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党政组织机构 > 正文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时间:2021-09-22 19:5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简称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是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专门机构,是党...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2020-12-24 2106 0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府机关)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简称中央政研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根据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大纲,政策研究室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分析国家情况,因而作出制定政策,并负责起草中共中央的主要文件、草案、报告、理论。现任主任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沪宁。
中文名: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外文名: Policy Research Office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上级机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机构类型: 中共中央直属机构
现任主任: 王沪宁

目录

1主要职责
2机构设置
3领导信息

1主要职责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一)负责起草全国党代会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单独或组织、协同有关方面起草、修改中央的有关重要文件;起草中央领导同志部分重要讲话。
(二)对党的建设、思想理论重要课题和中央重大决策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
(三)参与党中央大型会议的文件起草。
(四)对全国经济形式跟踪、收集、分析、整理,以及报送党建和思想理论的重要综合信息、动态,为中央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
(五)承办党中央交办的其他事项。

2机构设置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政治研究局,经济研究局,党建研究局,哲学历史研究局,文化研究局,国际研究局,综合研究局,农村研究局,社会研究局

3领导信息

现任领导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季

历任领导
邓力群(81.01—87.09)(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
鲍彤(87.09—89.08)(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
王维澄(89.07—97.08)
滕文生(97.08—02.10)
王沪宁(02.10--)(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组织局长 1、经济研究局局长:李连仲副局长:白津夫
2、党建研究局局长:江金权副局长:田培炎
3、哲学历史研究局局长:王念宁副局长:石太林
4、文化研究局局长:方江山
5、政治研究局局长:唐方裕
6、社会研究局局长:李欣欣副局长:陆进
7、农村研究局局长:冯海发副局长:李海鸥
8、综合研究局局长:张勤德副局长:王德春
9、信息研究局局长:武在平
10、国际研究局局长:张来明巡视员兼副局长:周宁
11、副局长:杜晓东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简称中共中央政研室,是专为中共中央研究政治理论、政策及草拟文件的直属机关。
中文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简称: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政研室
职能:研究政治理论、政策及草拟文件
现任主任:江金权
上级机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机构职能
(一)负责起草全国党代会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单独或组织、协同有关方面起草、修改中央的有关重要文件;起草中央领导同志部分重要讲话。
(二)对党的建设、思想理论重要课题和中央重大决策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
(三)参与中共中央大型会议的文件起草。
(四)对全国经济形势跟踪、收集、分析、整理,以及报送党建和思想理论的重要综合信息、动态,为中央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
(五)承办中共中央交办的其他事项。

主要领导
主任:江金权
副主任:田培炎


江金权已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政事儿 2020-10-30新京报社官方帐号

据国新办官网消息,10月30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介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并答记者问。
该信息显示,早前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江金权,已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江金权出生于1959年9月,1982年1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员。

江金权曾任湖北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组副处级调研员、正处级调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研究局副局长、局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央纪委驻国资委纪检组组长、国资委党委委员等职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闭幕后,会出版发行全会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收录党和国家领导人、部分省部级领导干部和有关专家撰写的解读文章,并组建中央宣讲团,成员主要由参加党的全会文件起草工作的有关同志组成。

十八大以来,江金权多次参与全会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的编写,并参加中央宣讲团,宣讲全会精神。

2019年11月5日,十九届四中全会闭幕5天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已出版发行,其中收录了江金权的文章《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2019年11月13日上午,中央宣讲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在南京举行。据新华社报道:“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江金权作宣讲报告。在两个半小时的宣讲报告中,江金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里程碑》为题,从关于四中全会的成果和社会各界的评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等五个方面,对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了系统深入、全面准确的阐释解读”。

据中国机构编制网,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是党中央机构。

据中国网: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是中国共产党最高智囊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党中央大型会议的文件起草,对党的建设、思想理论重要课题和中央重大决策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简称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是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专门机构,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为正部级。
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文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单位属性: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成立时间:2018年3月
院长:曲青山

单位简介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是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专门机构,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为正部级。
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加强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统筹党史研究、文献编辑和著作编译资源力量,构建党的理论研究综合体系,促进党的理论研究和党的实践相结合,打造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将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编译局职责整合,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保留中央编译局牌子。

机构设置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设下列14个内设机构、4个直属单位。

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二、第一研究部
三、第二研究部
四、第三研究部
五、第四研究部
六、第五研究部
七、第六研究部
八、第七研究部
九、科研规划部
十、对外合作交流局
十一、信息资料馆
十二、人事局
十三、机关党委
十四、离退休干部局

直属单位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机关服务中心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领导成员
院长:曲青山
副院长:王志民(正部长级)
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副部长级):陈理
副院长、中央编译局局长:柴方国
副院长:黄一兵

主要职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编辑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文献、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主要领导人著作,征集整理重要党史文献资料等。

主要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编辑、研究、翻译、宣传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近年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联合编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此外还编辑出版了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等66本著作。
二是聚焦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主责主业,协同推进文献编辑、著作编译和党史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近年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有序推进党史基本著作编写,推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这一套书是迄今出版跨度时间最长、最完整、最系统、最权威的一部党史基本著作。
三是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中取得新成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了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联合编写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简史》,这三本书为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基本教材。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台资讯 09-22 18:18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总结形成,在我们党成功驾驭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凝练而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的基本方略。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全党全国上下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新发展理念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焕然一新,是对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科学回答。新发展理念传承党的发展理论,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这些年,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全党全国上下思想观念革故鼎新,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加快形成;体制机制破旧立新,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内在联系,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具体的实践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既有各自内涵,又相互联系、互为支撑,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一体领会、一体贯彻,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新发展理念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机遇和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只有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指挥棒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有清晰的路线图,我们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在新征程中育先机、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能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是检验领导干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新发展理念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更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只有站在政治的高度,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领会更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切实把新发展理念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切实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不断把先进的发展理念转化为重庆的发展实践、工作实效。结合重庆实际,我们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崇尚创新,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在今年年初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强调要“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挖掘内需潜力,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强化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部署要求,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为引领,强化“双一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着力营造“近悦远来”创新环境,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关键在解决“卡脖子”难题。要深化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升级方向,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协同发展,着力解决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传感器、创新药品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卡脖子”问题,加快建设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挖掘内需潜力,关键在协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要增强消费恢复发展后劲,扩大绿色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扩大“两新一重”、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技改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互促共进的良好态势。

注重协调,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强调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优化经济布局,必须处理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 区域之间,重点是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以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抓手,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深入推进川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保联建联治,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要以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为牵引,推动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主城新区扩容提品质,落实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促进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区两群”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

城乡之间,重点是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个基本面。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持续推进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和“850 ”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着力构建“米”字型高铁网和“市内航空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世界级机场群;深入推进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更新,持续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

倡导绿色,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强调“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降碳”“减污”“增绿”三个方面的要求,目的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聚焦“降碳”,抓紧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培育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要聚焦“减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要聚焦“增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厚植开放,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重庆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要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提升开放通道效率,强化通道、口岸的功能整合与统筹运营,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要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推进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各类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要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扎实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要提升营商环境水平,着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优化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政务环境、政商环境、城市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到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推进共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标;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专题研究共同富裕问题,作出了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等重要部署,为我们推进共同富裕明确了方向路径。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要统筹效率和公平,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加大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调节力度,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要统筹需要和可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求。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社会治理等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