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党政组织机构 > 正文

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背后的真相报告白皮书(全文

时间:2021-06-11 19:40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背后的行业你真的了解吗?来源:资产信息网2021-06-11 14:0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第一章 行业概况信息技术服务是指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背后的行业你真的了解吗?
来源:资产信息网2021-06-11 14:09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第一章 行业概况

信息技术服务是指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服务内容包括:软件测试服务和硬件测试服务两种。该技术主要使用在IT行业。其中,信息技术服务是指通过促进信息技术系统效能的发挥,来帮助用户实现自身目标的服务。

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八大类:信息技术咨询、信息技术运维、设计开发服务、测试服务、数据处理服务、集成实施服务、培训服务、信息系统增值服务。信息技术咨询:协助需方评估各种IT技术的顾问服务,具体包括:IT战略规划及实施计划、IT系统设计、IT管理、IT工程监理等咨询服务。

按照GICS行业分类标准,信息技术服务属三级行业,包括信息科技咨询与其它服务、数据处理与外包服务两个子行业。信息科技咨询是供信息科技和系统集成服务的公司(未归类于“数据处理与外包服务”或者“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子行业)。包括信息科技咨询和信息管理服务。数据处理与外包服务提供商业电子数据处理和/或经营流程外包服务的公司。包括那些提供事务部门办公自动化服务的公司。

服务外包(Outsourcing)是指借助外部资源完成对本机构的IT服务和基于IT平台的业务流程服务外包,检测点是服务应能以数据方式进行交付,具体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服务、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和知识外包(KPO)服务。其中ITO强调技术,更多涉及成本和服务;BPO更强调业务流程,解决的是有关业务的效果和运营的效益问题;KPO则可理解为是升级版的BPO,更倾向于支持和信息集成,是外包企业的业务服务内容沿着价值链条向高端领域的不断延伸。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年度经营表现保持了三季度的趋势,营收增速创下新低至9.14%,净利润则延续了去年的大幅下滑态势,2019年的扣非净利润达到了101.35亿元,亏损巨大。

信息技术行业净利润持续大幅下滑的原因较多,可以从毛利率、减值损失、销售费率三个角度分析。
第一,行业毛利率持续下滑,2019年的毛利率延续了去年的下滑态势,达到了27.78%;
第二,减值损失继续大幅增长,由 2018 年的 134.08 亿元提升到了 193.50 亿元,增速高达 44.3%;
第三,销售费用持续提升,由 2016 年的 5.57%持续提升到 2019 年的 6.96%。此外,行业整体的研发费率出现小幅下降,显示出产品的技术含量未能提高。

信息技术服务加快云化发展。近年来,云计算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年增速超过30%,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骨干企业。目前,国内云计算骨干企业在大规模并发处理、海量数据存储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容器、微服务等新兴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部分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满足了亿级用户并发场景下各类复杂应用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2018和2019年全国新增上云企业近80万家。

截止2021年5月11日,信息技术服务(长江)成份沪深成分股个数为128,在近几年中呈上升趋势。企业总市值为8679.6448亿元,企业员工总数达346430人。

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

2.1.1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产业链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微笑曲线”左上端的是信息技术服务产品的研发,这是整个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和专利最集中的部分,该部分对应产品模式,代表企业有微软等;“微笑曲线”的底部,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这部分工作属于低层次、重复性的劳动,创新成分较低,对应代工模式;“微笑曲线”的右上端属于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它包括管理咨询、二次开发等内容,对应增值服务模式,代表企业有埃森哲等。

2.1.2 商业模式

企业所在细分领域行业前景对企业成长性的解释能力已形成了市场共识,行业前景将作为各类公司的首要衡量标准。除此之外,在平台型公司中,需要关注平台基本要素:用户量及粘性、潜在用户群体、和盈利模式;在产品型公司中,从市场格局、产品竞争力、议价能力、市场蛋糕所衍生的壁垒、研发投入、行业集中度及市场蛋糕也将成关注重点;在项目型公司中,需要关注项目执行周期下的每个关键因素:订单质与量、垫资能力和财务风险、渠道广度。

