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党政组织机构 > 正文

国务院办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全文)

时间:2021-06-28 17: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全文丨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新华社•瞭望 2021年6月25日中管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25日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 白皮...

全文丨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
新华社•瞭望 2021年6月25日中管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25日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

  白皮书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白皮书介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共同奋斗,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

  白皮书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白皮书强调,在中国国家政权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强团结、合作共事,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坚持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真诚合作,支持各级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国家政权建设。

  白皮书指出,实践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需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基本政治制度。

◆ 全文如下↓↓↓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2021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
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
五、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政党协商
六、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民主监督
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权中团结合作
八、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议政建言、发挥作用
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
结束语

前言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的。世界政党制度具有多样性,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适用于各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基本情况

  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世界政党数量繁多、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阶级基础、价值追求和政治主张,在国家中的地位作用也各不相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共同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朽衰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探索,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各种尝试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但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巩固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

  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争取民主和反对独裁专制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共同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图伟业。

  民革是由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的政党。在反对蒋介石集团专制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国民党内部的爱国民主人士继承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逐步发展和联合,于1948年1月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提出“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建设独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国为最高理想”,并制定了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行动纲领。目前,民革主要由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以及社会和法制、“三农”研究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现有党员15.1万余名。

  民盟是由一批社会知名人士和追求民主进步的知识分子建立的政党。为争取抗战、团结、民主并保障自身生存权利,一些党派和团体决定联合起来,于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提出“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主张“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目前,民盟主要由文化教育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现有盟员33万余名。

  民建是由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及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建立的政党。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开始由“实业救国”投身政治活动,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要求实行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于1945年12月在重庆成立民主建国会,主张“建国之最高理想,为民有、民治、民享”,提出“有民主的经济建设计划,与在计划指导下的充分企业自由”。目前,民建主要由经济界人士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组成,现有会员21万余名。

  民进是由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识分子及一部分工商界爱国人士发起建立的政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批文化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和工商界爱国人士坚持留在上海沦陷区进行抗日救亡斗争。抗战胜利后,他们利用掌握的报纸刊物,揭露控诉国民党反动政策,于1945年12月在上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为宗旨,提出结束一党专政、停止内战、还政于民等政治主张。目前,民进主要由教育文化出版传媒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现有会员18.2万余名。

  农工党是由坚持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左派为主建立的政党。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蒋介石集团的迫害,国民党左派于1930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建立农工平民政权等政治主张。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提出“全国同胞及民主党派共同推进团结,实现和平统一,建立独立富强之中国”的政治主张。目前,农工党主要由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教育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现有党员18.4万余名。

  致公党是由华侨社团发起建立的政党。近代中国社会危机空前严重,许多中国人前往东南亚、美洲等地谋生,形成了众多华侨群体和社团组织。1925年10月,华侨社团美洲洪门致公总堂在美国旧金山发起成立中国致公党,提出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维护华侨正当权益而奋斗的政治主张。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改组为新民主主义的政党。目前,致公党主要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现有党员6.3万余名。

  九三学社是由部分文教、科学技术界知识分子建立的政党。1944年底,一批文教、科学技术界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194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民主科学座谈会更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4日在此基础上建立九三学社,提出“愿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的政治主张。目前,九三学社主要由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高等教育、医药卫生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现有社员19.5万余名。

  台盟是由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为主建立的政党。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但国民党当局在台湾的专制统治和贪污腐败引起台湾人民强烈不满,1947年台湾全省爆发“二二八”起义。起义失败后,起义领导人由台湾撤至香港,于同年11月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主张建立独立、和平、民主、富强和康乐的新中国,反对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目前,台盟主要由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人士以及从事台湾问题研究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现有盟员3300余名。

  此外,还有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知名民主人士,他们虽然没有参加任何党派,但同样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把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称为无党派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重重考验,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逐步发展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无党派人士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的结果。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崇尚和合理念、求同存异,注重兼容并蓄、和谐共存,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也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富文化滋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辛亥革命后,中国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各类政治团体竞相成立,多达300余个。1927年后,蒋介石集团实行一党专制,打击和迫害民主进步力量,激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界民主人士强烈反对。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在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与各民主党派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得就有关国家建设事业的根本大计及其他重要措施,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由此确立。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加强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之后进一步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确立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格局。1989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轨道。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了明确的宪法依据。200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6年制定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一步发展。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大力推进多党合作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加强对多党合作事业的全面领导,推进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召开中央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明确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为参政党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发布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进一步提升了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各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履职水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共同奋斗,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形成了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中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履行职能、积极发挥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也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也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国家治理的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宪法保护,这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民主党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献计出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自觉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真诚开展政治协商,广泛实行政治合作,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协力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是一种协商式监督、合作性监督。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自觉接受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知无不言的挚友、过失相规的诤友,互相监督不是彼此倾轧,不是相互拆台、相互掣肘,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各民主党派监督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为了促进中国共产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这一政党制度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只能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能够更好地代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拓宽、畅通各种利益表达渠道,全面、真实、充分地反映各社会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具有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协调各方关系的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体现奋斗目标的一致性。这一政党制度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这一政党制度通过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有利于达成思想共识、目标认同和行动统一,有利于促进政治团结和有序参与。这一政党制度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行动,汇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促进决策施策的科学性。这一政党制度通过政党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时固执己见、排斥异己、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这一政党制度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可以形成发现和改正错误、减少失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这一政党制度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通过反复协商征求意见、理性审慎决策施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施策的有效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这一政党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克服政党之间互相倾轧造成政权更迭频繁的弊端,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和谐稳定。这一政党制度坚持在协商中求同,能够有效避免否决政治、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一政党制度着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重视加强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的支持保障,能够优化政治资源配置,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政党协商

  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党协商。

  政党协商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主要就中国共产党全国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有关重要文件的制定、修改;宪法的修改建议,有关重要法律的制定、修改建议,有关重要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建议;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监察委员会主任、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建议人选;关系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重大问题等开展政党协商。

