唐西生、 汤中立、 童晓光、 王德民、 王思敬、 王仲奇、 翁史烈、 鲜学福、 徐大懋、 徐銤、 许绍燮、 杨奇逊、 杨裕生、 叶奇蓁、 衣宝廉、 于润沧、 余贻鑫、 翟光明、 张信威、 张勇传、 赵文津、 郑绵平、 周邦新、 周世宁、 周永茂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5人) 陈湘生、 陈政清、 崔恺、 邓铭江、 杜彦良、 龚晓南、 郭仁忠、 何华武、 胡春宏、黄卫、 江亿、 孔宪京、 李华军、李建成、 梁文灏、 刘加平、 刘经南、 刘先林、 马国馨、 马洪琪、 孟建民、 缪昌文、 聂建国、 钮新强、 欧进萍、 彭永臻、 秦顺全、 任辉启、 任南琪、 谭述森、王超、 王复明、王浩、王建国、 王瑞珠、 吴志强、 吴中如、 肖绪文、 谢礼立、 谢先启、 杨秀敏、 杨永斌、 岳清瑞、 张超然、张建民、 张建云、 郑健龙、 郑皆连、 郑守仁、 钟登华、 周福霖、 周绪红
资深院士:
陈厚群、 陈肇元、 程泰宁、 崔俊芝、 董石麟、 冯叔瑜、 傅熹年、 葛修润、 关肇邺、 韩其为、 何镜堂、 黄熙龄、 江欢成、 李道增、 李圭白、 李玶、 李猷嘉、 廖振鹏、 林元培、 龙驭球、 卢耀如、 罗绍基、 马克俭、 茆智、 孟兆祯、 宁津生、 钱七虎、 钱正英(女)、 容柏生、 沙庆林、 沈世钊、 施仲衡、 王光远、 王家耀、 王景全、王小东、 魏敦山、 文伏波、 吴良镛、 项海帆、 许其凤、 叶可明、 张杰、 张锦秋(女)、 张祖勋、 郑颖人、 郑哲敏、 钟训正、 周丰峻、 周镜、 周君亮、 朱伯芳、 邹德慈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5人)
陈坚、 陈克复、 丁德文、 段宁、 方国洪、 郝吉明、 贺泓、 贺克斌、 侯保荣、 侯立安、 蒋兴伟、 李家彪、 刘文清、 潘德炉、 庞国芳、 瞿金平、 曲久辉、 石碧、 宋君强、 孙宝国、 孙晋良、 王琪(女)、 吴丰昌、 吴清平、 谢剑平、 许健民、 徐祥德、 杨志峰、 俞建勇、 岳国君、 张全兴、 张偲、 张懿(女)、 张远航、 朱蓓薇(女)、 朱利中
资深院士:
蔡道基、 陈联寿、 丁一汇、 季国标、 蒋士成、 金翔龙、 李泽椿、 刘鸿亮、 伦世仪、 钱易(女)、 任阵海、 汤鸿霄、 唐孝炎(女)、 王文兴、 魏复盛、 姚穆、 郁铭芳、 袁业立、 周翔(女)

农业学部(77人)
包振民、 曹福亮、 陈焕春、 陈剑平、 陈温福、 陈学庚、 程顺和、 邓秀新、 方智远、 管华诗、 蒋剑春、 金宁一、 康绍忠、 康振生、 李德发、 李坚、 李天来、 李玉、 刘秀梵、 刘旭、 罗锡文、 麦康森、 南志标、 沈建忠、 宋宝安、 宋湛谦、 唐华俊、 唐启升、 万建民、 王汉中、 吴孔明、 辛世文、 尹伟伦、 印遇龙、 喻树迅、 于振文、 张福锁、 张改平、 张洪程、 张守攻、 张新友、 赵春江、 赵振东、 朱有勇、 邹学校
资深院士:
陈宗懋、 戴景瑞、 范云六(女)、 傅廷栋、 盖钧镒、 官春云、 侯锋、 蒋亦元、 李佩成、 李文华、 林浩然、 刘守仁、 刘兴土、 马建章、 任继周、 荣廷昭、 山仑、 沈国舫、 石元春、 石玉林、 束怀瑞、 孙九林、 汪懋华、 王明庥、 吴明珠(女)、 夏咸柱、 向仲怀、 徐洵(女)、 颜龙安、 袁隆平、 张子仪、 赵法箴

医药卫生学部(117人)