在三大类商业模式中,平台型公司依然是业绩稳定、股价波动性小、产业地位强的代表,但对于产品型公司而言,平台化依然具备较高门槛。另一方面,项目型公司在经济弱周期的作用下,面临人力成本上升、下游需求锐减的影响,极力将自身优势技术产品化,以获得规模效应。

2.3 技术发展

对国内信息技术服务行的各个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数量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依次为:杰赛科技、科大讯飞、网宿科技、深信服、中国汽研、佳讯飞鸿、金卡智能、梦网科技、北信源、达实智能等。

(1)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具有产品精细、标准广泛、技术繁杂、不间断与实时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特点具有语言多样性、良好的兼容性、信息技术服务工程标准化、维护的便利性等特点。信息技术服务的技术水平以相关信息化信息技术服务产品的技术成熟度以及服务水平为主要衡量标准。在信息技术服务产品方面,国际厂商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它们拥有相对成熟且标准化、集成化的产品,而国内厂商中只有少数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端信息技术服务产品。在项目实施与服务水平方面,国内厂商从本土实践经验出发,能够更好的理解客户的需求,深入结合行业特点和业务流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其技术的成熟,它们在定制开发、技术服务与系统集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 信息技术服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其服务产品覆盖面广,专业技能的广泛性和精深度较高。信息技术服务提供需要有效的服务资源管理和服务流程管理,对人员、技术、流程进行全面、精准、高效的管理,以保持客户满意度和客户体验,并有效控制成本。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以熟练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快速处理与解决问题能力,保证业务系统不间断的运行作为其主要技术衡量标准。随着专业水平和整体能力的提高,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在深入理解行业应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将数据中心的信息化服务人员、技术、流程整合在一起实现服务的高效管理和提供,并且在提供异构平台的整体服务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服务优势。

(3)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技术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平台化、融合化、安全新形势

2.4 政策监管

2.4.1行业主管部门

(1) 发改委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国家发改委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 和“淘汰类” 行业,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工信部(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拟订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工信部是通信行业、软件和信息化行业的主管部门,下设信息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发展司、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网络安全管理局、电子信息司等与通信、软件和信息化直接相关的司局级机构,制定《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等行业发展规划,是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审批管理机构。

(3) 公安部(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打击恐怖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等。公安部下设装备财务、科技信息化、网络安全保卫等与通信设备和软件产品管理相关的局级机构。公安部负责制定与安全防范相关的法规和行业标准。

(4)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全称是中央军事委员会装备发展部),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主要履行全军装备发展规划计划、研发试验鉴定、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职能,着力构建由军委装备部门集中统管、军种具体建管、 战区联合运用的体制架构。

(5) 国防科工局(全称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信部管理,负责研究拟定国防科技工业和军转民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及行业管理规章;组织研究和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组织军工企事业单位实施战略性重组;研究制定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规划、结构布局、总体目标等。

(6) 国家保密局主要负责管理和指导国家保密工作;制订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保密规章制度;负责保密法规的解释;负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保密工作,负责对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批和年审,组织实施对通信及办公自动化保密技术检查,负责对涉密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施工单位进行资格审查。

(7) 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管理办公室,主管全国商用密码管理工作,包括认定商用密码产品的科研、生产、销售单位,批准生产商用密码产品品种和型号等。

2.4.2 行业协会与自律组织

(1)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产业分会:组织行业内企业开展各项活动,包括内部交流、发起分类安全标准的起草工作、研究抵制安全行业市场内的不正当竞争、组织跨行业的信息安全会议等。

(2)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对各地软件企业认定机构的认定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负责软件产品登记认证和软件企业资质认证工作;订立行业、行规、行约,约束行业行为,提高行业自律性;协助政府部门组织制定、修改本行业的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以及本行业的推荐性标准等。