  政党协商的形式。政党协商有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三种形式。会议协商包括专题协商座谈会、人事协商座谈会、调研协商座谈会以及其他协商座谈会等。约谈协商是中共党委负责同志不定期邀请民主党派负责同志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小范围谈心活动,民主党派主要负责同志约请中共党委负责同志反映情况、沟通意见。书面协商是中共党委就有关重要文件、重要事项书面征求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民主党派围绕重大问题以书面形式向中共党委提出意见建议。

  政党协商的制度保障。政党协商基本形成了以相关法规为保障、以中共中央文件为主体、以配套机制为辅助的制度体系。中共中央每年委托民主党派中央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重点考察调研,支持民主党派中央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经常性考察调研。有关部门向民主党派中央提供相关材料,组织专题报告会和情况通报会,邀请民主党派列席相关工作会议、参加专项调研和检查督导工作。

  政党协商的显著成效。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政党协商会议170余次,先后就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报告、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建议、国家领导人建议人选等重大问题同党外人士真诚协商、听取意见,确保重大问题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深入考察调研,提出书面意见建议730余件,许多转化为国家重大决策。中共各级地方党委结合实际,就地方重大问题同民主党派各级地方组织进行协商,积极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六、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民主监督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是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民主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中共党委依法执政及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履职尽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

  民主监督的形式。主要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协商、调研考察,参与国家有关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执行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受中共党委委托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专项监督等工作中,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具体实施中,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的人大代表参与各级人大组织开展的执法检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每年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聘请党外代表人士担任特约人员,对有关工作进行监督。目前,共有12700余名党外人士担任地市级以上有关部门特约人员。

  民主监督的新实践。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对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和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的重要约束性指标等的专项监督。自2016年起,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口8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中西部省区,开展为期5年的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开辟了多党合作服务国家中心工作的新领域。各民主党派深入调研、坦诚建言,围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等重点内容,提出一批有建设性的意见、批评、建议。据统计,各民主党派共有3.6万余人次参与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向对口省区各级中共党委和政府提出意见建议2400余条,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各类报告80余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权中团结合作

  在中国国家政权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强团结、合作共事,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坚持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真诚合作,支持各级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国家政权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重要机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人大专门委员会成员中均占一定数量。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共有15.2万余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6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44人;省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2人,省级人大常委会委员462人;市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64人,市级人大常委会委员2585人。他们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参与宪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参与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参与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参与视察和执法检查工作,反映人民意愿,提出议案和质询案。

  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积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目前,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务院部委办、直属局担任领导职务14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担任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29人,担任副市(州、盟、区)长380人;有45人担任省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和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有345人担任地市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和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他们对分管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

  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召开有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拟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征求意见,通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政府召开全体会议和有关会议,视情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列席;政府组织的有关专项检查工作,根据需要邀请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

八、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议政建言、发挥作用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围绕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重大战略的实施献计出力。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开展考察调研,提出意见建议,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多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许多意见建议被采纳。中国共产党积极完善知情明政机制、考察调研机制、工作联系机制、协商反馈机制,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知情出力创造条件。

  拓展发挥作用的渠道和途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推动和实施智力支边、温暖工程、思源工程等活动,参与职业培训、兴教办学、捐资救灾、扶危济困等公益事业,积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团结各自成员和所联系群众,反映意见诉求,重点就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就业创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发挥了桥梁纽带和凝聚共识作用。拓展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携手并肩应对重大风险挑战。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积极行动,捐款捐物、建言献策,许多成员奋战在抗疫第一线。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后不到一个月,各民主党派号召广大成员捐款捐物共计5亿多元,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第一时间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起同心战“疫”的强大力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

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界别,在人民政协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政协组织构成具有鲜明特色。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党外代表人士在各级政协中占有较大比例,换届时委员不少于60%,常委不少于65%;各级政协领导班子中副主席不少于50%(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时,党外代表人士担任政协委员的有1299人,占委员总数的60.2%;担任政协常委的有195人,占常委总数的65%;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有13人,占副主席总数的54.2%。全国各级政协组织中,共有41万余名党外代表人士担任政协委员。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中的党外代表人士占有适当比例。

  尊重和保障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权利。重视健全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机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协商工作规则、专门委员会通则、重点提案遴选与督办办法、大会发言工作规则等制度文件中,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提出提案、提交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作出机制性安排。2013年以来,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提交提案近3000件;提交大会发言525篇,其中口头发言81次;报送社情民意信息3万余篇,为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服务新时代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搭建平台。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平台参与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参与协商式监督,提出意见、批评、建议。2018年以来,围绕重点协商议题,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联合调研22次、共同举办协商活动24场。完善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制度,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知情明政、协商履职创造条件。

  积极做好凝心聚力工作。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通过学习座谈、谈心交流、视察考察、调查研究、协商履职等,凝聚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共识,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组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委员讲堂、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等,面向社会各界讲解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引导服务所联系界别群众,协助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心聚力的工作。

结束语

  实践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需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基本政治制度。

  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日渐成熟,为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也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模式。中国将继续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会照搬照抄别国政党制度模式,也不会将中国政党制度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中国尊重世界其他国家选择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本着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加强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推进新型政党制度丰富理论内涵、健全制度体系、激发制度效能,使这一政党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焕发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附一: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人民日报评论 2021年6月26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全面回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程,充分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彰显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有力宣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决心和行动,对于人们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伟大创造性、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具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在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共同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多党合作事业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多党合作思想政治基础更加巩固,制度框架更加完善,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需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基本政治制度。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日渐成熟,为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将继续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会照搬照抄别国政党制度模式,也不会将中国政党制度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中国尊重世界其他国家选择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本着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加强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展望未来,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新型政党制度丰富理论内涵、健全制度体系、激发制度效能,我们就一定能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焕发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不断谱写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新篇章。


附二:人民日报评论员: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2021年6月26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在“十四五”开局起步之际,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素质建设作出系统全面规划。《纲要》的印发,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的伟大征程,科学素质建设要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围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纲要》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抓好《纲要》的组织实施,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在“十四五”时期,要实施好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等重点工程。各部门要将《纲要》有关任务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地方各级政府要把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抓实。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我们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强科普工作,实施好《纲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努力汇聚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强大合力。