曹雪涛、 陈赛娟(女)、 陈香美(女)、 陈肇隆、 陈志南、 程京、 程书钧、 丛斌、 丁健、 董家鸿、 樊代明、 范上达、 付小兵、 高润霖、 顾晓松、 韩德民、 韩雅玲(女)、 郝希山、 侯惠民、 胡盛寿、 黄璐琦、 郎景和、 李大鹏、 李兰娟(女)、 李松、 李兆申、 林东昕、 刘昌孝、 刘德培、 刘志红(女)、 马丁、 宁光、 乔杰(女)、 邱贵兴、 阮长耿、 桑国卫、 沈倍奋(女)、 沈祖尧、 孙颖浩、 田志刚、 王辰、 王广基、 王红阳(女)、王锐、 王威琪、 王学浩、 吴以岭、夏照帆(女)、 谢立信、徐建国、 杨宝峰、 杨胜利、 于金明、 袁国勇、 曾溢滔、 詹启敏、 张伯礼、 张心湜、 张英泽、 张运、 张志愿、 郑树森、 周宏灏、 周良辅、 刘良、 王琦
资深院士:
巴德年、 陈灏珠、 陈洪铎、 陈冀胜、 陈君石、 陈亚珠(女)、 程天民、 池志强、 戴尅戎、 顾健人、 顾玉东、 郭应禄、 洪涛、 侯云德、 胡亚美(女)、 胡之璧(女)、 李春岩、 黎介寿、 廖万清、 刘耀、 刘玉清、 陆道培、 卢世璧、 秦伯益、 邱蔚六、 沈渔邨(女)、 盛志勇、 石学敏、 孙燕、 唐希灿、 汤钊猷、 王琳芳(女)、 王永炎、 王正国、 王振义、 闻玉梅(女)、 吴天一、 吴咸中、 夏家辉、 项坤三、 肖碧莲(女)、 肖培根、 姚新生、 于德泉、 俞梦孙、 俞永新、 张金哲、 赵铠、 甄永苏、 钟南山、 钟世镇、 朱晓东、 庄辉

工程管理学部(33人)
曹耀峰、 柴洪峰、 陈晓红(女)、 丁烈云、 范国滨、 胡文瑞、 黄维和、 金智新、 凌文、 刘德培、 刘合、 刘玠、 刘人怀、 卢春房、 栾恩杰、 邵安林、 孙永福、 王安、 王基铭、 王金南、 王陇德、 王玉普、 向巧(女)、 杨善林、 赵晓哲、 郑静晨、 郑南宁、 周建平
资深院士:
巴德年、 陈清泉、 程天民、 杜祥琬、 傅志寰、 郭重庆、 郭桂蓉、 何继善、 蒋士成、 李东英、 李京文、 陆佑楣、 罗绍基、 钱七虎、 饶芳权、 沈荣骏、 王礼恒、 汪应洛、 王众托、 徐滨士、 徐匡迪、 许庆瑞、 徐寿波、 叶可明、 殷瑞钰、 袁晴棠(女)、 翟光明、 张寿荣、 朱高峰、朱晓东

外籍院士(6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当选年 专业
1 贝聿铭 101 美国 1996 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2 蒂奥莱 83 法国 1998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乙型肝炎
3 萨马桑达兰 79 美国 1998 矿物加工、胶体与界面
4 施敏 82 美国 1998 微电子、半导体器件物理
5 巴丘卡耶夫 80 俄罗斯 1998 航天动力学
6 罗依兹曼 89 美国 2000 分子生物学与肿瘤学
7 邓文中 80 美国 2000 土木工程
8 普赖斯 75 英国 2000 船舶工程、船舶力学
9 何毓琦 84 美国 2000 自动控制理论与工程
10 雅克·刚 91 法国 2001 医学(血液学)
11 弗斯贝格 75 瑞典 2001 矿物加工
12 黄煦涛 82 美国 2001 计算机(图象处理)
13 藤岛昭 76 日本 2003 光电化学
14 何大一 66 美国 2003 临床病毒学
15 布鲁斯 80 英国 2005 电子学
16 刘锦川 80 美国 20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17 大村智 83 日本 2005 药学
18 沃尔夫 78 美国 2005 计算机
19 古里亚耶夫 83 俄罗斯 2005 信息与电子
