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党政组织机构 > 正文

【东南大学】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公办高校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

时间:2021-09-26 13: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东南大学】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公办高校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本部位于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

【东南大学】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公办高校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本部位于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为“建筑老八校”、卓越大学联盟、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员。

东南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建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恢复东南大学校名。2000年与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截至2022年3月,东南大学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总占地面积5888亩;有35个院系,下设3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7个本科专业;有12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5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有全日制在校生36628人;有专任教师32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87人,硕士生导师2422人,两院院士16人。

中文名丨东南大学

外文名丨Southeast University

简称丨东大、SEU

创办时间丨1902年

创办人丨张之洞、郭秉文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东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学堂下设理化科(后称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后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手工图画科。

1906年5月,两江总督周馥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1912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停办。

民国时期

1914年8月,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1916年秋,鉴于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国家贫困,急需发展工业;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急需工业人才,南高遂设立工业专修科,开始时工科教育面较广,后逐渐偏重于机械制造与工艺。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字房,建于1909年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赞同。

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国立东南大学校下设6个学科,其中有工科,初时工科下仅有机械工程系。

1923年3月,时工科主任茅以升会同工科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向校评议会、教授会提出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的议案,提案通过了校评议会、教授会两会的审议。

1924年秋,工科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国立河海工程大学。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员会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共设有9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复成桥南京工专旧址,另一部分与其他大部分学院均在南京四牌楼国立东南大学原址。此时工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筑科、矿冶工程科、化学工程科、染织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奉训令改称江苏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引起校名风潮。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立初期,工学院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时期一样,仍下设7科,后停办矿冶工程科和染织科。

1933年9月,工学院复办化工组,后改为系。

1934年11月,筹办机械特别研究班。

1938年8月,又发展为航空工程系,开创了中国的航空工程教育。

1937年增设水利工程系。

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四川的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下设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建筑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

1943年4月,汪伪政府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恢复中央大学。建校初设理、工两院,但很快便合并为理工学院,下设土木系、化工系、数理系、机械工程系。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准备复员南京。

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四牌楼复校开课;工学院仍设7系。

建国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

历史沿革

1949年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

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

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

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农业工程系(一说为农业化学系,一说为食品工业)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私立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

1952年至1953年,陆续有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工学院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武汉大学园艺系与农化系及复旦大学的相关专业参与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现江南大学);厦门大学工学院电机、机械系大部并入南京工学院。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时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考虑到国家工业建设和工学院发展的需要,经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联席会议决定,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的校址。院系调整后,南京工学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后南京市内高校情况

校名 系科数(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校名 系科数(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南京工学院 7(23) 1948 265

华东水利学院 4(8) 1022 61

南京大学 13(28) 1772 254

华东航空学院 2 453 52

南京农学院 5 722 145

南京林学院 3(4) 236 20

南京师范学院 6 638 106 -- -- -- --

1954年,电信系更名无线电系,电力系合并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更名为动力系。

1956年,同济大学工学院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支援南京工学院。

1957年,机械系扩分为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和机械二系(农业机械工程系)。

1958年前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等教研组合组为基础课部,196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和设备调去成都。

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

1960年,南京工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文革以后

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

九龙湖校区平面图

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首批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88年5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东南大学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2001年2月,东南大学被列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同年,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7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同年, 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2010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

2012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确定共建东南大学。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 ,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9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同月,东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10月,东南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学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同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月10日,东南大学发布了2019年的“1号”文件,决定在人文学院成立历史学系。1月14日,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10月,江苏省高校生物学学科联盟在东南大学成立,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9月,入选健康扶贫联盟。10月20日,加入“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21年1月,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多伦多大学、大学健康网络(UHN)举行四方合作协议线上签约仪式。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5月15日,东南大学桥梁研究中心揭牌。

2021年5月,入选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6月17日下午,东南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暨首批课题启动仪式在九龙湖校区举行。12月17日,东南大学与南京市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举办签约仪式,深入开展运动健康领域合作。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7月30日,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揭牌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

办学条件→院系专业

根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南大学下设35个院系、87个本科专业。

院系专业

院系设置  院系专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机械设计、工业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智能建造、工程力学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东南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本硕连读)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加工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社会学、哲学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金融工程)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化学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美术学、动画