附三:为何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
央视新闻06-26 16:26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历史性胜利的凯歌声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评价其为一项伟大的政治创造,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世界政党制度具有多样性,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适用于各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别的制度相比有何优势?为何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
今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需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与牺牲,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不要民主了,而是要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就是这种民主最基本的体现。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同构成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主体,形成了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共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摆脱贫困,是广大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30多年前的贵州毕节,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劣,人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

1988年,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投身于毕节脱贫和发展的实践中。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统一战线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挥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
举办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组织专家、学者、企业家考察调研、结对帮扶……在中央统战部牵头组织下,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支持力度,整合资源助推毕节试验区精准脱贫。

2019年,毕节人民生活实现了基本小康,成为统一战线参与贫困治理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行动,汇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表示,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增强责任和担当,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政党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020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十四五”规划建议文件起草组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对建议稿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366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546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

2021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913件。一场场讨论、一次次建言、一项项调查、一份份建议,充分展现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担当作为,彰显协商民主的活力与生机。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通过反复协商征求意见、理性审慎决策施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施策的有效性。

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也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国家治理的参政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着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重视加强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的支持保障,能够优化政治资源配置,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以来,围绕重点协商议题,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联合调研22次、共同举办协商活动24场。完善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制度,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知情明政、协商履职创造条件。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第一时间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起同心战“疫”的强大力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工作,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多年前,在新中国的曙光喷薄而出之际,中国共产党顺应大势、团结各方,开启了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展望未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焕发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附四:什么是政党[zhèng dǎng]
政党,指由一定阶级领导的,并代表本 阶级利益的社会政治组织。 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 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议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 政纲展示愿景。 社会承认其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 合法权力,其也积极介入到 政治生活中,为取得或维护政权,或影响 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文名:政党
外文名:Political Party
领域:政治
性质:党派

政党定义
政党的公共政策导向,是价值观所在。政党与统治阶层关系决定政党数量,统治阶层在政党内部生成。若该 经济体社会只有一个政党,则不存在执政和 在野说法。 民主化办法 差额提名。统治阶层重新分组政党可形成两党或 多党。

英语中的“政党”(Party)一词,源自拉丁文的pars或partire,意为划分或分割,最先进入英语的词汇形式是part,意为社会的一部分。17世纪后,part演化成party,意为某种政治组织,常常与 派系(fraction)混用。直到 博林布鲁克子爵(Bolingbroke)明确区分了政党和派系的不同, 埃德蒙·柏克则第一次给政党明确下了定义:就是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并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

中文中的“政党”一词始于宋朝。《 论语》曰:“君子群而不党”;以党为不良之名词,故世多以党为戒,后汉始有 党禁。宋以前之党,所争者官位,所报者私怨,亦无政策可言,皆非政党。 宋仁宗时,始有 朋党之议; 欧阳修著《 朋党论》,谓惟君子有朋;盖已明于君子执政,必多集同志以行其政策,不必以朋党为讳矣。中国之有政党政治,殆自 宋神宗时之新旧两党始。其后两党反复互争政权;新旧两党各有政见,皆主于救国,而行其道特以方法不同,主张各异,遂致各走极端。纵其末流,不免于倾轧报复,不可纯以政争目之;而其党派分立之始,则固纯洁为国,初无私憾及利禄之见杂其间。此则 士大夫与士大夫分党派以争政权,实则 中国历史上仅有之事也。

产生背景
对于 现代政党的产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理论。 制度论认为,政党的出现是伴随 议会与 选举制度改革的结果。历史局势论认为,政党是在新旧制度交替和 民族战争中,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争议,从而产生了多样性的政党。发展论认为, 社会现代化导致社会各方面关系得以加强,从而出现了政党。 危机论认为,形成国家时会发生新政治秩序的 合法性危机,政党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在 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列宁和 毛泽东则进一步指出,现代政党是阶级的 领导者。

法国政治社会学家 迪韦尔热将政党产生的方式归纳为内生党和外生党。内生党是议会内部的 议员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外生党是统治集团外的 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议会中取得自己的席位而产生的。

塞缪尔·亨廷顿对政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一个四阶段模式:
1、 宗派阶段:通常为政党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少数 政治精英以其野心在短暂联合下展开权力斗争,在议会内部形成不同 派别。如果没有议会,主宰局势的政党往往会变成 革命密谋集团。
2、两极化阶段:议会中的派系与社会势力联合组成政党,形成两极化格局。如果革命性政党要改变现行制度,那么国家中政治力量很可能会分化成 革命派和 反革命派。
3、扩展阶段: 政治领袖通过各种办法得到 群众的拥护,以实现自己控制 政权的目标。在革命模式或 民族主义模式中,革命性的政党尽力号召群众,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来推翻现有 体制或驱逐 帝国主义,实现自己的目标。
4、 制度化阶段:在议会内部发展出来的政党常常会形成 两党制,如果有 外力介入则会形成 多党制,而 革命性的政党则会建立起 一党制或一党为主的政党制度。

马克思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 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王浦句力:《政治学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特定阶层中以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具有明确政治主张,为夺取、影响和巩固政权而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 李文良)
政党是现代国家中有着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 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 社会问题有各自的主张。在竞争式民主国家里(即 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党透过在选举中获胜、并以执政为目标。

在没有政党竞争的国家里,通常是一党专政。另外也存在着没有政党、一切政党非法的国家,如 中东的家族统治政权,包括 沙特阿拉伯等国。 政教合一的国家,其 教派可视为政党。
一个国家存在的政党数目,可根据 政党体系(party system)(亦称政党制)分成两类,包括一党专政( 非竞争性政党体系)与 竞争性政党体系。后者再细分为优势一党制, 两党制,两党半制,与 多党制(可再分为温和(moderate)多党制与粉碎(fragmented)多党制)。

历史沿革
17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产生了政党,并在后来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其中,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形成了 两党制;以法国为代表,形成了 多党制。在20世纪,以 苏联共产党和德国 纳粹党为代表,又产生了组织严密的专政政党。