(3) 信息安全行业还受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信息安全技术分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直属的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管理委员会在安全标准和产品测评认证方面的管理。

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

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

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

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

3.2.1 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历程

1973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进入起步阶段

正值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波浪潮,软件已开始独立于硬件发展,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开始出现,高级编程语言逐步成熟,国内软件企业充分抓住本土需求特点,从中文信息处理开始,初步形成从操作系统、数据库、中文输入、办公软件、工程软件到大型应用系统软件等覆盖整个产业链的产品体系,软件开始比较多地应用到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初具雏形。

1993年12月,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

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十多年的 “金字” 工程以应用为主,把我国软件产业带入快速发展阶段,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其中担当了主角,一批销售过亿元的企业成长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快速发展的期间,借鉴国外发展软件产业的成功经验,政府开始规划建设软件园区,而作为我国最早的三大软件基地之一的上海浦东软件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应运而生。

2000年,国务院颁布“18号文件”

这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里程碑,也是国内除汽车产业之外的又一个产业扶植性政策。从此,我国逐步进入信息化应用普及阶段。据统计,2010年6月, 我国互联网用户达4.2亿,是2000年2250万人的18倍以上。与此同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迅速形成一批骨干企业,涌现大量新技术、新产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软件出口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进入“十二五”期间

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质量、效益全面跃升,产业规模快速壮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快速兴起和发展,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突显,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业务收入合计占全国比重超过5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步入加速创新、快速迭代、群体突破的爆发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向更高层次跃升。

产业主要指标

(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个数达36958家,比上年增加627家;共完成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72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2) 效益水平保持稳定

2019年,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9835亿元,比上年增长9.7%。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占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比重)13.6%,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3) 研发投入加快增长

2019年,信息技术服务业投入研发经费7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较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比重)达10.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4) 从业人数不断增加

2019年底,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达677.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同比增长5.0%,本年应付职工薪酬总额11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产业结构情况

(1) 东部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稳步发展,中西部加快增长
2019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78.7%、5.5%、12.7%和3.1%。东部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5.2%,占比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0.6%和28.4%,占比分别较上年提高0.2个和1.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呈下滑态势,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

(2) 重点城市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

2019年,全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过千亿元城市共18个,包括4个直辖市、11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及苏州、福州和无锡3市,共完成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63838亿元,占全国信息技术服务业的88.6%。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共完成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39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增速较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占全国信息技术服务业的55.6%,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3) 软件出口实现正增长

2019年,完成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出口额5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扭转上年负增长局面。其中,外包服务出口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3%,增长较快;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13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2%。

(4) 从业人员结构继续优化

2019年,研发人员262万人,比上年略有下降,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38.7%;学历为硕士及以上人员76.4万人,比上年增长14.4%,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1.3%,占比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处于大规模爆发的前夜。虽然各种类型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应用在市场上层出不穷,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服务相比,云计算技术距离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

驱动因子

(1) 工业4.0相关政策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当今世界处于“工业4.0”时代,即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其核心是智能制造,本质是智能工厂,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是其技术基础。早在十年前,美国已提出“再工业化”计划,提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方向,随后韩、德、法等国相继提出适应于自身发展的战略计划。2013年,在制造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计划,大力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参考价值。2014年,“中国制造2025”被首次提出,意在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2) 企业管理需求从业务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

在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和全球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的当下,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智能制造领域,业务运营与自动化和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管理需求已经从业务层面上升至战略决策层面。大量的企业业务数据需要处理,在处理生产计划的时候往往需要根据战略计划部署来进行有效地模拟与预测,这需要一个能够既能提供所有信息又能支持公司管理者对公司的发展、经营做出准确决策的系统,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3) 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行业发展

