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党政组织机构 > 正文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什么性质的单位?

时间:2022-06-11 11: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什么性质的单位? 这是中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为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 中国...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什么性质的单位?

这是中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为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由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等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发起,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1987年6月2日,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

中管院坚持依法建院,依法治院,决心紧跟中央战略部署,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锐意开拓、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事业和开创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精神和中管院的实际情况,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审定批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7月25日进行了重新设立登记为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为:210000005343),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行政领导班子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管理和科研的需要,院总部机关设有若干职能部门。中管院主要开展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及应用开发等,覆盖面广,涵盖各个行业领域。

为积极响应邓小平同志关于干部要着重学经济、学科技、学管理的号召,深入开展管理科学普及和理论研究, 1985年4月,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交叉学科会议上,根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沙洪等领导的提议。

由田夫同志牵头召开座谈会,邀请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署名发起请示报告,呈报陈云同志,要求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得到了批准。1987年7月5日,中管院召开了成立大会。会议推举李铁映,高扬、于若木同志为主席团执行主席。

费孝通、钱伟长、成思危、许嘉璐同志为名誉院长,田夫同志任院长。中管院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与支持。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国务委员李贵鲜为中管院作重要批示。李瑞环、钱伟长、李德生、裴丽生、郁文、武衡等领导同志为中管院题词。

中管院的基本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瞄准前沿,锐意开拓,围绕我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总结我国管理实践经验,吸收各国先进管理成果。

推动中国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创新和发展,为适应高新科技发展、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态势,凝聚一批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组成一支高智能的科研队伍,形成一个高层次的智力集团,为国家决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科学管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管院是我国管理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阵地,管理科学学术交流的有效平台,管理创新工作者之家,管理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工作实践者沟通的桥梁,联结领导层、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管理界、经济界、工商界、金融界、新闻界合作的纽带。

中管院成立近30年来,对我国的管理科学、科学管理以及相关交叉科学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开发,举办了各种大型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100多次,承担了管理科学的教育培训和咨询传播工作。

编写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教材、著作80多部和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200多份,出版发行各类期刊近20种,培训各类管理人才30000多人次,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好评。

我院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合作,举办“毛泽东与科学”研讨会,“邓小平管理思想研讨会”和“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等,并编辑出版《毛泽东与科学》系列著作,《邓小平党建论著研究》一书,《陈云论著研究文集》一书,《陈云治党治国方略研究》一书等等。

同时,组织我院专家学者开展课题研究,发表了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科学、科教兴国、知识经济、企业管理、人才培养、金融发展与改革等优秀论文,并将其成果汇集成《管理研究与实践》一书出版或在国内外权威报刊发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赞扬和鼓励。

特别是2004年有关“三农”等问题的研究报告,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引起有关国家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关于“农村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重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及对策”等内容,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

至今,中管院专业研究和应用开发涉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公共管理、文教管理、科技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许多领域,已成为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发展与管理思想研究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中管院坚持依法建院,依法治院,决心紧跟中央战略部署,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锐意开拓、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事业和开创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历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由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等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发起,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1987年6月2日,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这是中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为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
中管院坚持依法建院,依法治院,决心紧跟中央战略部署,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锐意开拓、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事业和开创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文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外文名:China Academy of Management Science
成立时间:1987年6月2日
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
现为: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理事单位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主要成就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成立20年来,对我国的管理科学、科学管理以及相关交叉科学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举办了各种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承担了管理科学的教育培训和咨询传播工作,编写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教材、著作和较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好评。
1993至1997年该院与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大型“毛泽东与科学”学术研讨会等活动。1990年8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了“邓小平论著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邓小平党建论著研究》一书。1992年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所属单位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科学管理思想,并于当年在上海举办了邓小平科学管理大型学术研讨会。会后,汇集了三十一篇获奖文章,编辑出版了《邓小平管理思想研究》一书。1991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了陈云论著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陈云论著研究文集》一书。1995年6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举办了“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5年5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了“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陈云同志治党治国方略学术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陈云治党治国方略研究》一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一直坚持把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著精神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同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坚持紧跟中央部署开展课题研究。2004年以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报告,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发展史