东南大学法学院 法学、工程法

东南大学医学院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 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含东南大学四年制理工科类全部专业)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东南大学体育系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

东南大学雷恩研究生学院

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3月,东南大学有专任教师32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79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108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87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422人。有两院院士16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2018年,50人次入选2018-2022年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主任委员3人次、副主任委员10人次。

师资力量

人才分类  姓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专职) 韦钰、钟训正、李幼平、张耀明、程泰宁、黄卫、缪昌文、张广军、王建国、刘加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专职) 齐康、黄如、段进、崔铁军、滕皋军、顾宁。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不足) 陆祖宏、洪伟、尤肖虎、王志功、王炜、戴先中、吴柯、崔一平、王建国、崔铁军、顾忠泽、熊仁根、谢维、黄庆安、徐宝文、田玉平、赵春杰、颜震、李爱群、顾宁、徐春祥、邹国棠、张志珺、陈云飞、高西奇、顾忠泽、孙长银、叶继红、张闻、刘加平、沈宝龙。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    章名耀、陆佶人、尤肖虎、孙忠良、洪伟、吕志涛、陆祖宏、韦钰、邓学均、黄卫、齐康、童勤义、盛昭瀚、童林夙、汪风泉。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不足) 赵春明、李爱群、黄庆安、黄侨、尤肖虎、洪伟、王志功、罗立民、陆祖宏、黄卫、王炜、易红、时龙兴、刘加平、赵春杰、周佑勇、宋爱国、刘松玉、崔铁军、肖睿、高西奇。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不足) 王炜、戴先中、吴镇扬、李爱群、李霄翔

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团队、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工程学位居ESI世界前万分之一行列,居全球第17位,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位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其中计算机科学位居全球第9位。

重点学科

“双一流”建设学科(12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不分设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艺术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2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医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17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

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7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9个):哲学、中国史、 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6个):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交通运输、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29个):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法律、社会工作、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学科评估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东南大学共有31个学科参评,12个学科进入A类。评估结果是A+的学科5个、A的学科1个、A-的学科6个。东南大学获得A+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八,位列江苏高校第一。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等五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一级学科 类别 一级学科 类别

建筑学 A+ 土木工程 A+

交通运输工程 A+ 生物医学工程 A+

艺术学理论 A+ 电子科学与技术 A

仪器科学与技术 A- 信息与通信工程 A-

控制科学与工程 A- 城乡规划学 A-

风景园林学 A- 管理科学与工程 A-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是中国三所开设少年班高校之一。

截至2021年7月,东南大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共有3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36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有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建设项目  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法学、医学影像学、网络空间安全、哲学、金融工程、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交通运输、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

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

国家精品课程(40门)

数字信号处理、微机系统与接口、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大学英语、信号与系统、机械设计、大学语文、交通规划、大学物理(工科)、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实验(工科)、筑结构设计、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机械制造实习、电机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电子电路基础、唐宋诗词鉴赏、建筑设计、双语物理导论、土木工程施工、数字系统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8个) 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信息与电子专业实验中心等。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2个)

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吴健雄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强化创新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区、机械动力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土建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交通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医工结合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创新培养实验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

教学成果

2018年,东南大学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三。

教学成果

获奖时间  获奖成果  获得奖项

2018年 学做融创 通合一体——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8年 产业需求牵引的计算机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8年 推进基础课与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致力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科教融合、全程多元、知行合一”的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基于工程创新研究的能源动力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一轴·双驱·三联动”——德才兼备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构建科教融合、虚实结合、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适应现代微电子产业发展的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四位一体”建构全员全程进阶式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311”体系创新及十年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于1999年,是科技部、教育部15家试点和22家首批授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是东南大学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窗口。在新一轮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东大科技园建有南京玄武、栖霞、高新、江宁、下关和苏州、扬州及昆山园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园企业5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余家,已孵化培育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澳格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达斯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末,学校与来自18个国家或地区的45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里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利兹大学,瑞士苏黎世高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

2017年,东南大学发起成立了“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是中国与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和华威大学等9所英国著名高校加入联盟。