早期资本主义政党
主词条: 保守党、 自由民主党、 工党、 美国民主党、 美国共和党、 法国社会党、 人民运动联盟
早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多是因为某些重大的政治原则分歧而由政府内部的政治派别组合形成的。最初的政党主要是掌握政权和监督政府,与普通大众并无紧密关系。他们的活动也局限于议会和政府内部。直到现代 选举制度确立以及 普选权的扩大,才出现了大众性的政党。
现代政党最初诞生于英国。1640年 英国议会就实行 君主制还是 共和制的问题而形成了宫廷党( 保皇党)和民权党两大派系。1679年,在关于王位 继承权的争论中,支持宫廷党的人被反对者斥为“ 托利党”(Tory,意为歹徒,爱尔兰骂人的话);支持民权党的人被反对者斥为“ 辉格党”(Whig,意为强盗,苏格兰骂人的话)。1688年 光荣革命后,两党支持在英国实行 君主立宪制。1833年,托利党正式定名为 英国保守党,辉格党定名为自由党,并形成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惯例。直到1922年后 英国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而自由党于1988年与原工党分裂的势力合并为 英国自由民主党,实力有所增加,与 工党和保守党并列为英国三大政党,2010年英国大选后保守党和自民党组建 联合政府。

美国的政治派别则是在围绕 1787年宪法问题而出现的。在讨论和批准1787年宪法时,形成了主张建立 联邦政府的 联邦党和主张在宪法中更注重保障人民权利的 民主共和党,被联邦党人称为“反联邦党人”。1828年后,民主共和党内部又分成了民主党和辉格党两派, 南北战争后,美国才出现 美国民主党和 美国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法国的现代政党则是在1789年 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出现的。 斐扬党人主张实行 君主制; 吉伦特派和山岳党人、雅各宾党则主张废除君主制。1799年 拿破仑执政后,法国政坛又出现了 保皇派、温和共和党派和激进共和党派。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后,国会中基本分为保皇党、 共和党和 社会党,这种左中右的格局一直延续,两大主要政党分别是中间偏左的 法国社会党和 中间偏右 戴高乐派 人民运动联盟。

后期资本主义政党
主词条: 德国社会民主党、 纳粹党、 意大利共产党、 日本自由党、 日本自民党

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不同于英美法国家的政党,这些国家的政党都是将政党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而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德国在 普鲁士时期,于1861年出现了主张德国统一的 进步党(1884年改称自由思想党),1865年德国南部出现了主张民主的 人民党。1869年出现了 德国社会民主党。1876年在原 保守党基础上组建了全国性的政党德意志保守党。1918年 魏玛共和国实行 普选制和 比例代表制,议会内的政党多达30多个,1933年 希特勒上台后,宣布除 纳粹党外其他一切政党非法。1945年二战结束后,较有活力的政党有五个,分别为 德国左翼党,中间偏左联盟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绿党,以及中间偏右联盟的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拜仁基督教社会联盟和 德国自由民主党。

意大利最早的现代政党是1892年成立的工人党,之后在1897年出现了代表 中产阶级利益的 共和党。1914年被开除出 社会党的 墨索里尼创建了“自主革命行动法西斯”,1919年又建立全国性的“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并于1921年改名国家法西斯党,1926年上台后取缔了其他政党。二战后, 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天民党)成为多党格局下的最大党,而 意大利共产党(意共)则是最大 反对党,这个格局一直持续至1994年。1994年由于天民党和社会党等长期的执政联盟相继被揭发连串与 黑手党的贪腐丑闻而瓦解,现成为两大政治联盟,分别为由原意共改组的中间偏左联盟民主党 (意大利)和中间偏右联盟自由人民党 (意大利)。

日本的现代政党出现于 明治维新时期的 自由民权运动。1874年成立了日本最初的政党 爱国社。1875年,爱国社与其他政党联合成立了全国性政党,名称未变。1880年,爱国社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国会开设期同盟,取代了原来了爱国社,次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自由党,1882年又成立了代表工商界利益的立宪改进党。二战之后,日本形成了多党林立的局面,1955年出现了“右派政党大联合”和“左派政党大联合”的局面(即“55年体制”),此后右派的 自民党长期维持一党独大,政党斗争主要表现为自民党内部派阀之间的斗争。

无产阶级政党
主词条: 德国社会民主党、 法国工人党、 法国社会党、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

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开始出现。1836年,英国 宪章运动诞生了第一个工人政治团体 伦敦工人协会。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 共产主义者同盟。1850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产生分裂,于1852年11月宣布解散。此后,马克思在1864年又创立了 第一国际,直到1872年海牙会议后停止活动,并在1876年解散。 马克思和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847年于 布鲁塞尔创建了德意志工人协会,但是一年后就被迫停止活动。1866年,德国创立了萨克森人民党,并在1869年与德意志工人协会等组织中的民主派合并建立了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75年又与德国工人联合会合并为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称 德国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转为 社会民主主义。

法国在1879年成立了 法国工人党,1882年党内分裂为马克思主义派和 可能派,后者另外组建了法国社会主义工人协会。1901年法国工人党与革命社会党联合为法兰西社会党。1905年,这几个组织合并为 法国社会党。自此之后,欧美各国都出现了 工党和共产党,但是都没有成为本国之中主导性的政党。而在一些传统的专制主义国家,出现了一批以民族振兴为目的的改良型政党,而 社会矛盾的激化更催生了 无产阶级政党,并走上了推翻旧政权的暴力革命之路。并在取得政权后实行 一党专政的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
主词条: 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 古巴共产党、 朝鲜劳动党、 越南共产党

1898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03年内部分化为 布尔什维克和 孟什维克两派。其后产生了 布尔什维克党。1917年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夺得政权,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制度。1925年布尔什维克党改名为全苏联共产党(联共 布),1952年再次改名为 苏联共产党(苏共)。

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等国家也相继建立起共产党并成为执政党。 1991年 苏联解体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或工人党有的解散,有的转变为 社会党或 社会民主党,有的重建后成为多党政治下的一党;中国、越南和古巴等的共产党则走上了 市场经济的道路。