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动了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在内的高新技术是促进工业信息技术服务在应用领域中实现业态、模式革新的基础。以云计算为例,云计算技术的持续发展为信息技术服务“云化”提供了前提,也为企业业务“上云”提供了必备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云化”,亦即“即上即用”式的服务模式降低了信息技术服务的使用成本、提升了信息技术服务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服务“云化”可助力解决各企业、部门异地办公的难题,通过在“云端”开放信息技术服务入口,打破地域限制,提升企业运营的灵活性。信息技术服务“云化”能够帮助企业针对特定的行业应用问题以灵活、快捷、高效的方式满足应用需求,提升工业信息技术服务的实用性,而云计算作为必备前提,能够为实现工业信息技术服务“云化”提供关键的技术驱动力。

(4) 事件驱动

3.2.2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

本行业常见的风险

(1) 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风险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在新技术的研发方向、重要产品的方案制定等方面不能及时做出准确决策,从而使新产品无法满足未来的行业需求,存在开发失败的风险。同时,技术创新及新产品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员,通过不断尝试才可能成功,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关键技术未能突破或者产品具体性能、指标、开发进度无法达到预期而研发失败的风险。此外,各种原因造成的研发创新及相应产品转化的进度拖延,也有可能造成未来新产品无法及时投放市场,对未来的市场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2) 核心技术泄密及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多项产品和技术长期处于研发阶段,因此核心技术人员稳定及核心技术,保密对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市场竞争中,一旦出现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流失、核心技术信息失密、专利管理疏漏,导致核心技术流失,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将受到不利影响。

(3) 最终客户发生数据泄密及其他网络安全事件风险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作为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来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确保其提供的网络产品、服务符合相关标准并持续提供安全维护,在发现其网络产品、服务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履行相关告知和报告义务,涉及收集用户信息的应取得用户的同意并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如无法履行该等义务,则有面临被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或罚款等风险。此外,当最终客户发生数据泄密及其他网络安全事件时,如主管部门认定公司在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时违反了国家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司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可能需根据销售合同的约定向客户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从而带来一定风险。

(4) 行业竞争风险

我国网络安全行业市场空间已颇具规模。根据赛迪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安全发展白皮书》,网络安全政策法规持续完善,网络安全市场规范性逐步提升,政企客户在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上的投入稳步增长;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物联网建设的逐步推进,网络安全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其投入将持续增加。网络安全市场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较多参与者,网络安全市场快速增长,市场机遇也带来了较多参与者,竞争相对激烈。随着网络安全行业的快速发展,会吸引更多的竞争者进军政企网络安全领域,可能面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5) 宏观环境风险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相关业务通常需取得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等产品认证。如果未来国家相关认证的政策、标准等发生重大变化,且未及时调整以适应相关政策、标准的要求,则会存在业务资质许可及产品、服务认证不能获得相关认证的风险。同时,若未来拓展的新业务需通过新的资质认定,且相关业务资质许可及产品、服务认证未能通过相关认证,将对开拓新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3.3 竞争分析

与美国相比,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入围企业在数量、营业收入、利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仍需继续大力发展,迎头赶上。

2015-2020年,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的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入围企业数量为4家;美国入围企业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始终领先于中国。但中国企业近年来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发展趋势强劲。

在“财富中国500强”与“《财富》美国500强”榜单中,自2015年来,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业上榜企业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且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增加。而美国上榜企业数量始终领先于中国。

整体来看,中美上榜企业数量均较少,但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需要加强对技术的创新投入,推动行业的发展壮大。

自2015年以来,中国世界500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迅猛,2020年平均营业收入为602.70亿美元,2016-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120%。美国入围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相比而言,美国企业平均收入远远领先于中国,2020年平均收入超过中国企业的2倍。

2015年以来,“财富中国500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平均收入呈增长趋势,2020年平均营业收入为204.88亿美元。“《财富》美国500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虽然在2020年有所下降,但规模约为中国企业的两倍。

整体来看,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营收规模增长增长稳定,但与美国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

