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一写在学习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渊 (2020年11月11日11:11时)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
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一写在学习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渊
(2020年11月11日11:11时)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经历了未曾设想过的磨难与考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减灾的殊死较量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舟共济,坚定信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壮举。
……
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总体规模从“十三五”初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占GDP比重36.2%,对GDP的贡献率为67.7%。而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我们必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为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和深化了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提上了历史的新高度,为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我们党一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相较以往的表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是在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大背景下的重大战略抉择。
为什么突出强调科技“自立自强”?从内因看,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而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化缘要不来,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来,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从外因看,这是防范外部风险的需要。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最大的隐患。不掌握核心技术,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只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科技创新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离开了实践和社会的需求,谋划科技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四个面向”,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根本遵循和行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践告诉我们,核心技术关键要靠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搞好基础研究,离不开教育。为此,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旨在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今年全国36所重点高校推出约6100个强基计划录取名额,全国报名人数突破130万,占今年高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这有助于把我国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壮大起来,努力培育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是“古今一也”的定律。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科技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发投入大幅增加,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畅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完善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还要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科技自立自强”一经发布,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就提出,这是要关起门来,另起炉灶,彻底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要干字当头,发扬钉钉子精神,永葆实干作风,务实求变、务实求新、务实求进。要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要用好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当然,我们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斗争形势是长期而复杂的。从斗争内容看,既有经济、政治领域的斗争,也有文化、社会领域的斗争;既有法庭内外领域的斗争,也有网络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矛盾性质看,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既有敌我矛盾,也有人民内部矛盾。从表现形式看,有些斗争是明显的、看得见的;有些斗争是隐藏的、不易发觉的。同时,不同斗争还经常相互交织、相互叠加,斗争双方也时而相互对立、时而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既坚持原则又随机应变,既方法灵活又把握底线。特别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站稳人民立场、做到洁身自好,绝不能在斗争中被“糖衣炮弹”打败、被“利益集团”俘获。要以忠诚为基础、干净为前提、担当为关键,在伟大斗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今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谋划长远,擘画蓝图。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在总结近年来科技创新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科技管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勇于担当,守正创新,自立自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中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闭关内顾,而是继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主题来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科学型管理型经济新体制,以创新摧生新发展动能,实现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发展智库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前行!
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新发展成就、新发展背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目标、新发展指南、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任务、新发展基石、新发展保证十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作为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旨在通过政、研、企与产、学、研高度交叉融合,推进企业在科技管理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科技智慧+管理文明”为核心,培养具备“政研企、产学研整合协同能力、跨界交叉复合型的商界人才”为特色。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将以自身的新型智库专业特色、高端商业资源为抓手,围绕科技创高质量发展及管理科学诚实守信的美好幸福生活项目,有针对性地性导入、引进智库资源和商业合作,为“十四五”科技管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要战胜困难,就要用好科技这个有力武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只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管理创新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附:加快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来源:经济日报2021-02-20 09:20《经济日报》官方帐号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这一重要论述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判断,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全新交会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进行专章部署。这既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也抓住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赋予科技自立自强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是更加强调“独创独有”。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必须看到,当前的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上仍停留在跟踪模仿阶段,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杀手锏”技术缺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障碍。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必须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不能搞出别人没有的一招鲜,最终还是要受制于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避免盲目性,不能人云亦云,应更多致力于研究非对称性“杀手锏”,不能完全是发达国家搞什么我们就搞什么,必须走出一条体现国情特点、独创独有的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更加强调战略导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向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反映了中央对世界科技发展全新态势的敏锐把握。同时,科技创新有其自身规律。实践表明,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往往就是科技创新的方向。“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旨在引导破解国家发展的战略难题,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获得新突破。
三是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现代科技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间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目前,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议》就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作出部署,凸显了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在顶层设计方面,强调以国家力量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超前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研究开发任务,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在研发方向和重点方面,强调由国家牵引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抓紧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在体制、生态、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综合发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切实落实各项举措,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战略支撑。