发展中国家的政党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党都是在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的。拉美国家在19世纪初就已经有政党,但是多属于寡头性质的政党,真正群众性政党是在193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的。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的政党一般都是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有的独立后成为执政党并实行一党制,例如埃及、新加坡、 莫桑比克、 安哥拉等;有的则在独立后政党改组,或重新建立新的政党,例如 赤道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有的经历过 军政府后才出现政党,例如 扎伊尔、 索马里、泰国等。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开始都实行一党制,有些国家还实践了全民党理念。经过几十年发展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呈现多元化趋势,两党制、主从政党制、多党制都有实行。但是普遍制度化不足,领袖魅力对政党影响很大,政党与军队关系复杂等, 政党制度不是非常稳定。 在一些一党占主要地位的国家,反对党是默许存在的,但是通常没有机会获得实权。占主要地位的政党则容易有机会通过赞助、在投票中 舞弊或利用 行政、 司法手段以保持政权。

竞争体制
主词条: 非竞争性政党体系、 竞争性政党体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竞争性政党体制,但实行较为成熟的国家主要是西欧,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响的国家,如印度。美国的主要政党有民主党和 共和党,英国的主要政党有 工党、 保守党和自由党。法国主要政党有共和联盟, 戴高乐联盟, 法国社会党, 法国共产党。

多党政府
在 一党制国家,只有一个政党允许获得实权。虽然有时候有其他的少数党派,但是他们只能在法律上接受主要政党的领导。 有些国家受选举制度影响,政治只由少数政党轮流垄断,例如多数两党制国家,美国,英国和印度等。这些国家只有两个主要政党能取得组成政府的权力,在没有改变制度的情况下,使其他 小党难以赢得选举。

政党取向
政党通常被认为是处在一个 政治光谱中。典型的类型包括处于激进位置的左翼政党和处于保守的右翼政党。其他的分划尺度包括根据政党对作为反对独裁主义和集权主义的议会民主的接受程度、经济政策等。左派通常倾向于 社会民主、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共同特征是主张国家管制市场实行某种计划的必要。而右派政党则倾向于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经济,反对国家干预自由市场,强调市场机制的调控功能,并且重视宗教与家庭等传统价值。

政党分类

阶级基础分类
主要可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 无产阶级政党两大类,此外还有地主阶级政党和 小资产阶级政党。一个阶级往往不只组成一个政党,尤其是资产阶级因属于不同阶层、产业(如 工业、 农业、 金融业、 商业)和 财团,往往分别组成两个以上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因观点和利益不同也不止组成一个政党。有的政党属于阶级联盟的性质。

意识形态分类
各个政党都依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制定自己的政纲,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按意识形态分类主要有资本主义政党、 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共产主义政党和民族主义政党4类。
①资本主义政党,即维护 资本主义制度、固守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政党。其中大体上又可分为3类:自由主义政党、 保守主义政党、 法西斯主义政党。
②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指欧洲、美洲、大洋洲各国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 社会党、 社会民主党或 工党。这些政党大多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国际时期建立的,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改良。
③共产主义政党,是各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组织,信奉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科学共产主义,继承1847年建立的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传统,一般都是在1917年俄国 十月革命后从旧的社会民主党中分立出来或者新建的。
④民族主义政党,是以争取或维护民族独立、发展 民族经济为主旨的政党,大多以 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为主体。这类政党早在19世纪时就已在一些欧洲和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中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绝大部分亚、非、拉新独立或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都建立了各种民族主义政党。其中有的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主张以社会主义为方向,而对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
按意识形态划分,除了以上四大类政党外,还有君主主义、 无政府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生态主义等类政党。有的政党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联系,与 天主教或基督教相联系的政党一般属于资本主义政党类型;与 伊斯兰教和佛教相联系的政党一般属于民族主义政党类型。

政治地位分类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通常分为 执政党和 在野党(或反对党)两类。此外还有合法党、非法党和 地下党。社会主义国家的已有经验是共产主义政党长期、稳定地居于执政党的地位,有的国家还有 民主党派参与合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在中国不存在在野党或反对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下的8个民主党派都是 参政党。

活动范围分类
按政党活动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地方党、民族党、国家党。地方党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某一个地方活动的政党。民族党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某一个民族范围内活动的政党。国家党是指在全国范围活动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一般是全国性的大政党。

政党组织分类
可分为大党、小党,严密型政党、松散型政党。大、小党在党员数量上并无严格的、绝对的界限。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党通常是指有可能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并组织政府的政党;小党是指不论在朝或在野,在议会中都不占重要地位的 党。严密型政党是指组织严密的政党,有 党纲、 党章,有从基层到中央的 组织系统,党组织定期召开各种会议,研究、布置并检查工作,党员入党和退党均须履行手续、要定期交纳党费并过组织生活、违背 党纪要受 处分等。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是严密型政党。松散型政党是指组织松散的政党,没有严格的党章和明确的党纲,只有几年一度参加竞选的纲领或关于政策的声明,党员入党和退党均不履行具体手续,不过组织生活,只是在总统或议员选举投票时表明自己属于何党。资产阶级政党多属于这一类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也是松散型政党,不过它有党纲和党章,有一定的组织和纪律,定期召开党的各种会议。

其他分类
政党分类除了可以依照政治意识型态区分,如 左翼或 右翼,自由或保守之外,另外也可以依照以下方法归类:

第一,依照基层组织类型归类。政党的基层组织因为政党所处的社会,或者政党的目标而会有所不同。法国学者杜瓦杰将政党基层组织分为三大类:细胞(cell)、俱乐部(cacus)、支党部(branch)。
”细胞“以又称小组、 苏维埃。以”细胞“为基层组织的政党通常不以赢得议会选举选举为目的,而是志在推翻现状政治秩序。执政后通常垄断政权,组织深入整个市民社会的所有领域,贯彻政党意志,对社会实行彻底统治。其组织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例如 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 朝鲜劳动党、阿尔巴尼亚工人党、1990年代以前的 中国国民党等。
以”俱乐部“为基层组织的政党以赢得各级议会、地方政府行政 首脑职位之选举为目的,组织最为松散,平常没有规律的组织生活,干部以 志愿工作者为主,从事选举募款与政纲宣传。例如美国民主党、 共和党。
以”支党部“为基层组织的政党,其情况介于上面两类之间。党基层组织有较为规律与严谨的政治架构,干部为常业专职人员,负责选举募款与政纲宣传。但支党部并不全面渗透到 市民社会。例如 日本自民党, 日本共产党,欧洲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党,1990年代以后的中国台湾地区各政党等。