2021年,东南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为全球首个聚焦碳中和领域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世界大学联盟。学校还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雷恩一大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雷恩一大研究生学院。

社会评价

2021年9月,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

2021年9月2日,东南大学体育系[100]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22年8月,入选第二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名单。

学术研究→科研成果

2021年科研经费到款31.81亿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904件,PCT专利申请74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270件,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有效发明专利10632件,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SCI、EI论文收录均列全国高校前列。2011-2021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3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南极科考、南海岛礁建设、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工程。近五年共牵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

2022年8月1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联合东南大学等公司,共同开展基于5G蜂窝网络的车路协同(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C-V2X)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5G车路协同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入选“2022年5G十大应用案例”。

科研成果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  获得奖项

2019年 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9年 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年 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 新型微波超材料对空间波和表面等离激元波的自由调控或实时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 摩擦界面的声子传递理论与能量耗散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设计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 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化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 新型分子基铁电体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7年 土木工程结构区域分布光纤传感与健康监测关键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7年 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7年 工业智能超声检测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东南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46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平台149个(233个子库),电子图书368万册,电子期刊12万种,电子学位论文1296万篇。东南大学图书馆是国际图联(IFL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卓越高校图书馆联盟、江苏省图书馆学会、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中心、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南京文学之都图书馆联盟等行业组织的重要成员馆,设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土建、工程力学类),2020年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老图书馆→学术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收录。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等7家国际数据库收录。《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6—2014年连获5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2011年连获4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2008年被中信所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8、2011、2014和2017年被中信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2017年连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2012年入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获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报刊奖,2015年入选2014年江苏十强科技期刊,2016年入选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于2010年和2012年获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6年入选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99年,是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学报由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该刊一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2000年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执行优秀奖”。

科研基地

截至2021年7月,东南大学共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文科智库、2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

重点实验室

类别   名称

国家实验室(1个) 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家专业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声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惯性仪表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其他部委实验室(1个)

国土资源部土地实地调查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5个)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分子影象与功能影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传感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网络群体智能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

工程研究中心

类别  名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伺服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

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现代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与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级重点高端智库(1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新型科研机构(1个):丘成桐中心

其它科研机构(部分):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 医学影像与精确诊治技术研究中心、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所/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所 、电光源研究中心、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伽利略系统欧亚(中国)教育与应用开发中心、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研究中心、先进光子学中心、太赫兹研究所、旅游与景观研究所、建筑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AMS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

文化传统

校标

1、东南大学校标于1997年5月由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张道一教授设计完成。

2、校标整体图案呈圆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外环线条用外粗内细“文武线”装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外环上半部分为东南大学英文名称“SOUTHEAST UNIVERSITY”,下半部分为集王羲之书法体校训“止于至善”。

3、标识中间主体部分延续了中央大学时期校徽的倒三角图形。倒三角形内部为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四牌楼校区大礼堂。细线为大礼堂轮廓线,中间黑实线为大礼堂正立面爱奥尼亚柱式和山花构图。内部等腰三角形的下面一角冲破内圆,含“遵守规则又敢于创新”之深意。内圈的三角形和外圈的圆形分别代表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旧我与新我。两者的配合,既体现出形式上相反相成的互渗与融合,也凸现出历史与现实、旧我与新我之间的张力,预示了东南大学无限美好的辉煌的未来。

4、内圆中还有被三角形分割成的三个弓形区域,上方标明校名“东南大学”,也为集王羲之书法体;下方左侧“1902”, 表明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902年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下方右侧“南京”,表明学校的办学地点。

5、校标的颜色选取黄色和绿色。外环和大礼堂为黄色,三角形内大礼堂背景为绿色。黄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同时也表明该校校址曾是六朝皇宫内苑和国子监所在地。绿色喻意青年学子风华正茂,代表六朝松历经千年仍然生机勃勃旺盛生命力,同时表明该校位于长江之滨、玄武湖畔。

校徽(教师佩戴)校徽(研究生佩戴)校徽(本科生佩戴)

校训:止于至善

书法:止于至善

精神文化

校训→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校训典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对于“止于至善”四字,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则,即最高的善。王阳明释“至善”为“性”,即本性,人类的本生是纯善无恶的,“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传习录上·语录一》)至善之性是人类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种对本性的复归,“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校庆日