一是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是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制度保障。突破“卡脖子”技术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协同攻关。必须从国家体制层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中优势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系统整合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优先发展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多学科共用平台型设施,汇聚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是着力巩固和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必须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明确基础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目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强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强化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从基础理论上集中攻关,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揭榜挂帅”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有利于创新攻关的体制机制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立足补短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四是建立高质量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创新发展培养高层次研究型技能型人才。从重大项目研发中发现和培养造就世界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五是发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当今世界,各类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加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开放与合作创新成为必然途径。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合理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市场,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与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加强联合研究,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如何自立自强
中国教育新闻网05-12 19:48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
在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科技创新被放在显要位置,作为第一项任务进行了专章部署。这在我国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历史上尚属首次,充分显示了科技创新受到的高度重视。
专章开篇即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和科技自立自强并不代表我们要关起门来搞科研,相反,我们要更加深入、更多层次地深化对外开放。尤其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部分国家逆全球化而行、反对科技合作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着力练内功、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体系和科研评价机制,在新形势、新理念、新格局下,科技自立自强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重视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精心的系统设计。科研管理制度是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和重要引擎,创新既不能靠主观臆断,也不能完全拿来主义,必须紧密结合国家战略,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依托,弘扬科学精神,遵照科学规律办事,在实践中逐步优化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一是要建立尊重科研特点和科研规律的管理方式。科学研究具有长期性和积累性特点,任何一项重大科研成果都是长期不懈奋斗的结果。因此,科研管理不能套用工业管理的方式,不能频繁评价和检查,不宜实行计件工资和绩效考核办法。科研评价的目标是激励更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因此,要针对不同科研类型将同行评议与其他多种评估手段结合起来,围绕知识价值进行定量、定性、机构对比、国际比较等。评估内容不仅应包括近期论文的产出和引用,更应包括其长期综合影响,突出同行评议的价值评估。目前,国家正在改变以短期内成果数量代表长期科研质量的评价体系,也要改变科研经费的计划核算模式和工作量考核方式。
二是要加快科研经费投入比例改革。科技体制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仅就科研经费管理而言,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政府主导项目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与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要求相去甚远。基础研究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活水”,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存在薄弱环节,经费投入比例较小。为此,国家要在加大对基础研究稳定支持力度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发达、有较好研究型大学的省区市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让企业投入成为科技开发类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而激发企业积极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将研发投入的经费用以直接抵减税款,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要尊重常识和政策的落地衔接。挖掘科技人员潜能的关键之一是利益分配问题。道德激励可以满足精神需求,经济保障可以满足物质需求,对科技人员的激励,需要平衡精神奖励和利益回报之间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其预期利益分配问题。要适当激励取得重要成果的科研人员,不能只讲奉献,要让科研人员的自身价值与利益收入相协调,真正实现“名利双收”。不能以社会公平为由导致科研人员的具体奖励政策不落实,造成中央政策“肠梗阻”,这将直接影响国家科技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四是要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引导。一方面,要引导民众关注科学热爱科学,使全社会对科研工作有正确认识,充分理解和支持科研群体;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既要有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的自信和勇气,也要有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剑”苦功夫的定力和准备。
五是要做好全方位引才服务。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在立足国内培养人才的同时,通过留学工作培养汇聚人才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当前,一方面,我国在很多领域、行业都“一将难求”,亟待领军人才、一流人才充实和加入。另一方面,我国留学人员选择留学目的地相对集中,比较青睐综合实力强、著名大学多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有些国家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其优势学科往往令人刮目相看。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留学渠道,改变目前人们对留学目的地的传统认知,提供更加详尽、务实、有针对性的服务。需要相关部门、人才中介、用人企业间通力合作,将工作做透做细,搭建好引才桥梁,着力为有志于回国的留学人员解决人才与需求间的信息鸿沟问题。
六是要对学术不端真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败坏了科学道德和学术文化,不仅会损害现有科学评价体系,也会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相关部门在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发布很多文件,但在打击学术造假方面始终存在规范不足的问题。如何从“零容忍”到“真打击”,我国还需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制定更加明确的依据,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界定学术不端行为的范畴,明确处理不端行为的组织和举报、调查、认定、处理的流程等,并加大违规成本,让处罚力度具有明显的警示作用。对不端行为的处罚,要本着“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法律的归法律”这一原则,实现法律法规、政策和学术规则的协同配合。
建立真正的同行评议制度
当前,受到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刺激,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之所需、民心所向。科技评价改革历来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可谓是中央有精神,部委有文件,人民有要求。但政策贵在落实落地,新时代科技评价改革已搭建出顶层设计,明确原则指明方向,如何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探索、细化、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还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各科研机构和大学,尤其是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实践,因地制宜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尤其是加强分类评价、代表作制度、标志性成果制度等建设,要足够细化,有章可依,才能真正落实中央精神,扭转科研评价转向正确导向。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想要从根本上破除起于数量、成于刚性、错在单一的“五唯”痼疾,实现科技评价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建立真正的同行评议制度,这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同行评议是科技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尤其是对用定量方法难以测度的科研活动的价值评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行评议主要依靠专家群体对同一学科领域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研究成果进行独立的价值评议。代表作制度、标志性成果制度、如何确定“三高”论文,都需要建立起真正的同行评议制度,这是开展科研评价行之有效的关键和基石。
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要把学术评价的权力赋予同行认可的合格评议者,防止“赢者通吃”的弊端,切勿为了所谓的权威性而盲目请“权威”;要有效防范和查处评议专家滥用学术权力;提高评价活动的透明度,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专家公示制度,防止不当利益的影响和干扰;规范评议规则和异议处理程序;建立健全评议专家的科学诚信考核机制,将缺乏科学诚信的人剔除出评审专家库等。
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还要求学者在参加同行学术评议活动中,严谨客观、公正公平地履行职责;以科学精神评议学术问题,不掺杂个人情感、利益和好恶;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侵占他人成果。而参评人也要尊重同行对自己评价意见的质疑,以科学态度回答同行提出的学术问题。
健全第三方评估评价机构
无论科研机构或大学能否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真正的同行评议制度,都不能完全忽视第三方评价,尤其是没有或缺乏建设同行评议能力的机构,应该充分重视第三方评价对于自身科研评价能力的补充作用。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来看,第三方评价一般是委托一大批高水平、相对稳定的社会咨询评价机构,包括企业和营利机构,承担具体的评价活动。科技评审评价应尽快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和人员进行合理分类后,委托无利益相关的第三方开展评价。在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科研项目计划中也应引入第三方评价模式。有评价需求的机构只是出资方,由其他无利益相关的机构、部门负责评价活动,这种出资人和执行人相分离的制度,可以减少人为干扰评价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真正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应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能独立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应具有成熟的运作机制、完善的组织网络,对被评价学科内的权威专家有组织力、号召力;应具有相应的技术保障条件、大量的学术评价数据积累及可持续进行的方法研究等。
我国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科技评估评价方面作过一些尝试,目前还没有达到显著效果。一方面是时间尚短,民办机构需要积累其信用和权威性,我们要给予其耐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真正放手让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给予其信心。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第一资源。留学人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科研骨干和后备力量,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高层次人才支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在这种情况下,留学工作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留学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广大留学人员也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四五”时期,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下,留学人员也将在回国发展中找到施展才华的更广阔天地,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文|李志民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