第二,依照政党纪律与政纲严谨程度归类。 政党组织纪律因为政党属性与目标而有所不同。除了 一党专政国家外,实行 竞争性政党体系的国家,其政党一般分为” 刚性政党“与” 柔性政党“。 刚性政党政纲与党章规定严谨,长期具有一贯性。 党纪较为严格,党员实行 登记制度,有时进行考察筛选,较难随意参加。其中央与基层组织架构较为清晰,具有明确定义的日常业务,行政领导职权明确。欧洲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党,特别是倾向工人阶级的政党多属于此类。

柔性政党政纲与党章内容较为模糊,随著选举情势保持较大弹性,因选情与领导人政见而常有变异。党纪松散,甚至没有党员登记制度,政党机构不清楚其党员人数与身份,出入自由不需考察。柔性政党中央与基层组织具有很大随意性,大多只在选举期间活动,平时仅是俱乐部与谈话会性质,中央领导只是候选人的竞选总干事,没有实质的政党领导权。美国民主党、共和党与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政党属之。

影响因素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行使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各国的政党制度是由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一般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过是政党干预政治的习惯形式的统称。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类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在当前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比较流行的是两党制和多党制。两党制是指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政治上存在着举足轻重而又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它们通过控制议会的多数席位或争取总统选举的胜利,用轮流上台的方式交替组织政府。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和美国的两党制。英国是 内阁制国家,两大党靠竞选争夺下议院议员席位,获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其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美国是 总统制国家,两党制主要表现为总统选举上,竞选获胜的政党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在野党。
多党制是指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存在着三个以上的政党,其中没有一个政党能长期保持绝对优势,需要靠选举时的偶然胜利或与其他政党结成联盟以组织政府。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之一。不少人认为,法国由于实行多党制,在议会中不能形成一个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内阁只能联合组成,政策很难统一,因而政局也不稳定。除两党制和多党制外,还有一党制,一度盛行于德国、意大利 法西斯猖獗时期,现在主要为一部分新独立的 第三世界国家所采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不论其形式如何,都是与传统政党制度在本质上并不相同的新的政党制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如前苏联,越南,只有一个政党即共产党存在;如朝鲜,除劳动党执政外,还有其他党派(社会民主党,天道教青友党等)。另一种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如中国所实行的政党制度。形成不同政党制度的原因,首先取决于一国内各阶级各阶层的力量对比,以及各种政治力量集结或分化组成政党的状况;其次,不同的选举制度也对不同的政党制度起了促成和巩固的作用。

政党功能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我国政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有中国共产党和被统称为民主党派的八个参政党派(它们分别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协商的体制。其民主党派并非参与地方干部与人大代表竞选的政党。 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它们在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奋斗过程中作出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华民国依据其1947年宪法实行五权宪法下的竞争性多党制。由于国共内战, 蒋介石要求国民大会颁布临时条款冻结宪法,使其长期成为名义上的竞争性多党制,而事实上近于 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在国民党之外存在着 中国青年党与中国民主社会党,但没有竞选席次的能力, 国民政府此后也不批准任何新政党成立。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地区政党及党首

亚洲
国家和地区 政党 执政党 党首
中国大陆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九三学社、 中国致公党等 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
日本 日本自民党、 公明党、 立宪民主党、 日本国民民主党等 自民党 菅义伟
韩国 自由韩国党、 共同民主党、 正义党等 共同民主党 秋美爱
朝鲜 朝鲜劳动党、 朝鲜社会民主党、 天道教青友党等 朝鲜劳动党 金正恩
中国 台湾 中国国民党、 民主进步党、 亲民党、 新党等 民主进步党 蔡英文
印度 国民大会党、 印度人民党、 印度共产党等 印度人民党 纳伦德拉·莫迪
阿塞拜疆 新阿塞拜疆党、 阿塞拜疆人民阵线党、 穆萨瓦特党等 新阿塞拜疆党 阿利耶夫
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共和党、 繁荣亚美尼亚党、 法律国家党等 亚美尼亚共和党 谢尔日·萨尔基相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民主党 巴巴耶夫
老挝 老挝人民革命党 朱马利·赛雅贡
新加坡 人民行动党、 工人党、 新加坡民主党 人民行动党 李显龙
蒙古国 人民革命党、 民主党、 蒙古公民意志共和党等 民主党 赞达呼·恩赫包勒德
菲律宾 自由党、 基督教穆斯林民主力量党、 菲律宾民主战斗党等 菲律宾人民主奋斗党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越南 越南共产党 阮富仲
缅甸 联发党、 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族团结党、 全国民主力量党等 全国民主联盟 昂山素季
泰国 为泰党、 泰国民主党、 泰国发展党、新民主党等 军政府执政
柬埔寨 柬埔寨人民党、 奉辛比克党、 柬埔寨救国党等 柬埔寨人民党 谢辛
马来西亚 马来民族统一机构、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民主行动党等 希望联盟 马哈蒂尔
尼泊尔 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 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尼泊尔大会党等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 普拉昌达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人民党、 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领袖派、 巴基斯坦穆盟谢里夫派等 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 纳瓦兹·谢里夫
不丹 不丹人民民主党、 不丹繁荣进步党、 不丹和平繁荣党等 不丹人民民主党 策林·托杰
东帝汶 东帝汶重建全国大会党、 东帝汶革新阵线党、 东帝汶社会民主党等 联合政府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民主斗争党、 专业集团党、 建设团结党等 印尼斗争民主党 梅加瓦蒂·苏加诺
文莱 国家团结党、国民觉醒党、国民进步党 无
阿富汗 伊斯兰促进会、 阿富汗伊斯兰统一党、 阿富汗伊斯兰民族运动等 无
斯里兰卡 统一国民党、 泰米尔全国联盟、 统一人民自由联盟等 统一国民党 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
乌兹别克斯坦 人民民主党、 乌兹别克斯坦自由民主党、 “民族复兴”民主党等 人民民主党 拉吉夫·古里亚莫夫
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尊严党、故乡党、 吉尔吉斯斯坦社会民主党、 吉尔吉斯斯坦祖国党等 联合政府
哈萨克斯坦 “祖国之光”人民民主党、 哈萨克斯坦共产主义人民党、 哈萨克斯坦共产党等 “祖国之光”人民民主党 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
塔吉克斯坦 人民民主党、塔吉克斯坦共产党、 伊斯兰复兴党等 人民民主党 埃莫马利·拉赫蒙
伊拉克 全国联盟、 全国力量联盟、爱国联盟等 全国联盟
伊朗 德黑兰战斗的宗教人士协会、伊斯兰指导党等 德黑兰战斗的宗教人士协会 迈赫迪·卡鲁比
叙利亚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全国进步阵线等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 巴沙尔·阿萨德
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人民联盟、 孟加拉国民族党、 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等 孟加拉国人民联盟 谢赫·哈西娜
马尔代夫 民主党、人民党、正义党、伊斯兰民主党等 进步党 阿卜杜拉·亚明
也门 全国人民大会、 也门社会党、 伊斯兰改革集团等 全国人民大会 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
阿联酋 无
沙特阿拉伯 无
土耳其 正义与发展党、 土耳其共和人民党、人民民主党等 正义与发展党 埃尔多安
以色列 利库德集团、 以色列工党、 未来党、沙斯党等 联合政府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等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 马哈茂德·阿巴斯
卡塔尔 无
巴林 无
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民主大会党、 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 欧洲党等 塞浦路斯民主大会党 阿维罗夫·奈奥菲多
阿曼 无
科威特 无
约旦 伊斯兰行动阵线党、 宪章爱国党、 约旦共产党等 无
黎巴嫩 未来阵线、 黎巴嫩力量、 自由国民党等 无
格鲁吉亚 “统一民族运动”党、保守党、工党、 格鲁吉亚共和党等 民族联合运动 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