东南大学校庆日。1921年6月6日,国立东南大学在上海召开董事会,讨论董事会章程,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和编制预算,并一致推荐郭秉文为校长,之后即将6月6日定为校庆日。

1988年5月7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1988年6月6日举行更名庆典。

校歌《东南大学校歌》

作词:王步高

作曲:印青

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

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四海领风骚。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左惟

校长、党委副书记 黄如

党委常务副书记 刘攀

常务副校长 吴刚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高立国

党委副书记 邢纪红

党委常委、副校长 黄大卫、钟文琪、邱海波、孙立涛

副校长 金石

历任领导(1949年前)

任期  职务  姓名

1903—1905 三江师范学堂监督 杨觐圭

1905 三江师范学堂监督 刘世珩

1905 三江师范学堂监督 徐乃昌

1905—1911 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李瑞清

1914—1919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江谦

1919—1925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校长 郭秉文

1927—1930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张乃燕

1930—1931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朱家骅

1932—1941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罗家伦

1941—1943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顾孟馀

1943—1944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蒋介石

1944—1945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顾毓琇

1945—1947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吴有训

1948—1949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周鸿经

历任领导(1949年后)

任期  职务  姓名

1949.8—1949.11 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梁希

1949.11—1951.7 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潘菽

1951.7—1952 南京大学校长

1952.11—1958.9 南京工学院院长 汪海粟

1953.1—1957.11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1957.11—1959.12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杨德和

1960.1—1966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刘雪初

1960.1—1968.3 南京工学院院长

1973.2—1974.10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 何冰皓

1974.11—1977.5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 林克

1977.5—1978.3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 陈光

1978.5—1979.8 南京工学院院长 盛华

1979.9—1980.10 南京工学院院长 吴觉

1979.9—1983.11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1980.11—1983.11 南京工学院院长 钱钟韩

1983.11—2002.2 南京工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名誉校长

1983.12—1985.8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刘忠德

1983.12—1986.12 南京工学院院长 管致中

1986.12—1988.4 南京工学院院长 韦钰

1988.4—1993.11 东南大学校长

1986.12—1988.4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陈万年

1988.4—1993.5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1993.5—1999.6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朱万福

1993.11—1997.10 东南大学校长 陈笃信

1997.10—2006.5 东南大学校长 顾冠群

1999.6—2011.1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胡凌云

2006.5—2015.11 东南大学校长 易红

2015.11—2017.12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2011.1—2015.11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郭广银

2015.11-2021.11 东南大学校长 张广军

2022.1- 东南大学校长 黄如

杰出校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士

赵承嘏 梁希  钱崇澍 李四光 秉志

恽子强 曾昭抡 冯泽芳 俞建章 叶企孙

罗宗洛 王家楫 秦仁昌 吴有训 杨惟义

蔡翘  刘敦桢 汤飞凡 潘菽  汪胡桢

周志宏 胡经甫 茅以升 张景钺 金善宝

陆志韦 庄长恭 陈桢  顾颉刚 汤用彤

戴芳澜 周仁  陈焕镛 竺可桢 傅承义

张文佑 吴学蔺 朱壬葆 周惠久 黄文熙

毕德显 周同庆 王应睐 袁见齐 赵九章

徐克勤 王葆仁 郑作新 余瑞璜 袁翰青

陆学善 吕叔湘 赵宗燠 方俊  郑万钧

李春昱 柳大纲 魏曦  夏坚白 邓叔群

吴学周 赵忠尧 童第周 高济宇 张钰哲

严济慈 施汝为 杨廷宝 斯行健 向达

张肇骞 伍献文 朱显谟 张宗燧 郭令智

张致一 郑国锠 徐冠仁 张钟俊 任美锷

姜泗长 吴中伦 杨澄中 时钧  黄耀曾

严恺  侯学煜 翁文波 胡世华 徐芝纶

盛彤笙 钱钟韩 蔡旭  陈永龄 高怡生

林鸣  史生才 - - -

列至1915年出生校友止

因篇幅原因,此处仅列出部分校友(仅列出两院院士),全部名单请查看官网,排名不分先后。

所获荣誉

2022年11月,获批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