1985年,筹备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第一次会议。会议地点是北京友谊宾馆北工字楼5702室。出席者有田夫、夏禹龙、刘吉、冯之浚、杨沛霆、张永谦、赵红州、蒋国华、陈四益等。
1986年,关于创办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座谈会。地点:科学会堂102室。出席者:裴丽生、于若木、田夫、沙洪、周克、冯之浚、刘吉、赵红州、张碧晖、霍俊、杨沛霆、蒋国华等。
1986年,陈云同志在关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成立请示报告上亲笔批示:宋平同志:请你们同科委科协办理,并给以支持。
1986年,关于落实陈云同志批示座谈会。地点:科学会堂101室,出席者:肖克、裴丽生、于若木、田夫、杨海波、王忍之、龚育之、王昭华、李宝恒、于陆琳、孙小礼、冯之浚、赵红州、张碧晖、朱松春、何钟秀、李惠国、蒋国华、卢继传等。
1987年,国家科委同意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并正式发文[(87)国科发综字0379号]给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该院隶属在国务院发展中心。 1987年,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马凯应邀访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1987年,美国加州代理州务卿顾衍时博士访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1987年,根据钱学森同志的提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政治科学学、学术讨论会。科学学研究所是根据钱学森同志指示开展这项研究的。
1988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立,龚育之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赵红州教授任副主任、蒋国华教授任秘书长。
1988年,美籍华人学者傅伟勋应邀来院作报告。
1988年,前苏联科学学代表团访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钱三强、龚育之会见了他们。
1989年,中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直属机关党组,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委批准正式建立。第一届党委会由田夫、于陆琳、胡琳、赵红州、冯国定、李冬民、阎学英等7人组成。田夫同志任书记,于陆琳、胡彬任副书记。
1989年,中国管理科学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1989年,国家人事部以[中编函(89)31号]文批准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首批50名人事编制。
1989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延涪教授任所长。
1990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按中央领导指示,总结李瑞环同志领导天津城市建设经验,开始组织编写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天津城市建设10年纪实。该书于1991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52万字),翌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建筑优秀图书一等奖。
1991年,根据中央部署,开展整党工作。这次整党工作总结报告得到国务院发展中心党组批准。
1992年,院长办公会议,批准成立由100名博士组成的研究所--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研究所。
1995年,第二届院务会议暨1995全院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展纲要(1995-2000年),修改通过了新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章程,此外,院领导成员和组织机构作了换届和调整。田夫同志任院长,副院长为罗伟、胡光伟、王兴成、黄范章、靳树增、赵红州。院设立院务委员会,田夫兼任院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为方放、于陆琳、冯之浚、刘吉等。
1996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改革、发展事宜,并在关于中国管理科学院发展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批示,请李贵鲜同志具体办理。
1996年,国务委员李贵鲜在院关于中国管理科学院发展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批示,提出了具体办法和步骤。
1997年,于若木同志与李贵鲜同志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发展问题。
1997年,李贵鲜同志作关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展问题的谈话记录,并送罗干同志。
1997年,国务委员李贵鲜同志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题词立足本国实际,学习国外方式方法。
199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题词:发展管理科学,促进科学管理。
2003年,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党委合并至全国政协党组。
2006年,中央编制委员会再次下发文件,对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国家事业编制予以确认。

2007年,中央编委在国家事业单位试点理事会制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作为试点单位改革长达10年之痛,中管院试点改革不算成功典范。

2017年,举办单位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成为民间社会团体组织,领导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这个国家事业单位跑偏了,为了经济利益内部争斗不断且不止不休,卖牌子卖证书致使社会影响极坏。(见附件一)

2019年6月夏至之日,王渊接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吴延涪为名誉所长,卢继传为首席顾问。

2021年11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法人证书有效期至 2021年11月24日)受到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通告:以事业单位名义对外开展活动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等组织,未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和登记 。

2021年12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法人证书有效期至 2021年11月24日止)受到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通告:以事业单位名义对外开展活动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等组织,未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和登记 。

2022年1月14日上午11时27分被关闭。这是继2021年11月24日王家粤中管院法人证书废止后第四次重大责任的追究,第二次是2021年12月28日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对王家粤、黄智湧约谈问责,第三次是2022年1月4日国家事业单位管理局对中管院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的通告,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对通告的新闻稿发表。据了解,该网站行政关闭后,北京互联网法院将开庭公开审理中管院网络侵权案件!