20 黄锷 80 美国 2007 数据分析,物理海洋学
21 奥德马格努斯·福尔廷森 74 挪威 2007 船舶与海洋工程
22 郭位 67 美国 2007 工业工程(系统可靠性)
23 科林·布莱克默 74 英国 2009 神经科学
24 杨祖佑 78 美国 2009 航空航天
25 范良士 71 美国 2009 化学工程
26 罗杰·瑞迪 81 美国 2009 计算机科学
27 夏苏鲁 82 美国 2009 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结构工程
28 巴里·J·马歇尔 67 澳大利亚 2011 临床微生物学
29 爱德华·F·克劳利 64 美国 2011 航空航天
30 弗雷德·塞泊 66 美国、德国 2011 结构工程、土木工程灾与防护工程
31 霍宁博 73 美国 2011 公共卫生政策学
32 小泉英明 71 日本 2011 工程、物理、神经科学
33 杰夫里·华兹华斯 68 美国 201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4 汪正平 71 美国 2013 电子封装材料
35 王存玉 55 美国 2013 口腔医学、分子信号和转化医学
36 李泽元 72 美国 2013 电气工程
37 约翰·查尔斯·科瑞谭登 68 美国 2013 环境工程
38 培莱彬·特恩卓普·彼德森 77 丹麦 2013 机械与运载
39 罗宾·巴特哈姆 77 澳大利亚 2013 化学工程
40 埃罗斯瓦米·波尔拉 74 美国 2015 无线通信电子工程
41 牟德 81 美国 2015 机械工程
42 加图·洛朗森 59 美国 2015 化学及材料工程、骨科
43 裴正康 67 美国 2015 生命科学儿童癌症
44 赫伯特·芒 76 奥地利 2015 结构工程与计算力学
45 伊恩·大卫·克拉吉 69 英国 2015 土木工程
46 杨祖保 76 美国 2015 环境工程
47 李文沅 72 加拿大 2015 电气工程
48 哈桑·卡雷姆 70 美国 2017 土木工程
49 余艾冰 55 澳大利亚 2017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
50 比尔·盖茨 62 美国 2017 信息与能源工程管理
51 安道琳 66 英国 2017 机械/航空工程
52 唐纳德·格里尔逊 72 英国 2017 生物学
53 李凯 64 美国 2017 计算机科学
54 雷欧·拉斐尔·莱夫 68 美国 2017 电气工程(半导体领域 )
55 梅纳赫姆·埃利梅莱赫 63 美国 2017 环境工程
56 迈克尔·霍夫曼 71 美国 2017 环境科学与工程
57 顾敏 58 澳大利亚 2017 光学工程
58 尼古拉斯·佩帕斯 70 美国 2017 生物材料、化学工程
59 尼古拉斯·罗伯特·莱蒙 60 英国 2017 医学
60 胡仕新 54 美国 2017 机械与运载工程
61 松采夫·康斯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 68 俄罗斯 2017 材料科学
62 史提芬·博伊德 60 美国 2017 计算机科学
63 田村幸雄 71 日本 2017 土木工程
64 韦伯斯特·卡维尼 67 美国 2017 肿瘤学
65 米耀荣 72 澳大利亚 2017 工程力学
66 天野浩 59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