欧洲
国家和地区 主要政党 执政党 党首
英国 保守党、 工党、 苏格兰民族党、 英国共产党等 保守党 特雷莎·梅
法国 法国社会党、 法国共和党、 国民阵线、 法国共产党等 共和国前进党 克里斯托弗·卡斯塔内
德国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拜仁基督教社会联盟、 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自由民主党等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安格拉·默克尔

大洋洲
国家和地区 主要政党 执政党 党首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工党、 自由党、 澳大利亚国家党等 自由党 马尔科姆·特恩布尔
新西兰 新西兰国家党、 新西兰工党、毛利党、 新西兰行动党等 国家党 约翰·基
汤加 友好岛屿民主党、人权和民主运动、人民民主党等 友好岛屿民主党 艾克利斯·波伊瓦

北美洲
国家和地区 主要政党 执政党 党首
墨西哥 革命制度党、 国家行动党、 民主革命党等 革命制度党 曼利奥·贝尔特龙内斯
多米尼克 多米尼克工党、 多米尼克统一工人党、 多米尼克自由党等 多米尼克工党 斯凯里特
伯利兹 统一民主党、 人民统一党 统一民主党 迪安·奥利弗·巴罗
哥斯达黎加 民族解放党、 公民行动党、 自由运动党等 民族解放党 安东尼奥·卡尔德龙·卡斯特罗
格林纳达 新民主党、 民族民主大会党 新民主党 埃尔文·尼姆罗德
海地 光头党、 民主团结联盟、 团结党等 光头党 安娜·瓦莱丽·蒂莫泰·米尔福尔
安提瓜和巴布达 联合进步党、 安提瓜工党等 联合进步党 鲍德温·斯潘塞
美国 美国民主党、 美国共和党、 美国共产党等 共和党 赖因斯·普利巴斯
巴巴多斯 民主工党、 人民自强党、 巴巴多斯工党等 民主工党 斯图亚特
危地马拉 危地马拉爱国党、全国希望联盟、 全国大联盟等 爱国党 罗莎娜·巴尔德蒂
牙买加 牙买加工党、人民民主党、 新牙买加联盟等 牙买加工党 安德鲁·霍尔尼斯
古巴 古巴共产党 劳尔·卡斯特罗
巴拿马 民主变革党、 巴拿马主义党、 民主革命党 联合政府
加拿大 自由党、 保守党、 新民主党等 自由党 贾斯廷·特鲁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联合工党、 新民主党等 联合工党 拉尔夫·冈萨维斯
圣卢西亚 圣卢西亚工党、 统一工人党等 统一工人党 斯蒂芬森·金
圣基茨和尼维斯 工党、 关心市民运动、 人民行动运动等 工党 登齐尔·道格拉斯
巴哈马 进步自由党、 自由民族运动、 民主全国联盟等 进步自由党 佩里·克里斯蒂
尼加拉瓜 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 独立自由党、 尼加拉瓜制宪自由党、 尼加拉瓜自由联盟、 桑地诺革新运动 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 丹尼尔·奥尔特加
萨尔瓦多 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 民族主义共和联盟、 族团结大联盟、 民族和解党 民族团结大联盟 何塞·罗维拉
洪都拉斯 洪都拉斯国民党、 洪都拉斯自由党、 洪都拉斯自由与重建党 洪都拉斯国民党 里卡多·阿尔瓦雷斯·阿里亚斯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人民民族运动党、 联合民族大会党、 人民大会党等 人民民主运动党 未知
多米尼加 多米尼加解放党、 多米尼加革命党、 基督教社会改革党等 多米尼加解放党 莱昂内尔·费尔南德斯·雷纳

南美洲
国家和地区 主要政党 执政党 党首
巴西 劳工党、 民主运动党、 社会党等 联合政府
智利 民族革新党、 独立民主联盟、 基督教民主党等 争取变革联盟
秘鲁 民族主义党、阿普拉党、基督教人民党等 “秘鲁胜利”联盟 未知
阿根廷 正义党、 激进公民联盟等 联合政府
乌拉圭 广泛阵线、 民族党、 红党等 广泛阵线
巴拉圭 全国共和联盟、 真正激进自由党等 全国共和联盟 莉莲· 萨马涅戈
哥伦比亚 民族团结社会党、 保守党、 自由党等 民族团结社会党 西蒙·加维里亚·穆尼奥斯
厄瓜多尔 主权祖国联盟运动、国家行动制度革新党等 主权祖国联盟运动 拉斐尔·科雷亚·德尔加多
委内瑞拉 统一社会主义党、 正义第一党、 民主行动党等 统一社会主义党 尼古拉斯·马杜罗
玻利维亚 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全国统一党、无畏党等 争取社会主义运动 胡安·埃沃·莫拉莱斯·艾玛
苏里南 民族民主党、新苏里南党、民族统一团结党等 联合政府
圭亚那 人民进步党、 人民全国大会党、 变革联盟等 人民进步党 唐纳德·拉莫塔