2022年3月3日,正式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圑有限公司。

2022年6月10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法定代表人王家粤与举办方负责任人黄智湧被原中管院科技进步研究所负责人李树林起诉,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定李树林胜诉。


二、拟任理事单位(第一批申报。正式理事单位以按照国家法规制度、本院章程和有关条件要求审批后为准)
序号    单位名称        负责人
1      科学学研究所    蒋国华
2      战略研究所        王怀超
3      新闻文化研究所   于国厚
4      科学技术传播研究所   温克
5      劳动人事研究所     刘尔绎
6      信息产业研究所     吉星泰
7      科技管理研究所     王渊
8      北京现代应用技术研究所    胡立
9      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     胡兆荣
10    北京中管信息中心        金良超
11     社会发展研究所       王杰
12     经济技术开发研究所    王国权
13     企业家委员会(直属) 洪常春
14     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训中心    董英豪
15     领导科学研究所     路杰
16     经济论坛 (直属) 李红
17     人文科学研究所      杨春敏
18     品牌推进委员会      解艾兰
19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李国强
20     民营企业研究发展指导中心     权高磊
21     基础教育研究所        刘正荣
22     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王辉
23     教育科学研究所        曾爱平
24     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武永清
25     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
26     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     陈贵
27     金融发展研究所     邱兆祥
28     科技进步研究所     李树林
29     武汉分院      潘福忠
30     节能技术研究所
31     大学研究中心
32     信用管理研究所     郑异
33     人才战略研究所
34     生态建设研究所
35     廉政研究中心    郭力
36     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
37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所
38     法学研究所
39     教育管理研究所     胡锦澜
40     社会保障研究所
41     老龄产业发展研究所     萧卫平
42     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43     现代智慧物流研究所
44     智慧城市研究所     赵一龙
45     全球智库战略研究所
46     量子科学研究所     李卫民
47     信息化应用研究所
48     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
49     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所      汤敏
50     稀土安全战略研究所      田志强
51     安全生产司法调研中心    刘晟
52     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高占祥
53     司法维权研究中心     杨华
54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张太阳
55     财税管理研究所     戴海平
56     商业保理研究管理中心    王宝成
57     税务管理研究所
58     能源战略研究发展中心     陈开源
59     诚信评价研究中心     陈贵
60     养老产业系统研发基地     张达
61     大运河经济开发研究中心    严德忠
62     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研究所
63     彩票管理研究所


陈云[chén yún]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陈云(1905年6月13日-1995年4月10日),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陈云同志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担任党中央的领导工作,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陈云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开展和成功,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尊敬和爱戴。

陈云的十五字箴言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是1990年1月24日陈云同志和浙江省党政军领导谈话时赠送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的条幅上题写的字。这十五个字,是他在延安总结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学习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也是老一辈革命家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自幼父母早逝,陈云从小被舅舅廖文光收为养子抚养长大。1919年高小毕业后,陈云为了不再加重家里的负担,放弃了继续求学的念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

在学徒的五年期间,陈云看遍了书店中的童话、章回小说、少年丛书,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商务印书馆办的上海图书学校学习了三年。结业后,陈云开始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政治书籍,以探求救民强国的真理。虽然只有高等小学学历,陈云却是当时商务印书馆年轻职工中学识最渊博的一个。

1925年,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中共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和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

在延安的时候,陈云学习并仔细研究了大量的哲学与毛泽东的著作,并联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深入思考。后来,陈云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在延安,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我都看过,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实事求是。”

对此,陈云提出了九个字,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意思是,不是一味轻信书本知识,不是一味盲从领导的指示,只是看实际情况来决定我们的工作方法。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弄清“实事”,陈云还概括出了六个字:交换、比较、反复。

所谓交换,是指和其他人交换意见,既听下面意见,更听反面意见。所谓比较,是指把各种情况进行前后左右的比较。所谓反复,是指问题初步决定后,再摆一摆,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听听不同意见,即使没有不同意见,也要设想出可能有的反对意见。通过这些方法,尽可能做到全面认识事物,做出比较正确的决策。

陈云总结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这是陈云对于自己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精辟归纳。

依靠调查研究作决策,是陈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每逢重大决策之前,陈云同志总要做大量调查研究,听取多方面意见。他脚踏实地,反对虚夸浮躁、急功近利。他常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

2015年6月12日,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纪念陈云同志,就要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实事求是,陈云同志践行了一生。”