中国主要企业有奇安信-U[688561.SH]、中控技术[688777.SH]、拉卡拉[300773.SZ]、千方科技[002373.SZ]、东华软件[002065.SZ]、万达信息[300168.SZ]、天下秀[600556.SH]、易华录[300212.SZ]、华宇软件[300271.SZ]、神州信息[000555.SZ]、中国民航信息网络[0696.HK]、中国软件国际[0354.HK]、汇量科技[1860.HK]、赤子城科技[9911.HK]、云想科技[2131.HK]、高阳科技[0818.HK]、三宝科技[1708.HK]、索信达控股[3680.HK]、槟杰科达[1665.HK]、新纽科技[9600.HK]、钢银电商[835092.NQ]、中苏科技[872102.NQ]、云创数据[835305.NQ]、华泓科技[836577.NQ]、未来国际[835152.NQ]等。

(1) 奇安信-U[688561.SH] 公司面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数字化业务,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结合“内生安全”思想,将新一代网络安全框架作为顶层设计指导,以“数据驱动安全”为技术理念、以打造网络安全颠覆性和非对称性能力为目标、以“人+机器”协同运营为手段,创建了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网络安全协同联动防御体系。

公司针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5G等新技术下产生的新业态、新业务和新场景,为政府与企业等机构客户提供全面、有效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公司的客户范围覆盖大多数中央政府部门、中央直属企业和银行。

公司为国家关键机构监控来自境内外的高级持续威胁(APT)攻击,成功发现了多个境内外的网络间谍组织;作为主要技术保障单位参与了国庆70周年、十九大、两会、抗战胜利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等重大活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APEC、G20、中非论坛、金砖国家峰会、上合峰会、上海进博会等重大国际会议的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为网信、公安、工信等部门建设了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防护系统。

(2)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0696.HK] 集团是中国航空旅游业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主导供货商。集团一直致力于开发先进的产品及服务,满足所有行业参与者(从商营航空公司、机场、航空旅游产品和服务供货商到旅游分销代理人、机构客户、旅客及货运商)进行电子交易及管理与行程相关信息的需求。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航空信息技术服务、分销信息技术服务、航空结算及清算服务等。作为市场领先的航空运输旅游业信息技术和商务服务提供商,集团被行业和媒体誉为“民航健康运行的神经”,所运营的信息系统列入国务院监管的八大重点系统之一。集团是全球第四大GDS(航空旅游分销系统提供商),拥有全球最大的BSP数据处理中心。

(3) 中控技术[688777.SH] 公司始终坚持通过自主创新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及研发平台建设,成功取得了一系列发明专利、技术奖项、产品认证及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公司曾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和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类奖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多项。2014年公司成为首批被推荐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首次通过CMMI5级软件能力成熟度认证;2017年,公司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和全国首批3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2018年,入选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第一批供应商推荐目录;2019年,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3.5 全球重要竞争者

全球非中国主要企业有VISA[V.N]、万事达卡(MASTERCARD)[MA.N]、PAYPAL[PYPL.O]、埃森哲(ACCENTURE)[ACN.N]、IBM[IBM.N]、SQUARE[SQ.N]、富达国民信息服务(FIDELITY)[FIS.N]、自动数据处理[ADP.O]、印孚瑟斯技术[INFY.N]、费哲金融服务(FISERV)[FISV.O]、IBM[IBM.DF]、BECHTLE[BC8.DF]、SECUNET SECURITY NETWORKS[YSN.DF]、CANCOM[COK.DF]、ADESSO[ADN1.DF]、国际商业机器[IBM.L]、AMADEUS IT[0P2W.L]、凯捷咨询[0HAZ.L]、SOFTCAT[SCT.L]、COMPUTACENTER[CCC.L]、NTT DATA[9613.T]、富士通[6702.T]、CGI[GIB_A.TO]、CAPGEMINI[CAP.PA]、WORLDLINE SA[WLN.PA]、源讯[ATO.PA]、SAMSUNG SDS[018260.KS]等。