非洲
国家和地区 主要政党 执政党 党首
埃及 社会民主党、萨拉菲光明党、 自由埃及人党等 无
利比亚 全国力量联盟、 公正与建设党、 全国阵线党等 无
突尼斯 复兴运动、 保卫共和大会党、 突尼斯呼声党等 无
南非 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 民主联盟、 人民大会党等 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 雅各·祖马
中非 社会民主党、 民主自由党、 中非人民解放运动等 未知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团结民主联盟等 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 海尔玛丽亚姆
苏丹 全国大会党、 乌玛党、 民主联盟党等 全国大会党 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
南苏丹共和国 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丹 非洲联盟等 苏丹人民解放运动 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
阿尔及利亚 民族解放阵线、 民族民主联盟、 劳工党等 无
摩洛哥 公正与发展党、 独立党、 人民运动等 联合政府
索马里 民运、 索马里救国民主阵线、民盟、 索马里爱国运动等 未知
吉布提 争取进步人民联盟、 全国民主党等 联合政府
肯尼亚 全国联盟党、联合共和党、全国彩虹联盟等 联合政府
厄立特里亚 厄立特里亚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 伊萨亚斯·阿费沃基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革命党、人民党、 坦桑尼亚劳动党、 民主发展党、 联合主党等 坦桑尼亚革命党 贾卡亚·姆里绍·基奎特
乌干达 全国抵抗运动组织、 民主变革论坛、 民主党等 全国抵抗运动组织 未知
卢旺达 卢旺达爱国阵线、 社会民主党、 自由党等 卢旺达爱国阵线 保罗·卡加梅
布隆迪 争取民族进步统一党、 布隆迪民主阵线等 保卫民主全国委员会-保卫民主力量 帕斯卡尔·尼亚邦达
塞舌尔 人民进步阵线、民族党、民主党、 人民党等 人民进步阵线 弗朗斯·阿尔贝·勒内
毛里塔尼亚 争取共和联盟、 民主与发展全国同盟等 争取共和联盟 穆罕默德·乌尔德·穆罕默德·拉明
塞内加尔 争取共和联盟、 进步力量联盟、社会党等 争取共和联盟 马基·萨勒
冈比亚 爱国调整与建设联盟、 联合民主党等 爱国调整与建设联盟 叶海亚·贾梅
马里 非洲团结正义党、 共和民主联盟、 联盟党等 马里联盟党 易卜拉欣·布巴卡尔·凯塔
布基纳法索 争取民主和进步大会、 进步变革联盟、 非洲独立党等 争取民主和进步大会
几内亚 几内亚人民联盟、进步复兴联盟等 联合政府
几内亚比绍 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 社会革新党等 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 卡洛斯·戈梅斯
佛得角 佛得角非洲独立党、 争取民主运动等 佛得角非洲独立党 若泽·马里亚·佩雷拉·内韦斯
塞拉利昂 全国人民大会党、人民党等 全国人民大会党 博尔齐·康特
利比里亚 团结党、民主变革大会、 自由党等 团结党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共和人士联盟、 科特迪瓦民主党、 科特迪瓦人民阵线等 共和人士联盟 阿拉萨内·德拉马内·瓦塔拉
加纳 全国民主大会党、 新爱国党、 大会人民党等 全国民主大会党 夸比纳·阿杰伊
多哥 保卫共和联盟、 变革力量联盟、 振兴行动委员会等 保卫共和联盟 福雷
贝宁 贝宁崛起贝壳力量、 贝宁复兴党、民主方向党、 贝宁人民革命党贝宁共产党等 联合政府
乍得 爱国拯救运动、争取发展与革新全国同盟等 爱国拯救运动 伊德里斯·代比
喀麦隆 人民民主联盟、 社会民主阵线、民主联盟等 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 保罗·比亚
赤道几内亚 赤道几内亚民主党、 社会民主人民联盟党、自由党等 赤道几内亚民主党 奥比昂
加蓬 加蓬民主党、 保卫加蓬联盟、改革自由党等 加蓬民主党 阿里戈邦
刚果共和国 刚果劳动党、 泛非社会民主联盟等 刚果劳动党 德尼·萨苏-恩格索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争取重建与民主人民党、 刚果民主共和国卢蒙巴主义统一党等 争取重建与民主人民党 埃瓦里斯特·博夏卜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民主独立行动党、 民主统一党、圣多美劳工党等 无
赞比亚 爱国阵线、 多党民主运动、 国家发展联合党等 爱国阵线 迈克尔·奇卢菲亚·萨塔
安哥拉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 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 安哥拉自由民主党等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 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
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 争取民主变革运动等 民盟 罗伯特·加布里埃尔·穆加贝
马拉维 人民党、 民主进步党、 马拉维大会党等 人民党 彼得·穆塔里卡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 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等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 阿曼多·埃米利奥·格布扎
博茨瓦纳 博茨瓦纳民主党、民主运动党、 博茨瓦纳大会党等 博茨瓦纳民主党 伊恩·卡马
纳米比亚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 民主与进步大会等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 波汉巴
斯威士兰 无
莱索托 全巴索托大会党、 国民党、 莱索托民主大会党等 全巴索托大会党 莫措阿哈·托马斯·塔巴内
马达加斯加 社会民主联盟、新社会民主联盟、众评社等 无
科摩罗 科摩罗全国争取正义阵线、 复兴公约党、 科摩罗人民阵线等 未知
毛里求斯 工党、 毛里求斯社会民主党、 毛里求斯战斗党等 工党 纳文钱德拉·拉姆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