“我觉得要中国能得救,要世界能够大同, 只有靠共产党。”钱学森说。

  他是中国的“航天之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

  中央档案馆保存着钱学森1959年9月24日撰写的自传,这也是他入党材料的一部分。自传里,他追忆了自己选择信仰的历程。“我当时是信服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对国民党的那一套不信了,觉得要中国能得救,要世界能够大同,只有靠共产党。”

  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的钱学森,大学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国,3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为人民做点事”,是钱学森的人生信条。

  历经艰难回到祖国后,钱学森立即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热潮。几十年来,钱学森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1991年10月,钱学森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仪式上说,这一辈子有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第一次是在1955年,钱学森把自己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老师对他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钱学森看到自己为中国人争了气,非常激动。第二次是钱学森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得睡不好觉。第三次是钱学森得知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他的心情也十分激动。

  钱学森把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和人民。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附:弘扬创新精神 谱写时代华章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
2020-05-13 13:33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深刻揭示了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无论理论的创新,还是实践的创新,都意味着更新、改变,意味着再创造。因此,我们亟须在推动各种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积累、智慧、勇气、理性、合作与担当,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奋力谱写时代华章。

第一,创新需要积累。在科研工作的创新过程中,无论渐近式创新还是突发式创新,无论颠覆性创新还是革新性创新,都需要依靠前人的劳动成果。只有充分学习和有效掌握了前人的成果,才有可能取得进步和发展。学习和借鉴前人成果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储备、技能积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持久的,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当知识技能累积和储备到一定程度,真正把握了前人成果的精髓和要义,创新才有可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第二,创新需要智慧。无论对于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累积和储备并不能必然带来事物的改变和更新,更多可能的情况是知识的传承、沿袭。要实现再创造、再发展,则必须具备智慧。智慧是思考、判断、分析、决策的综合能力,可以让人把握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智慧是经验的结晶,存在于对事物的透彻了解中,能让人在平凡中发现奇迹。只有凭借智慧,通过感知、认识、辨别、记忆、理解、联想、计算、分析、判断和决策等环节,人类才可能对既有知识和成果实现超越,进行再创造。人类创新或再创造的过程就是人的智力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智慧和灵感。

第三,创新需要勇气。知识累积和智慧之光可以给人带来灵感,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勇气同样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中,一项事业或活动的成败得失往往不仅取决于智慧和能力,而且决定于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是否有十足的勇气和过人的胆略。人们在困难面前不敢去尝试克服,而选择逃避,往往不是因为困难本身,而是因为人们认为克服困难不可能。而许多的不可能常常只是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想象中,并非真不可能,梦想与成功之间并非遥不可及,二者相差的仅仅是跨越的勇气。因而,十足的勇气可能产生惊人的力量,惊人的力量会催生重大的创新。

第四,创新需要理性。创新是进步和发展,自然需要有新意。在科研工作的创新过程中,变更、革新、创造、发明更需要理性和审慎。人们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改造,才能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进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哪些是必须坚守的?哪些是必须发扬的?哪些是需要创新的?哪些是可以创新的?这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认知前提。自然科学的创新应当是理性的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同样需要理性。

第五,创新需要合作。创新是复杂的劳动、艰苦的再创造,因此需要合作。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中,共同的事业、目标可以使人们产生巨大的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证明,以一己之力攻克科技难关时常是很艰难的。事实上,一切科学都与人、人性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关联。无论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无论其与人性相距多远或多近,最终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回归到人性、人们的共同利益。因此,在创新过程中,人们为着共同的利益诉求需要寻求合作。

第六,创新需要担当。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担当源自责任心、使命感。一个勇于担当的人,才能够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生产过程,是需要投入和付出的,甚至需要巨大投入和巨大付出,既包括财富、精力和时间,也包括精神、情感、名誉等。有时,创新的投入可能得到回报、产生收益,也可能得不到回报、得不到收益。故而,创新需要有牺牲精神、献身精神,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和足够的付出巨大代价或牺牲的心理准备。在挫折面前,充满坚毅,保持自信;在失败面前,不失斗志,不弃理想。

创新既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各种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的创新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智慧、勇气、理性、合作与担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了实现这些既定目标,我们需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志和创新力量,以迎接科研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希冀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地实现目标。我们需要尊重科学、遵从规律,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通过百折不挠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谱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