(1) 国际商业机器[IBM.L] IBM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其主营业务部门包括全球技术服务部(GTS),全球商务服务部(GBS),系统与技术部,软件部和全球金融部。硬件方面:IBM为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型/小型机和便携机(ThinkPad)方面的成就最为瞩目。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仍被不断的沿用和发展。软件方面:IBM软件部(Software Group)整合有五大软件品牌,包括Lotus,WebSphere,DB2,Rational,Tivoli。

(2) 埃森哲(ACCENTURE)[ACN.N] 埃森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和技术服务供应商,原是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管理咨询部门。公司提供管理及技术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该公司为全球所有行业的客户提供各种专业能力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包括咨询,技术,外包以及联盟服务。

(3) 富士通[6702.T]是一家信息通信技术(ICT)公司,提供一系列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司从事开发,制造,销售和维护产品和电子设备的业务。其业务包括技术解决方案,无处不在的解决方案,设备解决方案等。其技术解决方案部门提供信息技术(IT)驱动的业务解决方案,基于其先进的技术,系统平台和服务。其无处不在的解决方案包括以ARROWS STYLISTIC品牌提供的个人电脑(PC),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设备。其设备解决方案部门提供大规模集成(LSI)设备和电子组件。其他部门包括下一代超级计算机项目,设施服务和集团公司信息系统的开发等活动。

(4) VISA[V.N] VISA公司是美国跨国金融服务公司,是全球支付技术公司。公司通过安全可靠的、全球化的集中处理平台VisaNet,为其金融机构和特约商户客户提供交易处理服务。公司主要提供交易处理服务、产品平台和支付网络管理服务。

第四章 未来展望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四大趋势:

1. 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成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各领域对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信息技术服务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特别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在智能制造领域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接受和重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的理念,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市场空间和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随着面向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的发展,构建适合行业特点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将成为企业内部纵向集成的方向,工业云通过将技术、工艺、模型等各类制造资源的虚拟化将成为支持产业链协同的核心。打造完备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利用体系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2.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汇聚产业发展新动能

信息技术服务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速演进,为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源,并带动产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延伸。大数据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期”。随着国家级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大数据产业聚集将呈现特色化发展的特点,同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将更加深入。云计算技术体系将不断完善,移动云应用普及加速,混合云服务持续发力,工业云平台发展迅猛,整体云计算行业发展水平将大幅提升。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关键技术有望取得突破,行业应用广度和深度持续加大,多环节、多技术协作创新和应用将成为新兴信息技术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服务业在这些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带动下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3. 技术创新成为骨干企业提升服务能力的着力点

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骨干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均获得较大提升,以企业为主体、以核心技术为重点、以应用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和服务研发取得显著进展。文思海辉围绕移动互联、云技术、大数据和社交应用趋势,推出金融云AI决策营销服务平台,采用云计算模式进行实时流计算,加快金融解决方案向数字化服务、云计算的全线架构转型,支持银行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随着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演进,龙头企业将进一步加快在分布式远程服务、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布局,不断扩展业务领域。面向行业的网络平台建设和服务改造创新加速推进,服务交付将逐步实现全面网络化。基于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化的快速铺陈,平台智能化结构开始布局,新服务,新产品,新应用加速发展,推动产业链结构不断向高端攀升。

4. 开源成为基础和新兴领域创新的重要模式

开源软件既是基础软件创新发展的基础平台,也是新兴领域创新的核心依托,正成为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模式。基于开源的技术创新成为全球各大科技企业竞争的焦点。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OpenStack、Hadoop、Docker、Kubernetes等开源软件在产业发展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大数据领域,开源Hadoop和Spark是大数据创新发展的主流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TensorFlow等开源平台极大促进了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虚拟现实、物联网等领域,DayDream、Fuchsia、LiteOS等正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先驱力量。我国企业也加大在开源领域的布局和投入,UnitedStack、EasyStack等中国企业继华为之后成为OpenStack基金会的黄金会员。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开源软件在信息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开源软件重塑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生态,基于开源软件特别是平台型开源软件的技术和产业创新的新格局将加速形成。


老年人数字融入,如何探寻“中国方案”?
原创 周裕琼 社会科学报社 6月11日

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与此同时,媒介技术的更新一日千里,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新媒体应用大国。在数字化进程中,老年人引起多方关注。

原文 :《寻求老年人数字融入的“中国方案”》
作者 |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周裕琼

人口结构愈“老”而媒体形态愈“新”

中国的媒介化社会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两大趋势:人口结构越来越“老”,媒体形态越来越“新”。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与此同时,媒介技术的更新一日千里,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新媒体应用大国。在数字化进程中,老年人引起多方关注。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各个环节对老年人的数字融入给出了明确指示。

从学术角度而言,我们认为应该跳出人口陷阱,将年长世代与年轻世代结合起来,采用对比—对话的双重视角来考察当前中国的代际问题,从微观(个人)、中观(家庭)、宏观(国家)等三个层面另辟蹊径,找到老年人数字融入的“中国式解决方案”。

基于图1所示的研究框架,2016年以来,我们先后通过4次区域性及全国性问卷调查、4次行动研究、上万条朋友圈截图的内容分析、50个家庭的新媒体使用日记、60余次深入访谈等系列研究方法采集量化和质化数据,全方面、多维度地了解中国老年人的新媒体采纳与使用现状,深入探究数字时代的代际差异(数字代沟)以及互动(数字反哺),重点讨论中国独特的“家”文化在老年人数字融入进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以及所产生的改变。

家庭:包容、孕育并推动了数字反哺

在微观层面,我们关注老年个体在新媒体采纳与使用中的客观障碍与主观意愿之间的角力。我们主张以“数字弱势群体”来替代“数字难民”这一缺乏学术中立性和严谨性的通俗词汇。弱势并不意味着可怜,而是蕴藏着希望与力量。多次问卷调查反复证明,老年人对新媒体(以微信为代表)的采纳与使用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呈现出“崛起”的态势。

统计分析显示,主观意愿对数字融入的影响显著高于客观因素。年龄的增长会导致客观障碍的必然增加,但只要老年人在主观上持有对新媒体积极正面的认知,仍有可能实现“逆袭”。老年女性在数字融入过程中反超老年男性就是一个重要的证据。结合访谈及工作坊数据,我们认为这种性别反超背后体现的是两大性别群体“积极老龄化”VS“消极老龄化”的心态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参与和人际(特别是同辈及家庭内部)沟通的行为差异。从个体层面出发,我们应该帮助老年人打破从身体排斥到心理排斥再到数字排斥的作用机制,找到从数字设备到数字技能再到数字思维的提升路径。

在中观层面,我们采用家庭传播的视角,聚焦于中国祖孙三代在数字化生活中的互动。在生物和社会属性以外,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明确了“代”的家庭属性以及媒介属性,指出祖代、亲代、子代角色的扮演必然会影响到老中青不同年龄层在数字媒介接触、使用和效果方面的差异,集中表现为数字代沟。我们从数字接入、数字使用、数字素养三个维度对数字代沟进行概念化,并在全国948个家庭3282个样本的量化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了操作化,给出“中国数字代沟指数”的计算公式。

统计显示,大到整个国家,小到单个家庭,数字代沟无处不在。但随着数字化社会的迅猛发展,数字接入代沟已经逐渐缩小,然而“能”上网并不意味着“会”上网,数字使用和数字素养代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人群分化与内容区隔,造成系统性的社会排斥。为了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数字融入与数字公平,我们提倡换一种角度理解数字代沟,即将之视作水平方向的“差异”,而非垂直方向的“差距”,在代沟的底端,借助中国丰富的家庭传播实践,年长世代与年轻世代仍然连接在一起,这就为数字反哺提供了可能。

与数字代沟相对应,我们建构了数字反哺的三个维度:数字接入反哺、数字技能反哺、数字素养反哺。以全国调查数据为基础,我们将中国家庭围绕着数字媒体展开的丰富多彩的代际传播画卷呈现出来。就反哺现状而言,年轻世代“给出去的反哺”与年长世代“接受到的反哺”大体能达成共识,但仍有接近三成的矛盾比例。在反哺的三个维度上,接入反哺最为普遍,技能反哺远远高于素养反哺,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代理式反哺最为常见。将年长世代中的祖代(老年人)与亲代(中年人)对比,发现祖代虽然在数字媒体的采纳、使用与素养方面都显著低于亲代(两代人之间存在显著的数字代沟),但他们对数字接入、技能和素养反哺的接受程度都显著高于亲代。

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也印证了上述发现,越弱势的个体(年龄大、教育程度低、女性、自我效能感低、心理障碍多)越多地接受数字反哺。但有趣的是,上述弱势的个体在家庭结构中却处于核心位置,与家人互动频繁深入且关系亲密。综合对比祖代和亲代的反哺影响因素,家庭因素对于先天弱势群体的补偿功能被进一步印证。家庭不仅包容数字反哺,更是孕育和推动了数字反哺。与此同时,数字反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成新型的亲密关系(情),使之取代传统的孝道价值观(理),成为当代中国家庭的核心纽带。

新冠疫情期间的追踪调查显示,数字代沟会延伸到疫情风险感知、防疫效能感和防疫实践等方面,造成中国家庭三代人的健康代沟。文化水平越高的家庭,数字代沟及健康代沟越小,数字代沟(尤其是素养代沟)与健康代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疫情所触发的家庭内部应激性数字反哺和健康反哺对于代沟的弥合至关重要。未来有必要继续深入家庭,探索反哺常态化的作用机制,通过“全家健康”实现“全民健康”。

提供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数字服务

基于数字代沟与数字反哺的实证研究,关于老年人传播问题的研究视角,我们应从狭义的“老年传播”转向广义的“老龄化传播”,把“老龄化”视作一种宏观的基础结构和持续的动态过程,深入考察不同年龄群体是如何借助各种媒介形态和各种传播方式来形成关于“老”的社会与文化共识。唯有如此,才能将老年人所面临的数字窘境与更广泛的社会人群(不限于老年人群,而是社会全体成员)和更深远的社会结构(不限于人口结构,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结构)连接起来。因此,推动老年人的数字融入,也需要全社会所有群体的共同参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传统的量化和质化研究以外,我们还在深港两地分别招募志愿者展开行动研究,将学术成果付诸实践。针对老年人的3次新媒体教学工作坊让我们认识到,社会外部干预必须与老年人自主自发的兴趣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针对祖孙三代家庭的数字反哺工作坊则让我们注意到“隔代亲”(即孙辈对祖辈的反哺非常活跃且有效)和中年男性的缺位现象。家庭内的数字反哺,必须在亲代承上启下的协调下,唤醒祖辈的能动性,挖掘孙辈的创造性,才有可能突破短期效果显著而长期效果下滑的困境,形成内生性、常规化的“赋能”。

在宏观层面,我们提出,数字代沟与数字反哺两者之间的互相依存与制约,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这个命题不仅和人类社会的进化路径与文化传承有关,对于急遽变迁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有其独特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空巢化,原本应由家庭发挥的功能被逐渐抛向社会,数字反哺的发生情境也势必由家庭转向社区。因此,我们亟需从国家政策、社会保障、行业平台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民数字融入路径。

具体而言,我们呼吁:政府应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借助“新基建”战略的实施,为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扫清数字融入的基础设施障碍,还应在老年人数字帮扶中履行兜底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在建立各种数字化便民制度的同时,要给出“非数字化”的替代选项,尊重部分老年人“数字断连”的权利。社区要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吸纳及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反哺公益项目。互联网平台需本着“科技向善”的原则,积极开发“适老化”新媒体产品,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数字服务,推动不同次元(代际)之间的“破壁”对话与数字反哺。